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61

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精选12篇)

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生潜能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新课改的实施, 英语教学方式也亟待改变,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自我学习潜能的发挥, 而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实施启发式教学模式则能克服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出现的教学弊端, 实现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英语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启发式教学是目前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把英语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发展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使教学效果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总的来说, 启发式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环境创设法, 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环境创设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教学创设出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情景氛围中去学习英语, 去感受英语的魅力,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进行常用动词讲解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些相关的动画片或者电影片段, 来进行配套讲解, 比如, 在讲“help”时, 教师可以选取《泰坦尼克号》中众人落水时, 都大喊“help”的片段, 引导学生猜测“help”此时的意思, 这种把教学融入于一定的情景中, 学生借助于情景, 掌握单词的用法, 加深了学习的印象, 不易忘记。

2、激情教学法, 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新

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和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而积极向上的心态将大大有助于知识的学习和效率的提高, 因此, 根据新课程理念,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最大化的激起学生的情绪, 使之思维活跃, 注意力集中, 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课堂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情绪的方法很多, 目前英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有放录像、听录音或进行英语励志性演讲等, 这些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课堂中仿佛身临其境,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尤其是看原声电影, 更能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如英语教师在讲授“my family”时,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带一张自己家庭的合影, 然后引导他们用英语进行互相介绍, 以文化教学激发学生对家人的爱。

3、设疑求解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从“疑”开始的, 只有“疑”, 才有探究继续学习的可能和兴趣, 因此说, “疑”是知识的起点, 也是启发学生进行更深思维的支点。但“设疑”需要技巧, 不是每个“疑”都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标, 因此英语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设疑”教学技巧的探索。英语教师要明确, “设疑”的目的不是“设问题”, 不是让学生回答, 而是要通过“设疑”来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思维来加强英语的学习。设的“疑”不需要学生马上回答, 而是由“疑”激发学习继续探究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例如, 在进行介词讲解时, 学生都知道, 在介词后用动词的-ing形式, 但也不是绝对都用-ing形式,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然后问学生后面该用sleep, 还是sleeping?基于原有知识的掌握,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用后者, 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启发式设疑, “常见的不一定是对的”, 让学生自我去寻找答案,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寻思求解,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寻思求解,

重在激发学生在“疑”的基础上, 寻求解决问题的实际有效方法。寻思求解法, 重在“思”上, 即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设疑”中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维。如在进行形近词讲解时, 可以通过对单词细微的差异来引导学生自我找出这些词的差别, 进而加强印象。在英语常见词辨析中最常见的sometime、sometimes、some time、some times, 每个词都有各种不同的含义, 大多数学生对此都仅限于一知半解, 知道有区别, 但却不甚透彻。此时, 教师可以通过对some和time两次基本义的讲解, 引导学生向“时间、倍数、次”去思考, 然后逐步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 some time表示“一些时间”。通过这种方式, 不但解决了问题, 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暗示启发教学法, 通过不同的暗示方法, 对学生进行纠

错式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常常会遇见思维上的困惑, 回答问题出现偏差, 这个时候教师不可以太过直接打断学生的思维和思路, 而是要通过适当的语言、手势、表情等方法, 给学生提供纠错式的暗示, 引导并提醒学生学习思路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如, 教师在让学生背诵英语美文过程中, 对学生出现的暂时性停顿, 教师不要急于给予长句提醒, 而是要给予单词, 甚至是字母的暗示, 来达到提醒引导的作用。

6、对比启发教学法, 能加深学生对同义词、同形词等的学

习, 进而区分它们的用法。人类对有明显差异性的事物, 在认识上往往能印象深刻, 而对相似的东西却缺乏这种明显的认识, 为了增强学生对相似知识点的学习和区分能力,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必须设立强烈、鲜明的对比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比如, 在讲解时态时, 学生对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的区别就存在很多问题, 在使用时常常出现错误, 因此在讲解时, 教师要列举出明显差异的句子, 让学生一目了然, 过目不忘。

7、类比启发教学法, 引导学生对相似知识点融会贯通, 做

到由此思彼。此种教学法, 就是利用知识间相互联系, 不是孤立存在的特点, 加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连贯性的学习, 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更一步深刻理解和领会。这就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在讲解一个知识点时, 要启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结束语

新课改后, 英语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科目, 一直寻求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启发式英语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英语教学效率, 因此,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应继续加强探索有效的启发式英语教学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立坤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论坛, 2011 (17) :16.

[2]沃建中智力研究的实验方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 第2篇

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研究

文/黄安平

摘 要:初中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启发式教学方法和讨论式教学引入课堂,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为实现高效的物理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启发式;讨论式;初中物理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一般的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

对于初中物理说,它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前提,所以,将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将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引入课堂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更新观念,引导学生讨论

观念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以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时,以往教学中,我们通常是一上课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授新课,抽象的物理知识使学生找不到探究的欲望。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鉴别外形相同的一枚纯金、一枚铜镀金”?有学生提出要比较质量;有学生提出:比较体积;还有学生提出测密度再比较等等。结合学生的不同方法,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要测量它们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等,逐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讨论思考中感受到物理的魅力。

二、联系生活,启发由浅入深

物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电、热、光都与物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结合相关资料,启发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最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压强》时,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了以下问题:(1)大头针尖的一头更容易插入。(2)坦克的履带很宽。(3)装满水的瓶子在侧壁扎一小孔水会射出。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并结合教材的内容,解决上述现象,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开放课堂,启发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开放性试题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物理的本质,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解决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如,给你一个电流表、一个电源(电压不变)、一个定值电阻R(阻值已知)、两个开关、导线若干。你怎样测出一个未知电阻Rx的阻值?要求:(1)说明实验原理,画出测量所用的电路图;(2)指出需要测哪些物理量;(3)写出被测电阻Rx的最后表达式(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学生在练习一些开放性试题的过程中,启发其创新意识,发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发和讨论式教学对物理学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将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引入课堂,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绍武。“讨论式”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前沿:理论版,(04)。

[2]廖鑫。关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讨论式”教学的探讨[J]。神州,(15)。

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法尝试 第3篇

关键词:英语 启发式 教学尝试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创造力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过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是目前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启发式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

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演示启发

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演示启发,可以形成一条学习过程链:情景演示——融入情景——消除紧张——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创新思维——巩固知识——获取能力——产生自豪感。

初中英语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但需要教师去挖掘、设计。表演导入新课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能以生动的形式使信息直接输入大脑。“情景演示”则是把实物与语言直接联系,用实物与语言直接联系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英语思维的环境,使得实物概念与语言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演示,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往往能在一种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演示启发,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望,使之成为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这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从掌握知识向理解知识转变的一个门槛,突破这一局限,将会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带来质的飞跃。爱因斯坦曾精辟地指出“: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也更有价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步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找出知识点。这是关键的一步。要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给他们设置相应的难题,让他们去思考。只要我们能给他们相应的启发,相信他们一定会能够把握得比较准确的。在这儿,我们又成了“领路人”了。例如在本文中有这样一句话:we will also have to rely more on alternative energy. 我们可以这样去启发学生:在这一句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短语,老师希望你们能够依靠自己去把它找出来。这时候如果我们把“依靠”这两个词重点发音的话,大部分学生马上就能够找得到。然而仅仅找出来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启发他们去把这个短语完全掌握,知道如何使用。这时我们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引入我们的“陷阱”之中。我们可以接着启发学生:这个词很有用,老师希望大家能依靠自己去造一个句子:谁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管理一个公司?这样,我们不仅练习了rely on这个短语的用法,还把下面我们将要学习的run这个词也提前预习了一下。2. 我们的英语课也能展示學生的才能。比如:学生能有声有色的大声朗读是才能、听写单词比赛是才能、会用英语讲故事是才能、会唱英文歌曲是才能、能写一手漂亮英语字是才能、英语成绩优秀的是才能、听力好的是才能、能用英语对话的是才能等等。每个人的才能是不一样的,可都是他们能力的体现。如果我们抽出一些时间让孩子们展示一下自己的优势,笔者想他们的自信心会大增,这对他们的成长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设置疑问,启发思维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浅谈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方法 第4篇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场景,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 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 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 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 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2. 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 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 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 使之思维活跃, 注意力集中, 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 常见的有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 使学生睹物思情, 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 然后用英语介绍, 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 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 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 调动起思维积极性, 体验成功的欢乐。

3. 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 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 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 巧设悬念, 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 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 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 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 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 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 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 于是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 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 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 然而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 第二天再回答。这样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 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4. 寻思法。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 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 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 那么寻思启发则重在“思”, 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如在讲道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 time、some times, 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 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 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some 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 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 暗示法。

课堂教学时, 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 给学生以暗示, 或接通学生的思路, 让他顺利得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 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 这样在之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 如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就可以用板书来暗示内容, 帮助学生完成复述。

6. 点拨法。

点拨法也是在学生思维受阻, 引起认知过程中断时给予的指点、启发。所不同的是, 暗示启发, 教师只作暗示, 不明确说出答案;而点拨启发, 教师应把某些话说在明处。当然这些话只能说在关键处, 否则就谈不上“点拨”了。

7. 类比法。

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 第5篇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互相依赖、互相促进。教学实践证明,要搞好高中教学,确实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是体现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体现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只有注意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活泼,成绩才能稳步提高。因此,在英语课讲授中,应始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教学实践中一个古老而新颖的课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知识无限与人生有涯的矛盾日益尖锐,启发式教学成了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的重大课题。

一、启发式教学的历史

在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启发”二字,便是源于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教学应当诱发和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在传授知识时开导指点,通过举一隅,引导学生探索,达到“反三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启发式教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记忆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的本质特征

启发式教学不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因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是由一套固定的教学格式或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来体现的,而启发式教学法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格式和环节。在上课伊始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是启发,在课堂结束时留给学生一些悬念和问题让其思考也是启发;教师有意识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其解决是启发,学生们通过实践或讨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启发。启发式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式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贯彻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教师的灌输式讲解,学生的被动接受,机械性记忆等,学生的思维纯属顺向思维,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激励型的教学,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列举典型,说明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索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自觉性并增强学习责任感。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的不同阶段来看,在最初阶段,学生常常要教师扶着走,在中间阶段,教师引着学生走,在最后阶段,教师则只需跟在学生身后看着他走。因此,教师要时刻谨记把“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不断尝试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丰富想象力,增强探索问题的敏锐性。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启发式教学在高中英语新课标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置情景

情景教学是指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学的发展水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情景。使学生逐渐养成“借助情景理解英语”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设置情景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情景的熏陶和感染,则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高中英语必修1 Unit 2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区别时,教师给学生一些单词movie/film,block/street,candy/sweets,lorry/truck,再给他们提供一个情景(A student from US is visiting China.He wants to go to a cinema,but doesn’t know the way.He asks you the way.)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八小组,让他们用所给的这些单词和情景编对话。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将自己置身于情景中来,认真的编写对话,最后,教师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选一组最好的,叫他们到讲台上把对话读出来。学生的对话如下: S1:Hello!

S2:Hello!what can I do for you ?

S1: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 the cinema ?I’d like to see a movie.S2:Movie?

S1:Yes , That’s a film.S2:It’s six streets far from here.S1: Streets?

S2:I mean that the cinema is six blocks far from here.S1:Oh, I see.How can I get there? S2:Er,Let’s take my lorry.S1:Who’s Lori?

S2:Oh, no,I mean my truck.S1:Oh, I get it.You are so kind.S2:Would you like some sweets? S1:What?

S2:That’s candy.S1:Thank you very much.经过这样的操练,学生便能牢牢地记住教师所教的知识。设置情景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利用挂图、简笔画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利用挂图、简笔画,一方面使学生能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新的语言,有助于准确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另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听说英语,这对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

1、利用挂图。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色彩明丽,赏心悦目的图片,能够吸引他们的目光,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开启“自动学习”的心扉。例如在教高中英语必修1 Unit 3 Using language,reading and speaking,The Tibetant mountains时,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幅“西藏雪景”的图片,然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I can see the mountains(snowcowthe deep blue skyriverice).T:Do you think it’s very beautiful? S:Yes,That’s wonderful!T:Do you like to go there if you have such a chance?

S:Yes,I’d love to.T:Ok,Now,Let’s go to the Tibettogether.Please open your books turn to page22.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The Tibetan mountains.这种教法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力、想象力、推理力都有益处。

2、利用简笔画。简笔画是英语教学法专家理查兹和吉伯逊的创造,其优点一方面是简单、容易,人人都能在短期内学会,而且几笔画在刹那间就能表现一件事物、一个行动、一个情景和一个情节,另一方面是概括性强,能更为准确地表达意思,克服复杂画面常分散学生注意力,造成误解的缺点。简笔画几乎可用于一切场合、一切课型和一切环节。例如在教高中英语必修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时,如果直接用英语向学生解释说明奥运会五环旗(The Olympic Flag),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甚至有些困难。此时,教师如果采用简笔画,先向他们展示奥运会五环旗标志,然后再用英语导入:There are five rings joined together ,which stands for five coneinents in different colors Europ:blue;Africa:black;America:red;Asia:yellow;Oceania:green.这样不仅简明清晰,而且易于识记。学生不但不会感到英语枯燥无味,而且,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三)角色扮演

一般说来中学生爱说爱表演,因此,在英语教学中用表演这一教学手段既能培养学习兴趣,又能突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交际性。例如在教高中英语必修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 时,因为这篇文章是一部戏剧的第一幕,所以教师可以叫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到讲台上将戏剧的第一幕表演出来,让学生通过表演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含义,能够更透彻地分析戏剧里面的人物特征。又例如在教高中英语必修3 Unit 4 Body Language 时,教师在纸条上分别写上: 1.You are welcome.2.I am worried.3.I ate too much.4.I am sorry that I did something wrong.5.I’m so happy.6.I’m so angry.7.stop.8.I’m very hugry.然后,找八位同学到讲台上,给他们每人一张纸条,按照纸条上的句子将它们的意思用身势语表达出来,通过学生表演,学生便能明白怎样使用身势语。这样,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动作手势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动作手势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体态语言向学生提供信息或发生指令,这样有助于吸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加深印象,增加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手势是指挥学生有节奏地进行学习活动的最佳手段,比语言省时、直观。一个写在黑板上的重点词或句可能由于一个漂亮的手势指点而被学生牢牢记住;一个口语错误也可能由于一个准确的手势纠正而使学生用不再犯。

(五)多提问题

在英语课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是发展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达到“传之以情,授之以趣。”中学生的好奇心一般比较强,他们经常希望在学习中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教师在教学时多提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提问要灵活多样,要多运用有意义性和交际性的操练手段。例如在教高中英语必修1 Unit 4 Earthquakes 时,教师可设计一系列问题来打开学生的思维。教师根据这一话题可提出多种不同类型的问句:

1.Have you ever suffered from an earthquake?

2.Can you tell me what might happen before an earthquake? 3.How to plan for future disasters ?

4.How to teach children about earthquake safety ? 5.How to take care of the survivors ? 6.What to do with the ruins ?

7.Where to find people to help rebuild ? 8.How to honour the rescue workers ?

经过提问,启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的方法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有很多,例如讲故事,做游戏等。只要是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都可以采纳。

初中历史“启发式教学”例谈 第6篇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它渗透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其话题之大,不言而喻。这里,我想说的是,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得有不同的启发方法,即“启发”须有法。下面,我就自己历史教学活动中常采取的几种启发方法做简要介绍,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正面提问法。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方法,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

例如,讲《收复新疆》时,可设问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没有乘胜收复伊犁,反而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还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呢?这样,学生通过对这一史实的学习就能明白“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就能激发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意识。

二、反面提问法。

这是教师从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启发方法。

例如,我在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这时,我便反问学生:“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我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即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即直接原因是中国禁烟。)”这样以来,就能很好地启发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思维,落实了相应知识点。

三、观察分析法。

这是教师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相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的启发方法。

例如,讲《北伐战争》时,让学生看《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这两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这是国民党在什么事件后的什么行为?北伐战争正在胜利进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产生了什么后果?北伐战争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什么又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让学生对国民党的反动本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都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四、巧设情境法。

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的启发方法。

例如,讲红军长征时,可用影片再现英雄儿女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时,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浩气长存的“大勇”。

五、判断总结法。

这是依据史实,经过点拨,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的启发方法。

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④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六、同类比较法。

这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的启发方法,它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

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它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

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 第7篇

一、初中生学习英语存在诸多障碍

现阶段初中生学习英语存在诸多障碍, 可归纳为: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匮乏, 词汇、语法薄弱, 知识面狭窄, 最重要的是文化差异制约着思维习惯;学生自身认识偏差, 主要体现学生兴趣不足,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心理不稳定, 缺乏自信, 甚至认为学无致用, 单纯的为了应试, 没有把英语真正变成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工具, 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学校教育体制不完善, 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难易度方面不足, 英语是门实践课, 英语学习方法的培养及能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实践;教师缺乏对教师职业意义与价值的认识, 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让人失望, 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枯燥, 未形成强烈的从业、敬业、乐业的动机。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前期应用与研究

启发式教学最早先应用在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中, 即“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在现代教学中,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把所讲解的内容与学生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 极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其目的是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近年来启发式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精设问题、巧设情景、欲正故误等, 引起学生兴趣, 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进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记忆。如:①广泛利用实物、图画、动作等直观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并增强其运用语言连贯表达思想的能力, 如:教名词的单、复数时, 就使用铅笔、书、火柴盒等实物或其它图片;在语法教学中, 除了利用图表和图画外, 还通过演示动作来达到直观的目的。②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全体学生相互之间开拓交流渠道, 从而适当调剂学生大脑的兴奋度, 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在交际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③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启发学生去找出英语中音与音、词与词、句与句、以及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帮助学生建立起英语概念联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使学生从大量的陌生的语言材料中找出多种联系, 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

现代教学法倡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启发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的应用中无疑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发与收获。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中优点和弊端

随着启发式教学法的不断推广运用, 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优势充分展现。启发式教学是贯穿于整个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模式,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能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造良好的交际气氛;有利于学生温故而知新, 在讲授新课之前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材料, 并为讲授新知识做好准备,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 提高听说能力。

然而在推行启发式教学教改的实践中, 由于一些教师和教育者没有很好的掌握启发式教学, 造成了运用中的一些误区, 如:在许多班级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意到的仍只是部分“优异学生”;有些教师片面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设问、学生回答, 启发式被当作是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一问一答模式;启发式的形式过于单一, 不少人认为, 课堂教学中, 提出问题的多少及学生回答问题的多少, 是衡量教学启发式运用效果的标准。这就造成课堂问题过多、过滥、学生应付或对问题产生严重的“消化不良”现象;启发式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讲风太盛”;“作业负担偏重”;启发式教学运用中忽视教学信息的反馈调节往往导致优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了”的状况。

启发式教学法不仅要求学生“学会”, 更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会学”,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充分认识启发式教学法, 发挥其主导作用,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和思想启发、方法诱导, 将客观形态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主观形态的知识, 发展并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启发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中优化与创新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潜能作为施教的整体过程。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要适时、正确地使用“启发式”教学, 而如何更好地使用“启发式”教学, 仍是摆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 多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 身为教师时刻要牢记:没有不合格的学生, 只有不合格的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 及时运用教学渠道了解启发式教学的效果, 如建议学生用英语写日记, 课堂上用英语给大家讲故事等等, 依据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来反馈教学法的效果。作为教师要不断反思不足之处, 进一步完善启发式教学法 (秦志, 2015) 。

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 还要注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如:

1)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启发式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创新的魅力和愉悦,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挖掘他们的潜能。

2) 做到重点突出。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 要善于抓重点, 把握适当时机, 启发在关键地方。要遵循教学规律, 循循善诱, 抓住本质, 在要害处稍加点拨, 启发的效果会更好。

3) 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应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个性特点、喜好活动等, 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如借助实物、图像进行表情教学, 用英语表达课文中的图片含义, 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堂容量, 增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画、图片、影像资料等素材, 或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意境, 以提高学习的实际效果,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及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活跃的、便于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要饱含激情地去感染每一位学生, 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 从而把传道授业解惑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新课标理念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强调启发式教学, 教师需兼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 要面向诸多共性的教育群体及千姿百态的教学个体, 时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在的优势, 恰如其分的点拔, 循序渐进的启发引导, 灵活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精心设计出连贯的启发点, 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 努力引导和鼓励学生, 对英语教学思想、原则、方法等进行新的整合, 让学生大胆的质疑, 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独树一帜的创造力, 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成为时代所需的人才。

摘要: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有效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障碍。启发式教学法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基于启发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讨和思考, 旨在推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不断优化与创新。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中学英语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康钊.浅议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及其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 (宏观教育研究) , 2007, 01:57-58.

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 第8篇

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思维创造力是构成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背景

本课为牛津8A第二单元“Task”课时, 该单元通过对英美国家校园生活的比较, 促进学生对两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同时达到能够用英语描述自己理想中的学校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 学生要综合利用本单元提及的有关信息, 通过完成调查、填表、听力、描述、写作等一系列任务, 最终完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师如何设计准备活动, 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信心, 启发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观点, 是本课的关键。

三、案例描述

在本课开始前, 为了让学生回顾复习前面所学的英国和美国学校的生活, 我用PPT呈现出时下比较热门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都敏俊和千颂伊的图片, 设计了一个未来他们的孩子长大了, 面临升学问题的情境, 鼓励学生加以联想谈论英美国家学校的各自优势。照片一打出来, 学生的热情一下就高涨起来, 谈论的话题不仅复习了Reading中的内容, 还复习了Integrated skills里的知识。

在交流了英美国家学校生活后, 我将学生拉回到现实生活中, 又安排了一个活动———调查学生对目前学校课程、作息时间的满意度, When do you like to begin lessons?What subjects do you like to have?How many lessons do you like to have a day?学生小组合作, 让学生自己设计课程表 (design your favorite timetable) , 调查学生对课程设置及课程时间的满意度, 并说明原因。学生踊跃地用实物投影仪来展示自己的课程表, 学生们的分工合作让小小课程表看起来很独特。例如配以不同的颜色, 配上卡通图片等, 彰显个性。接下来, 我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本上的Questionnaire, 完成问卷, 小组之间互相问答, 进行讨论, 然后由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做小组汇报, 诸如此类一系列的热身环节, 为下面的写作做好了铺垫。

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节。所以在进入课本B部分Daniel’s ideal school之前, 我针对每一段都提出了一个问题, What time does his ideal school day students are there in each class?How often do they go on a school trip?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同时这也暗示学生在他们自己写文章时, 也应包括这些方面。然后, 在了解了每一段的内容之后, 让学生归纳每一段的main idea, Para1:Introduction:starting and finishing time of school;Para2:Lunchtime:length, location (地点) , food;Para3:Subjects and opinions about them, school uniform and size (规模) of classes;Para4:Environment, facilities, (环境与设施) Clubs and activities.为学生理清了写作思路。有了上面的一系列铺垫后, 到了学生自己的writing time了, 学生可以参照前面的Questionnaire里面列出的问题组织写作要点, 归纳写作提纲, 合理组织语言。在此基础上, 我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其他信息, 然后给出作文中要注意的几点标准, 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标准, 互相批改作文。

附:初中英语写作评分标准

四档文:内容不完整, 语言表述错误很多, 不能完整地表达思想。可得0~2分;

三档文:内容完整, 重点描述合理, 但表述不充分, 层次结构不合理, 语言不够流畅, 字迹不够工整, 5~6处语法或拼写错误;字数不足。可得3~5分;

二档文:内容完整, 重点描述比较充分, 层次结构比较清晰, 语言比较流畅, 字迹工整, 有3~4处语法或拼写错误;字数符合要求。可得6~8分;

一档文:内容完整, 重点描述清楚、合理, 表达充分, 层次结构清晰, 字迹工整, 可读性强, 语言流畅, 仅有1~2处语法或拼写错误;字数符合要求。可得9~10分。

通过互相批改, 有助于学生提高书面表达中的语言准确性, 提高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反思

如何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启发式教学呢?教师应做到有启有发, 而且设置的问题不能让学生感觉难以回答, 无从下手, 要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点, 激发小组互动, 组际竞赛。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灵光一现”, 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或许会拥有一份意外的惊喜。应学会在必要的时候“煽风点火”, 并且这“火”要煽得恰到好处, 而这所谓的“煽”, 不就是教学中的“启”吗?有启有发, 启而有发, 才能在有形的教学中无形地达成教学目标。

五、结语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 同时也是教师赋予教育教学生命新活力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启发学生, 并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这才能赋予英语教学新的活力, 师生才能共同成长, 共享英语课堂的魅力。

摘要:本文结合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2 Task部分的教学案例, 通过对一节写作课的反思, 结合目前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 对初中英语写作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写作,启发式教学,初中英语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蒋素娟.如何运用任务进行中学英语写作教学[J].中小学英语活页文选, 2006.

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 第9篇

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遵循的原则

1. 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 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 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 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 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 讲求双向交流, 真正做到启而有发, 问而有答, 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 师生心理相悖, 课堂气氛压抑, 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 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 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2. 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 教师要启在关键上, 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 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 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 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 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 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 一个个“启”、一层层“发”, 环环紧扣,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 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思维方法相配合, 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及时性原则。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可以说这两句诗道出了及时性原则的精髓。教师要做到启发及时, 就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时, 或在学生遇到了困难、思维暂时受阻时, 教师都应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 启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一定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二、启发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 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 可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 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 这样学生不但能理解这一词的用法, 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2. 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 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 巧设悬念, 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 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 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 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 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 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3. 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 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愉快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 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家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 使之思维活跃, 注意力集中, 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 常见的有: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探索;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 使学生睹物思情。如上“Theme parks”这课时, 教师可以拿出曾经去过的主题公园的简介和地图, 然后用英语介绍, 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 对学生脑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 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 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 调动起思维积极性, 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4. 点拨法。

在课堂上, 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 给学生以暗示, 或接通学生的思路, 让他们顺利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 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 这样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时, 如学生遇到困难, 教师就可以用板书来暗示内容, 帮助学生完成复述。话只能说在关键处, 否则就谈不上“点拨”了。

5. 对比法。

强烈、鲜明的对比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帮助学生区别那些似是而非、看起来差不多但实际上有较大区别、容易混淆的词、词组或语法概念等。利用某类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之处, 启发学生从甲物联想到乙物, 并学会运用甲物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乙物。例如, 在给学生们讲the other与another的区别时, 可以在another的“an”与“other”之间画一条竖线, 然后启发学生根据冠词the, an之间的区别去思考the other与another之间的区别, 即通过分析两个冠词与两个不定代词之间的共同特征, 进而从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之间的不同迁移思维出两个不定代词之间类似的区别。这样, 不但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而且又教会了学生一种思维方法。

6. 研讨法。

初中历史启发式教学初探 第10篇

中国教育家孔子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启发”最早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 谓开其意;发, 谓达其辞。”后来, 人们概括了孔子的教学思想, 也吸取了朱熹的注释, 称之为“启发”或“启发式”。启发式教学的提出是为了进一步改造教与学的关系,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我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 对启发式教学进行了探索, 在此谈几点体会。

一、在备课过程中体现启发式教学

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备教材、备学生, 要贯彻启发性原则, 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 接受能力和学习困难等情况。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启发诱导, 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启发式教学的真正内涵应包含不仅要在方法上启发, 而且要在内容上启发, 让所有的学习活动都从实际生活入手。现实生活是师生对话的最好平台、最佳“共振”点, 由近及远, 由今及古, 找到切入口, 这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相连, 从而激发其历史学习兴趣。在讲授《经济大危机》一课时, 我利用介绍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视频资料切入, 这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 一下子拉近了历史和现实距离,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了兴趣。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启发式教学

1. 课堂导入要新颖。

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这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师通过多媒体导入新课,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我在《经济大危机》一课导入时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了一则故事:在寒冷的冬天, 小女孩家没有钱买煤, 因为她父亲失业了, 而失业的原因是煤太多了。一方面是生产的煤太多, 资本家辞退工人以减少生产量, 另一方面是广大人民无钱买煤忍受寒冷。这种奇怪的现象激发了学生好奇心, 他们急切地想通过学习探索答案。

2. 讲解精要, 体现科学性。

教师应当给学生呈现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 并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此外教学的落脚点应是把思考引向规律性的认识, 应把具体的历史知识上升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让学生通过思考真正掌握, 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从而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所有讲述都要求紧扣这种认识, 而学生进行的思考核心也就是认识这种规律性的东西。教师“授之以渔”, 使学生能够解决问题, 从而由“学会历史”转为“会学历史”, 而且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在教学工业革命的影响时, 让学生根据蒸汽机等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体会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归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后来在学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所产生的影响时, 我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这两次工业革命同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课堂提问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 设置问题的情境,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课堂提问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 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 把学生引导到“愤”、“悱”的境地, 即积极思考, 处于想弄通而又没能搞通、想表达而又表达不出来的心理状态下, 教师再给予启发。我在教授十月革命后, 问:俄国和中国革命所走道路各有什么特点?学生从革命的过程发现俄国走的是重点城市起义成功, 由城市向农村延伸的道路, 而中国却是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我再问:为什么都是社会主义革命, 却采取完全不同的方式?在学生思考后, 我启发学生注意两国的国情不同, 让学生分析并归纳出答案。这样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也使他们深入理解了知识、融会贯通地掌握了知识, 为他们以后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经验与智力基础。

教师在课堂提问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提问后对学生的回答应适时予以肯定和批驳, 并视情况一步步启发, 不断设问, 层层深入,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师生共同分析, 最后由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便会水到渠成。例如, 在分析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时, 学生对于“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结论无法理解。我先设问:“在这场革命中, 资产阶级具体表现出哪些历史局限性, 请同学们结合史实谈谈。”学生在我的启发下作答:“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纲领中没有反帝的内容, 虽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 但却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不敢去唤起民众, 组织和吸收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来参加革命。从中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彻底决裂, 也不能彻底摧毁封建势力, 这必然导致革命的失败。”我进一步启发:“那么后来, 中国革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取得胜利的?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其与资产阶级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我引导学生讨论后总结:“后来革命所以能取得胜利, 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也更说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由此, 学生自然认识到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教师在课堂提问实施过程中还应当注意: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维来自疑问。宋代张载认为读书“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他主张读书时要从没有疑问的地方发现疑问。教师正确对待学生质疑、问难, 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核心。仅有教师的设疑, 让学生解答, 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 提出不同的问题, 给学生发问的时间和空间, 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 并通过师生的活动来解疑, 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4. 情境启发。

教师可用高尚激昂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和现代先进的电教技术来渲染气氛, 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 促使学生形成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经济大危机》一课时, 我把资本家将牛奶倾倒水沟的插图展示给学生, 启迪学生思考:为什么“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学生明白了: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 维持利润;这暴露出资本家的残忍, 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学生进而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诱发了热爱祖国、为人类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5.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时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 在新课程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就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敢“问”, 喜“读”, 会“说”, 愿“讲”;容纳学生不同的意见, 甚至让学生敢于向教师的观点提出挑战, 鼓励学生创造思维;允许学生犯错误, 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 从错误中学到知识或经验, 最后走向成功。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而且能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 并可以保护学生的个性, 可谓一举多得。

三、在课后辅导中体现启发式教学

对学生的学习, 教师的要求要严, 教态要亲。教师要通过参加学生的一些集体活动、当面批改作业、课外辅导、个别谈心等方式接近他们, 使他们对教师敬而不惧, 有问题就问。

启发式教学是一门高妙的教学艺术,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阐述了启发式教学在备课、教学、课后辅导三个方面的具体做法和作用, 并指出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探究 第11篇

【关键词】点拨引导自主互动探究

好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启发式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它的精髓是“重在点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想成功地运用。笔者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粗浅的谈一谈启发式教学的涵义、特点、种类、原则及要求,重点阐述怎样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启发式教学,与同仁们以此共勉。

一、启发式教学的涵义

“启发”一词最早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一句教学格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南宋教育家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和朱熹的思想就合称为“启发”或“启发式”,其原意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要造成学生一种“愤”、“悱”状态,才去启发他。

因此,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总之,只要是贯彻了启发式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质疑探究启发式教学、情感启发式教学、媒体启发式教学等等。

启发式教学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它有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在于促进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实施启发式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思维,教师怎样做到:重在点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

二、实施启发式教学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法,还必须要遵循一些原则:(1)在教学观上,确立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通过教师启发、诱导,主要是依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师生互动,教学相长;(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不是消积的接受知识,而是依靠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增加创造力;(3)在教学手段上,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不断的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能力,而不是靠死记硬背、大搞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等方法来提高学生成绩;(4)在教学目标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视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即新课改中的三维度),把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发展的有创造力的人才。

三、实施启发式教学对师生的要求

在语文教學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对教师与学生的各方面语文素质要求都很高。

1、对教师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水平和文化素养,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其次,要有责任感和乐教的心理品质,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再次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素养和教学机智,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独立、自主、富有个性的学习,把学生从“满堂灌”和繁重的课业负担的重压下解放出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2、对学生的要求:首先,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加学习的责任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对学习上的问题要勤于思考和探究,处于愤悱境地;其次,是学生要站得高看得远、树雄心、立壮志,产生既旺盛又顽强的斗志,而且还要有充沛的精力来调动自己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把繁杂的学习任务当作一种乐趣。

四、怎样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启发式教学

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孜孜以求的互动、合作、交流过程。现代教学思想确立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引导者”,教师要完成好“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即为“导师”是引导学生去攀登科学知识高峰,寻“幽”探“宝”的“向导”。正如钱梦龙先生讲的“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

1、质疑探究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就是要教师巧妙质疑,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的热情,使课堂气氛活跃,达到学生获取新知识的目的。因此,在教学《孔乙己》时,我要求学生找出最能刻画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同学们很容易就准确地找出了“挪”、“罩”、“摸”、“张”、“显出”、“恳求”等词,体会了鲁迅的锤炼词句的特色,这样相机的教学就使语文知识的教学有的放矢,将单项的课堂教学延伸到多项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去。于是再进一步提问:上述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一个能在科举制度中爬上去的人打一个未能爬上去的(孔乙己),在本文中有何深意?这些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各抒己见,广泛讨论,思想非常活跃,多向思维得到了训练,破除了以讲代想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新的知识与能力。

对初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要理解文章的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新版七年级教材文言文文章比例增多,这就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如果不准确的解决问题,将会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产生重要的影响。

2、情感启发式教学。作者缘情而发,教师应披文入情,并且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3、媒体启发式教学。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脑课件、幻灯、录音、图片等,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内容直观形象,学生易感知。

初中语文课堂启发式教学策略 第12篇

一.深入浅出, 从问题中启发

在语文教学中, 我积极运用启发式并将其有效用于课堂中。如在我讲到苏教版初一下册《伤仲永》这篇课文。文中讲的是关于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 五岁便可指物作诗, 天生才华出众, 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通过对文章的讲解, 使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主旨以及课文中心想反映的问题, 即什么是天才, 让同学们说说各自心里的天才是什么样的, 怎样才能成为天才, 仲永为什么最终是“泯然众人矣”的命运。这几个小问题并不是简单的课堂提问, 而是具有启发性的。比如说第一个问题, 什么是天才, 这个问题不仅能反映学生们各自心中的观点, 也能由此了解学生的价值观, 拓展学生对情商的思考。第二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天才, 这个问题能让学生们联系自身实际, 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获得启发, 思考影响成为天才的因素, 如何把握那些必要因素, 为己利用, 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第三个问题: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回归课文, 从课文中得到启示展示思考, 思索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悲剧造成的因素, 我可以从侧面多个角度提示学生, 使学生养成全面思考的好习惯。使学生认识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 使学生自己说出伤仲永悲剧结局的原因, 使学生认识到先天的天赋若不后天学习, 依然会“泯然众人矣”。说明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人是十分重要的。

二.了解基础, 从案例启发

启发式教学法的实用性是十分强的, 如教学《奇妙的克隆》这篇课文时, 在导课时可采用案例启发方式, “克隆”一词对于初中生, 他们既明白又糊涂, 即知道克隆的意思但是很难知道克隆到底是什么, 有的同学甚至认为长得一样的就能说是克隆, 由此, 我便让班上的一对双胞胎站在班级前面, 我问学生们“同学们认为这两位同学算是克隆吗?”下面的同学有的说是, 有的说不是。我便借这个例子向学生们说明, “克隆有两个关键条件, 一是来自同一祖先, 二是无性繁殖, 这样说来, 这两位同学还算是克隆了吗?”底下的学生们都摇头说不是。由此我便借这个例子说清克隆的基本条件。当我深入讲解这篇课文时, 讲到了克隆羊多利, 我讲解了从多利羊的诞生, 人们对于克隆技术运用产生的伦理困惑, 我便借多利这个例子, 让学生们自己说出来科学是把双刃剑, 通过案例启发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克隆技术。

三.研讨教材, 从讨论中启发

在讨论中启发, 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更是广泛。如《我的信念》这篇课文讲的是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这本可以改变居里夫人窘迫的生活状态, 可是居里夫人却连专利都没申请, 纯粹为了科学而追求真理, 不贪恋物质的追求。这篇课文赞扬了居里夫人科学研究的热情精神、坚韧不拔的研究态度以及淡泊名利的执着探索。当我讲到这篇课文的时候, 我想让学生们对信念这个词有更深的了解, 所以为了更好地启发他们,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自己的信念, 这个简单的回答让我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比如有的同学把信念简单地当做理想, 有的同学的“信念”又十分调皮, 说“吃饭就是他的信念”, 有的同学又马上反驳说自己的“信念”, 面对五花八门的回答, 我便说“同学们的想法都是很好的, 但是这和信念还是不同的, 现在大家就打开今天的课文, 默读课文, 感受一下居里夫人伟大的信念。”在这篇课文讲解结束后, 我又一次让同学们依次回答他们的信念。这次回答就“规范”许多了, 并不是因为学生们的信念多伟大, 而是他们明白了什么才能称做信念, 什么才是信念。我让学生们在课前讨论信念, 目的就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说的信念是有异于概念上的信念, 这样的讨论有利于他们意识到自己想法的偏颇, 也能加深对课文中所说的“信念”的理解。

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

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精选12篇)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 第1篇关键词: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生潜能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