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补偿翻译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补偿翻译范文(精选9篇)

补偿翻译 第1篇

众所周知,语言文化差异会导致翻译损失。翻译损失从翻译活动存在时起就一直与翻译相伴。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文学翻译既是不同语言的转换活动,又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同时也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在文学翻译中,由于语言的文化差异性与艺术的再创造,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翻译损失。而为了确保译品能完整传达原文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审美形式,对各种因素造成的损失进行必要的补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文学翻译中翻译损失的不可避免性

提到补偿,必然先有损失在先。翻译损失是指翻译过程中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审美形式及其功能的丧失,具有不可避免性。

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则从符号的普遍性和符际交际的特殊性对翻译的不可避免性作出回答:“既然任何两个会话者对相同音系、词汇、语法和语篇特征都没有完全相同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在语言交际中总会有一些损失或扭曲。”“因为符号系统(即代码)的性质所致,对词位的解释总是存在潜在的可能性,但若没有能够在语言文化的社会和人际网络基础之上理解符号的解释者,解释绝不会实现。既然没有任何两个民族具有完全相同的背景,在语言交际中总会有一些损失或扭曲。”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 普通翻译中存在的可能导致翻译损失的因素在文学翻译中同样存在。同时, 由于文学作品又是一种文字艺术, 文字中存在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因而文学翻译又有其特殊性。文学翻译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最终使命是在基本语义正确、基本信息完整传达的基础上, 侧重于原文表层结构的分析理解, 更要将原文中包含的美学成分等值地传达到译文中去, 最后创造出的是一个与原作具有同等美学功能、形式与内容统一的新的艺术实体。由于原作本身受到各个层面的损失, 这种艺术的再创造会使译者面临不可逾越的障碍, 从而使得译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文学翻译常见的损失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原作风格和背景文化三个方面。

二、文学翻译中翻译补偿的必要性

按照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不同文化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往往难以顺利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探讨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流隔阂及采取的有效补救手段,就十分必要了。

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包括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认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所参照的不应是原文及其功能,而应倚重译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目的与功能。译文必须在目的语语境中有意义,被目的语接受者所接受和认可。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能让读者理解并在译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原则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忠实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译文的理解。

文学翻译有得有失,这是一个客观存在。文学翻译上的损失势必会给文学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带来困难,导致交际目的的失败,同时使得原文美感缺失,文化内涵遭到破坏。文学翻译补偿就是将原文中的翻译损失补偿到译文中去,尽可能使译文在语言结构、语义结构、语用功能、文体风格、审美效果等方面与原文接近,这样译文才会变得对目的语读者有意义,并向目的语读者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与审美价值。不同的翻译目的对翻译方法有不同的要求,译者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不同的翻译手段。同样,翻译在对弥补不同翻译手段造成翻译损失的翻译补偿方法上也就有不同的要求。补偿是把双刃剑,对不同式样的文本和不同的翻译目的,要酌情调整文本各个层面的相对力度,以保持译作合适的张力。

三、翻译补偿在《德伯家地苔丝》张谷若译本中的运用

针对翻译中的各种损失,夏廷德在其专著《翻译补偿研究》中将翻译补偿方法分为整合补偿、分立补偿、同类补偿、异类补偿、原位补偿、异位补偿、同步补偿、差异补偿八大类。下面将结合《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先生的译本来具体谈谈翻译补偿是如何得以运用的。

(1) The house was overrun with ivy, its chimney being enlarged by the boughs of the parasite to the aspect of a ruined tower.The lower rooms were entirely given over to the birds, who walked about them with a proprietary air, as though the place had been built by themselves, and not by certain dusty copyholders who now lay east and west in the churchyard.

草房上面爬满了爬山虎,房上的烟囱都叫这种附生植物的枝叶缠得变粗了,看着好像一座废弃了的高阁。楼下的屋子全是那些公鸡母鸡的领土,它们在那儿走来走去,把主人翁的架子摆得十足,好像盖这所房子的就是它们自己, 并不是现时东西横卧 (1) 在教堂坟地里那些尸骨成灰的邸册保产人 (2) 。

这一段的翻译用到了翻译补偿分类中的整合补偿与分立补偿。整合补偿指在目的语文本中,把补偿的内容和原文文本原有的内容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加任何有关补偿的标记。其特点是不暴露补偿的痕迹,这种补偿方式多用于对文学翻译中语言层面的补偿。原文中的斜体部分the birds, 张谷若先生用了具体化的补偿策略,即把原文语境中的上坐标词按其实际所指,在目的语中变成其下义词,或者把笼统概念变成具体概念。这段原文中的the birds取“禽类”,或“鸟纲动物”之义,在英语里可以用来代指鸡、鸭、鹅等各种家禽。但这样的概念在汉语里一般用于正式语体,用在这里很不协调,其所指也不准确,所以译者根据语境把这个上义词译成其下义词“那些公鸡母鸡”。译者没有注明具体化的内容,汉语读者难以察觉所补内容,补偿内容与译文其余部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分立补偿的特点与整合补偿相反,原文作者和译者的身份泾渭分明。它是把补偿的内容通过某种手段加以标记,或与原文内容分别放置,以便向目的语读者明示补偿内容。分立补偿一般有文本内注释和文本外注释两种手段。 (1) (2) 处译文运用了文本外注释手段中的脚注,对英国安葬风俗与法律名词进行了简要介绍。显然,这个注释很有必要,考虑到中国读者对西方文化不够熟悉,特为之加注,以补充译文读者所缺信息,帮助读者在小说主人翁所处的文化与时代背景下理解原文,从而保证语篇的连贯性。缺少它,则会使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感到困惑,以致达不到原文所要传达的交际目的。此处属于文化补偿范围。

(2) Reproach flashing from her very finger-ends.

气得好像头发稍上都冒出火来。

原位补偿指在目的语文本中,保持补偿内容的位置和原文文本对应成分的相对位置不变。张谷若先生对此句的翻译正是运用了原位补偿。在英语中,形容人极端生气的时候可以比喻成像手指尖都冒火,因此原作者在原文中用到了“fingerends”这个单词。但这个比喻在汉语中明显不适宜,因为在汉语中,手指尖和发火并没有任何联系。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极端生气的时候一般会用成语“怒发冲冠”来形容,可见中国人一般会把生气和头发相联系。张谷若先生注意到这个中外文化用词上的差别,把“finger-ends”替换成“头发梢”,使得译文更加得体。这个句子只替换了一个名词,其他部分保持不变,所以是原位补偿。

(3) “Oh, that’s all!”said Tess.

“You couldn’t expect her to throw her arms round’ee an’to kiss and call’ee all at once.”

Tess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I would rather stay here with father and you”, she said.

“But why?”

“I’d rather not tell you why, mother;indeed, I don’t quite know why.”

“哦,就是这几句话吗?”

“怎么?她哪能一下就把你抱上锅,撮上炕的哪?”

苔丝往窗外望去。

“我还是跟着你和爹在家里好。”她说。

“为什么?”

“我想我不必告诉你为什么,妈。说实在的,我自己也不十分清楚。”

这是苔丝和她母亲之间的一段对话。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明显看出她们口音上的不同。苔丝说的是标准英语,而她母亲却说着带有古英语中残留的“ee”和“an”的威塞克斯方言。在译文中,为了区别标准英语与威塞克斯方言并补偿因为汉语中没有威塞克斯方言而可能引起的损失,张谷若先生选择了汉语中的山东方言来营造威塞克斯方言的效果,成功地再现了原人物的社会地理方言标志,同时也传达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此处补偿既是针对语言层面的,又是针对风格层面的。但张谷若先生并没有把原文的方言词与译文的方言词意义一一对位,而是从整体效果考虑,在可能找到山东方言词语的地方使用方言,属于异位补偿范围,但仍然能使读者感受到书中人物在讲一种不同于标准语的方言。

张谷若先生的《德伯家的苔丝》译本还在许多地方都成功运用了各类翻译补偿,限于篇幅,本文不再累述。

结语

翻译补偿研究无论是对翻译理论的建设,还是对翻译实践的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翻译不同于其它形式的翻译,它既是一个有形可见的文字版本,又是一个意蕴深邃而模糊的艺术整体,翻译中必然有得有失。译者要在文学翻译这种高层次的语际转化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得”提高到最大限度,把“失”降到最低,与原文取得最大近似度并保留原文的艺术特色。由于文学损失的复杂性,在同一案例中,有可能使用一种,或兼用若干种手段,每一种手段都可能使用于多个层面的补偿,每一种补偿手段之下还可能包括若干低层次的补偿手段。译者应慎重选择适合的翻译补偿手段对原文的翻译损失进行补偿。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应在充分把握原文精神的前提下,确保重要意义的优先传递。既然翻译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损失,译者就只能做出妥协,补偿在给译者充分自由的同时,也对译者的创造力与灵活性提出很高要求。

张谷若先生的《德伯家的苔丝》中译本,灵活运用了各种翻译补偿手段,对翻译中的损失进行了补偿,既忠实地传达了原文,又保留了原文的审美内涵,是成功运用翻译补偿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

[2]许钧等.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3]Nida, 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孙迎春.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5]Hardy, T.Tess of the D’Urbervil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论文学作品翻译的审美补偿问题 第2篇

语言文化差异会导致文学作品翻译的损失.对文学作品翻译中审美层面的损失进行适当的补偿,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中的审美元素,以使原作和译作在审美效果方面取得等值效果的最大化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种审美补偿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对审美形式的功能丧失的补偿;对审美价值冲突损失的补偿;对审美形义统一性丧失的.补偿.文学作品翻译的审美补偿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对于提高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 者:张淳 Zhang Chun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刊 名: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0(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文学作品   翻译   审美   损失   补偿  

补偿翻译 第3篇

关键字: 翻译补偿;习语;《檀香刑》

1.引言

《檀香刑》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获得了多项国内外大奖。1其英译本的翻译家葛浩文先生更是功不可没。

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俗语,其风格简单浅显,形式灵活。温瑞政在《汉语语汇学》中认为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2

翻译损失难以避免。因此,补偿是确保译品完整传达原文信息的重要方式。鉴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在汉语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俗语、谚语等,因此,在翻译汉语文学作品之时,译者更将有可能产生的损失降低到最小,让译语读者更切身理解到其汉语内涵。

2.不同层面的翻译补偿

国内对翻译补偿研究最多的夏廷德教授在其著作《翻译补偿研究》中,从不同层面对不同的补偿手段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语言学层面的补偿和审美层面的补偿。3本文则试图从这两方面来分析研究《檀香刑》中俗语的翻译补偿策略。

2.1语言学层面的补偿

语言学层面可以进一步分为词汇、语法和语篇层面。本文着重探讨译者在词汇与语法方面的补偿。

例1还有小顺子,你这个寒冬腊月蹲锅框的小叫花子,不是老娘替你说话,你怎么能当上弓箭手? 4

And you Little Shun, a common beggar who sought warmth from a cook stand in the dead of winter, if I hadn’t put a good word for you, do you think you would now be one of his select archers? 5

“蹲锅框”是山东方言,意为站在锅边凭借着锅里煮饭的热气取暖。此处,译者使用了整合的补偿手法,在没有减损原文意义的情况下,将“蹲”这一动词转译为表伴随的副词词组,使得译文并没有花更多文字来解释“蹲锅框”的含义,而是整合译出了前半句的意思,使得行文更加简洁流畅。

例2俺的个猪油蒙了心的糊涂爹,你是中了哪门子邪?6

My poor benighted dieh, with what did you coat your heart? What possessed you?7

中文“中了邪”,形容一个人精神失常,作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英文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因此,译者采取了增益的补偿策略,将中文“中邪”转译为可被英文读者理解的“coat one’s heart”和“possess”,用两个小句来解释说明中国地方特色的词汇,对原文起到了准确的解释说明作用。

例3这就叫“炒熟黄豆大家吃,炸破铁锅自倒霉”。8

As the adage has it: “When the beans are fried, every eats; but if the pot is broken, you suffer the consequence alone.” 9

此处用此俗语,表现了眉娘心中对亲爹贸然反抗朝廷、抗击德国士兵之举些许埋怨。然而,在英语里没有与“倒霉”一词对应的表达,因此,译者将“倒霉”译为“suffer the consequence”,不仅没有减损原文含义,且更加方便英文读者理解,也使得译文更加简洁。

2.2审美层面的补偿

翻译过程总有时会出现源语的审美形式与语义呈现统一性,但在目的语中却难以找到相对应成分从而造成不可译。10如果源语言的审美形式特别重要,译者就必须设法对形式进行补偿。

例4“行、行、出、状、元!知道这话是谁说的吗?11

“Every-trade-has-its-master, it’s zhuangyuan! Know who said that?”12

这句话表现了赵甲对自己刽子手身份的一种夸耀,中文的顿号表现人物语气停顿,增强了气势。但由于英文中没有顿号,译文中则巧妙地运用了破折号这一形式补偿,达到了与原文等效的语言功能,在审美层面上也更贴近原文,体现出说话者一字一顿的语气。

3.总结

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文化差异必然导致翻译损失,因此,适当的补偿手段必不可少。13分析优秀的译作,对其中的补偿现象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补充完善尚待发展的翻译补偿理论,给外语国家读者提供更加富有中国民俗特色的中国文学新作品。

参考文献:

[1]徐露.《檀香刑》的民间叙事[D].中南大学.2011.

[2] 温瑞政.《汉语语汇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3.

[3][10][13]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4][6][8][11] 莫言.檀香刑[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5][7][9][12] Mo Yan. Sandalwood Death: A Novel.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Norman.2013.

作者简介:崔璀(1990——),女,汉,宁夏银川人。大连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文化差异与翻译补偿办法研究 第4篇

语言是民族的象征, 是文化的一部分, 是对文化的一种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 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其所特有的个性。无论其个性如何丰富多样, 但都离不开人类文化的共有特征。正是这种共性和联系为人类间的跨文化交流与翻译提供了主要的可行性依据和基础, 但不同文化所具备的个性、独特的要素则构成了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进行交流的障碍。文化东西异途, 不必强势嫁接, 文化的魅力在于其独特性和独立性, 而不在于文化间的趋同性。 (曹万忠, 2009) 从这个角度讲, 翻译难就难在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表达上。一般情况下, 文化障碍比纯语言障碍更危险, 更令翻译工作者难以驾驭。进一步说, 文化因时因地的千变万化现象使得无论是人类学家还是文化研究工作者都难以找到一套其遵循的套路, 所以文化误解对翻译的负面影响一直存在。 (何孟良, 2012)

作为源语和译入语文化的使者, 翻译工作者必须尽量忠实原文, 不能对原文内容进行夸张和夹带, 删除, 更不能过分追求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否则, 翻译这门艺术将会被破坏, 成为一种改写行为。正如严复所提出的翻译标准“心、达、雅”一样, “信”是排在第一位的, 是判断一篇译文的首要标准。

就文化差异而言, 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补偿方法, 即显性补偿和隐性补偿。 (马红军, 2003)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中, 显性补偿又可具体表现为音译加注释, 直译加注释和意译法三种方法。而隐性补偿则具体表现为直译法, 释义法和归化法三种方法。作者认为, 在这两种宏观的补偿方法中, 隐性补偿从某种程度上上说是要优于显性补偿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 显性补偿打破了源语的形式和规范, 更能给读者产生一种改写的嫌疑。下文中作者主要结合作者本人在翻译《改变你的金钱观》的实践活动中具体谈谈就文化差异现象所应用的补偿方法。

二、文化差异中的翻译补偿方法

1、显性补偿之直译加注释

在不久前的同学会上, 我注意到同学老岳并不是很开心的样子

作者译文:In our classmate reunion recently, I noticed that old respected Rue, one of my classmates, did not look so happy.

对待年龄问题, 中西方人们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尊老, 对老年人持一种尊敬的态度, 而西方人是不愿意被问及年龄的, 将年龄视为一种隐私。英语中的一句谚语“Do not grow old, please grow up”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从中人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阅历和智慧的增加和成长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 但却看不出西方人对“老”的推崇。另一句谚语“An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的东西) , 在她们的意识里, “old”则是“不中用”的代名词。

又如《散文佳作108篇》中译者翻译《夜间来客——“名人”被访实录》中“黄老”一词时, 将其译为respected Mr.Huang.

2、显性补偿之意译法

“大家都很羡慕你们这对才子佳人的组合呢。”

“有啥羡慕的?”老岳欲言而又止。

作者译文:“We all admire a couple like you, one is a gifted scholar, and the other is a beautiful lady.”I began.

“Nothing.”Rue wanted to say something, but remained silent finally.

中西方人在对待别人的称赞时所持有的态度也是不同的。中国人在受到别人的称赞时, 通常会说“哪里哪里”、“您过奖了”之类的言语。从这些言语中人们可以发现中国人谦虚、谦逊的性格特征。古人云, “满招损, 谦受益”这就话就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谦虚这种性格特点的肯定态度, 但相比之下, 西方人对待别人的称赞时, 通常以“Thank you”等表感谢的言语以回应, 因为在西方人眼里, 自己获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得到的, 所以当受到别人的称赞时, 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对他们付出劳动的肯定。

在本处, 作者认为, “nothing”一词虽无表感谢之意, 但却能很好地表达出当中国人受到称赞时回应的“哪里哪里”和“您过奖了”之类的言语, 显得不复杂且很好地表达出了其中的意境。

3、隐性补偿之归化

(1)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掉”进钱眼里, 估计没几个人能洒脱起来。

作者译文:Once the friendship among men falls into the trap of money, I reckon that few of us can behave free and easy.

在中文中, “眼”这个字的含义颇多, 翻阅《现代汉语词典》, “眼”有多种含义, 其基本含义是人体的一个器官, 但其引申义颇多。这句话中的“眼”表达的含义更倾向于孔洞, 窟窿的意思, 且有贬义色彩。所以作者在选词时, 考虑用trap一词, 既表达了孔洞, 窟窿的含义, 又表现出其贬义的感情色彩, 委婉地表达出其有陷阱的含义。

(2) 闷头灌着酒

作者译文:He just drank white spirit himself and did not talk toomuch.

中西方都有饮酒的习惯, 就得品种也很繁多。但中西方却有不同的饮酒习惯以及饮酒偏好。一般而言, 中国人更喜欢白酒, 尤其是在一些同学聚会上, 喝白酒已成为一道不可缺少的程序。人们借白酒畅谈心事, 酒文化也是中国餐饮文化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文化。但西方人大多喝的是葡萄酒 (wine) 或一些烈性酒 (liqueur) 。所以作者在此处选用white spirit一词更能凸显出文中主人公的心情。因为在中国, 自古就有借酒消愁的说法, 而古人喝的也就是白酒 (white spirit) 。

(3) 老岳平时比较粗线条

作者译文:Mr.Rue is not good at looking after himself.

在这处, 粗线条表达的含义并不是美术作品中那种线条比较粗的含义, 而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平时比较不注意细节, 比较粗心大意。根据后文的提示“衣食住行”可以推测出文中主人公在平日里不太会照顾自己的意思, 所以作者选用了“be not good at looking after oneself”这个词组来表达其意。

4、隐性补偿之释义法

(1) 家家有本念年的经

作者译文:Every family has its own problems.

在每种语言中, 都有其各自的语言特色, 比如说习语, 谚语, 委婉语等。这些语言特点若要译成有源语特点的语言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 翻译人员只有理解源语所需要表达的含义, 然后再根据其含义用目标语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本文中“家家有本念年的经”是用来比喻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处, 所以将其释义过来就译为Every family has its own problems.

(2) 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贫贱夫妻有太多事不顺心, 双方情绪都不好, 进而影响到感情生活, 根据这个意思, 作者将其释义为But nothing seems right if the couple is poor.

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或四字格的词语, 若要译成英语且也用四个单字, 可谓是几乎不可能。所以翻译人员必须根据其所要表达的含义将其释义。例如本文中出现的“正大光明”, 其含义是心怀坦白, 言行正派。表明的是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不鬼鬼祟祟, 所以作者选用“openly and aboveboard”来表达其含义。open表明公开, 不隐藏, aboveboard意为桌面上的, 也有公开, 光明之意。两次叠用能起到强调作用, 更能表现出“正大光明”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

又如文中出现的“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是两个四字格词语组成的一句话, 仅一个四字格的词语译者就很难准确译出其形式, 更别说两个四字格连用。这句话中“君子”是对有才德的人的一种尊称, 而非是对普通大众的一种称呼。这句话也从侧面提出了作为君子的一种做事标准。君子喜欢正道得到的财物, 不要不义之财。根据这个意思, 作者将其译为A real gentleman only gains his wealth in the right way.

三、结语

总而言之, 翻译的目的是使一种文化能充分的借鉴和吸收另一种文化的异质部分, 使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 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最高目标是让译入语读者从源文中获取交际信息。因此, 在翻译时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 争取译出源语的特点, 最终达到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曹万忠.文化研究下的翻译补偿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 (8) .

[2]何孟良.翻译局限探究[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3]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0) .

补偿翻译 第5篇

关键词:翻译补偿;丰乳肥臀;莫言

莫言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打动了世界,于2012年凭借小说《丰乳肥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然,莫言的作品取得如此成就,其译者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功不可没。本文就翻译补偿理论中词汇补偿、语篇补偿、文化补偿以及审美补偿在莫言小说《丰乳肥臀》英译本中的应用为切入点,注重翻译补偿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着重研究翻译补偿策略及手段对翻译的作用,以期为翻译补偿策略的具体应用提供新思路。

一、翻译补偿类型

翻译补偿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compensation,compensatory,compensate for”等术语为标志,但是定义比较模糊。80年代后期学界对翻译补偿的研究愈加明确和清晰。90年代初,Hervey and Higgins提出了翻译补偿的四种类型:类比补偿、换位补偿、融合补偿和分解补偿,并指出四种类型可以交叉使用。同时,国内学者也在翻译补偿理论的研究中提出不同的观念。如夏廷德教授2006年出版的《翻译补偿研究》一书中提出了更加完善的八大补偿类型,即整合补偿、分立补偿、同类补偿、异位补偿、同步补偿和差异补偿。

二、翻译补偿策略在《丰乳肥臀》中的应用

1.词汇层面的补偿

(1)增益法

增益是指在目的语对应词译出原文词的基础上适当增词,以便在目的语中增译出源语读者视为理所当然而目的语读者却不甚了解的信息(夏廷德,2006:203)。例:

From where he lay quietly on the brick-and-tamped-earth sleeping platform,his kang,Pastor Malory saw a bright red beam of light shining down on the Virgin Marys pink breast and on the pudgy face of the bare-bottomed Blessed Infant in her arms.

这是译者在译文的开头自己增加的一段话,是原文中并没有提到的内容。首先,作者用了增益补偿法来解释“炕”的意思——一个砖和土夯实的睡觉的平台。这样做一方面尊重了原文的语言,另一方面向外国读者阐释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增强了趣味性。同时,为了迎合外国读者的审美和文化需求,译者用圣母玛利亚和她的孩子耶稣来引起译文的主题“丰乳肥臀”,既不显得突兀,又能使译文和原文衔接得天衣无缝,实现了文化差异的对接。

(2)释义法

释义法是指舍弃原文中的具体形象,直接解释原文的意思。在解释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词语(成语、典故)时可采用释义法(柯平,2003)。例:

“菩萨保佑……祖宗保佑……所有的神、所有的鬼,你们都保佑我、饶恕我吧!让我生一个全毛全翅的男孩吧……我的亲亲的儿子,你出来吧…天公地母、黄仙狐精,帮助我吧……”(“Lord in Heaven,protect me…Worthy Ancestors,protect me…gods and demons everywhere,protect me,spare me,let me deliver a healthy baby boy…my very own son,come to Mother…Father of Heaven,Mother of Earth,yellow spirits and fox fairies,help me,please…”)

这一段是描写上官鲁氏在分娩前自言自语的祈祷,其中提到了“菩萨”“全毛全翅”“天公地母”以及“黄仙狐精”这些包含方言以及具有民族典故的词语。中国读者在读到这些词语时,会感觉亲切易懂。但是对于目标读者来说,译者必须考虑到其文化的特殊性和读者的接受程度。因此,翻译时要用释义法。

(3)归化法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是用与源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源语词语,其好处在于使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朱光潜,1984:362)。例:

“看什么?看什么?摸不到虾子,老东西饶不了你们!”(“If we dont bring home lots of shrimp,the old witch will never forgive us!”)

此处为上官来弟发脾气时训斥妹妹们说的话,其中“老东西”指的是上官鲁氏。如果直译为old thing,显然无法传神地表达出对其的怨恨和惧怕,所以译者采用了归化翻译,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把“老东西”翻译成“old witch”。

2.语篇补偿

汉语重意合但英语重形合,即英语从显性的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而汉语通过词语和句子的内含意义的逻辑联系连贯成篇,这使得语篇衔接与连贯方式不同。例:

那天是农历七月初七,是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幽会的日子。这一天人间所有的喜鹊都飞上蓝天,层层相叠,首尾相连,在破浪翻滚的银河上,架起一座鸟桥。(It was 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the day when the Herder Boy and Weaving Maid meet in the Milky Way. All the magpies in the world chose this date to fly up into the clear blue sky,sheets and sheets of them,all beak to tail,with no space between them,forming a bridge across the Milky Way to let the Herder Boy and Weaving Girl meet yet another year.)

本段是描写的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七月七牛郎和织女故事。首句,译者用定语从句的形式引出故事的主人公,这不同于汉语的语言表现形式。接着第二句译者用了独立结构“with”连接词以及非谓语动词“forming”来修饰主语all the magpies,句子简练上口,而且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3.审美补偿

由于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凝聚高度语言艺术和审美情趣的载体,因此文学翻译中应该注意审美层面的损失。审美补偿翻译可以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与原作者同样的审美感受。例:

我们的生活进入最佳时期,就像当时流行的小曲里唱的那样:嫚啦嫚啦不用愁,找不到青年找老头。只要跟着同志走,大白菜炖猪肉,锅里蒸着白馒头……(Our lives took a turn for the better. As a song from those days went:Little girl,little girl,your worries are done,If you cant find a youngster,then try an old one. As you follow your comrades out on the run,Cabbage and stewed pork await in the sun,While still in the pot,a hot steamy bun…)

这一段描写的是,鲁大队长和蒋政委为引沙月亮入瓮而驻扎在上官家,一家人跟着当兵的沾光了。原文中的小曲韵律感十足,并且带有高密特色的称谓“嫚”和中国特色的称呼“同志”,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就要注意格式的审美和形式上的对称。

4.文化补偿

译者在翻译时,还需要采取适当的文化补偿策略对文化缺省信息进行补偿,以利于目的语读者消除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尽量使目的语读者读译作时产生的效果和原意向读者读原作时产生的效果相同。例:

上官吕氏怒道:“我问你哪,龇牙咧嘴干什么?碌碡轧不出个屁来!”(“I asked you a question!”she shouted angrily,“What do you again by showing me those yellow teeth?I cant fart out of you,even with a stone roller!”)

“碌碡”又称“碌轴”,是一种用以碾压的畜力农具。“碌碡轧不出个屁来”是贬斥不爱说话的人的通常用语。上官吕氏用这句歇后语来表现自己对上官福禄的不满和埋怨,因此在翻译时要求译者熟悉源语言的文化差异。

本文从词汇补偿、语篇补偿、审美补偿和文化补偿入手,结合莫言小说《丰乳肥臀》英译本中的译例,一方面通过再现原文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为翻译学习者提供正确指导和启迪;另一方面,对中国文学的外译工作提供了参考,为中国文学文化如何走出去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异质文化的建构。

参考文献:

[1]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及应用——兼评Hwakes《红楼梦》英译本的翻译补偿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2]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语篇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对策 第6篇

在国际交往日趋密切的今天, 不同文化之间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绝对封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到底何谓“文化”?从语言学家纽马克 (P.New mark) 的观点看:“使用特定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现形式”。事实上, 文化和文化之间发生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语言这一中介来完成。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桥梁和途径, 使我们需要把它放到一个更为开放的文化语境中去重新审视, 针对不同的语篇功能, 处理不同的文化问题。

西方翻译理论中出现的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巴斯奈特 (S.Bassnett) 和勒弗维尔 (A.Lefevere) 在他们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中正式提出了“翻译的文化学转向”这一口号。文化翻译理论的原则是采取多种形式尽最大可能在目标语文化中再现源语文化, 实现文化信息的对等传递。但是, 在翻译过程中, 语言符号改变使语言具有的文化意义的文化土壤改变了, “再现原语文化”通常不会完全实现, 即出现信息传递上的文化缺省。本文将分析不同类型文章的文化缺省现象,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翻译补偿对策。

2 文化缺省产生的原因

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和对翻译中文化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我们在思考:完全对等的翻译是可行的吗?由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因此这两类人没有相同的常识基础以确保交流的有效性和表达的经济性。同时, 原文作者在写文章时, 也不会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而变换表达形式。译者和读者不可避免地会碰到意义真空, 无法获得对文章的完全阐释和理解。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媒介, 它要将源语文化中的含义移植到陌生的目的语文化中去, 并用另一种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所遇到的此类真空, 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缺省 (Cultural default) ”。就像老子的名言:“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有些东西就是讲不清、道不明的, “道、名”一旦被说出来了, 就失去了它们本来的面目。诸如此类的文化概念在源语中都存在一些“不可言传”的因素, 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译者在翻译这类概念时, 往往只能触及到一些表层的意思, 无法传达深层的内涵。

译者作为传递两种文化的桥梁, 应该认识到:对于文化缺省非无能为力, 有效的翻译和交流是可以达到的。因为人类文化“相似性”和“兼容性”的存在使我们具有足够的感知和领悟能力。译者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阐述, 既不意味着要让源语文化去适应译语文化, 也不意味着反其道而行之, 而是使不同的文化融合成一个更大的视界以达到贯通融合, 形成“文化适应”, 最终完成沟通与交流之重任。

3 不同功能语篇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策略

不同的译入语篇放在译文读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下, 在使用和传递信息方面会有不同的功能。语言学家纽马克从语篇功能的角度对语篇进行分类, 一种是表达功能语篇, 一种是信息功能语篇。针对这两种不同功能的语篇,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 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1) 表达功能语篇的文化补偿策略体现异国文化为主

表达功能语篇是作者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观点或对某件事情进行描述, 是一种主观的陈述, 并不过多考虑读者的感受。这类文章尤其以文学作品为典型, 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形式。而这种文学作品中一般蕴含丰富的本国文化特色, 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译者在此类文章翻译时, 应考虑保留一些“洋味”, 使读者看出异国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不同, 同时也获得和原文读者相似的美学感受和文化内涵。因此, 译文可适当保留原文的文化背景知识、文体风格、语言习惯等异域色彩。可以主要采取异化法, 如音译、直译等, 必要时, 可辅以加注、意译等归化常用方法以加强读者理解力。

不论是何种语言, 有很多的表达法都是通过音译慢慢进入其他语言当中而成为他国语言的一部分。例如“tofu”、“jiaozi”、“Kungfu”直接进入到英语语言中, “英特尔”、“寿司”这些具有他国文化色彩的词语已经被中国读者所接受。直译法由于其生动形象, 能够体现文化的特点而成为异化法的主要翻译手段。《红楼梦》这部作品, 杨宪益和霍克斯的两个译本受到读者广泛关注, 其中对于刘姥姥说的一句中国俗语“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的翻译, 两个版本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手法:杨译为“Man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霍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在这两个译本中, 杨保留了“天”“Heaven”这一形象, 反映了刘姥姥这一传统封建中国妇女形象对天的敬畏及顺从的道家思想, 同时也向西方读者传达了“天”这一中国文化概念。而霍的译本直接将其译为“God”, 虽然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 但是却容易和本国文化中的上帝的信仰混为一谈, 曲解中国封建时期中国广大群众的信仰观。

有时, 由于源语词汇所含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而造成的词汇空缺, 翻译时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的内涵, 因此只得采用音译、直译加注 (有脚注、尾注、文内加注) 的办法来做解释性翻译, 可将作者认为理所当然而译语读者却不甚了解甚至感到诧异的意义完整地表达出来, 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例如, 太极拳 (Tajiquan,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hadow boxing) ;直译加注是为了向译语读者介绍源语文化的有关知识, 增进他们对原文的了解, 以此来补偿直译所带来的语义丢失。

(2) 信息功能语篇的文化补偿策略传词达意为主

信息功能语篇是以语言以外的信息为主, 主要用来传达信息, 阐述真理、理论、客观事实或外部的客观世界。表达的重点在于语言所表达的客观的内容。以科技类文章、新闻报道等为代表的此类文章的显著特点是在语篇中作者很少或不会使用一些夸张的比喻或者特有的文化典故, 因此, 译者在翻译时的主要的任务是传递原文的信息内容, 文化补偿成分可减少。翻译时可采用归化的手法, 包括意译、音译意译相结合、直译意译相结合、音译加注等。

信息功能语篇的性质决定了译者首要遵循的是信息等值原则, 使读者快速准确获取文章内容为第一要素。如“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 废除了封建帝制, 创立了中华民国。”汉语中的“辛亥”是中国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 外国人对此并不了解。为了照顾英语语境读者的认知, 使他们付出较小的处理就可获得这个事件的时间信息, 此句中的“辛亥革命”为大家所接受的翻译是意译法“The Revolution of 1911”。

有时为了更确切更有效地表达原意, 达到文化移植的目标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如在2003年中国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 美联社10月15日的相关新闻报道的标题是:China’s First Taikonaut Safely Returns to Earth。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词汇taikonaut迅速进入英语词汇, 它与英语astronaut在意义上既有包涵和交叉, 又有所不同。在taikonaut诞生之后, 西方媒体为此迅速接受。

4 结语

总之, 文化翻译应建立在对源语和译语两种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各种语言都有自己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翻译想要达到百分之百在文化上忠实于原文是不可能的。因此, 为使译文读者获得对原文内容的较好理解, 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对译文出现的文化缺省问题进行补偿, 其策略可针对不同的语篇功能采取不同的文化补偿对策, 或以文化的传播为主, 或以信息的传递为主, 进而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Nida, A.Eugen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4.

[4]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5]王大来.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原则[J].外语研究, 2004 (6) .

[6]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外国语, 1984 (3) .

[7]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

补偿翻译 第7篇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其在思想内容和语言艺术上都达到了我国文学创作的顶峰。自19世纪40年代,在英美文化系统中,便出现了对《红楼梦》的英译研究。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对于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流隔阂,就必须采取有效的补救手段,其中就包括翻译补偿。翻译转换过程中,当遇到难以直接传译的词句,特别是类似双关语等特殊修辞手法时,译者往往需要借助译入语特有的语言表现手段,尽力弥补译文语言效果方面的失真与缺损,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大体相同的效果,这种翻译过程就是补偿[1]。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补偿的内容和方式,均由译者本人做出相应的选择和判断。

二、补偿的产生及分类

在20世纪60年代, 与补偿相 关的术语 如compensation, compensatory等就开始出现在翻译理论文献中。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关于补偿的功能与分类渐渐清晰。Newmark认为,补偿主要用来弥补译文在语义、声音效果、修辞及语用效果等方面的缺损,而且译文可以在不同于原文的语句中再现这种效果[4]。Hervey and Higgins[3]在Thinking Translation. A Course in Translation Method: French& English一文中,把补偿分为四种形式:(1)compensation in kind( 类比补偿 ):在译语文本中运用与原文相当的语言手段,以再现原文效果;(2)compensation in place( 换位补偿 ):译文在不同于原文的位置再现相同的效果;(3)compensation by merging( 融合补偿 ):译文将原文多个特征融合在一起;(4)compensation by splitting( 分解补偿 ):译文将原文较短语句的含义和特征化入译文较长的一段话中。

三、补偿的应用

由于不同的译者成长环境、接受教育、意识形态以及语言风格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采用不同的补偿策略,运用不同的补偿手段,因而产生不同的译文。杨宪益是中国译者,接受的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文人形象,在英译《红楼梦》的过程中,对涉及中国文化和修辞手法的内容更多是采用直译的策略,直接向读者解释其内在含义,甚至置之不理,来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也体现了《红楼梦》在中国读者心中的崇高地位。而霍克斯在处理同样的问题时,则显得更加自由,多采用归化、增译等手段来满足外国读者的阅读需求。下面将通过《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的一些具体例证,来分析两位译者采用的不同补偿策略的功能和效果。

例1: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

杨译 : …as she buried the fading petals she could not help weeping over her own fate and composing a lament.[5]

霍译 : This had finally found its expression in a violent outburst of grief as she was burying the latest collection of fallen blossoms in her flower-grave. Meditation on the fate of flowers had led her to a contemplation of her own sad and orphaned lot; she had burst into tears, and soon after had begun a recitation of the poem whose words we recorded in the preceding chapter.[2]

原文仅有28字,杨译文19字,而霍译文则达到了68字。很明显霍译采用了增译、具体化等手段,发挥了译者的想象力,来极力给读者描绘原文所隐含的信息。比如对“感花伤己”的翻译,霍克斯具体地译出了“感”和“伤”的内容,也表现了内在的因果关系。用“This”、“and”、“in the preceding chapter”等词更清楚地显示出原文的逻辑顺序和上下文的联系,这些在原文中都是隐含存在的。

例2:林黛玉耳内听了这话,眼内见了这形景,心中不觉灰了大半,也不觉滴下泪来,低头不语。宝玉见他这般形景,遂又说道……

杨译:This appeal and his obvious wretchedness melted her heart. But though shedding tears of sympathy, she kept her head lowered and made no reply. This encouraged Baoyu to go on.[5]

霍译:The palpable evidence of her own eyes and ears had by now wrought a considerable softening on Dai-yu’s heart. A sympathetic tear stole down her own cheek, and she hung her head and said nothing. Bao-yu could see that he had moved her.[2]

在这段话中,出现了“这话”、“这形景”、“这般形景”三处代词,对于这三处代词的处理,杨宪益和霍克斯分别做了不同的补偿。杨译为“this appeal and his obvious wretchedness”和“this”, 而霍译为“the palpable evidence of her own eyes and ears”和“he had moved her”。相比较,霍克斯更加大胆地对原文代词的含义作出了解释,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但似乎有加入了过多的译者的个人理解成分之嫌。

例3:……只见林黛玉坐在宝钗身后抿着嘴笑,用手指头在脸上画着羞他。

杨译:…who was seated behind Baochai, laughingly drawing one finger across her check to shame him.[5]

霍译: …who was sitting behind Bao-chai, smiling mockingly and stroking her cheek with her finger–which in sign-language means, ‘You are a great big liar and you ought to be ashamed of yourself.’[2]

对于特殊的文化现象,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令外国读者感到不知所云,莫名其妙。这段话中的“用手指头在脸上画着羞他”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两位译者在翻译时做了相应的补偿策略,但具体实施时又各有不同。杨译较简单地解释了“画”的方式和对应的面部部位,并没有很清楚地说明这个动作的文化内涵。霍译增加了对该动作的文化含义的解释,并对其所表达的意义采用了具体场景内的语义解读,这样原文中的文化语境信息便补偿到了译文语境中去,令目的语读者在欣赏译文时也能体验到原文文化,也促进了读者对原文信息的接受,因此霍译的效果较杨译的更为完整。

例4:薛蟠还唱道:“两个苍蝇嗡嗡嗡。”众人都道:“罢,罢,罢!”

杨译:He went on:

Two flies drone, buzz-buzz.

“That’s enough. Shut up!” they cried.[5]

霍译:Xue Pan droned on, ignoring the question:

‘Two little flies went bum bum bum,

Three little- ’

‘Stop!’ shouted the others.[2]

诗歌翻译一直是较难的翻译文本,除了基本信息的传达外,还要考虑对仗、韵律、节奏等诸多因素。对于诗歌翻译的标准,王宝童教授认为,应该用诗化的语言,即诗语,来翻译诗[7]。我们认为虽然薛蟠此处的短句难以算是诗句,但也包含了一些诗歌的基本特征。“两个苍蝇嗡嗡嗡”与上文中的“一个蚊子哼哼哼”在结构和韵律上都一一对应。霍克斯将这两句译为“Two little flies went bum bum bum”和“One little gnat went hum hum hum”, 在字数上将拟声词重复了三倍,而且韵脚也保持了一致,这都很好地体现了原文的节奏感和音律美,使外国读者更真实地感受。而杨译从节奏上和韵律上都没有与原文保持一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霍克斯在“Two little flies went bum bum bum”后增译了“Three little-”, 更加表现出薛蟠的荒诞可笑,从这里被打断也展现出众人对薛蟠胡诌的诗句的厌恶之情。

通过以上例证,我们不难发现,霍译带有明显的归化翻译特征,多通过增译、释义、具体化、归化等手段来对原文加以调整,有时也加入文内注等方式,来迎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6]。这样保证了文章内容的连贯性与逻辑性,降低了读者理解译文的难度,但是另一方面他有时也对原文过度地解读,加入了过多原文没有的信息,造成了额外的阅读负担。而其对涉及到文化现象和特殊的修辞手法的细致解释,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文的简洁性。杨宪益尽管也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了补偿的策略,但改动幅度不大,效果上不及霍译。

四、结语

补偿翻译 第8篇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必然会受到文化背景、 语言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一种文化中人尽皆知的人和事,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却无人可解。本文希望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讨论文学翻译中的缺失和补偿,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些许参考。

二、干校六记葛浩文英译本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

《干校六记》是杨绛先生在1980年写下的一部小说,记述了下放到“五七干校”的一些人事。出身书香门第的杨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典故自然是信手拈来,中国读者亦可解其意。 可是作品译为英语后,西方国家读者遇到缺省的中国文化,无法将语篇内信息与语篇外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难以理解文章内容,此时译者所做的翻译补偿会起到桥梁作用,将目的语读者引领到源语文化中。

1.《干校六记》中的缺省。交际过程中,为了语言使用的省力和经济原则,交际双方会省去共同的背景知识或者语用前提,以提高交际效率。这种存在于双方记忆中、而在交际过程中被双方作为共享而省略的内容叫做“缺省”。

2.《干校六记》中的翻译补偿。翻译补偿,顾名思义,补偿翻译过程中丧失的功能(如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等)。葛浩文于1984年将所译的《干校六记》出版,其时已翻译多部中国文学作品。下面列举几个葛浩文译本中就文化缺省所作的翻译补偿实例,并就其使用的补偿策略加以评论(注释部分以下划线标明)。例:我遇见默存,就把这件倒霉事告诉他,说猫儿“以腐鼠‘饷’我”。默存安慰我说:“这是吉兆,也许你要离开此处了。死鼠内脏和身躯分为两堆,离也; 鼠者,处也。”我听了大笑,凭他运用多么巧妙的圆梦术或拆字法,也不能叫我相信他为我编造的好话。

The next time I saw Mo-cun,I related this ill-omened incident to him,telling him that the cat had- “dined” me with a decayed rat.“That’s a good omen,” he said to console me.“It could mean that you’ll be taking leave of this place soon.Having the rat and its innards separated into two piles means‘taking leave of,’ while the word ‘rat’ (shu) is roughly homophonous with ‘place’ (chu).” I had quite a laugh over the way he so cleverly used dream analysis or word dissection to explain what happened,even though he must have known that I wasn’t about to believe this story he had concocted to make me feel better.

天干地支中,生肖鼠对应的地支为“处”,即所谓“处鼠”;“分”即“离”,“离处”,离开此地,中国读者略加思考即可解其意,并会对钱先生的机智诙谐、幽默风趣点头称赞。而西方读者即使经由葛浩文解释,也还是不甚明晓这种中国式梦的解析。从这段对话中,中国读者还能看出,夫妇二人在干校如此艰苦的环境之中还能苦中作乐,如此伉俪情深着实令人感动。此处钱先生的解梦以及对话体现的夫妻生活情趣, 在译文中失去了大半趣味。书中之“腐鼠”并非 “a decayed rat”,而是躯干和内脏分作两堆的鼠,虽然后文有补充说明此处,此处仍不免使人疑惑。躯干内脏分为两处就是“离”, 英文中不曾出现过这种对应,此处是否应加注值得商榷。“鼠者,处也”的翻译也不尽如人意,“…roughly homophonous with…”完全没有将“鼠”与“处”的对应关系表达出来,言语之中潜藏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也被直接忽视,夫妇二人的丰富学识在译文中也未得以体现。另外,原文中作者理解丈夫哄她开心的好意,但对这解梦却持科学态度,表示坚决不信。译文中却成了 “he must have known that …”,这种增译倒是让人觉得译者有妄加揣测之嫌。本段采取的文内增译的方法未将文化缺省完全译出,还有改进空间。

三、结语

鉴于对《干校六记》英译本的分析,笔者认为葛浩文对于书中文化缺省所采用的翻译补偿以文外补偿和直译为主,文内补偿次之,归化最少。也就是说,葛浩文在翻译《干校六记》 时,以源语文化为翻译归宿,从而将中国文化更好更深入地介绍给西方读者。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特别是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时,应将翻译重点放到文化缺省上,并应着力将中国文化的神采表现出来。

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要以翻译为媒,中国文学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蕴,是对外翻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翻译活动之中,正是因为这种内在的精神内蕴,文学翻译经常遇到文化缺省,译者在处理时,要有正确的翻译取向,辅以适当的翻译补偿策略,才能顺利解决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干校六记》葛浩文英译本的得与失,希望能够为今后相似的翻译情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干校六记》葛浩文,文化缺省,翻译补偿策略

参考文献

[1]赵浔婷.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看“干校六记”.葛浩文英译本[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章艳.从增译效果看翻译中的“阐释有度”原则—以“干校六记”英译本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2010.04:26-29+62.

[3]雷宗瑞.从风格标记理论看“干校六记”三个英译本的风格再现[D].西南石油大学.2014.

补偿翻译 第9篇

一、语言、文化与翻译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后天习得的一种文化能力,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和思想构建与言语交际的工具,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它的储存和传递都要通过语言来实现,即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会体现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媒介,源于不同文化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需要与愿望。既然语言与文化是一种相互包孕的关系,那么翻译活动就不仅仅意味着语言间的简单转换,还意味着语言表象下民族文化的深层交流。文化的普同性使翻译成为可能,它促成了异质文化间的相互交流;而文化的差异性又导致了“文化空白”的产生,使文化与文学在翻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文化空白的概念和分类

最早提出“文化空白(Cultural Blanks)”概念的是俄国翻译理论家I.Q.Sorokin。他认为源语中那些对译入语读者来说不可理解或极易被误解的文化信息就是“文化空白”[1]。文化空白最突出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体现在词汇层面上。根据语言中词汇语意结构差异的不同类型,文化空白又分为完全空白和部分空白两类[2]。

完全空白是指词汇空缺,即某特有事物在一定的阶段内为某民族文化所特有,在另一民族文化的语言中不存在概念意义与该特有事物相对应的固有词语。例如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褡裢”、“绣荷包”、“炕”等事物,在英语文化里完全没有这些事物,所以自然也没有与之相应的词语,这属于文化中的完全空白,是不可译的。

部分空白是指不同语言词汇语义结构成分的部分差异。部分空白首先表现为词汇语义结构的包孕关系。不同文化对同一现实所作的不同切割和划分会造成词汇的部分不对应。比如汉语中的“羊”包括山羊和绵羊,但是英语中没有与“羊”完全等值的词语,它只有sheep(绵羊)和goat(山羊)的说法。再如“青既非绿又非蓝”用英语就无法译出,因为英语中“蓝”可以翻译成blue,“绿”可翻译为green,但是却没有与“青色”完全等值的词,这种部分空白在英语中也是不可译的。

部分空白还可以表现为词汇语义结构的交叉关系。不同语言中具有相同概念意义的词汇在伴随意义和搭配意义层面会具有差异性。例如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龙”是天子和皇帝权威的象征,但西方传说中的“dragon”却是罪恶和异教的象征,现代英语口语中还用“dragon”来比喻“凶狠的人”。所以中国“龙”的威严和尊贵的形象与英语dragon的邪恶形象刚好相反。

三、文化空白在翻译中的补偿

两种异质文化中的空白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翻译的。但这种不可译性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可变的。在译者的努力下,并运用正确的补偿方法就可以把这种相对不可译转化为可译。下面笔者就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语译本为例,谈谈几种主要的补偿方法。

(一)替换法

替换法即在译语中找不到对等语时,用译语中已有的概念或表达法取而代之。汉语中少数特殊的文化负载词(特别是典故和成语)往往需要通过“文化替换”的方法就能译成英语。例如:

【原文】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二语不错(3) (P1882)(第六十三回)

【杨译】it was a genuine case of“like attracts like”or“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3) (P1883)

【霍译】quickly proving the truth of the old saying aboutbirds of a feather’... (4) (Ⅲ.P238)

次句中的成语“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源自《周易系辞上》,比喻“同类的事物常聚在一起”。英语中有与之内涵相似的成语“like attracts like”、“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可套用,因此,杨译本和霍译本都采用了“文化替换”的方法,直接套用英语成语,使译文更贴近英语的表达习惯,更易为译语读者接受。

(二)直译加注法

有些情况,为了再现源语风貌和充分表达源语文化内涵,可以用直译加注法来处理,即直译传达指称意义,加注阐明文化意义及语用意义。加注是一种辅助性翻译手段,通常有旁注、脚注和尾注三种形式。例如:

【原文】赤壁沉埋水流[3](P1444)(第五十一回)

【杨译】Wrecked by Red Cliff, choking the stream...[3](P1445)

【霍译】The river at Red Cliff was choked with the dead...[4](Ⅱ.P512)

对于“赤壁”一词,杨、霍二人都是直译为Red Cliff,但是Red Cliff字面之后的意义霍克斯并没有作注解或是增译,这就会使大多不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译语读者很难理解这首《赤壁怀古》的含义。而杨先生则作了几百字的尾注:Red Cliff is on the south bank of the Yangtze, northeast of Jiayu, Hubei...[3](P1445)通过注解译语读者就会明白原来这首诗写的是“赤壁之战”。直译加注法不仅帮助译入语读者获得正确的语篇意义,而且还向译入语读者介绍了中国名胜古迹,传播了中国文化。

(三)增译法

增译法是指在使用译入语对应词译出原文词的基础上适当增词,以便在译入语中增译出源语读者视为理所当然,而译入语读者却不甚了解的信息。这种手段长用来明示原文词汇的文化内涵,或者向读者提供理解原文词汇所必须的相关信息。例如:

【原文】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赵飞燕立着舞的金盘[3](P126)(第五回)

【杨译】On the dressing table was a rare mirror from WuZe tian’s[1]Hall of mirrors.In the gold tray by it, on which Zhao Feiyan[2]once dance...[3] (P127)

【霍译】On a table stood an antique mirror that had once graced the tiring-room of the lascivious empress Wu Ze-tian.Beside it stood the golden platter on which Flying Swallow once danced for the emperor’s delight.[4] (ⅠP127)

武则天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但在别的国家却鲜为人知。霍克斯通过增加the lascivious empress (淫荡的女皇) , 弥补了英语读者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空缺。另外, 他在后半句“赵飞燕立着舞”的后边增加了for the emperor’s delight (为愉悦皇帝) 。这样西方读者就大概了解:赵飞燕曾为皇帝近前舞女, 因其身轻善舞, 故号称“飞燕”。在这里“飞燕”带有绰号性质, 所以霍克斯将其译为“Flying Swallow”, 而未按照正式姓名作音译处理。杨先生则用直译加注法, 在音译后又加上脚注:[1]A Tang empress;[2]A Han emperor’s favourite, a light dancer, hence her name“Feiyan”, meaning“Flying Swallow”.

(四)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等语,直译又会增加译入语读者的困难或使译文的信息传达受到影响时,就用规范的译入语把原文信息表达出来。例如:

【原文】(贾母)“你倒也三从四德’的,只是这贤惠也太过了”[3](P1320)(第四十七回)

【杨译】“Quite a model of 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 aren’t you.Only you carry this obedience too far.”[3] (P1321)

【霍译】“I must 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wifely virtuethough I must say, I think that in this case are carrying wifeliness a litter far.”[4] (Ⅱ.P428)

“三从四德”是中国传统的压制妇女的封建礼教标准,它要求妇女达到“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这对于来自不同文化国度的译入语读者来说相当难理解,所以杨译本和霍译本都采用意译,既简练,又把原文的信息表达了出来,使译文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五)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以音位为单位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发音以便突出原文主要语言功能的翻译方法。它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对源语国家文化保真的一种有效途径。特别是一些专有名词、有关制度、生态学和民族文化方面的术语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在《红楼梦》里,有关“阿弥陀佛”的翻译,如果涉及宣传佛教的场合,杨宪益先生就会把它音译为Amitabha。其他词如道教里的“道”,也按音译转换为Tao,而不译成“way”。这样既保留了民族色彩,又给读者带来新鲜感。

(六)综合法

当然,对于以上几种翻译的补偿方法我们还可以综合运用,或者音译加注,或者意译加注等。例如某些带有我国民族特征的专有名词的翻译,为了使读者易于理解,译者往往在音译后加注或加上译入语里的对应语,如Wang (King), Fo (Buddha), Shen (God)等。《红楼梦》杨译本基本上采用音译法,并且为了弥补音译造成的名字意义的损失,他又以脚注形式对这些人名涵义加以解释,例如“甄士隐”Zhen Shiyin (homophone for“true facts concealed”,谐音:“真事隐藏”)、“贾化”Jia Hua (homophone for“false talk”,谐音:“假话”)、“仆世人”Bu Shiren (homophone for“not a human-being”,谐音:“不是人”)等。

四、结语

文学翻译是一个贯通语言与文化层面,结合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从《红楼梦》的翻译实践与比较研究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语篇在总体上是可译的,但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空白,使得某些语篇在局部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可译性。但这种文化空白导致的不可译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变化的。作为真正双语意义上的文化人,译者必须在深谙所要交流的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正确运用相应的补偿方法,就可以尽可能把文化空白造成的不可译转化为可译。

参考文献

[1]刘士聪主编.红楼译评[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386.

[2]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兼论《红楼梦》的翻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4:151.

[3]Cao Xueqing, Gao E.A Dream of Red Mansion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Changsha:Hu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补偿翻译范文

补偿翻译范文(精选9篇)补偿翻译 第1篇众所周知,语言文化差异会导致翻译损失。翻译损失从翻译活动存在时起就一直与翻译相伴。文学翻译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