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凝血四项论文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凝血四项论文范文(精选8篇)

凝血四项论文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临产孕妇112例, 为本院2008年入院的健康待产孕妇, 孕期38周以上, 无合并症, 年龄23~35岁, 平均26.7岁;对照组118例健康体检的非妊娠妇女, 无心、肝、肾疾病及无凝血机制障碍等疾病, 年龄21~45岁, 平均30.2岁。

1.2 方法

采集待测者静脉血2 mL于3.2 %柠檬酸钠抗凝管内, 及时充分颠倒混匀数次, 使其与抗凝剂充分混匀。离心后取血浆1 mL 2 h内在血凝仪上检测APTT、PT、TT及Fbg 四项。

1.3 仪器与试剂

美国ACL-200全自动血凝仪, APTT、PT、TT、Fbg试剂均由中国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 结果

112名临产孕妇及118名对照妇女的APTT、PT、TT及Fbg值比较, APTT、PT、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孕妇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增加, 仅凝血因子Ⅺ、ⅩⅢ降低, 血小板无明显改变;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轻度缩短, 凝血时间无明显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非孕妇女增加约50 %, 于妊娠末期平均达4.5 g/L (非孕妇女平均为3 g/L) [1]。妊娠期纤溶酶原显著增加,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明显延长, 表明妊娠期间纤溶活性降低, 是正常妊娠的特点[2]。

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PT、APTT缩短与妊娠期间凝血因子浓度增加有关, Fbg升高可使细胞、血小板聚集增强, 促使血粘度增高, 增强止血功能, 但也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妊娠期妇女凝血功能随着孕期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机体呈高凝状态, 表现为凝血功能增强, 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 这一生理变化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 但又易形成血栓及产科并发症等。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 是我国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妊娠孕妇为了适应胚胎和胎儿的生长发育, 血液成分发生很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血液呈生理性稀释, 却又呈高凝状态, 存在易于发生血管内凝血的基础。因此, 检测产前凝血功能有助于产中及产后异常出血及DIC的发生的预防及积极治疗的作用。

摘要:目的:了解临产孕妇凝血四项的生理变化。方法:抽取临产孕妇、健康体检非妊娠妇女晨静脉血2 mL于3.2%柠檬酸钠抗凝管内, 充分颠倒混匀, 离心后于2 h内在全自动血凝仪上完成APTT、PT、TT及Fbg检测。结果:与健康体检非妊娠妇女比较, 临产孕妇的凝血四项中PT、APTT偏低, Fbg偏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前检测凝血四项对产妇生产过程中及产后的防护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四项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6.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查的必要性 第2篇

关键词 临产孕妇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对567名临产孕妇及168名正常体检的非妊娠妇女的凝血四项进行了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7月~2010年7月收治正常待产孕妇567名,无妊高征、血液病、妊娠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且未使用任何药物,年龄20~40岁,孕龄38~41周。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女性168名,年龄20~45岁,各项检查均正常。

标本处理:空腹静脉采血2ml于专用血凝真空管0.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1:9抗凝,3000转/分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

方法: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PT、INR、APTT、FIB、TT的测试,所有标本均在1小时内测试,室内质控均在控。试剂采用CA专用试剂,仪器为希森美康CA-500全自动血凝仪。

统计学处理:试验数据以(X±S)表示,显著性水平(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P<0.01)。

结 果

临产孕妇与正常对照组妇女的PT、INR、APTT、FIB、TT结果,见表1。

讨 论

正常的止血与出血依赖于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完整性及其相互平衡。妊娠是一种生理过程,在这个生理过程中机体的凝血及纤溶系统中的某些成分发生了异常变化[1]。本文统计结果显示,临产孕妇与健康非妊娠妇女相比PT、INR明显降低,FIB明显升高,APTT、TT无明显变化。综合以上分析,临产孕妇的体内凝血和抗凝及纤溶活性出现明显改变,妊娠期抗凝成分的减少及纤溶活性降低导致妊娠晚期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形成倾向即所谓高凝状态,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生理变化,为保证产后机体能快速而有效的止血,维持纤维蛋白沉积于动脉以及子宫壁和胎盘绒毛间是必要的,有助于维持胎盘的完整性[2]。但也是导致妊娠期血栓并形成的主要原因。血液高凝状态易引起临产孕妇胎盘早剥、胎盘梗死、DIC,严重者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

由此可见,凝血四项是术前筛查和出血倾向的诊断指标,对预防血栓形成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有着关键的作用,对預防妊娠妇女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大出血而导致DIC和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对DIC的早期诊断、并及早采取干预,以预防病情的发展及DIC的形成,从而降低围产期孕产妇及围产儿的病死率,对减少产科意外的发生,确保母婴平安及优生优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4-117.

2 唐叔稳.妊娠期血液高凝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7,13(1):60.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临产孕妇组为我院2012年7月2012年11月在产科住院的待产孕妇50例, 无肝、肾功能异常, 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血液病、妊娠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且未使用任何药物, 年龄20岁~38岁, 孕龄38周~41周。正常对照组50例, 年龄30岁~40岁, 均来自我院外科单纯胆囊结石的女性患者, 术前查无出凝血性疾病, 无肝、肾疾病。

1.2 试剂、仪器、方法

1.2.1 试剂与仪器

采用深圳雷杜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的RAC-05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试剂为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 质控品由山西省临床检验中心提供。每天用质控品进行室内质控, 结果均在控。

1.2.2 方法

用专用血凝真空管 (0.109 mmol/L枸橼酸钠溶液1∶9抗凝) 顺利抽取临产孕妇和胆结石手术患者空腹肘静脉血2 m L, 充分颠倒混匀, 3 000转/min离心15 min。收集上层血浆, 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用凝固法分别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纤维蛋白原 (FIB) 、凝血酶时间 (TT) , 所有标本均在采血后2 h之内检测完毕[1]。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 临产孕妇PT缩短, FIB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TT和TT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凝血酶原时间 (PT) 是外源性较为敏感的筛检指标, 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活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反映血浆凝血因子Ⅶ、Ⅸ、Ⅺ的活性, 是内源性凝血系统敏感和常用的筛检指标。凝血酶时间 (TT) 反映共同凝血途径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抗凝[2]。纤维蛋白原 (FIB) 是血液中含量较高的凝血因子, 反映内外源凝血系统共同途径Ⅰ因子含量是否正常, 其含量与凝血酶活性有关, 是凝血途径中重要影响因素, 为提示机体高凝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组结果表明, 临产孕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较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凝血酶原时间 (PT) 较对照组缩短, 纤维蛋白原 (FIB) 明显高于对照组。PT缩短与妊娠期间凝血因子浓度增加有关, 纤维蛋白原升高可使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增强, 促使血黏度增高, 增强止血功能, 但也容易引起栓塞性疾病。孕妇妊娠晚期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随着孕期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血液中凝血酶、凝血因子含量增加, 纤维蛋白原升高, 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 血液呈现高凝状态, 适度高凝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 有助于维持胎盘的完整性, 也有利于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迅速止血, 有效地防止产时过量出血。但是如果在一些内外因素作用下机体凝血与纤溶方面的动态平衡被破坏, 就可能造成血栓, 重度高凝者易发展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如不及时治疗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 其来势凶猛, 发病急骤, 是产科死亡的重要原因, 早期发现DIC、预防和控制DIC向严重阶段进展, 对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凝血四项的检测已为产科筛检和外科手术凝血机制项目。孕妇为了胎儿的生长发育, 母体凝血功能表现为一种高凝状态, 机体的这种自我保护性生理变化能保证快速有效地止血, 减少在分娩过程中与产后的大量出血, 并加速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但这一变化又使母亲血液黏稠, 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明显增高。分娩过程瞬息万变难以预料, 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发生意外, 我们医院就收住过这样1例产妇, 由农村一接生婆接产, 当然就没有做产前凝血四项的检测, 接生婆根本就不懂晚期孕妇凝血功能增强, 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中大量凝血活酶释放, 发生羊水栓塞, 激活了外源性凝血系统, 从而诱发了DIC, 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并激活了纤溶系统, 血液转为低凝状态[3], 此产妇发生了大出血, 等到送到我院, 还没来得及输血等治疗, 产妇及胎儿就都死亡。可见产后出血和DIC是危及产妇生命安全的严重产科并发症, 在我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均居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中妊娠后期凝血功能异常是导致产后出血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 产前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了解各项指标的改变;积极寻找产后出血的病因, 及时治疗, 避免孕妇在分娩过程中急性DIC和栓塞性疾病的发生, 做好围产期的三级预防工作。

综上所述, 孕产妇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凝血因子含量增高, 凝血酶原时间 (PT) 缩短, 纤维蛋白原 (FIB) 含量明显增高, 极易引发血栓形成, 发生意外情况, 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通过监测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 及时发现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及时掌握凝血纤溶状态, 对减少产科意外发生、阻止产科并发症、保护母婴健康和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凝血四项检测作为产科筛检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纤维蛋白原 (FIB) 、凝血酶时间 (TT) 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AC-05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PT、APTT、TT、FIB。结果 临产孕妇PT低于对照组, 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 APTT、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临产孕妇凝血功能增强, 处于高凝状态, 有利于产后快速止血, 产前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产后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功能,高凝状态,出血

参考文献

[1]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31.

[2]熊立凡, 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8-93.

新生儿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236例新生儿进行TT、PT、Fib、APTT四项检查, 本组为新生儿组, 其中早产儿61例, 占25.85%;足月新生儿175例, 占74.15%;男性133例, 女103例;同时选择同期正常体检儿童200人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18例, 女82例, 年龄1-6岁, 平均年龄 (3.5±2.5) 岁。

1.2 检测方法

1.2.1 样本采集:所有小儿均用含0.2mL109mmol/LL构橡酸钠的真空采血管定量抽取静脉空腹静脉血1.8mL, 混匀。置于300r/min离心机中离心10min。

1.2.2 检测设备:日本东亚CA7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凝血四项试剂 (日本东亚CA血凝仪专用试剂) 。

1.2.3 检测方法:将混匀后的血液样本置于300r/min离心机中离心10min, 采用日本东亚CA7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新生儿与儿童TT、PT、Fib、APTT四项指标; (2) 观察新生儿组中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TT、PT、Fib、APTT四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与儿童TT、PT、Fib、APTT四项指标比较

从新生儿组与对照组TT、PT、Fib、APTT四项指标检测结果显示, 新生儿组TT、PT、APTT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Fib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和对照组比较, *表示P<0.05

2.2 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TT、PT、Fib、APTT四项指标比较

从足月新生儿组与早产儿组TT、PT、Fib、APTT四项指标检测结果显示, 早产儿组TT、PT、APTT时间明显长于足月新生儿组, Fib明显低于足月新生儿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凝血四项是实验室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主要用于血栓前状态、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筛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等, 通过凝血四项指标, 不仅可对患者当前血液的状态进行了解[2], 同时也是指导临床用药、评价治疗效果及预后的重要手段。新生儿时期, 有着特殊的抗凝血和凝血系统, 新生儿抗凝血蛋白和促凝血蛋白的浓度都较低[3], 因此, 新生儿不仅凝血功能差, 容易发生出血, 而且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也大大高于成人。

注:和足月新生儿组比较, *表示P<0.05

从新生儿组与对照组凝血四项指标检查结果显示, 新生儿组TT、PT、APTT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Fib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果提示新生儿的凝血四项指标与儿童期存在较大差异, 各种功能及凝血系统尚待完善, 随着日龄、月龄的增加, 其功能逐渐发育成熟。从新生儿中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组之间凝血四项指标检查结果显示, 早产儿组TT、PT、APTT时间明显长于足月新生儿组, Fib明显低于足月新生儿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新生儿胎龄与凝血因子的含量高低呈正相关。早产儿未足月, 因此, 各指标均不及足月新生儿, 其血液维持在一种低凝状态, 其出血倾向大大高于足月新生儿[4], 再加之早产儿肺功能不成熟, 易出现缺氧、发热、低温等, 常药物治疗及吸氧等, 导致肝功能发育不全, 进一步导致凝血因子损耗, 加大了出血倾向。

综上所述, 凝血因子是在孕34周和出生后几小时内迅速生成的, 对凝血四项指标进行检测, 可了解新生儿的凝血情况, 对出现凝血障碍进行及时干预, 对降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出血的发生, 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贺航咏, 杨媛华.凝血四项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刊, 2008, 43 (1) :15-17.

[2]毕玫荣, 张岩.新生儿凝血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5, 16 (1) :15-17.

[3]乔国昱, 何亚萍.新生儿凝血初筛试验结果对比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2) :2798-2799.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分析 第5篇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肝硬化患者80例, 可分为肝硬化代偿组32例, 肝硬化失代偿组48例。所有病例均为在本院住院部患者, 并经过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确诊, 病理组织学证实。正常对照组为随机抽取的80例本院门诊部健康体检人员。

1.2 检测材料

检测仪器采用日本SYSMEX血凝仪 (CA-50) ;试剂采用上海太阳血凝检测试剂。所有检测均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说明书操作。

1.3 标本采集与处理

标本采集前, 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均未应用抗凝剂及溶栓药物。在采集时, 处于空腹平静状态下使用枸橼酸钠抗凝管抽取静脉血1.8 ml。标本处理中, 充分混匀所采集的标本后以3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分离血浆, 然后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纤维蛋白 (FIB) 指标。所有检测操作均在2 h内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检测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 用 (x¯±s) 表示, 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PT指标:肝硬化代偿组与失代偿组分别为 (16.3±2.5) , (20.4±3.2) ;对照组为 (12.8±1.1) 。APTT指标:肝硬化代偿组与失代偿组分别为 (37.8±3.4) , (44.5±5.8) ;对照组为 (30.4±2.3) 。TT指标:肝硬化代偿组与失代偿组分别为 (20.8±3.0) , (26.5±6.3) ;对照组为 (15.7±2.3) 。FIB指标:肝硬化代偿组与失代偿组分别为 (1.92±0.67) , (1.48±0.78) ;对照组为 (2.56±0.53) 。

经分析, 实验组的PT、APTT、TT、FIB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1) 。这提示出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肝硬化失代偿组与肝硬化代偿组之间相比, PT、APTT、TT、FIB指标差异也有显著性 (P<0.05或P<0.01) 。

3讨论

当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异常时, 将使体内蛋白质合成效率降低以及凝血因子合成的数量减少。同时, 肝素酶合成减少, 肝素灭活能力下降, 血浆中肝素和类肝素抗凝物质增多等因素[2], 使得肝硬化患者的体液处于低凝状态, 在凝血指标上表现为PT、APTT、TT延长, FIB下降。本研究检测结果显示, 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FIB指标变化与分析相符 (P<0.01) 。这也提示出, 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下降可能与多种凝血因子缺乏而抗凝物质较多有关。

人体的凝血过程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酶促反应, 以凝血酶生成为中心, 以FIB形成而告终[3]。PT、APTT分别反映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因子的水平, 而TT能直接反映血浆中肝素和类肝素抗凝物质, 是病情预后的敏感性指标[4]。FIB是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在凝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实验结果显示, 肝硬化失代偿组与代偿组之间的PT、APTT、TT、FIB各个指标水平变化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随着肝硬化由代偿向失代偿过渡, PT、APTT、TT逐渐延长, 而FIB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 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项检测指标能够全面的反映凝血功能状况。在临床上, 可以列为肝硬化患者进行肝功能检验的辅助性指标, 对于了解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 进行预后判断具有诊断和治疗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四项凝血指标与健康人群的差异, 探讨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住院部80例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代偿组32例, 肝硬化失代偿组48例) 及门诊部8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标本, 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纤维蛋白 (FIB) 水平。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PT、APTT、TT、FIB差异有显著性 (P<0.01) ;肝硬化失代偿组与代偿组之间比较, 各指标差异同样有显著性 (P<0.01) 。结论凝血四项指标较全面反映了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 可以列为肝硬化患者进行肝功能检验的辅助性指标。

关键词:肝硬化,PT,APTT,TT,FIB

参考文献

[1]许俊堂, 从玉隆.抗栓与溶栓药物的血液学监察.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1, 24 (1) :53-55.

[2]马庆海, 杨文东.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与肝功能分级的探讨.江西医学检, 2005, 23 (5) :477.

[3]丛玉隆, 王淑娟.今日临床检验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凝血四项论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妊娠妇女859例, 年龄19~43岁, 平均27.4岁, 均为初次单胎妊娠。根据全国统编教材《妇产科学》第7版的诊断标准可分为早、中、晚及临产妊娠四期[2]。其中早期妊娠组228例 (13周末前) ;中期妊娠组213例 (14~27周末前) ;晚期妊娠组201例 (28~30周) ;临产期妊娠组217例。根据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及分类可分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154例, 正常妊娠组705例。另外选择同期体检正常非妊娠女性20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排除肝、肾、心等系统疾病, 无凝血机制障碍、严重贫血及血液系统疾病, 无糖尿病史及各类炎性反应性疾病。各组在年龄、孕次、孕周、血小板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抽取1.8 mL静脉血, 加入到0.2 mL 109 mmol/L枸橼酸钠的抗凝管中立即混匀, 离心后取血浆应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PT、APTT、TT、FIB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F分析及q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妊娠各期凝血四项水平比较

随着妊娠时间延长, 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的PT值呈缩短趋势, 不同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晚期与临产期P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 APTT值呈缩短趋势, 早期组与中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他妊娠期APT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妊娠四个时期的T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的FIB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临产期FIB值明显升高, 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正常妊娠及非妊娠组的凝血四项水平比较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和正常妊娠组的PT、APTT、TT值比非妊娠组明显降低, FIB值明显升高,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PT、APTT、TT值比正常妊娠组明显降低, FIB值明显升高,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与早期妊娠组比较, P<0.05;△与中期妊娠组比较, P<0.05;#与临产期妊娠组比较, P<0.05

*与非妊娠组比较, P<0.05;△与正常妊娠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人体内凝血与纤溶系统构成动态平衡, 既保证了血液的流体状态, 又保证了血管的完整性和血液潜在的可凝固性[3]。妊娠一旦发生, 肝脏的相关代谢、合成和分泌功能异常, 使体内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 导致抗凝成分的减少及纤溶活性的降低, 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形成高凝状态[4]。正常孕期的适度凝血激活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 有利于机体止血和维持胎盘的完整性[5]。

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状况, 其变化主要与血浆中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Ⅴ、Ⅶ、Ⅹ的水平密切相关[6]。本研究证实, 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PT明显缩短, 极可能是由于正常妊娠期凝血因子Ⅶ增加及组织因子表达相对增加造成的[7]。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状况, 其变化主要与凝血因子Ⅻ、Ⅷ和Ⅹ的水平有关[8]。本研究证实, 早期至中期妊娠APTT明显缩短, 维持至临产期。在随孕周的递增, 凝血因子Ⅻ、Ⅷ和Ⅹ有所增加, 但对凝血因子Ⅺ仍至妊娠晚期影响不大, 导致整个内源性凝血功能在妊娠晚期后改变不明显[9]。TT是反映内外凝血共同途径, 其变化主要与FIB转变, 以及纤溶和存在抗凝物的情况有关。本研究证实, 不同妊娠期TT无明显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正常妊娠的纤维蛋白原溶解系统的激活增强, 以平衡增强的凝血功能。FIB是内、外源性凝血途径最终的共同通路中重要的凝血因子, 也是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本研究证实, 早期至晚期妊娠FIB变化不明显, 直到临产期才明显升高。

本研究中正常妊娠组的PT、APTT、TT时间均短于非妊娠组, 而FIB值高于非妊娠组, 这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1) 妊娠过程中生理性合成上调消耗需要; (2)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减少, 降低了纤溶活性; (3) 维持凝血与纤溶平衡以及在母-胎界面稳定子宫胎盘纤维蛋白样层与子宫蜕膜[10]。这些机理将有助于去除子宫螺旋动脉和静脉窦内的血栓, 加快子宫内膜再生和修复, 维持胎盘的完整性及预防产后出血[11]。本研究也进一步发现,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PT、APTT、TT时间也短于正常妊娠组, 而FIB值也高于正常妊娠组, 说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机体高凝状态进一步发展, 凝血与纤溶活性处于一种严重地失衡状态。近年来有研究报道, 妊高征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全身的小动脉血管痉挛, 促使其产生FIB继发性增加, 常伴有血小板功能亢进、凝血因子活性增加、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纤溶系统低下等, 易产生广泛的DIC[12]。

凝血四项论文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早孕组:选自妇科门诊、预行药物及人工流产术、孕7~13周的孕妇60例, 年龄21~35岁。孕足月组:选自妇科病房, 孕37~42周孕妇60例, 年龄23~36岁60例, 血压正常、尿蛋白阴性。正常对照组:为生育期健康非孕妇女45例, 年龄21~36岁。受试者肝功能均正常和无继往出血史。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为法国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试剂、校准物和质控物均为该仪器公司配套产品, 质量可靠。

1.3 方法

采用真空枸缘酸钠抗凝瓶 (抗凝剂与血1:9) , 采血1.8 ml, 室温条件下2500r/min, 离心15 min, 取血浆测试, 此实验采用磁珠凝固法。

1.4 方法

统计学方法, 各测定值以 (x¯±s) 表示, 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2.1 测定结果见表1。

2.2 早孕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BG差异不明显 (P>0.05) 。

2.3 孕足月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有差异 (P<0.05) , TT差异不明显 (P>0.05) , Fbg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2.4 早孕组与孕足月组:PT、APTT、Fbg有差异 (P<0.05) , TT差异不明显 (P>0.05) 。

3讨论

正常妊娠时, 机体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 对孕妇全有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 尤其是血凝与纤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 更有得于分娩时胎盘剥离面的止血以及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1], 如果高凝状态加重, 将会引起各个部位静脉血栓。

妊娠时血液中的多种凝血因子含量上升, 尤以外源性凝血系统的Ⅶ因子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Ⅷ因子增加明显。Ⅶ因子增加促使组织凝血活酶素生成增加, 加速外源性凝血过程。Ⅷ因子增加使血小板磷脂复合物生成增加, 内源性凝血过程也加速, 致使孕妇处于高凝状态, 但同时纤溶系统中的纤溶酶原也相应增加, 到孕末期纤溶酶原达正常非孕妇的2倍, 但由于孕妇血管内皮释放纤溶激活物减少, 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减少, 故而实际上纤溶活性下降。此外随胎盘成熟, 纤溶抑制物释放入血, 阻断尿激酶引起纤维蛋白降解减少[2,3]。

从附表中看到早孕组、孕足月组PT、APTT、TT都有不同程度的缩短, Fbg含量增高, 但无差异 (P>0.05) 。说明早孕阶段纤溶与血凝呈动态平衡状态。孕足月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 (P<0.05) , Fbg差异有显著性 (P<0.01) 。早孕组与孕足月组:PT、APTT、Fbg有差异 (P<0.05) , TT差异不明显 (P>0.05) 。这说明妊娠早期凝血系统已处于活化状态, 随着孕月增加而增加。其原因主要是妊娠使血液有形或无形成分发生改变, 使血液黏度增加, 机体呈高凝状态, 产后容易发生血栓, 是产后或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另外, 正常妊娠时胎盘附着面即为一局部发生DIC的潜在场所, 因此, 孕期监测凝血四项, 对于及时发现并预防血栓有较为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慧娟, 费冲, 邵慧珍, 等.正常及妊高症继发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和纤溶状态的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4, 29 (7) :423.

[2]郑磊, 王前, 孙德华, 等.妊高症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解放军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 (1) :59.

凝血四项论文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正常妊娠妇女163例, 按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1]将其分为早期妊娠组、中期妊娠组、晚期妊娠组和临产妊娠组。其中早期妊娠组35例, 孕8~12周, 平均10周, 年龄23~34岁, 平均28.3岁;中期妊娠组28例, 孕13~27周, 平均20周, 年龄22~37岁, 平均28.6岁;晚期妊娠39例, 孕28~38周, 平均32周, 年龄26~34岁, 平均30.3岁;临产孕妇61例, 孕期>38周, 平均40周, 年龄23~38岁, 平均年龄26.5岁。选择同期55例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非妊娠妇女为对照组, 无心、肝、肾疾病、无凝血机制障碍等疾病, 年龄22~44岁, 平均31.1岁。所有受检者均无血栓病史及家族史, 取样时无其他疾病, 各项体检指标正常。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抽取受检者空腹坐位静脉血1.8 ml, 与109 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按9∶1的比例混合, 立即颠倒混匀, 充分抗凝后以3 000 r/min, 离心15 min, 取血浆检测 (血浆无脂血、溶血及黄疸, 采血后2 h内检测完毕) [2]。

1.2.2 仪器与试剂:

用美国试验仪器公司的Elite Pro全自动血凝仪测定, 试剂及质控物均采用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盒, 每天做好严格的质控检测。

1.2.3 方法:

Elite Pro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方法:采用光学检测法, 当血浆在样品杯中逐渐凝固时, 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其理学性状也随之变化, 当一束光通过样品杯时, 其透射光和散射光的强度也会随之变化。仪器检测通道单位时间内分别采集多个数据, 根据吸光度的变化值可做出一条曲线, 仪器根据实验项目的需要自动选取曲线上的一个点所对应的时间为凝血时间, 从而检测出PT、APTT、TT及FIB这四项凝血指标的数据。

1.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 (±s) 表示, 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妇女PT、APTT、TT和FIB的检测结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 随着孕期的增加, PT逐渐缩短, 到临产前PT平均为12.0秒, 较健康对照组减少1.6秒, 降低了11.8%;APTT在孕中期前无明显变化, 从妊娠晚期开始明显缩短, 到临产前为29.0秒, 较对照组减少3.3秒, 降低了10.2%;TT在妊娠期间无明显变化;FIB从妊娠早期开始就明显增高, 到临产前平均达到4.55 g/L, 较正常对照组平均增加了1.67 g/L, 增长幅度达到58.0%。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各组统计学比较结果

结果显示, 早期妊娠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T、APTT、TT及FIB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但FIB水平有增高趋势;中期妊娠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T、APTT和TT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但FIB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晚期妊娠组及临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T、APTT明显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FIB明显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TT无明显变化,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其中FIB因妊娠时间的增长, 呈逐级增高的趋势, PT、APTT和TT在晚期妊娠到临产这段时间内呈增高趋势, TT在整个妊娠期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正常人体内存在凝血、纤溶两种途径。虽然妊娠是一种生理过程, 但随着孕期的逐渐增加, 体内会出现一些生理、病理的变化, 凝血时间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改变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 妊娠期由于促凝水平增高、抗凝物质水平下降、纤维蛋白溶解减少等作用, 使机体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 起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 有利于分娩时胎盘剥离面的止血及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另一方面, 当某些诱因存在时, 机体由高凝状态迅速转化为低凝状态, 此时由于大量凝血因子的消耗、血小板的减少等, 又可引起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和产后血栓等多种产科并发症, 严重威胁孕产妇、胎儿的安全[3]。

凝血四项为术前筛查和出血倾向的诊断指标, PT、APTT分别反映人体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功能, 二者通过不同途径生成凝血活酶, 在凝血活酶的作用下, 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 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促进血液凝固。PT为外源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及相关因子抑制物的筛选试验, APTT用于内源性凝血因子Ⅷ、Ⅸ、Ⅺ、高分子量激肽原、激肽释放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等的筛选试验。TT测定主要反应凝血共同途径经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 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现象。FIB是一种糖蛋白, 在凝血酶水解下形成肽A和肽B, 最后形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以止血。FIB在血小板的聚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小板被激活时, 其膜上形成纤维蛋白原受体, 通过纤维蛋白原的连接作用形成血小板聚集体, 最终形成血栓。妊娠期抗凝成分的减少以及纤溶活性的降低导致妊娠晚期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形成倾向即所谓高凝状态。正常妊娠高凝状态对于维持纤维蛋白沉积于动脉以及子宫壁和胎盘绒毛间是必要的, 有助于维持胎盘的完整性[4]。

本文测定结果表明, 反映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凝血功能的最常用筛选指标PT和APTT在妊娠晚期之后出现明显缩短, 提示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及临产孕妇血液中凝血因子处于一定程度的活化状态。FIB随着孕期的增加出现明显增高, 于临产前平均达到4.55g/L (正常非孕妇女FIB平均为2.88 g/L) , 表明妊娠期间纤溶活性降低。妊娠晚期机体这种高凝状态可能是由纤维蛋白C增加、纤溶性代偿性增强和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多引起的[5]。

分娩过程中瞬息万变难以预料, 往往在很短时间里都有可能发生意外, 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羊水栓塞等。这些因素会导致组织损伤, 组织凝血活酶类促凝物进入母血, 诱发DIC, 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并激活纤溶系统, 以致血液从高凝状态变为低凝状态, 增加出血倾向[6]。妊娠期间, 孕妇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 血浆FIB及凝血因子Ⅶ、Ⅷ、Ⅸ、Ⅻ及激肽释放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到了妊娠晚期尤为明显, 从而使PT、APTT均明显缩短, 而妊娠晚期孕妇的FIB明显升高, 这一系列因素使妊娠晚期妇女的血液处于高凝、低纤溶状态, 极易诱发DIC及血栓性疾病。

因此, 妊娠期间检测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对预防血栓形成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有着关键的作用。对中、晚期及临产前孕妇监测凝血四项, 了解其凝血状态, 为临床治疗产科意外提供可靠的检验依据, 预防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大出血而导致急性DIC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 对减少产科意外的发生和减轻孕妇的经济负担, 提高产妇及婴儿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14-117.

[2]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31.

[3]丁虹, 朱付帆.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与产科并发症[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38 (10) :643-645.

[4]托马斯.临床实验诊断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558-559.

[5]孙彦, 张永顶, 刘路成.孕产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6) :1573-1574.

凝血四项论文范文

凝血四项论文范文(精选8篇)凝血四项论文 第1篇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临产孕妇112例, 为本院2008年入院的健康待产孕妇, 孕期38周以上,...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