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布莱尔政府论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布莱尔政府论文(精选6篇)

布莱尔政府论文 第1篇

一、布莱尔政府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由课程走向标准

布莱尔政府声称其执政期间的三大优先事务是“教育、教育,还是教育”。在教育投入上,布莱尔政府用于教育的经费总量明显增多。官方的统计数据也显示教育标准、学生学业成就逐年提高。但有学者认为,布莱尔新工党政府并没有兑现工党在大选之前创建新课程框架的承诺。1997年大选之前,工党曾许诺“新课程框架将重视地方的灵活性和教师的自由裁量权”,并且,将从“经验领域的角度”提供“一切儿童宽广的课程权利,不会扼杀教师的创造性和回应学生需求的能力”。批评者认为,实际上,英国学校一直是在曾为工党所抨击的“指令性”、“内容具体”、“评价过多”和“理念枯燥”的国家课程的规限之下运行的。这一国家课程既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又不能满足英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需求。[1]因此,布莱尔政府的课程改革,暴露了英国课程政策中一直存在着的一个根本缺陷,这就是:尽管简化和拆除国家课程的工作在布莱尔执政时期仍在继续,但支撑英国国家课程政策或课程改革的课程哲学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如果对课程政策作深入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布莱尔政府与前几届保守党政府截然不同的特征:在布莱尔时代,“标准”已经替代“课程”,成为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心。这一政策重心的新定位,已经使得过多地设定具体教育目标与追求这些目标的做法合法化。布莱尔政府声称,教育事业的第一要务就是“确保每一位儿童学会读、写、算”。[2]这意味着:为11岁儿童设定2002年之前将要实现的“雄心勃勃且富于挑战性的”读写和计算能力目标。现在看来,至少在布莱尔第一轮执政时期,新工党政府的教育政策一直集中于提高小学教育的标准,主要是确保读写和计算技能的提高。

二、课程改革与教师的消极反应

在布莱尔时代,考试体系以及公布考试结果的做法,没有赢得大部分小学教师的认同与支持。2002年春,由《泰晤士报教育副刊》(The 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教师希望结束7岁儿童的所有考试,50%以上的教师希望废除11岁考试。这一民意测验也显示,对于实现布莱尔政府11岁儿童的新成就目标,人们普遍持悲观主义的态度。[3]在考试方面,英格兰似乎正面临着独自行动的危险。当时,威尔士地区正在废除关键学段1的考试。苏格兰也早已决定,当准备充分并在没有排行榜的时候才对学生进行测试,而北爱尔兰正考虑用年度报告替代关键学段的评价。全国教师工会主席助理约翰邦戈斯(John Bangs)批评说:“《泰晤士报教育副刊》的民意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在英格兰,关键学段1的考试只是在复制教师评价,这实在是白白浪费时间,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可以废除这类考试,那么究竟是谁看上去更像一个孤立的国家呢?”[3]

1997年的政府白皮书《学校中的优异》(Excellence in Schools)要求11岁儿童在数学和英语两科要达到全国性的挑战性目标。当时所设定的目标是,到2002年之前,80%和75%的学生将分别在英语、数学两科达到他们年龄的预期目标(“预期目标”指的是国家课程的四级水平)。但2002年9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布莱尔政府实际上没有实现最初承诺的读写和计算能力目标。只有75%和73%的11岁儿童分别达到了英语和数学的预期标准。由于政府没能实现其公开的成就目标,这一事实后来被作为2002年10月23日埃斯特尔莫里斯(Estalle Morris)出乎意料地宣布辞去教育大臣职务的理由而在媒体上大肆刊登和宣扬。[3]

2002年11月26日,教育标准局(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Ofsted)公布的一份报告称,超过20万名的7岁儿童不能适当地进行阅读。政府的“读写战略”(literacy strategy)已经让许多教师对于如何开展阅读教学产生了“困惑”。首席督导员大卫贝尔(David Bell)在这份报告出版时的发言中呼吁,在11岁儿童英语考试成绩连续三年停滞于75%之后,需要对国家读写教学战略进行一次“批判性检讨”。他认为,这一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国家读写战略对于语音学的模糊指导,这种指导其实只是一种颇具争议的教学方法。采用这一方法,学生学习如何写下单词的发音,而不是试图记忆词形。贝尔认为,尽管教师们已经放弃了对于语音学的“意识形态的反对”,但在儿童学习阅读的早期阶段,许多教师并没有重视系统的语音教学,没有理解语音学对于8、9岁儿童的重要性。贝尔指出,这些问题已刻不容缓,需要整个教育界提供更好和更具挑战性的教学。[3]

到2003年5月,已有迹象表明,布莱尔政府意识到了小学教师对于课程目标的敌意。5月20日,教育大臣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颁发了关于小学教育的一份长达80页的文件《优异与快乐:小学的战略》(Excellence and Enjoyment:A Strategy for Primary Schools)。他坦言,小学教育需要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多的教师自主权。尽管到2004年,85%的小学生达到英语和数学的至少四级水平目标已不再必要,但政府将保留这一愿望,并将朝着2006年的新目标而努力工作。7岁考试将被降格,只作为教师判断儿童全年整体进步的一小部分。政府将完善11岁考试成绩排行榜,以方便教育标准局督导员对每所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做出判断。

三、布莱尔政府课程政策的争论与评析

英国官方普遍认为,自布莱尔新工党政府执政以来,英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与教育质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对于布莱尔政府的课程改革,目前尚存诸多批评和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府干预:从课程到教学

虽然没有很多人会真正反对政府提高读写和计算能力的愿望(当然,还是有一部分人反对将其视为最重要的教育目的),但究竟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却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尽管遭到批评,布莱尔政府仍坚持认为其课程目标是合适的和可行的,认为运用“被证明是最佳的教学实践”(proven best practice)就可以实现其课程目标。批评者认为,支持这一假设的是这样一种观点:教学是一种技术理性活动,一旦经过合适的研究,其潜在机制被发掘出来之后,它们便可以被广泛地运用于课堂之中。[1]然而,这一观点回避了这一事实:一切关涉教育问题的深层活动,都必将涉及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人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一关系对于教育标准的意义。布莱尔政府认为,教育标准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可以不考虑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来提高教育标准。在一个预设的框架之中,提高教育标准只被看作为一种采取“证明为可行之方法”的活动。对于政府来说,仅仅只存在这一种方式,并认为国家课程与评价、教育标准局的定期检查、发布考试结果排行榜等之类的措施一样正在提高教育质量。对于这一断言,人们自然会以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加以审视,因为它是建立在未经质疑的教育本质和目的的假设基础之上的。与这一观点相一致的做法是:试图对学校教学实践施加更多的控制。其方法是把那些所谓与“被证明为最佳教学实践”相一致的、高度指令性的“课程包”(curriculum packages)强加于教师。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国家读写与计算能力战略。[1]

早在1997年,布莱尔政府的白皮书《学校中的优异》(Excellence in Schools)就列出了贯穿新工党教育政策的6大原则:教育将成为政府的中心工作;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将从各项政策中受益;标准将重于结构;干预与成功成反比;对低学业水准将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政府将会与致力于提高标准的所有人开展合作。[2]但在批评者看来,新工党政府的教育政策是断裂的。除了沿袭保守党政府新自由主义的惯用伎俩之外,非常明显,布莱尔新工党政府还在课程领域施加了更强有力的控制。[10]

因此,如果说执政长达18年之久的撒切尔和梅杰保守党政府确立了对课程内容的严密控制,并试图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话,那么布莱尔政府则有可能容许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内容上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但在教学方法上则采取了更多干预的立场。这两种途径的效果实乃殊途同归,其实质就是对教师的极度不信任:前者在于防范教师的意识形态,后者则怀疑教师的专业能力。二者的共同点还在于:它们本质上都误解了课程的内在含义,把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割裂开来,做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各自独立的决策。

当然,有些教师会把布莱尔政府的课程政策当作开放的文本加以“阅读”,并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经验、情境和个人生活史等视角出发来理解这些文本。然而,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将会发现,他们很难抵制上级部门为他们规定的新教学方法“整班教学法”(whole class teaching),并不再怀疑这一方法的合理性。因此,他们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变成不加思索的“工匠”或头脑简单的课程“操作者”,其专业才能沦落为教学和课堂管理的技术手段。斯坦豪斯曾指出,教师“必须接受教育去开发教学艺术,而不是接受教育以掌握教学艺术”。[11]在他看来,“对于学校课程和教方法的严密控制无异于对于教学艺术的极权主义的控制”。[12]

(二)教师专业自主权:关于分组教学的争论

中等学校学生的分组教学也引发了人们的争论。布莱尔政府表示,“我们再也不准备为广泛的混合能力教学的种种失败而辩护”,“同质分组(setting)将成为中学的统一规范”,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这一做法在小学也值得考虑”。[1]这里,布莱尔政府又一次准备干预教育实践领域。更糟糕的是,布莱尔政府的这一课程政策似乎与相关的研究结果相矛盾。有研究表明,对于为数不少的学生来说,同质分组的方式可能不一定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最合适的形式。

从课程要素来看,课程并不仅仅是指课程内容,还包括如何教、教学内容如何组织以及如何评价等。课程及课程要素在影响教师日常工作方面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康奈尔所言,学校课程实际上构成了“教师工作的定义”。[14]因此,分组教学的课题实属教师专业自主权范畴,政府直接插手干预,势必会导致教师的不满。

有批评者认为,由于布莱尔政府试图重新确立对学校课程的控制,教师被自动地“去专业化”(de-professionalized)。但客观地说,英国课程政策文本并非完全是做出了彻头彻尾的行动规定,它也为教师解读政策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和选择余地。因此,上述“去专业化”的断言只能被视为一种“假设”,它会随着不同学校的真实情境而变化。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政策、目标等外在的要求总是要通过教师主体这一中介加以转换的。改革的最终结果如何,最终取决于教师在学校、课堂日复一日、长年累月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所做出的选择和行动。一言以蔽之,教师在回应与重建教育政策文本时的主动作用不容忽视。

(三)课程公平:维护谁的权利课程

在新近设立的教育行动区中,布莱尔政府课程政策中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凸现。在教育行动区,地方合作者正受到邀请,以“提出他们的激进思想和提高标准的富于想象力的建议”。此外,政府还鼓励“课程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的创新和灵活性”,包括可能“调整国家课程,或者对国家课程的某些部分做出激进的设计以满足地方的需求”。[1]因此,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提高标准的途径在于指令、标准化和中央控制,而在另外一些学校,则要求灵活性、试验和地方自主权。这就意味着:在主要是中产阶级聚集的城郊和乡村地区,需要维护广博而均衡的权利课程,[1]而在工人阶级集中的内城区,则可以放弃权利课程。这便显得有失公允。批评者还认为,实际上,教育行动区强调的是教育结构和教育供给,而不是课程和学习。教育行动区最终能否成为推动英国课程改革的催化剂,这仍将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但批评者的意见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的观点,即:“学术性”知识总是历史地与社会政治精英们联系在一起,而未来的“伐木工”传统上一直只能局限于“实用性”课程。[16]

(四)质疑课程目标:三重课程目标间的内在紧张

布莱尔政府声称,“教育是实现个人成就、国家经济繁荣、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更具凝聚力的社会之关键所在”。[17]然而,在实施与这三个目标相一致的国家课程时,经常会出现复杂的情况、某种程度的紧张,甚至对立的局面。当然,创造一个有助于实现个人成就、更具凝聚力和更加公正的社会之课程,至少在理论上不应该存在严重的矛盾。但制定既要实现个人成就和公正社会这两个目标、同时又要确保国家经济成功的国家统一课程则要困难得多。

批评者认为,在教育年轻人实现个人成就、获得民主的增权和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紧张。这种紧张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因此,尽管人们在布莱尔政府的政策中发现了为学习而学习、为民主的增权而学习等表面价值,但非常清楚的是,其主导性的要求则是:把教育当成确保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市场中获取成功的一种工具性手段。因此,布莱尔政府的三重课程目标之间或许潜在地存在着某种兼容性,然而,在实践中,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重构那些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种种认识论假设。而且,如果学校和教师不被赋予必要的自由、动力和专业自主权,那么布莱尔政府的课程目标将不会自动产生。

四、结语

斯坦豪斯曾经指出:“好的课程应该是能使有价值的教育标准得以实现的课程。”[1]纵观布莱尔政府的国家课程改革,尤其是近年来的课程政策,特别强调课程在提高教育标准、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但课程实施成效如何尚存在较大争议。尽管布莱尔个人已辞去首相职务,但英国国家课程改革的事业必将继续推进。而且,可以预言,布朗政府的课程改革也必将会在先前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稳步前行。

从重视学科内容到注重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和计划到关注过程本身的意义,从强调课程的单因素到注重学生、教师、教材和环境等要素的整合,从重视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这都已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有学者认为,英国学校课程是建立在一个有着严重缺陷的逻辑之上的,它已不能有效应对21世纪的挑战。他们呼吁,英国现在需要这样一种课程原理:它试图重新发现教育的内在目的和原则,在充满不确定和变动不居的世界中,为学校提供创造性地、灵活而负责任地回应学生需求的自由和动力。英国课程学者戴维斯和爱德华兹在评价布莱尔政府的课程改革时十分恰当地运用了这一隐喻:“给虫蝶添加翅膀并不能创造出蝴蝶这一做法只能制造出笨拙和机能不良的虫蝶。蝴蝶是通过内在的羽化(transformation)创生出来的。”[1]诚如两位学者所说,“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创生蝴蝶而不是机能不良的虫蝶,那么至少我们应该做到这一切”。[1]

摘要:布莱尔新工党政府推行的国家课程改革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认为,10年来,布莱尔政府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自1988年以来的最好成就;但批评者认为,教师对课程改革某种程度上的消极反应、政府对课程的干预和控制、教师专业自主权、课程公正与公平、课程目标的内在紧张等影响了布莱尔国家课程改革的有效性。透视和分析布莱尔政府课程改革中的各种论争,可以丰富和增进我们对于课程改革复杂性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布莱尔政府,国家课程改革,政府干预,论争

参考文献

①权利课程(entitlement curriculum)模式为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英国皇家督导团极力倡导的课程模式。皇家督导团认为,并不仅仅只存在一种理想的课程模型。它建议当时的中等学校接纳8个“经验领域”(areas of experiences)作为课程建构的基础。在1983年出版的《11~16岁课程:权利课程之宣言》(Curriculum 11~16:Towards a Statement of Entitlement)一书中,皇家督导团系统诠释了这一课程观原则。这一专业的权利课程模式关注教学过程的质量和学生个体的需要,特别强调权利课程、“学生权利”(pupil entitlement)等概念。它力图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和壁垒,并假定教师得到了良好的激励和培训,擅长发现学生个体的问题和需要。该课程模式重视作为发展中的学生个体和课程选择权利,反对任何可能导致大批学生沦落为失败者的系统测试。与此相对的是当时英国教科部的官僚课程模式。官僚课程模式关注效率,重视获取能够表征效率的精确信息,强调对学校、尤其是对中学教学内容的控制,强调使教师承担起课堂教学的绩效责任,一贯钟情于传统的分科课程。

[1][7][8][13][15][18][19][20]Mike Davies and Gwyn Edwards,Will the Curriculum Caterpillar ever Learn to Fly? In Michael Fielding(Edited)(2001)Taking Education Really Seriously:Four Years'Hard Labour.Routledge- Falmer.98,99~100,100,101,101,102,96,104~105.

[2][9]DfEE(1997)Excellence in Schools,Cm 3681.9.5.

[3][4][5][6]Clyde Chitty.(2004)Education Policy in Britain. Palgrave Macmillan.132,132,133,133.

[10]James Tooley,The Good,the Bad and the Ugly:On Four Years'Labour Education Policy,In Michael Fielding (Edited)(2001)Taking Education Really Seriously:Four Years'Hard Labour.Routledge Falmer.57.

[11]Lawrence Stenhouse.(1983)Authority,Education and Emancipation.Heinemann.189.

[12]Lawrence Stenhouse.(1984)Artistry and Teaching:the Teacher as Focu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 D. Hopkins and M.Wideen(eds)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on School Improvement.Falmer Press.68.

[14]Gary McCulloch,Gill Helsby and Peter Knight.(2000) The Politics of Professionalism:Teachers and the Curricu- lum,Continuum.62.

[16]Gary McCulloch.Curriculum History in England and New Zealand,in Roy Lowe(Edited).(2000)History of Educa- tion:Major Themes.Volume Three.Routledge Falmer.44.

布莱尔自传 第2篇

布莱尔在自传中回忆了伊拉克战争爆发前他的艰难抉择;回忆了他1998年促成北爱尔兰各方签订和平协定前的紧张谈判;讲述了他对9•11事件的思考以及与其继任者——戈登•布朗之间的关系等许多读者关心的话题。

So it was with 11 September, 2001. On that day, in the course of less than two hours, almost 3 ,000 people were killed in the worst terrorist attack the world has ever known. Most died in the attack on the Twin Towers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that dominated the skyline of New York. It was a work-place for as diverse(多种多样的) a workforce(劳动力) as any in the world, from all nations, races and faiths, and was not only a symbol of American power but also the edifice(大厦) that most eloquently(最具说服力地) represented the modern phenomenon of globalization.

The most common words that day were “war”, “evil”“sympathy”“solidarity”“determination”and of course “change”. Above all, it was accepted that the world had changed. How could it be otherwise?The reason for such a description was also not hard to divine. The first attempt to attack the World Trade Center, in 1993, had been foiled (挫败,打破对方策略), but the planning this time had obviously been meticulous(细致的). The enemy had been prepared to wait until it had accumulated the necessary means and opportunity.

However, more than that, a terrorist attack of this scale was not calculated to do limited damage. It was designed for maximum casualty. It was delivered by a suicide mission. It therefore had an intent, a purpose and a scope beyond anything we had encoun-tered before. This was terror without limit; without mercy;without regard to human life, because it was motivated by a cause higher than any human cause. It was inspired by a belief in God;a perverted(邪恶的) belief, a delusional and demonic belief, to be sure, but nonetheless so inspired.

We look back now, almost a decade later when we are still at war, still struggling and managing the ghastly(可怕的) consequences which war imposes, and we can scarcely recall how we ever came to be in this position. But on that bright New York morning, not a cloud disturbing the bluest of blue skies, we knew exactly what was happening and why.

1. not only ... but also ... 不但……而且……

(1) 连接两个并列成分。如:

Not only Jackie Chan but also his son Jaycee is both a singer and an actor. 成龙和他的儿子房祖名既是歌手又是演员。(连接两个主语)

The 2010 Shanghai Expo not only makes China aware of the world but also makes the world aware of China. 2010上海世博会不仅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连接两个谓语动词)

(2) 连接两个分句,当“not only”位于句首时,第一个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要部分倒装。如:

Not only does the film 2012 give us entertainment but also it makes us think about our environment. 电影《2012》不仅娱乐了观众,而且让观众思考环境问题。

注意 1. not only...but also...不能用于否定句。如:

误: They don’t fear not only hardship but also death.

正: They fear neither hardship nor death.

正: They don’t fear either hardship or death.

2. 连接两个主语时,谓语动词的数、格要和与其最邻近的主语保持一致。如:

Not only the students but also the teacher is against the plan. 相当于Not only the teacher but also the students are against the plan. 老师和学生都反对这个计划。

2. above all相近词汇辨析

(1) above all 意为“最重要的是,尤其是”,表示强调。如:

Above all, thanks to the Asian Games,Guangzhou will bring an easier and more comfortable life to its people. 最重要的是,由于亚运会,广州将带给人们更轻松、更舒适的生活。

(2) after all 意为“毕竟,终究,到底”,表示让步。如:

He is certain to come. After all, he’s already accepted the invitation. 他肯定会来的,毕竟他已经接受了邀请。

(3) first of all 意为“首先”,强调次序。如:

First of all, let me introduce myself to you. 首先,让我做个自我介绍。

(4) in all 意为“总共,总计”。如:

In the 16th Asian Games, China won 199 gold medals in all.在第16届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共获得199块金牌。

(5) all in all 意为“总的来说”。如:

All in all, it was a great success. 总的来说,这是很成功的。

1. It was a workplace for as diverse a workforce as any in the world, from all nations, races and faiths, and was not only a symbol of American power but also the edifice that most eloquently represented the modern phenomenon of globalization. 它(纽约世贸大厦)是一个有别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工作场所,因为它有来自所有国家、种族和信仰的工作人员;它不仅是美国国力的象征,而且是当代全球一体化现象的最有力的证据。

本句主干部分由两个分句组成,其中第二个分句里包含“not only...but also ...”的结构和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

2. We look back now, almost a decade later when we are still at war, still struggling and managing the ghastly consequences which war imposes, and we can scarcely recall how we ever came to be in this position. 回顾过去,大约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还处于战争状态,仍然进行着斗争,处理战争带来的可怕后果;我们几乎无法想象为何会处于这样的境地。

本句主干部分由and连接的两个分句构成,前一个分句里包含when引导的定语从句,后一个分句里含有how引导的宾语从句。

根据要求,翻译下列句子。

1. 赴台湾的旅游团总共有300人。(all短语+定语从句)

2. 他英语不仅说得正确,而且说得流利。(用倒装句式与not only ... but also ...结构)

3. 我们必须工作,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树立信心。(用all短语,强调要引起特别注意)

4. 电能既可以转变成声能,又可以转变成光能。(用not only ... but also ...结构)

参考答案

1. There are three hundred people in all in the party who will travel to Taiwan.

2. Not only does he speak English correctly,but also he speaks it fluently.

3. We must work, and above all we must believe in ourselves.

布莱尔政府论文 第3篇

“确保开端”计划是布莱尔政府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过程中最先推行的一项改革举措, 它以消除“社会排斥”, 促进教育公平为宗旨, 以实现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确保开端地方项目” (Sure Start Local Programmers) 为实体依托, 以跨部门合作为途径, 以弱势儿童群体为政策倾斜对象。

“确保开端”计划有四项主要目标:一是促进儿童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二是培养和促进儿童的学习能力;三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家庭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确保开端地方项目”即在此目标下, 由政府发起、社区和儿童家长共同参与, 主要针对4岁以下婴幼儿, 特别是弱势儿童群体及其家庭, 促进婴幼儿身体、智力与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该项目包含五项核心服务:对儿童获得高质量的游戏、学习和保育的支持;对家长开展家庭保教的全方位支持;外出服务和家访———包括对新生婴儿出生2个月内的家访;提供基础性社区保健服务, 包括儿童健康与发展咨询;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其父母的支持。

二、“每个孩子都重要”规划 (Every Child Matters, 2003)

“每个孩子都重要”是一项旨在促进儿童发展与幸福生活的改革政策。英国《2004年儿童法》颁布后, “每个孩子都重要”对该法规定的国家儿童服务体系改革框架从政策角度作出了进一步解释与延伸。

英国国家儿童服务体系有五大核心要素, 即健康、安全、快乐与成就、有积极贡献及为获得经济保障作准备。其中, “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 还包括心理、情感健康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安全”包括避免遭受忽视与虐待, 避免意外伤害和死亡, 拥有安全、稳定和看护等;“快乐与成就”包括为入学做好准备, 享受学校生活, 达到国家教育标准 (national educational standards) , 获得个体和社会发展等;“有积极贡献”包括参与支持社会发展的服务, 建立自信并成功应对生命中的重大事件等;“为获得经济保障作准备”则包括为接受未来教育和为就业、培训做好准备等方面。“每个孩子都重要”规划的目标就是要促进英国所有儿童实现以上五大目标, 促进儿童全方位的整合式发展而为其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同时努力缩小不同儿童群体在这五个方面的发展差异。

三、“儿童保育十年战略” (A Ten-year Strategy for Child care, 2004)

“儿童保育十年战略”是在“每个孩子都重要”的规划基础上, 对其中的关键部分———学前教育与保育问题而制定的专门而深入的战略规划。该政策对21世纪第一个十年内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宗旨、原则、核心目标等做出了阐释与规划, 是指导当前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

“十年战略”提出了英国学前教育与保育改革发展的多项核心目标: (1) 自2007年4月开始, 将母亲带薪产假延长至9个月, 此后远期目标则为1年; (2) 为家长提供更多的财政援助, 从2005年4月始, 增加“儿童保育个人所得税” (减免额度每个孩子175英镑) ; (3) 将3岁~4岁儿童免费学前教育服务时间从2006年起延长至每年38周, 长远的目标是每周20小时; (4) 到2010年, 每个社区均要有“确保开端”儿童中心, 提供整合的学前教育、保育和家庭服务活动。在该政策中, 上述几项核心目标均有具体的推进措施与达标期限, 对政策的细化、落实及其评价都极为重要。

四、“早期奠基阶段”规划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2005)

“早期奠基阶段”是英国政府2005年始推行的一项重要的学前教育改革政策。它通过整合0岁~3岁早期保教框架、“基础阶段”规划, 以及8岁以下日间看护国家标准三方面政策及其实践, 力图在英国建立一个从出生开始的统一、连续而灵活的早期教育系统, 旨在促进儿童早期的全方位发展与学习, 改进所有儿童的生活质量, 并使处境不利儿童在高质量的保育和教育中更多地获益, 以此缩小弱势儿童与一般儿童之间的差距。其主要内容和举措包括如下三方面:一是整合0岁~3岁保教、3岁~5岁奠基阶段以及0岁~8岁儿童保育, 使之成为一个连续的儿童早期发展和学习体系;二是依法对早期儿童保教机构和个人实行强制注册, 加强指导和监管, 保证所有儿童在不同机构中都能获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三是制定学前教育发展领域目标, 包括身体、社会与情感发展, 交往、语言和认读能力, 问题解决、推理与计算能力, 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与创造性发展等。

布莱尔的自嘲 第4篇

布莱尔曾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也是唯一蝉联三届的,支持率曾经高达80%。

参与伊拉克战争后,布莱尔的外交政策受到国人的普遍质疑,他领导的工党内部,也出现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他的支持率猛烈下滑到百分之二十几。

这是他最后一次接见外宾,也是最后一次召开首相新闻发布会。这是一个伤感的时刻,也是一个黯然的时刻,人们不知这位即将灰溜溜地下台的首相会以什么方式告别。

布莱尔和施瓦辛格站在发言台上。布莱尔笑容满面,开口就说:“我的新闻官告诉我,今天随便说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说‘我会回来的’。”

听众鼓掌大笑,为布莱尔一语双关式的幽默自嘲而喝彩。

“我会回来的”,原本是施瓦辛格主演的系列电影《终结者》中的经典台词。布莱尔用在这里,表示自己即将离开唐宁街10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为他本已消失光彩的形象,添了一丝亮色。

施瓦辛格在稍后的发言中,笑着回应:“可能布莱尔先生会成为联合国秘书长?可能又是一次职务的提升?现在无法知道。如果他需要找一份工作,而且想在好莱坞干,我会帮他解决的,比如像出演《终结者4》这样的工作。”

(摘自《老江湖的智慧》新世界出版社)

布莱尔谈冠军之道 第5篇

布莱尔谈冠军之道

前不久,在北京大学举行的“2008奥运·冠军论坛”上,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表了他对“冠军”一词的见解,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位著名政治家的讲话中得到关于成功的启发。

布莱尔从小时候参加运动会讲起,他回忆道,有一次他在跑道上一直处于第二名的位置,并且计划在最后一个弯道超过前面的同学,一举夺得冠军,但是当自己想要发力的时候才发现,腿已经不听使唤了。“坦率地讲,有时候愿望是一回事,能力是另一回事,天赋在成就冠军的作用上不可否认。”然而,布莱尔并未从此否定自己的能力,而是从中悟出了另一个道理,“冠军不只属于运动员,也可以属于任何一个行业,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但问题在于如何激发这种天赋”。

布莱尔说,冠军都是经过痛苦挣扎才练成的,其实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天赋,如何使这种天赋得到发展则与每个人的性格有关。胜利属于奋斗的人,奋斗不只是要做到最好,而是即使你已经做到最好了,你还想着要更进一步,做得更好。奋斗也不只是和他人竞争,更多时候是在和自己作斗争。

冠军更愿意接受挑战,走进新的领域。具有创造力的人往往愿意率先走向新领域,去探索发现。冠军的优势在于他们总是作好了准备。当然,冠军离不开勇气,布莱尔说,残奥会的精神之一就是勇气,勇气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冠军通常都能面对质疑,能屈能伸。每一个冠军都会与失败相伴,然后获得成功,获得完美的时刻而没有失败过的人,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冠军的另一个品质是自律”,布莱尔的话似乎与我们印象中傲视群雄的冠军形象不太相符。似乎明白了听众的疑问,布莱尔举例说:“我曾经问一个流行音乐巨星,他是怎么取得成功的,我得到的答案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然后努力做好它’,他的朋友告诉我,这位流行歌手是他所见过最自律的人。”

布莱尔在演讲中最后强调,“冠军最重要的品质是不自私,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奋斗,那他成不了冠军,成为冠军的常常是那些能够超越个人,为集体、为国家、为全人类做事情的人”。布莱尔说,也许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他认为这是冠军所有品质中最为重要的。

“您认为在成为冠军的路上,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冠军?”“大学生活对您的成功有何帮助?”布莱尔演讲过后,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悉尼大学等高校的渴望在未来获得成功的年轻人,向他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布莱尔毫不隐讳地回答说:“在成为冠军的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有时候我会感到害怕。而对付这种害怕的办法,就是站起来去行动。”这位曾经在任时以推进教育改革为己任的英国前首相,至今仍然强调教育的重要。他说:“培养冠军的最好环境便是良好的教育,教育给了人们成为冠军的机会,通过教育,我们成为有能力的人,因此,教育是国家给予人民的最好的礼物。”

励志·冠军语录

本次论坛上,其他嘉宾也对“什么造就了冠军”这一历久弥新的话题各抒己见,展现了他们的冠军智慧:

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异并不大,而个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也是差不多的,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冠军?是积累。冠军跟一般人的区别在于,他们有能力把平常得到的一些能力集中起来,而这种能力集中到一定程度,就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从而迸发出一种卓越的特质。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对我来说,冠军有两个非常不同的部分。奥运会的冠军,只是别人送给我们的头衔。另外一个冠军可能有所不同。我们以自己的方式为别人做事情,为后代造福,不断通过一些创新和进步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曾三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伊恩·索普

每个人都想拿冠军,我也一样,但是我们最终收获的不是冠军头衔,而是冲向冠军的历程。在成为冠军之前,我们付出的努力通常很多人是不知道的。只有优秀的人品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制造冠军。

——国际著名影星、2008年北京奥运会形象大使成龙

我非常赞成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更快、更高、更强,但也希望在这个基础上体现真、善、美的价值,真正的冠军,他的价值是内在的,不是外来的。冠军必须在成功的后面追求人生的意义。

布莱尔夫妇的初恋 第6篇

※1970年,16岁的英国法官之女阿曼达进入爱丁堡的菲蒂斯公学读书,她是这所学校100多年来接收的第一个女学生年轻漂亮的阿曼达一进校就吸引了布莱尔的注意,俩人一见钟情,很快发展了一段浪漫的爱情。然而,布莱尔和阿曼达的约会没持续多久,他遇到了一个校友情敌——查尔斯·福尔克纳。

如今,阿曼达已经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独立电影制片人,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和在伦敦商业学院当副校长的丈夫迈克尔居住在牛津市郊外的豪宅里。回忆往事时,她不无留恋地说:“我曾是他(布莱尔)的女朋友,他是那样的聪明、迷人和有趣”

※“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吻,那年我11岁……”这不是爱情电影里的台词,而是布莱尔夫人切丽的一段真情回忆在工党的一次会议上,切丽不小心公开了童年的浪漫往事。

切丽在观看英国陆地测量部的电脑地图系统时,在一张地图上找到了童年时代生活过的街道,还意外地发现了自己初吻的地方当年那里是一座桥,如今已变成公园。切丽忘情地说起了那次幽会:“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吻,那年我11岁 在桥的下面,一个名叫斯蒂芬·斯默登的小男孩吻了我……”

布莱尔政府论文

布莱尔政府论文(精选6篇)布莱尔政府论文 第1篇一、布莱尔政府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由课程走向标准布莱尔政府声称其执政期间的三大优先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