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日语面试时出现的问题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日语面试时出现的问题(精选8篇)

日语面试时出现的问题 第1篇

要保持”平常心”。

在竞争面前,人人都会紧张,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面试时你紧张,别人也会紧张,这是客观存在的,要接受这一客观事实。这时你不妨坦率地承认自己紧张,也许会求得理解。同时要进行自我暗示,提醒自己镇静下来,常用的方法是或大声讲话,把面对的考官当熟人对待;或掌握讲话的节奏,”慢慢道来”;或握紧双拳、闭目片刻,先听后讲;或调侃两三句等等,都有助于消除紧张。

日语面试时出现的问题 第2篇

避免机械背诵演讲稿。

逐字逐句地背诵讲稿,很容易在面对听众时遗忘,即使没忘,讲起来也会显得十分机械化。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我不喜欢听刀削式的、枯躁无味的讲演”。背演讲稿对演讲者可能是一种必要的准备方式,但是,背诵依赖的是机械记忆,逐字逐句的记忆不仅是耗费演讲者大量的时间,而且容易形成演讲者心理麻痹。实际的演讲过程中,一旦因怯场、听众骚动,设备故障等突然出事而容易出现“短路”现象。因而,在准备演讲中我们只要准备好大概的提纲,根据自己的语言、思路发挥更能打动观众。

日语面试时出现的问题 第3篇

在机械加工工序设计中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时,经常会遇到工序基准或测量基准等与设计基准不重合的情况,此时工序尺寸的求解需要借助尺寸链,而应用最为广泛的极值法计算工序尺寸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1)通过尺寸换算间接保证封闭环的要求,必须要提高组成环的加工精度。(2)缩小组成环的尺寸公差,使其加工更困难,测量工具也要更精密。(3)用换算后的工序尺寸间接保证原设计尺寸要求时,存在“假废品”的问题。

2 极值法计算工序尺寸

如图1所示的轴承碗,图中标注的设计尺寸L0在加工时不便直接测量。此时可按如下工艺获得L0:先按尺寸L1的要求车出端面L,然后以L面为测量基准控制尺寸X,间接获得尺寸L0。

下面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分别求解车内孔端面C的尺寸X及其公差。

(1)第1种情况:L0=50±0.08mm,L1=200-0.13mm

作出尺寸链,如图2所示。其中,L0是封闭环,X是增环,L1是减环。

X值求解如下:

(a)求基本尺寸X:

(b)求上偏差ES(X):

(c)求下偏差EI(X):

(d)校验计算结果:

各组成环公差之和等于封闭环的公差,计算无误。

最后求得X=70-0-0..0805mm(如图3)。

(2)第2种情况:L0=50±0.08mm,L1=200-0.16mm

组成环L1的公差和封闭环L0的公差相等,此时X的公差为零,故必须压缩尺寸L1的公差,以使尺寸X获得规定的公差。确定被调整的尺寸公差的大小可采用经验法、等公差级法。

3 极值法计算工序尺寸时出现的问题

3.1 缩小了尺寸公差,使加工更困难

从上面第1种情况来看,设计尺寸L1、L0的尺寸公差等级是IT11级,经过换算后得到的工序尺寸X=70-0.05-0.08,此时零件工艺尺寸链各环的公差带如图4,这时尺寸X的公差为0.03mm,公差等级为IT7级精度,从而增加了加工的难度。

3.2 用换算后的工序尺寸间接保证原设计尺寸时存在“假废品”的问题

例如:当按图3的尺寸链所解算的尺寸X=70-0-0..0805mm进行加工时,若某一个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为X=70mm,与工序尺寸相比,其尺寸的上限超差0.05mm,从工序上看此件报废。但是,当零件的实际尺寸L1=20mm时,封闭环的尺寸L0=(70-20)=50mm,仍然符合设计尺寸50±0.08mm的要求。这种现象就是“假废品”。

出现这种假废品现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用极值解法计算工艺尺寸链时,假设各组成环均是处在极限尺寸状态。根据尺寸链原理,封闭环的公差应等于各组成环公差之和,即:

式中:TLi-组成环公差;TLO-封闭环公差;n-组成环公差。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封闭环公差已定,各组成环分得的公差很小,如果组成环数较多时更为突出。

如果封闭环公差已定,欲求某一组成环公差,则:

式中:TX为某一组成环公差。

上例中,换算尺寸X时,其公差为:TX=0.16-0.13=0.03mm。公差带如图4。此时尺寸X公差很小,虽然是可靠,但是太保守。

而实际生产制造时在正常情况下,一批零件加工后各环同时出现极限尺寸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在组成环数较多的尺寸链中,所有各环均出现极限尺寸的可能性更小,大多数是处在中间尺寸或接近中间尺寸。

(2)在尺寸链换算时,尺寸X在工艺尺寸链和设计尺寸链中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图1中尺寸L1、L0为设计尺寸,在由此构成的设计尺寸链中,X是间接得到的为封闭环,尺寸L1、L0为组成环,此时尺寸X的上下偏差为:

其公差为:T′X=TL1+TL0=0.29

零件设计尺寸链各环公差带如图5。

而在图2中,L0的实际尺寸是最后间接得到的,是封闭环,X是组成环,其公差为TX=0.03mm,可见TX

所以,用极值法来计算工艺尺寸,假废品现象是始终存在的,确定假废品的方法如下:

现在将在设计尺寸链中封闭环X′=70+0.08-0.21(见图5),与工艺尺寸链中组成环X=70-0.05-0.08mm(见图4)两种情况的公差带叠加,如图6,公差带就被分成Ⅰ、Ⅱ、Ⅲ三个区域。

在图6中,区域Ⅰ是合格品区、区域Ⅱ和Ⅲ是假废品区。若加工后的工序尺寸X在区域Ⅰ内,尺寸L0肯定满足设计尺寸的要求;若工序尺寸X在假废品区Ⅱ和Ⅲ内,就必须测量其它组成环的实际尺寸,再计算尺寸L0的实际尺寸,检验是否合格;若工序尺寸X超出假废品区肯定是废品,不再复测其它组成环的实际尺寸。

3.3 当组成环公差与封闭环公差相等时出现计算与实际矛盾的问题

当组成环L1的公差和封闭环L0的公差相等,此时用极值法计算X的公差为零,这时尺寸X=70-0-0..0808,加工时满足这一尺寸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实际加工时,先加工尺寸L1在200-0.16内一个定值时,尺寸X值是有一个公差范围的。例如:当实际尺寸L1=19.9mm时,尺寸X=69.9±0.08mm,其公差为0.16mm;当L1的尺寸在200-0.16内一个任意值20-△时,尺寸X=(70-△)±0.08mm。此情况可采用“一对一”的加工办法,这时组成环就有一个公差范围了。

4 结语

(1)通过尺寸换算间接保证封闭环的要求,必须要缩小组成环的尺寸公差,提高组成环的加工精度,使其加工更困难,测量工具也要更精密。

(2)用换算后的工序尺寸间接保证原设计尺寸时,存在“假废品”的问题。假废品的范围就是用极值法求出设计尺寸链中封闭环的极限偏差,两个极限偏差就是假废品区公差带的上、下两个极限值,其中包括合格品区和假废品区。

(3)当给出的设计尺寸公差不合理时,换算后的工序尺寸的公差可能为零或是负,就不能用极值法计算了,只能采用“一对一”的尺寸加工办法。

摘要:在机械加工工序设计中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时,经常会遇到工序基准或测量基准等与设计基准不重合的情况,此时工序尺寸的求解需要借助尺寸链。而应用最为广泛的极值法计算工序尺寸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使加工更困难,测量工具要更精密,也可能要增加量具的品种,甚至于出现假废品现象。这种工序尺寸计算合理正确与否,关系到产品的质量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都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极值法,工艺尺寸链,实际尺寸,极限尺寸,尺寸精度,假废品

参考文献

[1]龚雯,陈则钧.机械制造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日语面试时出现的问题 第4篇

【摘 要】本文论述了平面机构中复合铰链的定义和计算,局部自由度的识别和如何处理两个问题,为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和机构的结构分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局部自由度;复合铰链

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的目的是判定一个已有的机构是否正确,确定主动件的个数在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时,必须通过机构的结构分析才能进行。如果机构的自由度计算不正确,那么就无法进行机构的结构分析和运动分析,所以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在机构的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机构设计中必须的步骤,但在实际计算机构的自由度时,常常存在一些难以确定的问题。

1.复合铰链

复合铰链是指两个以上的构件在同一处组成的转动副。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老师一般强调的是两个以上构件才能形成复合铰链。导致很多学生在分析复合铰链的时候出现问题。复合铰链一定是多构件形成转动副,倘若有两个以上的构件在同一处形成多个低副,而转动副数目小于3的时候,则不能算作复合铰链。

移动副和转动副都是平面低副,由平面机构的演化过程可知:移动副是由转动副演化而来的,所以移动副和转动副的约束数相等,当有多个构件在一点形成多个低副时,此时低副的数目是多少呢?如图1所示,机构在C点和E点构件各有多少个运动低副呢?现在来具体分析一下,在C点构件2和3之间为转动副,3和 4之间为转动副,3与5之间为转动副, 4与8之间为移动副,即在C 点共有五个构件2、3、4、5、8,形成了两个转动副,两个移动副,共 4个低副,同样在 E点有 5、6、7、8,四个构件形成了一个转动副,两个移动副,共三个低副C 点和E点符合复合铰链的计算方法,所以我们不妨把复合铰链的概念推广到一般的情形。

若由两个以上的构件同时在一轴线上(或一点),用转动副和(或)移动副连接就形成复合铰链,若复合铰链由k个构件组成,则连接处形成 k-1 个低副。如图 1所示, C 点共有2、3、4、5、8五个构件形成,所以C点有5-1=4个低副,E点有4-1=3个低副。这样,图 1中:n=7 ,PL=10,F=1。F>0且F等于机构原动件的个数,可以断定该机构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这样定义复合铰链,对于学习者来说,在计算自由度时就更方便、快捷、可以达到准确无误。

2.局部自由度

如图2所示的凸轮机构,凸轮为主动件,推杆为从动件。凸轮机构的功用是用从动件推杆获得预期的运动,滚子是为减少磨损和摩擦而加入的从动件,滚子与从动件推杆间形成的自由度不会影响输出件的运动,所以滚子与推杆间的自由度为多余的自由度,即局部自由度。在计算机构的自由度时应除去,如果不除去,机构的自由度为2。(根据机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机构的自由度数目等于机构的主动件数目),所以机构是具有不确定的相对运动。

滚子是局部自由度最常见的形式。但是,是不是说我们在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一碰见滚子就把它视为局部自由度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在计算机构自由度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什么条件下滚子是局部自由度,什么条件下滚子不是局部自由度呢?下面我们具体分析找出其确定条件。

如图3所示这个机构我们很熟悉,它是曲柄滑块机构,它把滑块用一个滚子来代替,把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若把构件3视为局部自由度,则构件 3与机架之间为高副:n=2、PL=2、PH=1由公式可知F=3×2-2×2-1=1。根据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主动件数为1个,好像是正确的,若把构件3视为滑块,则构件3与构件4间为低副 :n=3、PL=4,同样 F=1,机构的主动件也是一个,两者的计算结果一样,到底哪一种的计算更准确呢?从实际运动分析出发,第二种计算更准确因为这种机构实际的运动是把转动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从机构分析的角度看,若构件3与构件4视为高副,则根据用低副代替高副的方法,其替代效果就是把构件3转化为滑块。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它们有共同之处,滚子不可以看作局部自由度,因为它没有多余的自由度,相对于图2的凸轮机构,图3的两种计算中均没有出现多余的机构自由度,这说明滚子的运动对从动件的输出运动有影响,所以不是局部自由度。滚子不可以去除掉,只能把滚子看作滑块来处理,才是正确的,从而得出滚子不是局部自由度的条件为:(1)机构没有多余自由度出现;(2)滚子与其他构件间有移动导路。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时:把滚子看作滑块来计算机构自由度,把高副看作低副。

在实际生产中之所以把滑块用滚子来代替,是为了减小摩擦和磨损,这种把滑块用滚子来代替的机构广泛用于传递运动的机构中。

3.结束语

总之,在计算机构自由度时,要注意机构的结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计算机构的自由度,从而进行机构的结构分析。

【参考文献】

[1]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日语面试时出现的问题 第5篇

2.如果浏览localhost/localstart.asp跳出对话框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那极有可能是因为你的C盘是NTFS格式的,而IIS在这个文件系统下是不能工作的,一句话:把C盘下的那个Inetpub文件拷贝到其它盘(不是ntfs文件系统)下然后在“IIS信息服务器”上建一个虚拟目录指向它,再访问。

3.此外,如果出现如 http:/1.1 500 service error 等各式各样奇怪的错误,有可能在你浏览HTML文件或ASP文件时也要求你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甚至直接无法显示页面,这时先不要急噪!由于我们的IIS是刚装的,所以要相信“一定是设置的问题”!在IIS目录的“网站”右键“属性”,一般的设置问题主要在“主目录”和“目录安全性”这两块:首先,确认前者是否已经赋予了读取,浏览目录等权限,而且“执行权限”那里最好选“脚本”;接下来的“目录安全”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这里总共就几个复选框,组合起来也就8种或几种可能,但每种可能都会导致不同的错误,所以要非常谨慎地设置,

一般情况下给“匿名访问”和“WINDOWS集成验证”打钩,我是XP SP2的,所以一般不允许IIS控制密码,而且用户名最好是你这台机器的名字(就是你“开始”菜单里显示出来的用户名)――“浏览”,“高级”,“立即查找”在列表中找到自己的用户名,再点N次“确定”就可以了。

如果按照上面的做下来,而且你装的和我一样是Windows xp profesional的话,80%的概率你已经成功解决问题了。

日语面试时出现的问题 第6篇

关键词:电机,检修,轴承,噪音,振动

现如今, 社会生产力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电机设备被应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当电机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 就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噪音污染, 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舒适性。为了能够避免这一现象发生, 在实际的电机检修维护工作中, 应当对电机出现噪音和振动现象的原因进行探析, 并在掌握其成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体会, 对电机检修时出现的轴承噪音和振动问题进行了讨论。

1 电机轴承噪音现状分析

一般来讲, 电机之所以会产生过多的噪声污染, 多是源于电机振动和轴承发出的不协调声音。一些电机商家虽然在尽全力的生产低噪音、高质量的产品, 但是一些电机在使用了一定的年限后, 其噪声污染就逐渐的显露出来, 据统计电机在使用了较长时间后, 其噪声污染指数平均提高了17d B~20d B左右。出现上述情况, 与电机检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检修人员依仗着自己有理论作保障, 忽略了实际的操作力度并降低了对熟练程度的要求, 从而出现了一群眼高手低的电机检修从业者, 久而久之, 在一次次不合格的电机检修中, 电机的噪声污染日益严重。

2 轴承振动与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

2.1 配合不当引起的噪声

在电机正常运行的状态下, 电机的轴承部分不会出现任何的滑动现象。但是, 从目前我国轴承各个零部件工作现状中可以看出, 零部件之间会出现一定的间隙, 允许有一定的误差, 只要误差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就不会影响轴承的正常工作。但是, 从实际的运行中可以看出, 如果偏差过大, 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轴承各个零部件之间的配合程度。这样就使得径向游隙的距离相对较小, 轴承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刺耳的噪声。另外, 轴承的内套和外套之间的配合程度不达标就会造成轴承的磨损问题, 不仅会出现一定的噪声现象, 还会缩短轴承的使用寿命。

2.2 拆装方式不科学

如果电机出现了严重地问题, 需要进行拆卸之后才能够找到问题并且进行修理。通过电机的拆装可以看出, 很多电机经过了长时间的运行, 在螺丝和螺旋的部位可能会受到油渍以及锈蚀的影响, 直接影响到拆装工作的高效进行。一旦出现这种现象, 电机在运行中就会严重地撞击到其他的零部件, 使得电机受到严重地损坏。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如果出现重物之间的撞击, 必然会在轴承上产生明显的痕迹, 经过长时间的振动和噪音的产生, 轴承的功能也会丧失。

(2) 如果是一些体积和规模相对较小的电机轴承, 经过强烈的振动之后, 轴承的内圈和外圈都会出现形变, 导致整个轴承盖都受到严重地损失, 其同心度也会受到严重地影响, 增加了噪声量。

3 控制轴承噪声及振动注意事项

3.1 优化电机的装配工艺

当前社会, 科技水平发展比较快, 电机轴承的配置与安装技术越来越先进, 在对电机进行装配时, 应该选择适合的工艺技术, 这也是降低轴承噪音的有效措施, 可以保证安装质量。电机轴承具有感应加热的功能, 所以, 施工单位需要保证轴承、端盖、轴承套都具有加热的效果, 这样可以促进轴承更好的发挥功能。

3.2 在电机结构中添加波形弹簧垫

在电机安装完成后运行的过程中, 有时会发现有嗡鸣声, 而且轴承会出现窜动的情况, 这可能是因为轴承轴向电磁分量存在问题, 施工人员可以在结构中增加轴承外圈, 并施加一定轴向压力, 这可以有效的消除这种低频的嗡鸣声。在电机结构中, 还需要添加波形弹簧垫, 而且不能影响轴承的正常活动, 否则会影响电机的正常工作, 容易出现故障问题。

3.3 选择性能优良的轴承材料

在对轴承噪音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 很多情况下, 都是因为施工单位选择的轴承质量等级比较低, 性能较差。在我国的市场中, 轴承多是国产Z1系列的, 采用的是普通材料的轴承, 对于要求比较高的工程, Z1系列的轴承无法满足施工的要求, 所以, 施工单位需要选择进口的SKF、NSK系列的轴承。轴承具有不可拆的特性, 在装机完成后无法重复利用, 会出现报废的情况, 为了控制施工的成本, 也可采用原有的轴承, 但必须进行点击修理, 在控制噪音时允许有误差。

3.4 轴承是比较精密的部件, 需要清洁的润滑

电机在运行的过程中, 需要进行一定的润滑处理, 这样才能够使得电机可以顺利的运转, 而电机要想运转, 就需要轴承与轴之间的配合, 只有保障了轴承和轴运行的顺畅性, 才能够有效的保障电机运行的正常性。由于轴承属于一种较为紧密的部件, 在对其进行润滑处理的时候, 一定要保障润滑剂的清洁度。而在轴承运行的过程中, 会产生一些油渍, 这些油渍在进入到轴承和轴之间的缝隙处, 就会形成油膜, 从而就会使得轴承与轴之间的运行出现阻碍和问题, 要想使得轴承能够正常的运行, 就需要在进行轴承的安装过程中, 保持环境的清洁度, 运用的润滑剂也要具有较高的清洁度, 这样才不会使得轴承上出现油渍, 形成油膜, 从而对轴承的运行产生了影响。

结语

总而言之, 轴承是电机中的重要工程部分, 在对电机进行检修的过程中, 往往轴承会出现严重的噪音问题以及震动问题, 从而影响到检修的正常开展, 因此, 要想解决这种问题, 就需要对电机的轴承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安装, 在对其进行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 要严格的把控好相应的工艺, 以保障电机可以正常的运行。除此之外, 要对轴承的安装以及生产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 保障环境的清洁度, 使得轴承可以正常的工作和运行, 从而就会降低噪音以及震动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刘骏跃.电动机的噪声控制[J].煤矿机械, 2011 (08) :18-21.

[2]王克权.电机轴承老化判断及其装配方法[J].机床电器, 2005 (06) :14-17.

[3]赖萍.电机轴承锈蚀分析及解决方法[J].微电机, 2009 (02) :33-36.

日语面试时出现的问题 第7篇

【关键词】电机检修;轴承噪声;振动问题;探究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安全、方便,但是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中也留下了一些难以掩去的污染,噪声污染就是其中一项新生污染。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不但要求在家时能够舒适温馨,同时也希望在工作或是公共的场合能够有安静、惬意的环境,但是一些公共场所中的小型电机在工作时所发出的噪声已经造成了人们的困扰,据调查所得,中小型电机之所以会产生过多的噪声污染,一般源于电机振动和轴承发出的不协调声音。一些电机商家虽然在尽全力的生产低噪音、高质量的产品,但是一些电机在使用了一定的年限后,其噪声污染就逐渐的显露出来,据统计电机在使用了较长时间后,其噪声污染指数平均提高了17到20分贝左右。出现上述情况,与电机检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检修人员依仗着自己有理论作保障,忽略了实际的操作力度并降低了对熟练程度的要求,从而出现了一群眼高手低的电机检修从业者,久而久之,在一次次不合格的电机检修中,电机的噪声污染日益严重。本文写出了作者的一些经验之谈,希望能够帮助电机检修人员更好的提升自身检修技术并调整好自身的工作态度,从而更好的降低噪声污染,给人们一个安静、舒心的环境。好比弹簧的构造,有内外圈以及滚动体。这也是弹簧的质量系统,也可以看做是谐振模型。其轴承的沟道曲度、球径以及径向游隙、负荷都与轴承上大多数方向的刚性有着紧密联系。(1)让轴承的架能保持弯曲振动,轴承有着较为复杂的形状,且其振动理念也是相当复杂的。(2)由于轴承外圈有着较为复杂的扭转加弯曲振动,所以将会大大增加其滚动支撑以及振动的复杂程度。因此根据以上理念可以推断电机噪声一般都是由以下一二两个方面的接触面出现冲级波纹导致:

1.轴承振动与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

1.1配合不当引起的噪声

在平常情况下电机轴承的内套和外套是不会发生在轴承以及轴之间的相对滑动,不过对于现如今轴承的零件标准进行调查得知,其余零件之间的间隙大小一般有很大的保守成分在内,认为误差在公差之内即可,但是其实际情况则不然,由于轴承在实际偏差情况下会产生较大量的紧配合,是的轴承的径向游隙减小,进而使得轴承出现较大的高频率的刺耳呼叫声音,而且其轴承的内外套都会由于这一的紧配合而磨损,加大了轴承的噪声污染以及振动现象。

1.2不正确的拆装

电机如果需要修理,必须要将其拆装完后才行。对于那些有一定使用时间的电机的拆装,由于长时间工作导致其螺丝盖处出现油渍或者锈迹等而无法正确拆装。这种情况下就会有最常见的错误产生,即利用重物击打电机端盖,或者击打其轴承的内外圈。这些方法都会使得电机有一定程度上的损害:(1)重物的击打使得轴承的内外圈之间的沟道平面出现了极大痕迹导致凹凸不平,进而使得轴承在告诉运动时由于这些痕迹而出现振动,产生噪声。(2)对一些体积较小例如洗衣机等中的电机的轴承进行击打,直接使得轴承的内外圈出现了变形现象,甚至导致整个轴承盖出现变形,轴承由于内外圈之间的同心度被破坏而出现了较大的倾角,加大了电机的噪声污染。

2.控制轴承噪声及振动注意事项

2.1良好的电机装配工艺是减少轴承噪声先决条件

现如今的科技水平可以使得其电机轴承的配置安装以及整体安装过程中都会有较高的技术保障,利用电机的轴承感应加热功能为轴承、端盖以及轴承套都能有很好的加热,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轴承的技术保障,也在基础上避免电机出现轴承振动产生噪声。

2.2在某些种类电机结构上增加波形弹簧垫

电机在运行时偶尔出现了频率较低的嗡鸣声,以及其轴伸也有窜动的趋势。这时我们要清除其状况的原因是由于其轴承的轴向电磁分量出现了问题,此时采取的措施为施加一个对轴承外圈的预加的轴向压力,以消除器轴承的振动带来的噪声。此时要求其增加的弹簧垫能够完全不影响其轴承中的活动,否则会有更坏的结果发生。

2.3选择质量等级较好的轴承

轴承若在制造完毕以后就有着较大的噪声问题,此时就不需要管怎样降低电机噪声的问题了。在我国市场内大多数的轴承室国产Z1系列,这是较为普通的轴承。若对其质量需求过高的,还可以选择进口发过SKF、日本NSK等著名品牌的轴承。由于轴承一般是不可拆的,装机完毕之后再拆就会报废,不过如果点击修理场合能够允许其噪声有一定误差,则也可以选择使用原有轴承。

2.4轴承是比较精密的部件, 需要清洁的润滑

电机需要有非常好的润滑换届,这是电机能够保证期轴承与轴之间顺利工作的前提条件,一旦油渍流入到间隙当中,则会出现油膜和油楔,若将轴内拖出轴承,让轴承与轴之间最好保持一定距离,使其能够正常工作。因此必须要求电机的轴承安装时有非常清洁的环境,且必须要保持器润滑剂的纯净度,这样才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轴承出现噪声。

3.小结

综上,对于电机产品中轴承出现噪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务必要保持其电机轴承从生产到应用都有较好的工艺流程,为电机轴承的正常运转提供一定的安全和技术保障,另外还应保证期轴承的生产以及工作时的环境卫生,这样才会有利于提高电机轴承正常运转的几率,降低其噪声的产生。 [科]

【参考文献】

[1]侯正武.消除电机轴承异常声的探讨[J].电机技术,2000(4):23-25.

[2]王克权.电机轴承老化判断及其装配方法[J].机床电器,2005(6):14-17.

[3]赖萍.电机轴承锈蚀分析及解决方法[J].微电机,2009(2):33-36.

[4]陈金如.滑差电机维修体会[J].印刷技术,2010(8):42-44.

日语面试时出现的问题 第8篇

关键词:引文失范;忠实原文;转引;误引;去劣取优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19-03

我们在写文章或著书的时候,常常会引文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时,我们就需要注重引文的规范性,无论是史论、散文随笔,还是学术著作,抑或是通俗读物。因为引文规范是著作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征引古籍中的一些话往往是我们论点的重要支撑,引文的不规范会损害整个文章或著作的严谨性。而一部分学者由于主客观原因,偶尔会不注意引文的规范性,造成了引文失范。赖方忠在《引文失范研究》一文中讲引文失范的内容分为6个方面,分别是引而不精、引而不全、引而不通、引而不著、多引少著和引著不矩。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一、未能忠实于原文

《历史七读》是杨淼所写的一本历史散文集。作者写的是自己对于历史上的某些事件的独特认知和自我感悟,共分为7个部分:政事、改制、兵戎、崇仰、士人、吏治、风俗,集腋成裘,最后整合成一本学术性和趣味性兼具的小册子。笔者读后受到的启发很多,也为作者的旁征博引所折服。但在阅读过程中,却发现了作者在引用古书时出现的一些未能忠实于原文的现象。

在《张巡食人》一文中,作者写道:“从历史记载看,战争中发生‘人相食的事儿,倒也不是绝无仅有。早一点说,《左传》中就记述过宋国都城被楚国围困时的惨状:‘鄙邑易子而食,折骨而炊。”作者所提到的事情发生于公元前594年,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是:“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情景,《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中的记载是“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史记·宋微子世家》中的描述是“析骨而炊,易子而食”。

作者引用《左传》,却有3个字和原文不同,而且“敝邑”还错成了“鄙邑”。“敝邑”“鄙邑”在《左传》中都有出现过,出现的次数分别为一次和9次,而两个词的意义完全不同。根据杨伯峻、徐提编著的《春秋左传词典》的解释,“鄙邑”是“边鄙之县”的意思,“敝邑”是“敝国、我国”的意思。在《左传》里,“敝”有“谦辞”的含义,如“敝器”“敝赋”“敝庐”“敝邑”等,但是“鄙”不可以作谦辞。“鄙”作谦辞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如《司马相如列传》中的“今割齐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无用,鄙人固陋,不识所谓”。在现代汉语中,“鄙”和“敝”都可以作谦辞,而意义稍有不同。“鄙”用于自称:鄙人、鄙意、鄙见;“敝”用于跟自己有关的事物:敝姓、敝处、敝校(《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在另一篇《隐士矫情》中,作者写道:“另一个神话大概是庄周自编的,说楚威王曾以千金聘周,庄周说:‘吾闻楚有灵龟,死二千余岁,巾笥而藏于庙堂之上。此龟宁死为留骨贵乎,宁生曳尾涂乎?使者答:‘宁曳尾涂中。庄周于是说:‘往矣,吾方掉尾涂中耳!”作者说的这个故事来自于《庄子·秋水》。《庄子》原文作:“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通过对比可知,作者在引用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未能忠实于原文。

张玉金主编的《古代汉语》也存在着引文和原文不符的情况。其中上册第54页,《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正文第一段下面的注释[1]中说道“冯谖,一本作‘冯煖,《史记·孟尝君列传》作‘冯歡,都读xuān”,查检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第七册卷七十五,此人的名字为“冯驩”。虽然“歡”和“驩”二字读音相同,但引用古书不可改字。

下册第130页(二)释词义中的“毛传:‘窈窕,幽閑也。”“幽閑”,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570页作“幽閒”,此处引用毛传,也应当忠实于原文。

下册第131页(五)述章旨中的“毛传〈硕鼠〉序:‘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吞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如大鼠也。”下册第51页有《毛诗正义·硕鼠》的原文,可以对比来看,发现有3个错字,“吞”当为“蚕”,“修”当为“脩”,“如”当为“若”。

吴人的《“问马”闲笔——吴人读史札记》一书同样有此类问题。第129页引用了《世说新语·德行》中的一则关于殷仲堪的故事,“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奉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其中“虽欲奉物”的“奉”和“焉得登枝而损其本”的“损”,徐震堮的《世说新语校笺》、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朱铸禹的《世说新语汇校集注》、蒋凡等人的《全评新注世说新语》、张万起的《世说新语译注》、杨勇的《世说新语校笺》、张撝之的《世说新语译注》和柳士镇的《世说新语全译》等著作均为“率”和“捐”。由此可见,吴人的著作中这两处为误字。“率物”,徐震堮的《世说新语校笺》解释为“率,表率;物,人也。言为人表率。”“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张万起的《世说新语译注》解释为“言登高位而忘本。捐,弃。”

二、转引未能指明出处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小时候就读的一家私塾的名称。关于“三味书屋”得名的由来,许多人做过考证,比如唐弢。唐弢在《鲁迅的故事》一书中说到:“正中一块白底黑字的匾额,写着:‘三味书屋。这个典故出在宋朝李淑写的《邯郸书目》的序文里,他说:‘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从前人把经、史、子三类书比作三种烹调不同的肉食,而以《六经》为根本,正是封建社会读书人一贯的思想。”此后,很多人在谈到“三味书屋”得名的原因的时候,都会引用李淑的这句话。而事实上,李淑的《邯郸书目》一书现已失传,李淑的这句话保留在南宋王应麟的《玉海》卷五五《艺文》“唐《酉阳杂爼》”一条中(按:此出处蒙浙江大学方建新先生和江苏省靖江市广播电视局的萧旭先生告知,不敢掠美,在此致谢)。《玉海》卷五五《艺文》“唐《酉阳杂爼》”条中记载:“李淑《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故名曰《杂爼》。‘酉阳取大、小二酉山多藏奇书。”李淑的《邯郸书目》,又叫作《邯郸图书十志》。《邯郸图书十志》虽然已经亡佚,而《邯郸图书十志序》还保留在《宋文鉴》卷八十六中。《邯郸图书十志序》中没有“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的字样,这句话应该是出自《邯郸图书十志》,而不是《邯郸图书十志序》。所以我们如果引用李淑的这个观点,应该指明具体的出处。此外,李淑的这一观点应当是有来历的,陈世桂在《“三味书屋”中“三味”的五种解释》一文中指出:“早在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序文中就已有书‘三味的说法。段在序文中写道:‘无若诗书之味大(同“太”字)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

“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而它的出处是哪里呢?赵琦在《三字经诠解》中指出此典故出自《后汉书·孔融传》。事实上,这个故事不是出自《后汉书·孔融传》的正文,而是出自唐代李贤等人给《后汉书》所作的注中。《后汉书·孔融传》“融幼有异才”,李贤等注:“《融家传》曰:‘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融家传》一书现已失传,因此我们说到“孔融让梨”的出处时,也不能单说出自《融家传》,要标明确切的出处。

另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蔡文姬辨琴”,也是出自唐代李贤等人的《后汉书》注中。《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李贤等注:“刘昭《幼童传》曰:‘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刘昭的《幼童传》一书现在也已经失传。朱靖华、饶学刚等人编著的《苏轼词新释辑评》一书第618页给“文姬”一词作的注就直接说“刘昭《幼童传》:邕夜鼓琴……”,不够准确,要说明这个故事是转引自唐代李贤等人的《后汉书》注。

张玉金主编的《古代汉语》上册第54页,《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正文第一段下面的注释[8]中说道:“据《烈士传》载,孟尝君厨有三列。”首先要说明的是,《烈士传》中的“烈”是个错字,应该是“列”字。此处的观点来源于南宋鲍彪的《战国策注》,鲍彪注的原文是:“《列士传》‘孟尝君厨有三列:上客食肉,中客食鱼,下客食菜。”《列士传》为西汉刘向的著作,现已亡佚。既然此处的观点是转引,也要说明原始出处。

三、未能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

在《历史七读》中的《“名士”风气》一文中说到“又如阮咸忝列‘七贤,可单纯只是一个酒徒。一回在饮酒时引来了一群猪,他就同猪一起喝酒。”读完不禁让人生疑,阮咸再怎么放诞,也不会和猪一起喝酒吧!这个故事的原型出自《世说新语·任诞》:“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在这段话中,“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这句不好理解。张万起、刘尚慈的《世说新语译注》就把该句翻译为“当时有一群猪也来喝,径直凑到酒瓮跟前,于是就一起喝起来。”将“直接去上”翻译为“径直凑到酒瓮跟前”是很不恰当的。该事在《晋书·阮咸传》中的记载是:“时有群豕来饮其酒,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饮之。”这个事情该怎么理解呢?阎步克在《阮咸何曾与猪同饮》一文中对此有详细的解释。杨琳在《训诂方法新探》一书中又对阎步克的观点进行了补充。综合两位先生的意见,这句话中的“直”是“只是、仅仅”的意思,“接去”是“酌而去之”,“上”或“其上”指被猪弄脏的酒的表面部分,“共饮”是阮咸与诸阮共饮,而不是与猪共饮。

殷国光、龙国富、赵彤编著的《汉语史纲要》第十章第三节《被动式的产生及发展》中说到:我们之所以把“于”看作被动句的标记,是因为介词“于”的有无是区分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关键。如: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战国策·赵策》)

第二个例句是错误的,我们看一下上下文,“虞卿请赵王曰:‘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赵王曰:‘人亦宁朝人耳,何故宁朝于人”,这两句话的含义是“虞卿问赵王:‘按人之常情,是愿意受别人朝见呢?还是愿意朝见别人呢?赵王说:‘人当然愿意受别人朝见的,怎么会愿意去朝见别人呢”,“宁朝人乎”中的“朝”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让别人来朝拜自己”,“宁朝于人也”的意义是“宁愿朝拜别人”,所以这句话的前半句不是主动句,后半句也不是被动句,“于”在这里也不是被动句的标记。最早误引此句话的是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马氏文通》第五章第三节“受动字”中引用“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这句话,把“朝人”看作外动(大约相当于主动句式),把“朝于人”看作受动(大约相当于被动句式),后来王力的《汉语史稿》和《汉语语法史》也误引此句话,而唐钰明的《论先秦汉语被动式的发展》、向光忠的《古文献施受句谓语体词间之“于”考》等文章已经指出这个错误,并且有详细的论证,可以参看。

四、对于古人的观点未能细心甄别、去劣取优

在《历史七读》中的《孟尝养士》一篇中作者写道:“蔡邕也是一位大家。熹平四年,诏诸儒校正五经文字,然后命时任议郎的蔡邕用古文、篆、隶三体书写刻石,立于太学门外,这便是著名的‘熹平石经。”作者认为汉代的熹平石经是用古文、篆、隶3种书体刊刻的,这个观点来自于《后汉书·儒林传序》:“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而事实上,范晔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宋代洪适《隶释》卷十四录有熹平石经残石,都是八分隶书,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熹平石经残石也都是八分隶书,是用一种书体刊刻的,没有古文、篆文的写法。而且《洛阳伽蓝记》中也说到“复有石碑四十八枚,亦表里隶书”。到了三国魏正始二年,朝廷刊刻《尚书》《春秋》《左传》于石,由于政局不稳,《左传》未刊完。其石与汉熹平石经相向,立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太学西堂,世称“魏石经”或“正始石经”。《水经注》卷十六:“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因为这次刻经采用的是古文、小篆、隶书3种书体,所以又称为“三体石经”。三体石经残石后来也有出土,完全可以证实正始石经才是用3种书体刊刻的。那么,很显然范晔是把熹平石经和正始石经混为一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王国维在《魏石经考一》中说到:“汉、魏石经同立于太学,其时相接,其地又同。昔人所记,往往互误。”虽然现在关于熹平石经和正始石经在很多问题上人们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对二者的书体大家的认识基本一致,即熹平石经是用八分隶书体刊刻的,正始石经是用古文、小篆、隶书3种书体刊刻的。我们今天在引用这个事情的时候,应该采用今人的观点,而不是盲从古人。

张玉金主编的《古代汉语》上册第129页介绍《礼记》时说道:“西汉学者戴德将这些资料辑录成书,世称《大戴礼记》,共八十五篇。戴胜(戴德从兄子)又删定《大戴礼记》为四十九篇,世称《小戴礼记》,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礼记》。”其中,小戴的名字应当为“戴圣”。这里主要的问题还是盲从“小戴删大戴”的观点。这个观点是由晋代的陈邵提出来的,到了清代,戴震、钱大昕、陈寿祺等人对此观点进行了批驳,如今信从此说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参考文献:

〔1〕杨淼.历史七读[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

〔2〕张玉金.古代汉语[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3〕吴人.“问马”闲笔——吴人读史札记[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

〔4〕唐弢.鲁迅的故事[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

〔5〕赵琦.三字经诠解[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6〕朱靖华,饶学刚,等.苏轼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7.

〔7〕王国维.王国维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8〕杨琳.训诂方法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9〕殷国光,龙国富,赵彤.汉语史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0〕赖方忠.引文失范研究[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3,(4):134—140.

〔11〕阎步克.阮咸何曾与猪同饮[J].文史知识,2007,(1):85—91.

〔12〕陈世桂.“三味书屋”中“三味”的五种解释[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0,(11):40.

〔13〕唐钰明.论先秦汉语被动式的发展[J].中国语文,1985,(4):281—286.

〔14〕向光忠.古文献施受句谓语体词间之“于”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64—66.

日语面试时出现的问题

日语面试时出现的问题(精选8篇)日语面试时出现的问题 第1篇要保持”平常心”。在竞争面前,人人都会紧张,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面试时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