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标题的修辞艺术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标题的修辞艺术(精选8篇)

标题的修辞艺术 第1篇

标题的修辞艺术

一、比喻

《手术台就是阵地》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手术台”比作战斗的“阵地”,形象地表达了“手术台”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突出了当时紧张、危急的气氛。意在歌颂战斗在手术台前的白求恩大夫对革命工作极端负责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还有《鸟的天堂》、《林海》、《沙漠里的船》和《彩色的翅膀》等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拟人

《大海的歌》和《骄傲的孔雀》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大海的歌》把无生命的大海当作有生命的人,它能唱歌、传情、表意。《骄傲的孔雀》则把孔雀当作人,它能思维、有表情、神态活泼。

三、借代

《帐篷》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作者借“帐篷”歌颂了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以帐篷为家,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金色的鱼钩》和《手》等课题也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四、双关

《种子的力》这个题目就是一语双关,表面写种子的力量无穷,赞美它是世界大力土;实际写中国人民有一股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抗日力量,赞美了抗日的烽火扑不灭,中华民族具有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力量。《落花生》、《古井》和《挑山工》等题目也采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五、引用

《“你们想错了”》引用了方志敏烈士的原话,这句话不仅是他对敌人的.严厉驳斥,表现出了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的本质区别,而且突出了中心,点明了主题。还有《兄弟便是朱德》、《半夜鸡叫》等课题也采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六、倒装

《别了,我爱的中国》这一课题,采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郑振铎告别亲友、离开祖国时依依不舍的真挚感情,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再见了,亲人》也采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

七、设问

《幸福是什么》这一课题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用设问句作课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发人深思。

总而言之,文章的标题对一篇文章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

标题的修辞艺术 第2篇

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为了让读者第一眼看到题目就被打动从而激起阅读的兴趣,新闻报道的标题中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明喻和暗喻,拟人,转喻,借代,双关,矛盾修饰,对照,修饰性重复,语音修饰,引用流行或熟知表达方式以及标点符号.这些修辞手法不仅有效地传达了信息还使得新闻的标题简洁明了.

作 者:赵丽丽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外事处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1)分类号:H3关键词:标题 修辞手法

新闻标题的句式修辞 第3篇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门面, 为新闻内容做广告;又好比新闻的眼睛, 是新闻内容的精华之所在, 正所谓“题好一半文”。广义的新闻标题指的是新闻传媒上的新闻、文章的题目;狭义的新闻标题通常特指新闻传媒上新闻这种语体上的题目。鉴于广义的新闻标题内部存在不同的领域层次, 我们把研究范围缩小至狭义的新闻标题, 即标题的正题, 不包括肩题、副题等。文中使用的语料均来源于2009年1月至3月的《中国青年报》, 共得到3895个例句。

对于新闻标题的全面研究, 李媛媛在《现代汉语标题研究述评》中主要从标题研究的几个主要领域, 即标题的分类、标题用词、标题句式、标题修辞及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对于标题的修辞研究大多数文章涉及的是考察标题的修辞艺术, 探讨标题的制作技巧和标题的欣赏。虽然标题修辞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正如尹立楠在《近十年标题修辞研究综述》中的观点, 标题修辞研究的不足之一是论文多而专著少, “点”的关注多而“面”的关注少;二是大多数研究都是以新闻、广告为载体, 从辞格、语音、字词锤炼等方面着手, 而忽略了句法修辞方面的研究;三是缺乏不同类型的标题横向比较的研究。

本文将对新闻标题中常式句和变式句、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五类句式的使用情况和修辞功能进行分析。

新闻标题中的句式修辞

常式句和变式句。句子的各个成分处于通常位置上的是常式句。为了强调、突出某一句子成分或者为了变换句法而颠倒原有语序的是变式句。通过对《中国青年报》新闻标题的分析, 我们没有发现一例变式句, 全部都是常式句, 其原因与新闻标题的位置独特有关。根据尹世超的观点, 标题有报道性标题和称名性标题两种。狭义的新闻标题是一种报道性强、称名性弱的标题, 因此要求表意简洁。而变式句经常出现的场合是在口语中, 为了强调和突出某一内容而变换位置, 这些都与新闻标题的位置和要求不相适应, 因此, 新闻标题中一般不会出现变式句。

整句和散句。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相反, 结构不整齐, 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是散句。整句和散句各有用处, 各有修辞效果。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散句散而不乱, 能够避免单调、呆板, 能取得生动、感人的效果。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散句占所选标题的98.6%, 只有1.4%是整句,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闻标题中以散句为主导, 有时也可以使用整句。在51个使用整句的新闻标题中, 我们发现整句可出现在以下两种语境中。

1.评论性的新闻标题常使用整句。例如:

官员代表不减歌功颂德不休 (2009年1月1日)

为做公务员, 宁舍研究生? (2009年3月16日)

基金大幅缩水信托责任几何 (2009年3月23日)

以上语境中常使用整句, 其中的原因是新闻评论中要求立场和观点要鲜明, 新闻要体现惩恶扬善, 匡扶正义, 因此作为具备报道性的新闻标题自然要立场明确, 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要一目了然。例子中“官员代表不减歌功颂德不休”就对现在代表中官员太多这种现象提出强烈的批评, 标题立场鲜明。

2.介绍政策时常使用整句。例如:

建设文化民生工程奉献优秀文化成果 (2009年1月5日)

加强党性修养弘扬良好作风 (2009年1月20日)

天津:减排不达标领导不评奖 (2009年2月13日)

以上语境中常使用整句, 这样的新闻需要标题表意完整, 准确地传达出有关地方或部门的观点, 不能有半点含糊, 因此用整句能把政策的背景和目的凸显, 比如例子中“天津:减排不达标领导不评奖”就把目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凸显了出来, 同时又介绍了减排的考核机制, 以便公众监督。

长句和短句。长句是指词语多, 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则相反, 是指词语较少, 结构简单的句子。长句和短句各有修辞效果。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周密、严谨、精确和细致, 短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灵活。因此, 新闻标题中既有长句, 也有短句, 平均使用的字数是15个。例如:

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9年1月1日) 上面的例句是长句, 此标题中修词语很多, 有状语“携手”、“同心”, 还有定语“两岸”、“和平”、“伟大”, 通过一系列修饰语的运用, 把大陆对台的政策、方针和目的阐释得很清楚, 并且也展示了大陆的诚意。

信心就是力量

温家宝元旦在山东慰问并鼓励干部群众 (2009年1月3日)

上面的例句是单句, 此标题只有四个词, 名词“信心”、副词“就”、判断动词“是”、名词“力量”, 短短的四个词表意简洁, 直接表明目前最重要的是信心问题, 所以温家宝总理频频为民众打气, 让民众树立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暂时经济困难的信心。

主动句和被动句。一件事情既有施事又有受事, 表达时可以用施事作主语的主动句式, 也可以用受事作主语的被动句式。通过对例句的分析, 我们发现被动句占1.7%, 肯定句占98.3%, 可以得出新闻标题中以主动句为主导, 有时也可以使用被动句。

在66个使用被动句的新闻标题中, 被动句可出现在以下四种语境的新闻标题中。

1.体育新闻中常出现被动句。

大冬会组委会被迫取消了比赛 (2009年2月21日)

过度自信, 古力被李世石翻盘 (2009年2月20日)

2.打假的新闻中常出现被动句。

330多万条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被删除 (2009年1月24日)

生产假“糖脂宁胶囊”犯罪嫌疑人被抓获 (2009年2月11日)

3.反腐的新闻中常出现被动句。

中行任丘支行原行长挪用公款1.19亿元一审被判15年 (2009年3月22日)

4.突发的新闻中常出现被动句。

600多居民被疏散撤离 (2009年2月21日)

肯定句和否定句。肯定句是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 否定句是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对同一事物或意思虽然可用肯定句表示, 也可用否定句表示, 但修辞效果不一样。一般来说, 肯定的说法语意强些, 否定的说法语意弱些。通过对例句的分析, 我们发现否定句占4.7%, 肯定句占95.3%, 可以得出新闻标题中以肯定句为主导, 有时也可以使用否定句。

在182个使用否定句的新闻标题中, 否定句可出现在以下三种语境的新闻标题中。

1.评论性的新闻常使用否定句。

母鸡永远教不会孩子如何游泳 (2009年1月2日)

养老改革不能显失公平 (2009年2月3日)

以上评论性新闻的标题立场都非常明确, 标题通过否定某种观点从而树立自己的立场, 旗帜鲜明, 发人深思, 如“养老改革不能显失公平”就对目前的养老体制中的公平性提出批评, 并表明未来的改革要把公平性放在首要地位。

2.发布调查数据 (多是不理想的数据) 常使用否定句。

72%的公众不知道“世界环境日” (2009年1月16日)

59.1%的人对地方戏剧的未来不乐观 (2009年2月19日)

以上的新闻标题采用否定句, 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调查数据中存在的问题都鲜明地摆了出来, 给人以极强的冲击力。比如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越发严重, 调查中“72%的公众不知道世界环境日’”应该说国人的环保意识亟待加强, 这样的标题一方面直接指出问题, 另一方面又为相关部门提出建言, 以否定句式为标题取得了理想的表达效果。

3.政府部门澄清传言常使用否定句。

饮用特仑苏OMP牛奶不会危害健康 (2009年2月15日)

中国不存在“隐性军费”问题 (2009年3月5日)

以上新闻标题中发布者都是某个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 都是对国内公众或国际社会亟待关注的问题进行的反馈, 都是对传言的澄清。从语用上说, 政府部门采用否定句式澄清传言, 固然值得肯定, 也是负责的体现, 不过最重要的是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告知真正的情况。可以说, 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 维护他们的知情权是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的重要责任, 也是建设诚信政府、诚信社会的必然选择。

结语

新闻标题修辞的新特征及艺术美 第4篇

摘 要:“题好一半文”说的是标题的重要。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闻标题不仅要准确、简洁,更要鲜明、生动、活泼、别致。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提炼新闻标题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段,掌握新闻标题修辞的新特征及其艺术美,从而制作出最完美最切文的标题,吸引读者的眼球,打动读者的心。

关键词:新闻标题;修辞;新特征;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74-02

一、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新闻标题通常是指新闻报道的题目,别看它只有寥寥几字,却是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整体感知、吸引眼球、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如果说受众是铁,那么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就可谓是吸铁石,当读者接触标题的瞬间就被深深吸引,由衷产生迫不及待想要一读的渴望。想要达到标题修辞的这个高度和境界,我们不仅要牢牢把握新闻真实、准确、简洁的第一性特点,还要在新鲜、生动、形象、别致、可读等第二性特点上下功夫。本文主要针对新闻标题修辞提炼手法的新特征及新闻标题具有的艺术美展开论述,从而揭示新闻标题对于新闻本身的重要性,以及对受众美感情绪的激发作用。

二、新闻标题的特征

准确简洁、生动形象、新颖别致的标题,在其提炼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标题修辞呈现出的一些新特征,而这些新特征具体表现在使用多种手段进行提炼和修饰。

(一)新闻标题中新词语的运用

新闻报道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平面和立体新闻媒体向受众及时传播各种新闻信息,所以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新鲜性、可读性等特点就显得格外突出,好的新闻标题在用语方面也应该紧扣时代发展的步伐,真实记录新近发生的事实,强化时效性观念。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迅猛发展,涉及各个领域的新词语也频频出现,许多新词被记者使用到新闻标题中,让人耳目一新,赋予新闻报道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1.时政类新词语,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转改、假日经济、黄金周、社会法官等,又如:严守公正防线筑牢“廉政隔离墙”。

“廉政隔离墙”是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法官任职回避制度,体现了恪守程序正义、维护司法廉洁的法律精神。

2.经济类新词语,如:冷销、软通货、金融危机、垃圾股、期房、复牌、贸易壁垒、虚拟经济等,又如:职场潜规则无法回避——细数80后的“灰色负收入”。

“灰色负收入”是指才参加工作的职场新人为了搞好关系和面子问题而付出的大量金钱。

3.科技类新词语,如:纳米技术、转基因、局域网、蓝牙技术、终端、移动PC、航天器等,又如:俄航天署长提议2020年后继续使用国际空间站;信息化时代:数学的作用越来越神奇。“国际空间站”是一项由六个太空机构联合推进的国际合作计划,也指运行于距离地面360公里的地球轨道上的该计划发射的航空器;“信息化时代”就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代表先进生产力。

4.文体类新词语,如:考级、素质教育、片酬、巡演、朋克、档期、联赛、黑哨、乌龙球、药检等,又如:海外旅游推介重在讲究“体验”展示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个词的出现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来说的。

5.时尚新词语,如:微博、微电影、微代表、团购、丁克家庭、网虫、×国料理、蓝颜知己、蛋白质女孩等。

除了上面写到的几大类新词语,还有生活类、法律类、环保类、资源及生产类、交通运输类等众多词语类别,如今都呈现出新词语激增的语言发展态势。

当然,一个个新词语并非在出现的同时就会被人们认同和推广使用,必须有它生存的社会基础及其使用的语言环境,经过漫长的筛选与检验期,存留且被使用的新词语才会成为新闻报道时的一个个组成部分。而目前新闻界也存在一些使用不规范文字、错别字以及滥用舶来语、地方语、行业语等现象,直接危害了汉语言的健康发展。“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因此,新闻标题中使用新词语时应格外注意,仔细斟酌,千万不能给受众带来不必要的困惑。

(二)新闻标题中口语的运用

口语是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它灵活多变,随意自然,在新闻标题中出现浓郁口语色彩的词让人觉得更贴近实际、贴近受众、贴近生活,显出一种不饰雕琢、通俗易懂的味道。

1.顺口溜的使用:如“扯不完的皮 通不了的气”广元数百户市民集资9万修天然气,眼巴巴盼了37年,通气之日遥遥无期。

2.谚语的使用:如“拔了萝卜带出泥”。

3.打比方的使用:如“电力供应有问题电灯亮度像萤火虫”。

4.方言土语的使用:如“共同富裕咋成‘共同倒霉”。

新闻标题中运用群众口语一定要适度、恰当,注意通用性、准确性、严肃性,一些缺乏语言环境、使用面较窄、鄙陋粗俗的口语不宜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易造成歧义与费解,带来负面影响。

(三)新闻标题中矛盾式组合词的运用

矛盾式组合词是通过逻辑中的矛盾形式——反常规的语义组合来表达实质内容的,新闻标题中常见的矛盾式组合词多为偏正短语,如:“实力不凡的‘凡人”,标题中运用这类词语表面看不合逻辑,悖于常规,但在深度表意上却揭示出事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新闻报道的中心内容,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在不协调中散发出光彩。

(四)新闻标题中数字词的运用

标题数字词的精准使用,反映出新闻报道“用数字说话”的特点,不用长篇罗列,也不用逐一解释,只需使用几个小小的关键数字,就能使表意明确、恰到好处。如:

“山东鲁能2比0上海申花(引题)

4张红牌3声疑问哨2球制胜1根救命稻草(主题)”

这类标题给受众最大的冲击就是通过数字词与关键词的紧密结合、逐层铺排,让文章内容层层递进,读者看到标题就能够对内容梗概了然于胸,获得初步的整体感知。但是,标题中无节制地滥用数字,不仅起不到吸引受众的作用,还会让人望而生厌。

(五)新闻标题中字母词的运用

如今,中外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情极高,英语水平也在逐步提高。随着英语的普及面逐步扩大,我们在各类平面立体媒体播发的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字母词,具体来说,包括纯字母词、汉字字母组合词、汉语拼音简缩词、数字字母组合词等,如:

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AIDS(艾滋病)、DNA(遗传基因)、WTO(世界贸易组织)、NBA(美国男篮职业联赛)、维他命A、T恤、E时代、PH值、RMB(人民币)、GB(国家标准)、3C认证(中国强制认证)、4S店、3D等,此外还有一大批国外知名品牌和商标的直接引用。

这类标题凸显出一种“洋”味和现代气息,表现了汉语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内涵,但这种夹用外文字母的形式切不可多用,容易妨碍交际,让人产生误解。所以,用与不用、如何用的修辞真谛就是要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

三、提炼新闻标题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我们在提炼新闻标题时可以积极运用新词语、口语、矛盾组合词、数字词、字母词等修辞手段来为标题润色,从而使新闻标题蕴含多种美感享受,让受众在阅读新闻的第一时间获得审美愉悦感。

(一)体现含蓄美的新闻标题

用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及引用古代诗词歌赋、成语典故等手段修饰新闻标题,产生出一种含而不放的美感享受。如:“‘叶剑英情系截肢少女”,这里的“叶剑英”加了引号,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这是扮演“叶剑英”的演员而非叶剑英本人。

(二)体现形象美的新闻标题

所谓形象就是新闻标题描述的语言让人犹如亲身感受到可视、可闻、可感的具体形状或姿态一般,通常具有自然景观和空间形式的美。形象化的标题被媒体普遍使用,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如:市民普遍反映‘买鱼难,鱼都‘游到哪里去了!

(三)体现幽默美的新闻标题

标题用诙谐、有趣、机智、调侃的语言修饰表达,令人笑过之后恍然大悟、回味深长。如:“马儿啊,你慢些走”,这个文章的标题写于1990年马年春节前后。

(四)体现音韵美的新闻标题

这类标题在结构上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在语调上音韵和谐、婉转优美,富有音乐韵律般美感,让人读后意犹未尽。如:“天公不作美,雅典缺用水”。

(五)体现色彩美的新闻标题

标题中使用一些具有色彩美感的文字,不仅可以使标题绚丽多彩,也仿佛在读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幅幅极具视觉冲突的画卷,更能使所要表达的新闻事实突出重点、分出层次。

1.单色词入题中心突出,如:“‘黑色的话题——由‘煤倒报道引出的一次南北对话”。

2.双色词入题层次分明,如:“一篮青翠缀嫣红”。

3.多色词入题结构丰富,如:“红、黄、黑——1987年法律专业研究生择业取向调查”。

除了以上几类体现美感的新闻标题,还有体现对称美、体现复叠美等一系列新闻标题,这些新闻标题富有极好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在阅读之余收到令人回味的审美愉悦享受。若记者在新闻报道拟定标题时仔细斟酌、多花心思、善于运用修辞手段,就能做出令受众记忆犹新、发人深省的新闻标题,自然新闻报道拥有的受众就会越来越多,也越能说明其报道的价值。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从新闻标题提炼手法的新特征及艺术美入手,揭示了新闻标题在整篇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归纳出新闻标题提炼的一些常用修辞手法及其对受众美感情绪激发的作用。在新闻标题写作中巧妙运用修辞,不仅会令受众耳目一新、兴趣十足,加深读者对新闻内容的求知与关注度,还能让受众通过标题的引导产生丰富而广阔的想象空间,满足人们的多种心理与审美需求,使新闻报道赢得更广泛的受众市场。当然,在这里我们还要重申真实性和时效性仍是新闻的第一要义,修辞毕竟只是用来修饰和美化的表达手段,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必须是新闻事实和语言修辞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参考文献:

[1]唐韵.鲜活上口的用语——近年来标题修辞艺术浅探之一[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

[2]常志斌.流通于报纸的新词语[J].池州师专学报,2001,(2).

[3]楼志新.论新闻标题语言的新特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4).

[4]员宁珠.新闻标题的显露与含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5]周冬.严守公正防线筑牢“廉政隔离墙”[M].合肥晚报,2011-08-14:A12.

[6]贺颖骏.俄航天署长提议2020年后继续使用国际空间站[EB/OL].新华网:莫斯科2012-03-30电.

[7]天流.信息化时代:数学的作用越来越神奇[EB/OL].新华网:国际频道环球博览,2006-01-18.

标题的修辞艺术 第5篇

闻标题制作中的妙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看,妙用修辞手法,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新闻标题所揭示的事实和思想。这具体表现为:

(一)巧用比喻,能恰到好处地反映所做事情的实质。《解放军报》有则“踢了十三年的‘皮球’进了门”的新闻标题。该标题将“问题”喻作皮球,说的是北海舰队某导弹大队的修艇排架和滑道抢修工作长期存在问题,十三年来,因设备长期失修,该大队共向上级部门打了七次报告,每次都在“研究研究”声中搁浅。由于党风和领导工作作风的好转,这个“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了。正是由于巧用比喻作标题,使非物状的事实通过一“踢”一“进”形象化处理后,揭示了某些领导机构和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的现象存在及其人民欢迎党风好转的深刻主题。

(二)通过借代显示色彩,使新闻标题鲜明生动地突出题旨。色彩是许多新闻事实的重要属性,也是新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显示色彩,往往能使新闻标题以其丰富醒目的色彩吸引人。像《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这是在有关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报道中被称为“三色报道”的标题。这里“红色”借代烈火,“黑色”借代焦土,“绿色”借代森林。由于标题巧妙地运用了借代,使这组报道显示了其题材的个性特点,也给读者一定的警示:那红色的火焰,敲响了官僚主义者的警钟;那满目焦土,意味着给国家、给人民带来多大的损失;那绿色的呼救声,让读者明白了人类与自然、与环境、与一切生物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三)通过动词比拟,标题显得有动感、有生气。新闻标题采用的是动态表示法,因此,其标题制作讲究巧用动词。巧用动词比拟,不动可以使动,静物可以标活。请看这一则新闻标题:《河北劣钢偷摸进京》,“偷摸”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属于人的行为。现在把河北劣钢当作人来描写,使其顿生出鬼鬼崇崇状,没有生气的静止之物有动感了,活了。为何“偷摸”?此题平添几分神秘感,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使他们急于了解那“偷摸”背后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勾当。这就是动词比拟在标题中显示的魅力。

(四)运用摹状,生动真切地再现新闻现场,烘托出人物形象,使标题以独具绘画美感的特色吸引读者。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跳台仙子”伏明霞夺得高台跳水冠军。《中国青年报》制了个与众不同的标题:《蓝天碧水间一抹明霞(引标)天上掉下个伏妹妹(主标)》,此题通过摹状不仅巧藏了报道对象“伏明霞”的姓名,而且艺术地展现了她“从天而降”高台跳水的高超技艺。同时,主标题还巧妙地仿拟越剧《红楼梦》中的一句戏词入题,与“蓝天”、“碧水”、“明霞”相辉映,歌之咏之,“境”中生“情”,那欢快、祝贺、赞美之情,溢于“题”间。

(五)运用对照,使标题表达的思想更有说服力,更富有感情色彩。如《工程师三代破屋两间副局长一家新屋四套(双行主标)》(经济日报·1984.3.23),此标题把工程师和副局长在住房方面的情况作了鲜明对照,活画出这位副局长只顾私利,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行为的丑恶嘴脸,其行为令读者感到厌恶。又如《吃大锅饭山穷水尽走改革路柳暗花明(双行主标)合肥市电子技术研究所去年获纯利二十四万元(副标)》(人民日报·1984.4.6),此标题中的“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形成对比,吃大锅饭和走改革路,孰是孰非,表现得非常鲜明。

(六)通过词语反复营造出一种气氛,使新闻标题具有强烈感染力。新闻标题通过词语反复造出一种气氛,让读者深受感染,这是标题出形象,给读者以形象感的重要手段。如《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三中全会后,电视机源源到家乡》,此标题通过对凤阳的反复吟咏,仿佛让人看到了一种喜庆气氛;听到了凤阳花鼓小曲,看到了凤阳人民的喜悦之情。歌颂党的好政策的题旨在这氛围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运用拈连,能使标题凭添幽默感,增强表现力。如《政府部门“搭台”经贸部门“唱戏”》:运用顶真,能使标题环环紧扣,逻辑连贯,如《著名土壤学家李连捷教授在病中呼吁(引标)切莫清淡清淡误国(主标》(人民日报·1980.5.24),等等,这里不一一例举。

二、从语言形式上看,巧用修辞手法,能使新闻标题在语言形式上具有美感,更富于吸引力,标题制作在这一方面经常采用的修辞方式有:对偶、排比、设问等。

(一)运用对偶,使标题句子形式整齐匀称,语调谐和,富有感染力。如《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主标)贵县水泥厂领导干部严于律己自觉抵制

行贿送礼等歪风(副标主标对称醒目,琅琅上口,标题含意一目了然。

(二)运用排比,能加强标题的力量和气势。如《科学、文艺、体育界知名人士说特别法庭的判决庄严公正(引标)彰国法平民愤快人心(主标)》

(三)运用设问,加强标题语气,表达强烈情感,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如《中国人为什么歧视中国人》

以上从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列举了标题比较常用的修辞方式。显而易见,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的妙用,有助于增强标题的表现力,达到立意深、语言美、题目新、效果好的目的。当然,运用修辞方式,一定要自然贴切,不能矫揉造作。巧失自然就是笨拙,因词塞义,更是舍本逐末。

对联的修辞艺术 第6篇

今天人们所写的对联,有很多思想内容很好而艺术魅力不够,难以引起人们回味和玩赏。一般来讲,对联的艺术魅力取决于其是否讲究修辞。对联的修辞可分为特殊的修辞法和普通修辞法两种。(一)特殊修辞法其一,把人名、地名、物名等专用名词嵌于对联之中,犹如藏头诗,以此暗寓褒贬。如:其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蔡锷赠小凤仙联明照沙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畹华为梅兰芳的字)其二,把一个汉字拆成两个或把几个汉字合成一个,从而联文成对。如:看门中月,(“”拆成“门”“月”)思耕心上田。(“思”拆成“心”“田”)其三,在对联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习俗或有出处的警语。如: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晴看越寇飞来。这是康有为为“戊戌六君子”死难而作。共用六典:比干、岳飞、党锢、清谈、方孝孺、伍子胥,使其内容复杂、丰富、深刻、决非一般直陈可比。其四,一副对子有两层意思,字面意思虚设,骨子里意思实意,形成双关。颇有回味。如: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飞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据说,唐朝杨国忠妒忌李白,故约李白对三步句。杨出的上联,李对的下联。这里“蹄”谐“题”,进而借指杨的脚,杨欲惩李,反被辱。其五,顺读、倒读皆成诗句,形成回文。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边水尾水连天。这副对联,句句可倒读,正读倒读字句内容完全相同。又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这副正读、倒读字句各异,语义不同,倒读顺承正读,内容连贯而有深化。其六,利用相同的字叠加或用一多义多音字相加。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又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加点字同潮,cháo,其它为zhāo)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加点字同涨,zhǎng,其它 为chǎng)(二)普通修辞法既用人们常见的一些修辞方式诸如比喻、反复、顶真、拟人、夸张、对比、排比等构成对联。如:①心血操尽,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耸寰宇;骨灰撒遍,深海恩情如滴滴甘露润人心。(比喻)②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比喻)③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拟人)④校园近春绿,桃李向阳红。(象征)⑤品在竹之间,格在梅以上。(对比、比喻)

《春》的语言修辞艺术 第7篇

国际交流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1级 杨成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的《春》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瑰宝。它风格清新活泼、描绘生动细腻、意境真挚感人,具有极高的语言修辞艺术价值。本文试着从语音应用、词汇应用、语法应用、修辞格应用等修辞学角度进行探索,试图揭示其语言修辞艺术之冰山一角。

关键词:《春》 语言修辞艺术

语音、词汇、语法的应用

修辞格应用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的《春》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瑰宝,韵味无穷,百读不厌。它风格清新活泼,描绘生动细腻,意境真挚感人,具有极高的语言修辞艺术价值。本文以我的老师谭汝为教授的《汉语修辞学指要》为指导,试着从语音应用、词汇应用、语法应用、修辞格应用等修辞学角度对它进行探索,揭示其语言修辞艺术之冰山一角,以见于大方之家。

说到“语言修辞艺术”,先对其意义进行简单的界定。我们认为“语言修辞艺术”就是写作说话时斟酌音律字词,选用句式,安排结构等运用最佳表达方式的应用语言的艺术。正如谭汝为老师说:“‘修辞’就是修饰文辞,美化语言。”(《汉语修辞学指要》),而吕叔湘先生说的更直接:“修辞学,照我的看法,应该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语言手段之间——各个(多少是同义的)词语之间,各种句式之间,各种篇章结构之间,各种风格(或叫做‘文体’‘语体’)之间——进行选择,选择那最合适需要的,用以达到当前特定的目的。’”(《我对于“修辞”的看法》)

一、语音应用的修辞艺术

王力先生在《略论语言形式美》一文中指出:“语言形式之所以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都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就是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形式美或音乐美来自语音的斟酌和选用,以求达到音律协调,音节匀称,读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春》是对春天的一首赞歌。每一个读过朱自清的这篇散文,都会认同这一观点。歌是用来唱的,音节和谐,韵律优美。古代的诗和词都能演唱。朱自清先生本来就是一位诗人,他写的散文都有诗的韵致,尤其是《春》这篇散文,确实“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例如:

①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②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例①“山”“水”“太阳”——名词音节相对应,整齐中有变化,和谐里抑扬顿挫;特别是“起来了”,在意义上就表示一种向上的发展运动,在音韵上又有“抑而扬”的效果,现在一再地叠用,并且与“山”、“水”、“太阳”这样的形象连结在一起,就显出了一种明朗的调子和壮阔的气势,好像自然万物在欢呼春天的到来。例②“园子里,田野里”,把句子中的并列词组提出来,拆为两个句子,试想,如果我们说:“园子里和田野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小草”,意思虽也不差,但节奏和韵味与原文比,就差多了;“坐”和“躺”对应,“打”“踢”“赛”“捉”对应,“风”和“草”对应,文句句式简短,但长短相谐,结构整齐而灵动,音韵和谐而抑扬,节奏轻盈且活泼,有力地表现了春天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例③也一样,把“桃”“杏”“梨”三种树木、花色、果实并列,匀称而富于律动,尽情表现了春花的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给人振动、奋发和无尽的想象。

《春》的音韵美除了以上所展示的音节的反复、铺排和长短搭配外,还有叠音的应用,以及词尾的轻声助词词缀的使用。

《春》全篇用叠音词达17处之多。叠音词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音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总之,叠音的应用,使文章结构整齐、匀称,音韵和谐、优美,节奏轻盈、活泼,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朱自清的这篇美文用的词尾助词或词缀很多。词尾助词如“盼望着”“坐着,躺着”“笑着走着” „„的助词“着”,“嫩嫩的,绿绿的” “轻悄悄的”“软绵绵的”„„的助词“的”,“来了”“近了”“多了”“起来了”„„的助词“了”等等。这些助词,可读轻声,似为舒缓强烈节奏的休止符,诵读时可转换气息,使文章抑扬有节,或铿锵,或舒柔,或急骤,或散逸„„实在琴韵非常,引人陶醉。“桃儿,杏儿,梨儿” “杂样儿”“花赶趟儿”“青草味儿”„„的词缀“儿”,还有“样子”“曲子”的词缀“子”。这些词缀都有细微、柔弱、怜爱的语义,如同平易清新的口语,像母亲呼唤孩子般温柔亲切,恰当地表达了对孩子般的春天自然万物的无限呵护和怜爱之情。

二、词汇应用的修辞艺术

词汇的应用指的是词语的锤炼,是修辞最重要的内容。唐代诗人贾岛的“推敲”故事家喻户晓。一个得体而意蕴丰富的词语的应用,可以化拙为巧,推陈出新,打开“象外之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简单说就是在读者脑际展现一幅自然生活的画面。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着一“绿”字而意境全出,就是这样的例子。《春》一文在这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例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的“闹”.字就极富神韵,为我们展现这样一幅画面:在群芳争艳的“花重锦官城”中,千万只蜜蜂忙着采蜜,正飞进飞出,飞上飞下,“蜂争粉蕊蝶分香”,沸腾热闹之极。如果细耳静听,你会听到万花丛中正演奏着高山流水般流畅的交响乐曲。

再如“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的“酝酿”二字让人觉得就要被浓郁的花香陶醉了。..“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的“斜织”会让你感觉那丝丝细雨如在眼前,它那么有情有义,将..为你编织出一件五彩斑斓的霓虹羽衣。

三、语法应用的修辞艺术

谭老师认为:“语法应用方面的修辞方法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句式、句类、句型的选择上。”“句式和语句的选择需要斟酌、推敲和锤炼,以追求表情达意的最佳效果;因此人们又把这种修辞活动成为‘炼句’。”并指出其内容主要包括“‘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常式句和变式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直陈句和拟问句’等句式选择”。(《汉语修辞学指要》)《春》一文的“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上文从语音角度稍有论及(见以上“

一、语音应用的修辞艺术”例①②③),这里不再赘述,只想谈谈“变式句”。文中有如下变式句:

④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⑤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例④按常规的词序应该是“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修饰语的后置,改变了观察视点,原先只是一种客观的叙述,现在一切都是读者主观的观察(更确切的说,是“心”的感受与发现):先看见(发现)小草偷偷“钻出来”的神态,再注意(感受)到小草“嫩嫩的”质感(甚至产生了“拧得出水来”的感觉),最后才注目(倾心)于“绿绿的”颜色;无论眼的观察,还心的感受,都是一个过程,形成一种动态,表现了春天刚长出来的小草的鲜嫩和孩子般的活泼可爱,表达了无尽的疼爱和呵护之情。

例⑥小姑娘的定语“花枝招展”被提出来后置,强调了小姑娘的美丽迷人,再和“笑着、走着”两个动作连在一起,更突出了小姑娘的形象:美丽、活泼、欢乐,仿佛都可以看到在她蹦蹦跳跳走着的时候,拨洒一路的鲜花和欢笑。定语的后置,可以突出形象的特征,增强表现力。

四、修辞格的应用

为了表达对春天的真挚爱恋和热情赞美,短短的七百多字的散文,朱自清使用了比喻、拟人、层递、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格式,几乎句句用格,极尽修饰美化之能事。下面举几个句子来说说:

⑦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⑧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⑨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人们经历了漫长而严酷的寒冬,肯定生发出对温暖舒适的春天的渴望,例⑦“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修辞格抒写了对春天的热切盼望之情。终于,“东风来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就要到了,把“东风”“春天”拟人,足见对春天的无限期盼和热爱。

例⑧是一幅朦胧、安详而静谧的水墨淡彩雨景画。这幅画由桥上“慢慢走着”的行人,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雨中“稀稀疏疏”的房屋构成。“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用层递(递降)修辞格,好像电影镜头慢慢拉近,景物人物逐渐清晰起来。“披着簑戴着笠”用对偶修辞格,“静默”用拟人修辞格,美丽水乡如在目前,很好的烘托这幅画面的朦胧淡雅、安详静谧。

例⑨运用博喻、排比、层递(递升)三种修辞格,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象征着新的事物、美、力量。三句是独立的排比段,气势与寓意逐渐增强,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息。这气息,能让消沉的人振作精神,让懒惰的人勤奋工作,让失望的人充满希望,歌颂春天引领着人们朝着美好的未来奔去。

就语言修辞艺术价值而言,《春》无疑是值得玩味借鉴的美文。朱自清把春描绘得这么有情有义,这么美丽动人,这么振奋人心,这么令人陶醉,实在是绘春的第一墨客。不过,语言修辞艺术不是有意而为的技术操作,关键在于作家葆有一颗赤子之心:一颗永远保持着婴儿般纯真无邪的心,一颗永远对世界保持着好奇善问的心,一颗永远保持着孩子般新鲜感的心。因为“要像婴儿一样,睁大好奇的眼睛来看世界,才发现世界的美”,(北大教授林庚的话,《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录》)“因为“大学者‘大’在哪里?就在于他们有一颗赤子之心,因而有无穷的创造力。”(钱理群,《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录》)我想,朱自清先生必定葆有这样一颗赤子之心,可是我们呢?

附录: 朱自清的《春》一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简析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特色 第8篇

英语新闻标题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押韵。押韵可分为押头韵和押尾韵, 旨在造成声响效果, 使新闻标题更具音韵美;使文字醒目入耳, 有节奏感, 读起来琅琅上口, 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例如:Protestants Protest新教徒示威抗议;Needy or Greedy?是贫困还是贪婪?这两则新闻标题分别运用了押头韵和押尾韵。

比喻。其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 使事物生动具体, 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事物加以说明, 便于人们深入理解。简单地说, 标题中使用比喻能使新闻人物和事件更加鲜明。例如:At APEC, A Lame-

Duck Gathering with Few Results APEC

峰会, 卸任者的聚会, 成果甚微[ (lame duck源于《伊索寓言》, 意为“跛脚鸭”, 在美国形容任期将届满的政治人物的窘境。2007年APEC会议, 恰有四位政府首脑 (澳) 总理霍华德、 (美) 总统布什、 (日) 首相安倍晋三和 (韩) 总统卢武铉都将离任]。以上这则新闻标题中, 比喻修辞格的运用, 使得新闻中的人物和事件更为鲜明突出。

借代。通俗地说, 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 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在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就是借用各国首都、大城市等地名、著名建筑物名称以及政府首脑姓名, 以替代该国或其政府及有关机构。例如:Pentagon Penta (五角大楼) 美国国防部;Scotland Yard (苏格兰场, 伦敦警察局) 伦敦警方;Zhongnanhai (中南海) 中国政府。借代运用得好, 能使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简洁、明快、具体、形象, 以避免重复、累赘, 并给人以新鲜感。

双关。英语修辞格双关pun, 也被称为Paronomasia。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 而且是英语修辞的一种常见形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 使一个词、词组或句子同时关涉两种表面与暗含的事物, 用巧妙的办法同时把互不关联的两种含义结合起来, 使语言精练、生动活泼、幽默含蓄或嘲弄讥讽, 以取得一种诙谐有趣的效果, 给人以妙不可言的感觉。例如:Terror Strikes Heart of US恐怖袭击美国心脏。这个标题通过双关词的运用, 表达了美国以外国家的媒体对事件的观察角度。“terror”意思是“恐怖活动”, 又指心理上的“恐怖”;“heart”既指纽约是美国的心脏地带又指美国人的心脏。这个标题表达了两层意思, 恐怖分子袭击了美国的心脏地带, 同时恐怖活动对美国人的心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它不仅报道了新闻事件, 而且把事件带来的后果巧妙地描写出来。

仿拟。这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格。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 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 以使语言生动活泼, 或讽刺嘲弄, 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在运用时所仿拟的一般是人们所熟知的语言材料, 如成语、谚语、名言、警句。例如:Red Star Over Hong Kong红星照耀下的香港。本文刊载于美国《时代周刊》 (Time, July14, 1997) , 以西方观点谈论香港回归中国的问题。是对美国著名记者及作家Edgar Snow的名著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下的中国》 (又名《西行漫记》) 的巧妙仿拟。

夸张。夸张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 作艺术上的渲染, 将夸张用于新闻报道, 是追求用词新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强化情感, 增添神秘色彩, 也可以起到幽默和嘲弄的效果。如:A Vow to Zip His Lips译为“誓将守口如瓶”, 这里显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旨在加强语言的感染力, 起到幽默的效果。

新闻标题围绕新闻的主题, 可谓新闻的概要, 也是新闻的窗口。英语新闻标题最富有英文特色, 是整篇新闻的精华部分。标题中所显示有“代表性的、有说服性的信息为受众的理解扫除了障碍, 准确性、鲜明性与生动性在新闻标题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3) 各种修辞手段的运用反映了新闻语言的文学特征, 探讨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格的运用具有实际意义。学习者只有掌握了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修辞特点, 才能对英语新闻主题有更准确的把握。以上对英语新闻标题中常用的几种修辞手法的简要分析, 希冀有助于学习者迅速获得搜寻英语新闻信息的能力, 以便更好地阅读英语新闻, 丰富知识并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①汪东萍:《英汉新闻翻译的对等研究》, 《池州师专学报》, 2007 (1) 。

②Crystal, D.&Davy, D.Investigating English style[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69.

标题的修辞艺术

标题的修辞艺术(精选8篇)标题的修辞艺术 第1篇标题的修辞艺术一、比喻《手术台就是阵地》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手术台”比作战斗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