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情境思维范文
童趣情境思维范文第1篇
笔者结合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创设幅射式、渐进式、矛盾式、发散式、研讨式的问题情境,能绽放学生的思维品质。
1创设“幅射式”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幅射式问题就是抓住新知内容的本质与核心,围绕与它有关的旧知进行提问, 让学生把新知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可这样提问:(1)联系我们过去学的商不变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想一想它们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异同点? (2)联系我们前面学过的“分数、除法与小数的关系”,谁能用商不变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样提问,不但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2创设“渐进式”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渐进式提问就是甲问题是乙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乙问题是甲问题的深入和继续。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有很强的逻辑性,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如:学习小数乘法3.582.3时, 在小数乘以小数法则推导过程中,可这样提问:(1)这道题被乘数和乘数各有几位小数? (2)怎样使被乘数和乘数都变成整数? 这时,积会发生什么变化? (3)要使积保持不变,应如何处理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4)你能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说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吗? 这四个问题层层深入, 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概括出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法则,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3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矛盾式问题就是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了“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后,可提问:“这个分数的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3,为什么也能化成有限小数呢? ”又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时,可提问:“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乒乓球比赛时不能把比分14∶7化简成2∶1呢? ”这样提问,将学生引入矛盾的漩涡,引发学生辩论,最后经过教师点化,统一认识,由此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印象会十分深刻,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创设“发散式”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式问题就是从多方面、多角度、正面或反面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求得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5”。根据这一条件 ,可提出如下问题 :(1)乙数与甲数的比为几比几 ? (2)甲数是乙 数的几分 之几 ? (3)乙数是甲 数的几倍 ?(4)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 (5)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 ? (6)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 (7)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8)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 ? (9)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 ? 这样对于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5创设“研讨式”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研讨式问题就是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出一些需要学生研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探索。例如:在教学完连乘、连除应用题后,笔者设计了“省钱小能手”这一探究性问题情境:学校篮球队要买10个篮球,老师到体育用品商店了解了行情:买1个篮球,要花21元;买2个篮球,要花34元;买3个篮球,要花50元。怎样买最省钱? 问题一出,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一生抢先说:“买3个篮球,要花50元,也就是说每个篮球所需的钱数不足17元,所以3个3个地买最便宜。可以先买9个篮球,需50(9÷3)=150(元),在买一个篮球要21元,这样买10个篮球一共需要150-21=171(元)。”话音刚落另一个同学马上反驳道:“这不是最省钱的方法! 2个2个地买, 每个只需17元, 所以10个篮球共需34(10÷2)=170(元 )。”这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 :“3个3个地买 ,买6个篮球需50(6÷3)=100(元),再2个2个地买 ,买4个篮球需34(4÷2)=68(元 ),这样10个篮球只需100+68=168(元 )。这种买法是不是最省钱?听了这个同学的购球方案,大家齐声说好。这样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纷纷议论起来,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总之,课堂问题是思维训练的指挥棒。教师只要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深刻感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一堂成功的课中的很多问题按怎样的关系组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在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上着力。本文对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童趣情境思维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