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桐乡市区域规划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91

桐乡市区域规划范文第1篇

关于下年度瓦斯治理规划和实施计划

瓦斯治理整体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明确以通风为主,监测监控为辅做到标本兼治。对于抓出来的成果必须做到抓出一点,巩固一点,瓦斯治理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实施计划稳扎稳打、稳步提高,坚决杜绝出现滑坡、反弹现象。

各部门必须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分工到人,做为瓦斯矿井,必须将瓦斯治理工作贯穿整个工作日程,清醒的认识到瓦斯治理是一场持久站,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将责任进一步细化,将瓦斯治理规范、要求传达到班组、个人,让大家切实感受到瓦斯治理不是面子工程,是生命工程、形象工程,是安全生产、预防群死群伤,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基础工程;为作好瓦斯治理工作,特对下年度的瓦斯治理整体工程进行了部署,具体规划和实施如下:

一、强化培训,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进一步加大瓦斯治理宣传培训力度,采取矿业公司、我公司、区队培训相结合,脱产、半脱产和业余培训相结合,专业和全员培训相结合,示范演习和技术比武相结合,利用班前会、每周二的安全会、电教、板报宣传教育相结合,积极推广方法内容简单、占用时间短、职工兴趣浓、易懂易记的“每周一题”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干部职工灌输瓦斯治理理念、方针、政策,大力营造“群防群治”氛围,坚持每会一案例,通过真实的事故案例让广大干部职工明白瓦斯治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

通过培训和事故案例分析,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理解“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的安全理念和只认瓦斯不认人的现场管理理念及宁停三天,不抢一秒的口号。

严格遵循“尊重规律、科技领先、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的瓦斯治理方针。让各级领导明白加强基础建设,领导重视,是控制瓦斯事

故,实现安全生产的先决条件。在资金使用上明确:资金再紧治理瓦斯投入不能紧;在安全管理机构建设上:人员再减通风瓦检人员不能减;在生产中明确:生产任务再重没有比通风瓦斯重;在技术上:从采区设计到生产准备首先考虑通风系统。

另要求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瓦斯治理经验五十条》,根据矿井实际条件,对照检查,及时调整瓦斯治理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二、认真落实矿井通风管理规划,完善矿井测风制度。

计划在质量标准化和安全大检查过程中,重点对井下通风设施的合理性、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进行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按“四定”原则限期整改,保证通风质量,减少了漏风量,提高矿井有效风量率。

设置专职测风员。测风计划由原来的10天一次侧风,过渡到至少每7天进行一次全面的风量测定,并检查通风巷道及设施的状况;至少每月检查1次通风机,每6个月检查和维修1次防爆门等通风设施。对于工作面严格按照有关的规定实现班班测风。

在掘进中推广使用大功率高效局部通风机(11KW)、大直径风筒(Φ400mm),继续采用“双风机双电源”供电,提高掘进面供风可靠性,保证掘进面的用风量,提高瓦斯排放的安全。

三、狠抓瓦斯巡回检查制度的落实

1、通风部门每月按检查区域制定计划巡回检查图表,明确瓦检员的检查路线,检查地点和检查时间,并明确规定,检查图表误差20分钟,就按瞒报瓦斯处理。

2、坚持瓦检员现场签字交接班制度;

3、将瓦斯治理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明确班组及个人在瓦斯治理中的重要性,切实做到瓦斯治理人人参与,推广瓦斯由个人保班组、班组保区队、区队保矿的瓦斯治理层层互保、联保制度。

四、严格执行排放瓦斯和巷道贯通的分级管理制度

排放临时停风区的瓦斯,由通安部部长批准,由通风维修队排放;

排放密闭区内的瓦斯(不含联通已采区、火区等),由总工程师批准,通安部领导现场指挥矿救护队进行排放;排放联通已采区或老空区、火区等处的瓦斯时,由矿业公司总工程师批准,总工程师现场组织指挥救护队进行排放。

五、加强掘进工作面通风瓦斯管理

1、局部通风是瓦斯事故的多发环节,我们明确规定:局扇必须由瓦检员专人管理,任何人不准随意停开。同时制定以下措施并计划实施

①.掘进面施工前必须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通安部下达局部通风设计,施工单位按设计进行安设,通安部组织对安设地点、工程质量、配套设施等(风电闭锁、瓦斯闭锁、风量测定等)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允许进行局部通风;

②.局扇实行专人挂牌管理,建立存在问题交接及处理方案记录; ③.实行采掘供电分开,防止因电压不稳造成无计划停风; ④.设定专人维护、专管风筒;

⑤.落实停风撤人、断电、设置栅栏和汇报制度;

⑥.进行定期测风。

⑦.引进高风压、大风量、节能型对旋局部通风机。

2、坚持瓦斯归通安部管理和专职放炮员持证上岗制度。严格执行 “一炮三检”和“三人联锁”放炮制度。

3、加强放炮管理,放炮员必须亲自连接母线,煤巷和半煤岩巷严格执行掏槽、刷帮和压顶“分打、分装、分放”的原则。

4、把新版《安全质量标准化》局部通风、爆破管理认真落实到位。

六、加强工作面瓦斯管理

将工作面上下隅角瓦斯治理情况纳入采掘区的绩效考核,生产任务完不成,可累积下月完成,瓦斯治理不达标,取消当月安全奖励。

七、进一步加强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应用

认真落实瓦斯监测装置的维修和管理制度,为保证瓦斯监测系统准确、灵敏、安全、可靠,监测工对采掘工作面每五天、其余地点每周调校一次传感器。瓦检员每班三次核准传感器显示的瓦斯浓度值。

充分利用瓦斯、一氧化碳、温度、风速、负压、设备开停、风门开关等传感器,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利用瓦斯检查和瓦斯监测双重手段,为瓦斯治理提供有力的保障,杜绝瓦斯事故的发生。

八、进一步加大装备投入

在自筹资金完善了安全监测系统、防尘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外,进一步完善瓦斯治理装备,技措资金的审批使用,优先考虑“瓦斯治理”倾斜政策,切实做到安全先行。

九、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机构,完善瓦斯治理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

把“瓦斯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做到面面有人抓,处处有人管,针对我矿实际,建立健全瓦斯治理机构。公司和矿上的 “瓦斯治理”领导小组,由经理任组长,副经理、副总工任副组长,加强对“瓦斯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瓦斯治理”各级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重点把好设计关、规程措施审查关、“瓦斯治理”专项资金使用关。

1、凡涉及矿井改扩建设计、采区采面设计,实行通安部及管理人员审查“一票否决制度”,各类设计必须满足“瓦斯治理”安全技术要求,并经通安部审核签字后,方可报送总工程师审查批准;

2、把住重大措施的审查关,通风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审查重要安全技术措施,在措施的执行过程中,通风部门现场监督实施。

3、把瓦斯治理专项资金的使用关,切实做到专款专用。

4、建立、健全“瓦斯治理”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 ①.划清了职责范围,明确责、权、利,并同矿井安全生产进行挂钩考核;

②.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张贴上墙,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学习和贯彻落实,并由公司通安部统一考核,合格者持证上岗,形成全员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良好氛围。

十、完善、落实瓦斯治理规章制度

完善《瓦斯事故追究问责制度》、《瓦斯治理考核制度》;认真落实《瓦斯超限追查制度》、《矿井通风系统调整管理制度》、《巷道贯通管理制度》、《瓦斯排放管理制度》、《隐患排查制度》和《机电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十一、落实业务保安,强化监督检查

充分发挥安全部门的监督检查作用,在每月组织的质量标准化、安全隐患检查中,通风瓦斯对整个达标具有否决权。凡存在通风瓦斯隐患的采掘工作面,必须停产,进行处理。隐患不消除,不准生产。

十二、工作目标

争取在下年度建成矿井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做到“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将吨煤瓦斯含量降到最低,保证安全生产,杜绝瓦斯事故。争取使我公司瓦斯治理工作整体提高一个水平。

1、杜绝瓦斯爆炸、燃烧、熏人等瓦斯事故的发生;

2、杜绝井下瓦斯超限作业、瓦斯积聚;

3、在广大干部职工中牢固树立“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的安全理念。我公司瓦斯管理是工作面瓦斯浓度超过0.5%以上就停止作业,查找原因直至合格为止。

4、进一步完善“一通三防”、瓦斯治理机构及职责,增配“一通三防”技术人员,努力使“一通三防”人员最低达到相关专业中专以上水平;

5、建立完善的通风、监测监控专业队伍定期培训制度,并严格付诸实施;

6、加大瓦斯治理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完善瓦斯治理奖惩制度,推动后进,激励先行;

7、把瓦斯治理“一面一策”制度,切切实实落实到位;

8、形成一套完备的通风设施安装、构筑、验收、管理制度及落实督查,提高矿井通风设施的防灾、抗灾、救灾能力;

9、每月一次的通风例会上,制定出一个“通风系统月优化”方案,并进行技术论证、付诸实施。

桐乡市区域规划范文第2篇

点击:384次

2011天道名校录取榜

美国的金融风暴来势汹涌,不过幸好还没有波及到我。很多留学生都在抱怨如

申请方向:Master’s in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我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申请人,没有什么强大的背景,本科学校是中国排名第一的农科大学,GPA是籍籍无名的用北大算法3.3,TOEFL是口语爆低的95(Reading 25, Listening 28, Speaking 18, Writing 24),GRE是强压底线的460+730+3.5,大学里没获过任何殊荣和奖励。

当年高考发挥超常来到我目前的学校,其实完全超出我周围人的预料。我的专业是也许很少人听说过的土地资源管理,是纯属意外误打误撞进来的。上大学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自己的学校和专业的认知都很浅薄,只觉得很多课程既不深也不广寡淡无味没有学习的兴味。大学第一个学期过后惊讶的发现自己成绩在班上三十多个人里排倒数前十,于是我就很郁闷,为什么其他那些平时看起来同样无所事事的人,关键时刻却表现惊人。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想通,直到经历了申请的过程,我才明白别人的付出很多是在你无法看到的领域。在我终于意识到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时候,我决定要忙碌地度过我的大二大三,虽然不知道方向在哪,虽然偶尔也很郁闷。

和很多从大学伊始就目标明确的人不一样,我大三上学期开始之前从未想过出国的事。可一旦做出决定,行动之迅速连自己也想象不到。做出出国的决定,报xdf班,报名0702TOEFL,0706GRE,全是在大三上学期发生的事,以致2007年春节回家之前,我就已经考完了托福和07年6G的作文,所有的转变都来的太快,这个忙碌的学期令我难忘。然后暑期实习,选校和申请材料的准备和网申也按部就班地完成,所有材料07年10月下旬就全部寄出了。一切仿佛水到渠成一般地自然发生。

我想我是没有资格说经验二字的,因为我所有的“经验”不过是认真二字罢了。认真去过每一天,虽仍有些事情的结果不能尽如人意,但是人生一世本就不易,有意义的事莫过于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这种信念支持我走到现在。在这个保研至上的环境里,我不期待有多少人理解我追寻的价值,但求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虽然我的大学生涯在很多人看来没有什么光彩,但是至少我学会了一个人行走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成长,痛苦并享受地完成了一个个体心智的成熟而且至少我找到了一个值得自己骄傲的归宿。

我要感谢上苍,虽然以往的我,有着那么多不成熟不理智的举动,他总是在关键时刻给了我特别的眷顾,使我免于误入歧途。虽然对于自己的学校专业也像周围的人一样有过抱怨,但是我还是非常感谢这个环境,相对轻松的课程安排使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发展广泛的兴趣;首都作为中国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这种环境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看清了自己正走的这条道路。申请落幕之后,我有时也会有点不自信的想就凭我这么不牛的实力,伤痕累累的背景,真的佩获得这样的结果吗?但它既然在现实中发生了,相信就有它的理由。改了三五十遍的PS,满满三页纸的CV,这些efforts真的是有意义的吧。回顾一路走来,那些疲惫地从xdf下课,挤进人满为患的公交车,迷茫看着寒风凛冽的夜里也不见冷清的街道的夜晚竟成了最难忘的记忆。

申请数量:9个学校的9个program

offer: Univ. of Arizona $13000 tuition waiver for the first year

ad: Univ. of Wisconsin-Madison Texas A&M Univ. ASU SUNY-Albany UT-Arlingtion

REJ:Cornell, UC-Irvine, UMass-Amherst

Cornell:希望渺茫是明摆着的事实,可我还是义无反顾地申了,只能说是一种情结吧。到底是什么样的情结呢?是Ithaca的宁静优雅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是这个小隐隐于野的世界著名学府,还是他们精美的宣传小册子和印有我名字的welcome-to-apply letter?我也说不清楚。他们的用大信封装起来的那叠厚厚的宣传资料在我枕头底下陪伴我走过了半年的申请过程,直到今年3月收到他们的据信,我才终于如释重负但又不无遗憾地把它取出来放进我的文件夹。

UW-Madison:一直的dream school,大二课上听老师谈起过,知道他的房地产方向非常牛,也知道他的校园里有个美丽的Mendota湖。刚刚开始了解申请流程的时候,总是从他家开始,以他家为例,也是我第一个完成申请的学校。Dream总是美好的,但对于自己qualified与否一直是相当有疑问的,之所以申也是出于和Cornell类似的情结,以致申请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没再睬他,连申请状态查询页面都没去踩过一脚。人,总是要活得现实一点嘛。直到我其他8个学校的结果都已知道的4月18日,查到他的admission,终结了我漫长的等待。直到决定放弃UA的小offer,心中总有些遗憾,毕竟这意味着比UWM便宜一半的总费用。过了一两日收到了UWM的paper信,见惯了外交辞令式的录取信,再看到这封足足两页纸,措辞颇带些感情色彩的有些情趣的录取信,倒有些眼前一亮的感觉。Finance部分是我所关心的,41000是一年的费用。看到:Unfortunately we are unable to fund you at this time时心有点冷,读到most students manage to secure assistanship or work by the second semester时我的申请单选题终于有解了。

UC-Irvine:2008年2月来的ad,虽然只有薄薄一张纸,却让我很高兴了一阵,那是我当时拿到的最好的学校。“We received many outstanding applicants, and you are to be congratulated for your exceptional record of scholarly achievements.” 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还很yy地想,牛校就是不一样啊,连发admission的口气都可以这么牛。谁知道2,3个星期之后再看,竟有了那么点一语成谶的味道。虽然对financial aid绝口没提,也没给让人死心的话,还是可以继续做梦。只是上网查了一查,一年5,6万的花销,顿时觉得加州的阳光啊,离我那么近,却又那么远。于是赶紧从心理上疏远这个学校。又过了两三个星期,寄来了又一张薄薄的纸,说虽然我们committee推荐了你被录取,但是graduate division dean说你的undergraduate GPA没有达到我们的最低要求,所以我们不得不收回我们的offer of admission(口气还是挺牛,yy的话可以想这到底是offer还是ad呀?)。我的GPA北大算法3.3,虽然不高,也不至于连底线也达不到吧,UCI的借口可真不怎么高明。还好我早在心理上做好了准备,承受这种结果绰绰有余了。

TAMU:TAMU的ad是一月下旬收到的,在那之后的2个月一直是我觉得最有可能去的学校。他家虽然不是我一直以来的dream,但在我选校的时候,觉得能拿到他们的admission也是far beyond my capacity的。有人说他家名字翻译过来不太好听,也许因为自己本身也是Aggie(农科大学学生)的原因,倒觉多了些莫名的亲切感。他的学费便宜远近闻名,program的质量也不错,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但是直到收到I-20才发现program length是3年,不知道是不是我本科不是学建筑设计所以要多学一年设计的原因?(求达人指教。)

UA:他是我最最要感谢的一个学校。人生的第一个ad和第一个offer都来自这里。我是2007年10月下旬用快递寄的材料,11月初所有材料就到了系里,UA的行事风范真真出乎所料,不到2个星期就给了admission,11月中旬就使我脱离三无。现在回头想想,除了用我的背景和他们比较match来解释以外,这估计和他们deadline早至12月1日,而且审材料是rolling制也有一定的关系。不管怎样,这在当时极大鼓舞了我大学以来就一直低迷的信心。因为我来自一个出国风气并不盛行的学校和几乎没有出国传统的系,自己的background也伤痕累累,一直对自己能否最终走掉抱有深切的怀疑。第一个ad拿到后,就充分利用充裕的时间开始向系里要钱,小米也给了张表让我填,当时的想法是只要他们给钱我立刻就从了,毕竟UA也是不错的学校,又可少半年的煎熬。但好事多磨,当时系里的钱没有到位,回复说as an affiliated department to xxx college, we don’t even know whether we will receive money to allocate. 于是我心又凉了半截。知道今年4月1日,终于等来了positive answer,ad转成了offer。虽然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心情起落,几次反复不知所措,终于还是有我自己的offer了。我不是什么牛人,我还是相信申请有offer,就算是成功了。于是按照这个标准我对自己的申请还算满意。只是给了13000刀的tuition waiver之后,每年仍然需要22000刀的花费,和TAMU一年的花费差不多。这个planning degree program也是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认证的,实力不会差,只是从网页上的信息看,是比较偏向geography和GIS,从这些情况考虑,最后还是决定据了他家,心下隐隐歉然,有点觉得愧对他们的厚爱。

ASU:选校的时候觉得他们系挺牛的,还是在College of Design里边,要不要我这种完全没做过design的人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后来的事实是他们还是要我了,只是这个4月才姗姗来迟的ad对于经过之前那么多涨落起伏的偶来说就显得太过于平淡,也少了很多值得记叙的故事。

UMass-Amherst:申请得有些莫名其妙的,因为从开始就觉得他们的interests和我不太match,后来据我也就不感到太奇怪了。

桐乡市区域规划范文第3篇

区域经济规划是各地“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合理地编制区域经济规划,是当前各地共同面临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

一、以往区域经济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综合以往各地区域经济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相关经验,规划编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规划与需要相脱节。表现为规划过于宏伟,因脱离了本地区资源和发展需要而不能在既定区域实施;规划过于考虑本地区短期的情况,缺乏对区域关联、本地区长期发展的理解和预测,没有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市场的变化预留足够的弹性空间。(2)规划编制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过高。当规划编制完成之后,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或者早已不存在,有利于规划执行的环境也已发生变化。(3)各种层次、类型、时期的规划之间缺乏高效的分工与协同。经济规划与社会规划、综合规划与专项规划、不同层级的规划之间没有在本区域经济规划编制中充分协调。

之所以产生上述问题,是因为一方面,编制主体或相关主体的利益与整体利益不一致、不协调、不完善、不确定;另一方面,规划编制主体对规划编制的主要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规划的需求把握得不够准确或者不够科学。

二、系统优化是科学编制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总结以往区域经济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看出,规划编制主体增强对规划编制影响要素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是保证规划编制科学性、合理性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优化编制要素系统,整合、协调相关方面的利益和驱动力,是改进区域经济规划编制工作的现实选择。

(一)规划编制人力资源的积聚与配置。在规划编制主体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确定之后,如何寻找和配置人力资源就成为最迫切的问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1)培养本地规划人才。本地人力资源能更好地认识本地区的实际,能够投入更大的热情去工作,但是往往水平较低。对此,可以通过进修学习、实践锻炼、参与竞争以及某种综合的方式进行提高。(2)发挥外地规划人才的作用,其中涉及人才的引进和外来规划编制人才适应、熟悉本地环境两个问题。(3)人才竞争机制。竞争是促进经济社会活动主体发挥积极性、不断进行创新性工作的基本动力,对于区域经济规划的编制而言也是如此。(4)人才激励机制。规划编制激励机制的作用往往取决于激励的度和激励的时效性。

(二)规划编制内容的优化。这主要是指区域经济规划对产业体系、区域布局和资源配置的统筹设计。(1)产业体系的构建。在一定时期内,区域内重点产业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规划编制应清晰地描绘出由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战略产业构成的区域产业体系,并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带动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内部产业之间的平衡与协调。(2)区域布局。区域产业体系最终要以子区域为载体,在一个范围较大的区域中,比如地市级或省级区域,产业与子区域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产业在几个子区域都有较好的基础,而一个子区域可能存在多个发展较好的产业,因此规划编制需要对各子区域的综合比较优势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以及更大范围区域的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做出科学评价,将优势产业规划到优势子区域,力求实现区域整体效益的最优化。(3)资源配置。资源配置一般通过规划项目加以体现,其中重大建设项目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总体而言,重大建设项目、主导产业、优势子区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当然也不排除针对个别事关全局的问题而设计的重大项目。项目确定后根据项目的内在要求和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项目规划序列,进而深入讨论项目的具体内容。

(三)不同规划在编制中的协调。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同一区域可能存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多种规划,因此需要充分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系统。

1、区域经济规划与国家规划的统一。为此需要坚持:(1)区域经济规划决策应与国家规划有效衔接。衔接方式有:编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国家规划项目纳入本地区规划;本地区规划资金、项目对国家项目的配套和支持。(2)规划编制应立足于区域实际。强调区域经济规划编制与国家规划的衔接,并非意味着绝对服从、完全一致,这样既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因此,国家规划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区域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主要方面的内在联系成为规划编制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

2、区域规划与下级规划的结合。区域是一个模糊概念,往往存在多个层次,相应地一个区域经济规划也可能存在不同层级的下级规划,比如地市区域经济规划包括县域经济规划、乡镇经济规划。区域经济规划与其下级规划相互影响,具体而言,区域规划既可以在全区域内配置资源促进优势县域或优势产业的发展,也可以适时推动区域内落后地区的崛起;下级区域规划是上级规划的组成部分,缺乏下级规划支持的区域规划根本无法顺利实现;此外,在现行政府体制下,对政府的绩效评价主要源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而不可避免地在同一级政府及其规划之间产生一定的竞争,经常发生各地区为了自身的利益无法或不愿顾及其他区域发展的情形,这势必危及区域经济规划的形成与执行。因此,在区域经济规划编制过程中必须关注区域经济规划与其下级规划之间的有机结合。

区域规划与下级规划的基本结合途径有:(1)通过可行的信息渠道,使下级区域发展情况的系统资料能够有效地汇集到规划的最高决策者手里。(2)人员的异地交流。既包括政府官员的相互调整,也包括规划人员的相互调整,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域对规划编制相关主体的影响。(3)创新国家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和相应制度,使行政区经济逐渐转型为规划指引下的区域经济。这样,政府和公务人员的行为将以区域规划为指南,而非直接从事经济社会管理实务,从而有利于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公务人员服务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综合评价形成良性循环。

3、完善区域经济规划编制体系。为此需要:(1)规划编制应遵循我国市场经济的规律。规划管理部门要充分减少项目的审批,把更多精力放在规划的研究、编制、衔接、审查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督评估上,将规划手段与市场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在专项规划的编制方面,重新界定规划领域。政府编制规划的领域主要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责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的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生态建设和能源保护,战略性产业发展等。(2)区域经济规划的编制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区域经济规划的重点要从产业规划转移到空间规划上来。目前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空间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此,区域经济规划要树立空间和谐发展的理念,把统筹、协调、均衡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编制中去。(3)注重规划编制与规划执行的反馈循环,不断完善提高。规划编制完成后,随着执行的深入,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区域条件的限制、规划自身的缺陷使得实现规划目标发生困难,需要对规划进行修正,使其更加完善,再去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直至形成“规划编制——规划实践——规划修正——规划再实践”的良性循环,确保规划预期目标的实现。必须强调的是,如果在规划执行中发现规划存在不足,需要立即研究和修正,力争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本文责任编辑 赵 端)

桐乡市区域规划范文第4篇

全球时代是竞争的时代, 而在当今的城市世纪则表现为城市竞争, 然而, 当前的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 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因此, 城市区域是全球时代城市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当前, 在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 构筑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也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重要举措。为适应上述形势, 各类城市区域规划, 例如广州、南京、宁波等城市的都市区规划, 江苏苏锡常、南京、徐州的都市圈规划, 浙江的杭嘉湖绍、宁舟、温台等城市群规划等在我国蓬勃兴起, 而从广州兴起的都市区概念规划可以作为新时期城市区域规划的代表。

2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研究

2.1 研究背景

近年来, 信息化、高速化、郊区化成为推动城市空间扩展和重构的重要因素。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方式变革, 家庭轿车数量的快速增加, 使城市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发展成为可能, 也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出现明显的松散化倾向。城市新区沿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高速干道的交叉点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开始从单核心型向多核心城市形态过渡。对一些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地区而言, 中心城市出现郊迁扩散现象, 城市新区和开发区建设成为主流。与此同时, 随着高速公路等区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也出现新型企业、大型购物中心、高档别墅区沿高速公路向城市边缘地带某些节点扩散并集中布局的趋势。这些“郊区化”现象的结果是:中心商业区衰退, 大型工业区郊迁, 郊区大型平价商城建设, 高档别墅区和远郊度假区在郊区出现。

在这些背景之下, 在区域规划过程中重组空间结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各个城市和地区调整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

2.2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重组

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是区域规划结构的两个核心内容, 是互动的两个方面。不同的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布局要求, 产业结构不同, 所形成的空间组合格局自然也不一样, 空间景观差异很大;反之, 空间结构的变动也会影响产业结构。陆大道 (1991) 认为, 产业空间积聚趋势的扩大产生了两个问题:其一是积聚效果导致产生的膨胀, 使经济水平高特别是基础设施发达的地区愈来愈发达, 相应地, 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 产生了谋求区域平衡发展的任务;其二,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负荷之间的不适应。针对这两个问题, 要求调整不合理的空间结构, 解决过密和过疏的问题。

区域空间结构是在区域内外长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的, 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区域产业结构重构对空间结构重组的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连续的、渐变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 但区域空间结构一旦形成, 即会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只有当区域内外条件发生重大转型时, 区域空间结构才会缓慢地调整, 形成新的空间格局, 空间结构自身的这种结构转型功能可以称为“自组织功能”。尽管区域空间结构具有自组织功能, 但空间结构的重组总是滞后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陈旧的空间结构不能按照新的资源空间配置逻辑组织和分配资源, 反过来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起阻碍作用。这样, 就对人为干预和科学引导空间结构的转型提出了要求, 这就是科学地、有意识地引导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意义所在。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初探, 陈修颖, 2003)

2.3 行政区划调整与空间结构调整

首先, 并镇后, 各街镇的发展定位更为明确, 资源利用更为科学, 各镇的地产布局更为合理。全国五金之都永康市曾早在2001年时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 将原来的22个乡镇调整为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方岩风景区。撤消原古丽镇, 把芝英镇整体并入市区。市区设立东城、西城、江南、芝英4个街道办事处;重新组合成龙山、古山、花街、石柱、象珠5个镇;同时, 根据永康实际, 设立方岩风景区。

其次, 由于行政区域的扩大, 发展机会也多了, 进入的发展商将会更多, 必然带来新一轮的竞争。

最后, 并镇后城市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在新的版图架构下, 现有的地产分布结构将会做出调整, 地产商的排行座次也不断发生变化, 产业结构重组是必然的事情。而且重新划分之后, 产业分工更为明确, 两地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产业布局在空间上形成新的组合形式。美国学者厄儿曼 (E.L.Ullman) 认为地域之间的此种互补性增大了两地之间的流动量, 导致了货物、人口和信息的移动和流通。

3 区域规划过程中空间结构重组的方法

空间结构重组主要包括要素重组和状态重组两部分。要素重组从节点、通道、流、网络和等级五方面进行;通过调整各组成要素的比例和相互关系, 充分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状态。区域空间结构的重组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素优化, 主要是调整优化空间结构的各个组成要素, 使之达到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佳要求;二是状态调整, 主要是调整各组成要素的“配比”和相互关系状态, 使之发挥最大的整体协同效应。

空间结构重组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来实现。而产业空间结构重组可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线形规划方法实现。投入产出模型是进行系统分析的有力工具, 它可以详尽地描述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 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应用领域也已从单纯的经济分析转向能源、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的综合系统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实际上是以满足区域在目标年实现经济最优增长为基准而进行的。

空间结构重组的过程需要企业自身进行组织方式的创新。企业是实现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真正主体。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通过资产经营实现产权重组和空间重新布局, 从而最终实现空间结构重组, 并最终呈现出新的空间结构景观。通过资产经营, 促进企业的跨区域整合, 以实现区域企业组织方式的两个转变:由“共和式企业网络”向“王国式企业网络”转变;由水平式重复布局模式向垂直式价值链分工模式转变。其最大的效应是促进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区域呈现依价值链而分工的空间格局, 通过企业集团的运转自动地链接了各次区域空间。而共和式企业网络则导致企业重复布局、规模狭小、区域间恶性竞争等。

摘要: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时期, 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城市化加速和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后工业化的多重压力, 优化区域资源要素, 进行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显得迫切、重要。本文尝试性地探讨区域规划过程中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理论和方法, 以指导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实践, 并简要分析了杭州市空间结构重组要点。

关键词:区域规划,城市空间结构,空间结构重组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区域响应[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2, 21 (3) :8~12.

[2] 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初探[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2.

[3] 陈修颖.空间结构重构的效应及地域性策略[J].财经科学, 2003, 6.

[4] 陈修颖.转型时期中国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探论[J].经济经纬, 2004, 6.

桐乡市区域规划范文第5篇

区域规划即对区域范围内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1,2], 对于解决要素空间布局、不同层次规划衔接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 3S技术为区域规划中空间规划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

2 重要名词解释

2.1 遥感技术

所谓遥感技术, 简称RS, 是指在远离目标状态下判断、测量并分析目标属性的一种特色技术。作为重要的信息获取手段, 遥感技术具备动态化、便捷性、信息量大的特性。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 信息迭代迅猛, 利用传统数据采集方式以获得信息的方式无法有效满足规划编制及管理审批需求, 而遥感技术提供的高精度信息可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

2.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简称GIS, 是指以计算机PC为平台, 对具备空间属性信息的地理数据通过输录、储存、查询、空间计算、多样化表达的技术集成平台。该技术平台还能动态描述复杂地理信息, 通过构建时间、空间关系, 研究地理系统变化、发展、演变规律。地理信息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科学管控、系统分析空间数据, 来反映地理空间特征及其不同元素间拓扑空间关系, 以辅助科学决策。

2.3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又称GPS, 是指自美国通过20年的开发研究, 在1994年成功部署完成的卫星导航技术系统。它针对地球全天候、迅速、精准的定位技术, 在工程、规划、测绘等不同领域得到广泛运用。GP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因快速、精准的空间定位, 从而提供便捷的的测量、定位、导航。

2.4 3S数据集成平台

3S集成平台, 可为数字城乡规划打造方便、动态及整体性强的对地观测体系、空间目标分析体系、智能化辅助决策体系、可视化交互实时体系、空间规划仿真与动态评估体系。3s数据应用平台目前的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3]: (1) 利用GIS数据库构成的电子地图与GPS接收机相互补充的车载、机载等导航体系, 给城市交通管理者、交通设施建设者贡献信息保障与方便使用; (2) 利用GPS接收机来进行数字化航空摄影, 遥感技术提供的数字化影像图获取信息, 并通过和地理信息系统充分衔接, 获得在数字城市的数据, 搭建地理信息系统的每级子系统 (地产、规划、市政等) ; (3) 通过GPS与GIS的集成平台, 合理应用于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中。

3 基于3S技术的区域规划系统的功能实现

3.1 三维立体显示及模拟飞行观察

三维立体是由提供高程信息的数字高程模型以及提供平面坐标的表面纹理影像来构建的。在Arc Map、Arc Scene下对grid或tin都可以全方位的观察。如关于景观的生成, 可采用在Erdas Imagine的Virtual GIS功能模块完成[4]。若矢量数据与与数字高程模型相同的坐标系统, 也可以向生成的以影像作为表面纹理的三维立体上加载矢量层。

3.2 规划数据的时空数据管理

城市规划建设信息背景复杂, 不仅需要定性和静态、定量、定位和动态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而且需要高效、迅速和准确的处理。GIS系统的出现, 为复杂的城市元素的各种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3.3 规划方案的辅助设计

GIS技术在前期资料收集阶段, 可建立规划区域的GIS现状基础数据库, 为方案设计提供空间信息的检索、动态更新服务;GPS技术能在项目空间定位、选址中。在规划分析决策阶段, 可基于GIS基础数据库, 为各类型规划编制的因子分析、方案确定提供空间决策辅助。在规划成果制作阶段, 提供基于GIS标准的数字产品, 方便规划管理部门管理。

3.4 规划方案的空间效应分析

对于城市中涉及重大基础设施诸如“多规合一”、道路系统规划、市政设施规划等各专项规划, 涉及空间区位的部分可以通过叠加分析、拓扑分析来发现各专项规划中重叠的部分并辅以局部修正。另外, 可通过3S技术中的可视化功能, 确定待建的重大基础设施和项目是否对周边的环境、产业功能的发挥、未来城市发展选择等产生过多的外部负效应。

空间效应分析还能够为规划管理与决策者及时发现规划成果与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专题规划、省 (州) 或大区层面的专题规划相矛盾的地方, 及时纠正规划成果, 与上位规划充分衔接, 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和未来规划成果的审批、规划方案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5 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与比选

区域规划涉及范围广、系统性强, “城市问题就是区域问题”[5]的论证说明区域与城市的相互依存关系。不同于传统的规划手段, 3S技术可就规划设计方案, 进行土石方填挖平衡、房屋拆迁量影响计算等经济学研究, 利用专业化模型来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内部用地功能结构分析、城市发展方向优化分析, 预估方案的社会经济效益。利用G1S的专题图对规划设计成果予以丰富, 遥感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可用来建立规划蓝图空间模型, 加强城市规划的视觉表现力。基于3S的区域规划系统较易实现将各种规划方案发布于网上, 实现公众参与。

4 结语

应用3S技术对区域规划统筹不同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城市间发展起到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 但目前我国3S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尚不成熟, 如管理体制落后、技术及人才不完善、缺乏与其他技术的综合、空间数据获取及共享存在不足等问题, 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努力克服, 将为3S技术在区域规划中的深化应用和建设数字城市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区域规划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本文在介绍3S技术基础上, 探讨了3S技术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以期为区域规划决策更好服务。

关键词:区域规划,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规划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功豪, 魏清泉, 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 王黎名, 文辉, 王英.重庆市区域规划电子沙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地理研究, 2005, 24 (2) :304-309.

[3] 范文兵“3s”技术在城市规划及建设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6 (I) :16一17.

[4] 李丹与付宗堂, 浅谈三维立体的生成, in第六届Arc GIS暨ERDAS中国用户大会2004:北京.

桐乡市区域规划范文第6篇

1 区域环境现状

以某地区域为例,根据市区环境功能区划,该区域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的二类区。此地为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2.3℃,年主导风为偏东风,平均风速为1.0m/s,全年静风频率为62%。结合《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的要求,根据污染源分布于污染气象特点,确定大气环境的评价范围为区域规划范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延长1km,下风向延长5km。在该区域规划中企业有食品加工、乳制品加工、包装、机械加工与化工,多集中在在东南部与西北部。这些企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相对比较少。

2 区域规划方案的概述

就区域规划现状,此地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且集合商贸、生活、文化娱乐以及金融等为一体的综合规划区域。产业覆盖新材料、生物技术、新医药、装备制造业等,且主要是装备制造业,其他产业只在高新技术发展中起着推动性的作用[1] 。整个规划区域的面积为1884.23公顷,规划后的城市建设用地将会达到1246.32公顷,工业用地占据435.63公顷。整个区域规划分为社会综合服务区、生态农业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区。在对区域进行规划后,现有的区域分散供热会有所变化。

3 区域开发规划环评中大气监测点位的布设

本次研究活动展开的区域风向为东风,整个区域内受到的大气污染源较少。根据大气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可使用扇形分布。在考虑布设点的时候,不仅要将主导风向产生的不同功能考虑在内,还应充分考虑区域内外与规划后的区域,大气污染源会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

3.1 充分考虑地面最大浓度落地点布点方法

就区域现状调查与区域控制性的规定,区域内主要的污染源就是供热烟囱与电厂,最大浓度地点垂直向扩散参数与源高的关系,就能够求得最大浓度落地点距离。根据其中的关系式就能够了解规划区内污染源的状况,并了解到各项数据均由大气稳定度与下风向距离所决定。

3.2 确定不利气象条件

在研究期间,需要根据区域最近几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以此来确定气象不利条件的污染气象特点。在不同的稳定度条件下垂直向扩散参数幂函数来表示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由此便可了解到,根据当前现状与规划后大气污染源的排放高度与不利气象垂直向扩散参数幂函数的表达公式,就可了解到大气稳定度下最大浓度地点距离排放源的距离[2] 。

在借助先关公式的基础上,就能够明确大气污染源,进一步确定地面污染物浓度与风速、扩散等相关性的影响。在此期间就能够明确扩散参数会随着风向距离和不稳定性增强而加大。但是利用其它的相关公式,将所有的相关因素考虑在内风速稳定与风变化距离范围控制在0.64内,但不低于0.32,风速的变化范围在2内。由此考虑多方面因素,就可确定静风的稳定性是影响大气环境的因素。

4 意见

在实行区域开发规划环评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的时候,就需要综合考虑调查规划区内外现有与规划的大气污染源与集中供热的情况,同时还应结合区域污染气象的特点,充分考虑这么几个因素。首先,对于功能不同的区域,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考虑。在评价不同功能区域的时候,应在每个区域布设监测点。其次,充分考虑敏感点。在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时候,第一就应当充分考虑敏感受体,即对人产生的影响。在布设监测点的时候,首先需对集中区域如医院、住宅以及学校影响进行测定。再次,进行现场调查。胫骨现场调查了解区域环境的现状,以及规划后大气污染源。在了解区域污染源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模式来系统分析污染源不同浓度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以此作为监测点。通过这样的分析就能够了解区域环境内污染源的分布状况和大气污染质量,以此便可为大气环境预测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有利于整个区域优化。并且通过监测最大浓度点,可为整个区域项目环境预测提供参考值,以此便能够简化区域环境环境测评[3] 。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需要根据区域规划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唯有在充分了解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规划好区域环境。

摘要: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布设大气监测点位,需要综合考虑开发区功能的区划分、环境敏感点以及区域内产业分布等情况,根据规划区内外现状与规划实施后受到污染的重点区域与排放高度,以此作为区域大气环境监测点布设的根据。根据实践就可了解到,这种布设方法可充分反映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与空间分布状况,且能够为区域环境预测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区域规划环评,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

参考文献

[1] 王颖,霍玉侠,侯雅楠,等.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1,27(6):456.

[2] 林万生.浅议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J].低碳世界,2015,13(14):7-8.

桐乡市区域规划范文

桐乡市区域规划范文第1篇关于下年度瓦斯治理规划和实施计划瓦斯治理整体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明确以通风为主,监测监控为辅做到标本兼治。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