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不良生活方式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不良生活方式范文(精选12篇)

不良生活方式 第1篇

糖尿病的头号“敌人”肥胖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高危因素, 8 0%~90%的2型 (非胰岛素依赖型) 糖尿病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 肥胖是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起源。其发生原理是:肥胖者体内胰岛素受体数量的减少及受体功能的缺陷, 引起胰岛素抵抗, 使胰岛素降血糖的效应下降。人体为了降低血糖, 就会让胰岛代偿性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以保持糖代谢正常, 此时患者表现出高胰岛素血症。长此以往, 胰岛总是“超负荷”工作, 功能就会出现损害, 导致餐后血糖升高。如果此时不采取措施, 就会发生糖尿病。哪些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肥胖, 从而诱发糖尿病呢。

不良饮食习惯

我们通常讲的不良饮食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快食。快食致胖的原因有四:一是食物在嘴里未充分咀嚼, 食而不知其味, 而欲知其味势必多吃几口, 导致进食量剧增;二是食物未能咀嚼成食糜, 不能充分敷贴于胃壁, 使胃壁仍处于饥饿状态, 虽进食许多, 食欲不减;三是咀嚼刺激过短, 使迷走神经仍处于过度兴奋状态, 从而引起食欲亢进;四是大脑食欲中枢发出停止进食信号是因为进食后的血糖升高, 而进食过快时, 食物在口中的消化时间短, 也未被唾液充分消化, 这样延长了食物在胃肠的消化吸收时间, 待到大脑发出停止进食的信号时, 往往已经吃了过多的食物。

第二是零食。有些胖子, 特别是儿童和青年女性肥胖者, 看起来正餐量并不多, 但零食不断, 从而造成总热量大大超标。零食的大部分食品如点心、果脯、油炸小食品、糖果巧克力等, 含糖量高, 易于被人体吸收, 并能刺激促进脂肪生成所需酶的活性、刺激具有促进脂肪合成作用的胰岛素的分泌, 从而导致肥胖。

第三是夜食。许多人有夜间进食的毛病, 特别是睡前进食, 容易使大量的热能被积蓄而转化为脂肪, 导致肥胖。

第四是故意挨饿或集中时间进餐。有的人故意让自己饿肚子以减肥,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要知道, 人一旦挨饿, 机体的反应有三:积存水分、新陈代谢减慢或经受不住诱惑而大吃一顿, 如此种种, 均不利于减肥。有的人为了减肥, 则改变进餐习惯, 一日三餐变为一日一餐或一日两餐, 其结果又是适得其反。两餐或一餐只会使人饥饿感更强, 由于食量过多, 反比三餐摄入更多热量。人们在用餐时, 会有“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生理现象, 加快新陈代谢率, 消耗掉一部分热量。

第五是偏食。偏食能导致营养素摄取方面的不平衡, 使一些营养素缺乏, 另一些营养素过剩。

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合理的饮食结构是金字塔形的。金字塔的底端是谷物类, 第二层是蔬菜、水果类, 第三层是鸡、鸭、鱼、肉、蛋、奶制品及豆类食品, 第四层是油盐糖类。

如果长期饮食结构不合理, 也会使人肥胖, 从而诱发糖尿病。

1.高脂饮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慢慢地由植物饮食为主, 转化为动物饮食为主。殊不知, 在人们高高兴兴享受各种美味的同时, 这些过多摄入的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过剩的营养, 已经为糖尿病埋下了“导火索”。

另一方面, 现代人的饮食也越来越精细, 饮食中的脂肪含量偏高, 而碳水化合物和纤维含量偏低, 饮食过于精细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是造成糖尿病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2.晚餐太丰盛。

现实中的很多人大多是“早餐吃得少, 午餐吃不好, 晚餐酒饭饱”, 特别是在城市中这种现象就更为突出。现在城市中大多数上班族和学生往往早餐吃得很少甚至不吃, 午餐用方便食品对付, 而晚餐却是鸡鸭鱼肉、啤酒白酒摆满餐桌, 十分丰盛。这种不良饮食习惯会为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加重埋下“定时炸弹”, 危害身体健康。

晚餐过于丰盛, 吃得过饱, 最易出现以下问题:

诱发糖尿病。人过中年特别是步入老年之后, 肝、胰等脏器的某些功能随年龄的增加而逐年降低, 尤其是处理糖的能力下降, 使血糖上升愈来愈明显。若中老年人长期晚餐吃得过饱过好, 还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 并易造成胰岛细胞功能衰竭, 进而引发糖尿病。

诱发肥胖。晚餐过于丰盛, 吃得酒足饭饱, 血液中的葡萄糖、氨基酸及脂肪酸的浓度就会增高。加之晚饭后一般活动少, 热量消耗较小, 因而易导致营养过剩, 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 逐渐使人发胖。

3.高糖、高盐饮食。

糖很容易被人体吸收, 而且能增强促进脂肪合成作用的胰岛素的分泌, 从而使脂肪蓄积, 导致肥胖。

吃太多高盐含量的食物, 很容易造成体内水分滞留, 而使体重增加。

4.水果当主食。

水果中虽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糖分, 但却缺少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和某些微量元素。长期当水果作主食, 会导致人体缺乏蛋白质等物质, 营养失衡。而许多水果味道不一定很甜, 含糖量却很高, 过多食用也会使人发胖。

缺乏运动导致肥胖

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 增强心肺功能, 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 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 提高抗病能力, 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 人们的体重也在发生变化。一项对肥胖者调查的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肥胖者都不喜欢体育、户外运动。而谈及他们的空闲时间时, 大多以电脑、电视、游戏机等打发时间, 基本没有什么户外运功。运动量不足导致肥胖的原因在于:基础代谢少, 即使吃一点点也会长胖。忙碌的现代人, 平时为上班工作奔波着, 等到周末、假期, 他们更愿意睡懒觉、看电视、吃零食。

长期缺乏运动, 肌肉慢慢萎缩, 体力逐渐下降, 随之出现精神不振、肥胖、器官功能减退、抗病能力减弱等。

精神因素与糖尿病

近年来, 科学研究发现, 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 也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原因。糖尿病的基本病理, 在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胰岛素是胰岛组织中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 分泌的多少, 除受有关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外, 还直接受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植物神经最高中枢的大脑边缘系统, 包括脑边缘叶、脑干、丘脑下部等, 人的情绪主要受其调节;同时, 人的情绪又反作用于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功能, 因而心理因素可通过这两者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 交感神经的兴奋将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 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同时, 交感神经还将作用于肾上腺髓质, 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 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释放。如果这种不良心理因素长时期存在, 则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 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最终固定下来, 进而导致糖尿病。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因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而诱发糖尿病, 这些影响主要限于中老年人, 多因该年龄段人群的内分泌功能减退, 胰岛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 功能下降, 促使中老年人发生糖尿病。当然, 也不是说一般的情绪不良就能导致糖尿病, 只有强烈的刺激反复、持久作用于机体, 同时机体的胰岛细胞及使血糖升高的其他内分泌腺对上述刺激特别敏感时, 才可能诱发糖尿病。

因而, 作为糖尿病的易感人群, 应当认识到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危害, 把控制不良情绪作为预防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已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 在控制饮食、接受药物治疗以及适量运动的基础上, 更应制怒、戒愤、忌忧而以乐为本, 注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情绪, 努力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能力, 这对控制糖尿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和争取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无知与糖尿病

在我们的生活中, 很多人发现糖尿病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合并症, 这是因为这部分患者对糖尿病不了解, 知道的知识非常少, 以至于自己出现了糖尿病的症状还浑然不知。针对预防糖尿病, 北京协和医院的向红丁教授提出了五个“要点”, 让大家远离糖尿病。

第一, 针对无知, 要多学点。

多学一点就是要多看看有关糖尿病的书籍, 多听听有关糖尿病的讲座, 增加自己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糖尿病防治方法的了解。这是预防糖尿病取得成功的前提。

第二, 吃得太多, 要少吃点。

这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少吃就是让摄取的总热量少一点, 不只主食要少吃, 而且副食、特别是高热量的副食也要少吃。

第三, 运动太少, 要勤动点。

勤动就是要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运动可以减少多余的脂肪, 因此, 运动对于预防糖尿病来说极为重要。对于中年以上的人来说, 活动减少的问题常比吃得太多更为重要。所以我们要求人们要勤动一点儿, 就是增加自己的体力活动时间和运动量, 保持体形的健美, 避免肥胖的发生。

第四, 经常焦虑, 要放松点。

放松就是力求做到开朗、豁达、乐观、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紧张劳累。要想不得糖尿病, 保持一种平常之心十分重要。

第五, 相关疾病药服点。

高血压、血脂异常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所以应定期查血压和血脂, 一旦发现血压或者血脂偏高, 就应有效地服药治疗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不良嗜好与糖尿病

1.吸烟与糖尿病。

长期吸烟可使细胞内葡萄糖代谢的氧化与非氧化通路均显著减弱, 脂肪组织氧化增多, 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 从而发生中心脂肪堆积形成腹型肥胖, 由此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诱发糖尿病。

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导致儿茶酚胺和其他升糖激素释放增多。儿茶酚胺是胰岛素作用的强力拮抗剂, 它可通过损伤胰岛素的信号传导通路和内在活性, 使葡萄糖转运蛋白合成减少, 从而使胰岛素作用减弱。

长期吸烟者会合并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增高, 而肿瘤坏死因子α可下调葡萄糖转运蛋白, 抑制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转运, 使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减少, 导致血糖升高, 诱发糖尿病。另外, 肿瘤坏死因子α也能促进脂肪细胞的分解及游离脂肪酸的释放, 间接诱导胰岛素抵抗, 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吸烟还可升高血液循环中细胞间黏附分子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水平, 使血管内膜受损, 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 使得供应骨骼肌的血液减少, 由此让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减少, 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 诱发糖尿病。

吸烟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病率, 且吸烟对糖尿病患者有着诸多的危害。因此, 应大力提倡戒烟以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2.饮酒的危害。

酒能引发高脂血症, 形成脂肪肝。糖尿病人饮酒容易使血中甘油三酯浓度升高, 加快脂肪的生成和堆积, 诱发脂肪在肝脏的沉积形成脂肪肝。血中脂类升高, 还能促进血管壁发生动脉硬化。

乙醇能直接损坏胰腺, 使原本受损害的胰腺功能再受打击, 难以恢复。白酒中的有毒物质甲醇是一种嗜神经毒物, 可直接损害神经细胞加重神经病变。

长期饮酒会使糖尿病难以控制, 病情加重。病人营养状况好的, 饮酒可促使血糖升高;饥饿时或营养状况差的病人, 饮酒并无升血糖作用, 甚至降血糖。肝脏贮存肝糖原充足时, 饮酒会催促进糖原分解, 并能阻止葡萄糖利用, 于是使血糖升高;肝糖原贮存不足时, 酒精阻止非糖物质变成糖, 易造成低血糖。由此可见, 糖尿病人饮酒, 可造成血糖忽高, 忽低, 对病情控制极为不利。

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第2篇

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你就能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有一个基本的估算,指出:健康有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而60%取决于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

健康从健康生活方式而来。一是烹调用油,量要减少。摄人过多油脂,脂肪在动脉血管壁上沉淀下来,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二是用盐以5克为宜。高血压发病,吃得太咸是一个重要原因。据中国营养学会调查,我国北方居民每人每天约摄人15一18克盐,南方人大约10~12克盐,都需要明显减少。三是鲜蔬水果,每日必备。从营养学角度看,需要增加优质的蛋白质食品,诸如牛奶、鸡蛋、鱼、家禽等,新鲜蔬菜与水果富含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建议每人每天的摄人以不低于500克为宜。四是戒烟限酒、严格控制。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高8~12倍。而饮酒过量伤肝、损脑,必须严格控制量。五是进食有度、坚持锻炼。六是心态积极、心理健康。

及早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关键 第3篇

Yao Nengliang, a health policy and management expert said “A number of overweight teenagers in China underestimate their weight, and are unlikely to change their dietary structures and exercise patterns. However, if not, they are probably to become extremely obese and will face lots of health problems, just like what we often see now in America.”

Wang Longde, former Deputy Minister of Health, President of China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believes that children obesity is mainly caused by unhealthy lifestyles. “And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is drinking excessive sugary soft drinks. Now many countries have legislated against this, and China can learn from them.”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卫生政策研究人员曾经从调查中抽取176名中国超重青少年的数据,经研究发现,其中69%的青少年低估了自己的体重。此外,有72%的母亲对自己体重超重的孩子给出了体重正常或不足的评判。

美国卫生政策与管理学专家姚能良(音)说:“中国许多超重青少年都低估了自己的体重,不大可能采取措施改善膳食和锻炼模式。如果不改变,他们很可能会变得极为肥胖,将来会面临许多健康问题——就像我们在美国经常看到的情况一样。”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认为,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饮用含糖软饮料,这对造成儿童的肥胖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许多国家要对此提出一些立法的限制,中国也应该效仿。”

It is much harder to lose weight for obese children than obese adults, because children obesity is not just the increase of adipocyte as the adults do, but the increase in both adipocyte in number and size.

Wang said that, nowadays most of the common diseases, including infectious and chronic diseases are to some extent related with lifestyle. The reason for the rising of children obesity rate is mainly improper diet: no breakfast but excessive dinner, being in favor of high-calorie and high-fat fast food and high-sugar drinks like Coke, preferring dessert and chocolate, long TV time.

“Among the children aged 0 to 6 years old in the city of China, the rate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has been up to 8%. The rate for teenagers aged 7 to 17 years old has even reached to 21%. If the trend of becom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re not be curbed, it would be a disaster for us.”

儿童肥胖减肥比成年人要困难,因为儿童肥胖不单像成年人那样仅仅是脂肪细胞的体积增大,而儿童肥胖是脂肪细胞的个数和体积同时增多和增大,所以解决起来更困难。

王陇德提醒说,现在基本上绝大部分的常见疾病,包括传染病和慢性病,都和生活方式相关。造成儿童肥胖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不当:有人爱睡懒觉不习惯吃早餐,晚餐过量;喜欢吃高热量、高脂肪的快餐,喜欢喝可乐等饮料;习惯吃甜点心、巧克力;长时间看电视等。

“中国城市现在0岁-6岁的儿童,超重加肥胖已经达到8%,7岁-17岁的青少年超重加肥胖已经达到了21%。如果不及早注意、做出改变的话,这将是我们民族的灾难。”

六种不良生活方式让大脑“很受伤” 第4篇

懒散少用脑:有道是“脑子越用越灵敏”。科学合理地多用大脑, 能延缓神经系统的衰老, 并通过神经系统对机体功能产生调节与控制作用, 从而达到健脑益寿之目的。假如懒懒散散不常用脑, 则对大脑和身体的健康都是不利的。

胡思乱用脑:“脑子越用越机灵”是建立在科学用脑的基础上的, 倘若过分紧张焦虑, 或是不切合实际地殚思竭虑, 则对大脑和身体也有不利影响。

带病强用脑:在身体欠佳或患病时, 勉强坚持学习或工作, 不仅效率降低, 而且容易造成大脑的损害, 还不利于身体的康复。

饥饿时用脑:有的人早晨起床晚, 来不及吃早餐, 甚至不吃早餐。这样就使人一上午处于饥饿中, 血糖低于正常供给水平, 导致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若经常如此, 势必有损大脑的健康和思维功能。美国学者经过实验证明, 孩子吃高蛋白早餐时的学习成绩, 要明显优于进素食早餐时;而不进早餐的孩子, 其学习成绩都较差。同理, 在其他饥饿的时候用脑, 也会对大脑有不利影响。

睡眠质量差:成年人一般每天需要有7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 并要保证睡眠的较高质量。如果睡眠的时间不足或质量不高, 那对大脑是一个不良刺激, 这会使大脑的疲劳难以恢复, 容易衰老。故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者, 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 并设法改善睡眠状况。

禁毒备课:不良生活习惯与吸毒 第5篇

1、知道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吸毒。

2、懂得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和简单方法,能够拒绝不良的生活习惯。

3、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4、学习自我保护的常识和简单方法,拒绝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拒绝毒品。教育过程

一、说一说

1. 哪些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什么作用?

2. 揭示主题:不良的生活习惯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甚至害了自己。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拒绝不良习惯,从而拒绝毒品。(师板书主题)

二、思一思

1.小品:明明多次在放学路上碰到一个称是他爸爸的同事的张叔叔。热情的张叔叔时常给明明买饮料喝。知道上瘾了明明和爸爸妈妈才知道,这个“热情的张叔叔”竟然是个毒贩子,根本不是爸爸的同事。他给明明喝的饮料里加入了毒品,故意诱骗明明吸毒。

2.学生讨论:明明为什么会上毒瘾?从明明身上我们要吸取什么教训?

3.小结:不随便吃别人的东西。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上当受骗。

三、议一议 1.小组讨论:毒贩子引诱青少年吸毒的伎俩有哪些?(多媒体出示:初始免费、吸毒治病、吸毒快乐、吸毒时髦等,根据掌握的材料,可提供相关实例)

2.情境判断,小组讨论:这些同学的做法对吗?为什么?(1)小亮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他喜欢上网。他在网吧里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有一次,小亮因上网时间太长,觉得很疲劳。新朋友就递给他一根烟,告诉他抽了会精神焕发。小亮想起爸爸在打麻将时总抽烟,说能提神。果然,小亮抽了后,疲劳不见了。此后,小亮开始偷钱买烟抽。结果,他跟着新朋友参与了盗窃,被关进了少教所。

(引发讨论,得出要点:不沉迷于上网、游戏,不抽烟,不轻易相信别人)(2)晶晶很倔强。有一次,她的考试成绩不好,被妈妈批评了几句,她觉得受不了,就负气离开了家。她在街上走着,这时,走过来一个大姐姐。她非常关心晶晶,并主动提出让晶晶到她那儿去,她会让晶晶脱离烦恼。此时,聪明的晶晶想起了老师的话:千万不要相信陌生人。她看见远处正好有人骑车过来,就灵机一动,说;“看!我爷爷来接我了。”说完,她乘机向人多的地方跑去。(得出要点:不任性离家,不轻易相信别人)

3.同桌交流:你身上或家人有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它们有什么害处?

(引导学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4.学习禁毒专家对青少年的5条忠告: 青少年要学会保护自己。青少年要学会拒绝毒品。青少年要学会识别毒贩。青少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青少年要学会战胜挫折。

5.老师小结:是啊,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任何人都只拥有一次。禁毒专家的忠告正是教育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为了我们的明天,一定要拒绝毒品。

四、品一品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把自己的收获写在收获卡上。交流。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终结猝死年轻化 第6篇

据深圳市急救中心的统计,从4月10日到20日,11天的时间里,120急救中心接到16例中青年猝死的案例。最近这段时间,南宁市各大医院急诊部门每个月至少接到一例猝死的案例,而据南宁市120急救中心统计,4月份25天接到了28例猝死案例,和往年相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2012年8月27日晚间,一条前球员、央视著名足球评论员年仅42岁的陶伟去世的消息迅速在网络传播开来。很快,央视体育频道的各位主持人、工作人员纷纷以蜡烛悼念,证实了这则消息的准确性。据陶伟的前队友李洪政说,他是死于心脏问题,是猝死。

猝死,一个听起来让人恐惧的词儿。而来自一些地方的消息,却在提醒公众,它也许离我们并不远。不断攀升的趋势,也让人疑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猝死案例中青年占一半

据介绍,一般来说秋冬季节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像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等,这些病例也很容易发生猝死。而每年的春夏之交,由于气温的忽冷忽热,有此类疾病的患者需要引起注意。季节变换是原因之一。但是,在猝死的案例之中,他们的年龄格外引人关注。在深圳,11天之内,猝死的案例共16起。而这其中,14人为男性,2人为女性,其中8人的年龄还不到40岁,年龄最小的只有22岁。也就是说,中青年占了一半,这与老年人是猝死高危人群的印象相去甚远。医生介绍,这些病例中,导致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心肌供血不足,心脏骤停。

据媒体报道,1998年,北京市120转运救治的中青年猝死者为80多名,但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上升为270多名。调查数据显示,大约一半的猝死直接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心肌供血不足,心脏骤停。而猝死之所以集中在中青年人群,医生认为与就诊不及时有关系。长期熬夜,有什么事情都扛着,不去医院,结果时间长了,就是一个量的积累,过劳也就应运而生。

“过劳死”发病率直线上升

2011年,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在对92个过劳死案例进行分析后,发布报告指出,近年来“过劳死”的发病率直线上升,其中以男性人群居多。IT行业“过劳死”年龄最低,平均只有37.9岁。去年“五一”期间,智联招聘一份对3000多名职场人士的调查显示,近三成人劳动节期间需要加班。就在不久前,有媒体发起的一项“你平均一周加班几小时”的调查,超过一半的人投票选择了“我已经脑残了”这一选项。没日没夜地苦干,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自己身体不适的忽视,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危险”的距离变得近在咫尺。

据《中国电视报》

消化性溃疡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7篇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不良生活方式,影响

消化性溃疡 (PU) 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1], 多发生于胃部和十二指肠,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导致的。此病治愈后极易复发, 因此, 良好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为探讨不良生活方式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影响, 2012年3月-2015年1月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5年1月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 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其中观察组男26例, 女14例, 年龄19~68岁, 平均44.5岁, 溃疡发生部位:十二指肠溃疡18例, 胃溃疡14例, 复合性溃疡8例, 幽门螺杆菌阳性30例, 幽门螺杆菌阴性10例。对照组男25例, 女15例, 年龄19~69岁, 平均44.9岁, 溃疡发生部位:十二指肠溃疡17例, 胃溃疡15例, 复合性溃疡8例, 幽门螺杆菌阳性31例, 幽门螺杆菌阴性9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不良生活方式进行调查, 对照组进行一般的健康指导, 观察组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具体方法: (1) 合理饮食指导:合理饮食对消化道疾病的预防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 这样能够增加唾液的分泌, 能够帮助消化, 饮食要规律, 早餐、中餐和晚餐要定时, 有的人员不吃早餐, 这样有很多危害。另外在饮食结构上要注意荤素搭配, 多吃含粗纤维的食物, 以加强胃肠蠕动和排泄的顺畅, 睡前4 h内不宜进食, 不宜饮用咖啡、浓茶等兴奋的饮料, 吃饭不宜过饱, 吃到八成饱就可以, 这样利于消化、利于睡眠, 不吃生、冷、硬、辛辣食物。 (2) 戒酒:酒精对消化道的刺激很大, 特别是对胃的刺激, 因此, 鼓励患者戒酒或限制酒量。 (3)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不良的情绪影响患者的睡眠、饮食, 特别是生气对消化道影响很大, 食欲大减, 甚至胃胀、胃痛等。因此, 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态至关重要, 不要过于重视得失, 愉悦的心情消化功能也顺畅。

结果

消化性溃疡患者不良生活方式主要表现: (1) 进食无规律:有的患者进食没有规律, 特别是事业型的中青年人较多, 来不及吃早餐, 晚餐没有规律, 这些均是患者发病的原因。 (2) 吸烟、酗酒:烟中的毒物会使壁细胞增生, 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并使幽门括约肌的张力降低, 造成胆汁反流, 对胃黏膜造成刺激, 破坏胃肠的正常环境和酸碱度。长期饮酒过量的患者极易造成胃穿孔, 影响胃液的正常成分组成, 使胃内环境遭到极大破坏[2]。 (3) 饮食结构不合理:有的患者荤素搭配不合理, 有的患者喜欢吃肉类, 于是就大鱼大肉猛吃, 有的患者喜欢吃咸的食物, 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有的喜欢吃辛辣的食物, 长期的胃酸刺激会使胃黏膜损伤而诱发溃疡[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比较: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显效32例, 有效7例, 总有效率97.5%, 经过6~18个月得到随访, 复发3例, 复发率7.5%, 对照组显效26例, 有效6例, 总有效率80.0%, 经过6~18个月得到随访, 复发12例, 复发率4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消化性溃疡 (PU) 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 多发生于胃部和十二指肠,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导致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患本病几率, 本组资料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 因人而异地选用适宜的方法, 向患者讲解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常见症状、预防措施、治疗原则、发展后果, 特别要向患者强调发病与精神过度紧张、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以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 (1) 积极心理指导:鼓励家属的积极参与, 协助安排日常生活及治疗, 给患者关心和温暖, 保持心情的愉快、适当的休息、规律的生活、适宜的娱乐, 以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进食营养丰富且富含蛋白质、低脂、低糖、少渣的食物, 并摄入足量的维生素[2]。 (2) 关于吸烟:向患者讲解吸烟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 而烟草中的尼古丁能损害胃黏膜, 破坏胃黏膜屏障。 (3) 关于酗酒:乙醇能够破坏胃黏膜屏障;还能够刺激胃酸分泌增多, 在急性活动期饮酒会使胃黏膜明显充血, 诱发出血[3], 另外, 醉酒的剧烈呕吐也容易造成胃黏膜的急性损伤, 容易造成胃病的发生和复发。因此应告诉患者无论在活动期还是已经愈合, 都不能多量饮酒。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显效32例, 有效7例, 总有效率97.5%, 经过6~18个月得到随访, 复发3例, 复发率7.5%, 对照组显效26例, 有效6例, 总有效率80.0%, 经过6~18个月得到随访, 复发12例, 复发率4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消化,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降低消化性溃疡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凌江红, 陈业强.炎症在消化性溃疡复发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10) :790-792.

[2]罗素霞, 刘仁莲, 张修琳.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依从性对疾病康复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1) :1914-1915.

不良生活习惯不利行车安全 第8篇

一、喝酒

40%的汽车司机肇事与酒后驾驶有关。然而, 相当一部分司机却心存侥幸, 认为只要出车时不喝酒就可以安然无事。实际上, 车祸往往可以追溯到司机8小时内的酗酒行为。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 在肝内氧化的速度很慢, 酒精可急剧降低大脑的用氧能力, 明显影响驾驶员的记忆力、判断力、理解力和注意力。

二、吸烟

吸烟有碍行车安全, 迄今鲜为人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项调查提示:吸烟者更容易违反交通规则和发生汽车肇事。这是因为司机低头引火时注意力分散, 同时烟雾刺激眼睛或呼吸道, 引起事物模糊或突发性咳嗽。

三、听音响

车内过高的音响也是一种不安全的因素。德国教授赫尔加·德拉莫特就曾明确指出, 车内音量超过65分贝时, 可以使人烦躁不安、心神不定;音量达到80分贝时使人亢奋不已、心烦意乱, 继之出现听觉疲劳、视力减退, 难以正确判断情况、操纵车辆, 从而容易酿成车祸。

四、戴墨镜

墨镜与不少司机有不解之缘。岂不知墨镜的暗光会延迟眼睛把影像传入大脑视觉中枢的时间, 同时造成速度感觉的失真, 导致司机判断延迟、处理失误。科学监测表明:在车速每小时为70~80公里时, 平常视力为1.2的司机会骤降到0.7以下, 致使对周围环境和人的分辨力大大降低。

最近专家们又告诫:出车前切莫长时间看电视或录像, 以免短时间内视力锐减, 特别是看完电视立即上路会险象环生。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曾让一组司机按预定路线先后出发, 结果每台车都准确无误地抵达目的地。然后, 他请司机们看4小时的电视录像, 再按原来的路线行车, 结果9%的人搞错了路线, 20%的人认错了灯光信号。这是因为强烈的电子束导致神经系统和感官疲劳, 司机在不知不觉中误入歧途。

五、空腹开车

据统计, 有许多交通事故是在司机“空腹”开车的情况下发生的。“空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饿肚子”。为什么司机在“空腹”时开车易发生交通事故呢?

不良生活方式 第9篇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显示:我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 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 超重者2亿, 肥胖者6000万, 烟民3.5亿。目前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所致死亡者约占总死亡构成比45%左右, 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约有260万, 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我国每年由于心血管疾病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及劳动力损失逾2000亿元, 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 心血管疾病发病因素中遗传只占15%, 而个人生活方式占60%。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改善高危因素, 可使全球卒中发病率降低85%,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降低75%, 可见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是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有效药物来预防和治疗的。

1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中国有句古话叫“防患于未然”, 中国的《黄帝内经》几千年前就挑明了“上医治未病”。什么叫防未然、治未病呢?这就是一级预防, 就是在没病的时候去防病。

一级预防最基本的措施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WHO宣布2002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 鼓励公众增加体育活动, 提倡有氧代谢运动:走路、跑步、跳绳、骑自行车、滑旱冰、球类等, 提倡健康饮食与戒烟, 特别推荐跳绳作为有氧代谢运动的简便方式在全球开展。

一级预防的重点有3个:干预血糖、干预血压、干预血脂。

对于血糖的干预, 内分泌专家呼吁甚至应在非糖尿病的患者中进行早期识别与诊断代谢综合征。这些患者应接受强有力的行为干预, 改变生活方式, 对降压、降脂的治疗更加强化。

显著降压对糖尿病及缺血性心脏病的二级预防, 会带来明显益处。

干预血脂异常是一级预防的重中之重。没有统一固定的目标胆固醇水平, 而应综合考虑患者具有的危险水平, 干预的是危险水平, 而不是单一的血脂水平。

2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的重要策略为: (1) 评估每一个体的全身综合危险因素; (2) 干预所有的危险因素; (3) 从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启动, 其内容包括限制饮食摄入的热量、控制体质量、有氧代谢运动、戒烟和控制血压。

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 戒烟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这些好处在戒烟头一年中呈上升趋势。70岁以上人群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相对危险性的下降情况与年轻个体相似。因此, 高龄人群戒烟的效益仍然很高。弗明汉研究结果提示, 肥胖是冠心病老年男女患者发生二次冠心病事件的危险因素, 其主要原因是老年超重者多存在血脂异常、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 腹部肥胖者尤其如此。通过体力运动或低热量饮食减轻体重能够改善LDL-C升高和胰岛素抵抗之类的心脏危险因素。因此, 减轻体质量能够降低二次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

3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与心理心血管病学

系统思想、整体论指导下的现代心身医学十分重视心理与生理之间的互动, 将二者看作是生命过程中同时存在、互相影响的两个密不可分的侧面,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 心理和生理的作用因素难以分清先后和因果。

例如, 校正年龄和性别因素后, 慢性躯体疾病患者中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5%, 而在无慢性疾病者中为17.5%;慢性躯体疾病患者中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42%, 而在无长期躯体残疾的人群中为33%;在进行短期治疗的住院患者中, 与躯体疾病共患的精神障碍发生率更高, 30%~60%有明显的心理、社会问题或异常。

西方国家头号死因是冠心病, 1/3美国人最终死于冠心病;1/3心肌梗死患者死于发病后1h内, 许多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在这个严酷的现实面前, 大家认识到“预防为主”的思想确实有极大价值。在预防方面, 心理行为预防的重点目标是:控制吸烟;改变多饮多食、少动的生活方式;针对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不遵医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训练;矫正“A型人格” (或行为模式) ;减少心理负性应激, 训练应对应激的能力;提倡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等等。

4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具体措施

4.1 减少食盐摄入量, 提倡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少于6g。

4.2 控制体质量

计算体质量用体质量指数, 即体质量指数:体质量 (kg) /身高 (m2) , 正常体质量指数为20~24, >25为超重, >30为肥胖。超重和肥胖的高血压者应减重。

减重方法:①减少食用高热量食物, 如食用油、肥肉、油炸食物, 适当减少主食量, 不饮酒;②增加体力活动, 加大热量消耗。

4.3 戒烟

因为吸烟可使血压升高, 吸烟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所以强调要戒烟。

4.4 提倡不饮酒, 有饮酒习惯和超重的高血压者更应戒酒。

一时难戒者, 每天饮酒酒精含量应控制在20g以下, 相当于葡萄酒50~100mL或白酒25mL, 或啤酒300mL。

4.5 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心胸开阔、性情开朗、性格随和, 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活动、生活规律、避免紧张、急躁、焦虑。

4.6 提倡有规律活动

如快步行走, 慢跑、游泳、健身操、太极拳, 每周3~4次, 每次30~60min, 运动强度50岁运动后心率达120次/分, 60岁110次/分, 则可以。活动原则应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不宜过度剧烈。

4.7 增加钙质摄入, 我国人群钙摄入普遍不足, 奶类、豆类、豆制品含钙高, 易吸收, 是补钙的好食品。

4.8 调查食物结构

①粮食类:每人每天控制在300~500g, 注意粗细粮搭配。

②保证每天食用新鲜蔬菜400~500g, 水果100~200g, 以增加食物中有益健康的各种维生素、胡萝卜素、纤维素和钾。

③每天食用牛奶250g, 豆类及豆制品50~100g, 以提供人体所必须的优质蛋白质和钙质。

④每天食用肉类50~100g, 以家禽类及瘦肉为主, 不吃动物内脏、肥肉, 因为这类食物含胆固醇较高。

⑤提倡每天吃一个蛋, 可提供优质蛋白, 但每个蛋含胆固醇较高达300mg, 对冠心病患者限制每周不超过3个。

⑥提倡多吃鱼类:鱼类含有优质蛋白质和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 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病有好处。

⑦食用油, 每天2 5 g, 应吃植物油, 不吃动物油。

⑧不吃少吃糕点、甜点, 这类食品易引起肥胖。

⑨合理搭配三餐食物量, 早、中、晚食物提供能量分配, 早餐30%、中餐40%、晚餐30%。

5 展望

1954年, 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患了严重的心力衰竭, 在听取了其私人医师建议,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如减肥、戒烟、坚持锻炼等, 最后, 竟恢复了全日制工作, 重新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由此可见, 科学的生活方式, 不但可以预防疾病, 还能减轻疾病程度, 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可能恢复到患病前的水平, 甚至比以前更健康。健康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就是观念问题。什么叫树立健康生活新观念, 那就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现在各种各样的病, 归根到底就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文明的生活方式一共就四句话十六个字: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这是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当前世界预防医学的最新成果提出的“维多利亚宣言”——健康四大基石, 它能使高血压减少55%, 脑卒中减少75%, 糖尿病减少50%, 肿瘤减少1/3, 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 而且不花什么钱, 因此健康方式很简单, 效果很好。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迅速老龄化, 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所致死亡者约占总死亡构成比45%左右, 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约有260万, 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我国每年由于心血管疾病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及劳动力损失逾2000亿元, 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 心血管疾病发病因素中遗传只占15%, 而个人生活方式占60%,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是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有效药物来预防和治疗的。

不良生活方式 第10篇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178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 (年龄30岁~50岁) 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证实为脑梗死。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入组进行干预, 随访2年后由于文化水平、工作性质、重视程度不同等原因, 一部分患者仍维持原有生活方式, 现将不良生活方式有改善的90例设为干预组, 维持原有生活方式的88例设为对照组。为减少药物对本研究的干扰, 选择在入组前已给予正规药物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①考虑心源性栓塞所致卒中, 如有房颤或心脏瓣膜疾病等;②血管畸形造成的卒中;③昏迷、吞咽困难、肢体肌力3级以下、严重肝肾功能不良者、重度认知障碍影响随访评价的。

1.2 研究方法

1.2.1 基线资料

入组时采用问卷形式, 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项目, 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血压、身高、体重;记录患者平时的生活方式, 包括饮食结构 (高钠≥6g/d) , 饮酒 (饮酒指数[2]=g/d×饮酒年数, 饮酒≥150, 大量饮酒≥200) , 吸烟 (吸烟指数[3]=支/日×吸烟年数, 吸烟≥100, 大量吸烟≥400) , 体重指数[BMI[2]=体重 (kg) /身高 (cm2) , 超重BMI≥2 4kg/m2, 肥胖BMI≥28kg/m2], 运动时间5个方面。②采集血糖、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相关指标。③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饮食结构、体重指数、血压、血糖、TC、TG作为基线资料进行比较。

1.2.2 干预措施及效果评价

对入组患者开展三个阶段的健康宣教进行干预。第一阶段:由干预小组医师讲解不良生活方式对其发病的危害性, 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及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的必要性, 播放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教育录像, 嗜烟酒者建议其逐渐减量直至戒烟限酒 (每日酒精摄入量小于25g) 。患者住院期间所需药品由指定护士发放, 保证做到规律用药, 由医院膳食部据患者情况合理配餐, 做到合理饮食。再根据每个人的不良生活方式给予个性化干预。每天监测2次血压, 出院时发放血压计及血压监测记录本, 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第二阶段:出院后3个月内, 每1个月一次电话指导监督, 要求每天测血压1次, 随访3个月后在我院测体重, 化验血糖、血脂, 并记录每天吸烟、饮酒及饮食运动睡眠情况。第三阶段:出院后3个月~24个月, 每3个月一次电话指导监督, 要求每周测血压1次~2次, 记录12个月、24个月时患者体重、血糖、血脂水平, 仍记录每天吸烟、饮酒及饮食运动睡眠情况。记录患者入组后24个月内发生脑梗死情况, 包括有症状性脑梗死及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无症状性影像学脑梗死。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年后干预组与对照组体重指数无明显差异, 其他生活方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血压、血脂、血糖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脑梗死复发率不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表3。

3 讨F论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吸烟、饮酒是中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关注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对早期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 已成为目前的重要问题。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和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 可以理解为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模式[4]。本研究选取了饮食结构、饮酒、吸烟、体重指数、运动5方面来进行具体干预, 2年后评价最终效果。

预防医学研究表明, 高钠盐可以明显抑制机体组织细胞膜钠泵活性, 引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导致血压升高。过多摄入脂肪、胆固醇以及食盐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肥胖可引起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代谢紊乱, 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 诱发代谢综合征发生。有研究认为, 体重指数≥30kg/m2与缺血性卒中有关, 体重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 则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6%[5]。故应提倡饮食种类多样化, 减少饱和脂肪酸 (低于每日总热量的10%) 和胆固醇 (<300 mg/d) 的摄入量, 每日钠盐摄入应少于6g~8g[6]。吸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吸烟可使动脉壁的顺应性下降, 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 刺激血小板聚集, 加速动脉硬化[7]。酒精可能通过多种机制, 包括升高血压, 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心律失常和降低脑血流量等导致脑卒中[7]。饮酒者, 特别是大量饮酒者脑卒中发生率是一般人群的 (4~5) 倍[8]。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高钠、高脂饮食人数较基线水平下降39.2%, BMI≥24下降13.1%, 吸烟人数下降32.8%, 饮酒人数下降42.8%, 可见, 饮酒、吸烟、不合理饮食的人数下降比例较高;而体重指数下降比例低, 可能与随访时间短有一定关系。干预组不良生活方式明显改善, 血糖、血脂、血压控制良好, 对照组2年后血糖、血脂、血压较基线水平增高,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随访2年时间偏短, 脑梗死复发人数较少, 干预组复发者均为无症状性影像学脑梗死, 而对照组2例为症状性脑梗死, 7例为无症状性脑梗死, 最终对照组脑梗死复发率高于干预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年来干预效果还表明, 大部分患者的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得到有效改善, 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不够重视, 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脑梗死患者的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及家庭支持系统、个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同等有关。农村患者重视程度仍较低。本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 由于病例较少, 2年的随访时间短,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结果及干预措施发挥的应有作用, 尤其对于脑梗死复发率的评价可能存在一定偏倚, 从而影响结果。目前干预随访工作仍在继续。但是, 本研究还是揭示了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可使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有下降, 延缓动脉硬化, 从而降低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宣传力度, 尤其对未患脑梗死但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在门诊应尽早行健康宣教, 干预不良生活方式, 从而达到早期预防和避免脑梗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379.

[2]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12-515;1068-1073.

[3]李仲铭, 陈莉, 祖淑玉, 等.吸烟对健康成年人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5, 6:306-309.

[4]曾宇, 杨松林.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活方式及颈动脉病变的特征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21 (2) :86.

[5]Kurth T, Gaziano JM, Berger K, et al.Body mass index and the risk of stroke in men[J].Arch Intem Med, 2002, 162:2557-2562.

[6]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53-155.

[7]Liu XF, van Melle G, Bogousslavsky J.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in3901patients with stroke[J].Chin Med Sci J, 2005, 20 (1) :35-39.

不良生活习惯与痔疮 第11篇

痔疮患者之所以越来越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不良的生活习惯所致,然而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往往都被很多人所忽视。那么,怎样才能有效预防和正确治疗痔疮呢?

典型案例

28岁的王先生上厕所时总喜欢拿着一份报纸或一本杂志,一蹲就是一个小时,这已成了他的习惯。有一次,他大便时突然发现肛门部有肿物脱出,开始时脱出的肿物较小,便后可自行缩回肛门内,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后,肿物越来越大,渐渐难以自行缩回肛门。

王先生得的是“三期内痔”,像他这样有久蹲的不良排便习惯者很容易形成痔疮。现在很多人有上厕所读书、看报的习惯,还有的人一边蹲厕一边吸烟。

殊不知,排便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反射活动,注意力分散于读书看报上,会导致排便反射逐渐减弱,大脑、低位中枢、肛门无法高效协调工作,无形中大大延长了排便时间,使得腹压长时间维持于较高水平。肛垫受到来自腹压的持续向下的推动力,最终导致肛垫组织向下发生移位,大便时有肿物脱出肛门外,即“二期内痔”,这时候脱出的内痔在便后还可以自行回缩。

高腹压还可以使直肠静脉血液、淋巴回流受阻,肛垫淤血体积不断增大,内部纤维组织增生,表现为:脱出的肿物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延长,肛垫上方的支持组织断裂,脱出肛门的肿物便难以自行还缩,形成“三期内痔”。

久蹲还会破坏正常的排便生理反射,进而发展为排便困难、便秘,形成恶性循环。戒除久蹲对预防和改善痔疮、便秘都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像王先生这样以“痔脱出”为主要症状者,在早期可以用一些活血化淤、消炎的药物,以控制症状。但到了他现在这样经常脱出的程度时必须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方式很多,但效果和病人的痛苦程度差别很大。传统的手术方式,比如外剥内扎、注射硬化剂、痔核切除等创伤和痛苦都很大,恢复时间也较长。对这种情况常用的手术方式叫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即PPH术),它对痔疮脱垂的治疗效果最为理想。

典型案例

某公司职员小吴,因工作繁忙,每天都是从上班开始就得坐在电脑前工作,除了上厕所、倒水,几乎没有时间起来活动。久而久之,出现肛门部瘙痒,便后肛门部肿物脱出,偶尔还会有便血症状。她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不吃辣椒、不喝酒,排便习惯也正常,难道坐久了也会得痔疮吗?

痔疮患者以长时间坐位工作而少活动者居多,如办公室文员、会计、电脑操作员、编辑、出租车司机等。像小吴这样长时间保持坐姿,可导致腹盆部压力增大,盆部血流速度减慢、回流阻力加大,肛门局部微循环受阻、充血,形成一个个增大了的“静脉团”(肛垫淤血增大),即形成“一期内痔”,开始可仅表现为大便时出血,发展至后来肛垫下移则表现为便后肛门肿物脱出,即出血与内痔脱出并存,成为“二期内痔”;肿物长期反复脱出于肛门外可导致肛门括约力量减弱,肠液外漏,污染内裤,滋生细菌,引起肛门瘙痒;同时内痔反复脱出可致外痔逐渐形成,外痔通常表现为肛门皮肤上的皮垂,这些皮垂容易导致便后手纸不容易擦拭干净,也可滋生细菌,产生瘙痒感。

像小吴这样已经形成的外痔,应该积极治疗,原则上要进行系统全面治疗:手术、药物、理疗相结合,注重日常的功能锻炼,杜绝不良生活习惯。首先要注意肛周的清洁卫生,可采用便后药浴的方法,待骚痒症状好转不影响患者生活后,再慢慢治疗出血、痔脱出等症状。其次要避免久坐,如症状明显减轻可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如外用药物,药物纳肛等;再次,如症状无明显减轻则考虑手术治疗,内痔出血可以考虑铜离子电化学治疗术,手术简单,疗效肯定,无毒副作用。

像小吴久坐一样,经常用力搬运重物的工人、妊娠期妇女等由于存在腹压增大的情况也容易生“痔疮”。

为预防痔疮,久坐办公室的人一定要经常站起来做一下运动,提肛运动是一种简便、有效预防痔疮的方法。做提肛运动时要全身放松,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配合吸气,将肛门向上收提,稍闭一下气,然后呼气,全身放松。

典型案例

刘先生在北京工作,去年春节回家,受亲朋好友宴请,每天喝得醉如烂泥,家人劝他注意点,他说:“这说明跟朋友感情深。”没想到几天后,一次排便发现肛门部有大量鲜血滴出,肛门外还有肿物脱出,起初并没有引起重视。可大便出血逐渐加重,并且还头晕、乏力,肛门外脱出的肿物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痛。

刘先生很可能是内痔出血再加上脱垂嵌顿导致贫血了,这是三至四度的内痔,是很严重的情况,以致于头晕、乏力、疼痛,需要尽快手术。

节后往往是痔疮发病的高峰期,大量饮酒不仅会造成面部的血管扩张充血,对直肠肛门部也同样会造成刺激引起血管扩张、直肠肛门压力增高、肛垫组织充血肥厚,当排便时坚硬粪质损伤肛垫黏膜即可引发出血,这种出血量常常较大,呈压力性出血,常表现为喷射状,布满便池,反复发作可导致贫血。另外有些人饮酒后会出现腹泻,腹泻也会因为对肛垫刺激的频率增加而促进痔疮发作。很多朋友其实本来自身的病症并不重,但不良的生活习惯却大大地加快了痔疮的进程。

治疗上应选择止血效果好的方法,静脉输注止血药往往效果不佳,需要对出血的痔核进行外科干预。以往通常会选用内痔注射疗法,疗效肯定,但以往所用药物常含有铝离子对人体有害。目前采用铜离子电化学治疗术,操作更为简便,直接将无菌的铜离子电极导入痔核内部,治疗3分钟即可使痔核萎缩,血管闭塞,出血停止,疗效更为肯定,且无毒副作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典型案例

北京的胡女士平时喜欢吃火锅、辣椒、辣酱等刺激性食物。有一次,她吃了一顿火锅后的第二天,肛门部疼痛不适,便后发现肛门部肿物脱出,经过坐浴、休息等保守治疗后仍不能还纳,肿块逐渐增大,疼痛难忍,坐立不安,大便时异常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起居。胡女士十分痛苦,不知道自己究竟得了什么病。

胡女士是得了“嵌顿痔”,在此之前可能就有混合痔,但症状不明显,未引起她的足够重视,用患者的话说,“我是有痔疮但没犯”。在临床也经常见到像胡女士这样因某次过食辛辣导致“痔疮犯了”,这是由于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后对直肠黏膜和肛门部皮肤的刺激,引起血管充血扩张,直肠肛管压力增高。

很多人过食辛辣后会出现大便秘结,排便用力,推压肛垫,局部血液、淋巴回流受限淤积,使原有的无症状性混合痔迅速增大,以至于脱出肛门外后无法还纳发生嵌顿,嵌顿后血液淋巴回流进一步受限,致使肿块更进一步增大,形成恶性循环,疼痛难忍。混合痔嵌顿后因充血水肿,局部张力增加,淤积血液很容易形成血栓,更严重的是若不及时治疗,肿块会因缺血发生糜烂、溃破、甚至坏疽,严重的感染可能还会危及生命。

痔发生嵌顿因疼痛难忍、不能拖延,往往需要急诊手术,但这种手术的难度较一般痔手术要大,提醒患者要到正规医院治疗,否则,因嵌顿水肿甚至糜烂坏死,很难掌握切除界限,容易导致术后肛门狭窄、瘢痕变形等一系列并发症。

痔疮症状及预警

日常生活中存在引起痔疮的不良生活习惯,如不良的排便习惯、长时间坐位工作而少活动、经常用力搬运重物、频繁大量饮酒、爱吃辛辣食物等人群,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应该高度警惕是否患了痔疮:

大便出血

常表现为解大便时或解完大便后出血滴沥不止、鲜红色、甚至有大量出血,鲜血喷溅到便池内,饮食辛辣、便秘、酗酒以及担负重物后出血的情况加重。

肛门肿块脱出

来院就诊患者大部分主诉肛门脱出肿块,久立、久蹲或便后明显,可以自己收回肛门,严重者需用手托还纳入肛门,甚至肿块长期在肛门外,不能回纳或回纳后又立即脱出。

肛门不适、潮湿、瘙痒

痔核黏膜外脱、遗烂,致使肛门分泌物增多,刺激周围皮肤引起肛门不适、潮湿不洁、肛周瘙痒。

肛门疼痛

重度痔疮常合并有血栓形成、嵌顿和感染等情况,故常由无痛的、坠胀感的单纯性内痔转变为明显疼痛。内痔或混合痔脱出嵌顿和血栓性外痔在发病的最初1~3天,患者疼痛剧烈,坐立不安,行动不便。

痔疮的有效预防

加强锻炼

经常参加多种体育活动,能够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对于痔疮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这是因为体育锻炼有益于血液循环,改善盆腔充血,促进胃肠蠕动,防止大便秘结。另一方面可以有意识地向上收缩肛门,早晚各1次,每次做30次,锻炼肛门括约肌。经常运用,可以改善痔静脉回流,对于痔疮的预防和自我治疗均有一定的作用。

合理调配饮食

日常饮食应避免过于精细,可多食蔬菜、瓜果、豆类等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多的粗粮食品,多饮水,使大便保持润滑通畅;少含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大蒜、大葱、芥末等。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 健康人直肠内通常没有粪便,随晨起起床引起的直立反射,早餐引起的胃、结肠反射,结肠可产生强烈的“集团蠕动”(结肠运动形式中的一种蠕动方式),将粪便推入直肠,直肠内粪便蓄积到一定量,便产生便意。所以最好能养成每天早晨定时排便的习惯,这对于预防痔疮的发生,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戒除不良习惯 当有便意时不要忍着不去大便,因为久忍大便可以抑制生理反射,逐渐可引起习惯性便秘;排便时蹲厕时间过长,或看报纸、或过分用力,都是不良的排便习惯,应予以纠正。

注意孕期保健

妇女妊娠后可致腹压增高,特别是妊娠后期,下腔静脉受日益膨大的子宫压迫,直接影响痔静脉的回流,容易诱发痔疮。而且怀孕期间活动量相对较少,会引起胃肠功能减弱,粪便停留于肠腔,粪便中的水分被重吸收,引起大便干燥难排,诱发痔疮。所在怀孕期间应适当增加活动,避免久站、久坐,并注意保持大便的通畅,每次大便后用温水熏洗肛门局部,改善肛门局部血液循环。

保持肛门周围清洁

肛门、直肠、乙状结肠是贮存和排泄粪便的地方,粪便中含有许多细菌,肛门周围很容易受到这些细菌的污染,诱发肛门周围汗腺、皮脂腺感染,而生疮疖、脓肿。女性阴道与肛门相邻,阴道分泌物较多,可刺激肛门皮肤,诱发痔疮。因此,应经常保持肛门周围的清洁,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或用热水来熏洗肛门,改善肛门部位的血液循环,勤换内裤,可起到预防痔疮的作用。

全军肛肠病专病中心

第二炮兵总医院肛肠外科组建于1996年,1997年被第二炮兵后勤部批准为二炮医学重点专科,1998年被批准为第二炮兵肛肠疾病治疗研究中心,2005年被总后勤部批准为“全军肛肠疾病专病中心”。“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副院长李淑君带领的护理组被国家授予“巾帼文明示范岗”的光荣称号。建科以来,接待多名地方及军队高层领导人,病源范围覆盖国内各省、市、自治区,还涉及新加坡、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中心展开床位33张,下设专科门诊、盆底功能检查中心、内镜中心、日间手术室、结肠灌洗治疗室等。诊治范围覆盖了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结肠及盆底功能性疾病、肛门部疾病、功能性排便障碍及肛肠先天性畸形等所有结直肠肛门疾病。中心拥有多通道肛肠测压系统、生物反馈治疗仪、3D肛肠腔内超声系统、电子肠镜、放大肠镜、超声肠镜、结肠途径治疗机、电视腹腔镜系统等一流专业化设备。

中心为肛肠外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承担国家863课题、全军“十一五”、“十二五”重大医学科研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拥有多人在全军和国家级专业学术团体任职,承办和参与学术会议50余次,在国际及国内权威专业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为目前国内肛肠专业领域,诊治病种覆盖全面、技术领先、设备先进、医疗科研并重的一流专科中心和培训基地。

赵克 主任医师,教授,第二炮兵总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全军肛肠病专病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军普外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普外专业委员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副主任委员,全军中医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苏州大学医学院、辽宁医学院、泰山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对结直肠肛门部常见病、肿瘤、顽固性便秘、先天性畸形、外伤的诊断手术治疗有较高的造诣,对出口梗阻性便秘、环状混合痔、复杂性肛瘘、结直肠巨大息肉的外科治疗有独到之处。

曾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与医疗成果奖10余项,其中新型肛肠系列器械的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脱管改道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方痔疮栓的研制与应用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医用胶在肛肠外科的应用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平肠理腹汤为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不良生活方式 第1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我所的163名离休干部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77.28±3.81)岁,其中75~79岁37人(22.02%),80~84岁94人(55.95%),85~89岁31人(18.54%),90岁以上6人(3.57%)。2010年6月离休干部参加调查168名,参加体检109名;2011年6月参加调查163名,参加体检101名。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情况、吸烟、饮酒和运动情况)、健康知识与行为、健康教育方式选择等。共发放调查表168份,回收168份,经核查后均合格,回收合格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录入数据,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部分疾病或指标的诊断依据

(1)肥胖:以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1]的研究作为分组依据,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kg/m2,超重组:BMI 24.0~27.9 kg/m2,肥胖组:BMI≥28 kg m2。(2)高血压:按WHO/ISH的诊断标准,收缩压(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 Pa)和/或舒张压(DBP)≥90mm Hg;(3)血糖升高:空腹血糖(FPG)≥6.1 mmol/L;(4)总胆固醇(TC)≥5.72 mmol/L、甘油三酯(TG)≥1.70 mmol/L为增高,血脂两项中有一项增高即为高血脂[2]。(4)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3]:血尿酸(SUA)男≥417μmol/L,尿素≥7.5 mmol/L,肌酐≥110 mmol/L。

2 结果

2.1 实施健康干预前后不良生活方式比较

实施健康干预后,离休干部各种不良生活方式持有率均有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饮酒和吸烟外,其他不良生活方式持有率基本上都下降了25%左右,干预效果良好,见表1。

2.2 实施健康干预后离休干部健康知识与行为改变情况比较

实施健康干预后,除正确使用治疗药物的行为改变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健康知识与行为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实施健康干预后体检指标变化情况

*P<0.05,**P<0.01。

*P<0.01。

实施健康干预后,离休干部人群中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比例明显下降,分别从2010年的25.69%和29.36%下降到2011年的14.85%和15.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健康干预后PSA异常率却有明显增加,由3.67%上升到11.88%,可能与老年人的生理退行性变化有关。其他多项指标的异常率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例(%)

*P<0.05。

3 讨论

通过对离休干部开展为期一年的健康教育后,离休干部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有所提高,该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健意识明显增强,行为生活方式改变的效果初步体现,其中饮食习惯改变最为显著,而不良嗜好改变相对比较困难,要戒掉多年养成的习惯需要更长的时间。调查显示,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后,该人群能正确认识保持良好情绪、营养、适当锻炼和控制体重可以强身和减少疾病者增加了28.83%;正确认识吸烟、肥胖和生活紧张是某些疾病的诱发因素者增加了30.26%;能以乐观、开朗的心情面对疾病者增加了21.62%;能做到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和起居规律者增加了14.95%;平时能够学习所患疾病的有关知识者增加了14.8%;能遵循和执行医护人员的指导者增加了12.45%;能自我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和脉搏者增加了27.86%,充分显示出健康干预的良好效果。因此,今后应通过帮助该人群建立健康行为,预防疾病发生,改善离休干部群体的预期健康寿命,达到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良好状态,从而提高该人群的生活质量。

BMI与肥胖程度密切相关,是临床上一种较好的判断超重/肥胖的指标,因为它是通过体重身高计算的,偏差较小[4]。实施健康教育干预一年后,BMI≥25 kg/m2者减少了4.84%。肥胖与高脂血症、脂肪肝有着密切关系已在很多研究中得到证实[5]。本次调查显示,针对单一“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健康问题,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比较显著。如对高尿酸血症人群实施健康干预后,高尿酸血症检出率降低13.52%;针对复杂“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健康问题,健康干预效果不明显;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血症的变化不大,考虑为短时间的健康教育干预没有出现良好的效果。经过健康干预后,多数体检异常指标的改变有限,可能与离休干部年龄偏大、所患疾病很多是器质性病变有关。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它不仅是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更重要的是一种治疗手段,对临床各种诊疗有增效作用。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和周而复始的过程,可以通过反馈机制,对健康进行动态维护,在实施健康干预措施一定时间后,评价干预效果、调整干预计划和措施。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健康教育、饮食营养指导、运动指导、心理咨询和药物干预的综合健康干预手段,建立并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策略,尤其是对复杂“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健康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最终使老首长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预防或延缓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并进一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早期治疗干预方案,以完善军队离休干部的医疗保健工作。

摘要:目的 评价干预效果,根据实际效果提出需要改进和加强的措施。方法 采用体检分析和问卷法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施健康干预一年后,离休干部的各种不良生活方式持有率均有明显下降,健康知识与行为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该人群中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比例有了明显下降。结论 该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健意识明显增强,说明健康干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单一的“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健康问题干预效果比较显著;对复杂的“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健康问题干预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离休干部,生活方式,健康干预

参考文献

[1]周北凡.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474-482.

[3]余俊文,陆锦波,张小娟,等.1320名老年人血尿酸与血脂、血糖和血压的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6):456-457.

[4]GIBSON R S.Principles of nutritional assess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0:1787-1790.

不良生活方式范文

不良生活方式范文(精选12篇)不良生活方式 第1篇糖尿病的头号“敌人”肥胖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高危因素, 8 0%~90%的2型 (非胰岛素依...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