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春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白居易《春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精选12篇)
白居易《春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第1篇
这首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7)至贞元十六年春(8)之间。其时诗人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三月,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平叛战争规模较大,时间亦长。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值此人祸天灾纷至沓来之际,田园荒芜,骨肉离散,诗人不免忧国思亲,伤乱悲离。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见祖业一空,兄弟姊妹失业羁旅,天各一方,于是有感而作。
白居易《春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第2篇
(2)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3)影、雁、根、蓬
(4)“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意对即可)
(5)干戈:指战争(“武器”也可)(1分);吊影:对影自怜,指因没有亲友陪伴而孤单。(“孤单、孤苦伶仃”之意即可给1分。如孤单、孤苦、无亲友陪伴、对影自怜等)
(6)同:都是巧借明月寄托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挂念(2分)(有“借月”之意给1分,有“思亲”之意1分);异:“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表达的是与兄弟无法团聚的伤感。(“悲”“悲伤之意可给1分)。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是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美好祝愿(”喜“”乐观“”豁达“之意可给1分)。
二:
1、 赏析“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的表达效果。
答: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藻作比,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兄弟姐妹手足离散,天各一方,飘转无定,孤苦凄惶,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战乱时期兄弟离散的骨肉相思之苦。
3、“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思乡的情感经常出现在诗词中,请举两个例子并注明作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4、《望月有感》中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独在异乡的兄弟姐妹们自伤孤寂的感情的诗句是“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第3篇
咏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 “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 “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 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2)下列诗句与“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一句情感态度最接近的两项是(4分)
A.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晋谢朓《咏竹》)
B.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唐刘禹锡《潇湘神》)
C. 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宋陆游《东湖新竹》)
D.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明朱元璋《雪竹》)
E.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清郑板桥《竹》)
(3)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12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耻”是“以为耻辱”之意。(3分)
(2)D、E。(每项2分,共4分) .
(3)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清白”及“粉末”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的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吟》运用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赏析:
本诗托物言志,写出了作者不事权贵的贞亮之节。
此竹不生庭院,不生宫囿,偏偏生于荒野。高枝向上,耸入云端。没有人赏识它的高风亮节,徒自抱着一颗坚贞之心。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制作上宫的宫琴。哪位高人能制作一支长笛,我愿为之吐出龙吟清音。
昔日娥皇女英为舜哭泣,泪水染竹而成斑竹,世称“湘妃竹”。《诗经鄘风桑中》曰:“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毛传》:“桑中、上宫,所期之地。”
马融《长笛赋》有云:“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五臣注《文选》张铣曰:“羌,西戎也。起,谓首作也。其人伐竹未毕之间,有龙鸣水中,不见其身。羌人旋即截竹吹之,声与龙相似也。”
《醉眠》试题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第4篇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试题】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
【作者简介】
唐庚 (1071-1121),字子西,丹棱(今四川眉州西)人。绍圣进士。宋徽宗时,张商英荐其才,除提举京畿常平。张商英罢相后,他也被贬至惠州。遇赦后,为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他的诗风豪放,时人称为“小东坡”。著有《眉山唐先生文集》。
他和苏轼算得小同乡,也贬斥在惠州多年,身世有点相像,而且很佩服苏轼。可是他们两人讲起创作经验来,一个是欢天喜地,一个是愁眉苦脸。苏轼说:“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俞此者”;唐庚的话恰好相反:“诗最难事也!吾作诗甚苦,悲吟累日,然后成篇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返复改正复数日取出读之,病复出,凡如此数四”。唐庚还有句名言:“诗律伤严似寡恩言”,若用朱熹的生动的话来引申,就是:“看文字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不恕他,用法深刻,都没人情”。因此,他在当时可能是最简练、最紧凑的诗人,虽然也搬弄故典,还不算厉害,只是炼字炼句常有弄巧成拙的地方。
韵译:
山谷静得仿佛没有人烟的远古,
每一天都漫长得如同一年光阴。
暮春还有些花儿绽放,
依然能够让我在赏玩时醉酒;
鸟儿婉转的啼鸣,
并不妨碍我安眠。
尝尽了人世滋味我总是掩上门扉,
这时节躺在竹席上非常适宜方便。
梦中常常得到优美的诗句,
可拿起笔时,
却又忘了该用什么语言。
【赏析】
从空间上说,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从时间上说,无所思虑,无所用心,一天就好像是一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以下就具体写其顺适:春天不是就要过去了吗?没关系,春去春来他本就认为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不是打破了山间的静寂吗?也无妨,在他听来,与树头清风,草中虫鸣也没什么两样,总是天籁,不妨高眠。
三、四句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躲进小楼成一统”,世味进不来,当然也就闻不到,这是饱尝世味之人的辛酸之言,也是他在这特定的时空中所体悟到的价值观。另外,盛夏时分醉卧当然已用得着竹席,但这得到清凉的,哪里只是身体呢?正是由于进入了这种顺适之态,所以即使是作诗这样的.超功利之事,他也是无可无不可:“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用《庄子》“得鱼忘筌”之典)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另有作于同时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可以参看:“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其中所透露出的禅意,与此诗正是相通的。
本诗的“诗眼”是“醉”。全诗以“醉”为中心,因为诗人终日喝酒麻木自己,才有了下文“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的感叹.
《春夜喜雨》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第5篇
②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③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岳鄂王墓》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第6篇
鄂王墓
赵孟頫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注】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渡过。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被元世祖重用。本诗作于暮年。岳鄂王,南宋抗金英雄岳飞。
1.这是一首哀痛伤惋的悼歌,不仅是西湖山水不胜悲,更寄寓了作者亡国破家之悲,试分析“悲”的具体内容。(5分)
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对诗人抒发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一悲岳王墓的荒凉,二悲朝廷的苟安投降,三悲百姓盼王师无望,四悲英雄受冤屈死,五悲国家偏安不得而灭亡。(每点1分)
2、① 写诗人来到西子湖畔岳飞墓前凭吊时,只见岳王坟上长满荒草,墓前石马石狮在萧瑟秋风中依然高踞屹立。(2分)② 描绘了一幅凄凉冷峻的秋日岳墓景象。(2分)③ 以萧瑟肃穆的荒凉之景,暗寓作者的伤痛之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2分)
二
1.“英雄已死嗟何及”中“英雄”在本诗中是指 (填姓名)。(1分)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草离离”、“秋日荒凉”具有“寓情于景”的抒情特点。
B.“君臣轻社稷”中“轻”字,看出南宋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无能。
C.“父老望旌旗”中“望”字,透出沦陷的百姓热盼王师的解救。
D.从“草”、“秋日”、“西湖”、“水光山色”看,为山水田园诗。
3.人们普遍认为作者悲伤情绪的表达逐层深入,可谓“三叹一哭”,请写出具体内容。(4分)
参考答案:
1.(1分)岳飞
2.(3分)D
3.(4分)一叹岳坟前的荒凉。二叹朝廷的苟安(或百姓的无望)。三叹英雄屈死。一哭国家破亡
简析
宋亡后,赵孟頫经过杭州西湖,拜谒岳飞墓,写下了此诗。这是一支悲愤的悼歌。岳飞的惨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岳墓建在风景秀丽的西湖岸边,岳飞虽封王建墓,但由于连年战乱,陵园荒芜,景象凄凉。这首诗以反映这样的现实入笔,表达了作者对抗金英雄被害屈死的叹息和哀悼,谴责南宋君臣苟安误国,流露了深沉的故国之思。
白居易《春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第7篇
唐多令 咏柳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注释
①“粉堕”、“香残”都指柳絮堕枝飘残,这两句暗含林黛玉的身世。
②逑:伴侣。
③缱绻:缠绵,缠绵,情好而难分。
④忍淹留:怎忍心长久漂泊在外。
1、本诗是如何借柳絮展示自我形象的?
2、宝钗在看了这首词后说:“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它说好了,才不落俗套。”于是写了一首《临江仙》,其中有“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之句是把这两句和林黛玉的《唐多令》中的“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比较一下。看两人分别了表达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
1、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②作者在这首词里塑造漂泊无依的柳絮形象,③“粉堕”“香残”说明自己的青春在慢慢逝去,“逐对成逑”“缱绻”写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嫁与东风春不管”写自己的孤苦无依。④作者通过柳絮象征自己漂泊无依和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形象。(每点1分)
2、①“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词风缠绵悱恻,表达了林黛玉孤苦无依、任人摆布的.感伤凄凉的情绪。 ②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词风清壮激扬,表现了薛宝钗希望有人有朝一日能把自己推上王妃(薛宝钗进京就是为了选妃)或者是“宝二奶奶”的宝座的愿望。感情是激越的。(意思对即可,也可以有其他看法,但要结合诗的内容分析。每点2分)
赏析
《唐多令·咏絮》是清代曹雪芹所作的一首词,此词是书中人物林黛玉所作,全词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
此为曹雪芹《红楼梦》中人物林黛玉所作。《红楼梦》第七十回,说暮春时节,史湘云见到柳絮飞舞,偶成一首《如梦令》,因而提议起社填词,林黛玉因重建桃花诗社而又受耽搁未能举行诗会,就积极响应湘云的建议。两人立即着手筹备,以“柳絮”为题,择取几个小令为词调,请大家以拈阄之法分词调填词。黛玉抽到的词牌是《唐多令》,这次是首先写完的。
如果把《葬花词》看成是她人生悲歌的主体部分,那么,这首《唐多令》就是她人生悲歌的尾声了。因此,李纨等人看了这首诗,都点头感叹:“太作悲了。”
这首词从“粉堕”“香残”“漂泊”“白头”“无人收”描写出柳絮堕枝飘残,被东风吹落、飘泊无根的特点,既抒发红颜(年华)易逝又抒发自己寄人篱下、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
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拈来,实际是有意自喻。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环境是这样恶浊,如此冷酷,除了这类悲戚语外,这个可怜的少女还能说出什么更乐观的话呢?
白居易《春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第8篇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
⑴宜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著名的连昌宫就建在这里。
⑵芳树、春山:这两句互文见义,即春山之芳树。
译文
宜阳城外,长满了繁盛的野草,连绵不绝,山涧溪水向东流去,复又折回向西。
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鸣啼。
试题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写宜阳城下春草生长茂盛。
B.第二句写涧水东流然后转而西去。
C.第三句写花儿因无人欣赏而凋落。
D.第四句写鸟儿在春山间不断啼鸣。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分别描写萋萋芳草和潺潺流水,一静一动。
B.三、四句中的“自”“空”渲染了春行路上的冷清氛围。
C.全诗句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春行图,具有丰富的意蕴。
D,全诗情景交融,以哀景写乐情,表达诗人的惜春之意。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古人在谈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5、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阅读答案:
1.C 2,D
3.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4、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以乐景来写哀情,抒发了一种伤感之情,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5、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二: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①诗人春天经过宜阳,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怎样的情绪?
答:抒发的是“国破山河在”,“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花落鸟空啼”的愁苦情怀。
②首句的“草萋萋”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答:大地荒芜,杂草丛生,萧条冷落,荒凉凄清的景象。
③谈谈你对“花自落”、“鸟空啼”的理解:
答:花开,无人赏;花落,人不知;“花开花落两由之”,“鸟歌鸟语无人识”。春山路上,山花虽烂漫,鸟语也喧喧,但“花自落”,落得寂寞;但“鸟空啼”,啼得凄清。以乐写哀,以闹衬寂,更突出了山路之荒寂。
(4) 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5)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
答: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此时,这里清泠泠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
“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能任其自开自落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和“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无限寂寞之感。
鉴赏一首诗可以结合其他同类诗歌进行比较理解。这首诗就与一些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联系起来体会其情感意境。首句可联系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体会其荒凉的特点。第三句和第四句可联系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体会其凄凉冷落的特点。这末二句的“自”和“空”两个字的作用跟杜甫《蜀相》中的“自”和“空”作用是一样的,春色大好,但无人欣赏,其实用乐景写的是哀情,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另外,“自”和“落”也让人想起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感慨春光无限好,却物是人非,满眼苍凉景象的诗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因此不难理解全诗表达了作者面对城破人稀的情景而产生的感世伤怀之情。
白居易《春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第9篇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 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
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试题】
(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 “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意思对即给分)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意思对即给分)
【作者简介】
乐雷发,字声远,号雪矶,南宋道州宁远县人。精通经史,长于诗赋。1253年(宝祐元年),门生姚勉登进士第一后,向理宗上疏,请求理宗重用乐雷发,并愿以第相让。理宗特旨召见雷发,亲自考问“学术、才智、选举、教养”八事,乐雷发“条对切直”,为理宗所“嘉纳”,赐以特科第一人。他志在抗金复宋,后因数议时政,不为所用,遂归隐九疑。乐雷发还乡后,国势更衰,理宗深悔没有采纳他的忠言,赐建状元楼一所、公母铜锣一对、良田800亩作为褒奖。著作有《雪矶丛稿》五卷,清代乾隆皇帝在位时选入《四库全书》。
【补充注释】
(1) 社肉:祭祀时所供之肉,后分给各户。秋日之社即秋社,指立秋后的第五个逢“戊”日。
(2)该句用“句勒法”写出稻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开放。
(3)该句用一个“伴”字把红蜻蜓与绿螳螂这两种没有思想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翻译】
篱笆下,儿童追逐嬉戏,太阳还没下山,村里有聚会,祭祀神社,人们准备了豆荚,姜芽和肉,肉香和稻花的香味扑鼻而来,呈现一片祥和欢乐的景象。走在家乡的田野上,只见稻菽千里,稻花摇曳,蜻蜓、白蛉在稻浪中飞来飞去,螳螂则在稻穗上等待捕食昆虫,俨然像田野的主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其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一句反问,突出郊外气氛,充满山野情趣。这成为千古名句。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色,以及朴素热闹的农家风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红”的.“蜻蛉”,“绿”的“螳螂”,色彩鲜艳,对比分明,活现出春天盎然生机。
白居易《春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第10篇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注:长生殿,又名集灵台,是唐玄宗祭祀天神的宫殿。)
相关试题及答案
①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此诗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②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②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意对即可)
5.对这首诗的词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长恨歌》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B.人间的“银河”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这里运用的是借喻。
C.第三句里的“夫妻别”写的是民间的爱情悲剧。
D.第四句是说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远比李杨爱情悲剧深重。
剖析:C项中“夫妻别”是借指一般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
答案:C
6.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的意思是说《长恨歌》里所描写的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原作者虽对他们的荒淫误国有所揭露和不满,但更多的是同情和美化,所以不必传颂吟唱。
B.第二句是借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表明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夫妻离散的悲剧。
C.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用映衬的手法,写出因战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不仅存在于上流社会中,也存在于下层人民群众之中。
D.作者来到马嵬驿不叹李杨悲剧,却借题发挥,抒写百姓因战乱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剖析:C项中三、四两句采用对比和用典,说一般民众的苦难比帝王妃嫔的爱情悲剧更惨。
答案:C
译文: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象石壕村那样的夫妻决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赏析: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所作,共4首。袁枚与爱妾分别,远赴陕西,实属身不由己,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所写李杨情事,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当年流传的而且又写入《长恨歌》中的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七喜相会的爱情故事,并不值得歌唱,因为人世间还有能拆散夫妻的“银河”不知有多少夫妻经受了生离死别的痛楚。像石壕村里那样儿子战死而媳妇守寡,老翁逾墙而老妪应征之类夫妻诀别的情景,比玄宗和贵妃的爱情悲剧更能催人泪下,涕零如雨了。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泪比长生殿上多”一句,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
全诗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创作观点。
此诗虽为抒情之作,实际是议论之诗。前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面两句借用典故论证上述观点。论点和论据的材料本来都是旧的,但作者化陈腐为新奇,使其为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服务,旧的也变为新的,颇有点铁成金之妙。全诗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随园诗话》)
白居易《春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第11篇
韦庄《与东吴生相遇》全诗描写了什么内容呢?主要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与东吴生相遇
(唐)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①平。
【注释】:
①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翻译】:
十多年来,我们像水上的浮萍一样各自漂零;今天白首相逢,禁不住涕泗滂沱泪满冠缨。华年老去,早已不觉花开的美丽;乱世颠沛,唯有浇愁的苦酒多情相依。贫居陋巷,春光似乎格外稀少;富贵豪庭,月色却仿佛更加明丽。暂且举杯,开怀一笑吧!在我们还没完全衰朽的时候,应该可以看到国泰民康的太平年
【赏析】:
诗人从公元883年(唐僖宗中和三年)流落江南起,直到公元894年(昭宗乾宁元年)擢第,历十二年,战乱频仍,颠沛流离,所以这首诗劈头便感慨万端地说:“十年身事各如萍”。诗人用随风飘泊的水上浮萍,刻画了自己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自不免同病相怜。
“白首相逢泪满缨”。按理,这时韦庄已登第,禄食有望,似不该与故人泪眼相对,但自己在外飘泊多年,已是五十九岁的人了。因此,遇故人便再也忍不住涕泗滂沱,泪满冠缨。
三、四句是挥泪叙旧的辛酸语。回想当年大家欢聚一起观花饮酒的情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时诗人为痛苦折磨得衰老、麻木,似乎已不感觉到花儿是美丽的了,再也没有赏花的逸兴了。而酒与诗人却变得多情起来,因为乱世颠沛,年华蹉跎,只好借酒浇愁。细味诗意,字字酸楚。
五、六句是痛定思痛的激愤语。乱离社会,世态炎凉,“贫”与“贵”,“陋巷”与“豪家”,一边是啼饥号寒,一边是灯红酒绿,相距何其悬远。有才华的人偏被压在社会最下层,沾不到春风雨露;尸位素餐者偏是高踞豪门,吟风弄月。诗句是对上层统治者饱含泪水的控诉,也是对自己“十年身事”的不平鸣。
泪干了,愤闷倾吐了,诗人转而强作笑颜:“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且对”一作“独对”,据题意以“且对”为允。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这两句是说:趁未衰之年,暂拚一醉,而破涕为笑,这是聊以解嘲;期望今后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是自许和自慰。诗人就是怀着这样美好的愿望而开怀一笑。这一笑,既透露着老当益壮的激情,也透露着期望社稷郅治的心理。
全诗以“泪”始,以“笑”结,前后照应,关锁严密。“泪”是回顾,“笑”是前瞻。“泪满缨”说明诗人遭遇十年辛苦不寻常;“开口笑”说明诗人满怀信心向前看。一泪一笑,总括全诗,字挟风霜,声振金石。
【阅读训练】:
1.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这首诗构思巧妙,请赏析其构思艺术特色。(4分)
3.诗作中间两联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与东吴生离乱中相遇的辛酸?
4.全诗以“泪”始,以“笑”结,试析其含义。
5. 全诗以“泪”起,以“笑”结。请分别指出“泪”与“笑”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6.对这首诗的第三联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3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与感慨,也表达了对上层统治者饱含泪水的控诉。诗中既流露出老当益壮的.激情,也透露着期望社稷郅治(或“期望社稷太平”)的心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3点,得2分;答出4点,得3分。)
2.(4分)全诗以“泪”始,以“笑”结,(1分)前后照应,首尾(结构)严密。(1分)“泪”是回顾,“笑”是前瞻。“泪满缨”说明诗人遭遇十年辛苦不寻常;“开口笑”说明诗人满怀信心向前看。(1分)一泪一笑,总括全诗,掷地有声。(1分)
3.颔联写“花”与“酒”,颈联写“贫”与“贵”。诗人流离失所十年之久,衰老麻木,再无赏花逸兴。乱世颠沛流离,只好借酒浇愁。离乱社会,世态炎凉,一边是啼饥号寒,一边是灯红酒绿。有志之士屈居底层,无所作为;权贵高踞豪门,吟风弄月。对贫士而言,生活艰难辛酸。
4.“泪满缨”说明诗人十年流离不寻常故旧相见泪潸潸。“开口笑”中既有无奈,亦含希望。战事频仍,身如浮萍,与东吴生相遇,也只好一笑而已。希望战乱早日平息,天下复归太平。
5.作者常年在外漂泊,与故人相逢。想起自己颠沛流离,年华蹉跎,与友人同病相怜,感慨世事动荡,不禁流下辛酸的泪水。(4点答对3点给3分)而在诗歌的结尾转而强作笑颜,这一笑,既透露着老当益壮的激情,也透露着期望社稷郅治的心理,表达了对未来、对国家前途的美好愿望。(1点1分)
白居易《春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第12篇
清代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i):旌旗。
此诗着意刻划当征人远行出关那一刹那的感情。诗人曾随军出居庸关,对此有真切的体验。当通过关隘时,但见前方白雪皑皑,荒寒一片;而身后却仍是桃花盛开,春意盎然,这怎能不使出关的将士回首凝望,瞻顾家园呢?诗句的奇绝处恰在于征人回首的瞬间里,凝聚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生体验。
【鉴赏】
徐兰 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康熙、雍正年间。字芬若,号芝仙,江苏常熟人。少从王士祯学诗,诗体近李贺,擅画花卉及白描人物,线条生动,名盛一时。二十岁时出游京师,数十年仅回乡一次。康熙三十五年(1469)丙子随帝亲征漠北噶尔丹,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沿途作《出居庸关》一诗:“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后流寓北通州以终。晚年与查为仁友好。
王应奎对其评价甚高,称“沈方舟尝与吾友汪西京论近日虞山诗人,以芬若为第一”。朱庭珍称“徐芝仙塞外诸诗,境奇语奇,才力横绝,在昭文诗人中,另出一头地。其边塞诗,可谓独擅之技,实未易才”。
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前两句,有版本“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其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士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尤其是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清诗别裁》)徐兰是一个爱作惊人语的诗人,他在《归化城杂咏》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后骑解衣风柳下,前军堕指雪花中。”“奇绝”的“眼前语”的获得,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故能子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出塞词》)的启发。沈德潜在《清诗别裁》中,将此诗的题目改为《出关》,将前两句改成“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但“凭山”句将所出之“关”,明白写成了山海关,这与诗人此次随军出征的路线不合,是不应该当作徐兰的创作来欣赏的,故为本文所不取。
【试题解析】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版本?请简要说明理由。.(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案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和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解析
白居易《春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