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诗经的论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浅谈诗经的论文(精选6篇)

浅谈诗经的论文 第1篇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诗篇占了很大的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有的清纯而自然,有的热烈而浪漫,但也会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诀恋及婚姻不幸的痛苦哀怨。杨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主要以诗经中爱情为主线,旁征博引,层层递进,带我们重游了古人的情感之路。接下来我主要从爱情中的“相遇”,“相爱”再到“诀别”浅谈诗经中的爱情。

<一>,相遇:

伊人依新装,新颜欢心漾。

最喜欢泰戈尔的那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在古代的恋爱中是否亦如诗中所言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周南·关雎》)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因此,孔圣人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有人说,在爱情方面,女方总是处于被动,即使有了心仪的人也无法表白,在古代是否真的如此呢?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诗经·卫风·淇奥》)这首诗便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赞美了一个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诙谐风趣,进而表达了对该男子的绵绵爱慕与不尽幽怀。显然,在爱情方面女方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落花如有意,流水情亦长。

记得,三毛曾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你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描述了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信物回赠给心目中的那位姑娘。

从诗中透漏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情感生活,还可以由此看出,《诗经》不单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对于我们研究古代习俗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 相爱:

相伴共执手,有言无言良。

由相遇到相爱的过程很是微妙,左一秒是相遇,下一秒就成了相爱,似乎没有太明显的界限来划分左与右,自然也无法用粗糙的言语来说明其中的缘由了。

《郑风·子拎》是一首写女子对情人相思期会的诗:“青青子铃,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阀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歌末段写出了女子不见情人来时的焦灼心情,她“挑兮达兮”,翘首以盼,虽然和情人只有一日未见,却如同隔了三个月一样漫长。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对男子的思恋之情可见一斑。

从此结发老,生死两恋长!

《邺风·静女》是篇优美的民间小情歌,唱着人们心中的曲折。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短短的二句诗就充分显示出捕捉形象的能力和刻划人物的艺术技巧。少女与恋人相约在幽僻的地方见面,可是,当小伙子来到的时候,她也许因为羞怯,也许为了挑逗,却隐蔽起来了;见不到心上人,急得抓耳挠腮,走来走去。写少女时用“暗笔”,从男子的内心感受刻划出了一个天真活泼而又美丽多情的少女形象。全诗笔调明快轻灵,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激荡着动人心怀的美好感情。

当然,相爱的两个人最美满的结果是踏入幸福的殿堂。《诗经》中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首诗相对来说轻快活泼,诗人热情地赞美新娘,并祝她婚后生活幸福。

<三> 诀别: 弱柳扶风美,无风柳为谁?

在乱火纷飞,战事频发的年代,男子应征入伍参军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相爱的两个人便不得已要分开了,丈夫背井离乡,妻子独守其家,相思之苦溢于言表。

其中,《卫风 伯兮》便写了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也许为国征战是英勇豪迈的,可是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之痛。

女子如是,男儿亦然。“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击鼓》)便刻画了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

昙花一现醉,怜花奈何摧!

其实,再美好的开始也有耐不住“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七年之痒”的时候。从《诗经》中的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出,丈夫的喜新厌旧,另结新欢是夫妻情感决裂的主要原因。

其中,《卫风•氓》这首诗便是弃妇自述不幸的诗作,诗中首先以甜蜜的语气叙述了他们的相恋、嫁娶以及初婚的美好生活,然后又以悲凉的语气,叙述了年华的逝褪以及丈夫的变心和丈夫对她的粗暴相向,一种含辛茹苦、人生不幸的感叹以及对青春少年甜美生活的不尽留恋,弥漫在了诗的词句中——而古时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妇女生活的不幸,亦由此可见一斑。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无独有偶。《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讲述了在危难时期,两个人相依为靠,但在安乐之后,丈夫却将她抛弃的悲凉故事。

结语:

《诗经》中对美好爱情是歌颂而向往的,比如,当我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卫风·子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诗经·卫风·风雨》)这些美好的诗句时,便会有一种久违的感动涌上了心头,爱情是人类一永恒的话题,海可枯,石可烂,山无棱,天地和,不敢与君绝。而那些真诚率直的情感又让我们如此动容。

当然,对于那些始乱终弃的现象,《诗经》则持批判态度,并对受害者予以深深的同情。《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其爱情诗更是体现那个时代人民真实的情感生活,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来看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好的事物总是经得时代考验的,在几千年过去之后,《诗经》仍然以其非凡的魅力感染着后人。

浅谈诗经的论文 第2篇

【中文摘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这些诗歌包含了春秋中叶之前人们的生活面貌、社会风俗、政治秩序等方面的场景,从这部作品几乎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全貌。这正是这部书的价值所在。历代对《诗经》的研究可以说涉及的面宽而广,本文试图从《诗经》中酒这一角度出发来研究先秦时代的文化。全文主体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是对《诗经》中涉及到“酒”的诗篇进行梳理。其中介绍了中国古代酒之起源,并详细梳理出了《诗经》中与“酒”有关的章句以及《诗经》中所记载的各种酒器。据笔者统计,《诗经》中涉及到“酒”的诗篇有35篇,《诗经》的105篇《雅》中,“酒”字出现50次,其中《小雅》74篇,出现“酒”字39次,《大雅》31篇,出现“酒”字11次;《颂》40篇中,“酒”字共出现6次。如此高的出现频率充分展现出了当时的酒文化现状。《诗经》中共涉及到大概16种酒器,通过对酒器材料的整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酒器的不同使用场合、不同种类和不同质地,反映出的是不同的文化韵味,尤其是显示出了森严的等级秩序。第二章主要从“礼”这一角度出发,对《诗经》所体现的酒文化进行论述。论文对《诗经》中的饮酒诗进行了简单的分类,笔者将其分为不具备礼仪性质的饮酒诗和十分讲究礼仪性质的饮酒诗两大类进行了论述。结合《小雅·宾之初筵》和《大雅·行苇》比较完整地再现了当时饮酒的全过程,并深入分析了《诗经》中所体现的乡

饮酒礼和燕礼。乡饮酒礼的是被用作赞美宾客,表达礼贤下士的思想,最主要的是在整个仪式中,充分发挥了礼的规范作用,有效地约束了众宾客在饮酒过程的言行举止。通过燕礼与乡饮酒礼的比较,可以看出,燕礼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乡饮酒礼演化而来的,二者虽然相似但绝不是雷同。第三章主要探讨了《诗经》中的酒德文化。首先论述了《诗经》之前的酒德文化,周初统治者吸取殷人纵酒亡国的教训,周建立之初便积极实施戒酒的政策。《尚书·酒诰》篇的核心要旨,是引导人们用政治形态观念去审视饮酒活动,把饮酒行为与国家治乱现象相联系,并由此形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饮酒亡国”论或“酒祸”论的基本酒德政治意识。在此基础上探讨《诗经》中所蕴含的酒德文化,《诗经》中对饮酒的态度已不像《尚书·酒诰》中那么严厉,在《诗经》中出现了一些“酒鬼”形象和一些具有酒趣意味的诗篇。但这并不是说“《诗经》时代”己无酒德可言了,相反“酒德”与“酒礼”互为表里,共同规范着人们的饮酒行为。具体表现在《诗经》酒诗在殷周孝性理念的感染下,更关注的是宴饮双方的人格和道德评价,这一标准制约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也为以后儒家以“礼”为行为准则的思想原型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英文摘要】”Book of Songs” is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poems, including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record from the middle of the three hundred and five spring and poetry, these poems contain people’s lives before the middle Spring and Autumn landscape, social customs, political order, etc.scenes from this work is almost that time of dialysis to the social picture.This is the book’s literary value.History of the “Book of Songs” research can be said to involve the wide and extensive, this is trying to “Book of Songs” in the wine that perspective to the culture of pre-Qin era.The main part of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on the “Book of Songs” related to “wine” to sort out the poems.Which describes the origin of wine in ancient China, and more came out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wine” relevant Chapters and the “Book of Songs” recorded in a rich and diverse variety of wine.According to my statistics, “Book of Songs” related to “wine” of the Psalms are 35, “Book of Songs” 105 “Ya”, the “wine” word appears 50 times, including “Xiao Ya,” 74, a “ wine “word 39 times,” Daya “31, a” wine “word 11 times.Such a high frequency of the wine culture was fully demonstrated the status quo.“Book of Songs” Communist involves more than 20 wine, wine by the collation of material, can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different types, different textures and different combinations using the occasion to reflect different forms of cultural flavor, in particular, shows a strict hierarchical order.The second chapter from the “gift” that perspective,the “Book of Songs” embodied in the wine culture were discussed.Papers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poem were simply drinking classification, the author does not have to be divided into the nature of the drinking etiquette is etiquette nature poetry and drinking poems are discussed in two categories.With “Bin the beginning of the feast,” and the “reed” was more comple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drinking and blessing,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Book of Songs” as reflected in this ritual, and Yan Li.This ritual is to be used more praise guests, courteous expression can be used for solid state such as Pong, but most notably in the ceremony,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ritual norms, effective restriction on the guests in the demeanor during drinking.Yan Li by comparison with this ritual, we can see, Yan Li Tai largely evolved from this ritual, but they will not be identical between the two.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German wine culture.First with the Xia, Shang and Chou dynasties folk discusses the “Book of Songs,” the wine before the German culture, weekly drunken Yin Dynasty rulers learned the lessons of subjugation, Zhou Jianli the beginning of the alcohol policy will be actively implemented.“Book·Wine Patent,” the core thrust of articles is to guide people to

examine the concept of a political form of wine affairs, the phenomenon of drinking behavior is linked with the national order, and disorder, and thus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political life, “drinking subjugation” of or “alcohol abuse” of German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the basic wine.On the basis of “Book of Songs” contained in the German wine culture, “Book of Songs” feature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German wine is full of human relations and ethics approval and recognition of one God.【关键词】诗经 酒礼 酒德

【英文关键词】Book of wine gift wine Germany 【目录】《诗经》酒文化研究4-6Abstract6-7

摘要

第一章 《诗经》中

第二节

引言9-11的酒描写11-26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酒11-14《诗经》中的酒14-18第三节 《诗经》中的酒器18-26

第一节 礼的起源第二章 《诗经》酒礼文化研究26-4126-28第二节 从《诗经》中的饮酒诗看饮酒礼28-41

二 从《宾之初筵》和《行一 《诗经》中饮酒诗的分类28-32苇》看饮酒礼32-35四 《诗经》中的燕礼41-46

三 《诗经》中的乡饮酒礼35-3838-41

第三章 《诗经》酒德文化研究

第二节 《诗第一节 《诗经》之前的酒德41-43

结语46-47经》中的酒德43-46参考文献47-48

附录48-5250-5253

一 主要参考书目48-50后记

52-53

二 主要参考论文

浅谈《诗经》中的玉饰意象 第3篇

关键词:《诗经》,佩饰,玉饰意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诗歌的源头, 其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内容多样化, 其中的佩饰意象的丰富性和特殊性是极其耀眼的。就其质地而言, 《诗经》中的佩饰可分为:玉饰、象牙 (骨) 质佩饰、金饰三种。其中玉饰居多, 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玉的重视与崇拜。彰显了那个时代人们特有的丰富生活内容、审美意识以及文化精神。

一、玉饰的颜色和形式

玉, 自古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玉, 石之美者, 有五德, 润泽以温, 仁之方也…”[1] (P10) 玉饰的颜色方面, 《诗经》中主要有白、红、青、玄等颜色。“巧笑之瑳”[2] (P88) (《卫风·竹竿》) , 瑳即是指玉色鲜白, 在这里则形容女子牙齿洁白。“毳衣如璊” (《王风·大车》) , 璊是赤色的玉, 形容车氊的颜色如玉红。“有玱葱珩” (《小雅·采芑》) , 葱珩指青色佩玉。从中可以看出, 人们对于玉的美的追求, 体现了他们已经具有很高的审美意识。

在玉饰中, 还体现了人们以多为贵的思想, 对玉佩在人走动时发出的有节奏地声响的喜爱。“杂佩以问之” (《郑风·女曰鸡鸣》) , 此中的“杂佩”指的是各种佩玉, 诗中的杂佩是要送予心上人, 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当然要以多为妙。自古以来, 人们皆是以多为贵, 这种传统不仅仅是从《诗经》开始的, 在此之前的人们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将翱将翔, 佩玉将将” (《郑风·有女同车》) , 玉佩发出锵锵的声音很是动听, 作者是在美赞自己所爱女子, 她坐在车上, 随着马车的前行, 她身上的佩玉发出有节奏的响声, 这有节奏的动听声响是对所爱之人的赞美, 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音乐美的追求, 这无疑是与《诗经》在当时的乐歌地位相融合的。

二、玉饰的社会功用

1. 解佩结言和祭祀

古人有解佩结言的习俗, 玉佩质地坚硬, 保存时间长久, 其象征意义可想而知。《诗经》中有一部分玉饰是赠送他人的, 用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用于表现男女相好的, 在一些爱情婚姻诗中是可以看到的。如《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琼琚即是指美玉, 诗中对方送我木瓜, 我以美玉报答, 这并不是答报, 而是将美玉作为永远相好的见证之物, 用我们现代人的说法, 就是定情信物。“贻我佩玖” (《王风·丘中有麻》) , 则是将美玉作为男女约期的证物。将美玉送予所爱之人, 是希望对方永远佩戴在身上, 永以为好。另外, 还有的是为了表达念母之情, 如《秦风·渭阳》:“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列女传》 (传《鲁诗》) 、《毛诗》皆以为秦康公送其舅氏晋公子重耳入国之辞”[3] (P68) , 秦康公思母而不得见, 故见其舅氏即以美玉作佩来表达思母之情。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儒家所推崇的, 《诗经》已经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 不愧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是不可忽视的。

《诗经》中的玉饰众多。《大雅·云汉》:“圭璧既卒。宁莫我听?”表明玉器是祭神的器物, 在《诗经》的时代, 人们对神灵是崇拜的, 对神灵的祭祀就会受到人们极度重视, 从中可看出, 玉的崇高地位。在那个时代, 人们已经有了阶级观念, 男尊女卑的思想也已突显, 如《小雅·斯干》中“乃生男子”则让他“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却让她“载弄之瓦”。即是明证。

2. 美赞君子和女子

《诗经》的玉饰中, 有一些是用于形容君子的, 当然均是美赞君子和显示其社会地位的。“有匪君子, 充耳琇莹, 会弁如星” (《卫风·淇奥》) , 以耳瑱美玉、帽缝如星的宝玉, 来赞美君子美好的德行。“何以舟之?维玉及瑶, 鞞琫容刀” (《大雅·公刘》) , 用美玉和琼瑶来突显公刘的身份。除此之外, 还有:《秦风·小戎》中“温其如玉”, 则直接以玉来比君子;《大雅·卷阿》中“如圭如璋”, 用玉圭和玉璋来表现君子所具有的美名和好声望, 等等。古人用美玉以彰显君子美好的德行, 是很普遍的, 在《礼记·曲礼下第二》中就有“君无故玉不去身”[4] (P41) 的描述。如此可见, 在当时的礼仪制度下, 玉饰是只有贵族阶级所特有的佩饰。下层的劳动人民是没有这个特权的, 也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因此, 生男子则让其把玩“璋”, 就是希望他长大之后能有所作为。

在《诗经》的玉饰中还有一些是用来赞美女子的。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召南·野有死麋》中“有女如玉”, 形容女子, 质本无暇也, 是男女相悦之辞。“玉之瑱也” (《鄘风·君子偕老》) , 用美玉耳环来美赞君夫人。另外, 《郑风·有女同车》中“佩玉琼琚”, 以优良的宝玉衬托女子的美丽, 映衬的不仅仅是女子的外貌, 还有女子所具有的内在美, 因为玉是温润的, 是含蓄的。在这些赞美女子的诗歌中, 大多是爱情婚姻诗, 他们是将女子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结合在一起了。从中可以窥探到当时人们所具有的审美意识, 以及特有的审美眼光。

此外, 《诗经》还表现了对金玉的声音的赞美, 如《小雅·白驹》中“毋金玉尔音, 而有遐心”, 以金玉之声赞美贤人, 希望君王能够亲近贤人。金玉之声是美妙的, 是具有音乐美的。这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亲贤人, 远小人, 是作为统治者应该做到的, 只有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使人民安居乐业。

总之, 《诗经》中的佩饰是丰富多彩的, 它给我们展示了“诗经时代”人们对佩饰的认识、审美意识的觉醒。玉饰, 是具有多种象征意义的, 表达念母之情、约期之物、美赞君子等等。当然, 佩饰丰富了人们生活, 是那个时代人们身份的象征。对其中玉饰的研究, 为我们探究《诗经》中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内容, 都有重要作用。因此, 在品读《诗经》时, 细细体会其中佩饰, 对我们理解《诗经》深层次的社会内涵以及文化意义是有很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 [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2]、周振甫译注, 《诗经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以下诗句均引自此。

[3]、傅斯年, 《诗经讲义稿 (含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 》,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浅谈诗经的论文 第4篇

关键词:人文学 《诗经》 婚恋诗 两栖社会 文史哲互根

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劳动力的多寡直接影响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婚姻能够促进人口的繁衍,对于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周礼·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会之。”统治者甚至使用法令促进男女的婚配。婚恋作为一个文学主题引起关注,则不能不谈到作为我国最早诗歌总集的《诗经》,其中的婚恋诗数目超过全书的三分之一,历代对于《诗经》的婚恋诗都有所论述,可见这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一、原始文化的孑遗:祭祀、巫术与生殖崇拜

《诗经》收录的诗歌主要从西周初年到东周初年,属于周王朝的统治时期,与原始文明距离殊近,因此或多或少带有原始文化的遗存。

程俊英注《诗经》中的《郑风·溱洧》时,点出其写的是郑国的上巳节,《韩诗》在解释《郑风·溱洧》时即有:“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上。招魂续魂,拂除不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洗浴是祓禊的主要内容。古人认为水、火至洁,可以去灾,女子无子是为一灾,所以这个节日又有乞子的传统。这可以追溯到上古祭高禖神的传统,高禖是主掌婚配与生子的大母女神,指代的范围很广,最早可能是女娲,后来是各个氏族的图腾,再后来是各族的原始祖母。闻一多《神话与诗》即说:“古代各民族所祭的高禖全是各民族的先妣。”乞子是已婚者的事,未婚则求偶。殷商原始祖母简狄生子是在“行浴”时,周的原始祖母姜嫄履帝足迹生周始祖后稷也是在祭祀上帝的仪式上,这些传说都很可能是在祭祀高禖神的时候发生,带有乞子、求婚配的祷告。后来这个节日逐渐演变出游乐和恋爱等内容。《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上巳节。

《诗序》说:“《溱洧》刺乱也,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行,莫之能救焉。”《鲁诗》说:“郑国淫辞,男女私会于溱洧之上,有洵訏之乐,芍药之和。”因而《郑风·溱洧》向来被解读为具有性的意味,女性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十分热情、大胆,这可能是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的遗留,母系氏族社会男女性爱比较自由,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鄘风·桑中》是一首抒写男女幽会的诗,诗中的“桑中”“上宫”本来是祭祀的场所,但是诗中宗教气氛不浓,只有男女之间的纵情欢愉。这跟《诗经》距离原始文明不远,男女之间没有像后世那么多的约束有关,假如有后世的那种“男女七岁不同席”的规定,则男欢女爱本来就讳莫如深了,又怎么会有这么大胆热烈的歌颂呢?

《诗经》中这些对祭祀的描述,许多是原始文明的孑遗,尤其在《国风》中,流传到诗经时代,真正祭祀的内容已经比较少,男欢女爱的成分居多。从笔者前文所引的《周礼·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会之。”就可以看出,当时民风开放,一些祭祀往往是男女欢会的场所,这与祭祀高禖神乞求配偶和子嗣的传统一脉相承,与原始文明其藕断丝连处不言自明。

除了祭祀是男女欢会的一个重要场所,从中可以看出原始母系社会的遗存外,在《诗经》其他的一些婚恋诗中,同样可以显现。《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追求爱情大胆直露,女追男的诗歌数量颇多,《郑风·叔于田》盛赞男子世所无双,表达钦慕之情毫不隐藏;《召南·摽有梅》女子看到梅子落地,希望有人求婚的热切宣诸于口;《郑风·丰》女子后悔没有接受男子的求婚,盼望男子再来,同样处处可见女主人公的主动。这些都是母系氏族开放的男女交往风气以及女性地位较高的一些远古遗风。

《诗经》 男女交往还经常互赠礼物, 其中便有许多植物,如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邶风·静女》) [1] “伊其相谑, 赠之以勺药。” (《郑风·溱洧》) 马林诺夫斯基在 《野蛮人的性生活》 提到, 原始人认为有些植物有触发爱情, 增加性魅力的功效。 这些所赠的 “蕳” “荑” 等定情物可能是源于原始的巫术。 也有一种说法, 认为植物有果实, 实与卵有一定相似性, 带着隐秘的生殖崇拜。 《周南·芣苢》 《唐风·椒聊》 采集的芣苢和花椒就以 “多籽” 隐喻着 “多子”。

生殖崇拜是原始文明的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原始陶器用稚嫩的笔触雕刻的蛙、鸟、鱼纹等都带着强烈的生殖崇拜的意味。《诗经》中有大量的起兴,其中以鱼类为“他物”起兴的诗在《诗经》中有很多,现代的学者一般认为这也是生殖崇拜的一种。闻一多在《说鱼》中指出,因为鱼类具有的繁殖功能,在《诗经》中是配偶或者情侣的隐语,如《齐风·敝笱》等。有的学者则认为是因为先民有卵生意识,所以用鱼表示生殖,再引申为性爱。总而言之,在《诗经》中确实存在用鱼表示女性的情况,如《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用“食鱼”比喻“娶妻”,用鱼比喻女子。

二、文明文化的冲击:聘娶、父权及贞洁观念

除了脱胎于原始氏族文化外,《诗经》还带有鲜明的向文明文化迈进的趋势。我们不妨看看《卫风·氓》,明明男女主角从小青梅竹马,但是结婚时,女主人公却提出“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卫风·氓》)这是“三重”“六礼”下婚姻聘娶制度的影响。“三重”是“重卜(重天意)、重媒人、重父母之命”,“六礼”即是《礼记》所说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是周代贵族婚娶制度的一大特点。在号为礼崩乐坏的东周时代,也保留着逐渐向平民辐射的一定强度。这个婚姻制度体现了从原始群婚制、对偶婚制向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过渡,体现了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对稳定婚姻和专一性爱的追求。[2]关于婚娶制度,《诗经》中着墨颇多,《鄘风·干旄》中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是纳征;《召南·鹊巢》中的“之子于归,百两御之。”是亲迎。

伴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父权社会的影响逐渐加剧,女性地位逐渐降低。一方面,是女性更多地被男性审视,被男性要求,《周南·桃夭》对女子提出了“宜其室家”“宜其家人”的要求,这很显然是男性对女性的要求,体现的是女性在宗法社会的价值定位和角色期待。另外,在社会分工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有所下降,表现为妇女无法自力更生,男性才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思妇诗中男子不在家导致田地荒芜的例子可为证。《唐风·鸨羽》则描述了男子外出服徭役,担心田地不耕,父母无以为生的景象。此外,礼法规定诸侯之女嫁到别国,只有父母在时才能回娘家省亲,父母死后,则不能再回国,只能派大夫去慰问自己的兄弟。如《邶风·泉水》《卫风·竹竿》都表现了远嫁在外的贵族女子不能返乡探亲的怨愁心情[3]这同样是女子受到许多约束的一个反映,诸如此类的例子在《诗经》中还不少,这些皆体现了父权对母权的胜利,文明文化对原始文化的侵蚀。

在这个时代,女性也开始有了贞洁意识,这同样作为区别原始文明中的群婚和混乱性爱的一个重要标志。《诗经》中诉说对爱情婚姻忠贞的篇章俯拾皆是,许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唐风·葛生》)这样生生世世永永远远的羁绊,是对纯洁爱情的守护,是对专一爱恋的讴歌。这是女子贞洁意识的萌发,这里没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严苛的礼教,虽说也是男性对女性的期待,但同样表达了文明时代对专一爱情的期许。此外,男子忠贞专一的诗歌也可以见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郑风·出其东门》)可谓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先声。

三、两栖元典:人文精神的滥觞

由上述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处于原始文化和文明文化混合生态下的《诗经》充溢着内涵丰富的人文情调。一方面是原始生态下女性对于爱情的热烈渴望和主动追求,直率天真,大胆直露,难见欲说难休的扭捏之态,难见口蜜腹剑的心机之人。人与自然是那么和谐融洽!河滨之上,田野之中,随处都可以萌生出爱情,果实可以是爱情的象征,池鱼可以是爱情的催化剂,万物与人仿佛是没有隔阂的,人活于世,与天与地同在。另一方面,文明文化生态下,“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鄘风·柏舟》)是惊天动地的呼喊,是不愿委屈的反抗;“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王风·大车》)是决心铮铮,是生死不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是新妇初嫁,艳若朝霞。在这两栖的文化生态下,我们发现,人的存在是多么明显,人的活动是多么生动,人的情感又是多么热烈!这文学语境,有时是多重比兴、多重隐喻,有时又横空出世、直抒胸臆,但是潜藏的崇尚自由、崇尚爱情的人文精神立竿可见。

这种人文精神既被文学所修饰,又有着史学演进的痕迹,还夹带着早期实践中的粗糙的天人合一的面目,体现的是中华文化源头处朴素的文史哲互根的痕迹。文学固不必言,史学价值则在其作为考察西周社会的重要材料时也一览无余。而哲学方面,人与自然如此和谐接驳,朴素的天人合一观颇粗略可见。当然,三者并不是互相分开的,天人相交处,历史的语境与朴素直白而又如天机云锦一般的文学语言相映衬,三者浑然一体,不可凑泊,乍看是朦胧混沌,其实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在这种原始与文明相交处,狂野激烈与追求秩序并行而不悖,反抗与约束找到了他们的契合点,人们在生活与实践中,只需要依着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出口便成诗,行走便是史,无须冥思便有哲。这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郁郁莽莽、生机勃勃,无心处就是一幅秀丽山河。

注释:

[1]以下所引《诗经》内容均出自程俊英注:《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版,后文不再说明。

[2]袁定坤:《周礼与<诗经>婚恋悲剧——<诗经>婚恋悲剧探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18页。

[3]吴贤哲,李珉:《先秦婚制和婚俗在<诗经>婚恋诗中的反映》,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增刊,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

[1]程俊英注.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栾栋.人文学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3]鲁洪生.《诗经》婚恋诗创作的文化背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77-84.

[4]吴晓红.中国古代女性意识——从原始走向封建礼教[D].苏州: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吴贤哲,李珉.先秦婚制和婚俗在《诗经》婚恋诗中的反映[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S1):116-140.

[6]袁定坤.周礼与《诗经》婚恋悲剧——《诗经》婚恋悲剧探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15-118.

[7]李虹.《诗经》中“采集与婚恋”主题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241-244.

浅谈诗经的论文 第5篇

论题:《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

论点:通过对《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的分析,论述其中爱情、婚恋诗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出来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婚恋风俗。这些诗歌表现出了我国古代人民那种真挚纯朴的思想感情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干涉婚姻的反抗。

论证过程:

一、论述《诗经》的价值与地位;

二、简介《诗经.国风》;

三、分析《诗经.国风》中爱情、婚恋诗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出来的婚恋风俗,对待爱情的正确态度。

附参考书目

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

《诗经》是我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的伟大的作品,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活和情爱中创作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的305篇作品。根据其用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在这其中爱情、婚恋方面的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诗歌意境优美,读来朗朗上口,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广为流传。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这风者,多出于里巷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男女言情,在《诗经.国风》中,爱情婚恋几乎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大约60多首。在其他部分也存在,因此,可以说《诗经》是一部五光十色的婚恋风俗画。

古人为什么把爱情、婚姻当作头等大事呢?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都依靠夫妻来战胜灾害。婚恋之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所谓“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的轴心了。”(恩格斯《路得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就是《诗经》中婚恋诗甚多的基本原因。

《诗经》中的恋诗描写了男女间这种“最天然的关系”的历程。首先,描写了青年男女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早期的《诗经》中描写初恋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及人们朴素的爱情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周南 关雎》,是一首杰出的恋歌。全诗共五章,它描绘的是一位在河中采荇菜的美丽善良的姑娘引发了一位小伙子强烈的爱慕之情。她那劳动时的轻盈姿态和娴熟技巧,使小伙子日思夜想,辗转反侧,陷入了绵绵无尽的思恋中。作者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在清浅的河上,看到水鸟雌雄依偎,希望有佳偶。由水鸟兴起求淑女的愿望。所谓比兴,并非诗人直接采取的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乃是采取诗意化的情景,作为思想感情的媒介,由此产生联想,与主题合拍,使之典型化。诗中设想男子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对象,用琴瑟和她联系感情,用钟鼓使她快乐。整首诗体现了淳朴而又高尚的情操。

《召南 摽有梅》也是一首杰出的爱情畅想曲。全诗三章,描绘了主人公对爱情和家庭幸福的热烈追求: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女主人公对爱情和家庭幸福的追求热烈、勇敢,不仅是其个性的体现,也反映了西周时期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不是很大。梅子的成熟、坠落和拾取包含着对青春时节到来、爱情成熟和不能及时成婚的焦虑的比况和暗示。全诗分为三章,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梅子渐尽喻芳华易逝,以递进的方式写女主人公日益急切的心情。女子呼唤追求者及时迎娶的直白,既是率真果敢个性的表现,也是人性和时代特征的崭露。寥寥数笔便使多情少女异常珍惜自己美好的青春,盼望着如意情郎及时前来求婚的情状跃然纸上。

又如《周南 汉广》也是一首杰出的男慕女的恋歌: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是一首樵子的恋歌。全诗三章,抒发了一位在汉水之滨砍柴的小伙子的痴情。首章前四句以乔木不可休为喻,点出所恋之女不可求,后四句又以江、汉广不可渡,喻求女无望,在反复“不可”的失望声中表达了他倾慕游女的深情和理想无法实现的苦恼。诗中情景交融,浩淼的江水,不但激荡着樵夫的情怀,而且与绵长的情思浑然一体我,真所谓“富情于景而情愈深”。诗人还用巧妙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使樵夫这一痴情男子汉的形象栩栩如生。同类诗还有《邶风 简兮》、《陈风 宛丘》等。其次,《诗经》中有些诗描写了青年男女幽会密约的欢乐与幸福。如《邶风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是一首男女幽会的情歌。全诗三章,一、二章写姑娘之美,和他与姑娘幽会的经过与感情的变化。他本来与情人约定在城角相会,然而他如约而至,她却故意躲起来。他非常失望着急,抓耳挠腮,彷徨不安。正在此时,她却突然出现,且向他赠送心爱的彤管,以表深情。他喜出望外,视为珍奇,赞美不已。第三章写她再赠情物,献上荑草,他异常珍视,欢喜无比。诗中惟妙惟肖地记述了这一幽会情景,表达了热恋中的青年的纯洁真挚、幸福甜蜜的感情,成功地再现了天真活泼、聪慧美丽的古代多情少女和憨厚淳朴的痴情郎的形象。此诗具有真率自然的艺术风格,诗人极善于描写人情物态,他能抓住人物刹那间真实的心理活动和显露于外的行为,用简练、质朴、清新的语言,刻画入微,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他或她的倾慕、疑虑、焦灼、惊喜、幸福的复杂感情和天真风趣的情态,给人以美感。

类似的《慵风 桑中》描写了一对青年在桑林中幽会,在上宫拥抱,在淇水依依惜别的甜蜜回忆。而《唐风 绸缪》、《郑风 野有蔓草》等诗,更狂热地、不可抑制地倾吐邂逅成功的喜悦。《绸缪》说:“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野有蔓草》则说:“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而《召南 野有死麇》写男女爱恋成功的狂喜也异常生动: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扑簌,野有死麇。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水兮,无使尨也吠。

这是一首反映初民风俗和意识的情歌。那时打猎是生活的重要本领,因而男子向女子求婚,往往要向女方献上猎物,如果女方接受了,就表示她接受了男子的爱情,而猎物就成了求婚的媒介。后来儒家所倡导的婚礼中的“六礼”,有献雁和献鹿皮的作法,就是这种风俗的遗留。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正是这种风俗的反映。诗中的“吉士”打死了獐鹿,说明他是个善射的英雄,同时他也是一位美男子,他的天赋和才能对那时任何少女都有巨大诱惑力。因而,姑娘看到他,便产生了向他求爱的春情。当然,这姑娘是纯情美丽的少女,所以她很自然的得到猎人的钟情。于是,他向她献上了獐鹿,喜出望外地结合了,姑娘欣喜之余,真诚地告诫情人,莫要狂喜过度,不要拉扯她的蔽膝,以免惊动了狗,招来他人,干扰他们幸福的幽会。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场景的描绘,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既是热烈的、坦率的的,又是真挚纯洁的,表现了他们最纯真的感情。这类诗还有《郑风 有女同车》、《郑风 丰》、《陈风 东门之杨》、《王风 君子阳阳》等。这些诗都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礼法和道德观念尚未达到十分严酷的程度,而有的诸侯国实际上并不特别重视对男女情爱关系的束缚,因此这种“天然”的男女之情才得以自由发展。

再次,《诗经》中还有些诗描写青年男女恋爱受阻失败的苦恼与相思之情。如《陈风 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人面对当空的明月,忆起那位姿态艳丽的姑娘,倾诉了不能相见的焦灼的心情。《陈风 泽陂》首章写道:“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诗人倒在床上无法入睡,那池塘岸边美丽的莲花,更令他想起那美如芙蓉的姑娘,但是思而不得,使他伤心得泪流成河。其中《秦风 蒹葭》是最著名的一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全诗三章,描写一个青年对姑娘的爱慕之情。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间是深秋清凉的早晨,地点是老芦苇丛生河边;

三、四句点明他所怀念的人在水一方,初步显露了他的依恋之情;

五、六句写其逆水寻觅,难以相见;

七、八句写其顺水求见,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到底如何才能见到心爱的情人,使小伙子左右为难,心急如焚。

二、三章重章见义,反复陈说,这就把小伙子思恋情人,追慕其迹的纯真感情,惆怅不已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此诗“叙物以言情”,“情景相生”,“言尽而意未尽”,诗人很善于把自己的审美情思,自然地融入客观的深秋景物的摹写和渲染中,在苍凉的景色中浸透了诗人凄婉孤寂的感情,这就产生了极佳的审美效果,深化了诗的主题。特别是诗人很善于描绘“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但终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奇妙意境,不但形象地提示了小伙子寻觅情人未成的惆怅心情,令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且也令人感受到一种空灵飘渺、含蓄深沉的艺术美。诗人用字也极形象、准确,如“宛”字用得极妙,它把小伙子彼时彼地,由于思情深挚,而变得眼光恍惚,如醉如痴的神态,惟妙惟肖地活画出来。又如写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实际上写出了在同一空间里的推移,把小伙子从天明到太阳升高的较长时间里,耐心寻求,久觅不至的行动交代出来,表现了他对情人的一往情深,颇有艺术匠心,后人称其为“千古伤心之祖”。

如果上述诗篇尚未写出男女不得相见的原因,那么《鄘风 柏舟》便交待了这一症结:“泛彼柏舟,在彼河中。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位女子的自由恋爱,遭到了父母的阻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了青年男女真诚相恋的桎梏。而《郑风 将仲子》说得更明白些: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 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 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全诗三章,重章见义。首章三句劝情人勿越里墙,看似拒绝情人,实则语含隐痛,苦衷难言,四、五两句批露肝胆,申说因由:怕被父母、兄长、他人发现幽会的踪迹,招致责难。六、七、八三句倾诉她对“仲子”的爱恋深情,这是深潜于内心的深情。真情既露,又怕父母等知晓,心情极为矛盾。这就反映了虚伪的礼教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束缚和摧残,也表现了青年一代冲破礼教的要求和愿望。此诗边叙边议,把敢于“逾里”“逾墙”“逾圆”大胆追求爱情的小伙子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而且诗人善于描绘心理活动,把少女热恋与恐惧的矛盾心情,写得层次分明,惟妙惟肖,生动形象。

当然,古代的婚恋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在婚姻道德方面),直接产生的流弊就是大量弃妇诗的出现。如《邺风 谷风》、《邺风 柏舟》、《邺风 日月》、《卫风 氓》等篇都是《诗经》中的弃妇诗,我们来看一下《卫风 氓》这首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一篇充满悲愤控诉的弃妇自白的叙事诗。诗的层次,全按事态发展的经过安排。始而定约,继而成婚,继而任劳,继而遭辱,继而见弃,继而归家,及至兄弟取笑,终乃自悼。她愤怒地揭露和斥责氓“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同时,从中感觉到女子强烈而复杂的性格变化:从一开始“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一直到后面“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感情由温柔可爱到痛苦伤心达到失望诀别„„这是令人深思的婚姻悲剧。在远古时代,就有这种薄情负义的事,深刻地说明了妇女地位从古到今都是属于从属的位置。女主人公在现实面前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氓的用情不专,因此她并没有一味地沉溺于痛苦的深渊里,而是振作起来,凭自己的勇气生活下去,体现了她刚强、坚韧的性格。由此看来,《氓》又展现了女性精神发展可喜的一面,具有典型意义。

总而言之,《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这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的诗意美感,比起我们现代婚恋作品中充斥着低俗的肉欲,总不免让人产生无尽的追恋和精神的归依感,在当今日趋庸常的生活里保持一颗不死的诗心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书目:

1.《诗经通译新诠》,黄曲诚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名诗里的故事》,朱道初著,宁波出版社。

3.《诗经释论》,王延海著,辽宁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4.《诗经鉴赏集》,刘操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十月版。5.《辉映千古的诗经》,朱崇才著,辽宁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6.《中国古代文学史》,马积高、黄均著,万卷楼图书,一九九八年版。7.《诗经释注》,袁梅著,齐鲁出版社。

论文——诗经 第6篇

——

一幅关于远古中国人婚恋的风情画卷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共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部份为周王朝京都地区的民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总观《诗经》,其中反映男女爱情与婚姻生活的诗篇,主要存于颇多“男女相悦”之词的十五国风中。此外,《小雅》中亦有少量诗歌是描写婚姻爱情的,其中还有个别篇章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妇女生育、男女尊卑所抱的态度。笔者粗略统计该类题材在《国风》中约七十首左右,《小雅》中约十首左右,在《诗经》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由于这些情诗大多数是民歌,语言清新质朴,多是直抒胸臆;感情诚挚、热烈、自由、大胆,但也有个别含蓄温婉之作;内容上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到婚姻恋爱的各个方面;表现形式及修辞方式当然首推“赋、比、兴”这三种修辞方式,尤其是兴和比,另外叠章重句、双声叠韵和对比手法也在大量运用。总而言之,《诗经》中的爱情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关于《诗经》中对婚姻爱情的描写,笔者试从所涉思想内容、艺术表现两大方面作一粗浅的论述。

首先,从思想内容上来看,由于《诗经》中的爱情诗大多是普通 1 百姓所作,它不是用来看或诵的,而是用来唱的,而且是随时随地唱的。歌唱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反映的是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尤其是在婚姻爱情方面。因而,《诗经》中的爱情诗内容非常广泛,从不同角度,表现恋爱生活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有述相思之苦的,有表白爱慕之心的,有抒发坚贞之志的,有表达恋爱中的情趣的,还有描绘嫁娶排场、婚后的幸福生活的,也有描写弃妇的痛苦,离别的无奈及战争中的爱情等等。如有写幽会情趣的《邶风·静女》,有写两情野遇欢娱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写女子焦急等待情人的《郑风·子衿》,有写女子急切地希望男子来求婚的《召南·摽有梅》,有写在恋爱中被各种顾忌所束缚,既爱又怕,内心苦恼的《郑风·将仲子》,有写战争中夫妻生离死别的《邶风·击鼓》,还有女子表达自己坚贞不渝的爱情的《王风·大车》等等。

当然,由于世上的婚姻与爱情总有很多相通之外,也就存在不少类似题材和内容的诗篇。如《周南·汉广》和《秦风·蒹葭》都是倾诉了诗人苦苦追求一位可望不可即的佳人,而内心惆怅;《鄘风•桑中》和《王风•丘中有麻》都坦率地道出情人间盼望对方来幽会;《郑风•女曰鸡鸣》和《齐风·鸡鸣》,都生动活泼地刻画了一对普通夫妇的日常对话,富有生活情趣;《王风·君子于役》和《邶风·雄雉》,都是表达妇人怀念远行从役的丈夫;《陈风·东门之枌》和《陈风·东门之池》都是描绘男女青年相约在河边、树林唱歌跳舞;《卫风·氓》和《邶风•柏舟》都是妇人遭遗弃的抒愤诗。

而《小雅》中反映婚姻爱情的篇章,即使是文人所作,也完全是 民歌风格。如《周南• 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和《小雅 •采绿》的开头“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用语极其相似,均指因为思念远方亲人,无心于手中的劳作。《小雅 •谷风》与《邶风 •谷风》均咏一事,即弃妇的哀怨,两诗不仅内容几乎一致,连所用文词也大致相同。如《邶风• 谷风》的开篇“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小雅 •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都是以吹风下雨开头,然后引出下面的哀叹;《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与《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所反映的都是一个女子正想念爱人而爱人就来了的喜悦心情。由此可见,小雅中有关婚恋的诗篇不过十篇左右,但几乎都能在《国风》中找到范本。只不过所选取的内容相对较“雅”,一般局限于怨妇、思念,还有就是亲迎嫁娶(如《车舝》《鸳鸯》)这几个有限的题材,并没有国风中那些女子要求男子迎娶自已,及赤裸地表现男女欢娱的篇章。

以上提到那么多《诗经》中的爱情诗,最广为流传的当首推《周南·关睢》和《秦风·蒹葭》,这两首爱情诗堪称千古绝唱。

《周南·关雎》是一首炽热的情歌,讲的是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便使他仿佛看见自己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和谐欢乐的婚后生活。该诗首句便开门见山地道出作者心中的愿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这便定下了淑女配君子这一从古至今的婚姻典范。诗中的相思之情是坦率 的、大胆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从诗中还能看出诗人是一位善于憧憬美好未来的乐观者,在他为这位姑娘寝食不安时,便又来到长有荇菜的河边,思绪立即就转到自己和姑娘的美好未来中:“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和愿望。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也是《诗经》中同类题材的诗歌中共有的特性。

再来看《秦风·蒹葭》,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篇,抒写了诗人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怅惘,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这首诗被称为朦胧诗的鼻祖。在诗中,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诗人与“伊人”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上四句写景,下四句叙事抒情。头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短短三十三个字,便以独具特色之笔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水乡泽国情调的境界之中:一个深秋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寻找苦苦追求着的“伊人”。伊人独在河的另一方,那里被芦苇、流水所环绕,充满了诗意。可是道路艰难,诗人无法逾越滔滔河水,一河之隔的伊人可望而不可及。诗人只能隔着苍苍芦苇,徘徊往复,神魂颠倒。他想顺流而下,又想逆流而上,寻寻觅觅,觅觅寻寻。全诗未出现一个情字,仅借助秋水、蒹葭、霜露和诗人的伫立凝望,营造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氛围,不但给全诗罩上了一层朦胧、缥缈的色彩,而且将诗人 无限惆怅又坚贞执著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露了出来。该诗之所以从《诗经》中的大量爱情诗中脱颖而出,除了它本身的艺术魅力外,还应该归功于它的含蓄、深沉,这在《诗经》应是另类了。

《诗经》中的爱情诗,大多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这一风俗是根据《韩诗内传》中的记载而知的。“溱与洧,说(悦)人也。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者俱往观也。”(《太平御览》八八六)

该诗一开头的“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描绘了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他们手持兰花,以拂除不洁。接着,作者又以欢快明丽的笔触从“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写到“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于是,一对情侣在一起春游的甜蜜情景跃然纸上。我们便从岁月长廊之尽头,看见这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向我们款款走来。他们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

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按封建卫道士的观点,《溱洧》通篇“皆为惑男之语”,实乃“淫声”,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观地看,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道学家口中的所谓“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除了大量反映爱情中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及相思之苦的题材,有关怨妇的诗也是《诗经》中婚恋诗的重要内容。而《卫风•氓》则是其中的代表作,它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以哀怨和悲愤的笔调向我们自叙了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遗弃的不幸遭遇,为后世《琵琶行》、《孔雀东南飞》等名篇之所本。这首诗充分反映了当时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恶劣的生存环境,具有很高的思想和史料价值。

全诗共分六章:第一章写恋爱,第二章写待嫁,第三、四章中断叙述,插入怨愤之词,第五章写受虐,第六章写决绝之情。全诗叙事与情感交相发展,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第一章中“氓”出场的形象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无疑是个情意绵绵的好恋人形象。接着,女主人公在“氓”的信誓旦旦下,被明媒正娶到了夫家。而那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既暗示女主人公年轻貌美,又喻二人情深意厚。而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之时,女主人公已为夫家辛勤操持了三年家务,对丈夫百依百顺,家业也因此兴旺,丈夫“氓”却变了心,对结发妻子日渐粗暴,最后另寻新欢,无情地将两小无猜,“总角之宴”的妻子逐出家门。女主人公的情绪也由哀到怨再到愤,最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一决定既显示出女主人公柔中带刚的一面,又反映了那个时代弃妇的无奈。

从这首和其他类似的怨妇诗中可以看出早在周朝时期,女性就开始受制于男性,男子喜新厌旧,女子終而见弃,是常演的悲剧。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氓》中言:“女殆痴情者,未免一误再误,至于不可说,转欲援情自戒,则其情愈可知矣。”裴普贤更明言:“这已显露 男方的刻,女方的温順。”男性的意志,左右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婚姻生活,即她们的命运。那时的女人一旦嫁为人妇,一生就只以家庭为其全部活动范围。即使在婚姻家庭这一狭窄的围城里也沒有自主权。女性与生俱来只能任劳任怨,吃苦受罪,若无端见弃,也只能乖乖地回娘家,几乎沒有为自己争取自由的权力。

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苦,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

只要读完《诗经》中的爱情诗,就不难发现无论是描述婚姻爱情的哪一方面,无论酸甜苦辣,这些诗歌都无一例外地具备现实性,都是婚姻爱情的真实写照。在这里,不存在任何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世间情感的神话世界,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男女,它们合在一起就真实地反映了那时婚姻爱情的风俗风貌,揭示了当时的人们对婚姻爱情的观念、看法,为我们后人了解那个时代的婚恋状况、风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以上是对《诗经》中描绘婚姻爱情的内容与由此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大体论述,接着就是对该类题材在艺术上的六大特点作一分析:

第一,《诗经》中爱情诗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它质朴、直白、清新、活泼,尤其对于女性的描写真实自然,绝少隐晦曲折。如《 郑风·风雨》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人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女主人在公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的凄凉时刻,终于等得意中人的到来,不由得欣喜若狂。诗 句风格直率,无忸怩之态。又如《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这首诗的语言之大胆泼辣,快人快语,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这正是《诗经》里爱情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再如《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这首诗的语言同样质朴无华,但句句都是心声,将一位为情所困的女子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些诗让人读后有一种民生纯朴的感觉,而《诗经》正是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爱情生活的醇浆美酒。

第二,《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而在爱情诗中,“赋”的运用是较少的,大量运用的是“比”和“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比喻之意。爱情诗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如常用“风”来比喻狂暴的丈夫。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比”和“兴”的使用并不是分得很清楚的,常常是连在一起用,称为“比兴”,也就是说“比”中有“兴”,“兴”中有“比”,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比拟、借喻、明喻、隐喻、象征、烘托等等修辞手法。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女主人的容颜变化和爱情的盛衰,同时又引起下文“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感慨;又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 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又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而《邶风• 谷风》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起兴,则暗示了下面的内容将是阴郁悲哀的,既是铺垫,同时也起到烘托的作用;再如《周南 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语言质朴,但不乏流丽之态,同时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等等。这些都是《诗经》中用“比兴”的佳例。

当然“兴”有时也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但能表现思绪的飘移联想。就像《秦风 晨风》的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彼此间并无实际意义的联系,但这在林间穿行的晨风却能渲染出悠远的,缥渺的,让人思绪万千的氛围,能顺理成章地引出女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而这思念就如这林间的风带着女主人公的心飞向她的恋人。在这里,“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等用法。而现代的歌谣中,仍在经常地运用这种“兴”。正因为“兴”是思绪的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常常只是营造一种气氛。总而言之,“比兴”的大量使用是诗经中爱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为这些诗歌增加了意境深远的韵味。

第三,《诗经》中对比手法主要运用在怨妇诗中。如前面已分析过的《卫风•氓》,此诗塑造了女主人公与他的丈夫“氓”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以对比手法刻划人物性格。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的不 同态度,二是两人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示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由此更好地揭示了主题,加强了该诗的艺术感染力。在同样题材的《邶风·终风·谷风》、《小雅 •谷风》中均运用了对比手法,因而更好地表现出了弃妇的不幸。

第四,《诗经》中爱情诗常常采用叠章重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如《秦风·蒹葭》采取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尽其志意。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这种例子在爱情诗中太多了,不胜枚举,几乎占了爱情诗的90%。这是民歌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润说:“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忽断忽续。”(《〈诗经〉原始》)这么说也许多了一些想象,但叠章重句的美感,确是很动人的。四言诗衰微后,这种形式也被捐弃,只能偶一见之。倒是在现代歌曲中,又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之理。

第五,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的爱情诗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所以有助于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并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如 《诗经》首篇的《关雎》,“关关”(叠字)形容水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也有生动的形象;《桃夭》中“夭夭”(叠字)形容桃含苞貌,“灼灼”喻桃花之鲜美,让人念着就觉得明快喜庆;《郑风 风雨》中的“凄凄”、“潇潇”都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些双声叠韵词汇在爱情诗中的大量使用,是由于这些爱情诗绝大部份是由劳动人民创作出来的,因而具有口语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这些“诗”其实就是歌曲,因而双声叠韵及叠字的大量运用也符合音乐的要求,既显得生动自然,又琅琅上口。

第六,“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诗经原始》),即常常利用景物描写来烘托出人物的心境,也是《诗经》中的爱情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如《王风 君子于役》中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既真实地描画出思念者的家庭生活环境,又自然地引出了妻子盼望丈夫归来的心情,既有烘托又有比喻,既亲切自然又朴素简净。而这在《诗经》中的爱情诗中是俯首皆拾的。

通过对《诗经》中的爱情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作为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之一,其中爱情诗的风格的确是轻松而富有人性化的,在那些爱情“风”中,充满了男女之间美丽的情感,而且那种对爱情的执著和表达爱情方式的大胆和直白,是后来的任何儒家经典里都不曾有过的。《诗经》作为一部古代的诗歌总集,里面记载的诗歌并非一时一地之作,而我们从这些爱情诗中也可以看出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民间的风俗是不同的。对于一些诗歌的具体年代我们不甚清楚,但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古代的婚姻恋爱的风俗应该是一个由开放到保守的过程,各个诸侯国和不同的地区风俗也有所差异。总而言之,《诗经》为我们展现了我们的祖先们(周初至春秋约五百多年的时间内)关于婚姻和爱情的风情万种的长轴画卷,也为后代的情诗作出了“风雅寄兴”的表率,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书目:

《诗经全译》袁愈译诗,唐莫尧注释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年1月第7次印刷;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2次印刷; 《诗集传》朱熹 台湾商务印书馆版版;

《诗经》爱情诗的文化解读 胡敬君 ; 《中国书生·金海书屋》;

《诗经与楚辞》 褚斌杰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9次印刷;

《太平御览》 中华书局 1998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

《中国诗词》王铁麟编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8月第1次印刷;

《诗经原始》 中华书局 1986年版

《诗经三百首译析》盛广智译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月第1次印刷;

浅谈诗经的论文

浅谈诗经的论文(精选6篇)浅谈诗经的论文 第1篇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