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B/S技术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B/S技术范文(精选12篇)

B/S技术 第1篇

随着Internet的高速发展, Internet早已成为了一种全球信息传递的高速、有效、方便的手段。从网上获取或发布信息已成为现代计算机应用的一大特色。人们可以通过浏览各个网站, 接触到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还可以看看新闻之类当作是一种消遣。而一个企业, 个人通过制作自己的网站, 向全世界宣传自己的产品, 提供各种产品的信息供顾客参考, 并兼顾销售。网站上普遍都有一些免费资源, 从而达到资源共享, 使得我们足不出户都能得到想要的资料。现在很多单位、学校都有了自己的网站, 通过网站使数据处理使人员访问更方便快捷。

1 网络开发环境下的开发模式

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单机的软件程序已难以满足人们网络计算的需求, 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计算模式。C/S和B/S模式是网络环境下开发模式中运用最多的两种。C/S是客户机 (client) /服务器 (server) , B/S是浏览器 (browser) /服务器。B/S模式是一种以Web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MIS系统平台模式。把传统C/S模式中的服务器部分分解为一个数据服务器与一个或多个应用服务器 (Web服务器) , 从而构成一个三层结构的客户服务器体系。相比于C/S模式, 在B/S模式结构下, 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IE浏览器来实现的。它简化了客户端, 使用户的操作变得更简单, 并且具有较低的开发成本, 最重要的是B/S特别适用于网上信息的发布。如今, 大量的应用开始转移到应用B/S的模式, 网站技术也正是应用了这种模式。

2 网站制作语言

在这种模式下应用的HTML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 即超文本标记语言, 是目前网络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 也是构成网页文档的主要语言。HTML文本是由HTML命令组成的描述性文本, HTML命令可以说明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表格、链接等。在HTML语言的描述下, 我们制作的网站通常可以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

早期的网站一般都是由静态网页制作的, 静态网站就是每个页面都是静态存在在服务器上的, 看到的就是服务器上放置的, 对服务的处理能力没有什么要求, 但是更新维护起来非常的麻烦。于是产生了动态网站。所谓的动态, 并不是指我们在网页中插入动态的gif图片或者是flash等元素, 它是指能与客户交互的网站。动态网站就是服务器上放置程序, 访问的时候, 实时从数据库读出数据生成页面, 所以需要服务器先执行一遍。它需要连接数据库, 并把更新的数据放进数据库, 页面是自动生成的。在这种技术下, 用户可以在浏览器中实现注册、信息发布、产品展示、订单管理等。

3 B/S模式技术

在B/S模式下进行动态网页制作得需要一定的编程技术, 我们可以使用很多的技术, 但是一般来讲, 我们应用的最多的主要是以下几种:asp、jsp、php、asp.net。说通俗一点, 就是指当我们浏览网页的时候, 网页分别是以asp、jsp、php、aspx为扩展名的。

3.1 ASP技术

ASP (Active Server Pages) , 是基于微软Windows平台的动态页面开发技术, 可以用VBScript或Java Script语言来编写, 支持COM/DCOM构件模型, 易学易用, 开发效率高。目前为止, ASP技术目前已发展到.net版, 这就是我们前边所说的ASP.net。在开发ASP时, 我们常常先把静态网页设计好, 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上脚本语言。它所用的脚本语言是Java Script和VBScript。ASP中的ADO对象用来执行与数据库相关的操作, ADO以OLEDB或ODBC的方式访问数据库, 在.NET版本中这一对象称为ADO.NET。

3.2 PHP技术

PHP (Personal Home Pages) , PHP是一种HTML内嵌式的语言, 是一种在服务器端执行的嵌入HTML文档的脚本语言, PHP的语法与C语言、Java语言的语法极为相似, 但也有自己独特的语法。它具有庞大的函数库, 这主要是因为它是开源式的, 源代码完全公开, 每个使用PHP的程序员都可以加入自己的函数库, 从而实现更多的功能, PHP支持几乎所有的数据库。

3.3 JSP技术

JSP (Java Server Pages) , JSP技术使用Java编程语言编写类XML的tags和scriptlets, 来封装产生动态网页的处理逻辑。网页还能通过tags和scriptlets访问存在于服务端的资源的应用逻辑。JSP将网页逻辑与网页设计和显示分离, 支持可重用的基于组件的设计, 使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开发变得迅速和容易。Web服务器在遇到访问JSP网页的请求时, 首先执行其中的程序段, 然后将执行结果连同JSP文件中的HTML代码一起返回给客户。插入的Java程序段可以操作数据库、重新定向网页等, 以实现建立动态网页所需要的功能。

4 网站制作的最后实现

选择并设计好脚本语言之后, 我们还要选择一种合适的开发工具, 来制作静态网页。因为这些技术都是嵌入到HTML之内的。我们常用的静态页面设计工具有Frontpage, 还有被称为网页制作三剑客的Dreamweaver、Fireworks、Flash。此外还有非常好用的图形制作工具Photoshop。这都使我们的网站制作变的简单而有趣。

参考文献

[1]任泰明.基于B/S结构的软件开发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2]邓子云, 燕峰.JSP网络编程从基础到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B/S技术 第2篇

现代的观念认为:办公实际上是在人与人、人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交换、组织分类、传递及处理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协调,从而达到企业整体目标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量日益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机关办公要想得到好的整体效果其难度日益增加[1]。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要处理信息的巨量化;二是难以表述这些巨量化信息变化的快节奏;三是在这种形势下还要求更高的处理速度,有时甚至要求“即时”处理;四是各工作岗位及工作部门之间信息交接量与交接速度的上升;五是部门之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使得工作流程发生变化。这就对现代OA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通过理论研究和技术手段,不断改进OA系统,依次来提高机关办公的整体效果,并使得现代办公自动化系统更着重于提供办公信息的共享、交换、组织、传递、监控功能,从而提高政府的管理、决策水平和手段,规范并大力提高政府部门整体运作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

本文对OA系统的工作流模型进行了研究,对批文工作流程进行Petri网分析,同时结合Web技术研究OA的B/S结构,将研究结果运用于OA系统的开发和解决上述问题。实例证明该模型是可行的。OA系统工作流模型

工作流是指整体或部分的业务过程在计算机支持下的全自动或半自动化,它由一系列趋同于同一目标的活动组成,并与工作流执行者(人、应用)交互,推进工作流实例的执行,同时监控工作流的运行状态。工作流管理(WorkflowManagement)是工作流中活动的协商、控制和通信。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ManagementSystem,WFMS)是管理工作流流程的一系列软件,包括定义、测试、分析、仿真、集成、使能、监控、跟踪等内容[2]。近年来,由于WFMS可以作为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的应用平台、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平台和应用系统的集成平台[3],因此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注意和研究兴趣。作为OA系统关键技术之一的工作流技术可以为提高综合办公能力、层次组织管理以及协作的多样性等提供先进的手段。运用工作流技术,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工作流建模是工作流技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定义,利用操作、事件、触发条件等过程因素,构造工作流模型,从而实现对现实流程的关系抽象[4]。在这一工作流建模过程中,只有保证工作流模型和系统目标同构,才能完全发挥工作流模型对过程开展的指导作用。图1为OA系统的工作流模型。

工作流系统中主要部件和数据的作用如下:

(1)过程定义工具被用来创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业务过程描述。它可以是形式化的过程定义语言或对象关系模型,也可以是简单地规定用户间信息传输的一组路由命令。

(2)过程定义为实现某工作目标而要完成的一系列步骤的描述。它包含了所有使业务过程能被工作流执行服务执行的必要信息。这些信息包含起始和终止条件、各个组成活动、活动调度规则、各业务的参与和需要做的工作、相关应用次序和数据的调用信息等。过程由活动和相关数据组成。

(3)活动是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活动可以是程序活动或过程活动,活动通过分配给能够执行活动的用户执行。

(4)数据流是活动中间交换信息和映射。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使用这些数据确定工作流实例的状态转移,例如过程调度决策数据、活动间的传输数据等。工作流相关数据既可以被工作流引擎使用,也可以被应用程序调用。

(5)控制流是活动间的执行顺序,包含被工作流执行服务(WES)和引擎管理的系统数据,例如工作流实例的状态信息、每一活动的状态信息等。

(6)工作流引擎负责解释过程定义,并进行过程实例化和过程执行控制、任务调动、日志维护、通过应用程序接口(API)调用应用程序、提供监督和管理功能等,还提供与工作流参与者之间的接口。

在OA系统的办公业务流程中,公文的审批和会议管理工作等都可以作为较典型的工作流过程实例。工作流Petri网的描述

Petri网是当代德国数学家C.A.Petri定义的一种通用模型,用以描述存在于条件与事件间的关系。它是一种可用图形表示的组合模型,具有直观、易懂和易用的特点,很适合工作流的表达。工作流是由一组相关活动构成,活动是完成一项任务所要进行的多个操作的统称[5]。各个相应的部门所完成的活动就称之为任务,每项任务包括任务的内容、任务的状态、任务的执行结果。

Petri网中控制流极为重要,它控制流程的走向。控制流的结构分为顺序结构、并行结构、或条件结构、循环结构等,如图2所示。

对OA系统中的公文审批流程采用图3表示。它有公文起草、公文校核、公文审批、公文修改、公文核发、公文打印、公文分发和归档等组成,能够满足公文审批的需求。对应各个过程有公文撰写员、校核员、审批会签人员、核发员、打印员和分发归档员等人员岗位。对该流程可以进行Petri网的描述(见图4)。先定义位置N用圆表示,跃迁M用矩形表示。

N1代表公文撰写员,N2~N7分别表示校核员、审批会签人员、核发员、打印员和分发归档员等;而M1~M8分别代表公文起草、公文校核、公文审批、公文修改、公文核发、公文打印、公文分发和归档等,其中M3和M7表示审批会签人员。N0表示公文归档处理。

系统根据用户的角色和审批权限决定工作列表,和审批有关的操作主要提交审批申请、同意和不同意等,以此决定公文的数据流向。采用这种工作流的设计思想,可以体

现办公的自动化和高效率,也可以满足用户变化的需求。OA系统的B/S结构

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是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点。对于应用系统软件来说,特别是一些较为复杂的软件系统,没有一个合适的体系结构而要有一个成功的软件几乎是不可想像的[6]。不同类型的系统需要不同的结构体系,系统的设计往往很大程度取决于体系结构的选择。本文采用基于B/S网络结构体系,来开发OA系统。图5显示系统的B/S体系结构。B/S结构将OA系统中的三要素(数据、功能、行为)分离,形成前端客户层,负责可移植的逻辑表达;中间的应用层,允许用户通过将其与设计应用隔离而共享和控制业务逻辑;后端的设计隔离和服务层,提供对专门数据服务的访问,处理客户端与数据库间的数据流。与C/S结构体系相比,其优点在于:

(1)不必开发专用的客户端软件,在用户端不需要增加任何代码,用户只需使用现行的浏览器,其操作十分方便,简单易学,界面统一,降低了用户学习新知识的难度,用户易于接受,这样既节省了开发时间,也减少了系统出错的可能性,降低了维护费用。

(2)网络应用系统跨平台,兼容性好,保护原有的软硬件设施,原来的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都可以很容易地加以利用,可以使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效益。

(3)技术上相对成熟,投入费用少,系统维护简便,简单易用,见效快,回报率高。应用Web技术,OA系统只需在服务器上集中实现和配置的维护、管理,大大降低了用户用于软件系统维护和升级的难度和费用,使办公自动化更加容易实施,用户投资风险小。

(4)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并可进行扩展。

(5)软件移植容易,并可以进行严密的安全管理。

另外,B/S层次分离的优势体现在界面风格统一为浏览器,并具有统一的语言格式、统一的传输协议,系统管理简单,能够优化资源,可支持异种数据库和方便信息发布等。OA系统的功能简介

OA系统作为现代化的办公系统,不仅要有办公事务处理的功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办公业务的管理功能(如对公文流转的支持等),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等诸多功能,以增强OA系统办公处理能力。

OA系统的设计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模块:日程安排、备忘提醒、公告板、自我工作、项目管理、客户管理、人力资源、办公用品管理等,支撑模块有资源库、系统管理、用户管理、系统日志等。各个模块定位明确,相互依赖。其核心为两大模块:自我工作和项目管理。自我工作模块实际依托的是工作流技术,是工作流技术的具体体现,它针对办公的业务流程,详细的记录和反映整个工作全部过程。整个OA系统的功能结构见图6。

OA系统的各个模块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组合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

公文管理模块主要包含撰写、收文、发文、传阅和归档,可对文件的会签和审批过程进行跟踪、全程催办和统计;个人信息管理包括日常安排、重要提醒和提供邮件服务等,帮助安排和处理个人事务和日常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及时提醒个人重要事务,如参加会议、重要约会时间等,它具备电子秘书的功能,使自己能够合理地安排工作时间;项目管理模块可以进行多重任务的规划和设立,进行项目管理的多种管理工作,如项目的交流、项目的预算、费用的统计,对项目工作的进展进行跟踪管理,并具备进行项目协调的功能,可以对项目参与者进行管理,发挥团队作用;自我工作模块主要基于工作流技术来完成工作的全过程,从一项工作的确立,涉及各个工作步骤流转直到工作结束的整个过程,它可以选择下一步工作的接管人,添加必要的工作附件,办理人员可以查看工作附件,并填写自己的办公意见等;会议管理主要组织制订与审批会议计划、预定会议室、确定参加人员和安排、发送会议通知,以及记录会议纪要;公共信息具有提供公告栏、综合信息、人员外出、电子讨论和信息快报等功能;人力资源模块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可以方便地了解掌握关于员工的多种信息、编排员工培训计划,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人事档案管理和政策法规文件管理。用户管理主要授权用户登录系统,设置账号和权限等,系统管理主要功能管理员对系统栏目编辑,选择公文流转部门,设置用户LOGO,还可运行其他Web应用程序等;资源库模块提供各种文档资料,供用户查询和阅读,也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常用文档可以收入自己的文件夹,但文件分机密等级,查阅、修改等均根据权限确定。

为了实现OA系统的多项功能和维护数据流,需进行基于网络的数据库开发,首先必须建立基于网络数据库的开发环境,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开展工作。系统平台配置要求:

服务器端: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Server中文版,网络协议TCP/IP,Web服务器MicrosoftIIS5.0,数据库系统Microsoft SQLServer 2000。

客户端:Microsoft windows 98中文版或Microsoft workstation4.0、IE5.0中文版。

开发工具:ASP4.0、Microsoft VisualInterDev 6.0和Macromedia Dreamweaver UltraDev 4等。结 语

本文研究基于工作流管理技术和采用B/S结构的OA系统,能够将办公等诸多项工作集成在一起,通过Internet/Intranet进行办公业务处理,提供数字化办公环境。采用SQLServer 2000数据库作为后台支撑,设计开发了OA系统。系统提供规范、灵活的办公流程管理,具有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安全性好、可靠性高等特点,并已得到实际应用。科学化的管理需要依靠现代化的办公工具,智能化决策、无纸化办公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趋势,而办公自动化系统将在现代化的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 侗,胡奖荣.办公理论与协同OA的模型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0,15(1):35-41.

[2] KimY,Kang S,KimD,etal.WW-FLOW:Web-based workflowmanagement withruntime encapsulation[J].IEEEInternet Comput-er,2002,4(3):55-64.

[3] 尹建伟,陈 刚,董金祥.柔性工作流动态行为建模方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2,14(10):1-7. [4] LIUK,ONGT.Amodeling approachfor handling business rules and exception[J].The ComputerJournal,1999,42(3):206-223.

B/S技术 第3篇

【关键词】B/S结构ASP教学平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一、构建的可行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各学科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究创新却显得极其缓慢。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一般都安排在学校的网络机房进行。常用的机房教学软件主要是基于C/S结构(即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来实现,学生机需要安装客户端才可进行管理操作,应用程序的升级和客户端程序的维护较为困难。此类软件一般使用全屏广播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这种环境下较易形成“一人讲授,众人听讲”的模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帮助,会让学生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情境。所以,我们有必要建立一种以B/S结构(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为教学平台支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小组协作、共同探讨、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完成自我学习。

二、设计思路

1.信息技术教学平台是信息技术教师机房教学管理的延伸和补充,以简单易用为原则。

作为辅助传统课堂教学的平台,必须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平台要具备传统课堂教学的管理功能。在技术实现上,B/S结构相对于C/S结构来说,有着简单易用、客户端无需维护的优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教学平台既要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也要能体现因人施教的差异需求。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进行授课,很难判断全体学生的掌握程度。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学习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拓展学习视野,将自己的要求及时通过平台反馈给教师,从而让教师关注个体的差异。

3.信息技术教学平台要构建成一个通用和灵活的教学辅助平台。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个教师在一个学期承担多个班级的授课任务。每个班级存在着课堂进度、难易程度等差异。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应支持教学内容的差异化设置,在平台上能为每节课设置个性化课程,打破单调统一的教学内容。

4.信息技术教学平台要方便教师进行网上教学管理活动。

信息技术教学平台是教师发布信息从事教学活动以及同学生交流的窗口。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师是教学平台信息的提供者和系统应用的指导者。教学平台设计时要考虑对课程、课件以及学生的动态管理的操作简便性,方便教师的使用,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

5.信息技术教学平台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的跟踪,并进行有效的评价。

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为每个学生分配了不同的ID进行登录,登录方式可以是学号或者中文姓名,但必须确保其唯一性。学生登录平台后可以自动显示其个人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等。学生可通过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查询相关学习文档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平台会对学生的在线学习活动进行记录,并给出相应的评估报告。

三、教学辅助应用概述

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归根结底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所以每节课的在线教学要与课堂教学进行一体化管理。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主要功能如下。

1.对课程的授课对象(班级、学生)进行管理。

教师登录在线课堂后,只有了解自己所授课程的班级的学生以及上节课的所学内容,才便于辅助课堂教学。系统可导入全校所有相关班级的学生数据。教师只需要设定好本次上课的班级、课程、节次、选测题,就可以浏览本节课所有学生的相关信息。

2.学生登录、签到、认证的管理。

学生通过浏览器打开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利用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登录成功后在学生端界面就可以看到本次课程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如:授课教师姓名、课程、选测题、本人座位号等。学生通过授权就可以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浏览相关的学习内容。

3.作业与在线测试管理。

作业与在线测试是巩固和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在线教学课堂为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学生接收和提交作业提供了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各个章节的在线自测练习,及时在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4.答疑、小组协作、教学沟通。

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需求,并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环节。在教学平台中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对话支持,是实现有效教学手段的重要方法。这样的交流方式,对及时参与学生的问题和解答有着巨大的帮助。

5.作品展示与评价。

每一节主题研究后都要求学生将各自的研究成果或作品,通过平台内的作品上传功能及改进后的作品实时展示评价体系上传,让所有学习者都能直接浏览。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这是一堂课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依据。在评价模块中对学生上交的作品实现了网页直接浏览的功能,凡是学生上传的作品都能以缩略窗口的形式,直接显示在作品评价页面中。

四、平台系统的实现

1.采用三层B/S应用模式。

教师通过客户端的浏览器直接登录WEB教学平台,就能进行在线教学管理的操作。整个系统采用动态网页设计技术ASP(Active Server Page),以实现对课程、学生、教师等信息的动态管理和人机交互式的教学管理功能。应用软件采用MVC结构,即教学平台的业务处理逻辑(模型Model)、页面显示(视图View)、业务控制逻辑(控制Controller)三个部分的编程独立开发,便于程序的开发和维护。

2.运用模块化结构设计体系。

各模块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模块化设计可以让教师灵活地进行功能上的调用和组合,方便各阶段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设置,满足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的需要。

3.数据库设计采用ACCESS数据库。

采用ACCESS数据库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实用、通俗易懂,信息技术教师无需培训就可以直接调试使用。但考虑到平台数据并发处理及后期大数据量处理时的效率,有必要在后续升级时把数据库升级转换到MSSQL或MYSQL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Moodle平台是一个开源课程管理系统(CMS),也被称为学习管理系统(LMS)或虚拟学习环境(VLE)。与正逐渐流行的这一平台相比,本文所述的基于B/S结构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具有硬件要求低、稳定性好、设置简单、操作方便、上手容易等优点,更适合于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当然,不管多么先进的技术、多么先进的平台,也只不过是传统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只有合理地使用才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

基于B/S结构的软件开发技术分析 第4篇

关键词:B/S结构,PHP,Visual Basic,SQL标准语言

Internet/Intranet技术,尤其是基于Web(HTML,HTTP)的信息发布与检索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整个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从C/S的主从结构演变为灵活的多级分布式结构。在当今以Web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时代,上述变化为体系结构的应用赋予了新的内涵。实际上,新型的多级分布式结构就是浏览器/服务器体系,亦即Browser/Server(B/S)体系。

1.基于Web的B/S体系结构

B/S模式应用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浏览器(Browser)与服务器(Web Server,Other Server)。服务器上有数据(data)与各种应用程序(App),通过对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进行下载,浏览器可以对其功能实现动态扩展,服务器的结构具有多层次性,B/S系统所处理的各种数据类型亦能够进行动态扩展。借助于浏览器,用户可以向在网络上进行分布的各个服务器发出某种请求,在接收到相应的请求之后,服务器会对其进行处理,并将用户所需信息最终再返回到浏览器上。B/S结构能够对客户机的工作进行简化,通过对B/S体系的应用,服务器会承担更多的工作,相对地,客户机上则只需配置少量客户端软件即可,服务器会完成具体的数据库访问与应用程序执行等工作。浏览器在发出请求之后,Web Server会对其他一系列工作进行处理,例如数据请求与加工、结果返回、动态网页生成等。实际上,B/S体系结构是对二层Client/Server结构下的事务处理模块与客户机任务的分离,它利用Web服务器单独组成一层来承担与完成各项任务,通过将负荷向Web服务器进行分配,大大减轻了客户机的压力。基于Web的B/S三层体系结构可由图1予以表示。

2.基于B/S结构的软件开发技术

2.1 PHP技术

PHP为超级文本预处理语言的英文首字母简写,是一种HTML嵌入式语言。在某种意义上,PHP与ASP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他们都属于HTML嵌入式的脚本语言。PHP在服务器端的实现风格与C语言类似,现阶段,很多网站编程人员都对PHP语言有较高的应用率。除了自己的创新,PHP语法还与C语言、Java语言以及Perl语言相结合,与CGI语言及Perl语言相比,PHP有着更快的动态网页执行速度。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CGI会完全生成HTML标记,因此其工作效率相对而言会比较低,而PHP会在HTML文档中进行程序的嵌入,这就决定其有着较高的效率;与同是HTML嵌入式脚本语言的Java Script相比,PHP会对服务器端的程序予以执行。此外,PHP所具有的功能非常多,CGI与Java Script所具有的全部功能PHP都可以实现,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对9成以上的现行数据库与操作系统提供支持。

2.2 Visual Basic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微软公司推出了Visual Basic语言,它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程度较高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实现了与事件驱动方式相关理论及开发技术的结合,被用在以Windows环境为基础的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环节中。Visual Basic易于学习与掌握,其强大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同专业的Windows开发工具SDK相媲美。可视化环境下Visual Basic可以方便且迅速地对Windows图形界面进行创建,借助于这一技术,很多程序都可以被开发出来,例如互联网络、数据库管理以及客户/服务器模式等。Visual Basic技术以其所具有的可视化设计方法与环境优势降低了应用程度开发的复杂程度。

2.3 SQL标准语言

SQL是英文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的首字母简写,即结构化查询语言,其主要功能在于同不同数据库建立良好的联系并进行有效沟通。以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所提出的相关规定为依据,SQL属于一种关系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标准语言,它应用在多种程序的执行与操作过程中,例如对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更新与提取等。现阶段,SQL语言标准在常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比较广泛,这些数据库管理系统有DB2、Sybase、Oracle、Access以及SQL Server等。虽然很多数据库会对SQL语句进行一定的再开发与扩展,但它们依旧可以对Update、Delete、Drop等标准SQL命令加以使用,以对各种数据库操作予以执行。SQL Server的开发起始于Microsoft与Sybase等公司,并于1988年推行第一个版本,它是一种与数据库有着紧密联系的管理系统。当Windows NT发布之后,Microsoft与Sybase两个公司关于SQL Server的开发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并出现分歧,最终结束合作并进行各自的发展。其中,Microsoft公司选择将SQL Server引入到Windows NT中,并加大力度对SQL Server在Windows NT操作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开发与推广;而Sybase公司则将更多的精力放于SQL Server在UNIX系统中的应用之上。

3.结语

在软件规模及其复杂程度日益增加的背景之下,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与说明亦越来越重要,甚至比特定算法与数据结构选择的重要性还要大很多。作为对系统高层设计予以描述的一种手段,软件体系结构逐渐发展为软件工程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与热点。本文所进行的体系结构开发技术的研究,对于软件工程领域来说有着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鲁华栋,裴祥.B/S体系网络结构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研究[J].信息通信,2013(6):87-87.

[2]吴小青.基于B/S体系结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D].江南大学,2008.

B/S技术 第5篇

关键词:C/SB/SMIS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基于Web的信息发布和检索技术、Java计算技术以及网络分布式对象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很多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从C/S结构向更加灵活的B/S多级分布结构演变,使得软件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跨入一个新阶段。认识这些结构的特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选型,对于成功开发一个MIS系统是非常关键的。

1C/S结构与B/S结构

1.1C/S结构

C/S结构,即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此结构把数据库内容放在远程的服务器上,而在客户机上安装相应软件。C/S软件一般采用两层结构,其分布结构如图1所示。它由两部分构成:前端是客户机,即用户界面(Client)结合了表示与业务逻辑,接受用户的请求,并向数据库服务提出请求,通常是一个PC机;后端是服务器,即数据管理(Server)将数据提交给客户端,客户端将数据进行计算并将结果呈现给用户。还要提供完善的安全保护及对数据的完整性处理等操作,并允许多个客户同时访问同一个数据库。在这种结构中,服务器的硬件必须具有足够的处理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各客户的要求。

C/S结构在技术上很成熟,它的主要特点是交互性强、具有安全的存取模式、网络通信量低、响应速度快、利于处理大量数据。但是该结构的程序是针对性开发,变更不够灵活,维护和管理的难度较大。通常只局限于小型局域网,不利于扩展。并且,由于该结构的每台客户机都需要安装相应的客户端程序,分布功能弱且兼容性差,不能实现快速部署安装和配置,因此缺少通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要求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技术人员去完成。

1.2B/S结构

B/S结构,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就是只安装维护一个服务器(Server),而客户端采用浏览器(Browse)运行软件。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和改进。主要利用了不断成熟的WWW浏览器技术,结合多种Script语言(VBScript、JavaScript)和ActiveX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

B/S三层体系结构采用三层客户/g艮务器结构,在数据管理层(Server)和用户界面层(Client)增加了一层结构,称为中间件(Middleware),使整个体系结构成为三层。三层结构是伴随着中间件技术的成熟而兴起的,核心概念是利用中间件将应用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存储层三个不同的处理层次,如图2所示。三个层次的划分是从逻辑上分的,具体的物理分法可以有多种组合。中间件作为构造三层结构应用系统的基础平台,提供了以下主要功能:负责客户机与服务器、服务器与服务器间的连接和通信;实现应用与数据库的高效连接;提供一个三层结构应用的开发、运行、部署和管理的平台。这种三层结构在层与层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层的改变不会影响其它层的功能。

在B/S体系结构系统中,用户通过浏览器向分布在网络上的许多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信息返回到浏览器。而其余如数据请求、加工、结果返回以及动态网页生成、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应用程序的执行等工作全部由WebServer完成。随着Windows将浏览器技术植入操作系统内部,这种结构已成为当今应用软件的首选体系结构。显然B/S结构应用程序相对于传统的C/S结构应用程序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B/S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分布性强、维护方便、开发简单且共享性强、总体拥有成本低。但数据安全性问题、对服务器要求过高、数据传输速度慢、软件的个性化特点明显降低,这些缺点是有目共睹的,难以实现传统模式下的特殊功能要求。例如通过浏览器进行大量的数据输入或进行报表的应答、专用性打印输出都比较困难和不便。此外,实现复杂的应用构造有较大的困难。虽然可以用ActiveX、Java等技术开发较为复杂的应用,但是相对于发展已非常成熟C/S的一系列应用工具来说,这些技术的开发复杂,并没有完全成熟的技术工具供使用。

2C/S结构与B/S结构的分析比较

2.1硬件环境不同

C/S建立在局域网的基础上,通过专门服务器提供连接和数据交换服务。所处理的用户不仅固定,并且处于相同区域,要求拥有相同的操作系统。B/S建立在广域网的基础上,信息自己管理,有比C/S更强的.适应范围,一般只要有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就行。与操作系统平台关系最小。面向不可知的用户群。

2.2结构不同

C/S软件一般采用两层结构,而B/S采用三层结构:

这两种结构的不同点是两层结构中客户端参与运算,而三层结构中客户端并不参与运算,

只是简单地接收用户的请求,显示最后的结果。由于三层结构中的客户端并不需要参与计算,所以对客户端的计算机电脑配置要求较低。虽然BlS采用了逻辑上的三层结构,但在物理上的网络结构仍然是原来的以太网或环形网。这样,第一层与第二层结构之间的通信、第二层与第三层结构之间的通信都需占用同一条网络线路,网络通信量大。而C/S只有两层结构,网络通信量只包括Client与Server之间的通信量,网络通信量低。所以,C/S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是B/S无法比拟的。

2.3处理模式不同

B/S的处理模式与C/S相比,大大简化了客户端,只要装上操作系统、网络协议软件以及浏览器即可,这时的客户机成为瘦客户机,而服务器则集中了所有的应用逻辑。

2.4构件重用不同

在构件的重用性方面,C/S程序从整体进行考虑,具有较低的重用性。而BlS对应的是多重结构,要求构件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具有较好的重用性。

2.5系统维护不同

系统维护是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开销最大的一部分。C/S程序由于其本身的整体性,必须整体考察并处理出现的问题。而B/S结构,客户端不必安装及维护。B/S结构在构件组成方面只变更个别构件,开发、维护等工作都集中在服务器端。当需要升级时,只需更新服务器端的软件,而不必更换客户端软件,实现系统的无缝升级。这样就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使用户的总体拥有成本(TCO)大大降低。

2.6对安全的要求不同

由于C/S采用配对的点对点的结构模式,并采用适用于局域网、安全性比较好的网络协议(例如NT的NetBEUI协议),安全性可得到较好的保证。C/S一般面向相对固定的用户群,程序更加注重流程,它可以对权限进行多层次校验,提供了更安全的存取模式,对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很强。一般高度机密的信息系统采用C/S结构适宜。而B/S采用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这种开放的结构模式,并采用TCP/IP这一类运用于Intemet的开放性协议,其安全性只能靠数据服务器上管理密码的数据库来保证。所以B/S对安全以及访问速度比C/S有更高的要求。而Intemet技术中这些关键的安全问题远未解决。

2.7速度不同

由于C/S在逻辑结构上比B/S少一层,对于相同的任务,C/S完成的速度总比B/S快。使得C/S更利于处理大量数据。

2.8交互性与信息流不同

B/S技术 第6篇

关键词C/S模式;B/S模式;教学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7)12-0084-03

Scheme of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C/S and B/S//Xiang Zuga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tual need and the feature of the present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ompares the advantage and shortcoming of two kind of patterns. The paper proposes a kind of patter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C/S and B/S and offers the function module and the method of realization and the supporting environment of the system software and hardware based on this pattern of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C/S pattern;B/S pattern;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Author’s addres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Hangzhou 3100018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需要进行大量严格的教学管理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管理系统已由原来的纯手工操作,发展成为半自动化、自动化的管理系统。近几年,高等学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并存在多校区的办学模式,这使得原有的单一的由C/S模式或由B/S模式构建的教学管理系统都不能满足目前教学管理的需要。因此,采用C/S与B/S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教学管理系统成为一种必然。

1 C/S和B/S结构比较

1.1 C/S结构模式的特点

(1)具有成熟可靠的设计开发方法和工具。

(2)交互性强、界面友好。客户端程序不但可以针对特定用户来设计,而且在提供各种在线帮助和出错提示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并且可以在子程序间自由切换。

(3)安全性高。由于C/S是配对的点对点的结构,一般运行在局域网内,而且访问系统必须要有专用的客户软件,因此安全性较好。

(4)响应速度快。C/S采用逻辑上的两层结构,速度快,利于处理大量的数据。

(5)能降低网络通信量。C/S结构的网络通信量只包括Client与Server之间的通信量。

(6)不能跨越异质异构网络进行访问,限制网上信息的公布。

(7)开发成本较高。C/S结构对客户端软硬件要求较高,尤其是软件的不断升级,对硬件要求不断提高,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客户端越来越臃肿。

(8)升级维护复杂。如果应用程序要升级,必须到现场为客户机一一升级,每个客户机上的应用程序都需维护。

1.2 B/S结构模式的特点

(1)简化了客户端。不论基于何种平台,只须安装一种通用的浏览器,采用同样的界面访问。

(2)用户操作使用更加简单和通用,只要会使用通用浏览器就行。

(3)能够跨越异质异构网络进行互联,用户可方便地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访问Web服务器。

(4)B/S特别适用于网上信息发布,使得传统的MIS的功能有所扩展。

(5)系统升级维护方便。在B/S结构中,管理和维护集中在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可以任意扩充,而对客户端不产生任何影响。

(6)安全性差。B/S模式采用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开放结构模式,并用于Internet的开放性协议,对系统所必须的安全保障还缺乏完善的技术措施。

(7)交互性、响应速度及数据传输速率方面比C/S结构模式差。

1.3 C/S模式与B/S模式相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分别应用C/S模式或B/S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针对教学管理系统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可以在安全性要求高、交互性强、处理数据量大、数据查询灵活且地点固定的小范围内使用C/S模式,而在安全性和交互性不高、地点灵活的广域范围内使用B/S模式,充分利用2种模式各自的优势,为不同的子系统选用不同的系统平台,构建一种将2种模式交叉并行使用的混合模式。这种将2种模式交叉并行使用的方案相对于单独采用C/S或B/S模式必然会有许多优越性:首先,它能保证敏感数据的安全性,特别是对数据库的修改和新增记录的操作;再者,能经济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络资源,简化一部分客户端程序;第三,能保证复杂功能的交互性和一般功能的易用性。此外,它还使得系统维护简便、布局合理且网络效率高。

2 系统功能模块

如图1所示,教务管理系统主要由系统管理模块、学籍管理模块、成绩管理模块、教学计划管理模块、信息发布模块、信息查询模块、选课模块、教材管理模块、教学调度管理模块、教学质量监控模块等子系统组成。

各子系统功能:(1)系统管理模块完成系统的用户管理、权限设置等功能;(2)学籍管理模块完成学生入学信息、学籍异动信息的录入、修改及统计分析等功能;(3)成绩管理模块完成学生各门课程考试及毕业设计成绩的录入、修改及统计等;(4)教学计划模块是各职能模块间的核心模块,通过教学计划模块与其他模块现横向关联,其主要功能是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数据的有效管理;(5)教学调度模块实现排课、调课、排考以及教室管理等功能;(6)教材管理模块实现教材的入库、出库以及学生个人账户的书款情况的管理;(7)师资管理模块实现对教师基本情况进行录入、修改及部分内容的浏览;(8)选课管理模块承担选课操作工作,为学生所使用,主要提供登录、选课、显示、修改口令等功能;(9)信息发布模块主要实现通知、课程安排等公共教学信息的发布;(10)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用于学生网上评教,制定和维护学生评教的指标,教师可以查询自己的评教结果和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11)信息查询模块实现成绩等信息的查询。

在上述子系统中,由于学生学籍、成绩及教学计划、教学调度、教材管理、师资管理等信息需要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强的交互性,同时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因此这部分子系统适合采用C/S模式;而信息发布与学生信息查询及选课模块、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则具有适用范围广(如学生可在网上进行选课、信息查询、教学评价等操作),安全性、交互性要求不高等特点,所以这部分子系统适合采用B/S模式。

3 功能实现

B/S模式部分的核心模块由Windows 2003 Server、IIS6.0和SQL Server2000组成。其工作原理为: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将请求交给IIS,IIS接受请求并调用ASP程序,ASP程序通过ADO接口与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2000 连接进行数据库操作,ASP程序再将操作结果以HTML文本的形式发送给浏览器。

C/S模式部分由服务器端的SQL Server2000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工具与客户端的应用程序组成。其工作原理为:客户端通过ODBC接口向服务器发送SQL语句请求,数据库服务器根据SQL语句生成所需条件的数据结果集,最后客户端应用程序通过ODBC接口将生成的数据结果集取回。

4 系统的软、硬件平台选择

系统的硬件平台包括Web服务器、客户机、网卡及校园网络资源。系统的软件平台:B/S模式部分,各终端可采用Windows98/2000为平台,使用IE为浏览器,Web服务器端可选用Windows 2003 Server为网络操作系统,选用IIS作为Web服务器软件,选用MSSQLServer2000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C/S模式部分,Client端开发工具可选用Delphi,数据库管理工具可选用MS SQL Server2000。

5 结束语

B/S技术 第7篇

的需求及特点,利用单服务器集群技术进行系统设计以满足高可用性等的要求。

1 设备系统的架构设计

设备系统的平台将利用产销系统平台资源的扩展能力进行扩展,同时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选用成熟技术的前提下,充分地利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既符合当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又具有成功的经验。系统设计思想如下。

(1)系统架构的高可用性。

从设备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看,系统的主要特点是:联机事务处理和交易量大,需要支持500个以上的联机客户端。应用处理的特点是在同一时间段内,相同模块的并发处理量大,模块间的应用逻辑相关性强,而且每个模块所涉及的关联数据表相当多,造成每个应用需读取和修改大量的数据库表,且所涉及的数据库表之间的关联相当复杂。针对这些特点,决定采用单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设计,同时需要特别考虑数据库表与记录的合理分布问题,通过在设备管理系统中设备编码的设计,使不同的设备以不同记录来存储,相同设备通过设备编码的子项以相同记录的不同字段来存储,保证相同的功能模块在访问数据库时所涉及的记录能保证不同,以提供最佳的“读”一致性。在B/S设计架构下,通过集群技术将B/S架构下的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组成互为热备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各自运行各自的功能,在故障情况下,如应用服务器发生故障,其功能通过集群技术切换到数据库服务器上,数据库服务器承担起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功能,反之亦然。从而使B/S架构下的单服务器系统可以提供高可用性。

(2)将Web服务器层和应用服务器层合二为一。

B/S三层架构模式的特点是客户端的“0”安装(只需浏览器)以及Java的平台无关性,使客户端不需要安装维护,极大地降低了系统运营维护成本。逻辑上B/S模式分为客户端层、Web服务器层、应用服务器层和数据服务器层。在不锈钢分公司内部的Intranet范围内,设备管理系统用户数量与Internet相比,系统规模不是非常大的情形下,具备将Web服务器层和应用服务器层合二为一的条件。

(3)利用现有产销系统资源的扩展能力。

不锈钢分公司产销系统由两台HP Superdome服务器组成数据库服务器,构建了SAN的存储环境等基本的系统硬件条件,在此系统硬件环境下,通过对现有系统的扩容,实施设备综合管理系统。设备综合管理系统采用B/S三层架构,系统硬件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了对现有系统的投资保护,利用现有产销系统扩展能力,在产销系统的两台HP Superdome服务器上各增加两个硬件分区(各8CPU,16GB内存),作为设备管理系统的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共享现有的SAN环境、对SAN交换机、XP512存储磁盘阵列系统,通过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互为热备的集群系统,实现系统的低配置、高可靠性的设计。

(4)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满足客户端接入的需求。

宝钢股份不锈钢分公司在建设产销系统时,同步建设了相应的公司主干网络,并覆盖到相应的外协单位,采用B/S三层架构使企业外部的协力单位可以通过授权方式,方便地使用设备管理系统。

根据不锈钢分公司设备管理系统规模大、终端用户遍布全厂的特点,采用三层逻辑架构[2],如图1所示。三层架构模式是伴随着中间件技术的成熟而兴起的。核心概念是利用中间件技术将应用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服务器层三个不同的处理层次,以中间件作为构造三层架构应用系统的基础平台。基于三层架构的应用系统不但具备大型机系统稳定、安全和处理能力高等特性,同时拥有开放系统成本低、可扩展性强、开发周期短等优点。[3]系统同时增加一台虚拟磁带库作为设备管理系统及现有产销系统的备份设备。[4]系统硬件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2 集群技术

2.1 集群技术的特点

集群是以网络技术连接起来的一群计算机组合,在工作时像一个整体资源。集群技术继承了从分布式系统的研究中获得的大部分成果,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些显著的区别。集群是典型的同构和紧密耦合系统,分布式系统可以由具有不同种类的异构计算机组成;集群系统的节点互为信任关系,而分布式系统必须处理无信任关系节点的请求。集群可以以多种方式配置,有PC集群、工作站集群和SMP集群,在节点操作系统上有Linux,NT,Solaris,AIX和HPUX。集群配置方式取

决于存储系统、客户机、监视、资源共享、节点数、故障的屏蔽能力。

集群技术可以使用户以较低的成本来改进用户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在集群软件的支持下,应用程序的性能将得到改善,同时集群计算更具有故障恢复能力。基于应用目的的不同,集群可以分为科学计算和高可用应用,就形成了高性能集群和高可用性集群;基于节点间归属的不同,可以分为专用集群和非专用集群,专用集群是指个人拥有系统的全部资源,非专用集群是指系统的资源是共享的。宝钢不锈钢设备管理系统采用SMP计算机架构,组成非专用的高可用性集群系统。

2.2 集群软件MC/ServiceGuard

本设备系统采用MC/ServiceGuard集群软件,它是HP9000系列计算机的高可用性集群软件,当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出现故障时,可继续执行应用程序的服务。它采用一种基于应用可迁移的方法,使多个通用系统通过网络相连,用SCSI或光纤通道连接需要物理共享的外存设备,但同时只有一台机器存取一个物理设备。系统间定时发送heartbeat信息,一旦对方系统故障,故障系统中的应用自动切换到备机上运行。[5]

MC/ServiceGuard管理应用以Package(应用包)为单位,一个Package包括一个浮动的IP地址、系统进程、若干应用进程以及应用进程所用的硬盘。不管应用包如何切换,为前端用户提供服务所对应的IP地址是固定的,这样保证应用切换对用户是透明的。集群系统中没有一台机器是空闲的,各自运行自己的应用,使系统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MC/ServiceGuard系统中系统硬件和集群软件相配合,完成单点故障的系统切换。设备管理系统的集群硬件结构如图3所示,如果在集群系统中,应用服务器节点的硬件、服务、网络或其他资源出现故障,MC/ServiceGuard 则自动将程序包的控制权转移给集群中的另一数据库服务器节点,保证服务在系统中继续进行。图中虚线部分是发生单点故障情况下后备磁盘的访问路径。

MC/ServiceGuard集群软件,是在操作系统和磁盘卷组管理软件之上的系统软件,其软件层次结构如图4 所示,MC/ServiceGuard组件是集群系统软件,程序包由用户根据不同的应用自行编制。

MC/ServiceGuard共有九个守护进程,分别是:配置守护进程、集群守护进程、日志守护进程、逻辑卷管理守护进程、Object Manager守护进程、SNMP 子代理(可不运行)、服务助手守护进程、共享磁带守护进程和仲裁服务守护进程。

3 系统和集群的配置设计

3.1 网络设计

集群系统需要设计两个独立的网段,分别是服务网段和心跳网段。服务网段供服务器对外提供应用程序访问服务,网络IP地址的设计采用浮动IP地址,物理上并不存在于网络系统,这样可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访问服务只有配置了Oracle,Weblogic和集群软件MC/ServiceGuard后才能使用。心跳网段用于集群环境中集群服务器之间传输心跳信号,采用单独的局域网络设计,仅仅在集群服务器间建立网络联系。

3.2 FC Switch 光纤交换机的端口与Zone配置

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所有设备都通过冗余的通道分别接到FC 交换机上的两块交换网卡上以减少单点故障。此外,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在交换机上划分不同的Zone以避免相互之间的性能干扰,并提高数据访问速度和安全。服务器各配置二块光纤通道卡,在与光纤交换机连接时,保证二块光纤通道卡连接在不同的光纤交换机上,以避免单点故障。在Zone的划分上,原本也应该将各不同的服务器配置在不同的Zone里,但是在本方案中,由于采用的是单机互备的高可用设计,因此,对需要进行互切的服务器,相互配置在各自Zone里,以保证在发生故障时,服务器上的应用切换到备机上,同时原服务器上访问的存储资源也能被新的服务器访问。

物理存储系统为本地存储和阵列存储,本地存储主要为系统软件的安装,在进行存储系统逻辑单元的划分时,对每一个逻辑卷都提供两个独立的FC访问通道,将XP512上相对应的两个FC通道分别连接到不同的FC交换机上,主机能通过存储系统上不同的光纤通道访问同一个逻辑设备,从而保证SAN环境的高可用性和高效率。

3.3 集群设计

在集群的设计上,由于需要将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互为备份,因此,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上的集群配置文件采用不同的配置,通过配置,使一个集群上的不同节点运行不同的程序包配置文件。当集群节点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这些不同的程序包配置文件,并通过运行不同的程序包文件,使发生故障节点上的应用在备机上自动启动,达到应用的高可用性。应用服务器上的pkgapp.sh和数据库服务器上的pkgdb.sh分别为启动应用和数据库的脚本文件。

3.3.1 集群的拓扑和集群配置文件设计

集群拓扑设计包括定义集群的名称和节点。集群的网络配置采用双网卡设计,同时定义浮动IP地址作为对外提供访问的访问地址,这些定义通过集群的配置文件来完成。通过集群管理器配置文件定义和保存这些参数,并通过发布命令,发布到集群中所有节点上。

3.3.2 集群程序包配置文件和程序包文件设计

设计集群的程序包文件就是定义一组应用程序服务,程序包文件由集群软件的程序包管理器在集群中的所有节点上运行,由程序包管理器运行这组应用程序服务,该配置还按优先级顺序列出了可运行该程序包的集群节点,并定义了允许该程序包使用的可接受故障切换类型。程序包配置文件可以通过SAM 的方式和程序包生成命令进行生成和配置程序包配置文件。

程序包必须包含有一个独立的、可执行控制脚本,放在程序包目录中,并且必须与程序包配置文件的RUN_SCRIPT 和HALT_SCRIPT 参数中指定的名称相同。可以用程序包生成命令生成模板文件,然后进行编辑,形成集群的程序包文件。

3.3.3 集群启停、切换

在集群的各节点机上,分别配置上述3个文件(集群配置文件、程序包文件、程序包控制文件)。集群启停、切换过程如下。

(1)通过集群的配置命令检查配置文件的正确性。

(2)生成和分发二进制文件。

(3)集群的启动。当完成配置文件检查、生成和分发后,使用集群启动命令启动集群。其中可以通过参数选项来指定特定的节点。如果没有选项,将启动所有节点。

(4)集群的关闭。需要在集群所有节点上,先停止程序包软件,然后关闭所有集群节点,最后将整个集群关闭,相关的集群命令有 #cmhaltpkg pkg1,#cmhaltnode clnode1和#cmhaltcl。

(5)查看集群状态信息。采用cmviewcl命令可以查看集群的运行情况。在集群运行和关闭时,还可以通过集群系统的log文件查看集群运行过程中有无错误信息(在/etc/cmcluster/pkg1目录下,用#tail control.sh.log 查看)。

(6)集群的故障切换。当集群中某节点发生故障的时候,由于在集群的程序包文件定义了自动切换参数(AUTO_RUN YES),因此在发生故障时,程序包会自动切换到另一节点,程序包切换包括移动程序包和将它们的相关IP 地址移动到新的系统中。故障切换时,原TCP 连接将丢失,应用程序必须重新连接。当故障修复后,程序包的恢复有自动和手动两种策略(在参数FAILBACK_POLICY中设置)。故障的手动切换由程序包采用手动命令切换,即用cmhaltpkg命令在一个节点停止程序包(#cmhaltpkg pkg1)。当用cmviewcl命令看见pkg1程序包的状态为down时,用cmrunpkg命令将程序包切换到另一个节点上(#cmrunpkg -n clnode2 pkg1)。

4 结束语

该系统于2006年投入试运行,系统的测试和实际运行表明,系统能够支持应用功能的要求,并能很好地体现系统的高可用性。设备管理系统实际的客户端数为500个,数据表数150个,数据量为200GB,每天交易量约为5000,涵盖的应用主要有设备资产管理、现场设备管理以及支持这些管理所需要的各种基准和标准等的管理,共计11个管理子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应用服务器故障停机的现象,但集群发挥了作用,服务器进行了自动切换,应用在数据库服务器上自动启动,相关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也在数据库服务器上自动启动,并对外提供服务。系统能够在20s内完成切换,用户仅仅感觉到页面有一个停顿现象,通过刷新,应用又重新连接到切换后的服务器上。运行实绩显示,采用单机的B/S三层架构模式的设备管理系统是完全可行的,并且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具有在完成信息化基本建设的冶金企业中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敏.企业设备管理系统的建立与思考[J].矿冶,2006(2):103-106.ZHAO M in.Approach to the estab lishm ent of enterpriseequ ipm entm anagem ent system[J].M in ing and M etallur-gy,2006(2):103-106.

[2]谈春燕.综合设备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实现[C]//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Robert O rfali,Dan Harkey,Jeri Edwards.C lient/ServerSurvival Gu ide[M].Newyork:Johnw iley&Sons,INC,1999.

[4]谈春燕,吴劲松.信息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在大型钢铁企业的应用[C]//冶金企业MES和ERP技术实践论文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B/S技术 第8篇

在现代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企业的信息管理也逐渐经历了从单机到联机、从集中式到分布式、从单层到多层结构的改变。基于B/S (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 模式的信息化系统正逐步取代原来基于C/S (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 模式的系统。而对于B/S模式的网络化制造工艺系统来说, 对工作流 (work flow) 技术就有更高的需求。工作流就是指业务过程的部分或整体在计算机应用环境下实现自动化。它表现为参与者对文件、信息或任务按规程采取相应行动, 并令其在参与者之间传递。本文主要讨论在B/S模式的网络中, 工艺流程按预先设定的规则并借助相应的应用程序和参与者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Web技术的日益成熟, 以及企业应用需求的不断提高, 工作流技术已成为企业不断发展、前进的关键。

2 B/S模式的网络系统对工艺流程的需求及目标

2.1 工艺设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企业编制过程中, 工艺人员不仅要确定产品加工方法、加工路线, 还需了解企业现有的材料、刀具等相关信息。而在投入正式生产前, 编制好的工艺还需经过不同人员的校对、审核、标准化等规程, 其中涉及了多个部门的相关人员。若没有网络化的工艺工作流技术支持, 这种操作规程势必会延长工艺准备周期, 影响生产效率, 同时工艺流程周转过程中相关信息重复产生, 工作量大, 易造成人为失误, 对工艺文件的归档也造成隐患。

2.2 工艺流程的需求和目标

根据目前的工艺流程体系, 我们通过构建基于B/S结构的网络应用服务平台, 结合工艺工作流技术将不同地点、不同部门、不同人员所具有的不同信息资源优势实现共享和集成, 并可实现不同人员的协同与并行工作。工作人员需处理的数据已自动传递到个人的文件夹中, 他只需处理自己关心的数据, 同时在B/S这种结构下, 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浏览器来实现, 简化了客户端对应用软件的需求, 减轻了计算机的负荷, 减少了系统维护的成本。

3 B/S模式下工艺工作流技术的研究与设计

3.1 工艺工作流程的系统概述

在该系统中, 我们设置了工艺文件信息库, 材料库存信息库, 工艺人员信息库, 工艺对话信息库等数据库。利用JSP语言编写了在线工艺信息对话界面, 工艺人员将编制完的工艺文件传递给校对人员, 校对人员在自己的文件夹里对文件进行校对后, 再传递给编制人员, 直到校对人员认可后, 编制人员才能将工艺传递给审核人员, 审核人员确认无误后, 该工艺才可投入正式生产, 最后工艺进行相应归档。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其工作流程图如图2所示。

3.2 系统设计应用背景及特点

本系统采取的体系结构为B/S模式, 即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它一般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客户端的浏览器层, 如我们常见的IE等;第二层是中间服务器层, 如本系统使用的Tomcat等;第三层就是数据库服务器层, 如SQL Server等数据库管理系统。这种模式不需在不同的客户机上安装不同的应用程序, 简化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使用户的操作变得简单。

系统使用JSP (JSP是Java Server Page-Java服务器页面的简称) 语言开发, 它主要用于开发动态网页内容, 其页面是彻底与平台无关的, 可在Windows系统、Linux、UNIX等操作系统中运行。

该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包括了Access、SQL Server2000等多种数据库, 根据数据信息大小、数量的不同, 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数据库设计方案, 利用JDBC技术将JSP与相应的数据库连接使用户操作最简便。

3.3 工艺工作流的具体实现

在线工艺信息对话界面:该界面具有校对申请、查询工艺信息、传送工艺文档等功能, 具体界面如图3、图4所示。

工艺文档传送界面:在此界面编制人员将编制完成的工艺文档发送到指定人员的文件夹中, 只有该人员才能有权下载并处理相应文档 (如图5~图7) 。

材料信息查询界面:在此界面可对材料名称、规格、单价进行相应查询, 查询结果以表单形式显示 (如图8所示) 。

4 结语

本系统利用工作流理论结合B/S模式下的JSP技术, 实现了网络化异地协同工艺设计管理, 将企业不同部门、人员的数据集成, 实现相关信息及时查询, 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可提高企业工艺流程管理效力, 从而提高了企业生产效力。

摘要:在B/S模式的网络系统中, 为了处理面向网络化制造的工艺流程, 文中运用工作流技术及JSP语言, 将不同地点、不同部门、不同人员所具有的不同信息资源优势按规程采取相应行动, 使其有效传递以实现共享和集成, 并同时实现不同人员的协同与并行工作。

关键词:B/S模式,工作流技术,工艺流程

参考文献

[1]戴志诚, 等.JSP信息化系统建设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2]吴建, 张旭东.JSP网络开发入门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B/S技术 第9篇

关键词:Ajax技术,异步交互,XMLHttpRequest

1 传统B/S架构的请求响应机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传统Web应用程序采取三层的B/S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很少一部分事物逻辑在客户端实现,而主要事物逻辑在服务器端完成。其工作机制是客户端使用浏览器与服务器连接,用户在客户机上向服务器提出请求,当得到服务器端的响应(服务器端以HTML/XHTML/XML等方式传送消息给客户端)后,在浏览器上显示,当客户端发出断开连接的请求后,服务器关闭连接,结束本次会话。而部署在服务器端的Web系统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服务器转发的客户端请求信息,判断用户的请求行为,调用、综合、编译来自各种数据源的数据信息,加入到服务器要返回给客户端的信息内容中并设置相关属性值,服务器再将这些响应信息发送给客户端,以完成本次请求响应过程。其过程如图1所示。

从这种交互方式中可以看出,由用户触发一个HTTP请求到服务器,服务器对其进行处理后再返回一个新的HTML页到客户端,每当服务器处理客户端提交的请求时,客户只能空闲等待。即使从服务器端得到很简单的一个数据,都要返回一个完整的HTML页,而用户每次要浪费时间和带宽去重新读取整个页面,从而降低了Web应用的执行速度[1]。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本文针对这一缺点提出一种Web无刷新页面更新数据方法及成功应用。

2 Ajax的Web应用模型及数据传输过程

Ajax[2]最早于2005年2月由Adaptiov Path公司的Jesse James Garrett在他的“Ajax: A New Approach to Web Applications”一文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实Ajax不是一个新的技术,而是Javascript、XHTML、CSS、DOM、XML、XSTL及XMLHttpRequest 等技术的综合。在整个交互过程是异步进行的,所以Garret采用了Ajax这个名词。Ajax在用户与服务器之间引入一个中间媒介Ajax引擎,由它负责编译用户界面及与服务器之间的交互,它允许用户与应用软件之间的交互过程异步进行,而独立于用户与服务器间的交互,从而消除了网络交互过程中处理等待处理等待的缺点,当用户需要服务器数据时通过Javascript调用Ajax引擎向服务器产生一个Http请求,而服务器将查询数据通过XML文档形式传递给客户端,在客户端仍由Ajax引擎通过DOM解析并更新HTML页面。它实际上以上几项技术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在共同协作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使用XHTML和CSS标准化呈现;

(2)使用DOM实现动态解析和更新页面;

(3)使用XML和XSLT进行数据交换与处理:

(4)使用XMLHttpRequest进行异步数据读取;

(5)最后用JavaScript绑定和处理所有数据。

其应用模型[3]如图2所示,数据传输过程如图3所示。

与传统的B/S交互模式相比较,使用AJAX技术主要的优势在于:

(1)减轻服务器的负担。把一部分服务器负担的工作转嫁到客户端,利于客户端闲置的处理能力来处理,最大可能在减少了冗余请求和响应对服务器造成的负担;

(2)无刷新更新页面 克服了网络交互过程中处理等待处理等待的缺点。使用户得到更好的体验;

(3)基于标准化的并被广泛支持和技术.并且不需要插件或下载小程序;

(4)AJAX使WEB中的界面与应用分离。

3 AJAX的异步数据传输实现方法

(1)发出http请求

指定响应处理函数之后,就向服务器发出http请求,这一步是通过调用XMLHttpRequest对象的open和send方法。

http_request.open(“method”,”URL”,true);

http_request.send(null);

open第一个参数是http请求的方法,可以为GET、POST;

open第二个参数是目标URL;

open第三个参数是指定http请求异步执行。

Send的参数是客户端发往服务器的请求实体,可以是XML格式文档,也可以是其他的字符串。

之后在服务器端其处理与普通的Web应用程序一样。

(2)处理服务器返回的信息

从W3C官方网站查到,响应处理函数首先要检查XMLHttpRequest对象的readyState值,以判断请求目前的状态,当readyState=4,代表http请求发送成功且服务器已经返回所有的信息,可以处理信息并更新页面。其代码为

4 Ajax技术典型应用多极联动列表设计

本课题中二级学院下拉列表、所在处下拉列表、所在科下拉列表三者间依存联动关系,即只有选定二级学院才能在所在处列表动态生成与此对应的处室节点,同样只有选定了所在处才能在所在科列表动态生成与此对应的科室节点以供选择。如果用传统处理方法有时采取不联动处理,这样做不符合逻辑,而且当总节点很多情况下带来不便,或采取提交刷新办法,显然在这里用Ajax技术处理是最合适的。

(1)技术要点

(1.1)选项的动态创建与删除[4]

Document 对象的createElement方法可以用来创建一个HTML元素,创建好的元素可以通过setAttribute方法设置属性,基于以上两点,创建一个选项可以封装的方法为:

当清除一个选项时,只需重新设置选项的length属性为合适值即可,在这个事例中节点动态变化的是第二个下拉列表和第三个下拉列表,在清除列表元素是应只保留一个“空白”项,即列表的第一个选项,因此将传入的列表对象length属性赋值为1。其方法为:

(1.2)修改上级列表时重新初始化所以下级列表

在任何情况下如果用户重新选择了某上级列表,则需要将其所有的下拉列表全部初始化。为了实现这一功能,特创建了一个全局数组变量列表数组,由上到下存放各级列表的id,在需要初始化某级列表时,对数组进行遍历即可确认下级列表id 。

(1.3)使用JSON格式从服务器端向客户端传递数据

JSON是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的缩写,是一种JavaScript对象符号格式化文本的简单方法,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所以主要被当作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来使用。下面将option下拉列表的原始格式与JSON的格式做一比较如下:

可以看出JSON使用值/名称对形式,与option 的元素是对应的,但JSON格式表示选项简洁明了,非常适合进行数据交换。

(1.4)在页面加载完毕做两件事:第一初始化列表数组;第二为第一个列表赋值。具体方法为:

其中在body标签内增加onload属性,以便在页面加载完毕时执行指定函数。函数initSelArray是为列表数组初始化,selA、selB、selC分别是二级学院列表、所在处列表、所在科列表的id。 函数buildSelect是创建列表元素的,在这里为二级学院列表创建元素。

(1.5)下拉列表选项中加入onchange事件。

(2)具体实现

(2.1)客户端操作界面*.jsp设计

页面加载完毕后自动完成两个任务,即初始化列表数组和为二级学院列表赋值。当用户在上级列表选定一项后,触发onchange事件,调用buildSelect函数获取下级列表中包含的选项。完整过程如图4所示,原代码从略。

(2.2)服务器端响应文件*’.jsp设计

接受客户端传递的参数并从数据库中查询对应的信息,将查询得到的信息拼接为PSON格式并返回,其处理过程如图5所示,原代码从略。

5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传统Web应用模型的突出缺陷,给出了基于Ajax的Web应用系统构建方法和典型应用。经验证,发现使用方法有效减少了用户交互过程中的等待时间,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同时由于客户端分担部分业务层逻辑,从而减轻了服务器压力。由此可见Ajax是一种优秀的浏览器显示技术,相信该方法在未来B/S架构中得以推广,成为Web应用系统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Shneiderma N B.Designing the user interface.[S.I.]:Addison—Wesley,1987.

[2] Garrett J J.Ajax:a new approach to web Applications.

[3]柯自聪.Ajax开发精要.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3

B/S技术 第10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装备的技术含量普遍较高[1],系统结构十分复杂,维修保障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仅仅依靠现场保障力量很难实现及时、快捷、有效的维修支援,并且这种方式的维修级别有限,修理周期长,维修费用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装备战斗力的发挥,因而急需一套装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以提供实时、便捷、快速的技术支援,全面、充分地发挥装备的战斗力。

装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援系统是在装备维修领域发展十分迅速的技术,是随着高新技术装备的大量使用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装备保障手段[2]。它主要利用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信息的传输与交换,实现前方装备使用人员与后方技术专家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及时恢复装备性能、提高装备利用率的目的。这种模式对提高装备战斗力,特别是海岛、野外以及偏远地区的装备战斗力,缩短装备维修时间,及时恢复装备的技术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1系统的组成及业务流程

1.1系统组成

装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主要是为装备使用人员与装备保障力量开展远程支援活动提供手段,为现场装备维修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为装备组织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为装备研制生产部门提供参考依据。系统主要由组织管理中心、呼叫中心、应用节点和通信网络组成。

组织管理中心主要负责系统运行和管理的指挥控制以及组织协调工作,并对重大疑难故障问题进行远程技术支援的组织;呼叫中心主要是远程支援终端与应用终端之间信息交互的桥梁,采用一站式、全天候、多渠道的服务模式,响应用户提出的支援请求。用户通过电话、传真、邮件或登录远程技术支援系统发起支援请求, 经呼叫中心受理、分派、处理将请求发送给后方支援专家,并最终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支援请求用户;应用终端主要是接入远程技术资源系统的终端设备,具体包括前方应用终端以及后方支援终端两类;通信网络主要是各 “中心”、“节点”之间实现数据、语音、视频等信息传输与交互所依托的渠道。

1.2系统工作流程

装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主要是根据装备实际的故障情况、技术难题等,提供快速、高效的解决措施和技术支援。其具体的工作流程主要是当装备出现故障时,首先由现场的保障人员进行维修或者通过查询知识库、故障库的相关技术资料等,力求在本级范围内解决。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用户可通过电话、传真、 邮件或登录远程技术支援系统,发出支援请求,经呼叫中心受理后,协调后方的技术专家提供远程指导,并将结果反馈给前端用户。当遇到重大疑难问题时,则由呼叫中心向组织管理中心提交申请,经审批后组织多方专家进行协同支援保障。支援活动结束后,将解决方案录入知识库或故障库。其具体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装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主要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即“客户端-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3,4,5,6]。在通信网络方面,主要依托远程技术支援专用网络,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互操作。其中,组织管理中心和呼叫中心主要部署网络互连平台、服务器、视频会议系统等,在各应用节点主要部署相关的终端设备。各 “中心”可采用局域网或自行组网的方式接入远程支援网络;各类“节点”可以是简单局域网或者独立终端。对于野外、空中以及海上等地面网络覆盖不到的区域,可以采用卫星通信等方式进行补充。在车辆、飞机以及舰船上部署卫星通信设备,实现信息的传输与交互。系统的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2.2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综合装备保障和系统建设需求,装备远程技术支援系统应具备装备的远程故障检测[4,5]能力、技术咨询和指导能力、异地专家协同会诊能力等。其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支援任务管理功能、呼叫中心管理功能、辅助工具管理功能、信息服务管理功能、基础数据管理功能和系统配置管理功能等。具体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1)支援任务管理功能:主要实现支援请求的发起、分派、处理、反馈等相关管理功能。支援请求发起者通过网络登录、电话呼叫、电子邮件及传真等方式提出支援请求,由呼叫中心对支援请求进行处理、分配,最终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用户。

(2)呼叫中心管理功能:呼叫中心是专门受理支援请求的一站式职能机构,主要是通过应用软件、语音导航等实现支援请求受理,并分配支援请求给相应的保障对象,协调保障资源,跟踪保障服务等。

(3)辅助工具管理功能:主要用于远程技术支援人员之间联络与信息交互,支援请求方与支援方双方或多方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即时通信系统、邮件系统和短信等应用软件进行联络和信息交换。

(4)信息服务管理功能:主要是利用知识库、故障库、相关软件资料等信息,实现对各类知识的维护、查询以及获取功能。

(5)基础数据管理功能:主要是实现对各类故障库、 知识库、相关软件工具、技术资料的存储和管理功能。

(6)系统配置管理功能:主要是为系统提供统一的用户权限管理机制,支持管理员对用户、专家的信息导入、查询和维护,对用户进行角色、权限划分与配置,支持用户、角色、权限之间的关联。

3系统网络配置及实现

3.1各“中心”网络配置

根据装备远程技术支援系统的网络架构及主要功能,其具体的配置主要包括有线通信设备、网络设备、计算机终端设备和视频会议设备(投影仪、摄像头、调音台、耳机、麦克风)等。根据各个“中心”和“节点”建设的不同需求,可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

在各“中心”配置方面,主要包括服务器、交换机、网络计算机、视频会议设备、电话、传真设备等,具体网络配置如图4所示。

3.2各“节点”网络配置

各应用节点的网络配置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单用户配置,只需要配备计算机,直接接入远程技术支援网络;另一种为多用户配置,则需要按局域网配置,其网络与硬件设备主要包括: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视频会议系统和计算机等。具体各多用户“节点”的硬件配置如图5所示。

3.3系统实现

装备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主要包括各“中心”子系统以及各“节点”的应用终端,各“中心”、“节点”均由远程支援管理平台和视频会议系统组成。系统主要采用B/S架构,基础软件可采用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Ora-cle Enterprise Edition数据库管理工具[7,8],集成门户搜索、用户注册、知识库管理等功能;短信、邮件、即时通信、视频会议等应用软件。用户通过登录远程支援管理平台,可实现对远程技术支援请求的发起、处理、反馈等功能,通过各类辅助工具,可以完成信息传输或直接进行 “面”对“面”交流,最终实现异地实时的远程技术支援。

4结语

以多样化任务需求为牵引,以装备保障为重点,以提高装备整体能力和效益为目标,本文提出构建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主要是依托地面网络和卫星通信,为远程技术支援所涉及远程诊断、远程维修、远程信息提供可靠的、网络化的共享知识协同环境。在充分考虑通信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构建的工作流程以及总体结构, 为系统的开发与部署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提高装备维修保障和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实践意义。

摘要:针对目前装备维修保障难度大,现场支援能力有限,远程支援不及时等问题,提出构建装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援系统,并从系统的组成及工作流程、总体结构以及网络配置和实现等三个方面对系统的建设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与研究,为系统的开发与部署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B/S,装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援,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松风,陆敏,马力.论装备维修保障的远程技术支援[J].海军学术研究,2010(10):55-56.

[2]李能鹏,马丽萍.武器装备远程维修决策支援系统设计与开发[J].装备环境工程,2009,6(3):68-70.

[3]郭律,郭勇,程俊东.基于B/S模式的军事装备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研究[J].航空计算技术,2004,34(1):72-75.

[4]余永贵,黄继峰,鲁潇.基于B/S模式下的远程训练考核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9,25(3):232-233.

[5]范兴娟.基于B/S结构的车辆管理系统[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5):255-256.

[6]刘紫玉,王巧玲,梁普选.基于B/S模式的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12):218-220.

[7]姚文林,王存刚,刘世栋,等.基于Oracle的分布式数据库设计与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6,32(20):89-91.

[8]刘星沙,肖立英.Oracle数据库结构优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1):29-33.

[9]周东华,胡艳艳.动态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J].自动化学报,2009,35(6):748-758.

B/S模式的教学评价手段的应用 第11篇

一、需求分析

1.系统目标

利用教学评价系统,可促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评价工作的质量。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核心,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向校内各部门、各教职工提供方便、及时、准确的信息查询,实现数据共享,满足学校各种管理的需要。

2.用例建模

根据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不同角色,可以确定5个活动者:教务管理员、学生、监评教师、普通教师和领导。

教务管理员:是教务科人员,负责组织和管理教学评价活动的人员。

领导: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可查询所有教师的评价成绩。

学生:参与评教的学生。一般是整个教学班的学生一起参与教学评价。

监评教师:非本班的科任教师,且要求至少两位教师。

普通教师:被评价的普通教师(非领导),可以查询自己的评价结果。

3.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以学校现行的评价指标为基础,咨询相关专家的意见,深入讨论后进行了部分调整。在原有ABCD四种等级的基础上,增加每项评价项目各级别的权重分。考虑到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有所不同。我们将被评价的教师分为四类:理论教师、辅导教师、体育教师和班主任。所以有四种不同的评价指标。

二、系统设计

1.系统架构

整个系统采用Browser /Server的体系结构。

2.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系统的需求,结合以往开发经验,将系统主要分为前端、后端两大管理系统,包括8大功能模块。其中前端管理系统含有:用户信息录入模块,包括了学生用户和教师用户注册登录验证录子系统;评价现场控制模块,包括本次评价的密码的设置和评价的启动与停止的控制;评价数据采集模块,包括了学生的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数据采集;查询模块,包括普通教师与领导的查询子系统。后端管理系统含有:评价码表录入模块,包括评价轮次、参数的设置和监评教师指派;用户管理模块,包括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的输入与管理,管理员的信息修改;评价体系管理模块,包括评价指标内容管理和评价指标权重管理;评价数据汇总模块,包括评价数据查询和评价成绩统计。

3.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

本次开发的数据库包括3个方面。用户注册数据:包括学生资料表和教师资料表。系统初始化数据:包括指标体系及权重库表、评价课程信息表、班级资料表、评价课程类型表和评价轮次表。评价结果采集:包括参评学生数据表和定量评价记录表、定性评价记录表。本系统将使用SQL Server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

三、系统的实现

系统的实现主要包括技术线路和系统的关键技术两大方面。

1.技术线路

开发工具,本系统选用Macromedia公司的Dreamweaver软件和采用ASP+SQL来开发。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

2.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1)评价数据采集系统。以学生评价数据采集为例。学生注册后才可登陆。学生登陆时要求输入姓名、学生密码和本次评价密码。其中本班评价密码是由监评教师查询并设置。本班评价结束后由监评教师修改,学生则无法再进行评价。以此来控制评价的开始和结束。对评价数据同时采集ABCD等级和每个选择项的权重分。

本系统自动生成评价教师列表,并按课程类型分类。评价后用不同的背景色表示,以示区别。如果中途退出,重新进入后可据背景色为依据继续后面的评价。

(2)定性评价小结系统。对学生评价中的定量评价数据的采集只是数据采集的一半,还要实现由监评教师对学生所进行定性评价进行小结。

(3)评价结果查询系统。对于领导和普通教师所提供的查询功能是不同的。领导的可以查询全部教师的评价结果,而普通教师只能查询自己的评价结果。

(4)评价结果汇总系统。为方便教务管理人员对整个教学评价进行汇总分析,本系统还设计了评价结果汇总的功能。管理员进入后台管理页面后,点击按班进行统计。也可按教师进行汇总统计。可直观地比较出不同班级、不同教师和不同课程之间的教学质量的差别。

自2007年以来,本系统经过四次教学评价活动的检验。在使用期间不断加以改进,包括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汇总统、计功能等。通过新教学评价系统的准确性、公正性和高效率提高教学检查的效果,更快、更准确、更直观地把评价结果反馈给领导和教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B/S技术 第12篇

采用B/S结构(Browser/Server结构)的信息系统,可以将用户工作界面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而将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三层结构,大大简化了客户端主机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WORD文档格式也是当前办公、商务等领域中普及的文档格式。在现实应用中,WORD格式的表格模板是采用电脑处理事务的最常见手段。如何处理格式化的WORD文档,是推进各项工作信息化的一个基本技术要求。

本文采用“ASP.NET”技术创建一个将数据库中查询得到的记录导入到格式化的WORD模板具体应用。

1 程序编写

首先,在程序编写前,需先从网络上下载“Interop.Microsoft.Office.Core.dll”文件,并将这个下载的文件放置在网站的“bin”目录下。

然后,在网站的“Web.config”中添加对“Microsoft.Office.Interop.Word”的引用,后面的“Version”表示的是OF-FICE版本,OFFICE 2003值为“11.0.0.0”,OFFICE 2007值可设置为“12.0.0.0”。如以下的代码:

接下来,在需要导出WORD的页面的后台文件中,使用“Using”语句引用名称空间,如以下的代码。

using Microsoft.Office.Interop.Word;

这里假定以下三点:

(1)WORD表格模板的保存位置是在网站目录“模板”下,并且名为“sqs.doc”;

(2)生成的WORD文档保存在网站目录“模板/temp”目录下;

(3)“gghs”是个自定义的类,其“getrnddir”方法的作用是得到一个随机的目录名称,以避免文件名称出现重复冲突。

导出到WORD的程序代码如下,

本段代码通过WORD文档的书签来定位,因此,在写入到WORD当中的时候,通过对书签名进行引用来进行输出,如代码最后两行所示。

2 服务器配置

程序编写完成后,直接运行是不行的。这是因为B/S结构在服务器端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默认是不允许通过WEB连接过来的程序访问服务器端的WORD组件。因此需要先在服务器端进行配置。

通过“控制面板-管理工具-组件服务”,打开系统“组件服务”对话框,选择其中的“DCOM”配置中,找到“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文档”组件,点击打开属性对话框,做两个修改:

(1)选择“标识”选项卡,将“选择运行此应用程序的用户账户”设置为“交互式用户”;

(2)选择“安全”选项卡,将“启动和激活权限”、“访问权限”都设置为自定义,并点击“编辑”按钮,添加“ASP.NET账户”和“IUSER_计算机名”,并设置权限(IIS 6.0上添加账号为“网络服务”)。

摘要:本文在B/S结构下,采用“ASP.NET”技术,利用WORD表格模板,按格式输出数据库中数据到WORD,自动生成格式化的WORD文档。

关键词:B/S结构,导出WORD

参考文献

[1]辛勤芳.数据库存取组件的复用[J].福建电脑,2009,(07).

[2]岳学军,李晓黎.Web应用程序开发教程——ASP.NET+SQL Server[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B/S技术范文

B/S技术范文(精选12篇)B/S技术 第1篇随着Internet的高速发展, Internet早已成为了一种全球信息传递的高速、有效、方便的手段。从网上获...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