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皮肤再生修复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皮肤再生修复范文(精选7篇)

皮肤再生修复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大便失禁致肛周皮肤糜烂病例64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4例, 女30例, 年龄71.34岁±6.46岁。入选者大便失禁时间均在2周以上, 每天排稀便次数>10次, 存在程度不等的肛周皮肤糜烂, 肛周潮红且伴斑丘疹者12例, 肛周皮肤糜烂且伴红斑丘疹者23例, 肛周溃疡且伴渗出者29例;原发疾病类型:脑梗死16例, 脑出血20例, 直肠癌术后15例, 脊柱损伤13例。本研究方案已上报至我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实施批准, 所有入选者均已充分了解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将上述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2例, 两组入选观察者在性别、大便失禁时间、排便次数、年龄以及原发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入选病例在排大便后, 以轻柔动作完成糜烂皮肤的清洁处理, 先在皮损处给予氧化锌软膏外涂, 然后施以3M创口保护膜的均匀喷洒, 护理频次为每8h1次, 连续护理5d。

1.2.2 观察组入选病例在完成糜烂皮肤的清洁处理后, 以软毛巾/纱布将皮损处及其周围皮肤上的水渍轻轻擦干, 然后以依沙吖啶纱块对皮损处施以为时20min的湿敷, 最后再以3M创口保护膜均匀喷洒, 护理频次及疗程均与对照组相同。

1.2.3 观察指标

1.2.3.1 临床护理效果评价指标[6]显效:红肿于实施干预后l d~2d获得基本消退, 存在溃烂渗出的病例于治疗后3d~4d表现为局部干燥无分泌物;有效:红肿于干预后3d~4d获得减轻, 溃烂渗出病例的皮损处分泌物较前表现为减少;无效:干预5d后肛周皮肤红肿较前未见消退, 溃烂渗出情况较前更为严重, 皮肤分泌物较前增加。临床护理总有效=评价为显效+有效的护理对象例数/总入选者例数。观察与记录两组入选者皮损处的愈合时间。

1.2.3.2 满意度的评价指标自行编制大便失禁皮肤糜烂病人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 对两组入选病例的满意度实施评价, 评价项目包含护理服务合理性、有效性两个方面, 评价分值均在0 分~50分, 评价分值与护理对象对皮肤护理的满意度成正比。

1.2.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描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入选病例临床护理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愈合时间和满意度评分的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皮肤糜烂是大便失禁病人易发高发性并发症类型, 这主要是由于粪便刺激致病人会阴部皮肤经常性处于潮湿及代谢产物侵蚀的状态, 皮肤继发性红肿、溃烂、感染, 加之排便后不得不进行的反复擦洗更加重了皮损程度, 糜烂逐渐深达肌层或延伸至病人的阴唇、阴囊以及腹股沟等处, 对病人身心舒适及护理服务均造成严重困扰[7]。现阶段对于大便失禁致皮肤糜烂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保护性治疗 (敷料/保护膜) 、红外照射治疗等, 这些护理疗法的单一使用虽然也获得了较为肯定的临床效果, 但因大便失禁所导致的糜烂性皮肤损害在发生机制、病变位置及处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复杂性, 导致上述疗法也都存在程度不等的局限性, 故而倾向于考虑和采用联合护理疗法的护理研究日益增多, 且已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

创口保护膜是由溶液剂、薄膜剂以及增塑剂等组成的多聚合物混合性溶液, 均匀喷涂于皮肤表面后会形成一层具备“双防”作用 (防摩擦、防水) 的透明无色性保护膜, 使病人皮肤处于与外界环境相隔离的状态之下, 保护皮损处皮肤使其免受或少受外界环境皮肤损伤性刺激源 (如大小便、擦拭物以及床单元等) 的侵袭, 使用后可降低肛周皮肤继续受损的可能性, 保护膜中无乙醇成分, 故而不会对病人的皮肤受损处形成疼痛性刺激, 且不会对皮肤形成牵拉, 透气性和舒适性均较好。尽管创口保护膜具备上述诸多优点, 但其仅能为病人的肛周皮肤营造适宜而良好的保护性恢复环境, 却不能满足病人糜烂皮肤对修复再生的护理要求。故而已有护理研究者尝试将创口保护膜与促修复再生药物 (如促生长因子贝复剂等) 进行联合应用[8], 并证实了这种联合应用法在促创面愈合方面的有效性。

考虑到大便失禁致肛周皮肤糜烂后存在较高的继发感染可能性, 从保护+修复再生的针对性皮肤护理思维方向出发, 认为在肛周糜烂病例的保护性皮肤护理中再加以外用抗感染药物的湿敷护理, 以阻断糜烂皮肤的感染进程, 会更有利于病人受损皮肤的恢复。乳酸依沙吖啶是一种能够对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产生较强杀灭效应的外用性杀菌防腐剂, 对链球菌具备强大的抗菌作用[9], 常以冲洗给药法用于创伤、渗出以及糜烂伤口的处理, 获得了显著的降低皮肤感染发生可能性及缩短创面愈合过程的临床效果, 以其显著的促创面生长作用和极小的皮肤刺激性优势, 已被护理研究者成功应用于多个病种所致皮肤损伤的护理实践之中[8,10]。

基于大便失禁致皮肤糜烂病人创口恢复进程中对保护与修复再生的双重护理需求, 本研究采用创口保护膜喷涂 (保护) +依沙吖啶湿敷 (修复再生) 的叠加护理方式对试验组大便失禁皮肤糜烂病人进行干预, 与接受氧化锌软膏、创口保护膜联合护理的对照组同类病例比较, 取得了更优的临床护理效果:试验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0.6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63%, 试验组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提示保护+修复再生叠加护理方式显著优于单一式皮肤保护性护理方式。保护+修复再生叠加式护理方式的产生与应用, 因其更为深入、科学地考量和适应了大便失禁皮肤糜烂病人的皮肤护理需求, 故而极大提高了其护理方式的合理性与护理结果的有效性, 赢得了病人在上述两个护理满意度指标方面的高度评价, 提高了大便失禁皮肤糜烂病人的护理满意度。

摘要:[目的]观察保护+修复再生叠加护理方式在大便失禁皮肤糜烂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大便失禁致肛周皮肤糜烂病人64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2例, 对照组接受单一式皮肤保护性护理, 试验组接受保护+修复再生叠加护理方式干预, 比较两组病例干预后各相关观察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干预后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将保护+修复再生叠加护理方式应用于大便失禁皮肤糜烂病人的护理实践中可显著缩短愈合时间, 提高护理疗效和满意度。

关键词:大便失禁,皮肤糜烂,创口保护,修复再生

参考文献

[1]张传来.重症病人大便失禁肛周皮肤护理干预新技术与临床效果[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32 (12) :84-87.

[2]卞惠玲.重症病人大便失禁的护理研究及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 :47-49.

[3]金爱萍, 袁宝芳, 吴娟.人工肛袋对大便失禁病人肛周皮肤损伤的防治效果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2, 10 (1B) :105-106.

[4]白艳玲, 董兰菊, 张珊珊, 等.一件式造口袋在大便失禁病人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3, 33 (2) :293-294.

[5]陈陈鸯, 杨霞, 夏萍.脑外伤合并大便失禁病人肛周皮肤溃烂1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3, 12 (11) :1104-1105.

[6]杨淑艳, 杨洁.氟哌酸粉在大小便失禁病人皮肤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7) :644-645.

[7]陈小欢, 郭佳华, 黄春连.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治疗大便失禁病人肛周皮肤破损效果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15, 14 (8) :15-16.

[8]陈国英.雷佛奴尔外敷治疗带状疱疹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5) :16.

[9]曾素冰.1例偏瘫并大便失禁病人肛周皮肤溃烂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0, 31 (9) :1282.

阴囊皮肤缺损的修复 第2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4例阴囊皮肤缺损:年龄27~72岁, 平均年龄48岁;皮肤缺损的原因:感染4例, 外伤9例, 肿瘤1例。术前准备:除常规的术前检查、抗炎、营养支持等全身状况的准备外, 根据不同的病因, 做些特殊的准备: (1) 感染所致的阴囊皮肤缺损:局部经外科清创、换药, 待创面肉芽新鲜。创面细菌培养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再次培养为阴性, 进行手术。 (2) 外伤所致的皮肤缺损:术前行B超检查了解阴囊内容物有无损伤[1], 同时明确是否合并阴囊皮肤钝挫伤, 如伤口缘皮肤青紫、淤血、坏死、不出血等。必要时行CT检查, 明确睾丸破裂有没有假阳性和假阴性[2]。 (3) 肿瘤所致的皮肤缺损:行局部活组织病检, 证实肿瘤;局部淋巴结有无肿大;腹腔B超或CT了解有无内脏转移。

1.2 修复方法

4例阴囊皮肤缺损在小于1/3的阴囊面积, 采用创缘直接拉拢缝合的方法修复, 同时行尿道重建1例;8例阴囊皮肤缺损在1/3~1/2的阴囊面积, 采用2∶1~4∶1阴囊局部推进或旋转皮瓣转移修复;2例阴囊皮肤缺损在大于1/2的阴囊面积, 采用腹股沟邻位皮瓣转移修复。

2典型病例

患者, 男, 40岁, 阴茎不明原因地肿胀、溃烂, 尿液从阴茎腹侧排出, 阴茎头、体变黑, 伴恶臭及脓性分泌物。查体:心肺腹部未见异常, “尿道口”位于阴茎腹侧, 阴囊、睾丸未见异常。既往体健, 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1982年曾行左输尿管结石取出术, 5年前出现阳痿, 一直未治愈。入院后做创面分泌物培养+药敏示:G+球菌、副大肠杆菌生长, 对卡那霉素、先锋必素敏感。治疗上选择敏感抗生素抗炎, 用1/5 000高锰酸钾湿敷创面, 及时清除渐进的坏死组织, 直至创面坏死组织清除干净, 最后阴茎缺如。

手术治疗:患者阳痿6年, 已无性欲, 拒绝行阴茎再造术, 仅要求修复创面, 解决排尿问题。手术在连续硬膜外腔麻醉下进行, 取截石位, 留置导尿, 常规消毒、铺巾, 清洗创面。在创面下方、阴囊中线两侧设计阴囊纵隔血管丛轴型皮瓣2cm×5cm, 切取、分离皮瓣时仔细操作, 保护好阴囊纵隔及其内的阴囊纵隔血管丛 (包括阴囊前动脉、静脉和阴囊后动、静脉) , 将皮瓣上缘AC上提, 与已行“十”字形切开的“尿道口”吻合, 增加两者接触范围, 利于愈合, 同时减轻术后吻合口的环形挛缩、狭窄。皮瓣分离后将AB与CD缘缝合, 皮瓣自身内折内卷, 形成“反向”皮管, 这样就形成了“骑跨”阴囊的新尿道。皮瓣两侧分离后拉拢缝合, 覆盖皮管。术后继续抗炎治疗, 留置导尿, 并行膀胱冲洗, 10d后拆线, 2周后拔除尿管, 未发生尿漏。出院1个月后发生排尿困难, 尿流变细, 来我院泌尿外科门诊行尿道扩张后改善, 正常排尿。

3讨论

阴囊是睾丸、附睾、精索的保护性覆盖的皮肤组织, 阴囊皮肤缺损、合并感染可引起深部内生殖器的感染、外露, 感染所致的阴囊皮肤缺损需经外科清创、换药、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待肉芽组织生长良好, 再次培养为阴性, 进行手术, 防止术后再次感染。外伤所致的皮肤缺损除了术前行B超检查了解阴囊内容物有无损伤, 同时还要明确是否合并阴囊皮肤挫伤, 单纯锐器伤, 可以一期修复;若合并阴囊皮肤挫伤, 观察1周后, 待血管损伤稳定, 确定坏死组织界限, 再行手术, 否则直接拉拢缝合或者皮瓣转移修复, 可能会继发坏死。肿瘤所致的皮肤缺损行局部活组织病检, 证实肿瘤;局部淋巴结有无肿大;腹腔B超或CT了解有无内脏转移;术中需在快速病理提示边缘切净、无癌残留后实施修复。

阴囊皮肤含有很多皱襞, 富有很大的延展性, 血供很丰富。阴囊皮肤缺损在小于1/3的阴囊面积, 可将创缘直接拉拢缝合或皮缘下稍加分离后直接拉拢缝合的方法修复;阴囊皮肤缺损在1/3~1/2的阴囊面积, 在睾丸肉膜表面分离, 利用阴囊皮肤的延展, 形成2∶1~4∶1阴囊局部推进或旋转皮瓣转移修复;阴囊皮肤缺损在大于1/2的阴囊面积, 单纯采用阴囊局部推进或旋转皮瓣转移修, 会存在皮瓣过于紧绷、张力过大, 术后继发皮瓣坏死之虞, 需要用腹股沟邻位皮瓣转移, 产生“额外”多的皮肤参与修复。

参考文献

[1]Joseph W.Stengel and Erick M.Remer.Sonography of thescrotum:case-based review〔J〕.Am J Roentgenol, 2008, 190:S35-S41.

皮肤再生修复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8例, 其中男性27例, 女11例;年龄15~64岁;植入皮肤扩张器共47个, 其中头部31个, 面部16个;瘢痕18例, 色素脱失及沉着3例, 色素痣9例, 皮脂腺痣3例, 血管瘤5例;修复缺损面积最小约3cm×3.5cm, 面积最大约8.5cm×12.0cm;扩张器容量为50~300mL, 扩张时间为6~8周。

1.2 手术方法

1.2.1 扩张器植入

根据拟修复的部位、形态及病变范围和可供扩张的正常皮肤大小以及皮瓣转移的方式等, 选择不同形态及容量的扩张器, 扩张区域尽量选择病变区的邻近部位[1]。切口选择在正常皮肤与病损区的交界处, 且相对隐蔽的位置, 多选择鼻唇沟、下睑缘、下颌缘、发际缘及耳前线等。切口方向尽量与扩张器植入后的长轴方向垂直, 以减少扩张过程中切口的张力, 如切口方向与扩张器长轴方向平行, 应尽量缩短切口的长度, 切口两端不宜超越待修复区域的范围, 使用多个扩张器时尽可能共用一个切口。植入前检查扩张器是否完好无损。扩张器清洗干净后消毒。不同部位扩张器植入的深度不同, 头皮扩张埋植于帽状腱膜深面, 额部植于额肌深面, 面颊部植于皮下组织深面、SMAS层浅面, 耳后于耳后筋膜浅面。剥离的层次要均匀, 勿伤重要神经、血管, 直视下彻底止血。剥离的范围比扩张囊周边大0.5~1cm, 腔隙剥离好后将扩张器平展地植于腔隙内, 在扩张囊下放置负压引流管[2,3,4]。注射壶内置, 注射壶注射面向上, 注意导管不能成锐角, 不能折叠, 必要时注射壶可外置。关闭切口时, 应先在距离切口边缘0.5~1cm处将浅层组织与深部组织缝合固定, 减少切口张力, 再缝合切口, 术后早期适当加压包扎。

1.2.2 扩张囊注液及并发症的防治

扩张器植入后全身应用抗生素3~5d, 引流管于术后2~3d拔除, 切口7~14d拆线。一般于扩张器植入时即开始注液, 一般容量的10%左右, 以后每隔5~7d注液一次, 每次注水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10%~20%。生理盐水为扩张注射液, 也可以在生理盐水中加入一定量的利多卡因、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 可以起到抗炎、止痛的作用[2]。注液适当的标志为:患者有胀痛但尚感能忍受, 扩张皮肤的硬度触之如鼻尖, 扩张皮肤中心部位指压充血反应减弱但未消失。如扩张后皮肤苍白, 指压充血反应消失, 观察5~10min血运不恢复, 则抽出部分液体, 直到皮肤表面血流恢复[3]。注液总量最好为扩张囊容量的120%较安全。

扩张器埋植的并发症多见于血肿、感染、扩张器外露、扩张器不扩张、扩张皮肤坏死等。术中操作及术后注射处理要严格无菌操作, 剥离层次不可过浅或过深;止血要彻底;扩张注水时压力要适中, 以防压力过大影响皮肤血运造成皮肤缺血坏死后破溃致使扩张器囊外露, 注射壶导管不要成锐角或打折, 放置部位离囊要有一段距离, 防止囊扩张后注射壶注水时刺破扩张器囊。

1.2.3 扩张器取出与皮瓣转移

一般于植入扩张器原切口切开, 取出扩张器, 去除纤维包囊, 根据扩张皮肤的大小设计皮瓣切除皮损, 皮瓣形成后向缺损区旋转、推进覆盖创面, 尽量不增加内侧切口线和辅助切口[1], 术后皮瓣下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后加压包扎, 给予抗炎治疗。术后5~7d拆线。

2 结果

本组38例患者共植入皮肤扩张器47个, 其中头部31个, 面部16个。修复缺损面积最小约3cm×3.5cm, 面积最大约8.5cm×12.0cm;扩张器容量为50~300m L, 扩张时间为6~8周。切口感染3例, 血肿2例, 扩张囊外露2例, 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 效果满意。

3 讨论

头面部小面积皮损切除后可直接拉拢缝合或局部皮瓣转移治疗, 面积大的皮肤缺损需要植皮, 远位皮瓣转移或游离皮瓣转移等治疗[5]。植皮则术后外观色素沉着或脱失, 皮肤皱缩, 切口瘢痕明显, 甚至瘢痕挛缩导致部分五官受牵拉畸形。远位皮瓣、游离皮瓣等治疗组织损伤大, 臃肿, 外观不满意。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植入治疗, 因为供区与受区邻近, 修复后皮肤的色泽、质地、毛发分布相似, 瘢痕少, 同时对组织破坏小, 疗效满意。

术前设计应考虑全面, 周密仔细。为缩短扩张时间在供区足够的情况尽量选择型号较大的扩张器, 必要时选择多个扩张器[6]。扩张器植入时考虑不损伤重要的组织和器官, 不影响功能, 不引起周围器官的变形, 切口隐蔽, 剥离层次要均匀一致, 直视下严格止血预防术后血肿, 剥离腔隙范围要充分, 防止扩张器折叠或外露;要掌握注水速度及注水量, 以免造成囊外露及皮瓣血液循环障碍;皮肤扩张宁多勿少, 严禁勉强手术造成效果欠佳[7,8];在皮瓣设计中, 要注意选择血液循环较好的部位作为皮瓣的蒂部, 蒂部不要过窄;纤维囊壁应尽量切除, 以利皮瓣旋转、推进, 以免影响皮瓣血液循环;切口需做分层缝合, 张力不能过大;术毕需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由于其修复的皮肤颜色、质地、厚薄等均较其他传统的各种手术好, 术后瘢痕小并能解决供皮区皮肤不足及其覆盖等问题, 临床应用效果佳, 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润文, 连贵君, 石慧.皮肤扩张器在修复头皮大面积缺损中的应用[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9, 32 (5) :549.

[2]宋英, 宋路.皮肤扩张器在矫正下睑外翻中的应用[J].新疆医学, 2009, 39 (10) :57-58.

[3]赵燕.皮肤扩张器植入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10) :83.

[4]安一峰, 王小民, 赵国丽.皮肤扩张术修复颌面部瘢痕67例[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5, 16 (1) :25.

[5]戚可名, 薛富善.整形外科特色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398.

[6]杨奕, 张莹莹, 王军, 等.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在头颈瘢痕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6, 17 (1) :30.

[7]廖明德, 陈石海, 殷国前, 等.2~3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联合使用治疗大面积瘢痕性秃发[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4 (5) :794.

下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有31例(37指),男21例,女10例;年龄13~58岁,平均31.5岁。损伤原因:切割伤23例,压轧伤8例。损伤指别:拇指4指,示指19指,中指14指。合并指骨骨折12例。损伤部位:指腹缺损25指,指侧方缺损12指。

1.2 治疗方法

1.2.1 皮瓣设计

嘱患者脱去衣服,暴露患肢,自然将患手置于下腹部某适宜的位置,要求站立时患肢高度适宜,无上提及下坠感觉,以确保患指与皮瓣吻合后零张力,选定下腹部供瓣区后常规消毒铺无菌单待用。

1.2.2 术时清创

将患肢外展于手术台,在局麻下按照标准清创术对患手进行清创,修剪患指边缘组织,如果有骨外露,须用咬骨钳咬除外露骨使之与修剪后的软组织平齐,指关节面需要破坏,因为关节面分泌滑液有可能使皮瓣失活乃至坏死,影响手术疗效,如果指甲损伤重可一期拔甲。

1.2.3 皮瓣切取

根据伤指皮肤缺损的大小,在选好的下腹部取一舌型皮瓣,削去皮下脂肪,保持皮瓣厚度在2~3 mm为宜,宽度以能覆盖缺损患指为宜,以保证术后患指的美感,用该皮瓣边对边缝合包埋患指,供皮瓣处下腹部切口缝合止血。1.2.4术后处理术后用石膏固定患肢于相应位置,保持皮瓣与患指的相对静止,术后应用抗生素3~5 d,扩血管药物如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10~14 d,依皮瓣成活情况一般于术后15~20 d行断蒂,断蒂后修复皮瓣使之更趋完美。

2 结果

本组病有1例(1指)因摔倒致皮瓣撕脱再次使用本法治愈外,其余病例均一期治愈,无皮瓣坏死,皮瓣色泽好,供皮瓣区创面均一期愈合,治愈率达96.7%,平均住院天数20.5 d,平均住院费用2150元,本组病例术后随访27例29指,随访率达到94%,术后患指触觉在8~12个月基本恢复,无不良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在创伤外科中,当皮肤组织缺损,骨和肌腱外露,难以用传统的植皮方法修复时皮瓣移植是最为常见的修复方法[1],而指端皮肤缺损又是手外伤最常见的损伤,理想的治疗方法是以术后能达到恢复指端外形,有良好的感觉及曲伸功能,尽可能保留手指长度为目的[2],虽然目前治疗手外伤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很多,如有下腹部带蒂皮瓣,锁骨下带蒂皮瓣,手指掌侧推进皮瓣,双三角皮瓣,示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足背复合组织游离皮瓣,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但较其他方法下腹部带蒂皮瓣有能在偏远的基层医院尤其是无显微外科手术器械和相关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开展,能够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而且,对于急诊患者,在条件和患者自身情况允许时,手术宜尽早进行,不宜长途转送,以免增加感染,这样才有利于伤口愈合及提高皮瓣的成活,有利于患者及早进行患指康复训练,降低伤残和手术并发症,提高治愈率[3]。下腹部皮瓣,是以腹部浅血管和旋髂浅血管及阴部外浅血管提供血液供应的皮瓣。该皮瓣部位隐蔽,皮质较好,感觉敏锐,薄而弹性大,色泽适宜,供区创面均能直接缝合封闭,血管蒂较长,旋转度数较大,是常用的带蒂皮瓣供区[4]。该手术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可靠,费用低廉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 总结下腹部带蒂皮瓣包埋术治疗手外伤致手部指端皮肤缺损。方法 利用下腹部带蒂皮瓣治疗手外伤致手部皮肤缺损31例37指。结果 治愈率达96.7%。平均住院时间20.5 d。结论 下腹部带蒂皮瓣包埋术治疗手外伤致手部指端皮肤缺损,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疗效可靠,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部指端皮肤缺损,修复,下腹部带蒂皮瓣

参考文献

[1]张功林,章鸣,郭翱,等.腓肠肌内侧头岛状肌瓣修复胫骨上段感染创面.中国骨伤,2008,21(2):83-85.

[2]张功林,章鸣,郭翱,等.桥式交叉“T”形血管吻合游离背阔肌皮瓣移植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中华骨科杂志,2008,28(5):314-368.

[3]范梓航,贾建忠,王建华,等.带指神经血管V-Y岛状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中国骨伤,2006,19(7):433-434.

皮肤再生修复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6月应用局部旋转皮瓣修复治疗头面部缺损的患者共80例,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24~59岁,平均(38.7±4.6)岁;缺损部位:头额16例,眼睑8例,鼻部9例,唇部7例;创面大小0.7cm×1.3cm~5.0cm×6.2cm;肿瘤21例,其它19例。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38.5±4.5)岁;缺损部位:头额部15例,眼睑10例,唇部12例,鼻部3例;创面大小0.6cm×1.2cm~4.5cm×6.2cm;肿瘤23例,其它17例。两组患者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肿瘤切除后根据组织缺损大小形状、部位、深度及周围皮肤情况

选择合适的皮瓣进行修复。首先于创面邻近部位选择皮肤较松弛且隐蔽的部位设计皮瓣,利用皮肤的固有弹性和松弛度推进转移修复创面。设计皮瓣,按设计线切开皮肤至皮下于表情肌上层分离,游离并掀起皮瓣,然后将皮瓣旋转一定角度后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

1.2.2 观察组:

①切除病变组织:麻醉后按照病变的形状及大小设计切口线,超出病变边缘0.5~1.5cm为佳,对于外伤性缺损病人进行修复应充分利用残存组织。深度一般达深筋膜层,浸润深者达骨膜层。切除边缘宜整洁,创面彻底止血,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术后均常规病理检验。②旋转皮瓣的设计:根据不同部位设计不同的皮瓣切除线,锐性分离至皮下脂肪层,彻底止血后旋转至需植皮处并分层缝合,原供皮区形成的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根据情况考虑是否放置引流管并局部加压包扎。实际情况为20例,旋转皮瓣8例,眼轮皮瓣予易位皮瓣10例,侧颌颈皮瓣2例

1.2.3 术后处理:

建议常规使用抗感染类药物对症治疗,切口局部常规换药,术后24-72小时拔除引流管,7-9天拆线。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愈合情况。其中Ⅰ期愈合为缺损部位的组织修复以原来的细胞为主,仅含少量纤维组织,局部无感染、血肿及坏死组织,再生修复过程迅速,结构及功能恢复良好。Ⅱ期愈合为以纤维组织修复为主,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构及功能的恢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对比采用了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40例均Ⅰ期愈合,对照组40例Ⅰ期愈合26例,Ⅱ期愈合13例,观察组Ⅰ期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头面部肿瘤是恶性肿瘤好发部位之一,随着近年来皮肤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增高,其发病人数也逐年上升[2]。头面部肿瘤发病部位以眼睑、鼻部、面颊部及颈部为主,因其特殊性,对于该部位的缺损修复不仅要考虑临床功能的恢复,更多的是考虑外观的修复,在修复头面部缺损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其形态改善及外观美观,所以选择最佳的修复方法至关重要。对于局部软组织缺损,可选择多种方法来进行修复:①直接拉拢缝合。仅仅适合于创伤较小的创面,但较大的创面或者缺损,或者邻近鼻子眼睛的部位,由于张力所致,容易造成术后瘢痕明显或者器官牵拉变形[3];②皮片移植。皮片移植成活后可会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局部的皮肤会出现凹陷及局部皮肤回缩或者头皮局部无头发生长,不能达到美观的满意度。③皮瓣转移术。因为直拉缝合时切口线会变得很长,或者会引起周围器官由于牵拉而导致变形甚者移位,皮片移植后会出现色素沉着,质地变差等不良影响,从而影响美观度[4]。

局部皮瓣是以临近松弛部位的皮肤来修复缺损部位的皮肤,手术后皮瓣愈合颜色、质地及组织组成与周围的皮肤相近,不易引起后期皮肤愈合收缩,易成活,而且可以修复深达骨面部的创面,是其他皮瓣移植所不能及的[5]。同时,局部任意皮瓣具有制作简单,色泽及质地于周围皮肤匹配等优点,所以对于范围较大而且能使用局部皮瓣修复缺损的情况下,局部皮瓣应该是最佳选择。作为一种修残补缺的的手段,其在创面的修复中得以广泛的应用且局部的皮瓣形成于局部的相近的皮肤,在色泽、质地、厚度、毛发生长的情况等方面与受区最为接近,除了具有皮瓣修复的一般优点以外更具有形态再造的价值,适合于头面部等外观要求较高要求的部位的修复。

本组患者应用不同的局部皮瓣旋转进行修复,临床效果比较满意,应用局部皮瓣进行面部恶性肿瘤的局部组织缺损的修复,其术前应根据肿瘤的不同部位,肿瘤的大小以及肿瘤不同的切缘要求,从而选择不同的局部皮瓣,包括单叶旋转皮瓣,推进皮瓣,双叶皮瓣,矩形推进皮瓣等,皮瓣的设计应该注意个体的差异与人性化理念,尽可能不增加并发症及继发畸形,同时应最大限度减少创伤,缩短手术时间[6]。

综上所述,采用局部皮瓣修复头面部缺损创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确保患者治疗后的恢复效果,降低瘢痕的发生率。另外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也要同时兼顾患者的器官功能及容貌美观的需要,应用局部皮瓣修复面部恶性肿瘤广泛切除后皮肤组织的缺损,手术操作简单,病变复发率低,术后外观良好,是头面部皮肤缺损的理想修复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旋转皮瓣修复头面部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 根据患者头面部病损切除后局部创面大小及位置选择合适的局部旋转皮瓣进行术后创面的修复。结果 观察组40例均Ⅰ期愈合,对照组40例Ⅰ期愈合26例,Ⅱ期愈合13例,观察组Ⅰ期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旋转皮瓣修复头面部的缺损皮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建议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头面部,缺损皮肤修复,旋转皮瓣

参考文献

[1]申五一,柏亚萍,张理梅,等.局部皮瓣在头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1,17(4):308-309.

[2]宋毅,王志远,翟晓葭,等.局部皮瓣修复头面部缺损创面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3):567-569.

[3]何永强.局部皮瓣修复手术后头面部缺损创面的方法[J].中国医疗美容,2015,5(6):30-32.

[4]轩俊丽,赵军磊,陈志强,等.邻位皮瓣修复术修复面部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4):227-229.

[5]孔令平.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42例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09.

铅酸蓄电池修复再生技术策略研究 第6篇

关键词:铅酸蓄电池,修复再生,高分子修复液,电化学修复技术,推广策略

1铅酸蓄电池修复的重要意义

1859年,法国人普兰特发明了铅酸蓄电池,它是一种采用稀硫酸做电解液,用二氧化铅和海绵状铅分别作为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的酸性蓄电池。

阀控铅酸蓄电池(下面简称蓄电池)的设计寿命一般为10~12年,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解液挥发、负极硫化、正极板栅软化、热失控、隔膜失效、自放电等原因均会导致蓄电池提前失效,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实际寿命一般只有3~5年[1]。由于提前失效,蓄电池更换周期大大缩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

据有关数据显示,每年报废的蓄电池大约有2亿只,其中至少有5 000万只是可以进行修复的[2,3,4]。由此可见,如果能对这些蓄电池进行修复再生,那么么就就既既减减少少了了废废旧旧蓄蓄电电池池对对环环境的破坏,又节约了大量的自然然然资资资源源源和和和能能能源源源,,,并并并且且且给给给社社社会会会带带带来来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蓄蓄电电电池池池修修修复复复再再再生生生技技技术术术具具具有有有非非非常常常重重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2现有的蓄电池修复再生技术概况

现有的蓄电池修复再生技术主要针对蓄电池缺液、负极板硫化等问题进行修复,常规的修复技术包括以下几种:

2.1全充全放修复法

全充全放修复法就是对蓄电池采取完全充满电后再完全放电的修复的方法。

2.2浅循环大电流充电法

对硫化的电池采用大电流(5时率以内电流)充电至稍过充状态,控制电解液温度不超过40℃为宜,然后放电30%,如此反复数次,可减轻甚至消除硫化现象。

2.3加液法

对硫化的电池,加入纯水、硫酸钠、硫酸钾、酒石酸等物质混合液,正常充放电几次,然后倒出纯水,加入稍高密度酸液,调整电池内酸液至标准液浓度,容量恢复至80%以上可认为修复成功。

2.4脉冲修复法[5]

脉冲修复法有许多种,比较常见的是采用大电流充电技术,使用负击穿的方法使大颗粒的硫酸铅晶体溶解。但试验研究表明,该修复技术只能获得短暂的效果,并不能在本质上修复产生硫化的铅酸蓄池,而且在修复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正极板软化和失水严重等问题,严重时会永久性地损坏铅酸蓄电池。另外还有采用负脉冲技术、高频脉冲技术、谐振脉冲技术等,这些脉冲技术主要是改善了原有的大电流脉冲对蓄电池内部结构损伤的问题,但是对蓄电池内部损伤仍然无法避免,同时存在修复效率不高、修复时间长等缺点,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同样不能在本质上解决硫化的问题。

2.5新型电化学修复技术

近年来,广州泓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的电化学修复再生技术,该技术采用电化学方法对蓄电池进行修复,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在待修复的蓄电池内加入高分子导电修复液,该导电修复液的p H值为7,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导电高分子和硫酸铅晶体充分接触,起到了电催化的作用,施加再生电压时,硫酸铅晶体可以重新分解为Pb2+和SO42-,同时Pb2+在负极板上被还原为Pb活性物质,而SO42-则回到电解液中。

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修复的蓄电池内阻下降,容量基本能恢复到标称容量的90%以上;

(2)使用寿命长,据考察,修复后蓄电池使用寿命至少可达3~5年;

(3)对蓄电池不造成伤害。

3新型电化学修复技术对于铅酸蓄电池再生的效果验证

目前,江门供电局与广州泓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新型电化学修复技术进行了策略性的实验研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修复效果;同时,该技术修复后的电池样品由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进行了老化实验、扫描电镜等一系列验证实验,均获认可。自2014年该技术试点至今,已经修复的电池品牌包括光宇、双登、理士、三瑞、南都、丰日、普天、华达、泰坦、汤浅、阳光等,修复容量累计超过1 000万Ah,其中容量恢复达到标称容量100%的占49.0%,容量恢复超过标称容量90%的占21.1%,容量恢复超过标称容量80%的占22.5%。

实践表明,修复效果与蓄电池的工艺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与使用年限没有必然的联系。推广应用过程中发现,使用年限8~10年的蓄电池组,也可以取得理想的修复效果,但是使用年限只有3~5年的蓄电池,修复效果也有不理想的情况。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与其使用环境温度、有无定期放电维护、浮充电压是否适宜等有直接关系,日常维护不当,可能造成蓄电池物理性损伤或隐患,增加蓄电池报废率,影响修复效果。因此,即使蓄电池可以实现修复再生,但是科学的日常维护还是必须的。

不同电压等级的蓄电池修复效果也不相同。单体标称电压为2 V的蓄电池组修复效果最好,单体标称电压为6 V或12 V的蓄电池组修复效果较难控制。原因在于,影响蓄电池性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蓄电池单体的一致性。修复单体标称电压为2 V的蓄电池组时,遇到相对劣势的单体,可以采用专门的2 V单体修复仪进行处理,保证最终蓄电池组的整体一致性。当修复对象是6 V或12 V单体组成的蓄电池组时,6 V或12 V单体其实是由3个或6个2 V单体串联而成的,从物理结构上看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其中一个2 V单体为劣势单体,则无法实现单独处理,劣势单体处理得不够充分,将影响蓄电池组的一致性,从而影响修复效果。如果其中一个2 V单体有损坏,为了保证整组电池的性能,可以对劣势单体进行更换,这对于6 V或12 V单体组成的蓄电池组来说,无疑成本较高。

4新型电化学铅酸蓄电池修复技术的推广策略

该蓄电池再生技术针对硫化失效的蓄电池修复再生成功率高,容量提升明显,再生后蓄电池使用寿命长,具有现实应用意义。考虑到铅酸蓄电池的失效模式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正极板栅腐蚀、正极活性物质软化、负极不可逆硫酸盐化、电解液干涸、热失控、负极汇流排腐蚀、电池微短路等,而新型电化学修复技术只能解决铅酸蓄电池内部硫化及缺液的问题,对其他失效模式无能为力,鉴于此种情形,我们建议使用该技术对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VRLA)进行策略性的修复管理。

以下是本文对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VRLA)使用该技术进行策略性修复管理的一些建议:

(1)该技术的推广应该从源头入手,改变使用者固有的观念和机制,重新修订蓄电池退运标准和蓄电池维护管理制度,把蓄电池修复技术纳入到蓄电池管理制度内,对有修复价值的铅酸蓄电池尽量修复,避免以往一刀切,报废所有旧电池,全部采购新电池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2)制定蓄电池修复再生导则,把铅酸蓄电池修复作为蓄电池退运的其中一个流程规范化,对修复后的成品应该符合何种标准等进行界定,避免造成市场混乱。

(3)最后,对于电网公司众多的变电站而言,我们建议对蓄电池的修复管理采取未雨绸缪的策略。

1)对铅酸蓄电池以进行保健维护为主。维护部门在铅酸蓄电池容量降至80%(失效标准容量)左右的时候,即可对该组电池添加高分子蓄电池修复液,并进行浮充,这样既可提升铅酸蓄电池的容量,保持蓄电池的健康状况,又可大大节约修复成本,同时也降低了蓄电池的管理风险。

2)对于德国阳光、日本汤浅品牌的铅酸蓄电池(胶体蓄电池也是特殊的铅酸蓄电池),在蓄电池外观没有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可将修复标准容量定在大于额定容量的30%。

3)对于国产品牌的铅酸蓄电池,我们建议尽量以保健为主,如果出现非修不可的情况,建议在蓄电池外观没有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修复标准容量必须大于额定容量的50%。

5结语

本文提出的蓄电池修复技术运维策略,可以推广至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通信电源、调度机房等,将蓄电池容量检测、日常维护和修复等全面结合,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从而大大减少采购成本,并增强后备能源保障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王艳萍.通信用阀控蓄电池的维护及常见问题解决[J].当代通信,2006,13(3):54-58.

[2]曾建军.中国铅酸蓄电池产业发展与未来[R].中国首届铅锌高峰会,2010.

[3]铅酸电池行业研究报告[R],2010.

[4]彭澎.长寿命铅酸蓄电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皮肤再生修复 第7篇

关键词:局部皮瓣,创面修复,面部缺损

局部皮瓣是在受区邻近部位形成的皮瓣, 对于面部因黑痣、瘢痕、体表肿瘤等切除后形成的皮肤缺损, 根据缺损部位及形状大小灵活运用局部皮瓣进行修复, 可保持面部的良好形态。自2005年来, 临床应用于1 6例患者,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96例患者。男性49例, 女性47例, 年龄5-71岁。

缺损原因:色素痣切除者3 6例, 瘢痕2 4例, 血管瘤2 2例, 基底细胞癌2例, 皮肤纤维瘤1 2例。缺损部位:额部1 2例, 眼睑周围12例, 面颊部16例, 唇部24例, 眉部12例, 颞部10例, 下颌部10例。缺损面积:1.01.0-3.54c㎡

1.2 手术方法

切除病变组织。在局部浸润麻醉或全麻下, 切除病变组织。切口距病变边缘:色素痣、纤维瘤、血管瘤等1-2 m m, 基底细胞癌5-8 m m, 瘢痕沿其边缘。

常用局部皮瓣的设计及手术方法: (1) A-T皮瓣:切除病损使创面成三角形 (A为顶点, BC为底边) , 将BC向两侧延长至D、E, 然后进行皮下剥离形成皮瓣ABD和ACE, 两皮瓣向中间推进闭合缺损; (2) 菱形皮瓣 (经典的Limberg皮瓣) 皮瓣的大小与原发缺损相同, 菱形缺损的长轴为AC, 短轴为BD, 线DE是线BD的延长线, DE长度等于BA, EF与DC平行, EF长度等于AD。将皮瓣CDEF掀起剥离后, 向缺损区旋转推进闭合缺损。

2 结果

96例患者行局部病灶切除后, 遗留的皮肤缺损采用局部皮瓣转移方法修复, 均一次转移成功, 皮瓣全部成活, 切口I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1年, 术区平整, 切口瘢痕不明显, 面部供区无继发畸形, 皮瓣色泽与周围接近, 面部形态满意。

3 讨论

面部皮肤缺损常由色素痣、瘢痕、体表肿物等切除或外伤引起, 较小的缺损可以直接缝合, 范围较大的缺损需要游离皮片移植修复, 而中等面积的皮肤缺损, 应用局部皮瓣是最佳的选择。

局部皮瓣的设计必须遵循整形外科原理中的供区选择、皮肤皱纹线、局部皮瓣移植及局部血液供应的解剖学原则等[1]。设计临床实用的局部皮瓣,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根据受区的部位、创面的大小和形状、组织缺损的类型和深度、周围组织的状况、术者的经验和技术条件等选择皮瓣转移的方法; (2) 选择次要部位的皮瓣修复重要部位的缺损。一般在邻近受区相对隐蔽、局部皮肤正常且比较松驰的部位设计皮瓣; (3) 首选设计简单、转移方便、附加切口少的皮瓣。尽量沿皮纹线作附加切口, 顺血管走向设计, 使皮瓣的蒂部位于血管的近心端; (4) 皮瓣的长宽比例一般不超过1.5:1。但在头面部血供丰富的部位, 皮瓣的长宽比例可达3:1; (5) 皮瓣的设计面积应大于创面10-15%, 以免转移缝合后张力过大影响血运。

常见局部皮瓣的临床应用: (1) A-T皮瓣:特别适用于发际、眉部、上下眼睑及唇部皮肤缺损的修复。因为可以把T边设计在这些部位的交界处, 形成的瘢痕不明显。A-T皮瓣不含旋转成份, 两皮瓣推进后, 在点D和E各切除一个Burow三角。顶点A处常会形成猫耳, 可沿顶角的平分线作一切口, 于切口两侧去除多余皮肤, 直至局部平整。也可根据缺损的具体情况改变BD、CE两边长度和方向, 将其设计成曲线。 (2) “菱形”皮瓣:常用于面部外侧缘、前额部、颏部鼻侧部缺损的修复。采用菱形皮瓣闭合缺损时, 所承受的张力方向大部分转移到与原发缺损区短轴垂直的方向。因此选择菱形皮瓣修复缺损前, 应检查缺损旁切线方向上皮肤的松动性, 观察该方向上是否有重要的结构会被牵拉, 同时兼顾血管走向, 保证皮瓣的血运。菱形皮瓣变化多样应用广泛, 如改良的易位菱形皮瓣, 皮下组织蒂的改良菱形皮瓣都是在菱形皮瓣的基础上设计的[2,3]。

应用局部皮瓣转移技术的注意事项: (1) 面部血供丰富, 神经较多, 术中剥离过程中要注意解剖层次, 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2) 严格遵循无菌无创操作, 爱护组织, 避免损伤皮瓣的血运; (3) 术中在皮瓣形成过程中, 一旦皮瓣创缘渗血不活跃或皮瓣苍白, 应停止手术, 将皮瓣缝回原处, 2-3周后再行手术; (4) 术中止血要彻底, 根据情况适当放置引流, 术后正确包扎, 不宜采用加压包扎; (5) 皮瓣移植术后24h内要定时检查皮瓣血运情况, 若出现血供障碍及早发现, 及时治疗[4]。

结合临床实际, 我们认为局部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的修复中具有明显的优点。它转移方法灵活、血运可靠, 供区皮肤质地、厚度、颜色、毛发生长情况与缺损区相匹配, 术区平整、瘢痕不明显, 因而具有广泛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天牧邻位局部皮瓣转移修复皮肤缺损的理论依据和临床中应用中国实用美容外科杂志.2004, 15 (6) :308

[2]刑新, 郝岚, 陈江萍改良菱形皮瓣的临床应用[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0, 11 (5) :239

[3]李军辉, 刑新, 欧阳天祥, 郭恩覃皮下组织蒂的改良菱形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5, 16 (5) :271

皮肤再生修复范文

皮肤再生修复范文(精选7篇)皮肤再生修复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大便失禁致肛周皮肤糜...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