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理论社会文化论文范文
探索理论社会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新(duanxinxyz) 熊冠恒
李尧英
摘要:本文针对物理师范生开展教学技能训练进行了微格教学实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微格教学实验,理论,实践,探索
1.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理论初探
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只有从物理基本教学技能开始,才可能使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训练效果。又考虑到教学技能训练是教师职业培训的主要内容,应着眼于教学技能对物理教师职业生涯的基础性和启后性。因此,我们在对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大量分析后发现:物理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十五种基本教学技能:
⑴分析教材与确立教学目标技能; ⑵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技能; ⑶选择、运用教学媒体技能; ⑷课堂教学设计技能; ⑸激发学习兴趣技能; ⑹指导观察技能; ⑺指导自学技能; ⑻组织教学活动技能; ⑼实验操作技能; ⑽启发讲解技能; ⑾巩固教学技能;
⑿作业布置与批阅技能; ⒀教学评估技能; ⒁课外教学辅导技能; ⒂教学研究技能。
2.物理基本教学要求
教学技能有两个方面。其一为教学认知能力,它的内在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其二为教学行为操作技能,在其形成过程中,动作的配合和协调逐步简缩和默契。
上述两个方面的教学技能具有相对应的层次为:了解认识与模仿,有机联想与目标定向,有效迁移与条件反射。在物理教学技能训练中,对师范生提出过高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必须从了解认识教学和模仿教学行为开始,逐步达到一定的水平,才符合学生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3.物理基本教学技能训练的组织实施 3.1组织形式 3.1.1分组训练
先将教学班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个组每周至少拿出相当于4课时的业余时间训练,并按微格教学轮流扮演教师、学生角色进行施教与听课。
每次施教以单选基本训练为主。训练前教师把某项技能的主要内容、要求及训练方式向 1 学生布置,具体教学课题一般由教师指定,也允许学生自选课题。
施教者以该项技能为主进行微格教案的备课、课堂教学设计、施教,听课同学按该项技能要求进行反馈、切磋与评价,以修改教案重复施教。 3.1.2大课集中检查
为了有效检查学生训练情况,每周集中大课一次,从每组中随机抽查1-2名学生,在大课上施教8-10分钟。这种训练使用的技能和教学内容一般是学生在分阶段分组中讲练过的,讲完后即由教师和同学给予评价。 3.2技能训练的过程与方式
对大多数施教训练的基本教学技能,一般都按照如下的过程实施: 观看示范>备课及课堂教学设计(书面)>说课>施教
在上述过程中技能训练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书面作业、说课和施教训练。
书面作业与平常“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教师再按要求评定”没有太大区别;施教训练实际上是指训练者扮演教师角色,其他同学扮演学生角色,共同组成进行教学。说课是师范生(或教师)以口头形式向同学(或同行)阐述某课题教材内容分析、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教学媒体运用和教学活动安排等事项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师范生说课时间安排在备课及课堂设计与施教之间。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强化学生对备课及课堂教学内容的充分、全面理解,使他们尽快掌握备课要求和课堂设计技术;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为施教打下语言和心理基础。说课要在分组中进行,说课者也必须在讲台上说。教师对学生说课质量还要进行评定。
另外,说课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典型课题;
(2)评价时要加强现代教学思想的渗透; (3)务必挑选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组长; (4)教师巡回检查每次分组训练情况。
探索理论社会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我国优质文化的历史源头,一直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它不仅是我国文化的灵魂所在,更是优质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具备着关于思想政治的基础理论,在其内在文化中还涵盖着较多的思想政治教学观念与方法。那么,通过这些理论与方法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有效融合,合理的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质思想政治理论与观念,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够更好的指导我国高校进行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对实际的教学方法起到合理的优化作用。进而全面提升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让其变得更加具有实效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具体措施
前言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经受历史的洗礼与积累过程后,不仅蕴含着众多的优质性文化理念,还涵盖着许多的教学方法。那么,在我国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政治日益被社会所关注,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加关注。但以往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枯燥,且教学形式过于陈旧,无法适应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环境。那么,为了提高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的教育质量,就需要在高校深度分析传统文化的特征与现实价值。并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治理论与方法,运用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来优化现实中的高校思政教学观念与方法。
一、在高校思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一)综合分析中华传统文化
在我国众多的语言化系统中,“文化”这一词汇最早就出现在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中。其中的“文”字,通常是说纹理的错综各色;而“化”字,则是生成或者造化的意思。文化,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沉淀文明产物,更是一种人类文明实践所累计的重要财富。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文化可以反映出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主要的形态意识,表明该段历史时期所应用实施的体制;从广义的角度上讲,文化是反映所有人类文明发展时期的综合性文化,是体现人类文明先进的重要表现形式。那么,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者层面分析文化,它都是具有独立性的个性特征与丰富的内涵,它的内容囊括着众多的知识文化与精神文化,不仅是一种形态,更是人类群体的一种活动。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华夏祖先与传统文化的鼻祖所创造,再通过华夏儿女在经历了我国特色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后,不断增添新的文化色彩与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我国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具有四种基本特色。其一,是代代相传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到现今时代还能够延续的传承,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代代相传的特色。它能够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中断地被延续与发展,不断的被每个文化发展时期所运用;其二,是浓厚民族色彩的特色。这种特色是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之处。基于这种浓厚民族色彩的特色,它能夠切实地反映出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内涵与底蕴,让每个时期的人们对我国的民族风俗风情、民族习性、民族传统品德、民族特色语言、民族特色的精神形态等都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充分彰显出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族特色的真实魅力与民族特色文化价值;其三,是悠久的历史特色。在众多的历史文明创始地中,中国是最重要的创始地。它不仅有着五千年之久的人类历史文明,还有着空前的文化融合性,它是中华华夏祖先与儿女共同缔造的历史文化成果。我国的传统文化并非是历史陈列品,而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果实,是华夏子孙流淌在身体里的新鲜血液。因此,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性,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我国属于双重性的传统文化,主要是由于这种文化既包含着传统的文化理论,又蕴含着每个人类文明发展时期的文化内容。而传统的文化理论又具有着永久性,而每个人类文明发展时期的文化内容又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双重性的文化特征。而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性特征,我国为了实现新时代的传统文化变革,就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的转变,留下积极有教化寓意的文化理论内容,把封建保守的文化理论内容剔除出去,并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的融入先进的文化理论内容。以此,来丰富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是建设中华文化思政教育的关键因素。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坎坷磨难后,才取得了如今辉煌成就,造就了当下一直被人们所传承与弘扬的中华文化。那么,通过把传统文化与高校的思政教育融合到一起,不仅能够更好的教化我们的高校学生拥有最高尚的思政品德,还能够让高校学生切实领略我国华夏文明的思政精神。让传统文化的三观与现实的三观相融合,给予高校学生最客观而真实的三观理念。让传统文化与现实思政文化中的核心内容相互磨合,让高校学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并通过传统文化精神与客观实践的并行发展,建设出最有现实价值的传统思政教育大环境,培养出高素质的高校人才,切实的满足国家对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综合性文化人才的强烈需要。
其次,为培养我国高校学生高贵的品格铺下坚实根基。高贵的品格,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培养学生最为基本的教育原则之一。那么,通过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让高校学生的文化精神與思政品德和谐统一的发展。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让传统思想内的高尚品德汇入高校学生的内心深处,让他们体味这种高尚节操的独特之处。再加之现实的思政教育理念,让一切高尚的思维理念包裹着高校学生,让学生提高对自己的品格追求,升华自己的道德与品德修养。这种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理论,以现代化教育形式的新型思政教育方法,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理论与现代化教学形式的结合,还能够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现实作用。切实的满足如今高校的思政教育需求,培养高校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高贵的中华品格。
最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应对全球文化发展的时效性。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各种错综复杂的文化不断的融合发展,这对于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那么,通过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的高校思政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全球文化的强烈冲击,还能够提高其在应对全球文化发展的时效性,设防于西方不利于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理念与文化,并将我国古典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通过利用传统文化的优质文化资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底蕴,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增添更多的色彩。
二、探究制约高校思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问题因素
(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被削弱
当今是科学技术兴盛的时代,为西方文化的传入提供了契机。西方文化日益传入我国的文化领域,导致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力被日益削弱,很难再发挥出原有的影响力。据相关数据统计,针对于节日的话题上,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忽略了我国传统的节日,却日益崇尚西方的洋节日,这种节日文化的走向十分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继承发扬,导致我国许多传统节日被人们所淡忘。
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是如今社会观念发展的动态表现。基于这种文化现状,导致我国的传统文化被不断的压缩,很多优质的文化内容与观念变得模糊不清,很难再发挥出原有的教化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日益盛行,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迷恋于网络交流,而忽视了最传统的交流方式,导致我国传统的交流文化被忽视殆尽。而传统文化交流中所崇尚的互帮互助,友好精神被高校学生所淡忘,在高校学生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严重的缺乏集体意识与观念的现象,不利于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缺失。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资源文化存在比例失调情况
多数的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时,并没有联系到传统资源文化。在具体的高校思政教育环节中,并没有增设传统资源文化的内容,并没有把传统文化的教化观念与高校的思政课题教育相结合。因此,传统资源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思政内容与观念,并没有融入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这也就无法使传统资源文化,在现实的思政教育中发挥出优势作用,更无法让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变得更具有现实意义。虽然,目前有些高校增设了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但往往都是形式化,并没有实际的主旨内容与鲜明的主题观念,因而并没有实际意义。
(三)严重缺乏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
据相关数据分析,多数的高校并没有设置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而少数的高校虽然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但却存在着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的现象,很难做好对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而这些在岗的传统文化教师,多数都不是传统文化专业的教师,而是临时接受这项工作的其他学科教师。这些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时,往往认准传统文化的死板教学理念,却忽视了传统文化教学也具备时代性。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还是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中,严重缺乏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更缺乏更多的实践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目前的传统文化教学,出现根基不稳定的状况,很难可持续的发展。
三、分析高校思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协调好社会文化价值观与传统文化
其一,把优质的传统文化内容与观念发扬与继承下去。在众多的传统文化内容与观念中,既有优质的,又有封建的。因而这就需要我国的高校针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综合性研究分析,要坚持取其精华原则,对传统文化进行分类整理。最后,把优质的传统文化内容与观念融合到思政教育中。从而协调好社会文化价值观与传统文化,让二者互相融合,互相发展,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其二,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思想文化内容。要以除其糟粕为原则,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文化内容与思想理念,进行合理的剔除。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健康向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思想理念。协调好社会文化价值观与传统文化,让高校的思政教育不受封建文化的影响,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变得更具有现实意义,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二)调和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比例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该增设关于传统文化教学的课程,加强对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大力推行选修与必修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在整体的文化教学结构上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政教学比例的一致性,一定要不偏不重,讓高校学生深刻认识学习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政文化有着同等的重要性。针对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上,要深度挖掘涉及到思政教学的内容,并结合实际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教授给高校学生。这种教学不仅具有更高的实效性,还充满了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不仅提高了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知,还强化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
(三)重视建设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
对于没有设传统文化教学的高校,要进行传统教学教师队伍的组建工作。聘用具备专业化素质与能力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定期组织专业教学能力考核评估,以不断的提高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而对于已经开设传统文化教学的高校,要对其实际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进行有效的完善工作。对于并不具备专业化素质与能力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要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培训,让传统文化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来进行后续的教学工作。此外,还要吸纳更多的传统文化教学专业化教师人才,定期组织高校的传统文化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大比拼。以此,来提高传统文化教师的竞争力,让他们在自己的教学领域中不断的探索研究,促进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后发挥更大的优势性作用,从而培养出具备良好传统思政品德的高素质高校学生。
四、结束语
对于我国的高校学生教育来说,不仅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进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的做到文化教育不忘本的基本原则。通过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让我国的传统文化为如今的思政教育增添优秀的文化内容与观念,让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精神传承下去。高校学生在接收思政教育的同时,更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帮助高校学生构建起优秀的思政品德与精神,充分迎合当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高校学生充满了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让良好的思政教育文化,在高校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深蒂固。
参考文献:
[1]李小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解析[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75-79.
[2]孔宪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05:10-11.
[3]苏珍梅.关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6):118-119+125.
[4]杜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87-95.
[5]何文婷,任一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6(22):226-227.
[6]黄青青,陈武耕.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7(06):165-166.
[7]崔文君,韩丽娜,吴倩.儒家君子理想人格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价值探寻[J].高教学刊,2016(10):215-216.
探索理论社会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言习得;认知过程;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学转向
20世纪80年代,基于普遍语法的研究在诸多二语习得理论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学派以研究人类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为其主要目标,试图解释第二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20世纪90年代以后,二语习得领域出现了新的研究路径,人们开始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探索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如以Lantolf为代表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和以Watson-Gegeo为代表的语言社会化理论(Language SocializationParadigm)。这两种理论模式相辅相成,不仅体现了将语言系统复归于社会系统的认识观,同时也反映出了当下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趋势。本文拟从其理论基础和主要观点等方面对这两个理论模式进行简要评述。
一、理论基础
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均侧重研究学习者如何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来发展语言认知能力,但其理论基础并不完全相同。社会文化理论基于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对儿童心理与认知发展的研究,认为语言符号具有社会属性,语言学习就是社会活动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儿童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借助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不断重构自己的心理结构。因此,在Vygotskv看来,语言学习过程就是连接社会语言和心理语言的支架,学习者则是在复杂的社会认知任务中的积极参与者。Vygotsky关于调节、活动、支架和最近发展区等概念的论述形成了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核。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Lantolf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将Vygotsky的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进行了不断的解读,并尝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揭示二语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过程。
语言社会化理论最早是由人类学研究者Schieffelin和Ochs提出的,后来被Watson-Gegeo等一批学者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根据Schieffelin和Ochs的研究,将语言社会化定义为儿童或初学者通过语言形式的学习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其间包括接受相应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习俗。其概念的形成可追溯到早期人类学家Sapir和Who等人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论述,即认为儿童在获得语言的同时亦形成了自己观察世界的视角。然而从其心理学基础看,语言社会化理论同样受到了Vygotsky的学习理论影响,即强调交际活动中的语言运用在心智功能发展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另外,生态语言学的整体论思想也为语言社会化研究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为此,学界有人主张从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出发分析和研究语言,把语言的学习和社会文化的适应看作同一过程,即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作为二语习得领域的两大新兴流派,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均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前者的理论来源为认知心理学,后者则主要源于语言人类学的研究;社会文化理论着眼于社会心理的互动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语言社会化理论则把儿童对语言、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学习看作三位一体的连续性的过程。
二、主要观点
在语言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背景下,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从不同侧面对语言习得现象进行了解释,两者虽有一些重叠的地方,但仍不难看出其观点上的差异。根据社会文化理论,人类独特的高级认知功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一辅助工具的调节才能得以发展起来。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儿童或不成熟的个体总是离不开父母、老师等他人的指导或调节,所以儿童的语言主要经历了从社会言语、自我中心言语、自我言语到内在言语的发展路径。其中,自我言语是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常见形式,儿童的这种自我话语不是针对外在的谈话伙伴,而是有意或无意的自言自语。儿童常用的自我话语形式包括模仿、重复等,在交互作用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可以作为语言发展从外部转向内部的过渡阶段。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这种自我言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后进行的针对成人二语学习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学习者的自我言语能够帮助他们进行自我纠正,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程度。
除了调节理论和自我言语之外,社会文化理论还阐述了活动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者将活动定义为心理发展得以实现的社会实践,包括主体、客体、行动和操作的集合。对语言习得而言,活动的意义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增进语言规则内化的社会文化背景。目前,活动理论在二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主体性研究、词汇学习、交互活动分析等。
另外,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的作用在于协调社会互动和更高层次的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为揭示二语学习者可能达到的心理表征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Kinginer从技能、支架和元语言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最近发展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就技能习得而言,Kinginer认为,就是在语言课堂中,学习者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交际活动,发展其语言使用的技能。而所谓支架就是能在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儿童通过他人调节的方式完成原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的一种辅助物。Kinginer提出了支架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两种途径,即RIF(激发一反应一反馈)模式和IRE(激发一反应一评价)模式。Ellis的研究认为,支架对第二语言学习具有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初学者由于语言能力有限,如果缺少教师交互性的反馈,就很难在课堂上获得提高语言技能的机会。
与社会文化理论相似的是,语言社会化理论同样着眼于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关系,但其关注的焦点是学习者如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语言社会化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习者所参与的社会交互过程密切相关。在儿童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许多社会文化信息,如社会习俗和规范、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等都是通过语言的习得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系统的。因此,在儿童母语习得中,认知能力的建立与儿童的环境体验和社会交际密切相关,语言习得过程与儿童个体的社会化属于同一过程。由此可见,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必然会制约儿童所接触的语言形式,同时也对儿童如何使用语言产生
影响。由于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句法、语义和语篇能力的习得对儿童构建其语言与文化知识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基于上述思考,一些学者(Watson-Gegeo和Neilsen,Zuengler和Cole等)指出,语言社会化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母语习得研究,而且也能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现象。因为语言学习总是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各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直接影响所教语言的具体形式以及语言的表征方式。就课堂学习环境而言,其中蕴含的语言社会化过程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二语言课堂虽然无法复制外界的真实社会环境,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一种不同于母语文化的全新文化体系,有助于儿童和成人克服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促进语言社会化的进程。把语言社会化概念引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使语言、学习和认知等概念获得了新的解释。与传统的语言习得观不同,语言社会化理论不再把语言看作单一、孤立、理想化的系统,而是把语言和社会文化行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二语习得研究摆脱了模块化的语言观。
虽然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对语言习得的解释不尽相同,但两者均认为,语言与文化的习得以及认知水平的发展均取决于特定社会历史情境下的社会互动,这与过去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流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普遍语法为导向的研究剥离了语言的社会属性,着重研究语言内在的原则与参数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体现了人们对语言属性本质的再认识。
三、简要评价
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出现的社会学转向并不是偶然的,这与长期以来人们对语言习得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关。从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普遍语法学派的影响由来已久。根据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简称UG),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和尚未定值的语言参数,由于每个人的语言认知体系中都有uG知识系统,而UG体现了每个人的心脑语言机制,因而UG由一套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广义规则和原则构成。20世纪80-90年代的二语习得研究大都是在上述UG的框架里进行,并成为当时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流派。基于语言普遍性的观点,也有学者(如Anderson,Kasper等)主张把二语习得纳入认知科学的领域进行研究,认为习得一门语言意味着建立一套新的知识结构,应该在认知科学的框架内解释二语习得现象,社会文化在语言习得研究中则仅仅起着辅助l生的作用。
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Vygotsky的认知心理学观点,因此,两者都不否认认知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但与传统的普遍语法学派和认知学派观点明显不同。语言社会化理论强调认知源于人的社会交互作用,因此,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社会文化理论则把语言学习看作社会活动与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不仅展现了这一问题的多维视角,而且也是对语言习得认知过程复杂性的全新解读。
不过,无论是社会文化理论还是语言社会化理论,还都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就前者而言,有的学者指出,社会文化理论没有将语言本质作为一个系统做出深入细致的研究,难以回答一些涉及语言本体习得方面的问题。例如,二语初学者在习得英语过去式时,可能会将不规则动词(如go)误用为规则动词形式(goed),这种不正确的用法显然是学习者错误推论的结果,单从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很难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另外,也有学者批评说,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与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i+1”)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很难在实际研究中确定最近发展区的内涵。针对这一点,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者解释说,最近发展区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同活动,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则涉及被动性的接受过程。Lantol也曾辩护说,把最近发展区等同于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完全是一个误解。不过笔者认为,人们对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无论是在实证研究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难以准确把握最近发展区的边界,这也使得人们把对Krashen的批评指向了社会文化理论。
作为一个新兴的流派,语言社会化理论也存在概念解释不清的问题。就语言社会化这一概念本身而言,大多数研究者依然沿用Schieffelin和Ochs在人类学早期研究中所下的定义。其实,正如zuengler和cole所指出的那样,这一定义并没有揭示语言社会化概念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从广义上说,语言社会化是一个伴随人们终身的过程,不是仅限于儿童时期。因此,学者们在把语言社会化概念引入二语习得研究时,应该对其涉及的各种关系和因素进行明确界定,否则,就会由于概念的模糊而导致实证研究的解释力被削弱。其次,二语习得领域的语言社会化研究起步较晚,许多基础性的研究比较薄弱,这一点也得到了语言社会化研究者(如watson-Gegeo和Neilsen)的承认。另外,从研究方法来说,语言社会化研究不仅需要对学习者的语料进行微观的分析,发现语言认知的细微变化,而且还要研究宏观的社会文化结构对语言认知的影响。而如何将这两方面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四、结语
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趋势。虽然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对二语习得作出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其遵循的路线是一致的,即从社会情景互动的视角考察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为认识二语习得的过程和规律提供新的视角。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教学方面的启示。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对支架概念的论述,在课堂中组织合作学习,开展同伴互评作文等。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语言社会化的概念引入课堂,通过分析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课堂交际,发现课堂话语所蕴含的认知价值倾向,进而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实现第二语言的社会化。因此,在社会学转向的背景下如何将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应用于课堂实践,是二语习得研究者和语言教师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LANTOLFJP,THORNE SL.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besis of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WATSON K A,NEILSEN s.Language Socialization in SLA[M]//DOUGHTY c J,LONG M H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Blackwell,2003.
[3]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 Pre%1978.
[4]俞洪亮《口头话语分析与第二语言习得》导读[M]//BOXER D,COHENAD口头话语分析与第二语言习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5]高一虹,周燕习得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J].外语学刊,2009(1):123-128.
[6]SCHIEFFELINB,OCHSE Language socialization[J].AnnualReviewofAnthropology,1986(15):163-169.
[7]BRONERM,TARONEE Is it fun?Language play in fifth gradeSpanishimmersion classroom[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1,85(3):363-379.
[8]K1NGINERC,Defining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rnent in US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002,23(2):240-261
[9]ELLIS R.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nity Press,2003.
[10]WATSONGEGEO K A Mind,language and.epistemology:Towards alanguage socialization paradigm for SLA[C]//Plenary Address presentedat PacSLRF,Honolulu,October,2001.
[11]ZUENGLERJ,COLE K Language soclalizatio and second languagelearning LM]// HINKEL E Handbook of Research m 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Maha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
[12]CHOMSKY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Foils,1981.
[13]ANDERSON J.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M].Mass: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83.
[14]KASPER G“A”stands for acquisition:a response to Firth and Wagner[J].TheModemLanguageJournM,1997,81(3):307-312.
[15]李霞,兰英基于社会文化学派理论的第二语言学习观及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7(2):54-61.
[16]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17]LANTOLF J P,Thorne s L Sociocuh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learning [M].//VANPATTERN B,WILLIAMSJ. Theories i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ion. Mahwah: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s,2007.
探索理论社会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是社会创业文化的校园形态,是高校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延展,是青年学生社会化的新载体和新形态。高校校园创业文化蕴含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体期望,体现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体内容,提供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优化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校校园;创业文化;青年学生社会化;主体期望;主体内容
社会化是社会以其特有的文化将新的成员不断教化,使之成为符合要求的“社会人”的过程。青年学生社会化是在其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继续社会化,是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深入学习、吸收和创造社会文化,学习和掌握社会所需要的技能、规范和行为方式,逐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能自觉担任一定社会角色的过程。青年学生社会化与青年学生进行职业准备和走向职业生活直接相连。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是社会创业文化的校园形态,是人们在创业实践和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形成的关于创业的观念形态、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精神面貌等的总和。校园创业文化根据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选择和设计自己的价值目标、生活样式,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与情感,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从社会化理论的视角,深入研究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升华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体期望,拓展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题内容,优化青年学生社会化的条件和途径,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HJ*4〗
一、校园创业文化蕴含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体期望
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而这种创新型人才必须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并举,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青年学生作为当前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具备创新能力,敢于责任担当,集体主义观念强,品格坚毅,心理素质优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毫无疑问是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主题期望。“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于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1\]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富含创业特征属性,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特定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不断地传承结晶为自信乐观、勇于竞争、敢于承担、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团结奉献的创业精神,并融入校园文化,形成校园创业文化中具有独立形态和功能的最基本要素,与大学教育的特定功能呼应贯通,蕴含着对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题期望,也是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体要求。
从本质上讲,校园创业文化体现了当代大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其包容独立个性,容纳不同观点和思想,鼓励独创性,尊重多样化,促进青年学生的思想解放,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使其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主体性得以张扬。高校校园创业文化作为校园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其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崇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敬业、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等价值理念。高校校园创业文化的这些特质,有利于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化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价值认同,满足成就感、归属感等心理需求,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与此同时,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所蕴含和传承的科学文化知识,可有效地优化青年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青年学生的创业过程是立足创新,不断超越的过程,也是艺术化地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超脱狭隘的情感世界和创新创造的自由天地。“社会化机制是将文化模式(价值观、信仰、语言和其他符号)内化到人格系统,进而制约其需求结构。”\[2\]青年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社会化过程中,受校园创业文化的影响,不断了解自己与社会期望或他人的差异,正确认识社会对自己的期望,不断进行社会认同,学习和内化创业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态度目标和行为方式,逐渐塑造正确的自我意识,不断培养创业社会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社会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集体、国家和社会不断创新、敢于担当、勇于开拓、艰苦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宏伟志向,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校园创业文化体现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体内容
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青年学生的社会化任务也更艰巨,水平要求也更高。当前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体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思想政治社会化,即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认同和接受主流的政治思想、政治原则、政治制度,使其成长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利、承担应尽义务、具备一定政治能力、促进社会稳定的合格公民;二是道德社会化,即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使青年学生形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个人品德;三是法制观念社会化,即使青年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形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养成自觉的守法意识;四是知识技能社会化,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建构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五是心理水平社会化,即培养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优良心理品质、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的心理行为。具而言之,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体现了以下主体内容:
(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业不仅仅是一味追求经济财富,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开创、发展、引领、主动的态度,是识别、形成、实现生活愿景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想法,或者只是更好的做事的方式”\[3\]。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时代的理性呼唤,必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核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扰,杜绝有违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的成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行为规范,使社会规范通过教育或舆论氛围影响等方式,内化为青年学生自身的信念、习惯或行为准则。这一内涵必然使青年学生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奉献国家、贡献社会的崇高精神,引导他们崇尚爱国、诚信、公正、法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
(二)强化了青年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
高校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培养企业家、商人,更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怎样把财富或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是通过创业带动学业,促进就业,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学会学习。创业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创业者不断学习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以提高综合能力的过程。创业者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活动,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如科学技术知识,管理学、经济学、法律方面的知识等;必须具备综合能力素质,如创新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本身就蕴含并传承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也是必要的教育途径。创业教育、培训等显性课程,可以直接向青年学生传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优化知识结构;创业精神文化氛围等隐性课程,又能够激发他们的创业和成就动机,深度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创业实践等创业行为文化,是青年学生切身体验和实践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提高综合技能的现实平台,能有效利用“创业的拉力效应”促进他们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外化。
(三)促进了青年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心理素质是创业者的基础心理条件,反映了创业者的意志、情感、态度和动机等。一方面,创业过程充满曲折、艰险、竞争和矛盾,但“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一过程磨练和造就了创业者处变不惊的心态、愈挫愈勇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拼搏进取的品质。另一方面,成功创业者的经历和创业成功后的体验,会激发正在创业和有创业意向者强烈的成就需要和成就动机。“98%的人把‘个人成就感’列为第一重要推动力,其中70%的人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4\]个体一旦确立强烈的成就需要,就会期望自己能做得更好,渴望更卓越的标准,也会经常通过评价自己来衡量自己取得的进步,从而引导其形成较强自尊和充分自信,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认同。
三、校园创业文化提供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讲,高等学校是为青年学生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专门学习机构,给学生提供了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化受教育条件及物质资源基础,营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氛围,提供了有效的制度规范保障及和谐的群体环境等。“社会的文化提供了个人赖以生存创造的原材料。如果文化贫乏,个人便会受害;如果它丰富灿烂,个人便可能得到大大发展的机会。”\[5\]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具有倡导并富于开拓、创新、兼容、与时俱进的特质,把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精神、创业成果等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根据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按照高等教育的目的,确立新的价值目标体系,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成长、成才、发展、〖JP4〗创造所需的丰厚的“原材料”,为青年学生的全面社会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一)提供了青年学生社会化必需的正规教育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必要基础和平台,其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和渠道,有利于帮助青年学生系统地掌握并切身实践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包括创业学、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计算机管理软件、政策法律等课程知识,还坚持人文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多学科、多层面的知识融合,有效地拓宽了青年学生的知识视野,优化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创业教育课程还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培训和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培养实践能力。教学中多采用探究式、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此外,高校创业教育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态度和兴趣不同、创业起点和创业领域不同等因素,因材施教,满足青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奠定了青年学生社会化必需的物质基础
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创业文化的重要形态,主要是指学校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场所、设备、资金、成果等教育教学资源,为青年学生实践专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提供了物质条件。首先,高校丰富的图书和信息资源,是满足学生知识学习、信息获取的优越条件;第二,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不同专业领域的实验室、实验平台、实验器材等,能充分满足学生进行科技试验或产品开发,实现科技创新和创业的需求;第三,特定的素质教育场馆、创业园区、创业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和发展所需的实践或办公场所;第四,通过举办科技创新赛事、课题项目申报和直接资助等方式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和鼓励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强化了更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鼓舞了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发了他们创新创业的动机,培养提高了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构建了青年学生社会化必要的制度规范体系
校园创业文化的制度文化一方面包括创业实践相关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既保护了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权益,也指导和约束着他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包括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相关的规章制度等,保障创业教育的大力实施和有效推进。青年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和文化熏陶时,也在学习这些制度文化的内容。在他们的创新创业行为和热情得到激发和保护的同时,也受到制度规范的约束,并能不断地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因为“既然社会成员的需要由文化提供满足的机会,那么同一文化下的社会成员实现需要的方式也就受到文化的制约和规定。”\[6\]相关制度条例的制定和完善是高校推行创业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从办学理念到组织领导,从教学管理到学生管理,从文化实践到资金保障等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科学机制。
(四)营造了青年学生社会化必要的精神文化氛围
创业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创业文化的灵魂,蕴含在学校校训、标识、教风、学风等校园精神文化中,物化为标志性的人文景观、创新创业成果展示或创业成功人士宣传画廊等物化形态,体现在各种创业文化实践活动中及优秀创业社团、优秀创业团队与个人身上。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是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创业教育,转化为教育目标明确的校园氛围,具有隐性教育的特征和功能,通过其中的符号、语言、蕴含的价值观念、规范和行为方式,能自然地把创业文化的精神特质内化为青年学生内在的心理品质和文化精神,是其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五)提供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和谐群体环境
同辈群体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7\]校园创业团队是以特定的相互关系和方式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同辈群体,团队成员具有共同志趣、需求和目标,以及特定的结构形式和约定俗成的规范。校园中学生组建的各种创业社团、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团体组织,在学习和创业实践活动中,能够彼此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增强对创业的信心,成为青年学生促进学习、培养创业意识和技能教育的有效载体,也为其社会化提供了和谐的群体环境。
四、校园创业文化优化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具体途径
青年学生社会化的目标是帮助青年学生以社会建设者的身份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高校创业教育是青年学生专业教育、思想教育等新的维度。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形态和载体,是传统校园文化的有益补充,从系统到单一、从正规到俗成、从课堂到课外、从显性到隐性,使青年学生把“现实的或想象中的他、所处环境间有规则的相互联系、现实的或想象的环境特性转化为内在的规则和特性”\[8\],潜移默化地实现创业文化精神的内化,很大程度上创新和优化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现实途径。
(一)系统正规的创业课程教育拓宽了青年学生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正规系统的教育方式,是增长学生知识的主渠道,是青年学生大学期间继续社会化的主要途径。科学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厘清和完善与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其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拓宽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途径,也丰富了社会化的内涵。创业教育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教育,除创业学本身外,还涉及到经济、管理、法律、心理等学科,有时也会兼顾人文学科和美学等,同时提倡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从而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其全面发展。另外,创业课程教育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多采用探究式、讨论式,特别是在创业实习和技能培训中,可以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时空里,围绕自己确立的创业目标自主学习,掌握技能。
(二)创新创业实践拓展了青年学生技能培养的现实平台
“身体的实际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9\]创业实践活动,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模拟创业和实际创业等,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加实践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了实际嵌入创业实践的途径,使他们以创业者的角色体验创业的过程,实践锻炼自身的专业和创业技能,培养创业者的优良品质,学习了解相关制度和规范,促进社会化的进程。为支持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高校提供资金、场所、硬件设备、制度保障等,使他们更多、更广、更深地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直观地体验和理解创业,提高自身科学技术知识及技能水平,提升综合能力,特别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因此,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技能培养平台,为增强学生创业者角色扮演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三)校园创业文化活动丰富了青年学生素质培养的直接方式
“校园文化作为影响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因素,其范围已超出学校的常规教育,影响广度和深度都非常大,具有整体引导、点滴渗透的效果。”\[10\]校园创业文化活动渗透着创业教育的内容,蕴含着创业精神,是学生对创业文化最直接的体验,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学生素质培养的最直接方式之一。校园创业文化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创业文化节、创业事迹报告会、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培训班、职业规划大赛等。学生在特色鲜明的创业文化活动中,自然地接受创业文化的熏陶,不断明确创业者角色期望,体验创业者角色情感,强化创业者角色认知,实践创业者角色扮演,积极培养自身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
青年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高校校园创业文化穿透校园围墙,与社会文化尤其是创业文化紧密相联,为青年学生社会化提供了更丰富的环境、更便捷的条件、更有效的途径,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和参与能力,便于他们日后进入社会的角色的适应和扮演,对他们的社会化过程起到重要的引导、教育及服务作用。“事实上,社会化是人类可以施加作用的过程。人类并非只是等着接受指导或安排的被动对象。个体通过不断推进的社会互动过程逐步理解并接受社会角色。”\[11\]青年学生作为社会化的主体与客体,既是社会化的对象,又以自己的社会化行为影响社会化过程,推动社会发展。加强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建立政府主导、高校实施、师生参与、社会支持的全员参与机制;需要不断完善创业文化理论、创业教育教学、创业实践应用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高校特点、时代特征的高校校园创业文化体系。总之,只有多方并举,形成合〖JP4〗力,才能真正实现以高校创业文化建设为依托的促进青年学生全面社会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15.
\[2\]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 邱泽奇,张茂元,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8.
\[3\]弗雷德里克,库洛特克,霍杰茨.创业学\[M\].蒋春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
\[4\]贺尊.创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7.
\[5\]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40.
\[6\]风笑天.社会学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47.
\[7\]米德.文化与承诺\[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17.
\[8\]李维.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875.
\[9\]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28.
\[10\]路瑞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8):4344.
\[12\]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
探索理论社会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本文从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对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方面对何卫华撰写的《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与“希望的资源”》(2017)一书进行了评析。该著作分析了文化研究作为政治事件出现了历史语境,探讨了文化中蕴藏的政治和革命要素和大众传播的政治潜能,揭示了文学表征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间的关联,运用威廉斯的观点论述分析了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本文认为,通过文化研究理论的比较和对比,该著作清晰地阐明了威廉斯理论的独到之处和现实意义;以威廉斯的文化批评为视角,对一些经典文学文本进行了重新解读;引介了威廉斯的独特的文化研究术语,加深和拓展了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大众文化;意识形态;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希望的资源”
作者简介:桂宏军,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文化是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超级大国的地位依靠的不仅仅是其经济和军事力量,也是由于其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文化影响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凝聚力,中华文明几千年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代代相传的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中就有文化自信。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何卫华的《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与“希望的资源”》可以说是应时之作。正如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一样,文化一词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广泛和多样,文化理论的兴起与当代社会转型以及相关知识生产有紧密联系,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观察角度的改变,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變化(王逢振 1)。在当前全球化趋势和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原有的界定不足以解释这些新的文化现象,而互联网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众性,而威廉斯的文化理论的重要观点就是文化的大众性,因此威廉斯的文化理论对于评判当前的互联网背景下的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与“希望的资源”》包括导论和结语共七章,该书分析了文化研究作为政治事件出现了历史语境,探讨了文化中蕴藏的政治和革命要素;探析了大众传播的政治潜能;论述了文学评论中“文化批评”方法,从“情感结构”、“惯例”和“可知共同体”的角度揭示了文学表征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间的关联;运用威廉斯的观点论述了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分析了中国的大众文化,指出大众文化具有颠覆性、民主性、娱乐性、介入性的特点,中国的文化研究可以从威廉斯的思想中汲取养分,成为威廉斯意义上的“希望的资源”,从而推动中国的文化民主化及和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何卫华 229)。在当今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如何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何让大众传播不受资本逻辑的控制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潜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威廉斯的理念对以上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在这几个方面。
一、文化研究使命的再省思
“文化研究”的定义犹如“文化”一样,也是难以简单确定的,因为文化研究的兴起是多重文化背景交织的结果。通俗文化各种新形式、青年文化、反传统、新媒体等,加之由于移民和散居现象出现的跨文化特征,这一切使得文化固有的边界和传统的定义被不断打破,因此文化研究理论随着时代在不断继承和发展中。本书作者立足当前的历史语境,研究了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探索了威廉斯的思想渊源,既有和马克思、阿诺德、艾略特、利维斯思想、福柯、鲍德里亚的比较和对比,既有纵向的追溯,也有横向的梳理,作者通过这些比较和对比论述了威廉斯的文化理论。
作者首先论述了对文化内涵的政治和革命的重构,威廉斯对他所认为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了重新建构,重新阐释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二者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而是不可分的、相对的(229),这为文化的政治介入提供了理论依据。威廉斯将文化重新定义“一整套生活方式”,这一定义将利维斯的精英文化所忽略的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引入到学术殿堂内,从而强调了文化的能动性和介入性,威廉斯将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实现部分地寄托在包括大众文化的“文化”上。这里作者用“霸权”、“主导文化”、“残存文化”和“新兴文化”(85)等概念清楚地论述了威廉斯的文化观,威廉斯用类似解构主义的方法,消解了文化的霸权表象,取而代之的是普通大众都参与的“共同文化”,“共同文化”是由差异性的个体共同参与建构的,这与以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者对“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的反抗类似。作者通过与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比较论述了威廉斯所认为的大众传播的政治潜能。威廉斯认为当时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一方面会成为利益阶层的新的、强有力的和高效的操控手段,在鲍德里亚所描绘的后现代社会中,媒体制造的各种影像逐渐取代了现实,能指和所指已脱节,“真实”的内容已不复存在,人们接触到的只是各种“漂移”的符号。另一方面,新的传播技术不仅可以将信息更高效传播给更多人,也能让更多人更便捷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之中,促进了民主的实现。
从威廉斯的文化理论的大众性和介入性的特点对于当前中国文化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底层文化和各种非主流文化不断走向前台,冲击着传统的精英文化,这一进程可以被认为是威廉斯意义上的“文化民主化”。当今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政治更加开明,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传播手段更加多样便捷,这些使得文化生产、文化需求和消费有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当今整个社会的结构性转型中,大众文化的崛起有其必然性。从威廉斯文化理论的大众性和介入性的视角看,中国的大众文化中有以下特征:大众文化的颠覆性,文化民主性不断增强,受众的主体性,政治性。
在威廉斯那里,作为“介入性”知识,文化研究承载着重新激活英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在当下中国语境中,文化研究不仅仅是以理论话语的形式存在,也能够不断介入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213)。在威廉斯那里,文化研究的目标是为底层代言,在关注边缘人群文化形式的同时,还必须深入分析其中的政治潜能,通过对边缘群体文化的关注,可以更好地让整个社会关注到这些群体。同样,在当下中国,通过各种新型文化媒体对一些弱势群体的曝光,引发社会和政府关注,从而有可能使他们的生活改善。
二、经典文学作品的重新解读
文学作品的解读有多种理论,有的聚焦于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容或形式,如新批评理论和结构主义理论;有的强调作者一方,如现象学批评文本的本质是作者写作时头脑中的纯粹的意识,与作者的生平无关;有的关注的是读者一方,如英伽登认为读者在阅读中确定作品中的未定点和填补其中的空白;有的关注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如解构主义。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文本的含义发生了蔓延,新的文本尤其是纸质文本以各种形式出现,新的历史语境下文学研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研究的兴起使人们不再拘泥于对传统定义的文本进行单一的内部研究,即那种依据文学文本中的语言层面,从语言结构、语义、修辞方法等角度对文本内部的构成性因素逐层加以分析的方法,而是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对文本的生产机制、传播、移植、旅行和接受的全过程进行扫描,从中透视出问题所在(王逢振 105)。这种从社会发展的动态角度观察文本的演化的文学评论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原有研究方式的不足。
作为一种文学评论方法,“文化批评”探索文学表征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间的关联(何卫华 27),这种批评有特定的政治使命和现世关怀,这种发掘文本的字里行间的权力和意识形态暗流的方法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角度,很多经典作品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重新解读。《傲慢与偏见》描写的是作者生活的乡村的绅士的日常爱情婚姻故事,没有提及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但小说中的悠闲宁静温文尔雅的乡村生活是建立在作者所忽略的对社会底层的剥削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的基礎之上的,小说中描写的“可知共同体”实际上是作者有意选择建构的结果。 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小说将美国人的“天真”和“纯洁”与欧洲人的世故和颓废进行了对比,但实际上去欧洲的美国人都是百万富翁,他们的“纯真”是建立在以不纯真的手段获取的金钱上面的,因此詹姆斯笔下的人物缺乏现实基础,是作者有意选择和建构的。同样,简·奥斯丁小说中呈现的田园风光和悠闲的乡绅生活所掩盖的是社会底层生活,《简·爱》中的爱情故事中罗彻斯特的财产也来自于他在牙买加的殖民产业。《呼啸山庄》讲的是炽烈的追求平等自由独立的爱情故事,并不涉及政治经济制度,从威廉斯的“文化批评”的角度看,作品中对强烈的情感的描写的表征下面是对“可知共同体”所体现的压制性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反叛。《远大前程》描写了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发展,揭示了主人公对进入上流社会的期望以及幻想破灭后的道德感受和精神反思过程,然而故事中主人公的成长是以海外殖民为背景和基础的,小说中的殖民被赋予了魔力,为现实矛盾提供了一种想象性的解决方式;殖民地可以神奇地改变人的经济社会地位,借助这一戏剧性因素,小说中的各种矛盾和现实社会问题得以解决。在诗歌中,田园诗将乡村理想化,呈现的是虚饰的、被扭曲的和充满着意识形态的乡村图景,“反田园诗”展示的则是对抗性的想象乡村的方式,通过描写乡村生活中的苦难、剥削和压榨,揭露和批判田园诗所传达的虚假意识形态。
三、关键理论术语的重新探析
本书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对威廉斯的一些文化研究术语进行了重新探析,术语是理论的凝练和现象的抽象,这些术语对于提高文化批评的理论深度和视野广度具有很大意义。上面提到的“可知共同体”是文本呈现给读者的社会空间,对读者而言,这一空间中的人物、情景和事件是真切的、实在的和可知可感的存在。实际上,“可知共同体”往往不能反映碎片化的现代社会,“可知共同体”受到作者主观因素的限制,是作者有意的选择和建构(178)。“可知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弗里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中的辩证性、整体性和历史性的观点。詹姆逊认为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例如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是不可分割地同一个更大的整体(如更为广阔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是和作者的思想意识联系的,而作者的思想意识又是历史语境的一部分(Selden 113)。因此作品的内容必然有主观的和历史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威廉斯的“可知共同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观点。
“情感结构”和“惯例”等文化研究术语的引介也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通常研究文学作品往往是把作品放在政治经济的背景下考查,而威廉斯的“情感结构”不同于这种政治经济背景,政治经济背景的角度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决定论,即文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也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威廉斯的“情感结构”也是作品的时代背景,但它强调的是通常所用的分析概念所不能传达出的那种独特的对时代的感受、情感和切身体验,其中有“客观的”整体生活方式,也有个体的现实体验,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是林林总总的生活整体(何卫华 152)。“情感结构”比经济基础的内涵更丰富细腻,而经济基础角度的文学作品研究所看到的往往是一种被动的简单的粗线条的反映。“情感结构”和文学作品的意义能更好地契合,例如埃德蒙·斯宾塞的《仙后》中表现的勇敢忠诚的骑士精神和《爱情小唱》中用色彩绚丽的形象对真挚热烈爱情的描绘与伊丽莎白一世的太平盛世文化繁荣的“情感结构”有很好的契合,而马修·阿诺德的诗“多佛海滩”的景物描写中流露出的低沉忧郁的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当时社会的市侩风气的“情感结构”有紧密的联系。
在威廉斯的文化理论中,“惯例”是指“艺术和文学中某种也已确定的关系或这种关系的背景”,例如在戏剧中,观众和演员的类型、戏剧中人物的打扮装束、人物对话、角色出场和介绍都有章可循,威廉斯用“惯例”来剖析文学形式中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操控(158)。例如萧伯纳的戏剧把握各种社会问题,描写各种社会腐败堕落现象,其内容的中心是社会批判,但由于其中的机智俏皮风趣的对话和传统的戏剧形式等“惯例”,读者往往不一定能充分感受到作者的社会批判性,而荒诞派戏剧的内容所揭露的社会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虽然不及萧伯纳的戏剧,但因其戏剧形式对“惯例”的突破,给读者的社会批判性感觉更强烈。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中研究了形式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称之为“形式的内容”或形式的意识形态分析,即文学作品的形式中隐含着意识形态的内容(马新国 569),威廉斯的“惯例”体现了这种观点。
此外“城市”和“乡村”也被威廉斯作为文化研究术语,用来阐释当下世界格局中的等级秩序,这是威廉斯最富创新的分析之一(何卫华 172),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似乎城市和乡村的二元对立已经消失。但威廉斯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全新阶段,各种压制和剥削表现得更为赤裸和强烈,这种本质同样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为了攫取市场、原材料和势力范围,通过政治、文化和军事干预,遥远的异国他乡演化为工业化了的英国的“乡村”,例如爱·摩·福斯特(E. M. Forster)的《印度之行》中的印度。这一理解新型殖民关系的视角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更为广阔的视角。
在威廉斯的思想中,威廉斯不断将目光转向现实社会,将大众文化的民主化和各种现代传播手段视为“希望的资源”。正是对文化研究精髓的精准把握,何卫华因此在这本著作中始终强调,文化研究不应该仅仅描叙文化现状,还应该介入社会,烛照未来(217)。对代表大众文化和蕴含意识形态的“希望的资源”的研究对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本评论所選取标题之意义所在。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何卫华:《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与“希望的资源”》。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He, Weihua. Raymond Williams: Cultural Studies and “Resources of Hope”.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7.]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Ma, Xingu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ture Theory.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2.]
Selden, Ramen.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王逢振:《文化研究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Wang, Fengzhen. Cultural Studies: A Selected Reade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责任编辑:刘晓燕
探索理论社会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土木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任务。目前, 我土木工程的安全形式有所好转, 但与国外先进国家比较, 还存和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安全文化方面。本文从安全文化理论入手, 剖析我国目前土木工程事故原因, 分析我国土木工程安全文化现状, 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为土木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提供帮助。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设;安全现状;风险监控对策
土木工程建设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项目依然较多,由于施工环境、施工管理、安全监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同时也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风险监控系统,从而造成建筑事故频发。因此,要推动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就要从风险监控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入手,提高对于工程建设的安全现状分析,从而全面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一、安全文化与土木工程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观念、制度、行为与物态的总和。在文化观方面既包含精神、观念等意识形态的内容,也包括行为、环境、物态等实践和物质的内容,其根本的目的是事故预防,即保护企业员工的安全和健康,降低企业的财产损失。
安全生产一直都是土木工程建筑业所追求的目标。资源是任何一个建筑企业的主要资产。土木工程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施工管理的重点是在不牺牲工人的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人的生产力,同时工人需要用正确的心态、信念、价值和态度来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强大的土木工程安全文化既需要有效的管理制度,又需要组织内人员的行为的提升。塑造这样的文化需要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的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也需要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在建设供应链上所有成员的参与。
二、木工程建设的安全现状
我国在土木工程安全文化反面的研究还处起步阶段, 近年来,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 建筑市场非常活跃,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木工程安全文化的进步, 并且建立了一些相关模型, 知道安全管理, 总的来讲, 土木工程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方式。结合我国国情, 运用安全文化的思想来构建安全管理系统, 科学系统的解决土木工程安全问题, 促进建筑业安全文化建设与项目管理工作的进步。
三、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土木建筑行业的技术人员素质较差,由于工程建设数量的增多,从而拉动了对于建筑人才和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也造成了工程人员的安全意识较低,从而容易引发相应的安全事故。再者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着赶工期的现象,部分施工方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土木建设的客观规律,在地质勘查、施工方案设计、施工安全管理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的漏洞,从而酿成了安全事故。最后是土木工程的层层转包, 造成了工程转包给没有安全资质的施工单位,同时也造成了对于安全监控的责任归属不明确,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部分施工单位甚至存在着恶意偷工减料的现象,给工程的安全施工留下了一定的隐患。
在风险监控研究和应用方面研究较少,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对于辨识和评价,没有对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同时风险监控工作和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工作脱节,造成了土木工程建设风险监控缺乏针对性。此外对于风险监控系统中的预警和控制等关键参数缺乏科学证明和理论推测,安全风险的控制参数设置不能满足工程安全性的需求。
在法律法规和管理标准方面,虽然我国针对建筑行业的风险监控工作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施工标准,但是对于细节方面的约束依然力度不足,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机制,造成了土木建筑行业的管理不规范。在当前的施工建设中,往往存在重视项目建设,而忽视施工过程中安全性的控制,对于一些风险等级高的施工工程,没有采用严格的控制参数,从而造成安全事故频发。此外我国的安全风险监控的相关法律较多,对于监控责任主体的规划不清晰,施工单位往往要承担几乎全部的风险监控任务,从而造成了工程建设风险的转移,这也增加了工程安全事故在施工阶段爆发的概率。
四、加强土木工程建设风险监控的相关对策
1.建立科学有效白勺土木工程安全文化模型。结合我国目前土木工程安全现状, 将人、组织、环境作为安全文化模型的三个层面, 进行安全行为、安全意识、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来指导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2.完善工程风险监控体系可以对工程勘查阶段、设施阶段、施工阶段进行全面的控制,降低安全风险的潜在爆发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风险监控中广泛应用,例如WEB、GPS 和GIS 等监控系统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监控工作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风险监控体系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加强对于风险的识别能力,同时结合相应的工程数据设置来对风险安全等级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在整个工程过程中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动态监控, 分析各种参数的变化状况,及时发出预警情报,实现了工程建设风险控制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3.提高施工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安全理念。施工过程中, 应该根据岗位需要, 有针对性的进行关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安全王里念的灌输, 使管理者与施工者能够形成正确的安全文化价值观, 提高管理能力与施工技术水平, 增强处理安全隐患与事故的能力。
4.提高监理队伍的专业素养。安全管理素质对于监理人员非常重要。具备充足的安全知识与专业知识, 能够使监理人员在工作时, 很好的履行监督职责, 及时发现并扫除安全隐患。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安全文化以及土木工程安全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针对我国土木工程安全文化现状分析, 指出目前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 首先要建肯话用的安全文化模型来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 然后需要建立健全土木工程安全文化管理体系, 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安全理念, 推动我国土木工程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简军.基于中国国情的建筑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08.
[2] 方东平陈扬.建筑业安全文化的内涵表现评价与建设山.建筑经济,2005.
[3] 张仕廉等编著.建筑安全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刘芳.施工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经济2010.
[5] 赵丽艳.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06.
[6] 郝东灵.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08.
探索理论社会文化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