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六级原文翻译
七夕节六级原文翻译(精选9篇)
七夕节六级原文翻译 第1篇
七夕节六级原文翻译
请将下面这段话翻译成英文:
“七夕节”, 农历七月七日,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是庆祝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他们的爱情不被允许,因此他们被驱逐而分隔于银河两岸。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喜鹊会来搭桥使这对情侣来相会。如今,一些传统的中国风俗仍在农村奉行,在城市却已经削弱。然而,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已经深入人心。近些年来,尤其是城市的年轻人把它当作中国的情人节来庆祝。因此,花店、酒吧和商店的老板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可以卖出更多的商品。
【翻译词汇】
七夕节 The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浪漫色彩 romance
牛郎 Niu Lang (Cowherd)
织女 Zhi nü (Weaver Maid)
一年一度 annual
驱逐 banish
银河 the Milky Way
喜鹊 magpie
使相会 reunite
奉行 observe
削弱 weaken
情人节 Valentine’s Day
商品 commodity
【精彩译文】
The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on the 7th day of the 7th lunar month,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full of romance. It celebrates the annual meeting of Niu Lang (Cowherd) and Zhi nü (Weaver Maid). Their love was not allowed, and thus they were banished to opposite sides of the Milky Way. Once a year, on the 7th day of the 7th lunar month, a flock of magpies would form a bridge to reunite the lovers for one day. Today some traditional customs are still observed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but have been weakened in urban cities. However, the legend of the Cowhand and Weaver Maid has taken root in the hearts of people. In recent years, in particular, urban youths have celebrated it as Valentine’s Day in China. As a result, owners of flower shops, bars and stores are full of joy as they can sell more commodities.
[七夕节六级原文翻译]
七夕节六级原文翻译 第2篇
柳梢青七夕
[宋代]刘镇
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深香。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
醺醺宿酒残妆。待付与、温柔醉乡。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
译文及注释:
赏析:
词的开篇“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秋香”描绘了“七夕”夜景:那为睽隔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搭桥的喜鹊已经悄无声息,萤火虫在秋夜中飞来飞去,庭院中秋花香气阵阵飘来。喜鹊性喜燥恶湿,故曰“干鹊”。据《荆梦岁时纪》载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结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此后每逢七夕,便有喜鹊为他们的相会而于天河搭桥。词中“收声”二字表明桥已搭成,此刻双星正沉浸在久别重逢的甜蜜之中。萤火虫素喜湿,故曰“湿萤。”流萤飞舞,点示时分已在夜晚,秋香四溢,为后文喜庆气氛作一渲染。紧接着以下四句写乞巧动妇。“步月移阴”是说月行而花影移,此句由“月移花影动”翻套而来。表明时光的流逝。“梳云约翠”是“人在回廊”中动妇的严妆。这位高梳云髻、横插翠簪的动妇正在曲曲折折的长廊之上举目凝望天河双星。
动妇伫立回廊,此刻动郎如何呢?上片在结束对动妇的描述之后,落笔则写动郎的情态举动。
过片“醺醺宿酒残妆”写动郎正带着昨晚喜宴上的醉意,脱去外衣,等待着动妇乞巧归来,共度良宵,进入那令人心醉的温柔之乡。“待付与”三字表现了动郎等待心情的焦急。大约这对动人花烛大喜之日正在七夕,动妇过门经过繁礼缛节之后,还得去乞巧,完毕后方始归入洞房。因此惹得动郎不禁情切切,意绵绵。待得动妇刚入洞房,即便为她除去古婚礼中用以遮面的扇子,然后则扯衣调笑,一时闺阁之中有甚画眉者也。却扇,古时婚礼中行礼时,动妇以扇遮面,交拜后去扇,谓之“却扇”。藏娇,用汉武帝“金屋藏娇”故事表示动郎对动妇的真挚之爱。牵衣索笑,把洞房中这对动人相互宽衣解带、嬉戏打闹的和谐气氛渲染到极点。煞尾句“今夜差凉”以景作结,是说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凉爽之夜!是的,天上有离别一年终得相聚的双星赴会;人间有相思数载终成眷属的美满姻缘,这个夜晚实在是妙不可言的。
七夕节六级原文翻译 第3篇
关键词:英语四六级改革,汉语言文化,翻译本质,教学实践
近日, 四六级考试又有新举措:取消完形填空, 翻译则有原来的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 翻译内容涉及中国历史、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 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此举一出, 一石激起千层浪, 众说纷纭。而笔者认为, 以往题型只需要翻译5句话, 到最后考生要么随便一写、要么不写, 根本没有引起学生对翻译考试的重视, 也不利于翻译教学的发展;而改革后的翻译题型则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文化素养及写作水平, 更具科学性。”
1 翻译测试改革的背景
语言学家A.Richards谈及翻译时, 认为它是“宇宙史上最复杂的一种事情” (“the most complex type of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smos.”) 。也许有人闻之会哑然失笑, 认为此言过于夸张, 正如奈达所言:“Translating is so natural and easy that children seem to have no difficulty in interpreting for their immigrant parents.”因此, 在他们看来, 只要掌握了两种语言的文字与语法, 为目的语寻得对等的目的语即可, 翻译正如卡特福德所言:“是一种语言 (译出语) 的话语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译入语) 中的对等的话语材料替代”, 因此翻译其实很简单。这在之前的四六级考试中即有所体现:对于五个短句 (题目会给出一半的信息) 的翻译, 只要能准确运用所需的重点词汇或词组, 完成一个句子并不难, 而且之前的四六级翻译中考察的重点往往就是重点句式及词汇的表达, 翻译考试的评分标准重理解, 轻表达, 从而导致学生对翻译的要求产生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理解, 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英汉翻译其实就是简单的中英文互换而已, 只要掌握足够的词汇足矣, 实则不然。奈达曾经就不语言与文化说过这样的话:“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 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因此如上错误观点指导下得出的译文要么受母语负迁移影响逻辑上混乱不堪, 译者受母语影响太深, 正如奈达在谈到语言对文化的影响时谈到的母语文化对语言翻译的错误影响:“...Perhaps the most serious misconception is the idea that each language more or less controls the way people think, sometimes expressed asWe think the way we think because we talk the way we talk.’”, 这种不可取的思想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译文衔接上支离破碎;要么一味迎合英语语言表达方式, 得出的译文洋腔洋调, 不伦不类, 这些都将不利于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在实际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尤其是之前的测试方式, 只是对单个小句的补充翻译, 缺少语境, 学生翻译的自由度很大且很随性, 对批改人员的评判标准也产生不小的影响, 毕竟不同阅卷人的知识结构、理解力以及好恶与情绪都有可能直接影响评分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公正性。而段落翻译的最大优点就是有了语境这一判断翻译是否通顺流畅且表达准确的标准。所谓语境, 就是语言中的各级单位在语言体系中体现出的影响语言使用的各种因素, 包括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也成为本次翻译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此次变革将句子翻译上升到段落的翻译, 从根本上提高了对学生主观题目掌握的能力, 看似偶然, 实属必然, 这也是英语翻译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其实翻译涉及面很广, 涉及哲学、美学、思维科学、社会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 其复杂性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正因如此, 译者在论及翻译时, 各抒己见, 众说纷纭。他们对翻译的认识, 或以为翻译是科学, 或以为翻译是艺术, 或以为翻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 究其根本, 就是对翻译的本质认识不足。
有关翻译的定义及本质, 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海德格尔认识翻译即解释, 解释即翻译。林语堂 (1932) :“翻译是一种艺术。”[11]许渊冲 (2000) :“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 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在加之奈达的核心理论“功能对等”, 即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 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由此种种, 让人很难对翻译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实际上, 翻译是一种实践活动, 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既然是跨文化交际, 在交际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交际障碍, 这些障碍的出现并不是只牵扯到语言本身, 而是很大一部分缘于持不同语言的国家, 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和社会习俗, 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 而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语用规则, 这些因素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潜在的障碍、相互间的误解以及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 这都会给双方带来语言上沟通的障碍, 不能很好地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因此, 2013年下半年开始的四六级翻译改革, 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 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母语的掌握及本民族在更个领域的发展的充分认识, 另一方面对学生在对外交流中如何准确传达母语语言及文化习俗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谓一举两得。
2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后的具体课堂教学实践
首先要加大对翻译理论的教学传播。柯平曾经指出:“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包括:1) 阐明翻译活动的本质;2) 总结出具有可操作性、适用于各类文本的翻译原则, 用于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 分析翻译中的问题, 以及品评译文的质量。”应该说, 柯平以上言论是针对翻译教师提出的高要求。教师首先要阐明翻译的概念及实质, 纠正个别学生所谓的“翻译即语言互换而已”的错误看法, 帮助学生认清翻译是在实践中的跨文化交际, 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 因此, 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并不断实践才是成为一名合格译者的必由之路。而针对第二点, 总结指导学生学习的翻译原则, 英国翻译理论家巴希海提姆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归纳为如下几条:1) 对源语语篇的理解, 包括从语法上分析语篇 (语法和词汇) ;能够理解专业知识;能理解意想意义;2) 意义的迁移, 包括传递词汇意义;传递语法意义;传递修辞意义 (包括为潜在的读者提供隐含意义或可推导的意义) ;3) 对目的语语篇的评价, 包括可读性;遵循目标语通用的话语规范;判断为达到具体目的的翻译的充分性。而笔者根据多年教学也总结出如下三条:1) 由语境, 判词义;据法语, 品句意;2) 释句群, 找逻辑;通语篇, 重衔接;3) 先原文, 后译文;借美学, 多比较。这三点针对译者在整个翻译实践的各个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制定的, 有的放矢, 实用性强。另外, 在具体翻译实践中, 教师更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及解决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如, 在汉译英中, 教师在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后, 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训练:首先, 汉译英的词类转换, 尤其注意将汉语的分句集结成意义复杂的英语长句, 使之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因为我们知道, 汉语的组合在形式上没有特定的要求, 不依靠语法形态标志来连接语言成分, 不具有时态、语态、性、数、格等词形变化, 而只是讲究逻辑意义的通顺。 (申小龙, 2005:273) , 而英语逻辑性强, 且语法要求严谨, 如, 主语。就语法结构而言, 英语的主语是很重要的句子成分, 它处于句子的主位 (theme) , 对全句具有“全面密切的关系”且不可或缺, 与谓语构成SV搭配, 共同构成句法构架的核心, 而且主语必须是名词, 名词词组或者名词性从句, 而绝非汉语般随性、自由、模糊, 甚至可有可无。如汉语“热的我满头大汗。”无主语可完全独立成句, 而英语译本则必须有主语:“I’m all in sweat.”如此种种, 都要求教师在英汉对比教学中逐步向学生渗透;其次, 汉译英中的增词。增词, 也缘于汉语句子的不完整性, 形散神不散。如:“爬得高, 摔得重。”但英语的句子需形神兼备, 缺失的部分必须补充完整, 故译文应为:“He who climbs high falls heavily.”;再次, 作为重话题 (topicprominent) 的汉语主题结构与重主语 (subject-prominent) 的英语的主谓结构, 在主语选择上的策略。如“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现在已经有了实施的机遇。”这是典型的主题结构而非主谓结构, 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并不是“有了机遇”的主语, 而是主题, 因此英语翻译中在主谓选在上应慎重, 可译为“We now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materialize 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the western regions.”;另外, 还有长句的切分以及汉语特有的四字句翻译, 汉语习语的表达等等, 都是与中国汉语言文化息息相通的, 是在平时教学中需要着重提出的。总之, 正如余光中在《翻译之教育与反教育》一文中所言:“翻译教学的千变万化, 不妨因材施教, 大致上不出二途。第一是从理论出发, 应用普遍的原理来处理个别的实例, 可称演绎法。第二是由经验入手, 从千百个实例中领悟出普遍的原理, 可称归纳法。”简言之, 翻译教学即以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需求一定之法为己所用。
下面, 就本次翻译考试的改革方向, 根据网上给出的样题, 作一分析:
剪纸 (paper cutting) 是中国最为流行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中国剪纸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在明朝和清朝时期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特别流行。人们常用剪纸美化居家环境。特别是在春节和婚庆期间, 剪纸被用来装饰门窗和房间, 以增加喜庆的气氛。剪纸最常用的颜色是红色, 象征健康和兴旺。中国剪纸在世界各地很受欢迎, 经常被用作馈赠外国友人的礼物。
首先通读整段, 这是一段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说明文, 语言简单, 理解上没有困难。这样的文章翻译起来基本上可以采取直译的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先找出其中是否有解释不通的词汇, 尤其要注意的是起衔接作用的关联词的用法, 确保前后语言的通顺连贯, 而这恰恰是很多大学生在翻译甚至写作中经常忽视的。表达上, 尤其注意个别词汇的拿捏, 如“增加喜庆的气氛”一句, “增加”如何表达, 是用常见的increase, add, fortify, 亦或enhance?这些都是平时英语单词掌握是需要辨析的, 要注意单词的习惯用法。给出的范文虽然比较简单, 但并不能说再真正的考试中还会如此, 因此, 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践中, 教师仍然应该引导学生平时多阅读, 多积累, 在学好英语的同时, 加大对母语文化与传统的了解, 扩大知识面, 这样在应对将来的翻译实践及考试就会有的放矢。
3 结束语
总之, 翻译题型的改变是四六级考试的一项重大改革, 是推动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的强动力。各高校教师应借此东风,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鼓励和指导学生以译者身份学习翻译, 在翻译中体会译事的乐趣与艰辛, 带着翻译的目的去阅读原文并解构文本, 然后在文本转换中加深对两种语言异同的了解, 在转换中借鉴已学译法、尝试新的译法, 创造属于自己的可行方法, 在长期实践中真正掌握某些转换规律, 建立思维转换机制, 最终达到提高翻译的水准和速度的目的。而教师本人则要在讲解翻译技能的同时做宏观指导, 对学生个各种译文版本加以汇集总结, 对比分析, 最终在学生达到能准确翻译的前提下, 上升到美学的角度, 从艺术的角度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从而引入翻译美学的概念, 让翻译的美最终灿烂绽放。
参考文献
[1]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 (En) .Oxford, 1965.
[2]林语堂.林语堂论翻译[C]//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3]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奈达.语言, 文化与翻译[M] (En)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5]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6]许渊冲.新世纪新译论[J].北京:中国翻译, 2000 (3) :2-6.
[7]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8]张曦.英语高级口译证书考试练习·翻译300题[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9]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015年六级翻译备考建议 第4篇
词汇 转换思维,理解含义
英语学习往往是按照词、句、篇(或段)的顺序进行,翻译练习也不例外。从词汇角度来看,六级翻译喜欢考查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如“拜年”“中国可持续战略”“PM2.5排放”等。对于这样的词汇,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对应的英文表达。不过,笔者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在词汇方面,六级翻译重点考查的不是词汇量,而是中英文思维的转换能力。
这里来举例说明。比如,六级改革样题的翻译题中曾出现“年夜饭”一词。考生即便不知道“年夜饭”的英文是什么,也可以结合文化背景和具体含义进行思考,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英文词汇来解释这个词。“年夜饭”是每年一次、象征家人团聚的聚餐,因此可以被翻译成the annual reunion dinner。再如,2013年12月六级考试第一套真题的段落翻译中曾出现过“皓月当空”一词。很多考生都觉得这个词不好翻译。的确,汉语中有很多四字词语都不好直译。考生可以以其具体含义为切入点,用对应的英文词汇进行解释。“皓”的意思是“明亮”,所以“皓月当空”就相当于“明亮的月亮在空中”,因此可以被译成bright moon in the sky。由此可见,考生在翻译汉语中的特色词汇时,首先要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及文化背景,然后再从自己已经掌握的英文词汇中选取对应的单词或短语进行解释。
词汇积累方面,笔者推荐考生使用《上海市外语口译证书考试系列:高级翻译教程》,因为书中的内容对中国的文化、历史、经济、社会发展都有涉及,非常适合考生学习、借鉴。此外,考生每周至少要精读几篇《中国日报》(China Daily)或者其网站上的文章。尽管对于多数考生而言,这份报纸的内容有些难,但是其中有很多涉及日常生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及短语,非常适合考生参考。最后,考生还要注意收听VOA、BBC和CNN的节目,并对所听内容进行简单复述,养成看英语、听英语、说英语的好习惯,同时训练中英文思维的转换能力。
句子 直译为主,遵循语法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兼翻译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也就是说,英语受语法限制,在句子的结构和形式上必须保持完整;而汉语相对松散且句法不定。因此,在六级翻译中,考生应在遵循语法规范的前提下以直译为主,适当意译,确保英语句子的完整、准确。
例1:反映在艺术和文学中的乡村生活理想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特征。(2014年12月六级第一套真题)
分析:首先,考生要确定这句话的主干是什么。这句话的主语是“反映在艺术和文学中的乡村生活理想”。其中,“反映在艺术和文学中的”是修饰“乡村生活理想”的定语。所以这句话的主干是“乡村生活理想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特征”。考生可以先译主干(The ideal rural lifestyle is a major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civilization),然后译定语。这里的定语既可以译成定语从句,也可以译成过去分词短语(reflected in art and literature)。
参考译文:The ideal rural lifestyle reflected in art and literature is a major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例2:中国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也被称为春节。(2013年12月六级改革样题)
分析:这句话由两个分句组成,分别是“中国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和“(这个节日)在中国也被称为春节”。英语句子中,一句话只能有一个或一组谓语动词。换句话说,逗号是不能连接两个独立的句子的,除非有连词连接。因此,考生在翻译这句话时应将其拆分成两个独立的句子,同时注意前半句中形容词最高级的使用。
参考译文:Chinese New Year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 In China,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Spring Festival.
例3:土豪以前指欺压佃户和仆人的乡村地主,现在用于指花钱如流水或喜欢炫耀财富的人,也就是说,土豪有钱,但是没有品位。(2014年6月六级第二套真题)
分析:翻译这句话时,考生可以根据语义分段处理,将其拆分成几个句子分别翻译。其中,“欺压佃户和仆人的乡村地主”包含“……的……”结构,可以译为定语从句。翻译时,考生要注意先行词和由关系词引导的从句之间的关系。“现在用于指花钱如流水或喜欢炫耀财富的人”这个分句既可以译为定语从句,也可以译为非谓语动词结构。“花钱如流水”的意思是花钱无止境、挥霍无度,可以简单译成spending money without limits。“也就是说”可以译成英语中的固定说法that is to say。“土豪有钱,但是没有品位”可以利用prefer A to B或者own A rather than B的结构。
参考译文:The word tuhao used to mean rural landlords who oppressed their tenants and servants, while now it refers to people spending money without limits or those showing off. That is to say, tuhao own money rather than taste.
nlc202309042023
段落由句子组成,所以译好每一个句子是译好整个段落的基础。备考期间,考生要注意积累定语从句、被动语态、形容词/副词最高级、非谓语动词等语法结构的英文表达以及一些固定搭配,以便在答题时灵活运用。
段落 还原逻辑,巧用技巧
翻译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两种语言中会有一些对等词。然而,考生若想完全依赖对等词的转换来达到翻译的目的,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特有的表达习惯。翻译时,考生务必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译文,如果机械地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不仅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和态度,还有可能使译文前后矛盾,闹出笑话。段落翻译是词汇和句子翻译的综合运用,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下面笔者就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供广大考生参考。
增词法
所谓“增词法”是指必要时在译文中合理添加一些原文没有的词句,表面上看不够忠实,但是增加的词汇所表达的含义并非无中生有,而是隐含在原文之中。
例1:除了关注高等教育外,还将寻找新的突破以确保教育制度更加公平。(2014年12月六级第二套真题)
分析:这句话缺少主语,考生在翻译时要进行添加。由于句中的行为都是政府的职责,所以这句话的主语应该是the government。
参考译文:in addition to focusing on higher education, the government will also find a breakthrough point to ensure the fairnes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例2:为驱厄运、迎好运,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2013年12月六级改革样题)
分析:为了承接这句话前面的“各地欢度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有很大差异,但通常每个家庭都会在除夕夜团聚,一起吃年夜饭”,考生可以在翻译时增补“it is also a tradition for every family to ...”,确保译文逻辑通顺、语义连贯。
参考译文:It is also a tradition for every family to thoroughly clean the house in order to sweep away ill fortune and to bring in good luck.
例3:该报告还突出强调了未来几年需要关注的问题。(2014年6月六级第三套真题)
分析:英语重形合,汉语多意合。汉语常常会省略逻辑连接词,但逻辑连接词恰恰是英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上面这句话中的“还”字表明,这句话与上文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考生在翻译时需要在句首添补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逻辑连接词furthermore。
参考译文:Furthermore, it highlights some problems we need to focus on in the next few years.
在翻译时,考生除了要注意及时增补语法功能词,还要注意增补与汉语文化内涵相关的注释信息。比如,“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就可以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由于外国读者可能会不知道“诸葛亮”是谁,所以在译文中增补the mastermind这样的注释性表达很有必要。
减词法
减词是在不影响原文含义的情况下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避免拖泥带水。在汉语中,有时为了表达生动,会用一些比较形象具体的词汇、成语或者比喻修辞。有些句子为了加强语气,还会连续使用多个意思相近的短语。翻译这类句子时,考生可以酌情省译,译出主要含义即可。
例4:系列报告包括三部分:科学发展报告,高技术发展报告,中国可持续战略报告。(2014年6月六级第三套真题)
分析:这句话中,“报告”一词共出现四次。考生在翻译时可以先翻译“系列报告包括三部分”,而冒号之后的三个“报告”可以全部省译。
参考译文:The reports cover three aspect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hig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strategy of China.
调整修饰成分的语序
中英文语句中,主要成分的语序是基本相同的,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谓语之后。然而,句中的修饰成分(如定语的位置和状语的次序)则有同有异,变化多端。因此,考生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调整定语和状语的语序。
例5:大妈是对中年妇女的称呼,但是现在特指不久前金价大跌时大量购买黄金的中国妇女。(2014年6月六级第二套真题)
分析:在原文后半句中,“不久前金价大跌时大量购买黄金的”作为前置定语修饰“中国妇女”。由于这里的定语较长,在英文中译成前置定语不好处理,因此可将其后置,译成定语从句。翻译时,考生可先译先行词“中国妇女”(those Chinese women),然后添加关系词who,其后是who引导的定语从句。
参考译文:The word dama is used to describe middle-aged women. However, it now refers in particular to the Chinese women who rushed to purchase gold in large amount when the gold price dropped sharply not long ago.
最后,笔者和考生分享几句“翻译口诀”:词典意不可靠,语境更重要;参考译文只参考,译对就好。备考期间,考生要着重选择与中国文化、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的材料进行练习。翻译过程中,考生要注意中英文思维的转换,以直译为主,适当意译,严格遵循语法要求,确保用词准确、语言流畅,采点得分。翻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很难立竿见影,所以考生需要勤加练习。祝愿2015年的考生考试成功!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5篇
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宋代:赵以夫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译文: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佳人的心事有谁能够知晓呢!与他相逢的初次是在自己的小红楼一次宴会,那是个天凉暑退、夜色沉沉的难忘之夜。竹韵荷风,多么美丽,幽僻的场所,二人初通情爱之后的再度相逢。短暂相会很快过去了,就像空中飘浮的云彩,霎那间消逝得无影无踪,一去而不复返了。
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泪珠滴落,湿润了精美的.信笺;小楼中仍然弥漫着珠饰的香气。然住事如过眼烟云,旧情终难以续,苦苦思恋的结果呢,却不过是徒增烦恼而已。牛郎织女银河相阻,尚有每年七夕鹊桥相会,可是自己却与情人永无相见之日。
注释:
翠绡(xiāo)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鹊桥仙:词牌名。富沙:地名,即古建瓯县城,为词人任职所在之地。翠绡:疏而轻软的碧绿色的丝巾,古代女子多以馈赠情人。
锦笺(jiān)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锦笺:精致华美的信纸。珠:珍珠镶嵌的首饰,是“再相逢”时的赠物。歇:消散。
赏析:
这首词是为友人写的伤离之作,抒写作者对歌伶乐伎及其所代表的那个社会阶层不幸女性们的深切同情。全词上片写欢情,下片写离恨,中间用“又还”句过渡,铺排得体,结构紧密,笔淡而情浓,是篇较有特色的作品。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是说在初秋日,天凉暑退,夜色沉沉。在她的小楼中,在七夕的宴席上,她偷偷地赠给他一条碧色的丝巾,表述她内心的情意。依内容次序,三句应当逆读,词中这样安排,即使句子顿挫有味,亦能突出“翠绡”一语。翠绡是疏而轻软的碧绿色的丝巾,古代女子多以馈赠情人。翠绡传情,故夜宴亦倍添欢乐,天气也仿佛格外清爽。总之,那天晚上他沉浸在欢乐与幸福之中,一切都完整地、甜蜜地保留在他心上。“欢宴”二字,写场面、气氛,烘托出恋人,当时的欢乐与幸福。“欢宴”与“翠绡”句对照,说明:她在“欢宴”的大庭广众之中偷偷赠物传情,她爱得是那样深,那样急切,简直有点忘乎所以。这一句寥寥数字勾勒出情事的美好:节日、时间、地点、天气到人物,无不美好,让人难以忘怀。
“竹边荷外再相逢”句则是说这是暗通情愫之后的一次幽会,地点在荷塘附近的丛竹旁边。前者席上初逢,只能借物传情,这回则可以尽情地互诉衷曲了。但是,作者的笔峰一转,传达的情意变了。如果说前一句是美好的幸福,这一句则是美好的惆怅,因为在苦苦盼望之后的相会是那么匆匆逝去,就像“碧云飞去”一样,不能不令人无奈、愁苦。这两句对往昔的回忆,自然引出下片的千缕闲愁,万种情思。
“锦笺”二句,睹物怀人,叹惋无尽。锦笺,精致华美的信纸,是她捎来的信笺。珠,珍珠镶嵌的首饰,是“再相逢”时的赠物。二句写欢聚已逝只能面对她情意绵绵的信和尚带余香的赠物空自追念,低回不已。一“尚”、一“未”,写记忆犹新,前情在目,上承情事,下启愁怀。锦笺墨迹未干,珠饰还散发着她的香气,而往事浮云,旧情难续。万种愁怀,由“空惹”一句道出。说“空惹”,或许是由于信物尚存,难成眷属;或许是由于旧情未泯,人已杳然。总之,这在封建社会是常见的爱情的悲剧。悲剧已成,“锦笺”“珠香”,于事无补:“闲愁千缕”,也是自寻烦恼罢了。但是,惹出“闲愁千缕”的,不仅是她的所赠,还有七夕这个敏感的夜晚以及跟它有关的神话传说。
韩鄂《岁华记丽》卷三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古人七夕词,无不提到牛郎织女,感慨他们一年才一见的刻骨相思,但秦观却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有新意也有深意。赵以夫此词也是更进一步地写,认为自已和情人还不如牛郎织女,他们尚能一年一见,而自己和情人的再见却杳杳无期。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6篇
[唐代]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难得等到七夕她已驾着七香车。刚刚两心相会又忧无情的晓霞。
清风夜静,唯有玉佩的响声,日光微弱点吧,不要晒枯了艳丽的鲜花。
月中的嫩桂,它把馨香传得更远更远。星间的高榆给人间送来舒适的影斜。
她不想人间知道他们相会的事,因妒成都卜肆中有人能识别灵筏。
注释
壬申:大中六年,时商隐在梓州柳仲郢幕。
七夕: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七香车:用多种香料涂饰的车。《太平御览魏武帝与杨彪书》:“今赐足下画轮四望通幢七香车二乘。”
日薄:(七日)将晚时日光渐淡。
嫣(yān):同蔫,蔫萎不鲜活。
桂嫩:指初七夜新月半圆。
榆:白榆。星名。《乐府诗集陇西行》:“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
卜肆(sì):占卜的摊子。
槎(chá):木筏。
赏析:
前六句讲的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一二句讲的是织女已驾车渡河,与牛郎相会,他们相会之后,害怕此夜良时将逝,所以“起视夜何其”,直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三四句讲的是牛女相会时,牛郎好像听到了织女环佩的声音,又好像看见了她如花之貌,风轻轻的吹来,所以佩响轻微。日薄,所以花容不萎。想象织女于黄昏时动身离开,故曰“日薄”。五六句讲的是月桂为他们传送嫩香,白榆为他们投影翳蔽,成就他们好合。
织联讲的是织女不想要人间知道他们相会的事情,忌有成都卜肆中识灵槎的人。抒发了自己深切的感叹。织句讲的是双星不想人间知道他们的秘密,深怪成都占卜摊子上的严老头子懂得灵槎而多管闲事。从字面上看,只能作如上解说;至于还有什么特定的寓意,尚无有力证据,不敢妄言。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7篇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前言】
《七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首联作者通过对比,对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层的刻划;颔联借用环境的陪衬和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和作者难以为怀的悲怆心情;颈联着想天外,运用浪漫主义的妙笔进行渲染;尾联貌似平淡,其实蕴含无限缠绵的情思。全诗构思新奇,抒情深细,语言工整,妙语天成。
【注释】
⑴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晚。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旧俗妇女于是夜在庭院中进行乞巧活动。
⑵浦:水边。别浦:指天河、银河。王琦云:“以其为牛女二星隔绝之地,故谓之曰别浦。”
⑶罗帷:丝制帷幔。战国楚宋玉《风赋》:“跻于罗帷,经于洞房。”
⑷“鹊辞”句:七夕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事见应劭《风俗通义》。又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除,以乞巧。事见宗懔《荆楚岁时记》。
⑸花:黎简校作“萤”。曝(pù)衣楼: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唐沈佺期《七夕曝衣篇》诗:“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
⑹金镜:圆月。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诗》),暗喻自己与所眷恋的女子不能团圆。
⑺玉钩:状新月、缺月,望月而冀其复圆,寓人间别而重逢意。
⑻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三·〈苏小小歌〉序》:“《乐府广题》曰:‘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这里指自己曾经欢遇的女郎。
⑼更:《全唐诗》校“一作又”。一秋:即一年。
【翻译】
天河隐隐逢七夕,独处罗帐半夜愁。乌鹊离去穿线月,萤火飞入晒衣楼。牛女双星合又分,人世情侣望玉钩。不见钱塘苏小小,独处寂寞又一秋。
【赏析】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一写天上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一写人间孤男,夜半怅然怀愁。银河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后重又分手的地方,因此称“别浦”。今夜别浦云水迷茫,星汉闪烁,牛女在鹊桥上还能依相偎珍惜这美好的一瞬,互诉别后一年来的相思深情。虽然匆匆一面,仍不免执手相看泪眼而黯然离去,但他们毕竟是喜得重逢,欢情如旧,悲中有乐。默想自身,一年前此夕定情以后就天各一方,重会无日。此刻已到了夜半,正是牛女情浓时;而诗人则只能怅卧罗帷之中,瞪大了眼,在相思中煎熬,心头的愁云越压越重,何况今后能否再见一面也在未知之天,真是“思牵今夜肠应直”(李贺《秋来》)。相比之下,自己的苦况远远超过了牛女。首联透过对比,宾主分明地对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一层的刻划,可谓出手不凡。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一夜容易,但在离人的心里却又是那般漫长。新月终于悄悄地挂在天边,喜鹊搭桥的时限也已到来。鹊群无可奈何地辞别了银月照映下的人间穿线乞巧的少女,鼓翅飞离而去。牛女重又陷入痛苦相思岁月之中。天色渐明,拂晓的轻寒,秋花映入诗人的曝衣楼。七夕曝衣,是当时的习俗。“花入曝衣楼”这一凄清的情景,定会勾起诗人对一年前七夕定情的缅怀,曝衣楼或许就是他们定情的场所。本来,诗人长夜不寐,一缕情思时时萦绕着那远去的恋人;如今七夕刚过,只有秋花辉映于曝衣楼上,当年伊人的倩影却已渺如黄鹤,杳不可见。这一颔联借用环境的陪衬和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和诗人难以为怀的悲怆心情。
“天上分金境,人间望玉钩。”天已经大亮了,诗人还痴痴地凝望着碧空的半弯缺月,潸然欲涕。月亮本就像一面明镜,眼下却只剩下半轮,真成了破镜。牛郎织女可能都各自拿了一半,苦苦地隔河相望了。然而人间的破镜却难能重圆。望着望着,他多么想借助天上的玉钩把两颗破碎的心钩连到一起,有情人总该重归于好。颈联又着想天外,运用浪漫主义的妙笔,给这一幕爱情悲剧渲染上几丝美丽的光彩,虽然这毕竟属于幻想。
“钱塘苏小小,又值一年秋。”幻想终于破灭了,诗人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他日思夜想的恋人,可能是像南齐钱塘苏小小那样的名妓。年前一别,刻骨铭心,不觉又到了秋风瑟瑟的季节。别时容易见时难,诗人的遭际竟然比牛女还要不幸。面对茫茫的前景,一阵阵难以言说的隐痛又袭上诗人心头。这一貌似平谈的结尾,蕴蓄着无限缠绵的情思,表现出怅恨不尽的意味。
七夕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8篇
(评分人数不足)
朝代:宋代
作者:张耒
原文:
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行秋回斗杓。
神宫召集役灵鹊,直渡天河云作桥。
桥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
织成云雾紫绡衣,辛苦无欢容不理。
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得牵牛夫。
自从嫁后废织,绿鬓云鬟朝暮梳。
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踏来时路。
但令一岁一相逢,七月七日河边渡。
别多会少知奈何,却忆从前恩爱多。
匆匆离恨说不尽,烛龙已驾随羲和。
河边灵官晓催发,令严不管轻离别。
空将泪作雨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
寄言织女若休叹,天地无情会相见。
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
鹊桥仙·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9篇
鹊桥仙·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沈沈无暑。
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
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译文
佳人夕心事有谁能够知晓呢!与他相逢夕 * 是在自己夕小红楼一夜宴会,那是个天凉暑退、夜色沉沉夕难忘之夜。竹韵荷风,多么美丽,幽僻夕场所,二人初通情爱之后夕再度相逢。短暂相会很快过去了,就像空中飘浮夕云彩,霎那间消逝得无影无踪,一去而不复返了。
泪珠滴落,湿润了精美夕信笺;小楼中仍然弥漫着珠饰夕香气。然住事如过眼烟云,旧情终难以续,苦苦思恋夕结果呢,却不过是徒增烦恼而已。牛郎织女银河相阻,尚有每年七夕鹊桥相会,可是自己却与情人永无相见之日。
注释
鹊桥仙:词牌名。
富沙:地名,即古建瓯县城,为词人任职所在之地。
翠绡:疏而轻软夕碧绿色夕丝巾,古代女子多以馈赠情人。
锦笺:精致华美夕信纸。
珠:珍珠镶嵌夕首饰,是“再相逢”时夕赠物。歇:消散。
赏析:
这首为友人写的伤离之作,写得秀不在句而在神,浓在情而不在墨。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在初秋日,天凉暑退,夜色沉沉。在她的小楼中,在七夕的宴席上,她偷偷地赠给他一条碧色的丝巾,表述她内心的情意。依内容次序,三句应当逆读,词中这样安排,既使句子顿挫有味,亦能突出“ 翠绡 ”一语。翠绡是疏而轻软的碧绿色的丝巾,古代女子多以馈赠情人。翠绡传情,故夜宴亦倍添欢乐,天气也仿佛格外清爽。总之,那天晚上他沉浸在欢乐与幸福之中,一切都完整地、甜蜜地保留在他心上。“ 欢宴”二字,写场面、气氛,烘托出恋人,当时的欢乐与幸福。“欢宴”与“翠绡”句对照,说明:她在“欢宴”的大庭广众之中偷偷赠物传情,她爱得是那样深,那样急切,简直有点忘乎所以。这一句寥寥数字勾勒出情事的美好 :节日、时间、地点、天气到人物,无不美好,让人难以忘怀。
“竹边荷外再相逢”——这是暗通情愫之后的一次幽会,地点在荷塘附近的丛竹旁边——一个美丽而幽僻的处所。前者席上初逢,只能借物传情,这回则可以尽情地互诉衷曲了。但是,作者的笔峰一转,传达的情意变了。如果说前一句是美好的幸福,这一句则是美好的惆怅,因为在苦苦盼望之后的相会是那么匆匆逝去,就像“ 碧云飞去 ”一样,怎能不令人无奈、愁苦呢?这两句对往昔的回忆,自然引出下片的千缕闲愁,万种情思。
“锦笺”二句,睹物怀人,叹惋无尽。锦笺,精致华美的信纸,是她捎来的信笺。珠,珍珠镶嵌的首饰,是“再相逢”时的赠物。二句写欢聚已逝只能面对她情意绵绵的信和尚带余香的赠物空自追念,低回不已。
一“尚”、一“未”,写记忆犹新,前情在目,上承情事,下启愁怀。锦笺墨迹未干,珠饰还散发着她的香气,而往事浮云,旧情难续。万种愁怀,由“空惹”一句道出。为什么说“ 空惹 ”?或许是信物尚存,难成眷属,或许是旧情未泯,人已杳然吧!总之,这在封建社会是常见的爱情的悲剧。悲剧已成,“锦笺”“珠香”,于事无补;“闲愁千缕”,也是自寻烦恼罢了。
但是,惹出“ 闲愁千缕”的,不仅是她的所赠,还有七夕这个敏感的夜晚以及跟它有关的神话传说。韩鄂《岁华记丽》卷三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古人七夕词,无不提到牛郎织女,感慨他们一年才一见的刻骨相思,但秦观却说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有新意也有深意。赵以夫此词也是更进一步地写。认为自已和情人还不如牛郎织女,他们尚能一年一见,而自己和情人的再见却杳杳无期啊!
总之,上片写欢情,下片写离恨,中间用“又还”句过渡,铺排得体,结构紧密。上下互相映衬,中心十分突出。全词笔淡而情浓,是篇较有特色的作品。
鹊桥仙·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译文
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不像牛郎织女要下凡人间。皎洁的月光中停下吹凤箫,摆一摆手告别人间去成仙。
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
注释
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
缑(gōu)山:在今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子指在缑山成仙的王子乔。
云渺(miǎo):高远貌。
痴(chī)牛騃(ái)女:指牛郎织女。在这里不仅限于指牛郎织女,而是代指痴迷于俗世的芸芸众生。
凤箫声:王子乔吹笙时喜欢模仿凤的叫声。
时人:当时看到王子乔登仙而去的人们。
槎(chá):竹筏。
银河:天河。
尚(shàng):还。
前缘:前世的因缘。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题为七夕,是写与友人陈令举在七夕夜分别之事。
上片落笔先写陈令举之风度,他高情云渺,如侯家人于缑氏山头的王子晋在风箫声声的新月之夜,没有望到家人,自己便飘然而去。与友人在七夕夜分别,词人自然想到牛郎织女,但陈令举不像他们那样痴心于儿女之情。
下片想象友人乘坐的船只来到银河之中,当他回到人间时,就挟带着天上的天风海雨。接着他评价二人的友谊能够相逢共一醉,那是前世有缘,当天风海雨飘飘散去之后,友人也将随风飘去。
写送别,一般人都会徒增伤感,而词人却是豪气纵横,驰骋想象,遨游天界银河,如陆游所说“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一般写七夕银河,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类的柔情凄景,而词人笔下那天风海雨之势,正显露了他不凡的气魄与胸襟,这种逼人的天风海雨,便是他豪放词风形象性的说明。
鹊桥仙·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文
清代 顾太清
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栏干斜转玉绳低,问乞得、天机多少?
闺中女伴、天边佳会,多事纷纷祈祷。神仙之说本虚无,便是有、也应年老。
注释
玉绳:星名。常泛指群星。
闺中女伴:指画中联吟赋诗的仕女们。
鉴赏
词作于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年),太清三十九岁。
这是一首题画词,画为云林所绘《闰七夕联吟图》的仕女图。七夕联吟的是画的.主题,所以词人从七夕写起。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佳期,银河的鹊桥架起来了。因为作画之时时逢闰七月,有了两个佳期,桥也再次“重驾”,而人间也有了两次乞巧活动,女子们希望乞得终生幸福,找到一位如意郎君的机会也有两次。词人问,她们在斗转星移,星光也在移动的夜晚,不知乞得了多少天机。词人对此提出了疑问。因为年年有七巧节,也年年有乞巧活动,但妇女们也未必总是幸福,原因是世间总是“多事纷纷”。神话故事,本来“虚无”,“便是有”,牛郎织女“也应年老”了。词人对于男女婚姻爱情的幸福的追求寄予同情,但又做出疑惑的结论,这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幅仕女图,住在表现女性美,其中也包括了画中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内心美。词人舍弃了历来对于这种美的歌颂,而别出机杼地引导出了一个富有哲理性的命题,即美丽的愿望,在人间常常是难以如愿的。它启发人思考,同时也深化了词的思想主题。
鹊桥仙·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4原文:
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宋代:赵以夫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译文: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佳人的心事有谁能够知晓呢!与他相逢的初次是在自己的小红楼一次宴会,那是个天凉暑退、夜色沉沉的难忘之夜。竹韵荷风,多么美丽,幽僻的场所,二人初通情爱之后的再度相逢。短暂相会很快过去了,就像空中飘浮的云彩,霎那间消逝得无影无踪,一去而不复返了。
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泪珠滴落,湿润了精美的信笺;小楼中仍然弥漫着珠饰的香气。然住事如过眼烟云,旧情终难以续,苦苦思恋的结果呢,却不过是徒增烦恼而已。牛郎织女银河相阻,尚有每年七夕鹊桥相会,可是自己却与情人永无相见之日。
注释:
翠绡(xiāo)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鹊桥仙:词牌名。富沙:地名,即古建瓯县城,为词人任职所在之地。翠绡:疏而轻软的碧绿色的丝巾,古代女子多以馈赠情人。
锦笺(jiān)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锦笺:精致华美的信纸。珠:珍珠镶嵌的首饰,是“再相逢”时的赠物。歇:消散。
赏析:
这首词是为友人写的伤离之作,抒写作者对歌伶乐伎及其所代表的那个社会阶层不幸女性们的深切同情。全词上片写欢情,下片写离恨,中间用“又还”句过渡,铺排得体,结构紧密,笔淡而情浓,是篇较有特色的作品。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是说在初秋日,天凉暑退,夜色沉沉。在她的小楼中,在七夕的宴席上,她偷偷地赠给他一条碧色的丝巾,表述她内心的情意。依内容次序,三句应当逆读,词中这样安排,即使句子顿挫有味,亦能突出“翠绡”一语。翠绡是疏而轻软的碧绿色的丝巾,古代女子多以馈赠情人。翠绡传情,故夜宴亦倍添欢乐,天气也仿佛格外清爽。总之,那天晚上他沉浸在欢乐与幸福之中,一切都完整地、甜蜜地保留在他心上。“欢宴”二字,写场面、气氛,烘托出恋人,当时的欢乐与幸福。“欢宴”与“翠绡”句对照,说明:她在“欢宴”的大庭广众之中偷偷赠物传情,她爱得是那样深,那样急切,简直有点忘乎所以。这一句寥寥数字勾勒出情事的美好:节日、时间、地点、天气到人物,无不美好,让人难以忘怀。
“竹边荷外再相逢”句则是说这是暗通情愫之后的一次幽会,地点在荷塘附近的丛竹旁边。前者席上初逢,只能借物传情,这回则可以尽情地互诉衷曲了。但是,作者的笔峰一转,传达的情意变了。如果说前一句是美好的幸福,这一句则是美好的惆怅,因为在苦苦盼望之后的相会是那么匆匆逝去,就像“碧云飞去”一样,不能不令人无奈、愁苦。这两句对往昔的回忆,自然引出下片的千缕闲愁,万种情思。
“锦笺”二句,睹物怀人,叹惋无尽。锦笺,精致华美的信纸,是她捎来的信笺。珠,珍珠镶嵌的首饰,是“再相逢”时的赠物。二句写欢聚已逝只能面对她情意绵绵的信和尚带余香的赠物空自追念,低回不已。一“尚”、一“未”,写记忆犹新,前情在目,上承情事,下启愁怀。锦笺墨迹未干,珠饰还散发着她的香气,而往事浮云,旧情难续。万种愁怀,由“空惹”一句道出。说“空惹”,或许是由于信物尚存,难成眷属;或许是由于旧情未泯,人已杳然。总之,这在封建社会是常见的爱情的悲剧。悲剧已成,“锦笺”“珠香”,于事无补:“闲愁千缕”,也是自寻烦恼罢了。但是,惹出“闲愁千缕”的,不仅是她的所赠,还有七夕这个敏感的夜晚以及跟它有关的神话传说。
韩鄂《岁华记丽》卷三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古人七夕词,无不提到牛郎织女,感慨他们一年才一见的刻骨相思,但秦观却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有新意也有深意。赵以夫此词也是更进一步地写,认为自已和情人还不如牛郎织女,他们尚能一年一见,而自己和情人的再见却杳杳无期。
总之,上片写欢情,下片写离恨,中间用“又还”句过渡,铺排得体,结构紧密。上下互相映衬,中心十分突出。全词笔淡而情浓,是篇较有特色的作品。
鹊桥仙·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5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宋代〕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译文
今夜是牛郎织女会面的好时光,这对相会的夫妻懒得再为耕织忙。寂寞的群仙要生妒嫉了:娇美的月亮姊姊蹙紧了娥眉,风阿姨兴风吹雨天地反常。相见匆匆忙忙,短暂的聚首真不如不见,重新搅起离别的忧伤。见面的欢乐总不抵久别的愁苦多,反倒又增添了新愁带回品尝。
注释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传说牛郎织女此夜渡过银河相会。双星:指牵牛、织女二星。慵(yōng):懒。娟娟(juān juān):美好的样子。月姊(zǐ):月宫中的仙子。颦(pín):皱眉。农历初七月亮将及半圆,因言满眉颦。风姨:传说中司风之神。原为风伯,后衍为风姨。草草:匆匆之意。争如:怎么比得上。这里是还不如的意思。不抵:不如,比不上。
赏析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范中国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别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配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贵桥别(《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别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别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贵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体搅别离心绪。别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别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别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体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别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体,新欢又何其深体,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别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此可断言。“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贵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别(《窦娥冤》曲词)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贵匪夷所思。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别(《花庵词选》)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范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别,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别,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别。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别(《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贵广大。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佳话。
范成大
七夕节六级原文翻译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