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表的条件和产生办法
党代表的条件和产生办法(精选10篇)
党代表的条件和产生办法 第1篇
党代表的条件和产生办法
一、代表的条件:党员代表大会的代表,应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他们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在关键时刻和政治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是非分明;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遵守党章和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议,在生产工作和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中成绩显著;具有较强议事能力和联系群众能力,带头创先争优。
二、代表产生办法:
(一)产生党代表初步候选人
1、提出代表候选人推荐人选。采取“三荐”(组织提名推荐、党员民主推荐、党员民主推荐、党员个人自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办法,根据多数党员的意见,由选举单位按照多于分配代表名额30%的人数酝酿提出代表候选人推荐人选,推荐提名的参与面要广泛;
2、提出党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选举单位与乡镇党委进行沟通,在此基础上召开支委会,集体讨论提出党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
3、上报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登记表。
(二)产生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
1、征求意见。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提出后,要采取适当形式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
2、确定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在此基础上,选举单位召开支委会按照不少于分配代表名额22%的人数确定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并填写好预备人选名册、登记表连同酝酿情况报乡镇党委审批;
3、对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 1 选公示,由乡党委将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印发至各推荐单位和人选所在单位进行公示,让党员、群众了解预备人选的基本情况、工作经历和特长等,同时公布举报电话。公示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工作日。对群众的举报和来信来访要按有关规定及时进行受理;
4、乡党委及时对选举单位上报的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进行批复。
(三)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党代表。选举单位(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对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充分酝酿,根据多数党员的意见确定候选人,进行选举。在选举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代表选举的差额比例。在召开党员大会选举党代表时,代表选举的差额比例不低于22%;
2、改进代表候选人的介绍方式。建立候选人公平竞争和比较的平台,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举人见面,逐一陈述自己参选党代表的目的和打算,并实行公开承诺,增强党员参选的责任意识;
3、按规定确定应到会党员的总数。党的基层组织召开党员大会进行选举时,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考虑到基层的实际情况,召开党员大会选举时,如果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正好为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可算作会议有效。可以不计算在应到会人数之内的情况详见党员基本情况表填表说明。
(四)报批党代表选举结果和进行代表资格审查。党代表选出后,选举单位要及时上报党代表选举结果。乡镇党委要对选出的代表进行审查并批复,主要审查代表的产生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代表是否符合规定的条件、资格。
党代表的条件和产生办法 第2篇
代表产生办法(草案)
一、根据党章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二、代表名额的分配根据党员人数和代表具有广泛性的原则确定,共选举出席大会的代表102名。其中,支委以上领导干部占51%,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占24%左右,妇女代表、优秀党员代表及50岁以下代表要占有一定比例;代表的确定最终以选举结果为准。
三、代表候选人数应多于应选人数的30%,代表候选人由选举单位组织全体党员酝酿提名,根据多数人的意见确定,提交党员大会进行选举。
四、大会代表应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能反映本选举单位的意见,代表党员的意志;廉洁奉公,严守法纪,密切联系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党内外群众所拥护的共产党员。
五、选举大会由支部委员会主持。
六、进行选举时,到会的党员人数超过应到会党员人数
1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收回的选票等于或少于发出的选票,选举有效;收回的选票多于发出的选票,选举无效,应重新选举;每张选票所选人数等于或少于应选人数的为有效票,多于应选人数的为无效票。
七、候选人获得赞成票超过实到会代表的半数以上,始得当选。如果得票超过半数的候选人多于应选名额时,则以得票多的当选;如果得票相同,且又超过半数无法确定谁当选时,可以在得票相同的候选人中重新投票;如果得票超过半数的候选人少于应选名额时,就所缺名额重新进行选举。
八、选举结果当场公布。
九、选举大会设监票人1名,计票人1名,由支部委员会从不是候选人的党员中推荐,经支部大会表决通过。监票人在支部大会主持人领导下,负责对选举全过程进行监督,计票人员在监票人员监督下进行工作。
十、大会设一个投票箱。
十一、中共塘山乡委员会成立代表资格审查小组,负责对代表的产生程序和资格进行审查。
党代表的条件和产生办法 第3篇
1 PT二次压降测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电能计量准确与否, 关系到电力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及技术经济指标监督考核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 合理计费、降低损耗、节约能源, 提高劳动生产率, 都有赖于电能计量准确度的提高。电能计量装置 (尤其是电网关口电能计量装置) 的计量准确性, 是涉及电业单位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随着电网对经济效益更趋重视以及分时电量考核的实施, 对电能计量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电压互感器二次侧到电能表端子之间二次回路线路的电压降 (简称为PT二次电压降) , 将导致电压量测量产生偏差。PT二次压降问题是电力发、输、变、配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它使系统电压量测量产生偏差, 不仅影响电力系统运行质量, 而且直接导致电能计量误差。作为导致电能计量装置综合误差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PT二次回路电压降问题应引起各发电、供电单位的足够重视。
由数据计算和实践验证得出:PT二次回路电压降过大, 是导致电能计量误差增大的关键所在, 不解决电压降过大的问题就根本无法实现准确计量。据不完全调查和实际现场测量结果显示, 目前PT二次回路压降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老”在有了电能计量装置就有了这个问题, 可自今仍没有解决;“大”在超差的比例大和误差大, 有一半以上的电能计量装置超差, 有的超过允许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难”在改造难, 有的PT二次回路把导线截面积增加到16mm2仍没有达到要求。所以各级生产主管部门都已已把它作为一个重点工作进行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2 PT二次回路电压降产生原因及对电能计量装置的误差分析
2.1 PT二次回路电压降产生原因
安装运行于电厂和变电站中的电压互感器往往离控制室配电盘上的仪表有较远的距离, 它们之间二次连接导线较长, 二次电线上的电压降会导致电能表 (或功率表) 端子上的电压不等于PT二次端电压, 其幅值和相位都会有变化, 从而给电能和功率的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PT二次回路电压降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组成:连接电缆;端子接触电阻;容丝电阻;中间继电器接点接触电阻;空气小开关接触电阻等。
考虑电压降时应是以上几个因素之和, 不能单纯理解为连接电缆电阻, 还需考虑后几个因素引起的误差, 就是提PT二次端子和负载端子之间电压的幅值差相对于二次实际电压的百分比, 以及两个电压之间的相位差的总称。
2.2 电能计量装置综合误差的概念
电能计量装置误差是以综合测量误差值体现的。它由电能表测量误差;电流互感器合成误差;电压互感器合成误差;PT二次回路电压降引起的合成误差四项误差的代数和组成, 即电能计量综合误差。
电能计量综合误差值通常都是负值, PT二次回路电压降引起的合成误差一定是负值, 但前三项之中可能是正值, 也可能是负值, 如果是正值, 就可以抵消其中的一部分负误差, 如果是负值, 则更增大综合测量误差。因此, PT二次回路电压降引起的合成误差在综合误差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它是决定电能计量综合误差值大小的主要因素。所以必须设法降低PT二次回路电压降引起的合成误差, 否则抓不住主要矛盾, 而只是采用高精度的电能表、互感器来降低所引起的误差值 (当然这也是很重要的) 忽视压降之影响, 往往仍不能使综合误差降低到规程所允许的数值范围, 实践证明也是如此。
2.3 PT二次回路电压降的限值
理想的PT二次回路电压降限值应不大于有功电能表的准确等级十分之一。有些国家的技术标准中, 规定1.0级有功表其PT二次压降应不大于0.1%, 但是考虑到目前电力系统设计规定和电能计量管理实际水平, 对Ⅰ类计费装置, PT二次回路电压降应不大于额定二次电压的0.2%;其它计量装置, 应不大于额定电压的0.5%。
3 PT二次回路电压降测量方法及其工作原理
3.1 测试方法分类
PT二次回路电压降测量方法通常有间接测量法, 因间接测量法准确度不太高, 计算又很麻烦, 不能满足测量要求, 而直接测量法, 测试方法便捷, 也是现今广泛使用的一种测量方法, 在现场应用效果很好。
3.2 直接测量法工作原理
PT二次回路电压降测试仪均采用直接比较法进行测量, 并将微弱信号采样, 分解为同相分量和正向分量, 经运算自动显示PT二次端与电能表端的比差和角差。
测试仪主要由功能切换器和误差测量装置二部分组成。功能选择切换器主要作用是检查接线的正确性, 按测量需要将相应相别的压降信号经隔离后取出, 再由误差测量装置将二次压降的幅值误差和相位误差用数字量直接显示出来。
3.3 对PT二次回路测试仪的要求
由于对PT二次回路测试仪是工作在现场, 并且是对运行的二次回路进行测量, 所以对测量仪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必须作到“安全、方便、准确”。
“安全”:测量仪器在工作时对现场运行PT及二次回路造成的影响要最小, 工作时进入PT输入侧的稳态电流每一相都不应大于5m A。
“方便”:现场使用不应有太多的接线, 以防止接线错误发生意外。过去的测量方法是互感器校验仪加一隔离PT, 这种方法接线很不方便, 就容易产生意外。
“准确”提到准确这里不得不再提一下仪器的输入阻抗, 这好比是一个高阻抗的数字万用表测带内阻的电压要比模拟万用表准确。
所以, 仪器的输入阻抗高这一指标很重要, 它保证了安全又保证了准确。
4 PT二次回路电压降及合成误差的计算
由PT二次回路压降测试仪测试结果所得数据, 用下列公式即可进行计算二次回路电压降值。
4.1 三相三线
对三相三线制电能计算方式, 与两组测量元件相对应的二次回路电压降分别为:
PT二次回路压降引起的合成误差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是电压互感器二次负载的功率因数;
fab、fcb分别是ab相和cb相线路压降的幅值差;
�ab、�cb分别是ab相和cb相线路压降的相位差。
4.2 三相四线
对三相四线制电能计算方式, 与三组测量元件相对应的二次回路电压降分别为:
PT二次回路压降引起的合成误差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是电压互感器二次负载的功率因数;
fa、fb、fc分别是a相、b相和c相线路压降的幅值差;
�a、�b、�c分别是a相、b相和c相线路压降的相位差。
5 降低PT二次回路电压降的改进措施
降低PT二次回路电压降的改进措施可采用以下方法:二次回路的仪表和继电器保护各自引接专用电缆;尽量缩短连接电缆长度, 如搬移表位;加大连接电缆截面;加装PT二次回路压降补偿器;加强日常巡回管理, 对仪表电压主回路各接头及接点, 熔断器处检查维护, 消除接触电阻增大因素。定期 (如六个月) 用数字万能表直测熔断器两端的电压降, 一般熔断器压降为几十毫伏, 若毫伏值增大应及时更换。PT二次出口起短路保护作用的熔断器的稳定性和接触电阻的变化已成为影响二次回路电压降的重要不确定因素。
压降的超差可能使为保证电能表本身准确性所作的努力失去意义, 并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经济效益及技术指标考核, 只要我们从设计, 日常运行维护, 技术改造以及管理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 使二次回路电压降保持在规程所规定的限值内是完全能够作到的。
党代表的条件和产生办法 第4篇
一、一个普遍采用的教学设计
为了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老师们普遍采用了这样一个教学方案:先回顾初中物理中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知识,并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演示导线沿不同方向运动的现象,强调“切割磁感线”这一条件.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是否只有切割磁感线运动才能产生感应电流?还有哪些方法也可以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呢?接着给学生如图2的器材,让学生通过分组活动,探究哪些操作能够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在课堂中我们看到,各个小组都能顺利地连接如图2的电路.他们都能通过自主的活动发现:当闭合或打开开关时;当将小螺线管插入大螺线管,或从中拔出时;当将铁芯插入小螺线管,或从中拔出时;当开关闭合后来回移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时;当条形磁铁插入大螺线管,或从中拔出时,都能使大螺线管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使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概括上述各种操作(包括切割磁感线运动)的共同点:通过闭合回路的磁感量发生变化,由此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二、几点质疑
这样的教学设计表面看上去既周到又严密,似乎无懈可击.但从科学研究的进程和人认识事物的过程看,却是值得质疑的.
1.为什么我们在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时,一下子就会想到那么多.既有开关,又有磁铁、铁芯,还有滑动变阻器、大小螺线管,等等.好像在探究之前,什么都在我们的算计之中一样.人其实并没有那么聪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渐深入,而不是一步到位的.我们之所以会这样做,那是因为我们事先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了.如果我们事先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们是难以想到这样做的.但真正的探究是事先不知道答案的,站在未知答案的学生的角度思考该怎样做,会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接近真正的探究.
2.科学要根据所观察到的事实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其过程通常是:根据有限的事实进行初步的概括,利用概括的结论(原理)做出新的预言——预见未曾观察到的事实,并用新的事实对概括进行检验.当新的事实支持概括时,则概括得到进一步肯定;当新的事实不支持概括时,概括就会受到否定,或需要加以修改和完善.但是,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们对结论的获得却是一步到位的.这种对探索过程的人为的缩短,并不符合科学认识的逻辑,也使学生失去了体验科学过程的一个绝好的机会.
3.学生的学习应该遭遇一定的困难.物理教学根本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思维永远与解决问题的困难程度相关,困难越大,思维的要求越高;没有困难就没有思维.但在上述活动中,学生几乎是在毫无困难的情况下就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因为有开关,他们总会打开或闭合;因为有小螺线管,他们总会将它插入大螺线管或从中拔出;因为有铁芯,他们总会将它插入小螺线管或从中拔出;因为有滑动变阻器,他们总会移动它的滑动触头,等等.这些活动并不需要有太多的思维的参与,而缺少思维的活动其教育意义是不大的.
三、教学设计的改进
鉴于如上的质疑,我们对“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课题的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其基本流程如下.
1.回顾初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相关知识,重做图1实验.
2.提出问题:是否只有导线切割磁感线才能产生感应电流?是否还有别的方法也能产生感应电流?
3.为了使新的方法与图1的方法差异尽可能大些,我们模仿当年法拉第使用过的方法,不用永磁铁,而是利用通电线圈来产生磁场;为了避免相对运动,我们把两个线圈都绕在同一个铁环上,如图3所示.这样,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场也将通过另一个线圈.看看通电线圈的磁场能否使另一个线圈产生出电流来.
4.教师故意把电源和开关放在离电流表较远的地方,指出:为了避免电源对电流表的影响,我把电源和电流表相隔远一些.教师合下开关后,跑到电流表边上看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发生了偏转.显然,教师看不到电流表指针偏转的现象.而学生却说:当开关刚合下瞬间,电流表指针偏转了一下.教师将电流表移近一些重新实验,发现开关闭合和打开的瞬间,电流表的指针会偏转.开关闭合或打开后,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5.分析新的实验现象,得出:当闭合回路中磁场从无到有,或从有变无的过程中,回路中也会产生感应电路.
6.将图1和图3两个实验转化成图4和图5,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两个实验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完全不同.在图4实验中,磁场强度不变,而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在图5实验中,闭合回路不动,而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应强度却发生变化.
教师指出:科学研究需要一种信念,比如,相信自然的规律是简单的,规律的形式是美的;不同的现象中有相同的结果,应该有相同的原因.既然两个实验都会产生感应电流这一相同的结果,它们之间应当存在相同的原因.只是这个相同的原因比较隐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两个实验,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7.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两个实验的共同点:通过回路的磁通量都发生变化.
8.教师指出:我们通过两个实验的比较,初步概括出一个结论:只要通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将会产生感应电流.我们根据两个实验事实做出的这一概括是否正确,需要用进一步的实验进行检验.如果概括的结论是正确的,请做出预言,还有哪些操作也能使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哪些操作不能使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我可以提供一个大的匀强磁场,以及电源、开关、条形磁铁、大的螺线管和小的螺线管(小螺线管可以插入大螺线管中).你们还需要什么器材可以提出.
9.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做出预言(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
(1)将大的螺线管和电流表连接,将条形磁铁插入大螺线管,或从中拔出来时,螺线管中将产生感应电流.
(2)小的螺线管与电源、开关连接.将通电小螺线管条形磁铁插入大螺线管,或从中拔出来时,大螺线管中将产生感应电流.
(3)将小螺线管插入大螺线管中,闭合开关,或打开开关瞬间,大螺线管中将产生感应电流.
(4)将小螺线管插入大螺线管中,闭合开关后,取一铁芯插入小螺线管,或从中拔出来瞬间,大螺线管中将产生感应电流.
(5)再取一个滑动变阻器串联在小螺线管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后,来回移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大螺线管中将会产生感应电流.
(6)取一闭合线框,当它垂直放置在匀强磁场中,并在其内顺着磁感线运动,或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线框内将不会产生感应电流.当它做切割磁感运动,有一边处于磁场之外时,线框内将会产生感应电流.当线框整个处于磁场中,做旋转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线框内将会产生感应电流.
10.学生利用分组实验检验预言(1)~(5);预言(6)由教师采用演示实验进行检验.所有预言都在实验中得到证实.由此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endprint
最近笔者参加一个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一天之中听了6节课,课题都是“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6节课的教学除了所采用的实验项目有所不同之外,总体设计没有太大的差异.由此萌生出一些想法,现整理出来,与同行交流.
一、一个普遍采用的教学设计
为了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老师们普遍采用了这样一个教学方案:先回顾初中物理中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知识,并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演示导线沿不同方向运动的现象,强调“切割磁感线”这一条件.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是否只有切割磁感线运动才能产生感应电流?还有哪些方法也可以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呢?接着给学生如图2的器材,让学生通过分组活动,探究哪些操作能够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在课堂中我们看到,各个小组都能顺利地连接如图2的电路.他们都能通过自主的活动发现:当闭合或打开开关时;当将小螺线管插入大螺线管,或从中拔出时;当将铁芯插入小螺线管,或从中拔出时;当开关闭合后来回移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时;当条形磁铁插入大螺线管,或从中拔出时,都能使大螺线管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使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概括上述各种操作(包括切割磁感线运动)的共同点:通过闭合回路的磁感量发生变化,由此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二、几点质疑
这样的教学设计表面看上去既周到又严密,似乎无懈可击.但从科学研究的进程和人认识事物的过程看,却是值得质疑的.
1.为什么我们在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时,一下子就会想到那么多.既有开关,又有磁铁、铁芯,还有滑动变阻器、大小螺线管,等等.好像在探究之前,什么都在我们的算计之中一样.人其实并没有那么聪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渐深入,而不是一步到位的.我们之所以会这样做,那是因为我们事先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了.如果我们事先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们是难以想到这样做的.但真正的探究是事先不知道答案的,站在未知答案的学生的角度思考该怎样做,会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接近真正的探究.
2.科学要根据所观察到的事实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其过程通常是:根据有限的事实进行初步的概括,利用概括的结论(原理)做出新的预言——预见未曾观察到的事实,并用新的事实对概括进行检验.当新的事实支持概括时,则概括得到进一步肯定;当新的事实不支持概括时,概括就会受到否定,或需要加以修改和完善.但是,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们对结论的获得却是一步到位的.这种对探索过程的人为的缩短,并不符合科学认识的逻辑,也使学生失去了体验科学过程的一个绝好的机会.
3.学生的学习应该遭遇一定的困难.物理教学根本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思维永远与解决问题的困难程度相关,困难越大,思维的要求越高;没有困难就没有思维.但在上述活动中,学生几乎是在毫无困难的情况下就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因为有开关,他们总会打开或闭合;因为有小螺线管,他们总会将它插入大螺线管或从中拔出;因为有铁芯,他们总会将它插入小螺线管或从中拔出;因为有滑动变阻器,他们总会移动它的滑动触头,等等.这些活动并不需要有太多的思维的参与,而缺少思维的活动其教育意义是不大的.
三、教学设计的改进
鉴于如上的质疑,我们对“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课题的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其基本流程如下.
1.回顾初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相关知识,重做图1实验.
2.提出问题:是否只有导线切割磁感线才能产生感应电流?是否还有别的方法也能产生感应电流?
3.为了使新的方法与图1的方法差异尽可能大些,我们模仿当年法拉第使用过的方法,不用永磁铁,而是利用通电线圈来产生磁场;为了避免相对运动,我们把两个线圈都绕在同一个铁环上,如图3所示.这样,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场也将通过另一个线圈.看看通电线圈的磁场能否使另一个线圈产生出电流来.
4.教师故意把电源和开关放在离电流表较远的地方,指出:为了避免电源对电流表的影响,我把电源和电流表相隔远一些.教师合下开关后,跑到电流表边上看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发生了偏转.显然,教师看不到电流表指针偏转的现象.而学生却说:当开关刚合下瞬间,电流表指针偏转了一下.教师将电流表移近一些重新实验,发现开关闭合和打开的瞬间,电流表的指针会偏转.开关闭合或打开后,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5.分析新的实验现象,得出:当闭合回路中磁场从无到有,或从有变无的过程中,回路中也会产生感应电路.
6.将图1和图3两个实验转化成图4和图5,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两个实验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完全不同.在图4实验中,磁场强度不变,而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在图5实验中,闭合回路不动,而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应强度却发生变化.
教师指出:科学研究需要一种信念,比如,相信自然的规律是简单的,规律的形式是美的;不同的现象中有相同的结果,应该有相同的原因.既然两个实验都会产生感应电流这一相同的结果,它们之间应当存在相同的原因.只是这个相同的原因比较隐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两个实验,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7.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两个实验的共同点:通过回路的磁通量都发生变化.
8.教师指出:我们通过两个实验的比较,初步概括出一个结论:只要通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将会产生感应电流.我们根据两个实验事实做出的这一概括是否正确,需要用进一步的实验进行检验.如果概括的结论是正确的,请做出预言,还有哪些操作也能使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哪些操作不能使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我可以提供一个大的匀强磁场,以及电源、开关、条形磁铁、大的螺线管和小的螺线管(小螺线管可以插入大螺线管中).你们还需要什么器材可以提出.
9.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做出预言(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
(1)将大的螺线管和电流表连接,将条形磁铁插入大螺线管,或从中拔出来时,螺线管中将产生感应电流.
(2)小的螺线管与电源、开关连接.将通电小螺线管条形磁铁插入大螺线管,或从中拔出来时,大螺线管中将产生感应电流.
(3)将小螺线管插入大螺线管中,闭合开关,或打开开关瞬间,大螺线管中将产生感应电流.
(4)将小螺线管插入大螺线管中,闭合开关后,取一铁芯插入小螺线管,或从中拔出来瞬间,大螺线管中将产生感应电流.
(5)再取一个滑动变阻器串联在小螺线管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后,来回移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大螺线管中将会产生感应电流.
(6)取一闭合线框,当它垂直放置在匀强磁场中,并在其内顺着磁感线运动,或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线框内将不会产生感应电流.当它做切割磁感运动,有一边处于磁场之外时,线框内将会产生感应电流.当线框整个处于磁场中,做旋转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线框内将会产生感应电流.
10.学生利用分组实验检验预言(1)~(5);预言(6)由教师采用演示实验进行检验.所有预言都在实验中得到证实.由此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endprint
最近笔者参加一个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一天之中听了6节课,课题都是“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6节课的教学除了所采用的实验项目有所不同之外,总体设计没有太大的差异.由此萌生出一些想法,现整理出来,与同行交流.
一、一个普遍采用的教学设计
为了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老师们普遍采用了这样一个教学方案:先回顾初中物理中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知识,并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演示导线沿不同方向运动的现象,强调“切割磁感线”这一条件.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是否只有切割磁感线运动才能产生感应电流?还有哪些方法也可以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呢?接着给学生如图2的器材,让学生通过分组活动,探究哪些操作能够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在课堂中我们看到,各个小组都能顺利地连接如图2的电路.他们都能通过自主的活动发现:当闭合或打开开关时;当将小螺线管插入大螺线管,或从中拔出时;当将铁芯插入小螺线管,或从中拔出时;当开关闭合后来回移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时;当条形磁铁插入大螺线管,或从中拔出时,都能使大螺线管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使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概括上述各种操作(包括切割磁感线运动)的共同点:通过闭合回路的磁感量发生变化,由此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二、几点质疑
这样的教学设计表面看上去既周到又严密,似乎无懈可击.但从科学研究的进程和人认识事物的过程看,却是值得质疑的.
1.为什么我们在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时,一下子就会想到那么多.既有开关,又有磁铁、铁芯,还有滑动变阻器、大小螺线管,等等.好像在探究之前,什么都在我们的算计之中一样.人其实并没有那么聪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渐深入,而不是一步到位的.我们之所以会这样做,那是因为我们事先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了.如果我们事先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们是难以想到这样做的.但真正的探究是事先不知道答案的,站在未知答案的学生的角度思考该怎样做,会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接近真正的探究.
2.科学要根据所观察到的事实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其过程通常是:根据有限的事实进行初步的概括,利用概括的结论(原理)做出新的预言——预见未曾观察到的事实,并用新的事实对概括进行检验.当新的事实支持概括时,则概括得到进一步肯定;当新的事实不支持概括时,概括就会受到否定,或需要加以修改和完善.但是,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们对结论的获得却是一步到位的.这种对探索过程的人为的缩短,并不符合科学认识的逻辑,也使学生失去了体验科学过程的一个绝好的机会.
3.学生的学习应该遭遇一定的困难.物理教学根本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思维永远与解决问题的困难程度相关,困难越大,思维的要求越高;没有困难就没有思维.但在上述活动中,学生几乎是在毫无困难的情况下就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因为有开关,他们总会打开或闭合;因为有小螺线管,他们总会将它插入大螺线管或从中拔出;因为有铁芯,他们总会将它插入小螺线管或从中拔出;因为有滑动变阻器,他们总会移动它的滑动触头,等等.这些活动并不需要有太多的思维的参与,而缺少思维的活动其教育意义是不大的.
三、教学设计的改进
鉴于如上的质疑,我们对“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课题的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其基本流程如下.
1.回顾初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相关知识,重做图1实验.
2.提出问题:是否只有导线切割磁感线才能产生感应电流?是否还有别的方法也能产生感应电流?
3.为了使新的方法与图1的方法差异尽可能大些,我们模仿当年法拉第使用过的方法,不用永磁铁,而是利用通电线圈来产生磁场;为了避免相对运动,我们把两个线圈都绕在同一个铁环上,如图3所示.这样,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场也将通过另一个线圈.看看通电线圈的磁场能否使另一个线圈产生出电流来.
4.教师故意把电源和开关放在离电流表较远的地方,指出:为了避免电源对电流表的影响,我把电源和电流表相隔远一些.教师合下开关后,跑到电流表边上看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发生了偏转.显然,教师看不到电流表指针偏转的现象.而学生却说:当开关刚合下瞬间,电流表指针偏转了一下.教师将电流表移近一些重新实验,发现开关闭合和打开的瞬间,电流表的指针会偏转.开关闭合或打开后,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5.分析新的实验现象,得出:当闭合回路中磁场从无到有,或从有变无的过程中,回路中也会产生感应电路.
6.将图1和图3两个实验转化成图4和图5,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两个实验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完全不同.在图4实验中,磁场强度不变,而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在图5实验中,闭合回路不动,而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应强度却发生变化.
教师指出:科学研究需要一种信念,比如,相信自然的规律是简单的,规律的形式是美的;不同的现象中有相同的结果,应该有相同的原因.既然两个实验都会产生感应电流这一相同的结果,它们之间应当存在相同的原因.只是这个相同的原因比较隐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两个实验,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7.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两个实验的共同点:通过回路的磁通量都发生变化.
8.教师指出:我们通过两个实验的比较,初步概括出一个结论:只要通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将会产生感应电流.我们根据两个实验事实做出的这一概括是否正确,需要用进一步的实验进行检验.如果概括的结论是正确的,请做出预言,还有哪些操作也能使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哪些操作不能使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我可以提供一个大的匀强磁场,以及电源、开关、条形磁铁、大的螺线管和小的螺线管(小螺线管可以插入大螺线管中).你们还需要什么器材可以提出.
9.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做出预言(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
(1)将大的螺线管和电流表连接,将条形磁铁插入大螺线管,或从中拔出来时,螺线管中将产生感应电流.
(2)小的螺线管与电源、开关连接.将通电小螺线管条形磁铁插入大螺线管,或从中拔出来时,大螺线管中将产生感应电流.
(3)将小螺线管插入大螺线管中,闭合开关,或打开开关瞬间,大螺线管中将产生感应电流.
(4)将小螺线管插入大螺线管中,闭合开关后,取一铁芯插入小螺线管,或从中拔出来瞬间,大螺线管中将产生感应电流.
(5)再取一个滑动变阻器串联在小螺线管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后,来回移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大螺线管中将会产生感应电流.
(6)取一闭合线框,当它垂直放置在匀强磁场中,并在其内顺着磁感线运动,或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线框内将不会产生感应电流.当它做切割磁感运动,有一边处于磁场之外时,线框内将会产生感应电流.当线框整个处于磁场中,做旋转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线框内将会产生感应电流.
10.学生利用分组实验检验预言(1)~(5);预言(6)由教师采用演示实验进行检验.所有预言都在实验中得到证实.由此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职工代表产生办法 第5篇
第一章 总则
为加强企业民主建设,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持续、稳健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河北省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职工代表资格
按照《河北省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规定,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并与我行建立劳动关系的我行在岗职工都可以当选为职工代表。
第二条 职工代表具体条件
(一)认真执行我行各项规章制度,无违法违纪问题发生;
(二)敬业爱岗、团结协作、乐于助人,与员工关系融洽;
(三)有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积极参加我行组织的各种活动;
(四)工作业绩完成较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突出;
(五)上绩效评级B类以上员工;
第三条 职工代表的名额
依据《河北省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结合我行实际,职工代表人数占比为全部职工的15%,其中一线员工不低于50%,女职工代表比例不低于本单位女职工占全体职工人数的比例;管理人员、部门工作人员代表不低于30%。
第三章 职工代表的选举
第二章 职工代表的产生 第四条 职工代表选举流程 选举职工代表要经过下列流程:
(一)分行工会制定和下发关于职工代表选举办法及名额分配方案,并对选举办法中相关事项进行说明和要求。
(二)各支行工会传达分行工会关于选举职工代表的文件。
(三)以支行、分行机关为单位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选举产生出本单位的职工代表。
(四)各单位工会审核选举程序是否合法有效,审核代表资格是否符合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职工代表填写职工代表登记表上报分行工会。
第五条 职工代表选举具体规定
(一)由各单位按所分配名额按 ?:1比例推荐产生候选人,经工会同意后,按姓氏笔画填写选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代表
(二)进行选举时,参加选举的人数应该达到选举单位职工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三)职工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参加划写选票时,可以委托自己信任的职工代写,但不得请候选人代写。
(四)被选举人获得的赞成票应当超过参加选举人数的一半方能当选职工代表。
(五)由当选职工代表所在单位工会对被选举的员工进行代表资格审查,审查的主要内容:当选代表是否符合所规定的条件,是否符合所分配的结构、比例,是否符合民主选举程序。对不符合规定的,应取消其代表资格或重新选举。对符合规定的,确认其代表资格。
(六)对选举结果审查合格后张榜公布,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填写职工代表登记表存档。
(七)职工代表实行常任制,在职工代表大会换届改选时,可连选连任。
第四章 职工代表补选与撤换
第六条 补选和撤换职工代表条件
当职工代表在任期内与本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或在本单位退休时,代表资格自行终止。如职工代表出现空缺应及时增补,增补职工代表的程序和正式选举职工代表相同。
当职工代表不具备代表条件时,原选举单位职工有权要求撤换。撤换职工代表要依照程序进行。
第七条 补选和撤换职工代表程序
(一)职工和选举单位发现职工代表违法乱纪或严重失职等,都可以向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机构(支行工会)提出撤换代表的要求。
(二)工会及时对被要求撤换的代表的问题调查核实。
(三)撤换的职工代表经工会核准后,撤换其职工代表的资格,并备案。
(四)职工代表被撤换后,其所在单位应及时补选,以确保职工代表的人数和比例组成的合理。
第五章 职工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第八条 职工代表的义务
(一)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学业务、懂业务的骨干。
(二)密切联系群众,代表职工合法利益,如实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认真执行职工代表大会的决议,做好职工代表大会交办的各项工作;
(三)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做好本职工作。
第九条 职工代表的权利:
(一)参加职工代表大会,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对涉及职工权益的事项有知情权;
(三)有权参加职工代表大会及其工作机构组织的活动。
(四)因参加职代会的各项活动而占用工作时间,有权按照正常出勤享受应得的报酬待遇。
第十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教职工代表产生办法 第6篇
方法一:代表产生办法和程序
1、由各选举单位召开大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
2、各选举单位将选出的代表报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小组审查。
3、公示代表名单。
4、确认正式代表资格。
方法二:教代会正式代表、工会委员的产生办法:
1、教代会正式代表的产生方法:
(1)以科组为单位进行选举,应充分发扬民主,参加选举的人数不得低于本组人数的80%。
(2)选举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当选代表的得票数应高于参选人数的50%。(3)在无记名投票选举时,各组应指定监票人、唱票人、记票人,当场记票,在超过投票人数半数以上的侯选人中,按投票数由多到少的原则确定代表。
(4)选票超过半数的人数不足下达代表名额或代表不能确定时,可再补选或加选二次,若补选二次仍不能确定则不再补选。
(5)选举完毕应及时将结果交大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审查,由代表资格审查领导小组审核并公布。
方法三:代表产生办法
由于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合并召开,故当选的代表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代会代表,又是工代会代表。“双代会”代表由教职工直接选举产生。
代表选举办法
⒈各单位代表选举工作,在党总支(直属党支部)的领导下,由基层工会委员会主持,经教职工大会民主选举产生。
⒉按照规定的名额和条件,先自下而上酝酿提出候选人,报“双代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召开本单位全体教职工大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差额(或等额)选举。
党代表的条件和产生办法 第7篇
5.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道正派,甘于奉献,学习、工作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刻苦努力;
6.遵纪守法,未受到法规或校纪校规处分。
二、代表名额及分配
根据《章程》和《基层规则》的有关规定,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有利于组织和召开会议、有利于讨论和决定问题的原则,经学校“团代会”筹备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筹委会”)讨论研究,确定本次团代会的代表为200人,“团代会”代表约占学校团员青年总数的1%,列席代表若干。代表要兼顾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原则,本次“团代会”不规定代表的构成比例,但应充分考虑中共党员、青年教工、女性代表、少数民族学生、研究生、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学生干部及普通学生代表占相应总人数的比例。
本次“团代会”共有19个选举单位。代表原则上以团支部为基本选举单位,以“支部—总支—团委”三级模式逐级差额选举产生,青年教工、产业及社团团工委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同级党委同意的情况下可直接推荐代表。团员代表名额原则上按照各选举单位的团员人数占全校团员总数的比例分配,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分配代表名额(见附件1)。
三、代表产生的程序
(一)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酝酿和报批
各选举单位组织基层团支部酝酿讨论,按照多于分配给本单位代表名额20%的要求,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团员青年的意见,保证团员青年参与数量和比例,酝酿提出“团代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
名单(见附件2)和并填写《代表登记表》(见附件3),经学院党委(总支)审批后向学校筹委会上报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及其酝酿情况的报告。酝酿情况的报告主要是说明酝酿的方法步骤、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结构情况及其他需要报告的问题。
筹委会对上述文件进行认真审查并及时批复。审查内容包括,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酝酿提名程序和方法、差额比例是否符合规定,构成是否合理,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是否符合代表条件。对不符合规定程序和不符合条件的提出调整意见。
经过调整后,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没有达到多于应选名额20%标准的,选举单位可以及时向本学院党委(总支)和筹委会补报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筹委会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批复。
(二)代表的选举
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经审查同意后,确定为代表候选人。再由各选举单位筹备召开“团代会”代表选举会议,以直选或代表选举的方式,通过差额选举的办法,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出席“团代会”的代表,并将“团代会”代表选举情况(见附件3)报筹委会。
校团委机关人员分配到有关选举单位,作为代表候选人参加选举,不计入该选举单位的代表名额之中。
(三)代表选举结果的报批
党代表的条件和产生办法 第8篇
随着物体的温度升高, 分子运动加剧, 使得分子的动能增加, 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增加, 分子与分子之间碰撞的距离增加, 从而表现为热胀;然而, 当物体的温度降低时, 分子运动变缓慢, 使得分子的动能减少, 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减少, 分子与分子之间碰撞的距离减小, 从而表现为冷缩[1];但是,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2], 我们发现, 一些特殊物质 (比如水) , 当气温在3.98℃以上时, 因为氢键被完全破坏, 所以符合热胀冷缩定律;但当气温在3.98℃以下时, 则不遵循热胀冷缩定律——因为其含有氢键。当温度升高时, 氢键破裂, 缔合分子离解, 大的缔合分子减少, 小的缔合分子增多, 由于小的缔合分子比大的缔合分子排列更紧密, 所以表现出水的体积缩小。[2]
2 热胀冷缩产生危害分析
2.1 热胀冷缩在文物方面产生的危害
研究资料表明[3], 温度变化对文物产生的影响与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温度变化, 直接对文物产生的影响;二是由于其他因素, 当温度变化时对文物产生的影响。
温度变化对文物的直接作用主要体现在, 同一件文物中, 由于各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 当温度变化相同时, 膨胀或收缩的体积不同, 产生的应力不同, 造成文物的损坏。
而根据一些研究的数据表明[4], 由于其他因素, 当温度变化时对文物也会产生影响。比如:Ca SO4等可溶性盐。[4~5]特别是对石灰质文物来说, 其表面为Ca CO3, Ca CO3会与空气中的SO2, O2, H2等气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生成Ca SO4·2H2O, 化学反应式如下:
Ca SO4·2H2O会溶解, 并渗到文物表面的孔隙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 水分会逐渐蒸发, 从而使Ca SO4·2H2O盐沉淀结晶, 使得其体积增大, 造成一些文物开裂、剥落, 然后在其表面形成坑和裂缝, 从而对文物造成了损害。
而且, 随着温度的升高, 化学反应速率也会相应增加, 促进了Ca SO4的溶解度增大, 会产生更多的Ca SO4·2H2O, 再经过结晶——体积增大的过程, 就会对文物造成更大的损害。
2.2 热胀冷缩在建筑施工方面产生的危害
2.2.1 热胀冷缩在道路方面产生的危害
研究数据表明[5], 目前的道路主要由水泥混凝土制成, 其中包括:水泥、沙子、石子、水等。如右图所示, 随着温度变化, 路面会出现裂缝。而西藏地区地处青藏高原, 气候条件恶劣, 太阳辐照量大 (如表1所示) , 昼夜温差大 (如图2所示) , 导致路面温度变化大, 给道路造成的损坏尤为突出。
由于水泥等热膨胀系数不同, 当温度变化相同时, 膨胀或收缩的体积不同, 产生的应力不同, 造成路面的损坏。
为减小这种危害, 在现在的路面施工过程中, 普遍采用控制水泥板间的间隙, 在此间隙中浇灌沥青, 在外力荷载的作用下, 沥青加铺层受到应力作用 (如图5所示) , 对两块水泥板的裂缝间的膨胀与收缩进行了缓冲, 并且, 与不浇灌沥青相比, 此种做法能大大改善养护路面的便捷性。
2.2.2 热胀冷缩在建筑方面产生的危害
研究资料表明[7~8], 建筑表面有混凝土层和砂浆层, 其中, 混凝土层主要由水泥、沙子、石子 (沙子、石子等总称为砂石骨料) 、水等组成, 混凝土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一般为, 砂浆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一般为。由于混凝土层和砂浆层的热膨胀系数差异较大, 导致当温度变化相同时, 膨胀或收缩的体积不同, 产生的应力不同, 造成建筑表面出现裂痕, 直接造成雨水随着裂痕处渗入室内, 不仅导致了大量的经济损失, 还诱发了诸多安全隐患。
3 对热胀冷缩产生危害的解决办法
3.1 保护文物方面
为了减小文物所受到的热胀冷缩的损害, 从而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方法:
首先, 对于室内, 我们可以从控制温度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 控制存放文物地点的温度恒定, 使之没有温度变化, 从而达到减小热胀冷缩危害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建立起封闭的文物存放地点, 在封闭空间内部充入惰性气体, 阻止空气中活泼气体 (易在文物表面发生化学反应) 的侵入, 使之不能与文物发生化学反应, 既不会有热量的变化, 也可以减小热胀冷缩的危害, 同时避免腐蚀一些文物;
3.2 保护建筑方面
3.2.1 建筑外部的保护
3.2.1. 1 减小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
将案例按照单位用水量的不同分为四组:131kg组, 150kg组, 169kg组, 188kg组[9], 通过EXCEL分析单位含水量对混凝土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并使用MATLAB作图。
结论:由图可知, 第二组 (即用水量150kg时) , 混凝土热膨胀系数最小, 最适合使用。
然后再通过EXCEL分析龄期对混凝土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并使用MATLAB作图。
其中, +、*、o、◇分别表示用水量为131kg组, 150kg组, 169kg组, 188kg组时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随龄期的变化。
结论:由图可知, 当用水量为131kg, 169kg和188kg时, 混凝土热膨胀系数在龄期为3d时最小, 最适合使用;当用水量为150kg时, 混凝土热膨胀系数在龄期为1d时最小, 最适合使用, 这为减小热胀冷缩对施工造成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
3.2.1. 2 调制颜料各成分百分比, 寻求最好的保护
为减小热胀冷缩对建筑的损害, 达到保护建筑的目的, 我们采用在建筑物表面涂层的方法, 现在多采用油漆。但油漆大多都具有毒性, 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结合西藏地区特点, 我们采用绿色无污染的唐卡颜料。而颜料各主要成分的反射系数不同, 所以我们要调制颜料各成分的百分比, 以寻求建筑物表面的反射系数最高, 从而达到保护建筑物的目的。
由上表所示, 在颜料中将二氧化钛 (金红石型) 和氧化铁红的比例调高, 能增加反射系数, 保护建筑。
3.2.2 建筑内部陈设
以建筑内部的柱子为例, 裸露的柱子会因大气环境、微生物等的影响而遭到损坏, 因此, 现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在柱子表面覆上油漆, 但油漆大多具有毒性, 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结合西藏地区特点, 我们推荐采用绿色无污染的唐卡颜料。并且所选颜料的热膨胀系数不能过高。
唐卡颜料分为矿物颜料、动物颜料、植物颜料三种。以矿物颜料为例, 其主要成分为, 还包含Fe, Mn, Cu, Al等多种元素的氧化物、硫化物等, 颜料各主要成分的热膨胀系数相近, 但都比砂浆的热膨胀系数小, 因此, 在变化相同温度的条件下, 表面覆有唐卡颜料涂层的建筑物膨胀或收缩程度比裸露的砂浆层小, 不仅可以避免建筑物内部陈设受到腐蚀等损害, 还能减小热胀冷缩对其产生的危害。
结论:从反射系数和热膨胀系数两个角度考虑, 二氧化钛和三氧化二铁能很好地减小热胀冷缩对建筑的危害。所以在西藏地区, 藏式建筑表面主要使用红土和高岭土进行涂层。
4 结语
根据上述分析, 提出一些保护建议, 以减小热胀冷缩对建筑等的损害。
4.1 选用适当的材料
为减小热胀冷缩带来的危害, 在施工过程中, 应选择合适龄期和合适单位用水量的混凝土。
在设计建筑物外墙时, 使用石膏等反射系数高的材料;对于窗户的设计, 也应使用反射系数高的材料, 如:普通玻璃。
由于不同地区的温差变化不同, 所以在不同地区的施工过程中, 应选用符合当地气候特点的材料。以西藏地区为例, 其属于高寒地区, 建筑材料应选用耐寒型的, 水化热大的材料, 以防止因材料受冻引起的损坏。
4.2 在施工时适当留有缝隙
在施工时, 沿长度方向, 每隔一定距离或者是在建筑物或道路的结构变化较大处适当留出缝隙, 以防止当外界温度变化时, 建筑物或道路产生的热胀冷缩现象。
4.3 对建筑物外墙及内部陈设表面进行涂层
为减小热胀冷缩对建筑物的损害, 达到保护建筑的目的, 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在建筑物外墙表面涂层的方法, 但因为油漆不环保, 结合西藏地区的特点, 我们推荐使用天然的唐卡颜料, 且在在颜料中将二氧化钛 (金红石型) 和氧化铁红的比例调高, 能增加反射系数, 从而达到保护建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盘新, 汤毓骏, 钟季康, 等.普通物理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2.
[2]吴茂江.试析氢键缔合水分子与水的反常膨胀[C]//.2009年中国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研讨会, 2009.
[3]CARDELL C, DELALIEUX F, ROUMPOPOULOS K, et a1.Saltinduced decay in calcareous stone monuments and building in a marine environment in SW France[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03, 17:165-179.
[4]胡塔峰, 曹军骥, 李旭祥, 等.兵马俑博物馆冬季室内大气悬浮颗粒物与游客数量的关系[C]//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第五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135-144.
[5]杨燕, 郭伟, 樊巍巍, 等.大气环境对博物馆内文物的影响[J].中国粉体技术, 2013:44.
[6]杨贵恒, 张海呈, 张颖超, 等.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9-10.
[7]温度对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与混凝土层间界面黏结影响[J].铁路学报, 2013:83-85.
[8]NEVILLE A M.Properties of Concrete[M].4th ed.New York:John Wiley, 1996:550-589.
[9]姚武, 郑欣.配合比参数对混凝土热膨胀系数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79-80.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第9篇
关键词:感应电流;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法拉第圆盘起电机;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039-01
在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第二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中,教材介绍了三个实验。
实验一:向线圈中插入磁铁,把磁铁从线圈中抽出。实验结论,磁铁插入线圈或从线圈中抽出过程中,线圈中有感应电流产生。
实验二:模仿法拉第的实验。如图,线圈A通过变阻器和开关连接到电源上,线圈B的两端连到电流表上,把线圈A装在线圈B的里面。观察在开关闭合瞬间、开关断开瞬间、开关闭合时滑动变阻器不动、开关闭合时迅速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线圈B中是否有感应电流。实验结论:开关闭合或断开瞬间,开关闭合时迅速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线圈B中有感应电流产生。
实验三:如图,把导体棒AB的两端分别与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相连,于是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当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其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从以上几个实例可以看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与磁场的变化和闭合导体回路包围的面积有关系。由于闭合导体回路的面积与垂直穿过它的磁感应强度的乘积叫做磁通量,因此以上实验表明:只要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很多教辅材料以及教师在讲解这句话时把它归纳为产生感应电流必须同时具有两个条件:1、有闭合回路。2、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在教材第三节课后习题第七题中介绍了法拉第圆盘发电机,如图。铜盘安装在水平的铜轴上,它的边缘正好在两级之间,两块铜片C、D分别与转动轴和铜盘的边缘接触。使铜盘转动,电阻R中就有电流通过。学生对此提出疑问,闭合导体回路中磁通量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回路中却产生了感应电流。在一些习题中也有这样的问题。
一、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感生电动势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磁场变化时会在空间激发一种电场,这种电场与静电场不同,它不是由电荷产生的,我们把它叫做感生电场。如果此刻空间存在闭合导体,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就会在感生电场的作用下定向运动,产生感应电流,或者说导体中产生了感应电动势。在上述例题1中,当磁感应强度按图丙的规律变化时,虽然导体回路并没有闭合,但由于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可以在感生电场力的作用下不断定向移动,因此可以产生感应电流。
二、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动生电动势
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也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在这种情况下,磁场没有变化,空间没有感生电场。如图,导体棒CD在均匀磁场中运动。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会随着导体棒运动,并因此受到洛伦兹力。为了方便,可以认为导体棒中的自由电荷是正电荷。导体棒中的正电荷会沿着导体棒从D向C运动。导体棒一直运动下去,自由电荷总会沿着导体棒运动。如果用导线把C、D两端连到磁场外的一个用电器上,导体棒中会产生由D到C的电流。
在教材第三节第七题中法拉第圆盘起电机产生电流的原理就属于这种情况。虽然闭合回路中磁通量没有变化,但由于圆盘转动过程中切割磁感线运动,圆盘中的自由电子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由D向C移动,在回路中形成电流。在上面例题2中,由于导体棒切割磁感线运动能使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不断定向移动,虽然回路不闭合,但依然会有感应电流。
党代表的条件和产生办法 第10篇
产生办法
余乐高中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产生办法
一、代表结构:
出席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代表,应具有合理的年龄、性别、职称、专业、岗位职务结构,以保障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教代会代表总数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30%。其中:(1)教师代表应不少于代表总数的60%。(2)女教职工代表不少于代表总数的30%。
二、代表条件:
1、代表必须是本校在编在职的工作满三年以上的教职工。
2、能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改革意识、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为人师表,遵纪守法。
3、爱岗敬业,工作认真负责,坚持教书(管理,服务)育人。
4、能密切联系群众,热心为教职工办实事,作风正派,具有一定的民主管理知识和参政议政能力,能认真履行代表职责,正确代表群众利益,如实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
三、选举办法:
1、以各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由备课组长组织选举。应充分发扬民主,参加选举的人数不得低于本组人数的80%。
2、选举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当选代表的得票数应高于参选人数的50%。
3、在无记名投票选举时,各组应指定监票人、唱票人、记票人,当场记票。在超过投票人数半数以上的侯选人
中,按投票数由多到少的原则确定代表。
4、选票超过半数的人数不足下达代表名额或代表不能确定时,可再补选或加选二次,若补选二次仍不能确定则不再补选。
5、选举完毕应及时将结果于12月12日报大会筹备组(校长室3)审查并公布。
四、选举名额分配:
1、语文备课组,高
一、高
二、高三代表名额分别为2人、2人、3人。
2、数学备课组:高
一、高
二、高三代表名额分别为2人、2人、3人。
3、英语备课组:高
一、高
二、高三代表名额分别为2人、2人、3人。
4、物理备课组:高
一、高
二、高三代表名额分别为1人、1人、1人。
5、化学备课组:高
一、高
二、高三代表名额分别为1人、1人、1人。
6、生物备课组:高
一、高
二、高三代表名额分别为1人、1人、1人。
7、政治备课组:高
一、高
二、高
三代表名额分别为1人、1人、1人。
8、历史地理组:高
一、高
二、高三代表名额分别为1人、1人、1人。
9、地理备课组:高
一、高
二、高三代表名额分别为1人、1人、1人。
10、信息组:1人,体艺组:2人,后勤组:1人
11、行政组(校级领导除外):代表名额为3人。
12、校级领导为当然代表。
党代表的条件和产生办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