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演变和发展
病毒的演变和发展(精选6篇)
病毒的演变和发展 第1篇
病毒的演变和发展
摘要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计算机技术发展已相当迅猛,不仅促进了全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提高了人类生产能力及创新能力还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快捷。然而层出不穷且破坏性越来越大的计算机病毒却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威胁,俨然已成为当今社会计算机信息进步的致命杀手。
关键字: 病毒产生 病毒特点 演变 发展 防治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被明确定义,指的是“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已成为当代信息社会的致命杀手,尤其是病毒与黑客技术相结合,使其对抗反病毒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人们急需要了解病毒的特征和反病毒技术,做到防杀结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计算机病毒简介
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
除复制能力外,某些计算机病毒还有其它一些共同特性:一个被污染的程序能够传送病毒载体。当你看到病毒载体似乎仅仅表现在文字和图象上时,它们可能也已毁坏了文件、再格式化了你的硬盘驱动或引发了其它类型的灾害。若是病毒并不寄生于一个污染程序,它仍然能通过占据存贮空间给你带来麻烦,并降低你的计算机的全部性能。
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出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一种定义是通过磁盘、磁带和网络等作为媒介传播扩散,能“传染” 其他程序的程序。另一种是能够实现自身复制且借助一定的载体存在的具有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的程序。还有的定义是一种人为制造的程序,它通过不同的途径潜伏或寄生在存储媒体(如磁盘、内存)或程序里。当某种条件或时机成熟时,它会自生复制并传播,使计算机的资源受到不同程序的破坏等等。这些说法在某种意义上借用了生物学病毒的概念,计算机病毒同生物病毒所相似之处是能够侵入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危害正常工作的“病原体”。它能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破坏,同时能够自我复制, 具有传染性。
所以, 计算机病毒就是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潜伏在计算机存储介质(或程序)里, 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被激活的具有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作用的一组程序或指令集合。
二、计算机病毒的发展与演变 在病毒的发展史上,病毒的出现是有规律的。通常在一种新的病毒技术出现后,病毒迅速发展,接着反病毒技术的反站会遏制其流传。当病毒库或操作系统升级后,病毒也会调整为新的方式,产生新的病毒。病毒的发展可以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20世纪80年代早期出现了第一批计算机病毒。这些早期的病毒大部分是试
验性的,并且是相对简单的自行复制的文件,它们仅在执行时显示简单的恶作剧而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破坏性越来越大的计算机病毒层出不穷。这一阶段从1986年到1989年,这期间出现的病毒可以称为传统的病毒,是计算机病毒的萌芽时期。由于当时应用软件少,而且大多是单机运行环境,因此病毒没有大量流行,病毒种类也比较有限,病毒清除相对比较容易。1987年,病毒主要以引导型为主,以小球和石头病毒为代表。
1989年,可执行文件型病毒出现,它们利用DOS系统加载可执行文件的机制工作,代表为“耶路撒冷”病毒。
这一阶段的病毒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特点:
1.病毒攻击的目标单一,只传染引导扇区或可执行文件;
2.病毒程序主要采取截取系统中断向量的方式监恐系统的运行状态,并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进行传播;
3.病毒传染目标以后特征比较明显,容易被人发现;
4.病毒不具有自我保护措施,容易让你分析其原理。
(二)综合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从1989年到1992年,这个阶段是计算机病毒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走向成熟的阶段。计算机局域网开始应用与普及,许多软件开始向网络应用发展,但由于当时网络安全防护意识缺乏,给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带来了第一次流行高峰。
这个极端的病毒,人们习惯称为混合型病毒,可感染引导扇区,又可以感染执行文件,它们利用DOS加载文件的优先顺序进行工作。这个阶段的病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病毒攻击的目标趋于混合型,即一种病毒既可传染磁盘引导扇区,又可能传染可执行文件;
2.病毒程序采取更为隐蔽的方法驻留内存和传染目标;
3.病毒传染目标后没有明显的特征,如磁盘上不出现坏扇区,可执行文件的长度增加不明显,不改变被传染文件原来的建立日期和时间等等;
4.病毒程序往往采取了自我保护措施,如加密技术、反跟踪技术,制造障碍,增加人们分析和解剖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软件检测、解毒的难度;
5.出现许多病毒的变种,这些变种病毒较原病毒的传染性更隐蔽,破坏性更大。
(三)成熟发展阶段
第三代病毒的产生年限可以认为从1992年开始至1995年,此类病毒称为“多态性”病毒或“自我变形”病毒,是最近几年来出现的新型的计算机病毒。所谓“多态性”或“自我变形”的含义是指此类病毒在每次传染目标时,放入宿主程序中的病毒程序大部分都是可变的,即在搜集到同一种病毒的多个样本中,病毒程序的代码绝大多数是不同的,这是此类病毒的重要特点。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传统的利用特征码法检测病毒的产品不能检测出此类病毒。
由此可见,第三阶段是病毒的成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病毒的发展主要是病毒技术的发展,病毒开始向多维化方向发展,即传统病毒传染的过程与病毒自身运行的时间和空间无关,而新型的计算机病毒则将与病毒自身运行的时间、空间和宿主程序紧密相关,这无疑将导致计算机病毒检则和消除的困难。1992年在保加利亚发现的黑夜复仇者病毒变种,这是世界上最早
发现的多态的实战病毒,它可以用独特的加密算法产生几乎无限数量的不同形态的同一病毒。
1994年过内出现了多态病毒“幽灵”,每感染一次就产生不同的代码,为查杀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四)英特网阶段
90年代中后期,随着远程网、远程访问服务的开通,病毒流行面更加广泛,病毒的流行迅速突破地域的限制,这一阶段的病毒,主要是利用网络来进行传播和破坏,同时为更多的病毒爱好者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和舞台。首先通过广域网传播至局域网内,再在局域网内传播扩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微软Word Basic的公开性以及 DOC文档结构的封闭性,宏病毒对文档的破坏已经不仅仅属于普通病毒的概念,如果放任宏病毒泛滥,不采取强有力的彻底解决方法,宏病毒对中国的信息产业将会产生不测的后果。这一时期的病毒的最大特点是利用Internet作为其主要传播途径,因而,病毒传播快、隐蔽性强、破坏性大。此外,随着Windows95的应用,出现了Windows环境下的病毒。这些都给病毒防治和传统DOS版杀毒软件带来新的挑战。
(五)迅速壮大的阶段
2000年以后,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可谓真正到了一个成熟繁荣的阶段,计算机病毒的更新和传播手段更加多样性,网络病毒的目的性也更强。出现了木马,恶意软件等为了特定目的而存在的程序。
这个阶段的病毒的主要特点,技术综合利用,病毒变种速度大大加快,有些病毒程序一天甚至出现多次更新和变种。恶意软件和病毒程序直接把矛头对向了杀毒软件,国内更出现了“AV终结者”、熊猫烧香等关闭杀毒软件,屏蔽病毒字样的目的性很强,并在被感染的计算机后台大量下载其他病毒木马的恶意程序和病毒。计算机病毒技术和反病毒技术的竞争进一步激化,反病毒技术也面临着新的洗牌。
三、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通过采取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措施,计算机病毒是完全可以防范的。虽然难免仍有新出现的病毒,采用更隐秘的手段,利用现有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防护机制的漏洞,以及反病毒防御技术上尚存在的缺陷,使病毒能够一时得以在某一台计算机机上存活并进行某种破坏,但是只要在思想上有反病毒的警惕性,依靠使用反病毒技术和管理措施,这新病毒就无法逾越计算机安全保护屏障,从而不能广泛传播。这类病毒一旦被捕捉到,反病毒防御系统就可以立即改进性能,提供对计算机的进一步保护功能。
对于计算机病毒,有病毒防护意识的人和没有病毒防护意识的人会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例如对于反病毒研究人员,机器内存储的上千种病毒不会随意进行破坏,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也并不复杂。其实,只要稍有警惕,病毒在传染时和传染后留下的蛛丝马迹总是能被发现的。再运用病毒检测程序和 DEBUG进行人工检测是完全可以提前发现病毒,或在病毒进行传染的过程中就能发现它。下面介绍我们日常应用的防毒措施:
(一)安装杀毒软件和网络防火墙
上网前或启动机器后马上运行这些软件,就好像给你的机器“穿”上了一层厚厚的“保护衣”,就算不能完全杜绝网络病毒的袭击,起码也能把大部分的网络病毒“拒之门外”。安装软件后,要坚持定期更新病毒库和杀毒程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软件应有的功效。
(二)下载文件后进行仔细查毒
网络病毒之所以得以泛滥,很大程度上跟人们的惰性和侥幸心理有关。当你下载文件后,最好立即用杀毒软件扫描一遍,尤其是对于一些Flash、MP3、文本文件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现在已经有病毒可以藏身在这些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文件中了。
(三)拒绝不良诱惑
很多中了恶意网页病毒的朋友,都是因为访问不良站点惹的祸,因此,不去浏览这类网页会让你省心不少。另外,当你在论坛、聊天室等地方看到有推荐浏览某个URL时,要千万小心,以免不幸“遇害”。
(四)预防邮件病毒
发现邮箱中出现不明来源的邮件应小心谨慎对待,尤其是带有可执行附件的邮件,如.EXE、.VBS、.JS等。并且一些类似广告用语标题的邮件,最好马上把它删掉。
(五)为操作系统的各种漏洞打上最新的补丁
当前各种各样的安全漏洞给网络病毒开了方便之门(其中以IE和PHP脚本语言的漏洞最多),我们平时除了注意及时对系统软件和网络软件进行必要升级外,还要尽快为各种漏洞打上最新的补丁。
(六)有“备”无患,打造最后防线
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为保证计算机内重要数据的安全,定时备份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能做好备份工作,即使遭受网络病毒的全面破坏,也能把损失减至最小。
病毒的演变和发展 第2篇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古时我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唐代以前我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清明会开哪些花
1、杏花
原产国在中国,分布的地方都是很广,树龄可以达到了一百年以上,可以赏花又可以采果,而杏花在三四月的时候所展现出来的和桃花、梅花都有相似。
2、映山红
映山红属于观赏花之一,而在古代的时候很多墨客都是为映山红写了不少赞美的诗句,而且映山红基本都是很有强大的生命力,花期主要是在一月到七月。另外,映山红有着“木本花卉之王”的美称。
3、桃花
在四月里盛开的桃花,都是有着很美的一个场景来的,其实对于桃花的意义有着爱情的一种,而桃花也是会给到人们爱情里的一个机遇。
4、油菜花
油菜花,也是一个美丽风景之一,而在植物学也是俗语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而在田野油菜花追逐起来,也是让菜花纷纷舞蹈起来。
5、杜鹃
杜鹃花种类繁多,花色绚丽,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传说杜鹃花是由一种鸟吐血染成的。
6、山茶
山茶树冠多姿,叶色翠绿,花大艳丽,枝叶繁茂,四季长青,开花于冬末春初万花凋谢之时,尤为难得。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4、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5、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6、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7、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8、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9、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档案的定义发展和演变 第3篇
本文把档案的定义时期分为三段:古典档案学时期, 现代档案学时期, 后现代档案学时期。在每个时期, 列举出比较有国际代表性的档案定义。古典档案学时期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加速了帝国主义化的进程, 全球性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复杂, 经济危机频繁发生, 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也促使世界各国思想、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国际档案学界适逢其会,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现代档案学时期是指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战后的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形势都发生了急剧变化, 世界格局在大动荡、大分化中不断重新组合, 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的对抗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科技的竞争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加速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和大应用, 特别是以电子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的兴起, 推动了各国档案事业的迅速发展, 这就在客观上为现代档案学的形成提供了气候和土壤。后现代档案学时期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主流, 为了提高综合国力, 各国先后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逐渐形成了全球经济和科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电子技术和材料技术加速度发展, 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巨变。档案学也步入了后现代发展时期———电子文件的新思维, 即电子文件对传统的档案观念、管理模式、工作程序和理论体系的巨大冲击所引起的反思与探索。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对档案事业的发展和管理模式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 会使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重心有所不同。同时, 产生的具有指导性的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有所不同。所以说, 时代背景不同对档案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不同国家在不同的时期档案定义内容和特点
1. 古典档案学时期。
(1) 荷兰斯·谬勒、伊·阿斐斯、阿·福罗英三人在《档案整理与编目手册》中表述的档案定义:某一行政机关或其某一官员正式收到或产生并被指定由他们保管的书写文件、图片和印刷品的总和。这里的档案所指的其实就是被保存在某个登记室内的某一行政机构的文件。 (2) 英国希拉里·詹金逊在《档案管理手册》 (1922) 中表述的档案定义:某一行政管理或行政事务 (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 实施过程中所拟就或使用, 作为该事务的组成部分, 事后由该项事务的负责人或其合法继承者保管, 以备不时查考的各种文件。这一定义突出的地方之一就是把“文件”概括为档案的属概念, 并指出档案是以备查考的历史文献。 (3) 苏联A·克雅捷夫《档案工作的理论与技术》 (1935) 中表述的档案定义:凡具有公务、科学和文学性质的, 直接反映 (通过原本) 机关、团体、企业和个人过去活动的手写的或印刷的、文字的或图表的, 并需要保存起来以备科学或实践利用的材料, 均称为档案材料。这里说的材料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件。
2. 现代档案学时期。
(1) 美国T·R·谢伦伯格《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 (1956) 中表述的档案定义:经鉴定值得永久保存以供查考和研究之用, 业已藏入或者业已选出准备藏入某一档案机构的任何公私机构的文件。这个定义的核心是:档案是经鉴定值得永久保存和收藏的文件。这个定义指出了档案是具有多方面重要价值的文件。 (2) 台湾光复书局和外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美国大百科全书》中表述的档案定义:档案是在执行法律和处理事务中制成或收到的因具有永久价值而保存起来的文件的有机体, 包括文稿、簿册、地图、录音带和其他文献材料在内。这个定义扩大了档案的物质形态范围和引入了高新科技产品制成的档案材料。 (3) 法国《法兰西共和国档案法》 (1979) 中表述的档案定义:任何自然人或法人, 任何国家机关或组织, 任何私人机构或部门, 在自身活动中产生或收到的文件整体, 不管其形成日期、形式和制成材料, 都是档案。这个定义引入了价值及其全面鉴定的观念, 明确了档案保存处所———“档案机构”、“特定场所” (即档案馆) , 是纸质档案和半手工、半机械管理条件下非完全意义上的传统档案观念的产物。
3. 后现代档案学时期。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档案法》 (1980) 中表述的档案定义:由于它们所含有的或可能由它们而得到的信息, 或由于它们与事件、个人、事项等相关, 而被保存或已经保存的文献或实物。这个定义注意到在新的技术环境里档案形成和来源的复杂性。中国关于档案的定义属于后现代档案学时期, 主要有: (1) 陈兆祦、和宝荣《档案管理学基础 (修订本) 》中表述的档案定义: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 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音像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这个定义引入了新型材料和新型记录方式所制成的档案, 扩大了档案形式的界面。 (2) 中国标准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和《档案著录规则》 (1985) 中表述的档案定义:档案: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形态的历史记录。这个定义在表述上有着法规型方式靠拢的基本倾向。 (3) 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 (2006) 中表述的档案定义: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固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这个定义给出了档案的本质属性。 (4) 丁海斌《档案学通讯》中表述的档案定义:档案是人类活动的原始性符号记录 (遗存) 。这个定义特点是简单、明确, 概括全面。
三、档案定义的演变规律
古典档案学前期荷兰档案学家斯·谬勒、伊·阿·斐斯、阿·福罗英以开先河。后期著名者有意大利档案学家埃·卡萨诺瓦、苏联档案学家A·克雅捷夫等人。前后两期的定义实质上都是纸质档案和手工管理条件下的传统档案观念的产物, 他们的共同点是把文件作为档案的属概念, 首次确立了现代档案定义四要素的基本框架, 揭开了探索现代档案定义的序幕, 为后人给档案概念做出科学的定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丰富、发展以至完善档案定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代档案学档案定义实质上是纸质档案和半手工、半机械管理条件下非完全意义上的传统档案观念的产物, 与其他类型档案定义相比较, 法规型档案定义的内涵综合性更强, 外延界面更宽, 对档案概念的内涵、外延、属概念的界定还存在分歧, 这个时期的档案定义并非全部以文件作为属概念。后现代档案学档案定义实质上是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新档案观念的产物。这些定义及其所体现的新思想正在并将继续积极地影响着档案工作实践和档案学理论研究, 引导人们深入探索电子时代的档案概念、管理模式、工作模式和理论构建等。
四、启示
中国档案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而在近几十年, 中国档案界对档案一词所下的定义是五花八门, 各档案大家也是众说纷纭。有些学者认为档案的定义重点在于文件与档案的区分,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文件与档案是否属同一事物; (2) 文件是否可以作为档案的属概念; (3) 归档是否是文件与档案的分界线。”而又有些档案学者把世界各国的档案定义归纳为四类:“A———美国型的档案概念, 强调档案是有永久保存价值的非现行文件;B———国际档案理事会的档案概念, 说明档案是非现行文件;C———前苏联与中国型的档案概念, 认为归档后的文件就是档案, 而这些档案中, 有相当多的是现行文件;D———法国型的档案定义, 认为档案就是文件, 涵盖了整个生命周期或运动过程”。档案定义表述的差异, 说明了档案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具有多种不同的研究趋向;另外, 还说明了在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理论研究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所以说, 要想给出比较适合的定义, 就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运用哲学思想作指导。因为任何科学研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运用哲学思想作指导。恩格斯曾经指出:“自然科学家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一种坏的时髦的支配呢, 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形式的支配。”自然科学的研究尚且如此, 社会科学的研究更不能例外。我国档案学研究无疑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为指导, 使研究活动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 取得正确的研究成果。定义具有相对稳定和绝对变化的辨证关系, 只有既符合当前实际又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档案定义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参考文献
[1]丁海斌.档案学三题小议[J].档案学通讯, 2008 (2) .
病毒的演变和发展 第4篇
侯金林 南方医院感染科主任,教 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参与了《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和《亚太肝病学会乙肝治疗指南》(2012年版)制订工作。
各种慢性乙肝治疗指南是指导医生规范诊治的标准性文件,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与慢性乙肝有关的医疗保险政策的参考性文件。患者直接阅读这些指南未必能懂。鉴于指南对医生的重要地位,而指南对医生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患者,所以解读指南会有助于患者了解慢性乙肝长期管理的价值,并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指南公认抗病毒治疗是“主战场”
多数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两年左右修订一次。《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最近为2010 年版)的制订立足中国国情,也参考了国际权威指南。国际指南中有影响力的主要有《美国肝病学会(AASLD)慢性乙型肝炎指南》(最近为2009年版)、《欧洲肝病学会(EASL)乙肝诊治指南》(最近为2012年版)以及《亚太肝病学会(APASL)乙肝治疗指南》(最近为2012年版)。各指南依据了全球多中心大量临床研究的循证学依据,均认同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主战场”。这一点在中国尤为重要,因为中国有太多宣称可以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患者被严重误导。目前公认的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的药物包括两大类:注射用干扰素和口服核苷(酸)类药物。其中,核苷(酸)类药物有(按上市先后顺序):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尚未在中国正式被批准治疗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帮助乙肝患者延缓肝脏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最终减少病死率。当然,抗病毒治疗并非一帆风顺,疗程长且不确切、耐药问题的困扰等还有待医学界共同努力克服。
核苷(酸)类药物疗程逐渐延长
从主要指南对疗程认识的演变可以看出,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疗程越来越长。而患者往往期望值过高,普遍希望疗程越短越好,花费越少越好。因此,在医疗保险不够发达、人们还不够富裕的中国,医生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患者沟通疗程和费用的信息,而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介绍满足疗程对患者健康的益处。
结合权威指南的建议,对核苷(酸)类药物的疗程概括如下。
◎ 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 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丙氨酸转氨酶(ALT)恢复正常、e抗原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至少1年(经过至少2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2年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依据2010年中国版指南)。
◎ 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 若已治疗2年,且3次(間隔6个月)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可考虑停止治疗(依据2012年APASL指南)。但2012年EASL指南,认为此类患者的理想治疗终点是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乙肝表面抗体出现。这是极少数人才可实现的目标,在中国没有列入这一目标。目前的认识认为:e抗原阴性患者比e抗原阳性的患者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
◎ 乙肝肝硬化乙肝肝硬化者一旦开始抗病毒,不能轻易停药。但是如果该治不治,则等于坐视疾病进展。在疗程的判断上,每个患者是不一致的。因为,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在药物的帮助下“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控制情况如何、是否复发,与个体免疫能力有关。
核苷初治:优先选用强效、低耐药药物
采用口服核苷(酸)类药物抗乙肝病毒的优点是疗效好、耐受性好、口服方便、长期治疗安全性好,缺点则是疗程不明确、存在耐药风险。鉴于此类药物的特点,近年修订的指南逐渐认同:患者核苷初治应优先采取强效、低耐药的治疗策略,并推荐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尚未在中国上市)为抗乙肝病毒治疗临床一线药物。由于在长期治疗中的高耐药率和疗效较弱等不同原因,其他三种核苷(酸)类药物不被推荐为优先选择用药。
风景画的历史发展和技法演变 第5篇
保尔·桑德比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英国绘画史上是第一个用水彩作画的,被称为“水彩画之父”。
病毒的演变和发展 第6篇
林大钧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
摘要:一个有价值的学科,除了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外,还应对发展趋势有所预见,并包含新的内容。虽然预计发展趋势有时是困难的,但作者仍在本文中作了些尝试。工程制图的发展是历史的延续,工程制图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生产制造迅速发展的需要,工程制图需要实验,以实验推动课程,形成实验发展理论,理论推动实验的良性循环,是工程制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正近年来,计算机制图在理论及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与普及,对传统的工程图学理论及实践体系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也给工程图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此时,回顾一下历史,追忆历史长河中工程图学的发展轨迹,将有助于我们认明方向、把握机遇。人类从远古走到现代,几乎每个脚印都含有“图”的踪迹。从猿过渡到被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定义为“人”的那一时期起,人类就与“图”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文字还没有形成之前,“图”是人类表达某种意图、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虽然这些“图”仅仅是在地面上或树皮、岩石上的简单刻划,毕竟在那个时期“图”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并被人类所应用了。在这些“图”中,甚至还包含有“工程图”,比如某个较聪明的
关键词:工程制图;历史;现状;实验。
Study on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for Engineering Drawings
LIN Da-jun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
Abstract: In addition to meeting present-day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a worthwhile discipline should anticipate trends and include new material anticipating trends is sometime difficulty but the author has made an attempt.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drawing is the accompanied by the history.The current state of engineering drawing cannot meet the demands brought by rapid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bo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ing as well.It,s required to carry out experiments for engineering drawing , which can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courses.As a result, the positive circulation with theory development by experiment and vise versa will be established, which will be an efficient chann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engineering drawing.Keywords: engineering drawings, history state, experiment.1 一.工程制图历史演变
语言、文字和图形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而在工程界,为准确表达一个物体的形状,主要用的工具就是图形。在工程技术中为了正确表示出机器、设备的形状、大小、规格和材料等内容,通常将物体按一定的投影方法和技术规定表达在图纸上,这种根据正投影原理、标准或有关规定,表示工程对象,并有必要的技术说明的图就称图样。工程图样是人们表达设计的对象,生产者依据图样了解设计要求并组织、制造产品。因此,工程图样常被称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
上述文字是二百多年来工程界的基本认识。自蒙日创建画法几何以来多面正投影图在工程设计中被广泛采用。蒙日生活在18世纪后半叶的法国,人们公认他是“画法几何学”这门学科的创立者。从1630年到19世纪,法国陷入一系列的战争之中。作为一个大陆沿海的军事强国,军事工程要塞是绝对重要的。当时法国在各个沿海城市都设立了许多海防要塞。筑城学对于法国国防有着重要的价值。当时法国在沃邦等人的努力下,发展了一种复杂的多角形、星形堡垒。使得对军事工程师的需要变得迫切起来。在18世纪中叶,法国开始设立了一些军事工程学校,这一切都直接导致了画法几何在法国创立。1765年蒙日进入梅济埃尔的皇家工程学校学习,在进行一项军事工程设计时,蒙日打破常规的设计方法,而采用了简便的几何法,迅速完成了设计,经审核,确认方法严密,结果正确。这是蒙日迈近画法几何的第一步,画法几何曾经成为法国军事秘密文件长达30年之久,而且在拿破仑统治时期,这门学科一出现就享有特殊的待遇,被认为是一切工程和建筑学的基础。蒙日在当时的教育年表上与拉普拉斯和拉格朗日齐名。以后蒙日留校担任教学工作,他的巨著《画法几何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1795年在培养中学师资的师范学校的讲课笔录,整理后于1798年公开出版,此书以后不胫而走,传入各国。蒙日讲课和作业的辅导是他的学生著名的数学家穆斯尼、傅立叶等人。数学家高斯对蒙日画法几何有很高的评价:“近二百年来,空间几何的考察越来越多地借助于解析法,这就使他们失去了基于直觉想象的几何思考机会。蒙日命名为《画法几何学》的几何学,清晰而简练,题目由易到难,安排有序,内容丰富,包括新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我为近十年来法国一些几何学者开动步伐,用特殊的几何法培植这门新的几何学感到高兴。因而我们应该建议学习这本书——能以活跃和维护真正几何精神的重要智慧滋养品,这种精神,现今数学里有时是缺少的。除纯科学考察方面外,我也考虑到与空间相关的一切人类劳动中,也就是设计、测量、建筑结构和工事中它们的应用”。
我国系统地介绍蒙日《画法几何学》体系理论和方法的是时任厦门大学校长的萨本栋先生编译的《画法几何学》(1923年6月商务印书馆初版)。著名教育家清末翰林蔡元培先生
[2][1]为萨本栋编译的《画法几何学》写序如下:萨君本栋,勤敏好学。课余译安顿利氏及亚斯利氏之《画法几何学》一书,文笔条达,义理显豁,虽未照原文全译,然删繁避晦,颇便初学。学者由是熟加研究,将见科学上、工程上之各种物体,表现于纵面、横面、侧面或截面等,已能纤悉无遗,而泰西之学术工艺,或籍以广传于中土,是亦吾剤之所乐为介绍者也。中华人民国九年十一月一日 蔡元培。(注:安顿利时为美国Tufts学院图学教授,亚斯利时为美国东北大学制图教授)。
当一门学科完全确立起来以后,在它形成时期明显存在的学术方面的刺激就会停息下来。画法几何就是这样一门学科。由于它未能保持住过去的学术威信,结果在许多工程和建筑学校的课程表中被其他课程所挤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图形学的产生,使蒙日《画法几何学》的基本概念的正确性发生动摇。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工程制图教科书都认为一个正投影图不能唯一地确定物体的空间形状和大小。国内诸多工程制图教材中对此概念描述为:“用一个投影图一般不能表达物体整体的大小和形状”。国外典型代表著作《Fundamentals of engineering drawing》第七版中对此概念描述为:“In Figure1.2 the front face is oriented to the projection plane so that the established view shows the true width and height of the house.It will be noted ,however , that the depth dimension is not shown in this front view.Thus a single orthographic view in itself cannot fully describe an object.An additional view on a projection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first is needed to give the depth of the house.”[3]。正因为如此,人们历来将由多面正投影图想象物体的空间形状看作是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然而,一个正投影图不能唯一地确定物体的空间形状和大小的描述是不严密的,可以通过一个正轴测投影图反求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而一个正轴测投影图就是一个单面正投影图。长期以来,虽然正轴测投影图具有良好的直观性,但由于其绘制不便,故被当作参考图形而处于从属地位,人们不得不要通过多面正投影图去想象物体的空间形状,这种强制性的思维训练,反而会阻碍人的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因为人本身是处于三维空间,看到的和触摸到的都是三维物体,头脑中存储的也是三维形象,只有将头脑中进行的三维思考用三维的形式加以表达才有利于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正轴测投影图因其有立体感,所以是将三维思考用三维形式加以表达的中间桥梁。但历史的发展并非如此,使得人们对现状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甚至极力研究如何通过几个二维视图想象物体的方法,可谓南辕北辙。
二.工程制图改革现状(1)基础内容改革
在工程制图基础内容改革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戴立玲、卢章平等的工作。他们编著 的《图学基础教程》是一本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清晰易懂、特色鲜明的教材。主要体现在:第一,教材在体系上跳出了传统的框架[4]。全书由图与图学基础;计算机中的图形与图象;思维过程的图形化;意象性图形设计、表达与理解;空间有形物体的平面表达;空间形体的图形转换及阅读;数据与函数信息的图形化表达与应用等七章组成。每一章都可以自成体系,独立成篇。作者能通过长期研究和教学实践,以图为主线,把图学的主要基础都包含在一本书里,体现了体系的完整性。第二,教材内容丰富,但不繁杂,也不是简单罗列,而是紧紧抓住图在人类思想交流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这一核心,介绍了图的广义内涵,并从“意象类图源”、“空间有形物体”及“数据与函数”等方面作了基础性介绍,同时将计算机图形技术融入其中,使传统的图形表达方法与现代图形技术相结合,符合教学改革方向,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第三,教材内容宽泛且有高度。内容宽泛是指涉及到了各种各类图及表达方法。有高度是指分析了图在人思维中所起的作用,能引导读者打开思路,认清图的本质,从而达到对图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以便更好的应用的目的。作者从日常所见所闻出发,将客观事件归纳整理,上升到理性,形成规范的表达形式,以引人入胜,而这些客观事件可能已经包含了读者的经验和技能,因此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理解。比如将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中的图形处理功能归结为思维过程图形化,使读者在自己熟悉的软件的基础上来理解思维过程图形化,把原本比较复杂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2)多门课程整合改革
在内容整合改革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香峰编写的《机械设计制图》。该教材为了突出工科类各专业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优化知识结构、加强应用性为指导从相关课程整体优化出发,将原工程制图、机械零件等课程整合为一门机械设计制图基础课,构筑了一个公共平台与综合提高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整合课程由一个教师从头至尾全面贯彻。从单门课程优化的初级阶段走向多门课程整合的综合阶段。根据新建的课程体系框架,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图形表达、图形思维、力学计算平台,从而形成机械设计基础的第一层次。这一层次的内容着重手工草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力学计算能力的综合培养,注重形象思维方式的融合,兼顾工程意识启蒙。课程第二层次以基础知识在设计中的应用和突出工程意识为原则,以设计为线索安排课程内容。从知识的内在联系、衔接出发由设计这条主线按零件设计内容构造综合性知识单元,体现各种基础知识在该单元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精品课程建设
自2003年以来,全国已经有二十多门工程制图类课程进入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行 列,它们在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材建设、解题指导、学习方法、参考资料、授课录象、教学研究、课程网站等方面都在按照“五个一流”的目标进行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三.工程制图未来发展
虽然工程制图经过基础内容改革、多门课程整合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等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发展速度缓慢,缺乏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根本原因是课程发缺乏实验。纵观理、工类课程,凡是有实验的课程,发展快且可持续。因为,实验是认识客观的有效方法,它是通能够过观察、验证、试验、推理、推论、比较、选择等方法来认识客观事物。实验既需要理论指导,又能促使理论的发展。实验需要有实验条件、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它与工程的联系更密切。下面列出的实验,有的是研究生毕业论文课题,有的是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内容,有的是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生有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论文,本科生每年都有优秀毕业论文产生。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实验体系,推动工程制图课程向深入发展,开出了新的课程《实验工程制图》,编写出版立体化教材《实验工程制图》、《实验工程制图习题集》、《实验工程制图解题指导》、《实验工程制图程序包》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5]。在学时不增加的条件下,大大拓展了工程制图内容的深广度。实验体系由(1)计算机辅助读图实验;(2)轴测投影图反求建模实验;(3)应用拍照反求零件实验;(4)工程曲线设计实验;(5)工程曲面设计实验;(6)空间角度计算实验;(7)钣金展开实验;(8)零件图参数化实验;(9)装配图设计实验;(10)空间轨迹图形实验;(11)物理属性可视化实验;(12)零件加工动态仿真实验;(13)图形力学实验;(14)图形运动学实验;(15)零件加工动态仿真实验等15个模块组成。
四.结论与展望
实验是工程图学本科教育阶段的实践基础,实验是工程图学研究生教育的必要载体,实验是工程图学应用于工程实际的有效方法,实验是有待于工程图学教师研究开发的领域,实验是工程图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参考文献
病毒的演变和发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