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八年级物理小课题研究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八年级物理小课题研究(精选6篇)

八年级物理小课题研究 第1篇

“八年级物理小专题研究”

内容摘要:在初中阶段开展“小课题研究”可以让学生较早接触课题研究的方法,经历课题研究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记录了笔者带领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对中学物理教师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

创新意识

“小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学生在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取得直接经验。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初中阶段接受“小课题研究”的训练,正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的黄金时期,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物理组于2013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物理小课题研究”活动,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出来,请同行们评价。

一、活动过程

(一)、组建研究小组

经过在班上开动员会后,我们遵循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由组合成2—6人 的研究小组,自定组长,由组长将名单上报给指导老师。但我们发现,一个班中愿意参加研究小组的人不多(见表一),尤其是女同学参加的人数极少,主要是怕麻烦,我们也不能强迫学生参加,因为“不能强行按下马头让马喝水”。

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些自愿报名参加研究小组的同学,都对所开展的活动怀有极大的兴趣,团队合作意识较强,并且物理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二)、确定研究课题

先由指导老师介绍选题原则:课题内容要紧贴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贴近生活,题材不能过大,研究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不宜太长,素材采集要方便等等。然后启发学生由已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将课题名称写在纸条上交给指导老师。经过几天的征集,共收到“光的直线传播应用调查”、“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调查”、“彩虹形成原因探究”、“探究日、月食的形成”、“空气中水的物态变化探究”“楼梯道开关的奥秘”、“蓄电池为什么能存电”、“农村安全用电现状调查”等几十个物理小课题。这些小课题汇总后用纸列出来,由各研究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确定出所要研究的课题。

(三)、制定研究计划

考虑到农村中学生从未参加过此类活动,我们先对学生进行了培训,使小组成员知道进行课题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走访相关人士,实地查看、测量、拍照、录相、采集标本,做实验,查阅相关资料等),以及制定一个课题研究计划应包含哪几个部分,使学生规范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四)、计划的实施

实施计划是整个研究活动的核心。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当学生需要技术支持时,我们及时给予帮助。如八(1)班做的课题“蓄电池为什么能存电”,涉及到化学知识,学生先上网查询有关资料,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他们就去请教化学老师。原先的猜想在这里受到了挑战,闻所未闻的知识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灵感。

八(2)班选的课题是“楼梯道开关的奥秘”,我先让学生到我家参观楼道双控开关之后,又到实验室中拿出双控开关实物,让研究小组的学生设计电路,进行探讨,自己摸索双控开关的连接方法。经过艰难的探索,他们终于摸索出了双控开关的连接方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有些单位的职工、领导十分支持这个活动。比如八(4)班的“农村安全用电现状调查”课题小组计划在校园里举办一次安全用电图片宣传,向学校所在地的供电所请求提供相关资料图片时,他们不但赠送了所需的安全用电宣传画,还向上级主管部门作了汇报,结果中国南方电网公司都匀市市南分公司派出专人到我校举办了一场生动的农村安全用电知识抢答赛。通过此次活动,研究小组的同学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纷纷表示长大以后要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他们的信心更足了,学习目标更明确了,社会责任感也更强了。这些收获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初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初衷。

(五)、撰写研究报告

小课题研究的外围活动结束以后,研究小组进行最后的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此时,我们加强了指导,因为书写研究报告是农村学生的弱点,是他们最感到棘手的事,老师的指导增加了他们的信心。课题小组的同学共同对研究报告进行讨论与修改,加工与润色,力争在本组的报告中提出新的发现、新的观点。

(六)、评估

先是各研究小组的交流与评估。相互交流研究过程的心得体会,对对方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看看有什么优点可以吸收,有什么地方还有待于改进。然后是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成果鉴定,评出等级,进行奖励。

二、活动收获

(一)、对于学生来说

1、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上学来的知识,有时总是难以理解,经过在小课题研究中反复应用、多次操作以后,自己就会有深刻的认识,有的知识甚至终身难忘。

2、激发了学习物理的信心。通过小课题研究,使学生体验到了物理知识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并且物理知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学,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

3、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了控制变量法等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

4、开阔了视野。在探究中,有些问题光靠物理知识是解决不了的,必须依靠多学科的综合运用才能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接受新的学科知识,扩大知识面。

5、培养了创新意识。在小课题研究中,有很多问题是找不到答案的,必须依靠自己开动脑筋,大胆猜想,大胆质疑,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对教师来说

1、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对我们农村的教师来说,要实现从“教书匠”到“学者型”的教师转变,就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坚持不间断的教育科研。而“小课题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因为对于“研究性学习”,我们知道的不多,借助这次机会,我们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了有关资料,写了很多心得体会。并且这次学习和以往不同,这是学以致用,老师们都比较有兴趣,只要能坚持下去,老师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2、对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我们统计了我校2013年毕业学生的物理科成绩,以这一届学生在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的考试成绩为基准,与这些学生到九年级参加中考的成绩作对比(见表二)。从中可以看出,参加活动的学生考试成绩上升的幅度均高于不参加活动学生的成绩上升幅度。(注:中考物理总分为90分,为方便作对比,此表已将学生中考物理成绩折算为100分)

3、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

三、不足与改进

(一)、不足之处:

1、活动占用了学生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今后每学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活动不宜过多,以2~3次为宜。

2、有些参加活动的学生目标不明确,一心只想跟着老师出去玩,搞活动时不认真,到处嬉戏打闹,应付了事,完成研究任务的质量不高。

3、缺乏相关领域的专家指导,教师理论水平提高缓慢。

(二)、改进措施:

1、坚持活动的开展。本轮活动结题以后,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开展“小课题研究”纳入理化教研组的工作计划当中,把它作为教研组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做,以做出成效,形成学校特色。

2、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条件时请有关的专家到学校来指导这项活动的开展,或者到有这方面研究成就的学校去参观学习。

3、加强相关知识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力争写出有水平的研究论文。

虽然我们的学生“物理小课题研究”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但只要有学校的有力支持,有我们的坚持不渝,它会渐渐枝繁叶茂,最终结出丰硕的成果。

八年物理小课题研究

八年物理组2014年2月

八年级物理小课题研究 第2篇

今天我要说的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的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概念课课,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通过物质的宏观现象分析总结出来的,所以教材对分子动理论的每项内容都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通过讨论宏观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结论。在这些实验探究完成之后,教材接着介绍了物质中的分子状态,解释了固态、液态、气态所具有宏观特征的根本原因,充分体现了“注重实验探究”的新理念。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概括出“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运动、分子间存在着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而对分子动理论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本节教学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养成独立观察并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习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提倡教师成为学生探究和讨论的一员,积极参与学生活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导入新课(2分钟)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演示实验是请同学们观察桌上的分别装有50mL酒精和50mL水的量筒,问学生能看到水和酒精的间隙吗?)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思考的过程。

2.新课教学(25分钟)

(板书:看不见的运动)

探究一:分子间有空隙

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第一个实验探究做实验,要求将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混合后的总体积并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

比较实验结果,并与猜想的结果对照。

实验结果是总体积没有100mL,那么少掉的那些体积跑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猜想原因。如果猜不出,老师提示:往一堆鸡蛋里撒一把细沙子,你能看见细沙吗?为什么?直到同学们得出正确结论:分子间有空隙。

也可以用针筒吸入一定的空气,然后挤压,发现针筒里的空气减少了。说明气体分子之间也有空隙。

(板书:

一、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师问:组成物体的微粒都在原地不动吗?请猜想。

探究二:分子的运动

(1)多媒体展示:将空瓶口对准装有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口(按图10-16(a)),抽去中间的毛玻璃,观察空瓶中是否有棕色的气体。解释为什么选用图10-16(a)的原因: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实验(b)(c)没有(a)更能充分证明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是否散开,哪个散得快。

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

二、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作无规则运动)

师生共同总结出扩散的定义,并引导学生总结总结扩散的影响因素和原理。

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温度高时扩散得快。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存在间隙。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探究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下面掉着一个重物时能不能被拉开?

(2)将注射器中注入水,用手堵住针筒嘴,用力推活塞,容易推动吗?(与空气相比)

首先通过分组实验和观看视频然后引导同学说出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列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

1、在空气中挥舞手臂轻而易举

2、在没膝的水中急行步履维艰

3、拔冻在冰中的木棒难于登天

让学生带着解释这三种生活现象的问题阅读课本P200页的物质中的分子状态内容,并引导总结其原因。

(1)固体:分子靠得很近有规律地紧挨在一起。所以,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液体:分子靠在一起。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能运动或滑动,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而没有一定的形状。

(3)气体:分子离得比较远,能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所以,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确定的体积。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手册上的当堂检测检测题后,学生分组展示,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笔记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1、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八年级物理半期复习试卷 第3篇

1. 据现察, 教室的宽度最接近于 ()

A.60mmB.8dmC.8mD.60m

2. 下列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正在进站的火车

B.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C.站在商城自动扶梯上顾客的运动

D.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北斗”卫星

3. 如图1所示, 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 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4.“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下列对钟声的解释, 错误的是 ()

A.人根据音调判断是钟发出的声音

B.人根据音色判断是钟发出的声音

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

D.钟声是由钟振动产生的

5. 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 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布为2.35cm、2.36cm、2.36cm, 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6.《龟兔赛跑》新篇:兔子和乌龟自从上次赛跑后, 成为了好朋友, 于是在以后的旅行中, 陆地上兔子背着乌龟跑, 在水中乌龟驮着兔子游, 兔子和乌龟因此都走得更快更远了, 实现了共赢。当兔子背着乌龟在陆地上奔跑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兔子为参照物, 乌龟是运动的

B.以乌龟为参照物, 兔子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 乌龟是静止的, 兔子是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 乌龟和兔子都是运动的

7. 一只小鸟从枇杷树上飞到地面, 啄食掉落在地上的熟枇杷, 吃了一会儿, 路边传来吆喝声, 小鸟立即飞回树上它出发时的位置, 如图所示, 能够大致描述小鸟运动情况的是 ()

8. 课外活动时, 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 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 小华跑较快

D.全程中, 小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

二、填空题 (每空2分, 共26分)

9. 在轿车行驶过程中, 以轿车为参照物, 路边的树木是____的 (选填“运动”或静止“) , 司机能通过车内的后视镜看到乘客, 这是光的___现象 (选填“反射”或“折射”) 。

1 0. 小丽上学前站在平面镜前理了理自己的头发.当她转身远离平面镜时, 像离人的距离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她在平面镜中的像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1 1. 设计时速为225km/h的“超级巴士”在迪拜投入运营, 当它以1 8 0 ____km/h的速度行驶时, 20min通过的路程是km;以____为参照物, 司机是静止的。

12.下暴雨之前, 往往电闪雷鸣, 雷声是空气剧烈____而产生的, 如果在看到闪电5s后听到第一声雷声, 那么闪电处距人约____m (声速取340m/s, 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

13.在碗里放一枚硬币, 当碗里盛满水并静止时, 看上去碗底的硬币要比实际的深度___些 (选填“深”或“浅”) , 这是由于光___的现象。同样的道理, 看到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____弯折 (选填“上”或“下”) 。

1 4.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它们的s-t图象如图4 (a) 和 (b) 所示, 由图可知, 以甲为参照物, 乙是_____, (选填“静止”或“运动”) , 甲、乙各运动12m, 所用时间相差____s。

三、简答题 (每小题3分, 共9分)

1 5. 请简要回答, 人在太阳光下的影子与水中倒影的成像道理有什么区别?

16.我们在看远处的工人用铁锤敲击工件时, 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当他敲下铁锤再举起时, 我们才听到刚才的敲击声。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动作和声音不同步的现象, 请说明。

17.如图5所示, 往暖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 听声音就能判断瓶中水位的高低.请你简要说明其中的道理。

四、作图题 (每小题2分, 共8分)

1 8.如图6, 光线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画出AO在水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并标出折射角θ。

19.如图7, 地上的足球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上A点反射后进入小明的眼中, 请画出此过程中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平面镜的大致位置。

20.试在图8中画出钟表两指针像的位置。

21.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其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9所示, 根据甲图象在乙图中画出其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

五、实验与科学探究题 (第22题7分, 第23题6分, 第24题8分, 共21分)

2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 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 如图10 (1) 所示, 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____产生的;

(2) 如图10 (2) 所示, 为了验证 (1) 中的探究结论,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 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 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 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 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

(3) 如图10 (3) 所示, 敲响右边的音叉, 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 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可以传声。若此实验在月球上进行___ (选填“能”或“不能”) 看到塑料球弹起;

(4) 如图10 (4) 所示, 把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 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_____, 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

23.如图11 (甲) 所示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l) 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 小明最好在____的环境中进行 (选填“较亮”或“较暗”) ;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C, 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关系;

(2) 实验时, 小明应在____ (填“A”或“B”) 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 图11 (乙) 是小明测蜡烛的像B离玻璃板最近处到玻璃板的距离, 为____cm;

(4) 小明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 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 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 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____。

24.如图12,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 (长为120.0cm, 底端有金属挡板) 、小车 (长15.0cm) 、秒表、木块

(1) 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 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 (填“路程”或“时间”) 时造成的误差;

(2) 斜面倾角不变时, 小车由静止释放, 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 其平均速度越____ (填“大”或“小”) , 小车由静止释放, 通过相同路程, 斜面的倾角越大, 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__ (填“大”或“小”) ;

(3) 一次实验中, 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 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m/s。

六、综合应用题 (解答时需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计算公式及过程, 若只写出计算结果将不得分, 25题6分, 26题6分, 共12分)

25.盘点2014年世界航空业, 各国空难频发。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 各国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 (如图13所示) 。

若海的深度是6.75km, 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 则需经多少s才能接收到回声信号。

26.一列20m的大货车通过2380m长的山洞, 司机在进山洞前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问:

(1) 标志牌上的数字“60”表示的意思?

(2) 该货车经过山洞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櫥参考答案:

1. C 2.C 3.A 4.A 5.A 6.D 7.A 8.C

9. 运动反射;10.变大不变;11.60巴士;12.振动1700;13.浅折射上;14.运动10;

1 5.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而水中物体的倒影形成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16.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是速度

17.往暖瓶里灌开水, 是根据音调不来判断水位高低的。往暖瓶里灌水时, 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随着瓶内水面上升, 瓶内空气柱变短, 其振动频率加快, 发出的声音音调变高

18~21.图略

22. (1) 乒乓球被弹开振动 (2) 在桌子上撒些纸屑 (3) 空气不能

(4) 减弱真空不能传声

23. (1) 较暗大小 (2) A (3) 2.4 (4) 不变 (5) 蜡烛C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24. (1) 时间 (2) 大大 (3) 0.25

25.9s

八年级物理小课题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八年级;单元内容;课堂小练笔;设计案例

一、小练笔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写作能力的发展,但当前的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学生叫苦连天的事。根据调查了解,我们学校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改变这种局面已是迫在眉睫。因此,本人根据人教版八年级单元内容设计并进行课堂小练笔训练,旨在研究探索小练笔的一般规律,为作文教学提供可操作的范式,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研究内容及过程

(一)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篇目之后完成读书卡和读后感,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和有意识的积累,为小练笔训练积累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把这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灵活运用到写作中。

(二)本人努力学习有关作文(小练笔)指导的理论基础,阅读了余映潮《中考作文技法》,程丽琴《让小练笔成为课堂的亮点》等资料。

(三)小练笔训练尝试运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采用的主要方法如下:读写迁移、尝试运用——仿写;增添情节、填补空白——扩写;依据材料、重新构思——改写;弄清图意、再现形象——补写;设置悬念、拓展想象——续写;“小”、“大”作文结合,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

三、研究成果呈现

(一)切合八年级单元内容进行课堂小练笔的设计方案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小练笔方案:根据小说《芦花荡》的情节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英雄杀敌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注意人物心理描写在符合原文内容基础上可大胆想象,描写要生动形象,不少于200字。

第二单元小练笔方案:设置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题要求为信客写《墓志铭》的环节,能体现本人在教学中尊重教材和充分利用教材的理念,加强了学生对人物精神的敬仰和学习。要求:给离世的信客写《墓志铭》,注音铭文的要求(铭文,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第三单元小练笔方案:本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是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的说明文,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和授课点本次练笔设计题目为“介绍我的校园”。要注意说明顺序,最好运用贴切的说明方法。

第四单元小练笔方案:第四单元所编选的课文,前四篇是科普文,也是事理说明文。它们都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第五单元小练笔方案:对于一首词,你也许有着独特的见解,也许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也许是词中某一个句子深深地打动你,也许引起了你的感慨和回忆……请抓住这个心灵片断吧,选择一首宋词,可以从表现手法、从布局谋篇,也可以从字词角度,谈谈体会和感受。

第六单元小练笔方案:根据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天高地厚华夏情。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小练笔方案:运用排比能收到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强调铿锵、意蕴深厚的表达效果,可是文章更丰满、有力。请仿写:“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第二单元小练笔方案:模仿创作:一粒沙、一棵树、一株草……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丝,引发我们的想象。请用第一人称,运用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_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写一首散文诗,展现你对人生的思考。(200字以上)

第三单元小练笔方案:在学习《大雁归来》时我们从利奥波德的笔下寻找到了自然万物给予我们的启示,请以这样的句式,仿写几句话。大雁归来让我们找到联合的观念;蜗牛摸索前行告诉我们_______;饱满的麦穗低着头启示我们……(在大自然的花鸟鱼虫……中,你还得到哪些启示?)

第四单元小练笔方案:本单元是讲述各地节日风俗和民间艺人奇事的内容,在学习《俗世奇人》中的《泥人张》时,强调冯骥才在塑造泥人张“捏泥人,单手盲塑见功夫;护尊严,一身傲骨笑权贵”时注重用词传神凝练,巧用夸张极富表现力以及对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让学生在品味的同时,以读促写。《我身边的奇人》完成片段人物速写,通过对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刻画,写出人物的奇特之处,200字左右。

第五单元小练笔方案:《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家境贫寒,能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谦虚请教,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请写一个片段阐述你的看法。

第六单元小练笔方案:本单元有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有欧阳修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有陶渊明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有李白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有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有龚自珍辞官还乡的浩荡离愁,无不情真意切。请同学们根据人物简介和诗文内容及情感,大胆想象,并以《走近你,_______》(如《走近你,范仲淹》《走近你,李白》......)为题进行当堂小练笔。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思考

1.小练笔片段写作时效性强,学生兴趣高,但由于课堂阅读教学内容多,正真执行时会缺少连贯性,若要做到长时间不间断,当堂指导、当堂写作、当堂大面积选读学生作品、当堂师生反馈作文情况确实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这就需要老师权衡课时安排,有舍有得。

2.还要注重应用文体的训练,如:请假条、书信、申请书等,该文体对于学生平时的现实生活具有实用性。

3.尽量对学生作品范例要留存,将优秀学生作品结集学生间传看,尽量将每位学生写得好的练笔留存,形成中考作文复习时可借鉴的写作素材库。

八年级英语小课题研究 第5篇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

【摘要】:在中学加强英语阅读教学、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根据中学生英语教学的现状,着重探讨在中学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如何在中学实践阅读教学。【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中学英语教学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它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阅读也是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手段。” 当前,“学英语难,学好英语更难”,我们每个初中生都从心里发出这样的感慨。那么怎么样才能学好英语呢?我们认为学好英语的关键在语感,因为语感是语言的灵魂,而语感的获得又与阅读休憩相关。因此,要学好英语,有必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然而,在初中阶段,虽然阅读教学一直倍受从事英语教学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效果却不理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

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感到学生由于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时空受到一定的限制,许多学生知道一个个单词的意思,但连词成句,连句成篇之后却又不知道它们的意思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的中学英语并无明确的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和配套的阅读教材,因此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提高学生英语 阅读能力,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小课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开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它有如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就是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突破接受学习的定势,探索引导学生英语阅读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3.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阅读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体现用英语做事的教学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古德曼(K.S.Goodman)在1972年指出:“阅读是对三种相互有关而各有区别的信息,即形符的、句法的和语义的信息,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形式。”英语阅读包括了朗读和默读。但主要是借助视觉进行默读。默读是最符合实际需要的方式。默读要求把注意点放在理解语言单位上,速度较快。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情感因素,方法与策略因素,智力因素。但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语言因 素限制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所谓的语言因素是指字母、单词、习语、短语和语法规则等。当学生遇到新单词或新句式时,立即产生了畏惧感,觉得束手无策,思路混乱。其次,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除了作业中的阅读练习,从来不主动阅读课外材料。再者,学生对阅读的内容缺乏深层的理解。

2.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语言的首要条件是保证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信息输入,因此听和读是学习英语能否成功的关键。但现有条件下,依靠听力输入毕竟有诸多限制,而阅读则是可行和可靠的。现行英语教材,重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读和写技能的训练。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生英语阅读技能的训练进行探讨与研究。外语教学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个认识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读者对语言信息理解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假如教师只是让学生读文章,做练习题,朗读,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都是违背阅读心理规律的,势必影响阅读教学效果,也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语言学研究成果:语言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是一个input(输入),decoding(解码),output(输出)的过程。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但只须达到一定的输入量,才能保证更好的输出。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我们学习语言的目标。而大量的阅读正是语言输入转为输出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我们古人也早就总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有益经验。可见阅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了。

三、课题研究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主要目标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发展是英语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研究,探索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构建一套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掌握基本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并深受学生喜欢的阅读教学模式。

1.总体目标: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逐步形成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乐于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2.具体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所学对话,短文以及与教材难度相当的对话,短文;能够正确理解所读故事,短文的大意,能从文中找出有关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阅读技巧来提高理解的准确度和阅读的速度。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解决初中学生大阅读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与兴趣,是否吸引学生。同时尽量与新课标英语的任务型教学相结合,注意形式与内容的搭配,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阅读材料。

2.研究初中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的实施内容:(1)扩大学生阅读数量

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信息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接收去处理。所以学生有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学生有必要进行扩展阅读,增大自己的阅读量,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尽可能多地撷取信息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不断跟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们的与读书平。只有掌握正确英语阅读方法,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我们的研究就是选择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学生推荐,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方法可依凭,能增进他们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略读、默读、跳读、扫读、猜读等方法。(3)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中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如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受到美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同时也能在阅读中大量吸收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4)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方法首要在于选择读物,要从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其次是对理解程度的要求要适当,对同一篇读物,随阅读 遍数的增加再进而提出进一层的理解要求,使学生经过几遍阅读之后达到较好的理解程度;第三是对阅读速度的要求,要逐步训练,使学生掌握略读、默读、跳读、扫读、猜读等方法,以增进阅读的速度。同时,要让理解与速度得到很好的协调,和谐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1.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直接感知和记录学生对所学阅读材料的兴趣、理解程度、掌握情况等。

(2)实验法:

根据实验目的,对小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分年级进行不同的设计、探索,并将不同课堂教学现象做记录、分析,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

(3)案例分析法:

对比较典型的阅读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或对课堂案例进行微格研究,直观地体现研究情况。2.研究的对象:学校八年级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向校长建议的:“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 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们成立了由八年级英语组成员组成的小课题研究实施小组,由备课组长带动教师,营造浓烈的课题研究氛围。

2.组织理论学习,提高研究者理论水平。只有学习才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要想提高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必须丰厚研究者的理论积淀,所以加强理论学习成为所有参与研究者的自觉行动。我们在网上学习有关的课题材料,发动教师积极学习与交流研讨,不断提高英语教师们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加深对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课题基本理念的理解,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阶段:初步试验阶段

开展系列活动,全面普及课题基本理念。

① 课堂调研活动:课题组根据所申报的课题研究的内容,开展了一次全面的课堂教学调研,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了解教师所带班级的学生发展状况,帮助教师进一步加深对课题理念的理解。② 教学现场研讨活动:课题组在第一阶段调研的基础上组织部分教师开设公开教学,开展课题研讨活动,提高课题理念的运用水平。

③ 阶段研究成果收集:开展优秀案例、课题研究经历故事、课题研究经验论文评选活动。

第三阶段:中期试验阶段

1.开展校本研讨:开展校本研究活动,主要形式包括:开设研究课,组织听课、评课,开展优秀案例分析,撰写心得体会等。提高课 题理念的渗透运用水平,寻找课堂教学的共性。

2.学校专人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计划。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理论学习,搜集、整理有关学习材料,建立课题研究资料库,营造全员参与,分工协作的课题研究氛围。实验教师要认真钻研课题的支撑理论,学习教育科研的方法论述,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第四阶段:成果采集阶段,进行结题总结

搜集整理资料,对课题研究及实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

六、课题研究结果与分析 理论成果:

1.进一步验证了“利用阅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在教学研究中,我们通过激活学生与文本相关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呈现阅读内容,安排教学过程。通过积极调配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审美经验去理解把握新的阅读对象、审美内容,激发学生打破原来的审美认知,建立新的认知关系,提高阅读的热度,引领阅读的深度拓宽阅读广度,提高了学生阅读审美认同能力,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2.营造“理解、宽容、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特定的教学主体越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就越可能理解学生,体贴关怀学生。在认识维度上,教师要允许学生“误读”(有差别的读),倡导“创读”,不要总是要求学生以教师自己的标准“解读”。课堂上教师善于营造尽可能“理解、宽容、平等” 的对话平台,认真倾听,并乐意接受这种误读的启迪,将之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柔和介入,温情点拨。学生会更好地把握自己阅读的合理性,从而避免出现过度解读与文本价值的背道而驰现象,又能适时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品质。3.调整学生的阅读视野的主要依据。

① 学习目标。奥苏贝尔认知同化理论认为:“动机是引发认知学习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认知学习的结果。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对认知本身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有适当的距离,这对引起认知内驱力最为有效。”学习目标在阅读活动中起定向作用。有了目标的定向,就能使教学华中求实、乱中求序、杂中求精、劳中求逸。

② 学生心理特点。学生的阅读心理与其年龄特点相符合,喜欢生动的情节,看重阅读过程中的快乐体验。教师要根据教学实况,结合学生心理特点,运用各种合适的策略,不断地调整学生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处在阅读的亢奋状态。

③个别差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并不能等同起来,教师要研究每种智力类型的学生的思考方式,学习风格上的差异,并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就能使每个学生成为成功的、有效的学习者。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精心呵护学生这种难得的阅读兴趣,并给予充分的理解与肯定,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至于这样的阅读需要是否合理或者说正确我们暂且撇开不谈。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对文本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 接兴趣,即为提升个体的英语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体的审美情趣而阅读,为提升个体的生活观而阅读。实践成果: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感到应根据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1.师生互动型策略

这种策略有助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关系融洽。它的特点是:教师导入,学生感知 → 学生精读,教师讲解 → 巩固操练,内化语言操作过程:

(1)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绘生绘色地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要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A Big Turnip》时,老师先用图辅助动作讲述了拔萝卜的故事,由于这篇故事学生们都耳熟能详,而且有些语句在故事中反复出现,因此他们不但表现出很强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在模仿老师做动作。

(2)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的含义与用法。还可以设计一些YesNo question 或简单的Choice。这一步要求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

(3)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进行表演、复述等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如五年级PEP教材中有“My favorite things”这样的主题。根据学生对周围的人物感兴趣的特点,我们选了两篇关于家庭成员和同学的小文章,让学生们阅读。虽然涉及了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但由于贴近学生生活,是他们所熟悉的内容,爸爸正 在干什么,妈妈在干什么,同学英语说得好不好等。因此学生容易理解,看起来也并不感吃力。接着老师就文章中的语法点、时态稍加点拨,学生很快掌握,在表演时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穿插一些阅读材料和PEP教材中的内容和句子结构。

2.主动参与型策略

它的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点是:自读理解 → 交流讨论 → 小结巩固,一般选择的阅读材料语言难度不大,接近他们教材中所学的内容,并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者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例如,下面是一首儿歌,你能概括出它的主旨大意吗? Spring is gay with flowers and songs, Summer is hot and days are long.Autumn is rich with fruit and grain, Winter brings snow and the New Year again.这首儿歌描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情况,根据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把这首儿歌的主旨大意概括为Four Seasons。以上两种皆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第三种则适用于课外阅读。

3.自主开放型策略

这也可以称之为弹性阅读,以课外读物为本,进行阅读教学。可以有两种安排:一是腾出课堂教学的 1/3时间用以自读,教师提供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材料自由地阅读;二是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阅读的内容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爱好,是课堂所学的延伸。英语阅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 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使学生逐渐获得独立阅读英语的能力。通过广泛地阅读慢慢摸索一些技巧,如:我们如何读懂谜面,猜出谜底呢?(It has a big face, but it has no eyes and ears.It has no legs ,but it has three hands.It has no mouth, but it can say “tick, tick”.Can you guess ? What is it?)第一步,我们仔细从谜面中找出线索。第二步,我们把这些线索联系起来。第三步,我们思考整合这些线索。最后,我们试着推断结论,猜出谜底。

七、课题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体系、语言结构以及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选择了配套阅读材料,并在不断改进调整中。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意愿,并不断完善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工作,我们随机对八年级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学生们认真答题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明确,但不少学生并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还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2)大部分学生都认同通过阅读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非常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语言感觉。(3)课外阅读的效果是显著的,学生已经懂得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

(4)男、女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女生在许多方面都优于男生。

通过英语阅读学习,孩子词汇量猛增,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英语的理解能力提高了,通过阅读技能的培养,语感也增强了,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家长对我们英语阅读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相当满意,并鼓励我们继续实践和研究下去。

当然,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目前还不是很成熟,有待于总结和提高。针对工作中的不足,我们会尽快使它完善。以后在英语阅读教材的选择上能考虑到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更多地给学生进行语言输入,尤其是英美文化知识的提高,为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而努力。我们还将继续深化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在已取得的教学模式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在课堂上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增加语言的输入量。我们相信,经过不断的调整优化阅读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我们的阅读教学研究一定会更加完善。附: 参考文献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3.章兼中“培养人文精神

深化英语教育改革”《中学外语教与学》2003年第2期

4.张孔仪:“西方中小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述评” 《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5.张 孔:“给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习策略的基本条件”《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6.韦志成主编《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7.杨阳、李慧芳

“关于中学英语阅读课程现状的调查报告”,《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年第5期

8.王美松:“阅读课提问的层次与阅读思考指导法”,《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年第11期

八年级物理小课题研究 第6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探索宇宙的历史。

2.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3.能够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4.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是怎么探索宇宙的。

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都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宫中的很多故事真是精彩,让我们大家百看不厌。这就是古人对太空世界的一种精彩的描绘,说明了古人也想了解神秘的宇宙。

2.讲述:无边无际的宇宙,它究竟藏着多少奥秘?在人们的眼里,好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从古至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不断地探索着宇宙,希望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宇宙的真面貌。

3.提问:你认为探索宇宙的困难有哪些? 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并指出,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去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讲述: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想知道地有多宽,天有多大,宇宙是怎样构成的。(2)提问: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神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传哪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对宇宙的向往和追求?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传了这些神话传说?)(3)盘古开天辟地: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

嫦娥偷药奔月:古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女娲炼石补天:古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

夸父持杖逐日:古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4)谈话:这些神话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迫切了解与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下,人们想用智慧把目光射向宇宙,从而,望远镜就诞生了。

2.介绍望远镜: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汇报人类从肉眼观察-----第一架望远镜-----各种现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尤其展示现代望远镜的先进功能及特点。

①天文望远镜 ②光学望远镜 ③射电望远镜 ④太空望远镜

(2)讲述: 1610年1月10日,伽利略用第一架望远镜观察到了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情况,其中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发现,那就是他看到了在木星周围有4颗卫星围着它转动。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地球确实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所有的天体都是围绕地球转动的。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更远的天体。

(3)介绍现代的望远镜:①天文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天文望远镜的图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多。②射电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射电望远镜的图片)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③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相关内容)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他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

(介绍“光年”的含义:由于使用了望远镜,人们看到了远处的各种星体,发现星体之间的距离非常大,用地球上的长度单位来计算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就用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路程作为星体之间的长度单位。光每秒钟走30万千米,一年走94608亿千米。)

3.介绍运载火箭

(1)谈话: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不满足于在地面观测,更想冲出地球,飞向宇宙近距离探个究竟。一个可喜的消息传来了——人类冲出了地球,这个梦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实现了。

(2)提问:人们凭借什么冲出地球的呢?(运载火箭)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看一看火箭的发展史。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介绍火箭的发展史,重点介绍多级火箭的结构及发射过程,教师进行整理。

4.介绍航天器

(1)讲述: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躺在摇篮里。现代航天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将人们带进了崭新的航天时代,让人们有机会探索更加遥远的宇宙深处,了解到更多有关宇宙的信息。刚才我们了解了运载火箭的发展史,那么人类又是用什么来探测宇宙信息的呢?(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整理)航天器: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卫星、宇宙飞船及各种探测器

(2)教师补充介绍:人造卫星是利用火箭发射、围绕地球转动的飞行器,在人造卫星上安装各种观测仪器,既可以观测地球上的情况,又可以观测宇宙空间的情况。目前,只有少数国家能发射人造卫星。我国近些年来,已成功地发射了很多颗卫星,并且能使它们自动返回地球。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都是以火箭作动力的载人宇宙飞行器,人们乘坐它可以飞往更远的宇宙空间去观察,甚至可以登上其他星球。现在,人们已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将来还会登上其他星球。通过这些现代化手段,人们探索到很多宇宙的秘密。

(3)讨论: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为什么能不断发展?(一是人们前仆后继、一代一代的苦苦探索,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为人们的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5.认识探索太空的英雄

(1)讲述:在探索太空的历程中,我们应该铭记这样一些名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踏上太空探险之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太空英雄。

(2)根据学生介绍太空英雄,用多媒体逐次播放:

万户——加加林——阿姆斯特朗——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遇难的太空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 景海鹏 刘伯明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人。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提到:“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后来“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德国、英国等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此事。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3)谈话:看了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你想对这些英雄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知识延伸

1.拓展性讨论:人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索宇宙,这样做是否值得? 2.了解中国航天大事记。学生自由默读补充资料。

布置作业

1.阅读有关宇宙秘密的书籍,把相关的资料、故事讲给家人或同学听。

2.收集各种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及文字介绍等资料,办一个小小展览会或办一份手抄报,发布在校园网上,大家一起来交流。

八年级物理小课题研究

八年级物理小课题研究(精选6篇)八年级物理小课题研究 第1篇“八年级物理小专题研究”内容摘要:在初中阶段开展“小课题研究”可以让学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