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临床分析
剖宫产临床分析(精选12篇)
剖宫产临床分析 第1篇
1.1 资料来源
总结我院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 2年来我院共收住孕产妇863例, 其中剖宫产321例。年龄21~42岁, 平均31.5岁;初产妇240例, 经产妇81例;孕周36﹢1~43周, 平均39﹢2周。
1.2 方法
对住院后分娩孕妇, 严格掌握产程变化, 详细观察掌握手术指征。
2 讨论
2.1 剖宫产率原因分析
医院基础设施的提高如:胎儿电子监护系统, 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手段的应用, 使医生能及早发现异常情况选择性剖宫产。产科住院分娩条件优良, 手术麻醉技术提高, 医护人员剖宫产技术熟练, 使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缩短, 为孕妇及家属所接受, 从而使剖宫产手术指征放宽, 是剖宫产率升高原因之一。
近年来, 孕妇对母婴安全的要求提高, 一些易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阴道助产方式如:胎头吸引, 高、中位产钳已逐渐停止使用, 代替它们的是孕妇认为新生儿头不受挤压, 能确保新生儿安全的剖宫产术, 避免了过去一些复杂困难的阴道助产给母婴带来的损伤, 扩大了剖宫产指征。计划生育的广泛推行使珍贵儿增多, 且分娩时有的患者不能与医生合作, 有的甚至直接要求手术, 致使剖宫产率也随之升高。
2.2
胎儿宫内窘迫的假阳性诊断是增加剖宫产的原因之一, 通过临床资料分析, 有些以胎儿宫内窘迫为指征手术的剖宫产儿, 娩出时1 minAPgar评分8分, 甚至10分, 这说明仅靠胎心率异常诊断胎儿宫内窘迫可能造成一些“过度诊断”。因此诊断胎儿宫内窘迫应结合原因, 胎动、胎盘功能测定、羊水性状、胎心监护、产程进展等多项指标, 动态观察、综合分析, 以减少过度诊断, 降低剖宫产率, 力求做到, 即不盲目增加手术产, 又不延误治疗。
2.3 羊水过少
羊水过少是胎儿处于危险状态的重要信号, 在临产时常因脐带受压或产时宫缩直接影响胎盘血液循环而致胎儿宫内窘迫, 甚至猝死宫内, 但不一定所有的羊水过少, 均需行剖宫产。
2.4 头盆不称
头盆不称可导致梗阻性难产, 临床上绝对头盆不称是剖宫产手术指征, 而相对头盆不称原因复杂, 部分是因为标准掌握不严格, 宫缩乏力时不能及时应用催产素而未达到有效宫缩, 产妇过于疲劳未及时纠正, 试产时间不足, 观察产程不严密, 未能及时转化治疗, 即以头盆不称而行剖宫产术。
2.5 臀位
臀位分娩的胎儿易发生损伤、窒息、颅内出血等, 死亡率较高。由于家属及孕妇不愿冒险, 医生又顾虑发生意外而致医疗纠纷, 使剖宫产几乎成了臀位唯一的分娩方式。但臀位不宜常规行剖宫产术, 对骨盆正常、中等大小的单臀胎儿及经产妇, 在产力良好的情况下, 可经阴道试产。
2.6 社会因素
①由于计划生育, 优生优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人们愿望不仅要求围生儿存在, 还要保证今后身体、智力发育正常, 产妇与家属错误认为剖宫产较阴道分娩对胎儿安全而要求剖宫产;②部分孕妇担心或不能忍受漫长的宫缩阵痛, 对阴道分娩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不论有无指征, 强烈要求手术;③有些孕妇没有得到良好的保健知识, 不懂得分娩是一种自然现象, 迷信, 挑选良辰吉日而行剖宫产;④对医生而言, 担心在分娩过程中, 万一发生意外而引起纠纷, 或因有些医生业务能力有限, 不能准确估计胎儿及孕妇的情况, 从而放宽手术指征, 施行剖宫产术。
2.7 巨大儿
巨大儿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指征, 但自然分娩的并发症是严重的, 适当放宽手术指征, 可改善胎儿预后, 因此应加强产前检查, 准确估计胎儿大小, 指导孕妇合理膳食、科学营养、适当运动, 可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2.8 疤痕子宫
主要原因与医患双方都不愿意承担风险, 据文献报道, 首次为子宫下段横切口者, 阴道分娩的子宫破裂的危险性为1%, 因此应适时掌握疤痕子宫, 手术指征, 选择性阴道试产。
综上所述, 剖宫产手术虽然是解决难产和高危妊娠的一种手段, 代替了一些困难的阴道助产手术, 其安全性也被社会所公认, 但手术必定有一定的风险性, 如:麻醉意外、术中、术后出血、粘连等并发症。因此, 一定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排除不必要的社会干扰做好孕产期保健, 不断提高产科医师技术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剖宫产,剖宫产指征,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1]黄醒华.剖宫产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0, 16 (5) :259.
[2]初幸之, 李广太.剖宫产再次妊娠与阴道分娩.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0, 16 (6) :293.
[3]邢淑放.剖宫产术的合理应用.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29 (5) :450.
剖宫产临床分析 第2篇
[ 11-12-06 11:57:00 ] 作者:王润芝 编辑:studa090420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产妇16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组产妇的分娩方式,母婴结局。结果 160例产妇进行阴道分娩试产62例,40例试产成功,再次剖宫产120例。阴道分娩组的产后再出血率、出血量、产褥感染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新生儿结局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不是再次剖宫产的绝对指征,应该给予试产的机会。【关键词】剖宫产;再次分娩;阴道分娩;新生儿结局
合理利用剖宫产解决在分娩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是衡量产科技术质量的标志之一[1]。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手术指证的放宽,产妇行剖宫产率也逐渐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应增加。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是选择阴道分娩还是再次剖宫产已经成为产科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由于过度强调子宫破裂问题,绝大部分孕妇直接选择了再次剖宫产。为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现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160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产妇16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产妇,均无传染病史及凝血功能障碍,无精神病,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28岁。孕34~41周。文化层次:大学24例,初高中120例,小学16例。前次剖宫产术式:腹膜外剖宫产24例,子宫下段剖宫产115例,子宫体部剖宫产4例,术式不详17例。
1.2 分娩方式的选择:
经详细查阅病历及询问病史,了解切口无延长及异常裂伤,由医生及其家属共同商量决定产妇的分娩方式。阴道试产指征[2]:①孕妇愿意接受试产。②此次妊娠距上次剖宫产2年以上。③无相对头盆不称。④无再次子宫损伤史。⑤前次剖宫产指征不复存在,又未发现新的剖宫产指征。⑥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⑦产前B超提示子宫下段瘢痕厚度≥35mm。试产要求:临产,临产后实行一对一全程陪伴分娩,必要时合理谨慎使用缩宫素,试产中医院需具备随时手术、输血和抢救的条件,密切观察产妇的宫缩强度、产程进展、胎心变化,一旦出现头盆不称、先兆子宫破裂或胎儿窘迫,则及时改行剖宫产,适当阴道助产缩短产程,第二产程禁止加腹压以防子宫破裂,产后注意探查宫腔,尤其是子宫下段疤痕处是否完整。不同意试产或无阴道试产指征者均择期再次剖宫产。
1.3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比较两组产妇的再出血率、出血量、产褥感染率,以及新生儿发生窒息、湿肺、吸入性肺炎、肺不张、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记数资料采用结果以(X±s)表示,用SPSS13.0统计软件。t检验做组间比较,卡方检验做计数资料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娩方式分析及产妇结局:
该组160例产妇,进行阴道分娩试产62例,有22例出现头盆不称、先兆子宫破裂或胎儿窘迫及时改行剖宫产,40例试产成功,占25.0%,再次剖宫产120例,占75.0%。阴道分娩组的产后再出血率、出血量、产褥感染率分别为7.5%(3/40)、152.6±14.3ml、5.0%(2/40);对照组分别为20.0%(24/120)、396.1±25.3ml、15.8%(19/120);阴道分娩组的产后再出血率、出血量、产褥感染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2 新生儿结局分析:
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新生儿在窒息、湿肺、吸入性肺炎、肺不张、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1。表2-1 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新生儿结局分析(例,%)3 讨论
产妇的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而剖宫产只是解决难产、妊娠合并症、胎儿窘迫等异常分娩的一个补救措施[1]。但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麻醉、手术技术的改进,剖宫产手术指证逐渐放宽,越来越多的现代女性因抗拒产时疼痛或是选择“良辰吉日”而倾向于剖宫产。还有部分孕妇担心阴道试产失败再行剖宫产增加痛苦,自然分娩会使阴道松弛不易恢复,影响膀胱的功能和夫妻性生活的和谐。而且部分孕妇及家属对剖宫产术认识存在误区,对剖宫产的并发症不甚了解。于是近10年来,世界各国剖宫产率普遍升高,有的医院甚至达到80%左右。剖宫产术后会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母婴健康。有的医院把前次剖宫产史几乎当成了绝对指征。业内人士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是选择剖宫产还是选择经阴道分娩,一直没有达成统一的观点。本研究结果表明160例产妇中有40例试产成功,占25.0%,再次剖宫产120例,占75.0%。阴道分娩组的产后再出血率、出血量、产褥感染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新生儿结局显著性差异,P>0.05。这提示有选择性的阴道试产,是有剖宫产史者成功阴道分娩的先决条件,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阴道试产是一个可选择的分娩方式[3],但实际操作中应该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和禁忌症,其禁忌症为⑴前次剖宫产为古典切口、子宫下纵短切口、“T”形切口或切口不详者。⑵前次剖宫产切口为子宫下段切口,但愈合不佳,出现感染。⑶有严重的妇科或内科合并症。⑷有子宫破裂史。⑸多胎妊娠。⑹此次妊娠距上次剖宫产时间<2年。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选择阴道分娩有利于减少产妇的产后再出血率、出血量、产褥感染率,减少新生儿在窒息、湿肺、吸入性肺炎、肺不张、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因此,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不是再次剖宫产的绝对指征,应该给予试产的机会。参考文献 [1]黄磊.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208例分娩方式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8,25(3):521-522.[2]邝凤田,陈雪雁.剖官产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051-2052.
再次剖宫产55例临床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再次剖宫产;发生率;指征;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7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剖宫产成为解决难产及解除母婴危险状态相对比较安全的分娩方式,在各级医院已相当普及。剖宫产率不断增加,在有些医院的剖宫产率甚至高达80%左右[1]。从而也直接导致了再次剖宫产的增多,增加了剖宫手术的风险。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率亦随之增加,故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分娩已成为产科临床上的突出课题。现对我院2003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手术产再次妊娠产妇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3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的产妇55例(本组病例前次分娩方式均为剖宫产),占同期分娩数 1/20 年龄25~43岁,平均32岁。
1.2再次剖宫产的资料:本次妊娠分娩距前次剖宫产的时间年的0例,2~5年的24例,5年以上21例。孕周<37周0例,孕周≥ 37周且<42 周53例,≥42 周2例。前次剖宫产指征:胎儿宫内窘迫13例,产程停滞10例,臀位12例,巨大儿11例,前置胎盘2例,妊娠高血压3例,持续性枕横位2例,胎盘早剥1例,先兆子宫破裂0例,骨盆狭窄畸形1例。前次剖宫产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55例,宫体剖宫产0例,术式不详0例。
1.3 再次剖宫产的指征(阴道试产的禁忌症):①前次剖宫产为子宫体部或下段纵切口、下段横切口有“T”型延长或术式不详者;②有两次以上剖宫产史;③前次剖宫产术后有切口感染、产后出血及不明原因发热等;④仍有明显的剖宫产指征或不适合阴道分娩的内外科合并症或产科并发症存在;⑤子宫下段疤痕厚度<3mm;⑥产妇拒绝试产、多胎妊娠或臀位者。胎儿窘迫,试产失败,狭窄骨盆,胎头位置异常,妊娠合并症,臀位,巨大儿。
1.4首次剖官产的方式:腹部行皮肤切口,在其中央位置切开深筋膜2cm同时用手术剪刀将其推向两侧,在腹直肌的正中部位剪开约4~5ccm,并将腹壁的浅筋膜以及腹直肌和腹膜撕开,后将膀胱剪开并使腹膜反折,在反折的腹膜下部约为1.5~2.5 cm的位置横切口,对子宫肌层进行间断缝合,膀胱子宫反折腹膜以及壁层的腹膜用1-0线缝合。
2 讨论
2.1出血量以及手术需要的时间方面,表明:进行再次剖宫产时因为腹壁肌层的剥离面积大,极易导致术中出血量大及手术时间长,瘢痕子宫收缩受限,也易致产后大出血;
2.2 腹壁以及盆腹腔的粘连 此类粘连是剖宫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剖宫产时进行腹直肌分离会导致产妇纤维损伤,而且创面较大,胎儿分娩之后产妇的腹壁就会变松弛,腹腔相对空虚,这是导致腹壁以及腹腔粘连的主要问题。手术中脱落的纤维、滑石粉、手术缝线引起的不同程度的异物反应,热、电、激光、缺氧及挤压等刺激而发生炎性反应,这些均可导致粘连的发生
2.3子宫手术疤痕缺损 出现疤痕以及缺损的主要原因即是愈合不良,这与前次剖宫产的操作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术式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2.4剖宫产缝合技术及切口选择与瘢痕愈合的关系:首次剖宫产应注意切口的选择及缝合技术。若子宫切口不能利用下段,则缩复后子宫上缘相对厚,下缘相对薄缝合时不易对合,使切口愈合不良。瘢痕粘连,手术难度增加,甚至于子宫与腹壁粘连无法打开腹膜腔。而影响疤痕良好愈合的因素有:a.切口部位:下段横切口优于体部纵切口,而下段横切口位置的高低与愈合有关,实践表明,切口最佳位置是子宫峡部。b.缝合技术:如把肌层连同蜕膜层一起缝合,则切口愈合最差。切口缝合过密,缝线过多也可形成异物反应;切口两端撕裂出血,反复缝合同样影响切口愈合。c.术时感染及病理产褥影响疤痕愈合。
2.5组织解剖的改变损伤脏器,如:膀胱位置上移或下移,肠管粘连腹膜下等。
2.6子宫再妊娠易发生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发生率增加,前置胎盘本身还容易引起羊水栓塞。
通过分析我院再次剖宫产的指征及掌握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是社会因素,很产妇及家属认为剖宫产绝对安全,对剖宫产的危险性缺乏正确认识;目前社会现状表明产妇生育年龄偏大对分娩的安全性相对要求过高;不愿胎儿冒丝毫风险,不愿产妇受一点痛苦,加之缺乏正确引导,所以主动要求剖宫产的人数不断上升。在认识上的偏差,由于手术技巧的改进,麻醉及术后镇痛水平的提高,抗生素的应用使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认为剖宫产快速轻松从而选择再次剖宫产;对有绝育要求者,医患双方都有手术倾向,从而放宽了手术指征;医患双方对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的认识不足,医生作为主要决策者过分强调试产过程中子宫破裂的危险性,近年来受媒体非专业的片面报道的影响,将危险因素扩大化,使产妇失去阴道分娩的信心;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增多,高额的索赔,且优生优育政策要求产科医生不仅要保证围产儿存活,还要保证今后体力及智力发育正常[1],而阴道分娩中易发生各种难以预测的因素,使产科医生在精神及心理上压力较大;对珍贵儿、可疑巨大儿甚至是初产胎头浮胎儿偏大,为安全起见,一般不予试产[2];对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如臀位、双胎、胎膜早破、而家属要求过高者,大部分以手术结束分娩;在产程中因各种因素造成产程进展缓慢,特别对那些不予配合有肥胖者,估计阴道分娩风险较高,阴道分娩造成的损伤较大者,手术指征相对放宽; 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尽管剖宫产的费用比阴道分娩高但患方能够且愿意承担;由于临床上综合检测手段增多如彩超,胎监,胎儿脐血流图,胎儿心电图等及医生片面依靠检测结果,导致剖宫产率再度升高。剖宫产率上升的重要原因是首次剖宫产指征放宽增加了再次剖宫产的发生,剖宫产率逐年上升,而围产儿死亡率并没有明显下降。相反,由此引起的母婴并发症却日渐增多。因此,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剖宫产率和围产儿病死率已成为产科的焦点问题。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再次剖宫产率的关键,剖宫产后子宫瘢痕破裂是再次妊娠和分娩的严重并发症,但瘢痕子宫不应是再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产妇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前次剖宫产的原因、手术方式、有无术后产褥感染,结合超声检查,对无分娩禁忌证,预计胎儿体重小于4 000 g,并愿意经阴道试产的产妇,均可以进行试产。
综上所述,对我院再次剖宫产指征的分析,受“一次剖宫产,永远剖宫产”的影响,社会因素以及产科医生由于风险及责任重大而导致的自我保护意識的增加,无疑是再次剖宫产率增高的主要因素。然而事实证明,当剖宫产率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孕产妇死亡率及围产儿死亡率并不能相应的降低,且再次剖宫产加重盆腹腔的粘连程度,术后发热、子宫复旧不良致恶露时间延长,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等的发生率亦高,而新生儿发病并未减少。结论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视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手术方案。
参考文献:
[1] 温百端,景锦华.剖宫产率增高的有关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9,15(2):92-93.
剖宫产363例临床分析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行剖宫产术的363例, 均为初产妇。手术指征:头盆不对称177例 (48.8%) , 胎儿窘迫105例 (28.9%) , 臀位42例 (11.6%)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8例 (5.0%) , 双胎8例 (2.2%) , 胎盘前置7例 (1.9%) , 其他原因6例 (1.6%)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行改良式剖宫产术190例, 年龄22~37岁;对照组行腹部横弧形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73例, 年龄21~35岁。两组孕妇年龄及手术指征大体一致。
1.2 手术方法
两种术式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隙-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
1.2.1 改良式剖宫产术
改良式剖宫产的切口选择位于耻骨联合上2.5~3cm或耻骨联合上缘Pfannenstiel切口, 在切口部位做一横直切口, 长11~15cm, 切开皮肤全层, 仅切透真皮层, 在切口正中切开脂肪层2~3cm, 向两侧钝性撕开脂肪层与皮肤切口大小相同, 剪开腹直肌前鞘约3cm。用弯钳稍加分离筋膜与腹直肌后, 术者与助手用食指和中指向两侧撕拉, 用手指推开腹膜外脂肪, 在腹膜上撕开一个小洞, 用手指上下方向撕开腹膜, 使腹壁切口呈外小内大倒置的碗状, 暴露子宫下段。在膀胱返折腹膜中上1/3交界处切开脏层腹膜及子宫肌层2~3cm, 并用单指向两侧撕开膀胱、子宫返折腹膜和子宫肌层, 吸净羊水常规取出胎儿, 胎儿娩出后, 子宫壁肌注射缩宫素10U后手剥胎盘, 擦净宫腔。子宫切口用1号可吸收合成肠线连续单层缝合子宫肌层。在腹腔内缝合子宫, 不将子宫取出腹壁外以减少感染。清理腹腔, 吸净腹腔内积血、积液, 检查双侧附件及子宫切口无异常后, 用0号可吸收合成肠线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 1号丝线全层间断缝合皮下组织3针, 用4把Allis钳, 钳夹皮缘1min, 切口置纱布外加压一块消毒布巾, 并包扎腹带, 术后5天拆线。
1.2.2 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
选择位于腹部耻骨联合上2~2.5cm横弧形切口剖宫产术, 按文献报道的常规方法操作即可。
1.3 术后观察
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 术后感染、术后镇痛情况、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
1.4 手术情况
采用改良式剖宫产术的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 切口愈合情况稍差。术中及术后情况详见表1。观察组产妇平均5天拆线, 住院时间5~6天;对照组术后7天拆线, 住院时间7~10天。
1.5 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
共出生新生儿371例, 无新生儿死亡。观察组196例, 新生儿评8~10分184例 (9 3.9%) , 6~7分12例 (6.1%) ;对照组175例, 新生生评8~10分162例 (92.6%) , 6~7分13例 (7.4%) 。两组新生儿评分情况接近。
2 讨论
2.1 选择剖宫产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剖宫产率不应超过15%的目标[1]。但近年来越来越多产妇选择剖宫产方式分娩, 除有医学指征的必须行剖宫产术外, 更多的是由于社会因素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 巨大儿的增多, 也使剖宫产率升高。要降低剖宫产率, 我们要做到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提倡自然分娩, 宣传阴式分娩的优势, 运用导乐助产提高助产技术, 减少产妇焦虑紧张等消极心理对产程的不利影响。
2.2 两种术式的选择原则与比较
行改良式剖宫产术具有手术时间短, 术后病率低, 术中出血少, 恢复快, 钝性分离为主, 损伤小, 胃肠功能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等优点[2]。主要表现为: (1) 切口位置选择在Pfannenstiel皱襞, 瘢痕易遮盖掩藏, 瘢痕较细小不影响外表美观, 对产妇影响小。 (2) 改良式剖宫产术采用“倒碗式”腹壁切口, 高位子宫下段切口能顺利娩出胎儿, 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娩出胎儿过程中发生新生儿缺氧窒息的可能, 保障胎儿安全[3]。 (3) 钝性撕拉脂肪及腹膜, 可以减少血管损伤及膀胱损伤。 (4) 手取胎盘可以缩短第三产程, 大大减少了手术时间, 减少出血量。 (5) 不缝合腹膜让其自行愈合可以减轻切口疼痛, 减少腹膜边缘组织缺血、坏死及炎症反应, 降低粘连的发生率。本文数据表明行改良式剖宫产术的观察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排气时间短, 且术后感染发生率低, 我们认为可能与术式不同有关。
参考文献
[1]林琼, 郑楚銮.近1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的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4, 20 (4) :225.
[2]杨慧霞, 董悦.各种剖宫产术式的比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 (5) :311.
剖宫产临床分析 第5篇
【中图分类号】d919.4;r71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5)02—0012—0
2病例报告
患者王某某.34岁。于2003年6月16日因停经
56天、阴道不规则流血5天到a医院求诊.经检查诊
断胚胎停止发育。手术医师
将手术中易发生的并发症
进行告知.夫妇双方签字后给予行清官术。手术过程
顺利.术中宫缩好,检查吸出物为陈旧性血块及绒毛
组织。术毕5分钟出现阴道流血约400毫升,色新鲜.
立即给予催产素、静脉输液、手法按摩子宫等处理.阴
道流血迅速停止,观察8小时无异常回家,嘱其有异
常及时复诊(门诊病历记载)。2003年7月16日,因阴
道淋漓不断流血30天来院复查.患者孕3产1.199
4年行剖宫产术,1998年行人工流产术。体格检查:t 37
℃,p 76次/分,r 20次/分,bp 110/70 mg。妇科检查:子
宫平位,体积略大于正常,活动好,子宫前壁下段明显
凸起5 cm×5 cm×5 cm,压痛,右侧附件增厚。b超提
示:子宫前壁肌层内混合性包块,血肿可能。人院诊
断:(1)滋养叶细胞肿瘤待排;(2)右侧附件炎。人院
后给予抗炎及进一步检查等处理。患者于2003年7
月19日又去b医院求诊.b医院以“子宫穿孔并感
染?不全流产?绒毛膜癌?”收人院。人院后3天在手
术室行诊断性刮宫.刮出机化的血块及胚胎组织约20
g.76%的复方泛影葡胺10 ml子宫造影.造影剂聚集
在子宫前壁下方的包块内.即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
子宫体大小正常.子宫下段原剖宫产切口下方1 cm
正中偏左有一突起约4 cm,子宫浆膜层完整。剪开膀
胱子宫反折腹膜,分离下推膀胱,见一约4 cm x 4 cm
×4 cm陈旧性血肿与周围组织有纤维素样粘连,切开
包块,取出机化血块约20 g,修剪切13周围机化的疤
痕组织行子宫修补术,切除组织病理检查报告:退变
坏死的绒毛组织及部分平滑肌组织。患者术后8天痊
愈出院。
鉴定情况
患者出院后于医院发生医疗纠纷。患方认为,a
医院在行人工流产手术时造成患者大出血、子宫穿孔
并感染、子宫妊娠不全流产,b医院行子宫修补手术也
是由a医院造成,要求经济赔偿6.4万元。a医院认
为,本院在为患者行人工流产手术时严格执行诊疗护
理常规,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患者出现上述情况系剖
宫产术后子宫切13部位妊娠所致.确属罕见病例.经
三次协商解决不成功.双方共同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
定。2003年11月7日市级医学会鉴定意见:不属于医
疗事故。患方不服.再次向省医学会提出申请.2004年
2月19日省医学会鉴定意见:本病属罕见病例,不属
于医疗事故。
讨论
剖宫产子宫切口部位妊娠是妇产科领域中一个新
发疾病,【 】其临床特点:(1)剖宫产或人工流产史;(2)
有停经史及不规则的阴道流血史;(3)人工流产时可出
现大出血;(4)b超示:子宫前壁下部有不均质包块;
(5)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退变坏死及绒毛组织。
该病的发生与剖宫产手术、多次官腔操作有关。[
21剖宫产及人工流产可致子宫内膜的损伤、修复不全.
子宫切口疤痕处血运减少。当受精卵着床于子宫下段
剖宫产切口部位时. 由于子宫下段本身的解剖特点.
平滑肌组织、血管及弹力组织减少,加之手术疤痕的形成,造成此处血液供应不足,受精卵为摄取营养,部分
绒毛组织伸展至疤痕处。吸宫时官腔内部分绒毛胚胎
组织可以被清除.但不能完全清除植入到疤痕周围至
子宫肌层的绒毛组织,而造成该部位出血而形成血
肿。.
由于人体的复杂性及医学的特殊性、不可预见
性.对于一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均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理想状态。子宫切口部位妊娠实属罕见病,近年来
随着剖宫产手术的增多,子宫切口部位妊娠才偶有报
道。本例患者由于胚胎着床于原剖宫产切口部位而引
起一系列病理改变,术后病理结果也已证实,为剖宫
产切13部位妊娠.与a医院行人工流产手术无直接关
系。且a医院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严格按规范执
【作者简介l 吴庆华(1951一),女,山东莱州市人,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妇产科主任医师,现任山东省莱州市负有保健院医务科主任。tel:+86-531—
2220201: iz—fybjy@l 63.com
法
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2期)
行,病历记载清楚,a院的医疗行为与患者的医疗
结果无因果关系,因此不属于医疗事故。
经验体会
一、严格执行医疗护理常规,依法行医,预防医疗
事故的发生
本案中的a医院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
定,取得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手术医师
取得执
业医师资格,在指定的执业范围内进行执业活动.在整个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卫生管理法律、法规、部门
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为患者采用了子宫修补术,虽
属罕见病例,保留了患者的生殖功能,医疗机构和医
务人员并没有医疗过失。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医务人
员按照病历书写的有关规定,真实、客观、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了记录。在两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a
医院采用积极主动举证,有理、有据、规范、合理地进
行了答辩,赢得了鉴定专家的认可。
通过对本例医疗纠纷的处理,我们深刻地认识
到:落实法律、法规、诊疗护理规范,制定相应的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能有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维法护法,维护医患双方利益,尽早提请医疗
事故技术鉴定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制观念、维权意识越
来越强,医疗纠纷也日趋增加。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
定能够体现公开、公平、公正,使医患双方的利益得到
合法的维护。本起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坚持了尊重
科学、尊重实际的原则,对整个诊疗过程依法提请医
疗事故技术鉴定。经市、省两级医学会鉴定,患方终于
明白了自己病情的特殊性,理解了医方的种种努力,经治医师也解除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a医院通过
· 95 ·
反复病历讨论,使全院医生对剖宫产术后切口部位妊
娠这一罕见的病例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医院也避
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损失。通过医疗事
故技术鉴定,使医患双方共同依法办事,维护了医院
正常医疗秩序,有利于社会进一步理解医疗服务的特
殊性和风险性,有利于医生吸取经验教训,这对妥善
解决医患矛盾,促进医学发展都十分有利。
三、以病人为中心。真正维护患者利益
患者是医疗纠纷中的弱者,是“医盲”。医生在为
患者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的决策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本案例由于a医院与b医院诊断上的不一致,致患者
误解,通过市、省两级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虽然患者讨回个明白,但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
失。笔者认为,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无论从基础理
论还是实践经验,无论是从疾病的诊断、处理决策以
及预后的判断,不仅要靠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要求
医务人员在目前医患关系特别紧张的情况下,应保持
头脑清醒,谨慎行事,敢于坚持原则,特别对于一些比
较罕见的病例一定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既要维护
医务工作者的自主权,做出正确的诊断,更应考虑患
者的切身权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维
护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翠芳,杨梅丽,上官雪军.子宫腔下部妊娠保守治疗8例临床分
析.中华妇产科杂志岍,2003,38(7):431-
432[2] 程春霞,薛敏,徐大宝.宫、腹腔镜联合治愈剖宫产子宫切口部位妊
娠1例岍.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1(8):373
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的临床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45-01
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CSP)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妊娠[1],种植于剖宫产疤痕部位的肌层,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如早期未及时发现治疗,可能会引起子宫破裂或难以控制的子宫大出血,导致子宫切除,丧生生育功能。因此早期诊断保守治疗,对保留患者生育功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收入我院的16例GS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3年7月收入我院我科的16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平均年龄(27.2±2.2)岁,均有1次剖宫产史,其中12例曾有过人工流产史。停经时间平均(45.6±1.7)天,停经后均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12例诉无明显腹痛,4例出现轻微下腹部胀痛。
1.2辅助检查入院当天生化检查示血β-HCG明显升高,为1578-5887mIU/ml,平均为(2548±179.2)mIU/ml。B超检查提示:子宫下段切口疤痕部位探及孕囊回声(直径约0.8-54mm大小)的10例,8例见到胚芽,5例见到心管搏动。包块附着于子宫下段前壁肌层,其周边探及丰富的血流信号者12例。16例患者经B超检查均确诊。
2结果
入院后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各项指标均无治疗禁忌。16例患者中,7例患者单用甲氨蝶呤(MTX)75mg/d 5d肌内注射,4例5天后随访血β-HCG较治疗前下降约55%;3例下降不明显,复查B超仍有强回声,继续予MTX75mg/周×2肌注治疗,1周后再次复查效果满意。8例患者予口服米非司酮50mg/d,日2次×3天联合肌注甲氨喋呤75mg×1次,6例复查效果满意,2例继续予MTX75mg/周×2注治疗,再次复查效果满意。16例患者均经药物治疗后,复查血β-HCG均下降>50%以上,B超提示包块周围血流减少,孕囊缩小,在B超引导下清宫,胚胎及妊娠物完全清除。术中出血量50-120ml。
3讨论
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是一种罕见且特殊的异位妊娠。Jurkovic[2]等研究报道其发生率仅约为1:1800,近几年,剖宫产人数逐年增加,疤痕妊娠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长。目前CSP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3-4]。可能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疤痕部位出現与宫腔相连的通道或微小缝隙,再次妊娠时受精卵穿过通道或微小缝隙在此处着床;也可能因刮宫等子宫手术,子宫内膜破损绒毛细胞入侵肌层,引起肌内妊娠[5]。本研究16例患者中12例曾有过人工流产史,因此考虑子宫手术可能是CSP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CSP无特殊的临床表现,本文16例患者均停经后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其中12例诉无明显腹痛,4例出现轻微下腹部胀痛。容易误诊,因此早期明确诊断非常关键。阴道超声(TVB)常作为首选诊断。本文16例均经B超检查明确诊断。血β-HCG也可作为早期CSP的辅助诊断,本文16例患者血β-HCG入院时均升高,2d后上升<50%,与正常宫内妊娠2d后上升>60%有区别,这与国内有些研究报道相似[6]。
CSP只要诊断明确,立即停止妊娠,对于其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标准。本文16例患者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再在B超引导下行清宫术,取得成功,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主要药物采用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主要利用甲氨蝶呤干扰DNA合成,阻碍滋养细胞的分裂,减少组织供血,致使胚胎停止发育死亡;利用米非司酮阻断孕酮活性,同时引起妊娠蜕膜坏死,导致子宫收缩和宫颈软化,从而终止妊娠。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早期诊断,及时药物保守治疗取得很好疗效,保留育龄妇女生育功能。然而很多研究报道,保守治疗后也可能会发生阴道大出血最终摘除子宫,因此我们在临床诊断治疗中时刻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Flystra DL,Pound-Chang T,Miller MG,et a1.Eetopic pregnancy within a cesarean delivery scar:a review[J].Obster Gynecol Surv,2002,57(8):537-543.
[2]Jurkovic D,Itillabyk,Woelfer B et a1.First trimester diagnosis and mail—agement of pregnancies implanted into tower uterine segment cesarean section sear[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03,21(3):220.
[3]李晓菁,廖湘玲.9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终妊处理方法探讨.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72-73.
[4]罗红艳.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临床病例分析.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2):151-152.
[5]Wang CN,Chert CK,Wang HS et a1.Sueeessful management of heterotopic cesarean pregnancy combined with intrauterine pregnancy after vitro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ter[J].fertil steril,2007,88:13.
再次剖宫产158例临床分析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8例再次手术时均采用原手术切口, 剖宫产指征均为瘢痕子宫。其中横切口98例, 麻醉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61例, 蛛网膜下隙麻醉 (腰麻) 37例;纵切口60例, 麻醉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36例, 腰麻24例。两种手术切口产妇一般情况及胎儿情况接近。
1.2 粘连情况比较 (表1)
横切口再次手术中见筋膜层与肌层、肌层与腹膜粘连例数多且粘连严重, 解剖层次不清;而纵切口术中见前鞘与腹直肌粘连病例较少, 粘连程度轻。纵切口手术的产妇术中见粘连情况好于横切口, 两组粘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手术至胎儿娩出及手术所用时间 (表2)
两种切口手术多数用时40~50min。纵切口产妇的手术至胎儿娩出时间少于横切口产妇, <6.0min者所占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胎儿娩出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比较 (表3)
纵切口胎儿娩出时更容易, 但两种切口娩出困难发生率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纵切口手术后新生儿评分整体上较横切口高, 纵切口Apgar评分9~10分者所占百分率高于横切口,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讨论
我院属基层医院, 服务对象绝大多数为农村孕妇, 生育二胎的较多;加之近几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 我院收治再次剖宫产产妇相应增多。对于可能再次剖宫产的, 第一次剖宫产时应注意切口选择, 尽可能地减少手术并发症及远期影响。
横切口再次手术中见筋膜层与肌层、肌层与腹膜粘连例数多且粘连严重, 解剖层次不清, 术中分离粘连组织费时, 由于筋膜层及肌层形成瘢痕, 弹性差, 导致胎儿娩出困难, 尤其是胎头高浮及胎头深定者胎儿娩出困难例数多, 导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另外, 再次剖宫产的孕妇多为高龄孕妇, 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发生率高, 手术时麻醉多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 使下腹部肌肉松弛度差, 也导致胎儿娩出困难。纵切口再次剖宫产术中见前鞘与腹直肌粘连病例少, 且粘连程度轻, 易于分离, 手术中腹部切口暴露充分, 胎儿娩出较容易, 对胎头高浮及胎头深定者胎儿娩出较横切口容易得多。
第一次剖宫产横切口比纵切口确实有许多优点[1], 如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 但再次剖宫产横切口较纵切口有许多不足。 (1) 麻醉。第一次剖宫产时孕妇多年轻, 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少, 麻醉多选用腰麻, 肌松好, 胎儿娩出顺利;但再次剖宫产时孕妇年龄大, 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多, 麻醉多选硬膜外麻醉, 肌松不如腰麻, 胎儿娩出困难。 (2) 腹壁切口。由于第一次手术切口的限制, 再次手术时为了美观, 只能选择原手术切口。但第一次为横切口者手术后筋膜层与肌层粘连严重, 弹性差, 加之经产妇肥胖者多见, 腹壁厚, 均导致胎儿娩出困难。 (3) 胎儿条件。胎头高浮及胎头深定者剖宫产时纵切口胎儿娩出相对容易。
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临床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0例疤痕子宫再次行剖宫产患者, 所有患者的疤痕子宫形成原因均为剖宫产, 且排除其原因造成的疤痕子宫。年龄21~36 (28.7±3.2) 岁, 距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2年11例, 2~3年34例, >3年25例;1次剖宫产史59例, 2次剖宫产史8例, 3次剖宫产史3例;前次剖宫产原因:剖宫产明确指征37例,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指征不明者33例;剖宫产方式:所有患者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 将上述患者选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同一时间收治的首次行剖宫产患者70例为对照组, 年龄20~38 (27.1±3.4) 岁, 本次剖宫指征:剖宫产明确指征40例, 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征不明30例;所有患者均行子宫下段横切口。
1.2 观察组再次剖宫产指征
剖宫产绝对指征16例 (22.9%) , 以疤痕子宫为指征51例 (72.9%) , 巨大儿、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例, 胎儿宫内窘迫症3例 (4.3%) 。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进行观察, 术中情况包括手术出血量、粘连、子宫肌壁愈合情况、子宫破裂等, 术后情况为术后并发症包括产后出血、术后感染 (切口感染、腹部感染、尿路感染) 、粘连加重、切口不愈合等进行观察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分析
2.1.1 观察组
35例患者原剖宫产切口有粘连, 切口粘连发生率为50.0%, 其中轻度粘连32例, 重度粘连3例;12例 (17.1%) 患者可见子宫肌壁愈合不良;19例 (27.1%) 原切口处肌壁较薄;2例 (2.9%) 患者发生子宫破裂。
2.2.2对照组
仅1例 (1.4%) 患者见轻度粘连, 其余患者腹腔状况良好, 解剖结构清晰。
2.2术后情况分析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对于剖宫产后形成的疤痕子宫再次足月妊娠的分娩时机以及分娩方式一直是临床争论的重点。临床多数观点认为曾行一次剖宫产的产妇, 以后分娩均仍需要行剖宫产, 且这一结论被广大的产科医生所接受,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可能发生子宫破裂、产后出血、粘连严重以及切口愈合不良等多种手术并发症, 因此以保证产妇安全为第一原则, 临床对疤痕子宫再次足月妊娠者均选择行剖宫产手术[1]。在本研究中, 70例疤痕子宫再次行剖宫产患者其术中情况复杂, 包括35例 (50.0%) 患者原剖宫产切口有粘连, 12例 (17.1%) 患者可见子宫肌壁愈合不良, 19例 (27.1%) 原切口处肌壁较薄, 2例 (2.9%) 患者发生子宫破裂, 而首次行剖宫产的70例患者中, 除1例 (1.4%) 患者见轻度粘连, 其余患者腹腔状况良好, 解剖结构清晰, 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可见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后可加大手术难度, 其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因此在对疤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行剖宫产时应把握准确手术时机, 并加强并发症的防治与处理。
首先, 由于疤痕子宫再次行剖宫产具有子宫破裂的可能, 因此对疤痕子宫再次行剖宫产时手术时机应选择在胎儿成熟或子宫破裂之前, 且临床资料显示, 该手术时机可明显降低疤痕子宫破裂的风险[2]。而对于疤痕子宫产后并发症的处理, 产后出血是疤痕子宫常见并发症, 而出血又可造成贫血, 加大术后的危险性, 因此加强出血的防治尤为重要, 宫缩乏力、子宫切口出血和胎盘因素是造成出血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术中应针对上述因素进行处理, 常规应用宫缩素, 应采用按摩子宫这一简便的方法联合预防出血, 子宫按摩的方法可采用单手按摩法, 必要时可采用双手按摩法, 单手按摩法为在胎儿娩出后, 将一只手探入产妇腹腔, 拇指触放于子宫底前端, 其余四指置于子宫后端, 以均匀力道给予按摩, 直至子宫变硬, 待胎盘娩出后继续按摩2min[3];双手按摩法一手放于耻骨联合上缘部按摩下腹部, 另一手拇指放于子宫底部, 手掌进行均与按摩, 直至子宫收缩正常, 按摩力度以不引起产妇疼痛为宜。若术中出血量较大, 可采用子宫动脉结扎或髂内动脉结扎的方法处理出血, 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4]。其次, 术后感染也是疤痕子宫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 为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几率, 术前对有感染诱因剖宫产应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给予预防, 并对伴有贫血的患者及时输血, 以提高产妇机体的抗病能力[5]。
综上所述, 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并发症较高, 对产妇危害较大, 而为降低此种危害应从源头上控制剖宫产率, 严格掌握首次剖宫产指征, 尽量杜绝无指征剖宫产, 作为产科人员, 可对孕妇进行提前进行分娩方式教育, 并提高分娩镇痛比例, 减少因疼痛所造成的剖宫产事件, 同时疤痕子宫也并非绝对剖宫产指征, 对于疤痕子宫产妇符合阴道试产条件的可行阴道试产, 临床多项资料显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给予阴道试产是安全可行的, 并可大大降低近、远期并发症, 更好的提高产妇质量[6], 但同时也应严格把握阴道试产指征, 以保证产妇安全为最高原则, 提高疤痕子宫再次足月妊娠产妇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谷琳.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3, 34 (11) :79-80.
[2]林碧娟.瘢痕子宫妊娠分娩时机及分娩方式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6) :196-197.
[3]金敏丽.140例剖宫产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10) :1614-1616.
[4]廖琪.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6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27) :109-110.
[5]张奕梅, 刘卓.80例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内·外科版) , 2009, 22 (1) :31-32.
新式剖宫产111例临床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行新式剖宫产术产妇111例和行传统剖宫术产妇120例。新式组中产妇年龄为21~41岁, 平均 (30.00±6.78) 岁;孕周37~43周, 平均 (39.00±2.36) 周。传统组中产妇年龄为20~42岁, 平均 (29.00±7.35) 岁, 孕周38~42周, 平均 (40.00±2.17) 周。两组对象年龄、孕周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新式组: (1) 术前给予产妇常规准备。 (2) 在下腹部两骼前上棘连线下2~3cm 处为切口部位进行选择, 行剖宫术[2]。传统组:采取传统的剖宫产手术方法进行, 即在产妇在腹部进行纵切口子宫下段行剖宫术。
1.2.2 观察内容
对所抽取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 针对两组产妇的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展开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
2 结果
新式组的胎儿娩出时间为 (4.91±0, 97) min;手术时间为 (22.63±3.01) min;术中出血量为 (199.38±24.59) ml;术后排气时间为 (24.89±8.08) h。新式组各项指标均较传统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
3 讨论
据研究结果显示新式剖宫产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 该术式的皮肤切口同皮肤纹理走行保持一致, 因此愈合较快, 且不会留有明显瘫痕相对较美观。 (2) 对于皮下脂肪组织而言该术式采取钝性撕拉的措施, 能够对下腹部两侧腹壁下动以及静脉下行支的损伤予以有效的避免, 使血管、神经以及脂肪组织的完整性得到保存, 进而使得以开腹出血量有效的减少, 对由于脂肪细胞破坏所引起的渗出增加以及脂肪发生液化予以有效的避免, 对于切口的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3) 该术式的横切口位置相对较低, 在对腹直肌部位进行分离时距锥状肌较远, 因此对于腹直肌的撕拉则更加容易, 损伤小, 同时在术中不需要进行排肠处理, 对肠管的刺激性相对较小, 对于术后肠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3]。 (4) 不对膀胧反折腹膜予以缝合, 能够使腹膜边缘组织缺血、坏死以及炎性反应等的发生得以减少, 进而能够有效的减少粘连的发生率。 (5) 在缝合过程中对于皮肤以及皮下脂肪全层均给予宽间距缝合使缝线对自体的刺激得以有效的减少, 对分泌物流出有利, 并且能够对组织愈合并使感染得以减少产生很大帮助[4]。在本次研究中, 111例产妇行新式剖宫术, 其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排气时间等指标均较传统剖宫术组低。由此可知, 新式剖宫产术具有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少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祥熙, 申庆文.改良式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65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23 (21) :217-218.
[2]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0-11.
[3]刘仕英, 栾美英, 于乃贻.改良式剖宫产术132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15 (13) :170-171.
剖宫产126例临床因素分析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1月—12月我院收治分娩产妇共308例,行剖宫产126例,年龄21岁~38岁,其中25岁以下50例,25岁~29岁49例,30岁以上27例。孕周在36+3~42+4周,平均39周。初产妇68例,经产妇58例。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类整理剖宫产的手术因素。
2 结果
住院分娩308例中剖宫产患者占41.0%,剖宫产因素分别为:脐带异常28例,头盆不称21例,横位11例,妊娠高血压9例,产程异常7例,剖宫产史4例,胎盘异常5例,胎儿异常4例,其他并发症22例,其他15例(其中4例为高龄初产妇)。
3 讨论
本资料显示剖宫产比例占住院分娩的41.0%,而社会性因素剖宫产率很低,只占剖宫产的12.7%,说明在剖宫产手术指征的掌握上还是比较好的。根据某些异常情况决定分娩方式非常重要,如在脐带异常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患者不需要施行剖宫产,本文同期脐带异常患者59例中,因脐带绕颈2周以上而施行剖宫产者只有28例。因此,高年资住院医师应主动传、帮、带、教,让年轻住院医师熟练掌握各种难产的助产技术。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剖宫产率为40%~60%,有的医院甚至高达80%[2],近年来社会性因素剖宫产率较高,可达36.8%[3],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剖宫产因素构成看,脐带异常、头盆不称、胎儿横位占前3位,妊娠高血压近年也有增高趋势,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剖宫产毕竟是一个非生理性的过程,其虽然可以使新生儿病率、窒息率及围生儿病死率下降,但剖宫产后2年内切口痛、子宫活动度受限、慢性腹痛、贫血的发生率均高于自然分娩者[4]。许多产妇和家属对于剖宫产的认知较少,因此需宣教相关知识,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尽量减少社会性因素剖宫产。
通过多年的临床工作实践,我们体会到: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妊娠并发症与合并症的发生率,正确处理难产,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选择最有利于母婴健康的分娩方式,可有效控制和降低剖宫产率。
摘要:目的 了解剖宫产手术指征掌握情况。方法 分析126例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类整理剖宫产手术因素。结果 剖宫产因素有:脐带异常28例,头盆不称21例,横位11例,妊娠高血压9例,产程异常7例,剖宫产史4例,胎盘异常5例,胎儿异常4例,其他并发症22例,其他15例(其中4例为高龄初产妇),占住院分娩的41.0%。结论 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可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剖宫产率。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指征,妊娠并发症,临床因素
参考文献
[1]牛丽萍.剖宫产率升高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0,39(7):611-612.
[2]张巍,安力彬,高玉霞,等.我国近10年剖宫产率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37(30):4645-4647.
[3]闫晓君.社会性因素剖宫产420例原因构成分析及预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8):229-300.
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16例临床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剖宫产术;子宫瘢痕处妊娠;腹腔镜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29-02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指孕囊、绒毛或胚胎着床于子宫下段既往切口瘢痕上,是一种特殊部位的异位妊娠,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发病率明显上升。CSP如能早期诊断,及时得当处理,则能减少并发症,如处理不当,则可能导致大出血、子宫破裂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该病的诊治应有足够的认识和掌握。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6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6~37岁,平均31.16±3.45岁,均有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史,其中4例有2次剖宫产史,前次剖宫产到本次妊娠时间为1~6年,停经时间31~78天,平均57.16±6.37天。
1.2临床表现: 16例患者孕周为6-11周,除一般早期妊娠的临床表现外,12例有不规则阴道流血,6例有轻度下腹疼痛,9例术前确诊为CSP,2例诊断为先兆流产,1例诊断为稽留流产行刮宫术出血,4例在外院行刮宫术后大出血转入我院。
1.3 诊断: 其中9例行B超检查发现孕囊位于子宫下段前壁或宫腔下段原切口处或附近,联合阴道B超检查确诊,7例术后出血病人行B超检查提示子宫下段瘢痕处异常低回声或混合性包块,周边血流信号丰富,所有病例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均增高。
1.3 治疗: 对于确诊病例,均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在B超引导下经阴道行孕囊穿刺,注入甲氨蝶呤(MTX)50mg,其中3例患者联合应用单剂MTX50mg肌肉注射,2例术后行刮宫术。对于7例大出血病人,均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先行结扎子宫动脉下行支以控制或减少出血,再楔形切除瘢痕处病灶,同时修复缺损。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为9.7±1.2天。9例药物保守治疗者首次用药后血?-HCG均有较明显下降,3例下降较慢者应用单剂MTX50mg肌肉注射,约8周后血β-HCG均降至正常水平,平均59.3±14.5天,包块消失时间平均为63.5±15.7天,手术治疗者血β-HCG术后迅速下降,4周左右降至正常水平。
3 讨论
3.1 诊断: CSP在以往相当长的时间内,确诊率都较低,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及对本病认识的提高,CSP的早期诊断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以下几点有助于本病的诊断:①剖宫产史;②停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③妇检子宫峡部膨大;④超声示剖宫产瘢痕处明显膨大,可见孕囊或混合性团块附于该处,并向外突出,突向膀胱包块外缘距浆膜层较薄,局部血流丰富,子宫上部空虚,形似葫芦;⑤血β-HCG低于正常的妊娠周数。CSP患者有时全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仅由B超检查发现,经阴道超声检查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检查手段,联合阴道超声和腹部超声检查可以检测异位妊娠的细节及切口周围情况[1]。Codin等[2]提出如下超声诊断标准:①无宫腔妊娠证据;②无宫颈管妊娠证据;③妊娠囊生长在子宫下段前壁;④妊娠囊与膀胱间的子宫肌层组织有缺陷或缺失。超声诊断CSP的敏感性高,还可行彩色多普勒、MRI进一步确诊[3]。CSP患者血β-HCG均升高,但一般低于相应妊娠周数,这一点与其它异位妊娠相似,此外,内镜技术可用于协助诊断,宫腔镜检查可发现病变区域呈现红色样改变,但对血β-HCG较高,绒毛膜活性较强时,宫腔镜检查有引起大出血可能,故选择时需慎重。
我院2011年度剖宫产临床分析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11年共住院分娩2208例产妇, 其中行剖宫产术1442例, 占65.3%。1442例产妇年龄18~44 (平均26.6) 岁;孕周34+3~43+1 (平均37+4) 岁;初产妇1030例, 经产妇412例;择期手术316例, 急诊手术1126例;单胎1429例, 双胎12例, 三胎1例;胎儿体重2.3~5.4 (平均3.6) kg。
2 结果
见附表。
3 讨论
3.1 剖宫产的利弊
(1) 优点:随着手术、麻醉、医技的水平不断提高, 手术操作较为简单和快速, 在产科异常时可以挽救母婴的生命, 保持正常的生育能力;腹腔内合并部分良性肿瘤时可一并处理, 对某些严重感染、子宫破裂、大出血、多发性肌瘤时可同时行子宫切除术;在宫缩前即行剖宫产术, 可免除产妇遭受产痛之苦, 还可同时行结扎术等。 (2) 缺点:剖宫产较阴道分娩更易引起出血、感染、脏器粘连等远期并发症, 其死亡率及并发症是阴道分娩的2~4倍[1];对产妇的精神和肉体都有创伤, 腹部遗留有疤痕, 术后机体和子宫的恢复较自然分娩慢;至少2年方可再次妊娠, 且增加子宫破裂和大出血的几率, 一般需再次行剖宫产术;新生儿没有经过产道挤压和产道细菌, 免疫力相对较低, 且易患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动症;不利于母婴感情的建立, 花费也较高等。
3.2 高比例的原因
医务人员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医疗设备不断更新, 麻醉、急救、抗生素应用及手术步骤的简化, 使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降低、安全性提高[2];新的医疗法律法规的出台, 舆论导向的偏曲、医疗纠纷逐年增多、医患矛盾的激化, 致使医方更为谨慎小心, 常为减轻责任而规避风险;有时过分依赖手术和责任心的淡化, 扩大了手术指征;女性参加工作学习以及晚婚晚育、计划生育政策的放松等原因, 致使妊娠年龄不断提高, 产科异常发生机率增加;生活条件提高和试管婴儿的增多, 致使巨大儿和多胎比例增加;各种产前监测方法的进步, 可早期作出产科病理诊断, 及早发现分娩过程中异常情况, 从而选择剖宫产;产妇对相关知识缺乏, 耐受力降低、紧张恐惧心理增多, 担心阵痛和不利于婴儿, 主动要求剖宫产;社会上普遍对剖宫产过分迷信, 不了解其有众多缺点, 认知上存在误区, 以为剖宫产手术时间短、风险小、痛苦小而成为首选;部分产妇及其家属重男轻女、相信迷信, 选择良辰吉日, 提出胎儿娩出的具体时间等等。
3.3 相应对策分析
医务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加强自身道德素养, 增强社会责任感, 减少医方原因;加强医患沟通, 将分娩中各种利害关系及时实事求是的与患方沟通, 进行必要的劝说解释工作;在严密观察产程的过程中充分试产, 让顺产成为可能[3];可以尝试亲属陪产、导乐分娩、无痛分娩、水中分娩等助产技术新项目, 对产妇进行心理辅导, 减少其心理负担, 缩短产程;加强围产期的健康宣教工作, 使产妇及其家属了解妊娠的相关知识, 熟知剖宫产术的利弊, 消除其一些落后错误的理念, 提倡阴道自然分娩;加强育龄期和孕期管理, 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和运动, 减少肥胖症、多胎和巨大儿的机率;政府、社会、媒体、医患等多方共同努力, 端正不良风气、减少不当干预, 建立合理体制、改变服务模式、更新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水平, 切实降低剖宫产率。
综上所述, 高剖宫产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要多方共同努力, 提高医技水平、做好围产期保健、加强医患沟通、严格掌握指证, 切实降低剖宫产率。
摘要:对我院2011年1442例剖宫产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剖宫产率为65.3%, 指征依次为胎儿窘迫、产程延滞、社会因素、头盆不称、脐带异常、疤痕子宫、羊水过少等。高剖宫产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要努力提高医技水平、做好围产期保健、加强医患沟通、严格掌握指征, 切实降低剖宫产率。
关键词:剖宫产,比例,指征
参考文献
[1]黄醒华.对剖宫产术的思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7) :385-388.
[2]周凤.500例急诊剖腹产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 :107-108.
剖宫产临床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