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及策略分析论文
难点及策略分析论文(精选12篇)
难点及策略分析论文 第1篇
1.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作用
(1) 有效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发挥英语学科应有的工具作用。英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语言。首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要学会并习惯用英语进行交流, 通过双方的努力配合实现教学目标;其次, 在教学训练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交流也需要用英语来完成, 这是英语进行任务的具体要求;再次, 英语也是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
(2) 有效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为英语教学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英语教育的目的无非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 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英语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良好的记忆能力。因为学生的听力、沟通、阅读以及写作能力都离不开记忆能力的支撑, 良好的记忆能力能够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见, 培养记忆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
2.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难点
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某些难点问题, 构成了英语词汇教学的困境,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阻碍了英语教学整体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必须在实际教学中, 认真总结难点问题, 为采取合理对策铺好路。
(1) 见词不会读, 听音不会写;单词拼写错误百出, 遗忘率高。这是英语学习困难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也是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词汇量大、单词长, 学生感知和掌握英语拼写单词非常困难;另一方面英语字母和字母组合的音与它们的拼法又很不一致, 学生只能按照字母出现的先后顺序死读硬记单词, 造成学生见词不会读, 听音不会写, 更不要说长期记忆和正确使用了。这是学生词汇学习的最大困难。同时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因掌握不扎实又未能及时复习而遗忘率高。
(2)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单纯依靠死记硬背的机械式学习。首先, 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一直遵循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导, 课堂中, 教师在黑板上罗列字典中关于它们的各项释义和使用方法, 学生也只是满足于认真做好每个单词的笔记, 然后进行左脑的机械式记忆。其次, 在学生词汇学习时, 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和学生自身学习方法的匮乏, 往往只记住汉语意义而忽略特定的词语搭配, 结果仍然是事倍功半。
(3) 对英语听力较为轻视, 综合能力有所失衡。目前, 很多学校一味强调英语说写方面的能力培养, 而忽略了听力能力的培养, 这种做法严重割裂了英语基本功能之间的有机联系, 不利于学生英语词汇记忆及运用能力的培养, 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实现。
3. 解决英语词汇教学难点的对策
克服学生应用词汇学习的难点固然重要, 但是不能盲目地进行解决。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年龄、接受能力、英语教材及课程设置等综合因素后,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培养和强化, 实现英语学习的目标, 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1) 消除学生对英语的恐惧感, 激发记忆能力。首先,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信心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当在记忆能力培养过程中, 让学生明确英语的重要作用, 尽量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 树立他们的自信, 坚定其学习目标, 激发出学生的毅力来从容地面对英语学习。其次, 激励机制同样适用于英语记忆能力的培养范畴。所以, 每当学生有所进步时, 教师应当给予及时客观的评价, 使他们在表扬中更加坚定信念。
(2) 促使学生尝试瞬间记忆, 强化记忆效率。面对大量的英语单词或语法时, 瞬间记忆是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用其他单词或句子对所要记忆的单词进行描述, 然后让同学进行抢答, 说出所要记忆的单词, 或者让同学把这个单词写出来;教师还可以说出要记忆的单词, 然后马上对学生发问, 让他们说出几句英语句子, 并要求所记忆的单词出现在这些句子里。
(3) 合理运用恰当记忆方式, 切实增强学生记忆能力。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方法有很多, 每种方法适用的人群也不尽相同, 这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群体差异的具体表现。因此, 教师应当注重这些细节问题, 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方法, 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记忆。有些单词或语法比较容易理解, 因此, 学生们记忆起来比较容易, 而且印象也很深刻。
4. 结语
英语词汇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 我们必须格外注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这是英语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 也是英语学科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李秋颖.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困难分析和应对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5) .
难点及策略分析论文 第2篇
一直以来,都说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虽然这么想,却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当学生开始学习“解决问题”的内容时,这个观点终于有了深刻的体会。
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在于“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具体原因为:学生理解能力不足。问题总是以文字或图片等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时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理解能力。学生要通过看、读等手段,理解这些文字或图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有先理解了,才能接着分析、判断,最后解决问题。而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学生,因平时并不是很注重阅读,在家也没有家长辅导,因此理解能力明显不足,就造成学生学习“解决问题”内容的困难。1.生活经验缺乏。
“解决问题”其实就是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很多“解决问题”都是围绕生活中所遇到的事物来展开的,有些学生在家属于什么事都不用操心的那种,结果直接导致这些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遇到这类问题就难以解决了。
2.怕困难,不爱动脑筋的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
“解决问题”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活动,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有些学生不爱动脑筋,感觉有些难,便开始退缩,等着其他同学或老师来讲解方法。最后,养成了只要有点难的问题,便在心里暗示自己:这个我不会的,这个老师没讲过!这种学习习惯下,学生是学不好“解决问题”这个内容的。
针对以上原因,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逐渐提高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具体如下: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不是语文的专利,随便什么学科都需要阅读与理解能力。在数学课上,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题目或观察图片,然后盖上书本,回忆讲了些什么,反映了什么关系等来训练学生。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前后的内容来理解不熟悉的词语等。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生活经验是要积累的,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经验,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现象。
难点及策略分析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难点;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D922.181;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0-0136-02
自2011年1月19日国务院通过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并予以实施,明确表明城镇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日后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1]。但是,通过对当前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特征进行分析,当前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存在涉及范围广、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再加上全国性房价上涨,部分被征收人员素质水平偏低,房屋征收工作程序复杂,给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增加了难度。如何解决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难点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2]。因此,文章针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难点以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特征分析
我国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制度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在特定的状况下由当地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对私有房屋进行征收的法律制度。根据《宪法》、《物权法》以及《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相关规定,只有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够进行房屋征收,即确需征收个人、单位的房屋;根据法律规定的权限与程序;为了公共利益的需求。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就补偿方式、补偿金额、支付期限、用于产权调换房屋的地点和面积、搬迁费、临时安置费或者周转用房、停产停业损失、搬迁期限、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事项,订立补偿协议。”并且规定当补偿协议签订之后,如果一方当事人没有履行相关的义务,另一方可以依法提起诉讼[3]。由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具有一定的计划性、政策性、时间性,如何正确的处理征收人与被征收人的义务和权力,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政府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征收工作的执法者、管理者,政府应该切实担负起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主体责任,认真履行各项法定职责,禁止出现以牺牲广大被征收人利益的方式获得市政建设的繁荣发展,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尽可能的实现征收人和被征收之间利益的平衡,这样既能够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公正的形象,又能够推动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4]。
2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难点分析
2.1 城镇化建设以及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要求国有 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加紧进行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遇到的最大难点就是时间紧、任务重,例如,虽然城市建设规划图纸早就完成,并且城市建设工期非常紧,但是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大,在实际征收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征收部门在征收的过程中要将工作做细致,做恰当,妥善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的难度。
2.2 全国性房价上涨幅度增加,楼房价格不断飙升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楼房的价格在不断的飙升,不同区域的房价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地区被征收人提高了心理预期,往往会要求按照城市最高楼房销售价进行索赔,这些不合理的要求按照现有补偿政策很难得到满足,导致房屋征收工作陷入签约难的尴尬境地,致使整体工作难以推进。
2.3 部分被征收人对相关政策不了解
居住在棚户区征收区域的居民,大多为企业工人,城中村农民及进城务工人员,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对我国关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的相关政策以及法律知识了解不多,对征收工作配合意识淡薄,把征收工作人员视为夺其财产的仇人,只是一味坚持自己的无理要求,给征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延缓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进行。
2.4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关系到社会和谐和稳定,同时还牵涉众多的法律关系,例如征收人与被征收关于安置补偿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被征收人、征收人以及评估机构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公民组织与政府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等,即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涉及范围非常广,如果在征收的过程中没有正确的处理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会激化各方的矛盾,不能保证征收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工作难度非常大[5]。
3 解决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难点的有效策略 分析
3.1 规范房屋征收程序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了实现规范化征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扩大公民事前参与的途径和深度,根据相关规定,在房屋征收活动中,被征收人享有参与权和知情权,具体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政府在作出征收决定之前,应该向征收区域内的被征收人发出相应的通知,让被征收人了解征收的目的、用途、范围;由于被征收人的数量众多,在选择参与听证会的人员时,应该由被征收人自行选定代表,并且选择的代表能够集中反映被征收群众的意见,代表被征收群众和政府进行对话[6];在听证会上政府应该认真的听取被征收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的解决被征收人的问题,有的放矢,这样能够有效的化解矛盾;
其二,加强司法审查,保证房屋征收符合“公共利益”,在进行房屋征收时应该避免出现盲目拆迁和建设的现象,我国司法机关应该借鉴其他国家房屋征收程序的先进经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公共利益”衡量标准,保证房屋征收和城市建设能够符合“公共利益”,在保证司法机关独立性、公立性的基础上,还应该保证房屋征收和建设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合法性;
其三、加强信息公开,增强房屋征收工作透明度。造成“签约难”的原因还有部分被征收人存在“不怕少怕不公”的顾虑,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信息公开,增强透明度,做到“阳光征收”,制作详细的操作规范,保证房屋征收工作全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一是,将《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房屋评估办法》、《房屋征收补偿流程》等政策法规进行公开。二是将测绘结果、评估结果、回迁楼位置、结构、面积、户型、选择回迁楼的顺序、补偿结果等信息全部进行公开。让群众真正体会到房屋征收的公开性、公平性,赢得群众信赖,让他们能够理解支持房屋征收工作。严格按照上述程序进行房屋征收,能够有效的提高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7]。
3.2 提高房屋征收评估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为了提高房屋征收评估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创建评估机构之间相互制约、监督以及竞争的机制,由于职业道德问题以及专业胜任能力问题的限制,评估机构会出现低估或者高估等错误现象,为了避免出现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评估部门垄断的情况,应该创建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以及相互竞争的约束机制,还可以采用多家评估结构共同评价的方式,并对多家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保证所有评估机构的结果差距在10%以内,并按照评估结果的平均数对被征收人进行补偿,以此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其二,创建完善的评估报告说理制度,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对被征收房屋价格的补偿,不得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但是在选择评估参数时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最终评估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创建完善的评估报告说理制度,能够让被征收人充分的认识到评估机构已经考虑了影响房屋征收价格的所有因素以及对评估结果造成的影响,评估报告说理充分,能够让被征收人欣然接受征收与补偿,这就要求评估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采用严谨的职业态度进行评估,有效的提高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3.3 完善司法强制搬迁制度
为了保证司法强制搬迁能够顺利的进行,就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我国司法强制搬迁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创建司法独立制度,现阶段,许多地区法院法官的职位受政府编制的影响,并且经费由地区财政全额拨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法院法官和财务作用的发挥,针对该种现象应该加强制度改革,提高司法对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由司法部门对人事、财政等进行垂直管理,这样人事、财务部门能够摆脱同级行政机关的羁绊,真正的实现司法的独立性;
其二,创建完善的司法监督制度,公正性是司法的灵魂,并且司法公正是保证司法独立的必要条件,司法独立只能够保证司法机关独立的行驶司法权,但并不能够保证司法机关会依法、正确的行使自身的司法权,正如孟德斯鸠所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为了防止出现司法人员滥用职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司法的监督,以此保证司法部门能够按照相关规范使用自己的职权,司法监督制度主要包括外部监督制度和内部监督制度,外部监督不能是漫无边际的发号施令,而是以尊重司法独立为前提进行合法的监督,主要包括社会监督、当事人监督、法律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以及党的监督等,虽然说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做起来非常困难;内部监督制度虽然是一种理想的制度,但是并不容易实现,因此需要外部监督制度进行补充,不断的提高司法监督的有效性,以此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
4 结 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中存在许多难点,这就要求不断规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程序,提高房屋征收评估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完善司法强制搬迁制度,以此不断的提高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瑞荣.完善国有土地房屋征收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房 地产,2013,(1).
[2] 陈海艳.浅析我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社会学 研究,2012,(12).
[3] 梅建军.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强制执行制度分析[J].中国房地产,2013,
难点及策略分析论文 第4篇
2007年3月份为满足物资设备运输的需要, 进行了进场公路完善修复工程的施工招标, 从而开始了运输通道与电站主体工程交织施工的艰难历程。
鉴于运输通道与电站主体工程交织施工, 为解决物资设备运输困难的难题, 我们将从以下3个方面分析制约物资设备运输的原因, 提出改善运输条件的对策。
1、须统一思想, 加强对物资设备运输保障困难及重要性的认识
瑞丽江水电站属于缅甸境内工程, 在53公里长的缅甸境内段道路两侧村镇稀疏, 人口稀少, 道路服务社会功能要求不高, 多数人认为进场道路能运输物资设备就行, 存在不修建道路也能修好电站的美好愿望, 从而对道路重要性认识不足, 投入资金、人力、物力有限。
瑞丽江水电站建设启动时已接近2006年雨季末期, 降雨减少, 原道路运输条件有所改善。而这一时期主要是进行大江截留等工程施工, 该类型施工对物资需求量低, 使得物资运输量小, 减轻了运输车辆对道路的破坏, 从而造成了进场道路已经能满足物资设备运输要求的假像, 使得人们缺少对雨季道路承载能力大幅下降的认识, 减少了电站建设管理部门对进场道路的关注。
由于存在以上认知的误区, 我们须明确物资设备的运输保障是电站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物资设备的及时供给就没有电站建设的顺利进行, 没有电站建设的顺利进行就没有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没有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就会影响中国企业后继参与缅甸水电工程的开发。因为缅甸瑞丽江一级水电是缅甸目前在建的最大水电站, 号称缅甸的“三峡”工程, 受到缅甸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该项目是国家能源“走出去”战略的首个电力项目, 是国内电力企业走出国门的首个BOT (建设-经营-移交) 试点工程, 该工程将为国内其他电力企业提供与缅甸政府打交道的经验, 为中国企业全面参与缅甸能源建设做好铺垫, 操作成功将增强国内企业投资国外大型基础设施的信心。为此我们必须统一思想, 高度重视电站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 全力动员业主、施工、监理各方力量, 按如图方式组织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好道路的运输通畅, 为电站建设提供最好的物资设备供给服务。
2、须加强对缅甸原道路状况的了解, 为重大项目建设的物资运输供给提供决策依据
进入缅甸境内的道路, 多数路段为土路基, 填筑简易, 路基压实度低, 路面仅有少量路段在原状土基上铺设少量砂砾或少量片石。排水设施欠缺, 沿线没有成形的路基边沟, 排水涵洞数量少, 管径小, 堵塞严重, 致使雨水长期浸泡路基。道路平面线形差, 大多路段是依据山形修建的简易道路, 转弯半径小, 连续小半径弯道多;绝大部分道路坡度坡长严重超标, 其中宝石沟段坡度达16%, 连续坡长1400m (正常四级路10%的最大坡长为300m) 。从以上情况可知, 该段道路等级较低, 很难承载整个电站建设几十万吨物资设备运输的连续碾压, 难以通行长度超过16m的长件。
鉴于该项目属于运输通道和主体工程同时实施的现实情况, 这就要求道路施工时必须和业主物资设备部门加强联系, 了解各段时间内运输物资设备的种类、数量、吨位、外形尺寸等具体数据, 统筹安排道路施工工点及施工类型, 如我们进场后了解到2007年4月1日至2007年7月30日, 主要是运输水泥、火山灰、钢筋、铁闸、钢梁等物资设备, 每日运输量在1000~2000吨, 且每辆额定载重8吨的运输车辆一般载重25~30吨, 超重约3~4倍, 2007年8月份以后将增加重大长件的运输。为此须在4、5两个月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安排道路裁弯取直、降低纵坡坡度等土石方施工工作, 保障2008年8月份以后重大长件的顺利通行。
3、须加强对沿线自然气候及地质条件的了解, 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应对不利的地质条件及天气气候
瑞丽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其特点为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全年分旱雨两季, 干湿季节分明, 枯期少雨。雨季为5月中旬至10月中旬5个月, 其间降雨量约为1280mm, 占全年降雨量的90%以上, 降雨多为大到暴雨, 持续时间较长。
从雷允口岸到曼文中桥一段, 原道路是在农田中用粉土或淤泥质土填筑而成, 6~10月份雨季期间仅能满足中小型农用机械通行, 难以支撑大量物资设备的运输。曼文中桥到K33+500段路基的地质为红粘土或红黄色粘土, 土工试验表明, 液限都超过50%, 最大的达到66.2%, 塑限都超过26%, 最大的已达到39%, 塑性指数都大于20, 最大的达31.1, 这种土质路基, 一旦雨水渗入, 雨水将长期滞留土层中, 随着路基含水量增大, 土体软化, 抵抗重荷的能力急剧降低, 在每日超重车群的连续碾压下, 路面将出现大的坑凹, 随着雨水的继续浸入及在车轮的扰动挤压下坑凹将扩大、变深, 形成连续泥糊状路基, 从而瘫痪整个道路的运输能力。K33+500到K53+000段路基山体松散, 易产生山体滑坡、路基边坡坍塌等灾害, 从而阻塞交通, 滞缓物资设备的供给。
由于在2007年4月份才能组织运输道路的施工, 此时距雨季来临仅有1个半月, 时间较短, 难以对全线53公里路基进行全面施工处理, 但为保证整个雨季期间电站建设都有连续不断的物资供给, 必须把进场后的工作重点投入到雨季保通材料的开采及沿途材料的堆放储备等方面。
同时尽量减少对原状路基的开挖, 以保护原状路基长期在车辆碾压形成的硬壳层, 减少雨水大量渗入硬壳层下的软弱土体, 避免路基在重车的连续碾压下大规模被破坏。同时与业主协商在该原状路基表层铺设一定厚度的砂砾、片碎石、石碴等透水性材料, 加强该路基表层的持力性能。
组织人力机械开挖路基边沟, 疏通排水涵洞, 在原高边坡顶部开挖截水沟, 减少边坡坍塌及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通过以上措施的处理, 在及其艰难的情况下, 进场道路的修建及物资设备的运输保障工作圆满的完成, 强有力的支持了电站首台机组于2008年6月30日发电的目标。
摘要:在缅甸瑞丽江一级水电站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受人为因素、道路等级、自然气候、地质条件的影响, 物资设备的运输供给一度出现中断的危险, 严重影响水电站建设的顺利开展, 为解决电站建设物资设备运输的难题, 本文分析了产生物资设备运输难点的原因, 并找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为今后中国企业在缅甸进行重大建设项目的物资运输保障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电站,物资,设备,保障,难点,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监理难点及应对策略的论文 第5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其中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建筑市场也有着更加广阔的进步空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建筑工程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和影响。在建筑工程中监理工作的进行是保障其整体质量和长远发展的基本,但是根据当前实际发展情况来说,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要求正在不断的提升,监理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所以说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当中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本文我们将围绕建筑工程监理的难点及有效应对策略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的了解一下当前建筑工程监理中工作难点,再来提出一些有效处理建筑工程监理难点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难点;有效应对策略
1针对于当前建筑工程监理中工作难点的分析
在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理中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其中把主要包括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范围限制的难点、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管理信息的难点以及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人员素质的难点。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的建设工作都是从项目规划环节开始的并且一直延续到建筑工程的养护环节,但是在实际的建筑监理工作当中,相关监理让企业知识在施工过程中片面的`进行监理工作,在施工准备环节和养护环节等都没有做好监理工作,而且大部分的监理工作还存在不细致的现象。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监理管理人员没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设计标准、质量标准以及技术标准。在监理工程监理的管理信息上还存在不顺畅的情况,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沟通机制,造成了监理在现场管理中不能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在现场施工当中还存在各种不良问题,监理不能在第一时间选择合理有效的手段完成公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相关管理人员不能及时的发现在施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造成了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严重不足,对建筑工程监理正常的进行造成各种负面因素影响。最后,从事建筑工程监理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性能和综合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人员存在的技术知识缺失和对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等问题都阻碍着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进行[1]。
2针对于有效处理建筑工程监理难点应对策略的分析
2.1完善和优化建筑工程监理相关制度
要想更好的处理上述建筑工程监理中的工作难点就一定要完善和优化建筑工程监理相关制度,同时还要避免在建筑工程存在制度缺失和多种制度并存的现象。那么在建筑工程准备环节中应当合理的对建设过程有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影响因素进行预测和推理,然后制定对各种问题的处理措施和方案,从而建立制度。还可以对建筑成本制定相应的监理制度来更好的对建设中的各种行为、施工过程、方案等进行审核和监管,还要更好的对施工原材料、相关设备等进行合理的监管,从而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专业性。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在根本上有效的处理建筑工程监理中的难点,科学合理的控制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2]。
2.2加强和提升建筑工程监理质量控制
加强和提升建筑工程监理质量控制也是一种可行性的措施,因为关注施工工序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过关的基础,为了在实际的监理工作中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相关监理人员一定要在施工工序当中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建筑工程监理质量控制:第一,注重建筑工程控制工序的操作以及验收环节。第二,如果处于两道工序交接处一定要在上一道工序全部完工以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当中,做好各个工序之间的衔接工作不仅仅能够更好的确保各个工序顺利进行,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每一个工序的质量满足相关要求。第三,对于建筑工程监理中的隐蔽工程来说,相关监理人员一定要做好质量的检验和验收工作,由于一些隐蔽工程在实际的施工中会被下一道工序覆盖,所以必须要保证手续齐全的前提下,来完成签字的流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后面各项工程中验收的核查工作顺利进行[3]。
2.3优化和加强建筑全过程的工程监理
所谓全过程的工程监理指的是前提的勘察环节、设计环节、施工环节以及养护环节等,只有确保各个环节中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才能更好的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其中在建筑工程的设计环节中,监理一定要对各个设计单位进行监管,促使设计企业能够按照相应的设计质量控制体系来完成设计质量的控制。因为监理人员在设计环节中通过图纸来对建筑材料实际使用的专业性来进行研究,有效的减少建筑材料中的超额设计以及失误等情况的发生。并且通过在设计环节中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还能够大幅度的减少后期设计变更现象的发生,显著的提升了设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在施工环节中监理一定要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管,其中施工环节中的重要项目一定要派专人定时定点监督。
2.4培训和注重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最后,培养和注重监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性技能也是非常关键的。这就要求企业在招聘中注重对人才质量的把关,全方面的选择和考察人才。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还要为监理人员适当的开展培训活动,让监理人员在培训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技能,总结经验,促使在以后的工作中减少失误和提升工作效率。
3总结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意识到监理工作在建筑工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起步比较晚,所以说在实际的建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在面对其中存在的监理工作范围限制、监理工作管理信息难点以及工程监理工作人员素质难点等问题时要高度重视和关注,应当进一步采用完善和优化建筑工程监理相关制度、加强和提升建筑工程监理质量控制、优化建筑全过程的工程监理以及培训和注重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等来更好的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符合标准,为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稳定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欢,万成,赵银萍.论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的思考[J].信息记录材料,(11).
[2]宋武,张永学,崔吉旺.建筑工程监理的现场规范管理措施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2).
“摩尔”概念难点成因及化解策略 第6篇
关键词:摩尔;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教学难点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4–0032–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如果对中学化学里的所有概念进行排序,不管是以其在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为标准,还是以学习难度为标准,或是以教学难度为标准,再或是以科研关注度为标准,“摩尔”及其相关概念都会名列前茅。至今这一选题依然在热议中,笔者对这一教学难题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
1 “摩尔”成为难点知识的表现形式
“摩尔”概念成为难点知识有很多表现形式。首先,学生易混淆相关概念,将“摩尔”等同于“物质的量”、“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微粒个数”、“气体分子数”,甚至认为“摩尔”是分子的性质。
其次,从化学史的角度来看,“摩尔”这一概念的明确界定和统一认识的历程波折而漫长。“摩尔”的最初定义与现在的内涵是不一样的。1900年,俄德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Osrwald,Friedrich Wilhelm,1853~1932)首次提出“摩尔(mole)”这个名称,他把“摩尔”定义为以克为单位的质量[1],而不是微观粒子的计数单位。在当时,奥斯特瓦尔德根本不可能把“摩尔”定义为微观粒子的计数单位。因为他反对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提出的原子分子学说,阿伏伽德罗用“molecule”一词表示分子,意为“small mass”,而奥斯特瓦尔德偏偏选用“mole”一词,意为“big mass”[2]。这说明,即使是化学家,他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接受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此外,“摩尔(mole)”这一名称诞生于1900年,其对应的物理量-“物质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于1961年才诞生[3]。也就是说,“摩尔”这一物理量单位的出现早于其表示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这种先有单位后有物理量的现象在科学界比较少见。直至1971年,在第十四届称量与测量大会(14th 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上,科学界才正式定义“摩尔”、“物质的量”和“阿伏伽德罗常数”,将“摩尔”纳入国际单位制体系,作为七个SI基本单位之一。可见,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科学界才明确和统一了“摩尔”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名称。然而,即使有了明确定义,在1971年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科学界对“摩尔”一词的使用仍然存在争议,有的科学家还继续使用“当量(equivalent weight)”这一古老名称[4]。
再其次,“摩尔”概念在我国高中化学中刚被引入的时候,也曾难倒了很多老师。继国务院60号文件[1977]规定在我国推行SI制后,高一课本就引入了“摩尔”这一新单位,废除了过去采用的克分子、克原子、克离子、克分子体积等旧单位。1980年前后,摩尔概念及其应用在国内仍然很不统一[5]。那段时间关于如何理解“摩尔”、“物质的量”概念的介绍性、商榷类的文章比较多。这种现象说明很多教师当时也很难理解和掌握“摩尔”概念。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关于“摩尔”及“物质的量”问题的探讨还在继续,但是关注焦点已经由如何理解概念转移到如何讲授概念上来。
最后,与“摩尔”相关的误解广泛存在,比如误以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提出者和测量者是阿伏伽德罗本人(Avogadro,Amedeo,1776~1856)。这样的错误在土耳其的一本中学科学教材上曾出现过[6]。再比如,有很多学生误以为“摩尔”是一位化学家。还有,我们熟知的百度百科上也有科学性问题,在对“克分子”的介绍中,有这么一句描述“化学物质的量就是摩尔”[7],这个错误十分明显。
2 “摩尔”成为学习难点的原因分析
“摩尔”成为学习难点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概念本身的原因;学生的原因;教师的原因。
2.1概念本身的原因
2.1.1与“摩尔”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不仅多,而且难
与“摩尔”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有很多。其前序知识有原子、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碳-12原子、H2、H2SO4等具体的物质概念、物理量及其单位、国际单位制的SI基本单位、常数、宏观与微观等。并序知识有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后续知识有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及标准状况、摩尔浓度、阿伏伽德罗定律等。
化学技能方面,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不仅是“摩尔”概念的学习基础,而且是深入理解概念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以“摩尔”为核心的计算又是这部分的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公式很多,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很高。很多教师都发现,学生对“摩尔”概念的掌握最终还是通过大量做题来实现的,计算能力不强的学生很难学好这部分内容。
可见,与“摩尔”相关的概念与知识都十分抽象,其概念本身就难以理解,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加上它们在“摩尔”学习过程中又密集出现,就会产生叠加效应。可以说,“摩尔”概念的学习难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些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难度。
2.1.2 “摩尔”概念的不合常理之处
“摩尔”概念除了在内涵意义上较难理解以外,它还有很多不合常理之处,让人不可思议。
首先,“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提出和测量者不是阿伏伽德罗本人。最先提出“阿伏伽德罗常数”这一名称的是法国科学家佩兰(Jean Baptiste Perrin,1870~1942)。1908年,他将通常情况下1克分子(即1摩尔)气体中所含有的分子数定义为阿伏伽德罗常数[8]。最早对阿伏伽德罗常数测量有贡献的科学家是奥地利化学家洛喜密脱(Joseph Loschmidt,1821~1895)以及匈牙利化学家泰安(Karoly Than,1834~1908)[9]。1865年,洛喜密脱估算出,在通常情况下1立方厘米气体中所含有的分子数为1.83×1018;1889年,泰安测出通常情况下,1克分子(即1摩尔)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330立方厘米。于是,最早的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是1.83×1018×22330=4.09×1022。化学史上,人们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测量归功于洛喜密脱和泰安[10]。
可见,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提出和测量都是阿伏伽德罗去世以后的事情,与他本人没有直接关系。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数主要源自两个原因:(1)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这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测定奠定了理论基础;(2)阿伏伽德罗于1811年提出分子假说,但由于学术权威的反对以及其他原因,该理论被埋没了近半个世纪,直至1860年的首届卡尔斯鲁厄国际化学会议,在他的同胞康尼查罗的大力宣传下,他的分子假说才被学术界接受和认可。这一年阿伏伽德罗已经离世。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家,将“阿伏伽德罗常数”以他的名字命名。
其次,在科学上,很多物理量单位的名称都采用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以示纪念。然而当年奥斯特瓦尔德选用“摩尔”一词的用意是为了反对原子分子论,与科学家的姓名无关。但巧合的是,“摩尔”一词在西方国家确实也是一种人名,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常常有学生把“摩尔”作为外号来称呼自己的化学老师。
再次,从单位换算的角度来看,“摩尔”与“个”这一单位换算的数值不仅不是整数,而且是一个大得让学生无法想象的数字——6.02×1023。这个数值从何而来很难跟学生解释清楚。其准确值至今科学家还在研究。
最后,单位物理量通常是可以观察到的。比如1克有多重,1毫升有多少,1米有多长,1秒有多快等,学生都可以感知到。但是1摩尔是多少?学生只能通过质量或者体积来间接地感知,并且同为1摩尔的物质,可能在质量上和外观上差距甚远。也就是说,1摩尔这个单位很难给学生一致性的直观量化的感性认识。
2.2 学生方面的原因
2.2.1 学习基础不牢
前文已述,“摩尔”概念的学习要建立在很多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上。这些相关概念和技能本身就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的学习基础不是很牢固。再从时间上看,这些概念的学习一般在九年级上学期的前半段完成,等到学习“摩尔”的时候,已有约一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些相关概念可能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2.2.2 语言理解能力不够
教材上对“摩尔”的定义是“1摩尔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 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第十四届称量与测量大会上给出的定义是“The mole is the amount of substance of a system which contains as many elementary entities as there are atoms in 0.012 kilogram of carbon-12[11]”。可见,教材上的“摩尔”定义源自学术定义的翻译。这样的定义在文字表述上十分严谨,学术性很强,但读起来却很拗口,阅读能力不强的学生很难读懂这句话。即使读懂了句子,但由于对相关背景知识的要求较高,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这个定义的丰富内涵。
2.2.3 认知发展水平不够
国外有研究者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学不好“摩尔”这一概念,既不是教师的原因,也不是学生不努力,而是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没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12]。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靠感觉获取经验。(2)前运算阶段:2~7岁,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具有推理能力但不符逻辑,主要是直接推理。(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使用具体物体的操作来协助思考。(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摩尔”是一个将质量、体积等宏观物理量与原子数分子数等微观世界联系起来的概念,对抽象思维的要求较高。认知发展水平仍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很难将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
2.3 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材上直译“摩尔”定义的做法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严谨的学术化语言以及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习惯上的差异,使得对这种定义的理解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在进行“摩尔”概念教学时,如果认识不到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里,或者教师本人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不深刻,就会机械地照搬教材上的定义和顺序给学生讲解,难以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教材上最为关键的内容是这三句话:“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1摩尔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 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有调查显示[13],关于“物质的量”,学生感觉它不像物理量的专有名词,而像生活用语,其意义和内涵教材上也没有解释清楚,只讲是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他们不理解是什么意思。“阿伏伽德罗常数”也难以理解,不知道为什么选用这个数值。可见,“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学习难度不亚于“摩尔”,将“摩尔”的讲解建立在这两个概念之上,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前两句话对于学生来讲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第三句话是“摩尔”的定义,除了前文所述的句子拗口以外,还有一些化学背景知识需要给学生解释清楚。首先是“粒子集体”,不仅要强调是原子、分子、电子、离子之类的微粒,还要有各种类型的例子使其具体化。其次,在没有学过同位素概念的前提下,碳-12原子对学生来讲也十分陌生。因此,第三句话不宜在“摩尔”概念学习的开始阶段出现,而要放在学生初步形成“摩尔”概念以后,在深化理解阶段再引入上述定义。
“摩尔”概念教学中,教材上的顺序一般是先介绍“物质的量”,然后介绍“摩尔”。绝大部分的教师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教学,并且从国际基本单位制引出“物质的量”。这种普遍流行的导入方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很多学生在学习“摩尔”之前并不知道国际单位制体系及七个SI基本单位,反倒是学了“摩尔”以后才知道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种从学生不知道的知识来引出新知识的做法有悖于教学规律。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14],学生认为列出国际规定的七大物理量和单位引出“物质的量”和“摩尔”,对他们的学习没有多大帮助。因为有的物理量和单位他们根本不熟悉,即使是熟悉的“质量”和“时间”,他们也搞不清楚定义。真正对他们有帮助的还是做题,通过大量练习,他们逐渐明白了“物质的量”这一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作用。
3 “摩尔”概念的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的难点成因分析,笔者认为,“摩尔”概念的教学首先要打破教材上的固有顺序(如图2所示),采用新的讲解顺序(如图3所示)。
重点介绍“摩尔”,淡化“物质的量”,回避或者延后“阿伏伽德罗常数”。具体的教学思路是:表示微观粒子数量多少的单位“个”→表示微观粒子数量多少的单位摩尔(mol)→1mol某种微粒集合体中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kg 12C中所含的原子数(NA)相同,其近似值为6.02×1023,即1摩尔≈6.02×1023个(微观粒子)→表示微粒集合体中所含的微粒数多少的物理量就是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与物质的量的转换关系n=N/NA→辨析相关概念。
上述教学设计思路是基于学生容易理解的“个”数以及他们熟悉的单位换算,将“摩尔”概念嫁接在学生已知已会的知识与技能之上,从而化解了“摩尔”的学习难度。当学生建立起“摩尔”的概念以后,再将“物质的量”概念建立在“摩尔”概念之上。
回避或者延后介绍“阿伏伽德罗常数”可以简化与“摩尔”相关的知识与概念,调整后的前序知识有原子、分子、质量、H2、H2SO4等具体的物质概念、物理量及其单位。并序知识有物质的量;后续知识有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及标准状况、摩尔浓度、阿伏伽德罗定律、阿伏伽德罗常数等。这样处理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要求,而且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学习疑问,有利于学生对“摩尔”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应用[15]。
具体到课堂教学,可以做如表1所示的教学设计。
4 教材编写上的化解策略
很多一线教师的教学依据就是化学教材,为了便于教师们实施上述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摩尔”相关内容的编写是否可以做如下调整。
4.1 增加前序知识的复习内容
在正文之前的引言部分,或者在导学栏目中,增加以下前序知识的复习内容:原子、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碳-12原子、H2、H2SO4等具体的物质概念、物理量及其单位。
4.2 调整“摩尔”、“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的顺序和比重
重点介绍“摩尔”,淡化“物质的量”,回避或者延后“阿伏伽德罗常数”。关于这一观点,已有论文专述[16],在此不再赘述。此外,建议在章节标题上,要显示“摩尔”。鲁科版教材的题目比较明确:“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人教版教材的题目也比较明确:“物质的量单位-摩尔”。如果将这两个题目综合起来就更明确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可以一带而过,或者放在阿伏伽德罗定律部分一起介绍。
4.3 增加化学史内容
历史的视角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面。化学史内容提供了化学知识和概念发展的具体情境。“摩尔”及其相关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有很多令人费解之处,这些反常多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给学生呈现那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发展的来龙去脉。化学史的内容像故事一样,学生也会比较感兴趣,从而增加化学这门学科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 Ostwald, W. The principles of Inorganic chemistry[M]. London: Macmillan and Co.Limited,1902:156.
[2][3] CarloS. Furió, RafaeL. Azcona, Jenaro Guisasola & Mary Ratcliffe. Difficulties in teaching the concepts of‘amount of substanceand‘mol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00,Vol. 22,(12):1285~1304.
[4] Kira Padilla, Carles Furio-Mas.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Correcting Distorted Views of‘Amount of Substanceand‘MoleConcepts in Chemistry Teaching [J]. Science & Education,2008,(17):403~424.
[5]刘立寿.关于摩尔的概念及其应用的意见——兼与有关同志商榷[J].化学教育,1980,(3):45~47.
[6] Aleaddinoglu, G., Ozbakan, M., Ozkan, I., Ozkar, S., Gurbuz, A., Yilmaz, M.C., et al.: Fen Bilimleri 2 (Science 2)[M]. Istanbul: Ogretmen El Kitabi. Milli Egitim Basimevi,1995:123.
[7]百度文库.克分子[DB/OL]. http://baike.baidu. com/view/114721.htm?fr=aladdin,2014-11-7.
[8][10] Mustafa Sarikaya. A view about the short histories of the mole and Avogadros number [J]. Found Chemistry,2013,(15):79~91.
[9] William B. Jensen. How and When Did Avogadros Name become Associated with Avogadros Number?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2007,84(2):223.
[11] Mills, I. M., C Vitas, T., Homann, K., Kallay, N. and Kuchitsu, K. IUPAC, Quantities, units and symbols in physical chemistry [M]. Oxford:Blackwell,1993:70.
[12] Goodstein, M. & Howe, A. The use of concrete methods in secondary chemistry instruction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78,(15):361~366.
[13][14]钟志健.“物质的量”教学难度成因剖析[J].化学教学,2014,(10):8~12.
儿童糖尿病护理难点及应对策略 第7篇
1 儿童糖尿病的护理难点
1.1 胰岛素治疗时执行难度大
从胰岛素的发病机理来看 , 目前儿童糖尿病中 ,I型发病率最高 , 而胰岛素治疗优势最为快捷有效的方法 , 这看似十分简单的肌肉注射 , 对于儿童来说 , 却执行力较差。[1]儿童糖尿病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 , 小至出生后3个月 , 但以5~7岁和10~13岁二组年龄多见 , 患病率男女无性别差异。而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 , 其自身的皮肤和肌肉组织都发育不完全 , 肌肉注射时位置选择困难 , 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 , 因此需要家长注意服药方法 , 正确使用注射器材。
1.2 儿童糖尿病的治疗执行力差
另外儿童糖尿病的治疗执行力较差 , 这也是导致其发病率高、治疗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年龄限制 , 儿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发展都没有正确的认识 , 在治疗和护理时便不太配合 , 这极大地阻碍了糖尿病的治疗 , 因此更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但是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 很多家长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儿童糖尿病对孩子的伤害 , 在治疗和护理时积极性不高。
1.3 儿童糖尿标本采取困难
由于儿童糖尿病的特殊性 , 在护理上和成人糖尿病存在不同 , 儿童的尿糖和血糖中葡萄糖的含量相当 , 由于在采取血糖时比较困难 , 很多孩子不配合 , 采血工作往往不能一次性完成。另外儿童血糖的测定可以用尿糖代替。[2]为了方便测定 , 医生可以对患儿家长进行培训 , 使他们了解尿糖的测定方法 , 以协助血糖采集工作。
1.4 儿童糖尿病患者流失问题严重
在儿童糖尿病的护理过程中 , 笔者发现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 那就是患者的流失问题较严重 , 很多患者在护理疗程尚未结束时便办理了出院手续 , 不再继续接受治疗。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 流失的患儿大多是农村的孩子 , 可能是经济原因的问题使得他们放弃了治疗。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 为了糖尿病患儿的健康 , 处于社会公益者的角度也好 , 处于政府工作人员的角度也罢 , 都需要对此立即采取积极措施。
2 儿童糖尿病的护理对策
2.1加强患儿的饮食护理
对于治疗疗程结束 , 已经出院的患儿 , 还需要做好护理工作。针对糖尿病患儿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这种状况 , 首先注意患儿的饮食 , 家长应该针对患儿的发病情况 , 根据医生的嘱托 , 为孩子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计划 , 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量。另外在此基础上还要将三餐平衡好 , 避免暴饮暴食。这样通过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来调节孩子的身体状况 , 对于计划中所摄入的饮食热量要明确并形成合理的时间安排与食物种类的搭配。
2.2 注意心理健康引导
另外注意对糖尿病患儿的心理引导 , 由于年龄较小 , 他们对自身的身体状况不能正确的了解 , 并且对疾病也没有正确的认识。这就需要家长做好引导工作 , 从身心上关心患儿。儿童糖尿病的治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在此过程中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 坚持必胜的信心 , 并在过程中及时的与主治医师做好沟通 , 及时的将患儿的身体状况反应给医生 , 在医生的协调下 ,以尽早回复患儿健康。
2.3 注意运动锻炼护理
临床研究证明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胰岛素发挥药效。因此儿童糖尿病的患儿除了做到科学合理的饮食之外 , 还要选择一些适合其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进行训练。[3]注意锻炼的时候要在家长的看护下 , 合理的进行运动。合理的运动也可以促进能量消耗 , 防止过多的糖分转化为脂肪堆积 , 从而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2.4 增加对儿童糖尿病护理的经济投入
针对在护理过程中糖尿病患儿流失严重的问题 , 笔者认为需要社会增加对贫困地区的关爱与补助。政府工作人员应该适当增加对患儿家庭的财政补贴 , 以支持他们将孩子的治好。这项策略尤其针对农村贫困地区。
结语:儿童糖尿病的发生时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 由于早期症状表现不突出 , 因此很容易被漏诊或误诊。虽然当前对于糖尿病患儿的护理工作仍然存在难点 , 但是通过院方和患儿家长的共同努力 , 这些问题还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摘要:糖尿病由于其难治愈性和并发症居多的特点,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顽疾,而儿童糖尿病又存在着自身的治疗和护理难点,对医疗人员来说更是困难。本研究首先就糖尿病的治疗现状做简单介绍,并分析儿童糖尿病治疗和护理难点,最后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应对策略,希望通过研究为提高儿童糖尿病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输电线路维护的难点及其策略分析 第8篇
关键词:输电线路,维护难点,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种各样的用电设备投入使用, 这使得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电力系统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而输电线路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主要起输送和分配电能的作用, 一旦其发生故障轻则造成线路设备损坏, 重则将可能造成局部电力供应中断, 从而给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如何提高输电线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我们研究关注的焦点。
1 电网输电线路的特点
电网输电线路具有如下特点:1) 因为输电线路承担着电能输送和分配的任务, 造成其线路路径较长, 不可避免地会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 所以易受台风、雷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尤其在一些台风等灾害多发地带, 这种影响将非常显著。2) 当代输电线路的设计与建设正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高、宽、险是其主要特点, 为了适应输送功率越来越大的形势, 电网线路的复杂程度正成倍提高, 这给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增加了难度。3) 随着电网的发展, 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输电线路当中, 这一方面提高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给整个电网的管理和维护带来了不便。
2 输电线路的维护难点
2.1 雷击问题的维护难点
因为输电线路的架空设置, 造成其面临着严重的雷击问题, 尤其在一些空旷地带, 发生雷击破坏输电线路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雷击对输电线路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 直击雷危害。所谓直击雷危害是指雷击过电压直接作用在电网线路上, 尤其对一些没有加装避雷装置或者避雷装置存在防护死角的输电线路, 遭受直击雷危害的几率很大输电线路遭受直击雷危害时, 会在线路上直接产生雷击过电压, 而直击雷过电压又非常容易超过闪络电压波幅, 所以极易造成绝缘子闪络, 进而研发单相接地故障或跳闸。据相关资料显示, 当前输电线路跳闸故障中, 有将近一半是由雷击过电压引发的。2) 绕击雷危害。绕击雷是指雷电直接绕过避雷线而击中导线所产生的过电压, 它与线路防护的覆盖程度、杆塔高度等因素有关, 即使不惜经济成本对整条线路进行防护也可能因为特殊环境影响而发生此类故障。3) 反击雷危害。这种危害主要与绝缘强度和杆塔接地电阻有关, 例如过高的接地电阻可能导致途径避雷线和杆塔的电流不能及时排向大地, 进而在电网线路上产生过电压, 并最终导致线路发生闪络或跳闸等雷击故障。
2.2 架空线路的维护难点
当前输电线路常采用架空设置, 主要承担电能输送和分配的功能而架空线路主要暴露在自然环境中, 容易受空气和冰雪的腐蚀, 如果在输电线路设计规划时没有进行充分考虑, 例如没有选择耐腐蚀且能抗冰雪等恶劣天气的材料, 就可能因天气影响而引发线路故障。同时, 输电线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也经常会因为架空线路的设计不合理或技术管理混乱而引发不必要的事故。总之, 输电线路的架空设置增加了线路的维护管理难度。
2.3 杆塔的维护难点
杆塔是电网线路中的重要基础设施, 但它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例如不当施工和地震、台风等灾害都可能使其发生倒塌, 轻则造成局部地区的电网输送中断, 重则就可能给周边的人员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是一个应该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2.4 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维护难点
输电线路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除雷击外, 还表现为易受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输电线路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 台风会造成输电线路剧烈摇摆, 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倒杆现象, 而线路倒杆对电网线路的破坏无疑是巨大的, 并且这种破坏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 从而造成比较大的经济损失。
3 输电线路的维护策略
1) 针对雷击问题的维护策略。对实际中由雷击问题而造成的输电线路维护难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虽然我国加强了对各地区输电线路的防雷保护工作, 例如加装了线路避雷器, 更换新型绝缘子, 对部分接地电阻实施改造等, 但不同措施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防雷性能存在差异, 导致采用相同防雷方案的不同地区输电线路, 其最终防雷效果也会不同, 应从地区差异上分析本地区雷电流最有可能的侵袭途径,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期收获较好的防护效果。基于此, 有必要根据输电线路的实际运行特点采取多种防雷技术措施, 以期全面改善输电线路的综合防雷能力。实际中常用到的输电线路防雷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架设避雷线、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架设耦合地线、安装线路型避雷器、装设自动重合闸以及加强线路绝缘等。2) 针对架空线路的维护策略。结合本地区输电线路的实际运行和维护情况制定维护策略, 综合应用定期维护和主动检修等方式。对故障一旦发生就会造成较大危害的架空线路, 可以结合运用状态检修和计划检修模式。前者通过布置监测网络以及时发现架空线路中存在的异常情况, 从而提高检修的准确性, 这显然提高了故障的处理效率, 降低了由此可能带来的损失;而后者可以对架空线路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安全隐患做到合理预防, 以降低架空线路发生故障的几率。3) 针对杆塔的维护策略。首先, 要经常对杆塔进行巡检, 在季节性故障 (如冬天易出现冰冻问题等) 爆发的高发期, 要加强对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投入, 采取专门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故障发生的几率, 如通过夯实杆塔周围的土体以提高其稳定性等。其次, 对于个别侧向受力比较大的杆塔, 要严格检查拉线并确保其紧固无缺损, 并对线路的拉线随时进行必要的补充。最后, 加强与当地气象管理部门的协调, 对于台风等自然灾害要提前预防。4) 针对自然灾害的维护策略。各地区的供电企业都可以在加强与气象、地质等部门协调合作的基础上, 建立针对本地区输电线路安全防护的灾害预警系统, 例如可以将输电线路运行管理中心与气象部门、地震台网等进行联网, 将各种自然灾害的预报信息和破坏信息在运行管理中心的电子地图上进行标识, 并通过警报和短信等方式及时提醒线路运行维护人员注意。此外, 供电企业还要提前就制定好各种应急预案, 并在平时就加强演习作业, 一旦出现灾害预报, 就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 采取紧急措施以提高输电线路针对特定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
4 结束语
提高输电线路的维护水平, 并不断突破其日常维护中的难点, 是当前电网工作人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金喜.探讨输电线路维护的难点与应对措施[J].华东科技 (学术版) , 2014.
[2]禹宏亮.输电线路运行维护中要注意的技术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3]刘凌逍.关于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与维护策略的探讨[J].科学中国人, 2014.
突发事件新闻采访的难点及应对策略 第9篇
一、突发事件应对中新闻报道团队的素质养成
处理突发事件类型的新闻报道, 需要打造专业化的新闻报道团队。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地从组织、人员快速反应机制工作流程的打造入手, 从而在新闻事件出现的第一时间, 能够及时、妥善地作出与新闻动态相关的反应。在新闻连续报道的后半阶段, 工作人员需要对新闻当事人给予情感抚慰, 并且在新闻立场上坚持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正确立场, 从而对新闻活动中的弱者作出应有的自救鼓励。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初, 新闻工作人员应该保持工作中的高速机动性。在把握舆论环境和社会的敏感心态之后, 工作人员应该根据自己的从业经验对谣言和传闻进行准确区分。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按照受众知觉的现实走向, 创造联动性更高、报道行为更加科学的新闻处理机制。在突发新闻报道的事前预备阶段, 对“议题设置”进行相关的报道培训演习, 并且针对专题新闻报道推广出去之后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预想规划。
二、突发事件新闻采访中容易出现的难点问题及其相应对策分析
(一) 自然灾害、暴乱灾害类新闻事件报道难点和对策
在新闻采访报道活动中, 记者往往会遇到一些特大自然灾害的事件, 它们往往会呈现出一致性危机的特点。这种事件不会涉及到利益的责任方, 在采访中, 最主要的问题是要注意个人的人身安全, 并且采用真实还原的报道方法展开活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之前往往预兆比较小, 并且灾害的发生难以避免。
新闻工作人员在开展公众信息需求和心理走向分析的过程中, 应该及时的跟进社会对该种新闻关注的情况。我们通常认为如果对政府发布的信息保持高度的认同, 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一种团结一致、抗震救灾的社会氛围。在信息发布等级控制方面, 可以采用最高等级发布的方式进行新闻的传播。新闻报道的管理强度可以采取一般级别的管理方式, 对于公众舆论和群体 (人际) 传播可以采取一般采集和检测的方式展开活动。政府对于社会新闻媒体的正常报道, 基本上不应该进行舆论干涉。例如新疆7·5暴乱事件。在处理此类的突发性事件时, 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授权下展开行动。在新闻稿的撰写中, 应该注意用词的妥当, 并且要将撰写完成的新闻通讯稿件上交给相关的审核部门进行审查, 对于涉及到新疆地区群众之间感情的敏感点, 应该予以绕过处理。在政治类的新闻事件报道中, 应该切实以团结安定为工作原则, 帮助社会环境消除恐慌的情绪。
(二) 政治事件的报道难点和对策
涉及到突发事件新闻中的特大政治性事件时, 新闻工作者在日常的报道活动中, 应该积极地接受党和政府的引导, 确保在新闻工作中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政治正确。由于特大型政治事件, 往往会涉及到对抗性危机, 存在敌我双方矛盾的重要分歧, 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尽量规避民族问题。
针对特大政治性实践展开公众信息需求和社会心理分析, 我们发现, 新闻工作人员应该及时跟进到事发现场, 满足当地人对于此类信息的强烈需求。特大政治性事件类型的新闻, 往往会涉及到社会的高度关注问题, 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在工作中坚持对政府发布信息较强的认同感。政治类新闻的发布应该采用最高等级的发布规格, 从而起到政治维稳的作用。采用最高级别的新闻信息管理。 (三) 民事领域恶性事件报道难点和对策
在地方性的恶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等突发性对抗危机的新闻报道, 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地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沟通过程中, 应该考虑到此种事情的社会危害性, 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报道原则。在新闻报道活动中不要轻易地偏向于某一方, 而是要站在相对公正的角度, 对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利弊要害进行详细的报道。
对于与此种类型新闻事件相关联的法律知识, 新闻工作人员应该展开深入的剖析, 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扫除法律认识方面的障碍。对于当地具有强烈关注度的事情进展情况, 新闻工作者应该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报道, 主要侧重于政府执法机构纪律严明、客观公正的报道方向, 让广大群众能够对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产生信任。在党组织内部或者社团青年团体内部的恶性群众事件的处理中, 新闻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地认识到新闻事件背后蕴含的对抗性危机。以国家安全事件的新闻信息控制来说, 它的事情处理过程中更多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需要。
三、探寻新闻真实性与报道深度合理性平衡之间的分析
积极地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新闻工作者应该对事情解决的情况进行跟踪报道, 从而赢得人民的信赖。
建立事中新闻报道的应急预案处理机制, 对于新闻报道之后产生的社会舆论不良波动, 应该及时地根据反馈, 调整新闻报道的口径。在新闻事件的处理过程中, 新闻工作人员应该从现场第一报道中, 找寻事件报道幅度与新闻内含量之间的平衡。广大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会区分一般类型的事件和政治敏感事件之间的区别, 从而适应突发新闻报道的需要。为了保证新闻报道工作在处理突发事件中不出现差错, 工作人员应该在新闻报道中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通过落实科学的工作流程的方法, 解决新闻采访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其中, 即时新闻的处理需要从做好现场第一报道工作出发, 重点建设专题类型新闻的丰富性, 从而为社会提供真实有效的特供信息。
结语
在信息的发布过程中, 突发的群体性事件应该采用一般民事类新闻发布, 不要引起群众的敏感。在发布过程中应该灵活地上调发布等级, 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危害性进一步扩大。在信息管理制度的选择上, 应该采取次高级管理的方式, 新闻工作人员应该配合政府部门进行群众教育工作, 可以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大会讨论的形式, 让广大群众各抒己见, 从而解决政府执法机关工作人员与群众之间的误解。
摘要: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报道的难度比较大, 需要新闻工作者考虑到公众信息需求和心理走向, 进行良性控制下的新闻活动报道。对于一些社会高度关注的事件, 我们通常应该与政府发布的信息保持高度的一致并且在新闻报道活动中坚持政治正确的原则, 从而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本文根据突发事件新闻采访中容易出现的难点问题展开讨论, 提出几点有利于报道质量提高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突发事件,新闻采访,难点问题,相应对策
参考文献
[1]万红, 李浩鸣.拓展新闻采访新视域——现代新闻采访理念与实践研究[J].新闻界, 2012, (9) :6-9, 18.DOI:10.3969
[2]刘海明.灾难性新闻采访的伦理原则与制度框架构建[J].社会科学研究, 2009, (5) :173-178.DOI:10.3969
[3]和谐社会话语场域下的新闻采访技术初探[J].新闻界, 2009, (5) :187-188
[4]刘自贤.新闻采访权的政治性质——对《新闻采访权性质刍议》的一点补充[J].新闻记者, 2004, (5) :50-51.DOI:10.3969
美国小学生汉语语音教学难点及策略 第10篇
关键词:美国小学生,语音教学,教学难点,教学策略
近年来,美国说汉语学汉语的人数快速增加,学校中汉语项目的成长非常迅速, 说汉语的人在数量上超过了说法语或德语的人,仅次于西班牙语。随着中美经济交流健康发展,汉语学习的需求量必然会不断增加。美国设立汉语课程的小学包括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及教会学校等,并且已基本为美国人民接受和欢迎,发展势头良好。虽然在美国小学中汉语课程的普及率逐年上升,但教学过程及方法并不十分完善,尤其在语音方面,仍然存在洋腔洋调、咬字不清等情况。教师面临如何让低龄学生直观认识汉语语音系统,如何使其正确发音、如何激励低龄学生学习等问题。然而不同于成人教学,小学课堂的语音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求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以汉语为第二外语的美国小学生是学习汉语的特殊群体, 有着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认知特点及语言习得规律。对美国小学生要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的汉语语音教学法。
一、美国河景小学汉语语音教学现状
河景小学实行英语、汉语、西班牙语三语分进的教学模式,其汉语项目从2008年开始,学校有7名持有小学中文教师资格证的本土专职汉语教师及5名孔子学院教师。学生年龄为5—12岁,包括从kindergarten开始到六年级。汉语项目统一使用简体字教学,教材主要有台湾知识库公司与美国北加州国语语文学校合作开发的儿童华语系列教材《华语小学堂》及大华风采有限公司开发的《快乐幼儿/儿童华语》系列。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及教学目标大纲灵活设计课程内容。汉语教师都是各施各法,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实施教学。沉浸式的小学课堂每天都有汉语课, 平均每天课程时间为200分钟。
汉语项目从K年级学生入学开始, 但是语音部分直接跳过汉语拼音。究其原因,一是汉语拼音与英文字母类似,学生入学英文课部分即从英文字母开始, 如果此时教授汉语拼音,那么学生极易将其与英文字母相混淆,造成极大难度,难以让学生掌握,并易打击低龄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课时有限,教学内容较多选取实用的知识,或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以期学生能够尽早开口说汉语。当汉语拼音缺席之后汉语语音教学更加难以把握,河景小学采取的替代策略是在二年级在词语闪卡中出现汉语拼音,教授简单的声调基本知识。但拼音只在学生课后自我训练复习时作为一种参考。
由于河景小学汉语项目负责人及大多数专职教师都来自台湾,受教师自身汉语拼音知识缺乏所限,造成汉语拼音教学在河景小学举步维艰。学界公认在任意一门外语的教学中,语音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初始环节, 认识一种语言必然要从了解其语音面貌开始,汉语的学习也是如此。汉语拼音是汉语语音教学的根基, 是学生得以认识和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最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汉语拼音, 学生才能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发音,逐渐形成系统、准确的语音面貌。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汉语教师也认识到汉语拼音教学的重要性, 尽管学校没有拼音教学的硬性要求, 但他们仍然根据教学需要将汉语拼音纳入教学计划中。但在美国小学中,校方普遍对汉语拼音的重视不足,绝大多数学校明确建议中国教师不教汉语拼音,很少有学校对汉语拼音在小学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必要性持认可态度,这对汉语语音教学产生了不小影响。
二、汉英语音系统对比
在沉浸式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融入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发音、学生模仿、语音纠正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英语及汉语的语音体系十分不同, 汉语中存在着许多在英语中所不具有的,不为学生所熟悉的音。为了找到针对美国小学生汉语语音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可以从汉英语音系统对比入手。
1. 在元音系 统方面 , 英语的单 元音有 [i:] [i] [e]十二个 ,汉语的单元音较少 ,有a汉语与英语的单元音有差异。特别是在音节中,学生多用英语的短元音代替汉语的单元音。英语双元音与汉语中的复元音韵母, 种类及发音方式也不尽相同。汉语和英语都有以收尾的音节。此外,汉语中还有er[r],这个音是带有卷舌色彩的音,称为卷舌音,而英语中没有这样的。
2.在辅音系统方面 ,英语辅音和汉语声母的最大区别是 :英语辅音基本上是清浊辅音各半, 清浊音多为成对出现 (如[b]、[p];[d]、[t];[g]、[k];[tr]、[dr])。而汉语拼音中的声母除了m、n、1、r四个浊音外,其余全部是清音。当然,汉语拼音中也有成对出现的声母,对立的区别不是清与浊,而是送气与不送气,比如“八”与“大”中的“b”和“d”是不送气音,而“爬”和“他”中的“P”和“t”则是送气音。此外 ,英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连续出现的辅音群, 如climate,clock,class中的“cl”。汉语中无辅音群。
3.在声调语调方面 , 汉语语音的声调有区别词汇意义的作用,但英语是非声调语言。把握汉语的声调对美国小学生来说极为困难。由于受母语无音节声调的影响,美国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忽略声调区别, 或者往往用英语的语调代替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导致常常会出现一些“洋腔洋调”的现象。有时学生虽然在读生词或者单字是能把握声调, 但在句子和段落中却难以把握每个字词的声调, 且四声中阳平和上声的学习难度最大。
三、汉语语音教学难点及对策
因为汉语拼音的缺席,学习者听到第二语言语音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对这些音和母语语音进行比较, 筛选出和母语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音,用母语的发音规则和发音方法去代替。低年级学生绝大多数情况下靠模仿老师发音学习语音, 在模仿过程中,听觉感受占学生模仿的主导,所以有些发音与正确发音相仿,但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嘴型变化过程,导致发音困难或发音不标准。高年级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汉语拼音教学,在课外自主学习时,受字卡中汉语拼音的影响,本来已经学过的发音,自学时却出现混淆读错的状况。此外,低龄学生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喜爱趣味性创造性学习,所以在教学中避免过多机械性操练, 创造轻松灵活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师面临的一大难点。现笔者基于在河景学校的课堂实践总结了部分汉语语音教学难点及对策。
1.韵母方面
(1)“ü[y]”音的发音和识别舌面、前、高、圆唇音 。发首的状况和i[i]基本相同,但嘴型要聚拢成圆唇。在英语中没有这个音,常常用英语的[u:]或半元音[j]和元音[u:]的合音[ju : ] 代替 , 会将“小鱼” 误读成“小吴” 。当学生靠听觉模仿这个音时, 往往会忽略此音嘴型为圆唇的特点或者嘴型拢圆程度不够,将“小鱼”发音成“小姨”导致发音类似i[i]。教学中可以让学 生先发i[i],然后双唇 收圆保持 不动 ,就成了ü [y ] 。教师可示范动作 : 嘴角逐渐收缩 , 最后缩成了一个小圈。教师也可同时借助手势法,用一只手的五指向前收拢表示圆唇,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嘴型特点。 (2)i[i]一舌面、前、高、不圆 唇元音。 此音与英 语中的长 元音 [i:]、短元音[i ] 都非常相 似 , 但发音 [i : ] 时长较长 , 短元音 [i ] 的发音较为靠后,和汉语中的“i”[i]都不相同 。学生读 与zh、ch、sh、r拼读的时 舌尖后时 ,出现嘴唇 撅起 ,容易出现 舌位靠后过高的状况。教师需纠正学生,发音是唇形成自然放松的呈扁平状,舌头前伸使舌尖抵住齿背,模仿长元音[i:]的舌位,发短促的音。 (3)除去单元音,英语中有双元音,汉语中有双元音韵母,分为前响复元音韵母和后响复元音韵母。但汉语的 前响和后 响双元音 的发音时 长整体相 对较短 ,在整个发音过程中,从第一个音素向第二个音素的过渡很快。而英语双元音第一个音素响度高、时长长,前后两个音素之间有非常明显的界限,在由前向后过渡时,舌位变化和口型变化更大、更明显。因此,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前响和后响复元音韵母时,往往第一个音素发音持续时间过长,在发前响复元音的 第二个音 时 ,不会弱化 ,从前往后 过渡时 ,往往界限太分明,不能很自然地过渡。 如“漂亮”的 “漂”piao,学生会将i的音读的特别响亮,音长特别长,i到a的过渡太慢界限明显,导致听起来像两 个音节pi和ao。对于这 种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强调字词中每个音素的发音, 而应采取整体认读法,完成元音到元音的快速过渡。对于发音过于拖沓的学生,可以采取打节 拍的方法 ,“漂”一拍“亮 ”一拍 ,促使学生短促发音完成过渡。
2.声母方面
(1)汉语中送气与不送气是一对对立性的语音特征 ,b、d、ɡ为不送气轻塞音 ,p、t、k为送气轻塞音。但在英语中只有清浊音的对立,送气与不送气并不是区分音位的语音特征。所以在汉语语音学习中,美国小学生往往倾向忽略这两个组音不同,造成学生在发不送气音时常形成浊化偏误,在发送气音时气流不明显、发音较低沉不够响亮。教师可以拿一张纸片,放在嘴前,发送气音,并让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纸片颤动。在教学或纠正偏误的时候, 教师可以适当夸大送气的动作。在纠正学生以清代浊的时候,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用手按住自己喉头的位置, 一边发音一边体会发浊音时喉头会颤动,而发清音时喉头不颤动。(2)舌尖后浊擦音r它的摩擦是很轻微的,它与英语read中的“r”发音相似,所以学生受到母语影响,发音时舌头卷的程度偏大,唇型较圆,导致在读r为声母的一些音节时在声韵之间夹杂了u的音。教师在纠正偏误时可强调发音时唇型放松,舌面不要过度卷起,让学生可以模仿发音动作。
3.声调方面
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汉语语音的时候, 学习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声调模仿的效果较好,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内容从字到词到句再到篇章时, 语音方面篇章中单字的声调让学生难以把握,容易产生洋腔洋调。在汉语四声中,阳平和上声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难以掌握。 (1)在学生发阳平的音节时,往往从低到高的音高变化不够明显,学生发阳平时往往起点太高,调升不上去, 声调上升的空间受到局限, 听起来有点儿靠近阴平。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学生发阳平音音高上升幅度不够时,强调在学生继续往上发音。即利用两段式,在音高升完一次后,再强调在此水平再升高音高一次。由此可让学生感知阳平的音高变化,当学生熟悉后,立即恢复正常教学。 (2)上声在汉语中,调值变化为214,是先升后降的曲折调,是学生偏误最多的一种声调。上声的音高变化先升后降, 特点是前长后短,而学生在发音时往往着急着上升,在发音的前半段还没有降到最低就急于上升, 音值最低点不够低就上升导致曲折度不够,很容易和第二声混淆。在纠正偏误时,教师可以夸张地强调调值的最低点, 刻意延长发音时停留在最低调值1的时间,让学生学会降低音高。
4.汉语拼音方面
虽然汉语拼音在字母使用方面和英文大致相同, 学习可能造成汉语低龄初学者的困扰,暂时绕开拼音的学习,可以短时间增强初学者学习汉语的自信心, 但是完全抛弃汉语拼音就意味着抛弃了汉语入门的快速凭仗, 对于学习者日后汉语自学过程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在小学高年级汉语课堂中,尤其是沉浸式高年级课堂, 系统地教授汉语拼音及拼音系统与英语字母系统异同非常必要。对于低龄汉语学习者,教师要灵活地制订拼音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可以以突出汉英字母体系不同之处为主,由此避免学生将拼音c误发成[k]音,避免母语的负迁移。
5.教学方法符合儿童心理及语言习得规律
美国低龄学生年龄小,精力旺盛,有较强的自尊心,但学习动机不明确,情绪自控力差。认知方面低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非常短暂,偏爱直观教学及游戏活动教学。所以在语音教学方面,教师切记不能填灌式地进行语音知识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互动为主,用直观的方法和有趣的课堂活动,反复多次循环性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发挥思维与主动性。
四、结语
翻译学习中的难点及策略刍议 第11篇
翻译学习中的难点及策略刍议
■陈伟
翻译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翻译的学习一直是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性特征;关联理论有助于解释翻译过程及对译文的理解。文章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这种最基本的特点着手,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形合和意合的特点,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英汉翻译的基本学习方法及策略。
一、导语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翻译学习者在系统学习翻译这门课的初始,大多遵循着先学翻译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再来学习翻译技能和技巧。翻译理论的指导性在于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因循性,而提高科学性、功效性。不同的翻译学者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不同的派别,比如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结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翻译技能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能力即翻译教育需要学员具备一定的语言和非语言能力。
翻译技能是语言基本功之一,锻炼和培养学习者独立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真正使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语言学家将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语(synthetic language);一类是分析语(analytic language)。英语和汉语同属于分析语,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和语意表达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两种语言都用声音作为语言的载体,它们的几十个音位形成种种组合,和意义相结合,构成语素。语素又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词,词组,句子。音位,意义,英译结合的语素,词,各有自己的种种聚合,为进行组合提供了种种的可能。整个语言系统就依靠各层单位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在那里运转。”
英汉两种语言又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大相径庭。众所周知,英语语言重“形合”,以形相连;而汉语语言重“意合”,形散而神不散;这种“形合”和“意合”的差异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别,西方侧重线性的因果式思维,强调形式逻辑;汉语思维偏重的是直觉,富于想象,强调领悟。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形式上的“形合”和“意合”特点以及其所反映出的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翻译的侧重有所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英汉互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的相互转化,因此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为这种转化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意义。总的来讲,英语多使用代称,而汉语则用实称,从形合到意合的转换过程中,较多地采用重复手段,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在意合到形合的转换过程中,常常避免重复,以求结构的平衡和对称。
“语言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而且汉语以意驱形而英语则以形制意。”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差异性,但这种差异并非是绝对的,在组句成篇时,无论是使用英语还是使用汉语,形合和意合是相辅相成使用的,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英语中有意合,汉语中也有形合;文体不同,形合意合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无论是从形合的英语到意合的汉语,还是从意合语到形合语的转化,应根据实际需要,同时可用形合和意合的语言来处理。
三、认知性理论的运用与翻译实践
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是语言交际的前提和基础。 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阐述并修正了Grice的会话理论,提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必须依靠推理思维来进行的新的语用学观念。Sperber&Wilson于1986年提出关联理论是言语交际理论,它从认知学角度出发,研究交际的实现过程;着眼于交际与认知的关系,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示意和推理两方面的认知过程。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在获取信息的认知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关联理论中的语境不是静态的,而是与认知主体的理解过程相联系的动态的心理构建。其理论中的另一重要认知机制就是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即主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是找出最佳关联性,即在交际双方公认的认识环境中寻找对方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然后通过推理判断出语境的暗含意义,获取语境效果,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将关联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翻译领域,为翻译实践开拓了新的思路。翻译是一个多元交际活动,涉及到译者、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跨语际交际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关联理论翻译观并非是对翻译做出规定或描述,而是为实现翻译这一目标进行解释。Gutt认为“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译者应该努力作到使原文作者的企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由于交际双方的情景语境可以包括很多方面;所以,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译者要传达的并不是源语文本的文字本身,而是源语文本所代表的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译文最终决定于译者的双语能力。
四、结语
翻译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差异的存在是一个译者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很多的误解甚至错误。在跨文化交际日益密切的今天,翻译为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在翻译学习中,适当地学习一些翻译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做大量的翻译实践工作。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者必须加强个人基本素养的提高,使自己的翻译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锤炼。在翻译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翻译能力的目的。
[1]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lackwell,1991.
[2]Sperber,Dan and 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
[3]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翻译,2011.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城市建设工程档案收集的难点及策略 第12篇
一、档案收集的难点
1.1、相关法规不健全长期以来, 我国出台了20多部有关城市建设管理的法律及规章, 涉及到城市重点建设、河道管理、城市绿化、拆迁、古迹保护等领域, 但真正涉及到市政工程档案管理的不多。目前只有建设部颁布《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等少数法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但仅这此法规也还有很大缺陷, 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没有相关法规作保障, 因此在工程档案预验收通过后, 城建档案馆再没有能力去约束设计、施工和建设单位, 要想将与工程相关的档案收集起来非常困难。无论是国家颁布的《档案法》还是地方相关法规都不能克保市政公用工程档案完整、准确及时地进馆。
1.2、未能有效地保障归档率。不同类型的工程档案的预验收与归档, 存在一些差别, 国有企业稍好一点, 有些民办企业或者联办的工程就差一些, 资料难以收齐和归档。工程竣工验收或备案后, 由建设单位将工程准备阶段文件、地勘材料、监理说明报告、施工图纸及竣工图等全套资料向档案馆移交。而有些市政工程主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工程或者部门的自建工程, 基本不需要办理房地产确权, 也就不愿意移交相关档案, 且对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置之不理了。
1.3、建设单位归档意识不强原建设部2001年修改颁布发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由建设单位收集、建设工程项目各环节的文件资料, 等全项目档案, 在建设工程全部竣工验收后, 及时向城建档案馆报送。但是, 部分工程的建设单位所关注的是工程形象、进度和质量, 对档案不太关注, 重视程度不够, 在建设过程中至验收后, 未能按照要求形成档案并归档, 多数将由施工单位代为负责, 因此出现与档案管理部门不和谐的情况。
二、完善城市建设档案收集工作的策略
2.1强化档案法规监督, 坚持依法治档首先要出台一批政策法规, 从法律上保证城市建设工程档案的收集与管理, 要加大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 要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的风气, 尤其是取消竣工档案保证金后, 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 要配备专门的机构和执法人员对档案进行监管和控制, 对移交竣工档案不合格或不及时的单位及其法人代表, 要有经济处罚的措施出台, 对恶意不交档案的要提交司法处理;工程竣工验收与竣工档案交验合并处置, 可以采取建设单位不交竣工档案, 规划部门不予办理其新建工程的办法;在工程竣工验收方面, 工程质检单位和城建档案馆进行联合行政执法, 确保档案完整才算峻工完毕。任何一项市政工程竣工以后, 竣工档案没有移交的者的, 分清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的责任, 分别处理, 是施工方责任的,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视情节对施工单位采取“不分配新施工任务, 取消参加市政工程投标资格”的处置;体现执法监督在城建档案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形成良好的档案管理法律意识, 让法律理念贯穿工程建设的每一环节, 努力改变城市建设工程项目档案被动移交为主动移交, 扭转这一态势。
2.2抓住主要矛盾, 从基层做起市政工程建设档案收集工作做的好坏, 又直接影响着城市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数量, 也关系到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但现状却是:中标施工单位长期以来不重视档案工作, 管理机构及人员不健全, 技术人员配备不全, 总认为是可有可无, 造成档案丢失, 资料不全等诸多问题。, 缺乏档案管理的专门设备。目前, 市政工程项目档案工作面临的无人重视, 无人管理的局面, 市政工程建设从立项到施工的作业线上, 各种分散的文件材料、资料、图片流失在各有关科室、临时聘请工程建设技术人员手中。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保管体系, 只有在验收时才临时整理。一旦工程完工, 人员散失, 档案资料也随之流失。而有些工程技术人员将各种文件材料视为自己辛勤工作劳动的成果或者私人财产, 在工程的结束后全部自行带走。市政工程建设要形成完整档案体系, 其包括前期规划、设计、勘察等资料, 它有助于我们有重点地开展文件资料料的收集和归档;制订和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本专业收集措施和方法, 使收集工作顺利进行并卓有成效。
2.3将材料“转化”为档案, 健全归档制度市政工程档案是由文件材料转化而来的, 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的决定的。因此, 文件材料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档案的质量。市政工程人议题、立项就会产生很多文件和材料, 这就要求档案人员细心去做, 注意每一个环节, 比如会议记录, 每一个人的发言都不可遗漏。对每个建设施工单位科室所形成文件材料, 分别指派专人负责, 并逐项地划定归档范围和保管年限, 使立卷人了解需要收集和整理的文件材料的内容, 避免重复和遗漏。尤其是从事市政工程建设档案工作的人员, 应掌握国家《档案法》和地方有关部门有关档案的法规政策, 增强法制观念, 了解基本内容, 具备市政档案专业知识, 掌握档案管理特别是现代计算机数字技术, 要有设计和管理的能力, 具备市政工程建设技术基本知识和规范。
2.4以工程档案预验收为手段, 采取强硬手段收集整合工程档案预验收与归档环节, 档案人员必须实质性参与验收之中, 不可充当看客。以预验收为手段, 将市政工程档案预验收和档案归档整合为一个程序环节, 将全套工程档案的收集齐全完整作为工程档案预验收的必要条件。严格执行“二次归档”的办理程序, 首行进行建设工程档案的预验收, 将工程立项准备阶段文件、地勘文件、监理说明报告及施工竣工图纸直接归档, 施工文件及竣工验收文件经简单装订后交回建设单位用以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和相关手续, 待工程竣工验收或备案手续办结后再向城建档案馆移交进行二次归档。
摘要:为了更好的进行市政工程档案收集工作, 首先要认识到城市建设工程档案的重要性。城市建设工程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较多, 对档案存管重视不够, 收集过程中都都在诸多困难。本文对城市建设工程档案收集工作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 提出市政工程档案收集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市政工程档案,收集工作,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陈茂银.浅谈如何做好企业改扩建项目档案的收集工作[J].科技视界.2013 (16)
[2]吴敏.建筑施工企业档案收集工作的实践反思[J].工程与建设.2011 (02)
[3]韦艳兰.南宁市市政工程档案的收集管理[J].城建档案.2013 (11)
[4]王为邦.再议城市建设工程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J].工程与建设.2014 (03)
[5]孙文靖.浅谈当前档案收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档案.2014 (02)
[6]王京芬.浅论技术档案收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1 (S1)
[7]迟晓云.试论新形势下的档案收集工作[J].价值工程.2010 (24)
难点及策略分析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