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课诗歌教学
如何平课诗歌教学(精选7篇)
如何平课诗歌教学 第1篇
“如何用细节描写人物”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南漳九集老官中心小学
王丽君
教学内容:如何用细节描写人物
知识目标:从生活中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
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做“生活的有心人”。情感目标:感悟亲情、友情。
教学重点难点:从生活中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体现人物特征。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知细节
(多媒体出示)1.猜猜他是谁?
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
(同学们是从那里看出来的呢?)(哦,原来是抓住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2.学习经典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在向上缩;他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这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的一个片段,通过这段文字的描写,大家感受到什么?特别注意这些蓝体字)——父亲的艰难,对儿子深沉的爱。
正是这些细节描写让我们对作品中的人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了解,所以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来一起讨论:如何用细节描写人物。
二、阅读,理解细节
1、仔细观察,捕捉典型细节——清楚(多媒体出示图片、文字)
张宁激动不已。你看她攥紧拳头,举起有力的双手,像举着一面骄傲的旗帜,又像做着一个胜利的V字手势。她的脸兴奋得通红,嘴巴张开,嘴唇颤抖着,眼睛更是闭成了一条线,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不
断地涌了出来。那是幸福的泪水,那泪水是春天怒放的鲜花,是夏天灿烂的阳光,是秋天高挂枝头的石榴,它把张宁在羽毛球道路上十几年的艰辛和曲折一扫而光。
1学生思考: ○这段话围绕_____,作者从__、__、__、__、__五个方面进行了描写。
2找出比喻句、夸张句、排比句。○3结合学生的回答稍做点拨,分析细节。○抓住特征,动作分解细化——具体(多媒体出示学生提到的文字)
如:举起、张开、颤抖、闭成。、正是有了这些细节描写,文中的张宁才会栩栩如生。那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要注意些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投影:)
A仔细观察,捕捉典型细节——清楚 B抓住特征,动作分解细化——具体 C运用修辞,展开联象想象——生动
三、细节片段练习:(任选一题)
学以致用,学了就要会用,现在我们来练习写片段:
1、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来描写:起晚快要迟到的情景。
我睁开眼一看,还有十五分钟就上课了,而我平时从家里回到学校的时间至少也要十分钟啊。天哪!要迟到了。•
我 _____________ 2.一个人很怕吃辣的人吃辣椒后。
• 先自己写,写完后小组讨论,相互修改,然后推荐一个代表 四、提高,评改片段。
1、小组再次合作学习,推选一篇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是最棒的,也可以是能给人一些思考或者是教训的。注意写好推荐理由。2、选好了吗?哪个小组先展示?
请你读一读。
谁来分析?(问小作者本人)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3、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自己的片段。
五、小结。
如何平课诗歌教学 第2篇
每首诗,每首歌词
你都是我的第一读者
不知为什么
好象是你自己的静静的小河
单等你划着小舟渡过
生活本来是条小河
浪漫的`诗是它的常客
两旁的绿荫庄禾
忽悠着彩鱼飞过
生话就是一首诗
牵着河对岸的你我
生活就是一碗酒
把苦和东装着
生活就是一技笔
描绘着岸上的绿色
生活就是一首歌啊
流淌在咱们的心窝
啊,生活
你就是一首诗
你就是一首歌
如何平课诗歌教学 第3篇
一、流露浓浓亲情的诗歌
初中课文中有很多描写亲情的优秀诗篇。对这类诗歌, 学生要了解诗中的具体意象, 弄明白渲染出怎样的意境, 从而去体悟其中的亲情。如“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这两句诗句的教学, 学生先找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四个意象。接着体会这四个意象的具体作用。母亲对孩子的爱浓缩在细细的线上, 母爱在“游子身上衣”上得到升华。看似寻常的事物却构成了一个充满了浓浓亲情的画面。最后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永恒的, 要将之铭记在心, 并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这样, 学生把握诗的意象, 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就能领悟到诗中浓浓的亲情。
二、传达出浓厚乡情的诗歌
思乡之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怀, 它包含了对故土和亲人的依恋, 有着浓厚的怀旧情结。诗歌中不乏有许多这样的名篇佳作, 抒发了游子深深的思乡之情。通过比较教学, 学生会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如“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和“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这四句诗歌, 可从比较中去赏析和感悟。相同点: (1) 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2) 都抒发了思乡之情; (3) 表达了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普遍感受, 引起了大家的情感共鸣。不同点: (1) 写作的背景不同。王维独自一人在异乡求学, 在重阳节的这天, 触景生情, 想起了与家人团聚的场景, 浓情融于笔端, 写下了这首诗。杜甫在烽火连天的年代, 难以排解自己的思乡情感, 一封家书是诗人思亲的最好的慰藉。 (2) 诗歌体现的风格不同。王诗在恬静飘逸中传达了自己怀旧思乡之情;杜诗在沉郁顿挫中纠结着忧国思家的复杂情感。
三、洋溢着真挚友情的诗歌
爱因斯坦说过:“世间最美好的东西, 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友情可以激励人们前进, 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古典诗歌有很多流传至今的礼赞友情的名句, 从表现手法和修辞角度去赏析这类诗歌, 就更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特写尽头:友人的船帆已经不见踪影, 只见茫茫一片海天, 诗人还在久久地凝视着远方, 深情地目送着友人。这种留白的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体会出他们的友情是绵长的, 是没有尽头的。再如王勃当时在长安, 朋友去蜀川任职, 想到彼此以后会相隔千山万水, 于是他写下了“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千古名句。此诗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表明真挚的友情可以跨越时空, 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在王勃的眼里, 只要心中有朋友, 朋友时时刻刻就像在身边。从比喻的修辞中, 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它有别于一般感伤的赠别诗, 字里行间都透出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表现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四、弥漫着淳朴爱情的诗歌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诗经》中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篇章。《诗经》表现手法是一唱三叹, 重章叠唱。反复吟诵, 就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美好情感。“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反复咏唱中, 学生可以感受到《蒹葭》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情歌的优美动人。抒情主人公心目中的爱人, 在水的另一边, 可望而不可即。虽执著追求, 但总有千山万水的阻隔, 心中难免充满了惆怅。诗中充满了淳朴朦胧的爱情美。“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学生反复吟诵, 会陶醉在《关雎》这首优美的古老恋歌之中。女子美丽善良, 是男子好的配偶。男子对爱情的坚贞和执著的炽热情怀, 反映出他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诗句流露出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奏出强烈爱国情的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些诗句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陶冶了学生的心灵, 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才能把握诗歌的精髓, 体会诗中丰富的爱国情感。从“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诗中, 学生想象出:诗人当时生命即将走向终点, 此时他心系的只有风雨飘摇中的祖国, 祖国被外族入侵了, 他渴望祖国的统一。弥留之际愿望只有“北定中原”, 嘱咐儿子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他祖国的平定。诗句中弥漫着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思, 让人为之感动。再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 写的是诗人文天祥在“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状况下, 将生死置之度外, 只为这颗精忠报国之心, 能够让它永照史册。他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 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只要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就会切实地去感受诗中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把握诗的真正要义。
总之, 初中语文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 教学时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诗的情感世界。这样, 学生通过感受诗中的情感美, 去领略诗歌的真正魅力, 就会让诗韵在生活中飘逸, 让生活绽放出如歌的诗情。
摘要: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古典诗歌, 诗歌蕴涵的情感丰富多彩, 有亲情、乡情、友情、爱情和爱国情。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去挖掘诗的情感内涵, 这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诗歌朗读课教学反思 第4篇
仇鹏鸿
诗歌朗读课的教学,我一直秉承“以学生主体,以教师主导”的理念,以学生朗读为基础,意象分析为辅助,小组活动为架构,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了解文本,体悟诗歌的妙处。同时,注重对鉴赏方法的传授和情感价值观的拓展。现就诗歌鉴赏课中的一些问题思考如下:
1、朗读对于诗歌鉴赏课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朗读的时候,对于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我认为,朗读法应作为诗歌鉴赏教学的主要方法,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诗,读出诗味,力求让学生达到“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的效果。
以《雨巷》教学为例,诗中大量运用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形成了循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把诗歌的音乐美发挥到极致。这样一首诗,单纯讲解无法让学生理解其淡淡的哀愁,而且还会破坏这一唯美的意境,所以,我在处理这一课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诗味。阅读方式以自读为主,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通过“听读——细读——品读——诵读”四环节,学生一遍一遍地听,一遍一遍地品,班里几个朗读好的学生将这首诗读得哀婉低回,韵味十足,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对母校的依恋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诗人用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诗不读不足以怡情,所以在处理这一课时我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小型的朗读比赛,从熟读到琅琅上口的朗读,学生经历了一次与“康桥”的约会。
再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柳永与情人离别前的不舍、离别时的伤感、离别后的惆怅在词中环环相扣,感人肺腑,如若只是简单地讲解、分析,学生最后只能了解到全词分三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手法有虚实结合,感情是依依不舍的伤感。这样一来,诗词被分割成了碎片,再无整体的意境美,更难体会柳永心中的“痛”。而且,只是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会在潜意识中产生反感。而若以读代讲,学生会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逐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意象分析对于诗歌鉴赏的辅助作用
如《雨巷》中,诗歌兼用了象征的手法,将中国古典诗词中凄美的“丁香”意象、现实中悠长寂寥的“雨巷”和期待中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创造性地组接在一起,形成迷离朦胧的意境。“雨巷”象征着漫漫人生路,“我”则是人生的赶路人,那“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飘渺的希望或理想。通过分析意象含义,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幽渺的美感。
《再别康桥》里,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意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 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尤其诗人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巧妙的手法,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再如《雨霖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词,集合了众多送别题材的常见意象,如:寒蝉代表 “忧愁悲苦”;长亭乃送别饯行之地,代指离别;兰舟指离别;暮霭既表离愁的沉重,也指前途渺茫;杨柳表示“留恋”之意;残月代离别、思念、凄凉;清秋季节,万物萧索,代时光易逝,凄凉悲愁之情。通过意象分析,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小组活动让诗歌朗读活起来
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无穷的,诗歌鉴赏需要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力还原寥寥数语组成的诗歌内容。为更好完成教学,并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意蕴,我采用了以小组为单位“拍电影”的形式,让学生为每一首诗设计一个电影脚本。
小组活动一般分为两部分,一为设计电影脚本的环节,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的联想、想象,极大的激发了学习兴趣。创作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而这些都必须以体会作者感情为前提。通过脚本的创作,词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的意味,虚实相济的手法都得以呈现。引导学生概括内容及艺术手法,落实教学重点。
二为配乐朗诵,反复吟诵,感怀于心,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作者心灵相通,心心相印,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美,进而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诗歌春思,细雨如丝诗歌 第5篇
若涌动的喃语
押韵上夜的脚步
飘落在你濛濛的江南烟雨
光阴深处,寂寞如斯
我将深种的情意藏匿
只在深夜的雨滴里洋溢
让一朵心花开满旖旎
曾几何时,若瘾君子
恋上孤寂的夜里听雨
听风泊雨洗的润物无语
聆听心语淋漓尽致的倾诉
好想,捧一枚心花给你
让指尖的记忆轻启相依
饱蘸我浓浓的情思
染上一朵春天的诗意
凤过生香,雨落成诗
思念的花语淅淅沥沥
一枝新绿,念你千万里
一抹嫣红,靓丽了彼此生命的传奇
依着时光的气息,回眸
青石板上已氤氲点点新绿
瓣瓣抖落的痕迹,终难抵
时光眸里那抹青葱的延续
而那份,不期而遇的欣喜
若时光煮雨,妆点着生命的期许
刻上一道飘雪的呓语
你若不来,我怎敢老去
春天的雨,落在冬天的记忆
梅雪相依的心曲,随风而起
温半壶心语,潋滟触手可及的相思
漫如星辰诗歌 第6篇
一
我的.女孩
你以亭亭如菡萏
因爱慕着他
被同伴知晓
这含羞的莲呀
瞬间,绽放
二
离别的车站
时光你慢些淌
再慢一些,可好?
我只想和妈妈
再抱一会儿
多抱一会儿
三
南来的信笺
裹着深深地爱
南去的大雁儿呀
请捎上我的思念
四
事实上我很容易笑
笑得没心没肺
事实上我很容易哭泣
哭到撕心裂肺
五
遍地,花开
我却看不到
满眼里全是寂寥
是不是心寂寞了
新课标下中学诗歌教学初探 第7篇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愿学、乐学, 我认为可以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做:1.巧设导语, 创设情境, 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2.再现画面, 创设情境,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3.设置问题, 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诵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诗歌教学更要重视朗读, 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感知诗歌的情感、节奏, 体会文章语言的形式美、内涵美, 而且有助于学生写作时语言表达的自然流畅。在具体教学中, 诵读可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
1. 初读诗歌。
这步要求学生在诵读诗歌时首先要读准字音, 然后总体感知诗歌的意思。
2. 再读诗歌。
这步要求学生在诵读时要读出节奏, 读出语气。不管是古诗还是新诗, 都讲究音韵和谐, 都有着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音乐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 给人美的享受。
3. 三读诗歌。
这步要求学生立足文本,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 在读中悟, 在悟中读, 从而走进美好的情感世界, 让课堂被真情萦绕, 使学生把握住诗歌塑造的形象, 感受到诗歌中特定意象里所蕴含的诗人深沉的情感。朗读是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 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 更是赏析诗歌的桥梁, 因此诵读最重要的是要读出感情。每篇诗文必然承载着作者某种情感, 或爱国情, 或思乡情, 或山水情。教师应引导学生加以体味和辨别。教师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 也可以充分利用画面的魅力, 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 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 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 与诗人同悲同喜, 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渗透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
三、练笔
读诗、悟诗至激情处, 必定有许多感受, 为师者不能让这正被点燃的激情慢慢熄灭, 而应趁热打铁, 让还在学生心中回荡的诗情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仿写和改写就是不错的方法和手段。
在诗歌教学中, 适时适当地进行诗歌仿写训练, 对发展的学生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诗歌语感, 都是极为有利的。仿写能引导大多数没有尝试过诗歌创作的学生, 以敏感的心捕捉生活的点点滴滴, 用笔细致地描绘自己的感悟, 从而走进诗歌神秘而奇妙的殿堂。例如, 在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后, 我让学生以母爱为话题进行仿写。有的学生很有创意, 仿写出了如下小诗:小时候, 母爱融在乳液里, 吮着它, 香甜甜;/上学后, 母爱镶在书扉里, 摸着它, 情切切;/长大后, 母爱藏在枕头里, 枕着它, 意绵绵。又如, 学习了《繁星春水》后, 我要求学生选择某一事物, 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有不少学生对“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进行了仿写, 写出了:“井底的蛙, /你自鸣得意时, /天地便小了。”“山中的石, /你背靠群峰时, /意志就坚了。”“水中的萍, /你随波逐流后, /根基就没了。”“空中的鸟, /你展翅蓝天中, /宇宙就大了。”“水中的鱼, /你游进大海时, /境界就宽了。”在仿写过程中, 我们可以学习写诗的一些基本手法, 注并意范本的基本结构、修辞手法、主要内容和思想情调等, 选用最简约文字表达丰富内涵。
将诗歌改写成散文, 是一种常见的改写方式。诗歌语言凝练, 散文语言多姿多彩。在改写过程中, 要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领会原诗的内涵。要透过诗歌形象的语言, 了解叙事诗中所叙述的事件, 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内涵。忠实于原诗的思想内容是改写的一个基本原则。二是大胆想象, 再造具体场景和形象。诗歌一般不注重场景的描写, 人物形象刻画也不细腻。学生在改写时要让自己的想象飞起来,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 将诗歌的内容转换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场景, 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在改写过程中, 学生可对诗歌的情节作必要的增减, 使其更适合文章的情节特点。例如, 在学习完《天净沙·秋思》后, 我让学生改写成片段。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已经是深秋了。太阳经过一天的跋涉, 走到了天的尽头。昔日茂盛的青藤已经枯萎了, 只剩下一根枯黄的茎缠绕在旁边的一棵苍老的大树上。树叶几乎落光了, 仅剩的几片枯黄的树叶, 在寒风的吹拂下, 飘飘悠悠地晃到地上。光秃秃的老树在寒风中颤抖, 在夕阳的余辉下呻吟。一只乌鸦立在树枝上, 蜷缩着身子, 发出凄厉的叫声, 这叫声在着空旷的天空中飘向远方……”
如何平课诗歌教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