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与译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与译文(精选8篇)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与译文 第1篇

《醉翁亭记》原文 欧阳修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

醉翁亭

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公集》。

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他担任主考官时的进土苏轼、苏辙、曾巩及经他推荐而居高位的王安石、苏洵等均为名列唐宋人大家的文人。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与译文 第2篇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的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的,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的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的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的。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注释

(1)环:环绕。

(2)皆:副词,都。

(3)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4)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5)壑:山谷。

(6)尤:格外,特别。

(7)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表并列。

(8)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9)潺潺:流水声。

(10)而:表承接。

(11)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

(12)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回:回环,曲折环绕。

(13)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然:的样子。

(14)临:靠近。

(15)于:在。

(16)作:建造。

(17)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18)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19)辄:就

(20)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21)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2)曰:叫做。

(23)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4)乎:相当于“于”。

(25)的:领会。

(26)寓:寄托。

(27)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28)开:消散,散开。

(29)归:聚拢。

(30)暝:昏暗。

(31)晦明:指天气阴晴明暗。晦:阴暗。

(32)芳:香花。

(33)发:开放。

(34)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35)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36)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37)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38)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39)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40)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

(41)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42)渔:捕鱼。

(43)酿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

(44)洌:水(酒)清。

(45)山肴:野味。

(46)野蔌:野菜。蔌,菜蔬。

(47)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48)陈:摆放,摆设。

(49)酣:尽情的喝酒。

(50)非丝非竹:不在于琴弦管箫。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

(51)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52)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53)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觥:酒杯。筹:酒筹,用来计算饮酒数量的筹子。

(54)苍颜:脸色苍老。

(55)颓然乎其间: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56)已而:不久。

(57)归:回家。

(58)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蔽。

(59)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60)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6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62)谓:为,是。

(63)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的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的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赏析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

此文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的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写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照应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为下文的活动安排了一个优美独特的背景。作者接着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这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这里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宾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宾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名利场》原文片段与译文赏析 第3篇

《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 也是他生平著作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 是英国较著名的讽刺性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取材于热闹的英国十九世纪中上层社会。故事主角是一个机灵乖巧的漂亮姑娘, 她尝过贫穷的滋味, 一心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摆脱困境。她不择手段, 谄媚奉承、走小道儿钻后门, 飞上高枝。从贫贱进入富裕的道路很不平稳。作为陪衬的人物是她同窗女友、一个富商的女儿, 她懦弱温柔, 驯顺地随命运播弄, 命途亦多坎坷。两人此起彼落的遭遇, 构成一个引人关怀又动人的故事。小说中穿插的人物形形色色, 而且都神情毕肖。

萨克雷写小说力求客观, 不以他本人的喜爱或愿望而对人物、对事实有所遮饰和歪曲。人情的好恶, 他面面俱到, 不遮掩善良人物的缺点, 也不遗漏狡猾、粗鄙俗人的可取之处。

本文选取的是一个舞台领班在开幕前的独白, 他从领班的视角介绍小说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这是一个熙熙攘攘喧闹的集市, 里面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二、审美鉴赏

结合《名利场》选段的主要审美特征, 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审美鉴赏分析:①节奏美;②结构美;③修辞美;④情感美。

1、节奏美

文章句子长短结合, 作者运用了许多动名词词组和片断句来表现名利场中应有的喧嚣, 呈现出的是喧哗的语言节奏特征。作者在选用动词时, 注重动词本身的发音, 使呈现出的声音铿锵有力, 显示响度。同时, 文中也有诸多复杂的长句, 来表达作者笔下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总之, 长短句结合的手法, 使文章的形式曲折变化, 跌宕起伏, 在节奏上张弛有序。

2、结构美

选段的选词用字经过了作者的反复推敲提炼, “开幕前的几句话”这一部分虽然不是很长, 但是却用很少的词语表现出了形形色色人物的举止神情。第一段中动词和名词词组的连续使用, 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熙熙攘攘、错综复杂的名利场画面。如:

动名词

eating and drinking, making love and jilting, laughing and the contrary, smoking, cheating, fighting, dancing and fiddling

a pretty child looking at a gingerbread stall;a pretty girl blushing whilst her lover talks to her and chooses her fairing

名词短语

some dreadful combats, some grand and lofty horse-riding, some scenes of high life, and some of very middling indeed;some love-making for the sentimental, and some light comic business;

3、修辞美

选段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描述一个喧嚣的名利场, 表现了一种艺术真实。作者体验生活, 了解社会现实, 该选段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又通过作者的审美情感和想象, 对头脑中的生活印象进行艺术加工, 描绘出一幅市井风情画卷。文段行文流畅, 作者通过加工,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 同时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

(1) 选词用句

在文章中作家总是惜墨如金, 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如:

例1:a feeling of

“profound melancholy”虽然略显夸张, 但正是这两个词, 将领班的复杂心情体现了出来, 他既可能对这繁华的名利场有些厌倦, 但却不得不在其中维持自己的生存。

例2:He will be , and

这一句话是描写Tom在舞台上翻筋斗的, 用最平实的语言表现出在名利场中艰难生存的人们, 一句crying, “How are you?”, 让读者听出了Tom内心的苦涩和辛酸。

例3:A man with a turn of mind and such, with their servants and families:very likely they are right.

“reflective”, “eschew”两个词, 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故作深沉, 故作清高的人的讽刺。

(2) 修辞格的使用

例1: dreadful combats, grand and lofty horse-riding, scenes of high life, and of very middling indeed; lovemaking for the sentimental, and light comic business

平行结构, 表现了名利场中各种各样的场面之多之乱之闹。

例2:and where it has been by the conductors of the public Press, and by the

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领班对那些大人先生的“感激”之情, 作者运用夸张, 讽刺了那些自以为是的大人物。

例3:Becky Puppet has been pronounced to be in the joints, and lively on the wire;the Amelia Doll, though it has had a smaller circle of admirers, has yet been carved and with the greatest care by the artist;the Dobbin Figure, though apparently clumsy, yet dances in a very amusing and natural manner

作者在此处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比作木偶戏中的娃娃, 通过木偶的一系列拟人化的动作, 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现了出来。即蓓基的心计和手段, 艾米利亚的善良和懦弱等。

4、情感美

文学语言是高度情感化的语言, 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感染其灵魂。小说语言的情感性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作者的情感体验, 作者在创造的过程中通过深刻的移情体验将深沉真挚的感情融入作品字里行间。二是作者对特定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评价, 作者褒扬正面人物, 鞭笞反面人物, 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趣味对现实生活做出评价。三是作品人物的情感体验, 作家刻画人物的心理情感, 让读者直接透视其内心世界, 进入其灵魂深处。以上选段中, 作者通过领班对名利场的情感体验, 表达了作者自己对小说中出现的人物的褒贬:对弱者的同情, 对形形色色江湖人物的鄙视, 对大人先生们的讽刺, 对小说主人公蓓基这个一心想要进入上流社会而不择手段的人物的可怜以及对另一主人公艾米利亚的命途多荈的同情。

三、翻译与讲评

鉴于以上审美解析, 以此为参照, 试引杨必女士的译文来分析说明。杨必译文对原句的句子结构做了适当、灵活的变通, 运用拆句、合句、调整词序等手法, 忠实地保留了原文含蓄的语言风格和讽刺意味。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

1、时徐时疾的节奏

原文是一个舞台领班开幕前的独白, 领班最开始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 并陷入了悲伤之中, 因此, 写到领班的心理时, 作者用的是长句, 以呈现领班悲伤的情绪和复杂的心情, 第一句的节奏是比较缓慢的。同时, 第二句开始, 为了呈现闹市的喧嚣, 作者选取的是一系列的动名词短语结构。寥寥数语, 将这些人物的举止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另外, 在选段最后一段的开始, 为了表现领班对大人先生们的“感激”之情, 译者采用了句子拆分法进行翻译, 也是为了使句子节奏变缓慢, 用一种郑重其事的语气来进行讽刺。

例1:There is a great quantity of , and , and the contrary, and ;there are bullies , bucks the women, knaves pockets, policemen on the look-out, quacks (other quacks, plague take them!) in front of their booths

市场上的人有的在, 有的在, 有的就;有在的, 也有在的, 还有在的, 的, 的, 的, 的。有些是到处的强梁汉子;有些是对女人儿的花花公子, 也有扒手儿和到处巡逻的警察, 还有走江湖吃十方的, 在自己摊子前面扯起嗓子。 (这些人偏和我同行, 真该死!)

例2:To acknowledge the kindness it has been received in all the principal towns of England the Show has passed, it has been most favorably noticed the respected conductors of the public Press, the Nobility and Gentry.

他带着戏班子在英国各大城市上演, 多承各界惠顾, 各报的编辑先生们也都有好评, 又蒙各位大人先生提拔, 真是不胜感激。

2、符合人物形象的描述语言

译者的措词准确凝练, 语气相符, 符合人物的形象, 强化了生活的真实感。

例1:a pretty child a gingerbread stall;a pretty girl whilst her lover talks to her and chooses her fairing;poor Tom Fool, yonder behind the wagon, his bone with the honest family which lives by his tumbling;

译文:这儿有一个漂亮的孩子, 卖姜汁面包的摊儿;那儿有一个漂亮的姑娘, 她的爱人说话, 瞧他给自己挑礼物;再过去是可怜的小丑汤姆躲在货车后头带着一家老小, 这些老实人就靠他翻斤斗赚来的钱过活。

解说:选段中虽然没有人物的直接对话, 但是通过作者对他们的行为举止进行描述, 这些人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小孩对姜汁面包的渴望, 漂亮姑娘对恋人的羞涩以及汤姆对生活的无奈。

例2:To acknowledge the kindness with which it has been received in all the principal towns of England through which the Show has passed, and where it has been most favorably noticed by the respected conductors of the public Press, and by the Nobility and Gentry.He is proud to think that his Puppets have given satisfaction to the very best company in this empire.

译文:他带着戏班子在英国各大城市上演, , 各报的编辑先生们也都, 又蒙各位, 真是。他的傀儡戏被英国最高尚的人士所, 使他觉得面上很有光彩。

解说: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领班对那些大人先生的“感激”之情, 感谢他们的提拔, 领班的木偶戏被赏识, 所以他觉得很光彩。

3、精炼的措词

准确功在达意, 精炼功在行文, 隽美功在风韵。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对译作语言反复提炼, 力求用最简洁的文字传达出原作的思想情感内涵, 再现出原作意境和风格。杨必的译文从人物形象的个性特色出发, 用词准确, 不仅表现在生动的绘形上, 而且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在神情, 犹如画龙点睛, 使读者在头脑中再现出原作的画面。

例1:A man with a reflective turn of mind, an exhibition of this sort, will not be , I take it, by his own or other people’s hilarity.

译文:凡是有思想的人在这种市场上观光, 不但人家兴致好, 自己也会。

例2:An episode of humor or kindness touches and amuses him here and there

译文:他不时的会碰上一两件事, 或是, 或是显得出人心忠厚的一面, 。

例3:may perhaps like to for half an hour, and look at the performances.

译文:倒愿意在市场里消磨半个钟头, 看看各种表演

例4:The famous little Becky Puppet has been pronounced to in the joints, and on the wire;the Amelia Doll, though it has had a smaller circle of , has yet been with the greatest care by the artist;

译文:那个叫蓓基的木偶人儿非常有名, 大家一致称赞她的骨节特别的, 线一牵就。那个叫爱米丽亚的洋娃娃虽然没有这么, 卖艺的倒也费了好些心血她的面貌, 她的服装。

4、生动的语气

好的译者善于体会作者的用心, 善于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语言等, 恰如其分地用汉语来移植, 译出来的人物正是原作者笔下的那个人物, 甚至连讲话时的眉目神情, 语气声调也能如是再现, 可以说, 杨必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例1:Yes, this is VANITY FAIR; a moral place certainly; a merry one, though very noisy.

译文:是了, 这就是我们的名利场。这里虽然是个热闹去处, 却是, 有什么快活。反说正译, 体现作者的无奈之情。

例2:A man with a reflective turn of mind, walking through an exhibition of this sort, will , I take it, by his own or other people’s hilarity.

译文:我想, 凡是有思想的人在这种市场上观光, 不但人家兴致好, 自己也会。

反说正译, 表达作者对这些“有思想的人”的讽刺。

5、形象的构建

从以上几个小节的翻译分析中, 可以看出译者从语言节奏、选词造句、语气表达等角度较为成功地勾画了一幅争权夺位、争名求利的画面, 真所谓“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就领班而言, 他可能对这繁华的名利场有些厌倦, 但却不得不在其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就汤姆而言, 内心的苦涩和辛酸是不能对外人道的。就形形色色的其他人物而言, 有的或许也是处于无奈, 但也不乏一些乐在其中的人。而就木偶人蓓基和艾米利亚而言, 她们虽然极力想要摆脱自己的现实状况, 与现实斗争, 但最后仍然失败了, 她们都是形象非常丰满的人物。

四、结语

译文既准确恰当地把握了原作的风格, 又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其语言轻快生动, 含讥带讽, 一如原文。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杨必驾驭英汉两种语言的超群能力以及运用英汉文学翻译的熟练技巧。

摘要:本文介绍了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名利场》, 并对其原文片段与译文进行了赏析。

欧阳修《醉翁亭记》一翻原文翻译 第4篇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 林壑尤美,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 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

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

酿泉也。 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

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是醉翁亭啊。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命名的是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就醉,而年龄又最大,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 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

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

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 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朝而往, 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 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

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游山啊。

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

相错杂地摆放在面前的, 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

射者中, 弈者胜, 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者,

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

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已而夕阳在山, 人影散乱,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纵横散乱,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

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 太守谓谁?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

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 第5篇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伛.(yǔ)偻提携 B、山肴.(yáo)野蔌

C、射者中.(zhōng) D、觥 .(gōng)筹交错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山间之朝.暮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

⑶杂然而前陈.者 ⑷弈.者胜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也。

⑵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4、选文第②段中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2分)

参考答案

11.(2分) C

12.(4分) ⑴ 早上(早晨) ⑵香花 ⑶摆开(摆放、陈列) ⑷下棋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有错字、别字,该小题不给分。

13.(4分)

答案示例:

⑴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给分点:四时 乐)

⑵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给分点:苍颜 颓然)评分标准:每题2分。给分点翻译正确给1分,表意通顺准确给1分。

14.(2 分)意在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也是为了表现作者治下政治清明的社会现实。

评分标准:能答出“与民同乐”且表意正确即可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早晨则自暗而明,傍晚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就是山间早晨和晚上的景色。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面降低,石头裸露出来的,是山里四季的景色。早晨前往,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欧阳修《苏氏文集序》原文及译文 第6篇

A.寡人之于国也。 B.斯天下之民至焉。

C.乐毅之徒通其意。 D.人非生而知之者。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含义不同的是( )。(3分)

A. 流离穷厄之时。 B. 虽其埋没而未出。

C. 已能常自发见。 D. 虽其怨家仇人。

6.下列与“斯文,金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B.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D.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②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

参考答案

4.A 助词,处在主谓之间,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含义,不译。

5.C 自己放射出

6.D 判断句式。

7.

①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销蚀,它(虽然)一时被抛弃,将来也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斯文,金玉也。判断句2分;见于,表被动2分;宝:珍爱,1分。】

②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在现代被压抑,(文章)还能这样(被看重),他到后世不再被压抑,(文章)又该是怎样的情况呢?【忽:看轻,2分;贵:看重2分,屈:受压抑1分。】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得到他生平的文章遗稿收集抄录。子美是杜家的女婿,我便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将来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即使它被埋没,没有显露出来,它的灵气、奇异的光芒常常自动地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当子美遭排挤挫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把他置于绝境的人,对他的文章却一点都不能贬低、遮蔽。大凡人们的感情,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将来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啊!杜公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二:

苏氏文集①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而集录之。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作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改新运动的倡导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 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④以言语声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公其可无恨 恨:遗憾

B.遂以其集归之 归:属于

C.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即:接近

D.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累:株连

3.下列句子中,肯定苏子美文学才华、文学追求的一组是( ) (3分)

①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②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③号为时文,以相夸尚④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⑤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⑥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苏子美遭受排挤挫折时,文章却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死去;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3分)

(2)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3分)

参考答案:

2.B(归:还给)

3.D

4.D(“攻击驱逐他的人”不当)

5.(1)大凡人们的感情,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将来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啊!(“忽、贵” 1分。“屈于今世犹若此”1分,“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1分。)

(2)皇上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患:担忧。讽勉:规劝。(讽:劝勉)1分。近古:学习(接近)古文传统。(近:接近,学习)1分]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得到他生平的文章遗稿收集抄录。子美是杜家的女婿,我便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将来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即使它被埋没,没有显露出来,它的灵气、奇异的光芒常常自动地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当子美遭排挤挫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把他置于绝境的人,对他的文章却一点都不能贬低、遮蔽。大凡人们的感情,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将来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啊!杜公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学、政治的兴盛衰落,很奇怪唐太宗将国家治理得兴盛太平,接近三代圣王盛世时代,可是在文章方面,却不能革除齐梁等朝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此后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现,这之后元和年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代传统。唐朝衰亡,战事绘乱,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可叹我的朋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失,以致罢官为民,流落异乡而死,这真是令人叹息流泪啊。

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见到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之为“时文”,还以此相互夸耀推崇。但唯独子美和兄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的人都非议讥笑他们,但子美却不为理睬。后来,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发布诏书勉励写文章的人学习古文,从此那种推崇时文的风气渐渐停止,而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古文了。只有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时却努力去写,他始终独自坚持,真可以算得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人了。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与译文 第7篇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传世名作, 也是中国古典文集中的代表作。在中国优秀的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 对于该名篇的英译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在《醉翁亭记》中, 欧阳公用其细腻的文笔、惟妙惟肖的语言, 为世人呈现了一幅自然风景画, 抒发了他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无穷乐趣, 其中蕴含了很多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象与文化特征。那么对这样一篇美文的英译, 到底是中国译者较为合适还是外国译者更有资格呢?翻译的过程即解读原语文本, 结合特定的语境, 然后再用目的语重新构建文本。英国汉学家格雷厄姆 (A.C.Graham) 曾说过“在翻译上我们几乎不能放手给中国人, 因为按照一般规律, 翻译都是从外语译成母语, 而不是从母语译成外语的, 这一规律很少例外。” (Graham, 1965:37, 转引自潘文国, 2004) 。这似乎在告诉我们, 以母语为译入语的译者, 由于对于该语言有着更为精准的把握, 所以更加适合。但是, 在将原语文本翻译成外语的过程中, 对原语文本的解读和对作者的认知语境的考虑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Gutt (2004) 指出人的认知环境包括外部环境信息和人脑记忆中存储的信息上下文信息、文化知识或其它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 外国译者与原作者处于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中, 认知环境相差甚远, 在对原语文本的把握上很难到达母语为原语的译者的水平。因此, 对待这个问题, 我们要辩证地来看。不能笼统的做出谁更合适的结论, 而是需要中外学者和译者们共同地进行探索和努力。该文所选取的两个译本分别出自英国著名汉学家Herbert A.Giles和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 在译者身份的问题上很有代表性。在对两个译本进行赏析的过程中, 将以Herbert A.Giles的译本为重点赏析对象, 辅以杨宪益先生的译本在某些地方进行对比, 重点从两个译者对原文语言风格的体现, 文中人物和主题的把握与理解上进行分析和阐述。

2 Herbert A.Giles英译本的语言风格分析

《醉翁亭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文笔轻快, 语言生动, 旋律优美, 巧妙地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这样一篇犹如散文一样优美, 又犹如诗歌般富有韵律的作品, 可否将这种美感体现在翻译作品中呢?个人认为, 译者Herbert A.Giles凭借其母语的优势、深厚的母语文学语言的功底、加之对中国文化的极深造诣, 总体上较为成功地将原语中的美感融入到了译作之中。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选词优雅、灵活

这篇经典之作出自宋代文人之手, 虽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晦涩难懂, 但是语言上仍是文言文, 具有古典美的风格。这一点, 在Herbert A.Giles的英译本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例如译文中用“hither”来表达“太守与客来饮与此”中的“此”, 用“thither”来表达“朝而往”中的“往”。这两个英文词汇都属于古英语词汇。再如用know not来表达“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不知”, 而没有选用现代语言中not know。这些选词及句式都体现出了原语文本古典的文风, 保证了译文在此风格上的一致性。

不仅是这些古典的词汇, 译文还在一些动词的处理上十分灵活、传神。例如“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一句。Herbert将其译为“A walk of two or three miles on those hills brings one within earshot of the sound of falling water”。而杨先生的译本是“When you penetrate a mile or two into this mountain you begin to hear the gurgling of a stream”。两个译本对于“闻”这一个动词的处理很不相同。第一个版本没有出现闻、听到的意思, 而是选择用“bring”这个动词, 形象地表达出行走六七里, 就会将你带到有水声的场景种, 很具有动作的连贯性, 传递出原文动态美。相比后一个译本, “当你行你就会听到”, 就会发现虽然杨先生的译本也具有动态的效果, 但不如第一个译本中的动作来的形象、连贯。

2.2 韵律优美

毋庸置疑, 原文有着很强的韵律感, 读起来轻快上口。而译文要做到这一点比较难的。Herbert凭借其母语的优势, 很好地在译文中将这一特色体现出来。借用习语是其中一个主要手段。例如译文的第15句, “...bends his steps homewards in company with his friends.”这两个习语使译文读起来愈加的流畅有节奏感。相比杨的译本, 仅仅处理为“...and now the governor leaves, followed by his guests.”无须多言, 这里“leave”和“followed”, 两个动词远不如第一个译本的节奏效果。还有一处, 是个人感觉很有代表性的。译文第13句“Every archer hits his mark, and every player wins his partie;”两个“every”形成句首的重复效果;“hit”与“win”发音相近;“flash”与“hand”以相同的元音呼应, “hand”和“heard”则押的是相同的头韵。 (袁锦翔, 1987) 。

3 从人物形象进行赏析

在《醉翁亭记》中, 核心人物自然是“醉翁”, 即欧阳修本人。通过对原语文本的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 “醉翁”这个形象并不是指那些醉汉酒鬼, 从“饮少辄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些句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醉翁”并非饮酒过多而醉, 他是在饮过不多的酒之后, 醉在如诗如画般的风景中, 醉在与民同乐的气氛中。Herbert和杨宪益先生都将“醉翁”译成了“drunkard”, 而根据之前分析的形象, 显然并不太恰当。“drunkard”这个词, 虽然符合西方读者的认知习惯, 可以为他们接受。但是很容易对他们产生一种误导, 认为是一个常常酗酒, 整日醉醺醺的一个形象。这就与原文的核心形象一个微有醉意、与民同乐的太守相去甚远。

另一个涉及到的形象并不是主要的, 甚至说是很次要的。但是对这个形象的翻译反应了对中国文化背景的理解, 因此值得一提。原文中有“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这样一句。对于“僧”这个词, Herbert将其译为“a Buddhist priest”, 而杨则译为“a Buddhist monk”。显然在这个意象的处理上, 杨做的更好。因为“Priest”一词, 很容易让人想到西方基督教传教士这样的形象。显然, Herbert作出这样的处理, 是受到了西方霸权主义思想的影响, 从而不能完全地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这一个小的方面, 我们不难看出, 英语译者由于其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与原作者截然不同, 他们在英译的过程中更多考虑到的是译入语读者的感受, 要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文化价值, 甚至是政治价值, 因此很难对原作者国家的文化作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也就很难真正、全面地体现出中国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全貌。

4 从作品主题进行赏析

《醉翁亭记》中共出现了十次“乐”。纵观作品, 这种乐固然包含了因为山中景色怡人, 美不胜收而带来的欢乐, 但又绝不止于此。它更多的含义则应该是当地的百姓在此游览、观光之乐, 是太守与众宾客欢聚一堂, 共同宴饮之乐。所以“乐“的根本重在一个“民”字。如果没有当地百姓的游历之乐, 太守与众人的宴饮之乐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本文的中心思想就是通过对当地自然景色的描写, 牵引出当地民众在此山此景中游历、观赏的乐趣, 和太守与众宾客宴饮的乐趣, 展现出一幅安定、和谐的生活画面, 体现出“与民同乐”的主题思想。

虽然Herbert在对译文的总体风格上把握得相当不错, 很多地方的英译也相当精彩, 但是遗憾的是, 在主题的体现上却出现了致命的硬伤。在中国的文化中, “与民同乐”是指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以民为本, 当地的民众安居乐业, 描述的是官与民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 体现的是当地的一种生活状态。Herbert的译本将“行者休于树”译作“travelers rest awhile under the trees”。在这句英译中出现了“travelers”一词, 按照其英文释义, 为“在旅途中的人或常常旅行的人”。那么这与“与民同乐”中“民”的内涵明显不同, 甚至相去甚远。如果当地的官员是与外来的旅者一同游乐的话, 更多体现的可能是当地官员对于本地形象甚至是自身形象、政绩的一种宣传与关注。所以英语读者读到“travelers”的时候, 就完全体会不到官民融洽、其乐融融的这样一种场景。杨宪益先生将其译作“passers-by”, 这个词意味“经过的人”, 虽然在内涵上也未能准确体现出原文的主题, 但相比“traveler”一词, 则明显要好很多。另一个与主题密切相关, 而在英译时又产生重大失误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Herbert的译文是“So also the Governor’s friends.They rejoiced with him, though they know not at what it is that he rejoices.”他将“人”理解为太守的朋友们。但是, 从全文的背景出发, 不难发现这里的人, 即与太守一同宴饮的宾客们, 而这些宾客的真正身份并非是太守的朋友, 而是当地的民众, 也就是太守邀请当地的民众一同赴宴。所以将“人”译作“friend”, 再次与原文主题相悖, 未能体现主题思想。此处, 杨先生的译文是“and although men enjoy accompanying the governor there, they cannot understand his pleasure either.”基本与上一个例子相同, “men”虽然未能重现原文当地民众的概念, 但是至少会比“太守朋友”这样的意象准确一些。

5 结论

通过对两个译本的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 英语译者在英语语言的把握与处理上更加娴熟, 游刃有余, 的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对于原语文本 (即中文) 的研读方面, 无疑中文译者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的意象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显得更加得心应手。在通过翻译这一媒介让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 需要中外的译者学者们的共同探讨和共同研究, 相互学习, 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作为翻译领域的研究者亦或学习者亦或爱好者, 我们则应该充分地对名家不论是英文译者还是中文译者的译作进行充分、细致地分析, 学习其中的精彩之处。若能在学习、欣赏、吸收同时能带着批判的眼光, 试着从名家的译作中发现问题, 并能学会从一些小的语言点上升到整体层面宏观的分析, 无疑我们自身翻译水平的将得到不断提高。

摘要:在推动中国的经典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 一种最为直接最为主要的途径就是古籍的英译。该文以《醉翁亭记》为例, 试着从译文语言风格、人物形象以及文章主题这三个方面对翟理斯 (Herbert A.Giles) 和杨宪益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赏析和对比。

关键词:语言风格,人物形象,主题

参考文献

[1]Gutt E 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Kramsch C.From Practice to theory and back again[J].Context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2002.4-17.

[3]丛滋杭.翻译的异功能论[J].上海翻译, 2007 (11) .

[4]李倩.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J].古典文学知识, 2006 (3) .

[5]潘文国.译入与译出[J].中国翻译, 2004 (2) :40-43.

[6]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7]王宏印.中外文学经典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8]袁锦翔.评H.A.Giles英译《醉翁亭记》[J].中国翻译, 1987 (5) .

苏轼《墨妙亭记》原文和译文 第8篇

原文: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于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翻译:

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江苏高邮的孙莘老(孙觉)从广德军任上迁任湖州知州(相当于古代的吴兴太守)。第二年二月,建了一座墨妙亭位于他的府第北面、逍遥堂东边,搜集湖州境内东汉以来的古代诗词文章刻石用以充实亭中。

浙江吴兴自从东晋以来就是首善之地,号称是山水清秀。当地百姓凭借着打鱼、种植水稻、收获莲子蒲草生活富足,很少贪欲而又与世无争。宾客不是有急事非得到此,一般的不到这里来。所以凡是到这里来的吴兴郡太守,大都是悠然逍遥,平时把题诗作赋、在投壶中游乐饮酒当成正事。

自从孙莘老来到这里,正值当年发大水,连上等良田也没有收成,湖州老百姓饥饿严重,许多人争相逃亡他乡。孙辛老开仓赈济灾民,劝说有余粮的人家把粮食分给没粮的百姓,亲自巡视灾情,慰问、安顿回来的灾民,其真情至真至诚。于是,富裕人家,都争相贡献出自己家的余粮以支持官府,使得灾民免于死亡的不计其数。正当这时,朝廷推行王安石变法,朝廷派来的使者交错频繁,世人都认为孙莘老肯定会日夜书写文书,到了进见朝廷使臣的时候,也不可能还像以前那样仍然保持雍容自得的神态。而孙莘老却更加喜欢前来的.宾客,诗饮酒以为欢乐,又利用剩余时间,大力搜集以往的古代诗文,得到前人的诗赋题咏数百篇,汇集成《吴兴新集》,对于古代刻石字画凡是还存在或者是倾倒残破被抛弃在荒坡野草当中的,又都搜集到这座亭子当中。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为办公事来到湖州,巡视一周,为之惊叹,而孙莘老又请我为他写一篇记述文章。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与译文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与译文(精选8篇)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与译文 第1篇《醉翁亭记》原文 欧阳修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