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创园区报告范文
台湾文创园区报告范文第1篇
一、差异化定位,寻找独特风格
在与台湾文创园区管理运营负责人沟通时,提到运营文创园区,他们一致回答并强调首先需要做的是对园区进行策划定位。找准定位才能明确发展方向,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找到位置。这一点是我们国内很多园区不是很重视的东西,或者说很多园区领导认识不到位的地方,往往是改一个名字,然后就开始招商、运营。结果往往是任何形式的企业只要愿意入驻园区就进来,最终导致园区形不成特色,更别说做品牌了。
而谈到影响园区定位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所在城市或者区域的环境特质、主要经济业态、文创人才状况、自身资源能力、管理者的风格等。一个文创园区就是一个创意人才和文创企业的聚集平台,因此所在城市的相关文创人才和企业数量就成为决定园区成败的重要因素。比如高雄市,因为其历史有钢铁产业聚集的优势,因此在高雄的驳二艺术特区在定位的创意设计产业时多了几分“硬朗”的风格,举办“国际钢雕艺术节”也就有了成长的环境和土壤。
文创园区的聚集平台又依托一个场域和空间,其背后都不免与历史产生联系,而空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酒成为园区说故事的元素,也成为园区文创产品创作的元素,当然不同的人去经营也会使得园区具有不同的气质。比如华山1914文创园是依托废旧酒厂空间改建而成,其建筑后的故事成为后来园区品牌形成和传播的策略。所以,如果我们了解了其“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艺术展现与生活美学风格塑造”的定位,就不难理解它做“简单生活节”的原因,如果了解运营商远流是出版业的背景,就懂得它做“华文朗读节”的初心。
刘结成制表
二、原生性生长,匹配生活方式
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草是最适合这块土地的植物,同理,根植于当地城市文化资源特色的文创园区才能健康发展,持续经营。台北是整个台湾文创产业的中心,聚集了文创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所以华山和松烟园区定位在创意设计、美学生活上才有了发展的资源保障。而花莲因创意人才不足,所以其文创园区只能定位为“文化艺术产业与观光结合之实验场域”。
一个文创园区就是一种生活样式。不管我们讨论的文创产业、文创转型也好,文创开发、文创经营也罢,其实走到最后还是回到生活,回到人,因为文创本质就是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范特喜文创园区,它以记忆的延续、绿色的觉醒、创作的热爱与梦想的加乘为核心精神,以社区营造方式“创造幸福的小氛围”,融入与居民为邻的生活圈,以烘焙为主題完成“范特喜甜点森林”品牌,开发了“新手书店”。和房客共同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发掘市场需求,并成立微创体验店铺,增加服务的实务经验,推出“绿光计划”。从透过它推出的品牌和铺所销售的产品,我们可以洞察出这个城市居民和创业者的生活态度和样式。
三、活动聚人气,共生扩大效益
影响文创园区的成功因素有很多,我坚持“活动”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之一。因为文创园区要成功,首先必须聚集人气,吸引人才,而活动是吸引人气、聚集人才最好的方式。对台湾文创园区考察发现:做得越好的园区,举办的活动也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结论。
在活动中,台湾文创园区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有效融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许是台湾把“促进全民美学素养,使国民生活环境提升”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定义的原因,又或者是因为台湾大部分园区是政府主导型,台湾文创园区的很多活动都围绕着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等“公益性”展开,一方面提升了园区的人气,促进了园区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找到了一条公共服务的有效渠道和路径。
刘结成制表
四、场域化运营,培育产业生态
一个文创园区就是一个场域,文创园区运营的关键是空间的运营,是围绕着园区定位形成产业生态。台湾文创园区在空间的布局上非常合理,体现在业态构成、参观动线、公共空间的设置、公共空间与租售空间的比例等方面。另一方面,在公共空间的活动策划,小品布置,场地利用,卫生保洁等方面也是精益求精,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所谓文创产业生态,一方面从产业角度看,就是在人才、市场、服务、金融、政策等文化创意要素方面实现聚集,实现“创意形成、产品生产、营销传播、终端销售”等产业环节链条上的闭环生态,让“创意、创作、创新、创业”在园区落地生根,成为产业聚集的平台。另一方面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还包括园区的气候、土壤、植被、花草、昆虫,园区的春夏秋冬和节气等,这些都对园区的运营产生影响。比如在台北,因为华山文创园区的树多,所以夏天厂商更愿意在这里举办活动,因为有更多避暑的场地。而松山文创园区的树少,所以冬季厂商更愿意在这里举办活动,因为这里阳光更充足。
五、社区化融合,勇担社会责任
走过几个台湾文创园区后最后突然发现与社区融合得非常好。这些园区都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没有围栏的阻隔。比如范特喜文创园区,我们进去走了好远,迎接我们的员工告诉我们已经在园区了,我们都浑然不觉,原来它跟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比如,驳二艺术特区,也是由于它坐落在邻近的住宅区当中,因此没有一个高大的门楼或围牆告诉你“驳二到了”,你只会看到2座“驳二最大咖”的大公仔在路旁欢迎你。也正因为此,园区成为市民和游客的好去处,成为市民综合场域的空间,这是社区化融合的第二个特点。如在华山1914产业园,我们看到一些市民在参加文化艺术活动,观赏展览,还有一些市民在遛狗、散步,一群小孩在草坪上玩耍。在重大节庆和周末大型活动期间,它会吸引大批市民来参观体验,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另外它还是来台北旅游的游客参观体验的一个重要景点。
台湾文创园区报告范文第2篇
一、“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融合发展的意义
1.文创产业化可以产生巨大的裂变效应。创意产业之父霍金斯将智力资本比喻为“闲置的点子”,创意资本称为“闲置的创造力”。比尔盖茨将“点子”到“创造力”的转化定义为“裂变”。美国宣称“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指明旧有的物质资本或金融资本的统治已退居幕后,而创意资本走上前台。新生代的创意资本形成了三大类六种资本:实物与金融资本、社会与品牌资本、人力与创意资本。其中,创意资本对于其他资本具有引领、驱动和裂变作用。在创意经济时代,创意资本成为产业链和价值链发展新格局的引领者、塑造者和主导者。文创产业化即是通过产业运作模式促进创意转为经营资本,最终裂变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2.产业文创化有利于产业引领价值链高端。在物质短缺时代,商品的市场价值主要由使用价值左右;随着短缺时代结束,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产品中内含的观念价值逐渐凸显,以人文精神构筑的附加值可以给予产品独特的个性。此外,创意产业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容产业,为产品或服务提供了使用价值外的文化价值,最终放大了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值。同时,由于创意产业的融合效应,覆盖了创意业的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逐渐模糊,两者共生、融合而形成的“服务业工业化”的新体系,充分表明基于产业成长和能级提升的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的水乳交融。如著名的IBM公司由制造型企业向创意服务型企业的转变,阿特金森和科特宣称“美国经济是以知识及创意为本的经济”,韩国、新加坡打造亚洲创意之都,都指向了传统产业文创化。
3.融合发展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其核心是创意,其形式是融合,其关系是相互递进。通过文创产业化,发挥文创产业润滑剂作用,可以使制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知识、科技、文化、艺术等元素更多地融入到产品和服务中,有效实现了产业文创化,有力提升地方经济品质。此外,传统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旧有模式占用了过多的土地资源,无法使城市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促使现代城市的发展必须走向“产城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实现城市与产业的融合升级,创意产业是低消耗高产出而又有“点石成金”功效的绿色产业将成为其必然选择。“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融合发展将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事业、传统产业、城市化建设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二、余杭区“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融合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坚持以创意引擎助推实体经济,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创新举措,通过强化政策引导,推进招商引资引智,建设重点园区和项目,打造文化品牌,初步构建了文创产业转化的自主平台,培育形成了设计服务业等优势文创产业集群,推动了一批传统产业企业成功转型升级,实现了一批产业优秀人才的落户。
(一)多措并举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大力推动文创产业转化
1.注重规划布局。近年来,结合区域特色和优势,按照与杭州市主城区错位发展理念,编制“十三五”文创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三核三带三平台”布局,着重规划建设环杭州主城区产业带,明确重点发展设计服务业、信息服务(数字内容)业、创意生活业、影视与传媒出版业,培育支持创意旅游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会展业的产业发展架构。
2.注重政策扶持。制定《支持文创产业发展财政政策实施细则》,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从资助贴息、影视播出奖励、总部经济税收奖励、上市奖励等方面加强针对性支持。拓展金融支持渠道和形式,针对影视、动漫、设计企业的个性化融资需求,引进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协调金融机构量身定制文创金融产品。成立文创产业协会,构筑整体化、全程服务体系,有效促进和加强文创企业间交流合作,形成抱团发展的良好趋势。
3.注重品牌建设。余杭区启动“From 余杭” 计划,探索和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意设计和生产性保护,以“传统的未来”为主题,对余杭区本土的竹制品、清水丝棉等传统工艺重新设计,荣获米兰设计周卫星沙龙设计奖,参展产品被瑞士高端设计商店babaJ全部采购,单价达400欧元。“From余杭”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以设计平台为主题的区域产业品牌。2015年,“From余杭”设计图书馆和传统材料图书馆建成开馆,成为专为设计服务业打造的公共服务平台。
4.注重人才引进。余杭区实施“千人计划”文创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重点关注项目投资人、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高端设计人员等人才,先后引进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泰斗程泰宁,工业设计国际人才John Christoph,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家纺设计精英李加林等文创高层次人才20多名。实施“创意蓝海计划”进行文创人才专题培训,强化镇街、部门工作推进动力,提升文创企业管理、经营能力。
(二)加强文创与实体经济互动,促进传统产业文创化
1.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余杭区积极培育文化和科技融合类企业,推动杭州立体世界科技有限公司立足优势,紧跟全球3D产业发展,开发健康3D视觉产品研发项目,其高清双机立体投影产品在2012年全球3D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获得“全球3D产品创新奖”。培育遥望科技、浙江小布叮动漫有限公司等电子商务、创意平台类文创企业,拓展产业链。
2.构建“互动平台”。深化“From 余杭”品牌的产业转化,加强与天堂伞业、老板电器、楠宋瓷业、中艺实业、凡邦、力达纱线等本土传统制造业企业合作,带动传统企业借助“From 余杭”的平台,顺利进入世界顶级设计圈,引导传统制造业抢占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杭州天堂伞业量产“From余杭”限量版雨伞“檐”的售价达到1000元。启动构建“To余杭”设计师聚落,打造设计服务产业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
3.形成“产业集聚”。余杭区做精做足“湿地文化”,形成以永乐影视、杭州市文交所、中国西冷网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类企业的集聚。依托良渚文明和玉石文化,打造良渚玉文化产业园,集聚国家级和省级玉雕大师、业界高端人士和专业机构,打造最具影响力的现代玉文化研究交流基地;精心培育临平新天地文创园等创意生活类园区,形成临平产城融合的文化新地标。
三、余杭区“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融合发展的思考
余杭区三面拱卫杭州主城区,是长三角南翼城市融入大上海的门户和桥头堡。余杭区拥有良渚文化、禅茶文化、运河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家纺制造、服装生产、竹制品加工等良好的版块式传统制造业基础资源。面对制造业的能源瓶颈与深厚文化资源、传统创意手工艺等流失的现实问题,如何将丰富的资源进行发掘、保护、利用、弘扬,将资源转化为资本,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全面提升社会、经济、文化竞争力,是余杭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强招商引资,夯实融合发展基础
按照产城融合和产业集聚导向,主动服务和融入余杭区“五城一基地”文创产业项目招引和布点,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产业层次高、融合带动性强的旗舰企业和项目,积极培育标杆企业和知名企业,发挥龙头企业产业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延伸和拓展产业链上下游,提高文创产业有效投入。二是注重高端人才引进。将人才作为最重要创新要素,深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创新团队引进培养,持续引进和培育文创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
(二)加强园区培育,构建融合发展空间
将文创园区作为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突出主题性,按照专业化要求,进一步创新文创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利用闲置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资源,为文创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努力打造具有高知名度的精品园区。与全区众创、科创园区政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重点关注文化和信息经济、文化和科技融合等新型企业的发展。结合主要产业平台产业拓展的契机,挖掘新的文创产业空间,引导产业选择和项目招引。
(三)加强平台建设,提高融合发展效力
在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中构建有助于形成、延伸产业链的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影视后制作技术平台、家纺行业设计提升平台和中小微企业孵化平台等。发挥文化产权交易所带动作用,建设区域性文化艺术产品(版权)公共交易中心。引进国内外的基金公司与投资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文创产业支持机制。加快发展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提升文创产业发展的商务环境。
(四)加强载体创新,激活融合发展动力
加强“From 余杭”品牌运营和“To余杭”设计师聚落、“书香余杭”、“余杭设计奖”等载体创新,做好设计师图书馆和传统材料图书馆、创意客厅等的运营,营造设计师喜欢的氛围和硬件空间,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原创领衔设计师落户。围绕区竹制品企业、家纺企业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开展主题式创业计划等,以人才带团队,吸引更多青年设计师来余杭区创业,逐步形成高端设计服务企业和相关产业的集聚,推动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和融合,抢占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五)加强政策扶持,优化融合发展环境
完善产业导向,加强面向文创企业发展过程的政策设计,加强对薄弱环节扶持的针对性,优化和提升文创产业发展环境。实施微小文创企业的孵化培育,促进领军标杆企业的做大做强。积极调动各产业主体和招商主体对文创产业的关注与支持,进一步营造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氛围。
台湾文创园区报告范文第3篇
台湾地区近年来由于官方的投入与民间的觉醒, 观光产业发展良好;云林在此机遇发展之下, 已实现农业社会到为观光休闲为主的服务性产业的转型。在面临农业发展困境之时, 向休闲农业转型一方面协助已面临发展瓶颈的传统产业找到新的出路;另一方面, 让生产事业与观光活动结合, 发展更多元的观光旅游环境, 迎合现今消费者之需求[1]。
休闲服务产品的同质化带来了经营者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 因此, 在发展乡镇休闲产业时, 应回归到地方性特色, 以地性元素作为发展台湾乡镇休闲农业的基础, 以实现永续经营[2]。
古坑蜜蜂故事馆, 作为台湾地区云林地方著名的观光农业品牌, 在时代发展中, 能够从众多同质化的农业品牌中脱颖而出, 建构出具有差别化、更具地方特色的商品与服务, 必然也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 因此也成为本次探讨的主要对象[3]。
二、云林县古坑蜜蜂故事馆
1、简介
蜜蜂故事馆是2016年程锜先生于云林县古坑创立的自有品牌。程家养蜂已历三代, 有超过70年的养蜂历史。其一方面透过产学携手合作, 构建完整的产品系列, 规划产品行销、包装设计, 推行企业化识别系统;另一方面, 积极投入研发与创意, 打造一个寓教于乐、养生及休闲兼具的甜蜜乐园。集自然、休闲、文化、教育及生态功能于一体的蜜蜂故事馆[4]。
2、地方特色文创商品探讨
蜜蜂故事馆的蜜产品主要是来自清迈和台湾本土, 本文选择古坑窖藏柳橙花蜜与蜜园乡村礼盒等两项特色产品进行讨论分析。【古坑窖藏柳橙花蜜】古坑盛产柳丁, 每到花开季节, 蜜蜂则聚集在园区采集柳橙花花粉, 经过蜂农制作出柳橙花蜜, 味道清新香甜, 极具古坑特色。【蜜园乡村礼盒】古坑窖藏花蜜与精选花粉的组合, 柳橙花蜜, 搭配营养的花粉以及木制精美蜂蜜棒, 组合成轻巧简单的随身提盒。
1) 特色视觉元素分析
蜜蜂故事馆秉持着“原承自然, 择善坚持”、“品质创造信誉, 信誉保证品质”的永续理念经营其品牌和产品, 文化商品的构成方面强调产地的自然, 而在产地特色方面, 强调本土性元素与蜜蜂产品的融合。
古坑窖藏柳橙花蜜与蜜园乡村礼盒, 是与古坑地方特色结合所推出的蜂蜜产品。产品包装图案采用插画风格, 画面以森林乐园呈现“原承自然, 择善坚持”的产品诉求理念。图像以花卉植物为主, 营造原始和谐的自然场景;左右两侧各绘制一株古坑特有花卉, 使视觉集中于画面中心部位, 并利用花枝修饰, 花枝末梢指向蜜园二字, 使得视觉中心再次聚焦到品牌上, 增加了视觉美感与整体性。
2) 特色文化内涵分析
在时序入秋之季, 蜂巢难有进蜜, 蜂农则不过度收蜜, 让巢内留有足够储粮, 供蜂群越冬之用。养蜂人与蜂群间的微妙平衡正是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永续经营的观念的体现。
此外, 程锜先生一直秉持“原承自然, 择善坚持”的理念, 在技术与品质上皆严格要求。表象上的创意虽容易模仿, 但仿冒伪劣的蜂蜜产品会忽视安全性而带来食品安全问题;所以, 追求产品的永续发展才是对于环境以及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蜂蜜所代表的内涵象征着生命、健康和生育能力, 蜜园产品象征健康、幸福。蜜园系列产品除了品质优良, 其蕴含的自然、智慧与传承的特色文化内涵, 亦是打动消费者的关键因素, 产品须具有深度的内涵才能创造出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3) 形象塑造之差异化分析
各乡镇中的观光农业, 能发展的特色商品类别繁多, 故惟有建立“特色”才足以凸显出商品间的差异性。周修亭、陈大志在其《特色农产品发展策略初探》中谈到, 特色是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观光中, 参访者购买具有该地方特色的符号性商品, 是整体参访体验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正如此, 古坑蜜蜂故事馆将此地特色农产品柳丁与蜂蜜产品相结合, 从而形成独具古坑特色的蜂蜜产品, 使得蜜园系列产品从众多同质化产品中脱颖而出。将地方文化当中属于其产业范畴的元素与表现手法同企业形象连结, 使顾客透过对地方文化的认知, 清楚辨识出文化商品的差异;在造形美学上也呈现与商品特性相符合之调性, 最终大众才形成对其蜜蜂产品的品牌认知。
三、结论
因此, 本文透过探讨蜜蜂故事馆的蜜园与蜜园礼盒系列产品, 探究传统农业的成功转型案例。当传统农业产品中注入了地方特色性元素、品牌文化意涵时, 其产品将与一般商品形成差异化, 最终转化成具有地区代表性的特色文创商品。综合上述各项分析, 本文有研究结论如下:
1) 休闲农业进行特色商品研发时, 应着重在农业文化、品牌文化、差异化和在地性中探求其特征, 并考量独特性、永续设计、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等原则, 设计出具有纪念性、设计性、实用性、差异化的特色商品。
2) 就设计者而言, 在进行文化商品设计时, 必须深入探究解析其文化内涵, 找寻文化特色与商品呈现合理的转换脉络, 更重要的是, 借由商品传承文化资产与表达呈现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美学形式。
摘要:地方特色文创商品的开发在产业观光化的竞争下日趋重要, 地方特色与文创商品相互结合能增强文创商品的产业核心竞争力。期望透过本研究, 能深入了解台湾当地休闲农业、文创商品、以及传统农业的成功转型服务与整合发展模式, 作为日后应用之参考。
关键词:休闲农业,地方特色,文创商品,古坑蜜蜂故事馆
参考文献
[1] 陈墀吉, 陈德星.休闲农业概论[M].台北市:威仕曼文化, 2005.
[2] 段兆麟.休闲农业:体验的观点[M].台北市:华都文化, 2008.
[3] 周修亭, 陈大志.特色农产品发展策略初探[J].云林农业学报, 2010 (11) , P42.
台湾文创园区报告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