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微生物菌剂
农用微生物菌剂(精选6篇)
农用微生物菌剂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3年4月设在南靖县梅林镇官洋村进行。供试土壤为灰泥田, 土壤养分含量为:有机质25.4 g/kg、全氮1.35 g/kg、有效磷21.6 mg/kg、碱解氮89.7 mg/kg、速效钾104mg/kg, p H值5.5。供试玉米品种为紫香玉黑糯玉米。农用微生物菌剂由福建三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该菌剂为液体, 有效活菌数≥2.0亿个/m L。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 分别为:常规施肥+微生物菌剂 (A) 、常规施肥+不含微生物菌剂的基质 (B) 、常规施肥 (C) 、不施肥 (CK) 。3次重复,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小区面积30 m2。
1.3 试验方法
玉米常规施肥:玉米于4月27日播种, 4月27日基肥施用腐熟的农家肥18 t/hm2、45%复合肥 (15-15-15) 375 kg/hm2, 5月15日在玉米三叶一心期施用45%复合肥 (15-15-15) 300 kg/hm2, 6月3日六叶期施用45%复合肥 (15-15-15) 450kg/hm2。处理A微生物菌剂于三叶一心期、六叶期稀释400倍分别喷施1次, 每次用量7 500 m L/hm2;处理B基质于三叶一心期、六叶期稀释400倍各喷施1次, 每次用量7 500m L/hm2;处理C、CK同时喷施等量清水。生长期间其他管理方法一致, 玉米于7月14日采收、实测产量[3,4]。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收获时进行考种和测产, 测量玉米植株及穗各项农艺性状[5]。同时, 对小区进行测产, 称玉米穗重[6]。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生物菌剂对玉米植株及穗农艺性状的影响
玉米植株及穗各项农艺性状见表1。由表1可知, 处理A比处理B、C、D玉米植株的株高、叶宽、茎周长有所增加, 玉米穗长、穗重明显增加。处理A比处理B玉米植株的平均株高、叶宽、茎周长分别增加16、0.3、0.3 cm, 处理A比处理B玉米平均穗长、穗重分别增加1.2 cm、0.04 kg。说明玉米喷施微生物菌剂能明显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和穗产量的提高。
2.2 微生物菌剂对玉米穗产量的影响
试验小区实收产量见表2。由表2可知, 处理A产量最高, 平均产量为20 733.33 kg/hm2, 比处理B产量18 911.11kg/hm2增加1 822.22 kg/hm2, 增产9.6%;比处理C产量18 666.67 kg/hm2增加2 066.66 kg/hm2, 增产11.1%;比CK产量11 822.22增加8 911.11 kg/hm2, 增产75.4%。处理B比处理C增加244.44 kg/hm2, 增产1.3%, 比CK增加7 088.89 kg/hm2, 增产60.0%;处理C比CK增加6 844.45 kg/hm2, 增产57.9%。
对试验处理小区产量方差分析, 处理间F=25.89>F0.01=6.99, 说明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对小区产量数据进行多重比较, 处理A与处理B、C、CK差异为1%极显著水平, 处理B与处理C差异不显著, 说明玉米喷施微生物菌剂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2.3 微生物菌剂对玉米穗的产值及产投比的影响
不同处理产值按玉米售价3.0元/kg、微生物菌剂按30元/L计算, 各处理对玉米产值影响见表3。由表3可知, 处理A比处理B产量增加1 822.22 kg/hm2, 增加产值5 466.66元/hm2, 扣除投入微生物菌剂成本450元/hm2, 增收5 016.66元/hm2, 投入产出比1.00∶11.15;处理A比处理C产量增加2 066.66 kg/hm2, 增加产值6 199.98元/hm2, 扣除投入微生物菌剂成本450元/hm2、施肥人工投入900元/hm2, 增收4 849.98元/hm2, 投入产出比1.00∶3.59。
注施肥人工投入450元/hm2次。
3结论与讨论
三炬粒粒金微生物菌剂含有芽孢杆菌等有效活菌数, 玉米喷施微生物菌剂后能够增强玉米植株的代谢功能, 提高光合作用, 明显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和穗产量的提高;菌剂中的芽孢杆菌等可活化土壤的生物肥力, 促进玉米对肥料吸收利用及抗逆抗病能力的提高。玉米喷施微生物菌剂比喷施基质增产9.6%, 投入产出比1.00∶11.15;玉米喷施微生物菌剂比常规施肥增产11.1%, 投入产出比1.00∶3.59;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喷施微生物菌剂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
摘要:农用微生物菌剂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在常规施肥情况下玉米喷施微生物菌剂后能够明显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和穗产量的提高, 与喷施基质相比平均株高、叶宽、茎周长分别增加16、0.3、0.3 cm, 平均穗长、穗重分别增加1.2 cm、0.04 kg;喷施微生物菌剂比喷施基质增产9.6%, 投入产出比1.00∶11.15;喷施微生物菌剂比常规施肥增产11.1%, 投入产出比1.00∶3.59;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喷施微生物菌剂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关键词:农用微生物菌剂,玉米,产量,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素英, 陶光灿, 谢光辉, 等.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3, 8 (1) :14-18.
[2]王明友, 杨秀凤, 郑宪和, 等.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土壤肥料, 2004 (4) :37-39.
[3]杜树勋.阿姆斯微生物菌剂在水稻与玉米上的应用效果[J].广西农学报, 2006 (2) :1-3.
[4]宋燕飞, 金忠华, 孙丹丹.盐碱胁迫下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玉米根系性状的影响[J].杂粮作物, 2008 (3) :160-162.
[5]孙文, 许丽.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玉米秸秆应用效果的研究[J].饲料博览, 2010 (7) :1-4.
农用微生物菌剂 第2篇
关键词:农用微生物菌剂;水稻;试验;增产
中图分类号:S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3-0007-03
农用微生物菌剂是有效菌经过工业化生产扩繁后加工制成的活菌制剂,具有直接或间接改良土壤、恢复地力、维持根际微生物区系平衡,降解有毒有害物质、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等作用。为摸清农用微生物菌剂在水稻上的肥效,获取科学、准确的试验数据,以及掌握正确的施用方法,辽宁省土壤肥料总站于2014年在灯塔市、东港市进行了水稻田间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概况
试验时间为2014年4—10月。试验地点为灯塔市古城街道西黑山村(简称“灯塔”)及东港市椅圈镇康家村黄东组(简称“东港”)。试验地基本情况见表1,土壤农化性状见表2。
1.2 试验肥料及作物品种
试验肥料为某牌农用微生物菌剂,剂型为液体,有效活菌数≥2.0亿/mL。
试验作物为水稻。灯塔种植品种为华润万家;东港种植品种为港育6号。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处理1:常规施肥;处理2:常规施肥+灭活某微生物菌剂;处理3:常规施肥+某微生物菌剂。
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30 m2。
灯塔常规施肥方法:每667 m2施用三元复合肥(15-15-15)50 kg作底肥;追肥为每667 m2施用氯化钾10 kg、尿素25 kg。
东港常规施肥方法:底肥为每667 m2施用复合肥(20-18-15)15 kg、尿素5 kg;插秧返青后再施分蘖肥,每667 m2施复合肥5 kg、尿素5 kg;接续肥为每667 m2施尿素5 kg;穗肥为每667 m2施复合肥5 kg、尿素2 kg。
用微生物菌剂浸种。取500 mL菌液加水稀释,浸3~5 kg水稻种子。每667 m2用菌液量为500 mL。每10 m2取用500 mL菌液,用5 L水稀释,于水稻秧苗立针期进行喷施。
1.4 田间管理
灯塔:4月6日浸种育苗,13日育苗,20日出苗,25日喷施试验肥料。在插秧前,5月23日将复合肥和氯化钾、尿素均匀撒施于地表,然后机械翻地,深度超过20 cm,当天泡田。5月24日耙地、捞板、拉平。25日插秧,按小区分别插植常规、灭菌处理和菌剂处理的秧苗。插秧标准穴距30 cm×14 cm,密度为4株苗/穴,当天插完。
东港:500 mL菌液加水稀释后浸3 kg水稻种子,浸种5 d。4月8日育苗,18日喷施试验肥料,5月26日施底肥,27日插秧,各小区分别插植不同处理的苗。6月10日施分蘖肥,每667 m2施复合肥5 kg、尿素5 kg。25日追施接续肥,每667 m2施尿素5 kg。7月18日追施穗肥,每667 m2施复合肥5 kg、尿素2 kg。10月8日田间测产收割。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用微生物菌剂对水稻生育性状的影响
从水稻生育性状调查表(见表3)可以看出:施用微生物菌剂的水稻生育性状均优于其他处理,与常规施肥相比,株高增加4.1~4.4 cm,叶色浓绿,有效分蘖数增加0.4~1.4穗,成粒数增加3.0~3.1粒,秕粒数减少1~2粒,千粒质量增加0.3~0.8 g;与施用灭活微生物菌剂相比,施用微生物菌剂的株高增加1.9~3.4 cm,叶色深绿,有效分蘖数增加0.3穗,成粒数增加2.4~4.4粒,秕粒数减少1~2粒,千粒质量增加0.1~0.6 g。从田间表现看,施用微生物菌剂的水稻叶色深绿,植株高,病害轻。
2.2 农用微生物菌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从表4—8可以看出,不同处理水稻产量有一定差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之间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重复之间差异不显著,可以用来衡量农用微生物菌剂的肥效。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施用某农用微生物菌剂与不施和施用灭活某农用微生物菌剂相比水稻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由此可以证明施用某农用微生物菌剂对水稻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产量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某农用微生物菌剂比不施水稻增产39~49 kg/667 m2,增产率为6.5%~6.9%;施用农用微生物菌剂比施用灭活的农用微生物菌剂水稻增产33~43 kg/667 m2,增产率为5.7%~5.8%。
3 结论
施农用微生物菌剂能改善水稻生育性状,使植株增高,穗数、成粒数、千粒质量都有所增加,且茎秆粗壮,根系发达。
研究开发农用杀菌剂的思考 第3篇
1 化学药剂抑制病原物的作用
以往, 植物病害的化学防治主要考虑针对病原物, 强调以高毒力的杀菌剂杀灭或抑制病原物的侵染、生长、繁殖, 干扰其致病性, 达到防治目的[2]。首先要求杀菌剂 (或其代谢产物) 与病原物接触, 并使杀菌剂能够与病原物的亲水胞膜外层表面亲和, 渗入病原物细胞内, 到达作用位点。因此, 在选择杀菌剂时, 对于侵染植物表皮薄壁细胞的病害与侵染维管束的病害, 有着较明显的区别。对于前者, 具良好性能的保护性杀菌剂如波尔多液及百菌清等通常也会有效[3];而对于后者, 则必须要求杀菌剂具有内吸输导作用。而在侵染维管束的病害中, 对于侵染木质部 (导管) 的病害 (如水稻白叶枯病) 与侵染韧皮部 (筛管) 的病害 (如柑桔黄龙病) 又很不一样。用于防治侵染导管病害的杀菌剂需要具有根内吸向上输导的性能。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 通过稻株根部内吸向上输导作用的强弱, 是衡量防治水稻白叶枯病药剂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只有内吸输导性能较好的药剂才能取得良好且稳定的防治效果[4]。而防治侵染筛管病害 (如柑桔黄龙病) 的杀菌剂, 则必需被寄主植物表皮吸收并通过韧皮部作向基性输导, 才有可能接触病原物并起抑制作用[5]。由此可见, 用于防治具有不同侵染特点的病害之药剂, 其基本性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无疑, 更重要的是杀菌剂有效成分到达作用位点后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这牵涉到病原物的多样性以及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以及在生物体中代谢等更加复杂的问题。因此, 在筛选杀菌剂时, 既要针对病原物的生物学、生理生化和遗传基因等特性, 又要根据靶标病害发生流行和为害的特点, 同时结合杀菌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分子结构骨架以及化学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具体分析比较, 合理调整设计参数, 并以适当方法进行深入的试验研究才能取得成效[1,6,7,8,9,10]。
2 病原物对杀菌剂的抗性 (抗药性)
如前所述, 化学药剂通常具有抑制病原物的作用。反之, 病原物也有可能对杀菌剂产生抗性, 有时甚至还会在某些杀菌剂之间存在交互抗性。实际上, 这已经成为杀菌剂研究开发和生产应用中遇到的相当棘手的问题, 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病原物对杀菌剂抗性的产生和发展, 受到药剂、病原物以及环境条件三大因素的影响[2]。或者说, 基本抗性风险主要由药剂和病原物共同决定的。在使用的药剂对病原物作用位点比较单一的情况下, 病原物遗传基因容易发生突变并导致与药剂亲和力的降低, 或致使药剂通透性下降, 去毒作用增强, 以及增加对药剂的排泄等, 从而呈现抗药性。特别是, 大面积长时期连续单一使用专化性强、持效期长的内吸杀菌剂, 以防治一种重要作物上的繁殖能力强、产胞量大、又具有有效的有性世代的病原物所引起的并在一个生长季节多次重复侵染的流行病害, 往往有利于病原物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迅速形成抗药性种群, 致使杀菌剂药效显著下降[11,12,13]。
抗药性的治理在策略上必须强调预防。也就是, 研究开发具有多作用位点的药剂, 并根据病害的发生和为害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的交替或混配等方式合理使用, 以尽量降低药剂的选择压力[13]。此外, 还会有其他的方法和措施, 其中, 也可考虑如何利用药剂诱导寄主植物的系统获得抗病性 (SAR) 。
3 化学药剂诱导寄主植物抗病性的作用
植物, 无论是抗病的还是感病的, 都具有潜在的防御反应机制, 并在受到外界 (包括生物因子, 化学因子以及物理因子) 的刺激时启动。植物通过其防御反应基因识别和调控, 复杂的信号传导途径和诱导表达, 增强防御酶系统活性和相关蛋白的积累, 形成抗病性物质, 以抵御病原物的侵害[14,15,16]。
有不少化学物质具有诱导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 (SAR) 的作用。例如:水杨酸 (SA) 、苯并噻二唑 (BTH) 、2, 6-二氯异烟酸 (INA) 、烯丙异噻唑 (Probenazole) 、噻酰菌胺 (taidinil) 、以及壳聚糖 (CTS) 等。化学诱导植物抗病性大体有如下特点:化学诱导作用通常都有一个过程, 在用药后经过一段时间 (2~7 d) 植物的防御反应才明显增强。化学诱导抗性是非专化性的, 具广谱性, 持效期也比较长[1,17]。从目前情况来看, 化学诱导剂的药效似乎还不够稳定。其主要原因除了其本身的性能之外, 可能还受到寄主植物,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关系以及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 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便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 提高药效及其稳定性。例如, 与常规杀菌剂混配及其作用就很值得探讨[13]。
4 化学药剂抑制病原物和诱导寄主植物抗病性的协同效应
实践已经证明, 利用杀菌剂抑制病原物与作物的抗病性的联合作用, 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尤其是在具有水平抗性 (horizontal resistanse) 的作物品种上使用杀菌剂, 效果会更加明显。
从三环唑和井冈霉素的防病作用得到启发, 有时候使用一种药剂也可兼具抑制病原菌或干扰其致病性和诱导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双重作用, 并且两种作用相互协同, 从而有效地防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18,19,20,21,22,23]。
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也告诉我们, 病害的流行程度取决于初始菌量和流行速度;整个流行过程可看作是菌量积累的过程, 只有菌量积累到一定程度, 病害才会流行;而病害的为害程度, 又与流行时期的早晚密切相关, 发生流行愈早, 造成的损失就愈大[24,25]。从这个意义上说, 化学药剂抑制病原物与提高寄主植物抗病性的协同作用, 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原物初始菌量, 减少再侵染来源, 延缓病害的流行速度, 推迟和阻止病害的发生流行, 达到防病增产之目的。倘若进一步考虑将具有诱导寄主植物系统获得抗性 (SAR) 的药剂与常用杀菌剂合理混配使用, 更有可能使之互为补充, 协同增效并进一步扩大防治范围, 且有利于治理病原菌的抗药性, 延长杀菌剂的使用寿命[26]。
5 结语
农用杀菌剂的研究开发通常是指新杀菌剂有效成分的研究开发。然而, 从广义上说, 似乎还应该涉及杀菌剂新制剂 (产品) 加工的某些内容[13]。无论如何, 农用杀菌剂的研究开发, 在着眼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同时, 还必须面对一个现实, 也就是要十分重视病原物对药剂的抗 (药) 性问题。从近期研究开发的一些杀菌剂来看, 其作用机制新颖, 具有高效, 安全性也好, 且与以往的杀菌剂亦未显示出交互抗性, 着实令人兴奋。但是, 使用不久, 却往往会有报道某些病原物对其产生了抗 (药) 性, 且发展也还比较快。显然, 在研究开发杀菌剂时, 除了考虑其作用机制新颖, 高效经济安全之外, 如何解决病原物抗药性问题也是值得认真考虑和深入探讨的。对此, 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药剂抑制病原物和诱导寄主植物抗病性的协同效应, 尤其在当今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 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根据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新思路, 期求研究开发的新杀菌剂能充分发挥抑制病原物和诱导寄主抗病性的协同效应, 并有利于克服和延缓病原物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农用微生物菌剂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农用喷雾助剂为杰效利 (有效成分:农用有机硅喷雾助剂;GE有机硅美国公司生产) 。供试不同吸收传导性能药剂为:5%高扑乳油 (有效成分:烯肟菌胺, 为触杀性药剂;沈阳化工研究院生产) ;20.67%万兴乳油 (有效成分:恶唑菌酮+氟硅唑, 为触杀兼局部内吸性药剂;美国杜邦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25%敌力脱乳油 (有效成分:丙环唑, 为内吸性能优异类药剂;瑞士先正达公司生产) 。供试作物为香蕉, 防治对象为香蕉黑星病。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0个处理, 分别为:5%高扑乳油25 mL/15 kg+有机硅5 mL/15 kg (A) ;5%高扑乳油25 mL/15 kg+有机硅3 mL/15 kg (B) ;5%高扑乳油25 mL/15 kg (C) ;20.67%万兴乳油15 mL/15 kg+有机硅5 mL/15 kg (D) ;20.67%万兴乳油15 mL/15 kg+有机硅3 mL/15 kg (E) ;20.67%万兴乳油15 mL/15 kg (F) ;25%敌力脱乳油10 mL/15 kg+有机硅5 mL/15 kg (G) ;25%敌力脱乳油10 mL/15 kg+有机硅3 mL/15 kg (H) ;25%敌力脱乳油10 mL/15 kg (I) ;以清水作对照 (CK) 。各处理以每喷雾器15 kg药液为标准加入药剂量。3次重复, 各小区香蕉株数为5株, 小区间设保护行, 区间随机区组排列。
1.3 试验实施
试验时间为2011年10月12日 (此期正值香蕉黑星病的又一高发期) , 药后8 h未遇雨;试验地点设在福建省平和县。施药前调查各小区防治对象的病叶率;药后7 d和14 d调查防治对象的病叶率。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农用有机硅喷雾助剂与供试的不同吸收传导性能杀菌剂混用对防治病害均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 说明供试的这种喷雾助剂的确能增加药液的分配性、展布性、稳定性、传导性、渗透性和附着性等, 从而增强药剂的杀菌效力, 延长其控病时间和提高其控病防病效果。但农用有机硅对不同吸收传导性能杀菌剂所起的辅助增效效应却有较大差异。根据本试验药后7 d和14 d药效调查可知, 农用有机硅对触杀性杀菌剂的防效增幅>农用有机硅对触杀兼局部内吸性杀菌剂的防效增幅>农用有机硅对内吸传导性能优异类杀菌剂的防效增幅。
由于5%高扑乳油这类药仅具有触杀性, 尽管用药剂量能完全满足控病要求, 但若施药质量欠佳会极大影响药剂的防治效价, 因此在施药过程中如何更好优化药液的界面性能对确保该类触杀性药剂药效能得到稳定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 而农用有机硅所具有的多种优良特性则可弥补触杀性药剂的不足, 使之与该类药混用时便可通过有机硅的展布、渗透和附着等性能来增加药体与病原菌接触机会和接触时间, 从而起到良好的增效效应。而20.67%万兴乳油这类药的药性特点是触杀兼局部内吸, 农用有机硅与这类药混用所起增效作用主要是利用有机硅的某些优良特性, 如通过增加药液的渗透力来借以增强药剂的杀菌药力, 此时有机硅所起的展布性、渗透性是提高该类药防效的关键所在。至于有机硅与25%敌力脱乳油混用所起的增效效应不及其他供试药剂是这类药本身内吸性能较好, 丙环唑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异内吸传导性与寄主组织中的病原菌接触, 这类药施药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药剂剂量, 用药的均匀性、药体的展布性对病害的持久控制质量影响较小, 此时有机硅所起的最主要作用则是辅助药剂加速在作物组织的吸收传导, 缩短病原菌的杀灭时间, 但最终所起的增效效应不显著。因此, 农用有机硅喷雾助剂对这3种不同吸收传导性能杀菌剂所起的最显著增效效应分别是它的展布性、渗透性、协助吸收传导性。从表1还可以看出, 不同吸收传导性能杀菌剂添加不同剂量的有机硅对病害的防效也表现出较大差异。从植保经济学角度考虑, 就供试的5%高扑乳油而言, 设法增加药液的展布性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此类药每15 kg药液所需添加的农用有机硅合理剂量应为5 mL。而对于20.67%万兴乳油这类药, 设法增加药液的渗透性和展布性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这类药每15 kg药液所需添加的农用有机硅合理剂量也应为5 mL。至于25%敌力脱乳油这类药, 由于内吸性能良好, 通过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增加有机硅的使用剂量对这类药所起的增效幅度较小, 因此这类药每15 kg药液所需添加的合理剂量只需3 mL。
注:数据均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经方差分析 (DMRT) 在α=0.05水平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农用有机硅喷雾助剂与不同性能杀菌剂混用对香蕉黑星病的防治均表现出较好的增效效果, 显示出有机硅喷雾助剂具有显著改善药液界面性能的优异特性, 但有机硅对不同吸收传导性能杀菌剂所起的辅助增效效应有较大差异, 根据试验药后7 d和14 d药效调查得出:农用有机硅对触杀性杀菌剂的防效增幅>农用有机硅对触杀兼局部内吸性杀菌剂的防效增幅>农用有机硅对内吸传导性能优异类杀菌剂的防效增幅。香蕉黑星病是一种以内寄生为主体的高等真菌引发的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一旦进入侵染蔓延高发期, 科学用药及时扑灭疫情是重要的防控手段, 而在实施药剂防治时要着重从基于香蕉叶表面有蜡质层要如何改善施药质量与药剂的科学选用 (包括药剂对路性、合理使用剂量、抗药性以及药剂的特性等) 这2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以便制订出更符合实际的用药方案。而本文开展的“农用喷雾助剂对不同性能杀菌剂防治香蕉黑星病的增效性研究”对科学治理香蕉黑星病就是一种科学实践, 可以为香蕉主产区香蕉病害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摘要:农用喷雾助剂对不同性能杀菌剂防治香蕉黑星病的增效性研究结果表明, 农用有机硅喷雾助剂与不同性能杀菌剂混用对香蕉黑星病的防治均表现出较好的增效效应, 显示出有机硅喷雾助剂具有显著改善药液界面性能的优异特性, 但有机硅对不同吸收传导性能杀菌剂所起的辅助增效效应有较大差异, 根据试验药后7 d和14 d药效调查得出:农用有机硅对触杀性杀菌剂的防效增幅>农用有机硅对触杀兼局部内吸性杀菌剂的防效增幅>农用有机硅对内吸传导性能优异类杀菌剂的防效增幅。
关键词:香蕉黑星病,农用有机硅喷雾助剂,杀菌剂,防效,增效性
参考文献
[1]邓锋杰, 曹顺生, 温远庆.农药用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2, 14 (6) :723-724.
[2]吕劳富.农药加入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可明显提高利用率[J].农化新世纪, 2007 (4) :33.
[3]彭埃天, 宋晓兵, 凌金锋, 等.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防治香蕉黑星病应用效果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9) :42.
[4]于春欣, 薛占强, 李学锋.农用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J].中国农药, 2007 (4) :24-27.
[5]张江.农用展着渗透剂——杰效利[J].植保工程, 2007 (5) :45.
新型微生物菌剂——播可润 第5篇
1 播可润C915
无锡亚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每毫升产品含有效活菌数≥2亿。适用范围有粮油作物、大棚瓜菜、果树、烟草、花卉等。应用效果: (1) 促进种子萌发, 催使种子提前发芽, 芽整齐度好, 芽壮, 提高出苗率。 (2) 能使幼苗粗壮, 根系发达, 移栽缓苗期短, 缩短植株负生长时间, 成活率高。 (3) 抑制有害菌的滋生和传播, 减少土传病害。 (4) 高原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能使果更甜, 瓜更香, 菜更鲜, 粮丰产。
使用方法: (1) 种子播种前使用, 将本品稀释20~50倍后拌种或浸种, 每亩用量15毫升。 (2) 作物移栽时施用, 每亩用量15毫升稀释20~50倍后在作物移栽时蘸根, 蘸根后略阴干即可。
注意事项: (1) 尽量避免同杀菌剂接触, 如需接触建议间隔5~6小时, 严禁与农用链霉素同时使用。 (2) 使用时避免阳光直射时间过长。
2 播可润C928
沈阳金科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首创国内外独特的低温包埋技术, 使颗粒菌剂有很高的活菌数, 田间施用可操作性强。经大量田间试验证明, 播可润C928可使经济作物、果树、大棚蔬菜增产15%以上。
产品每克含有效活菌数≥1亿。适用范围有蔬菜、块根块茎类、果树等作物。应用效果: (1) 促进作物根系生长, 提高根系活力, 增强作物根部吸收养分能力, 提高抗逆性。 (2) 调节土壤中微生态环境的平衡, 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中养分的利用率。 (3) 抑制土壤中植物病原菌的繁殖生长, 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 (4) 提高作物产量, 改善品质, 提高产品的商品率。
使用方法: (1) 在大棚蔬菜整地或特种经济作物整地时, 每亩用2.5~5公斤播可润C928拌细土400公斤, 均匀撒在大棚内或经济作物种植田中, 与化肥、农家肥、有机肥整地时混拌在一起效果更佳。 (2) 在作物定植前, 将2.5~5公斤本品拌细土200公斤, 均匀施入每个准备定植的穴坑内, 蔬菜、瓜果育苗每2500穴用量1公斤。 (3) 果树每棵用量250~400克。
3 播可润C528
沈阳金科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首创国内外独特的低温包埋技术, 使颗粒菌剂有很高的活菌数;田间施用可操作性强, 是大田作物、棚菜、果树、特种经济作物等首选的土壤修复菌剂。经大量田间试验证明, 播可润C528可使大田作物增加产量10%~15%;经济作物、果树、大棚蔬菜增产15%以上。
产品每克含有效活菌数≥1亿。适用范围有芸豆、番茄、马铃薯、玉米等作物。应用效果: (1) 活化土壤, 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加土壤中有益菌, 促进土壤微生态平衡;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促进作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 (2) 减少土壤中杂菌, 抑制病害, 抗重茬。产品中有效活菌及其代谢产物脂肽类化合物能抑制病原菌的繁殖生长, 对立枯病、纹枯病、稻瘟病、大小斑病等病害有良好的预防功能。 (3) 促进生根、发达根系, 能刺激植物根系生长, 增强根系活力, 提高养分吸收的效率, 预防僵苗, 减少青苔, 增加有效分蘖, 增强作物抗逆性。 (4) 增加产量, 改善品质, 提高产品商品率。
使用方法:用作底肥或根施。 (1) 每亩用量2~4公斤, 采用机播撒或手工播撒, 可以与其他肥料混合使用。 (2) 水稻苗床拌土用量1公斤与壮秧剂和苗床土混拌均匀, 可制成500个秧盘营养土。 (3) 蔬菜大棚和其他经济作物用量加倍。
4 播可润A518
无锡亚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产品每毫升含有效活菌数≥2亿。适用范围有白菜、西瓜、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应用效果: (1) 可有效激活种子的酶活性, 促进萌发, 提高发芽率, 生根壮秧, 抗倒伏, 促进植株侧根和根毛的形成, 增强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 (2) 抑制病害, 降解农药残留, 产品中有效活菌及其代谢产物脂肽类化合物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繁殖生长, 可预防立枯病、纹枯病、稻瘟病、大小斑病等病害。 (3) 水稻移栽后缓苗快, 减少青苔, 提高积温, 增加有效分蘖数量。 (4) 提高产量, 改善品质。
使用方法: (1) 浸种, 每150公斤种子用1瓶。 (2) 水稻1叶1心期用200毫升对水20公斤喷施100平方米苗床。 (3) 针对水稻苗床黄苗、弱苗、病苗, 每50平方米用200毫升对水20公斤喷洒苗床, 配合使用杀菌剂间隔6小时。 (4) 稻苗移栽前5天, 每50平方米苗床用200毫升对水20公斤喷施, 结合浇水或微喷把附在稻苗上的液体冲施到根部。
5 播可润C917
沈阳金科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产品每毫升含有效活菌数≥2亿。适用范围有果树、蔬菜、瓜类等经济作物。应用效果: (1) 促进根系生长, 使植株健壮, 提高叶绿素含量, 增加叶片厚度, 增强光合作用。 (2) 提高抗逆性, 抑制有害菌生长, 减少土传病害。 (3) 改善果实品质, 增加色泽, 提高产量。
使用方法: (1) 苗期, 用本品50毫升对水15公斤叶面喷施;营养生长前期用75毫升对水22.5公斤叶面喷施;营养生长后期用100毫升对水30公斤叶面喷施;生殖生长前期用100毫升对水30公斤叶面喷施, 生殖生长后期用150毫升对水45公斤叶面喷施;果树使用每70毫升对水15公斤叶面喷施。 (2) 喷施间隔10~15天。
6 播可润C918
沈阳金科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每毫升产品含有效活菌数≥2亿。适用范围有芸豆、茄子、黄瓜、辣椒等作物。应用效果: (1) 促进作物根系迅速发育, 根茎变粗, 移栽作物迅速返青。 (2) 刺激作物生长发育, 叶片变厚, 叶色浓绿, 保花保果, 膨大果实。 (3) 减少土壤中杂菌生长, 抑制病害, 降解农药残留。本品有益菌生长代谢产物脂肽类化合物具有抑制有害病菌的生长功能, 可有效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 (4) 提高土壤肥力, 增加有机质含量。 (5) 改善作物品质, 提高营养, 果实鲜艳, 是绿色农产品的首选产品。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载体吸附研究 第6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复合微生物液体菌剂
用于秸秆有机肥堆制发酵的菌剂, 由苏州荣基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1.2菌剂固化材料
稻草秸秆粉、玉米粉和米糠, 由苏州荣基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培养基
液体发酵培养基:蛋白胨l0g, 牛肉膏10g, 酵母粉5g, 柠檬酸氢二铵2g, 无水乙酸钠5g, 磷酸氢二钾2g, Mg SO4·7H20 0.58g, Mn S04·4H20 0.25g, 吐温- 801m L, 葡萄糖20g, 蒸馏水1000m L, p H调至7.0。用于菌剂的活化和液体发酵培养。
固体培养基:蛋白胨l0g, 牛肉膏10g, 酵母粉5g, 柠檬酸氢二铵2g, 无水乙酸钠5g, 磷酸氢二钾2g, Mg SO4·7H20 0.58g, Mn S04· 4H20 0.25g, 吐温- 801m L, 葡萄糖20g, 蒸馏水1000m L, p H调至7.0, 琼脂15g~20g。用于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菌的数目。
1.3试验方法
菌剂载体吸附试验工艺流程:菌剂的活化→液体发酵培养→ 液态菌剂的固化处理→载体吸附处理效果的检测。
1.3.1复合菌剂的活化和液体发酵培养
复合液体菌剂按1%接种量接种到液体发酵培养基中, 30℃、 180r/min振荡培养24h活化。活化后的混合菌种在同样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
1.3.2液态菌剂的固化处理
为了保证固化材料能够被菌剂全部吸附但又不含多余的游离水, 实验前对载体材料和液体菌剂的配比做了预试验, 确定的最佳配比为50g稻草粉、35g米糠、30g玉米粉分别加入25m L菌量。
(1) 菌剂的载体吸附固化:根据预试验结果, 分别取25m L的液态发酵菌液接入到相应质量的三种灭菌固化材料中, 混匀后封上六层纱布扎紧。
(2) 干燥处理:接种后的固化材料置于恒温烘箱中, 开启鼓风机, 35℃下进行恒温干燥处理。当材料外表泛白, 整个固化材料疏松、不结块、不占壁即干燥结束, 装入无菌容器保存备用。
1.3.3固化菌剂含水量的测定
取少量经干燥处理的固化菌剂于105℃烘干至恒重, 测定其含水量。
1.3.4载体吸附处理效果的检测
将干燥后的固化菌剂分别在低温 (4℃) 和常温 (25℃) 保藏。 使用固体培养基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进行活菌数量检测, 分别测定固化菌剂的起始活菌量和不同保藏时间 (1周、2周、4周、8周) 下的活菌量, 以检测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的菌剂保藏效果。
2结果与分析
2.1三种固化菌剂含水量的测定
三种干燥后的成品固化菌剂分别在105℃下烘干, 测定含水量, 每个试样各做三个平行。结果表明, 玉米粉固化菌剂三个平行的含水量分别为8.96%、8.99%和9.22%, 平均9.06%;秸秆粉固化菌剂三个平行的含水量分别为9.31%、9.67%和9.16%, 平均9.38%;米糠固化菌剂三个平行的含水量分别为9.97%、9.54%和9.49%, 平均9.67%。从结果看, 三种固化菌剂的含水量比较接近, 都在9%~10%之间。固化菌剂较低的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中的细菌存活。
2.2低温 (4℃) 保藏条件下的固化菌剂活性
由图1可以看出, 从保藏开始至4周内, 三种固化载体材料中所含的活菌数量均超过了起始活菌数量, 且都呈现增加的趋势。4℃保藏条件下保藏四周时三种固化菌剂的活菌数量分别为: 玉米粉1.43×108CFU/g、稻草粉3.90×108CFU/g、米糠1.00× 108CFU/g, 其中以稻草粉作为固化载体的活菌量最高。
与保藏四周时的活菌数量相比, 保藏时间至8周时, 三种固化菌剂的活菌数量变化均相对趋于稳定, 此时的活菌数量数量分别为:玉米粉1.56×108CFU/g、稻草粉4.10×108CFU/g、米糠1.02×108CFU/g。与固化菌剂起始含菌量相比, 4℃保藏条件下保藏八周时, 玉米粉、稻草粉和米糠作为固化载体材料的活菌数量分别增加了68%、52%和79%。因此, 4℃保藏条件下三种固化菌剂的保藏时间应该都在2个月以上。
2.3常温 (25℃) 保藏条件下的固化菌剂活性
由图2可以看出, 25℃保藏条件下从保藏开始至4周内, 三种固化载体材料中所含的活菌数量也均超过了起始活菌数量, 且也都呈现增加的趋势。保藏四周时三种固化菌剂的活菌数量分别为:玉米粉1.65×108CFU/g、稻草粉4.00×108CFU/g、米糠1.17× 108CFU/g, 稻草粉作为固化载体的活菌量仍是最高。
与保藏四周时的活菌数量相比, 保藏时间至8周时, 25℃保藏条件下三种固化菌剂的活菌数量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但活菌数量仍高于起始活菌数量, 此时的活菌数量数量分别为:玉米粉1.30×108CFU/g、稻草粉3.50×108CFU/g、米糠0.80×108CFU/g。 与固化菌剂起始含菌量相比, 25℃保藏条件下保藏八周时, 玉米粉、稻草粉和米糠作为固化载体材料的活菌数量分别增加了40%、30%和40%。因此, 25℃保藏条件下三种固化菌剂的保藏时间应该都能够达到2个月。
综上所述, 以玉米粉、稻草秸秆粉和米糠作为微生物固化载体材料制备的固化菌剂, 干燥后的含水量在9%~10%之间。从保藏效果看, 固化菌剂在25℃常温保藏和4℃低温保藏均具有较好的保藏效果, 虽然4℃低温保藏效果更明显, 但25℃常温保藏2个月仍能保持高于原先制备的固化菌剂的活性, 且常温保藏具有成本低、保存方便等优点。三种固化载体材料中, 稻草秸秆粉的菌剂吸附好保藏效果最好。
3结语
固化菌剂在保藏前采用35℃干燥处理, 不但保证了菌剂中的微生物活性在处理时不受影响, 而且由于干燥后的含水量较低, 降低了微生物的代谢活性, 从而有效地延长了固化菌剂的保藏时间。制备固化菌剂时, 由于添加的液体发酵液以及使用的固化材料均含有一定量的营养物质, 因此固化菌剂在保藏初期 (4周内) 仍表现出低速增长的趋势。, 稻草秸秆粉是三种固化载体材料中的效果最好的一种, 可能的原因是秸秆粉具有疏松的良好物理特性使之成为微生物菌剂的理想载体。
利用稻草秸秆粉作为载体吸附有机肥液体发酵菌剂, 具有廉价、方便的优点, 微生物菌剂的活性也有一定的改善, 这对提高复合菌剂的活性和保藏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摘要:采用三种固化材料作为载体, 对液体发酵培养的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吸附试验, 以活菌数为指标, 对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菌剂的保藏效果进行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稻草粉为吸附载体的菌剂活性较好。从保藏效果看, 固化菌剂在常温保藏和低温保藏下均具有良好的保藏效果。在4℃保藏条件下, 2个月内三种固化载体材料中所含的活菌量都有所增加, 保藏时间在2个月以上。在25℃保藏条件下保藏2个月, 三种固化载体材料中所含的活菌量仍高于初始菌量。
关键词:载体,复合微生物菌剂,吸附,菌剂活性
参考文献
[1]郑健斌.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甘肃农业, 2001, 3:26-27.
农用微生物菌剂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