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波动原因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波动原因范文(精选10篇)

波动原因 第1篇

SP热电公司4号发电机、TATV变比参数如表1, 表2所示。

2 事件经过

4月24日14时40分, 发电机有功功率瞬间从167.3MW降到137.8MW, 然后升到167MW;无功功率瞬间从26.5MVar降至-4.8MVar, 然后升到42MVar, 最后缓慢变到26MVar;发电机A相定子电流从4970A瞬间升到5335A, 然后降到4970A;发电机B相定子电流从5116A瞬间升到5483A, 然后降到5116A;发电机C相定子电流无变化。发电机机端三相电压和系统侧电压均未发生变化。

主变220k V侧A相电流无变化, B相电流从397A升到451A, 再降到397A;C相电流从405A升到423A, 再降到403A。

汽机、锅炉参数未见变化。DEH画面中三个发电机有功功率曲线未变化。

3 回路检查

波动异常发生过, 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对相关的设备进行检查。

(1) 检查4号发变组及220KV系统一次系统回路, 未见异常。

(2) 检查二次电流回路, 包括端子箱, 变送器屏, 故障录波器屏, 保护屏相关电流端子进行检查, 端子接线牢固可靠, 没有松动接触不良好现象。

(3) 检查变送器元件 (外观检查) 未见异常。

(4) 检查DCS采集卡件 (外观检查) 未见异常。

4 原因分析

(1) 故障录波器及保护装置未启作分析。负荷异常波动期间发变组故障录波器和220k V系统故障录波器均正常运行, 两录波器均未启动。保护装置未启动。而障录波器和保护装置与变送器取自不同的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 因此排除一次系统故障及电流互感器保护用二次绕组异常。

(2) 电流与功率变化趋势分析。波动时DCS显示, 发电机A、B两相定子电流增量为365、367A, 定子电压未变化, 因功率因素不确定, 故推出发电机视在功率增量约为△S=2/3×√3×366×20/1000=8.45MVA, 即按电流推算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的增加应在0~8.45MVA的范围内。而DCS中有功功率减少29.5MW, 无功功率减少31.3Mvar。即发电机电流变化趋势与功率变化趋势相反, 相互之间没有一致性, 如一次系统发生故障或二次电流回路故障, 应同时增加或减少。即不是因电流变化而引起功率变化, 二者之前关系不确定。

(3) DCS显示与DEH显示功率的分析。DCS一个有功功率信号对应的功率变送器和DEH三个有功功率信号对应的三个功率变送器中的电压电流量来源于同一个电流互感器二次线圈和电压互感器二次线圈。在DCS中功率发生波动的过程中, DEH有功功率没有变化。说明功率波动不是由于二次电流波动引起的, DEH三块功率变送器未波动可以排除二次电流回路发生异常。

(4) 电压未波动分析。在发电机电流与220KV电流及功率发生波动的过程中, 发电机机端电压及220KV电压均未发生波动, 可以分析为系统未发生波动, 仅是二次测量回路异常。

(5) 在发电机电流和功率发生波动的过程中, 汽轮机、锅炉各项参数未变化, 说明有功的波动为假相。

(6) 因发电机电流为A、B相增加, 而220KV侧电流为B、C相电流增加, 因增加电流幅度较负荷电流相比过小, 仅为负荷电流的7%左右, 难以用相量图分析故障相别, 此处不加推论。

5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4号发电机电气量的波动不是发生在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 推论异常发生在变送器输出至DCS采集部分。而查电缆清册, 变送器屏到DCS屏电缆为以下几条:

10MKA01-243A包括发电机电流 (三相) 、主变220KV电流 (三相) ;

10MKA01-243C包括发电机有功、无功, 主变220KV侧有功、无功;

10MKA01-243B包括发电机电压 (三相) , 主变220KV侧电压。通过对以上3条电缆传送量的分析, 推论, 243A、243C电缆中信号量受到干扰可致其不规率瞬间波动。

6 措施及建议

(1) 因故障现场难以重建, 机组处于运行状态, 建议在机组停机后对10MKA01-243A、10MKA01-243C电缆的屏蔽层及接地情况进行检查和处理, 以提高其抵抗外部干扰的性能。

(2) 对4号机电压、电流回路加装临时录波仪, 以便于捕捉故障, 进一步排除一、二次电流回路异常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保仓.电力二次系统接地及抗干扰方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06.

波动原因 第2篇

1、知识掌握不全面

考试有时候会考到一些我们不大掌握的知识时,那么考试成绩就不是很好了,所以我们平时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全面性,争取把一些遗漏的或掌握不熟悉的知识点都理解清楚。明确自己的知识漏洞,及时补救!只有这样你的知识短板才会减少,这样你复习才有进步。

2、考完试要总结

很多人考完试卷就丢在一边,这其实是错误的,考完试要拿着试卷做一下总结,对于错题,我们要总结它的答题思路和技巧,已经犯错的原因,这样你才能从错题中补全你的知识漏洞。

3、应试状态不稳定

溪洛渡直流工程功率波动原因分析 第3篇

【关键词】直流功率波动;换相失败预测控制;直流偏磁

1.引言

溪洛渡右岸电站送电广东±500kV同塔双回直流输电工程(又称作牛从直流工程)是世界上首个同塔双回、双回换流站同址建设的直流输电工程。

2014年07月19日,兴安直流极1直流线路故障降压重启不成功闭锁,极2单极大地回线方式继续运行期间,牛从直流四极出现换流变饱和告警、直流电压、直流电流及直流功率波动的异常情况。

目前,南方电网已形成“八交六直”共十四条西电东送大通道,多回直流并列运行馈入受端广东电网,多回直流相互影响问题对于南方电网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牛从直流换相失败预测控制功能进行分析,结合换流变直流偏磁特征,探讨兴安直流单极大地回线运行方式造成牛从直流功率波动的机理。

2.事件过程

2014年07月19日09:13,兴安直流极1直流线路故障,降压重启不成功后闭锁,极2随即转为单极大地回线方式继续运行,极2直流功率为1200MW,直流电压-500kV,直流电流2400A,接地极电流2400A。同时牛从直流从西换流站出现交流滤波器保护失谐报警和换流变饱和报警,直流电压、电流、功率开始周期性波动。

09:31兴安直流极1以+400kV降压模式强送成功,牛从直流从西换流站交流滤波器保护失谐报警和换流变饱和报警均消失,直流电压、电流、功率也恢复稳定。

在此过程中牛从直流双回四极直流电压由正常值465kV最低降至380kV,直流电流波动由正常值3200A最高升至3800A,并被过负荷限制器限制。直流总功率也由正常值5930MW最低降至5717MW,整个过程直流功率损失最高达约200MW。

3.换相失败预测控制功能分析

直流逆变器换相失败是直流输电系统的典型问题之一。常规直流输电系统换流器采用晶闸管阀,当交流系统故障后将引起直流逆变站换流母线电压波动,易造成这类逆变器的换相失败。[1]

溪洛渡直流采用换相失败预测控制防止换相失败的发生,通过零序检测法和交流电压转换来检测交流系统故障,增大熄弧角并采用逆变侧最小换相裕度控制提高换相裕度,减少换相失败的概率,提高运行可靠性。

换相失败预测控制的输入为交流电压, 输出为对最小换相裕度AMIN控制和最大换相裕度AMAX控制的角度增大值。如果检测到交流故障,则增大AMIN参考值提前点火,防止换相失败发生,同时送给AMAX控制,减小点火角的最大限幅值。[2]

4.功率波动原因分析

观察牛从直流发生直流功率波动时刻的极控系统录波,可以发现交流系统电压有效值持续周期性波动并缓慢下降,导致极控系统换相失败预测控制功能启动,于是极控系统触发角随着换相失败预测控制输出的变化而持续波动并缓慢减小,以防止换相失败发生。极控系统触发角持续波动并减小造成直流电压持续波动并降低,同时由于牛从直流处于双回双极功率模式,为维持功率指令,直流电流也跟着波动并上升,直至到达负荷限制器限制值。直流电压和直流功率同时振荡最终导致实际直流功率波动并下降。

通过比较功率波动前后交流系统电压零序分量和傅立叶分析结果,发现直流功率波动时刻交流系统电压零序分量明显增大,峰值高达60kV,引起换相失败预测控制功能动作,最终导致直流功率波动。交流系统电压谐波分量也明显增大,3次谐波分量幅值高达14kV,所占比重也高达3.5%,导致出现交流滤波器保护失谐报警和换流变饱和报警。当交流系统电压零序分量和谐波分量随着兴安直流恢复双极平衡运行后逐渐恢复正常后,交流滤波器保护失谐和换流变饱和报警也随着消失,换相失败预测控制功能动作返回,直流功率恢复稳定。

交流电压周期性波动、零序分量和谐波分量增大正是直流偏磁造成换流变周期性饱和的典型特征。[3-4]因而,可以断定引起本次牛从直流功率波动的原因为:兴安直流极1单极闭锁,其极2单极大地运行产生的地电流(高达2400A)引起从西换流站换流变直流偏磁和交流系统电压畸变,交流电压中的零序分量引起直流极控系统换相失败预测控制功能动作,导致触发角波动,从而造成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及直流功率的波动;兴安直流极1解锁后,地电流消失,从西换流站换流变饱和和交流电压畸变消失,直流极控系统换相失败预测控制功能动作返回,直流功率恢复稳定。

5.结语

随着南方电网西电东送大通道直流输电工程的增多,多回直流并列运行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引发的南方电网的稳定性问题也日趋重要。

本文通过对兴安直流单极大地回线运行方式造成牛从直流功率波动事件的过程、换相失败预测控制功能及换流变直流偏磁典型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兴安直流单极大地回线运行方式造成牛从直流功率波动的机理,为进一步解决牛从直流功率波动问题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直流输电科研组.直流输电[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2]王学之,周全,国建宝.南方电网直流换相失败机理及判别方法[J].南方电网技术,2013,7(6):44-47.

[3]朱林,韦晨,余洋.±单相变压器的直流偏磁励磁电流问题及其对保护的影响分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24):

158-163.

我国经济周期及其波动原因探析 第4篇

在过去的30年中, 以贸易全球化、生产投资全球化和企业重组全球化为特征的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在全球经济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 各国经济周期同步化的趋势也日益加强。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宏观经济一直在不断的起伏波动中发展。根据经济增长率的波动, 可以将1953年以来中国经济划分为10个周期。 (图1)

第一个经济周期:1953~1957年。这个阶段的经济波动性较大, 反复起伏。

第二个经济周期:1958~1962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 使得这个阶段的经济出现了负增长。

第三个经济周期:1964~1968年。经济运行调整之后, 1964年又上升到18.3%, 这是国防建设的前期高潮。接着, 1966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经济又出现了负增长, 形成第三个周期。

第四个经济周期:1970~1972年。1970年经济增长率又升至19.4%, 这是国防建设的后期高潮。

第五个经济周期:1973~1976年。这个阶段的经济总体波动不大, 处在不断上升与回落的过程中。

第六个经济周期:1977~1981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使得经济快速回升, 1978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1.7%。

第七个经济周期:1984~1986年。

第八个经济周期:1987~1990年。

第九个经济周期:1991~1999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 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使得经济增长很快冲到14.2%的高峰, 出现经济过热现象。经过调理整顿, 1999年经济增长率回落到7.6%。

第十个经济周期:2000~2009年。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趋于稳定, 大体维持在8%左右。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表现出了明显的“朱格拉周期”特征, 具体概括为: (1) 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逐渐缩小, 经济稳定性增强。从图中呈收敛性的经济波动趋势可以发现, 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明显趋缓; (2) 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9%~10%左右。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基本在这个区间运行, 进入第十个经济周期以后, 经济增长率更是长期稳定在8%上下; (3) 从周期长度来看, 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存在9年左右的中周期波动, 符合典型的“朱格拉周期”规律。

虽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增长整体的稳定性有了很大提高, 但较经济发达国家来看仍然存在较大的波动。为什么中国经济容易不是过冷就是过热?经济周期波动的内在机理究竟如何呢?经济周期波动虽然有其特殊性, 但并没有超出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一般规律。因此, 我们简要介绍和梳理新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对经济周期波动形成的解释, 为探究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规律奠定理论基础。

1、新凯恩斯主义:市场失效, 需要政府干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主要是利用乘数加速数模型论证了投资冲击引发经济波动的传播放大机制。投资是导致经济周期拐点出现的关键因素。在传统凯恩斯理论遭到质疑后, 新凯恩斯主义通过引入理性预期、动态优化等方法, 为传统凯恩斯主义建立了价格和工资粘性的微观理论基础。新凯恩斯主义将经济周期看作是经济体系内在缺陷的一种表现。因为市场机制存在着诸如价格粘性、金融部门低效等内在缺陷与摩擦, 所以经济不会总是在理想的就业和产出水平运行, 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必要的稳定化干预。

2、货币主义:货币冲击, 保持稳定货币供应。货币主义在解释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时, 强调名义因素货币供给的决定作用。货币主义反对政府利用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 主张减少经济干预, 保持央行独立性, 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

3、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技术冲击, 反周期政策不起作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强调引起经济波动的是实际因素 (主要是技术冲击) 而不是其他。因此, 每一次持久的技术冲击都将产生新的增长轨迹, 经济增长趋势本身是波动的。这种波动不是对某种均衡状态的偏离, 相反, 这是理性市场优化行为的结果。因此,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 政府干预的稳定化政策对平抑经济波动不起作用。政府政策应该是为经济的最优增长路径提供良好条件, 诸如税率的准确制定、公共品的提供等。

4、内生增长理论:技术冲击, 反周期政策不起作用。内生增长理论更注重实体经济层面分析, 认为经济增长是通过经济周期波动来实现的, 它们共同的起因是企业家的创新活动。经济增长体现为一种技术进步带来的创造性破坏。在新旧技术更替的破坏期, 大量资源转向研发领域, 会使得产出下降, 增长减缓。因此, 经济周期只是创新周期的表象。内生增长理论认为, 知识、研发投资具有外部正效应, 因此主张政府放弃过多的关注短期经济波动的相机抉择政策, 而更多的着眼于长期经济增长, 采取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积累的各种政策。

通过上述理论可以看出, 各种经济周期理论在解释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原因时侧重点是不同的,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 探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如下:

1、投资与货币信贷的冲击。货币的超量供给 (表现为实际利率下降、获取贷款的难度下降) 扭曲了资源配置, 导致投资上升, 资金更多的流向一些资金密集型产业, 从而导致对投资品的需求增长, 供求关系原理使得投资品价格开始上升。投资品价格的上涨又刺激了更多的投资, 并进一步挤占用于生产消费品的资源。由于价格传递存在时滞, 加上投资增长抑制了消费增长, 所以这时的经济运行会给人造成一种假象, 就是投资过热但消费不热, 消费品价格并没有上升, 不需要去调节过度的信贷与投

资。但经济的假象不可能长期维持, 涨价效应的扩散, 最终使全社会出现通货膨胀, 即经济过热。货币虚增带来的繁荣假象一旦被打破, 过度的信贷增长就难以为继。信贷增长被压缩或停止, 原来的投资扩张循环被打破, 过长的投资品生产链条被压缩, 投资品价格下降, 并进一步压缩生产。但短期内投资减速对应的是消费增长快, 消费品价格在经济收缩后仍出现上涨。这时经济给人的假象就是物价仍在上涨, 紧缩没有到位, 信贷与投资遭遇过度紧缩。 (表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7年统计年鉴

2、低成本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特点是在政府主导下以低成本工业化来实现赶超战略。这种低成本工业化模式下, 形成“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高储蓄”的循环, 并通过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来融入国际分工。在这种模式下, 地方和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套取中央的要素价格补贴, 只要中央政府稍微放松约束, 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就会演变为投资过热和整体经济过热, 最终中央政府进行强力约束迫使经济降温。

3、外部经济的冲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在这种开放的宏观经济条件下, 国际经济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也就不断加强。中国凭借着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和巨大的国内市场, 日渐成为一个兼具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双重特征的重要开放经济体。一方面中国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成为一个大量吸引外资, 进出口总量不断上升的世界工厂;另一方面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同时, 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也不断提高。过高的对外依存度, 使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力较大。

总之, 对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和机制, 我国理论界提出了各种看法, 共同之处在于把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和机制区别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认为投资为主的总需求波动和总供给的约束, 以及体制上的特征和弊端和外部经济的冲击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 相关的机制受此影响而发生作用。

摘要:经济周期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本文在阐述中国经济周期阶段划分的基础上, 结合国外各种经济周期理论, 简要探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经济周期,波动原因

参考文献

[1]王爱俭, 牛凯龙.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总需求分析与增长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 2009.1.

[2]贾怀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与对外经济贸易因素[J].国际贸易, 2009.1.

[3]陈乐一.当前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对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09.2.

[4]陈乐一.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J].财经问题研究, 2007.3.

波动原因 第5篇

关键词:新形势;员工思想;对策

1、前言

随着经济改革的持续进行,当前分配不均匀、贫富差距变大的现象日益突出。企业承担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双重压力,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员工的思想波动较大,尤其是基层员工的积极性低落,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为了保障企业工作正常运行,工会应该做好员工思想调查,了解员工思想波动的表现以及原因,采取针对性对策保障思想工作的正常运行[1]。

2、员工思想波动的表现

2.1 工作积极性低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全面提升,生产消费水平也不断提升,但是因为消费问题影响了员工的生活。有其对于基层员工而言,相应的消费水平与价格上涨,工资却没有相应的增长,导致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长期的物价上涨以及房价上涨与工资之间的矛盾,造成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低落,在工作中无法发挥全力。

2.2 对于用工制度不满

当前的企业改革持续进行,用工制度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在工作中有合同制事业编制员工、编外员工、非全日制合同用工等员工编制,不同编制的职工所享受的工资待遇与福利有所不同,最终导致收入分配不一致,从而引发了员工的思想波动。同时因为用工制度的差别,导致相关的身份歧视、归属感缺乏等问题,造成严重的思想波动[2]。

2.3 面对市场竞争表现出“麻痹感”

随着全球经济化发展,当前的企业面临国际的竞争。当前国内企业的核心技术告别垄断,核心竞争力逐渐下降,其中炼油企业也需要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市场环境逐渐激烈。虽然炼油企业已经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人才资源与竞争力,但是与市场环境越来越激烈的形式相对应的是,当前企业的员工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警觉性,当前员工安于企业发展的现状,对于市场竞争表传出麻痹感,对市场缺乏敏锐度,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3、员工思想波动的严重后果

员工的思想波动并不仅仅是单个或是少数人的思想波动,当前企业的员工表现出工作积极性低落、对用工制度不满以及对于市场竞争的麻痹感,这些思想波动不适应于企业的发展,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这些思想波动会严重影响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竞争力。不良的思想就像病毒,会对其他的员工造成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氛围,影响企业的生产与发展。为了避免员工的思想波动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需要对思想波动的成因进行分析,从而对症施药,做好思想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

4、员工思想波动的成因

4.1 基层员工缺乏企业文化知识

企业的基层员工处于企业的一线,是企业生产的主力军,也是企业形象的门窗,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因为基层员工流动性大,思想积极性不足,所以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当前企业的基层员工对于企业文化只有一个大致的轮廓,缺乏深层的理解,这与企业的思想宣传与思想工作不足有关。

4.2 企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较弱

随着企业的发展,当前企业主要是以生产为主,相对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足,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难以尽心尽力,而且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完善,执行不到位,这些都是造成企业员工思想波动的原因。

5、员工思想波动疏导手段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相应的工作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企业的发展状况。对于当前企业员工思想波动的先创,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该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减小思想波动的影响,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5.1 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以人为本,将人本主义观念加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把职工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针对企业的思想状态做好旋床,大力宣传企业的方针与文化,使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其次要做好员工的减负工作,尽可能的为员工多谋福利,调整员工参加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需要开展相应的竞赛活动,提升员工的创新热情与工作激情[3]。

5.2加强培训,提高基层政工人员素质

疏导员工思想波动的主力军是企业的基层政工人员,为了做好员工思想波动疏导工作,需要加强基层人员的选拔与培训,从而加强思想工作的进行。首先要加强责任意识,在充分了解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及时传达企业的政策要求;其次要确定思想政治工作规范与要求,使基层政工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做好排解与疏导。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基层人员的考核标准,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进行。

6、结语

炼油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与发展环境,企业的员工也受到外部的影响,思想波动较大。员工的思想波动主要表现是工作积极性不足、缺乏竞争性、思想懈怠,为了疏导员工思想,需要以人为本,将员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位,并且构建起适应企业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规范,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进行。

参考文献:

[1] 桂芳;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构建和谐企业[J] ; 科教导刊( 中旬刊);2012

[2] 黄影阳;浅谈如何加强改制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3

[3] 张欣欣;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创新[J] ;东方企业文化;2012

[4] 希君; 进一步加强改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 ;山东社会科学;2011

股市波动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第6篇

一、股市波动的分类

股票市场共同的特征之一是波动性。而引起股市波动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政治、经济、供求关系、突发事件等。导致股票市场波动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上述因素未来状况的预期。因为这些因素的未来状况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人们的预期也是不一致的。所以股票市场的行情波动是不可避免的, 人们利用股市波动的行情变化来赚取差价的行为也是股票市场中的正常现象。

股票市场的发展遵循经济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方式, 从产生到成熟之前的这段期间, 总是伴随着波动和不确定性。股票市场的正常调整反映了市场供求的优胜劣汰规律, 是市场自动调节的基本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消除“泡沫”。

股市波动包括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正常波动指的是股价指数在合理的区间内波动,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标准来判断合理区间:一是股票市场能够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而存在, 也就是股指运行趋势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吻合;二是股指的运行区间应处在投资区域范围之内, 参与股票买卖的人大多数以投资为主, 并且从投资的机会成本角度考虑, 相比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 股市整体的市盈率水平应基本一致;三是股指运行比较稳定, 没有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政府调控也往往将股市的正常波动作为主要目标。

而股市的异常波动与上述相反, 主要表现在:一是股指与国民经济走势相背离, 不能反映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二是股指运行区间偏离投资区域, 买卖股票的人以投机为主;三是股指波动幅度巨大、个股行情暴涨暴跌。

一般情况下, 当我们说股市稳定时, 指的是股市在正常范围内波动;而“股市波动”指的是股市的异常波动, 这是需要政府监管部门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和干预, 因为异常波动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股市波动的特征

在金融领域, 方差 (或基于历史信息的条件方差) 是用来描述随机变量的离散程度的, 它是衡量波动性的一个常用概念, 一些经典的资产收益统计模型往往会假定方差是不变的, 但事实却并没有这么简单, 历史大盘的走势总是发生阶段性的剧烈波动, 股市波动的常见特征有以下几个:

1.尖峰厚尾。在许多传统金融理论中, 通常假定金融时间序列 (以股票收益率为代表) 服从正态分布。从20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Mandlbort和Fama研究发现, 资产收益率序列比传统的正态分布具有更厚的尾部, 并会呈现出很大的峰度。这就是所谓的“尖峰厚尾”现象。

2.波动聚集。波动聚集就是指一个较大的波动后面跟随另一个较大的波动, 一个较小的波动后面也往往跟随另一个较小的波动, 从而形成不同程度的价格波动幅度相互聚集的现象。任意截取一段金融时间序列, 往往都会出现或高或低的波动聚集。在现实生活中, 波动聚集现象和尖峰厚尾现象是紧密相关的。人们通常通过建立SV模型和ARCH模型来试图模拟波动聚集现象的出现。

3.杠杆效应。波动性的杠杆效应是1976年Black发现的。波动性的杠杆效应是指股票价格的运动和股票价格的波动性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 股价下降时其波动性增多, 而股价上涨时其波动性减少。这是因为股价下跌时, 公司会面临更多的风险, 经营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会导致投资风险上升, 波动性也增大。但是Black、Christie和Schwert分别在1976年、1982年和1989年发现杠杆效应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股价中的不对称现象。

4.信息到达。我们一般以固定的时间间隔如每天、每周或每月来收集资产收益的样本数据, 但部分学者研究认为资产收益和信息流的到达有着明显关系, 如Mandelbort、Taylor和Chark等人认为, 信息的到达是不能直接观测的, 并且信息到达并不是一致的。从定义上讲, 可以认为资产价格运动是过程yt=ytzt的实现, 其中zt被称为直接过程。zt与信息到达有关, 它是一个非递减并且正的随机过程。学者Mandelbort和Taylor最先提出了这种把时间进行分解的思想, 他们在收益的厚尾现象的解释中提出, 在这之后, Clark用其对波动现象进行了解释。

三、股市波动的原因分析

影响股市波动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作为经济的“晴雨表”, 股市首先客观反映了经济的运行状况, 但它的波动又受制于各种政治因素, 并受投资者的心理预期等因素影响, 因此是非常复杂的。概括起来影响股市价格及其波动的因素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宏观因素, 另一种是微观因素。

(一) 宏观因素分析

经济性因素和政治性因素是宏观因素的两大组成部分。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周期、税收、利率和汇率等。从理论上说, 宏观经济周期和股市波动周期的趋势是一致的;政府不管是对股票交易征税和对公司征税的行为都会影响股票投资者买卖股票的积极性, 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股票价格;利率的变化会影响投资资金的流向, 当利率上升时, 市场中闲散的资金会流向银行, 投机性资金减少, 股市缺乏资金来源, 会造成股价下跌;同样, 对汇率来说, 汇率下降会促进出口企业的发展, 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使股价上涨, 而汇率上升时不利于出口导向性的企业, 进而导致股价下跌。

政治性因素既包括会导致股价波动的国内外政治活动, 也包括政府颁布的与股市发展相关的各种法令和政策措施等。政治形势的改变对股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际形势变化会影响跨国公司的经营状况, 进而影响跨国公司股价的变动。二是战争的影响。战争会破坏各国的经济发展, 也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而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是决定股价走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也是战争会对股市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之一。三是国内的重大政治事件。比如会对股市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风波等, 也会通过影响投资者的心理预期而间接地影响股价波动。四是国家的重大经济政策和与经济发展相关的规划。国家重大经济政策 (如产业发展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 、与股市发展相关的政策的出台和制定, 都会影响股价变动, 国家扶持的产业股价会受到有利影响, 而政策限制发展的行业股票价格会受到负面影响。

(二) 微观因素分析

微观因素主要包括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状况、股市投资主体的行为和股票市场上的供求状况三个方面。事实上, 上市公司股价的高低和经营业绩的好坏成正比。现金流贴现模型指出, 第t期的股票价格应该是:, 其中Et为条件期望, Dt+k为未来现金流, Rt+k为贴现因子, 根据CAPM模型公式, Rt+k是由实际利率、风险因子和超额回报率决定的。由贴现模型可知, 股价的波动性取决于贴现因子和未来现金流的波动性。而贴现因子和未来现金流受企业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 如行业因素、宏观经济基础变量、宏观调控政策和企业的管理水平、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营运杠杆等, 所以股价的波动也由以上变量的变化所决定。同时, 由于投资者拥有不同的投资理念, 对市场中出现的同一现象投资者会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 并且操作频率的不同也会引起股价的波动。股价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机理是股票市场的供求状况, 供求状况是导致股价波动的直接因素。

摘要:股市波动包括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 正常波动指的是股价指数在合理的区间内波动, 而异常波动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需要政府监管部门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和干预。股市波动的常见特征有:尖峰厚尾、波动聚集、杠杆效应、信息到达等。影响股市波动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 主要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宏观因素, 另一种是微观因素。

关键词:正常波动,异常波动,宏观因素,微观因素

参考文献

[1]Fama.E.F.Stock returns, real activity, inflation and mone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71) :545-565

[2]Fama·E·F.Efficient capital market: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ournal of Finance, 1970:383-417

[3]王艺霖、周渊.交易量与股价波动性动态关系的研究[J].复旦学报, 2012 (08)

农产品价格波动原因及对策 第7篇

1 农产品价格波动特点

1.1 整体持续上涨

以运城市蔬菜为例, 2012年上半年重点监测的35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为3.78元/kg, 同比2011年上半年上涨12%, 2011年上半年同比2010年上半年上涨8%。据调查2012年17月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月度同比指数分别为106.9、105.7、109.5、109.9、110.2、102.1、99.1, 同比分别上涨6.9%、5.7%、9.5%、9.9%、10.2%、2.1%、-0.9%。总体来看, 全国农产品总体上涨快, 且上涨幅度大。

1.2 季节性波动显著

农产品的种植周期性决定价格的周期性, 在食用农产品中, 价格波动最大、受季节性影响最大的就是鲜食蔬菜。以运城市蔬菜为例, 2012年上半年35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分别为4.21、4.06、4.26、3.48、2.89、2.64元/kg。13月蔬菜价格整体高位运行, 3月达到前半年的最高月均价, 3月下半月进入季节性回落时期, 46月持续下跌, 下跌幅度分别达到18.0%、17.0%、8.7%, 7月下半月菜价止跌回升 (上升了17%) 。说明蔬菜价格受季节性气候影响较明显, 每年的价格趋势也基本大同小异。

1.3 品种间价格差异大

3月蔬菜单价从几角到十几元不等, 洋葱0.62元/kg, 红尖椒12.73元/kg, 两者差价约21倍。不同类别的水果价格悬殊也较大:6月底, 普通西瓜1.2元/kg, 樱桃30元/kg, 两者差价25倍;同一种水果的不同规格、品种的价格差异也很显著, 蟠桃7元/kg, 水蜜桃18元/kg, 油桃单价为7~20元/kg不等。普通西瓜6月底仅售1.2元/kg, 但运城市夏县的“夏乐”牌西瓜从上市起就一直保持9元/kg左右的高价位。

2 价格波动原因

2.1 产销组织化程度不高

目前全市1家1户分散的农业生产模式居多, 农户生产盲目性大, 对“种什么、种多少、什么时间种”等一系列问题都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 大部分农户跟风生产, 导致农产品要么集中上市, 要么市场供应严重不足, 进而引发市场价格忽高忽低, 买难、卖难问题也不期而至。

2.2 信息渠道不够通畅

虽然全国各省、市、县级均有政府性质的网站及时发布农产品市场价格行情和供求信息, 但受知识水平、生产模式、耕作习惯等因素影响, 农民对其关注甚少, 可以有效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少之又少。运城市在农产品市场预警方面, 对已经生成价格的关注甚多, 但对未生成价格的预警能力不足, 对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的调控力有待提高。

2.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产品集中上市是当前鲜活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在短时间内上市量超过了市场需求量, 导致价格大幅下跌。由于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保质期一般较短, 因此农民只能贱卖, 造成其损失惨重。暴跌过后, 一般情况下又容易发生暴涨。如果能适当延长蔬菜保质期, 可解决该问题。

2.4 成本上涨

与2011年同期相比, 2012年农产品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储存成本全部上涨, 包括人工费用、农药肥料、汽油柴油等价格急速上涨, 导致农产品价格也整体上涨。

2.5 流通环节多、费用大

“姜你军”、“蒜你狠”、“向钱葱”类事件不断涌现, 除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之外, 流通环节多、流通费用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因素, 同时也给恶意炒作、哄抬价格制造了机会, 部分农产品从产地到老百姓的餐桌要经过好多环节, 价格也翻上好几番, 农民损失惨重, 市民也没得到实惠。

3 对策

3.1 提高产销组织化水平

通过农民合作组织, 把零散的农户集合起来, 发挥农民经纪人了解市场、熟悉动态的优势, 农户可以资源共享、信息共享、风险利润共同承担, 有效提高产销决策能力, 大大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使农民致富更有保障。

3.2 加大恒温库建设力度

据农户反映, 如果能延长蔬菜的保质期10~20 d, 就能有效解决果菜类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问题, 如果适当选择采摘期还可以延长到30 d。恒温库就是经实践证明的一种可行有效的办法。

3.3 畅通信息渠道

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由专业机构专门负责收集发布权威科学的市场信息。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预警服务, 给农民提供农产品的种植信息、价格信息、产量信息等, 引导农民合理种植, 避免同类农产品集中上市, 减少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现象[3,4]。

3.4 缩短流通中间环节

推进生产者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和企业食堂等直接对接,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形成稳定供求关系。同时要探索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利用政府网站信誉度相对较高的优势, 建立一个农产品商务大平台, 把全市的农产品、名特优产品等都集中在网上进行销售。

3.5 尽力打造品牌

在每次价格波动中, 受冲击较大的是普通品种, 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往往受影响甚小。品牌农产品质量有了保证, 市场信誉好, 市场占有率高, 风险抵御能力也大大增强。

摘要:在日常监测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概括出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点, 分析了价格波动原因, 并提出了提高产销组织化程度、畅通信息渠道、加大恒温库建设力度等5项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波动,特点,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巫国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1997 (6) :18-23.

[2]傅晓, 牛宝俊.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点、规律与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 2009 (5) :87-96.

[3]蔡贤恩, 孙青松.我国农产品价格走势分析与对策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5 (1) :28-31.

透视生猪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及对策 第8篇

1 猪肉价格大起大落的原因分析

1.1 生猪养殖的周期性决定了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如同大部分农产品一样, 生猪价格波动具有周期性特征。生产者往往根据上一轮产品的价格来决定下一轮的生产规模, 在价格高涨的时候, 农户大量跟进。但由于产量提升的时滞性, 生产者盲目扩张规模往往导致供过于求, 从而造成价格大幅度下挫。在下一轮生产时, 过低的价格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又造成大规模减产, 必然造成供求关系再次失衡, 导致供不应求, 从而造成价格暴涨。这样, 供给与需求轮番波动,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呈蛛网状交织, 即经济学“蛛网现象”。

在生猪养殖行业, 从仔猪到育肥猪出栏的生产周期大约为6个月, 从母猪增栏到育肥猪出栏的周期大约为1年左右。因此, 生猪的生产周期大约为1年到1年半时间, 产量变化对价格影响的时滞也在1年到1年半左右。我们所作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据调查, 汉中市2006年3~6月间, 生猪的价格形成低谷, 而到了2007年9月, 价格逐步攀升到本轮周期的最高点, 这一过程经历的时间大约为1年半。在价格的最低点, 生猪出栏数最多;到了价格的最高点时, 生猪的出栏数量反而最低, 这也正是对“蛛网现象”的反映。

1.2 疫情频繁爆发是生猪价格波动的导火索

生猪养殖是个高风险行业, 时常会受到疫情灾害的侵袭。近年, 口蹄疫、猪链球菌、蓝耳病等对生猪养殖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据调查, 2007年春夏之交爆发蓝耳病时, 西乡县一家养殖场每天死亡生猪就有300~400头, 疫情过后, 这家万头规模的猪场存栏生猪不足千头;城固县一年出栏生猪4000头的养殖场, 2007年出栏生猪仅相当于正常年份的1/4。大规模的疫情破坏了正常的生猪出栏量和存栏量, 这是造成2007年猪肉市场供不应求、价格暴涨的重要原因。

1.3 产业化程度过低是生猪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生猪散养比例较大, 占全部生猪养殖52%左右, 规模化养殖仅占48%左右, 而国外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是70%左右。汉中60%以上的生猪来自散养农户, 25%的生猪来自较小规模养殖户, 只有15%的生猪来自较大规模的养殖户。散养户比例过大, 是生猪行业出现“蛛网现象”的直接原因。大部分散养户和一些小规模养殖户对市场价格走势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 盲目跟风、追涨杀跌, 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助推了价格的暴涨暴跌。

1.4 市场失灵也导致价格大幅波动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我国的生猪养殖仍以农村为主, 而农村地区生猪养殖大多各自为政、粗放经营, 与市场联系不紧密, 大多没有形成产业链, 对市场信息反应比较迟缓, 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同时, 暴涨暴跌的生猪市场本身也加剧了市场投机行为。2007年火爆的猪肉行情吸引了大批资金进入到生猪养殖行业, 包括房地产商、企业集团、甚至高盛集团都先后加入到养猪队伍中;2008年, 受金融危机影响, 大批返乡的农民工也有部分人盲目加入生猪养殖大军。大量资金的涌入必然导致供给过剩, 猪肉市场供求失衡成为必然趋势。

2 对策与建议

2.1 把握好政策调控的时机、力度和着力点

鉴于生猪和猪肉价格波动较大的特点, 国家在出台扶持政策时首先要考虑政策实施的时机问题。近期, 我国正在试行生猪市场预警机制, 采取的预警指标是猪粮比, 即生猪和玉米价格的比例 (目前阈值为6∶1) , 当价格低于这一比例时表示养殖户将要亏损, 国家应该启动相应的政策扶持措施。显然, 建立预警机制为政策调控的时机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但目前的预警指标还比较单一, 预警后的配套政策还有待完善。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预警指标体系, 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次, 从调查情况来看, 过去直接针对能繁母猪和规模化养殖企业存栏生猪进行的补贴政策是有待完善的。如部分养殖企业专门为了套取国家补贴而收购生猪或母猪进行“临时性”养殖, 这显然背离了政策目标, 在价格高涨的时候不但起不到平抑价格的作用, 甚至还会增加投机因素。建议直接在收购环节进行补贴, 通过价格和市场机制来提高国家政策的绩效。

2.2 提高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通过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生猪市场价格过高时, 适当收紧对流通领域的信贷供给, 并辅之以适当的行政手段, 减少中间环节对猪肉的囤积。在生猪价格低迷时, 鼓励有实力的养殖企业扩大养殖规模, 提高养殖技术含量, 并延伸产业链条, 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对一些小规模的养殖户和散养农户, 可以通过发放贴息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养殖协会等方式, 逐步探索走订单农业和合作经营的新路子, 不断提高养殖企业市场预测和风险防范能力。

2.3 完善国家储备制度

一是加大对冷冻猪肉的储备量, 适当减少对活体猪的储备, 并将活体猪的贮备重点放在能繁母猪和后备母猪的储备上, 以增强生猪供给的价格弹性。二是借鉴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成功经验, 在肉价过低时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 在猪肉价格过高时向市场投放储备肉以平抑猪肉价格。三是在扩大国家储备库容的同时, 利用一些猪肉加工企业的冷库, 通过委托收储的方式增加猪肉储备能力。

2.4 完善生猪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的生猪保险举措, 主要是能繁母猪保险和规模化养殖保险两个方面的险种。但总体来看, 生猪保险存在商业化运作较难、认知程度较低、产品设计不完善等问题。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认真总结借鉴目前已有保险的基础上, 设计出比较适合我国实际的生猪保险险种, 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 推行统一管理、规范操作、政府补贴、商业化运作的模式, 使生猪保险逐步走上规模化、商业化运作的路子, 从而为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筑起一道安全网。

2.5 适时推出生猪期货

巴基斯坦经济的波动发展及其原因 第9篇

(一) 巴基斯坦在“失败国家”中平均经济增长率较高

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 2012年巴基斯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1089.4美元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3030.0美元) , 排名世界第163位, 属于中低收入国家。但2012年巴基斯坦GDP为2311.8亿美元, 世界排名第44位, 远高于其它“失败国家”, 见表1。更值得一提的是, 20002011年年均GDP增长率为4.03%, 虽然与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不算太高, 但其较大的经济总量显示其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大潜力。

数据来源:GDP和人均GDP来自World Databank, 增长率根据各国GDP数据折算成2010年不变价后采用回归方法进行计算而得

(二) 巴基斯坦经济在波动中增长

自巴基斯坦建国以来, 其经济总体发展速度较快。19632010年, 该国的GDP年均增长率高达5.24%, 远高于美国、欧洲等主要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印度、孟加拉国等多数发展中国家, 但其年度间波动较大, 如图1所示。例如, 19731991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6%, 20022007年为5.8%, 经济增长较快;但19932001年年均经济增长仅为3.2%。而且个别年份变化较大, 如1970年GDP增长高达11.3%, 而1971年仅增长0.5%;1980年, GDP增长率达10.2%, 1997年仅为1%;进入21世纪以来, 特别是2005年GDP增长率达到7.7%, 而2008年仅增长1.6%。

(三) 农业是巴基斯坦的支柱产业

巴基斯坦全国人口约2/3住在农村, 农业产业吸纳了45%的劳动力就业, 远高于工业 (20%) 和服务业 (35%) , 如图2所示。虽然巴基斯坦农业GDP占其GDP总量的比例约为20%, 但据巴基斯坦最近的供给和消费表显示, 巴基斯坦所生产的农产品中除56.9%直接用来消费外, 其余则供其他行业作为加工原材料。其中, 以农业为基础的棉纺织业是巴基斯坦工业部门中最重要的产业, 占巴基斯坦出口总额的60%左右。2009/2010财年, 巴基斯坦的棉纺织业GDP达到11767.0亿卢比, 占巴基斯坦工业GDP的36%和总GDP的8.5%, 如图3所示。虽然服务业是巴基斯坦工业经济体中占GDP比重最高的部门 (其在2000年以后占GDP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 , 但以批发和零售 (占GDP比例约17%) 等低端服务为主。而这些低端服务业的发展往往依附于农产品, 严重依赖于农业的发展;金融、保险 (占GDP比重约5%) 等相对高端的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 远低于与农产品相关的低端服务业对GDP的贡献, 如图3。

数据来源:GDP来自World Databank, GDP增长率按照环比计算

数据来源:GDP数据, 就业数据均来自World Databank

数据来源:Pakistan Economic Survey注:低端服务业主要指批发和零售业

二、巴基斯坦经济增长波动的原因

(一) 政权更替频繁

巴基斯坦政权的频繁更替给该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成为其经济波动增长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 平均每隔10年便发生一次军事政变;在民选政府执政期间, 平均3年便发生一次不同党派间的政府更换, 如图4。在军政府执政期间, 其经济均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与之相反, 民选政府期间, 经济则呈现大起大落现象。这是由于在军政府期间, 政权和政策稳定, 使其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而民选政府执政期间政党频繁交替执政, 政策不稳定, 造成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在政权的频繁更替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暴力事件、重大冲突及领导人遭遇刺杀等情况, 而这些事件的出现往往让国内及国际人民对巴经济发展充满担忧, 并且使商人的投资信心受挫, 进而影响经济持续增长的大好环境。例如, 2007年, 为了稳定当时国内复杂的局势, 政府于当年11月宣布实行全国紧急状态, 造成巴国股市创历史最大跌幅, 证券市场特别账户资金迅速出逃, 外流资金高达1.3亿美元;同年, 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回归准备参加国内大选, 于12月27日遇刺身亡, 由此导致的全国性骚乱所造成的损失达到当年该国GDP的8%。

(二) 以农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体系抗风险能力差

巴基斯坦是一个包括了干旱、半干旱、超干旱和沿喜马拉雅山湿润气候地带的国家。几乎所有巴基斯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洪涝及虫灾等的影响。这些影响又往往影响到与农业相关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例如, 1993年, 巴基斯坦遭受大雨和洪涝灾害使农作物惨遭破坏, 农业产出大幅下降, 当年农业增长率-5.3%, 而GDP增长率为1.8%;1997年农业增长率为0.1%, GDP增长率为1.0%;到2001年, 农业增长率-2.1%, GDP增长率为2%。如图5所示, 巴基斯坦农业增长率显著地影响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率, 其中农业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将增加4.77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加值将增加4.32个百分点。表明巴基斯坦工业与服务业严重依赖于农业, 农业生产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产量波动, 将会同时影响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 并进而影响整体GDP的增长。

(三) 对外国援助的高度依赖致使其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依靠外援发展经济是巴基斯坦的一个重要而突出的特点。世界银行数据显示, 21世纪以来, 巴基斯坦接受的净官方发展援助占中央政府支出基本保持在10%以上。对外国援助的高度依赖, 直接影响到巴基斯坦的经济增长, 如图6。例如, 19911996年巴基斯坦接受的净官方发展外国援助每年约为16亿美元, 占中央政府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0.8%, 此期间巴基斯坦的GDP年均增长率为4.7%;而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巴基斯坦核试验的影响, 19972000年巴基斯坦接受的外国援助下降了26.7%, 其占中央政府支出的比例下降至6.3%, 而此期间巴基斯坦的GDP年均增长率也下降至2.9%。这表明巴基斯坦经济对外国援助的高度依赖影响了巴基斯坦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数据来源:GDP增长率根据World Databank的GDP计算

数据来源:World Databank

数据来源:World Databank

摘要:曾被美国2009年列为全球第十大“失败国家”的巴基斯坦, 近四十年来的年经济增长率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但其经济增长呈现出大起大落、极不稳定的发展态势。这与该国频繁的政权更替、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结构及对外国援助的高度依赖有关。通过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 探寻巴基斯坦经济发展与波动的主要原因以助于中巴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巴基斯坦,经济波动,双边关系,中巴经贸

参考文献

[1]Atul Kumar.China-Pakistan economic relations[R].IPCS Special Report, 2006:30.

[2]斯赫·乌丁, 阿克拉姆·斯瓦蒂.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历程——需要新的范式[M].四川出版集团, 2010:61.

[3]中国驻巴基斯坦参赞处.1.3亿美元撤离巴基斯坦[EB/OL].http://pk.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711/20071105222109.html’2007-11-12.图6 1990—2010年巴基斯坦获得净官方开发援助 (ODA) 占中央政府支出百分比与GDP增长率数据来源:World Databank

[4]中国驻巴基斯坦参赞处.实行紧急状态致巴基斯坦股市创历史最大跌幅[EB/OL].http://pk.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711/20071105209337.html’2007-11-07.

[5]中国驻巴基斯坦参赞处.贝·布托遇刺事件令巴经济遭重创[EB/OL].http://pk.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801/20080105337602.html’2008-01-12.

波动原因 第10篇

生猪生产出现调整苗头。据对全省120户定点监测户统计, 2月份生猪存栏8358头, 环比下降11.1%, 其中可繁母猪1138头, 环比下降1.47%, 但并未出现大量淘汰母猪的现象, 生产能力依然过剩。据统计, 2009年末, 全省可繁母猪297.5万头, 占存栏比例18.4%, 远高于8%~10%正常范围。

1 近期生猪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

1.1 生产发展快确保了供应充足

辽宁省生猪生产自2006~2007年的下滑后, 受国家扶持政策刺激, 生产迅速恢复。2009年末, 全省猪存栏达到1613.5万头, 同比增长4.2%;猪出栏2598.7万头, 比上年增长6.7%。产销由供应偏紧到目前供应充足。

1.2 节前集中出栏导致季节性市场过剩

按常规, 春节前为猪价比较高的时期, 春节后价格有所回落。养殖户为避开节后低价期, 常选在节前出栏。据省内部分屠宰点调查, 节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达到上市体重的中猪屠宰上市, 增大了节前出栏猪数量。另外, 去年上半年国家启动应急预案收贮的储备肉, 在节前陆续投放市场, 辽宁雨润公司节前投放了6000 t储备肉, 增加了市场供应量。

1.3 节前出省生猪数量锐减

由于前一时期南方部分地区频繁出现冰雪、浓雾等异常天气, 使我省生猪长途运销受阻, 外销减少增加了本省销售量。据沈阳地区生猪经纪人王为远透露, 今年以来生猪外销量和去年同期比较下降了12%。

1.4 猪肉市场销量没有大的提升

通过对沈阳地区家乐福、大润发等各大超市调查了解, 今年春节期间猪肉销售量较去年同期没有明显增长, 个人单次购买量减少。

2 生猪市场趋势预测

辽宁省生猪市场还可能继续小幅下探。一、二季度生猪价格会出现小幅震荡态势, 三季度开始, 猪价会逐渐回升, 但不会创新高。生猪生产将出现小幅调整, 特别是可繁母猪数量会有一定下降。生猪生产效益会处于正常范围的偏低水平。全年生猪供需总体平衡。

2.1 有利因素

2.1.1 国家刺激内需政策及经济状况好转逐渐发挥功效, 猪肉消费会有一定幅度增长, 对缓解生产过剩矛盾有积极作用。

2.1.2 专家预计2010年CPI涨幅将达3%, 预示猪肉等食品价格可能上涨, 对维持生猪生产合理利润会有一定帮助。

2.1.3 国家、省政府已出台的保护生产的政策, 有利于稳定养猪户心理预期。特别是我省生猪生产预警机制逐步完善, 能引导养殖户合理规避市场风险。

2.1.4 养殖户耐受性增强。养殖户先是经历过2007~2008年的养猪“黄金期”, 接着政府对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投入大量补贴资金, 使得养殖户资金充裕, 抗低价能力增强。

2.2 不利因素

2.2.1 饲料价格上涨, 养殖成本增加。

2009年底玉米价格已达到1.72元/kg的历史最高价格。今年2月国家将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3.3%以上, 预示着2010年饲料原料价格将呈现攀升态势。此外, 人工、水电、建材、防疫等生产成本的增加, 将压缩养殖利润空间。

2.2.2 短期季节性生产过剩的风险仍然存在。

目前全省可繁母猪数量远高于正常比例。过剩的产能集中释放, 很可能造成养殖户出现短期季节性亏损。

2.2.3 疫病风险仍然存在。

波动原因范文

波动原因范文(精选10篇)波动原因 第1篇SP热电公司4号发电机、TATV变比参数如表1, 表2所示。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