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阅读练习及答案
背影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8篇)
背影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1篇
1.供电极不正常。
2.不是文章线索。因为作为线索是应该贯串全文的,而本文只在⑤和③自然段提到背影。
3.他与黑板融化在一起,说明他的教学非常专注和投入。
4.忠诚教育事业,带病坚持工作。
5.象征辛勤工作了20多年的徐老师的最后一拼。
6.(1)赞扬了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2)表现父亲对儿子的至亲至爱的感情,以及儿子对父亲深切怀念之情。
背影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2篇
阅读《背影》选段,完成1015题。(18分)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①(批注第一次流泪,是伤心。作者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A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B着上面,两脚再向上C;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D,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了,我赶紧拭干了泪。②(批注第二次流泪,看到年迈体胖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内心非常感动,所以留下眼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坐下,我的眼泪又了。③(批注第三次流泪, 。)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④(批注第四次流泪,是怀念。以在晶莹泪光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0为空白处填出准确动词,并说说动词的作用是什么?(6分)
A B C D (4分)
作用 (2分)
11.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父亲心里轻松与写父亲艰难地过铁道为儿买橘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12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13文 “我”四次流泪,这四次流泪的含义有所不同,请仿照①②④处写法,在③处也加上恰当批注,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1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结合《背影》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3分)
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
9月14日“搜狐”听到这个消息,台湾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
15生活,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空白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2分)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化作 , 。
答案:
10穿、攀、缩、倾 体现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无比关爱,体现父子深情。
11 不矛盾。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很轻松。
12 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突出三个“布”字,反映家时生活艰难、渗淡,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为“我”定做昂贵的紫毛大衣,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
13 第三次流泪,因为惜别。答理解、感激、同情、忧虑、忏悔等复杂心绪均可。(1分)
父亲的形象最为感人的地方,是他老态蹒跚地为“我”回买橘子,那真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点。(2分)
14 不设统一答案。3分,赞成任何一方均可,但必须结合课文父亲的形象谈,有理有据。
本期练习及测试题参考答案 第3篇
1. 薄铁片铁2. 磁化S(南)3. 地北4. 指南针不指南北 鸽子找不到回家的路5. C 6. C7. B8. C9. B10. B11. C12. 如图1所示.13. 如图2所示.
14. 将一枚小磁针放在火星表面,观察其是否有固定指向(或是否受磁力的作用)15. 可将铁屑撒在种子中,搅拌均匀,使铁屑吸附在杂草种子上,然后用磁铁吸附,将带有铁屑的杂草种子从混合种子中吸出来.这里利用了磁铁吸铁的性质.
《电生磁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电流的强弱线圈匝数的多少有无铁芯 铁芯通断电电流的强弱电流的方向强
2. N负变大3. B4. B5. B6. B7. C
8. 如图3所示.9. 如图4所示(提示:两通电螺线管相互靠近的两极均为N极或均为S极,磁感线方向不同).10. (1)小磁针(2)让小磁针跟导线AB平行,且在AB的下方(3)若小磁针转动,导线AB中有电流,若导线AB不动,导线AB中没有电流11. (1)图略.提示:滑动变阻器金属杆右端(或左端)与开关左端相连(2)B(3)N或北(4)①右(左)变小(变大)②变大(5)越强多(少)强(弱)
《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电动机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通电导体(或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切断电源2. 低压控制高压工作 3. B4. B5. A6. C7. D8. D9. A10. C
11. (1)线圈匝数(2)观察吸引大头针个数的多少 (3)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磁性随线圈匝数的增加而增强(4)A、C12. (1)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吸引大头针数量的多少
(2)如下表. (3)①铁芯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②将大小不同的铁芯分别插入同一线圈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观察这个线圈两次吸引大头针的数目
《磁生电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电磁感应机械2. 切割磁感线导体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电磁感应加快摇晃、增加线圈匝数或更换磁性更强的永磁体等
4.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5. B6. D7. 猜想:与磁体插入的速度有关(或与磁场的强弱、线圈的匝数、线圈的粗细、线圈的横截面积有关).实验设计:将电流表和线圈连接成闭合电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用不同的速度先后两次将条形磁铁插入线圈,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并进行比较.
8.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2)①转速②导线长度③磁性更强的磁铁
《电与磁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 S负 N2. 电机械换向器(或换向片)3. 低压控制高压工作4. 鸽子是否靠地磁场来导航避免偶然性,使结论更可靠
5. 调换电源正、负极(改变电流方向) 发电机6. 动圈式话筒、发电机电风扇、动圈式扬声器7. L2右
8. C9. C10. C11. D12. C13. B14. C 15. B16. D17. 如图5所示.18.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2)电流(3)线圈停在平衡位置19. (1)磁性强弱(2)a、b(3)b、c (4)电流相等
《背影》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 第4篇
(一)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是反语。表明作者悔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7.文中多次写父亲的“嘱咐”和“踌躇”,其用意是什么?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深切。] 8.选文出自课文《 》,作者是(),字佩弦,()代()家、学者、民主战士。
(二)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a)到铁道边,慢慢(b)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c)过铁道,要(d)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e)着上面,两脚再向上(f);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g),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 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外貌 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 ;第二次。[感动得流泪,离别伤感的泪]
4.在语段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描绘出意蕴丰富的背影,既集中表现了__________,又可以看出父亲的______________心情抑郁。
[探
穿 爬
攀 缩 父爱
老境颓唐] 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2)“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6.概括本段内容。[买橘送别] 7.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8.选文用哪几种描写方法来写父亲的背影?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什么?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3分)
[外貌(衣着)、动作、语言、心理;动作;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意对即可)] 9.品味语言。(4分)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关心照顾儿子的的责任,心里越感到踏实满足。](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父爱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催人泪下。] 10.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11.画浪线的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B)A、“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B、“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C、“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D、“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12.画浪线的句子(2)正确的含义是(B)
A、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B、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C、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D、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13.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4.文中多次写“我那是”的“聪明”,其用意是什么?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
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15.文中描写父亲步履不便的一个词语是,与它照应的一个词是。
[蹒跚 肥胖] 16.作者细致描写父亲步履和动作艰难的目的是 [突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17.写出这段话的记叙要素:
人物,地点,事情的经过,结果。[人物: 父亲、“我” 地点: 车厢内外
事情的经过: 父亲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结果: “我”感动得流泪。]
18.“我赶紧拭干了泪”,其原因是什么? [怕父亲看见伤心,怕别人看见难为情] 19.“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免得出意外] 20.这段话着重描写父亲哪一特征?描写这一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背影。作者着重描写父亲这一特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父亲的背影是依依惜别中留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②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特深;③它凝结着真挚而深沉的爱子之情。] 21.文中“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和“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分别属于 描写和 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 和。
[心理 动作,表现了作者怕父亲看见伤心怕别人看见难为情的心理 突出了父亲过铁道时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22.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B.父亲身躯肥胖,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C.因为儿子在家经常看见父亲的背影,所以等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买橘子时,产生离情别绪,儿子舍不得父亲离开。
D.上文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做具体细致的刻画。
23.选文“显出努力的样子”中的“努力”一词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努力”的意思是把力量尽量使出来,写出父亲买橘子时的不易,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24.选文“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中的“混”有什么表达效果?
背影练习及答案 第5篇
一、注音差()使交卸()奔丧()狼藉()赋()闲踌()躇()栅()栏蹒()跚()拭()干颓()唐琐()屑()举箸()迂()腐
二、划出错别字并订正。情不自尽不能自己万簌俱寂满院狼籍
三、解释加点的字1.触目伤怀()2.触他之怒()3.踌躇了一会()4.踌躇满志()5.情郁于中()6.不能自已()7.举箸()8.惟有()9.变卖典质()10.迂腐()
五、解词1.祸不单行:2.颓唐:3赋闲: 4.琐屑:5.蹒跚:
六、填空《背影》是一篇()散文,选自()。作者(),中国散文家、诗人。他的代表作有散文、等。这篇散文,以“”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了父亲的深挚感情,抒发了作者对之情。散文的特点是:
七、体会语句表达的感情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2.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别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3.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4.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5.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6.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八、简要回答问题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包含着“我”怎样的感情? 2.“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最”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3、为什么安排第二三节?
4.概述文中出现的文章的背影,并写出哪次是实写?哪次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5、“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再”字有何作用?
6、“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一句中所写的是作者第三次流泪,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一)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2、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两次“踌躇一会”,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4、文中两次用“再三”一词,有什么作用?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6、比较下列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⑵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
7、“拣定”“嘱我”“又嘱托”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选出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内()A.父子情B.父亲的背影C.惜别D.买橘送别
2.“„„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句中,三次突出“布”字的作用:
3.父亲走路“蹒跚”的原因是: 4.写父亲买橘爬月台的“背影”,连用了“”“”“”三个动词的作用是什么?
5.(父亲买橘回来后)“于是拍拍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说说你对该句的理解。
6.“我赶紧拭干了泪”“我赶紧去搀他”表现作者心理活动()A.怕别人看见笑话自己;感激父亲亲自为我买橘子。B.怕父亲看见自己流泪更不放心了;怕父亲劳累摔倒,体贴,心疼父亲。C.怕被人说不孝敬父亲;怕橘子散落地上。D.怕父亲担心自己身体不舒服;感谢父亲,内心很过意不去。
7.上文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好,为什么?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明。
8、两次背影为什么一详一略?
9、这段文字从、、方面描绘父亲的背影。
10、“„„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体会父子之情,说说你的理解。
11、“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混入”这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部分答案 《背影》答案
七、体会语句表达的感情
1.朴素的叙述,蕴含着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已”“了”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感情,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思念。
2.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在这样的处境下,父亲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3.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4.买橘,可见父亲为儿子想得周到怕他旅程辛苦,口渴;“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的嘱咐,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生怕儿子有什么闪失。简短的话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5.临别的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怕儿子的行李丢失。这些话语无不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6.“赶紧”“搀”是因为父亲的爱感动了我,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疼惜之情。
八、简要回答问题
1.包含着遗憾,但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深深思念。4.第一次在文章开始,“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是虚写。其作用是点出背影留给我深刻的印象。第二次在我回北京念书时,父亲过铁路买橘子时的背影。——是实写。其作用是能充分表现出父子情深。第三次是父亲混在来来往往的人里的背影,是实写。其作用把子爱父之情在句中充分表现出来。第四次是在我读父亲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回忆起父亲的背影。——是虚写。其作用是能充分表现出对父亲无限怜爱的感情。
5、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6、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一方面起到了照应开头的作用,另一方面继续加深背影的形象。
(一)1、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2、文中两次用“终于”一词,表明父亲,更显父亲爱子之心。
3、父亲两番“踌躇”,决定送行。把父亲,的矛盾心理表露尽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一写父亲,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切;二写儿子,表明“我”独行的决心。5、这里的“聪明”是反语,可以理解为糊涂,不懂事。是对父亲临行前的细心关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不理解的追悔。
6、⑴句好,“太聪明”和“太不懂事”都能表达作者自责的感情,但前者是讽刺性自责,后者是一般自责,前者更准确生动。
7、父亲亲自为“我”选座位,担心“我”,反复叮嘱,表现父亲对儿子关心、照顾无微不至,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挚爱。
(二)1、D2、三次突出“布”字,呼应了前文所述的家境惨淡,衬托父亲买橘的感人举动,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3、父亲是个胖子
4、“攀”“缩”“倾”;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难中见深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5、“心里很轻松似的”是因为父亲,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和满足。其实不轻松,父亲装出轻松的样子,是怕儿子感到心里难过,因此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
6、B7、从内容方面说: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依恋,感激和敬爱的感情。8、9、10、“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告别,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回头”是依依不舍;“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望”字,饱含深情,有感激父爱之情,有依依不舍之情,还有悔恨、自责之情。两小句话,表现了父子深情。
八年级语文《背影》练习题及答案 第6篇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1898-1948)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背影》练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4分)朱自清,字________,我国著名________。
正确答案
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本题考查对朱自清的了解。
2、(6分)比较下列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①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
正确答案
①句好,“太聪明”和“太不懂事”都能表达作者自责的感情,但前者是讽刺性自责,后者是一般自责,前者更准确生动。
解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分析出两个词语的意思,结合我当时的行为和心理来看,“聪明”是反语,意思都是糊涂,不聪明,表明作者对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深情的愧疚与自责,比“不懂事”的表达效果更生动。
3、(8分)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看到后,心里感到悲伤。
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感情聚积在心里得不到发泄。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正确答案
触目伤怀;祸不单行;情郁于中;迂
解析
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的解释,来选择合适的词语,平时注意对课文原文的正确理解和熟悉内容。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触目伤怀。
4、(12分)给加下划线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
tuí 唐
琐屑
晶莹
正确答案
藉;颓;xìe;yíng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70分)
5、(6分)《背影》开头借点题点出背影,中间叙事描写背影,收笔处借回忆照应背影,因此可以说背影是全文的________,在结构上起了________的作用。
正确答案
线索;贯穿全文
解析
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文章线索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背影”是全文的线索,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6、(5分)《背影》一文中,多次写背影,哪些是写眼中的背影?哪些是写心中的背影?
正确答案
第一次、第四次是心中的背影,第二次、第三次是写眼中的背影。
解析
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找到关键语句,结合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第一次、第四次是心中的背影,是虚写。第二次、第三次是写眼中的背影,是实写。
7、(12分)按要求填空。
(1)“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往日”在文中是指______。
(2)“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去”的意思是______,请再写出五个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语:______。
正确答案
(1)赋闲之前
(2)死的委婉说法;去世、驾崩、辞世、逝世、老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其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
8、(5分)《背影》写父子二人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没有介绍南京见闻?
正确答案
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主题无关。
解析
本题是对文章详略安排的考查。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故一笔带过略写。
9、(24分)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4)文中两个“踌躇”说明了______,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______?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7)联系上下文体会父亲说的“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
(8)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正确答案
(1)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父亲还是不放心;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饰反语。表明作者因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而悔恨、自责。反语
(6)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7)父亲当时处于生活的极大压力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8)赞成。因为在父母眼中,无论儿女多大,永远都是他们的小孩子,父亲亲自送他,是父爱的表现;反对。虽然父亲的行为表现了一种亲子之爱,但却无助于“我”的成长,甚至在一定程度还削弱我“我”独立生活的能力。
解析
⑴第一自然段,写父亲执意要去送我。第二段写写父亲到车站为我做的一系列小事,但我那时太年轻,却未能体会他的深情。综合表述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细读第一段可知,当时我已是成人,而且北京也去过几次,完全没有必要父亲去送我,而父亲本来也说不送我的,但最终还是决定去送我,可见父亲对我的爱。
⑶本题是对文章详略安排的考查。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故一笔带过略写。
⑷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踌躇的意思是犹豫,在文中表现出父亲还是不放心,“终于”,最终表现了父亲一片爱子深情。
⑸结合我当时的行为和心理来看,这两个“聪明”都是反语,意思都是糊涂,不聪明,表明作者对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深情的愧疚与自责。
⑹作答本题时,可回答会,也可回答不会,会的理由是年轻气盛,不会的理由是懂得父亲的爱。合理有序表述即可。
⑺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父亲当时处于生活的极大压力下,但他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决定自己亲自送,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⑻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可以围绕父亲对儿子的爱来展开表述。
10、(18分)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近几年,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之中,自然在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根据父亲感情的变化,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用“||”在文段中划出。
(2)父亲信中的话,照应了文段中“______”这一句。
(3)“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一句中所写的是作者第三次流泪,这是因为______;这一句所写的背影是______。
(4)文段所体现的感情可由“______!”这一句话集中体现出来。
(5)这一段对背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6)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请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正确答案
(1)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
(2)哪知老境如此颓唐
(3)看了父亲的信后又勾起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虚写
(4)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5)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一方面起到了照应开头的作用,另一方面继续加深背影的形象。
(6)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解析
⑴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层次划分即可。“但最近两年的不见”意思发生转折,写出了父亲感情的变化。
⑵文章的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时为了文章的情节的需要,在文章的前面作一些必要的暗示,所以,在读文章的时候,要仔细地阅读。父亲信中写到的身体的种种不适,照应了上文“哪知老境如此颓唐”。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作者第三次流泪是因为对父亲的思念,属于虚写。
⑷结合全文来看,“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即由眼前所见引发回忆,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有后悔之情。
⑸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结合本段内容来看,本段主要写了离别后我对父亲的思念,在结构上,与文首相照应,并能篇末点题。
本期练习及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第7篇
1.力 力的方向上 力和距离 W=Fs 焦耳焦J 2.拉力 没有水桶没有在拉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3.0
600 4.(1)力 力的方向 (2)15.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 1900 0
7.8008. 2000
9.600 10.=
11.4.5
0.45
12.A 13.C 14.D 15.C 16.D
17.如图1.(提示:起重机匀速上升川时4s,水平移动用时2s)
18.小明做功为6250J.
19.挖掘机每挖一次泥土并水平移送到岸边,对泥土做功1.5xl04J.
20.(1)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是800N.
(2)汽车行驶230km,牵引力做了1.84xl08J的功.
21.(1)电梯在匀速运动阶段,上升的高度h.为48m,拉力F1.做功2.88xl05J.
(2)加速阶段电动机拉力F2的大小5000N-
《“功率”练习》参考答案
1.功 时间物体做功快慢p=w/t 瓦特2.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的多少 3. l.5xl04
5004xl07 4.600 5.54
72 6.800
7.5 400 10.88. 10
200
9.B
10.A 11.B 12.C 13.B 14.D 15.B16.B 17.B
18.(1)台秤(或磅秤)、刻度尺、秒表(手表)(2)B (3)如表1.
19. (1)36 km/h(或lom/s).
(2)6xl05Pa.(3)5.4xl04W.
20. (l)2.Oxl04N.
(2)6.Oxl05J.
(3)3.Oxl04W.
《“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练习》参考答案
1.重力势 动 2.慢 低3.减小 不变4.不变 等于 小于 5.弹性势 动 6.增大 增大减小减小
7.变小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8.小于 9.大于逐渐 增大10.增大减小 不变
11.B 12.C 13.D 14.B 15.A 16.D17.C
18.木桩陷入沙中的深度
(1) 《2)< (3)物体的质量物体下落的高度 控制变量法
《“功和机械能”易错题练习》参考答案
1.C(易错选B.错选原因是不能正确估出物理书所受的重力,从而不能正确估出捡起一本书所川的力的大小,产生计算错误)
2.A(易错误地认为本题4个选项都正确.出错的原因是仅考虑了水桶受到的拉力及重力,小明和小雯对水桶的拉力没有做功.水桶所受的重力也没做功,但是小明和小雯在行走过程巾,脚要克服摩擦力做功)
3.C(易错选B.错选原冈是不能正确分析题意,物体沿着水平方向运动,不一定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1
4.B(易错选A.错选原因是不能正确分析题意,认为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大,机械能也变大,其实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机械能是不变的)
5.B(易错选A.错选的原因是忽略了洒水车在洒水过程中.质量在变小.仅根据匀速行驶来判断动能不变.根据洒水车水平行驶来判断重力势能不变.是错误的)
6.C(易错选B.错选原因是没能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匀速”,气球在匀速上升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不存在相互转化)
7.D(易错选B.错选原因是不能仔细阅读试题,分清运动员的状态.试题中明确告诉B点是运动员受到的重力与弹性绳对运动员的拉力相等的点,即运动员到达B点时速度最大,其动能也最大,运动员过了B点后,动能减小,运动员过了A点后,弹性势能不断增大,在C点达到最大.由于不考虑空气阻力,所以从0点到A点,运动员的机械能不变)
8.B(易错选C.错选的原因是没能抓住关键词“匀速”,小朋友下滑过程中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功和机械能”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增大不变增大 2. 24
96
3.5:6 3:44.喜鹊 燕子 5.减小 增大 6. 20
40
7.骑车下坡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速度会越来越大
8.A 9.D
10.C 11.B 12.C 13.C 14.D15.D
16.如图2. 17.如图3.
(3)由于存在空气阻力,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总量减小
19.(1)小方桌在沙子中的下陷深度 (2)甲 乙
(3)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是否有关
20.(1)同一高度
(2)质量摩擦(阻)力
(3)木块被撞击后运动的距离 做匀速直线运动
21.(1)小王攀岩的速度.
(2)小王所受的重力G=mg-60kgxloN/kg=600N.
小王在攀岩过程中做功w=Fs=Gh=600Nx15m=9xl03J。
小王做功的功率.
(3)减轻体重,加强体能训练,穿(戴)防滑鞋(手套),轻装上阵等.
22.(1)因为匀速前进,所以牵引力F=f=4 000 N,牵引力做功w=Fs=4000Nx3xl03m=l.2xl07J.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背影阅读训练及答案 第8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分)
(1)我说道:“爸爸,你走吧。(2)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3)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4)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路,须跳下去又爬上去。(5)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6)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7)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施,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8)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9)他用双手采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10)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11)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12)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13)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14)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15)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6)过一会说:“A___”我望着他走出去。(17)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B__”(18)等他的背影混入未来往往的入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小题1:本段共有四处涉及到父亲的背影,它们的句子序号依次为_____ (2分)
小题2: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回答问题。(2分)
(1)父亲的`体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穿戴的服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走路时的身形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一句应该放在文中的___处;请解释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第(15)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扑扑在上的泥土”是因为刚才爬月台时蹭了一身上,父亲喜欢洁净所以扑扑土以后心里就轻松了。
B.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是因为买的橘子并不太重,父亲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C.泥土表明当时车站的环境很脏,“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的满足,同时在暗示儿子,说自己并不累。
D.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说明不是真轻松,只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朱橘子而感到内心的满足,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小题5:文章四次流泪,四次写背影,采用动作、外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主题。(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7)(8)( 9)(18)
小题2:肥胖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缩、倾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5:父子相怜相爱的父子情深。
小题1:试题分析:精读文章,只要与“背影”有关的语句就提取出来。从前向后读,很自然会读出(7)(8)(9)(18)四处。
小题2:试题分析:“课文中的词语”表明是在原文中提取。根据“体形、穿戴、身形特点、爬月台的动作”的提示可知,答案应集中于(7)(8)(9)三句,精读这三句话,然后,把相关词语提取出来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应是送别时嘱咐“我”的话,表达了离别之时,对我的牵挂、惦念,告诉儿子到那边后来信报平安,这样才能放心。因此,初步判断应放在A处。再根据B前面的“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这时再说“我走了”就不合适了,根据原文可知,父亲这时说的是“进去吧,里面没人”。
小题4:试题分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理解句子一定要结合整个语境,放到文章当中理解。此句中尤其要理解清楚的是“心里很轻松似的”,轻松的原因是,父亲亲自为儿子买来了橘子,内心感到很满足,是父爱的一种自然流露。因此,答案应选D.
背影阅读练习及答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