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开颅手术范文
标准开颅手术范文(精选10篇)
标准开颅手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2011年6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0例STBI患者,年龄为23~64岁,平均(40.1±8.3)岁,其中男57例,女63例。其中因车祸伤33例,高处坠落伤45例,,打击伤21例,其他2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江基尧等编著的《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第3版)的诊断标准:意识障碍和瞳孔改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排除其他心、肺、肝肾功能疾病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取得患者家属同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炎、止血、降颅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常规对症治疗支持治疗。
1.2.1 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
患者全麻后,取其仰卧位,头稍偏向健侧,呈30°~40°。从颞顶或额顶马蹄形切开颅骨,清除血肿,骨窗直径大小约6 cm,对梗死脑组织进行切除,行内、外减压术。
1.2.2 观察组观察组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沿自颧弓上耳屏前约l cm处切开,经耳廓上方向后延伸至顶骨正中,至此向前至前额发髻处颅骨上钻孔6个,采用游离骨瓣翻向颞侧,骨窗前界至额极,后达乳突前方,上近矢状窦旁,下界平颧弓[4,5]。深部咬除蝶骨嵴,显露蝶骨平台及颞窝,去除骨瓣后清除血肿,随后对创面进行彻底止血及缝合,减张缝合硬脑膜,常规放置引流管,如无异常于3 d后拔除引流管。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脱水、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等常规综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3、6 d时取颈内静脉血,使用美国NOVA全自动血气分析仪行血气分析,同时检测颅内压(ICP),并通过公式计算脑灌注压(CCP),脑组织氧摄取率及颈内静脉-桡动脉乳酸差(VAD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ICP及CCP改善情况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ICP、C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本组上个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6 d ICP降低、CCP增高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本组上个时点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ICP:颅内压;CCP:脑灌注压;1mm Hg=0.133 k Pa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组织氧摄取率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前、后各个时点两组患者脑组织氧摄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DL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治疗VADL均明显减低(均P<0.05),但治疗后6 d时观察组VADL降低程度弱于对照组(P<0.05)。见表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交通事故的频发,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多,已成为了临床颅脑外科较为常见的损伤之一。STBI常合并广泛脑挫裂伤、硬膜下出血、脑内血肿等,病情发展迅速且凶险,治疗效果往往较差,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外科手术可有效控制并降低颅内压,在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7]。常规骨瓣包括额颞瓣,颞顶瓣或额瓣,传统的骨瓣开颅减压手术虽可清除血肿或脑挫裂伤灶,但由于不能充分暴露额极、颞极以及颅底,因此坏死脑组织往往难以彻底清除,且暴露不满意,减压也不够充分,常导致术后出现恶性脑水肿,严重者诱发脑疝。近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SLTC越来越多地应用于STBI的治疗,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SLTC优点可体现在:(1)切口设计合理,术野开阔,手术操作步骤较容易,可清除约90%以上的颅内血肿,各个部位的撕裂出血及脑脊液漏得到控制,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2)给患者创造一个充分的颅内代偿,缓冲颅内压增高,脑灌注量提高,改善脑循环,达到较好的减压;(3)改善脑血流和脑组织缺氧的状态,短时间内解除脑受压、脑疝的病理过程;(4)于颞肌下去骨瓣减压,可最大程度地避免术后脑疝的形成。本研究采用SLTC治疗STBI患者120例,统计其对患者脑代谢的影响,以期评价SLTC对STBI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ICP、CCP、脑组织氧摄取率、VAD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本组上个时点ICP、CC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6 d ICP降低、CCP增高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VADL均明显减低(均P<0.05),但治疗后6 d时观察组VADL降低程度弱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与患者脑内血红蛋白减低、细胞内线粒体功能减退等原因导致脑组织的对氧的摄取能力下降,从而发生组织细胞出现无氧酵解,VADL增高。本文结果提示,尽管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使颅内压明显降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但对患者脑组织的摄氧能力及代谢状况效果甚微。这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8,9,10]。
值得注意的是,采取SLTC时:(1)手术时机要及时,一般要在脑干尚未遭到损坏之前行手术,若受伤后病情恶化,可先在颞部头皮切口后钻一骨孔剪开硬脑膜,让血流出,以争取手术时间,一旦发生有脑组织膨出严重,无法关颅者,可对额极、颞极进行切除,充分减压;(2)对硬膜进行减张修补时,务将硬膜缝得过紧,以确保中线结构的复位速度及恢复意识的速度;(3)术毕务必严密观察头颅CT,及时发现并处理迟发性颅内血肿、脑积水等。
综上所述,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明显降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对于脑组织摄氧能力及代谢功能效果不明显,诊疗时是否采用该手术需充分权衡其利弊后再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宋浩,蔡小康.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54-55.
[2]李自强,郭俊伦,肖淳文,等.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与额颞顶部分骨瓣复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比较[J].中外医疗,2011,30(34):68-68.
[3]秦福创,何国龙,金许洪.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2011,16(6):815-816.
[4]王正元.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与额颞顶部分骨瓣复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122-123.
[5]郭永祥,李国良,孙霞.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二次脑疝32例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37):27-27.
[6]马冀.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8):2282-2284.
[7]黄伟豪.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24-26.
[8]肖启亮.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1,30(2):77-77,79.
[9]覃积标.标准脑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175例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0,32(12):1539-1540.
五千年前的开颅手术 第2篇
关于古颅的推测
让韩康信感到棘手的就是孔洞的形状,什么样的工具能在头上砸出这样圆润的孔洞?
如果是在今天,人们会想到枪伤,但在4000年前,连铁器都还没有出现。如果不是人为的,有没有其他原因可解释?有时候动物比如老鼠咬人骨头,在墓穴里也可以咬出洞来。但是,啮齿类动物咬骨头是为了磨牙,里面外面都有咬的痕迹,但这个不是。
排除人为暴力所致,还有怎样的人为原因?难道是有人存心想在人的脑袋上钻洞?这似乎更加蹊跷,中国人向来对头颅的重视胜过心脏,何况是在几千年前的蛮荒年代,谁又敢这样做呢?
然而,还有一种情况可能存在,那就是在人死后,在头上钻洞。韩康信在一些资料上看到过,欧洲古人类出于对人骨的崇拜,在死后的人的头上钻洞取骨。钻洞的目的就是要取骨片,在中间穿一个孔,把它磨光了,甚至在上面搞一点装饰,然后穿起来,做一些小的装饰品或纪念品避邪用。青海发现的有洞头骨,会不会也如欧洲人的古老信仰一样,是某种人骨崇拜的结果?但是,如果是在人死后用工具切下骨头,那应该留下整齐的切面才对。显然,死后取骨以及人骨崇拜的说法已经无法解释。难道这是骨头生长愈合的痕迹吗?想到这里,韩康信心里更加不安,这意味着这位男子头上孔洞形成的时间,不是在死后,而是在生前。
新的线索
对头骨的研究在随后的几年并没有任何进展,直到2001年的一天下午,韩康信无意中看到一本国外文献,文献上的图片是南美洲出土的4000年前古人的头骨,他们头上的孔洞显然比青海头骨更加规则,而且洞口的边缘也同样有着一圈平滑圆润的骨头。令韩康信十分诧异的是,对于这些空洞形成的原因,法国的人类学家普若卡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他认为,这是一种古老的开颅技术。
那位法国人的推想的确给他很大的启发,但是否确实如他们所推想的,在人类文明还处于幼年的时候,古人就有了那样惊人之举,韩康信内心深处仍然非常疑惑。
不久,他在山东临淄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一个有洞的头骨:它属于一个死亡时还是中年的男子,而他生活的年代距今有5000年。他头上的孔洞如鹅蛋大小,比青海头骨更加规则,而与普若卡发现的国外头骨几乎完全一样,头骨的洞口边缘也有一圈光滑圆润的骨头。此时此刻,他心中已经做出了一个大胆推论:这位5200年前的中年男子在生前曾经接受过开颅手术。 然而,人们无法相信,在那个蛮荒的时代,在那样的文明程度下,古人怎么可能实施如此危险而精密的脑部手术呢?
争论开始
2001年6月25日,中国考古界和医学界的权威来到了山东考古所召开论证会,因为各界权威对韩康信作出的推论产生了诸多质疑。
身为古人类起源的研究学者,十几年来,韩康信在各地发掘的古人类遗骸中,陆续发现有洞的头骨。像许多人一样,韩康信首先用野蛮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神秘的空洞。但是经过多年的反复求证,他确信这是一种在活人头上实施的手术,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圆洞的边缘。他认为,这圈光滑圆润的骨头是手术后生长愈合的痕迹。
几个小时过去了,会议僵持在韩康信提出的核心证据上。专家们认为,肉眼的确能看到光滑圆润的骨质,但是如何证明这就是生长后形成的呢?况且,仅仅凭借几十年的经验,就能够推断出事实的真相吗?
鲍修风,被人称为脑科的“第一把刀”,对于韩康信的结论,他将信将疑。凭借他对颅骨的了解,古人想在人的头上徒手切出一个圆洞,这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保证切骨后,人能活下来,就不能出现任何微小的差错,否则必将致命。在那个蛮荒的年代,古人真的能做这样高难度的脑科手术吗?鲍修风提出要为头骨做CT。
与此同时,另一位学者也对韩康信的推论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他就是山东考古所研究员张振国。他认为:5200年前,人类还处在石器时代,如果头上的孔洞的确是人为的手术,那么当时手术的工具也只能是石器。张振国曾一次次尝试着测量石器的锋利程度,石器的刀刃并不如他想像的那么锋利。为此,张振国有些迟疑,如此粗糙的工具怎么能做精密的开颅手术呢?
不久,头骨CT结果出来了。鲍修风立刻冲出头骨的X片,与刚刚做过开颅手术的病人进行对比。结果是,做过开颅手术病人图像上生长痕迹与古人完全不同。
此时,各方面的努力都直接指向了一个相反的方向。
两位专家的新发现
几个月后,山东齐鲁医院脑外科收治了一位急诊病人,这位病人在1979年曾经因车祸做过开颅手术。在为病人做CT后,鲍修风十分惊讶:X光片上这位病人开颅部分的头骨痕迹与古人头骨完全一致。难道古人头上的孔洞,需要22年才能生长愈合吗?最初的检测结果又是怎么回事呢?
此时,鲍修风无法解释检测结果的巨大反差。他决定,在济南市各大医院收集不同时间曾经做过开颅手术的病人的片子。
与此同时,出乎张振国预料的事情也发生了。工作人员在清理随葬物品时,发现了两个带有孔洞的石器,经过张振国仔细鉴别后,他确定这并不是石器,而是玉器。玉器上的圆孔打磨得非常整齐,如此规则的圆孔,似乎不是徒手打钻的,张振国立刻想到,这个物品就可能证明当时有比玉更加坚硬的工具。而玉的硬度肯定比人的头骨硬许多。
另一个更为直接的证据也在这天出现了,助手邵云发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物品。这是一件骨器,从形状看,张振国认为这是一把骨梳,骨器上雕刻的花纹非常精致,花纹的上方还有几个不是很规则的圆孔。既然能在动物的骨头上刻出花纹,那么要在人的骨上切骨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这件物品的出现已经可以证明,在当时人们一定有非常锋利的工具。
此后,鲍修风的研究整整进行了3年。他与助手跑遍了济南市的各家医院,收集不同时间段落的病例样本。但事情远比他们想像得复杂,因为许多病人在手术康复后,很少回医院复诊检查。直到2004年3月,鲍修风收集到上千份病例后,这项研究才有了关键进展。
他们发现:这上千份病例中,有头骨恢复10年后的状态,有3年的,还有手术后两个月的,他们的头骨愈合的痕迹与古人的完全一致。而手术后恢复40天的病人头骨,则是的修风最初作为对比的样本。在进行了大量的对比研究后,鲍修风才发现他研究的疏漏在于骨头生长的时间上。原来,人的头骨在手术后的两个月里,每天都能出现不同的生长状态。直到两个月后,骨头生长最终完全愈合,而在以后的若干年,骨头的状态不会再有任何变化。
经过长达3年的研究,鲍修风认为那位5200年前的中年男子在手术后至少有活了两个月,甚至几十年。
结论
2004年8月,山东考古所再次举行了一个论证会,根据鲍修风和张振国提供的证据,专家组最终认同了韩康信的推论在距今5200年到3000年之间,中国的北方曾经出现过一种古老的开颅手术。
在众多的证据面前,我们似乎已经窥见到那段曾经辉煌的文明,但是,历史的真相或许比我们想像的更加复杂。
标准开颅手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本院2009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收治的120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0 例。对照组中, 男40 例, 女20 例;年龄15~72 岁, 平均 (42.03±19.37) 岁;坠落伤2 例, 锐器伤4 例, 车祸伤54 例;伤后昏迷未清醒49 例, 单侧瞳孔散大11 例, 双侧瞳孔散大13 例;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 GCS) 平均为 (5.48±0.52) 分;观察组中, 男38 例, 女22 例;坠落伤4 例, 锐器伤4 例, 车祸伤52 例, 伤后昏迷未清醒50 例, 单侧瞳孔散大10 例, 双侧瞳孔散大12 例;年龄16~73 岁, 平均年龄 (43.72±20.13) 岁;入院时GCS评分平均为 (5.46±0.48) 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1)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或CT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 符合《尤曼斯神经外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 (2) 不伴有先天性颅脑发育不全、恶性肿瘤、重度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 (3) 患者的生理条件和机体状态符合接受相关治疗的指征, 且所有手术均经家属同意。 (4)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内容, 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相关规定。排除标准:凡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任何一条者均不纳入研究范围。
1.3 手术方法
1.3.1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双额冠状切口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 切口两端尽量达颧弓中点上方。然后双额去掉骨瓣, 骨瓣大小为 (6~12) cm× (6~12) cm, 中线处留1 cm宽骨桥, 保护上矢状窦。硬膜下监测颅内压。弧形打开硬脑膜, 翻向中线侧, 清除血肿后确切止血, 减张修补硬脑膜, 硬膜下放置颅内压监测探头。两组患者均常规放置硬膜下引流管, 两组术后常规综合治疗措施相同。术后监测患者颅内压的变化并评估患者的临床状况及预后。
1.3.2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患者取仰卧位, 头偏向病情相对较轻一侧, 先手术颅脑损伤相对较重、颅内血肿较多一侧。手术切口从颧弓上耳屏前大约1 cm位置, 向上至耳廓上缘水平, 再向后上方延伸到顶结节后方, 然后距中线2 cm弧形向前延伸到前额部的发迹处。逐层切开, 取下骨瓣约12 cm×10 cm大小, 硬膜下放置颅内压监测探头, 测颅内压。咬骨钳向下咬出颞骨磷部、蝶骨塉及额骨颧突后方的部分骨质, 尽量靠近前、中颅窝底平面, 颅底近蝶骨嵴处尽量向颞底扩大骨窗, 清除硬脑膜外血肿, 沿蝶骨塉弧形切开硬脑膜, 再作放射状切开硬脑膜, 硬膜周边悬吊止血。硬脑膜切开后充分暴露额叶、颞叶、顶叶、前颅窝和中颅窝。清除脑内损伤的坏死脑组织和血块, 出血点确切止血, 硬膜下放置颅内压检测探头, 减张严密缝合硬脑膜, 逐层缝合手术切口。对侧同法处理。
1.4临床指标观察分别在开颅时、术后第3天和第7天记录两组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情况, 并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术后意识逐渐清醒, 颅内压明显降低, 生命体征平稳, 患者恢复良好, 治疗后虽伴有轻度障碍缺陷, 但生活仍能自理, 拥有自理生活的能力, 术后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有效: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意识逐渐的恢复, 颅内压相对平稳, 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患者在治疗后属中度残疾, 须在家属或护理人员的陪护下才能完成基本生活自理。无效:患者继续昏迷, 意识状态无明显好转, 出现迟发性血肿、脑脊液漏、急性脑膨出等并发症, 甚至死亡[4]。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开颅时、术后第3 天和第7 天颅内压比较两组开颅前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第3天和第7天的颅内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X2=7.834, P=0.013)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迟发性血肿和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10.00%、3.33%,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3% 和15.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患者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由于暴力作用于头颅而引起的颅脑损伤日益增多, 包括颅骨骨折、头部软组织损伤和脑损伤。病因常见于意外交通事故、工伤或火器操作等。其中脑损伤的后果最为严重, 应特别警惕。颅脑损伤在医学上分为三个等级, 其中重度颅脑损伤是指GCS评分为3~8 分, 伤后昏迷6 h以上, 或在伤后24 h内意识恶化, 并昏迷6 h以上, 意识障碍逐渐加重, 昏迷程度加深。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由于昏迷时间长, 病情容易发生快速变化, 伴有多种并发症, 治疗困难, 护理复杂, 因此病死率高。如若脑干损伤, 病死率≥50%。根据调查研究, 在每年死于创伤的患者中, 大多数导致患者死亡的是颅脑损伤, 患者头部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冲击, 巨大外力导致患者的颅内组织损伤严重[5,6]。对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作出清楚的判断至关重要, 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非常高, 而且病情复杂多变, 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对于颅脑损伤较严重患者, 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以免耽误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 必须在第一时间内阻止病情的继续恶化。临床工作者为了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 对重型颅脑损伤做了大量的研究[7,8]。
重型颅脑损伤通常是在原发性脑损伤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出现的继发性脑损害,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目前临床上采取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方法, 可进一步减轻患者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 控制患者的病情, 为抢救患者生命创造条件[9,10]。临床上早期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常采取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 但患者术后的预后效果不是很好。由于传统手术额颞瓣或者颞顶瓣减压处的骨窗过小, 不能够有效确定导致颅内出血的明确来源。骨窗过小, 对于额极、颞极和脑底等处不能充分暴露, 对于探查颅内的出血点和清除暴力损伤的坏死组织带来了困难, 并且由于窗口小、减压不够充分, 向外膨出的脑组织易嵌顿, 导致继发性脑梗死, 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11,12],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目前已基本不采用。临床上不少学者通过试验证明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 其能够让患者的颅内压迅速下降, 这和黎开宇等学者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分析》所研究的结果一致[13]。对需接受双侧开颅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患者, 不同学者选择的手术方式不同, 大致分为两类:双额冠状切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和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笔者认为应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脑损伤有如下优点: (1) 大骨瓣减压能够获得较大的骨窗, 使额叶、颞叶、顶叶、颅前窝和颅中窝等充分暴露, 能够彻底清除颅内血肿和挫裂伤区坏死脑组织, 并能彻底止血, 使减压更充分。 (2) 手术后颅内压能够有效地降低, 术后水肿的脑组织向两侧骨窗处均衡移位, 减轻对脑干的压迫和扭曲, 患者预后结果明显改善[14,15]。而双额冠状切口开颅去骨瓣减压对颞顶叶的暴露范围受限, 术后脑组织向前移位, 虽然也能降低颅内压, 但降压幅度受限, 颞叶钩回疝也不易恢复, 脑干也会被向前牵拉移位, 加重了脑干等重要结构的损伤。根据多项调查, 本文研究表明, 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比双额冠状切口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更理想, 术后患者颅内压明显降低, 临床恢复效果较好。
由此可见, 对于需双侧开颅手术去骨瓣减压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采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相对于双额冠状切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而言, 虽然加大了手术创伤的面积, 延长了手术时间, 但对于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术后迟发性血肿、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进而使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均得到提高,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但由于本研究病例相对较少, 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09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双额冠状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观察组则采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颅内压变化等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术后第3天和第7天的颅内压分别为 (18.17±3.39) 、 (15.60±2.70) mm Hg,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6.23±4.34) mm Hg和 (21.50±3.51) mm Hg,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7.834, P=0.013) 。观察组患者的迟发性血肿和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10.00%、3.33%,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3%和15.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患者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能够有效低降低颅内压, 临床安全性可靠, 值得推广。
开颅手术后为什么经常头疼等 第4篇
上海 周中玲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教授张全斌:开颅术后的头疼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术后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还有头疼,多出现在像你父亲这样的颅脑外伤开颅术后,患者的总体恢复情况良好,但遗留轻重不一的头疼、头晕症状。在临床上,我们发现这些症状的加重往往与天气变化、情绪变化相关。由于头疼症状持续的时间较长,患者多伴发程度不一的心理障碍,尽管医生告知患者检查结果没有异常,但患者总是不相信,总认为自己的病看不好了。在这种情况下,除药物对症治疗外,更重要的是要从心理上解除患者的思想包袱,鼓励患者早日康复。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五下午
哪些人可接种HPV疫苗
有新闻报道,接种HPV疫苗可预防宫颈癌。哪些人可以接种这个疫苗?我国可以接种吗?
江苏 吴云晓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教授吴小华:目前美国已经有两种获得批准用于预防HPV(人乳头瘤状病毒)感染的疫苗:重组HPV四价疫苗、重组HPV二价疫苗。两种疫苗都应该在男性或女性性活跃之前注射:建议女性第一次注射疫苗的时间为11~12岁,第二和第三次注射分别在第一次注射后的1~2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较年长的青少年和年轻成年女性(13~26岁)可进行强化免疫;男性用于预防生殖器疣需要在9~26岁接种3剂四价疫苗。
HPV疫苗在中国人群中需要接种多少次才能产生预防作用?重复注射需要间隔多长时间?预防作用能维持多久?什么人群需要接种?最佳接种年龄如何确定?这些问题均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探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目前该疫苗过于昂贵,限制了其在中国大规模人群中接种工作的开展。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
怀孕后甲胎蛋白升高是何因
我今年28岁,现在怀孕15周了,最近体检时发现甲胎蛋白(AFP)比正常值略高。我知道AFP是一种反应肝癌的肿瘤标志物,我没有乙肝,也没有什么不舒服,以前体检都没问题。这种情况正常吗?需要进一步检查吗?
安徽 贺菲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教授陆伦根:甲胎蛋白是临床上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在已广泛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普查、诊断、判断疗效及预测复发。患生殖腺胚胎瘤、少数转移性肿瘤、活动性肝炎及妊娠时,甲胎蛋白可升高,但不如肝癌明显。一般妇女妊娠3个月后,血清甲胎蛋白开始升高,7~8个月达到高峰,但一般在400微克/升以下,分娩后3周可恢复正常。因此,你血清AFP轻度升高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如不放心可定期随访甲胎蛋白及肝脏功能。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特需)
乙肝抗病毒治疗发生耐药怎么办
我是乙肝大三阳患者,HBV DNA 3.73*106 拷贝/毫升,ALT(丙氨酸转氨酶) 132单位/升,医生建议我服用口服抗病毒药物。听说这类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耐药,我要是服用后发生耐药怎么办呢?
山东 李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尹有宽:在抗病毒治疗中,耐药问题无法避免,但并不可怕。十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以及对应答不佳的及时管理,能够尽量避免耐药的发生。首先,建议你到正规医院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并积极配合,定时定量按医嘱服药,同时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其次,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随访检查HBV DNA、肝功能,必要时做基因检测确定是否耐药。如果治疗早期应答不佳,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耐药的发生。而一旦发生耐药,应立即在医生指导下加用与原治疗药物无交叉耐药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标准开颅手术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共进行微创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6例。其中男41例, 女35例, 年龄34~72岁, 平均年龄56.2岁。出血量均>35mL, 最大出血量61mL。2006年1月以前大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7例, 其中男75例, 女52例, 年龄37~7 6岁, 平均5 9.2岁。出血量均>3 5 m L, 最大出血量6 7 m L。
1.2 手术方法
上述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 2006年1月以后患者采用微创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2006年1月以前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在超急期进行 (发病<6h) , 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 根据CT脑出血定位, 翼点开颅清除基底节区血肿58例, 颞下回皮质切开19例, 其他部位血肿行脑皮质切开8例。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操作, 清除血肿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缝合硬脑膜。2006年1月以前127例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中颞肌下大骨瓣开颅112例, 清除基底节区血肿。其他部位开颅15例。行去骨瓣减压106例, 骨瓣还纳1 2例, 漂浮骨瓣9例。
1.3 术后处理与预后评估
手术后各组均常规给与脱水降颅压、止血等处理。根据患者血压情况, 适当控制血压, 一般保持收缩压在160mmHg水平。如病情有变化, 及时复查CT;积极处理并发症, 监测内环境变化。
按照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评分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患者随访5个月~3年, 平均18.6个月。根据出院后患者住院病案进行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花费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之间计量资料采用÷2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双侧t检验。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算各组之间差异, 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死率
超早期手术组病死率为14.2%, 大骨瓣开颅组病死率为15.4% (P=0.12) 。
2.2 预后
根据GOS预后评分, 随访5个月~3年。小骨窗开颅组Ⅴ级24例, Ⅳ级36例, Ⅲ级10例, Ⅱ级8例, Ⅰ级4例。大骨瓣开颅组Ⅴ级21例, Ⅳ级40例, Ⅲ级36例, Ⅱ级19例, Ⅰ级2例。两组之间预后良好率 (Ⅴ级+Ⅳ级患者) 相比P<0.050。
两组之间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超早期组16.2d, 大骨瓣开颅组19.5d (P<0.05) , 平均住院费用二者分别为:超早期组 (元) 9546.12, 大骨瓣开颅组 (元) 12123.28 (P<0.05) .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导致的因素也有很多[3]。由于患者往往伴有全身其他重要脏器如心、肾功能的损害, 因此住院时间长, 医疗消费高, 而且预后不良。高血压脑出血的出血多为短暂性出血, 血肿扩大多发生在6h以内, 特别是3h以内。出血点周围的脑组织首先受到动脉血流的冲击产生原发性损害, 继之出现的脑内血肿, 局部颅内压增高引起周围脑组织受压移位、缺血、水肿和坏死。急性期血肿周围脑水肿明显, 半球体积增大, 压迫该侧脑室使其向对侧移位, 甚至发生脑病, 导致脑干扭曲, 压迫, 常为脑出血致死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 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显著, 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传统的手术方法进行开颅大骨瓣减压, 手术时间长, 对患者打击大, 现在已经很少采用。小骨窗微创开颅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手术方法[1]。该方法具有手术打击小、止血确切等优点。由于脑出血血肿的压迫, 常导致脑组织的水肿、移位和坏死, 因此尽早解除血肿压迫对于挽救神经功能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超早期手术解除血肿压迫从理论上讲优于晚期手术。我们对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显微镜下行超早期血肿清除术, 病死率为14.1%, 与大骨瓣开颅组 (15.4%) 相比略有下降, 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别。经过5个月~3年的随访, 小骨窗开颅组预后良好, 明显优于大骨瓣开颅组。说明超早期手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的长期预后。
通过比较小骨窗开颅组与以往大骨瓣开颅患者的医疗费用, 两组之间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超早期组16.2d, 大骨瓣开颅组19.5d (P<0.05) 。平均住院费用二者分别为超早期组9546.12元, 大骨瓣开颅组12123.28元 (P<0.05) 。小骨窗开颅医疗费用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手术操作时间短, 手术创伤小, 患者康复快, 缩短了住院时间。
本研究结果表明, 超早期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于提高患者预后, 降低医疗费用, 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 优于传统的大骨瓣开颅,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Wu ZW, Wang SY.Applicat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J].Prog Modern Biomed, 2006, 6 (12) :93-94.
[2]Xuan ZB, Luo YZ.The application of drilling skull set-in tube dl illag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ll acute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J].Prog Modem Biomed, 2006, 6 (6) :26-32.
标准开颅手术 第6篇
1 临床资料
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来我院做开颅手术的患者168例, 其中90例患者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接受去骨瓣减压手术的有60人, 钻孔探查术的30人, 还有34位接受了钻孔引流术。其中男性有116位, , 女52例, 年龄6~71岁, 平均年龄39.5岁。
2 护理干预
2.1 术前护理
在手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这些患者和其他患者的心理不相同, 他们更加容易出现紧张等各种心理情绪, 同样他们的家人也会出现这些情绪, 又使得患者接收到了更大的压力, 总是会担心手术中会出现意外或是术后就会成为植物人等。因此, 这就要求各位医生和护士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 告诉他们有关手术的各项情况, 例如时间和预后, 同时也要多给他们一些鼓励, 使他们对手术充满信心, 让他们尽量争取有利的情势, 这对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痊愈有直接的关系, 能够使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拥有积极地心态来对待手术。此外医生和护士要有良好的态度, 对患者多进行关怀, 同时娴熟的技术可以增加患者的信心。而且如果要想进一步增加他们的信心, 可以把成功的案例向他们进行解说, 并多向他们宣传这类的资料。
手术之前的准备, 手术前要做好的措施:把经脉通道立即开放, 对患者补充营养, 帮助患者平衡电解质, 而且所需要的急救药品和仪器都要在第一时间准备好, 并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为了避免患者出现窒息的情况, 要使他们的呼吸道时刻保持通畅。对脑部缺氧的情况要尽量避免, 减少脑水肿, 使颅内压降低, 患有脑疝的患者, 遵守医嘱给以20%的甘露醇125mL快速静脉滴注以及速尿40mg及地塞米松20mg静脉推注, 立即进行手术。把握时间, 争分夺秒。对急诊重型患者, 在1h内完成CT、剃头、备血、皮试等准备工作。
2.2 手术后的护理
要紧密查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消除麻醉药后的情况。心电监护要时刻用在病情严重的患者身上, 手术后15~30min就要观察一次患者的瞳孔、意识、脉搏、血压和呼吸等体征, 等到病情平稳之后, 就改成每小时一次, 同时每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出现意外时要立刻进行处理。若病患的麻醉还没有消失, 那么患者不能枕着枕头, 而且还要使头偏向一侧来平躺着, 这可以帮助清理呼吸道, 麻醉药消失之后, 或者是患者的意识清醒而且血压也已经平稳了后, 使他们抬高头部15°~35°, 这可以帮助脑部静脉回流, 从而使得脑水肿减轻。把专科护理做好, 使呼吸道时刻保持通畅是很重要的, 在手术后一般进行吸氧, 根据血氧饱和度监测, 调节氧流量, 血氧饱和度维持到90%以上。必要的时候还要分析动态血气, 测量脑部氧气的代谢率。为了预防感染肺部, 1~2h就要使患者翻身后使用正确的方法让患者吸痰。吸痰所选用的吸痰管一定要合适, 遵循先口后鼻、由浅至深的原则来吸痰。并要随时使呼吸道保持通畅。有的患者的气道受到阻碍而不能吐痰, 就要对他们做气管切开手术。接受此手术的患者, 要小心护理好气管套管, 每天要4次消毒套管, 每月更换一次性的硅胶气管套管。要使套管的切口的地方永远都要没有污染、时刻干净, 还要及时换药。如果患者需要戴很长时间的套管, 为避免形成痰痂, 就要进一步湿润气管。在手术后引流袋应该低于创腔, 保持引流管的通常, 应该注意引流液的量以及颜色, 严密的对伤口敷料进行观察, 如果有异常应该及时的通知医生。引流管在手术后72h拔除。
2.3 镇静和止痛
接受脑部手术的患者如果出现了头痛的症状, 要及时分析症状出现的原因, 并要对症治疗。术后24h之内一般会出现开刀的地方疼痛的现象, 此时给患者服用普通的止痛药就行了。颅内压增高所导致的头痛一般会发生在术后的2~4h脑水肿的高峰期, 通常是搏动性头痛, 严重的话还会出现呕吐, 可以通过进行脱水或使用激素来帮助颅内压降低。所以说, 手术后的24h之内要合理使用脱水剂和激素, 而不可以只在白天使用两种药物。吗啡和哌替啶是禁止用来止痛的, 不管是任何头痛都不能够使用。因为这些药品会使呼吸困难, 气体的交换受到影响, 并且使瞳孔缩小。要保证患者在安静的环境中修养以帮助患者的颅内压不会再升高或是出血。必要时给非那根或者安定。在手术后的3d内告诉患者不能用力排便, 必要时可以服用轻泻剂。
2.4 注意加强营养
因为患者在接受手术后消耗的能量增加特别是蛋白质的消耗, 让患者负氮平衡, 于是病患就更容易残疾或死亡。而胃肠外的营养一般不会使这种程度的消耗得到满足, 所以我们主张此时的营养方式应该以全胃肠内营养为主。本组有90例术后予全胃肠内营养取得较好疗效。
2.5 康复护理
颅内受伤严重的患者在后期许多的生理功能都出现了障碍, 这就要求医生和护士要帮助患者进行一些有用的活动, 帮助患者本身及其家属学习一些正确的方法来锻炼自己的生理功能, 比如多和听力不行的人交流, 多与语言有问题的患者说说话。教会患者的家属进行肌肉按摩, 帮助患者做屈伸关节的锻炼。患者的病情不同就要有不同的康复计划, 医生要为每个患者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 有的患者会选择在家进行康复, 那么医生就要教会他们何时服药和停药。
3 讨论
治疗颅脑受损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进行开颅手术。作为护士, 就要熟练的掌握好护理的相关知识, 并能熟练运用, 这样才会在手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早日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朱贤立.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71.
[2]韩彩兰.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护理99例[J].实用护理杂志, 2009, 10 (1) :36-37.
[3]徐文芳。循环护理在气管痰痂防治上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9 (22) :1672-1688.
标准开颅手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6年4月~2013年9月入住本院的颅脑外伤患者中, 根据重型颅脑外伤诊断标准, 从确诊为重症颅脑外伤的患者中选取60名既可以接受手术治疗也可以内科药物治疗的患者, 入院时的GCS评分为:3~6分, 39人;7~8分, 21人。根据受伤原因统计表明:工伤18人, 交通事故受伤32人, 打击伤5人, 坠落伤3人, 其他原因2人。医院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 按其意愿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人, 其中对照组中男患者13人, 女患者17人, 年龄均在25~64之间, 平均年龄为 (50.6±7.8) 岁;实验组中男患者20人, 女患者10人, 年龄均在23~62之间, 平均年龄为 (44.3±5.4) 岁, 这些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取开颅手术治疗,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常伴有昏迷, 无法主诉, 注意检查胸腹部有没有致命的复合性损伤, 仔细检查胸片和腹部B超, 患者应快速进入医院的绿色抢救通道, 做术前准备, 急诊CT, 送至手术室。手术过程中选择正确的切口, 主要治疗颅骨骨折、损伤及清除血肿, 方法为开颅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以及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中保证术中每个环节不出现医学上的失误。手术后及时复查, 做好术后监护工作。对照组患者采取内科药物治疗, 利用脱水药物防治脑内水肿, 止血药用来止血, 盐酸纳洛酮用来降颅压, 钙离子拮抗剂防治蛛网膜下腔创伤性出血, 缓解脑血管痉挛, 降低心电图异常指标。
1.3疗效评定标准[2]
显效标准:治疗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标准:治疗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得到较大改善;无效标准: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者症状更加严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实验组总有效率 (9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60.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人的一切重要神经中枢都来源于脑, 大脑是人体及其重要的器官, 具有及其复杂的结构特点。近几年的颅脑外伤发生率显著上升, 颅脑外伤主要为颅骨的损伤, 常常导致严重后果, 并伴随并发症, 严重时可导致植物人或者死亡。颅脑外伤常发生于工伤, 意外交通事故车祸等,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若抢救及时并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 就会大大提高恢复的可能性, 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治疗方法主要是外科治疗和内科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措施[3]。对于重症颅脑外伤患者, 救治越早, 术后的治愈率越高。在术前先进行抗感染工作及其他脏器疾病的治疗, 不能进食, 应及时补充营养成分, 保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调节体内酸碱度及渗透压, 降低术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骨瓣开颅手术消除血肿, 减少对脑干的压迫, 降低颅内压,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保证脑部营养供应。术后护理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为保证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 在术后的护理上也应给予重视, 尤其是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后, 应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的指标, 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本院经研究对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对于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有明显改善, 病后恢复较好。
综上所述, 对于重症颅脑外伤的患者而言, 应用开颅手术治疗远比应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好得多, 合理为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方法, 挽救患者生命, 值得在医学上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启新, 闻华, 张可帅.52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手术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7) :75-76.
[2]尹宁, 刘旭, 尹波, 等.高龄重型颅脑脑外伤患者开颅手术27例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0) :106-107.
标准开颅手术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4例,男25例,女29例;年龄37岁~85岁,平均年龄58.5岁。
1.2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中以突发意识障碍伴一侧肢体瘫痪为首发表现者37例,以突发一侧肢体瘫痪伴失语为首发表现者5例,突发意识障碍伴频繁恶心呕吐者12例;其中48例患者发病后迅速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深昏迷等脑疝征象。根据王忠诚脑出血后意识状态分级[3]:术前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2例,Ⅳ级45例,Ⅴ级3例。
1.3影像学检查全部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均为基底节区脑出血。排除标准为:既往有脑出血病史、合并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抗凝药物过量、多发出血、梗死后出血、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等情况。血肿量30~60 m L者40例,60~90 m L者9例,>90 m L者5例(见封二图1)。
1.4手术时机综合评估患者出血量、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肌力,决定有无手术指征,明确手术指征后尽快行开颅手术治疗。入院后1 h内手术者48例,1 h~2 h内手术者6例。
1.5手术方法48例脑疝患者行患侧额颞顶部大骨瓣切口,清除血肿,经侧裂入路38例,经颞中回或颞上回入路10例,均行去骨瓣减压。具体操作简述如下:骨瓣尽量靠近中颅窝底部,放射状剪开硬膜,侧裂入路:手术显微镜下分离侧裂,打开侧裂池充分释放脑脊液,暴露岛叶,从血管分叉处的一侧切开岛叶长度约1.5 cm,避免从岛叶血管分叉处切开,以免清除血肿过程中牵拉血管分叉处导致血管撕裂出血。用吸引器从血肿中心向四周吸除血肿,避免用吸引器直接吸除血肿腔壁上的血肿,待其因重力作用自动脱落后再予以吸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保持术野清晰,直视下电凝出血点,切忌慌乱中随意电凝止血,导致术后脑梗死。充分止血后,血肿腔壁用止血纱布覆盖,人工硬膜修补硬膜,根据脑组织饱满程度及压力决定是否还纳骨瓣,皮下放置引流管,缝合颞肌、帽状腱膜及头皮。经颞上回或颞中回入路简述如下:手术显微镜下在颞上回或颞中回两引流静脉间切开皮质约1 cm~2 cm,皮层造瘘时注意使瘘口边缘的蛛网膜下腔闭塞,避免术后脑脊液流入血肿腔,进入血肿腔后操作同上。余6例行手术显微镜下小骨窗入路清除血肿,其中经侧裂入路5例,经颞叶皮质入路1例,清除血肿后脑组织塌陷明显,术后给予还纳骨瓣。经侧裂入路共发现合并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分离瘤颈后予以夹闭。经颞叶皮质入路有5例止血困难,其中3例血肿腔可见多发纤细血管,给予反复电凝止血,止血纱布压迫后出血停止,病情相对稳定后查多层螺旋CT血管立体像素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回示烟雾病。
2结果
术后复查头颅CT回示:血肿清除90%以上者39例(见封二图2),80%~90%9例,70%~80%4例,术后再出血2例。术后颞枕叶脑梗死2例,考虑为脑疝引起大脑后动脉闭塞所致。出院时患者情况:轻度脑积水伴一侧肢体瘫痪5例,一侧肢体瘫痪40例,昏迷伴一侧肢体瘫痪4例,中途放弃治疗者3例,死亡2例。随访3个月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级标准,疗效良好7例(13%),中残30例(55.6%),重残8例(14.8%),植物状态生存3例(5.5%),死亡6例(11.1%)。
3讨论
脑出血的常见病因是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保守治疗的病死率高达40%~70%[4]。脑出血不仅直接破坏脑组织,还产生占位效应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灌注压下降,引起脑缺氧、脑水肿,后者又进一步增高颅内压,形成恶性循环。脑内血肿分解产生凝血酶、补体复合物、细胞因子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周围脑组织造成进一步损害。因此,脑出血后早期手术治疗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保护血肿周围脑组织是挽救患者生命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5]。
关于脑出血开颅手术时机的选择仍有争议,Kazui等[6]研究发现发病3 h内血肿继续扩大的患者占30%,6 h后占17%,24 h则降为0%,故部分学者不主张超早期手术,但对于已出现脑疝的患者,则需立即手术。本组病例出血量较大,术前出现脑疝者48例,故多采用急诊开颅手术治疗,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相比,具有清除血肿彻底,减压效果好,止血确切,可避免误伤脑表面血管等优点。采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很好地保护了入路周围脑组织,减少了对脑组织的牵拉及副损伤,具有良好的照明和手术视野,便于彻底清除血肿,术中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保持术野清晰,出血点清晰可见,避免了盲目烧灼血肿腔壁造成的损伤,减少了术后脑梗死的发生率。唐晓平等[7]报道侧裂入路不需破坏皮质功能区,切开岛叶后即能获得满意的暴露,距离出血血管最近,止血操作相对容易,还能处理偶然发现的血管病变,如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故本组本例多采用侧裂入路。
本组病例中大于65岁者12例,高龄患者多伴有肺部基础疾病,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有气管切开指征时给予气管切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支气管镜吸痰、肺泡灌洗,10例老年患者的肺部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患者病情允许后,早期行高压氧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研究表明高压氧治疗能改善血肿周围缺氧脑组织的氧供,改善脑细胞代谢并降低颅内压,阻断细胞缺血、缺氧、脑水肿的恶性循环,促进可逆状态的神经细胞恢复[8]。
大量脑出血患者病情危重,多迅速出现脑疝,早期开颅手术治疗,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侧裂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相比能更清晰地暴露血肿腔,显微镜下止血相对容易,还能处理伴随的血管病变,值得临床推广。术后加强各项基础护理,下肢动静脉泵预防深静脉血栓,必要时行支气管镜吸痰、肺泡灌洗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病情相对稳定后应用高压氧治疗,各项措施合理运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VAN ASCH C J,LUITSE M J,RINKEL G J,et al.Incidence,case fatality,and functional outcome of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over time,according to age,sex,and ethnic origi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 Neurol,2010,9(2):167-176.
[2]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7.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66-867.
[4]赵程欣,罗俊生.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4):2513-2515.
[5]SKOLARIKOS A,ALIVIZATOS G,PAPATSORIS A,et al.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nephrostomy performed by urologists:10-year experience[J].Urology,2006,68(3):495-499.
[6]KAZUI S,NARITOMI H,YAMAMOTO H,et al.Enlar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1996,27(10):1783-1787.
[7]唐晓平,游潮,张涛,等.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手术治疗壳核出血的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8):817-820.
标准开颅手术 第9篇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置管引流术和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为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组采用CT引导下微创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5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死亡率为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效率明显高于开颅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置管引流术;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739.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43-01
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CH)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预后较差,多需急诊手术治疗[1]。手术以降低颅内压、清除脑内血肿、改善脑血流循环为目的。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小骨窗开颅术,手术操作并不困难,但是对患者创伤较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越来越受重视,经CT引导微创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旨在探讨微创置管引流术和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7年9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56.8岁。出血部位:脑叶出血10例,丘脑出血10例,基底节出血15例,小脑出血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意识状况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全麻插管后,依据患者CT检查结果,应用三维定向原理,选择距离血肿中心最近处为穿刺点,钻孔进入穿透颅骨,“十”字形切开硬脑膜,经脑针探查后达血肿腔。显微镜下进行血肿清除,清除后之管引流。术后抽吸、冲洗、液化每日1~2次,置管4~6d。对照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全麻插管后,按照术前标志选择距离血肿最近处,作小骨窗骨瓣开颅,骨窗直径小于3cm,直视下切开脑组织,用低负压吸引清除血肿,术后分层缝合头皮。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脱水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疗,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对于昏迷患者早起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气,防止肺部感染。
1.3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3个月,根据GOS评分(GCS预后评分)量表评定疗效。显效:恢复良好,能正常生活,有轻度意识障碍;有效:生活能自理,但中度病残;无效:治疗后患者无意识,植物生存;死亡[2]。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死亡率为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关于该病的机理有许多说法,长期的高血压,导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内膜损伤,脑内穿透动脉处可形成薄弱部位,当颅内血压骤然升高,该处就破裂造成脑出血[3]。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严重、死亡率较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疾病之一。针对该病的诊断,脑CT、核磁共振扫描均可早期确诊,且能精确定位出血部位,这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需要及早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机械性压迫,才能将对周围脑组织的伤害减到最小程度,因此尽早手术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4]。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降低颅内压、消除血肿、改善脑循环、解除脑疝、促进受压脑组织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0%,治疗组患者死亡率为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说明微创置管引流有易操作、创伤小、定位准确的特点,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因高颅压引起的继发损伤,预后明显优于开颅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焦玲, 裴桃枝. 微创血肿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28(2): 109-110.
[2]黄春刚, 张国栋, 刘维田, 等.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观察[J]. 河北医药, 2010, 32(15): 2088-2088.
[3]文上康, 龙霄翱. 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老年性小脑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 28(2): 158-159.
[4]王雪松.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 现代医药卫生, 2012, 19: 033.
标准开颅手术 第10篇
关键词:神经外科,开颅手术,颅内感染,综合治疗
神经外科患者经开颅手术后容易出现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一旦出现颅内感染则会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 需要及时给予治疗。目前治疗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方法比较多, 但是效果存在差异[1,2]。2014年4月~11月我院收治的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40例, 采用抗生素、全身支持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 取得了错的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40例, 其中男28例, 女12例;患者年龄为21~65岁, 平均年龄为 (42.5±1.3) 岁;颅内肿瘤26例, 颅脑外伤10例, 脑出血4例;行半球开颅术15例, 行后颅窝开颅术25例;患者颅内感染的时间为术后2~12d, 平均时间为 (6.8±1.4) d。
1.2 方法:
对本组40例患者实施综合性治疗, 即按照脑脊液细菌培养与药敏性试验的有关结果, 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 进行全身支持治疗与积极预防并发症治疗, 与此同时使用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尽早处理患者脑脊液漏与创面皮下的积液等。
1.3 疗效判定:
患者治愈的判定标准为:患者体温处于正常水平, 其脑脊液与常规与生化指标均正常;患者血常规检查显示正常;对于存在脑脊液漏者经临床治疗以后不存在脑脊液漏或者皮下积液;患者伤口属于甲级愈合水平。
2 结果
经治疗, 本研究40例患者39例治愈顺利出院, 另外1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3 讨论
诱发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因素主要有[3]: (1) 开颅手术比较复杂, 导致术野的暴露时间比较长; (2) 手术会使患者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 让其更容易出现感染; (3) 有一部分抗生素是很难通过人体血脑的屏障, 进而增加了颅内感染的机会; (4) 术后患者颅内所残留的骨蜡等异物及坏死组织是细菌繁殖的“土壤”; (5) 由于引流管在体内的放置, 使得患者颅内和外界处于相通的, 进而增加了颅内感染的几率; (6) 由于颅内占位、手术引致的创伤以及高血压脑出血等因素使得患者的正常血脑屏障受损、免疫系统功能不正常运行, 进而导致抗感染能力显著下降。
颅内感染容易导致死亡, 必须尽早给予积极治疗。本文的40例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主要包括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全身性的营养支持治疗、并发症的积极预防处理、脑脊液漏以及创面皮下积液的及时处理、实施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等措施。经治疗, 40例患者39例治愈顺利出院, 另外1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我们的体会是, 对患者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时, 由于抗生素临床应用比较普遍, 使得细菌的耐药性日益增加, 为此应该结合脑脊液细菌培养与药敏性试验的有关结果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治疗[4]。此外, 要高度重视血脑屏障这个因素, 最好选用2种及以上的抗生素进行联合使用, 如果所选用的抗生素治疗无效则应该考虑及时更换其他抗生素进行治疗。停止使用抗生素治疗应该严格遵照相关标准执行, 一般是当患者的脑脊液里面的白细胞计数处于正常水平时停止使用抗生素治疗。同时要使用脱水剂将患者的颅内压给予降下来, 以防止癫痫的发生。在治疗颅内感染时, 也要采用有效措施积极预防其它并发症的发生, 这也是治疗颅内感染的比较关键的一项因素。在手术过程中, 要注意防止脑脊液漏或者注意预防皮下积液的出现, 因为其容易致使颅内感染。在术中给予严密缝合硬膜, 可以有效预降低患者脑脊液漏之发生, 如果缝合比较困难则可实施修补手术。引流管应该在术后的24~48h之内给予拔除, 如果在体内放置的时间比较长, 则会影响到患者伤口的愈合。
综上所述, 应该高度重视诱发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各种因素, 并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颅内感染的发生。对于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应该采用综合疗法, 以提升临床疗效, 降低患者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魏翔泰, 陈铎.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儿童后颅窝肿瘤术后重症颅内感染26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1) :58-60.
[2]杨彬, 刘振宁, 赵玉军.40例开颅手术后并发严重颅内感染的治疗[J].医学信息, 2013, 26 (5) :202-203.
[3]孙虎.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 :65-67.
标准开颅手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