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精选10篇)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均为女性, 年龄28~65岁, 平均 (45.7±20.6) 岁。绝经后15例。全部病例均经穿刺组织学 (CNB) 或细针穿刺细胞学 (FNA) 明确诊断, 并对CNB标本进行激素受体 (ER和PR) 和HER-2基因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采用国际抗癌联盟 (UICC) 1997年第五版乳腺癌TNM分期法, T1N0M05例, T2N0-1M02 5例, T3N0-1M01 2例, T43例。T1、T2病例均拟行保乳手术。治疗前所有患者既往未用过任何治疗, 心肝肾功能无严重损害。
1.2 方法
(1) 新辅助化疗前后行体检、乳腺彩超分别测量肿瘤最大径、垂直径及腋窝淋巴结状况, 同一患者在化疗前后以同一方法测量对比, 主要以临床体检测量为准, 每21天复查1次以评价临床疗效, 手术后根据病理结果评价疗效。
(2) 本组采用CEF方案, 其中环磷酰胺 (CTX) 500mg/m2 d1、d8, 表阿霉素 (EPI) 60mg/m2d1, 5-氟尿嘧啶 (5-FU) 500mg/m2 d1, d8, 每21天为1周期。
(3) 新辅助化疗前及术前行常规体检、血液辅助检查 (包括血常规、心、肝、肾功能) 、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腹部B超等检查, 评价全身状况及疾病分期, 每个周期化疗前1d, 化疗后1周重复体检、心电图等项目, 对白细胞下降者, 每1~3天复查1次, 并评价不良反应。常规予格拉斯琼、地塞米松、胃复安等减轻副作用, 予以集落细胞刺激因子防治骨髓抑制。
1.3 手术
6例行保乳手术, 39例行乳房改良根治术。
2 结果
临床完全缓解 (c CR) 者2例 (T11例、T21例) , 其中1例病理学完全缓解 (p CR) , 病理检查为纤维化组织。临床部分缓解 (c PR) 35例, 其中肿瘤体积缩小>50%者12例 (T12例、T26例、T33例、T41例) , 缩小25%~50%者23例 (T11例、T214例、T37例、T41例) 。病情稳定 (SD) 7例 (T11例、T24例、T32例) 。疾病进展 (PD) 1例。术后随访6~37个月, 平均20个月, 无死亡病例。1例T4病例术后9个月局部复发, 为患侧胸壁广泛小结节, 经放疗和内分泌治疗后消退;1例无效T4病例术后20个月内出现骨转移, 行泰素化疗后缓解。
3 讨论
目前普遍认为乳腺癌主要是一种全身性、系统性疾病。在疾病的早期, 肿瘤细胞就可以进入循环系统, 引发血行转移, 而且血行转移的发生有可能早于淋巴转移。因此, 部分乳腺癌患者在治疗开始前就已存在亚临床阶段的微转移病灶, 而这些亚临床病灶是日后发生复发转移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 针对这些病灶的系统性治疗手段 (辅助性化疗和辅助性内分泌治疗) 可明显改善治疗效果。因此, 以新辅助化疗为乳腺癌综合疗效第一步治疗较手术后才开始化疗更为合理。目前我们制定术后化疗方案, 主要依据之一就是新辅助化疗所证实有效的方案。新辅助化疗术前疗程以3~4个疗程为宜。通过对以上病例的观察, 我们认为新辅助化疗应用于乳腺癌安全有效, 其意义在于: (1) 减少或降低体内的亚临床微小转移灶; (2) 缩小原发肿瘤的体积, 降低临床分期, 增加手术切除或保留乳房手术机会;本组患者中近期RR达82%; (3) 获得体内药敏试验结果, 了解化疗敏感性, 为指导术后化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 采用新辅助化疗可观察到化疗前后肿瘤的大小、病理学及生物学指标的变化。直观地了解到具体肿瘤对所给的化疗药物、方案是否敏感、有效。这是最为可靠, 也是难得的体内药敏试验。笔者认为, 新辅助化疗可能对大多数乳腺癌患者是有益的, 其中最大受益者, 是原本不可手术的患者以及部分拟行保乳手术的患者。乳腺癌综合治疗应以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 然后放疗最后是辅助内分泌治疗。
参考文献
[1]朱元喜, 方志沂, 马淑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不同方案疗效与安全性比较[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1, 8 (3) :18~20.
[2]Fisher B, Mamounas EP.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a model for studying the biology and therapy of primary breast cancer[J].J Clin Oncol, 1995, 13 (3) :537~540.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第2篇
新辅助化疗趋向个体化
新辅助化疗又称术前化疗、早期化疗或诱导化疗。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治疗模式,将化疗时间提早到手术之前,使更多患者在获得同等疗效的同时保留了乳房,免除了残酷性手术对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双重打击。同时,对防止远处转移、改善生存期和预测预后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临床上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多采用先手术,后进行辅助化疗或内分泌疗法等经典的治疗模式,将局部治疗始终放在较重要的位置。术后辅助化疗多从经验方案中选用,很难准确地判定其有效性,只有在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后才能发现其无效。新辅助化疗以未切除的肿瘤为药物疗效观察指标,在治疗早期即可以通过肿瘤的缩小程度,判定使用的化疗方案是否敏感有效,有效地防止了盲目用药给患者带来的损失。同时,有效地早期控制全身微小转移灶,实现了从以局部治疗为主到注重全身治疗这一观念的转变。
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时,宜选择含蒽环类、紫杉类等术后辅助化疗有效的联合方案,至少需要4个周期。周期不足难以对较大的肿瘤产生缩小与降期的效果;而更多周期的治疗会使药物的毒性增加,使化疗后手术的危险性增大。也有研究显示,在不导致严重化疗毒性反应的前提下,对新辅助化疗有效的患者,延长化疗至6~8个周期,也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当然,新辅助化疗还存在众多的分歧和争议,主要是完全缓解率低、无术前疗效评价的确切方法、缺少疗效和生存预测和监测手段;一些早期患者如果新辅助化疗不敏感而疗程过长,有延误手术治疗的风险;较高的化疗强度,较多的化疗周期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使新辅助化疗后的手术危险性增高。如何更合理的选用高效低毒的化疗药物组合,确立相对的周期治疗强度,进一步制定反映临床缓解程度的客观指标,等,是新辅助化疗今后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分子驰向治疗瞄准特定患者
分子靶向治疗就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人体后特异性地与这些致癌位点相结合并发生作用,高效地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而不会殃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有着更强的针对性、更高的效率和更小的不良反应,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目前,已有20余个分子靶向药物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认证,被批准用于多种血液系统肿瘤和实体瘤的临床治疗。按药物分子的大小,分子靶向药物主要分为大、小分子化合物两大类。研究显示,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单独或联合应用、靶向治疗与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的联合应用,能够提高乳腺癌的疗效,延长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在乳腺癌的发病因素中,有一个叫作HER2的致癌基因起了主要的作用,近1/3的乳腺癌患者存在着HER2基因的过度表达。这些患者的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并产生远处转移,治疗比较困难,预后也比较差。对此,人类研制出了第一个针对HER2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曲妥珠单抗,能阻断肿瘤细胞的信息传播通道,达到抑制恶性肿瘤的目的。
分子靶向治疗具有神奇的疗效,但其应用有严格条件,不是所有的乳腺癌患者都可以使用。以曲妥珠单抗为例,在使用前首先要确定乳腺癌患者体内有没有可以进攻的目标,即HER2基因表达的蛋白受体。一旦明确目标的存在,使用曲妥珠单抗就能取得明显的打击效果;如果目标不明确,也就是说对HER2基因呈阴性反应的患者,盲目使用只会事倍功半。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应用体会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均为已婚女性, 年龄26~65岁, 病程1个月~5年, 肿瘤直径3~10 cm, 全部病例经体检, 乳腺红外线扫描和B超检查和/或钼靶检查, 确定肿瘤大小, 硬度、形状及活动度。化疗前全部病例均经细胞学检查或病理活检确诊, 且为术后病理切片检查所证实。治疗前作血常规、心、肝、肾功能检查, 骨扫描, 胸片和腹部超声检查, 均未见明显异常。按TNM分期2A期9例, 2B期18例, 3A期24例, 3B期7例。
1.2 方法
采用CTF方案化疗2-4周期, 即环磷酰胺600 mg/m2, 静脉滴注第1天, 吡柔比星40 mg/m2, 静脉滴注第1天, 5-氟尿嘧啶500 mg/m2, 静脉滴注第1天。3周为1周期。所有患者完成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每次化疗前查血常规, 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新辅助化疗结束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54例, 保留乳房手术4例。
2结果
58例乳腺癌患者中, 40例肿块和同侧腋淋巴结明显缩小50%, 临床分期降低, 占69 %, 3例局部肿块消失, 同侧腋淋巴结明显缩小, 占5.2 %, 11例肿块和同侧腋淋巴结无明显变化, 病情稳定, 占19 %, 4例局部肿块有增大25%, 病情进展, 占6.9 %, 总有效率达74%。
3讨论
新辅助化疗指对非转移性的肿瘤, 在应用局部治疗前进行的全身性的、系统性的细胞毒性药物治疗, 又被称为术前化疗, 早期 (首次) 化疗和诱导化疗。该方法最初用于不能手术的晚期乳腺癌的解救治疗, 其目的是提高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后续放疗的疗效, 随即新辅助化疗被发现能降低肿瘤分期, 一些原先无法手术切除的病灶能够通过手术达到根治, 提高了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成功率, 并可提高保乳手术成功率[1], 因此新辅助化疗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并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学习文著, 新辅助化疗应用于乳腺癌的益处有[2]:①减少播撒, 消灭微小转移灶, 减少耐药机会;②缩小原发病灶和区域转移淋巴结, 降低临床分期, 利于手术, 增加保乳机会;③了解肿瘤对该化疗方案的敏感性, 指导术后化疗及为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新辅助化疗的方案尚无统一, 多采用联合化疗方案, 几乎所有乳腺癌辅助化疗方案均可被试用于新辅助化疗, 但含蒽环类药物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已成为最常用的化疗方案[3]。统计我院58例应用CTF方案化疗, 总有效率达74%, 与文献报告相符[3]。对于新辅助化疗的最适宜周期问题上, 目前尚无一致意见, 一般认为3~4周期比较适宜[4]。
目前新辅助化疗正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由于新辅助化疗使肿瘤原发病灶缩小, 甚至完全消失, 从而使对乳腺癌手术标本进行肿瘤生物学预后因素的分析造成困难。使区域淋巴结降期, 从而可能使乳腺癌患者失去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这一乳腺癌最重要的预后信息。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对比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Bonadonna G, Valagnssa P, Brambilla C, et al.Primary chemotherapy in operable breast cancer:Eigt-year experience at the milan cancer in-stitute.J Clan Oncol, 1998, 16:93-100.
[2]沈镇宙, 邵志敏.乳腺肿瘤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71-278.
[3]沈镇宙, 陈灿铭.可手术乳腺癌系统性辅助化疗.临床外科杂志, 2005, 13 (5) :265-266.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第4篇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01-1
乳腺癌不仅是一种局限性疾病,更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于其治疗也由局部治疗转变为以局部和系统性的综合治疗为主。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发生乳腺癌,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目前是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的第1位,死亡率的第4位。
随着目前乳腺癌普查水平和早期诊断水平的提高,早期乳腺癌占乳腺癌新发病例数的比例不断提高,但局部晚期乳腺癌仍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临床问题。局部晚期乳腺癌(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LABC)一般是指乳腺原发病灶较大,手术切除较困难,但没有远处转移的临床Ⅲ期乳腺癌,其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在90%以上,预后较差,如何有效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是临床上需引起重视的课题之一。术前化疗设计的生物学基础是癌细胞增殖可使耐药性细胞增多,早期采用无交叉耐药的化疗,有助于抑制耐药细胞的产生,从而提高化疗疗效。化疗可以使局部晚期乳腺癌降期以便手术治疗,而吡柔比星与紫杉醇联合应用是目前对转移性乳腺癌化疗较有效的方案。
目前,由于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其总体生存率有所提高,但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仍然是乳腺癌治疗方面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本文介绍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和治疗方法新进展。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rootherapy)即术前化疗,具有降低肿瘤分期,提高可手术率和生存率等优点,目前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已得到应用,特别是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应用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不同的治疗方案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患者的疗效。
1不同方案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方法
72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ⅢA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TA组(n=24)(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TXL 135mg/m2静滴,d1,THP 40mg/m2静推,d2。CAF组(n=24)(吡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THP 40mg/m2静推,d1,CTX 600mg/m2,静推,d1.8,5-FU 12mg/kg,d1-5,静滴。CMF组(n=24)(环磷酰胺联合5-氟尿嘧啶,氨甲喋呤):CTX 600mg/m2静推d1.8,5-FU 12mg/kg,静滴,d1-5,MTX 0.4mg/kg,d1,静推。
21d为一个周期,2个周期后对乳腺癌原发病灶及腋窝淋巴结状态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TA组总有效率为83%,CAF组总有效率为63%,CMF组总有效率25%。TA组与CMF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AF组与CMF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TA组与CAF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022,P>0.05)。结论TA组和CAF组在局部晚期的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过程中疗效满意,毒副反应较小。
2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新进展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报道,美国加州学放射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约翰•波恩宣称,已经投入乳癌诊断的乳房CT(断层扫描)同样可以用于乳癌指导治疗是在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学会年会上公布的结果。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标准:穿刺组织病理学确诊原发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有原发病灶超声影像学检查资料;病理资料满足M&P病理评价要求。依据上述标准,从中心数据库中选取2001年11月~2006年3月间完成蒽环类、蒽环类序贯紫杉类和诺维苯方案新辅助化疗研究的病例共408例,选择化疗结束后临床有效且残留肿瘤直径1cm 158例进行进一步观察。均为女性患者,年龄为26~70岁。158例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
1.2.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
1.2.1 超声影像监测
新辅助化疗过程中每2周期及化疗结束后,超声观察肿瘤变化。根据国际抗癌联盟的标准(UICC)[5]对肿瘤进行评估。
1.2.2 病理检查
所有病理标本在原发灶区域内进行多切面取材,采用M&P方法进行病理评价。病理评价方法:M&P病理评价分级标准为[6]:化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与化疗前穿刺组织的病理相比较分为5级,G5:未见浸润性癌残留;G4:有零散分布的浸润性肿瘤细胞,估计肿瘤细胞减少90%以上;G3:肿瘤细胞显著减少,估计肿瘤细胞减少比例为30%~90%;G2:可见肿瘤细胞减少,但减少比例不足30%;G1:肿瘤细胞未减少。本研究中定义显效:G5+G4。
1.3 统计方法
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包,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列联表χ[2]检验。
2 结果
2.1
本组病例中,临床评价有效且残留肿瘤直径1cm者158例,其中达cCR者53例,cPR者105例。其病理评价分布情况如下(表2)。
2.2
本组1 cm 15 8例病例中,其中117例(74%)获得病理显效。>lcm 239例病例中,76例(31.8%)获得病理显效,二者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 Chi-Square,卡方=60.939,P<0.001)。其病理情况见表3。
2.3
本组病例中,达cCR者53例,其中6例达病理非显效(M&P1~3级)。其病理情况见表4。
3 讨论
目前,用于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的方法手包括:病理评价和临床评价。Millera&Payne[7]病理评价方法通过对化疗前穿刺组织病理切片与化疗后原发灶肿瘤部位病理切片进行对比,以肿瘤细胞的减少程度作为分类基础,将化疗反应从病灶无反应到完全消失分为5级。M&P病理评价方法中的5级相当于Fisher方法中的pCR,1~4级相当于将Fisher方法中的pINV进一步细化,而且与预后相关。Keith[8]等报道新辅助化疗后M&P病理评价为G5者5年总生存率100%;G3、G4者5年总生存率为74%~81%;G1、G2者5年总生存率为60%~63%。相对于临床评价,M&P病理评价准确且与预后的关系密切,是体现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最好指标,被认为是“金标准”。
超声影像是一种常用的临床评价手段。超声影像肿瘤的大小,以及肿瘤的形态、回声特征、浸润状况以及钙化灶,多普勒超声可以反映肿瘤的血流情况。超声检查对乳腺没有放射性损伤,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过程中可以反复使用,观察化疗过程中肿瘤的变化,从而观察肿瘤对于化疗药物的反应。Ediken[9]等发现18个乳腺癌患者中经新辅助化疗后超声显示肿瘤无残留者16例,其中2例病理检查有肿瘤细胞残留。
Kuerer[10]等观察到新辅助化疗后残留肿瘤直径<1cm者肿瘤细胞构成比例明显下降,在临床上患者生存率提高。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Radhika Rajan报告[11]:新辅助化疗后小于1cm的病灶,肿瘤细胞明显减少及变性,能够更准确地反应病理情况。本组158例新辅助化疗后残留肿瘤直径1cm,其中74%的患者获得病理显效。这提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残留肿瘤超声影像直径1cm时,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病理反应。
Carla等报道[12]:新辅助化疗后,3例病理完全缓解者超声影像仍见肿瘤残留,考虑为肿瘤纤维化和透明样变所致。本文观察到M&P5级者,3例临床评价为uSD。根据术中观察及术后病理,切除的标本肉眼未见到肿瘤组织,仅见原肿瘤区域瘢痕组织,考虑为新辅助化疗后肿瘤机化的结果,可能形成超声影像检查仍见肿瘤存在的假象,这与文献报道一致。
临床评价达uCR的53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M&P病理评价为1~3级,这提示仍有肿瘤细胞残留,这一现象表明临床评价难以代表病灶的真实性,与NSABP B-18报道[1]一致。也可能与超声检查医师非同一医师操作而存在一定误差有关或者与各类型肿瘤本身的声学特性有关。
参考文献
[1] Wolmark N,Wang J,Mamounas E,et al.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nine-year results from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B-18. J Natl Cancer lnst Monogr,2001;30:96~102
[2] vander Hage JA,vander velde CJ,Julien JP,et al.Preoperation chemotherapy in primary operable breast cancer:results fron Europe Orgnization for reaearch and atreatment of Cancer Trial 10902. Clin Oncol,2001;19(22) :4224~4237
[3] Fisher B,Bryant J,Wolmark N,et al.Effect of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on the outcome of women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J Clin Oncol,1998;16:2672~2685
[4] Valero V.Primary chemotherapy with docetaxel for the management of breast cancer.Onclogy(Huntingt),2002;16:35~43
[5] School S M,Fourquet A,Asselain B,et aI.Neoadjuvant versus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premenopausal patients with tumors considered too large for breast cancer conserving surgery:preliminary results of randomized trial.Eur J cancer,1994;30A:645~652
[7] Fisher B,Nurten Gunduz,Jean Coyle,et aI.Presence of a Growth-stimulating Factor in Serum following Primary tumor removal in mice.Cancer Research,1989;April 15:1996~2001
[8] Keith N Ogston,lain D Miller,Smith Payne,et al.A new histological grading system to assess response of breast cancers to primary chemotherapy:prognostic significance and survival.The Breast,2003;12:320~327
[9] Ediken BS,Fornage BD,Bedi DG,et al.US-guided implantation of metallic markers for permanent localization of tumor bed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who undergo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Radiology,1999;213:895~900
[10] Kuerer HM,Newman LA,Smith T,et al.Clinieal course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complete pathologic primary and axillary lymph node response to doxorubicin-based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J Clin Oncol,1999;17:460~467
[11] Radhika Rajan,Anna Poniecka,Terry L Smith,et al.Chang in Tumor Cellularity of Breast Carcinoma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s a variable in pathologic assessment of response.Cancer,2004;100:1365~1373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第6篇
Perou等[6]根据临床预后将乳腺癌患者分为不同的分子亚型,包括Luminal A,Luminal B,Basal-like,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以及正常乳腺型。Carey等[7]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将乳腺癌患者分为Luminal亚型、Basal-like亚型、HER2+亚型。为了研究中国乳腺癌患者的不同分子亚型与对NCT的不同反应效果的关系,本研究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的表达情况来探讨不同分子亚型在环磷酰胺联合表柔比星及多西他赛方案(TEC方案)化疗的疗效与其相关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66例昆明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乳腺科2011年6月~2012年7月的乳腺癌患者。年龄27~65岁,中位年龄46岁,经12G弹射式一次性组织活检穿刺针穿刺,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切割长度0.5~2 cm,从肿瘤3~4个不同部位取样,取长条形标本4~5条,可保证取到足够的组织量,并且病理学确诊为浸润性导管癌或浸润性小叶癌。所有的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1)女性,年龄27~65岁,预计生存期大于12个月;(2)根据查体、乳腺彩超、乳腺钼靶X线摄片、乳腺MRI检查结果及空芯针病理学检查确诊,证实为原发浸润乳腺腺癌;(3)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有可测量的肿瘤病灶,临床分期在Ⅱ~Ⅲ期(炎性乳癌除外);(4)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5)患者的临床一般情况包括肿瘤的临床大小、淋巴结状态、受体状态ER、PR、HER2均完整;(6)至少接受过4周期化疗;(7)HER2+的乳腺癌患者术前未接受基因靶向治疗。
1.2 方法
1.2.1 对受试者进行ECT ECT治疗的方案选择TEC方案:
多西他赛75 mg/m2持续3 h静脉滴入d1,表阿霉素75 mg/m2静脉滴入d1,环磷酰胺600 mg/m2静脉滴入d1,在化疗前1 d给予口服泼尼松龙40 mg/12 h,连用3 d。每21天为1个疗程,化疗2个周期后进行一次疗效评价,共进行4个疗程。
1.2.2 ECT疗效判断标准p CR:
是指乳腺和腋窝淋巴结手术标本病理检查均无浸润性癌细胞残留。临床完全缓解(c CR):是指临床触诊及乳腺B超、乳腺钼靶、乳腺MRI检查等已有的影像学结果均未发现新病灶,且原有病灶消失,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水平,所有病理淋巴结为非病理尺寸。
1.3 免疫组化分析及分子亚型
经过空心针穿刺活检的组织标本均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确定ER、PR及HER2状态。根据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判断标准,规定染色后肿瘤阳性细胞>10%为ER、PR受体阳性,≤10%为ER、PR受体阴性。根据FDA推荐的Hercep test标准[8],HER2的表达划分为4个级别:(1)-:指细胞膜没有染色或有小于等于10%的细胞胞膜染色;(2)+:10%以上的细胞有间断分布未环绕胞膜的弱染色;(3)++:10%以上的细胞有连续的环绕整个胞膜的弱染色或中等染色;(4)+++:10%以上的细胞有连续的环绕整个胞膜的强染色。其中+++与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所显示的基因扩增结果高度对应被认为是高表达,是临床上使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治疗药物的指征,故本研究统计结果时,将+++定义为阳性表达,-和+~++定义为阴性表达。细胞质染色被认为是非特异的,不包括在评价范围内。通过ER、PR、HER2的表达情况将乳腺癌分为4型即Luminal A型[ER+和(或)PR+,HER2-)],Luminal B型[ER+和(或)PR+,HER2+)],HER2+型(ER-、PR-,HER2+)和Basal-like型(ER-、PR-、HER2-)。
1.4 观察指标
主要研究4种不同分子亚型患者的临床一般情况:如年龄,肿瘤的大小,淋巴结状况,临床分期,化疗后是否达到病理完全缓解。按照国际抗癌联盟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9],临床缓解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 D);疾病进展(PD);临床总有效=CR+PR。完全缓解包括c CR和p CR,其中残留的导管原位癌也认定为p CR[10,1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66例入组患者中,Luminal A、Luminal B、HER2+及Basal-like亚型的患者分别为3例(4.5%)、43例(65.3%)、19例(28.8%)、1例(1.5%)。4组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状况、临床分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4种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p CR率比较
66例入组患者中,总共有9例患者获得p CR,总p CR率为13.6%。4种分子亚型的p CR率明显不同:HER2亚型的p CR率为66.7%,明显高于Luminal A亚型11.1%,Luminal B亚型的22.2%及Basal-like型的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所有患者中临床总有效率为87.9%,其余的患者均为SD,并没有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出现PD。
3 讨论
有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取得p CR意味着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可以作为预测更好生存率的替代指标[12,13]。一些有可能存在低p CR的患者可以考虑让其减少细胞毒性药物的治疗,及早找到一个更佳的替代治疗方案[14]。目前认为,不同分子亚型的乳腺癌患者不仅预后存在差异,而且对全身化疗的敏感性也不同。Rouzier等[15]对接受ECT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基因表达图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Basal-like亚型和HER2+亚型的p CR率可达45%,而Luminal亚型的只有6%。本研究显示,分子亚型与行TEC新辅助化疗方案的p CR有关性(P<0.05)。HER2+/ER-型获p CR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分子亚型,Luminal A型获p CR率最低。HER2阳性提示肿瘤的高度恶性,与区域阳性淋巴结、肿瘤的低分化及高转移活性密切相关,HER2阳性乳腺癌较HER2阴性乳腺癌表现为较差的组织学分级、较高比例的p53突变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差。而化疗的机制在于作用于异常增殖的细胞并进行杀伤、破坏。肿瘤细胞增殖的速度越快,化疗的疗效越明显,而且ER-、HER2+的肿瘤细胞对于细胞毒性药物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在本研究中,发现乳腺癌分子分型与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却与p CR及临床缓解情况有关。一些临床试验结果显示,p CR和临床治疗效果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也是提示远期生存率的一个较好的预测指标[5,6,7]。不同分子亚型见对化疗敏感性的不同存在许多潜在因素,其中Basal-like和HER-2亚型乳腺癌以癌基因的聚集式表达及增殖为特性[6],最近有1项针对1个受增殖基因表达影响的预后指标的研究,并用其来预测p CR率与以阿霉素/多西他赛为主要化疗方案的化疗相关性[16]。然而有研究表明接受传统化疗药物乳腺癌患者的p CR率一般不高于30%[17],因此在ECT的同是加入基因靶向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针对基因靶向治疗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临床试验已表明HER2+的患者应用曲妥珠单抗能提高远期生存率,而Basal-like因其为受体表达阴性,对内分泌及曲妥珠单抗治疗无效,治疗方案单一,因此对此类型的乳腺癌患者寻找新的靶向个体化治疗显得尤为必要。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6 月-2015 年5 月在本院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首次诊断为乳腺癌并接受NAC治疗,最终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79 例,均为女性,年龄23~73 岁,中位年龄49 岁。所有病灶为临床Ⅱ、Ⅲ期,均接受包含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化疗方案,21d为1 疗程,患者均完成4~8 个疗程化疗,且末次化疗后2 周内施行手术。
1.2 检查仪器及方法
选用日本日立公司HITACHI Vision Preirus彩色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探头频率8~9 MHz。所有患者于化疗前及每2 个疗程结束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依据Adler血流分级法[2],监测病灶的血流分级、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 及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peak systole velocity,PSV),依据参考文献[2]的血流分级,0、1 级为有效,2、3 级为无效;依据罗葆明等[3]的改良5 分法,监测病灶弹性评分(1~5 分)和弹性应变率(strain ratio,SR),1~3 分为良性,4、5 分为恶性[4]。所有患者采用相同的超声成像条件,且由同一名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检查。
1.3 病理评价标准
病理学疗效评价依照Miller & Payne病理评价系统[5],将化疗反应从病灶无反应到肿瘤完全消失分为5 级:1 级为肿瘤细胞较前无变化;2 级为肿瘤密度减少<30%;3 级为肿瘤细胞密度减少30%~90%;4 级为大量肿瘤细胞减少>90%;5 级为肿瘤完全消失,镜下未见浸润癌残留包括原位癌。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病理反应4、5 级合称组织学显著反应(major histological response,MHR);1~3 级为组织学非显著反应(non-major histological response,NMHR)。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用百分比或率表示,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制定单因素的截断值;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引入水准0.05,剔除水准0.10,使用进入法。比较各单因素和多因素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进行诊断学评价,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学
79 个病灶接受新辅助化疗后,依照Miller &Payne的评价分级方法,MHR组41 例,其中5 级22例,4 级19 例;NMHR组38 例,其中3 级16 例,2级21 例,1 级1 例。
2.2 各指标单因素分析
化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各参数在MHR与NMHR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化疗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2)。化疗2 个疗程结束后各超声参数在MHR与NMHR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4)。2 个疗程结束后MHR组血流分级评价正确率为46.3%(19/41),NMHR组血流分级评价正确率为89.5%(34/38),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58,P =0.000);MHR组弹性评分评价正确率为61.0%(25/41),NMHR组弹性评分评价正确率为57.9%(22/38),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4,P =0.027)。同时绘制化疗2 个疗程后指标RI、PSV、SR变化预测NAC疗效的ROC曲线(见附图)。RI、PSV、SR的AUC分别为0.757,0.806 和0.858,取离参考线的最远点为阈值,即以RI=0.60 为临界值,PSV=10.45 为临界值,SR=4.46 为临界值,敏感性分别为81.3%、78.7%和94.5%,特异性分别为70.9% 、83.0% 和70.9%。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作为自变量,并参照文献[2,3,4]及本研究ROC曲线对相关指标进行赋值(见表5)。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自变量,最后RI(X1)、PSV(X2)、SR(X3)选入模型,其比值比(odds ratio,)分别为5.663、12.071 和27.451,危险度从大到小依次为SR、PSV和RI(见表6)。
(±s)
得到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Logist(P)=-12.709+1.734X1+2.491X2+3.312X3,绘制多参数回归模型的ROC曲线(见附图),AUC为0.928[Sb=0.028(95%CI:0.873,0.983)P =0.000],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其他曲线下面积,表明多因素联合诊断能较大地提升单因素诊断能力,对乳腺癌NAC早期疗效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 讨论
乳腺癌病灶经新辅助化疗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进展、稳定或好转,若能早期准确地显示以上变化,对临床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式至关重要[6]。病理缓解率相较于临床评价方法更能准确地反映病灶的真实情况[7],但通常在术后获得,无法早期调整治疗。近年来,应用影像技术评估乳腺癌NAC疗效已成为研究的热点[8,9,10],但至今仍缺乏客观的影像学评价标准。且乳腺癌NAC与有效的各影像学图像表现存在一定的交叉,故不能仅依靠某一项指标判断疗效。因此多参数回归模型为评估乳腺癌NAC疗效提供一个新的诊断思路。本研究采用无创且可重复性的超声技术,筛选可对乳腺癌NAC早期疗效做出评估的超声指标,进一步对有效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数学诊断模型,采用ROC方法评价,检验其应用价值及可行性。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检测乳腺癌病灶内细微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评估NAC疗效的直接依据[11]。NAC敏感的病灶肿瘤血管萎缩闭塞,数量减少且通透性降低,血流特征由2、3 级下降为0、1 级;同时肿瘤细胞坏死,减少对周围血管的压迫,PSV及RI降低;对化疗不敏感病灶,因其肿瘤坏死不明显、体积缩小有限、肿瘤血管闭塞较少等原因,乳腺癌病灶内血流指标变化往往不明显[12]。本组资料中,无论MHR组还是NMHR组,血流分级在化疗2 个疗程后均有所下降,MHR组下降更明显,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个疗程后以RI、PSV变化绘制ROC曲线,AUC分别为为0.757 和0.806,以RI=0.60 为临界值,PSV=10.45 为临界值,敏感性分别为81.3%和78.7%,特异性分别为70.9%和83.0%。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与组织生物学特性紧密相关,通过获取有关组织弹性信息进行成像,可有效鉴别实质性肿瘤的良、恶性。SR可比较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间硬度差异,较客观地反应组织硬度[13]。NAC后肿瘤细胞变性坏死,肿瘤细胞增殖减慢,质地变软,弹性评分及SR随之减低。Hayashi等[14]研究显示,化疗后弹性低评分组评价病理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弹性高评分组,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化疗2 个疗程后MHR组与NMHR组弹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SR变化绘制ROC曲线,AUC为0.858,以SR=4.46 为临界值,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5%和70.9%。
既往研究超声对乳腺癌NAC疗效评估均是对化疗后各超声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未能给出多参数评估模型[15,16]。本研究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应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本研究中单因素分析认为,各指标与NAC早期疗效均有相关性,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有3 个因素即RI、PS、VSR,说明3 者为评估乳腺癌NAC早期疗效较为重要的指标,其中SR的OR值最大,说明多个指标中SR是早期评估乳腺癌NAC疗效最重要的指标。其中弹性评分及血流分级未被入选回归模型,究其原因可能为:①受操作者影响有一定的主观局限性;②NAC早期的肿瘤微观变化,未能较好地反映到两项指标中。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4例患者来自于淄博市张店区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2003年7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 全部为女性, 年龄30~63岁, 中位年龄48.7岁, 均经粗针穿刺病理组织活检证实为乳腺癌。治疗前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 无其他器官转移。
1.2 方法
采用CEF方案或CTE方案。所有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前进行免疫组化ER、PR、C-erbB-2检查。在CEF方案中CTX500mg/m2, EPI80mg/m2, 5-FU500mg/m2, d1, 3周为1周期, CTE方案中, THP60mg/m2, CTX500mg/m2, EPI80mg/m2, d1, 化疗3周期后行手术治疗, 术后标本组织常规做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手术后再做3周期化疗, 再做放疗, 根据免疫组化结果部分病人三苯氧氨做内分泌治疗。
1.3 疗效评价
根据新辅助化疗前后, 临床体检、彩超、钼靶测量肿瘤大小、手术方式的选择、腋窝淋巴结情况以及原发灶肿瘤细胞残留来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按照W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 (CR) , 部分缓解 (PR) , 无变化 (NC) , 进展 (PD) 。以CR、PR为有效。
2 结果
2.1 54例患者新辅助化疗3周期后, 有21例临床体检及彩超、钼靶测量肿瘤明显缩小, 其中有3例完全消失, 降低了临床分期, 有效率为38.9%, 其中III期降为II期9例, II期降为I期8例, III期降为I期4例。完全缓解 (CR) 3例, 占5.6%, 部分缓解 (PR) 29例, 占53.7%, 无变化 (NC) 22例, 占40.7%, 无进展 (PD) 病例。
2.2 根据肿瘤大小、位置、临床分期、乳腺外形等因素进行评估, 新辅助化疗前有10例可行保乳手术, 新辅助化疗3周期后有19例可行保乳手术, 可保乳手术率有18.5%提高到35.2%。
2.3 新辅助化疗前有27例可触及肿大腋窝淋巴结, 新辅助化疗3周期后, 9例患者未触及肿大腋窝淋巴结, 10例患者腋窝淋巴结缩小明显, 腋窝淋巴结总有效率70.3%。
2.4 免疫组化ER、PR、C-erbB-2检测, 新辅助化疗前有24例ER阳性, 26例PR阳性, 新辅助化疗后, 其中的24例ER阳性患者中有4例变为阴性, 26例PR阳性患者中有3例变为阴性;30例ER阴性患者中新辅助化疗后有6例转为阳性, 28例PR阴性患者中新辅助化疗后有6例转为阳性;新辅助化疗前C-erbB-2检测39例阴性, 15例阳性, 新辅助化疗后C-erbB-2检测, 其中的39例阴性患者有3例转阳性, 15例阳性患者中有1例转阴性, ER、PR、C-erbB-2新辅助化疗前后不相符率分别达18.5%、16.7%、7.4%。
3 讨论
3.1 近年来, 随着广大学者对乳腺癌属于全身性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对乳腺癌的治疗也转向了全身性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其中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 越来越受到重视, 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 消灭微小转移灶; (2) 缩小肿瘤, 降低临床分期, 使部分晚期不能手术的患者转为可手术病例; (3) 增加乳腺癌的保乳手术机会; (4) 可根据化疗后临床及病理结果判断预后, 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5) 抑制手术后残余的癌细胞的增殖与扩散, 减少远处播散的机会。
3.2 新辅助化疗的适应证: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最早应用于局部晚期的乳腺癌,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乳腺癌保乳手术的研究, 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 成为提高保乳手术成功率的一种手段;新辅助化疗还可适用于肿瘤体积较大, 有腋窝淋巴结转移, 及有任何复发、转移高危险的可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针对非转移性肿瘤, 因此在行新辅助化疗前, 须常规进行肝、肾、肺、骨等器官的转移。
3.3 新辅助化疗后对手术的影响:新辅助化疗后可使肿瘤体积缩小, 降低临床分期, 部分病例可达cCR, 临床体检及影像学检查阴性, 手术时残余病灶不易寻找, 保乳手术的患者切除乳腺组织的多少、切缘的界定不明确。因此, 在新辅助化疗前可给肿瘤进行体表标记, 手术时根据标记部分寻找残余病灶, 对保乳手术的患者, 术者可根据肿瘤标记决定切除乳腺组织的多少, 以保证手术切缘的阴性。此外, 新辅助化疗还可降低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 因此在制定方案上, 要选择疗程不宜过长、见效要快、不良反应少的方案。新辅助化疗术前疗程不统一, 大多主张术前进行3~6周期化疗, 对手术的时机也没有统一的认识。我们通过对第一个周期化疗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认为对有效病例可适当增加化疗周期, 但不宜超过3周期;而对疗效不显著者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因为新辅助化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过长时间的化疗可能会延误手术的治疗时机, 特别是对疗效不明显者。同时我们也认为, 手术治疗应选择在2~3个化疗周期之间进行是比较合理的。一方面既给化疗效果的观察留有足够的时间, 又不影响化疗的连续性, 有助于提高化疗的疗效;另一方面可能更有利于手术治疗, 减少手术造成的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发生率。
3.4 新辅助化疗对术后是否行放疗、内分泌治疗的影响:从本组病例可以看到, 新辅助化疗有70.3%腋窝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减小或消失, 38.9%的患者肿瘤体积减小, 临床分期降低, 具体是否还需做放疗, 当前也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 我们的做法是以新辅助化疗前为依据, 不管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大小和腋窝淋巴结情况如何, 只要新辅助化疗前临床分期评估需要放疗, 我们就进行放疗。
对是否行内分泌治疗, 主要依据ER、PR状况, 根据我们的资料显示, 新辅助化疗后ER、PR有18.5%、16.7%和化疗前不相符, 我们的做法是无论新辅助化疗前后, 只要ER、PR出现过阳性, 我们就按阳性处理, 给于三苯氧氨内分泌治疗, 对于我们的处理办法是否可行,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其近期疗效也较明显, 但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的复发率、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的评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成刚.新辅助化疗[J].山东卫生, 2005, 7:54~55.
[2]沈镇宙, 邵志敏.现代乳腺肿瘤学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171.
[3]王耕, 王明华, 淄俊峰, 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与手术治疗的合理应用[J].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4, 23 (6) :12.
乳腺癌辅助化疗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第9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选取在2008年5月~2010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60例乳腺癌患者使用长春瑞滨和顺铂联合化疗总的有效率为56.7%,对化疗的患者主要从胃肠道反应的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有效地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论: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化疗顺利进行的保证,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辅助化疗 疗效观察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02-01
近些年来,每年乳腺癌患者高居不下,呈日益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到妇女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表明。全球乳腺癌每年的发病数超过138万。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乳腺癌治疗的方案已经发生了较为彻底的转变,由单纯手术治疗转向了以手术治疗为中心,同时合并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療等多种方式相结合[1,2]。乳腺癌较之其它肿瘤,有着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其预后的特点。在实体瘤中,化疗对于乳腺癌的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化疗成为了乳腺癌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长春瑞滨和顺铂联合运用的化疗方案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有较好的化疗效果[3]。由患者个体化治疗等某些方面原因考虑,将该方案用于术后辅助化疗同蒽环联合紫杉醇类药物方案进行比较,判断其在术后辅助化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对2008年5月~2010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经过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2008年5月~2010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初诊为乳腺癌的患者,本组全部60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肿瘤部位:1例双侧乳腺癌,60例单次乳腺癌。纳入标准[4]:①病理诊断作为入组患者乳腺癌诊断。②患者术前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双乳双腋彩超、双乳钼靶以及腹部彩超等检查,排除心、肝、肾等疾病史与肿瘤转移患者。③在手术前未进行任何治疗,乳腺癌临床分期参照国际抗癌联盟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合作制定的乳腺癌TNM分期第七版标准,完成辅助化疗。④患有神经感觉异常,合并其他肿瘤或患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除外。⑤本组全部患者均同意化疗,由患者自己或者家属签署同意书
1.2 随访。研究对象的随访次数均超过一次。随访方式:来院就诊,电话。随访起点:手术之日;随访终点:2011年5月31日作为乳腺癌转移或者失访的时间。
1.3 结果。使用长春瑞滨和顺铂联合化疗方案一段时间之后,本组全部60例乳腺癌患者,肿瘤完全缓解为4例,肿瘤部分缓解为30例,进展的患者为5例,肿瘤无变化的患者为21例。本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来计算,总的有效率为56.7%。与此同时,本组全部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不良反应。
2 护理
2.1 胃肠道反应的护理。胃肠道反应是乳腺癌辅助化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副反应,本组60例乳腺癌患者中有52例发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86.7%。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对患者的影响很大,可能导致患者在饮食时发生困难,从而造成营养不良,不利于病情的恢复。用户人员应及时与患者阐述产生胃肠道反应的机制、以及防范和治疗的措施,让患者树立信心,减少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5]。
2.2 骨髓抑制。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化疗的各项适应症,在给予患者化疗之前要检查好血象骨髓,化疗的前提条件:检测的白细胞数应高于3.0×109/L,以及检测的血小板数应高于60×109/L,避免患者由于身体产生的免疫抑制影响到康复治疗。在化疗过程中,处理好患者的消毒隔离工作,与患者的家属沟通交流,减少家属和亲属探望的次数,防止发生交叉感染,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2.3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对于在乳腺癌辅助化疗过程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需贯穿整个护理过程。由于患者对乳腺癌的预防、保健和治疗等相关知识的缺乏,产生的极大恐惧与恐慌,患者抱有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医护人员应当多于患者和家属交流,对患者和家属有疑问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解答,安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在治疗过程中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病人出院后,要做到对病人的随访,要求患者的家属的在家中配合治疗。
2.4 饮食护理。乳腺癌不管对患者还是家属都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心理难以接受,在化疗过程中,由于化疗药物不但能杀死癌细胞,对人体正常的细胞液具有杀伤力,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损害人体组织器官,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并且发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医护人员应该给患者极大的信心,合理给予患者营养搭配的食物,主要以高蛋白、富含营养和易消化的食物为宜,禁酒禁烟,避免辛辣食物。提高患者的体抗力和免疫力。
3 讨论
本组60例乳腺癌患者使用长春瑞滨和顺铂联合化疗总的有效率为56.7%,对化疗的患者主要从胃肠道反应的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有效地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化疗顺利进行的保证,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莫庆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5):1046-1047
[2] 李妍.乳腺癌辅助化疗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7,20(4):381-382
[3] 周云海,巢琳,周士福.含蒽环类药物不同方案乳腺癌辅助化疗疗效与心脏毒性对比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1,18(3):262-264
[4] 李丽娅,陈敏军.乳腺癌辅助化疗提前终止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07,16(01):121-122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46例为实验对象,均为女性,其中年龄最大65岁,最小32岁,平均年龄(49.8±5.4)岁,其中单发病灶44例,多发病灶2例。肿瘤位于外上象限24例;外下象限5例,内上象限11例,乳晕区6例;原发病灶直径在2.2~6.4 cm,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灶情况以及肿瘤位置和肿瘤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呼吸、脉搏、体温的观察和肝功能、肾功能以及血常规检查,在此基础上给予不同治疗。
1.2.1观察组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选取HIFUNIT9000型聚焦超声肿瘤消融机,患者采用平卧位,将耦合剂涂在治疗部位,移动治疗床,给予激光灯精确定位后实施治疗,发射时间为0.15 s,间隔时间为0.30 s,发射6~8次,治疗的范围覆盖肿瘤组织,与此同时给予新辅助化疗治疗,化疗的药物选择吡柔比星和多西他赛,3周为1个治疗周期,治疗2~4个周期。
1.2.2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化疗治疗,治疗方法与观察组化疗方法相同。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灶的大小以及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以及脱发、肾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均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以供实验统计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面积、体积分析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病灶的面积和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中发生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以及脱发、肾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患者6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1%;对照组中发生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以及脱发、肾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患者10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对乳腺癌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治疗的方法有很多,以手术根治治疗为主,同时也会辅以化疗、放疗以及内分泌和靶向治疗及中医药物治疗等,而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医疗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的一个重点话题[3]。
高强度聚焦超声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无创性的外科治疗技术和手段,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的过程中,其治疗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超声波的可聚焦性瞬间产生高温效应,使受损的组织逐渐被溶解吸收或者是纤维化,同时,机械效应、空化效应以及生化学效应等非热机制也可以达到直接杀伤细胞的作用。而化疗为肿瘤治疗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对乳腺癌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可以更好的达到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了化疗毒副作用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组合[4,5]。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病灶的大小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乳腺癌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的运用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患者病灶的面积和体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摘要:目的 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46例乳腺癌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接受单纯化疗治疗,观察组接受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病灶的大小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乳腺癌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的运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病灶的面积和体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高强度聚焦超声,新辅助化疗,乳腺癌,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陈娟.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治疗乳腺癌临床护理分析.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7):124-125.
[2]丁炎,夏纪筑,贺雪梅,等.高强度聚焦超声对兔VX2乳腺癌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15(1):1198-1199.
[3]陈中建.腋静脉上方淋巴结清扫术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中国医师杂志,2013,12(4):712-713.
[4]刘崇,毛晓韵,范垂锋,等.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疗效观察.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30):116-117.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