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视频监控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视频监控文献综述(精选8篇)
毕业设计视频监控文献综述 第1篇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手机摄像及上传下载
一、前言
随着移动手机越来越趋向于智能化,手机已不仅限于通信功能。是否能够在线听音乐,上传下载视频文件,玩游戏等都成了人们选择手机的衡量标准。其中,应用到的关键是:手机是否能现场录制声音与图像,手机要具备上传及下载的功能。拿上传下载来说,这一系列技术的实现在突破了网络带宽限制的瓶颈后,还从根本上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远程观看实时视频的需求,具有如下优势:随时随地的优势,实现了Any Time、Any Where、Any Device(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进行视频监控;成本优势,手机是一种“人人都有”的终端.
一. 内容
正如前言中提到的,需要完成两个功能:手机的现场视频录制,视频上传下载。这些分别需要应用不同的技术,在下面的文字中将对它们分别描述。
1.手机摄像头的设计与实现
现在大部分手机采用方便的内置摄像头,其中,摄像头是关键。文献(1)中描述了手机摄像头的内部工作原理:外部光线穿过lens后.经过colorfilter滤波后照射到Sensor面上-Sensor将从Iens上传导过来的光线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内部的A/D转换为数字信号。如果Sensor没有集成DSP,则通过数据总线的方式传输到明,此时的数据格式是Raw Data。如果集成了DSP,则Raw Data数据经过AWB、color matrix、lens shading、gamma、sharpness、AE和de-noise处理后输出YUV或者RGB格式的数据,然后供手机AP进行处理和显示到LCO屏上。
目前手机的数码相机功能主要包括拍摄静态图像,连拍功能,短片拍摄,镜头可旋转,自动白平衡等等。手机的摄像功能是与其屏幕材质、屏幕的分辨率、摄像头像素、摄像头材质有直接关系。
对于手机视频录制的内部过程如何,实际操作用户是不太关心的。这里再介绍一个实际的视频制作方法,帮助用户制作出满意的视频。文献(2)介绍了用windows自带的软件来实现视频制作的流程。所用软件为“windows live 影音制作”(windows movie maker)。该工具有三个简单功能。视频片段裁剪,转换视频角度和为视频添加水印。通过这些简单的制作,可以去除录制视频中多余的部分,拍摄角度不当的问题,同时在上传视频后可以保护自己的视频不被盗用。
2.手机视频上传下载
手机视频的上传与下载可以视为视频共享系统。由视频发布客户端(Pub.1isher)、视频获得客户端(Subscriber)、视频共享服务器(Server)三部分组成。视频发布客户端为安装了可用于发布视频客户端软件的智能手机,视频获得客户端为安装了可用于共享视频客户端软件的智能手机,服务器端由一个文件服务器和一个流媒体服务器构成。客户端通过无线网络与服务器通信,无线网络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GPRS,wiFi等。
视频共享系统可以向用户提供视频拍摄、视频播放以及视频文件上传和下载的功能。视频拍摄由视频发布客户端提供,原始视频数据经过H.264编码器的处理,最终可得到压缩的264文件,视频的采集需要手机内置摄像头的支持。视频播放由视频获得客户端实施,包括下载播放和视频点播两种方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必须首先从服务器下载视频发布者上传的264文件,然后播放本地文件;后者无需下载整个视频文件,可以接收视频流的同时进行播放。文件服务器提供简单的文件上传和下载的功能,它监听视频发布客户端和视频接收客户端的连接请求,连接成功后接收或发送文件流。
视频发布客户端负责视频采集、视频编码、文件上传、视频流上传(扩展功能)等。采集视频要使用到手机上的内置摄像头,通过对设置摄像头API可以直接采集到ⅥⅣ采样格式4:2:o的图像,得到的图像数据可直接传给编码器。摄像头采样速率快于编码器编码速率,所以当每帧视频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判断编码器是否处于空闲状态,仅当编码器空闲时才调用它对YUv图像进行编码。编码器的输出为符合H.264标准的码流,可以存储成264文件,经由传输模块上传至文件服务器,文件的传输基于socket实现;也可直接上传压缩的码流(扩展功能)。
视频接收客户端负责文件下载、视频点播、视频解码、解码图像显示等。从文件服务器下载文件同样基于S0cket实现;与流媒体服务器建立连接,以及接收流媒体服务器传过来的视频数据使用到RTSP/RTP技术,接收到RTP数据与标准码流稍有区别,这是因为一个I汀P包中可能包含多个NAL单元,一个NAL单元也可能过大而用几个RTP包分开发送。解码器的输出为YUV采样格式4:2:O的图像,先将该图像由YUv空间转化到RGB空间,然后在屏幕上绘制图像。
但是,对于实际操作的用户来说,上传下载的内部流程都是半透明的。我们只需要根据界面上要求的步骤一一完成即可。这里再介绍一个上传途径来解决上传视频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由于视频的尺寸,分辨率多种多样,上传到一些大型网站时可能会出现不清晰尺寸不适合等多种问题。其中,转换工具的使用起到非常方便的作用。文献(3)中介绍了一款名为media coder的影音转换工具。主要介绍了这一工具的三个功能。第一,调整分辨率;第二,调整视频帧率。这一条尤为重要,视频播放过程中的卡顿现象多半是由于帧率调整不善所致;第三,调整宽高比,这一比例的正确调整才能让其他用户看到满意的全屏。
二. 总结
看似简单的视频录制上传与下载实际上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支持。在视频录制中,摄像头的设计是关键技术。如今的大部分手机都是使用内嵌摄像头,这就要求摄像头在完成摄像机的功能外,它的体积必须做的很小。视频的上传下载过程中,广泛采用的是C/S模式。用户在手机上安装客户端,通过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来实现上传下载。
三. 参考文献
[1]周长生,基于Android平台Camera的设计与实现,2012,3,20 [2] 王赫岩,浅谈视频录制的基本要领及注意事项,2011(6)[3] 小豆,让你的手机视频上传优酷变高清2011(2)
[4] 付博 牛建伟 胡建平.基于智能手机的视频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 北京100083)[5]邓涛 曹宁.基于3G手机的视频监控与远程控制系统及其应用 2009,25(10)
毕业设计视频监控文献综述 第2篇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所谓“综”,是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炼明确、更有逻辑层次;所谓“述”,是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专门、全面、深入的论述。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四、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五、文献综述范文11、文献综述(论文标题,小二号,黑体,居中)
2、摘要:
(“摘要:”两个字要求是黑体小四,顶格写;摘要的内容要求是楷体小四。字数要求200-300.)
3、关键词:;;;(关键词要顶格写,有3-5个,格式要求黑体小四,词与词间用分号隔开)
4、正文(要求:正文的标题是宋体小四,要加粗,顶格写;正文内容是首行空两格,字体小四,不加粗;标题之间的标号统一)
一、前言
说明写作目的意义
介绍有关的概念
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
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
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核心主题)
交待综述讨论的范围(引用文献起止年份学科范围)
二、正文
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历史发展: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某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说明目前达到的水平。
(二)现状分析:介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对比研究差距,来阐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哪些空白点没有涉及,找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首先将整理和归纳出来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
其次讲解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
第三介绍有争议的相关专家观点或学说,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种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焦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简要的介绍陈旧、过时的或被否定的观点,这样使文章更系统全面,而且这些资料也可以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
(三)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意见、提出展望性意见。
这一部分主要是给读者以启示,使从事这一课题的工作者能看到未来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这部分的内容要客观,不仅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指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三、总结与展望
高度概括主题内容提出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
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一篇好的综述总结,可以发人深思,具有导向意义。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黑体小四)
[1]作者,作者.文献名称[J].期刊名称,年份,卷号,起止页码.(宋体五号)
(附录: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七、文献综述范文2: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股市泡沫监控研究文献综述 第3篇
关键词:股价泡沫,监控政策,金融风险
一、股市泡沫理论模型的研究
作为股市泡沫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泡沫理论模型研究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理性泡沫理论模型。Blanchard (1979) 提出的理性泡沫模型是资产价格泡沫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工作。在理性预期前提下, 资产价格由未来股息的价值基本价值解和泡沫两部分组成, 并由此衍生出多种理性泡沫模型 (Abreu and Brunnermeier, 2003) 。针对理性泡沫检验难以有效处理泡沫状态转换过程中非平稳时间序列的问题, Evans (1991) 提出了周期性破灭泡沫模型, 该模型依据泡沫成分规模变化计算泡沫破灭概率, 可以更好地反映泡沫周期性演变过程中的泡沫非线性特征。第二类为非理性泡沫理论模型: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噪音交易者理论 (De Long, 1990, 1991) 的提出开创了泡沫理论研究的新方向。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相关研究发现泡沫动态调整路径是投资者理性和非理性行为交织推动的 (Chancellor, 1999) , 泡沫研究继而从信息不对称 (Allen, et al, 1993, 2000) 、交易者异质信念 (Scheinkman and Xiong, 2006) 等视角展开, 以试图摆脱严苛的投资者理性假设前提, 并更为注重在面对金融市场各种约束和交易限制时, 从金融市场的微观主体行为特征变化来解释泡沫现象 (Shiller, 2001;Harrison Hong, 2006) 。
二、股市泡沫检验与测度研究
1. 股市泡沫的检验方法。
股市泡沫检验方法可划分为间接检验法与直接检验法。间接检验法依据股价的分布特征检验泡沫是否存在。代表性方法是Shiler (1981) 提出的方差边界检验。中国学者如周爱民 (1998) 、史永东 (2005) 等都设计了多种间接法并对中国股市泡沫进行了实证检验。但是间接法存在联合假设问题而受到质疑 (Flood, 1986;West, 1987) 。直接检验法首先设定泡沫具体过程, 借助宏观经济指标与泡沫之间的关系分离出泡沫成分, 进而检验泡沫是否存在 (Wu, 1997;Nordon and Schaller, 1993;Nordon and Vigfusson, 1998) 。直接检验法的实现较多采用机制转换模型, 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门限自回归机制转换模型 (Martin T.Bohl, 2002;Michael J.Dueker, 2010;崔畅与刘金全, 2006) ;另一类是马尔可夫机制转换 (Markov Switch Model) 模型 (又称马氏域变模型) 。以上方法认为股市泡沫的动态调整表现为泡沫从产生、膨胀到最终破灭多种状态的转换演进过程[2]。以上方法的运用可分为二分法和三方法。股市泡沫状态识别的二分法是最为经典的泡沫状态识别方法, 但它只能识别泡沫是否存在, 即只有泡沫存在这一唯一状态。该方法并不设定泡沫的具体过程, 采用计量检验从股价的分布特征着手检验是否存在泡沫 (Shiler, 1981;Blanchard and Waston, 1982) , 在识别泡沫是否存在的基础上, 通过赋予泡沫状态更具体的含义来描述泡沫状态特征。Chan, K.F., et al., (2011) 将泡沫状态划分为平静状态 (Tranquil) 与危机状态 (Crisis) 两种;国内学者戴园晨 (2003) 将股市泡沫划分为非常态和常态泡沫;赵鹏与曾剑云 (2008) 划分为泡沫生存和泡沫破灭两个状态。
2. 股市泡沫测度方法研究。
在发现了股市是否存在泡沫后, 需要进一步测度泡沫的规模和性质[3]。泡沫测度方法可划分为直接测度法和间接测度法:直接度量法利用未来股利预期值直接计算股票内在价值 (即股票理性价格) , 通过测算市场股价与股票内在价值的偏离程度来度量泡沫 (潘国陵, 2000;吴世农, 2002;葛新权, 2005;刘熀松, 2005;毛有碧, 2007;吕江林, 2012) ;间接度量法利用影响股价的宏观经济指标和股市运行特征指标, 间接估算股票内在价值, 进而分离出股市价格泡沫实现泡沫测度 (葛新权, 2008;黄秀海, 2008) 。直接法虽然测算精确高, 但由于股票内在价值测算方法较多而难有统一标准, 且依赖于不确定的上市公司未来股利预期, 因而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困难。间接法虽较好地回避了上述问题, 但股票基础价值的代理变量选取争议较大, 还需进一步研究。
三、泡沫动态调整影响因素的研究
为了更有效地监测股市泡沫, 防控泡沫破灭, 需要深入探究泡沫状态调整的影响因素。依据影响因素的不同类别, 泡沫状态调整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于三个方面。
1. 货币政策冲击对泡沫动态调整的影响。
Allen和Gale (2000) 研究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出现的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会导致的风险转移现象, 将这种风险转移应用于资产定价分析, 提出基于信贷扩张的资产价格泡沫AG模型。Okina (2001) 等对日本等国家泡沫经济的研究发现, 随着股市泡沫的膨胀, 信贷量急剧上升, 从而认为信贷量是表征泡沫最好的变量。翟强 (2005) 在AG模型基础上提出在中国, 信贷扩张与资产价格泡沫密切相关, 在股市低迷时期试图绕开市场的基本制度缺陷, 单纯用各种资金入市来解决以前股市扩张带来的问题, 可能为未来带来更大的风险。银行信贷扩张。黄飞鸣 (2012) 利用贷款价值比指标证明在借贷投资的情况下, 降低风险投资贷款可以抑制泡沫亲经济周期性波动。此外也有研究发现利率波动、利率非市场化都是泡沫状态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 (Wesche and Gerlach, 2010;Fischbacher, 2013) 。低利率 (徐建国, 2011) 、利率扭曲 (黄鑫, 2012) 都将推动泡沫膨胀。
2. 投资者交易行为对泡沫动态调整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为泡沫研究开辟了新领域。行为金融学更加关注金融市场中的异质投资者及其引发的资产价格泡的成因[4]。20世纪80年代开始, 噪音交易者理论 (De Long, 1990, 1991) 的提出开创了泡沫研究的新方向。相关研究分别从信息不对称 (Allen, et al., 1993, 2000) 、交易者异质信念 (Scheinkman and Xiong, 2006) 等视角展开, 以试图摆脱严苛的投资者理性假设前提, 并更为注重在面对金融市场各种约束和交易限制时, 从金融市场的微观主体行为特征变化来解释泡沫现象 (Shiller, 2001;Harrison Hong, 2006) 。Robin Greenwood与Stefan Nagel (2009) 利用共同基金经理的年龄作为投资者交易经验的代理变量, 研究发现缺乏经验投资者的过度交易行为将推动泡沫扩张。Scheinkman and Xiong (2003) 认为高换手率是推动投机性泡沫发展的原因之一。Branch and Evans (2012) 考察了风险厌恶投资者的反馈行为对泡沫性态演变的影响作用。中国学者吴卫星 (2006) 认为投资者过度自信和有限参与是泡沫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陈国进 (2011) 利用超额收益识别投资者行为, 认为中国股市投资者存在的较强异质个人信息以及噪音交易情绪化是推动泡沫的重要因素。
3. 交易机制对泡沫状态的影响。
卖空机制一直为认为是有效抑制的泡沫的重要机制设计, 卖空约束导致的定价偏差是泡沫成因之一 (古志辉, 2011) , 在卖空机制下, 股票价格对相同程度的利好和利空信息的反应基本是对称的, 利空信息也不会形成大的负资产泡沫 (罗黎平、饶育蕾, 2011) 。但Boulton与Braga (2010) 发现股票在被限制卖空期间也会获得超额收益。机构投资者通常被视为理性投资者, 其交易行为可以矫正偏差。但M Griffin与JH Harris (2011) 认为理性交易者和机构投资者并不能矫正错误定价, 锁定期和限售并不能抑制泡沫。徐浩峰与朱松 (2012) 认为中国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是导致证券价格泡沫的重要因素, 难以依赖机构投资者来维护市场稳定。
四、泡沫监控目标研究
股市泡沫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是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实施调控的重要依据, 泡沫监控目标的设定同时对于货币当局制定政策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5]。现有研究中设计泡沫监控目标的方法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合理泡沫区间作为监控目标, 有以下观点:依据资金在股市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流转速度考查股市泡沫的合理范围 (冯祈善, 2005) ;依据市盈率划分合理泡沫区间 (徐爱农, 2007) ;依据泡沫规模和泡沫性质划分合理泡沫区间 (毛有碧, 2007) 。第二类是以泡沫破灭临界时点作为监控目标 (Ulrich Homm, 2009, 2012;林黎和任若恩, 2012) 。现有泡沫监控目标设计研究尚未综合考虑泡沫自身动态变化, 因而难以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来估算股市泡沫监测最优区间。
五、股市泡沫监控研究的新思路
由于股市泡沫自身调整行为与宏观经济政策和投资者微观行为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传导路径较为复杂, 如何将宏观经济环境、投资者微观行为与泡沫动态调整纳入统一框架, 揭示影响泡沫演变的传导渠道和内在作用机理进而估计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合理泡沫监控区间, 以提高股市调控效果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时间序列的角度观察, 股市泡沫的长期发展演变由若干周期和区间组成, 而每个区间内的泡沫规模和泡沫性质都在不断变化。股市泡沫临界点正是泡沫类型转换、性质发生突变的重要时刻。从系统理论分析, 股票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复杂自组织系统, 股市泡沫则是市场内部参与者、监管者及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相互作用、长期累积的结果, 泡沫破灭是系统在临界点发生状态反转[6]。因此, 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该更深入挖掘、利用股市泡沫状态转变临界点所包含的显著泡沫特征信息以识别泡沫发展趋势, 定量分析泡沫演变机理, 揭示经济政策、市场特征和投资者之间复杂数量关系, 构建泡沫监控模型。
参考文献
[1]Branch W A, Evans G W.Bubbles, crashes and risk[J].Economics Letters.2013.
[2]Al-Anaswah N, Wilfling B.Identification of speculative bubbles using state-space models with Markov-switching[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10.
[3]毛有碧, 周军.股市泡沫测量及性质区分[J].金融研究, 2007, (12) :186-197.
[4]张维, 李根, 熊熊, 等.资产价格泡沫研究综述:基于行为金融和计算实验方法的视角[J].金融研究, 2009, (8) :182-193.
[5]许桂华, 余雪飞, 周奋.资产价格泡沫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新范式[J].经济学动态, 2012, (3) .
服务设计文献综述 第4篇
关键词 服务设计 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服务设计是信息与沟通技术、设计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人因工程、环境学、制造技术、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服务设计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在欧美发达国家,服务设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在我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后发力量。
1服务设计的定义
国际设计研究协会给设计服务下的定义是:服务设计从客户的角度来设置服务,其目的是确保服务界面:从用户的角度来讲,有用、可用以及好用;从服务的提供者来讲,有效、高效以及种不同。简单地说,服务设计就是讲设计的理念融入到服务的规划与流程本身,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2服务设计研究进展
2.1国外服务设计研究现状
关于服务设计的系统研究主要来源于英文文献,德国科隆国际设计学院(KISD)的斯蒂芬·莫里茨撰写的《Service Design——Practical access to an evolving field》,是相对来说比较系统探讨服务设计的文献,书中涵盖服务设计的含义、产生背景与历程、方法、工具及案例。
国际重要设计期刊如《设计问题》与《设计管理评论》中对服务设计的研究论文,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探讨。如克劳迪欧所作的《Services as Customer-Intensive systems》就服务中用户所处的位置,服务设计必须以人为本。罗伯特和艾力克西斯的《Service Design:An Appraisal》对服务设计的定义、工具和趋势做了综合性的论述。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国际期刊上,2011年8月就是服务设计的专题,其中《Designing for Service as One Way of Designing Services》中通过对设计,市场和调研的文献分析,以及三个案例的分析,得出四个发现:(1)设计师作为实体接触服务设施社会性和物质性的。(2)设计师认为服务都是关联的,暂时的,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3)设计师通过询问方式去了解大众的体验以便来设计服务。(4)在社会物质框架中,服务设计被看做一种探索过程,旨在不同的消费者中创建新的价值关系类型。而另外一篇《Service Design and Change of Systems》中则强调了必须以人为中心来实施和推广服务设计。
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部分,罗仕鉴,朱上上所著《服务设计》是国内最早出版的服务设计专著,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服务设计的最新发展,力图将服务设计理论、方法与设计实践结合,但整体框架和内容较为杂糅,缺乏更深层次的学理探讨。
近年来,服务设计的需求、重要性和方法开始成为国内设计学界颇为关注的课题,几所设计教育重点院校都开始了服务设计的研究,并陆续有研究结果呈现。湖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季铁,杨莹发表了《基于web的社区网络服务设计》,另季铁,杨秋月的《设计张力与社会创新——基于网络和社区的设计实践方法探索》,通过项目实践,对乡村传统社区的社会创新方法进行了研究。
安基国际传媒出版的《设计管理》杂志2011年第四期以服务设计为专题,邀请了霍林斯等一批国内外服务设计研究者与实践者撰稿,其中还刊登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所做的服务设計案例。
在公共服务方面,中央美术学院理论部2009年10月,以“北京 ICOGRADA 世界设计大会”召开为契机,在北京率先展开“设计为人民服务”活动,针对现实生活中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缺陷,发动志愿者进行考察与实态捕捉,在此基础上编印了《“设计北京新生活”白皮书》。
3总结与展望
综合来看,目前国际上对服务设计的研究、实践和推广开始趋于密集,诸多设计机构、设计企业和设计资讯的相关网站均为服务设计开设了专栏,但是目前研究成果大都比较局部和片段化,没有强大的专业体系,完整的研究文献,服务设计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1)完整的服务设计语言。目前服务设计还没有完整的服务语言,而使用服务设计语言能够更好的描述服务概念,帮助设计师、用户同服务实体之间的互动更加通畅,所以需要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来加强服务设计。
(2)国际化服务平台。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提供设计和开发服务成为可能。因此国际化、跨文化的因素在服务设计中必须要充分加以考虑,而目前对国际化环境下服务文化的研究还非常少。
总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要求有效的服务设计方法指导服务开发和创新,从而赢得消费者,增强企业竞争力,而服务本身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对服务设计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多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还有待人们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罗仕鉴,朱上上.服务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胡彦.基于民生需求的服务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
[3] 邓成连.触动服务接触点[J].装饰,2010(206).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5篇
红外遥控电动玩具车的设计
学
生:程
非 学
号:10021020402 专
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
级:2010.4 指导教师:王
秀
碧
四川理工学院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
二○一四 年 三 月
1前 言
1.1 研究方向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电器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而这些家用电器大都由红外遥控器操控,过多不同遥控器的混合使用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设计一种智能化的学习型遥控器,学习各种家用电器的遥控编码,实现用一个遥控器控制所有家电,已成为迫切需求。首先对红外遥控接收及发射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对红外编码理论的学习,设计以MSP430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遥控器。其各个模块设计如下:红外遥控信号接收,红外接收器把接收到的红外信号经光电二极管转化成电信号,再对电信号进行解调,恢复为带有一定功能指令码的脉冲编码;接着是红外编码学习,利用单片机的输入捕捉功能捕捉载波的跳变沿,并通过定时器计时记下载波的周期和红外信号的波形特征,进行实时编码;存储电路设计,采用I2C总线的串行E2PROM(24C256)作为片外存储器,其存储容量为8192个字节,能够满足所需要的存取需求;最后是红外发射电路的设计,当从存储模块中获取某红外编码指令后,提取红外信号的波形特征信息并进行波形还原;将其调制到38KHZ的载波信号上,通过三极管放大电路驱动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射红外信号,达到红外控制的目的。目前,国外进口的万能遥控器价格比较昂贵,还不能真正走进普通老百姓的家中。本文在总结和分析国外设计的基础上,设计一款以MSP430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型遥控器,通过对电视机和空调的遥控编码进行学习,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 发展历史
红外遥控由来已久,但是进入90年代,这一技术又有新的发张,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红外遥控是一种无线、非接触控制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信息传输可靠,功耗低,成本低,易实现等显著优点,被诸多电子设备特别是家用电器广泛采用,并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计算机系统中。6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研究民用产品的遥控技术,单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遥控技术发展很缓慢,70年代末,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遥控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遥控方式上大体经理了从有线到无限的超声波,从振动子到红外线,再到使用总线的微机红外遥控这样几个阶段。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准确无误传输新信号,最终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最初的无线遥控装置采用的是电磁波传输信号,由于电磁波容易产生干扰,也易受干扰,因此逐渐采用超声波和红外线媒介来传输信号。与红外线相比,超声传感器频带窄,所能携带的信息量少扰而引起误动作。较为理想的是光控方式,逐渐采用红外线的遥控方式取代了超声波遥控方式,出现了红外线多功能遥控器,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
1.3 当前现状
红外线在频谱上居于可见光之外,所以抗干扰性强,具有光波的直线传播特性,不易产生相互间的干扰,是很好的信息传输媒体。信息可以直接对红外光进行调制传输,例如,信息直接调制红外光的强弱进行传输,也可以用红外线产生一定频率的载波,再用信息对载波进调制,接收端再去掉载波,取到信息。从信息的可靠传输说,后一种方法更好,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多数红外遥控所采用的方法。由于红外线的波长远小于无线电波的波长,因此在采用红外遥控方式时,不会干扰其他电器的正常工作,也不会影响临近的无线电设备。
红外遥控的发射电路是采用红外发光二极管来发出经过调制的红外光波;红外接收电路由红外接收二极管、三极管或硅光电池组成,它们将红外发射器发射的红外光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再送后置放大器。
1.4 前景展望
随着检测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红外遥控是一种无线、非接触控制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信息传输可靠,功耗低,成本低,易实现等显著优点,被诸多电子设备特别是家用电器广泛采用,并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计算机系统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准确无误传输新信号,最终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最初的无线遥控装置采用的是电磁波传输信号,由于电磁波容易产生干扰,也易受干扰,因此逐渐采用超声波和红外线媒介来传输信号。与红外线相比,超声传感器频带窄,所能携带的信息量少,易受干扰而引起误动作。较为理想的是光控方式,逐渐采用红外线的遥控方式取代了超声波遥控方式,出现了红外线多功能遥控器,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课题研究内容分析 2.1红外遥控的优势
红外线在频谱上居于可见光之外,所以抗干扰性强,具有光波的直线传播特性,不易产生相互间的干扰,是很好的信息传输媒体。信息可以直接对红外光进行调制传输,例如,信息直接调制红外光的强弱进行传输,也可以用红外线产生一定频率的载波,再用信息对载波进调制,接收端再去掉载波,取到信息。从信息的可靠传输说,后一种方法更好,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多数红外遥控所采用的方法。由于红外线的波长远小于无线电波的波长,因此在采用红外遥控方式时,不会干扰其他电器的正常工作,也不会影响临近的无线电设备。
2.2 红外遥控研究现状
目前家电中用的最多的遥控方式是红外遥控,红外遥控的特点是不影响周边环境的、不干扰其他电器设备。价格低廉,编码简单,近距离的遥控使用红外遥控非常有优势。由于红外一体化接收头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红外遥控的成本和技术难度,目前不仅在家电领域,在玩具、安防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红外遥控系统主要由红外遥控发射装置、红外接收设备、遥控微处理机等组成。因此,遥控系统是一涉及单片机的数字系统。目前国内红外遥控电子元器件的竞争很激烈,导致了价格的低廉,表面上有利于消费者,可是长期恶性竞争,互相压价格,必将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最终损害的只能是消费者。红外遥控的前景依然看好,不过红外遥控的现状不容乐观。3 总 结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看了很多资料和程序,明白了红外遥控的来由和发张,也懂得了它的很多涌出,在我们现实生活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但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软件方面对程序的编写还比薄弱,编写出的程序还不能完全实现预期的目标。通过这次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这次的设计经验,相信在以后的学习设计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主要及公开发表的文献)
1] 陈权昌,李兴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 吴金戌,沈庆阳,郭庭吉.8051单片机实践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侯玉宝,陈忠平,李成群,等.基于Proteus 的51系列单片机设计与仿真.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 郝建国,郑燕.单片机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6]余家春.Protel99SE电路设计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7] 陈汝全等.电子技术常用器件应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07
[8] 李光飞.单片机课程设计实例指导[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9]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 数字部分(第四版)[M].武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6篇
浅谈宾馆设计
摘要:现代宾馆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想象空间的地方了。它不但包括 了很多的实用性内涵,更逐渐成为人们乃至整个城市文化品位的象征。新型宾馆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满足一个极为简单的休憩目的而存在,因此越来越多的宾馆的经营者开始重视宾馆设计。关键词:历史 现状 趋势 影响
Abstract: the modern hotel is not a simple can imagine space.It not onlyincludes the practical connotation of many, but gradually became a symbol ofpeople and the whole city culture.The new hotel is no longer as in the past,only a very simple recreational purposes,more and more operators of hotel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hotel design.Keywords: historical trends influence
0引言
宾馆室内设计是室内设计中的专业之一,在做设计之前,应先去了解宾馆设计 领域的一些新型理念,新型材料、管理制度。进而更好地组织宾馆内部的功能关系、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和环境营建,为客人提供周全、方便、优质的服务。
1宾馆设计的概念、理念
目前国内对于宾馆设计概念及理念上的探讨并不多见,在宾馆领域如此,在建筑 领域同样如此。宾馆设计,是基于硬件的设计即宾馆的建筑,机电,室内装饰,家 具,灯饰,照明等方面的设计。是集住宿,餐饮,娱乐,办公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环 境设计。从环境上可分为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从功能上又分为住宿、餐饮、娱乐、办公、商场等场所;空间上又可分公共空间与私密性空间,同时,空间分隔也可分 为封闭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宾馆设计包括选址、外型、土建、机电、装饰及酒 店经营管理六个方面, 宾馆设计准确说来应称宾馆总体规划设计。宾馆设计是一种 商业文化设计的类型,如同文化场所、交通场所、办公场所、医疗康复场所,均是 一种社会的需求,即是文化,有其文化的属性。成功的宾馆设计不仅是满足其使用 的功能的需要,设计新颖,更重要的是具备其不同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宾馆设计的 元素有很多方面,功能是最重要的,在同一个主题空间中,功能与文化元素和谐发 展,已经成为一股日渐强大的潮流。文化品位是宾馆设计的灵魂。宾馆设计的范围 不仅包括总规划、建筑、景观、室内装修、设备安装这些硬件,也包括功能布局、流 程规划、文化定位、经营分析、形象策划这些软件。好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五个理 念,即人性化、实用性、超前性、经济性和艺术性。宾馆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建筑学、机电工程、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信息工程、心理学、财政学 各方面的知识以及宾馆本身独特的经营模式等等。众多不同风格宾馆的经营者及对自身宾馆设计理念的把握时,都追求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理念,建立自己的独 特的风格。国际通行的宾馆规划设计做法分为原则性标准和应用性要求两大部分, 并且始终在不断地发展完善。这包括总规划、建筑、设备设施和室内设计,也包括文 化定位、经营定位、市场研究和发展研究。
2中国宾馆设计的历史、现状及趋势研究
2.1中国宾馆设计的历史
关于中国宾馆设计的历史,不同学者对其划分认识并不一致。中国人对宾馆的 认识和理解是从二十多年前开始的,最初人们认为宾馆是一个展示豪华的场所,是一 种富有的标志,所以当时的宾馆设计普遍选用大理石、花岗岩、毛织地毯等高档材料, 以营造一种环境来满足人们对高贵和财富的向往,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宾馆设计的 演变发展,归纳为了两条主线,一条是功能空间结构从单一的满足旅行者的食住发 展为今天的满足各种人群的更多更
1文献综述
复杂的需要-一个可以居住、工作、聚会、娱乐、休闲、用餐、购物以及各种不同活动的地方,另一条是宾馆装饰艺术的发展,装修 技艺日趋精致,设计风格不断创新,从繁琐的装饰,到简洁的多元并存,从个性的 展现到文化的交融。中国的宾馆设计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慢慢起步并发展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几乎没有自己的宾馆设计,寥寥无几的 设计作品也不过是上世纪50年代俄罗斯古典主义与中国传统装饰符号相混和的设计 样式;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内宾馆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 段。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宾馆设计尚处于简单的模仿“跟风”阶段,毫无突出的个 性色彩而言;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宾馆集团携其设计风格的多元思潮又接踵而至,它们让国人领略到了设计的专业化,看到差距的中国宾馆设计在乱象纷纷中朝着专 业化的方向努力前行。从装饰艺术鉴赏的角度分析,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起步 阶段:是将境外的宾馆经营理念和装饰设计全盘照搬的“拿来主义”。多由香港或 国外的设计师主笔。当时国内基本没有装饰设计的专业人才,设计理念也相对落后,所完成的作品也仅仅限制在辅助设计或装饰工艺施工图的细化设计范畴;高速发展 阶段:出现在九十年代初。经济的迅猛发展,给国内的装饰设计行业带来了良好的 机遇。一大批从事建筑学及艺术学科的中坚分子投身到这股浪潮之中。一些大专院 校也及时的设置了相关专业,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及艺术借鉴,在近十年的 实践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学习,模仿,吸取和摒弃的成长路程。展现在眼前的作品,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景象,以孰优劣去评价这些作品是片面的,重要的是这个时期为国内的室内装饰设计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它的历史意义远远地 超出了设计作品本身地价值;渐入佳境地阶段:将它划分在二十一世纪。客观地说,这个阶段并未完成,更确切说是正在进行之中。在近五六年来的装饰作品中,无论 是在功能设计层面上的与市场概念和经营理念的贴近,还是在技术层面上运用智能 化科技含量和把握新材料能力的提高,或是艺术风格层面上所散发出来的多元文化 气息和装饰个性的发挥,都紧紧地扣住了这个高速发展中地时代脉搏,与工业技术 地发展和新型材料的涌现紧密相连。
2.2中国宾馆设计的现状
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宾馆建筑设计教育体系,只注重外表的设计,而 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宾馆内部功能的衔接以及日后的使用便利加以考虑。只考虑把宾馆设计的够“档次”、够漂亮用各种高档的材料给宾馆安装上时髦的外 衣,忽略了内在功能的衔接和使用的人性化,忽略了宾馆长久发展的需求。宾馆设 计在传统“面子”观念的影响下,呈现片面追求“豪华主义”的风潮。中国的宾馆 设计大多处在简单的“拿来主义”水平。中国本土宾馆设计力量正在快速成长。但 我国宾馆设计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严重地制约 了我国宾馆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宾馆设计目前仍在模仿国外最初的阶段,很难有 自己的特色。部分宾馆已经意识到一味地模仿是不行的,推出了各种个性化、人性 化的服务,但是,骨子里的本质还没有改变。
2.3宾馆设计的趋势
不强调显贵奢华;把更多的空间让给卫生间;减少餐厅数量(个别确有市场的饭 店除外);压缩公共面积,并突出个性化;避免铺张,崇尚简洁;宾馆建设和改造的技 术成本提高,但总成本不能突破。世界宾馆建筑与环境规划设计的新趋势为:生活品 味和设计;住店客人的需求设计;考虑安全设计,重视宾馆后台的功能要求的设计;设计具有综合用途的宾馆。回归大自然追求大面积共享空间;客房卫生间扩大面积,装修豪华,功能多元化;追求多功能,趋向多样化。注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突出个性化的设计;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以消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消费文化的视角为指引,对当前的宾馆设计趋势进行具体的归纳和分析,认为由 于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宾馆发展有与发达国家趋同的趋
2文献综述
势:消费人性化和专 业宾馆,消费生态化和绿色宾馆,消费信息化和智能宾馆,消费文化化和主题宾馆,消费品牌化和品牌宾馆,消费特色化和特色宾馆。宾馆设计将更多地迎合客人的期望值,处处体现一种人性的关怀;将更注意投资的回报率;将更多的体现地域特色;将在多元化的趋势下体现出文化品位。
3宾馆设计与经营管理的影响研究
好的设计展现了宾馆的优雅优质时尚和高贵带给宾馆好生意的同时也让宾馆成 为大众的关注焦点。优秀的设计通过演绎新的创意和流行趋势,从而完善建筑结构 并改变城市构架。它甚至能够活跃宾馆周围的一个地区的经济。好的设计会给客人 一种新鲜感,一种恰如心境的时代感,能够有效激发客人的消费欲,以至显特立独 行的品质风格,并不乏文化内核的勾塑,对宾馆经营效益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宾馆的整体设计风格不仅为客人提供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 了精神的享受,提升了宾馆的文化品味。宾馆的精心设计的风格为经营带来了好的 收益,带来高住房率,吸引了客人从而提高了客房的创收。合理的设计布局为宾馆 减少了人力和能源成本,从而提高了运营效率。优秀的宾馆设计通过人性化的细节 处理和提升客房舒适度来提高入住率和增强赢利能力;优秀的设计会通过人性化的 设计手法以合理的资金分配来延长硬件寿命从而延长工程的改造周期,达到节约投 资,增强赢利能力的目的。宾馆设计是满足精神空间需求的聚落形态,它与经营管 理相互作用,协调于整个宾馆的运营体系中。科学、现代的经营管理为宾馆在市场 中的竞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恰当、合适的宾馆设计则为长效、高效的经营管理运 转起到了积极催化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在现代宾馆自身综合实力的竞争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总结 随着我国宾馆业的不断发展,宾馆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一家宾馆想赢 得更多的客人就应在客人踏进宾馆第一步时力求给他留下深刻的记忆,这是非常重 要的。宾馆设计是否成功营造了一个宾馆与环境极为和谐的整体已经成为决定宾馆 经营成败的一个要素,宾馆专业化设计逐渐提为日程。
人性化的设计即能为宾馆节约透支成本同时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关怀客人,能 使客人对宾馆的印象更为深刻会使更多的客人忠于宾馆,有益于宾馆长远发展,为 宾馆带来更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谢详明《酒店设计细节的艺术》[J]酒店设计现代化杂志社 2004 [2] 杨荫稚 陈为新编著《宾馆业概述》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3] 《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宾馆设计》[J]宾馆设计现代化杂志社2006 [4] 王琼《宾馆设计的地域性和文化性》[J]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2年6月 [5] 张工《设计宾馆之文化情节》[J]宾馆设计现代化杂志社2007年5月 [6] 《经理人眼中的宾馆设计》[J]宾馆设计现代化杂志社2004年3月 [7] 张景泰 宾馆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五个理念[N] 中国旅游报 2003年 [8] 傅娟《当代消费文化与宾馆设计趋势》[J]新建筑出版社 2005年2月
[9] 吕莉《“冷”眼观潮-宾馆设计主题的实现》[J]宾馆设计现代化杂志社2004年7 月 [10] 涂青《营造空间美--浅析酒店设计》[J]广东建筑装饰 2006年4月 [11] 郝树人《现代宾馆规划与建筑设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年 [12] 王捷二彭学强《现代宾馆规划与设计》[M]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2年 [13] 《酒店设计理念的延伸》[J] 酒店设计现代化杂志社 2006年5月
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7篇
学 生:
学 号:
专 业:
班 级:
指导老师: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二一二年十二月
文献综述
前言
本篇毕业设计题目是《柱塞式高压喷油泵设计》。 喷油泵的功用是按照柴油
发动机的运行工况和气缸工作顺序,以一定的规律,定时定量地向喷油器输送高
压油。可以说他是汽车发动机的心脏。
此外,高压柱塞泵是重要的动力源,其壳体属箱体类零件,有很多重要的加
工表面。本文从喷油泵设计角度,利用图书资料、互联网信息、企业调查等方法,
设计要达到较高的制造技术与效益要求,类似工作对制造业工程技术人员是大量
而常见,在机制专业毕业设计中有相当典型性,有现实应用价值。
正文
国产系列柱塞泵主要有A、B、P、Z和Ⅰ、Ⅱ、Ⅲ号等系列。系列化是根据
柴油机单缸功率范围对供油量的要求不同,以柱塞行程,泵缸中心距和结构型式
为基础,再分别配以不同尺寸的柱塞直径,组成若干种在一个工作循环内供油量
不等的喷油泵,以满足各种柴油机的需要。 国产系列喷油泵的工作原理和结
构型式基本相同,以A型泵为例介绍柱塞式喷油泵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柱塞泵由
四大部分组成:分泵、油量调节机构、传动机构和泵体 国产最新智能柱塞泵
为微处理器智能控制,液晶屏显示,可与电脑进行通讯,具有工作压力稳定、脉
动小、操作方便等特点。广泛用于生化、医药、化工、环保等行业,满足以上行
业需要连续恒压、恒流输送液体的要求。
1、
喷油泵功用、要求
功用:提高柴油压力,按照发动机的工作顺序,负荷大小,定时定量地向喷
油器输送高压柴油,且各缸供油压力均等。
要求:
(1)泵油压力要保证喷射压力和雾化质量的要求。
(2)供油量应符合柴油机工作所需的精确数量。
(3)保证按柴油机的工作顺序,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供油。
(4)供油量和供油时间可调正,并保证各缸供油均匀。
(5)供油规律应保证柴油燃烧完全。
(6)供油开始和结束,动作敏捷,断油干脆,避免滴油。
2、发展状况
到目前为止我国柴油栅l生能还不能稳定达到欧I排放法规的要求,原因主要
有两点:其一,柴油机本身的技术含量低0JnT设备落后、设计水平低);其二,
主要的配套部件――燃油系统的技术水平低.因此,为了提高我国柴油机行业的
整体水平,目前,一方面必须对柴油机本身进行改造,加大设备更新换代的力度;同时要对燃油喷射系统进行改进设计 。
为了改善柴油机的性能,柴油喷射系统也在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到目前为止,各国已研制并生产出许多功能各异的柴油喷射系统.其主要有直列柱塞式喷油泵系统、分配式喷油泵系统、泵.喷嘴系统和电控共轨系统等。
直列柱塞式喷油泵被广泛应用在商务车、特种车辆和固定式柴油发动机上;分配式喷油泵用于轿车、拖拉机、轻型及中型载货车的3-6缸柴油机上I¨ ;泵.喷嘴系统因体积较大,在小型柴油机上较难使用;电控共轨系统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喷射系统,我国目前的电控水平和国外还有较大的差距,还主要集中在对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上,远没有达到产品化和产业化的水平L5.在轻型柴油车领域,当前使用的进口VE型分配泵、国产直列式BQ型喷油泵、PL型喷油泵,虽然能满足欧I排放法规要求,但是由于其本身结构的限制,喷射压力(许用泵端压力)不能达到公认的欧Ⅱ排放要求.目前能够满足轻型车用柴油机欧Ⅱ排放的喷油泵在国外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1)电控分配式喷油泵;2)泵喷嘴系统;3)高压共轨系统等,它们的价格都非常贵,不适合我国国情.为此,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开发出满足欧Ⅱ排放规定、许用泵端压力IOOMPa以上的`机械式直列喷油泵很有意义:进一步提高现有车用柴油机的性能,开发新型直列式燃油系统来替代进口燃油系统(主要指分配式喷油泵)可以大幅降低车用柴油机成本,填补国内该档次燃油系统空白.直列柱塞式喷油泵发展和应用的历史较长,具有性能良好、工作可靠的优点, 国产系列柱塞泵主要有A、B、P、Z和Ⅰ、Ⅱ、Ⅲ号等系列。系列化是根据柴油机单缸功率范围对供油量的要求不同,以柱塞行程,泵缸中心距和结构型式为基础,再分别配以不同尺寸的柱塞直径,组成若干种在一个工作循环内供油量不等的喷油泵,以满足各种柴油机的需要。国产系列喷油泵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型式基本相同,以A型泵为例介绍柱塞式喷油泵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柱塞泵由四大部分组成:分泵、油量调节机构、传动机构和泵体。分泵是带有一幅柱塞偶件的泵油机构,分泵的数目与发动机的缸数相等。每个气缸都有一个分泵,各缸的分泵结构尺寸完全一样。分泵的主要另件有柱塞偶件,柱塞弹簧,弹簧下座出油阀偶件,出油阀弹簧,减容器,出油阀压紧座等。油量调节机构是根据柴油机负
荷和转速的变化相应改变喷油泵的供油量。改变供油量的办法是转动柱塞,通过改变供油行程来完成的。
结论
19世纪是活塞泵发展的高潮时期,当时已用于水压机等多种机械中。然而随着需水量的剧增,从20世纪代起,低速的、流量受到很大限制的活塞泵逐渐被高速的离心泵和回转泵所代替。但是在高压小流量领域往复泵仍占有主要地位,尤其是隔膜泵、柱塞泵独具优点,应用日益增多。喷油泵能运用到机械方面的各种领域,故研究喷油泵是很有必要的。
毕业设计视频监控文献综述 第8篇
我们将商业银行体系作为债权人对借款企业通过采用各种方法对借款企业实施监控的行为称为银行债权监控;债权银行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借款企业的公司治理实施控制(Gray,1997)。我们将银行债权监控对借款企业公司治理所发挥的作用称为银行债权监控的公司治理效应;将银行债权监控在保障债权银行利益中所发挥的作用称为银行债权监控的债权保障效应。这两种效应同以往文献中所分析的债权监控对企业的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银行债权人与股东(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影响基本一致,这里我们把银行债权监控对前两种冲突的影响视为银行债权监控的公司治理效应,把银行债权监控对后一种冲突的影响视为银行债权监控的债权保障效应,本文所涉及的银行债权监控机制的经济效应主要就是这些效应。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时间较短,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体系。中国上市公司各行业的总体资产负债率水平12年的平均值都在40%以上,其中有1 2左右是靠银行信贷实现的(杨胜刚、何靖,2007),其他非上市企业的资金来源更是主要来源于银行。而长期以来,银行债权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2007),并且随着银行贷款规模的增大,企业绩效下降,人们将这种现象归结为银行债权软约束(田利辉,2004),银行债权软约束不利于企业自身公司治理的改进和绩效的提高,也导致银行面临大量的不良贷款问题(王满四,2006),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完善有关法律和体制外,银行必须改进债权监控机制,发挥其应有的公司治理效应和债权保障效应。
近年来,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转型方面取得明显进步,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消极的资金提供者角色发生了明显变化,银行信贷市场对于债务人企业的外部约束日益得到加强。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那么,在我国境内银行体系是否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对借款企业的监控机制了呢,这些机制对借款企业的公司治理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这些机制是否有效的保障了债权银行的利益呢?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值得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进行深入探索。特别是发生在美国,并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更使我们深刻感受到银行金融风险控制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对企业公司治理中银行债权监控的机制及其效应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下文将围绕负债融资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及负债的代理成本与银行作为大贷款人所拥有的监控优势这一思路展开综述。
1 负债融资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及负债的代理成本
1.1 关于负债融资对公司治理作用的研究
有关负债融资对公司治理的作用的理论常常又被称为杠杆治理理论,主要的经典文献有Jensen和Mecking(1976)、Jensen(1986)、Stulz(1990)、Dewatripont和Tirole(1994)、Grossman和Hart(1982)、James S.Ang(2000)、Westphalen(2002)等。张维迎(1995)对上述杠杆治理理论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将其称为融资结构契约理论,认为负债融资影响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并最终影响绩效主要通过3种方式:(1)影响经营管理者的工作努力水平和其他行为选择;(2)规定着公司控制权的分配;(3)通过信息传递功能,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这样,负债融资从总体上来说有利于缓减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导致的代理成本问题,从而有助于公司治理的改进和治理绩效的提高。
以上西方的杠杆治理理论的都有一个暗含前提:“预算硬约束”。而在我国这个暗含的前提至少在1999年之前是不充分具备的。Kornai(1980)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在政治的干预下,债权人无法强制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企业破产清算,从而该企业的预算约束是软的。田利辉(2004)指出因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给政府关联企业贷款,扩大了企业管理者控制的资本资源,却没有相应的治理措施。金雪军等(2005)的研究认为杠杆治理之所以在我国失效是因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低效的监管体制导致企业预算软约束。
此外,上述杠杆治理理论分析了负债融资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体现为负债能缓解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可以降低经理的代理成本,但他们忽略的是,这一正面效应的获得却会带来股东(以及代表股东利益的经理)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并导致相应代理成本的负面效应。
1.2 关于负债代理成本的研究
已有许多学者对负债所导致的由于债权人与股东(或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的代理成本进行了分析,其中以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斯密和瓦纳(Smith and Warner,1979)最为经典。斯密和瓦纳总结了4种可能造成债务人做出损害债权人而有利于自己的打赌或财产转移行为从而导致借贷双方利益冲突的做法:(1)事后改变红利政策问题;(2)债权侵蚀问题;(3)资产替代问题;(4)低投资问题。其后的学者从不同层面对负债的代理成本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如Ronald C.等(2004)分析了董事会特征、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对负债的代理成本的影响,Augustine Duru等(2005)分析了基于收益的奖金计划与负债的代理成本,Ronald C.Anderson等(2003)则分析家族所有与负债的代理成本的关系,Hennessy(2004)观察到长期保持过高的负债会扭曲投资的构成,让经理人倾向于投资有较强抵押能力的资产,并令投资不足问题更为严重。
我国学者对负债代理成本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有关研究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文献中,而最近的文献主要有:江伟和沈艺峰(2005)从负债代理成本的角度,考察了在我国对债权人保护较弱的情况下,控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利用资产替代来侵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童盼和陆正飞(2005)总结了负债融资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一种理论认为,股东债权人利益冲突确实存在,负债融资既可能导致过度投资,也可能导致投资不足;另一种理论则强调负债的相机治理作用,认为负债融资可以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并以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孙铮、刘凤委和李增泉(2005)对在我国对债权人法律保护普遍不足以及公有产权和国有银行共存的前提下,地区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如何影响债务契约的履行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戴璐、汤谷良(2007)通过案例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双高”现象,揭示出上市公司长期借助债务融资来维系低效率的投资扩张及满足大股东私人利益的实质。这些文献利用国外的有关理论来分析和实证我国企业负债的代理成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搞清了负债代理成本的影响因素当然有助于健全债权监控机制,但是以上文献仍然对负债的监控机制缺乏深入分析。
2 关于银行作为大贷款人所拥有的监控优势的研究
正是由于负债的代理成本的存在,债权人为保护自身利益,建立起一整套相应的机制对企业进行监控,正是这些机制才使得负债融资能发挥上述杠杆治理理论所述及的负债能降低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的代理成本从而改进公司治理及其绩效的正面效应,而银行作为大贷款人的监控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在此,主要对有关银行监控的机制及其效应的文献进行综述。
2.1 拥有股权的贷款人
Morck和Nakamura(1999)、Julian Franks和ColinMayer(1998)、Park(2000)对日本和德国银行与企业的研究发现在这种情形下银行扮演的角色已不仅仅是监督,而且更是对企业实实在在的控制。双重控制减缓了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但却可能增加了债权人和债权人之间的矛盾。
2.2 贷款合约
Barclay和Smith(1995)、Guedes和Opler(1996)发现,在期限和投资机会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Johnson(2003)对短期贷款能减少杠杆对成长机会的负作用这一假设做了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假设得到很强的支持。Hart(2001)则集中对长期债务进行了研究,发现长期债务对管理层未来融资能力有一定的限制作用。Nash等人(2003)对限制条款之利弊做了分析,认为有成长机会的企业可能更倾向于寻找灵活性大的债务融资。
2.3 贷款人的监督
文献分3类:(1)以Diamond(1993)为代表的“甄别”模型,一个成功的贷款合约是对企业获利能力的有信心的“好消息”;(2)以Almazan和Suarez(2003)为代表的“监督”模型,该模型强调了银行通过监督企业特别是管理层而减轻了道德风险;(3)以Detragiache(1994)、Gorton和Kahn(2000)为代表,他们侧重于对财务危机发生时企业与银行再谈判进行债务重组的过程中银行作用的研究。
2.4 关系贷款
一些理论模型(Petersen and Rajan,1993;Boot and Thakor,1994)预测,银行与借款人关系越长久,贷款利率可能越低,此外,对贷款的抵押要求也可能越低。
2.5 银行间的信息共享
Jappelli和Pagano(2002)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贷款人对借款人的信息共享有3种效果:(1)信用局会提高银行对贷款申请人的了解;(2)信用局会降低信息提供过程中的企业寻租行为;(3)信用局的存在让借款人注意其在信贷市场上的声誉。
这些文献分析了银行监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但真正针对银行作为债权人的监控机制及其公司治理效应与债权保障效应及其中的作用机理缺乏深入分析。而且,国外文献均没有将像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的一些重要特性考虑进去,比如法律环境不完善,银行和企业的产权关系复杂等,因此国外的理论在中国就无法直接应用。如果要了解国外对银行贷款的微观机制以及银行对贷款(事前和事后)监控激励的系统研究,可以参见Gorton和Winton(2004)的综述文章。
在我国,由于企业负债主要来源于银行,关于对企业负债分析的文献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对银行贷款的研究,但大多数文献仍然主要关注于负债对公司治理或企业绩效的总体功效,如兰艳泽(2006)对国有上市公司债权治理功效的研究,李增泉(2008)对民营企业集团负债融资与金字塔结构的研究,童盼(2005)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负债期限结构对投资规模的影响。这些文献没有专门针对银行贷款进行研究,江伟、李斌(2006)则研究了我国制度环境、国有产权与银行差别贷款问题,倪铮、张春(2006)则提供了一个存在社会破产成本时银行贷款融资的微观分析框架,讨论在一个同时存在大部分政府控股的国有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经济体中银行贷款融资效率问题,但他们都仍然没有充分分析银行债权监控的具体机制及其效应机理。也有些学者研究了债权治理的机制,杨瑞龙、周业安(2001)设计了企业共同治理机制,张文魁(2000)则介绍了有关的偿债保障机制,王满四(2006)、斯道延坦尼夫等(2002)也作了类似的研究。这些研究对银行债权监控的机制进行了分析,但并没有把银行债权监控机制与企业的公司治理效应、银行的债权保障效应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胡奕明等(2004)则注意到了银行监督的作用及其机制,对银行作为大贷款人的监督及其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但其分析仅局限于关注企业的经营活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预测企业违约和破产的可能,而财务监控只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监控机制。
3 结论性评述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有丰富的研究,但对银行债权监控的各种机制及其对企业管理者行为的影响的分析较为笼统,较多地分析银行债权监控对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的总的影响,对这些监控机制如何通过影响管理者的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及最终效应,这些监控机制如何影响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通过这种影响最终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如何建立这些监控机制,以及这些监控机制对银行自身的效应,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缺乏相应的更为深入的研究。
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利用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成果,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并利用我国的实际数据进行的,在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条件下,不仅存在不同产权主体的银行,也存在不同产权主体的企业,在对银行债权监控及其公司治理效应与债权保障效应的相关研究中,我国学者对国有银行与国家控股的企业的研究较多,而缺乏对非国有银行及非国家控股企业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对我国银行债权监控的机制及其实际实施状况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仍然十分缺乏。
毕业设计视频监控文献综述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