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脑卒中后抑郁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脑卒中后抑郁症(精选11篇)

脑卒中后抑郁症 第1篇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

脑卒中是全球老年人群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 而幸存者大多遗留神经功能缺损, 更不幸的是脑卒中后抑郁显著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有报道, 但当时仅仅认为是卒中后躯体功能障碍产生的心理反应。脑卒中中老年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 存活脑卒中患者致残率亦居高不下, 患者在致残情况下, 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或部分丧失, 因此而失去职业、社会地位等, 这些给病患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脑脑卒中后抑郁较为常见, 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兴趣减退等。严重者可伴有自杀倾向甚至产生自杀行为[1,2,3,4,5]。

1 脑卒中后抑郁发病因素

1.1 生化理论

脑卒中发生后, 会造成一定程度、范围脑损伤, 脑干与皮质联系受到破坏, 导致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减少, 从而诱发抑郁。

1.2 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目前普遍认为优势半球病变和额叶损害可导致抑郁的发生。梗死灶越是接近左侧半球额极, 抑郁程度越明显。

1.3 社会心理因素、其他因素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 在很短暂的时间内能使一个健全的人变成偏瘫 (半身不遂) 或失语状态的残疾人, 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同时又因为治疗费用大, 病情易复发, 康复过程慢, 他们认为生活不能自理会给家人带来麻烦, 又担心在社会及家庭中的地位下降, 无人照顾而对前途丧失信心。同时, 中风的康复需要数月、数年, 严重者可导致永久性的残疾, 这更是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症的重要原因。文化程度低, 经济条件差, 与家庭不和睦的患者抑郁发生率较文化程度高, 经济条件好, 家庭和睦患者抑郁发生率高。

2 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表现

有学者统计, 在PSD (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较大脑梗死后出现的抑郁障碍) 病患中, 少数患者1个月之内就会伴发一定程度抑郁;脑卒中半年左右最易产生抑郁症状, 是脑卒中后发生抑郁的高峰期;2年内时间里, 脑卒中患者都可能合并抑郁;因此, 对脑卒中后有情绪异常的患者随访至少应2年以上。主要表现是: (1) 情绪和性格的变化:情绪低落、情绪不稳、经常感到委屈想哭, 语言减少、不爱与人交往、多疑。 (2) 睡眠不好:经常失眠、梦多、入睡困难, 或睡眠不深、夜间易醒或早醒。 (3) 无兴趣:对以前喜欢做的事情不感兴趣, 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 经常闭门不出。 (4) 身体不适:常常伴有胃部不适、食欲下降和体质量减轻, 有时感心慌、胸闷、气短、头晕头疼、周身窜痛等。 (5) 能力下降:以前能胜任的工作和家务不能胜任, 总感觉疲乏, 懒得活动。 (6) 悲观无价值感:对未来不抱希望, 常常感到孤独、绝望, 害怕和无助, 经常自责, 有时有自杀的念头。有学者统计, 脑卒中后合并抑郁的患者康复锻炼的主动性不同程度减弱,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速度, 增加了康复难度, 从而增加了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国内外文献的报道约25%~60%, 我们的研究发现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约为59.26%, 与国内外报道一致。轻度抑郁以胃肠道、全身症状以及迟钝等躯体焦虑为主, 而中重度抑郁以情绪低落、悲观厌世为明显。

DSM-Ⅲ分类:PSD有重性和轻性两种形式。轻度抑郁:反应性抑郁 (恶劣心境) , 不含二年标准, 与病变部位无关。症状类似神经性抑郁, 大多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思虑过度、兴趣缺失、神情沮丧、睡眠障碍、失望和易愤怒等;重度抑郁:与内源性抑郁不易区分 (临床症状和神经化学改变) 症状类似内源性抑郁, 除了上述轻度抑郁症状外, 常有紧张、早醒、食欲减退、体质量减轻、思维困难、濒死或绝望及自杀意念等。

3 诊断标准和评估方法

PSD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 评估方面目前也无统一的特异性标准可借鉴。目前, 国内外学者大多采用功能性抑郁症的各种诊断标准作为依据, 并借鉴其量表、参数等。临床实践中, 脑卒中后患者多伴有一定程度意识认知障碍或失语等, 在自述病情时往往无法准确描述相关情绪改变等信息, 使得医师难于准确判断, 因而造成诊断准确率、漏诊率偏高。现今国内主要采用CCMD3作为诊断标准。在量表的选择上, 还不完全统一, 主要应用的有Hamilton抑郁症量表、Montgomery Asberg抑郁症量表等。

4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防治措施

4.1 家庭的支持

首先家庭成员一定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 给予生活上的照顾, 鼓励患者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活动。融洽的婚姻家庭关系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对于有经济困难, 对治疗无信心及年高无人照顾者, 尽量为其选择经济实用的治疗及功能锻炼方案, 让其对生活产生信心。要关注患者病后的精神状态,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4.2 社会的支持

个体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与他人或群体接触, 并获得自我价值感、物质、信息和情感支持。一般认为, 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患者发生概率小。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稳定患者病后的情绪增加其治疗疾病的信心。而独居, 社会家庭支持不满意的患者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

4.3 心理治疗

医师积极治疗原发病, 帮助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本身对患者的抑郁有很好治疗作用。多与患者交流,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 采取合适的心理疏导疗法, 如语言、表情、行为、暗示等方法, 有意识地诱导患者把心中的抑郁释放出来, 减轻他们的压力, 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4 药物治疗

PSD药物治疗时亦应根据PSD的不同类型来选择药物, 临床上多以苯二氮类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和改善患者睡眠。足量应用相关某类药物一月左右, 如果效果未达到临床预期, 则需改换另一类药物去治疗。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 如氟西汀等, 一般要服用半年左右, 之后逐渐少剂量。如果撤药后病症再次出现, 则应适当增加剂量以达到有效治疗要求。正规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的抑郁症状可以完全消除, 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使患者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尽快得到恢复。

PSD发病率高, 发病机制复杂且存有争议, 尚缺少统一、规范、实用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对PSD的药物治疗目前发展较快。心理治疗还具有广阔的空间。进一步研究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舜伟.重视综合医院中抑郁障碍的诊断[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4, 37 (1) :9192.

[2]龙洁, 刘永珍, 蔡焯基, 等.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1, 34 (3) :363.

[3]Maurice Victor, M.D, Allan H.Ropper, et al.亚当斯维克斯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

[4]炎彬, 邢东明, 孙虹, 等.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内不同神经核团单胺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J].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3, 19 (11) :1364-1369.

脑卒中后抑郁症 第2篇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04月~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运用计算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46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46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康复护理;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1],如果早期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不但会导致营养成分摄入不足,而且还会造成误咽性肺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能由于窒息而危及生命安全。所以,一定要及早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给予充足的水分及营养,提高机体抵抗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现选择月~20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一步探析康复护理作用于临床的效果,研究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04月~年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运用计算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干预组46例患者中,25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49.89±5.76)岁。才滕氏吞咽障碍分级:5级者15例,4级者21例,3级者7例,2级者3例。对照组46例患者中,26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48.49±5.68)岁。才滕氏吞咽障碍分级:5级者16例,4级者22例,3级者6例,2级者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试验可比性特别显著。

1.2方法 对照组:46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对吞咽障碍严重且无法进食的患者,进行鼻饲进食。

干预组:46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脑卒中发病突然、致残率较高,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偏瘫等后遗症,特别是合并吞咽障碍时,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严重影响,很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等情绪[2]。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勤于沟通,及时疏解患者的心结,加强疾病的健康教育,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②直接康复训练:对于轻度吞咽障碍可以咀嚼的患者,患者无法用舌向口腔深处吞咽食物,可利用汤勺把少许食物送至舌根处,建议患者吞咽进食时不要说话,不给予任何处置,防止患者由于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呛咳,或是拒绝进食。对于中度吞咽障碍的患者,进食前让患者保持端坐位,或是侧卧位,先喂一勺温开水,湿润口腔及食管。并且,试验患者吞咽功能,如果吞咽顺利,可先喂四分之一勺稠粥,送至健侧舌后方,鼓励患者用舌搅拌食物,然后抬起舌头,用舌顶住上颚。培养患者先有吞咽意识后进行吞咽动作,患者可以完全咽下食物后暂停10s,等到呼吸平稳后咳嗽,以便清洁食道。患者若出现误吸、喘鸣、呛咳症状[3],可轻叩患者的后背,或是进行体位引流,避免坠积性肺炎的产生。对于重度吞咽障碍的患者,应及早进行鼻饲饮食,并且指导患者摄食前锻炼。

1.3疗效评价 根据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价[4],分值范围0~10分,分值越高说明吞咽障碍的程度越低,10分表示吞咽功能恢复正常。参考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的改善程度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痊愈:提高至7级,能够正常摄食咽下。显效:吞咽障碍提高了3~5级,但是未达到7级。有效:吞咽障碍提高了1~2级,但是未达到7级。无效:吞咽障碍无任何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计量资料,应用方差±表示,并使用配对样本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用百分比(%)表示,然后利用χ2进行检验。当P值小于0.5时,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 干预组患者的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5.10±0.7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1±0.77)分,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疗效对比 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约为89.13%(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67%(32/46),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三、讨论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病率约为47%左右,通常是因为吞咽、舌下以及迷走神经核性,或是核下性损伤,导致真性延髓麻痹、双侧大脑皮质,或是皮质脑干束手损造成假性延髓麻痹。一般表现为随意性舌运动时间延迟,与吞咽相关的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性明显下降。及时而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增强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性,同时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神经网络重组、侧枝芽生进行刺激,进而最大可能的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本研究结果见前文详述,这与胡学军等人的试验得出了相似的结果[5]。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志.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23(10):106-107.

[2]钟美容,蔡超群.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医学文选,,25(3):457-459.

[3]龚桂平.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临床康复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2,6(6):6-7.

[4]马自萍,杨丽娜,白向东,等.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21(1):48-49.

脑卒中后抑郁的中医治疗 第3篇

【摘要】脑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后精神障碍,因其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时间,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故其临床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医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合历代医家经验及现代中医研究结果,对本病进行简要论述,并对中医情志治疗、针灸、康复等中医综合康复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中医治疗;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16-02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从治疗和康复方面均广泛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其致死率在逐年下降,但随之而来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却逐年增多,脑卒中后抑郁在临床最为常见。脑卒中后抑郁不但是一种情感障碍,同时也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影响认知功能损害恢复、增加脑卒中后致死率,甚至导致病后自杀率升高的潜在危险因素,其出现亦将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不利于患者功能恢复[1]。古代中医对脑卒中后抑郁没有明确论述,近年来,中医界许多医家都对此作了探索,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独到见解。笔者综合历代医家经验及现代中医研究结果,对本病进行简要论述,并对情志治疗、针灸、康复等中医综合康复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1中医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中医学的“郁”,在临床上多是指以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古人有“情志之郁”与“因病而郁”之说,情志之郁即“因郁而病”。清代医家顾锡在《银海指南》中指出“气血不顺,脉不和平,即是郁证,乃因病而郁也”。脑卒中后抑郁是典型的“因病而郁”,其病机既有中风阴虚阳亢的特点,又有郁证肝气郁滞的特点。《古今医统大全》记载:“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即郁之久,变病多端”。《类证治裁》记载:“七情由起三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而成劳”。患者卒中后出现思虑过度,伤及肝脾等脏器,致气机不畅,运化失司,痰湿内生,脉络不通,影响血脉运行,心神失养。可见脑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是以气机郁滞为先,影响到心、肾、肝、脾等脏器,并由此而出现痰凝、血瘀、气血亏虚等病态链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本病的辨证,属于虚实夹杂,虚为本,郁为标,临证应掌握其病变规律,抓住本病乃先病于气,之后伤及血,并且本病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任何阶段,对本病的及早发现、及时预防,均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及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2中医综合康复措施

21重视中医情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应以药物与非药物疗法密切配合,尽早介入中医中药,且早期应以中医情志治疗为主,甚至可纯用中医情志疗法,如华岫云所说:“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银海指南》言:“凡患是症者,宜自为节制,皆非草木所能奏效,所谓妙药难医心上病也”。本病的治疗,必须注重心理疏导,用语言等消除或减缓其不良心因。因此,中医情志疗法,特别是以情胜情疗法,对于郁证,特别是那些处于不良心境或劣性情感状态的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无法替代的治疗作用,它可暂时地改善患者的情感状态,让患者从被动治疗的角色转变为自觉主动参与到康复治疗中去,使疾病的治疗出现转机。当然,当躯体病变较明显且顽固时,适当地运用针药等更有助于本病的恢复。

现代医学认为,高兴、愉快是积极的情绪,它可使新陈代谢加速,调节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对抑郁及脑卒中的康复均产生良好的影响,是消除抑郁病症的重要途径[2]。《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气和”是指喜悦的情绪,使人一身之气和顺,气机调畅,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精、津、气、血生化不息,营卫循行畅通,阴平阳秘,生命活动健旺。“志达”是指喜悦的情绪能调整人的心理活动。所以张景岳说:“若思虑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这种调节精神活动以养心调神的方法,即所谓调节人的内环境。另外,创造良好的外界条件,按四时的变化对居室的温度、湿度、空气、色调的调节,使之处在舒适、和谐、优美的环境中,亦有助于情志的调适,即所谓调节人的外环境,也是畅情的必要措施。总之,正如《灵枢·本神》所言,“和喜怒而安居处”,使情绪乐观愉快,胸襟豁达开朗,在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中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22结合针灸提高临床疗效脑卒中后抑郁服用药物治疗,一般起效在3~10d。针灸治疗以调神理气、疏肝解郁、调理气血为治则,其机制和作用在于能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不但可以改善抑郁,而且可以提高中药疗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以脏腑及经络循行路线为依据,采取调整阴阳、补泻兼施、辨证加减的原则选穴,主要有耳针、水针、电针、皮肤针及灸法等。目前针灸选穴思路较多,主要有以四肢腧穴为主的宁心安神法,如神门、三阴交、四神聪等;以督脉经穴为主的调脑安神法,如百会、神庭;以调节阴阳跷脉为主的选穴,如申脉、照海;以头部腧穴结合体穴为主的其他选穴;以心、脾、胃、膀胱经的选穴,心、脾、胃经以取五腧穴为主,膀胱经以取背俞穴为主,虚证多取病机所在脏腑所属经脉原穴和背俞穴,实证多取五输穴,实证补泻结合、以泻为主,虚证针用补法,同时给予艾灸治疗,可增强温补作用。

23及早配合康复治疗现代康复医学理论认为[3],人脑具有可塑性,运动或康复运动可促进和影响人脑的功能重组。研究表明[4],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认知功能,可以给患者提供安全感,主动、积极、持久的进行康复训练能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恢复患者回归社会的勇气,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运动疗法、高压氧疗、电磁刺激治疗、音乐疗法等[5]。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电刺激治疗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及代谢,改善局部脑血流量和脑代谢情况,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而高压氧治疗可增加脑部供氧,促进脑部血管修复和神经系统恢复;运动疗法则可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使血氧含量提高,改善脑部供血供氧,减少机体代谢废物的堆积,促进神经系统的康复。此外,更深层的作用是,运动疗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肌力、行走能力等,增加患者的社会参与度,使患者树立信心,促进患者进一步恢复。而音乐疗法则是对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结构等直接产生作用,可使患者精神振奋,并且使患者思维活跃,激励正常的行为,提高患者的应急能力,从而使患者原有的生活能力得以发挥。纵观这些康复治疗手段,不难发现,这些治疗手段与中医治疗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运动疗法、高压氧疗、电磁刺激治疗等治疗实际上与中医调神理气、调理气血的作用相符,而音乐疗法则恰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6],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预后,并且符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机制。

24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以减少复发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相对较轻,但反复发作是严重困扰患者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脑卒中后1个月内是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高峰期,发病率在20%左右;卒中后3~4个月脑卒中后抑郁症患病率在20%~60%之间;卒中后1年内抑郁的累计发病率在40%左右,而且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死亡率要高于非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7]。因此,临床中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及疾病的复发。①未病先防。对新发脑卒中患者,平素应注意加强患者心理健康指导,培养患者良好的性格和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应常规进行情绪评估,加强心理疏导,及时发现抑郁患者,及时进行干预及治疗。②已病防变,已病防复。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关键在于彻底治疗,应及时、足量、足疗程治疗。本病若治疗不彻底,易导致抑郁症慢性化,并加重躯体疾病,导致出现精神症状、自杀或反复发作。而社会支持系统对于本病的治疗及预后起着关键作用,应尽可能的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理解与支持有利于缓解症状,减轻病耻感与罪恶感,降低孤独感,增强治疗信心,减少复发。当然,中医情志治疗对预防抑郁症的复发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缓解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解决人际关系冲突,提高应对技巧,长期的心理治疗还能完善人格。

此外,应重视阳气在脑卒中患者季节性抑郁发作治疗的作用。春天本就是抑郁症发作的高发季节,顺应季节的变化,生活起居宜早睡早起,春季阳气生发,阳气不足者,生发不足。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养气助生发,但要谨防生发太过,阳气不藏而发生躁狂,同时注重冬天阳气的温降潜藏,早睡晚起,适当服用膏方。

3展望

脑卒中后抑郁的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药采用综合防治的效果已得到业界的肯定,具有广阔的前景。在今后临床研究中应注意,中医防治本病的方法很多,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并可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再者,中医防治本病机制仍不明确,应进一步探讨其机制,以开拓防治脑卒中后抑郁的新疗法。近年来防治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颇多,但因本病的最终病因仍未明确,最终疗效确定仍需通过细致严格的临床研究,故临床研究应加强各种方法的随机对照观察,增加样本量,疗程及随访时间要长,以进一步提高研究可信度及可比性。

参考文献

[1]Bhogal SK,Teasell R,Foley N, et al.Lesion location and poststroke depression: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in the literature[J].Stroke,2004,35: 794-802.

[2]齐铁钢,张泓.调情志对缺血中风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4): 7-8.

[3]南登崑,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6.

[4]王瑞莉,安学林.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5: 303-305.

[5] 乐趣,屈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治疗进展[C].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613-617.

[6]凌方明,岳丽丽.中风后抑郁症辨治的临床思路与方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6(4):519.

[7]张长青,方向华.卒中后抑郁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63-65.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第4篇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病率,临床表现

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意外的常见并发症,它能延缓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时间,并使劳动能力丧失,甚至增加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和精神上的病苦,而且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PSD的问题逐渐重视起来,笔者也对119例老年卒中后抑郁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0月~2010年3月住院的脑卒中患者308例,男160例,女148例,年龄41~77岁。全部患者脑卒中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有意识障碍、严重失语、痴呆、既往有精神疾病者及神经症、抑郁症者除外。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10例,混合性38例;卒中部位:额叶86例,基底节区180例,顶叶32例,颞叶50例,小脑7例,脑干10例,其中单纯左半球受累132例,多发病灶125例。

1.2 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HAMD总分<8分为无抑郁,8~17分者为轻度抑郁,17~24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患者同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修订本(CCMD-3)中抑郁的诊断标准。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NDS)情况[2]。

2 结果

2.1 PSD发病率

308例脑卒中后抑郁诊断明确者119例,发病率38.64%,其中男75例,女44例。根据HAMD测评结果,轻度抑郁75例(63.03%),中度31例(26.05%),重度13例(10.92%)。

2.2 治疗效果

119例例卒中后抑郁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基础上,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前后HAMD、NDS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1。

3 讨论

PSD各国统计的发病率差别较大,在20%~65%[3],本组显示PSD发生率为38.64%。PS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文献认为因脑部病变直接导致患者的抑郁情绪[4];也有认为是躯体的残疾作为不良精神刺激而造成的,与躯体残疾的严重程度有关,与年龄、性别等自然因素无关。在本研究中显示与报道相同,PSD发生与年龄、性别等无关。卒中后抑郁的常见临床表现为情绪悲观、睡眠障碍、精神活动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及周期性躯体不适,原因可能是社会心理学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PSD的危害在于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增加患者的精神痛苦,妨碍其神经功能恢复,并可使死亡率上升,神经内科医生应对此高度重视,及早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法。本组研究中,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本人和家属建立对本类疾病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消除其消极情绪,药物治疗选用5-HT再摄取抑制剂,再配合安定、多虑平等药物改善其睡眠障碍和焦虑情绪,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84.42%。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1

参考文献

[1]谭归艳,钱招昕.急性缺血性卒中后阿司匹林联合缓释型双嘧达莫预防脑血管缺血事件的临床观察.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 (14):2691-2693.

[2]周毅,李建明,刘燕.基层农民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的调查分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9):3722-3725.

[3]刘永珍,龙洁.卒中后抑郁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6):497-499.

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影响分析 第5篇

(抚州市广昌县人民医院江西抚州344900)【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产生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脑卒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评估,分析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左侧大脑和双侧大脑病变的患者情感障碍的发生率高于单纯右侧大脑病变。焦虑组与非焦虑组在神经功能缺陷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神经功能缺陷程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生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陷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关。【关键词】脑卒;焦虑;抑郁;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74-01 脑卒中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但是致残率明显上升[1]。脑卒中患者常有各种神经功能缺损,患者会有神经、心理和行为等障碍,伴发抑郁和焦虑障碍[2]等并发症,可导致绝望和自杀,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2008年7月—2011年9月来我院收治的脑卒患者400例,均为首次发作,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62岁,其中男性患者227例,女性患者173例,其中脑出血 158例,脑梗塞 242例,病变部位:左侧大脑195例,右侧大脑180例,双侧大脑25例。病程3—20d,平均14d,患者自愿接受调查和评估。所有患者经临床CT或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学诊断证实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排除使用抗抑郁或神经阻滞剂的患者以及昏迷、认知和失语障碍、既往有精神疾病史、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的患者,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根据器质性焦虑障碍和器质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并且对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评估。1.3评定标准(1)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NDS):缺损分值≤15分为轻度,16~30分为中度,31~45分为重度。(2)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60分为良,41~60分为中,≤40分为差。(3)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7分为非焦虑,≥7分为轻度焦虑,≥分14为中度焦虑,≥21分为重度焦虑。(4)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8分为非抑郁,≥8分为轻度抑郁,≥分17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 2.1患者组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情况 见表1表1经过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评估后脑卒中后焦虑的患者48例,占12.0%,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79例,占19.75%。其中单纯抑郁状态36例 ,单纯焦虑状态67例 ,抑郁伴焦虑者12例。2.2不同病变部位情感障碍情况 见表2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左侧大脑病变和双侧大脑病变的患者情感障碍的发生率高于单纯右侧大脑病变。2.3 是否有情感障碍的神经功能缺陷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3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焦虑组与非焦虑组在神经功能缺陷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神经功能缺陷程度比较,抑郁组明显高于非抑郁组;抑郁组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明显低于非抑郁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脑卒患者常伴发心理障碍,以焦虑和抑郁障碍最常见。脑卒中后焦虑的患者48例,占12.0%,抑郁的患者79例,占19.75%。脑卒患者的发病率、致残和病死率都非常高,由于脑卒起病急,患者突然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导致患者对环境不适应,在经济上又承受很大的压力,常常会使患者情绪低落、悲观,从而引发抑郁。本文对引发焦虑抑郁障碍的因素进行分析,大脑左半球在正性情绪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左侧大脑尤其是前额皮质损伤容易发展为抑郁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单因素分析发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发生抑郁障碍的可能性就越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越低,患者越容易发生抑郁。而抑郁状态对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又起负性作用。多因素分析脑卒中后抑郁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生理因素是由于脑部的病变破坏了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其通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和5一羟色胺等递质功能低下,使患者产生抑郁倾状态。脑卒患者由于躯体功能的丧失,生活不能自理而产生自卑感,对康复没有信心等心理因素加重抑郁倾向。脑卒患者由于患病而无法恢复过去的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和家庭地位的改变等因素也会加速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程度。焦虑是指紧张、烦躁不安或身体症状所伴随的对未来危险和不幸的忧虑预期,处于负性情境中的消极适应现象。在神经功能缺陷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非焦虑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可能是患者由于起病急,心理沒有准备而产生焦虑,随着时间的增加,患者慢慢适应力所以焦虑症状减轻。由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患者得病后由于生活自理等缺陷引起心理障碍,进行心理干预能预防患者产生焦虑抑郁障碍,帮助患者提高其康复信心,改善焦虑抑郁状态,以促进其神经功能康复[3]。参考文献[1]曹楠.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2011.15(13):261-262.[2]张国芬. 脑卒中患者伴焦虑和抑郁障碍104例临床分析[N].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12.12(31):1503-1504.[3]韩利民.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3.6(13):82-83.

脑卒中后抑郁症针灸治疗效果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9月至2010年11月本科收治的脑卒中合并抑郁症患者94例, 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和《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IV) 诊断标准。男61例, 女33例;年龄47~76岁, 平均58岁。入选标准:伤前情绪正常, 无遗传精神病史和后天精神病史。伤后情绪低落, 并有下面9项中任意4项表现[2]: (1) 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2) 兴趣丧失, 无愉快感; (3)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 反复出现轻生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5) 性欲减退; (6) 睡眠障碍, 如失眠或睡眠过多; (7)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8)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9) 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4例患者按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 (2006年9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患者) 和观察组 (2008年11月到2010年11月收治的患者) , 每组均为4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辅助配合适当的饮食、运动护理和心理疏导, 以及针对脑卒中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文拉法辛口服, 每日上午1次, 起始剂量80mg/次, 根据临床反馈, 2周内剂量可加到160mg/d, 4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 基本穴位为四神聪穴、本神穴、神庭穴、廉泉穴、心俞穴、神堂穴、神道穴和灵道穴。3寸不锈钢毫针和穴位常规消毒后, 将针快速刺入, 四神聪穴、本神穴、神庭穴进针后针体与皮肤呈l5~20°, 针刺方向均指向百会穴, 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时, 得气后行大幅度快速捻转, 每次5分钟左右, 每分钟200次左右, 共行针3次, 每次间隔10分钟左右, 留针半小时后出针。廉泉穴进针后行平补平泻法, 在廉泉穴两侧旁开5mm进针, 3穴均向舌根方向斜刺10mm, 患者感到酸麻胀感至舌根为宜;心俞穴、神堂穴、神道穴进针后行提插捻转补法;灵道穴行提插捻转泻法。辨证取穴:痰热腑实泻丰隆、支沟、内庭;风痰阻络泻风池、风府、丰隆;肝阳暴亢泻太冲、足临泣、风池;气虚血瘀补关元、足三里、血海;阴虚风动补照海、太溪、三阴交;每天治疗1次, 7天为1个疗程。

1.3 效果评价

生理康复参考裘亚龙[2]制订的康复量表, 共包括6项:神志状态、语言表达、上肢肩关节、上肢指关节、下肢髋关节和下肢趾关节。分数越高, 康复效果越差。心理康复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 得分越高, 康复效果越差。

1.4 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 治疗前两组患者间HAMD评分、HAMA评分和生理康复评分基本一致;而治疗后3个月观察, 两组间上述3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AMD:t=5.13, P<0.01;HAMA:t=4.31, P<0.01;生理康复评分:t=3.3 9, P<0.01) 。

3 讨论

忧郁症是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临床症状群或状态。脑卒中抑郁属于血管性抑郁症, 与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质回路受损引起的额叶综合征非常相似。中医理论认为, 血管性抑郁症既有郁病气机不畅、情志不舒的特点, 也有中风痰瘀互结、气血失调、心神紊乱的特点。以气郁为先, 抑郁病病位在肝, 气血阴阳失调, 由此导致了痰蕴、血瘀、血虚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并贯穿于疾病全过程。

文拉法辛主要通过阻断NE和5-HT的再摄取和升高NE和5-HT浓度, 同时发挥双重抗抑郁作用[3]。由于西药治疗主要强调对症治疗, 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我们加用中医针灸治疗, 以疏肝泻火、理气健脾、养肝解郁为基本治疗法则。常蔚[4]采用针灸配合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 结果显示, 其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熊俊等[5]对20篇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后认为, 针灸治疗效果优势尚不能确定, 但与西药相比, 其效果也无显著性降低, 而且中西医结合疗效要显著高于单纯使用西药。

李隽[6]的报道显示, 目前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穴位, 多配合西药使用。针刺治疗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既可增加脑血流, 扩张血管, 改善脑血流灌注, 还可通过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调整大脑皮层神经突触间的兴奋和抑制过程, 使神经递质趋于平衡。四神聪穴、本神穴、神庭穴和神堂穴等, 具有养心和血、醒神开窍、疏肝解郁之功, 配合西药使用, 可达到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从临床统计来看, 治疗后观察组身心改善程度更为显著, 提示可能与以中西药结合为基本理念的治疗方法有关。

参考文献

[1]胡随瑜.抑郁症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与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 (3) :199-200.

[2]裘亚龙.针刺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1, 30 (2) :96-98.

[3]马泷葳.中西医结合与心理疗法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4) :133-134.

[4]常蔚.针灸配合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75例[J].陕西中医, 2009, 30 (6) :712-713.

[5]熊俊, 杜元灏, 刘佳琳, 等.针灸与西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J].循证医学, 2010, 10 (3) :179-182, 192.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 第7篇

1 药物治疗

1. 1 不同抗抑郁剂对 PSD 的疗效对于确诊的PSD患者首选抗抑郁剂治疗,已获得普遍认可。三环类抗抑郁 药 (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s) 尽管已证实对PSD有效,但因其自身的不良反应,目前在临床已很少使用。现已有小样本的临床对照研究显示选择性5羟色胺( 5-HT) 再摄取抑制剂( SSRIs) ,5HT和去甲肾上腺素( NE) 再摄取抑制剂( SNRI) 、NE和特异性5-HT抗抑郁药物 ( Na SSA) 均能有效 治疗PSD。

1. 1. 1SSRIs: SSRIs是20世纪80年代开发并逐步用于临床的一类新型抗抑郁剂。临床常用的有氟西汀( fluoxetine ) 、帕罗西汀 ( paroxetine) 、舍曲林( sertraline) 、氟伏沙明( fluvoxamine) 和西酞普兰 ( citalopram) 。这类药物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对NE影响很小,几乎不影响多巴胺( DA) 的回收。其中帕罗西汀、氟伏沙明有轻度的抗胆碱能作用。

( 1) 氟西汀: 其半衰期较长,活性代谢产物的半衰期可达7 ~ 15 d。在强迫症、贪食症及减肥的治疗中,服用剂量 相对较大。 对肝脏CYP2D6酶抑制作用较强,与其他有关药物合用时应注意配伍禁忌。短期( 3月) 治疗的双盲对照研究发现4周时氟西汀和安慰剂疗效相当,但氟西汀较安慰剂有预防复发的作用[3]。另一大样本( 290例脑卒中患者) 的临床研究发现,在相似的脑卒中程度下,PSD较非PSD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下降,且表现出更严重的残疾 程度,对于PSD患者主要采用氟西汀抗抑郁治疗,结果显示抗抑郁剂治疗后抑郁症状改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4]。Yi等[5]通过对10个生物医学数据库进行检索后,纳入11项共600例患者的氟西汀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氟西汀疗效优于安慰剂,9项研究发现氟西汀可显著减轻抑郁症状,且呈现时间依赖效应,而无明显不良反应,但未发现对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有益。

( 2) 西酞普兰: 我们实验组通过制作PSD的动物模型并给予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研究发现,西酞普兰促进大鼠海马齿状回5-HT受体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继而促进海马神经再生,揭示该作用可能为西酞普兰抗抑郁的分子机制[6]。2项关于西酞普兰的Meta分析研究结果相悖,王刚平[7]对6项研究进行的Meta分析发现西酞普兰与对照药物疗效相当,而阳中明等[8]则发现西酞普兰的抗抑郁效应显著优于其他抗抑郁剂。

( 3) 舍曲林: 因其心脏不良反应较小,因此适用于伴发躯体疾病等多种类型的抑郁症患者。Spalletta等[9]对20例中重度的PSD患者进行50 ~ 100 mg的舍曲林治疗,在不同时间点进行随访研究发现舍曲林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状,此外还发现长期( 56 d) 的舍曲林使用对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恢复均起到积极作用。

( 4) 帕罗西汀: 有较好的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故对焦虑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该抗抑郁剂治疗。在PSD研究中,Horvath等[10]进行的开放式临床多中心的26周帕罗西汀随访治疗发现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8周时显效率达93. 1% ,临床状态( 临床总体印象量表) 改善率达92. 8% ,简易智力状态分数显著提高。该大样本( 788例PSD患者) 的临床研究充分显示帕罗西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认知、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1. 1. 2SNRI: 包括文拉法辛 ( venlafaxine) 和度洛西汀 ( duloxetine ) 。文拉法辛常用剂量为75 ~ 225 g /d,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口干、食欲减退、便秘、失眠、头昏等; 个别患者有血压升高,用文拉法辛治疗PSD时,需注意监 测血压。Kucukalic等[11]对30例PSD患者进行3月文拉法辛治疗发现治疗组患者抑郁症状显著改善,且无难以忍受的不良反应发生。2002年Smith等[12]纳入32个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文拉法辛较SSRIs更有效。

1. 2抗抑郁剂疗程关于抗抑郁剂治疗的时效性存在争议。Fruehwald等[3]在1项随访研究中发现,脑卒中后服用3月氟西汀的PSD患者18月时的情绪改善及功能恢复状况甚为明显,而早期服药时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提示,早期服药的效果可能为多种临床因素所掩盖,PSD是否需要像抑郁症一样进行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足疗程治疗,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2 非药物治疗

2. 1 心理治疗由于 PSD 的发生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心理治疗在PSD的治疗中亦很重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 CBT) ,且需较长治疗疗程。PSD患者在控制行为的自我强化反馈过程中倾向于消极判断,并对负性结果有偏向反馈,从而导致患者出现 相应的消 极预期。CBT就是在帮助患者纠正这些错误认知方式的基础上给予一系列矫正技术。虽然CBT在PSD中的研究较少,且有些研究并未发现其对PSD治疗有效[13]。但Broomfield等[14]研究显示通过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易感性分析后相信针对患者的特定情况采用不同治疗技术( 动机访谈、悲伤辨别、选择性优化补偿、认知缺陷改变和执行技能培训) 的个体化CBT治疗将对PSD患者产生重要影响。

2. 2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r TMS)该疗法具有非侵入性、无痛性和安全性特点,是抗抑郁治疗的一种新手段,对于抗抑郁剂无效的患者可尝试该治疗方法。Jorge等[15]通过随机平行的双盲研究探讨其对难治性PS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中断抗抑郁药后,患者随机接受了左前额叶的10次真、假r TMS刺激,发现真刺激组抑郁症状显著改善,且疗效不受患者的年龄、脑卒中的类型和位置、刺激部位与前额皮质距离的影响,而且对患者认知功能无影响。

2. 3电休克 ( ECT) 治疗随着无抽搐ECT治疗的出现,这一疗法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对具有严重自杀念头、对药物不能耐受和难治性PSD患者可选用ECT。但ECT治疗常导致或加重认知功能障碍,故不作为PSD的首选治疗。Currier等[16]对20例患者进行ECT治疗发现19例患者抑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5例患者出现了ECT相关并发症,7例患者出现复发,且发现复发多发生于ECT治疗4月后。

2. 4其他聂荣容等[17]通过针灸调肝固本法对123例PSD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针灸组和针药组在提高Barthel指数、减少中医脾胃症候评分、减少TESS不良反应评分方面优于单纯药物组。提出针灸调肝固本法抗抑郁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由此可知,氟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等均能有效治疗PSD,但尚缺乏大样本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各种抗抑剂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尚无法实现指导临床如何针对不同患者优选药物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疗效的最佳、不良反应的安全可控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3 预防性治疗

虽然PSD具有很高的发生率,但针对脑卒中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用药一直 存在争议。Robinson等[18]对脑卒中患者预防应用艾司西酞普兰和问题解决治疗方法观察对PSD的预防作用,发现药物和心理治疗组均可 有效降低12月时PSD发生率,但对患者采用意向性治疗保守分析方法并未发现问题解决办法较安慰剂有效。预防性服用盐酸舍曲林的患者与服用安慰剂患者相比,心血管并发症二次住院率显著降低,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内皮保护功能,该药对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其他血管危险因素伴脑卒中的患者可能有额外裨益[19]。长期随访发现,在脑卒中后的前6月开始用去甲替林或者氟西汀抗抑郁治疗,可提高抑郁患者或者非抑郁 患者的存 活率[20,21]。米氮平预防性治疗的研究也证实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抗抑郁剂的积极干预可显著减少PSD发生[22]。抗抑郁剂治疗除了具有抗抑郁作用外,还具有促进认知和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在卒中早期恢复阶段,大脑皮层和海马区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高促使突触发生和轴突萌芽均显著增加,对脑卒中康复治疗有益[2]。以上这些研究均表明抗抑郁药预防干预的时机至关重要,早期治疗使患者获益。

然而荟萃分析研究的结果则互相矛盾,Chen等[23]的荟萃分析显示,抗抑郁药显著减少抑郁发生,尤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而Hackett等[24]的荟萃分析提示,无证据显示抗抑郁剂可预防PSD,相反却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进而指出抗抑郁剂不应用于预防PSD。此外,有关脑卒中后康复锻炼的Meta分析显示脑卒中后亚急性及慢性期的锻炼可预防抑郁症状的发生,但是该预防效应随着锻炼的停止而消失[25]。

脑卒中后抑郁症针刺疗法的临床研究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06~2008年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并经头部CT或MRI证实及《神经康复学》[4]脑卒中后情感障碍中抑郁症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与案例》制定的Hamilton抑郁量表(HAMD)积分方法,8~17分为可能有轻度抑郁症状,18~23分肯定有抑郁症状,>23分为抑郁症状严重。排除脑卒中前有抑郁症、严重精神障碍、失语、神经衰弱、严重痴呆者。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62±5)岁,病程20d~2年。其中缺血性卒中40例,出血性卒中32例,以上病例运用简单随机法,根据随计数字表随机分成2组:针刺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54~78岁;药物组男18例,女18例,年龄58~72岁。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抑郁程度(HAMD评分)等方面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针对原发病进行常规治疗。针刺组:主穴:人中,采用雀啄针法,以眼中湿润为度,隔日1次;百会、印堂、内关缓慢进针,平补平泻;配穴:肾俞、命门、气海、脾俞、足三里、风府、太冲,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同时根据病人肢体活动情况,对症进行针刺治疗。接通G6805型电针机,选择疏密波,电量6V,频率6~8Hz,电流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一般每次治疗30min,每周5次,8周为1个疗程。药物组:口服(氟西丁)20mg,每日1次口服,8周为1个疗程。6个月后进行随访。

1.3 疗效评价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6个月进行评定。根据HAMD减分率比较2组临床疗效。痊愈:减分率>75%;显效:减分率>50%;有效:减分率>25%;无效:减分率<25%;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2组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纳入病例72例,无1例脱落。病例依从性良好。

2.2 临床疗效

2组治疗前后比较,HAM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HAMD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与药物治疗效果相当。

2.3 安全性分析

药物(氟西丁)组出现口干3例,头昏乏力3例,嗜睡2例,未停药继续观察1周后症状消失。针刺组未见不良副反应。

3 讨论

PSD的发生可加重病人躯体疾病,甚至死亡。据统计,PSD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PSD患者。故对老年脑卒中抑郁症患者的综合治疗要高度重视:心理治疗:老年人脑卒中后由于大脑损伤,生活能力低下,需人照顾,加之面临更多的矛盾发生,如脱离社会,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对家庭过分依赖性增加,早期往往有情绪低落,伴睡眠障碍焦虑,厌世等,医护人员要针对这些不良心理做交流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帮助患者消除悲观情绪,改善和消除抑郁状态,引导患者加强身心锻炼,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加强功能锻炼:老年PSD不但增加患者躯体疾病治疗的复杂性,也妨碍神经功能的恢复,故应在治疗原发病及抗抑郁治疗中,加强身心锻炼,早期进行康复性训练,调动主观能动性,鼓励尽量自理日常生活,不但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且可以有效调整心理状态,改善抑郁症状。早期有效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伴发抑郁症者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传统抗抑郁药物三环类四环类,起效慢,不良反应多,如视物模糊、排尿困难、心动过速等,心血管疾病患者也不宜使用,另外与某些药物合用有不良反应;黛安神、氟西丁、帕罗西丁均已用于该项治疗,被认为不良反应较少。但是,SSRI可产生一过性胃肠症状、头痛、失眠、幻视及运动失调等,而针灸不存在这些副反应,简便易行,疗效显著,易于接受并坚持治疗,值得推广。

摘要: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已受到重视。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安神解郁、醒脑开窍的针刺疗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症,针刺,百忧解,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维金.脑卒中康复研究新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3(2):124.

[2]郑海兰,田艳华.脑卒中后抑郁状态68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0,29(4):217,225.

[3]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279.

脑卒中后抑郁症38例的临床分析 第9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38例来源于我院住院PSD患者, 男21例, 女17例;年龄27~81岁, 平均63.5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并进行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 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及脑血管病史, 意识清楚, 检查合作, 无智力障碍及明显的失语症、耳聋等。其中缺血性卒中28例占73.7%, 出血性卒中8例占21.1%, 混合性卒中2例占5.2%。

1.2 患者的抑郁程度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s, HAMD) 评定, <7分为正常, ≥7分为轻度抑郁, ≥17分为中度抑郁, ≥24分为重度抑郁。38例患者中, 重症抑郁4例, 占10.5%;轻中度34例, 占89.5%。皮层下病灶17例, 占44.7%;皮层病灶13例, 占34.2%;脑干、小脑8例, 占21.1%。病程:急性期为发病后20d~2个月。13例, 占34.2%;恢复期为发病后3个月~1年20例, 占52.6%;后遗症期为发病后1~3年5例, 占13.2%。

1.3 临床表现

大多数PSD继神经功能障碍而出现焦虑不安、烦躁之后转入抑郁症状, 精神症状中无欲、淡漠、悲观失望、丧失信心、恐惧, 不配合治疗为突出表现。躯体症状中以睡眠紊乱最常见, 其它尚有便秘、腹胀、憔悴、纳差, 甚至有恶心不进饮食。部分神经功能障碍较轻, 全身不定位性游走性不适感, 或异常感如忽冷忽热、麻木、疼痛等。运动性迟滞、睡眠紊乱、纳差似乎为必有症状。此外尚有头晕、心悸。对症治疗效果很差, 抗抑郁治疗效果显著。少数患者以抑郁三联征:情绪低落、思维活动迟缓和语言动作减少, 可并存轻偏瘫, 感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病理征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但往往未引起注意。CT、MRI检查发现卒中灶, 方诊断脑卒中后抑郁症。卒中恢复期出现抑郁症, 起病多缓慢, 卒中表现为懒于活动、呆板、无力, 兴趣索然, 自觉力不从心, 自责。认为拖累他人, 对社会无用。拒绝治疗与功能锻炼, 甚至有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2.1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除行脑血管病治疗 (药物, 针刺, 按摩) 外, 均应用心理治疗与抗抑郁药治疗。

2.2 结果

34例轻中度患者症状逐渐减轻并治愈, 重度患者3例治愈或减轻, 1例无改变。

3 讨论

PSD的发病率临床报告各异, 国外文献报道[2]多在40%~50%。国内包锡卿等[3]报道, 脑卒中后1个月PSD的发生率为49.5%。本组资料由于取自我院住院已经确诊PSD的患者, 未涉及发病率。

PSD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 根据神经解剖及神经生理学推测可能由于脑卒中发生后, 脑内某些特定部位遭破坏为内因, 而躯体功能的丧失、社会或家庭地位的改变等因素为外因, 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抑郁[4]。因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 其轴突通过丘脑及基底神经节到达额叶皮质。当病变累及以上部位时, 可影响该区域内的5-羟色胺和去甲上肾上腺素能的神经通路, 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下降而发生抑郁。其次, 脑卒中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因为脑卒中遗留残疾, 甚至丧失劳动能力, 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 心理压力大, 认为自己是家庭、社会的负担, 逐渐产生孤独、抑郁。本组资料显示, PSD与卒中的患者性别、病变部位无关, 大脑皮质、皮质下、小脑等部位的病变均可引起抑郁, 但皮质下如基底节、侧脑室旁、丘脑病变的抑郁症发生率较高, 与相关报道一致[5]。

脑梗死患者因家庭关系紧张、社会活动减少及生活不能自理等因素均可发生一定程度的抑郁状态。而PSD患者由于自信心不足, 自我评价低, 神经功能的恢复延迟, 除加重患者的精神痛苦, 妨碍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的恢复, 增加躯体疾病治疗的复杂性, 延长住院时间, 使脑血管病死亡率升高, 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满意度。尽早发现患者的抑郁情绪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及临床干预, 应选择合适的抗抑郁药, 以及中药、针刺等治疗, 并配合心理治疗[7], 帮助患者消除悲观情绪, 正确发挥心理防御机制, 这对于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主动性, 加快疾病的康复都是十分重要的。临床观察经常会发现患者的抑郁症状随着康复的进展明显地好转, 所以也有人认为康复是PSD最有效的治疗方法[8]。

临床医生在治疗脑卒中患者躯体症状的同时, 最佳办法是在抑郁状态发生以前应采取必要的心理、药物等干预手段, 且尽量避免或消除引起抑郁的相关因素, 这对于预防和治疗PSD有重要意义, 改善患者预后, 有利于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明园, 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5-39。

[2]Kotila M, Numminen H, Waltimo O, et al.Depression after stroke:re-sult of the FINNSTROKE study.Stroke, 1998, 29:368-372.

[3]包锡卿, 王庚鑫。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前瞻性对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 (4) :260-262。

[4]冯蓓蕾, 王翘楚, 顾丽芳。卒中后抑郁症研究现状。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9, 7 (1) :14-15。

[5]冯艳蓉。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分析。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11 (10) :798-799。

[6]张通, 孟家眉, 项曼君。脑卒中后抑郁的前瞻性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2) :73-76。

[7]陈利平, 焦伟国, 贾建军, 等。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综合治疗观察。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12 (1) :33-34。

脑卒中后抑郁症 第10篇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西酞普兰氟西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0.038

脑卒中后抑郁症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在临床上常采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舍曲林作为对5-HT的选择性强大,而且对多种神经递质无亲合力,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降低,逐渐将成为卒中后抑郁症的首选药物。本研究以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并以氟西门作为对照进行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2010年收治PSD患者40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和氟西门组,西酞普兰组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40~80岁,病程1~6个月。氟西门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42~78岁,病程1~5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初始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

入组标准:①有脑卒中病史;②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③无严重心、肝、肾病史及癫痫、青光眼史;④意识清晰,无严重智能障碍:⑤HAMD 17项不少于18分。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口服给药方法,必须单给药,不联合其他抗抑郁药,但允许失眠者给予口服短期小剂量苯二氮卓类药物,疗程6周。

疗效判断标准:采用HAMD評定给药前与治疗后1、3、6周疗效,临床疗效按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评定,治疗后HAMD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效,≥25%为有效,<25%为无效。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西酞普兰组25例,痊愈15例,显效6例,有效4例,显效率84%。氟西门组15例,痊愈6例,显效6例,有效3例,显效率79.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对比,两组于治疗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显著性下降,两组差异不显著,第3周HAMD评分对比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表明西酞普兰组比氟西门组起效快,见表1。

讨 论

PSD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其发生可能与大脑损害后神经生物学改变有关,因为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HT能神经元及其通路,从而引起两种神经递质水平下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西酞普兰治疗PSD的起效明显快于其他类型的抗抑郁药,这也和西酞普兰是有高度的选择性有关。以西酞普兰治疗PSD并与氟西门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显示西酞普兰对PSD具有良好的疗效,其临床疗效与氟西门相当,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后第3周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西酞普兰起效较快,从不良反应看,西酞普兰也优于氟西门。因此认为,西酞普兰是较好的治疗PSD药物,可应用于临床治疗PSD,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淑先,张少丽,姜玉艳.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3):169.

2 李志榕,黄平,程波.西酞普兰与氟西门治疗卒中后抑郁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3):226.

3 张子平,谢元元,张娴.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7):1314.

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9年6月~2010年9月住院确诊为脑卒中急性期(发病3周后)病例168例,其中男94例,女74例;平均年龄64.5岁。卒中类型:缺血性卒中98例,出血性卒中66例,混合性卒中4例。病程:急性期为脑卒中发病后21 d~2个月,恢复期为脑卒中后2个月~1年,后遗症期为脑卒中1年后。发病前有精神障碍或抑郁症及卒中后有意识障碍、失语及痴呆者不列入分析范围。

1.2 评定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按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部CT或MRI扫描证实,均为右利手。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所有抑郁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诊断标准。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7分为无抑郁,8~17分为轻度抑郁,18~23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最高分45分,1~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分为重型。评定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在发病后21 d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在脑卒中发病后21、28 d分别进行,两次测定均>7分方可诊断PSD。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按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本组168例脑卒中患者中,PSD总发生率为28.0%;其中轻型抑郁率为22.5%,中型抑郁率为5.0%,重型抑郁率为0.50%。女性PSD发生率占总病例数占40.8%,男性占2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位于基底节区、脑叶和小脑、脑干的PSD发生率分别为34.2%、21.3%、14.1%,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组PSD发生率为32.4%,神经功能正常组PSD发生率为9.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能力不同程度依赖的患者中,PSD发病率为33.7%,日常生活能力正常组PSD发生率为1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PSD是脑卒中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功能康复。目前,PSD被认为是脑卒中的死亡危险因素之一,还可导致脑卒中的再发[2]。许多脑卒中患者在出现或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同时还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PSD的发生可能和脑卒中的部位有关,如大脑皮质、皮质下和小脑等部位易发生抑郁,且与病灶的大小相关[3]。本研究显示,病变位于基底节区、小脑和脑干PSD发生率较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PSD的发生率越高,抑郁程度越重,越不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改善。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本组资料显示,神经功能缺损组与神经功能正常组PS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组与日常生活能力正常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直接影响患者PSD的发生率,因这些因素可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延迟神经功能的恢复。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清楚,其发生机制可能有两方面:(1) PSD的发生可能与大脑损害后的神经生物学改变有关。从神经解剖学分析,边缘系统、丘脑及蓝斑核等能使人类产生抑郁,而这些神经结构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各种神经递质传递来完成的,其中5-羟色胺(5-HT)能神经递质与去甲肾上腺素(NE)能递质系统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情绪、睡眠、认知及运动过程等神经活动;而患者脑卒中后产生部位病灶效应,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5-羟色胺神经元的道路,使神经元递质合成效能较低,从而引起抑郁症状[4]。(2)脑卒中患者病后遗留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等残疾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和家庭角色的改变,使其产生了无用感、绝望感和包袱感等,这对抑郁的发生或程度加重起了促进作用[5]。因此,对脑卒中后的患者随访至少2年以上,尤其是女性、病变部位在基底节、有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有不同程度依赖者,要注意随访,以便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使患者从生理上、心理上得到全面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自制相关情况调查表,对168例脑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 PSD总发生率为28.0%;其中轻型抑郁率为22.5%,中型抑郁率为5.0%,重型抑郁率为0.5%。病变位于基底节区、脑叶和小脑、脑干的PSD发生率分别为34.2%,21.3%,14.1%。其中女性、有神经功能缺损及病变在基底节的患者发病率高。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较高,其发生与性别、神经功能缺损及病变部位相关。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参考文献

[1]Jang SW,Liu X.Amitriptyline is a TrkA and TrkB receptor agonist that promotes TrkA/TrkB heterodimerization and has potent neurotrophic activity.Chem Biol,2009,16:644 -656.

[2]梁翠萍,王欣淼,徐金秀,等.脑卒中后抑郁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70-471.

[3]蒋柳结.91例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1):63-64.

[4]石德志,王桂芳,陈喜恩.首次脑卒中后抑郁症相关因素探讨及治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3):66-67.

脑卒中后抑郁症

脑卒中后抑郁症(精选11篇)脑卒中后抑郁症 第1篇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脑卒中是全球老年人群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 而幸存者大多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