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镜范文
髋关节镜范文(精选10篇)
髋关节镜 第1篇
关键词:髋关节发育不良,盂唇撕裂,髋关节镜,修复术
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 是指因髋臼发育缺陷造成髋臼覆盖股骨头不良, 造成长期生物力学的异常, 而逐渐出现股骨头半脱位、 负重区软骨退变及股骨头局灶性囊性变, 产生严重骨关节炎的一种疾病。 对于严重的DDH合并骨性关节炎患者, 已常规采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最终治疗方法。 而对于DDH早期的成人患者 (20~40 岁) , 并无明显骨性关节炎表现, 但由于髋臼盂唇常存在肥大增生情况, 使患者髋关节应力异常, 易导致髋臼盂唇撕裂[1], 逐渐出现腹股沟区疼痛, 不能屈曲、内收、内旋髋关节, 部分存在夜间痛, 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探讨髋关节镜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盂唇撕裂的临床疗效, 整群选择该院2012 年5月—2015 年5 月收治的20 例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盂唇撕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组10 例采用髋关节镜修复撕裂的盂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20 例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盂唇撕裂患者, 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两组:对照组10 例, 其中男性4 例, 女性6 例, 平均年龄 (42±4.5) 岁。 观察组10 例, 男性5 例, 女性5 例, 平均年龄 (43±4.3) 岁。
所用患者经双髋X片及MRI检查确诊为DDH, 影像学表现示关节间隙基本正常, 无明显骨关节炎, 且合并患侧髋关节盂唇撕裂。 手术由同一人完成。 采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髋关节功能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及VAS评分进行比较,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 具体措施如下:急性期时给予卧床, 稍屈膝、屈髋, 减少髋臼盂唇刺激;患肢勿负重, 拄拐行走;口服双氯芬酸纳缓释片止痛等。
观察组采取髋关节镜下髋臼盂唇修复术, 其具体措施如下:首先, 在全麻下, 标记患髋骨性标志, 使用牵引床对患髋牵引, C形臂监视下观察髋关节间隙, 并引导建立常规入路, 探查中央室, 观察髋关节内组织情况, 对滑膜增生及损伤软骨等对其进行射频、 刨削清理。 对位于前上1/4 象限的撕裂盂唇, 给予盂唇清理松解, 将其附着髋臼打磨至渗血, 并采取用Smith&Nephew直径1.8 mm缝合锚钉拧入髋臼缘, 缝合盂唇, 打结固定。 检查盂唇稳定性良好。 再放松牵引, 屈髋, 检查外周室的股骨颈、关节囊、滑膜皱襞等有无病损, 可行关节镜下头颈交界处成形术。
术后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 (25 mg/d, H53020377) 预防异位骨化, 必要时配合阿片类药镇痛。 限制负重和活动保护缝合盂唇, 术后4 周内进行保护性主动外旋及屈髋, 术后2 周开始理疗, 恢复被动活动度, 术后4 周开始完全的主动活动。
1.3 观察指标
采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髋关节功能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及VAS评分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19.0 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并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终末髋关节Harris评分[2]及VAS评分[3]对比,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髋臼盂唇是髋关节中重要的结构组织, 在髋关节系统中, 有着重要的作用[4]。 通常情况下, 髋臼发育不良主要是因髋关节接触面积比正常少, 关节局部应力受到影响, 产生关节炎, 造成髋臼盂唇磨损撕裂, 而患者髋臼盂唇和软骨损伤加重, 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6]在以往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盂唇撕裂治疗中, 由于部分患者无明显的骨关节炎症状, 骨关节活动度及关节间隙处于正常状态, 不具备关节置换要求, 多数临床医生主要采用保守治疗方式, 但其治疗效果不佳, 往往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7]。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 髋关节镜技术在髋关节发育不良检查方面得到了广泛推广, 髋关节盂唇修补清除技术也逐步趋于成熟, 越来越多的医生认为将髋臼盂唇撕裂部分进行清理, 并在镜下给予盂唇修补术。 Yamamoto等[8]报道了10 例DDH合并盂唇撕裂的患者, 通过髋关节镜清理及修补盂唇可以明显缓解疼痛等症状, 并且不会加重骨关节炎的发展。
该文经过对该院收治的20 例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盂唇撕裂患者, 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发现, 使用髋关节镜下髋臼盂唇修补缝合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盂唇撕裂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HHS评分及VAS评分,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梁, 蒲昭德, 吴海山, 等.髋关节镜下治疗成人进行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盂唇撕裂[J].实用骨科杂志, 2015, 21 (2) :166-169.
[2]胡佩良, 孙磊.髋关节镜的临床应用现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17 (11) :846-849.
[3]古凌川, 陈光兴, 杨柳, 等.髋关节盂唇撕裂伴盂缘囊肿的关节镜诊治[C]//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论文集.银川:西部骨科论坛组委会, 宁夏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2013:591.
[4]SertakovaАV, Morozova OL, Norkin IA, et al.Modern conceptions about mechanisms of progression process of hip dysplasia in children (review) [J].Saratov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2012, 7 (3) .
[5]Yong-Chan Ha, Jung-Ah Choi, Young-Kyun Lee, et al.The diag nostic value of direct CT arthrography using MDCT in the evaluation of acetabular labral tear:with arthroscopic correlation[J].Skeletal radiology, 2013, 42 (5) :681-688.
[6]Marc J Philippon, Jeffrey J Nepple, Kevin J Campbell, et al.The hip fluid seal--Part I:the effect of an acetabular labral tear, repair, res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n hip fluid pressurization[J].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SSKA, 2014, 22 (4) :722-729.
[7]Zingg PO, Ulbrich EJ, Buehler TC, et al.Surgical hip dislocation versus hip arthroscopy for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Clinical and morphological short-term results[J].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 2013, 133 (1) :69-79.
膝关节镜术后的护理体会 第2篇
【关键词】膝关节镜;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80-01
关节镜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微创技术,膝关节镜手术已成为目前治疗各种膝关节疾病的先进而常用的方法,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副作用少、方便、快捷、精确、直观等优点[1]。关节镜手术的成功,一方面需要精湛的操作技术,另一方面与术后精心、专业、有效的护理密切相关。为提高护理质量,达到手术最好效果,我科于2014年1月~2015年10月对40例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给予规范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0例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20-75岁,平均43.5 岁;膝关节疾病有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滑膜皱襞综合征、膝前后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游离体、滑膜软骨瘤。
2护理
2.1术后常规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禁食水6小时,患肢抬高30度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充血。密切观察生命指征变化,观察敷料渗血、患肢末梢血运及足趾活动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相关症状。保持负压引流管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和颜色,并详细记录。引流管一般在术后1~2天内拔除。
2.2术后患肢观察护理 术后患肢用支具伸膝位固定,腘窝处及腓骨小头处应放置棉垫,保证腘窝处血管,神经及腓总神经免除受压损伤[2]。若发现肢端颜色发紫、皮温冷、麻木、肿胀疼痛,说明包扎过紧,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松解。注意弹力绷带或石膏固定的松紧度,预防术肢出现筋膜间室综合征。严密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观察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嘱患者行足趾的伸屈活动,询问有无感觉异常[3]。
2.3疼痛护理 术后8~24 小时内患肢轻度疼痛一般不需要镇痛剂,疼痛会引发病人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呼吸加快,患者表现焦虑、紧张、痛苦等不良情绪。要尽量避免、去除诱发疼痛的原因,通过与病人交流进行心理疏导,让病人听听音乐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减轻疼痛。根据疼痛评分情况和病人的耐受性及时选择药物和非药物方法进行止疼治疗。
2.4术后并发症的防护:(1)感染:主要原因为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患者抵抗力差、术后处理不当所致。主要表现为患侧膝关节红、肿、热、痛,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升高等。关节镜手术是无菌手术,所以感染率极低。但感染是膝关节镜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护士应根据医嘱术前、术中、术后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换药,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发生感染后,应及早切开引流,将关节内积液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尽早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也可在关节镜下行感染关节清理术,必要时可考虑急诊行关节镜下关节清洗、滴注引流术。(2)关节腔内出血:膝关节血肿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患侧膝关节肿胀、疼痛剧烈、局部张力大、切口血性渗出增多、浮髌试验阳性、关节腔穿刺抽吸较多量的血液。多在术后24小时内发生,护士在病人回病房后应将冰袋覆盖在患膝上30~60分钟,每天3~5次,术后使用2~3 天,使用过程中严防冰袋漏水浸湿伤口。及时更换手术辅料,适当加压包扎。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由手术操作孔置管引流或请教医师处理。(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未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或长期卧床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术后6小时常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250U,每日一次,连续一周。术后采用静脉泵预防治疗,每次20分钟,一日2次,早期使用下肢CPM关节运动器进行术后锻炼,
2.5康复护理 术后早期实施康复训练时要做好关节稳定性维护和对新移植韧带的保护。在术后第1天对踝关节进行活动,术后24小时可在拄拐情况下进行下地行走练习,在训练过程中需护理人员及家人协助,避免摔倒损伤手术关节;术后第2天对股四头肌进行等长收缩训练,每次收缩4~5秒,放松持续时间为8~10秒,连续15次为1组,根据患者术后具体情况制定锻炼次数。对患者进行踝关节屈伸运动;术后第3天进行抬腿训练,逐级增加训练组数。术后第3天伤口渗血停止后对患者的膝关节进行锻炼,在术后3天膝关节锻炼过程中,如果主动功能锻炼效果不佳,可行被动训练[4]。
3结果
40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术后并发关节内出血1例。
4体会
研究表明,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恢复关节和肢体功能[5]。膝关节损伤后在组织学上纤维化出现较早,如不早期活动,约4天左右的时间即可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损伤关节固定,2周即有可能致结缔组织纤维融合,使关节丧失功能。此外,在观察和处理疼痛时,首先应排除是否为并发症所致,多种因素都可以引起切口疼痛,如活动、加压包扎过紧、过度牵拉、关节腔积血、恶心呕吐等,不可盲目给予镇痛剂,一定要弄清疼痛原因,根据疼痛部位、程度和时间处理。膝关节镜手术后护理的重点为预防控制感染、预防出血、控制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做好病人膝关节镜术后护理,通过对病患进行有次序的踝关节、股四头肌、膝关节等康复训练护理,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并能够提高治疗效果[6]。本组研究表明,术后密切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是保证手术效果好、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实现病人满意出院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敖英芳. 膝关节镜手术学[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 241.
[2]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14.
[3]吴晓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33):7076.
[4] 胡群.膝关节镜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护理[J].当代护士,2013,4(1):50.
[5]吴培秀,裴素菊,张海鹰. 182例膝关节镜手术的护理体会[J]. 实用骨科杂志,2004,10(6):574-575.
膝关节镜下重建修复膝关节交叉韧带 第3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21~42岁。右膝8例,左膝12例。前交叉断裂(ACL)16例,急性损伤12例,慢性损伤4例。前、后叉韧带急性同时断裂者1例,后交叉韧带(PCL)断裂者3例,急性2例,慢性1例。伴有半月板损伤11例,外侧半月板损伤4例,内侧半月板7例,内侧副韧带损伤8例,外侧副韧带4例。交叉韧带损伤到行关节镜下重建时间:1周内13例,4~12周5例,1年后1例,4年后1例。20例均在关节镜内行ACL、PCL重建术,其中1例ACL、PCL镜下同时重建,同时行内侧副韧带及关节囊修复术8例,外侧副韧带及关节囊修复4例,半月板损伤部分切除10例,修补1例。所有患者均常规行患膝正侧位片及MRI检查。运动性损伤4,车祸16例。
1.2 关节镜设备
采用美国Stryker公司的膝关节镜设备,30°、70°关节镜,口径4mm,三晶片彩色摄像头,刨削器和动力系统,常规关节镜器械,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器械。
1.3 手术方法
1.3.1 韧带材料
骨-髌腱-骨15例,其中自体10例,同种异体5例,自体半腱肌腱、肌薄肌腱4例,异体胫前肌腱1例。自体骨-髌腱-骨的切取方法:取膝前正中切口约7 cm,显露髌韧带,在髌韧带中1/3处取两端分别各带有髌骨或胫骨骨块,大小约1 cm×2 cm×0.5 cm的宽1 cm髌韧带。
1.3.2 手术过程
常规连续硬膜外或联合阻滞麻醉,病人麻醉后再详细检查膝关节内、外翻试验(伸膝0度及屈膝30度),膝前、后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然后于膝前内,外入路插入关节镜及器械,冲洗、清理关节,探查关节内半月板、ACL、PCL等情况,半月板损伤者于镜下给予相应缝合或成形术。采用定位器准确定位钻孔后,通过胫骨及股骨隧道引入韧带固定物,分别用挤压螺或#6聚乙烯线,螺丝钉固定。合并其它韧带伤者,同时另作切口修复内,外侧副韧带及破损的膝关节囊。术毕患肢石膏托外固定。
1.3.3 术后康复
术后鼓励患者早期进行患肢肌肉收缩练习,48~72 h内酌情拔引流,即可扶拐下地不作负重行走;3~4周后去石膏改换30~60度膝关节活动支具开始,在30~60度内进行功能活动并可部分负重;4周后增加功能练习角度,开始练伸膝,可完全负重;然后渐渐弃拐,5周屈膝至90度,6周至120度,8周屈伸应至正常。带活动型膝支具保护膝关节3个月,半年内免体育活动,半年至1年间在练好肌力的同时逐渐恢复运动,但要避免运动训练,1年后恢复运动训练与比赛。
2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月。参照膝关节疗效判定标准[3],本组优15例,良4例,中1例,随访结果显示,抽屉实验:术前17例阳性,术后1例弱阳性;轴移实验:术前5例阳性,术后均消失;Lachman实验:术前18例阳性,术后1例弱阳性。术后髌前疼痛,屈膝时疼痛3例,使用异体B-PT-B轻度排斥反应者1例,经对症治疗后治愈。
3讨论
膝关节是全身最容易损伤的关节,膝关节韧带的断裂,如不及时修复,将会引起膝关节不稳定,并且关节的长期不稳定可导致关节内半月板损伤及膝关节退行性变。因此,韧带重建的目的是恢复膝关节的正常稳定及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正常运动可减少在股髌表面的非正常应力,对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在晚期重建的患者进行膝关节镜检查时,发现其半月板损伤及软骨损伤程度较高[1]。本组2例受伤1年以上患者,术中关节镜检均发现有软骨损伤。受伤的重建时机目前仍有争论,认为早期伤后关节肿胀,手术难度大,术后康复慢,甚至会发生膝关节粘连而影响其活动功能,可能需要再次关节镜下手术松解粘连,因此不主张在急性损伤期进行ACL、PCL重建,而建议损伤后进行肌肉力量训练,使膝关节软组织消除肿胀,活动范围恢复正常,在伤后4~5个月进行ACL、PCL重建可减少关节粘连,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本组有13例交叉韧带急性损伤病人,如图所示,早期行韧带重建,术中同时修复关节的其它合并伤,术后患肢继续石膏托外固定3~4周后改支具外固定,病人虽有短期的膝关节僵硬,但经锻炼后大部分恢复其膝关节活动范围,康复效果良好, 仅1例行前,后交叉韧带同时重建患者,其功能康复较单独一条交叉韧带重建者稍差。因此,我们认为,急行ACL、PCL损伤的患者,早期行韧带的重建,同时修复损伤的侧副韧带及半月板,更加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对于移植物的运用,切取自体B-PT-B的1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髌前痛,关节屈伸活动略受影响,2例患者早期伸膝力量减弱,经锻炼后逐渐康复,而采用非自体韧带者未有上述症状发生,有作者认为切取自体B-PT-B患者膝关节疼痛原因可能是由于切取髌韧带后,缝合残余的髌韧带使受挤压的舌形脂肪垫部分挤压于关节间隙内,于关节镜下清理后症状消除。因此,建议术中手术切除部分脂肪垫组织。有学者认为取B-PT-B后,遗留的髌骨及骨槽,利用制作胫骨、股骨隧道取出的松质骨条块填塞,使之骨表面平整,愈合后可减少屈曲时膝关节疼痛的发生率,并且认为膝前疼痛的发生率与膝关节过伸不能有关联,术后通过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及过伸的康复锻炼可避免膝前疼痛的发生。从使用材料上看,对使用异体B-PT-B或肌腱与自体B-PT-B功能恢复上并无明显差别,但能显著避免上述并发症,但其缺点是价格昂贵,1例病人有排斥反应,表现为胫骨隧道入口皮下经常有淡黄色渗液,经对症治疗好转。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同时重建,因病人往往合并侧副韧带损伤需修复,术后患肢石膏固定相对固定时间较长,因此关节容易僵硬,虽然经过患者积极功能锻炼,患膝屈伸功能仍部分受限,但稳定性尚可[1,2,4,6]。
在行后交叉韧带重建时,使用B-PT-B虽然能达到骨与韧带骨早期的骨性愈合,但在通过胫骨或股骨隧道时存在一定困难,而切取自体半腱肌腱或股薄肌腱对膝关节的稳定性亦存在一定的影响。而使用异体肌腱,材料横截面大,强度高,没有供区并发症,容易通过骨隧道,亦能够牢固的固定,恢复较好,所以我们建议对后交叉韧带的重建最好使用异体(胫前肌腱或胫后肌腱)肌腱[3,5],本组有2例后交叉断裂病人行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功能恢复良好。由于导致交叉韧带损伤的暴力较大,膝关节往往合并有内,外侧副韧带,关节囊及半月板损伤,本组病人中有12例患者交叉韧带损伤的同时合并有内、外侧副韧带、关节囊的损伤,11例病人有半月板的损伤,均在行交叉韧带重建时一期处理,恢复较好,如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早期得不到及时修复,往往给日后的治疗增加更大的难度,缝合将更加困难,有时亦还需行侧副韧带重建,效果更不如早期修补。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急性膝关节外伤导致有ACL,PCL断裂的患者,早期行韧带的重建,同时一期修复损伤关节的其它合并伤,如内,外侧副韧带及半月板,更加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对急慢性前、后交叉韧带(ACL、PCL)断裂的重建治疗,以期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方法在关节镜下使用自体或异体的骨-髌腱-骨、肌腱重建修复断裂的前、后交叉韧带。结果2001年2月至2007年7月共治疗前、后交叉韧带20例,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效果良好。结论早期关节镜下重建修复断裂的前,后交叉韧带,手术创伤小,病人能最大限度的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功能。
关键词:膝关节,交叉韧带,关节镜
参考文献
[1]敖英芳,田得祥,胡跃林,等.急性膝关节损伤早期关节镜检查的临床作用.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17:38-40.
[2]褚大由.前交叉韧带损伤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分册,1986,7:15-18.
[3]赵金忠.膝关节重建外科学:49-55.
[4]何国础,钱不凡,杨庆铭,等.膝关节镜内自体中1/3骨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探讨.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23.
[5]Anderson A.Rating scales.In:Fu FH,Harner CD,Vince KG.eds.Kneesurgery.Volume1.Baltimore:Williams Wilkins,1994:275-296.
髋关节镜 第4篇
方法:将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76例,术后对患者应用膝关节固定器进行功能康复的早期护理干预。
结果:护理干预后,76例患者,优46例,占60.53%,良22例,占28.95%,可8例,占10.53%,差0例,总优良率为89.47%。
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膝关节镜术后患者应用外固定器的依从性,避免膝关节僵直的发生,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康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膝关节损伤 膝关节镜 外固定器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67-02
膝关节镜术后应用膝关节固定器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1]。但由于膝关节镜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患者出院后感觉疼痛减轻,无不适,于是不遵医嘱继续使用膝关节固定器,而是自行想戴就戴,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进程。因而,对行膝关节镜手术术后应用膝关节固定器进行功能康复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术后应用膝关节固定器的依从性,加快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本研究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76例,术后给予患者应用膝关节固定器进行功能康复,同时,配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行膝关节镜手术治疗患者76例,其中男47例,女39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为(53.26±4.57)岁。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膝关节镜术,受伤至行膝关节镜手术时间为1.5~3周。术后第2天开始应用膝关节固定器进行功能康复。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术前护理人员通过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并耐心向患者讲解关节镜适用范围、创伤程度以及膝关节镜开展的成功率[2];对于心理情绪反应较大的患者,可以向其介绍同类患者应用膝关节镜治疗成功的病例,并让之与其沟通,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同时,告知患者术后要坚持应用关节固定器进行功能康复,并向其讲解应用膝关节固定器的必要性,以加强患者对膝关节固定器的了解,为提高术后患者应用膝关节固定器的依从性打下基础。
1.3.2 康复护理。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膝关节的生理特点,以及手术后功能康复的重要性。以避免患者因怕痛、怕意外而不活动,或因急于求成,运动过多等情况;同时,改变手术后需要关节恢复而不能进行锻炼的错误认识[3]。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膝关节固定器的原理,以及其在术后康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根据患者创伤情况、损伤类型以及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为患者制定系统的康复计划,并定期对患者进行指导。
1.3.3 膝关节固定器护理。术后第2天应用膝关节固定器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康复训练;首先护理人员遵医嘱调解好角度,一般第一天调解伸直角度为0度,屈曲为30度,然后将固定器置于患者患腿下帮助患者佩戴好,以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调整膝关节位置使其达到满意的屈伸角度。待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较好的情况下,护理人员教会患者调节和佩戴膝关节固定器,以便患者出院后能自行应用膝关节固定器进行康复锻炼。
1.3.4 出院及随访。患者恢复良好出院时,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加强锻炼;患者出院时多数膝关节症状已恢复,疼痛明显改善,患者对疾病的关注也有所下降,膝关节固定器的应用依从性显著降低,因而,出院时护理人员应反复向患者强调应用膝关节固定器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即使关节无痛,屈伸功能良好时,也一定要坚持应用膝关节固定器进行康复锻炼,以避免关节愈合不良而造成二次损伤[4]。并告知患者定期来院复查。同时,出院后定期以电话或登门拜访等形式对患者应用膝关节固定器的依从性进行调查,以督促患者坚持应用膝關节固定器,直到膝关切功能完全恢复。
1.4 护理干预促使患者应用膝关节固定带依从性对膝关节功能评价。术后患者对护理干预应用膝关节固定器依从性强的有46例,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膝关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可完全伸直,屈120°以上;依从性一般的19例,膝关节功能恢复良,膝关节疼痛症状有所减轻,伸直受限<10°,活动范围>60°;依从性差的11例,膝关节功能恢复差,膝关节疼痛症状无改善,伸直受限≥10°,活动范围<60°。
2 结果
护理干预促使患者应用膝关节固定器依从性强的,关节功能恢复好的占60.53%,护理干预依从性一般的关节功能恢复良的占25%,护理干预依从性差关节功能恢复才的占14.7%。
3 讨论
目前,临床多用膝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的损伤,其具有损伤小、反应轻、恢复快、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但膝关节损伤后由于关节内和周围软组织出血等原因,易使关节出现纤维化,如不尽早进行锻炼,患者关节很快就会出现活动受限。膝关节固定器可根据患者康复要求,选择固定角度和活动幅度,以帮助患者膝关节功能逐步恢复。且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但目前临床中患者术后应用膝关节固定器依从性较差的,从而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还是存在不少,占39.47%,因而,我们还应加强护理干预,有效提高膝关节镜术后患者应用外固定器的依从性,避免膝关节僵直的发生,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吴荣华,周英妮.膝关节镜术后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04):86-87
[2] 刘曼,卢丽.康复护理的干预对膝关节镜手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39):276-277
[3] Masanori Sugisaka,Huailin Zhao.The characteristics of McKibben muscle based on the pneumatic experiment system[J].Artificial Life and Robotics, 2007,11(02):1056-1057
膝关节镜手术的护理配合 第5篇
关键词:膝关节镜手术,膝关节滑膜炎,半月板损伤,护理配合
关节镜是一套精密的光学影像系统, 利用微细的內视镜, 只需很小的手术切口就可以进入关节腔内, 观察內部的病变加以治疗。与传统的切开手术比较, 膝关节镜手术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微创手术, 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康复快、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膝关节镜手术将成为治疗各种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1]。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对42例膝关节滑膜炎、半月板损伤等的病人经关节镜行膝关节滑膜切除、半月板修整、膝关节清理术、游离体取出术, 经密切配合, 手术顺利, 效果满意。现将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对42例膝关节滑膜炎、膝关节游离体、化脓性膝关节炎和骨关节炎、半月板损伤等病人经关节镜行膝关节滑膜切除、半月板修整、膝关节清理术、游离体取出术。其中男19例, 女23例;年龄14岁~58岁, 平均32岁;膝关节滑膜切除术15例, 半月板修整手术10例, 化脓性膝关节炎和骨关节炎手术8例, 膝关节游离体取出术5例, 膝关节清理术4例。
1.2 结果
42例病人均顺利手术, 效果满意。随访3个月~6个月, 42例病人治疗效果明显, 疼痛消失或者不同程度地减轻, 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及伤口感染。
2 术前准备
2.1 手术间的准备
关节镜手术属于无菌手术, 安排在层流净化百级或千级手术间进行, 术前30min开机, 进行自净系统, 定期空气细菌培养, 在指标达到规定标准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术前要用1︰100的“84”消毒液擦拭无影灯及物体表面, 房间湿式打扫, 术中净化系统持续开放净化, 室温调至22℃~25℃, 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 减少室内人员来回走动, 保持室内正压维持净化系统。
2.2 病人的准备
做好术前访视, 术前禁食、禁饮, 留置导尿管等。
2.3 用物的准备
2.3.1 常规用物准备
电刀、吸引器、止血带、等渗冲洗液、导尿包、棉垫、弹力绷带;灭菌后的布包、盆包、衣服包、驱血带包、气管切开包、尖刀片、中号三角针、1号丝线、无菌垫单、绷带、脑外薄膜、显微镜套、一次性冲洗管、吸引管等。
2.3.2 特殊用物准备
关节镜以及关节镜器械1套, 包括内镜、冷光源、摄像成像系统、监视器、电动刨削切割系统、光缆线、摄像系统电源线、刨削电缆。关节镜器械包括镜头、椎鞘、穿刺椎、枪状剪、咬切嵌 (左弯、中弯、右弯) 、组织嵌、一次性的刨削刀、探子、半月板剥离器、高频电极。灭菌方式原则上均采用高压灭菌, 不耐热的器械和光缆线束部分采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
3 手术配合
3.1 器械护士手术配合
(1) 用物准备齐全, 铺好无菌台, 提前半小时洗手上台, 整理器械桌, 与巡回护士清点用物。 (2) 常规下肢消毒皮肤、铺无菌巾, 将消毒好的器械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擦干。将器械装好按使用顺序放于无菌台上, 将各种线路理顺固定好, 并将另一端递予巡回护士。 (3) 递无菌薄膜两张, 一张铺于病人的膝关节处, 另一张铺于包脚的无菌巾上。递显微镜套和3把纹式钳, 用两把固定显微镜套于病人大腿根部两侧的无菌单上, 然后把病人的下肢装进显微镜套内, 巡回护士取下手术床尾板后, 医生坐下, 将病人的腿屈曲呈60°~90°, 脚放于医生的腿上, 另一把纹式钳将显微镜套的另一侧固定在医生胸前的手术衣上, 这样在手术中持续的冲洗液一部分被吸引器吸走, 一部分流到显微镜套内, 不会浸湿手术床和医生的衣裤。这是在手术过程中不断的改进, 目前这是防止冲洗液外流的最好的方法, 经改进后的36例关节镜手术术后手术床、手术间、医生、病人的身上均保持干净整齐清洁, 医生与病人均感觉舒适, 亦减少了因无菌单浸湿污染而引起感染的机会。 (4) 术中注意观察手术的进展, 及时传递所需器械, 与医生默契配合。妥善保管医生取下的病理标本, 术毕交给巡回护士固定送检。
3.2 巡回护士手术配合
(1) 术晨将物品有序的摆放在准备好的手术间, 关节镜摆放在病人的健侧, 接好电源, 检查其性能并保持备用状态。 (2) 热情迎接病人, 与麻醉师一起核对病人信息, 协助病人脱下患侧下肢裤子, 盖好被褥, 在上肢为病人建立静脉通道, 协助麻醉师为病人进行麻醉, 我院关节镜手术均采用硬脊膜外连续阻滞麻醉。 (3) 留置尿管。硬脊膜外连续阻滞麻醉术后大多数病人均有尿潴留现象, 也为了便于术中观察尿量情况, 关节镜手术术前均要求导尿, 现在很多病人不愿意在病房导尿, 特别是男性病人, 术前导尿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所以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 我们均在麻醉后给予导尿。要掌握正确的导尿方法, 严格无菌操作, 正确判断尿管所在位置, 避免打气囊时对病人的尿道造成损伤。 (4) 上止血带。止血带止血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手术的进展, 止血效果不好, 视野不清晰, 手术医生操作就很困难, 不但会延长手术时间, 还会影响手术效果。所以必须掌握止血带正确的使用方法, 还要防止止血带并发症, 在患肢的大腿根部平整的垫上棉垫, 再将止血带平整的绑上固定好, 接上电源, 设定好参数, 根据病人的胖瘦和血压适当调整参数, 一般我们设定在250mmHg (1mmHg=0.133kPa) 效果比较好。设定时间为1h。 (5) 调整体位, 将病人的膝关节置于手术床的尾板连接处, 将健侧下肢用约束带固定于健侧手术床的尾板上, 以免掉于床下, 贴电刀负极板于健侧大腿。 (6) 协助医生进行消毒铺巾。抬腿或者将患肢安全地悬吊于输液架上, 消毒整个下肢, 待下肢垫上无菌垫单、包上脚以后方可放下肢体, 再穿洞巾2张。 (7) 连接各线路并调节好光源的亮度、刨削、电凝电切的参数, 连接吸引器;挂冲洗液于输液架上合适的高度, 离切口1m, 连接冲洗液。 (8) 卸下患侧手术床的尾板, 摆好医生的坐凳并调整到合适的高度, 待医生将无菌薄膜贴于病人的膝关节和脚, 将病人的下肢放在显微镜套内, 固定好显微镜套后给予驱血、打止血带。 (9) 术中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输液、止血带的效果、病人的反应等, 对关节镜的使用进行登记。术后协助医生用棉垫、弹力绷带进行包扎, 护送病人回病房与病房护士交接。
4 关节镜及器械保养
关节镜属贵重精密器械, 需专人保管、专科护士配合[2]、定位放置, 将所有的定购资料严格建档保存, 建立使用登记本, 记录使用时间、使用人员、仪器运转及维修情况, 为了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完好率, 降低故障率, 操作者要熟练掌握有关仪器的性能和用法, 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每次用完以后彻底清洗, 并接吸引器吸净各种管道内水分, 在查对无误确保性能良好的情况下擦干上油放入专用盒内备用。仪器使用和非使用期间都应保持锐利, 防潮、防湿、防尘、防锈、防腐蚀、防曝晒、防易燃易爆物品, 特别提出的是光导纤维盘绕直径不能<5cm, 更不能成角打折。各种镜面包括摄像镜头、光导纤维两端镜面、关节镜镜头用后用棉球蘸肥皂水轻轻擦洗, 禁用有任何摩擦的东西清洗, 以免破坏镜面。同时用试镜纸保持清洁, 关节镜镜头使用中间不能用力过猛, 以防镜杆扭曲错位。
参考文献
[1]廖燕来.关节镜手术配合[J].护理研究, 2003, 17 (1A) :83.
膝关节镜术后的康复护理 第6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47例, 男26例, 女16例;年龄18~76岁, 平均39岁。退行性膝关节炎清理10例, 滑膜切除2例, 游离体摘除3例, 膝关节粘连松解5例, 半月板成行及次全切除3例, 交叉韧带重建19例, 内外侧副韧带修补5例。
2 术后康复护理
耐心解释、安慰、鼓励患者, 做好患者思想工作, 消除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向患者说明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目的、方法, 制定功能康复锻炼计划, 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认识, 使之积极主动的配合。
2.1 术后6 h麻醉药效解除后鼓励患者行踝泵练习即术肢自然伸直, 足跖屈与背屈, 主动收缩和被动牵拉小腿屈侧肌肉, 促进下肢血液循环。30次/组, 3~5组/天。以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宜
2.2 术后24h后, 即可指导及协助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及直腿抬高锻炼, 股四头肌是运动及稳定膝关节的重要肌肉,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能刺激肌肉微循环血管扩张, 有利于软组织水肿及膝关节积液的消退, 防止肌肉萎缩, 增加肌力, 但不产生关节活动, 背伸踝关节, 收缩股四头肌, 感到髌骨上下滑动为有效, 每个动作保持收缩状态5 s, 然后放松5 s为一次, 20~30次/组, 3~4组/d。直腿抬高练习即平卧床上, 伸直膝关节, 先协助患者被动将腿抬高1 0°左右维持1 0~30 s, , 然后缓慢放下, 每日次数按患者体质逐渐增加。如患者肌力尚不能对抗下肢及支具的重力, 可将其下肢轻轻地被动抬高至离床60°, 然后慢慢放下, 如此反复, 进行数次后指导患者主动练习。
2.3术后第3d采用CPM (持续被动关节运动器) 进行被动锻炼, CPM训练起始角度为30°, 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 以能忍受为度, 逐渐增大屈曲度, 每天增加10°左右。屈膝速度不宜过快, 每天2次, 每次30min。逐渐锻炼屈膝功能。
2.4 术后第2周, 康复重点为恢复膝关节活动范围。调整支具使膝关节在伸0°至屈30°的范围内活动, 此后每周增加屈曲30°, 逐渐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达0~120°。至术后五周可屈膝120°, 术后两周开始进行股四头肌抗阻锻炼, 3次/d, 5~10 min/次, 逐渐增加。
2.5 离床活动:下床活动时间视病情而定, 单纯膝关节镜检、单纯半月板损伤后行切除、局部滑膜切除、关节腔清理术后72 h后可以下床活动;一般半月板修复、切除者, 术后第3天可扶拐下床, 患肢不负重活动, 7天后负重。半月板全切、广泛的滑膜切除、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内外侧副韧带修补术后需卧床5~7 d, 72 h可扶拐下床站立, 术后5 d扶拐行走, 骨性关节炎患者, 术后7天扶拐下床, 15d后负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7~10d扶拐下床, 逐渐负重活动, 以患膝能耐受为益。 (1) 下地时以健侧足尖托住术侧足跟, 以臀部为轴心, 转向床边下地。患者双手使用拐杖, 双拐与健肢成三角形。 (2) 站立时, 用手腕的力量支撑向前行走, 不用腋下力量, 防止皮肤、神经、肩部周围组织损伤。第一次下地患者会感到所有血全部涌向小腿, 局部发沉、充血, 少数患者足部皮肤呈紫色, 平放后症状消失。
2.6 上下楼梯:上楼时, 单拐置术肢一侧, 健侧手扶楼梯扶手, 先上健肢, 带动患肢 (拐同行) 。下楼时, 同样单拐置术肢, 健侧手扶楼梯扶手, 先下术肢 (拐同行) , 后下健肢。
3 出院指导
多数患者伤口拆线即出院, 大部分时间的功能锻炼均需在家中进行, 出院时须带活动型关节支具保护膝关节3个月, 半年内免体育运动, 1年后可恢复运动。因此出院前, 根据手术医生指导配合治疗, 并应定期复诊, 进行功能锻炼时, 必须密切注意症状是否发生变化, 如症状加重或变化, 必须及时就医, 以免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注意劳逸结合, 防止过度负重, 鼓励患者尽可能地进行原地踏步、散步、游泳等锻炼, 在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前, 禁止做跑跳活动, 坐位时以较高的沙发、椅凳为宜, 以防膝关节过度屈曲, 加重关节表面压力。
4 总结
患者通过电话随访或来院复查, 本组47例膝关节镜术后患者, 通过实施系统功能锻炼, 促进了关节软组织的修复, 使患者全面康复, 恢复正常生活。
摘要: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术后康复护理。结果 术后患者疗效的优良率明显提高, 并发症减少, 平均住院日缩短。结论 正确系统的术后康复护理, 对于恢复正常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膝关节镜,术后,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髋关节镜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400例患者中滑膜部分切除术68例、盘状半月板成形术56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70例、关节清理术68例、游离体摘除术68例、自体腘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70例。年龄14~74岁, 平均 (40.43±9.7) 岁。纳入标准:无严重心肺功能疾病, 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标准:术中附加内侧支持带松解者、术中合并开放手术者 (如交叉韧带重建同时、开放修复内侧副韧带者) 等特殊情况。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 按照病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人数相同。
1.2.2 冰敷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都采用患肢抬高、中立位放置, 术后4~6 h, 麻醉过后, 可以翻身、坐起, 术后第一天直腿抬高锻炼20~30次, 角度为0°~60°, 第二天起, 每天直腿抬高100次, 间断分批完成;干预组术后立即冰袋冰敷 (2袋软袋装牛奶放置冰箱, 冰至-4°, 用时毛巾包裹, 放置患膝两侧) , 由病房护士每6~8 h更换冰袋一次。
1.2.3 引流管放置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结束时, 均经前外侧切口内放置一3孔硅胶引流管一根, 关节镜直视下放置于髌上囊, 引流管外接负压吸引器, 于皮肤以丝线固定引流管,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及量, 24 h引流量少于50 ml者可拔管。
1.2.4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关节腔压力、术中灌洗液用量。比较通过术后冰敷干预后,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引流液总量、置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有无差异。
1.2.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2 结果
研究结果:各种手术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术前一般情况、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关节腔压力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的情况下研究组在术后关节腔引流量、置管天数、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减少等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 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体如下:
2.1 各种关节镜手术的干预组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比较
由表1可见, 各种关节镜手术的干预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各种关节镜手术的干预组与对照组术后置管天数比较
由表2可见, 各种关节镜手术的干预组术后置管天数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各种关节镜手术的干预组与对照组术后住院天数比较
由表3可见, 各种关节镜手术的干预组术后住院天数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关节镜术后置管负压引流的意义
膝关节镜手术的优点已被充分的肯定, 但是手术后的出血、渗出, 会导致患者体温不降或长期慢性疼痛、甚至发生感染、关节粘连等各种不良反应, 通过放置引流管, 可以及时排除关节内的出血及渗出液;手术中关节镜器械反复进出关节腔, 如有带进关节腔的细菌及其他致热源也可以通过负压吸引带走, 同时也可以观察术后有无出血, 故放置引流管的意义以被广泛肯定。
3.2 冰敷干预有利于关节镜术后患者的康复
早期冰敷对损伤的软组织具有消肿、镇痛的作用。冷敷疗法是应用比人体温度低的物理因子 (冷水或冰块) 刺激机体以降温、止痛、止血, 减轻炎性水肿及渗出[1], 从而减轻局部肿胀。局 部冰敷不仅能引起皮肤、皮下和肌肉组织的温度下降, 还可通过刺激皮肤的冷感受器, 经局部和交感反应引起血管收缩, 减少外周血流量而改变血管的通透性, 有助于减少渗出[2]。同时冰敷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 从而减轻疼痛, 或缩短疼痛时间[3]。冰敷对减少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引流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有效减轻患者负担, 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充分地利用。
摘要:目的 研究冰敷在关节镜术后对关节腔引流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5月至2010年05月收住的符合纳入标准的400例接受关节镜手术的患者, 包括6种术式 (滑膜部分切除术、盘状半月板成形术、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关节清理术、游离体摘除术、自体腘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 , 将每种术式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放置引流管;研究组患者由病房护士在关节镜术后, 在采用患肢加压包扎, 抬高患者的同时, 立即给予患膝冰袋间断冰敷, 每6~8h更换冰袋一次, 冰敷3d;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患肢加压包扎, 抬高患肢;统计两组术后关节腔引流量、置管天数、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6种术式的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 术后关节腔引流量、置管天数、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关节镜术后冰敷有利于提高关节腔引流效果。
关键词:冰敷,关节镜手术,引流术
参考文献
[1]贾俊卿, 梁静, 齐月梅, 等.内眼术后冷敷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护理学杂志, 2000, 15 (1) :3.
[2]张慧杰, 王西萍, 朱利霞, 等.冰袋冷敷促进眼部整容伤口恢复的临床观察.护理学杂志, 2002, 17 (7) :498
膝关节镜手术68例护理体会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患者, 男28例, 女40例, 年龄39岁~81岁, 其中半月板切除术19例, 诊断性关节镜检查5例, 半月板成形术6例, 膝关节粘连松解术10例, 滑膜部分切除术13例, 骨关节病病灶清理术15例。
1.2 方法
68例中, 64例行硬膜外麻醉, 4例行全身麻醉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26 min~185 min, 手术过程顺利, 术后返普通病房, 常规鼻导管给氧至完全清醒, 观察生命体征3 d.严密观察手术侧下肢情况, 发现有膝关节血肿、小腿肿胀、止血带麻痹等术后并发症进行及时、妥善处理。分别于术后1, 3, 6个月进行随访。
2 结果
68例患者均顺利出院, 9例出现明显并发症, 其中膝关节血肿4例, 小腿肿胀3例, 止血带麻痹2例, 经相应的处理后均治愈。术后随访未发现严重并发症, 6个月随访症状痊愈26例 (38%) , 明显改善29例 (43%) , 改善10例 (15%) , 未愈3例 (4%) , 总有效率为97%.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
膝关节是人体全身最复杂的负重关节, 其疾患直接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患者要求治疗的心情迫切, 而患者常缺乏对膝关节镜手术的了解和认识, 担心手术效果和功能恢复。为此, 应向患者进行术前宣教, 说明该手术切口小、炎症反应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并通过介绍已治愈病例, 帮助其解除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
3.2 术前准备
做好手术常规准备工作, 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并做好记录, 尤其要注意皮肤护理。为了保证手术能够顺利进行, 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术前皮肤准备范围要大, 由足尖至大腿上半部2/3处。并注意将趾甲剪净, 另外术前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避免抓伤、碰伤、蚊虫叮咬, 皮肤如有破溃、疖肿、毛囊炎均不能手术。
3.3 术后护理
3.3.1 室内环境与体位
保持病室整齐、清洁、安静, 术后室温25℃左右, 患者平卧位, 适当抬高患肢, 严密观察肢端血运。
3.3.2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
术后3 d内是合并症好发时间, 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 膝关节血肿。膝关节血肿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与手术操作中使用止血带有关。因为止血带是利用气囊压力强行阻断患肢血流, 手术结束去除止血带后, 常会导致血管反应性扩张和关节内组织切除部位血管残端的出血, 所以易发生关节积血和肿胀。出血会造成患者局部的剧烈疼痛, 并影响患者的饮食及睡眠, 晚期膝关节还易粘连, 影响伸屈功能。故术后应密切观察切口的引流情况, 引流袋要放于低于切口处, 并随时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防止引流管打折及受压, 每15 min~30 min巡视1次, 挤压引流管, 防止血块堵塞。 (2) 小腿肿胀。关节镜手术过程中需大量的关节冲洗液冲洗, 有时关节冲洗液会外渗造成小腿严重肿胀, 导致患者骨筋膜室综合征, 引起血管、神经症状。若患者述小腿肿胀和疼痛应打开伤口观察, 包扎不宜过紧, 抬高患肢, 给予冰敷治疗每日2次, 每次20 min, 有助于水肿消退。 (3) 止血带麻痹。由于手术中长时间使用止血带, 麻醉消退后, 一定要观察患肢感觉、足趾运动恢复情况, 特别是足趾的背伸运动能否完成, 尤其止血带使用时间较长的患者, 更要注意该并发症的发生。为此, 对手术医生提出建议, 手术时上止血带的时间最长不超过90 min, 现已被临床采纳。 (4) 关节内感染。关节镜手术感染率是极低的[1], 但由于关节镜手术又有自身的特点, 例如术中难免有关节冲洗液溢出, 会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所以主张关节镜术前准备一定要充分, 给予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术后密切观察体温、皮肤温度情况和疼痛情况。术前皮肤不佳, 或有低热、感冒等一定及早通知医生, 延期手术。 (5) 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在关节镜手术中并不常见, 但一旦发生对患者的危害较大。由于目前其病因不详, 是否与止血带有关也存有争议, 关键在术后早期诊断, 及时处理。小腿的腓肠肌及比目鱼肌内有许多静脉窦, 静脉的血液主要依靠肌肉泵的作用, 才能向心回流, 术后早期活动患肢, 促进回流, 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2]。每日查房嘱患者经常主动及被动地进行足趾的伸屈活动, 定时更换体位及做患肢的肌肉收缩, 对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3.4 康复护理
术后麻醉消退, 开始活动足趾及踝关节, 如疼痛不明显, 可尝试舒缩股四头肌。术后第1天除可以做前1天所有康复内容外, 还应加强股四头肌力量练习, 每5 s为1次, 绷3 s松2 s, 每20 min为1组, 每天3组, 并可以开始直抬腿, 抬腿高度以离床30°为最佳角度, 每天3组, 每组30~100次。术后第2天继续以上练习, 加大强度及次数。术后3 d, 持拐下地行走, 同时进行股四头肌力量训练 (如静蹲站桩练习) 。术后1周拆线, 屈伸应基本正常, 可以从事不需走动的工作, 出院后2周可以从事走动量少的工作, 4周后可恢复正常行走, 2个月可开始慢跑练习, 3个月可恢复运动。
总之, 关节镜手术对医护的配合要求大大提高, 除提高医生水平外, 还应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 形成完备的手术队伍,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膝关节镜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卡纳尔主编, 卢世壁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9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439.
髋关节镜 第9篇
【关键词】 膝关节镜术;并发症;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R68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148-02
膝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技术、关节置换和骨折内固定术并列为20世纪骨科三大重要技术进展之一[1],关节镜技术也是骨科近10年发展最快的诊疗方式之一。膝关节镜技术与传统膝关节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疗效确切、恢复快、手术瘢痕小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但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所涉及的病种越来越多,镜下手术越来越复杂,以及由于操作技术学习曲解、治疗理念等因素,使手术操作手法和手术时间有很大的差异,不可避免的会使术中及术后出现一些并发症。关节手镜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一般在1%~15%左右,其发生率的高低与关节镜技术水平和手术复杂程度有关[2-3]。现对其常见并发症进行分类总结,分析其原因,并对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进行分类论述。
1 膝关节镜术中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
1.1 关节内正常组织结构损伤 关节内正常组织结构损伤是关节镜手术术中的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关节软骨发生的频率最高,主要发生在开展关节镜手术的早期,手术时入口选点不当、术中视野不清楚、器械的不规范操作等是主要原因,应积极预防。防治措施为:正确选择关节镜入口,保证置入的关节镜和器械均位于关节间隙;根据病变关节及部位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器械[4];保证手术视野清晰, 通过变换体位如内收、外展、旋转等,最大限度地撑开关节间隙[5];操作要轻柔、准确,避免粗暴动作。
1.2 关节周围血管神经损伤 膝关节周围有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一旦损伤将造成严重后果。预防是防治本并发症的重要手段,避免进行盲视操作,学习各种切口技术,操作轻柔,充分认识关节镜不是治疗所有的关节疾病的工具,必要时需行切开手术。最为严重的血管损伤为腘动脉损伤,包括血管完全或部分断裂、动静脉瘘及假性动脉瘤等[6]。对于腘动脉主干假性动脉瘤的处理, 需行开放缝合修补。对于腘动脉分支的假性动脉瘤可行经皮股动脉插管栓塞治疗。
1.3 关节内器械断裂 关节镜开展的早期该并发症较为常见[7],在操作者技术娴熟后该并发症明显减少。手术中使用暴力或不当操作是引起器械断裂的主要原因,器械老化也增加了断裂的可能性。此外,术中配合不默契,患肢体位变动,亦可造成器械意外断裂。防治措施:术前详细检查器械,防止螺丝松动等,并且避免使用反复修理的器械;术中钳夹时不可有过大阻力,感觉异常时先检查,避免暴力使用器械或改用其他方法处理;另外在一些特殊的关节镜手术中更应该注意器械的保护,如关节置换后的关节镜术[8],对于断裂的器械要减少水流速度,保证视野清晰,防止进入后关节囊或卡入软组织内,必要时可以借助C型臂或扩大切口取出断裂的器械。
1.4 止血带麻痹 主要是由于止血带时间过长,压力过大所致。柴卫兵等[9]经统计学分析发现, 50 岁以上患者, 止血带时间>60min,发生止血带麻痹的概率会增高。为了避免该并发症发生,应严格掌握止血带使用方法及时间,对于诊断性关节镜术应尽量不使用止血带,而对于手术病例,可根据肢体粗细选择合适宽度的止血带和适当的压力,单次止血带时间不宜超过90 min,如需二次使用,间隔时间应大于20 min。
2 膝关节镜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
2.1 关节积血积液 膝关节内积血积液是膝关节镜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10], 国外报道[11]其发生率约为0.3% ~5%,其原因为术中操作欠熟练或手术难度大造成滑膜损伤严重;术后过早负重活动,或过量的康复训练,造成关节积液渗出[12]。为了避免或减少关节内积血积液,术中应尽量彻底止血,减少手术时间;术后放置负压引流1~2 d,可有效预防术后关节血肿的发生;关节腔穿刺抽出积血积液后弹力绷带环形加压包扎患肢,患肢制动及抬高;口服或外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可使病情得到缓解或消失。
2.2 膝关节粘连僵硬活动受限 膝关节镜术后患肢多长期制动,缺乏系统有效的康复计划。患者随意性强、依从性差、不能配合康复治疗导致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关节囊等挛缩及纤维化也会引起本并发症[13]。防治措施:术后的康复训练尤为重要,必须制定适当的康复计划。术前积极与患者沟通,告之康复计划的基本内容,强调训练的艰苦性和重要性。术后在患者耐受程度下的主动锻炼来最大限度增强膝关节的活动以避免组织粘连。对于韧带重建患者,必要时可以使用CPM 机逐渐增加屈膝角度,既可防止粘连以及恢复关节活动度,又可避免伤口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14],此外还可选用理疗、热敷、中医药熏蒸等疗法促进膝关节活动。
2.3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为本病较为危险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其发生原因为手术前的血管病变,术中止血带使用不规范,术后未按要求进行踝泵训练及股四头肌锻炼所致[15-16]。防治措施:手术前常规进行凝血四项检查及患肢深静脉彩色超声检查,完善术前健康教育;术中尽量缩短手术及止血带使用时间,尤其是针对60岁以上的患者更要特别注意;嘱患者在麻醉作用消散后早期行患肢肌肉主动收缩锻炼,术后及早活动;对于需要制动的患者早期行踝泵收缩活动、气压泵及内生电刺激等。有研究者建议使用低分子肝素来预防血栓发生[17]。一旦明确为深静脉血栓,需制动、延迟下地,并正规抗凝溶栓趋聚等治疗。
2.4 感染 术后感染非常少见,感染和手术难度及多次手术相关[18]。虽然感染率很低,但仍应引起重视。通常认为术前器械消毒、肢体消毒及术野准备充分、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前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发生关节感染则按化脓性关节炎进行处理[19]。
2.5 复杂的区域疼痛综合征 术后疼痛原因较多,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产生。如三入路技术切除半月板时,中间切口可造成髌前疼痛,十字韧带重建术者自体肌腱移植者肌腱供区疼痛。镇痛的方法有口服药物、冷敷、适当制动等。有效地镇痛可使患者较早从事功能锻炼,以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20-21]。
2.6 组织间隙水肿和筋膜间隔综合征 其发生率较高,但没有严重危害,其潜在的风险是出现组织坏死和筋膜间隔综合征,应引起重视。其主要原因为术中冲洗液外渗。防治手段:在保证手术视野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灌注压力;入路切口不宜过大,减少手术时间。在施行关节镜手术时务必防止冲洗液外渗,时刻注意下肢肿胀情况, 如有异常应及时停止冲洗,切忌用手堵住皮肤切口, 致使冲洗液沿皮下外渗。
3 小结
膝关节镜手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各类并发症相对较少发生。但也要注意并发症的发生,需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前对膝关节病正确的诊断、评估、适应证的把握,术中熟练的操作技巧和正确的入路及术式,合理应用止血带,特别是术后针对不同病情进行系统正确的关节功能康复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才能减少并发症,提高膝关节镜手术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余家阔.膝关节损伤的关节镜手术治疗[J].中国正骨,2013,9(9):643-649.
[2]PIERZCHALA A,KUSZ D,WIDUCHOWSKI J.Complication of arthroscopy of the knee[J]. Wiad Lek, 2003,9(10):460-467.
[3]REIGSTAD O,GRIMSGAARD C.Complications in kneearthroscopy[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6,14(5):473-477.
[4]敖英芳.膝关节镜手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6.
[5]王立德,张羽飞,孙康,等.关节镜手术的并发症及其意外[J].中华骨科杂志,2000,20(9):552-554.
[6]PORTLAND GH, MARTIN D,KEENE G, et al.Injury to the intrapatellar branch of the saphenous nerve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comparison of horizontal versus vertical harvest site incisions[J]. Arthroscopy,2005,21(3):281-285.
[7]孙康,徐强.膝关节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处理与预防(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2(23):1639- 1641.
[8]JUDD D,BOTTON C,KIM D,et al.Infections following arthroscop ic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J]. Arthroscopy,2006, 22(4): 375-384.
[9]柴卫兵,高淑能,马忠泰,等.膝关节镜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J]。北京医学, 1997,19:76-79.
[10]柴卫兵,卢宏章.膝关节镜手术的并发症及其对策[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2):163-176.
[11]张春礼,李明全,范宏斌,等.膝关节镜手术并发症及其防治[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3(4):303-305.
[12]杨述华.膝关节镜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3,24(1):55-57.
[13]Schiavone Panni A,Cerciello S,Vasso M,et a1.Stiffness in total kneearthroplasty[J].J Orthop Traumatol,2009,10(3):111-118.
[14]WIRTH T, SCHNEIDER B, MISSELWITZ F, et al.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knee arthroscopy with low molecularweight heparin(reviparin):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J]. Arthroscopy, 2001,17(4):393-399.
[15]邱贵兴,戴尅戎,杨庆铭,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 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座谈会纪要[J]. 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0):636-640.
[16]崔志刚,刘四海,薛祖军,等.膝关节周围不同部位骨折致膝关节僵直特点分析及早期康复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1):1005-1007.
[17]WirthT, SchneiderB, MisselwitzF, etal.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knee arthroscopy withlow-molecular weighth eparin(reviparin):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rthroscopy,2001,4:393 -399.
[18]JuddD, BottoniC, KimD, etal.Infections following arthroscopic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J] .Arthroscopy, 2006,4:375-384.
[19]张经纬,赵金忠.722例膝关节镜清理术并发症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9):592-594.
[20]孙康,徐强.膝关节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处理与预防[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12(1):124-127.
[21]李荣文,徐东谭,李庆涛,等.膝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交叉韧带[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1):56-57.
髋关节镜 第10篇
关键词:膝关节屈膝畸形,膝关节镜,功能锻炼,效果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膝关节非感染性炎症退行性变, 导致患者膝关节出现疼痛肿胀和畸形症状, 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其中膝关节屈曲畸形是膝关节炎常见临床表现, 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群体, 由于常规治疗方式操作复杂, 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各种并发症[1,2]。近年来膝关节镜下清理治疗和功能锻炼受到广泛重视, 本文则选取部分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此治疗方式,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膝关节屈膝畸形患者178例, 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 (89例) 和对照组 (89例) , 观察组男48例, 女41例, 年龄50~77岁, 平均 (55.8±12.6) , 对照组男47例, 女42例, 年龄51~75岁, 平均 (54.6±13.2) 岁, 所有患者CT线显示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前方见增生骨, 膝关节髁间窝增生及膝关节屈曲功能障碍。排除膝关节有外伤骨折史、不能配合术后功能锻炼及膝关节屈曲功能障碍>20°,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年龄、性别) 等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1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膝关节镜配合功能锻炼, 首先在膝关节镜下清理;给予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仰卧位, 在手术区域铺设消毒巾, 运用史赛克关节镜系统, 以内外侧膝眼作为手术入路口, 大约0.5 cm。之后将3 000 m L和1 mg肾上腺素注入关节腔实施灌洗。探查膝关节腔内各间室, 根据关节内病变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如切除部分半月板, 切除滑膜皱襞, 取出游离体, 处理内侧壁、外侧壁成形。清理完成后持续用生理盐水3 000 m L灌洗膝关节, 加量将关节腔内积液抽出后缝合切口。其次给予患者术后功能锻炼;让患者术后及时穿上医用弹力袜, 直到康复前每天都要行双踝关节的背伸活动、跖屈及直抬腿练习、双腿的股四头肌放松练习等。其中直抬腿锻炼方法尽量保持持续抬高1 min, 离床30°, 如此反复15次。术后1个月内每天向内侧推髌骨, 非负重行走, 从500 g/d增至2000 g/d不断对膝关节至伸直位进行按压, 在伸直位时维持2 min。
观察指标:术后采用徒手肌力检查 (MMT) 、主动关节活动度 (AROM) 、Muller膝关节稳定性。其中AROM指关节运动时弧度, MMT按膝关节可抗拒阻力大小分为不同等级, 0级表示膝关节肌肉不收缩, 最高级6级为膝关节抗拒较大阻力及活动灵活。Muller膝关节稳定性通过综合评定膝关节肿胀、疼痛及压痛情况, 评分越高则表示稳定性相对越好[3]。
统计学分析:本次检验结果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 治疗前后AROM、MMT和Muller稳定性用 (±s) 表示, 用t检验, 如果P<0.05, 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后AROM、MMT和Muller稳定性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AROM、MMT和Muller稳定性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 观察组的治疗前后MMT (徒手肌力检查) 、AROM (主动关节活动度) 及Muller稳定性等各项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膝关节作为人体重要的承重关节, 长期的体力活动、阶段性的膝关节用力不均及偶尔的外伤均会破坏膝关节软骨。相关研究指出, 膝关节软骨全部及部分破坏改变受关节负荷传导絮乱影响。1995年国际骨性关节炎专题会议重新定义骨性关节炎, 即软骨下骨分解与合成, 细胞外基质分解和合成是生物学因素和力学共同作用, 二者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对于老年群体来说, 随着自身年龄的增大, 其机体机能也逐渐下降, 特别膝关节因受胶原纤维弹力作用导致过度磨损, 引发退行性病变。据相关统计结果得知[4], 膝关节负重量因运动量大而增大, 发生膝关节关节炎的可能性占全身各种骨性关节炎的31%。现代西医学治疗该病多采用手术清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膝关节置换术、组织与基因疗法, 其中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疼痛, 促使其关节恢复功能。
膝关节镜下清理治疗及术后所实施的功能锻炼是目前临床治疗膝关节屈膝畸形采用的主要方式。众所周知, 医院的骨科和康复科是两个不同的科室, 各自治疗方式产生的效果也较不理想。所以临床迫切需求将现有的膝关节镜联合功能锻炼, 从而实现标准化和科学化的治疗[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膝关节镜配合功能锻炼的治疗效果和AROM、MMT和Muller稳定性均由于常规治疗,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将滑膜切除能起到改善关节功能、消肿及止痛的作用, 尤其关节镜能直视膝关节软骨面、半月板以及滑膜病变, 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点。然而单纯的关节镜治疗只能短期缓解, 康复训练的作用防止患者术后出现关节粘连、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关节功能。
综上所述, 膝关节镜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膝关节屈膝畸形效果显著, 安全, 可行性高, 有利于保持关节稳定性, 提高关节活动度, 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振勇, 辛海松.膝关节镜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膝关节屈曲畸形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 2015, (22) :3366-3368.
[2]冯永发.推拿手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3]秦海泉, 刘天宇, 袁代柱, 等.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临床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 2015, 28 (6) :1791-1792.
[4]闵小军, 潘昭勋, 孙超.膝关节镜配合超短波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6, (1) :10-11.
髋关节镜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