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皮肤浅部真菌病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皮肤浅部真菌病(精选7篇)

皮肤浅部真菌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02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 治疗前2周未曾使用过全身或局部抗真菌药物, 其中男70例, 女32例;年龄11个月-60岁, 平均38.2岁;病程1周-12年, 平均14.2月;体股癣61例, 手足癣26例, 花斑癣15例。102例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刮取皮损部位的皮屑做真菌直接镜检, 全部阳性, 未做真菌培养。

1.2 治疗方法

每日用清水洗净患处后, 将利拉萘酯乳膏 (10g/支) 均匀涂于军部, 一日一次, 不合并应用其他任何药物, 同时将衣裤、毛巾消毒。疗程:体股癣14天, 手足癣21天, 花斑癣21天。

1.3 观察方法

用药前及用药期间每周复诊时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及真菌学检查, 其中临床观察包括发红、痒感、鳞屑、水泡、渗出、浸渍、糜烂等症状、体征, 真菌学检查为真菌直接镜检。在疗程期满时复诊, 同时纪录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结果见表1, 102例患者均无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利拉萘酯是新一代硫化氨基甲酸类抗真菌药物, 主要用与治疗皮肤浅部真菌感染, 通过抑制真菌细胞的角鲨烯环氧化酶, 阻止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而发挥抗真菌活性[1]。体外研究表明, 对皮肤癣菌、暗色真菌、双相真菌、其他霉菌和酵母菌均有抗菌活性, 归皮肤癣菌抗菌活性更强, 明显优于拖西拉酯和联苯苄唑, 局部用药不易透皮吸收, 有利于局部发挥抗真菌作用[2]。

其对毛发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絮状表皮癣菌特别有效, 新型隐球菌对该药也比较敏感, 本品2%霜剂, 外涂一日一次, 适用于皮肤感染的局部治疗, 在II期临床研究中, 病人接受本品的涂檫一日一次治疗股癣、体癣、脚癣感染, 真菌学治疗率分别是90%和82%。鉴于我国皮肤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趋势, 利拉萘酯对皮肤线状菌很强的抗菌作用和很好的临床效果, 有利于维护我们人民的身体健康[3]。

参考文献

[1]章强强, 李莉, 郝玉杰, 邵惠, 王宇俊.利拉萘酯对车间病原性丝状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观察.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6, (8) .

[2]阎乎玲, 彭振辉, 杨森, 于建斌, 宋伟.利拉萘酯乳膏治疗体股癣的临床研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 (7) .

皮肤浅部真菌病 第2篇

关键词:伊曲康唑,浅部真菌病

我们于2007年11月~2008年4月,采用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伊曲康唑(美扶)胶囊治疗手足癣及体股癣,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总数87例,其中手足癣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24-62岁;体股癣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18-54岁。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浅部真菌病的临床表现,并经真菌镜检或培养确诊。排除标准: (1) 孕妇,哺乳期妇女,服用避孕药者; (2) 3个月内接受过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者; (3) 1个月内接受过局部抗真菌药物治疗者; (4) 同时接受利福平苯妥英纳环孢素等药物者; (5) 对唑类药物过敏者; (6) 患肝肾疾病或血液病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手足癣组口服美扶200mg, bid,连服7D;体股癣组口服美扶200mg, qd, 连服7D,均餐中或餐后立即服用。所有患者在用药前及用药结束后3周进行临床症状和体征观察,真菌镜检和培养,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并记录不良反应。

1.2.2 临床指标

按4级评分法评分: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分别评价瘙痒、鳞屑、水疱、丘疹、红斑等,以停药3周时的疗效指数作为评定标准。疗效指数(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总有效率=(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2.3 临床疗效痊愈:

疗效指数90%,临床表现和自觉症状均恢复正常;显效:疗效指数60%,临床表现和自觉症状好转;有效:疗效指数30%,临床表现和自觉症状好转;无效:疗效指数30%,临床表现和自觉症状无改善。

1.2.4 真菌学疗效

真菌学清除为真菌镜检和培养呈阴性。未清除为真菌学直接镜检和培养为阳性。

2 结果

2.1 临床和真菌学疗效(停药3周)

见附表。

2.2 不良反应

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共6例,其中服药后肝酶升高1例,出现恶心、胃肠不适等消化道反应3例,发生头痛、头晕2例。

3 讨论

伊曲康唑是一种三唑光谱抗真菌药,具有高效、安全、方便等特点。它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麦角甾醇的合成来发挥抑菌作用,其进入体内后,与皮脂、角质细胞亲和力强,药效维持时间长,在4周后其浓度仍在多数皮肤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水平以上[1]。在国内,口服伊曲康唑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2]。在我们的临床观察中,美扶治疗浅部真菌病获得较好临床疗效和真菌学疗效,用药3周时足癣组痊愈率47.22%,总有效率88.89%,真菌清除率94%;体股癣组痊愈率74.51%,总有效率94.12%,真菌清除率达96%。我们的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似[3],这些指标也显示疗效与进口的同类药物相似。美扶为国产制剂,价格较低廉,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绍熙, 郭宁如, 廖万清.现代真菌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学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196.

[2]陈志强, 徐文严, 陈祥生, 等。伊曲康唑在我国的应用:五年临床经验回顾[J].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9, 32:330-334.

402例浅部真菌病临床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与样本资料

病例来至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我科门诊就诊诊断为浅部真菌病的402例, 其中男182例, 女220例, 年龄10个月~78岁。

1.2 方法

根据无菌操作规程, 提取患者的毛发、皮屑和甲屑。头癣取病发及周边鳞屑, 甲屑取病甲和正常甲交界处或者贴近甲床处甲屑, 皮屑取皮损边缘处。面部、皮肤薄嫩处和儿童患者的标本用透明胶带贴在皮损处40 s后取下。真菌直接镜检:标本置载玻片, 加15%KOH封固液1滴, 光学显微镜观察到菌丝和孢子为阳性结果, 阴性结果需连查3次。真菌培养:接种于0.05 g/L氯霉素改良沙堡葡萄糖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基, 置于25~27℃恒温培养箱内, 28 d未见生长着视为阴性。鉴定:用真菌纯培养物大培养和玻片培养, 观察其宏观和微观结构按中国菌种目录及临床真菌图谱鉴定。

2 结果

402份标本直接镜检阳性率70.6% (284/402) , 分离培养出402株真菌, 其中红色毛癣菌245株、须癣毛癣菌63株、铁锈色小孢子菌50株、犬小孢子菌28株、念珠菌10株、疣状癣菌6株, 见表1。病种:足癣105例, 股癣111例, 甲真菌病44例, 体癣73例, 手癣15例, 头癣54。性别比例:男182例, 女220例, 男女比1∶1.21;男性股癣98例, 女性13例, 男性占88%;男性甲真菌病15例, 女性甲真菌病29例, 男女比1∶1.93;头癣大部分为10岁以下儿童, 占93%, 见表2。

3 讨论

浅部真菌病是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调查显示我国的足癣发病率高达43%[2]。通过调查了解本地区浅部真菌病的发病及病原菌分布特点, 对科学防治浅部真菌病将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次研究发现:男182例, 女220例, 男女比1∶1.21, 女性多于男性, 这与北方地区类似研究结果[3]相近;股癣以男性为主, 这可能与男性生理结构以及男性多数久坐导致腹股沟局部高温、潮湿有利于真菌生长有关[4];头癣主要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 大多有宠物接触史致病菌主要是铁锈色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5]。还发现部分甲真菌病、手癣及股癣患者曾患足癣或同时患足癣, 说明足癣是其他浅部真菌病的一个重要传染源, 因此, 及早发现和防治足癣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患者浅部真菌病发病情况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拟诊浅部真菌病患者标本进行直接镜检、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直接镜检阳性率70.6% (284/402) , 分离培养出402株真菌, 其中红色毛癣菌245株、须癣毛癣菌63株、铁锈色小孢子菌50株、犬小孢子菌28株、念珠菌10株、疣状癣菌6株。结论:头癣主要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 大多有宠物接触史, 致病菌主要是铁诱色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足癣是其他浅部真菌病的一个重要传染源, 因此, 及早发现和防治足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浅部真菌病,病原真菌

参考文献

[1]张春香, 李若瑜, 王爱平.中国部分地区浅部皮肤真菌病致病菌的比较[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4, 20 (2) :167-168.

[2]刘维达.重视真菌病实验室检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3, 36 (8) :425.

[3]牛桃香, 骆志成, 石磊, 等.兰州地区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种类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 18 (4) :219-220.

[4]吴伟伟, 盛晚香, 王望梅.1048例浅部真菌病发病及镜检情况分析[J].华中医学杂志, 2005, 29 (3) :161-162.

皮肤浅部真菌病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门诊部接受治疗的浅部真菌病患者86例, 男52例, 女34例, 年龄19~78岁, 平均 (37.1±8.4) 岁, 病程0.1~6年。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病种包括24例体癣, 18例股癣, 23例手癣, 21例足癣。同时排除以下患者:对咪唑类药物过敏者;近期有使用其他全身或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者;有严重的心、肝、肾、肺系统疾病者以及妊娠、哺乳期女性。由于选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43例, 对照组43例, 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浓度为3%的克霉唑药水进行治疗, 研究组则采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用药时可直接将药物涂于皮肤患处, 每天早、晚各1次。其中体股癣患者连续用药2周, 手足癣患者连续用药4周。治疗过程中要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在用药前、停药时以及停药后2周的具体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 包括丘疹、斑疹、浸渍、水疱、糜烂、角化、鳞屑、瘙痒和皲裂等, 与此同时进行真菌镜检[1]。

1.3 疗效评价

将治疗效果划分为以下4个等级: (1) 痊愈:痒感消失, 皮损消退, 真菌学检查呈阴性; (2) 显效:痒感明显减轻, 皮损至少消退60%, 真菌学检查呈阴性; (3) 有效:痒感有所减轻, 皮损消退20%~60%, 真菌学检查呈阳性; (4) 无效:皮损消退在20%以下, 痒感无改善或加剧, 真菌学检查呈阳性。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加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数单位以χ2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停药时与停药2周后真菌清除率均为100%;对照组停药时真菌清除率为60.5% (26/43) , 停药2周后真菌清除率为81.4% (35/4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停药2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3 讨论

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一般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两大类。浅部真菌亦称皮肤癣菌, 只侵犯表皮角质层、毛和甲板。浅部真菌病也叫皮肤霉菌病或称癣, 其命名基本上是按人体各个部位而命名的, 如头癣、手足癣、甲癣、体癣, 也有少数是按菌种分类的, 如花斑癣菌 (即糠秕马拉色菌) 引起花斑癣;叠瓦癣菌 (即同心性毛癣菌) 引起叠瓦癣。本病系由接触传染引起, 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治疗以外用药为主, 通常由抗真菌药和角质剥离剂配成溶液、酊剂或软膏等。

萘替芬乳膏 (Naftifine Cream) 为一新型烯丙胺类局部抗真菌药。其作用机制为选择性地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干扰真菌细胞壁的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 影响真菌的脂质代谢.使真菌细胞损伤或死亡而起到杀菌和抑菌作用。酮康唑 (Ketoconazole) 有抑制真菌作用, 高浓度时也可具杀菌作用。酮康唑等吡咯类抗真菌药干扰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 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主要固醇-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 损伤真菌细胞膜和改变其通透性, 以致重要的细胞内物质外漏。本品也可抑制真菌的甘油三酯和磷脂的生物合成, 抑制氧化酶和过氧化酶的活性, 引起细胞内过氧化氢积聚导致细胞亚微结构的变性和细胞坏死。对白色念珠菌则可抑制其白芽胞转变为具侵袭性的菌丝的过程。本研究显示, 奈替芬酮康唑乳膏外用治疗浅部真菌病起效迅速、疗效显著, 无严重不良[2]。

摘要:目的 探讨奈替芬酮康唑乳膏外用治疗浅部真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7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门诊部接受治疗的浅部真菌病患者86例, 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43例, 对照组43例, 对照组给予浓度为3%的克霉唑药水进行治疗, 研究组则采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进行治疗。结果 停药时研究组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比对照组高, 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停药2周时研究组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比对照组高, 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讨论奈替芬酮康唑乳膏外用治疗浅部真菌病比3%的克霉唑药水起效更迅速, 药效更持久。

关键词:奈替芬酮康唑乳膏,浅部真菌病,疗效

参考文献

[1]江德梅, 曹召武, 吴跃.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疗效观察[J].中南药学, 2009, 7 (3) :230-232.

肉兔皮肤真菌病诊治 第5篇

1临床症状

某肉兔养殖场饲养的肉兔发生一种以皮肤脱毛、瘙痒为特征的皮肤病。病兔主要表现为嘴唇、鼻、眼周围及头面部出现脱毛、红疹, 严重的四肢、背部、腹部出现脱毛斑, 并形成明显的分界线, 随后脱毛处皮肤出现灰白色皮屑和痂皮, 痂皮脱落后形成溃疡。癣斑处皮肤变厚、皱裂和变硬。

该病传播迅速, 断奶幼兔发病率在90%以上, 3周龄前的仔兔很少发病。断奶幼兔的发病症状比成年兔严重, 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2实验室检验

采集病兔病变皮肤的皮屑和边缘被毛, 用沙氏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 27℃条件培养7~10 d, 培养2~3 d后培养基上有菌落生长, 培养至7d时形成直径为13~26 mm, 表面呈灰白色至白色粉末状, 外围有菌丝, 背面呈淡黄色的菌落。培养物镜检, 见大量圆形小孢子, 其呈葡萄串样, 有的可见少量大分生孢子, 其菌丝有分隔和分支。

根据培养菌落颜色与形态, 菌丝、孢子的结构特点, 初步鉴定为须癣毛癣菌 (又名石膏样毛癣菌) , 遂确诊该兔场兔只发生皮肤真菌病。

3防治

淘汰重症兔, 发病种兔停止配种。兔舍每天上、下午各用一次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

灰黄霉素拌料, 每1 t饲料添加400 g, 连用10 d, 停药1周后再用10 d。局部治疗:患部剪毛, 用肥皂水或消毒液洗去痂皮, 然后用克霉唑软膏涂搽, 每天1~2次。

4小结

兔皮肤真菌病是一种常发病, 南方地区炎热、潮湿季节该病易暴发流行。

发病兔场采用开放式兔舍和三层水泥结构兔笼养兔, 兔舍屋顶采用隔热性较差的普通石棉瓦, 且兔笼的顶层距屋顶只有约1 m;兔舍周围无遮荫, 兔舍温度高时兔场多次采用洒水的方式降温而致使兔舍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状态。不良的环境条件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 导致了兔发生皮肤真菌病。

本次除分离到须癣毛癣菌外, 还分离到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许兰氏毛癣菌、疣状毛癣菌和热带念珠菌等。

兔皮肤真菌病难根治, 易复发。针对家兔皮肤真菌病的治疗药物不多, 有研究表明用1%环已吡酮氨乙醇霜和1%特比萘芬霜治疗兔皮肤红色毛癣菌病和石膏样毛癣菌病的效果优于用2%咪康唑霜、2%酮康唑霜和1%联苯苄唑霜的效果。用苯甲酸、水杨酸、冰醋酸、蜂胶等配制成的克霉净酊剂和膏剂进行局部涂搽, 同时口服灰黄霉素, 对本病的治愈率较高。用灰黄霉素拌料, 配以10%水杨酸每周涂搽患部2次, 对本病治疗效果好, 复发率低。12株家兔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对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特比萘酚、克霉唑、氟胞嘧啶、沃尔康唑和制霉菌素的药敏试验表明, 须癣毛癣菌对特比萘酚最敏感, 其后敏感的依次是沃尔康唑、克霉唑和伊曲康唑。

需注意的是灰黄霉素长时间使用对兔的消化系统有一定损害, 所以使用灰黄霉素时不要用量过大, 且用药一段时间后应停药。用灰黄霉素拌料饲喂时, 一定要注意观察怀孕母兔和哺乳母兔是否有流产或乳汁减少、不愿哺乳的现象, 如有此现象, 要立即停止用药。治疗本病的局部外用药物还有水杨酸软膏、灰黄霉素软膏或盐酸特比萘芬软膏等。该病是人畜共患病, 治疗时人员应注意加强自我保护。

犬皮肤真菌病的诊疗 第6篇

1临床症状

患病犬为京巴, 雌性, 4岁, 体重6.5 kg。初期无明显症状, 随后出现患部脱毛区。散在性斑秃。患部在下颚、脚趾、四肢和躯干等处, 脱毛处开始发红、脱屑、皮肤增厚、粗糙、结痂, 出现环形的鳞屑斑, 痂皮厚, 色灰白, 病灶残留着被破坏的毛根, 界限明显, 外围的病变最活跃, 不甚瘙痒。根据临床症状建议进行实验室检查。

2实验室检查

选择患病皮肤与健康皮肤交界处, 先剪毛 (注意不要剃得太短, 以免降低检出率) , 用钝刀使刀刃与皮肤表面垂直刮取皮屑、断毛或痂皮直到皮肤轻微出血。刮取前将刀消毒。将刮取物置于玻片上, 滴加植物油、矿物油 (多用液体石蜡) 或10%~20%的KOH溶液于病料上, 加盖玻片, 静置10~20 min, 此时毛发和皮屑等物已基本透明。如透明度不够, 可适当加热载物玻片, 温度不宜过高。然后置显微镜下观察, 先用低倍镜, 发现真菌后可转为高倍镜观察微细结构[1,2]。该病例见棒状、壁薄、光滑、分隔明显的真菌孢子 (图1) , 为链格孢子菌。该病例制片用石蜡油透明, 效果良好, 与资料介绍的只用10%或20%的KOH溶液透明有出入[3,4,5,6]。另外, 该病例在10倍物镜下观察已十分清晰地分辨出真菌孢子, 与资料介绍的需用油镜观察不一致[7]。

3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 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 确诊为犬真菌性皮肤病。

4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了全身性和局部用药相结合的方案。一是全身性治疗。用抗真菌1号注射液, 皮下注射 (SC0.2 mL/kg, 5~7 d用1次, 连用5~6次。为防止复发, 治愈后应继续用药2~3次。二是患部外用药病患部位剪毛, 清洗干净, 涂抹盐酸特比萘芬软膏, 每天涂1~2次, 坚持用药10~15 d,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也可选用咪康唑、伊曲康唑或酮康唑软膏, 亦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采取治疗措施的前2周, 可用硫磺香皂或含抗真菌药物成分的香波洗浴, 2~3 d洗1次, 清除体表真菌。但因硫磺香皂碱性较强, 不宜长久过度频繁地使用。要求畜主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犬被毛和皮肤卫生的清洁、生活环境的通风、光照和干燥。注意犬的营养均衡, 如选用质量可靠的犬粮, 口服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膏等。注意病犬生活环境及接触人员的卫生及消毒, 可选择百毒杀等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型消毒剂消毒人体接触部位, 但不能杀死真菌, 环境消毒剂宜选用能够杀灭真菌的2%~5%NaOH溶液或3%甲醛溶液[6], 防止传染给人。

5体会

犬皮肤真菌病仅通过临床症状是不能确诊的, 应通过实验室检查 (直接镜检、伍氏灯检查) 确诊, 重点是与皮肤寄生虫 (螨虫) 病相鉴别。因为这2种病的治疗方法截然不同。犬皮肤真菌病的疗程较长, 多需要2~10周[6,8,9], 需要预先给客户说明, 使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以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在抗真菌的化疗方面, 不同资料来源的说法不一, 有介绍可口服灰黄霉素、咪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或特比萘酚等抗真菌药物, 疗程要足, 多需要3~10周[8,9]。有认为首选药物为灰黄霉素, 伊曲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也有效, 次选药物为抗真菌1号注射液[4]。也有资料提出首选药物为特比萘酚[6]。根据临床实践经验, 笔者支持最后一种提法。犬皮肤真菌病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慎用糖皮质激素, 以免不必要地延长疗程。对于长期治疗不能取得较好疗效的病例, 除了注意营养和饲养管理外, 还应考虑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用药, 比如左旋咪唑、转移因子、胸腺肽、灵菌素等[10]。

摘要:新疆乌鲁木齐气候干燥, 犬猫皮肤真菌感染较为常见。通过典型病例诊疗过程的病历记录整理, 比对相关文献资料, 讨论犬皮肤真菌病诊断方法及其用药的体会和注意事项, 以期为同行提供有价值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犬,皮肤真菌病,诊疗

参考文献

[1]高得仪, 韩博, 王子旭, 等.宠物疾病实验室检验与诊断彩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50-155.

[2]周桂兰, 高得仪, 薛水玲, 等.犬猫疾病实验室检验与诊断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189-193.

[3]王力光, 董君艳.犬病诊断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20-22.

[4]胡延春, 左之才, 封海波, 等.犬猫疾病类症鉴别诊疗彩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123-126.

[5]王庆波, 宋华宾, 刘建柱, 等.宠物医师临床检验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284-290.

[6]何英, 叶俊华, 赵玉军, 等.宠物医生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294-306, 609.

[7]范开, 董军, 王自力, 等.宠物临床显微检验及图谱[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99.

[8]宋大鲁, 宋旭东, 邓益峰, 等.宠物诊疗金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1177-1180.

[9]董军, 金艺鹏, 张健, 等.宠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28-31.

宠物犬皮肤真菌病特点及诊治 第7篇

关键词:宠物犬,皮肤真菌病,犬小孢子菌,被毛脱落,综合防治

宠物犬皮肤真菌病亦称表面真菌病, 是由真菌侵染表皮及其附属构造 (毛、角、爪) 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该病原真菌的种类极多, 会引起宠物犬皮肤真菌病的主要是犬小孢子菌, 但有时也可分离到少量须毛癣菌、疣状毛癣菌和石膏状小孢子菌。该病的特点是在皮肤上出现界限分明的圆形或轮状癣斑, 其上附有残毛, 并被覆银灰色鳞屑或痂皮, 将宠物犬的外表丑化。而且, 本病为人兽共患病, 宠物饲养爱好者若不提高认识, 疏于防控和管理, 造成人兽之间的交叉感染, 其危害程度是极大的, 严重影响城市和农村宠物犬家庭的健康生活。抓住本病的主要病理学特点, 有助于采取实效的综合防控措施。

1 病原学特点

病原为犬小孢子菌, 临床上可分为小孢子菌属和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包括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其中, 小孢子菌是临床上真菌性皮肤疾病的主要致病原菌 (占70%~80%) ;其余的则为毛癣菌属和石膏样小孢子菌菌引起。

该病原菌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极耐干燥, 能耐受100℃作用1h, 在日光照射或于0℃以下时, 可存活数月之久, 附着在犬舍器具、桩柱等上面的皮屑中的真菌, 经过数年仍保持感染力, 但在垫草和土壤里的真菌, 可被其他生物因素所消灭, 只有较幼年的石膏状小孢子菌、须毛癣菌等才能在土壤中繁殖;其对湿热抵抗力不强, 对常规消毒剂表现一定的耐抗性, 比如:10%醋酸须持续作用1h才能将其灭活, 1%烧碱须作用5~6h以上方可致其灭活, 2%福尔马林须作用30min左右, 所以在对皮肤真菌消毒灭源时应注意坚持足够的时间, 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 本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和磺胺类制剂不敏感, 治疗时须科学选用其它有效制剂。

2 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传播途径具有广泛性, 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染, 包括携菌的人和宠物犬之间, 犬与犬之间, 犬与其它动物之间, 被病原菌污染的器物、犬舍、犬床等, 皆可因为宠物犬的接触而诱发感染;在饲养密度极高、多种宠物混养的条件下, 尚能通过空气 (呼吸道) 传播, 因此要限密、限养才能减少发病;虱、蚤、蝇、螨等是病原真菌传播中的重点媒介, 防控本病时必需重视体内外寄生虫的驱除;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四季皆发, 但以潮湿的春、秋两季较常见, 宜主动采取防控措施;犬舍环境长期潮湿、不洁, 狗粮中长期缺乏Vc等维生素等易发病;本病的发生及其危害的程度, 常取决于个体的素质, 发病无年龄和性别差异, 以幼犬和体质较差的犬, 其症状明显且较严重。

3 症状特点

在患犬的头面部、耳部、四肢、趾爪和驱干等部位可见典型的皮肤病变:被毛脱落, 呈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形状向四周扩展, 远观为灰白色瘢痕;体表检查见表皮伴有鳞屑并呈红斑状隆起, 重度感染的犬只体毛大量脱落;常见癣斑中部开始痊愈、生长细弱绒毛时, 其周边的脱毛现象仍在继续;一般出现大面积皮肤损伤, 损伤的真皮层呈蜂巢状且有多数细小渗出孔, 则多为石膏样小孢子菌和毛癣菌感染所致;本病病程一般为2~4周, 若无及时、有效防治措施, 会转为慢性病过程, 可持续数月乃至数年。

4 诊断要点

根据上述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及症状表现即可初步鉴定为本病, 要抓住皮肤病变:鳞屑、痂皮、皮肤形成圆形脱毛或被毛断裂病灶等显著病征, 必要时采集病变边缘的被毛或皮屑, 经处理于弱火焰上微加热后低倍镜观察, 或用伍德氏灯照射病变部被毛, 见到菌丝或分节孢子群则可确诊。要注意诺卡氏菌病以颈部、四肢皮下出现波动性脓肿为特征, 孢子丝菌病以皮肤形成肉芽和溃疡为特征, 芽生菌病、毛霉菌病以皮下组织肉芽肿和脓肿为特征, 诊断依据应以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出孢子或菌丝为准。

5 综合防治

5.1 预防措施

首先要搞好犬皮肤构清洁卫生, 日常注重检查被毛有无癣斑和鳞屑;其次要加强对犬的管理, 避免与病犬和被污染器物接触;争取早期发现病犬并及时隔离治疗, 以防止人、兽间相互交叉感染, 减少发病率;环境消毒应坚持较长时间, 包括犬舍器具、犬床、犬舍、拴犬的桩柱等皆要消毒到位。目前比较高效、安全的宠物消毒剂可采用稀戊二醛溶液, 按1:200倍稀释浸渍或喷施消毒;或用30%三氯异氰尿酸, 按0.16%稀释进行浸渍或喷施消毒, 因本品有一定刺激性, 使用本品对犬舍及用具消毒时, 宜对宠物犬采取暂时回避的保护措施, 待刺激性异味淡化、消失后, 再恢复正常的饲养方式。鉴于真菌的强耐抗性, 建议对发病犬舍及器械消毒至少坚持连续10~15d, 以达到理想的灭源效果, 防止重复感染。

5.2 治疗方法

皮肤浅部真菌病

皮肤浅部真菌病(精选7篇)皮肤浅部真菌病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102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 治疗前2周未曾使用过全身或局部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