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就业区域差异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就业区域差异范文(精选9篇)

就业区域差异 第1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实现了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 但是登记失业率却一直居高不下, 就业增长率出现了较大幅度降低现象。目前, 针对我国各区域就业差异性和产业就业差异性等的研究明显缺乏。依据我国产业划分标准, 本文收集了我国30个省市 (不含港澳台及海南省) 从2002年到2009年的就业数据, 并采用动态偏离份额Esteban模型, 分析其在产业就业量方面的差异。

一、模型的建立

(一) 动态偏离份额Esteban空间模型

1.动态偏离份额模型。

偏离份额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和Creamer于1942年提出, 后经Dunn (1960) [1]等学者逐步进行改进。传统偏离份额模型是一种静态模型, 只考虑基期与末期总变化, 不能反映研究期间内的动态变化。因此, Thirlwall (1967) 提出动态偏离份额模型, 认为研究期间可以分为不同期间, 以能充分反映不同期间的变化, 但该模型假设研究区域与临近区域之间相互独立。Nazara和Hewings (2004年) [2]通过构建空间权重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影响关系引入动态偏离份额模型中。

fijt表示j区域i产业在t年的就业量, fijt+1表示t+1的就业量 (i=1, 2, , m;j=1, 2, , n) , 引入空间权重后的动态偏离份额模型表示为:

ΔGij=fijtr+fijt (r˜ij-r) +fijt (rij-r˜ij) (1)

其中r=i=1sj=1n (fijt+1-fijt) i=1sj=1nfijt;r˜ij=k=1nwjkfikt+1-k=1nwjkfiktk=1nwjkfikt;rij=fijt+1-fijtfijt;wjk表示j区域与k区域之间的依赖程度, 0wjk1, 且k=1nwjk=1, 通常0代表两个区域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非0则说明两个区域之间存在某种相互影响。

等式 (1) 反映j区域i产业就业量在研究区域内的增加值, 该增量由三部分产生, 依次为全国增长分量 (fijtr) 、区域产业结构分量 (fijt (r˜ij-r) ) 、竞争分量 (fijt-r˜ij) ) , 其中全国增长分量是全国经济增长对区域就业的影响分量, 区域产业结构分量体现了不同产业结构对就业量的影响, 竞争分量表现为区域产业就业竞争能力的大小。该模型不仅能反映j区域i产业就业量在临近区域中的增长速度, 且还能反映与临近区域相比, 研究区域的竞争能力。但该模型假设产业结构与竞争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现实中往往产业结构能有效影响竞争能力。

2.动态偏离份额Esteban模型。

为了体现产业结构与竞争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Esteban (1972)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该模型[1,2,3], 引入“同位变量”, 将模型拓展为四个分量, 但此模型没有考虑临近区域对研究区域的影响。因此, Matisa Mayor (2008) 在此基础上引入空间影响, 将同位变量修正为假设按照临近区域i产业结构发展, j区域i产业在t期是应有的变量值。引入临近影响后的同位分量偏离份额模型发展为:

ΔGij=fijt+fijt (r˜ij-r) +fijt* (rij-r˜ij) +fijt-fijt*) (rij-r˜ij) (2)

其中fijt*=i=1sfiktkvfikti=1skvfikt (3)

动态偏离份额模型相比, 此模型中第三项和第四项发生改变, 第三项为纯竞争分量, 其值越大表示j区域i产业相对于临近区域i产业具有的优势越大, 反之亦然;第四项为分配分量, 是由区域产业结构分量与竞争分量相互作用而引起, 如果该分量为正表示研究区域将其专业化集于其优势产业, 反之亦然。

与传统的同位分量相比, (3) 式中能反映临近区域对产业就业的影响, 但认为每个临近区域的影响程度相同, 基于此在空间权重的基础上考虑临近区域的影响, 同为变量发展:fijt**=i=1sfijtkvwjkfikti=1skvwjkfikt (4)

因修正后的偏离份额Esteban模型为:

ΔGij=fijtr+fijt (r˜ij-r) +fijt** (rij-r˜ij) + (fijt-fijt**) (rij-r˜ij) (5)

(二) 过滤动态偏离份额Esteban空间模型

通常不同位置能引起两类空间效应, 即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依赖性。我国就业分布在不同的区域, 各省份之间的就业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 即一个区域单元上的某种地理现象或是某一属性值与临近单元上的同一现象存在相关性。由于几乎所有的空间数据都存在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一般分为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全局自相关统计量一般采用Moran’sI、Geary’sC等, 局部自相关可以用LISA来检验。LISA包括局部Gamma (Γj) 、局部Moran’sIj和局部GearysCjGj (d) 等统计量。本文采用局部Gj (d) 来过滤自相关因子。在空间位置j上, 局部Gj (d) 的表达式如下:

Gij (d) =k=1nwjk (d) fikk=1nfik, jk (6)

为了过滤空间自相关性, Matias Mayor (2008) [2,3]提出了空间过滤法, 该方法既考虑了基于距离的空间权重, 又将空间自相关性过滤掉, 具体表达式为:f¯ijt=fijt (wjn-1) Gij (d) (7)

因此, 过滤动态偏离份额Esteban模型为:

ΔGij=f¯ijtr+f¯ijt (r˜ij-r) +f¯ijt** (rij-r˜ij) + (f¯ijt-f¯ijt**) (rij-r˜ij) (8)

二、实证分析

(一) 数据采集

本文通过《中国统计年鉴》收集了不包括港澳台和海南省的我国30个省市, 从2002年到2009年的就业量。由于2006年《统计年鉴》中没有对各地区三产业就业量进行统计, 加上海南省从我国广东省分离出去不久, 且港澳台地区不属于大陆内省份, 可能会导致分析结果出现较大误差, 故本文排除了2006年数据和港澳台及海南省的所有数据。本文利用Arcgis9.X对我国各省市的就业量进行Moran’I检测, 结果如表1所示, 又利用动态偏离份额Esteban模型对三产业就业量进行差异分析, 利用过滤掉空间自相关后的动态偏离份额Esteban模型进行分析。

表1中采用标准化后的Moran’I值检验, 取显著性水平α=0.05, 若p<0.05则拒绝原假设 (H0: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从检测结果分析, 一方面,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量基本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而我国第二、三产业就业量和就业总量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 即我国各省市第一产业就业空间依赖性不大, 各临近省市与研究省市的第一产业就业之间的空间影响较小, 我国各临近省市第二、三产业就业却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相互关系, 这种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影响数据分析的精确性;另一方面, 通过空间过滤法得到的数据显著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说明空间过滤法的有效性显著。

(二) 结果分析

从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中可以得到, 我国就业量在不同产业中存在的空间依赖程度不相同, 根据过滤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可对比性。为了能具体分析我国就业区域差异以及空间依赖性对每个省市的影响程度, 从公式 (5) 和 (8) 可以得到我国30个省市从2002年到2009年每年就业量的四个分量, 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每个省市总就业分量。

1.第一产业就业的偏离份额分析。

根据各省市第一产业就业量, 利用公式 (5) 得到我国第一产业就业的4个偏离份额分量, 结果显示如图1所示。

从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到, 首先我国各省市第一产业就业的偏离四分量各不相同, 其中分配分量的区域差异最小, 这说明产业结构与竞争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各省市第一产业就业量的影响不大;其次是纯竞争分量,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第一产业受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 各省市之间第一产业劳动力流动率不高, 波动程度最大的是产业结构分量。

从全国偏离分量值的大小角度分析, 第一产业从2000年-2008年就业增加量各有差异。发达地区 (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 由全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小于欠发达地区, 这说明我国第一产业就业量比重较大的省市国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为当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 对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数量相对较多, 第一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就相对较高。考虑到其他三个分量, 受全国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大的省市依次为河南、山东、四川、河北省。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分量都为负数正好证明了克拉克定理, 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 第一产业劳动力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但这种转移程度受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2.第二产业就业的过滤前后偏离份额对比分析。

从Moran’I检验结果可以得到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比第一产业就业存在更大的空间依赖性, 为了能体现空间依赖性对第二产业就业的影响, 本文利用等式 (5) 和 (8) 计算偏离份额分量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R表示过滤掉空间自相关性后的偏离分量除以过滤前的偏离分量, R越接近1则表示空间自相关性对该省市分量越小。

过滤前我国第二产业就业量主要受产业结构的影响, 较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所增加就业量的优势更加明显, 特别是沿海发达省市 (如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 产业结构的优势显著高于其他省市和其他因素, 但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分量出现了负数, 表明这些省市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不能满足第二产业快速增长。然而过滤后的结果显示较发达省市第二产业就业受临近区域的影响, 产业结构优势带来的就业量显著减少, 这种临近影响给东北三省、新疆、甘肃、四川等省市第二产业就业带来较大的就业量, 特别是辽宁、黑龙江四川三省, 临近区域的空间依赖性能有效提高这三省的第二产业就业量, 有效调整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因此, 为了提高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的优势, 我国发达地区应加强自身条件, 积极发挥省内优势, 而较落后省市应加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合作, 促进产业发展, 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势, 带动第二产业就业。

从竞争能力的角度分析, 第二产业就业竞争能力大小各有差异。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较发达省市第二产业就业出现负增长现象, 这说明这些发达地区第二产业就业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劳动力逐渐转向第三产业, 而一些较落后的工业地区不具备强的产业就业竞争能力。从过滤后的结果分析, 我国各省市第二产业就业竞争之间的空间依赖性并不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 各省市应根据自身的情况, 考虑是否应加强产业链之间的合作。

分配分量表明专业程度与比较优势是否比配, 一个区域能否发展产业, 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在专业化于比较优势的产业, 同时也应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现专业化, 两者相互依赖, 共同促进产业的发展。为了较好地分析各省市第二产业是否专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以此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本文将分配分量分为专业化或非专业化与优势或劣势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图2中专业化程度越强、越具有比较优势则正值越大。

从结果中可以看到, 安徽、广西、江西、河南、贵州、湖南、云南、吉林、甘肃、陕西、西藏、福建、青海十三个省市第二产业生产技术等有待改善, 进一步提高第二产业的专业能力, 特别是安徽、广西、江西、河南、西藏、青海等省市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率相比临近省市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经济逐渐发展到较发达水平的过程中, 积极将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 对缓解我国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作用。由于其他省市特别是较发达省市第二产业的专业性较强, 能吸纳一定的劳动力, 但较发达省市第二产业就业率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 产业结构得到升级, 第二产业劳动力逐渐转移到第三产业。宁夏、重庆、四川等省市第二产业就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且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这些省市积极发展第二产业, 增强第二产业生产技术等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3.第三产业就业的过滤前后偏离份额对比分析。

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方面能体现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为劳动力向更高一级产业流动提供了条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第三产业需求也越来越大, 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率经过一个先增长后下降的过程后, 劳动力逐渐转移到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就业情况不仅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更能发现产业之间的就业问题。本文对过滤前后我国各省市第三产业就业增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再进一步分析各省市第三产业专业化与比较优势的情况, 根据公式 (5) 和 (8) 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

从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来分析, 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五省第三产业就业所受影响最大, 主要体现在全国经济增长所增加的就业量占总就业增量的份额较大, 而其他省份受其影响相对总就业增量的份额差异不大。与第二产业不同的是, 所有省市第三产业结构对就业都具有促进作用, 但并不是所有省市第三产业就业都主要受产业结构的影响。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如北京、广东虽然处于我国较发达省市的行列, 相比其他较发达省市地区产业结构对第三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 而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山东等省市产业结构对第三产业就业的起主要的推动作用, 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有利于北京、广东两地区第三产业就业的增加;另一方面, 我国其他地区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差异, 如四川第三产业结构对就业的优势最大, 而西藏最小, 且还表现为较落后地区第三产业就业差异较大, 如青海、宁夏、西藏等第三产业结构优势较小, 而新疆、山西第三产业就业主要依赖于产业结构。

从结果中可以看到除了北京、广东、山东等省市外, 我国大部分省份第三产业就业相对临近省份缺乏竞争优势, 特别是一些较发达地区第三产业竞争优势也不明显, 如天津、上海、江苏, 这说明我国各省市第三产业需加大力度进行改革创新、培养优秀人才, 提高第三产业就业竞争力, 从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但其他较落后省份不同的是贵州和云南两省第三产业就业竞争优势较明显, 第三产业就业量主要依赖于竞争力优势, 这两个省在继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同时, 应尽可能提高产业结构优势, 平衡产业结构与竞争力之间的协调发展, 特别是云南省, 没有将其专业性表现在较强的比较优势产业上。其他省份也同样应采取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协调发展的战略, 一个区域只有将其产业专业性表现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时,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产业就业量。总的来说, 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量表现为较发达地区增量较大, 而较落后地区增量较小, 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并没有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到第三产业。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偏离份额Esteban空间模型和不同区域就业数据间的空间自相关性, 本文从产业就业与区域就业两方面结合分析我国就业区域差异性,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就业区域差异性主要变现为两方面:

第一, 我国各省市三个产业就业量存在很大差异, 且这种差异在不同产业之间表现也不具有同一性。全国经济增长对经济较发达省市的第一产业就业影响程度远小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 第一产业结构对产业就业推动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而经济较落后省市如东北三省、西北地区、内蒙古等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推动作用或转移速度非常慢;第二产业就业受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最大, 较发达地区第二产业结构优势明显强于其他省市, 对就业量的增加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而其他大部分省市第二产业结构不能满足第二产业的发展, 而竞争分量和分配分量显示, 除了沿海发达省市以外, 其他大部分省市的第二产业具有较强就业吸纳空间, 但没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优势第二产业;与第二产业不同的是, 第三产业结构、就业竞争能力对就业的影响差异不完全表现为经济较发达地区与较落后地区两部分, 北京、广东受产业结构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远小于其他发达省市, 四川、新疆、山西其第三业就业主要依赖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 而其它地区产业结构优势不明显, 北京、广东、山东其第三产业就业竞争力明显强于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

第二, 我国各省市与其临近区域的三产业就业空间依赖关系也存在很大差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省市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空间依赖程度大, 呈现出空间正相关关系, 而沿海发达省市第三产业就业呈现出较小的空间负相关关系, 各省市第一产业就业空间依赖程度小, 主要依赖自身地域和资源发展第一产业就业。

依据上述有关三产业就业差异研究结论, 本文对各省市促进就业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 应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以促进产业化的推进, 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不同省市应结合当地地域和资源优势, 调整好作物的结构, 以高产、高质和高经济效益为指导方针,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 提升优势产业;同时应强化各种惠农政策, 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产业集群经济[4], 以此加快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第二, 推进工业化程度, 不断优化第二产业产业结构, 增强第二产业就业竞争能力。目前, 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第二产业仍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处于向第三产业过渡时期, 也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 第二产业具有很大的就业空间[5]。因此, 应加大改造传统产业、深加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加强各省市产业链之间的合作, 不断提高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我国经济较强的省市第二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优势, 对就业吸纳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些省市在促进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应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 且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具有推动作用。所以, 政府应加大教育投资结构和力度, 促进职业教育和职工在职继续教育发展, 健全各类培训机构和完善培训体系, 提升工人技能工作水平, 提高失业者再次获得就业机会的可能性。

第三, 坚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第三产业成为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是必然的趋势, 同时也必将成为我国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经济较落后省市需要大力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产业, 加快向第三产业结构升级, 吸纳更多的就业量, 而尽管沿海较发达省市的产业结构升级较快, 但其第三产业仍然有很大就业空间, 这些省市应努力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政府需加强对服务业政策支持, 加大财税政策的力度, 实行低息低税政策, 并加大资金投入, 鼓励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服务业。

摘要:本文利用动态偏离份额Esteban空间模型与空间过滤法, 对全国30个省市各产业就业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市各产业就业存在很大差异, 经济较发达省市的第三产业劳动吸纳能力相对其他省市较强, 其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有待提高, 而我国其他大部分省市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 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相对较高;我国各省市与临近区域三产业就业的空间依赖关系也存在很大差异,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省市第二、三产业就业呈较强的空间正自相关, 而经济较发达省市的第二产业成较强的空间负相关, 第三产业就业空间自相关性不强。

关键词:区域就业,产业结构,偏离份额Esteban模型,空间自相关

参考文献

[1]Griffith, D.A.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Spatial Filtering:Gaining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ory and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J].Eigencector Selection Criteria, 2003.

[2]Gian Pietro Zaccomer.Pamela Mason.A new spatial shift-share decomposition for the regional growth a-nalysis:a local study of the employment based on Italian Business Statistical Register[J].Stat Methods Ap-pl, 2011.

[3]Matias Mayor.Ana Jesus Lopez.Spatial shift-share analysis versus spatial filtering:an application to Span-ish employment data[J].Empitical Economics, 2008 (2) .

[4]马箭, 程伟波.认同视觉下的毕业大学生求职消费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 2010 (6) .

中国的区域差异复习教案 第2篇

1.主要地形、地形区,主要城市。

2.农业生产特点、粮食作物、气候、兴修水利、防治水患。南方地区

1.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2.丰富的有色金属,考查矿产名称及分布。3.工业区的名称与分布。青藏地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本区包括的省份及主要地形名称。2.“高”“寒”的气候特征以及在它影响下的农、牧业生产特点。西北地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主要地形。这一部分主要以读图题的形式来命题,要求记住范围、地形名称并填图。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因这一特征而形成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常以综合题的形式命题。

3.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4.保护草原,治理沙漠这是一个热点问题。【典型例题精讲】

典型例题设计意图:所选这两道题紧扣当今社会热点,并且将地理问题有机结合在热点问题之中,指明了今后复习的方向: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关注热点问题,并且能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说明热点问题的内涵。

[例1]我国西部大开发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不懈努力,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请你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读图和下表回答。

东中西部gdp占全国的比重(%)1978年1990年1998年 东部52.4253.6858.12 中部30.9229.9027.92 西部16.6616.4213.96 东西部人均gdp变化及东西部差距(单位:元)1978年1990年1998年 东部48320809483 西部25510604052 东部与西部的比值1.891.962.34(1)根据图上的编号填出相应省级行政区的简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在1978~1998年期间,东部和西部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东部和西部人均gdp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西部大开发重点是依托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在开发西北地区时应以________铁路干线为重点,该铁路干线将西部的几个省级行政区中心城市串起来,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线西段已与____________(国家名称)中亚铁路接轨通达西欧,将成为西欧大西洋沿岸与东亚太平洋地区最近便的陆上通道。(4)修建进藏铁路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计划中铁路进藏有青藏、川藏等方案(如图所示),青藏铁路经过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是____________,川藏铁路经过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是____________。选择青藏铁路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5)由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在修建青藏铁路时将遇到的困难有()a.缺氧 冻土b.太阳辐射 地震

【命题意图】 本题以西部大开发这一焦点话题为切入口,以相关图表资料为载体,着重考查学生识记我国西部地区省级行政区名称及其空间位置、使用和说明提供数据资料,识记重点铁路干线及沿线西部省级行政中心,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进行青藏和川藏铁路方案比较,确认选择依据以及认识青藏铁路工程困难因素,西电东送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答案】(1)青 藏 川或蜀

(2)东部gdp占全国比重上升,西部则下降 东西部差距明显扩大

(3)陇海—兰新 西安 兰州 乌鲁木齐 哈萨克斯坦

(4)多高大山脉,山间有盆地、宽谷,地面波状起伏,相对高度小 要横贯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 修建铁路工程量小,费用少、工期短(5)a [例2]下图表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积。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x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 本题以“水土流失”这一典型环境问题为切入口,以“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积”示意图为信息平台,立意考查学生熟练判读专题,描述区域差异的能力。【易错分析】 不能正确阅读图例,是本题易出错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能分析各省的主要自然特征是本题易出错的另一个原因。

【解题思路】 解题时,看清图例、回顾中国政区图即可填出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区名称或简称。x疆地处西北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以及风力搬运、风蚀、风力堆积和风化作用为主,部分高山区以现代山岳冰川的侵蚀作用为主,水蚀、水力搬运和沉积作用十分微弱;山西地处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上山西全省地处土质疏松,地表植被条件很差的黄土高原,水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解决(2)(3)两个问题时,应联系气候、地形知识进行思考。

【答案】(1)甘肃省 四川省 重庆市 陕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2)气候干旱

(3)地处黄土高原,缺少植被覆盖,夏季多暴雨

【基础测评】

试题总体设计说明: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点。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总是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密切相关的;区域地理的特征,即区域以内的某些共性,总是同这个地区的位置、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条件密切联系着的。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大片沼泽性荒原有待开发的是()【解析】 东北平原分布有沼泽地,但只是三江平原上有分布,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上没有分布。

【答案】 a 【解析】 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基地,因山西省内有大煤矿,煤质好、产量高。【答案】 a a.西北地区交通以铁路和航空运输为主 b.青藏地区目前没有铁路,运输以公路为主 【答案】 a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是()

【解析】 这是一道记忆类型题,西北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30%。a.长江、乌江、黄河b.长江、澜沧江、黄河 【答案】 b a.宜耕荒地广阔——平原b.草原广阔——森林 【解析】 西北地区是四大地理区域中面积最大的;土地广阔。它离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答案】 d 7.我国青藏高原上的著名三大畜种是()

a.三河马、三河牛、滩羊b.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解析】 熟记适应“高寒”环境的三大牧种。【答案】 b 8.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a.春小麦、玉米、甜菜、亚麻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答案】 a 9.黄河中游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①凌汛②地上河决口③水土流失④干旱 【解析】 首先明确问的是黄河中游地区;其次明确凌汛发生的条件是由低纬流向高纬;第三,明确地上河是指黄河下游,因此把①②排除。10.北方四大盐场中,最为著名的是()a.长芦盐场b.辽宁盐场

【解析】 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尤以渤海、黄海沿岸产盐最多。就北方四大盐场而言,以长芦盐场(渤海两岸)产量最大,也最著名。【答案】 a 11.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 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会引起地面下沉;缩减农田面积,虽可起到降低农业用水量的作用,但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工业和生活污水是不能直接利用以灌溉农田的。【答案】 d 12.根据海外市场的需要,闽南三角地区建立了农业出口商品基地,下列不是其主要产品的是()

【解析】 闽南三角地区适宜建立蔬菜、花卉、水果等农业产品的出口商品基地。【答案】 a 13.关于南方地区的广东、海南、广西的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高,全年皆夏b.许多地方霜雪罕见,春秋相连

【解析】 本地区属亚热带和热带范围,热量充足,但气温并不是全年都在22℃以上,即不是全年皆夏,故a错。按四季顺序,春季之后应为夏季,若春秋相连则没有夏季,故b亦错,本区不如温带四季明显。

14.下列说法不是x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的是()a.云量少,光照强

b.白天光合作用强,夜晚蒸腾作用弱 d.白天光合作用强,晚上呼吸作用弱

【解析】 云量少,光照强,白天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弱。【答案】 b 15.通往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新建铁路是从乌鲁木齐通往()

【解析】 我国北疆新建铁路从乌鲁木齐通往阿拉山口(兰新铁路的北段),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接轨。【答案】 b 16.地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省是()

【解析】 此题考查各区的范围和空间想象能力。青海是在青藏地区,四川主体位于南方,与青藏邻近,陕西地处南北方、西北地区三区交汇,而甘肃主体在西北分别与青藏区、南方区、北方区交汇。【答案】 d 17.目前,我国最大的仪器仪表制造工业基地是()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最大的仪器仪表制造工业基地。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仪器仪表制造工业基地。【答案】 b 18.我国的优质长绒棉产区位于()a.珠江三角洲b.黄淮平原

【解析】 我国目前有五大片商品棉基地。南疆是我国惟一的优质长绒棉生产基地。19.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有()a.甘新多沙漠戈壁,青藏多大河湖泊 b.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 d.青海高寒干旱,甘肃温暖湿润

【解析】 此题有较强的时代性,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的热门话题。并且以“个案”的形式考查区分自然或人文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指向性。陕甘宁地处我国第二级阶梯,地势高,x疆河流中有额尔齐斯河属北冰洋外流区域,甘肃绝大部分处于干旱地区。【答案】 a 20.促进吐鲁番盆地经济发展的对策有()a.发挥“火洲”的气候优势,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b.大力发展造纸工业

d.发展以“丝绸之路”和干旱盆地景观为特色的旅游业

【解析】 此题的切入点比较新颖,做题时要认真分析。从a选项看,此地虽有“火洲”的气候优势,夏季气温比较高,但该地冬季气温比较低,属于暖湿带,并不适于热带作物的种植。b项中的“造纸业”,需要大量的植物纤维作原料,而该地属于干旱地区,森林和植被比较稀少。

2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该()a.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以减轻东部的环境压力 b.在西部大范围垦荒,兴建大型商品粮基地 d.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 本题以热点命题,实为考查人和环境的关系。

二、能力提升

22.根据下表提供的地理事物特征,选择图中相应序号,并将序号与相应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入表中。

地理事物特征序号地理事物名称 “聚宝盆”

x藏重要的农业区 世界第一高峰 我国最大的湖泊 我国输沙量最大河流 “日光城” “黄金水道”

【解析】 解答此题可分以下几步进行:(1)读懂题目要求;

(2)确定该题地图所示区域。以省区轮廓特征判断,不难得出该图为青藏地区略图;(3)根据表中提供的地理事物特征,确定地理事物名称,将其填入表中相应位置。然后读图找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看图中所给序号,将其填入表中“序号”栏。如“世界第一高峰”,先确定为珠穆朗玛峰,将其填入表中“地理事物名称”栏。在图中找到珠穆朗玛峰位置,其序号为①,将序号填入表中。此题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读图技能。【答案】

地理事物特征序号地理事物名称 “聚宝盆”③柴达木盆地

x藏重要的农业区②雅鲁藏布江谷地 世界第一高峰①珠穆朗玛峰 我国最大的湖泊④青海湖 我国输沙量最大河流⑤黄河 “日光城”⑦拉萨 “黄金水道”⑥长江

23.万里长江从雪山走来,穿越高山,汇纳百川,向东海奔去。

长江流域示意图

(2)建设三峡水利枢纽既有利于开发长江的________,也有利于防御______________。(3)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龙头是________开发区。24.读“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图,回答:

(1)字母a表示____________山脉,字母b表示地形区是我国____________地貌分布最广的区域。(3)我国第二大林区位于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__________(填字母)山的南坡。(5)阅读下列选项文字,把相关选项的字母填入“山地对经济发展制约作用”关系图的圆框中。a.山区地表崎岖,坡度较大b.不合理的开垦耕种 g.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答案】(1)祁连 喀斯特(岩溶)

(2)d 水位落差和径流量大 风能(或太阳能、或地热)太阳能(或风能、或地热)(5)如图

2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日光城”之称的是________,有“聚宝盆”之称的是________盆地,“聚宝盆”里的“宝”主要是指________。青藏高原内的三条大江(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大的湖泊是________。

(2)在唐代,文成公主入藏与________结婚,对汉藏两族的和睦相处做出了贡献。x藏在唐代称做________。

(3)____________年,中国政府和平解放x藏。1987年,高原上第一条铁路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青藏铁路(北段)通车。

(4)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同处北纬30°附近,为何气候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有:“日光城”“聚宝盆”“松赞干布”、吐蕃、青藏铁路、青藏高原的气候。

第(4)小题,气候的不同主要在于海拔的巨大差异及喜马拉雅山脉和太平洋的不同影响。【答案】(1)拉萨 柴达木 煤、石油、铅、锌、盐 长江 黄河 雅鲁藏布江 青海湖(2)松赞干布 吐蕃(3)1951 西宁 格尔木

(4)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高,又有喜马拉雅山脉的屏障作用,阻挡了印度洋西南季风的进入,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长江中下游地区海拔低,又东临太平洋,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了夏季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湿热夏季风;冬季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干冷冬季风,成为亚热带季风气候。26.读“我国东部沿海的地区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我国最大海洋渔场和当前重点开发区的名称:(2)图中a处形成我国最大海洋渔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舟山 京津唐 沪宁杭 海南岛

(2)位于暖流与沿岸冷海流交汇处;沿岸有长江、钱塘江汇入,饵料丰富

(4)以热带作物为中心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海洋渔业基地;畜牧业基地;热带珍稀动物饲养基地。

27.比较俄罗斯西北工业区和中国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在工业部门以及工业发展条件等方面的异同。(1)

工业区(工业基地)俄罗斯西北工业区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濒临的海域 主要工业中心 主要工业部门

(2)两地工业发展特点及条件的共同点()a.属于加工型工业区

b.靠近国内有色金属矿产区 d.附近的燃料与原料价格低

e.着重发展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业部门 【解析】 比较鉴别是地理学上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掌握被比较对象的实质特点,了解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濒临的海域:波罗的海,南海; 主要工业中心、圣彼得堡,广州;

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 第3篇

1.区域差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

(1)地形:从地形类型、地势特征、地质作用、地质灾害等方面进行分析。

地形类型与名称:可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河流流向、海拔及地形剖面等进行分析。

地形特征:可根据地形类型、海拔、地面起伏状况、地形分布等进行分析。

地势特征:可根据地面起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如西高东低、由西向东倾斜等。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在地面起伏较大的高原山地主要是侵蚀作用,在低平的地区主要是堆积作用,在降水多的区域主要是流水作用,在降水少的区域主要是风力作用。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2)气候: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现主要介绍前两个方面。

气候类型:可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进行分析。

气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是指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大区域气候要素的分布,即气候特征;二是局部地区气候要素的分布,即根据局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分析,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3)河流:从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水文特征: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含沙量,冰情(有无结冰期、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等。

水系特征: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数量、河湖关系),流域(面积、水系形状),水力资源等。

开发利用:在河流流量大、地势落差大的河流中上游地区开发水能资源;在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中下游地区开发内河航运。

3.人文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

(1)农业:从区位条件及评价、耕作制度及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结构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

(2)工业: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市场、技术、交通条件及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城市: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4)交通: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5)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破坏,如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等)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两大方面,具体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例1.(2014年高考江苏卷地理)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从1988年的12亿澳元增加到2012年的170多亿澳元,2013年两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右图为2011年双方贸易额前五位的商品和服务种类。读图回答(1)~(2)题。

(1)与马来西亚相比,澳大利亚具有优势的产业是()

A.石油开采B.家用电器制造

C.金属矿开采D.交通设备制造

(2)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两国间经贸额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①空间位置邻近②航空运输发达③经济水平相当④经济互补性强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以区域为载体,考查人类地域活动空间联系中商业贸易的有关知识。第(1)题,对比图中两国向对方出口的商品和服务可知,虽然澳大利亚向马来西亚出口原油,但马来西亚向澳大利亚出口的原油更多,说明原油开采是马来西亚的优势。此外,交通运输和显示器、电视机在马来西亚向澳大利亚出口的商品和服务中排名第二和第三,说明这也是马来西亚的优势。澳大利亚向马来西亚出口的商品和服务中,铜排在第三位,说明澳大利亚的铜矿开采具有优势。第(2)题,由图可知,澳大利亚与马来西亚空间位置邻近,两国出口商品和服务的互补性强,所以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两国间经贸额快速增长。

答案:(1)C(2)C

例2.(2014年高考安徽卷文综)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地理的熟悉情况。对某地的地理位置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位置,二是社会经济地理位置。对于该省的自然地理位置,要考虑其热量带和干湿状况以及地形的特殊位置;而对于社会经济地理位置,要从“丝绸之路”等特殊位置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主要考查工业化带来的影响,可从经济(促进原料产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等)和社会(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维、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例3.(2014年高考福建卷文综)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的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1)说出B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2)简述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该省北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

(4)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店”进行销售。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1)题,地理位置的特点可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分析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自然条件可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第(3)题可从市场、科技、政策、地价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任意选择一种观点作答,但要注意论点与论据不能自相矛盾。

答案:(1)位于30°N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居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

(2)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暖湿润;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大陆架宽阔,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3)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资金、科技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扶持;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

(4)观点A:有利

论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观点B:不利

就业区域差异 第4篇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为: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个经济目标是既矛盾又统一的联系体。对于14亿人的中国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更重要。近年来,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简称FDI) 来增加就业机会是我国政府外资政策的直接目标之一。国内外关于FDI与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 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关于FDI与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

中国FDI的总量比较大, 但地区分布极不平衡。表1显示, 我国FDI的区域分布呈现出“由东至西”的梯度特征, 利用FDI对我国农村非农就业影响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分析, 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 (1) , 选取1996—2011年的样本数据, 进行处理得到不同区域的FDI份额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份额 (见表1) 。

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地区依靠相对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技术基础和优惠的政策等优势, 成为FDI投向的首选区域。1996—2011年, FDI流入我国东部地区的比重始终占全国利用FDI总量的74%—88%, 年均高达83.28%。1996年, FDI总量的85.34%集中在东部地区, 之后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至2011年底这一比例仍高达74.61%;而同期中部地区的FDI稳定上升, 由1996年的8.48%上升到2011年的16.83%, 几乎增长了100%;1996—2011年, 西部地区FDI约占全国总量的约5%, 2011年达到最大, 也仅占全国总量的8.56%。由此可以看出, 流入我国的FDI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比重方面, 东部地区都明显占有绝对优势。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国泰安数据库数据整理而得。

下面用极值比率比较两个区域间FDI的相对差异 (2) 。这里把每年西部地区的FDI作为基数, 分别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FDI进行对比, 并将东部与中部地区每年数据进行对比作参考, 以分析三大区域FDI的分布差异。如图1所示, 1996-2004年, 东部与西部、中部与西部之间FDI的分布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 但从2005年开始这种差距又逐步缩小;东部与中部之间FDI的分布差距在2005年之后总体上也在逐步缩小。显然, FDI在我国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

数据来源:根据国泰安数据库数据整理而得。

如表1所示, 1996-2011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数量占全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0%、33%和27%。显然, 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与我国FDI的区域分布类似, 同样呈现出“由东至西”的梯度特征。近年来, 随着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陆地区的不断推进, 中西部地区在投资环境、对外开放度等方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在缩小, 吸引FDI的规模也迅速上升。在当今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回流的大背景下, 我国FDI分布的不平衡状况以及随时间变动的波动性特征, 势必会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FDI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选取我国1996-2011年省际样本数据, 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广义矩 (GMM) 分析方法, 对FDI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

(一) 指标说明与模型设定

假定经济增长符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特性, 以资本、劳动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其中资本包括国内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 国内投资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减去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所得的差额, 并以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数表示实际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如果以GDP代表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 以REM代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数 (万人) , 用FDI、DIN分别代表外商直接投资 (亿元) 和国内资本 (亿元) , A代表技术水平, 则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为了考察FDI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 由 (1) 进行转化可得:

对 (2) 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得:

对 (3) 进行整理可得

令 (–1/α1) *LnA=Φ0, (1/α1) =Φ1, - (α2/α1) =Φ2, - (α3/α1) =Φ3, 则可以得到:

根据 (5) 式可以建立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

模型 (6) 中:i=1, 2, 3, ……, N分别代表不同个体;t=1, 2, 3, …, T代表样本年度, Φi和μt分别代表用于控制不可观测的区域效应和时间效应, ξit是随机干扰项;LnREMit为被解释变量在横截面i和时间t上的数值;LnGDPit、LnFDIit、LnDINit分别为解释变量在横截面i和时间t上的数值;系数Φ1、Φ2和Φ3分别表示劳动对产出、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投资变化的弹性。为了准确考察FDI对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态效应, 这里将LnREMit、LnGDPit、Ln FDIit和LnDINit的若干滞后期作为解释变量加到静态模型 (6) 中, 将模型进一步扩展为如下形式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模型 (7) 中:μi表示各横截面单元的个体差异, ξi, t为随机扰动项。FDI按当年的美元价根据当年汇率换算成当年价的人民币再除以以1996年为100的GDP平减指数得到;实际GDP是以1996年为100的GDP指数得出GDP平减指数, 最后根据GDP平减指数得出;国内投资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了处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均采用当年各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数。文中所有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世界贸易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采用的计量经济分析软件是stata11.2。

(二) 面板单位根检验与面板协整检验

为了保证结果的稳健性与可靠性, 避免伪回归问题, 在对所设定的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之前必须进行面板平稳性检验。共同单位根 (Common Root) 与截面成员个体单位根 (Individual Root) 检验是面板平稳性检验常用的两种方法。共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主要有LLC方法;截面成员个体单位根检验方法主要有IPS、Fisher-ADF、Fisher-PP等方法。本文采用LLC、IPS、Fisher-ADF和Fisher-PP方法做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表2中的结果显示, 变量LnREM、LnGDP、LnFDI和LnDIN均为1阶单整, 即均为I (1) 。在面板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 为了克服传统时间序列协整检验功效较低的问题, 本文在面板框架下进行协整检验, 以考察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着面板协整关系。由于模型中所有各变量均为1阶单整, 则说明变量间可能存在面板协整关系。为了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本文运用Pedroni (1999, 2004) 检验方法、Westerlund (2005) 检验方法以及最新发展的Durbin-Hausman (2008) 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发现, 模型所选取的变量之间存在面板协整关系 (3) 。

注: (1) 变量前加“Δ”表示对变量做一阶差分; (2) ***、**、*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的零假设; (3) LLC法、IPS法、Fisher-ADF法与Fisher-PP法的零假设H0:序列存在单位根, 备择假设H1: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三)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在模型 (7) 中, 由于解释变量中加入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 则势必会存在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高度相关, 从而导致模型存在随即解释变量问题。如果运用标准的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估计量必然是有偏、非一致的, 估计结果的经济意义也必定是扭曲的。为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采用Blundell与Bond (1998) 提出的广义矩 (GMM) 估计方法对模型 (7) 进行参数估计。在实际计算中发现, 只有LnREMi, t-1、LnGDPi, t、Ln FDIi, t、LnFDIi, t-1、LnFDIi, t-2、LnFDIi, t-3、LnDINi, t和LnDINi, t-1等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显著, 其他滞后项的t统计量均不显著, 所以模型只保留这些变量, 故模型可最终设定为:

为了把东部、中部和西部FDI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进行对比, 表3的结果中也列出了部分不显著的估计结果。其中:LnREM (-1) 表示上一年度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LnGDP表示当年产出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LnFDI表示当年FDI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LnFDI (-1) 表示上一年度FDI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LnFDI (-2) 表示滞后2期FDI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LnFDI (-3) 表示滞后3期FDI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LnDIN表示当年DIN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LnDIN (-1) 表示上一年度DIN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

注: (1) 括号内为对应的t值; (2) ***、**、*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第一, LnREM (-1) 度量了上一年度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对于东部地区而言, 上一年度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即上一年度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每提升1个百分点, 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将提升0.6895个百分点;对于全国而言, 上一年度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导致这一结果最可能的原因在于中部、西部地区上一年度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均是不显著的。

第二, LnGDP度量了当年产出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就东部、西部地区和全国整体而言, 当年产出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均不显著;而中部地区当年产出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却是显著的, 即中部地区当年产出每提升1个百分点, 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将提升1.1051个百分点。显然, 中部地区当年产出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效果非常明显。

第三, LnFDI度量了当年FDI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无论是对于东部、中部地区还是全国而言, 当年FDI对于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均是不显著的;而西部地区当年FDI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是正向的, 即对于西部地区而言, 当年FDI每提升1个百分点, 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将提升0.178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说明, 当年FDI仅对我国西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创造效应。

第四, LnFDI (-1) 度量了上一年度FDI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态效应。就全国而言, LnFDI (-1) 为-0.1095, 即上一年度FDI每提升1个百分点, 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将下降0.1095个百分点, 这说明上一年度FDI对于全国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挤出效应;对于东部地区, LnFDI (-1) 为-0.2151, 即上一年度FDI对于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也是挤出的, 而且t统计量显著;对中部、西部来说, 上一年度FDI对于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也都是负向的, 但t统计量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 上一年度FDI对中部、西部地区当年就业的影响不明显, 但对于东部地区乃至全国总体上却具有挤出效应。

第五, LnFDI (-2) 度量了滞后2期FDI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态效应。就东部地区而言, LnFDI (-2) 为0.6626, 且t统计量显著, 即滞后2期FDI每提升1个百分点, 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将提升0.6626个百分点。显然, 滞后2期FDI对东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于中部、西部地区而言, 滞后2期FDI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都是不显著的;就全国整体而言, LnFDI (-2) 为0.1566, 即滞后2期FDI每提升1个百分点, 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将提升0.156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表明, 滞后2期FDI对中部、西部地区当年就业的影响不显著, 但对于东部地区乃至全国总体上却具有创造效应。

第六, LnFDI (-3) 度量了滞后3期FDI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态效应。就东部、西部地区而言, LnFDI (-3) 分别为-0.5170和0.2476, 且t统计量均显著。显然, 滞后3期FDI对东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而对西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滞后3期FDI每提升1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将下降0.5170个百分点, 而滞后3期FDI每提升1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将上升0.2476个百分点;对于中部地区而言, 滞后3期FDI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正向影响, 但这种正向影响却是不显著的。就全国总体而言, LnFDI (-3) 为0.0934, 且t统计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即滞后3期FDI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正向影响。这些结论表明, 滞后3期FDI仅对东部地区当年就业具有负向影响, 对于中部地区当年就业几乎没有影响, 而对于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总体上具有创造效应。

第七, LnDIN度量了当年DIN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对于东部、西部地区而言, 当年国内投资对于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均是正向的, 但也均是不显著的;对于中部地区而言, LnDIN为-1.1630, 且t统计量显著, 即当年国内投资提升1个百分点, 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将下降1.1630个百分点;就全国总体而言, LnDIN为0.4047, 而且影响显著, 即当年国内投资提升1个百分点, 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将提升0.4047个百分点。这些结论表明, 当年DIN仅对中部地区当年就业具有负向影响, 对于东部、西部地区当年就业几乎没有影响, 而对于全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总体上却具有创造效应。

第八, LnDIN (-1) 度量了上一年度DIN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态效应。对于东部、西部地区而言, 上一年度DIN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均是负向的, 但对东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而对于西部地区当年就业的影响是显著的, 即西部地区上一年度DIN每提升1个百分点, 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将下降0.8740个百分点;对于中部地区而言, 上一年度DIN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就全国总体而言, LnDIN (-1) 为-0.4307, 且t统计量显著, 即上一年度DIN每提升1个百分点, 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将下降0.430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说明, 上一年度DIN对东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均具有挤出效应。

三、结论

第一, 就全国总体而言, FDI同比对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均具有负向影响。第二, 当年FDI对东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不显著。第三, 仅有上一年度FDI对当年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负向影响, 其他时期的FDI对当年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均具有正向影响, 但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 FDI对当年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均是不显著的。第四, 当年FDI、滞后3期FDI对当年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 而其他时期的FDI对当年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均不显著。

摘要:本文以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广义矩 (GMM) 分析方法, 分析1996-2011年我国省际数据。研究发现, 当年FDI仅对西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显著影响, 而对其他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不显著;上一年度FDI对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均具有负向效应, 但仅对东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滞后2期FDI对东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 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不显著;滞后3期FDI对东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较强的挤出效应, 对西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较强的创造效应, 但对中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不显著。

就业区域差异 第5篇

一、明确调整内容, 把握课改方向

根据《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12级起) , “区域差异”这节内容是在原教科书的基础上渗透了“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 通过呈现我国三大自然区、三大经济地带、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和联系, 帮助学生学会区域地理的一般研究方法, 增强学习能力, 形成必备的地理素养。

具体内容如下:

第四节区域差异

明确了调整内容, 笔者仍在不断反思:地理课程改革应在学生的发展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我们的课改究竟是以学科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 我们的地理教学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公民, 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质。而不少学生高中毕业后地理素质仍很缺乏, 常常发出“那个东西搞不懂”“地理背过就忘了”“地理学了也没什么用”之类的感叹。尤其缺乏区域的地理知识, 如笔者的学生中, 不少连自己所处的位置在哪里、当地的气候是什么、当地的特产是什么、当地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什么、去杭州旅游可以走哪条铁路线等也说不清楚。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就在于学生没有学好区域地理, 缺少地理素养, 不会从地理视角去分析区域特征, 更谈不上区域之间的差异比较了。

例题1 (2010年浙江调研卷) :

读浙江省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 (2008—2020年) , 完成1~2题:

1. 为缩小浙江省内

区域发展差异, 2020年前应重点加快发展的都市区是

A.杭州都市区

B.金华—义乌都市区

C.温州都市区

D.宁波都市区

2. 浙江省限制开发的区域应包括

A.衢州—丽水高速公路沿线地区

B.宁波—温州间的沿海地区

C.千岛湖周边地区

D.环杭州湾城镇群地区

结果不少学生回答得不理想。该题考查了乡土区域的内容, 浙江学生如果不清楚浙江地理概况, 怎么来区别浙江区域内部差异?又如何来分析判断浙江重点发展区域与限制开发区域呢?新课程不仅仅是静态的纸质文本, 更是动态的教学生成, 让学生在区域化、生活化的乡土情境中去学习地理、感悟地理, 才能切实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

可见, 2012年浙江深化普通高中课改, 在地理科目必修Ⅲ中增加的“区域差异”这节内容, 能让学生了解我国东、中、西部和南方、北方的差异, 增加区域地理知识。如浙江在哪里、浙江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浙江的经济发展特色是什么等, 借鉴大区域的视角来学习小区域的问题, 从而强化学生的区域概念, 增强区域意识, 促进可持续发展, 从而体现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达成深化课改的最终方向。

二、掌握学习模式, 理清学习思路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 而课堂上又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例如, 运用教科书中提供的图标、数据,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 比较分析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差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进行我国南方和北方区域特征和差异的分析, 或采用小组竞技的方式进行教学;采用讨论的方法, 探究西部开发的优势和限制性因素, 采用辩论的方法, 探究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学无定法, 关键在于适不适合学生, 能不能被学生所掌握。在实际的区域教学中, 笔者认为, 三个“W”、一个“H”的学习模式 (where, what, why, how) 是行之有效的。图1表示了三个“W”之间的关系。

这一学习模式强调知识间的联系, 注重地理事物和现象间的有机联系, 知识信息层层递进, 形成一个整体的学习链。在初中区域地理学习过程中, 主要以学习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现象为主, 而这一模式的学习重点就是以典型地理现象或典型区域为案例, 使学生学会运用高中地理的知识和原理分析研究区域地理差异现象的成因, 掌握区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这个学习链中, what (怎么样) 与why (为什么) 处于学习的中心环节, 即区域地理特征与差异是我们学习区域地理的核心。

又如, 解答为什么塔里木河畔的胡杨树具有“一千年生而不死, 一千年死而不倒, 一千年倒而不朽”的生长习性、为什么新疆地区的花儿这么红、为什么青藏高原的小麦穗粒特别大等问题, 涉及对这些植被所在地理区域特征的分析, 而要分析这些区域特征, 首先要从这些植被所在区域的位置和分布出发。如胡杨树分布在西北内陆区, 当地远离海洋, 气候干旱, 降水少, 所以植被具有耐旱、耐朽的地理特征;而新疆地区、青藏高原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有机质的合成与积累多, 所以花儿就特别红, 麦粒就特别大。

再如, 为什么西北发展灌溉农业, 荒漠化、盐碱化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同样干旱的以色列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却生机勃勃?丹霞地貌 (主要分布在南方) 和雅丹地貌 (主要分布在西北) 迥然不同, 这跟它们所在的区域地理特征有关系吗?为什么回归线附近地区受副高的控制, 常年盛行下沉气流, 往往会形成热带荒漠气候, 而我国南方地区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却温暖湿润, 成为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要解答这类问题必须对区域地理特征差异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而这又要追溯到所在的区域位置、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可见这一学习模式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 就像一根线把一些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 使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习思路清晰了, 教师教得自在了, 学生也学得有效了。

三、综合区域特征, 架构知识联系

整体性的地理思想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 相应的方法是综合分析。

用图2表达的整体性来分析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的区域特征, 得出西北地区的主要特征为“干旱”, 这使得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和环境问题等地理要素也表现出相对应的特征。如风力作用为主, 风成地貌广布;河流稀少, 以内流河和内流湖 (或咸水湖) 为主;植被稀少, 以草原、荒漠为主;土壤贫瘠;水资源短缺;荒漠化严重等。分析青藏地区的特征同样可从这种整体性出发, 如图3。

在深化课改的影响下, 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整体性的考核已成为命题者的一个出题方向, 因此, 综合分析已成为我们指导学生答题的一种解题思路。

例题2 (2012年海南卷) :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 外出时打“绑腿”。根据图文资料, 分析图示区域地形和气候条件对该区域苗族男子着装习惯的影响。

解题思路:本题旨在考核学生是否具备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来分析地理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文字材料中的第一句“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就揭示了题目的方向, 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影响了所在区域的着装习惯, 详见图4。

学习区域特征要素, 综合分析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有利于学生注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引导学生构架知识间的联系。

四、比较区域差异, 突出区域特征

“有比较才有鉴别”, 区域差异学习重要方法之一是比较法。比什么?区域地理要素的比较, 区域主要特征及成因的比较。怎么比?对典型区域的比较。如我国南北方进行比较,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比较。

例题3 (2012年浙江中考卷) :

根据图文材料 (图1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 图2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 , 完成第3小题。

(3) 从自然条件角度, 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解题思路:本题是选取了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典型区域做对比, 比较农业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环境问题。这两个区域之所以典型, 就在于它们分别代表了我国北方与南方两大区域。这样, 题目就落实到南北方地理特征的比较上来了。与珠江三角洲 (南方) 相比, 黄河三角洲 (北方) 未利用土地数量大、光照条件好等, 但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土壤盐碱化、对黄河湿地的破坏、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

笔者在教学“我国南、北方差异”这部分内容时, 就用了类似比较法:用东北特产干白菜 (图5) 与绍兴特产霉干菜 (图6) 做了一个制作流程上的比较:霉干菜需要腌制, 而干白菜需要自然脱水晾干, 这正是由于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所导致的制作方法不同。

就业区域差异 第6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区域产业

0 引言

区域经济差异是我国社会的一种经济现象。区域经济差异适度能够使资源实现合理配置, 同时对产业空间转移也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但区域经济差异过大, 将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 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性。另外, 在区域经济差异的环境下, 区域产业规划无论在制定方面还是实施方面均会受到影响。鉴于此, 本课题对“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区域产业规划”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1 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分析

1.1 生产要素因素

从现代经济学角度出发, 可知生产要素属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根基。也就是说, 区域经济要想获取全面发展, 便需要用生产要素作支撑。由于不同的地区, 其资本、人力及技术均有所不同, 因此便会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现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 人力资本所造成的经济差异逐渐增大, 从而致使每个地区人才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基于要素流动视角出发, 劳动力与资本等一系列生产要素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生产要素的显著存在, 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1.2 经济结构因素

很多原因会导致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比如产业结构、市场开放程度等。在这些因素的催动下, 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也就随之而来。由于产业部门诸多, 因此对地区增长的贡献程度也存在差异。相关报道称:对外开放程度会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总之,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在发展方面就会面临巨大变化, 最终便发生了区域经济差异。

1.3 制度因素

地区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政策的影响。我们知道,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一些优惠政策, 比如地区倾斜优惠政策, 使区域经济差异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所实施的各项制度还存在不具完善性的问题, 由于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 区域经济差异的发生便难以避免。

2 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产业规划的影响分析

2.1 区域产业结构呈现趋同化现象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背景下, 中央向地方采取了分权措施, 使地方政府成为了区域利益的代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区域利益能够得到有效维护, 并实现进一步扩大。部分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 对差异化优势方法进行了利用。此方法带来的问题却是地方政府会作为行政力量介入进来, 进一步出现盲目投资及重复建设等现象, 这样便导致区域产业结构呈现趋同化的特点, 进一步抑制了区域优势的充分展现。

2.2 地方保护与区域市场形成分割现象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地方政府扩大了对辖区内经济事务的管理, 并具备多项权利, 包括土地资源的使用权、经营许可的发放权及行政审批权利等。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在追求利益过程中离不开两点:其一是使经济收入实现最大化;其二是充分满足官员的政治诉求。因受到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地方政府为了使本区域经济利益扩大, 常常利用经济及行政方法构建贸易壁垒, 进一步制约外来产品, 并把市场进行分割, 这样便使市场体系的统一化构建受到极大的影响。总之, 由于地方保护与区域市场分割现象的存在, 导致区域产业规划无法将自身的优势充分有效地展现出来。

2.3 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城乡形成分割现象

二元经济结构指的是,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当中, 既存在现代的工业部门, 又存在落后的农业部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先驱者, 二元经济结构是长期存在的。对于工业活动来说, 主要集中在城市进行;而对于农业经济活动来说, 则主要集中在乡村进行。相关数据显示, 由于城乡差距显著存在, 导致区域整体差异受到极大的影响。在户籍制度实施的背景下, 我国便形成了城乡分割的现象。除此之外, 在改革开发后期, 由于分权体制的存在, 地方政府便出现重视工业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的支持, 这样便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差距。

3 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区域产业规划策略探究

3.1 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在传统增长机制当中, 产业要素投入规模的大小对产出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产业结构要素在区域产业规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及升级, 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的发展, 与此同时也符合区域和谐发展的需求。对于区域经济差异来说, 可细分为两类:一类为产业内差异;另一类为产业之间的差异。由于两类差异均是由产业部门的生产效果不具均衡性而产生的。所以, 在区域产业规划中, 便需要做好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工作, 比如产业与产业投入比例的合理化、产业结构空间形态的合理分布等。

3.2 做好多层次区域协调工作

对于区域发展政策来说, 无论是制定还是实施, 均需要以区域的具体情况为依据, 对各方面存在的经济差距进行科学、规范处理, 比如经济地带与省级形式单元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 对于区域产业规划来说, 需要和我国经济地带的整体战略布局相一致, 做到分工方面的合理性, 并认清自身的不足, 取长补短, 明确竞争关系, 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另外, 还需要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加以重视, 对地区协调发展加以考虑, 尤其是城市与乡村之间, 需注重两者的和谐发展, 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3 促进产业结构和区域之间的和谐发展

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来说, 并不只是追求绝对平均, 而是需要把所存在的差异进行缩小, 使其缩小在一个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 进一步让区域经济发展更加稳定、协调。因此, 便需要做好地区与地区在利益方面的协调工作, 同时还需要对产业分工加以明确。除此之外, 还需要通过优良制度环境的构建, 使区域产业规划政策更具有效性。并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分工加以明确, 以此使生产要素的转移得到有效促进, 进一步使产业结构和区域之间能够实现和谐发展。

4 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 认识到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发生受诸多因素影响, 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差异会对区域产业规划造成巨大影响。为了使我国社会经济得以稳健发展, 做好区域经济差异环境下的区域产业规划便显得极为重要。然而, 这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 比如优化产业结构、做好多层次区域协调工作以及促进产业结构和区域之间的和谐发展。除此之外, 笔者认为还需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调查我国社会经济市场, 在了解区域经济差异及区域产业规划动向的基础上, 实施针对性强的解决策略, 以此使我国社会经济更具发展前景, 进一步为我国社会的和谐、安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少剑, 方创琳, 王洋等.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方向及影响机制[J].地理研究, 2013, (12) :2244-2256.

[2]徐利权, 周均清.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城镇化战略思考——以湖北省为例[J].华中建筑, 2014, (10) :33-36.

[3]王坤.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S2) :12-16.

[4]关兴良, 方创琳, 罗奎.基于空间场能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J].地理科学, 2012, (09) :1055-1065.

[5]曾淑婉, 郭亮.基于区域关联视角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4, (11) :118-122.

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 第7篇

一、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

(一) 研究区域界定

区域是一个相对性很强的概念,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区域有不同的界定方法。根据人口素质、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综合因素, 江苏省可划分为苏南 (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 , 苏中 (包括南通、扬州、泰州) , 苏北 (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 三个区域。

(二)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测量

1、金融相关比率。

该指标衡量的是一个地区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 金融相关比率越高, 表明金融体系越发达。计算公式为:FIR= (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 /GDP, 其中FIR表示金融相关比率, GDP为各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

资料来源:根据1999年~2009年江苏省金融存贷款和GDP整理计算得来

从图1可看出, 苏南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远高于苏中苏北地区并在逐步上升, 即处在金融深化状态中, 这说明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快, 储蓄能力强, 资源利用率高, 投资回报率大。资金的趋利性导致大量资金流入了苏南地区, 激活了苏南地区的经济, 使其快速发展。图中显示:苏中苏北地区在这十年里金融相关比率虽有上升, 但幅度相对而言非常小, 基本呈一条水平线, 说明苏中、苏北地区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与苏南地区相比还比较落后。在2003和2009年, 三大区域的金融相关比率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 特别是2009年上升较多, 这说明江苏省各地区金融总体处在加速深化的状态中, 金融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

2、人均保费收入。

该指标衡量的是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结构, 要全面的衡量金融结构的合理性还应有股票筹资额、地区金融各金融机构的种类数量等数据, 但由于那些数据未找到, 故只用了人均保费收入作为指标。

资料来源:根据2009年江苏各区域保费收入和人口数据整理得来

从2009年人均保费的结构收入图可以看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人均保费分别占57%、30%、13%, 苏中、苏北地区的人均保费明显落后。苏北地区仅相当于苏南地区的2/9, 苏中地区相当于苏南地区的1/2, 苏中苏北两地区加起来都不及苏南一个地区所占的比重大。在同一个省内, 出现这么大的差距说明江苏省三大区域的保险市场发展很不平衡。

二、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特征

1967年, 泰尔运用信息理论提出一个可以按照加法分解的不平等系数, 该系数满足转移原理、收入零均质性和人口规模独立性等特点。泰尔指数的大小表明所考察范围内各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性的大小, 取值范围为0~1, T越大, 区域发展差异越大;反之, T越小,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越小。

设Yi是第i个地区的GDP, Y为所研究总体的GDP, DLi是第i个地区存贷款之和, DL是所研究总体存贷款之和, 则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可写为:

设TSN、TSZ、TSB分别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泰尔指数, YSN、YSZ、YSB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GDP, DLSN、DLSZ、DLSN分别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存贷款之和。于是有:

1、三大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测度 (1999~2009)

资料来源:根据1999~2009年江苏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来

图3给出了三大地区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从图中可以看出:苏南金融相关比率的泰尔指数远远高于苏中、苏北地区, 表明苏南各市金融发展差异比较大。自从2001年之后, 苏南区域内的差异开始缩小并在2006年达到最低点, 此后泰尔指数较为稳定, 在0.05附近, 但苏南各市金融发展差异还有进一步缩小的潜力;图中告诉我们:苏中和苏北区域内金融相关比率一直很小, 2007年之前一直处在0.01之下, 苏北地区只有在2008~2009年才刚刚达到0.01, 这说明苏中苏北的金融发展差异较小。

2、三大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

三大区域内差异TW可以由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内差异加权相加而得, 即:

三大区域间的差异TB可以为:

资料来源:根据图3数据整理计算得来

从图4中可以看出, 用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的江苏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比较大。从1999年到2009年来看, 区域内差异FIR的泰尔指数比较小且几乎没有波动, 这表明江苏金融发展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形成作用不大。而区域间差异明显大于区域内差异, 从图上看, 区域间差异曲线几乎都与总差异曲线重合了。从泰尔指数的分解结果来看, 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内的差异并不大, 总差异的变化主要是由区域间的差异带动的。而且江苏金融发展的差异在区域间差异的带动下逐渐变大, 特别在2005年差异达到顶峰。之后江苏金融发展差异较为稳定, 但没有缩小的迹象。从上面分析来看要减小江苏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实现协调发展, 关键要从减小三大区域间的差异着手。

三、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成因

1、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

资料来源:根据1999~2009年三大地区GDP和人口整理得出

区域经济是区域金融存在与发展的客观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增长速度的快慢、增长方式及效率等, 也对区域金融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图5、图6中可以看出:无论从经济发展的总量还是从人均GDP来看, 苏北苏中与苏南之间都有着显著的地区差异, 金融资本的逐利性和流动性决定了发达地区的经济主体对金融资源更加具吸引力, 使金融资源总是会向那些收益大的地区流去。而反过来, 金融的迅速发展又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进而促进了金融的更快的发展, 这说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会直接导致金融发展的不平衡, 而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又促进地区经济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大。

2、地理区位的差异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金融不但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依托, 也依赖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区域金融中心的选址, 区域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的设立无不蕴含着丰富的金融地域性和区位思想。苏南位于长江三角洲下游、水路交通都极为便捷, 自古以来就是繁华富庶之地。改革开放后, 苏南依托靠近上海、杭州等发达地区的地缘优势, 接受上海经济圈的辐射, 成为我国沿海沿江发展的重要地区。苏南地区在吸引外资、引入国外先进技术等方面都占据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相比之下, 苏北地区在现代化交通网络的构建上落在了后面。加之该区靠近安徽北部, 山东南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 缺少类似于上海的经济增长极的辐射。

3、金融意识的差异

不同地区人们的金融意识完善程度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金融意识的形成会受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影响, 其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苏南地区对外开放更早, 它的市场化比苏中苏北更成熟。较高的开放度和成熟度使苏南地区的人们的市场经济的意识更强烈, 在此基础上逐渐产生了相对成熟的现代金融意识。在经济增长极的作用下, 其他地方包括苏中苏北地区的大量人才、资金涌入了苏南地区,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使苏南在金融认知、创新方面均走在了苏中苏北的前面。具体表现为苏南地区的人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意识更加普及、了解和使用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更加多样化、对现代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更加熟悉。

4、政府行为政策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主要实施了“梯度推移”的非均衡改革政策、开放战略, 采取了优先支持区位和经济条件好的苏南地区发展的倾向性政策, 然后逐步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在不同地区上采取的不同的发展政策主要为:第一, 开放政策的先后和程度的差异。政府把苏南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突破原有的体制, 使得苏南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先人一步;第二, 优惠利率政策。在信贷资源分配上, 苏南地区享有更优的政策, 并且苏南地区拥有更多的重点项目, 而重点项目能得到更多的信贷资金;第三, 区域投资政策的差异。苏南在项目审批方面享有大量优惠政策, 同时苏南拥有财政投资、税收减免等金融领域其他倾斜性的政策, 使其迅速建立了发达的金融机构和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

四、江苏金融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可知, 造成江苏各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是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为了缩小差异实现江苏地区金融协调发展, 政府对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应起到关键作用。

1、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 上文的分析证明了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是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失衡的直接原因。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缩小苏中苏北与苏南经济实力的差距, 充分利用其交通和资源, 使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 积极合理地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苏中苏北地区的政府可采取更优惠的投资补贴和税收政策吸引资本流入本地区, 刺激经济发展。

2、政府政策要适当倾斜

政府在制定经济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 需要对苏中苏北地区实施更为有利的区域经济政策, 尽量避免“一刀切”的政策手段, 促进苏中苏北地区建立更加健全的金融体系。在对待对苏南地区时, 可以继续实施先行政策, 保持苏南金融发展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最大限度地利用苏南金融对苏中苏北的极化作用的积极一面, 带动全省金融的快速发展。但必须得注意要控制实施那些可能会造成差异继续加大的政策。同时政府应加大对苏中苏北公共投资和财政投资。

3、构建区域间金融支持与合作协调机制

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机制, 省政府在其间应扮演中间人的角色来积极促进各区地级市政府之间的合作。为了打破区域分块经营、资金流动不畅的局面, 可以建立专门的区域金融协调机构, 负责区域间的资金流动和政策协调, 促进金融资源共享, 实现金融资源的区域融通。苏南作为金融相对发达地区, 可以从技术资金上支持苏中苏北的发展, 用苏南金融成长的经验来给苏中苏北带去更多的启示, 帮助其找到最适合它们的金融发展之路。

4、大力发展苏中苏北地区的金融机构

在金融系统中, 金融机构作为整个系统的“微循环”支持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年苏南地区的金融机构不仅数量远远多于苏中苏北地区, 而且金融机构的种类也远比苏中苏北齐全。因此发展苏中苏北的金融机构不光光要着眼于金融机构数量的增长, 还要注重金融机构种类配备的齐全。地方政府在做这方面工作时应注意对本地区发展方向的合理引导, 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合理、协调发展, 要依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金融机构, 更好地发挥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5、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

提高地区金融竞争力的关键是建立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人们金融意识的提高需要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苏南地区由于区域金融的优势, 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金融人才。苏中苏北一方面要建立专业的人才培训、管理机制, 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从业人员进行知识培训, 形成优胜劣汰的选聘机制, 同时建立起相应的金融人才激励机制;另一方面, 苏中苏北可以通过一些优惠的待遇条件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才来本地区从事金融业工作。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迅速扩大, 与此同时不同的经济区之间的金融发展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把江苏三大区域作为分析对象, 将江苏省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 采用了金融相关比率、人均保费等指标, 并运用泰尔指数分析了江苏省各区域内和区域间的金融发展差异, 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并就为了能够实现区域金融协调地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金融,差异,泰尔指数,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古学彬, 孙丽霞, 方茂扬.广东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J].南方金融, 2009, (04) :63-65.

[2]崔满红, 冯鸿周.区域金融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3]董金玲.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测度与分解[J].商业时代, 2009, (35) :82-83.

[4]杜家廷.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J].财经科学, 2010, (270) :33-41.

[5]李瑞英.浙江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J].海南金融, 2010, (10) :32-35.

区域金融发展的战略差异 第8篇

当然, 金融结构的多样性导致多渠道融资方式产生, 以满足不同产业的融资需求。当金融结构单一矛盾突出, 也影响到经济发展。金融结构中银行业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比较大, 但经济增长依赖银行拉动的作用开始出现递减态势。资本市场中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贡献相对较小, 但日趋重要。目前东部地区不仅聚集了大量的银行机构, 而且证券业与保险业也基本集中。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中银行业占主导地位。发达地区的金融中心积聚了充足的金融资源, 在与周边地区进行的金融交易中会占据优势, 因此会对周边地区的金融活动产生较强的支配作用。随着资本边际收益的递减, 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将会缩小, 并实现经济增长趋同。离发达地区经济水平越远, 该地区增长速度越快, 区域金融会表现出与经济发展类似的状态, 金融发展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逐步缩小的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的趋同速度与全国的平均速度基本一致, 西部地区趋同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各个经济体的金融发展最终将趋近于一个常态, 落后经济体金融发展速度高于发达经济体。当新的金融创新产品形成, 由于大多数金融创新针对同质需求客户, 落后地区往往不加限制的以很低的学习成本引进发达地区的金融创新产品。金融创新将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扩散, 从而缩小区域金融差距。但与落后地区相比, 发达的地区拥有的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强, 适应多样性的需求, 从而具有更强的运营能力, 而落后地区很可能因为运营能力不足而阻碍创新产品的发挥。这种情况下, 金融人才的迁移起到关键作用。发达地区金融人才的高度集中会导致边际报酬递减, 而落后地区由于金融人才总量较少, 边际报酬会高于发达地区, 这将促使人力资本向落后地区流动, 最终导致区域金融发展趋同。为了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可以对金融发展落后的地区的金融业有重点的进行帮扶。如果政府采取的是统一各区域发展的政策, 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可能会趋同;当政府采取的重点发展优势地区, 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将会扩大。我国经济政策的走向正从区域非均衡发展向各区域平衡发展转变, 在演进的进程中, 国家对中西部的金融政策虽然有所放松, 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甚大, 政策因素下, 我国区域金融差异可能增大。

区域金融差异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 也受历史沉淀, 地理位置等地区特征影响, 同时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内, 区域金融差异有其变化的轨迹和规律。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状态, 金融业的繁荣程度、受所依赖的金融人文环境、需求市场的发展, 实体经济的壮大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当然也受制于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开放程度、思想观念, 经济容量、科技水平, 基础建设、政策导向等条件。区域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导致金融资源的不平衡分布, 使区域金融差距存在的普遍性和绝对性。通过分析, 我们并不是要寻找消除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方式和途径, 在一定时期内, 区域金融差异有其变化的轨迹和规律。从国家层面来看, 在现有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客观现实下, 解决区域金融中心合理布局, 协调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提升国家整体金融实力的总体思路是, 中央政府从国家层面上制定明确的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战略, 解决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和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的问题;地方政府从地区层面上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 培育区域金融发展的内生机制, 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从区域层面来看, 通过实行统一的金融政策, 解决区域间和区域内金融发展的已有问题是不现实的。政府应该根据区域特征,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通过差异化的发展战略解决差异化问题, 从而提高区域金融效率, 发挥金融先行的作用。从东中西三大区域金融发展的特征来看, 东部地区需要改善现在的非均衡发展模式, 缩小地区差异, 中西部地区则是要打破现在相对均衡的发展模式, 优先发展某些已具有较大潜力的地区。

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目前,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和构想主要是各省市的分散决策, 国家尚未从总体上提出明确战略构想和具体的执行措施。中央政府应尽快制定可操作的区域金融心发展战略, 发挥政府在全国统一协调金融中心布局战略中的政策导向作用。依据不同地区的区位地理优势和周边辐射能力, 发挥金融促经济发展的基本潜能, 建造多功能, 满足多需求, 适应市场的多个金融辐射带。总的指导思想应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作用, 逐步建立起以国际金融中心为核心, 以国家金融中心为龙头, 以国内区域金融中心为节点的现代化金融市场网络, 重点壮大国家金融中心的核心辐射能力, 积极进行金融创新, 规范金融政策, 提升金融服务功能, 逐步引导各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 帮助地区整合金融资源, 优化金融结构, 规划全国金融中心布局。

区域层面的金融战略。首先考虑加快东部地区金融中心对中西部地区交流和开放的步骤, 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学习和金融产品的创新研究。目前东部地区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的主要形式是直接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在区内设置分支机构。可以继续增强对外资功能性机构、外资法人机构等的吸引力, 加大聚集国内外知名投资银行的力度, 此外, 东部地区加紧研究探索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创办区域性金融机构, 例如外资股份制银行、外资与城市商业银行等合资组建的区域性商业银行, 通过这种制度上的先行先试, 推动地方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 通过市场化加快金融机构发展进程。其次, 加强东部地区金融对中西部地区的帮扶速度, 东部地区虽然是我国金融发展最快的地方, 但是金融业对内的市场化还不充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突破。逐步放开对各类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限制性要求,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规范民间金融发展, 开展各类金融服务。逐步实现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的市场化发行, 尤其是对股票的发行。对传统业务产品的推出, 应由审批、审核转向备案。尽快完善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大力发展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正规的场内交易市场的同时, 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 股权投资基金市场, 金融租赁市场等, 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针对中小企业市场, 研究金融工具创新, 金融衍生产品, 发展股权资本类、基金组合投资类等金融产品, 加强企业债券类金融工具的创新等提升东部地区金融创新的水平, 提高资本市场及直接融资的利用效率, 增强金融市场间资金的流动。规范金融市场, 加快培育市场主体资信评级机构, 使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稳健运行。同时规范金融市场信用评级资质管理, 允许小额贷款组织的形成, 帮扶社会资金进入小金融机构, 并降低准入的门槛和要求;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担保体系建的设力度, 广泛吸引正规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鼓励重点服务中小企业的农村银行、信用合作社、小额贷款组织等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通过发展特色金融解决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瓶颈。当前, 中西部地带在短期内还不能实现规模效益, 可以考虑以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发展, 依托现已形成规模的国家金融改革试验区, 建立与东部互补互助互发展的金融结构体系。为带动整个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协调发展, 建立具有优质服务, 高素质金融人才, 能进行金融资源整合与地区辐射发展作用的金融集合中心。通过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发展特色金融。优先保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引导金融机构根据特色优势企业在创业、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 灵活制定相应的金融支持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将单一的资金支持转变为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除了提供一般化的授信、结算服务外, 金融机构还可以利用人才、信息、网络、资金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为特色优势产业融资创新开发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拓展政策性金融业务的覆盖面, 增强政策性金融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此外, 还可以抓住当前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有利时机,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依靠外源性产业进入带动内源性金融服务, 利用多产业的多点金融服务提升金融发展的层级。

摘要:经济增长和金融危机促使世界金融格局重构, 同时对我国区域金融问题提出挑战。金融开放对各区域的影响有所差异, 区域金融发展的定位、目标不同, 从地区实际出发, 制定和实施不同的战略以平衡区域经济发展, 提高国家整体金融实力迫在眉睫。

关键词:金融,产业,差异

参考文献

[1]冯邦彦, 覃剑.国际金融中心圈层发展模式研究[J].国际金融, 2011 (4) :36-42.

[2]方星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培养和造就国际金融人才[J].中国金融, 2010 (9) .

新疆绿洲农业区域发展差异评价 第9篇

关键词:绿洲农业,发展差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绿洲农业是绿洲经济基础和主体, 新疆受到以水土资源为主的农业基本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影响, 农业问题已经成为新疆现代化进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期面临的基本制约因素。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对绿洲农业进行了研究, 在绿洲农业发展稳定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绿洲农业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方法, 结合相应的数学模型, 对新疆南北疆绿洲农业发展差异进行分析, 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指标体系的建立

新疆按行政区域划分15个地州。本次研究只选择了14个地州区域 (不含石河子市) 。我们紧密结合新疆各地区生态经济的实际特点, 将指标分为: (1) 反映资源系统的指标:人均水资源X1, 农民人均耕地X2, 当年的造林面积X3, 有效灌溉面积比重X4, 森林覆盖率X5; (2) 反映生态系统的指标:受灾面积X6, 耕地指数X7, 水土流失治理比重X8, 化肥使用量X9, 干燥度X10; (3) 反映社会系统的指标:人口密度X11, 人口自然增长率X12, 在校学生数X13; (4) 反映经济系统的指标:农民人均收入X14, 人均GDPX15。

二、实证分析

由于文中指标较多, 而且指标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为了从变量数据中抓住影响绿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文采用了适合多变量分析的因子分析法。

文中借助标准化方法来消除数据量纲的影响。选择常用的Z-Score法来转换, 公式为:

对于选出的评价指标, 如果是正指标, 上面介绍的方法是适用的。对于逆指标, 上面的方法是不适用的, 必须先将它们转换为正指标, 然后再无量纲化。逆指标 (记为x, 其n个样本值为x1, x2xn) 转换为正指标, 可以选用简单变换是 (xi'表示转换后的指标) :对i=1, 2, , n, 取xi'=1/xi (假定xi>0, i=1, 2, , n) 。

1. 因子分析方法检验

在指标评价中利用因子分析的目的是从众多的原有指标变量中提取出少量具有代表性的因子, 即要求原指标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否则运用因子分析会出现偏差。通过观察相关系数矩阵, 文中17个指标两两之间相关系数大多大于0.3, 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2. 因子提取和因子命名

从表1可以看出, 前4个因子累计反映了82.86%的信息, 为此, 提取前4个因子就能较全面的反映新疆绿洲农业发展稳定性指标数据 (只给出前4个因子的方差贡献情况) 。

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更加简化, 将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根据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将15个指标按高载荷分成四类, 并进行因子命名。

第一个因子在农民人均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民人均收入、人均GDP六个指标上载荷较大, 故命名农业规模发展能力因子。第二个因子耕地指数、森林覆盖率、干燥度、人口密度四个指标上载荷较大, 故命名为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协调度因子。第三个因子在当年的造林面积、受灾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重三个指标上载荷较大, 故命名为防灾抗灾能力因子。第四个因子在人均水资源和在校学生人数上载荷较大, 故命名为水能源和教育因子。

3. 排名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是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最终结果, 本文可以将此四个因子得分函数表示:Fi=Σaij cj, 其中aij表示各个得分系数, cj表示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变量数据。最后, 再以各个旋转后因子的方差贡献为权数进行加权求和, 即可得到综合评价得分y, 即:y=0.3189F1+0.1826F2+0.1659F3+0.16110F4。

4. 结果分析

克拉玛依市处于首位, 是因为她有着和其他地州不同农业经济情况决定的。克拉玛依市具有建设粮棉基地得天独厚的条件, 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光热资源, 更为重要是她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和支持石油开发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机械设备等优势, 这使得克拉玛依市在排名中独占鳌头。伊犁州直属县位于前列也在情理之中, 伊犁州拥有全疆最大的粮、油、糖、畜产品基地和木材基地, 最为重要的是伊犁的河流密度是居新疆第一位, 伊犁河的流量是新疆河流中最大的。

从农业规模发展能力来看, 作为新疆政治和经济中心的乌鲁木齐市排名第二, 克拉玛依市却处于的领先地位。排在前面的大多数位于北疆, 说明北疆的农业发展能力高于南疆, 而且南疆各地州的差异也较为明显。从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协调度来看, 排在前3位的是伊犁州直属县、塔城地区、博州, 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人口压力较小, 自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受到工业污染较小。而乌鲁木齐市由于人口压力大, 环境污染严重等制约因素影响了排名。

从防灾抗灾因子来看, 乌鲁木齐市拥有绝对优势, 2007年该地区受灾面积很少, 抗灾能力强。而南疆地区抗灾能力有待提高。从水能源和教育因子来看, 只有5个地州得分为正, 说明各个地州的水资源都比较稀缺。各地州水资源受季节性影响, 时空分布极不平衡, 水的利用率不足50%, 这些都成为影响绿洲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其次, 全疆教育资源严重失衡, 北疆明显好于南疆。

5. 聚类分析

由于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很多, 仅凭一种方法说明结果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选择上述的15个原始指标对14个地州进行聚类分析。这里选择离差平方和法, 用SAS对新疆14地州的15个原始指标凝聚, 结合伪F统计量、伪T2统计量和树形图, 把14个地区分为三类: (1) 绿洲农业稳定性强的区域, 包括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 (2) 绿洲农业稳定性中等区域, 包括昌吉州、塔城、哈密、伊犁直属、博尔塔拉、阿克苏和喀什; (3) 绿洲农业稳定性弱区域, 吐鲁番、阿勒泰、巴音郭楞、和田和克孜勒苏。

这一聚类结果与因子分析排名相差不大, 说明结果还是比较符合具体情况的。

三、政策建议

本文结合相关实证分析结果, 给出以下政策建议:

1. 要充分发挥自治区政府职能, 搞好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

如举世瞩目的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塔河一期”综合治理涉及农林牧工等各个方面。耕地和水是不可再生资源, 必须建立资源保护法, 合理利用。

2. 大力发展农业落后区域的特色农产品和加快农业产业化。

依靠疆内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 以及自治区“一黑一白”发展战略, 突出落后地区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如哈密地区和吐鲁番地区着重发展种植业和林果业, 以特色大枣、特色葡萄、优质瓜果为主;伊犁地区以牧农并重, 农林牧相结合, 以粮油糖为主;塔城和阿勒泰地区以牧为主, 发展粮油肉产业, 多种经营;巴州和阿克苏以棉、香梨、园艺为主;克州、和田和喀什地区以棉、瓜果、茧桑为主。

3.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特别是南疆农村教育。

少数名族地区要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要适当增加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 拨专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教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同时, 还要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丁建丽.干旱区绿洲稳定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 .

[2]温晓南.半干旱区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经济纵横, 2008, () .

就业区域差异范文

就业区域差异范文(精选9篇)就业区域差异 第1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实现了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 但是登记失业率却一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