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盛宴》范文
《巴黎盛宴》范文(精选4篇)
《巴黎盛宴》 第1篇
1958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流动的盛宴》
塞纳河边有一处特殊风景, 这就是海明威青年时代经常出没的地方莎士比亚书店。
到法国, 到巴黎, 爱书的人们, 第一站不是去卢浮宫, 不是去埃菲尔铁塔, 也不是去巴黎圣母院, 而是到塞纳河边的莎士比亚书店满足海明威贫困时对书的需求随意借书而不用急着付押金的书店, 这里也是萧伯纳、庞德、斯泰因、菲茨杰拉德、乔伊斯等文人在上世纪20年代经常出没的书店。现在的莎士比亚书店是全世界背包族在巴黎的家只要愿意每天为书店做两个小时的零工, 就可以在书店读书睡觉。
离开的时候, 在海明威曾经流连的书店买一本他的《流动的盛宴》一并带走, 让店员在上面盖上带有莎士比亚头像的印章, 然后徜徉在塞纳河边, 让微风, 让细雨, 将这份情调, 这份感觉, 蔓延!
而另外一处, 海明威最钟情的酒吧, 巴黎街头最让人心动的地方, 就是丽兹。
海明威与丽兹的不解之缘与《像丽兹酒店那么大的钻石》的作者菲茨杰拉德密不可分, 是他带海明威走进丽兹。之后的日子只要回到巴黎, 海明威去的第一个地方注定就是丽兹。
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日子, 海明威几乎每天都泡在丽兹的酒吧里, 由于健康原因, 海明威第四任妻子玛丽禁止他饮酒, 为了不让玛丽闻到海明威身上的酒精味道, 调酒师特意调制了一种伏特加兑番茄汁的特饮, 这款鸡尾酒看起来呈血红色, 闻起来没有一点酒味, 可以在玛丽面前蒙混过关, 后来, 海明威就以妻子的名字为这款特殊的鸡尾酒命名“血玛丽”!
如今, 丽兹鸡尾酒早已声名显赫, 而在1994年8月25日, 巴黎解放50周年的日子, 丽兹酒吧更名为“海明威酒吧”, 并推出了一款新配置的鸡尾酒“海明威热红酒”来纪念海明威对丽兹的贡献。
巴黎的妻子,流动的盛宴 第2篇
1920年,美国芝加哥。一战虽然结束,但战争的爆发摧毁了一代年轻人的信念。明天茫然未知,能拥抱的只有今天,“迷惘的一代”热衷于在醺醺然中纵情行乐。
受朋友凯特之邀,哈德莉·理查森从圣路易斯来到芝加哥,她柔弱孤僻、沉默忧郁,却有着自己都察觉不到的美丽。生命中的雨曾经无情地淋湿了她,父亲自杀,母亲因重病刚去世,29岁的她莫名地被卡在人生的半途,没有婚姻,没有谋职立业,只能住在强势的姐姐家里。长久的不快乐,即使肖邦的音乐也无法抚慰她,她常常躺在钢琴前的地毯上,感受着身体里的能量一点点离去,却不知该如何解救自己。凯特是让她来散心的。
在一个舞会上,哈德莉坐在钢琴前,赤褐色的波浪长发,薄唇大眼,出色的演奏再加上蘋果酒作用后微红的双颊,令她看上去妩媚动人。“我或许醉得两眼昏花,不过你确实气质不凡。”一曲完毕,身旁多了一个长相俊美的青年。他身材高瘦,有黝黑的浓发、完美的下巴和让人迷恋的酒窝,只是一个欣赏的眼神,“他的褐眸已深深锁住我”。
“是时候跳舞了。”21岁的欧内斯特·海明威向她伸出手,笑得无比灿烂。他的快乐驱散了她的拘谨。她明显感觉到他脸上的热度,威士忌、香皂、烟草的味道让人联想到爱情,他带她舞过全场时,她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甜蜜里。
在芝加哥的三周里,哈德莉体验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她喜欢海明威亲昵地叫她“小薯泥”,和他聊天那么放松、自在。她饶有兴趣地看他比赛拳击,听他滔滔不绝地谈论抱负,红着脸吃他递到舌尖上的橄榄。感官的愉悦令心灵悸动,“他似乎是个全身充满快乐细胞的人,在他身上我看不出任何恐惧,只有活力和热情。”而这些力量,正是她最需要的。
他的快乐像阳光一样包围着她,她似乎看到了微微发亮的人生新契机。然而,作为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老处女”,哈德莉并不自信。
哈德莉准备离开芝加哥。令她意外的是,海明威等在门口。在车站,他紧紧拥抱她。海明威爱上了她,认定她是“心中要娶的姑娘”,她单纯直率,心地善良,安稳可靠。更重要的是,当他惴惴不安地请她读他不成熟的作品时,她毫不怀疑地肯定他“创造文学史”的梦想,“我看得出来你是当作家的料,无论如何,你有天分。”哈德莉的由衷赞叹让靠写点“垃圾文案”赚取可怜稿费的海明威深受鼓舞。
哈德莉到家的那天,海明威的信同时到达。他用了限时专送。整封信皱巴巴的,而且字迹潦草:“亲爱的薯泥球,此刻你人在火车上,而我在这里,你离去,掏空了一切,告诉我,你是真实的吗?”
因为海明威的信,阴暗沉闷的日子有了生气。哈德莉细致地回信,描述她所处的环境和生活。几百页信件就这样往返于芝加哥和圣路易斯,海明威信里的柔情蜜意深深打动了哈德莉,她视他为“亲爱的心灵伴侣”。
为了他,她努力变得坚强
两个月后,两人在芝加哥相聚,爱情让哈德莉感到生命无限美好,容光焕发取代了从前的无精打采。可当她把梦想依附在海明威身上时,他却另有打算——频繁遭遇退稿略显沮丧的海明威,想去罗马专心写作。哈德莉没有挽留,强忍伤心,“如果对你来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写作,那你应该去。不过,有个女孩会想念你。”
回到圣路易斯,海明威的信重新燃起了哈德莉的希望,“想着罗马,如果你跟我去,以妻子的身份?”她很快回信,“我们走吧,我满心期待,我已经打好包了。”
窗外,硕大的雪花在飘落,但那无法阻止爱情的脚步,即使他穷得买不起一张来圣路易斯的车票,即使他前途未卜空有一腔激情与斗志。
1921年9月,相识十个月后,海明威和哈德莉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哈德莉深情而豪迈地说:“世界就是一座监狱,而我们,正在把这座监狱打得粉碎。”
然而现实是,“三只时钟走着/嘀嗒/于壁炉上/停歇/但那年轻人正饿着”。当海明威把他写的诗念给哈德莉时,她安慰他:“我们饿不着的。”生活尽可能俭朴节省,但他22岁生日时,她还是送给他一台崭新的打字机。他打出的第一首诗是:“亲爱的,你是我的一切,是甜蜜,是温柔……”
他们靠哈德莉继承的一点遗产维持生活,他的写作仍旧屡遭退稿。她总是安慰他,“会有伯乐赏识你的,我感觉得到,那一刻就快来临。”哈德莉渐渐发现,从战场走下来的海明威经常做噩梦,惊醒时呼唤她的名字。她将他搂在怀里,像母亲一样轻抚他的额头,听他倾诉。为了他,她努力变得坚强。
一笔意外的财富拯救了他们,当哈德莉收到舅舅留给她的8000美元遗产时,海明威立刻决定去巴黎,那是当时的艺术家和作家聚集的地方。初到巴黎,寒酸的衣着、过气的打扮、让哈德莉觉得自己是只“平凡的母鸡”,居住环境的恶劣也让她思乡心切。更为糟糕的是,为了推敲词语、琢磨句子,海明威常常把她撇在一边,一坐几个小时,甚至她被无赖纠缠时他还关在烟雾弥漫的房间里写作。这让她感到孤独、冷清,还有饿,“腹内空空,饿得发慌”,只能专门选择走“没有卖水果、蔬菜、葡萄酒的店铺或者面包房和糕点点心店”的道路。然而这些她都不怕,只要他在,她就感到安全无虞。
生活贫苦而艰辛,但同样有欢愉和乐趣。他带她拜访作家,参加艺术沙龙,他们是圈子里公认的“黄金佳偶”。当他作为编外记者,拿到《多伦多星报》的稿费时,他们旅行、钓鱼,观看赛马、斗牛。两人彼此依赖,即使她在一次旅途中弄丢了他全部的手稿,他也会拥着哭得泪不可遏的她,故作轻描淡写,“没关系,那些是我写出来的,我可以再写一遍。”
然而,儿子邦比出生后,生活更加困窘,哈德莉没有钱装扮自己,身材变得肥胖,光彩不再。海明威开始频频出现在社交场所,甚至当着她的面与别的女人调情。随着诗歌和小说陆续发表,海明威的才华逐渐得到认可,《太阳照常升起》更让他声威大震。就在这时,那个“破坏一切的女人”出现了。
最幸运最真实的爱,只来自她
当《风行》杂志社编辑波琳第一次见到海明威时,对于他“以文学艺术创作为名让妻子和儿子过着艰苦的生活”,既震惊又鄙视。她没法理解,哈德莉是怎么跟这个脏兮兮的大胡子男人一起生活的。可是,读了《太阳照常升起》后,她疯狂地崇拜他,她穿着华丽大衣和昂贵的鞋子经常穿梭在海明威简陋的小屋里,不久,海明威向哈德莉坦言了自己的感情背叛。
他们建立了奇特的“三人家庭”,表面春风和煦,内心却各自煎熬。“三个早餐盘子,三件晾在绳子上的浴衣,三辆自行车”。在一次度假时,游在水里的哈德莉望着远处海滩上那对完美的情人万念俱灰,差点自溺于水。幸而理智及时回归,她清醒地决定,要“坚强而明白透彻地面对一切”。 哈德莉同意离婚,结束这个“美丽而幸运的错”。
为了弥补对她的伤害,海明威把《太阳照常升起》的版税赠送给她,并说“这是我唯一能够做到的对你有所帮助的事”。在信中,他愧疚地说,“如果没有你与我的结合,没有你的忠诚、自我牺牲、经常的鼓励、爱情上的支持和具体的现金资助,我也不可能写出这些著作的,一本也写不成……你是我认识的所有人当中最善良、最忠实、最可爱的人。”
在以后的感情追逐中,海明威始终没有方向和归属。迟暮之年,他忆起了和哈德莉在一起的那五年。
拖着病残之躯,以“硬汉”著称的海明威用温软的文字写下《流动的盛宴》,“那时我们很穷,却很幸福”,“我爱她,我并不爱任何别的女人,我们单独在一起时度过的是美好的令人着迷的时光”。因为有她,贫穷的日子才是一场场盛宴。
书稿完成后,他在电话里哀伤地告诉她,“书里都是你的痕迹,写出那段日子,重新活过一次,对我意义非凡,那是我们之间发生过的种种。”电话那头,她哭了。她从来没有恨过他,“我知道我可以尽情地恨他,因他深深地伤害了我,但我绝对无法不爱他,不爱这样的他”。
“我多希望在还只爱她一个人的时候就死去。”两个月后,1961年7月2日,海明威把猎枪伸进嘴里,扣响了扳机。
《流动的盛宴》出版后,哈德莉的形象深入人心,作家保拉·麦克莱恩整理了哈德莉生前所述,写下《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在书中,哈德莉说,“分手之后,我们两人各自历经诸事,但什么都比不上战后在巴黎的那几年。日子艰辛,却单纯、简单又美好,而且我相信那时的海明威展现出他最好的自我。我拥有过最好的他,我们两人都拥有过最好的彼此。”
相约巴黎汽配展分享汽配业豪门盛宴 第3篇
——马里奥·费尔姆
2008年11月12日,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2008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拉开了帷幕。这是我国商务部转变外贸增长方武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商务部创新办展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在展会现场,本刊记者采访到了一位亲临现场参加开幕式的贵宾朋友,他就是法国高美爱博展览公司市场部经理马里奥·费尔姆先生。
“我这次来不光是受邀参加开幕式的,在这个展馆里,我们也特意申请了一个展位来宣传第18届巴黎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希望通过这次展会的宣传,能有更多的中国展商参加我们在明年举办的展览会。”马里奥·费尔姆先生如是说。
据了解,2009年10月13日到18日,第18届巴黎国际汽车工业展将在巴黎北维勒班展览中心举办。整个展览将划分为两大部分:汽车维修零部件和维修保养设备。巴黎国际汽车工业展面向全球汽车市场的全部技术和设备,从汽车零部件、维修保养设备到后期的市场服务,是全球著名的汽车工业技术及服务的国际性盛会。该展会于1975年创办,逢单年10月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7届。经过30多年的历练发展,展会已成为汽车后市场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参展内容的世界最大专业展会之一。
谈及巴黎汽配展明年的发展规划时,马里奥·费尔姆告诉记者,2009年巴黎汽配展在展览内容上会有重大调整。“面向所有车辆的所有设备及零部件,这是我们要在明年展会上努力实现的目标,不但汽车零部件采购商可以找到他们需要的产品,包括农用拖拉机、军车、城市交通车辆和公路交通车辆、以及两轮车在内的所有机动车用户都可以从展会上找到他们所需要的维修和保养服务。”
当记者诧异明年的展会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调整时,马里奥·费尔姆先生拿出了一沓子统计资料,他极为认真地给记者指出了一些调查数据。在对2007年巴黎汽博会进行信息反馈调查时,他们发现巴黎汽配展上70%的参展商不光生产和销售汽车零部件,还会做另外一些领域的车辆零部件,如工程机械、卡车、农用机械车辆以及两轮类的摩托车等,这些参展商有些是生产型企业也有销售型企业,经营的范围非常广泛。与此同时,他们也对前来参展的专业观众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60%的观众不仅对汽车零部件感兴趣,对其他领域如机动车等的部件也很感兴趣。综合种种反馈信息来看,无论是参展商还是观众都希望看到有更多的机动车零部件厂商前来参展。这也正是他们明年扩大了参展内容的原因所在。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展览大国,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机构前往中国“淘金”。马里奥·费尔姆先生在谈到开发中国市场时,顿时显得兴致勃勃。“针对前三届汽博会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参展企业从最初的150家增加到2007年的500家,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市场增长点。我们对参加了2007年巴黎汽博会的中国展商进行了统计,抽样调查显示,89%的参展商都签订了合作协议或者找到了具有一定质量的潜在合作伙伴。”他表示,今后会与法国专业展促进会驻华机构加强合作,继续加大在中国市场上的宣传力度,争取有更多汽配领域及机动车领域的中国展商前来参展。
为更好的开拓中国市场,针对中国的参展商,他们在2009年巴黎汽博会上会出台了更多的举措。今后,巴黎汽博会主办方会与中方参展的组团单位密切合作,并且对中国前去参展的优秀企业予以推荐性的报道,同时加大对中国优秀参展企业的新技术及高品质服务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工作。另外,他们也会在中国相类似领域的展会上加强宣传力度。比如这次,他们就在这里单独设立了一个展位来宣传第18届巴黎汽博会。“巴黎汽配展在国际上的开发是坚定的,我们会不断的开拓新市场。近几年来,我们对中国境内相关展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和有关部门进行了初步接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双方一定能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马里奥·费尔姆先生坚定的说。
中国的参展企业到国外参展,往往会遇到一些诸如知识产权纠纷的问题。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马里奥·费尔姆先生给出了他的答案。“这是一个国际性问题,需要主办机构以及相关协会、政府共同努力,从而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2007巴黎汽博会上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只是中国个别企业极为特殊的情况。为了减少这种现象,巴黎汽配展将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以及法国驻华使馆等机构密切合作,加强有关知识产权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从而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法国高美爱博展览公司会继续加快在全球市场的发展步伐,并通过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合作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巴黎汽配展对国际零配件市场是很熟悉的,在中国有比较好的合作伙伴和良好的战略思想。在这次展会上,他们就与这次中国国际汽博展主办方通用汽车展览机构进行了交流,双方就如何加强合作,通用如何为他们提供支持及宣传报道等问题进行了协商。
《巴黎盛宴》 第4篇
马爹利在凡尔赛宫庆生,从全球邀请了300位嘉宾。在夕阳灿烂中抵达凡尔赛,目击了明星黛安·克鲁格作为马爹利形象大使出现在现场(我看过她演玛丽·安东奈特的电影,当时还好奇法国人为何找个德国女演员来演这个角色,现在才知道她跟法国的渊源原来这么深,从很小就来法国读书、生活了),然后有点做梦般地穿着拖地晚礼服走过金碧辉煌的镜厅,然后来到宫外的花园前,跟300位嘉宾一起等待空军的飞行表演。夕阳、宫殿、花园、衣香、鬓影、白云、蓝天,然后是酷毙了帅呆了的红白蓝三色飞行花式。所有一切,让你语结。为什么全世界都要为法国奢侈品埋单?看看这就知道了。
300年前,法国还是封建社会衰落前最后一个盛世,凡尔赛是路易十四太阳王下令造就的顶级宫殿,那时候中国也属于康乾盛世。然而,自那之后,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法国经历了大革命的动荡,皇室的下台比中国的还血腥,但是它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比我们早发生了很多年,血腥时代早已遥远,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也经历了很多曲折,但终于承接了传统,承受了现代,也造就了马爹利式的品牌。封建时代,修得起这样的宫殿的一定是王公贵族,资本主义时代,文化艺术的赞助者是资产阶级。太阳王的遗产,如今由在他的时代起家的一个名酒品牌来维护,社会变迁了,法式传统生活艺术没有变,就是因为这种传承。而我们从康熙盛世之后,也进入了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只是这一时期启动得晚,我们的启蒙运动还没结束,循环往复,现在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终于又开始有些钱了,第一站总是要来法国报到也是意料之中。
在巴黎还见了几位吃喝界牛人,先是一到巴黎,就去了雅典娜酒店的Le Bar喝酒。首席调酒师蒂埃里赫尔南德斯(Thierry Hernandez),一头银发,英俊儒雅,教我们配了一款 “特立独行”,香艳而刺激。跟这位顶级配酒师学艺的经历很是难得,他对每一步骤的要求,也再次让人体会到,不管什么行业的顶尖人物,都要有“认真”、有“轴”、当然,作为一个巴黎顶级潮吧的掌门,他又有着做这个行业必备的风度翩翩及待人接物的亲切儒雅,也让你体会到,每个行业做到顶尖,他肯定有最适合那个职业的素质、那个本事、那个特质。
如果说调酒师蒂埃里有种巴黎时尚酒吧的翩翩风度,巧克力甜点大师Pierre Herme就是一枚特别适合甜点夜的暖男“大白”。我们到他的研发工作室观摩法国国点马卡龙的制作,平时不太来这里见客人的他却悄然踱步溜达了进来,一个白衬衫的胖子,没有架子,没有任何作势,看了看男女二徒弟的手艺,跟我们随意聊了聊,甜点应该给人带来的放松感,也正是他的个人风格。
没有与都市生活这一切的关联,酒也就是酒而已,现在,它成了法式生活艺术的一部分。鸡尾酒,酒与甜点,酒与美食,没有关联,没有搭配,没有碰撞,如何能有精彩?有丰富?有发展?有创新?
而这一切的华彩又有它的根。去巴黎之前,我先去了干邑小城。这是我第二次来干邑地区,上次是秋天收获的季节,对“一条静静的河流过”的夏朗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个令人感觉风水甚佳的地方。这次是春天,对于干邑区的风土之得天独厚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对欧洲现代生活没有失去与土地的关联更加感慨。
在欧洲旅行,你会看到,虽然欧美也经历了现代化的历程,中国人对于欧洲最初的知识一般不外巴黎和伦敦,但其实欧洲保留着大量的山野田园,停留在中世纪感觉的小镇,欧洲人与自然、与田园的关系没有断。欧美人只要有机会,就要到自然中间,不管是海边,还是山里,去度假,到了八月份,巴黎城里更是基本没有本地人了,不到自然中间好好地舒服一个月他们会觉得活不下去。有钱人拥有一个农庄也是引以为乐趣的事情,不像我们,“农村”成为一个人人避之不及,落后艰苦的所在(这两年开始有了城市白领到田园生活的趋势,我们终于也要回归自然了)。
而城市人追逐的西方奢侈品牌,恰恰其根源于欧洲的传统,根源于土地,根源于农业,根源于手工业。没有什么比酒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在意大利,我去过好几个农庄,在法国,走过勃艮第、波尔多、干邑,在美国,加州纳帕山谷也是在旧金山不会错过的一个旅行项目。葡萄酒业,归根到底,首先是农业。不管工业化如何改进了设备、生产,它最终是来自土地的作物,它依托于风土。没有了风土,就没有了其他的一切。
而且,我们的乡绅阶层完全被“斗地主”运动破坏了,只有到欧洲去看庄园,城堡,去看拥有土地的乡绅生活是什么样子了。
而当你在酒区徜徉,你最大的感慨是,什么法国大革命啊?什么“一战”“二战”啊?都发生在哪儿啊?这些地方一点没有被破坏的痕迹啊?好吧,的确,酒厂里现在都是现代化设备了,但土地依然肥沃,酿酒的方法也不见得有太多改变,工人依然在手工制作橡木桶,酿酒师依然要根据古老的配方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觉配酒。现代化与传统在这里的结合是那么严丝合缝那么自然,你甚至不会去想这个问题。也因为整个庞大的产业的基础起源于土地的价值,所以人们对于土地的态度依然是尊重和小心翼翼的。环保、有机、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不是冠冕堂皇的词汇,而是能影响到你的一切的生存基础,一切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意识。
《巴黎盛宴》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