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
高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精选11篇)
高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 第1篇
传统的课文教学是把课文分成若干部分, 即从单词到句子, 从段落分析到句子翻译, 讲解相当透彻, 结果却把一篇篇内容连贯、生动有趣的课文上成了支离破碎、枯燥无味的词汇课、语法课, 这也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那么, 究竟该怎样进行课文教学呢?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课文首先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教, 开始就分段教学, 容易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 不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表明:“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整体比部分的总和大。”因此, 我提出了部分教学与整体教学相结合的观点, 即在整体教学的基础上, 吸取部分教学的长处, 采取“合分合”的教学方法。
整体教学法就是对传统教学法的一种改革, 是一种创新了的课文教学法。它突出了课文的思想和篇章结构, 集传授语音、语法、词汇和提高听、说、读、写于一体, 强调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下面我就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 谈谈整体教学法。整体教学法的显著特点是分层次教学, 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层次:整体呈现课文。即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课文简介, 使学生对课文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因此, 课文教学的成功与教师的呈现方法有着重要关系。
首先, 应以学生预习为前提。尤其是篇幅长、语言点多的课文, 教师应在课前或课堂上指导学生预习, 帮助学生找出新句型、新的语法点, 找出重难点句子, 或者根据课文提出一系列有概括性和系统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最好能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答案, 并且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复述课文。
其次, 应从视听说入手。呈现课文的方法有多种, 如简笔画、图 (表) 格、提问, 等等。我在教学Go for It Unit 9 Reading:“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时就充分利用了图表法, 而且发现效果不错。
在指导学生预习时, 他们要认真完成以下图表:
(1) 根据此图表, 引入新课。可以这样进行:
This is the mind-map of basketball history.
(2) 进行简介并提出问题, 从而引出课文 (在黑板上板书课文标题) 。如下:
According to the mind-map, we know:
1) Who invented basketball?
2) Is basketball popular in China?
3) In how many countries is basketball played?
4) In what places is basketball played?
5) Why do many people enjoy playing basketball?
用这种方法, 过渡自然, 学生积极性高, 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当然, 不论使用什么方法, 都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有学习课文的欲望。
第二层次:分段讲练。在整体呈现课文之后, 老师进行分段讲练,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解整篇课文。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
(1) 重点词语
一篇课文中少则几个, 多则十几个、几十个生词, 这就需要教师重点讲解。不分主次地讲解, 只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 使学生感到厌倦。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教师可以通过形体语言、图片、实物、同义词、反义词等帮助学生猜出中文意思, 并板书在黑板上。此外, 还可以创设情境, 让学生猜测其意思。当然, 还有一些其他的呈现方法, 如以旧导新、以介绍导入、以奇导入等。不论以什么方式呈现, 最终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求知的欲望。
(2) 重点句型
教师在每备一篇课文时, 都应首先注意其中的新句型, 并将其作为重点内容。但是, 不论是学习新句型还是复习旧句型, 所举的例句都必须紧扣教材, 而不是从词典上随便抄袭一些毫不相干的例句;重点讲解, 然后辅以针对性的练习。如在教“There be”句型时, 教师最好是从学生的身边举例子, 如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教室或自己的学校, 或自己的书包。教师在设计情境时, 要可能地使其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践, 使他们对交际英语有种真实感, 敢于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我在教学“Whose bag is this?/What color is it?/Where is it?What is this?”等句型时, 是这么做的:我提前布置学生从家里拿来布娃娃、相片和他们日常所用的书包、橡皮擦、钢笔等, 同时, 要求他们对没学过的单词进行查找。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慢慢地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还增加了他们的词汇量。与此同时也使他们感觉到了学英语的乐趣。在课堂上, 我利用那些东西, 如, 一个红色的布娃娃, 问:What is this? (It is a doll.) What color is it? (It is red.) Where is it? (It is on the desk.) Whose doll is it? (It’s Zhang Lin’s.) Do you like it, Zhang Lin? (Yes, I like it very much.) 然后, 让学生利用其它的东西训练这些句型。我还鼓励他们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把以前学过的尽量地发挥出来。结果表明, 整个课堂气氛很热烈, 学生积极配合, 主动性高, 句型掌握得也很好。分段讲练要注意讲练结合,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狠下功夫。我在讲解重点句型时喜欢让学生去翻译句子 (包括汉译英、英译汉连词成句等) , 然后, 呈现一些与之有关的辨析题和中考试题,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否则, 就会形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然后,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放录音, 让学生跟读。
第三层次:巩固练习。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口、笔头训练对课文进行总结复习, 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加深对课文的整体印象。这一环节还是采用练习的方式, 取材主要来源于课文, 但不宜过于繁琐, 如, 可以围绕课文讨论: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讨论取决于前两个层次即课文呈现的方式是否新奇, 教师是否进行了精讲多练。当然, 还需要活跃课堂气氛。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自觉进入角色, 积极参与讨论。我在教学Gofor It Unit 9 Reading:“I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时设计了三个讨论题目:
(1) Do you think food that tastes good is healthy?
(2) Do you only like food that tastes good?Why?
(3) In order to be healthy, do you always insist on healthy food?
通过这种途径, 既达到了教学目的, 又对学生进行了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 何乐而不为呢?
巩固练习还有其他许多方式, 如复述课文或仿写课文;或者把课文改写成对话;或根据课文设置一些稍有难度的判断正误题;或举行朗读或背诵比赛, 等等。这一步骤还是检测学生掌握和理解课文程度的一种手段。
通过以上的练习能帮助学生吃透所学的内容, 并将其转变为可以创造性使用语言的技能。另外,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内容同步的阅读材料, 以便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而且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学习英语的兴趣。
高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 第2篇
オィ保逐句串讲法--先教生词,而后从头至尾逐字逐句串讲课文。遇到关键词语、习惯用语、重点句型、新的语法项目就逐一加以解释、举例、引申、比较。2.重点讲解归纳法--先让学生在认读单词的基础上预习课文,划出重点以及自己的难点。教师将情况收集起来之后,加以分析、整理、归类,再予以重点、难点的突破式讲授,最后让学生自己去疏通全文。3.句型操练法--从课文各段中提取最有代表性、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句型、词组,指导学生使用已学语言知识,进行造句、替换等练习,然后以这些句型为核心,加以发挥、补充和扩展,最后将分散的句型串连成篇,达到贯通全文的目的。4.设疑问答法--教师设计出各种有关课文的问句,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教师查漏补缺,在解决课文内容的同时解决知识点的结构和应用问题。
オタ挝氖紫扔ψ魑一个整体来教。开始时就分段教学,容易产生见树不见林的赞美,不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特别是不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整体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它是同传统的“块块教学”完全不同的一种更新的教学观念。它集串讲法、重点讲解归纳法、操练法和问答法的优点于一身,但又不是上述方法的机械相加。它强调课文内容的理解,强调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オタ挝恼体教学同步法的基本程序是:
オヒ弧⒊醪桨盐照体
オゾ咛宓淖龇ㄓ校
オィ保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基本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大致弄清课文的篇章结构,利用词典等工具书部分扫除理解语言材料的障碍。
オィ玻课内视听。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文的大意及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这种了解还相当肤浅。这时候教师利用放录音、挂图、简笔画、幻灯片或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伴以英语讲解,绘声绘色地介绍课文背景知识和故事梗概。要尽可能恰到好处地重复、循环使用课文中出现过的词组和句型;重点词组和疑难之处,特别是较为抽象的表达方法,应随时板书下来,使之在黑板上形成整个故事的文字脉络。这时候,静止的文字和活生生的语言已经融为一体;鲜明的直观形象和强烈的音响效果对学生的大脑皮层进行重复的刺激,从而使课文在脑海里留下一幅完整的图像。上述过程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复读课文,处理、解决他们理解方面的长句、难句,或回答课后问题(此过程可用一课时)。
オザ、精读
オピ谡飧鼋锥沃校阅读由初步和复读进入列组和精读;理解由表层向深层发展;教学要求从了解课文整体内容转入到掌握语言结构。其基本原则是:相对全面(不是面面俱到),重点突出;详略有序,难易有序(一课时)。
オト、再整体
オバ睦硌Ъ业难芯勘砻鳎要认知一个问题,首先应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然后研究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综合为整体。课文整体教学正是沿着这一序列进行的。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整体部分再整体。
オァ霸僬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复现:课文内容整体复现;词汇句型综合复现;语法知识重点复现。
オィ保课文内容整体复现的手段:
オ(1)听录音。通过声响对学生大脑皮层再次进行刺激,使逐渐淡化的整体形象变得明朗清晰。
オ(2)复述。根据课文的基本线索,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大意。复述的方法最好先由教师示范,再由学生模仿,形成双向刺激(这一要求可做为上一节课后的家庭作业)。
オ(3)图表归纳。按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归纳成多层次的图表,配以简单的说明,使复杂的课文看起来一目了然。
オィ玻词汇句型综合复现及语法知识的重点复现一般采取操练的方式。一则我们可以根据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语言点设计出词语释义、语法填空、多项选择、句型转换、连问成句、英汉互译等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再则可以充分利用课后的习题及学生配发的练习册搞好综合复习。
オニ摹⒆⒅厥导试擞
オピ擞檬峭庥锝萄У淖钪漳康摹=谈学生基本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他们的语言实践,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オノ颐遣挥Ω冒选霸擞谩苯鼋隹醋鹘萄Ч程最终阶段的任务,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应该贯穿于课文整体教学的始终。从第一阶段的整体阅读理解,到第二阶段的语言知识操练,直至第三阶段的三个“复现”,都是语言的“实际运用”。但这种运用,大多是机械式的模仿,未能达到活用的程度。因而,在完成前三个程序后,集中进行一些口、笔头练习和综合性训练是必要的。
オフ庵盅盗返闹氐阋放在对学生进行四种能力的培养上:
オィ保指导学生写课文(或课外阅读材料)的摘要,或对其缩写、改写,以培养理解能力。
オィ玻精选课外读物,计时速读答题,以培养阅读能力。
オィ常给主题句和关键词,要求连词(句)成篇,或根据范例模仿作文,或给条件作文,以培养写作能力。
オィ矗教师根据所学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评价性的话题,让学生讨论;或让学生自己设问互答,以培养交际能力。
オビ捎诮萄Ы度的限制,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组织开展上述训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难易梯度,四种能力的培养可以分课交叉实施。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课文整体教学 第3篇
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阅读课文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采用分段教学法,不厌其烦地逐句逐段地讲解每一篇课文,从而导致学习内容支离破碎,学习方式固定单一,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其实阅读课文教学应遵循阅读过程的认知规律,从课文的整体信息出发,讲清各种语言结构及其所体现的内容,并围绕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篇章结构进行练习,展开活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文章所传递的信息。现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一下笔者在英语阅读课的整体教学方面的做法。
一、课前预习
教育学家卢姆认为:“任何一门课程的准备工作远比教师的授课重要得多”。
因此课前的预习尤为重要,通过预习,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我通常会让学生预习好课文,通过上下文了解其大意,找出自己学习的难点和疑问,为课文的讲解打下了基础。
例如学习鲁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1 Reading “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我让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去搜集Singapore 的有关信息,尽可能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们利用互联网、报刊和杂志等搜集信息,小组交流。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上课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二、课堂教学
1.新课导入
导入是语篇教学的重要阶段。有效的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语篇的理解。教师事先应认真备课,仔细研读,正确把握教材,设计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导语,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我在教学鲁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5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中的3a时, 先让学生欣赏一首流行歌曲,然后问谁唱了这首歌,引出许多歌手或作曲家,问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歌手或作曲家,并导出pop music, modern music, classical music, I like 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使学生对课文的深入学习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2.听录音
采用听录音的方式可使信息整体输入,让学生整体感知阅读材料, 领略文章大意。教师可设计涉及文章主题和重要事实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听,也可采用与课文内容一致的教学录像,从而再现真实情境,创设说英语的语言环境。要从语篇整体出发输入课文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
3.阅读理解
(1)限时阅读, 把握文章大意和重要事实
限时阅读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要求学生要一眼一个词组或意群,甚至一眼一行。教师可采用判断正误题、问答题等形式,让学生先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答案后在文中标出。
例如在教学鲁教版九年级Unit 6 3a时,我先利用班班通把以下问题出示在屏幕上。1. Why didnt the writer get up on time? 2. Did the writer catch the bus to school? Why? 让学生5分钟读完全文,对问题进行回答。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形成逐渐清晰地感知。
(2)精读归纳,培养学生深层理解和推理判断能力。
精读归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全文的结构,抓住主要事实与关键信息,找出中心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
4.复习强化
通过介绍课文、听读课文、回答问题、归纳总结和解决疑难等一系列的反复循环,学生基本上初步掌握了课文,此时教师可采用缺词填空、复述课文、短文改错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一过程是“阅读后”阶段,教师还可以就课文内容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发表对文章中一些观点的看法,提出建议,这样使课文与学生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更加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5.课后拓展运用
每单元的阅读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好文章,但是,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阅读课的内容还要面对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以拓宽阅读内容视角,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如每周选择三到五篇难易适中、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读物, 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课后阅读,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阅读理解题。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延伸英语阅读空间。
高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模式初探 第4篇
高中英语教学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等原因, 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课文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以语法讲解为主的方式处理课文, 将一篇完整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 忽视了对学生语篇理解能力的培养, 其结果是教学效益低下,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浓, 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 如何把课文的教学与阅读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有效的整体阅读教学, 从而既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是每一位高中英语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经过多年的教学, 笔者探索出高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四步骤”的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探索, 笔者依据以学生为主、课文为主、整体为主的原则, 逐步形成了“整体预习整体理解整体点拨整体训练”的课文讲读一体化的教学思路。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第一步, 整体预习课文。这一步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预习课文时, 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和对预习题的设计布置, 即启发学生按“粗读细读精读”的步骤预习课文, 并明确提出如下的具体要求。
粗读重视课文整体, 掌握课文大意。教师通过设疑提示、图表提示和列序提示进行导读, 启发学生找文章的中心句, 概括段意。
细读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要短语和单词。教师给出这些词汇的意思, 鼓励学生用这些短语和单词造句。对于语法项目, 要求学生每课都找“三词一句” (即-ing分词, -ed分词, 动词不定式和定语从句) 。
精读进一步理解文意。教师让优秀学生简单复述课文, 让中等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课本中的第一题, 让后进生用课文原句回答该题。
指导学生预习, 关键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 使学生的预习目的明确, 有的放矢。另外, 预习思考题的设计要符合“粗细精”的顺序。通过整体预习, 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文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 然后进入下一步的教学。
第二步, 整体理解课文。这一步旨在让学生理解深层文意, 培养学生口头及书面表达的能力。教师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教学, 对好、中、差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因材施教。
教师指名让后进生朗读词汇和课文, 放录音或让其他学生纠正错误读音, 扫清回答问题及复述课文时的词汇障碍;教师启发引导, 师生共同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检查预习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就课文内容进行问答。依据问答内容让优等生复述课文, 中、差生听记, 课后让他们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完成。这一步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第三步, 整体点拨。即通过巧妙点拨, 让学生掌握、记忆课文中的知识,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步的关键是精讲多练, 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我们在高中语法教学中, 可以把“三词一句”视为语法主线, 其他知识如同一粒粒珍珠被这条主线串了起来。这样做可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使语法教学事半功倍。让学生找出“三词一句”后, 一般结构让学生自己解决, 教师对较难的句子结构进行点拨。
2.精讲预习时布置的短语和单词, 要求学生用之造句。
3.精讲课文中特殊的句型及新的语法知识, 并辅之以汉译英练习, 让学生学会仿写句子。
4.精讲特别重要的新单词并用之造句。如在学At a Tailor’s Shop一文时, 可以启发学生细心体会“His smile froze”中“froze”一词的传神之处;体会“He made a dive for the rejected clothing”中的“made a dive for”。上述活动中, 教师要精讲, 但不可面面俱到;学生练习的核心是造句, 因为这是学生写作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好方法。
第四步, 整体训练。这一步旨在巩固所学知识, 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听写练习。从高一开始, 每课都应有听写练习, 从听写单词、短语、句子到课文。听写练习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 还是对学生的听力培养、语感培养及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作用。
高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 第5篇
博兴县庞家镇第一小学 李小玲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阐述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也强调“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整体把握,就是把握课程创设的语境,把握作者的基本倾向或观点,把握人物、事物的本质属性。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类心理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的整体性,而整体性也是我们直觉思维最显著的特征,直觉思维从认识过程一开始就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高玉祥著《个性心理学概论》)。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迅速、准确地把握整体也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出发,形成对一篇课文完整的鸟瞰式的全景图,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
《课程标准》提出的“整体把握”不等于仅仅感知、把握整篇课文,它与对段、句、字词的关注不但没有冲突,相反主要体现在对段、句、字词的关注,换句话说,提倡“整体把握”的本意是试图用“整体直觉”的方式,取代语文教学情境中学生阅读的那种“肢解分析”,从而克服语文教学中零敲碎打的分析和繁琐零碎的题海训练所带来的弊病。
那么,阅读教学中要“整体把握”文章哪些方面的内容?《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教学目标有这样一条规定:“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由此可知,整体把握课文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摸清课文的表达顺序。2.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3.初步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4.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又应如何引导学生去整体把握课文呢?笔者从以下五方面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抓文章题目。
题目是对课文的高度概括,题目就像课文的眼睛、窗户。课文通过题目传神韵,揭示全文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抓住题目也就是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实效性。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梳理问题的顺序。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文本,细心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抓关键词句。
一篇文章一般都有揭示作者行文思路、蕴含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其表现形式一是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二是课文的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三是课文高潮部分的好词好句。四是始终贯穿全文主题线索的语句。关键语句往往用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揭示课文中心思想。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那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绝非难事。如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从课题关键词切入,找出文中父母“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评价,体会这两种不同表达方式的爱;《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再如三年级上册《赵州桥》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概括出主要内容;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最后中心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迷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就是全文主要内容。
三、抓主线问题。
一篇好的文章或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清晰明朗的主线。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准这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从而捕捉“从整体入手”的切入点。由此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形成长时间、深层次的课堂教学活动,就能避免阅读问题面面俱到,使课堂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培养整体把握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最后一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主线问题:课文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四、抓辅助资源。
课文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固然优美,包含的内容也博大精深,但课文中的插图直观、形象、生动、美不胜收。让学生利用插图,理解图意,并将它转化为教学资源,整合课文内容的语言文字,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好方法。
五、抓反复朗读。
从正确到流利再到有感情朗读,每个层次的朗读都是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都是在进行整体把握。特别是一些对话性的、文字优美的文本,更不应该以分析代替朗读体验。如《陶罐和铁罐》一文,让学生画出陶罐和铁罐的四次对话,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整体感知铁罐语言的变化,感知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理解寓意。
六、抓文章体裁。
阅读教学中抓住各种文体的特点,学生就比较容易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作者的思路,乃至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的特点。如《钓鱼的启示》是叙事性作品,引导学生弄清“六要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草原》是散文,引导抓住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表达对草原美景的赞美和蒙汉情深;《鲸》《新型玻璃》是说明文,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提取信息,了解说明方法;《晏子使楚》、《打电话》《半截蜡烛》《杨氏之子》分别是现代文、相声、剧本、文言文,都是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对话或表演体会语言的精妙幽默,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七、抓段意串联。
有的文章写了几种的事物,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就适宜用段意归并法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读全文,掌握了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自然段的意思联起来,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只有一个地球》,全文有九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一个意思,彼此并列,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写的是几个小故事,彼此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因果关系,如《将相和》分别讲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前两个故事是因,后一个故事是果,把三个小故事连接起来,就是将相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好如初”整个故事的经过。
高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 第6篇
阅读整体教学的步骤如下:
以新课改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七Unit2 Robots 为例。本单元讲述机器人及科技发明。课文内容是由著名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所写的一部名为“Satisfaction Guaranteed”的科幻小说的故事梗概。该故事是围绕着阿西莫夫所提出的“机器人三原则”中的第一条——“机器人不能以任何形式伤害人类。”“A robot must not injure human beings and allow them to be injured.”所展开的。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清楚的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我认为合理的课外教学模式应该以如下方式呈现。
Step1 Pre-reading.
Step One Pre-reading and Prediction
Pre-reading 是继Warming up中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体了解和把握之后,具体而系统地引入Reading内容的过渡部分。这一部分常设有2至3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可进行简单的讨论和思考后得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阅读课文的题目和图片再进行预测文章的内容,由此来引入阅读。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而且还能激发阅读欲望,印证猜测结果。
2.Background introduction
在阅读前, 学生必须对阿西莫夫本人以及他所提出的“机器人三原则”有时了解。于是我先引导学生以泛读的形式阅读本单元的第二篇文章“Asimov”,因为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信息点明确。而且经过对本单元的话题了解之后学生对此也充满了好奇心。所以很快地找到了信息点——“机器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伤害人类。”为前文的阅读埋下了伏笔。
3.Leading-in
读完了后篇阅读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知识点之后,开始引入到前篇文章。从题目着手,提出问题,“”是什么意思,文章大概讲述什么?What do you think the passage is about? Is it a text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 some instructions? 然后要学生Skimming 快速回答以上两个问题。确定了内容之后,我们知道这是关于机器人跟人类之间产生爱情的故事。故事情节有趣,但乍一看似乎不太明白其内容。这一部分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扫读文章,提炼信息,加快阅读速度。
4. Step2 while-reading
1.Scanning
首先要求学生“Scanning”,经过仔细的阅读之后,学生对文章有时掌握但不很清楚。因为文章中的一些细节需要学生结合现实推敲。如:文章的第八段中Tony对Claire所做的一切和Tony这么做的目的让学生费解。对这些难句的理解,不应直接提出,考虑到对文章整体性的把握。我采用True or False 的形式来练习,探讨。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思考。
2. Detailed Reading and Information Collecting
经过这些练习之后,再次要求学生细读本篇,以小组的形式来探讨文章每一段中所提到的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段读完后,我们可以列条列出故事情节。
3.Thinking and Analyzing
列举出了所有的故事情节点之后,分析这一情节我们会发现如同现实生活中一样,主人公和机器人之间的感情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即:排斥——了解——接触——关心——帮助——相依——相恋——分离。明白了这一过程之后学生豁然开朗,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故事。真实有浪漫。但样的悲剧结尾学生有所不解。Why is the robot sent to the factory to be repaired? 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们给出了不同的理解和回答。最终确定答案:机器人伤害了人类即:从感情上伤害了人类。The robot did harm to human beings mentally.点明了主题之后学生瞬间明白了作者的用意。回归到机器人三原则的第一条当中:机器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伤害人类。
4.Language Study
作为Reading,学生所要学习的不应仅是故事或文章的情节。还应掌握一些重要的词汇和语法语用知识。在这一点上,符合新课改的理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以单句改错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对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语法知识和语言知识点有针对性的给出单句改错。先要学生自己边读边做,找出出题点即文章中含有此知识点的句子,分析其特点,然后改错。活动形式可以是先独立完成再合作练习最后汇总不同的答案,进行讨论分析之后确定最终的答案。这一环节可以由学生自己操控,各抒己见之后,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学生集思广益找到了许多不同的解决办法又牵出了许多新的问题,真是一举两得。这一环节也是我在整个单元教学中最有价值,学生最期待收获最丰的部分。
Step3 Post-reading
解决完了以上所有问题之后,课文教学就接近尾声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完成习题,熟悉课文了。在现实的教学中我常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即熟读课文,背诵有特点的几段。但这不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为了方便记忆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背诵某一段落之前,教师先要做一个预备练习:把某段落中的能反映时态,关键信息,句群和语段的连接词等列举出来,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引导学生高效朗读和背诵。事实证明,这一做法高效又有趣,很长的段落短时间就能成功。而且能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
经过几节课的学习之后,学生不仅明白了本课文的内容,学到了词汇语法语言运用的知识而且明白了本单元教学的任务达到了单元教学的目的。保全了课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最后,回归单元主题,学生认识到了本单元的价值和功能。
高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 第7篇
关键词:语篇教学,语境,交际能力
一、引言
作为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语言素材, 课文在学生英语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文是学生接受语言信息的宝库, 通过挖掘宝库, 才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用英语进行交际, 实现大学英语课文的教学目的。改革传统的英语课文教学模式, 实行课文语篇整体性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
二、高职学生英语课文学习的现状折射出实行语篇整体教学的必要性
在英语课文学习的过程中, 常常会有高职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或疑惑:“这篇课文还没有高中的难。”但一旦被问及篇章的中心思想、情节的发展路线、段落推进层次、作者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时却很茫然。这样的学生也许有一定的语言能力, 但缺乏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不等于语言交际能力。要从以培养语言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转变到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 而后者正是大学英语课文教学的目的。
三、语篇的定义和语篇教学
说到课文整体教学就不得不涉及语篇这一概念, 因为课文整体教学就是重视语篇的整体性。语篇是一个独立、相对完整的话段或交际单位。它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 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对话, 也可以是独白, 它包括书面语, 也包括口语。
“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产生或理解语篇的过程, 而不是使用语法结构或词汇的过程, 也不是纯粹完成某些语言行为的过程。”这就要求外语教学应是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 即语篇教学。在语篇教学教学中, 教师要遵从“语言是一个整体, 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具有整体性, 不可分割”的原则, 把课文作为一个功能完备的整体, 首先要将课文内容以整体信息的形式向学生输入, 通过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语篇, 然后进行局部仔细分析, 逐步挖掘其他教学内容;最后,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再次整体呈现语篇, 与此同时, 围绕语篇展开听、说、读、写相互结合的教学活动, 即采取“整——分——整”的教学思路。
四、课文语篇整体教学的“整——分——整”的教学法则
传统课文教学法是“先分后总、由局部到整体”, 语篇教学法则是“先总后分再总、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整——分——整”三环节是进行课文整体教学的有效途径。
第一个环节:“整”——这一环节的任务主要是整体感知语篇, 属于表层理解阶段, 要求学生听、读全文, 抓住大意。这个环节可分两个时段完成:一是在课前, 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 基本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 大致弄清课文的篇章结构。二是在课堂上, 由教师针对课文主题, 提出几个事先设计好的有助于学生整体理解和语篇分析的有关课文的问题, 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对课文整体理解的思路。教师注意所呈现的问题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问题要有针对性, 紧扣课文主体。 (2) 问题要有层次性, 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整体把握课文。 (3) 问题要有梯度, 形成信息差,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一环节中, 背景知识的传授或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背景知识对语篇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外, 还要考虑他们的知识结构, 事先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的背景知识或提供提取这些背景知识的途径。
第二个环节:“分”——这一环节的任务主要是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 进行局部仔细分析, 属于中层理解阶段。在从宏观上理解了语篇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微观入手, 学习语篇中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分析语篇, 帮助学生进行更深一层次的学习, 以更好地理解语篇。
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主要从文章细节入手, 学习语言知识, 如不仅要通过对课文句子的学习掌握字词的用法, 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学习语法知识, 而且要从微观上对语篇作进一步分析, 即分析课文的微观结构, 如语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如句子与句子之间, 句子与段落之间, 段落与段落之间保持的语义和逻辑上的连贯, 以及为维持这种连贯所用的语法手段 (如照应、替代、省略等) 和词汇手段。
语篇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语义连贯。语篇表达的不是彼此无关的信息, 而是语言连贯, 相互关联的信息, 这些信息构成连贯的整体。这一环节立足于语篇的特征进行语篇分析, 既培养了学生的语篇意识又为学生更深层次的整体理解语篇打下了基础。
第三个环节:“整”——这一环节的任务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再次整体呈现语篇。要求学生逐段朗读, 引导其认真分析语篇的篇章结构及其内在联系;领悟语篇的剪裁、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 了解作者的意图、思路、目的以及写作风格与技巧、挖掘文章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深层意思。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 这一环节除了深层理解课文结构, 篇章布局之外, 还包括对新旧知识进行巩固运用的语言技能训练。其中, 复述、改写就不失为知识巩固运用得好方式。复述、改写的过程是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内化的过程, 是学生对语言材料吸收、存储、思考、整理和表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也无异于让学生完成了一次立足于课文的有效的英语交际活动。
五、结语
英语课文是学习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综合材料, 是目标语言知识的高度凝练。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遵从课文语篇语义连贯的特点, 将课文内容以整体信息的形式向学生输入, 让教学方式充分完美地服务于教学内容, 做到教学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实施课文语篇整体教学。较之导致见树不见林, 语篇理解肤浅的传统教学法, 课文整体教学模式呈现给学生以完整的语境, 让学生明晰了各种语篇的交际功能和语用目的, 更注重训练学生对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把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到了语篇层次, 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加快了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是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曾凯语篇阅读教学在英语阅读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冶金教育, 2003, (2)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略谈语文课文的整体性教学 第8篇
一、整体入手
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 不要搞得花里胡哨。为了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 为了常态课能够实现有效性, 还是沿用传统的好方法, 同时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例如利用“阅读提示”、教材关于题目的注释、教师出示的课件资料, 甚至利用教辅材料里各课的助读预习、学前热身的资料, 导入整体感知课文。如教学《< 孟子> 两章》, 引导学生默读或朗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题目的注释, 了解如下内容: (1) 课文的写作背景; (2) 有关《孟子》、孟子的简单情况。教师再投影简要资料并讲解: (1) 《孟子》的文章特点; (2) 本课文章的特点。这是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性内容, 为整体感知课文服务。
二、优化部分
1. 寻找评价性语言。很多文本会在不同位置出现评价课文所记叙的人、事、物等的语句, 这样的议论性语句往往是对诸多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归纳提炼。所以, 寻找并抓住此类评价性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 可充分贯穿全文的内容,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 读课文之后, 教师问:“作者对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如何评价?为什么?”学生回答:“变色龙, 因为奥楚蔑洛夫有五次变化。”教师提出要求:“请简要概括奥楚蔑洛夫五次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态度五次变化, 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归纳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如此教学, 抓住了“变色龙”这一评价性语言, 促使学生逐步读课文、分析内容, 让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流畅自然、井井有条。
2. 筛选内容、语言、篇章的特点。很多课文, 叙写的顺序、结构、内容、方法、语言等方面, 总有至少一个方面很有特点, 非同寻常。课堂教学时, 就紧抓课文的特点进行探究, 肯定能够达到良好效果。写人的文章, 一般都得写出人的正面形象, 但朱自清的《背影》却写人的背影, 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进行分析。学生初读课文后, 我就问:题目是“背影”, 本文对父亲的背影写到了几次?“背影”在课文里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共四次;线索, 贯穿全文。我又问:你们觉得哪一次背影最感人? 学生回答最感人的是第二次背影, 并且具体描写。我又问:课文这么平凡的背影描写, 怎么会深深感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技巧?学生在引导下体会细节描写的效果。我引导再读第二次背影的画面时问:又读出了之前你们没读出的东西?学生回答读出了质朴的父爱, 读出了一幅深沉的父爱图。这样, 教师引导体会四次背影, 体会质朴深沉的父爱, 为体会情感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默读课文, 我问:课文几次写作者流泪?学生回答四次。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旁批的方法, 品味语言, 感悟流泪所表达的情感。
3. 做到有力的教学过渡。要使整个课文教学过程眉目清楚、紧密衔接, 让学生容易接受, 就得注意做好教学过渡, 让教学秩序不凌乱, 整体感强。 (1) 设计自然有力的过渡。如教学《最后一课》, 当再读课文、从全文内容分析了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之后, 我说:韩麦尔先生怎么分析?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分析有三种见解:是位好老师, 因为他非常热爱祖国;不是好老师, 他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去替他浇花, 他去钓鱼时就放学生一天假, 他很不负责任;无法评价韩麦尔老师, 评价老师要看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学水平, 但从文中看不出来。出现了此类状况, 就得靠教师进行教学过渡, 做好思维导向。教师问:“从全文来看, 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越来越高的, 为什么?因为在最后一课上的人和事影响着他, 那么, 谁对他影响最大呢?显然是韩麦尔先生。那么, 韩麦尔先生的哪些言行影响着小弗朗士的爱国热情的高涨呢?”这样问, 就把讲解韩麦尔与讲解小弗朗士进行了教学内容的过渡。 (2) 批注文中的过渡句。如教学勃兰兑斯《人生》, 我就直接引导批注文中的四个过渡句:“这里有一座高塔, 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在人们眼前, 还有一个无穷无尽地延伸开去的广阔领域”“然而还有这样一种工场”。引导抓住四个过渡句进行合作探究:A、勃兰兑斯分别将人生比做什么呢?B、模仿勃兰兑斯的语句来一段。请注意, 勃兰兑斯每个比喻的开头都有提示语:“这里有一座高塔”、“这里还有一个地洞”、“还有一个……广阔领域”、“还有这样一种工场”。
三、回归整体
1. 布置课堂练习题。很多课文, 第一课时“回归整体”时要布置课堂练习题, 题目要体现教学目的、教学重点, 题目分三类:口头回答题、笔答题、为第二课时服务的预习题。这样就有助于理解全文。
高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 第9篇
面对当前学生阅读潜能没有充分挖掘,缺少科学学习策略,“望文生怯”等语言现状,课文语篇教学仍一直是老师们研究与探讨的热点与难点。它是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与平台,是每一单元乃至整套教材的核心与灵魂,更关系着学生实际语用能力培养与发展的成败。
同样的语篇材料,由不同的老师通过不同手段与教法、学法演绎,达成三维目标的效果也会各不相同。而同课异构的教学交流会尽显个性化的课堂风采和教师的过程性思考,促教师成长、长学生能力。
一、精炼过程,让课文教学条理清晰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写道:“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成功的课文教学并不是以教师平铺直叙地走完教学程序,学生机械地认读与操练为标准。每篇课文都关联到一个场景、一个事件或一个话题,教师则是将课文个性化、立体化展现给孩子的创造者。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不仅理解其义、知晓运用,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感知、操练、领悟才是其中的真谛。
譬如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3 Asking the way A部分课文教学,要想在一节课中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就必须对语篇进行合理的划分与处理。教师在充分领会编者意图、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前提下才能找准突破口,将看似零散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重组安排,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于大段的语言文字有的放矢地感知理解,从而节省更多的时间“由扶到放”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查找重点信息。结合本课,我在“步行方式”的教授中创设了三个梯度场景:
(1)课件呈现,介绍如何去镇江历史博物馆的路向,掌握“Go along this street The history museum is on your right.”
(2)在该页课件设计中,顺势呈现准备去买礼物的超市地点,教学“Go along this street and turn left/right. The super-market is on your right.”
(3)寻找寄送礼物的邮局,在crossing十字路口的问询中借助课件指标,自然习得“Go along this street,and turn lef at the(third)crossing.The post office is on your right.”学生在层层递进、滚动操练的交流表达中初步学会了步行话题,为实践环节中举一反三的创新表达步行路线奠定了基础。
二、活用资源,使课文教学整体衔接
每一篇课文教学都契合着具体的话题,它贯穿于全篇并承载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增长点。结合语篇教学主线,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谋篇布局,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精讲精练,留下更多的时空关注于学生自主习得与运用语言的实效性。
因此课文教学中我们通常是采用由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方法囊括全篇的重点线索。如何做到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的全篇教学是我在备课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方面。
例如“问路”一课,以How to ge there?及How to get there faster?为主线巧妙地展现课文的重点新授词句,设计的板书中既体现了文章的脉络又为学生复述回忆全篇重点信息提供了框架,让他们敢说、会说、能说。
三、联系生活,将课文教学情境再现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科学性的英语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到身边有英语,用英语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多向反馈,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
关注学生的深层次发展,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语言结构分析,不注重真实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做法。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现实生活出发,引领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更长足的发展。
譬如,“问路”课文教学的操练环节,以丹阳汽车站到华南小学的场景设计步行:(1)搭乘;(2)任选其一的“向导挑战任务”,学生对于自己耳熟能详的家乡向“游客”提供了便捷热情的服务,真正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增长才智,能说会道。
初读课文不应淡化整体感知 第10篇
首先, 整体感知课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知道, 人类在认知事物时总是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基本规律。如果没有总体上的感知, 就可能出现类似盲人摸象的笑话。认知事物如此, 学习课文更是如此。学生拿到一篇课文, 如果对课文没有一点整体印象, 怎么可能与课文进行全面对话, 从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呢?难怪许多语文名家都提出, 在第一课时, 学生课文读不熟不开讲。其实, 就是针对许多教师淡化整体感知而言的。整体感知虽然不容易出彩, 但却是学习课文必须经历的阶段, 也是第一课时学习重点所在, 理应要强化。
其次, 整体感知课文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我们在教学时, 总喜欢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句段, 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品读感悟, 给人感觉课上得很实在。其实, 如果淡化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学生就不可能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即使勉强说出来, 大多也是根据教辅资料上的内容照本宣科。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支离破碎, 就像上例《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的学习一样, 学生通过对第二小节的深入学习, 知道了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却不知道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都。第一课时学习的目标达成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 整体感知课文还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我们许多教师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 喜欢课堂精彩不断的动态生成。须知精彩的动态生成首先来自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如果我们在与文本深入对话时, 没有从整篇课文的背景切入, 联系全文来解读, 可能会造成对课文内容的曲解、误解。笔者就曾听一位教师执教《诺贝尔》一课, 两次出现对文本的误读。在交流对“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 父亲被炸成残废, 但诺贝尔毫不气馁”一句的理解时, 一位学生没有联系全文来理解, 而是认为诺贝尔不是毫不气馁, 而是毫无人情。这是对课文中心的背离, 对人物精神境界的亵渎。第二次误读出现在指导朗读“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这句话时。学生在朗读时, 嘻嘻哈哈, 完全是一副嘲笑、搞笑的语气。很显然, 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也就谈不上走进人物的内心了。
综上所述, 整体感知课文是初读课文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只有很好地整体感知课文, 才能有后面的深入对话、精彩生成。一句话, 初读课文一定要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由整体感知课文谈阅读教学策略转变 第11篇
[关键词]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 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58
语文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的整体感知教学尤为关键,不仅起着打开思路的作用,更有着启发感知的功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导学生从整体阅读感知中发现和筛选有效信息,能使学生抓住重点全面细致地阅读,能调动学生语言学习的感官思维,从而更好地促进知识技能的内化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结合文题,引导多元思考感知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文眼,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意图。从文章的题目中找出与课文表达相关的信息,能让学生在带着预设的思考中更好地感知文章主题内容。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把握文章内容,不仅便于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中领会文章表达的内涵,更能够使学生透过这扇“窗”看到更多的内涵意义。
在把握文章的题目中,一方面,建议从文章题目的信息要点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要点,让学生在反复思考、提炼的过程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拓宽自身的思维感知;另一方面,要求引导学生从一些基本文题信息中找出值得探究的内涵。学生通过对这些文章题目的筛选,能更为积极主动地发现其中有价值的线索内容。关注这样的文题信息,能让学生在自我思考感知的过程中不断激活思维,使学生在自主质疑中找出更多的隐藏信息,开阔知识视野。
利用文章的题目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能使他们在了解文章表达主旨意图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和感知。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可要求学生针对文章的题目,找出与“扫路人”相关的信息,然后引导学生针对文章题目中的定语“天游峰”深入思考,鼓励他们针对山回路转的奇特和险峻来展开思考:天游峰的扫路人和公路上的扫路工有怎样的不同?通过这样的对比思考,让学生从题目中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在认真思考中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宗旨。
二、找准情节,理出文章整体结构
导入文章的题目后,就需要学生在深刻思考感知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整体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文章的情节结构,帮助学生从整体的体系梳理中找出重要的核心内容。情节结构的把握能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感知体验,便于他们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阅读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应把握好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在综合分析中找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一方面,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不断强化认知感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找出自己的阅读感知要点,筛选出相关的表达内容。在引导学生表述文章结构时,教师应多从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水平出发,鼓励他们就其中的结构来有重点地筛选。同时,教师可通过适当改编文章内容的形式来调整思维感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整体印象。
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中感知故事情节结构,能起到活化资源的作用。例如,在《牛郎织女》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针对文章表达的信息要点,围绕“相依为命,老牛指引相识——男耕女织,老牛诀别——王母下凡,抓走织女,牛郎追赶——银河相隔,七夕相见”进行相互沟通、交流。这就使学生在把握文章主题意义的同时,对七夕相见的传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感悟。在此基础上,可通过“怎样看待文章中的人和事”来深入评价,不断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
三、利用插图,猜想文章表达重点
小学生对插图有着深刻的印象,发挥插图的作用,能使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更为丰富的语言表达信息。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现有的插图来拓宽语文教学过程,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
在实践运用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插图,形成直观的印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且大胆的想象,达到进一步加深理解的目的。在运用过程中,可要求学生针对文章的题目和表述重点,围绕插图所要表达的丰富内涵意义来设定相应的思考探究任务。教师在拟定题目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多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语言信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思维;另一方面,要多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形式来主动表达,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利用插图来猜想文章的表达重点,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在《卢沟桥烽火》的教学中,可根据插图表达的内容,建议学生从中拟出一个与此相关的题目,像“决战”“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夺回卢沟桥”等,有效帮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从这样的情节中把握表述重点,能使学生对课文学习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通过插图的引导来丰富教学方式,更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把握好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和大胆尝试中发现和探索信息内涵,能有效将自主阅读体验变为实践认知积累,增强学生理解感知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多从课文的形式结构中引导学生去感知情节结构,多以想象创新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就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高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