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悟范文
人生一悟范文(精选5篇)
人生一悟 第1篇
而能战胜一切的不就是我们所说的伟人吗?
人们常作茧自缚,伟人却能战胜孤独与恐惧化蛹成蝶。
人们常在岸边徘徊,伟人却能一跃而下,历经千万次的摔坠成为称霸天空的雄者。
人们常喜爱享受春天的温暖,伟人却在风雪中独自求生,化为那不灭的火焰。
原来伟人便是千斤之顶,身负万吨重担,却仍不放弃。
原来伟人便是铁入熔炉,历经千万次打击终化为青锋,与天地争光。
原来伟人便是凤凰涅,不惧烈火,最后终浴火重生。
于是我顿悟,一个人的生命尊贵与否,就在于他是否不惧失败,是否具有将自己从失败中拯救出来的信心及将一切变为实际的勇气!最后当你接受了生命最后的洗礼后,便会发现自己原来便是神的宠儿
人生一悟 第2篇
每次都沉浸在自己的梦里难以自拔,却常常不想付出真实的行动。我拿出十二分的精力去查网上的名言警句,然后摘抄下来去鼓励我自己,但我发现根本就没什么用处,原本一腔热血沸腾,但现在都凉飕飕的了。
每每回忆起这些在我的记忆里丢失的岁月,就吓得冒冷汗,但时过境迁,回忆一晚,就没用了。现在只能祈祷自己曾经做过的措施不会追究到现在了。
自古多情自古空余恨,而今满目沧桑,竟觉得已经老了很多。青春的岁月是让自己去努力的,童年和年老时的岁月是上天赐予我们的休息岁月,虽然心境意境有所不同,但没关系,你这人生的路已经规划好了,你的名誉也已经改变了。
“一事一悟”写观后感 第3篇
如何写好观后感呢?同学们不妨采用“一事一悟”的方法来写,就是讲述其中一个你印象最深的情节(片段),然后将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
谋篇布局
1.开头交代你观看的节目;
2.详细讲述其中一个情节;
3.结尾发表真诚的见解。
水到渠成
《聪明的一休》观后感
我最喜欢看《聪明的一休》这部动画片。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六集《数树》。桔梗店老板总在一休身上打坏主意,可每次都没得逞。这一次,老板又来找一休,可一休出门去了,不在寺院里。老板便对一休的一位师兄说:“我有几片树林,请几位小和尚去数一数树林到底有几棵树吧。”师兄弟们来到树林一看,树林大极了,可能有上千棵树呢,这可怎么数得过来呢?老板见小和尚们为难的样子,就得意起来。正在这时,一休来了,他身后还有一车草绳和几位小和尚。只听一休喊了一声:“绑!”几个小和尚便绑了起来,一会儿工夫,林子里每棵树都绑上了一根草绳。这时一休便细心地算起来,一捆草绳有100根,绑树总共用去了98捆草绳,也就可以得出:100×98=9800棵。老板听完一休正确无误的答案后吓愣了,一时竟无言以对。就这样,一休用他的聪明才智战胜了狡猾奸诈的桔梗店老板。
一悟见高下 第4篇
《西游记》里,须菩提祖师发现猴哥是个可造之材。一天上课时,猴哥“这般不学,那般不学”,他在猴哥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
一班同学炸开了锅,都怨猴哥闯祸:“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出来呵!”
猴哥脑瓜子一转,觉察出师父要给他开小灶:祖师打他三下者,叫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叫他从后门进入,秘处传他道也。
半夜三更,他从后门进入师父房间,跪在榻前,静候师父教诲。祖师十分欢喜:“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
解读师父举手投足间传递的信息,一干同学智愚即分。这个解读的过程,就是悟。
悟的能力,即悟性,是人难能可贵的品质。须菩提祖师用十二字排列门徒辈分,轮到孙悟空,其“悟”已排第十辈。在不计其数的门徒中,能悟透须菩提祖师心思的,也只有悟空一人。
悟有高下之分,有顿悟和渐悟之別。当下了然、直指人心者,谓之顿悟。费尽周折,方见真如者,谓之渐悟。无论顿悟、渐悟,都是自我超越,都对某一事物执著地追求。
猴哥游历四海,苦寻长生不老之法,所以,他能悟到祖师所允。猪八戒这样的呆子,执著中也能悟出智慧的道道。他时常唆使唐僧念紧箍咒惩罚猴哥。当青毛狮怪变作唐僧模样,猴哥面对两个“师父”不敢下手时,他在一旁指点:“会念那话儿的就是师父。”
可见,悟是个执著的过程。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人人都曾见苹果落地,唯有牛顿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为齿草所伤者也并非鲁班一人,唯有他发明了锯条。
按中华祖先的认识,思维是心的事。悟,即吾心也。今人都已明白,悟当是遇事打脑子里过。这悟性高的,如猴哥,遇事脑瓜子一拨三转,脑海活跃,微风吹拂,即能搅起头脑风暴,书不能尽言的,言不能尽意的,他能明白;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他能领会。悟性差的,脑瓜子棒打不回,脑中一片死海,虽处暴风骤雨中,也波澜不兴。
人生一悟 第5篇
人生,最重要的节点,是开始和结束,所谓生与死。一个眸子纯澈映满希望,一个回首望世事已沧桑。当这起点和终点连接在一起,人生的真谛刹那洞明,人生的滋味铺天盖地。
小说写的,也是人生,最深的滋味也在开始和结束处。四大名著用诗词开场和落幕,这或许就是人生的诗意,不论是喜乐还是哀悲。
一、红楼梦
风月情长,终究梦一场
红楼是一场梦,人生是一出戏。梦迷梦醒,戏里戏外,红楼的开篇和结尾诗词,意味也有这样的两重。梦里是荒唐
从小说本身,红楼的开篇词就是那首《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曹公说,红楼“大旨谈情”,红楼的梦里是一场情天恨海。世间之人,一个个都是情种,只是有真情和妄情,人情和欲情。流落在人间风月场上。
其中充斥的是什么呢?奈何,伤怀,寂寥,愚衷。纵然曾经金玉满堂,也终归是一场追怀和悲悼。人间风月,一场虚妄。这就是人生的滋味。想想你的人生,已经有了多少了结和落幕?
所以红楼的结尾,是散场。曲终人散或许让人伤感,繁华落尽、生死茫茫更是无尽凄凉。小说本身的收尾诗词,正是那首《飞鸟各投林》。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人生百态,人的欲望和路途也有千万种,可是结局却宿命般地奔向同一个——终究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镜花水月一场空,梦幻泡影真如梦。
那么我们曾经又争什么、乐什么、哭什么、痛什么、挣扎什么,放不下什么?
也许,眼终究要看尽沧桑,心终究要味尽凄凉,有些事才能不再挂心上。这或许就是所谓道行。
在此之前,也许就只能该怎样还怎样。但至少,心中明了,总是好的。戏外是荒凉
红楼,还有另一种开篇和结尾,那是作者的自况。更真实,也更残忍。
甲戌本第一回的回前诗说: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开篇诗又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结尾诗再说: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从这自况看,对于这情天恨海,写故事的人依旧是放不下的,人生难免会有耿耿于怀。尽管故事的开始,就告诉我们这是一场梦;故事的结束,也告诉我们终究是一场空。但那更多的,是作者的痴想,和向往。就如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
张爱玲说:时代是这么的沉重,不容我们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还有一句话说:懂得了太多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人生最无可奈何的真相。
可是红楼的故事依旧是空蒙的,那是一种梦后的醒,痛后的悟。于是我们就还可以抱着一份希望:所有的苦都不会白受,所有的泪都不会白流,所有的不堪都自有落场,只待水到渠成。
大彻大悟或许太奢侈了。可总算还能够把人生所历的所有苦痛哀乐,当作更通透一些的粮。二、三国演义 心机,天机,契机
三国的故事,从开始到结束,其实是一场后果前因。你非要懂得了过程,看到了结局,才感悟得到最初。这或许就是所谓返本归元、返璞归真。开始也是结束
三国的开篇,借用了明代大学问家杨慎的一首词: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用在三国,最合适不过。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曾经叱咤风云、阅尽世间成败的白发老者,站在离开的小船的船头,端着杯中酒,唱着这首歌。
这种境界太高。功名争斗,哪怕是三国中搅动风云的英雄们,也始终沦陷在这个角斗场,脱不开,逃不掉。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的漩涡里,也何尝不是如此。
但起码我们能够由此知道:顿悟,是需要跳出来的,跳出人间种种利欲纠葛;就像我们作为局外人,看着三国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中的浪花淘尽英雄,才能秋月春风笑谈中。可惜,世人争做的却是当局者。
如何跳出来呢?观心,观人,观世间,观自在。
三国,一开始就把最高处,轻轻而重重地搁放在我们眼前。结束也是开始
三国的结尾,有一首长诗,尽说那个金戈铁马的英雄时代。最深彻的是最后一句: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这让我想到《三国志·诸葛亮传》里最后那句话: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这就是天数。
于是我们就更能理解开篇那首词的意味——那样的旷达之人,不只是经历过、跳出看,就可以的;他还需要看到和明白“天数”这个东西。
古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不可违”,又告诉我们“尽人事,安天命”。人能做的,只是尽力而为,不能也不该对结果太过执着,太挂心上。
有时候,往往是这句话最管用:这就是命。由此,生命开始有所悟。
开始也是结束,结束也是开始,三国的故事如一个闭合的圆。人间争夺,本是这样循环不尽。
故事之中,是心机;故事之外,是天机。对于顿悟,是契机。
三、水浒传 尘归尘,土归土
水浒,大体说来就是一个义字当先、替天行道却毁于一旦的故事,扑面草莽英雄气,一场江湖侠义志,万千无语悲凉意。所以开卷词才流露这样的气质: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
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
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
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
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仿佛笑傲江湖,似乎遗世独立。对于水浒故事,这真是完全看客的心思,像饮酒品茶听着评书唱曲。而水泊梁山却是一个悲剧,比起红楼的悲剧,其中的现实更沉重,更真实。所以这开卷词中的潇洒与冷眼或许都是装出来的——什么看淡名利、隐迹书林、儒流俊逸,都分明是一种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不得已。这种情绪,在结尾处的几首诗中,终于明白流露出来。
先是说梁山108好汉: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看上去是众神归位,永受香火供奉,青史留名。可想起梁山英雄们的故事和结局,却多少带着些“尘归尘,土归土”的悲凉感。这是一种通透,也是一种奈何。
然后诗说: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当日亦堪怜。一心征腊摧锋日,百战擒辽破敌年。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早知鸩毒埋黄垠,学取鸱夷泛钓船。
替天行道,建功立业,为国尽忠,可是“谗臣贼相尚依然”,有什么用呢?早知如此,不如学范蠡归隐江湖泛舟而去。这种无可奈何和心底的悲愤,更加重了。最后诗说: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铁马夜嘶山月暗,玄猿秋啸暮云稠。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这或许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了,即使无用,终究已无愧于心。即使心中再多不甘,心上是萦绕不去的遗憾和悲哀,却已经无憾了。人生的滋味,本是如此。人生的玄机,本是难以捉摸。只好但求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四、西游记
始于慈悲,终于觉悟
《幽梦影》里说,西游是一部“悟书”。比起上面三部,它的主题更直接,调子也更温情——四大名著里,只有西游是“喜剧”,虽然同样历经坎坷,却有着皆大欢喜、不复更求的结局。
这是一个关于佛家的故事。而佛家的主题只有两个:慈悲,和觉悟。西游记也同样如此。开篇诗中说: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从混沌鸿蒙、开天辟地开始,却落在仁善二字上,这就是西游的慈悲精神。老子言道德;德,即是人之道。西游结尾时,有两首诗:
圣僧努力取经编,西宇周流十四年。苦历程途遭患难,多经山水受迍邅。功完八九还加九,行满三千及大千。大觉妙文回上国,至今东土永留传。
一体真如转落尘,合和四相复修身。五行论色空还寂,百怪虚名总莫论。正果旃檀皈大觉,完成品职脱沉沦。经传天下恩光阔,五圣高居不二门。
最后引用,是佛家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在结束处,慈悲与觉悟的主题依旧在,而且道出了慈悲才能觉悟之理,这正是大乘佛教的精神。说起来,西游的主题似乎简单多了。可是莫忘了,在开始和结束中间的九九八十一难,那无数的误会和委屈、挫折和历练。觉悟,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比起其他三部名著,西游的珍贵更在于:承受磨难的意志、战胜挫折的勇气、矢志不渝的坚韧,都来自慈悲之心、觉悟之求,而不是因了欲望和执念。这就是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四大名著的故事和主题各有不同,但结局却不约而同地走向了空悟之境。这也是一种宿命。人生始终是要觉悟的,梦再美也终究是梦,终究要醒。这是最后的选择与唯一的路途,人与人的差别,只在迷执的深和浅。
经云: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故,不能证得。
评论:空悟之境一场梦,红楼西游三国行。水浒无语悲凉剧,是非古今几笑成。
悲剧喜剧都是戏剧。台上台下都是戏,书里书处也是戏,就做个看戏人吧,怡然身乐。
四大名著以历史的兴衰,社会炎凉,事件的传奇,人物的悲欢等等故事或撼动人心、或悦人耳目,或破人愁闷,其所蕴涵着世道人生之理,更是给人警醒和启迪。尤其是开篇诗词中蕴涵着作者对世事人生的感悟,荟萃着一些精彩的醒世恒言,读来颇具兴味。
四大名著,我无不感叹这四位作者,他们内心的庞大和智慧,他们的笔神了,人也神了,内容仙了,家缠万贯,高官厚禄,真不抵四位作者的“笔“
风月情长一场梦(红楼),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国)。千古悲凉侠义志(水浒),参破悟透往西行(西游)。这四大名著,不愧是中华文化精典,百读不厌,发人深省。心机、契机,天机,可谓处处是玄机。只有参破悟透,才能了悟人生!诚可谓:人生如梦!
人生一悟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