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处方改进措施
不合理处方改进措施(精选8篇)
不合理处方改进措施 第1篇
不合理处方干预措施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处方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a为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降低不合理处方率,特制定我院不合理处方干预措施如下:
一、加强临床医师和药师《处方管理办法》的培训与考试。
二、药师加强门诊药房处方的审核,对不合理处方进行登记与拦截,并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或将不合理处方退回。
三、临床药师加强病区医嘱的审核。
四、利用合理用药系统进行过滤电子处方与医嘱,对用药不适宜处方实施自动干预。
五、每月按《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和《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处方点评细则》对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进行点评,并定期在《处方与临床用药通报》公示,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师,离岗培训。
六、行政干预:药剂科、医务科、门办每周对处方(医嘱)质量进行督查,将督查结果在每周例会通报,并按《医院工作质量管理方案(标准)及考评细则》讲行处罚。
不合理处方改进措施 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门诊西药房不合理用药处方调查与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门诊西药房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到的7000份用药处方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西药房未采取用药干预的3500份用药处方作为此次研究对照组,将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西药房采取用药干预的3500份用药处方作为此次研究观察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用药处方的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对照组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率是3.4%,观察组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率是0.25%,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用药处方中各类不合理用药占比均要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我院门诊西药房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是用药方法与药物联合应用不合理,通过给予用药干预后能够明显减少各类不合理处方,提高患者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
【关键词】门诊西药房;不合理用药;处方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2-0-01
处方是医师给患者开具用药的凭证,其是否合理对治疗患者疾病有重要关系,和患者的生命安全也密切相关。近些年临床用药中不合理用药情况明显加多,对治疗患者疾病造成了严重影响[1]。门诊西药房的不合理用药处方不但会导致患者药物副作用增加,还会加大患者经济压力,对患者康复效果产生严重影响[2]。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门诊西药房不合理用药处方调查与干预效果,特选择我院7000份门诊西药房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西药房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到的7000份用药处方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本次所选处方均是从我院各专科门诊以及各就诊时间中随机选取,其中包括男性患者2100张,女性患者1400张。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西药房未采取用药干预的3500份用药处方作为此次研究对照组,将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西药房采取用药干预的3500份用药处方作为此次研究观察组。
1.4 研究方法
1.2.1 统计不合理用药处方 根据第16版《新编药物学》、2007年我国卫生部发布的《处方管理办法》以及药物相关使用说明书等调查两组处方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是分析处方中的药物规格、配备、联合用药、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方法、处方金额以及重复用药等方面。对两组处方中的不适宜适应证、抗菌药物滥用以及联用药物降低疗效等情况进行统计,同时记录好处方患者姓名、科室、开具处方医师姓名等有关资料。
1.2.2 用药干预方法 ①建立处方点评制度:由各处方专家组成处方点评工作小组,负责我院西药房所有处方点评工作,若是发现处方中开具的药物规格、用法以及用量等存在不合理现象时要及时反馈,以此及时防止用药不合理情况的出现。②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培训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有关规定与法律知识,强调我院奖惩制度,明确好开具处方医师的义务和责任,加强处方医师对不合理用药处方危害性的认知;让药学管理人员加到医疗服务中,注重医师和药物之间的交流,将药剂科职能充分发挥出来,联合制定最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③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临床科室诊断时若出现原因不明确的发热以及病毒感染要尽可能不应用抗生素治疗,若是必须应用抗生素要尽量避免广谱抗生素的选择。④完善奖惩与反馈制度:每个月把处方点评结果通过书面形式发送到纪检部门、质控办以及使用科室等相关部门,同时通知给全部处方医师;定期在质控信息上公开处方点评结果,同时将科室与科室工作人员纳入到考核指标中,将其当作晋升晋级和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由相关领导对严重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医师进行劝诫谈话,对于不合理用药率过高的药物进行停用等处理。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用药处方的不合理用药处方数以及具体不合理的用药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软件SPSS19.0统计全部数据,用(%)表现计数资料,用检验;比较是否有统计学差异以P<0.05为依据。结果
对照组3500份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率是3.4%,观察组3500份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率是0.25%,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x?=96.292,P=0.000)。其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分别是用药方法不合理、用药剂量不合理、药物联用不合理、溶媒不合理、选药不合理以及重复用药,观察组用药处方中各类不合理用药占比均要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讨论
用药处方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效果以及经济利益有密切关系,不合理处方不但会危害患者生命安全还会明显增加患者经济负担[3]。有相关研究者表示[4],通过对用药处方进行点评能够发现处方中实际存在与潜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实施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能够明显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此次研究发现,我院门诊西药房不合理用?处方情况主要是用药方法不合理、用药剂量不合理、药物联用不合理、溶媒不合理、选药不合理以及重复用药,针对此类问题,我院成立了处方点评工作小组,明确医务工作人员责任并加强其专业知识的培训,完善奖惩与反馈制度,全面提升处方医师的药物知识水平以及专业素养,做到奖惩分明,将点评工作落实到临床各科室与药房中,以此明显减少了门诊西药房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研究显示,观察组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数量与各类不合理用药占比均要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我院门诊西药房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是用药方法与药物联合应用不合理,通过给予用药干预后能够明显减少各类不合理处方,提高患者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不合理处方改进措施 第3篇
关键词:门诊,西药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临床指导
处方是临床医师对患者用药的书面表达, 是药剂师调配药品的依据, 也是在以后的医疗纠纷中最有效的凭证[1]。处方具有法律性、技术性和经济性, 其作用十分重要。目前药物品种越来越多, 不合理用药现象也逐年增加, 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 药物的合理使用、处方的规范性使用尤为重要。本研究就北票市中医院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 并作出临床指导, 以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5年5月北票市中医院门诊西药处方10 412张, 所用处方包括我院儿科、急诊科、妇产科、五官科、内科、外科等科室, 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5月上旬抽查3849张、中旬抽查4496张、下旬抽查2070张, 全部处方真实、完整。
1.2研究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处方管理办法》《国际门诊处方指标评价》《国家基本药物》及药品说明书等相关资料, 对西药处方书写的规范、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合理用药等问题进行审核, 对不符合规定的西药处方分别进行汇总分析。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2]中的要求对处方药品的用法、用量、疗程、联合使用合理性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统计各种用药问题的数据, 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并进行临床指导。
2结果
10 412张处方中, 共有386张不合理处方, 其中药物选择不合理60张 (15.5%) , 用法、用量、疗程不合理105张 (27.2%) , 联合用药不良反应较高82张 (21.2%) , 联合用药降低药效74张 (19.2%) , 药物重复使用65张 (16.8%) , 见表1。
3讨论
临床治疗疾病药物主要分为中药、西药两大类。西药是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 指西医用的药物, 在临床上更为常见。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 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止痛片等。西药主要是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均为后期合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原有的医疗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西药的管理上产生了一些问题, 如管理药剂的质量、退药、调剂药品等, 而在临床治疗中, 西药能否实行合理化的应用极为重要, 其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医师能否准确地判断病情都有直接影响。本研究中, 不合理处方中药物选择不合理占15.5%, 用法、用量、疗程不合理占27.2%, 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占21.2%, 联合用药降低药效占19.2%, 药物重复使用占16.8%, 提示随着西药研发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种类也日益增多, 相应的管理及应用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造成上述不合理处方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3.1.1药物选择不合理由于医师考虑不周, 部分处方存在药物不合理情况。例如:诊断为低钙血症的1个月患儿, 给予维生素AD滴剂治疗。而在维生素AD中, 维生素A的含量是维生素D的10倍, 长时间大剂量给婴儿服用维生素AD, 虽然维生素D已经达到治疗量, 但是维生素A已超量, 影响儿童发育, 易导致儿童毛发脱落、食欲减退、头围增大、颅内压增高等[3]。
3.1.2药物用法、用量、疗程不合理药物用法错误主要发生于缓释片、控释片的使用中, 通常与医师粗心有关, 将其与普通药物混淆, 用法不当使药物的结构遭到破坏, 影响药物效果。例如:硝苯地平、布洛芬等缓释片, 相对于普通药物, 可以减少药物服用次数, 减少血药浓度波动, 使用更加方便。药品用量错误, 通常是药品剂量过大, 主要是针对消炎止痛药, 部分医师可能为获得较好的效果, 却忽视了药物可能导致患者成瘾的问题。例如:酚咖片, 临床上每天给予0.2 g即可, 但是部分医师为了增加疗效, 增大剂量, 可能使患者对其产生耐药性[4]。疗程不合理也主要发生于消炎止痛药中, 疗程延长可以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3.1.3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大很多药品的名称虽然不同, 但是其有效成分相同, 如不能熟悉掌握药品的功能, 极易造成重复用药, 致使患者用药过量, 产生不良反应。医师往往为了运用药物的某一种药理作用而忽视该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产生的不良反应。例如:头孢羟氨苄甲氧苄啶胶囊和磷霉素钙甲氧苄啶胶囊均含有甲氧苄啶, 可干扰叶酸代谢, 使血液系统产生不良反应, 引起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两者联用增加了血液系统毒性。
3.1.4联合用药药效降低联合用药药效降低通常与药物的拮抗作用有关。例如:法莫替丁与硫糖铝联用, 法莫替丁抑制胃酸分泌, 而硫糖铝的原理是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够达到胃肠道保护作用, 因此两者联用疗效反而减弱。
3.1.5药物重复使用临床上常见的重复使用处方有骨化三醇胶丸和钙尔奇、西替利嗪和马来酸氯苯那敏、青霉素和头孢拉定等, 其中西替利嗪和马来酸氯苯那敏均是组胺H1受体拮抗剂, 两种药物药理作用相同, 单一使用即可。
3.2改进措施
3.2.1提高医师及药师专业知识水平合理用药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 对于医疗机构尤为重要。为了从用药根源上杜绝发生用药不合理现象, 医院要定期举行药物药理知识讲座, 使医疗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药物的药理学、毒理学知识, 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懈怠, 对从业人员设立考核机制。及时发现医疗人员存在的知识缺陷, 并进行完善, 以确保能够熟练掌握。为了保证药学人员的能力, 医院和卫生系统可以支持医护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且允许其在工作时间参加继续教育[5]。
3.2.2建立科学的数字化检测系统用药环节多而复杂, 建立有效的数字化检测系统, 能够避免在用药诸多环节出现纰漏, 其优点为: (1) 减少医务人员的压力, 改变以往工作模式, 提高工作效率, 便于其更好、更快、更准确地从事医疗工作。 (2) 建立合理用药数据库和网络管理系统, 能够监测药品采购、配置、供给各个环节, 监督各个部门的运作, 减少以权谋私的现象。 (3) 根据用药分析数据, 可以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 通过对成本-效益进行评价,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 根据患者个人资料库中的用药前后对比, 能够及时反馈药物的效果, 便于医师参考, 减少用药差错。
3.2.3加强合理用药及药学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医疗人员要积极宣传药物的药理性质、适应证、禁忌证, 在门诊及各大社区墙面上粘贴相应药物的治疗指南, 定期对患者或市民开展合理用药知识公益讲座, 发放合理用药的宣传册, 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帮助患者了解合理用药知识, 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3.2.4建立药物咨询服务在医院门诊建立药物咨询窗口, 让患者更安心、安全地接受治疗。在工作中, 及时记录和整理患者提出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随访, 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 查阅资料后进行解答。建立药物咨询服务有利于医患沟通, 减少医师与患者之间不必要的摩擦, 也增加了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 有利于患者康复, 也利于监测各种药品质量及疗效, 有助于药学的不断发展。
3.2.5分工明确, 积极合作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有自己专攻的方面, 不能一意孤行, 要集思广益, 合理分工, 积极合作, 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带领医学团队共同发展, 保证医疗安全, 以患者利益为重。
因此, 提高医疗人员药理知识, 加强对药物使用过程的监督, 可避免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继美, 穆惠荣.处方点评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2, 12 (2) :97-99.
[2]邓昂, 陆进.缓控释制剂的用药错误[N].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3.
[3]刘立新.门诊处方点评的临床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IB) :88-89.
[4]陈幼亭, 曹纪兴.时间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认识误区[J].抗感染药学, 2012, 9 (2) :100-101.
门诊不合理处方分析及改进措施 第4篇
【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合理处方的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促进处方点评制度的实施与持续改进,促进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2年度的处方点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整理,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类和统计,填写不合理处方登记表,以便进行归类分析。结论:2012年不合理处方有325张,占全年抽取处方总量(3600张)的9.02%。不合理处方分三类: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我院处方合格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不合理处方;分析;改进措施
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1],具有法律、技术、经济责任。处方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与疗效的发挥,以及患者的医疗支付成本。因此,为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卫生部颁布了《处方管理办法》,并于2010年公布《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2],要求各级医院建立健全处方点评制度。我院是一家三级医院,处方点评工作已开展多年。本文对我院2012年度的门诊不合理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经验,促进处方点评制度的实施与持续改进,促进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降低患者的就医经济压力。
1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12年度的处方点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整理,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类和统计。我院每月随机抽取门诊处方300张(不包括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全年共3600张。参照《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药品说明书、《现代临床药物学》[4]及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各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用药指南和诊治标准等进行处方点评,填写不合理处方登记表,以便进行归类分析。
2结果
2012年3600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有325张,占处方全年抽取处方总量的9.02%。不合理处方分三类: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處方和超常处方,具体情况见表-1、表-2和表-3。
3分析与讨论
3.1处方规范性评价
处方的规范性直接影响到药师对处方合理性的审核以及患者用药的安全,不规范处方的出现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医生对处方的书写格式不明确。②对处方规范性的认识度不够,责任心不强,存在随意心态,体现在处方的缺项方面。③习惯性,主要表现为同一张处方中英文并存和医嘱式处方和使用商品名,刚从住院部调出来的医生或住院部医生给门诊患者开具的处方,医嘱式处方的几率较高。④医生对药物的规格不清楚,凭印象书写,导致规格错误,从而用量错误等现象出现,对药品通用名不熟悉,只好用商品名或者习惯性使用商品名开具处方。
3.2处方用药合理性评价
由表-2可见,不合理用药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在处方中药物的用法用量错误、诊断与用药不符以及注射药物的溶媒选择与用量这三个方面。其它的方面虽然出现频率相对少一点,但是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2.1药物的用法与用量
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情况主要体现在:①药物用法不明确或错误,如药品用法为“外用”、“照说明书使用”“滴眼”等,又如马应龙痔疮膏的用法为“塞肛”,不正确的用法可以导致药物治疗的失败,严重者甚至可以产生不该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②药物的用量不正确,如带状疱疹患者阿昔洛韦片100mg tid。阿昔洛韦片用于带状疱疹的用法应为:800mg/次口服5次/日连用7-10天,显然该处方中药物用量太小,使用频次也不够。又如华佗再造丸的用法为:80丸3次/日。该处方华佗再造丸的用量过大,使用频次过多,其用法应为:8g 2次/日。药品的用量一般情况下应严格参照药品说明书的常用量,不能随意增大或减少,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③药物的使用频次不正确,出现最多的为头孢曲松钠粉针,用法为“2次/日”,头孢曲松的半衰期较长,为7-8小时,一般感染一天一次足以维持其有效杀菌浓度,重症感染才使用一天二次,且单日最大剂量为4克。显然对于一般感染,使用一天二次是不合理的。
3.2.2诊断与用药
处方的临床诊断直接影响到药师对处方用药合理性的判断以及患者的用药安全,处方诊断应该完整、全面、规范。通过对不合理处方的回顾性分析,诊断与用药不符主要是处方中开具了超出诊断的药物,该种现象也可以认为是无指征用药。可能是因为医生嫌麻烦没有把诊断写全,或者应患者要求开具的药物。
3.2.3药物选择
①上呼吸道感染90%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只有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时,才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而且以抗G+菌选用抗菌药物,而三代头孢以抗G-菌为主。上感使用三代头孢是我院抗菌药物管理的重点之一,但还是出现了5例,说明抗菌药物管理工作还应加强。②外科预防用药的选择,这也是抗菌药物管理的重点,外科预防用药的目的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不合理性表现在使用作用较慢的口服制剂或抑菌剂预防感染。迅速起效、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价格相对较低是预防用药的基本要求[3],因此,临床上一律使用杀菌剂而不用抑菌剂,一般选用作用迅速的静脉给药方式。③重复用药:体现在相同成分的药物同时使用、同类药物同时使用,例如同时使用氨苄青霉素胶囊+阿莫西林胶囊,二者均为广谱青霉素,作用机制相同;同时使用冠心丹参滴丸+复方丹参滴丸,两种中成药制剂主要作用成分相同,均为丹参、三七。重复用药不仅不能提高治疗效果,反而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或者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医生应对药物的组成和作用机制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药师在审核处方时,也应及时提醒医生,共同把好患者的用药安全关。
3.2.4溶媒
溶媒的选择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不合理的溶媒可以使药物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发生降解、沉淀、结晶等反应,从而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或药效的改变。同时溶媒的用量决定注射药物的浓度,溶媒用量少,进入体内的药物浓度大,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溶媒用量大,输注的药物浓度达不到有效浓度,影响疗效。溶媒选择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中成药制剂银杏叶注射液选用氯化钠做溶媒。中成药的成分比较复杂,一般不宜选用强电解质的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应选用药品说明书规定溶媒,而且在我院门诊使用较多的几种中成药注射剂(丹参注射液、银杏叶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的说明书中,明确指出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做溶媒。另外,溶媒的用量应使药物维持有效浓度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利巴韦林注射剂的说明书中规定,静脉滴注时应配制成1mg/ml的浓度,但有少数的处方溶媒用量不足,使药物浓度过高达到2mg/ml或更高,显然医生对药品说明书没有完全了解。超浓度给药增加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引起静脉炎或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大用药的安全隐患。
3.2.5静脉输液滴速
静脉输液中滴速的正确与否,对病人的治疗和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药物静脉滴注过程中,在需要保持药物输注浓度的稳定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非常重要。而滴速每分钟多少滴为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成人以每分钟40~60滴的滴速较安全,但最佳滴速应由医护人员根据用药者的年龄、病情和药物性质来控制,不同药物的静脉滴注速度是不一样的。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患者的情况,在开具处方时注明静注药物的速度。从统计中发现不合理处方中银杏叶(舒血宁)注射液的滴速较快。银杏叶(舒血宁)注射液的说明书中明确提出,应严格控制滴速,建议滴速小于40滴/分,一般控制在15-30滴/分。但是在查到的这些不合理处方中大部分标注的滴速为40-60滴/分。
3.2.6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延缓或减少抗药性的产生。联合用药应考虑联用药物相互间的作用,而且应尽量减少联用药物的品种数。从不合理处方的回顾性分析发现,联合用药不合理主要是未考虑联用药物相互间的作用。例如同时使用左氧氟沙星胶囊+蒙托石散+奥美拉唑胶囊口服,喹诺酮类药物在酸性条件下吸收较多,奥美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的分泌,使消化道PH值上升,减弱左氧沙星的吸收。同时由于蒙托石散的吸附作用,在与其它药物合用时,其它药物应在服用蒙托石散前1小时服用,以免减弱联用药物的药效。
3.3超常处方
超常处方包括无适应征处方、无正当理由开大处方、无权威性循证医学依据超说明书用药、人情方、开方与个人或科室经济利益挂钩。本次回顾性分析的超常处方主要是开具药物疗程过长和无适应征处方,《处方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不合理处方中疗程最长的有3个月,显然不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无适应症用药现象主要为处方药物超出处方诊断,如诊断为冠心病,同时使用消心痛片+山崀宕碱片+甘草酸二铵胶囊口服,如诊断为冠心病使用头孢克肟胶囊等。临床医生处方中开具的药物应符合处方诊断,否则可以判断为无指征用药。
4总结与改进措施
处方点评是医院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1]。随着我院处方点评工作的实施,门诊处方质量逐步上升,说明处方点评工作的持续开展和逐步改进,促进了处方质量的上升,从而达到提高合理用药,减少用药安全隐患,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的目的。处方质量的提高体现在处方合格率的上升,处方合格率是衡量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減不合理处方的出现,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通过几年来处方点评分析总结,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改进:①提高医生和药师对处方的合格重要性的认识度,提高医生和药师的责任感和工作的认真态度,从而减少甚至杜绝不规范处方的出现。②加强临床医生和药师对《处方管理办法》、国务院38号文件等相关规定和法规的学习,使法规意识增强。③加强临床医生和药师对各种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药品说明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力度,提高医生和药师对处方合格性的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处方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保证医疗安全。同时建议临床医生收集熟悉度不够的药品的说明书,以便平时翻阅。药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对药品说明书的学习和掌握,应能熟练和准确的回答患者和临床医生的咨询。④严格实行处方点评制度,完善点评机制,加大干预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交流和改正。⑤加大临床药学工作力度,加强药学部门与临床医生之间药物使用信息及药学新进展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药物信息和药学新动态。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3号2007年2月
[2]卫生部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S]卫医管发[2010]28号2010年2月
门诊不合格处方分析和改进措施1 第5篇
不合格处方公示
按照《沈丘县卫生系统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求,为提高门诊处方书写质量,卫生局于2010年11月10日-20日对我县各医疗单位依照《处方管理方法》组织开展了专项整治检查。按照检查方案要求我们对每个医疗单位随机抽取门诊2010年5~10月共计8872张处方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合格处方195张,占处方总数2.20%,处方合格率为97.80%。处方不合格的原因多为处方书写不规范、不合理用药等。详细情况公示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处方8872张,进行11个方面的分析。
二、结果
1.共抽查处方8872张,合格处方8677张,不合格处方195张,不合格处方占处方总数2.20%,处方合格率为97.80%,其中:不合格处方中书写不规范79张,占不合格处方的40.5% ;不合理用药处方84张,占不合格处方43.1%;其它不合格处方32张,占不合格处方的16.4%。
2.处方书写不合格的主要表现
(1)处方前记项目内容不全。主要有门诊号、科别忘了写,年龄数字不写“岁”“月”“天”字,族别和性别填反,错写病人姓名,给收费处不能准确录入病人资料带来一定的困难。无临床诊断或诊断不明、诊断与临床用药不符,对药师在审方中存在潜在临床意义的禁忌证,不能有效地预防、控制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2)药物名称不规范 通用名写成商品名、别名、习用名或名称前写注射用、名称后写注射液、名称前后都写注射液。存在错字、别字、现象,如“龙血竭”的“龙”字上没有“点”、“氨苄西林钠/丙磺舒”的“丙”字上面没有“一横”等。任意缩写或中文、拉丁文混写,如“缩合葡萄糖”写成“缩合糖”、“三磷酸腺苷二钠”写成“ATP”、“复方甘草片”写成“CO甘草片”等都是不正确的。
(3)有的药物不写剂型、规格、数量不写规格的,尤其以复方制剂、外用药(妇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最为多见。不写剂型的如:阿莫西林0.25(是片剂?还是胶囊?),六味地黄丸1×2瓶(数量?),头孢氨苄胶囊0.125*2盒(多少粒?);规格、剂量书写错误的例如:乙烯雌酚片0.5mg写成0.5g,双黄连注射液10ml写成10mg,清开灵注射液10ml写成100ml等。对这类错误处方,药师若在调配中稍有疏忽或按方配发,必然会出现严重错误,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4)用法不当、模糊或错误。主要发生在外用药品,如乳膏剂、滴眼液、滴鼻液、喷雾剂、擦剂等,这些药品用法简单,医生自认为患者可自行使用。一组一次使用的液体药物却要分两次使用,有些药物为口服药物却要写成肌肉或静脉注射。
(5)诊断与用药不符:大多数是开人情方,本来患者患的是一种疾病医生开方时,却要根据病人要求开写自己需要的药品,有些是医生技术水平问题。给病人带来不必要开支,延误治疗,引发不安全隐患。
(6)还存在着不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是处方的重点,直接关系到病人用药的安全。①存在药物的配伍禁忌。如清开灵不能与硫酸庆大霉素配伍;盐酸克林霉素不能与氨茶碱、葡萄糖酸钙配伍;②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如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由病毒引起,盲目使用抗菌药,不仅达不到疗效,还可引起菌群失调;疱疹病毒性皮肤感染,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③同类药物的不合理联用。如阿莫西林舒巴坦钠+青霉素钠:两药同属β内酰胺类抗菌药,作用机制相同,合用可竞争共同的靶点而产生药理拮抗,治疗效果起不到相加作用,反而产生毒性。④不同类药物的不合理联用。如蒙脱石散(思密达)和抗菌药合用,蒙脱石散是一种强吸附剂,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都有较强的固定作用,对其他药物也有吸附作用。两药须合用时,应在服用蒙脱石散1h之前服用其他药物。⑤药物用法错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注射剂每日至少两次给药,但部分医生每日只给药一次,达不到治疗效果;有些缓控释制剂药物增加服用次数并不能增加作用强度,反而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
(7)用药时间过长。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 d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 d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而个别医院门诊有些处方用药长达1个多月,甚至更长的也未注明理由。
(8)超出5种药物 主要表现在小儿科、耳鼻喉科、急诊科处方输液组加口服、雾化吸入、局部外用药物。
(9)字迹潦草:字迹潦草是医生书写处方的通病,可能与医院患者量多有关,卫生局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但未彻底解决。这给药师的调配工作带来了困难,是造成差错事故发生的问题之一。
(10)无结束标志 处方管理法要求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医师应画一斜线,以示处方结束。而有些医师对处方管理办法规定认识不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11)后记无签名、填写金额 原因为医师、药师开方、发药后未按时签名或工作疏忽、带教老师临时外出办事未签名。一旦发生医疗纠风,医生、药师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结论 :处方书写质量有待提高,强化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业务学习,贯彻执行《处方管理办法》,提高医师、药师专业技术水平。
门诊处方不合格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各医疗单位对处方的格式、正规书写没有制定模式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及得力的监督措施。处方书写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体现医疗质量的重要依据。②个别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中敷衍了事,马马虎虎,职业道德观念差,法律意识淡薄,长期未能养成对处方的书写给予足够的重视,短期内难以适应。有些医师药理知识水平较差,对药品的通用名、规格、最小包装量不熟悉,对《处方管理办法》缺乏了解,处方正规书写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③药师的基本专业知识不足,对药品说明书不熟悉,在处方调配时又未能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个别药师不审方或审方后将不合格处方未退回相关医生修改,而是将处方单独收起来,使审方工作流于形式。作为基层医院,药剂科工作相对滞后,新药购进、短缺药品的相关信息未能及时通知给临床科室,造成医师对药品名称、规格、包装不熟悉,缺药不知道,来回修改处方,致使处方书写中品名、规格不具体,用法不当。④个别医师不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重复用药、越级用药、没有必要的联合用药、超疗程用药。
四、改进措施
(2)举办培训班,强化对《处方管理办法》、促进合理用药知识的学习,加强科室的三基训练、业务基本知识、药品说明书的学习,并纳入到院对科、科对个人的管理中。
(3)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工作,培养医务人员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加强对不合理用药危害性的认识,提高处方书写质量,纠正不合理用药的恶习。
(4)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实行处方点评。药剂科每月抽查200张处方对处方进行点评,填写处方评价表。把处方点评内容反馈给科主任,由科主任反馈给本人,并在医院内部公示栏里公示,以督促本人能得到及时的改正。同时院质管办每月定期抽查200张处方,实行奖惩制度。对抽查不合格处方的医师、处方质控不严的药师纳入科对个人考评中,给于扣分处罚。
(5)利用医院内局域网管理系统 建立药品信息网,使全院每个职工都能享受到最新药品信息。
(7)药师应严格控制处方质量,做到每天质控的不合格处方,及时退回相关医生修改、订正。调配处方时努力做到“四查十对”,加强工作责任心,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与医师联系、沟通,确保处方质控质量。
(8)药师应多方面了解、掌握药品信息、业务基本知识、临床知识,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每周参与临床业务查房,寻找合适病例建立药历,与临床医师进行用药讨论,提供用药咨询,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确保病人用药安全有效。
沈丘县卫生局
卫生系统药品专项整治工作领导组
不合理处方改进措施 第6篇
2014年我院开展处方及病例点评工作,每月随机抽取每位医生处方及病例进行点评,对于存在问题的处方及病例进行分析点评,并将点评的结果在第二天晨会上反馈给每位医生。作为下一步改进工作的依据。存在的问题如下:
处方点评:
1、处方前记部分书写不完善,有空项漏项现象。
2、门诊处方中超过5种药物。
3、药物剂量未写或者书写不正确。
4、字迹潦草,难以辨识。
5、药品名称书写错误。如写为:0.9%生理盐水等。
6、需要做皮试的药物未注明皮试结果。
7、处方中修改的地方医师未签名。
8、个别医师处方未签名。
9、某些药物超剂量使用。
10、部分药物仍在使用曾用名。
11、药房工作人员在处方调配及审核中签字不清。
12、有重复用药现象。
病例点评:
1、病例首页填写不完善,未填项目太多。
2、病例中多处不相符。
3、电子打印病例医师未手签。
4、手术病例中缺少手术安全核查及风险评估表。
5、无医嘱检查及用药。
6、在医嘱中临时性用药及治疗方案改变时在查房记录中未体现,查房记录千篇一律,失去查房意义。
7、医患沟通过于简单,特别是其他情况即病人可能发生的情况未写清楚,病人家属未签字。
8、体温单书写不规范,病人出院后体温单继续显示。
在这一年里,通过处方及病例点评制度,我院的处方及病例书写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针对以上出现频率高的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1、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奖惩规定并严格按照进行管理,点评的效果才逐步显现出来。
2、需要全体医务人员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意识的提高,共同努力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
3、强化处方及病例点评工作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组织医、药、护、技专业人员,认真学习《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病例书写规范》,使其充分认识到处方及病例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行为规范。
4、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医疗质量质控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药房主任、护理长及临床科室主任为成员的处方点评小组,规范开展处方及病例点评工作,建立制定点评实施细则,开展学习培训。
5、抓住重点环节,落实整改措施。处方及病例点评工作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复杂性、长期性工作,重点对抗生素合理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及病例书写不规范等方面开展点评。
合理用药的持续改进措施 第7篇
促进合理用药的持续改进措施
1.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季度公示制度,医院药剂科每季度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本院单个品种用药总量进行排序,报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对用量排在前十位的药品进行公示,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为明显不合理的品种给予淘汰。
2.医师用药监控季度通报制度,医院药剂科每季度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使用了公示的药品的医师,要按照其用药数量进行排序,报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结合工作专业特点和工作量进行综合评价,对排在前十位的进行内部通报并公示,根据具体情况,对季度使用同一品种均位于前三位的医师进行使用情况答辩。
3.医师合理用药评价通报制度,医院通过业务查房、药事委员会等形式每季度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项督查,发现问题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进行处罚。质控办、医务科、感染办和药剂科负责人,定期、不定期对住院病历进行合理用药分析,每月抽查住院病历一次,每个科室不少于两份病历,每次抽查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并将评价结果报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对于不合理用药的病历按照合理用药管理办法暂行规定进行处罚。4.药品用量动态监测与超常预警制度,医院药剂科每季度统计分析药品销量居前十位、上升幅度超50%药品向药事委员会报告,对不普遍常用的抗菌素品种,连续多个季度排在前十位药品、上升幅度超50%药品要写出合理使用情况分析,对有疑问的生产厂家、供应商进行黄牌警告,对连续多个季度仍在前十位的药品做出停用、限量销售等处理。
不合理处方改进措施 第8篇
关键词:中药饮片处方,不合理,问题,干预措施
中药饮片是按照中医药的理论和中药炮制方法将中药材加工炮制而成的可以直接用于临床的中药, 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重要体现, 中药饮片处方是中医用药的精华, 处方中使用的药物及不同药物的剂量的合理性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因素[1], 而由于中药的种类繁多, 对用药种类和剂量的影响因素多, 稍有不慎即可出现错误。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药饮片处方的用药情况,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我院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及《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间的中药饮片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现将发现的不合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 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一年以来收治的1320张中药饮片处方, 每个月110张。
1.2 调查方法
依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及2010年卫生部印发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通知中的相关要求对1320张中药饮片处方中的用药规律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 结果
经本次调查研究发现, 我院中药饮片处方中用药基本合理, 但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本次调查研究中随机抽取的1320张中药饮片处方中124张存在不合理现象, 不合理现象出现率9.39%, 其中有86张处方中存在2种或2种以上不合理现象。处方中的不合理现象主要有临床诊断不规范、用药的味数偏多、用药的剂量偏大、毒性中药饮片使用不合理、煎服方法错误等几种, 各种不合理现象的具体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3.1 中药饮片处方不合理情况分析
3.1.1 诊断不规范
我院有此类不合理现象的处方共有24例, 占抽查总处方的1.82%, 不合理具体情况有: (1) 处方上临床诊断缺失:处方中诊断只有病名而无病型, 如感冒有风寒、风热、气虚等证型, 不同证型的感冒用药不同, 若不对证, 还可引起病情加重, 处方上只诊断感冒而无感冒证型; (2) 诊断的病名不规范:如胃火盛、肺脾肾虚等[2]; (3) 诊断和用药明显不符:主要体现在单味药上, 如临床诊断为肾结石, 用药味番泻叶, 此药适宜治疗热结便秘, 对肾结石则无明确的理论依据。
3.1.2 用药味数偏多
我国古籍中记载处方药味多在10味以下, 《伤寒论》112方中平均每方4.81味, 《金匮要略》的201方中, 平均每方4.60味, 药精而专, 由我院本次调查研究发现用药的味数普遍偏多, 其中20味以上者有90方, 不辨证型的多味药组合不仅会浪费药材, 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 还可能影响到疗效, 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3.1.3 用药剂量偏大
中药的每味药都有一定的剂量范围, 在此范围内药剂量越来疗效也就越强, 但若超出这一范围, 不仅不会增加疗效, 还可能引起毒性反应, 如过量的肉桂可引起血尿[3]。我院本次调查中有15方用药剂量超过了常量20 g以上, 应引起重视。
3.1.4 毒性药物使用不合理
中药饮片处方中毒性药物的使用是临床用药中应严格控制的重要内容, 此类药物的适量使用可起到较好的疗效, 但超过常量极易引起中毒反应, 如苦杏仁过量使用易引起头晕、恶心等症状, 严重时还可导致患者呼吸微弱、意识不清, 更甚者可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对使用此类药物时一定要注意使用剂量,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用。
3.1.5 煎服方法错误
中药饮片的不同煎煮时间和煎煮方法对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 如钩藤一般应后下, 介壳矿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4], 煎煮45 min内人参中的有效成分会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但超过60 min则有效成分会随着时间延长而减少;服用中药时, 一次用药剂量及一天用药次数对安全有效用药有着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单味药服用时, 应写明分服次数及每次的剂量, 而不能笼统写成“番泻叶50 g, 适量泡服”等不规范的形式。
3.2 处方不合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3.2.1 不合理现象发生原因
(1) 目前的医院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医不重药的现象, 药师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欠缺, 在对中药饮片处方进行审核时难以进行全面系统的审核, 不能对处方起到较好的监督和检查作用; (2) 临床用药缺少合理规范的规章制度和依据, 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难以满足临床用药的需求, 《中国药典》中通常只规定常用剂量, 而未对药物的剂量范围作出规定, 一些中药饮片中对剂量说明的“外用适量”等使得临床医师药师较难把握[5]。
3.2.2 防范措施
针对中药饮片处方中存在的不合理情况及不合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实践工作中,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防范处方的不合理现象[6]: (1) 应根据现有的处方管理规章制度, 结合医院的特色, 制定更为具体的中药饮片处方的管理制度, 建立相关的责任制, 对于不合理的处方应坚决退回给医师; (2) 加强对医师药师的培训和业务学习, 着重提高相关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3) 应组织相关的人员对中药饮片处方进行定期的抽查和评点, 发现处方中存在有不合理现象的应及时反馈给医师, 并针对不合理的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控制; (4) 严格管理和控制毒性药物的使用, 对使用了毒性药物且剂量超过常量的处方不仅要有医师的再次签名, 还应将药物的使用告知患者, 保障患者的知情权, 并需由患者签署知情同意。
参考文献
[1]杨艳平.基层医院中药临方炮制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医药导刊, 2010, 12 (1) :124-125.
[2]宋婉云.63212例中医临床处方饮片用量的调查研究[J].医药前沿, 2013 (16) :334-335.
[3]刘思源, 王慧, 林芳, 等.我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分析现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2 (5) :156-157.
[4]曹凯.中药饮片处方调配中的差错分析及处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27) :76-77.
[5]胡仁举.中药饮片处方调查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 28 (7) :602-603.
不合理处方改进措施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