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布洛芬混悬液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布洛芬混悬液范文(精选6篇)

布洛芬混悬液 第1篇

关键词:小儿高热,布洛芬混悬液,安全性,临床疗效

小儿高热是临床儿科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不仅能够极大程度的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病情严重者还可能对患儿的中枢神经造成损伤。因此,小儿高热问题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疗对于患儿的康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中治疗小儿高热的药物有很多,但其中布洛芬混悬液是常用的药物之一,能够有效、快速的改善患儿的高热症状[1]。本研究小组为进一步研究布洛芬混悬液对于小儿高热的临床疗效,特进行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11年5月-2014年8月收治入院的高热患儿120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本组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儿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12岁,平均(6.35±2.03)岁,体温38.6℃~40.6℃,平均(39.15±0.62)℃;其中25例患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19例患儿发生支气管炎,16例患儿为肺炎;研究组患儿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12岁,平均(7.02±1.98)岁,体温38.9℃~40.8℃,平均(39.75±0.76)℃;其中24例患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18例患儿发生支气管炎,18例患儿为肺炎。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儿采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进行治疗,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每毫升乙酰氨基酚的含量为0.01 g,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1.0 ml/kg,口服;研究组患儿采用布洛芬混悬液进行治疗,布洛芬混悬液每毫升布洛芬的含量为0.02 g,布洛芬混悬液0.5 ml/kg。用药后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0.5、1、2、4 h的体温情况,并观察患儿有无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及多汗等。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儿用药后4 h内体温下降在1℃以上,此时退热效果评分为3分;有效:用药后4 h内的体温下降在0.5℃~1.0℃,此时退热效果评分为2分;无效:患儿用药后4 h内的体温为下降或下降值在0.5℃以下,此时的退热效果评分为1分[2]。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 14.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退热效果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的退热效果评分较对照组患儿高,且研究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患儿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温变化情况

研究发现,研究组治疗后0.5 h体温开始下降,对照组治疗后1 h体温开始下降。研究组患者的体温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发现,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发热是儿科常见的症状之一,病情严重者还可能引发小儿惊厥,其对小儿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目前临床中认为,发热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对免疫细胞的刺激,继而产生内源性致热源,进入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并激活环氧化酶,然后在下丘脑产生前列腺素,继而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内控反应,进一步调节体温。患儿长时间处于高热状态可导致其机体耗氧量以及心输出量增加,加重患儿的心脏及肺的负担[3]。由此看来,及时对患儿的发热症状进行控制,对于患儿的康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儿的机体免疫系统还尚未成熟,因此用药安全的检查在小儿的治疗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证实布洛芬混悬液对于小儿发热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有研究者对其收治的200例发热患儿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组患儿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有恶心、轻度皮疹、腹痛以及出汗等,其中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约占所有不良反应的80.6%。上述的不良发硬均比较轻微,患儿可自行缓解或药物减量后缓解,由此证明布洛芬混悬液的用药安全性[4]。布洛芬的半衰期较短,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清除,不会对患儿的机体产生进一步的损伤,随意其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常规不需要予以任何处理。

本次研究中采用布洛芬混悬液对高热的患儿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布洛芬混悬液是临床中的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环氧化酶抑制剂,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在临床中不仅能对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的过程产生抑制作用,同时还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的释放,并且还能调节白三烯的含量,继而降低机体代谢率。布洛芬用于小儿发热的治疗,降低前列腺素的合成率,增加散热,继而达到退热的效果,其作用的过程中产热的过程并不受抑制,所以对患儿机体的体温不造成影响[5]。有研究表示,布洛芬产生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同时小儿发热也容易出现胃肠道症状,因此,患儿服用药物后出现的胃肠道症状有可能是患儿发热导致的,而非布洛芬所致[6]。从本次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布洛芬混悬液对于小儿发热的治疗效果显著。布洛芬混悬液可口服,还可肌注,但患儿可能会出现出汗的情况,对于出汗的患儿应给予充足的水分及适当的电解质等,以免患儿发生水电解质紊乱[7]。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经过各自的治疗后,体温均下降,并且研究组患儿的下降幅度明显较对照组大,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而言,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8.33%vs 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0.5 h体温开始下降,对照组治疗后1 h体温开始下降。

综上所述,布洛芬混悬液对于小儿发热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临床疗效好,而且见效快,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4):306.

[2]江英,朱绿绮,李丰,等.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急性感染伴高热临床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5):308-309.

[3]竺益.小儿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后降温体温测定时间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8.

[4]楼雁.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儿童发热的疗效观察[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2):1245,1259.

[5]孙玉琴,程洁琼.布洛芬混悬液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5,19(3):233-234.

[6]张园海,李伟,陈敏,等.布洛芬混悬液与复方氨基比林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比较[J].儿科药学杂志,2007,13(5):44-46.

美林布洛芬混悬液说明书 第2篇

答:1.本品为对症治疗药,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用于止痛不得超过5天,用于解热不得超过3天,症状不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2.有下列情况患者慎用:支气管哮喘、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如血友病)。3.下列情况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有消化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心功能不全、高血压。4.1岁以下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5.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6.如服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布洛芬混悬液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80例高热患儿中男96例, 女84例, 年龄1~12岁, 平均4.5岁, 体温均≥39.0℃;其中寒战9例, 惊厥15例, 呼吸衰竭2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2例, 急性支气管炎36例, 急性支气管肺炎15例, 急性肠炎25例, 急性颅内感染7例和其他感染性疾病5例。常规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布洛芬混悬液 (20 mg/ml, 每瓶60 ml) 口服, 剂量为5~10 mg/kg, 间隔6~8 h重复1次, 24 h不超过4次。

1.2 护理方法

1.2.1 布洛芬混悬液应用宣教

用药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 有严重哮喘、出血性疾病时禁用;向家属及患儿说明布洛芬混悬液的作用机制、退热疗效、使用方法、口感等;用药前监测体温, 当体温达到38.5℃以上时方可用, 剂量为1~3岁每次3 ml, 4~5岁每次5 ml;因布洛芬混悬液为黏稠的混悬状, 用前摇匀, 防止药物浓度不足影响疗效;服药时护理人员应守护在旁, 教会家长喂药方法, 较大患儿应给予耐心的解释, 消除吃药带来的恐惧, 让他们主动配合, 将药液倒入专用的量杯中直接口服, 服完后给予鼓励;较小的患儿用5 mI注射器抽取足够的剂量后, 弃去针头, 缓慢、少量地由口角处注入患儿的口中, 吞咽后再注入, 避免一次注入过多引起患儿呛咳、窒息或药液流失。

1.2.2 密切观察体温及病情

用药后30 min、60 min、120 min监测体温变化, 观察体温下降程度;热性惊厥常发生于热性疾病的初期, 因此用药初期应注意有无惊厥发作, 此外还应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脉博、血压等情况;观察患儿的出汗情况, 根据脱水情况, 适当补充1/3~1/5张的含钠溶液, 对于退热药引起的出汗, 只需嘱患儿多饮水, 一般为淡盐水;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 程度不重时告之家属这属于正常反应, 不必紧张, 如出现严重反应及时通知医生, 给予处理。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降温仅为高热时的应急处理, 有感染者需合理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治疗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原因不明的高热尽快查明病因, 给予对症治疗。

1.2.3 心理护理

将患儿安置在较清静的病室中, 向他们耐心细致地解释病情, 讲解布洛芬混悬液的退热疗效;较小患儿让最亲近的母亲或其他亲人给予陪伴、抚触、怀抱等;较大患儿允许留下自己心爱的玩具, 给予游戏、绘画、动听的音乐、精彩的动画片, 分散注意力, 以减轻和消除患儿和家属的紧张、焦虑, 积极地配合治疗。

1.2.4 加强基础护理

病室应安静、通风、舒适, 保证病室空气流通, 室温在18℃~22℃为宜, 相对湿度50%~60%;皮肤护理, 患儿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后随着体温逐渐下降而开始出汗, 高峰期可出现大汗淋漓, 此时应及时擦干汗液, 特别要注意使腋下、会阴部等汗腺分布多的部位保持清洁。必要时可用温水擦洗患儿皮肤, 但必须动作轻柔、敏捷, 同时更换干净、舒适的内衣, 防止着凉;高热时, 患儿胃肠蠕动减弱, 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从而影响胃肠消化吸收机能;机体代谢率增加,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消耗亦增加;另外大量出汗以及呼吸加快使肺蒸发水分增加, 可导致体液大量丢失, 应给予患儿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鼓励多饮水或选择喜欢的饮料, 不能进食者, 可经鼻饲补充水份和营养。

2结果

患儿乐于接受130例 (经简单说明后自愿接受) , 勉强接受30例 (经反复规劝、说明后愿意接受) , 不接受20例 (对说明、劝告不接受, 只能强行执行) 。退热效果显效120例 (用药2 h内体温降至正常) , 有效50例 (用药2 h内体温有所下降, 但未降到正常) , 无效10例 (用药2 h内体温无明显下降或体温继续升高) 。

3讨论

发热在儿科为各种疾病同期症状, 虽然发热是机体对疾病的适应性反应, 能抑制病原微生物复制, 增加干扰素的产生, 提高白细胞抗菌活性, 但高热也有不利的一面, 约2~5%的儿童可能发生热惊厥, 其中33%的患儿还可复发。因此应用退热剂不但可预防热惊厥和脑损伤的发生, 同时能减轻患儿不适 (如寒颤、头痛、易怒、嗜睡、不适和厌食等) [1]。选择正确的降温方法及时护理十分重要, 布洛芬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而发挥退热效果, 其吸收迅速、完全, 服药后1 h浓度达到峰值, 峰效在1~2 h, 99%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半衰期为1~2 h, 持续8 h退热, 是儿童快速退热的首选[2], 其混悬液为橙色黏稠液体, 香橙味, 服用方便, 容易接受, 还可以避免腹泻时给药困难以及长期以来肌肉注射给药给儿童带来的恐惧感, 而造成的对治疗不合作。从使用疗效及患儿的接受程度看, 对布洛芬混悬液接受程度高, 退热效果, 具有良好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效果及患儿的接受程度。方法180例高热患儿常规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洛芬混悬液口服, 剂量为5~10mg/kg, 间隔6~8h重复1次, 24h不超过4次。同时进行布洛芬混悬液应用宣教、密切观察体温及病情、加强心理护理及基础护理, 观察退热效果及患儿的接受程度。结果患儿乐于接受130例、勉强接受30例、不接受20例;退热效果显效120例、有效50例、无效10例。结论布洛芬混悬液用高热患儿结合正确及时护理, 对布洛芬混悬液接受程度高, 退热效果, 具有良好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布洛芬混悬液,高热,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Knoebel EE. Fever: to treat or not to treat.Cln Pediatr, 2002, 41:9-16.

布洛芬混悬液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小儿急性发热患者, 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4个月~4岁, 平均2.5岁;对照组中男20例, 女20例, 年龄3个月~5岁, 平均2.8岁。所有患儿均为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急性发热, 且无其他干扰性疾病。对照两组性别、年龄、入院时体温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以常规抗感染治疗,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口服20mg/ml布洛芬混悬液, 按5~10ml/ (kg·次) , 口服;对照组给予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口服液, 0.1ml/ (kg·次) , 口服。

1.3 疗效观察

记录两组患儿给药后60min体温和90min体温。根据患者检查结果评价临床疗效。疗效判断标准为[2]: (1) 显效:治疗4h后患儿体温下降1℃以上; (2) 有效:治疗4h后患儿体温下降0.5~1℃; (3) 无效:疗4h后患儿体温下降在0.5℃以下或未下降或升高。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每组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降温效果比较

给药后两组患者给药60min后体温和给药后90min体温均优于治疗前,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给药60min后体温和给药后90min体温均优于对照组,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34例, 有效5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5% (39/40) ;对照组显效29例, 有效7例, 无效4例, 总有效为90.0% (36/40) ,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发热是一种小儿最常见的病理症状, 也是儿科最常见的急诊和住院原因。小儿出现高热症状会使机体新陈代谢速度加快, 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负担增大, 从而会引发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此时要积极处理退热, 若处理不当多会引发高热惊厥等, 当体温超过42℃时会对神经系统照成永久性的损坏[3], 严重的还会危机小儿生命安全。所以积极有效的退热对高热患儿的治疗意义重大。

布洛芬是奈替丙酸的一种简单衍生物, 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 其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前列腺素E2的生成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 从而使患者表现为外周毛细血管扩张、出汗增加等而促进散热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其具有只对发热机体起作用而不影响正常机体体温的优点[4], 且该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较少, 疗效安全。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观察组40例患儿运用了口服布洛芬悬混液治疗后, 其给药60min后体温和给药后90min体温均优于应用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口服液治疗的对照组,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 对照组总有效为90.0%,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上结果均证明了口服布洛芬悬混液治疗小儿急性发热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 口服布洛芬悬混液治疗小儿急性发热可加快患儿退烧速度, 临床疗效优越, 因各种病因引发的小儿高热可优先选择该方法及时治疗以保障小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摘要:选择2012年9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小儿急性发热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观察组再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治疗, 对照组给予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退热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给药后各时间点体温;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给药后两组患者给药60min后体温和给药后90min体温均优于治疗前,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给药60min后体温和给药后90min体温均优于对照组,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 对照组总有效为90.0%,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急性发热退热效果优越, 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布洛芬混悬液,小儿,急性发热

参考文献

[1]高志伟.退热疏解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急性上感发热120例[J].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2, 27 (1) :25.

[2]廖莉, 文政.布洛芬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2, 41 (36) :3879-3880.

[3]冯天行.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病因及治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 (1) :106-107.

布洛芬混悬液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收治的70例发热患儿一般资料, 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各3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19∶16, 年龄1~9岁, 平均 (5.7±1.4) 岁, 体温38.7℃~40.2℃, 平均 (39.6±0.7) ℃;研究组男女比例18∶17, 年龄1~10岁, 平均 (5.8±1.5) 岁, 体温38.7℃~40.5℃, 平均 (39.8±0.7)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温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儿科急诊医学》对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及感冒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诊断标准;就诊初始体温>38.5℃;患儿及其家属均知情笔者所在医院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伤寒、风湿热及局部化脓性病灶患儿;不明原因所致长时间发热者, 依从性差者, 一般资料不完整影响研究者。

1.2 方法

两组均应用抗炎、抗病毒等基础治疗, 对照组予以金莲清热颗粒 (宁夏启元国药有限公司, Z10940068, 5 g/袋) 口服, ≤1岁者2.5 g/次, >1岁者2.5~5 g/次, 均为3次/d。研究组予布洛芬悬混液 (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 H20000359, 30 ml:0.6 g) 口服, 以儿童体重确定用药剂量, 8 mg/ (kg·次) , 治疗中不服用其他降温药物且不应用其他降温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儿科药物治疗学》制定, 显效:体温下降≥1.0℃;有效:体温下降0.5℃~1.0℃;无效:体温下降<0.5℃[3]。总有效=显效+有效。观察两组用药前、用药后30 min、1 h、2 h体温情况及用药后不良反应, 包括恶心、轻度皮疹、出汗较多及上腹痛等[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对比

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两组患儿退热情况对比

两组服药前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研究组患儿服药后30 min、1 h、2 h体温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两组患儿服药后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服药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恶心、轻度皮疹、出汗较多及上腹痛等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例 (%)

3 讨论

发热是多数儿科疾病的伴发症状, 已成为小儿常见临床症状之一, 其属于免疫细胞与病原性微生物拮抗在机体外在表现, 持续性发热可增加心输出量与机体耗氧量, 在加重机体负担的同时引发机体功能紊乱, 因而需加强对发热患儿尽快退热的重视度, 有效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5]。目前治疗小儿发热的药物种类较多, 但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药物依赖性, 部分药物甚至能够导致患儿出现哮喘及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 因而其临床应用受到诸多限制[6]。为寻求治疗小儿发热的理想用药方案, 笔者所在医院次针对已选定的70例患儿应用不同治疗方案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以期为小儿发热的治疗实践提供参考。

中成药是治疗小儿疾病较为理想的药物, 其具有药效持久且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但其口味较差, 导致患儿服药依从性降低, 从而难以获得良好疗效[7]。上述结论在笔者所在医院研究中也得到验证, 研究结果显示, 行金莲清热颗粒治疗患儿的总体疗效不如研究组, 考虑与该药物口味相关。金莲清热颗粒具有清热解毒的效果, 能显著改善患儿发热症状, 但患儿难以配合按时按量服药,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疗效的下降。而研究组所应用的布洛芬悬混液是当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镇痛解热药物, 该药物凭借其特殊作用机制与较少胃肠道反应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8]。笔者所在医院研究结果亦证实其有效性, 具体表现为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其服药后各阶段体温均低于对照组, 提示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优越性, 这与该药物中所含布洛芬成分密切相关。布洛芬属于环氧化酶抑制剂, 能在减少前列腺素合成的基础上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从而缓解由前列腺素凝集所致的炎症反应与发热症状;同时其在促进体温下降的同时还可发挥抗感染功效, 促使机体抗炎反应与炎症趋于平衡, 从而利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此外布洛芬还可影响发热产生机制, 在调节体温调节中枢的基础上实现降温目的[9]。由此可知, 布洛芬悬混液治疗小儿发热具有临床应用有效性。

由于小儿免疫系统与身体机能均不如成人, 因此用药安全性是考查其能否用于小儿治疗的关键性指标。为进一步证实布洛芬悬混液用于小儿发热的可行性, 笔者所在医院还对患儿服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细致观察与统计, 两组患儿服药后多表现出恶心、轻度皮疹、出汗较多等轻微不良反应, 多为胃肠道反应, 考虑与患儿原发病相关, 此外两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 表明布洛芬悬混液与中成药金莲清热颗粒安全性较为相当, 进一步提示布洛芬悬混液应用安全性。具体分析其原因, 布洛芬在机体内的半衰期较短, 可实现短时间内的快速消除, 对患儿机体功能不产生深层次的负面影响, 因而其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微。虽然患儿服用布洛芬悬混液所致不良反应均较轻微, 一般不需对症治疗, 停药后即可自行缓解。但据相关文献报道, 少部分患儿服用该药后出现出汗较多症状后可致脱水。由此而知, 门诊治疗时应加强对患儿体征观察, 并注意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10]。关于两组患儿用药后恢复正常体温的具体时间, 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与分析。

综上所述, 小儿发热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可促进患儿尽快退热, 并未引起炎症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发热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收治的70例发热患儿一般资料, 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金莲清热颗粒治疗, 研究组予布洛芬悬混液治疗, 对比两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服药前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研究组患儿服药后30 min、1 h、2 h体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服药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恶心、轻度皮疹、出汗较多及上腹痛等反应, 但两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儿发热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具良好退热效果, 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具有临床应用有效性与安全性。

关键词:小儿,发热,布洛芬混悬液,效果,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布洛芬悬混液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4) :305-306.

[2]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75-84.

[3]胡美亚, 张金哲, 江载芳.儿科药物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446-447.

[4]廖莉, 文政.布洛芬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2, 41 (36) :3879-3880.

[5]王玉杰, 胡剑, 赵凯.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治疗儿童急性发热退热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7) :47-48.

[6]焦凤娟.布洛芬栓塞肛与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32) :158-159.

[7]江明性.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260-1261.

[8]李晓琳.布洛芬悬混液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河北医药, 2013, 35 (11) :1689-1690.

[9]谭礼洪.布洛芬混悬液在儿童发热中的应用与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4) :83-84.

布洛芬混悬液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80例高热患儿, 其中男52例, 女28例, 体温38.5℃~40.1℃ (腋温) , 年龄6月~6岁。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减少。排除有严重心、脑、肺等并发症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上无差异, 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将艾叶100 g放入少量开水中炮2 min后加冷水500 ml烧开后煎煮2 min冷却至38℃, 加白酒 (25℃左右) 5 ml, 用5×5 cm的纱布沾着艾叶水擦澡, 在前额、腋窝、肘窝、手心、腹股沟、腘窝、足心涂擦至皮肤发红, 再运用中医推拿手法开天门、揉两额及太阳穴、分推坎宫、掐年寿、推天柱、直推脾肝心肺及肾各经、清天河水、推六腑、推脊柱及七节骨等各约30次。对照组: 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 剂量以5~10 mg/kg, 间隔6~8可重复1次, 24 h不超过4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两组患儿退热效果观察见表1。由表1可见, 两组患儿的起效时间及退热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体会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蒿 Artemisi argyi Levl. Et Vant.的干燥叶, 性味:苦、辛、温, 入脾、肝、肾经, 具有温经上血、散寒止痛、镇咳平喘、止漏安胎、燥湿止痒等功效。《别录》《药性论》《本草纲目》等书中对其都有记载[1], 此外还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反应[1], 加入少量低浓度酒精, 又可在其挥发的过程中协助降温。而布洛芬口服混悬液 (也称美林) 是美国GHI 唯一推荐应用于临床的非甾类抗炎药。它的解热作用主要通过抑制下丘脑前区前列腺素E2生成而实现的, 同时还能刺激机体产生内源性的“致冷原”, 如垂体后叶血管加压素和黑细胞刺激素[2]。美林起效快, 1 h内体温明显下降, 持续8 h退热[3]。清·沈金鳌在《幼科释谜》说“当其感冒, 浅在肌肤, 表之则散, 发之则祛, 病斯愈矣。”[4]明·周于蕃在《小儿推拿秘诀》自序中说:“余惟小儿无七情六欲之感, 弟有风寒水湿伤食证, 且初生脏腑脆薄, 不经药饵, 稍长又畏药难投, 唯此推拿, 一着取效于掌股皮肉之间”“倘能察其病症, 循其穴道, 施以手法, 而汗吐下三者, 尤能得诀, 大者又稍兼以药饵, 未有不随试而效者也。”推拿手法中开天门、揉两额及太阳穴、分推坎宫、掐年寿、推天柱、清天河水具有疏风清热解表之功效, 直推脾肝心肺及肾各经、推六腑、推脊柱及七节骨等手法以除寒热, 利气血达到宣肺解表清热退热之目的。高热患儿体液消耗较多, 不论哪种降温方法都应鼓励多喝温开水以补充水分。在用美林退热效果不显著的某些高热患儿, 运用此中医艾叶水擦澡加推拿治疗的退热效果尤其明显。中医艾叶水擦澡加推拿是一种经济、舒适、无副反应且退热明显, 持续正常体温时间长的降温方法。它不但能降低体温、改善发热不适症状, 还可控制病情的发展, 具有退热快而稳定、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疗效确切、应用方便、无副作用, 患儿及家长乐于接受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上册, 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7, 560, 559.

[2]胡皓夫.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对症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7, 1:9-11.

[3]Walson PD, Brown KD, Kearns GL, et al.Ibuprofen, acetamino-phen and placebo treatment of febrile children.Clin Pharmacol T-her, 1989, 46 (1) :9-17.

布洛芬混悬液范文

布洛芬混悬液范文(精选6篇)布洛芬混悬液 第1篇关键词:小儿高热,布洛芬混悬液,安全性,临床疗效小儿高热是临床儿科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