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小麦高产技术总结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小麦高产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植保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最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对小麦的高产栽培影响深远。植保技术的工作包括防治和检疫农作物病虫害,检疫农作物等,这是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和高产值的重要手段,也是至关重要的措施之一。植保技术的应用不但需要满足市场的需求,也将促进小麦种植技术的飞速发展。

1 高产小麦栽培的基本原则

1.1 优产高产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口增长速率日益加快,对小麦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耕地面积所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造成有限的土地面积和大量增长的需求间的不平衡。为了满足人们必需的物质需要,将不得不改进小麦的传统技术,加强管理力度,改善土地利用以达到高产优产小麦的目的。有一些地方仅仅追求达到小麦的高产,而不顾控制小麦的质量,这样做将无法使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同时提高,不利于小麦的优产高产。人们的生活水平一直在提升,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在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同时控制小麦的高质量和高产量,同时,也使农业得到最大的收益。

1.2 可持续性发展

最初的小麦栽培技术比较落后,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多地引进先进设备、先进科学技术,全方位发展小麦种植的创新技术,保证高质量、高产量地进行小麦增产。在种植优产高产的小麦时,需要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小麦的优产高产,确保自然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和谐共存。在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耕地资源的发展,使用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技术,不断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2 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应用的特点

高产小麦作为一件非常关键的工作,已日益受到大众的重视,近年来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开展小麦高产栽培示范区域,这些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高,对科学种植小麦有强烈意识,并有自觉学习精神,能主动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同时,农田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小麦的栽培技术成熟,因此将小麦最新的高产栽培技术在此推广,同时教授这些农民最前沿的技术和知识,可以获得事半功效的效果。植保技术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也是控制农业病虫害的一个重要手段,也一直受到广泛推广,所以植保技术在小麦的高产种植和农业发展进程中都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

现在食品安全是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健康的消费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农业生产中,农药在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农药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在小麦的种植中,很难避免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所以植保技术在向社会推广时必须注重绿色理念,充分发挥植保的绿色特点,推动先进的植保技术的进步,注重农药科学合理的使用、全面进行农业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确保小麦高产栽培的顺利进行。

3 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着现代的植保技术的不断创新,科学先进的技术提高了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农业生产在病虫害的防治功能。

3.1 拌种药剂

种植小麦种子之前,最关键的工作是根据小麦播种地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药剂对小麦种子进行拌种操作,然后再晾干,药剂拌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起到提前防治各种病虫害的作用,且效果显著,也大大降低了小麦苗期受到病害所造成的缺苗概率,大大减少了农业病虫害带来的损失,对于小麦高产栽培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2 土壤的处理

药剂拌种后,还必须做好相关土壤的药剂处理,选用3%辛硫磷颗粒剂2~3 kg/667 m2或者选择50%辛硫磷250 m L/667 m2、40%毒死蜱400 m L/667 m2制作成毒土壤,采用撒施或者沟施均匀操作,能很好地控制地下害虫对小麦种植的危害。

3.3 化学药剂处理杂草

杂草严重危害小麦的生长,极大地阻碍了小麦种植的优产高产,化学除草是近年来最常用的一种除杂草的方法,但使用化学药剂来消除杂草需要一些特定条件,例如小麦杂草长到二三叶期,每日平均温度应高于10℃,还要在一定的湿度的状况下才可以使用化学药剂来消除土壤里的杂草。使用化学药剂来根除杂草是,需要依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小麦杂草的具体特性选择不同的化学药剂来消灭它,如禾本科的小麦杂草比较适合用精噁唑禾草灵对水后进行喷雾除草。在冬天之前小麦杂草都很小,所以在这时候喷洒药剂去除杂草小麦用量小,且节时、省力,所以此时根除小麦杂草的效果也是最佳的。

3.4 小麦种植中期的田地管理

小麦种植中期,即小麦返青拔节期之后,必须要注意各种病虫害的预防。对不同小麦病虫害应选择特定的预防措施和化学药剂,如白粉病、锈病、蚜虫和红蜘蛛小麦病虫害等,可先喷洒2.5%高效氯氟氰酯30~50 m L再加上20%的农药复配杀虫剂40~50 m L加水30 mg,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小麦病虫害。对于长得很旺的小麦可以在3月初小麦拔节期前7 d左右,每667 m2喷撒25%的助壮素8~10 m L加水30 mg。

3.5 小麦种植后期的田地管理

小麦种植后期,即小麦进入拔节期之后,应选择一个时间对小麦开展“一喷三防”的操作,具体是指使用一次化学药剂实现病虫害、干热风的防护,具体操作是混合喷洒杀虫剂、杀菌剂、补肥剂的混合物,目的是通过一次喷洒可以多重防治。此方法是近年来最主要的针对小麦高产栽培后期的田地管理措施,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栽种人员的重点关注。

3.6 小麦病虫害的预防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植保技术以预防为目的,定时对小麦病虫害进行防治工作,预测小麦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问题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的解决方案。故应坚持植保绿色化的工作原则,提前预测病虫害的发生,为了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4 结语

现代社会年轻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田地管理需要越来越高的管理水平,两者的矛盾逐渐激化,小麦的种植问题亟待解决。小麦种植的相关研究人员应密切关注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小麦品种、大力支持技术创新、改革栽培方法,通过科学管理肥料和水来防治病虫害,保证高质量和高产量小麦的同时,促进小麦技术创新和发展。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口增长速率日益加快,对小麦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有限的土地面积和大量增长的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也越来越明显。为了满足人们必需的物质需要,将不得不革新小麦的传统技术,加强管理力度,改善土地利用以达到最优、最大量地生产小麦的目的。植保技术作为一种盛行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最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对小麦高产栽培影响深远。植保技术的工作内容包括防治和检疫农作物病虫害,检疫农作物等,这是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和高产值的重要手段,也是至关重要的措施之一。

小麦高产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一、小麦生产形势分析

根据农技中心测产调查,今年全市实收小麦面积208万亩,与去年持平略增,平均亩产383.8公斤,总产达79830.4万公斤,实现连续6年夏粮大丰收,与上年相比,平均单产增2.9公斤,增幅0.76%,总产增加603.2万公斤,增幅0.77%。从成产三因素看,今年小麦亩穗数34万,穗粒数为31.1粒,千粒重为42.7克(雨前44.4克,雨后42.7克),与去年的33.8万、30.5粒和43.47克相比,呈“两增一减”态势,即群体增0.2万头,穗粒数增加0.6粒,千粒重减少0.77克。

二、我市今年小麦生产在大旱之年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收成,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随着国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农综开发、土地治理、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生产投入和田间管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去年冬春连旱一百多天的灾害天气情况下,有效地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和生产环境的改善,为今年小麦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督导得力,职能部门配合行动有力,为小麦生产提供了组织保障。去年秋收麦播期间为确保适期播种,夯实麦播基础,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秋收秋种电视电话会议、小麦播种工作会议等。抓好各项麦播措施的落实,高质量地完成了小麦播种工作。麦播后,特别是去年11月底、12月初旱情逐渐显现以来,邓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打造邓州粮食主产核心区,多次召开各乡镇和涉农部门抗旱浇麦工作会议,为做到未雨绸缪,市四大家领导带队,对各乡镇抗旱浇麦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抗旱浇麦工作,如对农户浇麦进行财政补贴,购置浇水机械进行补贴,提前发放综合直补,保证低价抗旱用油、用电,引丹灌区开闸放水,广播电台大力宣传抗旱先进典型等,并协调农业、供销、水利、农机、气象、电业、石油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职能,积极支持抗旱工作,确保了小麦生产的顺利进行。

3、技术服务到位,为小麦生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在小麦备播、播种、管理等关键时期,我们及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近百场次,举办专题培训会34期次,培训农民15000余人次,开办电视讲座10余期,发布50余条农业短信,印发技术资料10余万份,大厅服务咨询50期300余人次,多途径、多角度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真正把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和抗逆生产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落实到小麦生产中。在小麦生产过程中,针对小麦不同生育期遇到的不同问题,我们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适时提出技术管理意见,为领导科学决策,指挥小麦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如去冬今春小麦严重干旱期间,农技中心组织土肥专家定期测试墒情,根据苗情、旱情,发10期抗旱简报,36条抗旱新技术短信息,组织全体技术人员组成12个技术服务小组深入田间地头,科学指导群众采用新技术、新措施做到节水、节时、节能,浇好保命水、丰产水。又如,小麦生长中后期,我们针对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吸浆虫和锈病,组织26名技术人员,四次深入田间踏查,对锈病和吸浆虫发生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并及时提出防治措施,为领导科学决策、及早防治病虫害提供参考依据。

4、示范样板创建,为小麦生产提供了典型引路作用。今年以市政府为总牵头人,在腰店、桑庄等乡镇创建万亩小麦高产示范方的同时,涉农部门分别在全市26个小麦主产乡镇内,共建“万、千、百、十”不同类型的小麦示范样板田126个,面积达25万余亩,示范方内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围绕粮食高产、粮食增产、高产创建、探索模式、服务指导等方面大力推广了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如腰店乡、桑庄镇示范方,特别是腰店乡黑龙村百亩示范方,采取“六统一”,规范有效地落实了关键措施,取得了较高产量。据省农调队5月19日上午现场测验,百亩示范方,面积132亩,亩群体43.4万,穗粒数37粒,千粒重预计42克,按85%折亩产579.5公斤。5月31日邓州市农业局专家组又一次现场实测,亩产584.9公斤,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5月21日省小麦专家胡廷积、张世英一行在南阳市委书记黄兴维、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等领导同志陪同下到示范方现场进行观摩和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5月23日全南阳市示范方创建示范观摩会在邓州召开,兄弟县镇平县组织其乡镇党委书记、农业局等单位领导,来邓州观摩,现场考察小麦示范方建设成效。领导和同志们均为大旱之年邓州市万亩示范方能够取得如此高的产量赞叹不已。

5、落实主要技术措施,强化生产管理,为小麦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①、大型整地和收获机械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整地和收获的质量、效率,为适时适墒播种和抢收抢种创造了条件,赢得了主动,本年度机耕机耙面积占98%,机播面积占70%,机收面积占90%以上,为小麦适时适墒播种,保证一播全苗和实现抢时收割“龙口夺粮”提供了有效保障。

②、优良品种的广泛普及是今年小麦增产的内在因素,随着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市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早熟、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如郑麦90

23、豫麦70

36、04中

36、偃展4110等占到了90%以上,其中9023占60%以上、豫麦7036占15%,04中36占5%,有效地发挥了优良品种的抗逆增产作用,在大力推广主导品种的同时,我们积极引进示范有苗头的新品种,如郑麦36

6、豫农202等12个,为邓州小麦优化品种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

③、测土化验、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为科学施肥提供了依据。今年,邓州市农技中心根据近几年取土化验的结果,对我市不同土壤类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施肥配方,并发放施肥明白卡10余万份。农户按方施肥,既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又节约了肥料,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如刘集镇单坡村千亩配方施肥示范方,平均单产527.5公斤,腰店黑龙村配方施肥样板田132亩,平均单产584.9公斤,比全市平均产量383.8公斤,亩增201.1公斤,增产率达52.4%,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市应用配方施肥面积198万亩,占麦播面积的95%,其中,精准配方面积20万亩,平均单产465公斤,比当地经验施肥平均亩产397公斤,亩增68公斤,增产17.1%,配方施肥的节本增效效果十分显著。

④、强化预测预报,科学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今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麦播期间,普及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等技术,面积达180万亩次以上,不仅有效地控制了地下害虫的危害,降低了病虫基数,而且兼顾了生态效果。二是狠抓了冬前化除和早春麦田杂草的防治工作,麦田化除190万亩次,占应防面积的90%左右,有效解决了杂草与麦苗争水、争肥问题,这对今年抗旱保苗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狠抓了以吸浆虫、条锈病、蚜虫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由于防治措施得力,有效控制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发展,减轻了损失,为小麦正常生长创造了条件。

⑤、立足抗旱保苗,加强麦田管理,为大旱之年夺高产保驾护航。今年,针对冬春连旱的天气情况,以抗旱浇麦为主、结合中耕镇压、化学除草、防病治虫进行了麦田管理,在抗旱浇麦阶段,全市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水源、人力和机械动力,尽最大努力扩大浇灌面积。抗旱浇一遍水的有130万亩左右,其中浇两遍以上的45万亩左右,确保了大旱之年不减产。抗旱浇麦成效显著,据调查浇水与未浇水的麦田产量差异很大,如:文渠乡肖店村农户张绍斌3.5亩小麦浇了两遍水,据测产,亩产高达591.8公斤,而邻地段士训的麦田未浇一水,亩产仅332.0公斤,浇过两遍水的比未浇水的亩产多259.8公斤,增产率达78.3%。又如:张村镇李楼村的路培虎1.5亩小麦浇了一遍水,亩产463.8公斤,而同村刘德中的5亩麦田未浇一水,亩产仅224.8公斤,浇一遍水比未浇水亩产多了239公斤,增产率达106.7%,浇水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为以后号召群众抗旱浇麦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二、小麦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从光照、温度、降水主要气象因素来看,小麦全生育期内(2010年10月10日2010年5月31日),0℃以上的有效积温为2517.3℃,降水303.4mm,光照993.5小时,与我区小麦正常生长所需的2221℃、275mm,1100小时相比,积温多了296.3℃,降水多了28.4mm,光照少了106.5小时,从时空分布看是利弊兼有,弊大于利,特别是降水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前期少,后期多的现象,从出苗到拔节阶段降水量极少,从10年10月23日到09年2月7日一百多天总共降雨量不足11mm,遇到了多年不遇的冬春连旱现象,而在即将收获的5月

27、28两日降雨量却达83.5mm,造成我市大部分麦田穗发芽,给我市小麦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具体分析如下:

1、腾茬整地阶段(9月20日10月10日)

此阶段降水10.5mm,积温375.2℃,日照时数48.3小时,阴雨较多,温度不高,光照不足,对秋作物收获晾晒不利,但适合人们田间劳作,利于加快收获进度,并为麦播整地积累一定的墒情。

2、整地播种阶段(10月11日11月5日)

此阶段积温406.9℃,降水39.8mm,光照时数89.4小时,晴天多,雨天少,但雨量集中,特别是我市10月2022号下了一场透墒雨,降雨量达38.6mm,为整地和播种创造了良好条件,据调查我市绝大部分田块都集中在10月25日前后播种,适期适墒播种,由于底墒充足,做到了一播全苗,麦播基础较好,全市小麦苗足苗匀,前期苗情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在一定程度上为减轻越冬干旱创造了条件。

3、出苗越冬阶段(11月6日12月20日)

此阶段积温369℃,降水5.5mm,光照时数221.9小时,气温偏高,降雨偏少,晴天多,加之有风日数多,土壤失墒快,全市麦田出现严重旱情,部分麦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黄苗死苗现象。不过麦田旱情在11月底、12月初逐渐显现,此时小麦的第一分蘖高峰期即将结束,多数麦田越冬前总茎数已经达到或接近常年同期指标,且多为大分蘖,而苗期适当干旱还有利于根系深扎,增强植株抗旱抗灾能力,所以对这类播种基础好,后来又浇水的麦田,群体影响不大,甚至比去年有所增加,但部分整地质量差、播种晚又没有水浇条件的地块旱象虽重,但这类麦田往往播量较大,靠主茎成穗,较大的播量冲抵了因干旱造成的分蘖少成穗率低的弊端,且因为主茎成穗、穗粒数和千粒重也不低,产量并没有受到较大影响。

4、越冬返青阶段(12月21日09年2月5日)

此阶段积温157.7℃,降水4.2mm,光照时数190.5小时,降水仍偏少,旱情仍在发展,小麦苗情持续恶化。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及早动员部署、精心组织安排,各地狠抓落实,迅速掀起了抗旱浇麦夺丰收的麦田管理高潮,浇水面积达130万亩左右。

5、返青-拔节阶段(2月6日3月10日)

此阶段积温240.2℃,降水16.2mm光照时数75.4小时,2月8日、16日、17日、26日和3月2日有明显降水,连降小到中雨,加之抗旱浇麦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数麦田旱情得到有效缓解,受旱麦田苗情明显好转,其中

一、二类麦田比例已较冬前上升10个百分点左右。

6、拔节抽穗阶段(3月11日4月10日)

此阶段积温369.3℃,降水33.6mm,光照时数144.4小时,3月12日降水17mm,23日降水6.2mm,27-28日降水4.2mm,由于降雨有所增加,旱情基本解除,光照充足、温度较适宜,小穗小花发育较好,结实率高,这是今年小麦穗粒数增加的原因之一。这时小麦病虫害有所抬头,3月18日在构林镇五道岗发现了条锈病发病中心,蚜虫也逐渐增多,吸浆虫也开始羽化出土,病虫害防治到了关键时期。

7、抽穗成熟阶段(4月11日5月31日)

此阶段积温974.2℃,降水204.1mm,光照时数271.9小时,此时是形成籽粒和千粒重的关键时期,降水量达204.1mm,占全生育期总降水量的六成多,光照略显不足,但基本上能满足小麦从灌浆到成熟的整个过程的需要,温度适宜,适合灌浆,且灌浆时间长,较去年长23天,昼夜温差大,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所以今年穗粒数和千粒重也都比较高。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今年小麦即将收获时,5月27日28日全市突降大雨,降雨量达83.5mm,持续时间长达48小时,造成我市95%以上麦田出现穗发芽现象,粒发芽达56%以上。成熟早、种子休眠期短的品种发芽、霉变更加严重,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提醒我们在品种利用上应考虑到后期穗发芽的问题,注意推广和培育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要做到半冬性品种和弱春性品种合理搭配。

2、建议我市各级领导以继续搞好邓州小麦生产为抓手,重视和狠抓粮食生产,同时我们也要请求上级职能部门对邓州粮食生产大县予以关注和支持。促进邓州市粮食高产、稳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3、以完成各级下达的项目为依托,搞好小麦技术集成推广,加大推广力度,突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提高覆盖面,使科学技术在夏粮生产中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4、建议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和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夏粮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5、建议在夏粮生产中,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行专业合作社(协会)模式,以促进邓州夏粮产量和质量再上新台阶。

6、围绕夏粮生产,着重研究“统”的功能,解决一家一户不能办理的事情。

7、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劳力的外出务工,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力凸显不足,旋耕和撒播面积有扩大趋势,导致麦田耕层变浅,土壤桥空不实,抵御旱灾的能力差,特别是今年问题尤为突出,前期干旱造成的黄苗、死苗现象,多数发生在这类地块中。建议为抢时播种而采用旋耕和撒播方式的农户,在播种后,要趁早对这类麦田进行镇压,踏实土壤,以预防越冬干旱造成死苗而导致产量降低。

2010-2010年度小麦播种基础情况调查统计表单位 : 万亩、公斤、方、万人次、万份、元

项目

县区麦播

面积

良种

补贴

面积

集中

播种

时期

统一

供种

种子

包衣

药剂

拌种

精量半

精量播

预留

行间

秸秆

还田

亩施有

机肥

配方

施肥

机耕

面积

深耕

面积

机播

面积

土壤

处理

亩肥

料投

技术

培训

印发

资料

邓州市

210

200

10.2511.2

12.5

200

100

70

50

25

80

2

205

202

150

160

50

120

80

80

比上年

+、-

+3.5

0

-10

-20

0

+10

-3

0

0

-20

-50

0

+10

备 注

注:麦套面积折成实麦面积填报 2010 年 11 月 9 日

附表2: 2010-2010年度小麦品种种植情况调查统计表单位 : 万亩、公斤

目区

合同

种植

小麦

面积

优质

强筋

小麦

面积

普通

小麦

面积

弱春

性品

种面

半冬

性品

种面

郑麦9023

豫麦

70-36

西农979

偃展4110

豫农

949

其它品种(系)播种面积

郑麦

366

衡观

35

矮抗

58

豫农

202

洛麦

21

鑫麦

1998

平安

6号

新 麦

208

内农科201

04

中36

新麦

18

豫麦

18

邓麦996

邓州市

210

60

170

40

140

70

12.5

110

12

5

9

10

10

12

20

20

4

8

比上年

+、-

备 注

小麦高产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 教学重点:小麦倒伏的原因及防止方法,小麦后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管理措施。

◆ 教学难点:小麦的子粒形成、灌浆过程,小麦生长后期的肥水管理。 ◆ 课时安排:2 ◆ 教学内容:

冬小麦后期生长阶段,指小麦从抽穗到成熟的各时期,包括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4个生育时期。

一、后期的生育特点

小麦生长后期营养生长结束,进入以生殖生长为主的阶段,生长中心集中地体现到子粒上。小麦子粒中的营养物质,有2/3以上来源于后期的光合产物。

小麦开花成熟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开花授粉受精、子粒形成和成熟3个不同阶段。

(一)开花授粉受精过程

小麦一天内的开花时间,一般有两个高峰,即上午的9:00~11:00和下午的15:00~18:00。小麦开花的最适温度18~20℃,大气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0%~80%。

小麦开花时,把花药推出颖外,同时花药开裂、散出花粉,花粉粒落在雌蕊的羽毛状柱头上,称为授粉。授粉后1~2小时,花粉开始萌发,经过1~1.5天,花粉穿过柱头进入子房,精子与卵结合,至此完成受精过程。

(二)子粒形成过程

小麦从受精后子房膨大开始,到子粒长度达成熟长度的3/4(也称“多半仁“)为止,历时9~11天,这个过程叫小麦的子粒形成过程。其特点是:子粒含水量高,占70%以上,干物质积累不多,占成熟子粒总干重的10%~20%,子粒的宽、厚度增加较少,子粒细长。本期末子粒表面由白绿色变成灰绿色,胚乳由清水状变为清乳状。

(三)子粒成熟过程

小麦子粒从“多半仁”到成熟的过程,包括以下4个时期。

1、乳熟期 胚乳由清水状变成清乳状,顶满仓,子粒颜色由青绿变成绿黄。

2、面团期 胚乳变黏呈面团状,子粒颜色由绿黄转黄绿。

3、蜡熟期 胚乳变成蜡质状,蜡熟末期,子粒干重最高,是收获的最适时期。

4、完熟期 子粒含水量降至20%以下,干物质积累已停止。子粒缩小,胚乳变硬,茎叶枯黄变脆,收获时易断头落粒。

影响小麦灌浆及粒重的主要因素如下所述。小麦子粒灌浆要求的最适温度为20~22℃,超过25℃叶片易早衰,灌浆过程缩短,千粒重下降。充足的光照条件,光合产物多,利于增加粒重。灌浆期要求土壤适宜的田间持水量为75%左右。若低于50%,灌浆期持续的时间短,粒重轻;超过85%,易造成贪青晚熟和病害加重,同样降低粒重。其中干热风是小麦后期灌浆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二、后期的主攻目标

养根护叶,防止早衰,提高光效,促进灌浆,增加粒数,提高粒重,丰产丰收。

三、后期的管理技术

(一)合理浇水

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小麦抽穗后浇好扬花水,以提高结实粒数;在开花后10天左右浇好灌浆水,争取子粒饱满。

(二)叶面施肥

在小麦开花灌浆期间,对植株养分水平偏低的麦田,可进行叶面喷肥补充。一般大田喷氮素效果较好,高产田喷磷、钾较好。

(三)防止早衰与贪青

小麦的早衰与贪青大多是中期水肥不当所引起的。防止的办法:一是中期施肥,尤其氮素肥料要适当,一般宁少勿多;二是后期土壤含水量要适宜,以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为宜。

(四)防止“青干逼熟 ”

“青干逼熟 ”指小麦在灌浆期间,遇到高温、干旱、土壤水分不足,伴随着强风,出现所谓“干热风”现象,使小麦植株体内水分供应失调,影响子粒中养分积累的一种异常现象。

防止“青干逼熟”的办法:一方面要选用早熟品种,适时早播,增施钾肥,促进早熟,避开干热风的袭击;另一方面加强后期管理,适时浇水,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保持植株体内水分平衡,增加土壤与空气湿度,以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五)防倒伏

小麦倒伏一般发生在拔节之后,倒伏越早对产量影响越大。

一般认为小麦倒伏的原因是:品种抗倒力差;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栽培措施不当等。防止倒伏的方法有: 1.选用抗倒品种 2.打好播种基础 3.控制合理群体 4.科学用肥 5.控旺转壮

(六)防治病虫害

小麦生长后期主要的虫害有吸浆虫等,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锈病、叶枯病、赤霉病等。

(七)适时收获和贮藏

1、小麦的收获方法 完熟期是小麦联合收割的最佳时期,留种用的小麦收获期,一般也在完熟期收获,这样的种子发芽率最高。

2、小麦的贮藏 小麦收获脱粒后,应晒干扬净,待种子含水量降至12.5%以下时,才能进仓贮藏。 ◆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小麦后期生长阶段 小麦的“青干逼熟”

二、简答题

1.小麦开花成熟过程大体上可划分为哪些不同阶段? 2.小麦子粒灌浆成熟过程包括哪几个时期? 3.简述小麦生长后期如何灌水。

小麦高产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一、小麦生产形势分析

二、我市今年小麦生产在大旱之年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收成,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随着国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农综开发、土地治理、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生产投入和田间管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去年冬春连旱一百多天的灾害天气情况下,有效地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和生产环境的改善,为今年小麦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小麦高产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 教学重点:小麦倒伏的原因及防止方法,小麦后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管理措施。

◆ 教学难点:小麦的子粒形成、灌浆过程,小麦生长后期的肥水管理。 ◆ 课时安排:2 ◆ 教学内容:

冬小麦后期生长阶段,指小麦从抽穗到成熟的各时期,包括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4个生育时期。

一、后期的生育特点

小麦生长后期营养生长结束,进入以生殖生长为主的阶段,生长中心集中地体现到子粒上。小麦子粒中的营养物质,有2/3以上来源于后期的光合产物。

小麦开花成熟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开花授粉受精、子粒形成和成熟3个不同阶段。

(一)开花授粉受精过程

小麦一天内的开花时间,一般有两个高峰,即上午的9:00~11:00和下午的15:00~18:00。小麦开花的最适温度18~20℃,大气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0%~80%。

小麦开花时,把花药推出颖外,同时花药开裂、散出花粉,花粉粒落在雌蕊的羽毛状柱头上,称为授粉。授粉后1~2小时,花粉开始萌发,经过1~1.5天,花粉穿过柱头进入子房,精子与卵结合,至此完成受精过程。

(二)子粒形成过程

小麦从受精后子房膨大开始,到子粒长度达成熟长度的3/4(也称“多半仁“)为止,历时9~11天,这个过程叫小麦的子粒形成过程。其特点是:子粒含水量高,占70%以上,干物质积累不多,占成熟子粒总干重的10%~20%,子粒的宽、厚度增加较少,子粒细长。本期末子粒表面由白绿色变成灰绿色,胚乳由清水状变为清乳状。

(三)子粒成熟过程

小麦子粒从“多半仁”到成熟的过程,包括以下4个时期。

1、乳熟期 胚乳由清水状变成清乳状,顶满仓,子粒颜色由青绿变成绿黄。

2、面团期 胚乳变黏呈面团状,子粒颜色由绿黄转黄绿。

3、蜡熟期 胚乳变成蜡质状,蜡熟末期,子粒干重最高,是收获的最适时期。

4、完熟期 子粒含水量降至20%以下,干物质积累已停止。子粒缩小,胚乳变硬,茎叶枯黄变脆,收获时易断头落粒。

影响小麦灌浆及粒重的主要因素如下所述。小麦子粒灌浆要求的最适温度为20~22℃,超过25℃叶片易早衰,灌浆过程缩短,千粒重下降。充足的光照条件,光合产物多,利于增加粒重。灌浆期要求土壤适宜的田间持水量为75%左右。若低于50%,灌浆期持续的时间短,粒重轻;超过85%,易造成贪青晚熟和病害加重,同样降低粒重。其中干热风是小麦后期灌浆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二、后期的主攻目标

养根护叶,防止早衰,提高光效,促进灌浆,增加粒数,提高粒重,丰产丰收。

三、后期的管理技术

(一)合理浇水

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小麦抽穗后浇好扬花水,以提高结实粒数;在开花后10天左右浇好灌浆水,争取子粒饱满。

(二)叶面施肥

在小麦开花灌浆期间,对植株养分水平偏低的麦田,可进行叶面喷肥补充。一般大田喷氮素效果较好,高产田喷磷、钾较好。

(三)防止早衰与贪青

小麦的早衰与贪青大多是中期水肥不当所引起的。防止的办法:一是中期施肥,尤其氮素肥料要适当,一般宁少勿多;二是后期土壤含水量要适宜,以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为宜。

(四)防止“青干逼熟 ”

“青干逼熟 ”指小麦在灌浆期间,遇到高温、干旱、土壤水分不足,伴随着强风,出现所谓“干热风”现象,使小麦植株体内水分供应失调,影响子粒中养分积累的一种异常现象。

防止“青干逼熟”的办法:一方面要选用早熟品种,适时早播,增施钾肥,促进早熟,避开干热风的袭击;另一方面加强后期管理,适时浇水,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保持植株体内水分平衡,增加土壤与空气湿度,以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五)防倒伏

小麦倒伏一般发生在拔节之后,倒伏越早对产量影响越大。

一般认为小麦倒伏的原因是:品种抗倒力差;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栽培措施不当等。防止倒伏的方法有: 1.选用抗倒品种 2.打好播种基础 3.控制合理群体 4.科学用肥 5.控旺转壮

(六)防治病虫害

小麦生长后期主要的虫害有吸浆虫等,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锈病、叶枯病、赤霉病等。

(七)适时收获和贮藏

1、小麦的收获方法 完熟期是小麦联合收割的最佳时期,留种用的小麦收获期,一般也在完熟期收获,这样的种子发芽率最高。

2、小麦的贮藏 小麦收获脱粒后,应晒干扬净,待种子含水量降至12.5%以下时,才能进仓贮藏。 ◆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小麦后期生长阶段 小麦的“青干逼熟”

二、简答题

1.小麦开花成熟过程大体上可划分为哪些不同阶段? 2.小麦子粒灌浆成熟过程包括哪几个时期? 3.简述小麦生长后期如何灌水。

小麦高产技术总结范文第6篇

一是深松耕翻。土壤深耕或深松使土质变松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耕翻可掩埋有机肥料、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疏松耕层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和保肥供肥能力。连续多年旋耕的麦田,在15厘米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渗,对小麦生长不利,应按照旋耕3年,耕翻或深松1年的循环方式耕作,破除犁底层。

二是耙耱镇压。耙耱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塌实耕层,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在机耕或旋耕后都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耙地。近年来,种麦时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耙耱镇压以后再播种,会发生播种过深的现象,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还会造成播种后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的喷发和下扎,冬季出现黄苗死苗情况。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下扎到深层土壤中,一般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较稳定,即使上层土壤干旱,根系也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到水分,提高麦苗的抗旱能力,麦苗整齐健壮。

二、选用良种

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选用最适宜的良种,同时加强种子筛选和处理,提高种子质量。所选种子应具备以下特性。

一是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丰产性好,抗寒能力强的半冬性品种。以免出现冬前和春季发育过快,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的现象。

二是选用在高肥水条件下,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水、抗倒伏、成熟期适中的大穗或多穗型半冬性小麦品种。

三是选用抗早衰、抗干热风等抗逆性强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四是选用抗(耐)病性好的品种和种子休眠期长耐穗发芽的品种。

五是选用经过试验、示范,适应本县生产条件的品种;更换新品种,要防止选用不经过试验、示范的品种。

三、种子与土壤处理

一是种子处理。针对我县小麦纹枯病、地下害虫、全蚀病的发生情况,应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进行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药剂拌种配方: (1)防治全蚀病。用12.5%全蚀净悬浮剂2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堆闷2-3小时,晾干后播种。(2)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用2.5%适乐时悬浮剂20毫升+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搅拌均匀,堆闷2-3小时后,晾干播种。

二是土壤处理 。针对我县目前根腐病、全蚀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蔓延趋势,必需认真做好播前土壤处理。(1)对全蚀病点片发生地块。在播种前每亩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6斤,加细土40-60斤,充分掺匀,于整地前均匀撒入田间进行土壤处理;(2)对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300毫升,兑水2-3斤,拌细土20-30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翻入土中。

四、适期适量 足墒播种

一是适期播种。实践证明,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关系密切,一般半冬性品种为14-16℃,弱春性品种为12-14℃。一般要求培育冬前壮苗,半冬性品种要保证从播种到越冬0℃以上的有效积温达550-650℃为宜。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我县小麦适宜播期:半冬性品种为10月8日一1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日-23日。在适播期范围内,注意先播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后播生育期短的品种;先播发苗慢的瘦地,后播发苗快的高肥水麦田;先播土壤粘重的麦田,后播砂壤土质麦田。

二是适量播种。确定合理的播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一般适时播种的麦田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22万。播种时,日均温低于16℃以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

三是足墒播种。足墒下种是实现苗全、苗匀、苗壮的基础。足墒可促种子发芽快、发芽齐;分蘖早、分蘖多;发根早、发根多,根系发达。在适宜墒情的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次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秋作物成熟后,及早收获腾茬,耙耱保墒;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绝对含水量砂土18~20%,壤土20~22%,粘土22~24%。若播种前遇旱,土壤墒情不足时,应浇底墒水(提前造墒),并注意保好口墒,确保适期足墒播种。在适播期内,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

五、科学浇水

一是适时浇好冬水。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以及播后没有镇压、土壤暄松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以踏实土壤,促进小麦盘根和大蘖发育。冬灌一般在日平均气温为3℃左右时进行,我县应在12月20日前后,封冻前完成,浇后及时划锄松土。对于晚播弱苗和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一般不进行冬灌。

二是浇好孕穗水,预防晚霜冻害。二月底三月初,若遇田间土壤干旱,要及时浇好孕穗水,既可以促进小麦穗分化,多粒多穗,成大穗;又可以增加土壤热容量,预防减轻冻害发生。尤其是对于冬前、早春未镇压土壤暄松和墒情较差的麦田,一定要及早浇好孕穗水。春季晚霜冻害多发生在3月底至4月上中旬,茎叶部分无异常表现,受害部位多为穗部器官,形成“哑巴穗”,或出现白穗,抽出的穗只有穗轴,小穗全部发白枯死;出现半截穗,抽出的穗仅有部分结实,穗粒数大大减少。一旦发生冻害,应及时采取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促其尽快恢复生长。

三是适时浇好灌浆水。在小麦抽穗期或灌浆初期遇旱及时浇水,之后一般不再浇水,尤其不能浇麦黄水。

六、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高产技术总结范文

小麦高产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植保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最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对小麦的高产栽培影响深远。植保技术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