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方法
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方法(精选6篇)
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方法 第1篇
脑血管造影要遵循的原则:(细节决定成败)
A.
安全性:从主动脉弓开始,看清开口部。注意弓上有无斑块。
椎动脉开口禁入,颈内动脉开口同样不要进入,因为可引起迷走反射,引起血压下降,尤其是右侧颈内动脉开口。
可以明确的,就不要超选。超选时用流量流速为5/3。
时间小于60分钟。
B.
完整性:时相的完整性(如:怀疑动静脉畸形/静脉窦血栓时,更要使造影显示静脉期足够长,以看清静脉引流的情况)“还要,还要”。
血管的完整性(如:同一支血管的颅外段与
颅内段要有重叠)
病变显示的完整性(如:局部放大/多角度投照)
O.虽然CTA等影象学检查可以显示很好的血管外形,彩超可以显示血管内部结构,但要了解血管的血流方向,及代偿情况,则DSA是无法替代的。
O.对于局部病变要注意是同心的/偏心的,若是严重偏心病变的球囊扩张风险较大,易造成局部医源性动脉瘤。
O.出血的病人可以只行病变血管超选造影,(但最好做全脑血管颅内造影,因为可有多发的/对称性病变),不用做颈部血管,一定要转3D,但缺血病人要行全脑血管造影。
C.主动脉弓:
1。弓最重要的是左前斜45度,相当于主动脉的正位。而右前斜45度相当于主动脉弓的侧位。左前斜应45-60度,而不宜角度太小。
2。主动脉弓右前斜位45度,必要时加头,可以看清右锁骨下动脉起始。
3。看4根血管是否同时开通,是否同时显影,同时排空。(有的远端狭窄时,病变血管前向血流差,排空延迟,造影剂滞留。)
4。老年人/3型主动脉弓时,右侧的锁骨下动脉造影时导管非常难以进入,有时需要自右侧肘动脉穿刺。左侧也是同样。(注意导管进入无名动脉不要太深,旋转导丝头方向,使之朝向右外方,必要时可把导丝头塑得更弯曲一些)。
D.颈动脉分叉过低时,入导丝时不要进入颈总动脉过深,以免刺激颈动脉分叉处的感受器,造成意外。(一般颈总动脉分叉在下颌角,侧位平第4颈椎。)
E.穿支血管:
1。后交通A是C7段的开始,眼动脉是C6段的开始,但眼A也可起自C4。
2.后交通A发出后,C7段发出脉络膜前动脉,此血管尤其重要,供应内囊后支,如果闭塞,会造成严重偏瘫,此血管的临床意义远比豆纹动脉重要。
3.Huberner返动脉起自A1段,与内侧豆纹动脉(同样起自A1)供应豆状核/尾状核头/内囊前支的下部。
4.外侧豆纹动脉起自M1段,供应壳核。内侧纹状体动脉起自M1段近段。
F.血管造影
O.同侧颈内A远端严重狭窄时,可使同侧A1段显影差,慎报告A1缺如。
大脑前动脉变异比较多,可以出现类似双干,但在同一侧出现,没有特殊意义。只有造影显示对侧无大脑前动脉时,才能报大脑前动脉双干。
有一种情况:对侧无大脑前动脉,(其实C7狭窄),这一侧造影出现两侧大脑前动脉,但对侧大脑中动脉也显影,说明对侧A1段存在。不能报双干。
O.诊断胚胎大脑后动脉,必须在椎动脉造影时不显示大脑后的情况下。
O.椎动脉是锁骨下A的第一分支,其开口一般与胸内动脉开口上下相对的内侧。做右侧锁骨下动脉造影时,若导丝进入肱动脉困难,可进入胸内动脉,跟进导管后再从胸内动脉撤出导丝,改变导丝头方向选入肱动脉或超选椎动脉。
O.颈动脉颅外段侧位造影时应把下颌角放在屏幕中央,下方露一点肩膀。颈椎放在屏幕右侧3分之1。(第三颈椎位于屏幕正中)
O.主动脉弓造影时,放大率应最小,以便获得更多信息。
O.造影颈动脉时导丝不要进太深,一般不能超过分叉处,即第4颈椎。且左颈动脉较早分叉。颈内动脉在后外侧。
O.不稳定斑块造影时易出现栓子脱落。(C反应蛋白升高)。
O.侧位上颈内-外动脉重叠,应打同侧前斜45度,就能展开。再看不清时,可打对侧前斜45度。
O.颈内动脉颅内正位造影,要加头,使眉弓与岩骨重叠,以免造成伪影。
O.如果M1段狭窄,其长度在正位上一般被缩短,应根据侧位上M1的长短加照对侧前斜位。同时放大。
O.大脑前A与大脑中A分叉处要展开,就要同侧前斜45度,加头位。同时放大。
O.椎动脉的颅外段正位造影,屏幕应包括从锁骨至上牙。可让病人深吸气,可使椎动脉拉长(展)。椎动脉颅内正位造影,屏幕下缘包括下牙床。
O.看椎动脉开口,应打对侧斜位45度,并且加头并嘱病人吸气后屏气,从而使椎动脉起始段拉直。但右椎开口很难展开。右椎动脉造影,导管一般放在右锁骨下动脉,除非锁骨下动脉有斑块。
O.看正位大脑后动脉,应加头。
O.看正位椎基底动脉应加足。
O.看颅内椎动脉V4,应打同侧斜位45度。
G.操作
1.最好用2个注射器,1个用于第一次回抽,另外1个用于第二次回抽并注入肝素盐水。
2.最好不要用导丝去试探是否到位,看位置差不多了,就用造影剂“冒烟”确认。
3.导管连接好高压注射器后,应尽快造影,以防导管内形成血栓。但“冒烟”用的造影剂一般在抽入注射器时同时抽少量肝素盐水起到稀释和抗凝作用。
4.高压注射器第一次抽150毫升造影剂,造影时注意及时补充,不要用尽,因为高压注射器内末尾可能有反流的血凝块。
5.造影前去掉患者头部金属及假牙,以防伪影。
6.做完主动脉弓,一定要换量,20/25换为5/7,否则易打爆血管,做椎动脉时可换为4/6或3/5。肾动脉为10/15,在颈内动脉旋转3d时用3/18,在颈总动脉旋转时用4/24。
注射时的压力一般为600kp,有时血管太细时可降低压力。
7.流率总是小于流量,一次打药时间总大于1秒。
8.衡量溶栓效果时,应在同样位置/同样流率/流量,才能对比溶栓效果。
9.图----,a越长用猎人头,a越短用西蒙(指左侧颈总与右无名共干)。
10.导丝一般不会打折,所以,永远要导管跟着导丝走,不要先进导管。
F.读片:
1。读片顺序
从主动脉弓开始:左/右椎动脉(分清优势椎)-----右颈A----左颈A。看清开口有无斑块,以防造影时捣掉。
每根血管从近段到远端,全面/细致。
a。如果小脑后下动脉没有典型的袢,就可认为与小脑前下动脉共干。
e.如果大脑中动脉M1段长度小于10mm,就可为早分叉。
b。面动脉/上颌内动脉/均可通过眼动脉向颅内代偿,脑膜中动脉也可向颅内代偿(与颈内动脉C4段分支“下外干”相交通)。
c。基底动脉放支架时,要看后交通动脉是否开放,否则危险极大。
2。狭窄的测量:
a。颅外狭窄用NASCET方法.最科学.b。颅内狭窄用WASID方法。用同级血管相比较。
首选狭窄近段的好血管,次选狭窄远端的好血管,再次选C7段比较。
不能拿对侧血管相比较,必须在同一支血管上找参照。
C
。颅内狭窄测量与其近心端相比,颅外狭窄测量与其远心端血管相比。
椎动脉颅内段直径一般3mm。
颈内动脉颅内段直径一般4mm。
颈内动脉颅外段直径一般4.7mm。
颈总动脉直径一般5mm。
大脑中动脉直径一般2.5mm。
1F==0.33mm.4F导管直径==1.33mm.5F导管直径==1.67mm。
6F导管直径==2.0mm。
D.MORI分型只用于纯血管扩张术。现在要放支架,就用LMA分型。
E.D型狭窄最麻烦,且狭窄超过10毫米,就不要放支架了。
G.预后:
1。一般支架术后半年,就不会有太大变化。
国际一般再狭窄率最低6.9%,最高15%。
2.一般用卒中率作为观察指标,而不用再狭窄率作为指标去评价支架术。
3。支架贴壁越紧,再狭窄率越低。释放压较小的支架对血管损害较小,就不容易形成再狭窄。
4。椎动脉开口的支架最容易再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最好覆盖椎动脉开口,但如果椎开口过于狭窄,或接近椎动脉开口有斑块,注意不要压扁斑块阻塞椎动脉开口。
5。颅内支架一般用球扩支架,颅外支架用球扩后自膨支架。颅外支架术都用保护装置。(包括:Angioguard/Filtwire/Emboshield/Moma)
6。支架术中,球扩后最关键的是观察前向血流,如果不好,就考虑保护伞内有斑块,尽快收伞。
7。国外专家一般主张颈部支架“后扩”,使之贴壁更紧。
8。颅内狭窄不可能单纯扩张,不下支架。那会使血栓更快形成,加快血管闭塞。
9。颅内—颅外串联狭窄一般先处理颅外的狭窄(因为近端狭窄未解除,就有可能进不去释放装置)。
10。动脉瘤栓塞术后半年才可行血管狭窄支架术。脑梗死病人要在发病两周内行支架植入术,才有意义。
11。颅内用APOLLO(国产)支架,椎开口用冠脉支架,颅外分叉处支架用Precise支架。
H.金旻
1。径路迂曲/椎动脉直径小于3毫米,在操作时易出现血管痉挛。
2。术后颅内支架2000单位肝素----500单位-----500单位-----低钙5000U
皮下
注射Q12h。3天。
颅外支架3000单位肝素----800单位-----800单位-----低钙5000U皮下注射
Q12h。3天。
2。单纯症状性狭窄,支架打开血管后血压要立即控制在110/80mmHg以下。
串联病变/颅内多发狭窄,若不能同时打开,血压就不要太低,在130/70mmHg。
对于“孤立性动脉系统”,支架后立即降压,防止高灌注引起出血。
术中出现低心率/低血压,多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支架时,刺激了颈动脉窦,可用阿托品,多巴胺,一定不要扩容。术前应充分预测
3。血管痉挛用硝甘100-200ug,尼莫地平,罂粟碱30-60mg入壶。
但不推荐应用罂粟碱,因其易形成结晶(稀释一下再推注?),造成栓塞。也不要推注太快,可引起全身低血压,或远端血管床过分扩张,引起高灌注。
4.术后CT上的高密度影可有几种情况:
a)
大血管/大脑镰/静脉窦高密度,不考虑出血。
b)
术后出现陈旧梗死灶内高密度,也不考虑出血。
c)
术后脑实质内/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则考虑出血。
应在4-8小时后复查CT,若密度变淡,才可应用肝素。
5.穿刺角度最好30-40度。
最后做非优势侧的椎动脉。最好用小流量/小流率。3-4/5ml
右椎进不去或导管呆不住,或左/右锁骨下导管呆不住,用大西蒙。左颈总进不去,用小西蒙。
只要出导丝,就要冲管。
导管回抽不出血,就不能向里推,要观察是否血压低,如果不低,可以让其自行流出,看到流出血液后可回抽。另外一种情况是导管头贴壁,可同样处理。
6.旋转导管时要旋转导管尾部。---------------------王清河
7.拉左颈动脉及左侧锁骨下动脉时,应斜向病人左后方拉,即正常主动脉弓向
左后下方延伸。
-------------------王清河
8.在弓上旋转猎人头时,导丝要撤入导管。旋转导管或导丝时,稍微加以前向
或后撤,能加速导管位置旋转到位,否则会出现迟滞和(或)纠往过正。
9.撤导丝应在透视下,而且要慢,以防导管位置变化/或脱落。导管位置放置的稳定性也要考虑到造影时的“后坐力”。
10.入猪尾巴时,导丝不宜进入太深,以免进入左心室,造成心率失常。猪尾巴放的位置不宜太深,看主动脉弓的弯曲程度,较平的就不要太深,较弯的就进入相对较深,原则上是使注射造影剂时,猪尾巴管在弓上不会回撤,从而影响无名动脉的显影。
11.贴胶带时,要延着髂骨粘,就容易固定,第一条病人分腿,第二条病人并
拢腿。
12.压血时,左手沿着动脉鞘向上,在刚刚摸到搏动时,在搏动与动脉鞘延续处即为内穿刺点,为重点压迫处,压迫时间15分钟,尤以前5分钟最重要。
13.动脉溶栓,皮层血管效果优于大血管,大血管须用机械方法(比如微导丝)建立前向血流。但穿支血管受累者溶栓效果不好。
14.椎动脉造影时,可见颅内段阶段性充盈缺损,为岩骨重叠伪影。
15.颈内动脉虹吸弯如果显示不清,就干脆做3D。(指c4,c5,c6)
如果狭窄位于血管转弯处,就用自膨式支架,柔韧性较好。
16.显示椎动脉颅内:同侧前斜位优于侧位,侧位优于正位。
17.支架术后“边缘效应”即远端或近段出现狭窄,而中间良好,考虑支架短,未完全覆盖狭窄区。或远端有斑块。
18.肾动脉造影,位置在透视下可以看到双肾轮廓顶端,用猪尾造影。可直接拉猪尾至目标处。做双侧髂动脉造影时也可同样拉猪尾,可不要导丝,但从髂总向下拉猪尾就要用导丝顺直后再拉出。
19.进入左侧颈内动脉的方法:
i.经典方法
在无名,导丝撤回导管内,斜向左后拉。(成功率也仅50%)在拉下导管时若导管在左侧颈内动脉口顿一下,坠入弓内,就可在再次拉导管时,在左侧颈动脉口顿的一瞬间向上进导管,就可进入左颈。
ii.同样在无名,导丝不完全撤回导管(留外边1cm),斜向左后拉,快拉到弓边上时回撤导丝0.5cm,使导丝先进入左颈。
iii.在弓上直接翻导管,用猎人头顶着弓的上壁,打“?”,然后翻导管,就容易进左侧颈内动脉。在稍向左侧翻导管,就会进入左侧锁骨下动脉。
iv.先向上翻导管,然后入弓。
v.导管头塑形后,稍顺直入弓。
vi.接造影剂注射器,同时导管头塑形,近端的弯(第2个弯)变直入弓。
vii.猎人头打袢。
viii.小西蒙打袢。
ix.(1例小儿弓几根血管距离太近,猎人头不易拉入)可采取a.导管在降主动脉用导丝“认入”左颈。B.导管进入无名动脉后进入导丝,然后撤导管至降主动脉,像拉导管那样拉导丝入左侧颈动脉,然后跟导管。(左侧椎动脉起自弓上时,也可用同样方法)。
20.造影顺序:
弓-------右颈-----颅内正位------颅内侧位-----颅外侧位(必要时加前斜)
左颈-----颅内正位------颅内侧位-----颅外侧位(--------------)
左椎------颅外正位------颅内正位-----颅内侧位(必要时开口)
右椎------颅外正位-------颅内正位-----颅内侧位(------------)
若超声提示锁骨下动脉近心端有狭窄时,应把导管进入锁骨下动脉不太深时就造影。
21.弓的信息:
i.主动脉弓上有无斑块。
ii.弓上各血管开口有无斑块/狭窄。
iii.分清优势椎动脉/非优势椎动脉,非优势侧应减少造影剂的量/速度。且注意不要超选进入,导丝也不要进入。
iv.看清各血管开口的位置与锁骨下动脉的上下距离。
v.看清左侧颈总动脉开口与无名动脉的关系。
vi.看清无名动脉的长短,较长者导管不容易掉。
vii.右前斜位可看清无名动脉的形态。
viii.右前斜位可看清右椎向后上方行走的角度。
ix.右前斜位可看清左侧颈总动脉与无名之间的前后关系,便于拉左颈时导管的倾斜角度。
x.看清双侧颈总动脉分叉的位置高低,与下颌角的距离。
xi.双侧椎动脉开口一般在锁骨的上沿。
所以进入双侧锁骨下动脉导管的深度在锁骨下缘与中部,不要超出锁骨上缘,避免进入椎开口。
但只要导丝头端向下,就把导丝通过双侧锁骨下进入双侧肱动脉,是为了更好跟进导管,也防止导管跟入时导丝方向改变误进入椎开口。不好进肱动脉时,可使导丝头向下进入胸内动脉,再跟进导管。
导管进入右侧锁骨下动脉,如果椎动脉开口离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较短,就要缓慢撤导丝,防止导管掉位(掉到无名动脉)。
如果这样做也不行,就使导管进入较深部位,然后用血压计袖带加压右臂,使造影剂反流入右侧椎动脉。
26.看进入的位置差不多了,就冒烟以确认。然后接枪。
接枪时用枪头接管,不要硬拉导管去接枪。开枪前,手应调整枪头,只要导管与枪之间有一“U”形袢,就不会将导管拉掉。
冒烟的目的:一是看清是否进入选定血管,二是看选定血管内的导管是否嵌入血管壁上的斑块内,后者易出现斑块脱落及撕成动脉夹层。
22.撤出猪尾管时,要先进入导丝,使导丝露出导管口,如果怕进入导丝过多,而进入左心室/在主动脉根部引起心律失常,就扥住导丝,回撤导管使导管头顺直后与导丝一起撤出。
23.颈内动脉次全闭,就不能用保护伞,只能用moma,因为保护伞可能过不去。但主要代偿为眼动脉,而不是对侧颈内动脉系统时,就不能用Moma去阻塞颈外动脉,只能用冠脉球囊先通过狭窄,然后微扩张,然后再进保护伞。
24.看前交通动脉瘤时,可压迫对侧颈动脉,使前交通动脉开放。
工具:
1.VTK
Hunter
Guiding
西蒙
三联三通
Y
阀
动脉鞘
2。Angioguard
保护伞
Filterwrie
EZ
保护伞
3.Transend
微导丝
Wisdom
微导丝
Agility
微导丝
泥鳅导丝
260mm
4.Amiia
球囊
Gazele
球囊
5。Precise
颈内动脉颅外支架
Apollo
颈内颅内球扩支架
6.Prowler
微导管
肝素盐水:
1.接guiding的冲洗盐水为500ml加500u肝素.2.金属盆内冲导管用盐水为500ml加6000u肝素.术前针:
1.无糖尿病者用地塞米松10mg入壶.2.有糖尿病者用苯海拉明20mg(1支)肌注.25.
静脉窦造影,应该造双侧,因为双侧引流可以不对称。怀疑静脉窦血栓的病人,同样需要全脑血管造影,只要前循环/后循环一支血管造影上显示静脉窦未完全闭塞,就不能报闭塞。
26、颈内动脉进入导丝后,导管不容易挂住,可在侧位透视下将导丝进入颈外动脉分支(舌动脉/甲状腺上动脉/枕动脉)后跟进导管。
26.拔鞘后压迫止血时,如果压迫力量太大,同样会引起迷走反射。
27.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或与左侧锁骨下动脉共干者占5-10%,所以造影时出现左侧锁骨下动脉造影未见左侧椎动脉显影者,应考虑左侧椎动脉起自弓上/与左侧锁骨下动脉共干,不要轻易认为左侧椎动脉闭塞,而漏过。
28.如果穿刺时不太顺,造完影后,可从动脉鞘的侧孔注入造影剂行右侧髂动脉造影,了解有无血管变异,或夹层,可采用同侧斜位30度(右前斜30度)。如果动脉鞘在左侧,可在髂总动脉用导丝使猎人头顺入右髂动脉,再造影。
29.做3D旋转时也先对好正位,再对斜位,然后旋转。
30.颈内动脉系统颅内造影,正位先加头然后再升降床/向内外推床。最后踩透视,以免多吃线。
31.颈内动脉C1段展开时,(双斜位45度)/*在屏幕中央水平。
32.不仅要观察前向血流对血管的充盈程度,而且要看血流充盈速度,与周围血管相比,可了解远端血管有无狭窄,或非优势侧椎动脉是否能深入颅内太多(有的延续为小脑后下动脉)。
33.节省时间的办法:从右侧血管做,然后一直向左侧拉,或翻(前提是看清弓上无斑块时)然后接造影剂,边冒烟边进导管。进不去再用导丝。
34.老年人椎动脉V1段一般比较迂曲,造颅外段时应让病人吸气后屏气,因为老年人颈椎长度脱钙/变短,椎动脉相对变长。必要时要加照对侧斜位加头位。
35.如果屏幕对比度不好,可加光栅,使视野好辨认。但加光栅,只能增加清晰度,不一定减少吃线,因为有的机器可自动调节曝光量的大小。
36.如果左颈动脉开口离无名动脉较远,且在主动脉弓的最高点,用拉入的方法就不好进,不如在弓上翻导管好进。
拉左颈的方法可用于左颈离无名较近,甚至怀疑共开口时,实际上是拉到无名的口边时速度尽量慢,让血流的冲击,或者说是主动脉弓的搏动使导管跳入左颈动脉。
37.选右侧锁骨下动脉时,导管不要进入太深,先把导管方向指向后外方,然后进导丝,特别难进时可以加用旋转导丝头方向,或加用把导丝头塑形的方法。反之选右颈时,导管方向向前外方,(即在弓上翻导管时旋转力量梢大一点就可以。)
38.比较瘦的病人的股动脉比较好触摸到,但不一定好穿,因为太容易滚动。应用两手指卡住股动脉。
39.要获得清晰的视野必须把增强器尽量靠近病人。并减少吃放射线的量
40.欧乃派克(优维显)为高渗。威士派克为等渗,用于肾功能不好的病人。碘佛醇/碘海醇也是高渗。标注的320指浓度,即32%(320mg/ml)。
41.左侧锁骨下动脉进入的方法:a.从左侧颈总动脉向后下拉。
b.把导管拉到降主动脉弓,使其自然顺直后再把导管头方向对向左上方进入左侧锁骨下动脉。C。或在梢左边弓上翻。
53.超选颈内动脉时要在侧位上使导丝头弯向后外方进入,然后跟管。
同样如果导丝进入颈总动脉后,跟不住导管,(一跟管导丝就往外退时),可在侧位使导丝头向前,使导丝进入颈外动脉固定后再跟管。(必要时用路径图)。
54.路径图:A.按下路径图按钮,显示屏上显示“SUB”。
B.踩“透视”踏板,屏幕变白后手推造影剂,看到屏幕上显示黑色血管显影后立即抬脚。C.再踩“透视”踏板,就可显示路径图。
55.缺血病人不把导管选入椎动脉内/颈内动脉内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要看清开口有无狭窄。
56.颅内静脉窦造影时,a.正位头稍微向一侧歪斜,可以显示颅内所有静脉及静脉窦。B.且每一根动脉都要做,因其引流是不均匀的。(幕上病变注意前循环的引流,后颅窝病变要注意后循环的引流。)c.造影剂不要稀释。
64.有时候血管比较迂曲,导丝进入血管后跟导管比较困难,甚至把导丝弹出,或导管扭曲,但不前进,此时可采取的是a。进颈内时可在侧位透视下把导丝进入颈外的分支,如甲状腺上动脉,上颌内动脉,勾住后再进导管。B。右侧锁骨下难以进入时,可打路径图,然后把导丝进入右侧锁骨下动脉远端,再进导管。C。有时血管迂曲,就需要把导管和导丝一起推进。
65.造影时要把病人(床)尽量拉近发射器,再把增强器尽量拉近病人,这样就能获得较清晰的图像。
66.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不要在该侧绑血压袖带,一是要防止支架内血流减慢,从而造成血栓。二是防止血栓进入同侧的椎动脉或颈内动脉,从而造成颅内血栓形成。
支架术后一般15-20秒钟可使该侧椎动脉建立前向血流。
67.造影剂的血管内出现造影剂层流,说明该血管前向血流不好,其远端或许有狭窄。
69.如果一侧椎动脉V4段狭窄或仅延续为小脑后下动脉,对侧椎动脉较好,那么介入治疗仅对该侧小脑后下动脉有益,如果同时合并较大手术风险,就可以不做,因为即使出现梗塞,出现小脑症状,或者延髓背外侧综合症,预后也会较好。
70.急性梗死后4-6小时可行介入治疗。
如果同时发现狭窄和动脉瘤,支架术后3个月后再考虑动脉瘤介入治疗。
74.C7处的狭窄要打同侧较小角度的斜位。
ACA或A1的狭窄展开时也打同侧斜位。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1.支架适应症:a.内科治疗无效。B.放疗后血管炎c.剥脱术后狭窄
d.病变位置较高.e.外科高危病人。
2.器材:导丝
0.035”
145cm
导管
5F
120cm
导引管
8F
90cm
附件
Y阀
三联三通板
球囊
4-6mm(直径)
2-4cm
(长)
支架
自膨式/球囊扩张式
保护装置
3.血管分叉处不用球扩支架,因其变形能力差。
颈总动脉或病变平面高于颈2水平用球扩支架,从颈动脉分叉处病变到颈2水平之间用自膨式支架。
4.支架选择:
开环(open-cell)
如procise
不易移位,不能回收。
闭环(close-cell)
如worsdom
易移位,但只要不完全放出,就能
回重放。
都是钛合金记忆金属,必须达到32度恢复最好记忆,必须等会儿,再放剩余部分,才能保证远端部分撑开使支架不易移位。
柔顺性:开环的柔顺性最好,闭环的柔顺性差,(因其网眼小适合于血管直的,也适合于斑块较多的)。药物洗脱支架都是闭环的。
径向支撑力:开环的支持力大于闭环的,所以闭环的要求后扩,使其具备较大支撑力。
支架的形态:ICA与CCA直径相差较大时,要用2个支架套着放,锥形支架。
支架的选择不影响当时的手术效果,但影响长期预后及以后的手术。最重要的是判断要放支架的长度与直径。以狭窄外粗的一端的直径为准。支架的长度要覆盖狭窄,而且要么避开周围斑块,要么完全覆盖周围斑块(normal对normal)。
放支架的定位方法:路径图,最常用,只要病人不动。
骨性标志,多点,固定的骨性标志。
对比剂。
支架贴壁越好越不容易形成血栓,Worsdom在血管转弯处贴壁
差,主张后扩。
5.保护装置:
a.如果已经做过冠脉与内乳动脉吻合的病人,做锁骨下动脉成形术时,必须用内乳动脉保护装置。
b.球囊保护装置:优点
远端保护完全,装置较细,可通过较窄的血管。
缺点
阻断血流,潜在ICA远端夹层/痉挛。术中无法造影。
c.Moma:
优点
完全保护远端,适合于远端扭曲/狭窄者,可以使用不同的导丝。
缺点
同球囊保护装置,而且导管较粗,10F。
并不是常用的保护装置,适合于病变远端严重狭窄或迂曲造成远端无法放保护伞的。
Moma在颈外动脉的球囊打开时,要把颈外动脉第一个分支(甲状腺上动脉)之前打开,不要让甲状腺上动脉有逆流的血液流入颈内动脉,最后回抽血液时要慢慢的抽。
d.带滤网的装置:(保护伞)
丝伞分离:Emboshield
用于特别狭窄的病变。
丝伞一体:Angioguard
Filterwire
等。
优点
保存前向血流,保护期间可造影,血管痉挛少。
缺点
通过的器材较粗,要求对远端病变的直径判断精确性高。不适合远端血管极窄或扭曲的病变。潜在血栓形成/碎屑阻塞滤网。(只要伞不出导引管,就有伞中碎屑掉的可能)。(伞内较多碎屑时,伞不能全收,要收一半,不能把碎屑挤出,但回撤经过支架时注意不要带动支架,尤其是开环支架,而且收入支架内时,要带有捻转动作)。
理论上一定要用保护装置,因为我们无法判断斑块会不会脱落(即使是B超提示斑块的性质/长度/回声/位置)
e.保护伞直径要大于血管直径1mm。
当狭窄较重,远端血管因血流灌注少,而表现较细时,一定注意不要把伞张得太小。
保护伞位置要远离狭窄远端30mm以上,且相对直的一段血管内,但保护伞的导丝不能进入颅内。
保护伞释放后一定要正侧位造影,保证保护伞完全贴壁,尤其是像Filterwire(凡是像一个“兜”形态的都要注意)。
保护伞置入的方法:直接置入,导丝辅助置入,球囊扩张后再置入。尤其后者用于极狭窄处,用2-3mm的冠脉小球囊扩。
无前向血流的情况:痉挛,少见,可以看见支架被挤扁。
保护伞内阻塞,多见,尤其是Angiogurd,伞的容积较小。
6.支架术成功的标准:直径较术前增加20%以上。
残余狭窄率小于50%(血流动力学临界值)
7.Guiding的放置
a.同轴装置:导丝+VTK+Guiding
b.三联三通板上接肝素盐水时一定不能有气泡,接好后再加压,而且最好用输血皮条。三联三通板是指哪哪通。
c.Guiding进入股动脉后,就打开开关,让血流从后面流出,把Guiding内的气泡冲出来。
d.Guiding进入前,先用VTK在弓上造影,了解弓的分型/变异/而且看弓上血管情况(管壁,溃疡)。
e.用最小的放大率,使视野包括弓,弓上血管,狭窄等较大范围,然后在这个范围内做路径图。沿路径图进Gguiding。
操作过程中所有的器材必须都在视野内。
f.Guiding的头不要顶壁,且要避开斑块,Guiding越接近病变操作越方便。
8.狭窄预扩时要注意血压,心率。开环支架后扩时比预扩时风险更大。
预扩时的压力要用最小的压力达到效果,为了避免斑块脱落,偏心狭窄更要注意,否则正常一侧的血管壁易出现假性动脉瘤。
9.微导管没有支撑力,不能支撑。
过狭窄时与导丝的硬度有关,但主要是导丝头的硬度(导丝头的硬度与导丝硬度不要带一致)及导丝头与导丝之间的硬度的过渡是否好。
10.围手术期一定要用进口的拜阿司匹林/波立维/尼莫同,不要小气。
支架术后颅内如果有少量出血,应停用肝素,不用停抗血小板药。
静脉溶栓后24小时用抗血小板药,动脉溶栓前要给波立维300mg,因为要接触斑块。
11.脑梗死后支架植入术应在2周内尽早做,超过两周效果不好(指的是低灌注型,特别是经扩容治疗好转的)。
CBF下降,CBV升高,说明缺血。CBF下降,CBV也下降者,说明快梗死了。
12.动脉造影流速/流率的设定要使时间缩短,静脉或静脉窦的造影要大流量,低流率,使时间延长。
13.读片最重要的是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动态观念,完整性,要正侧位对照。
造影也同样强调时间和空间上的完整。
14.C4的分支:脑膜垂体干/下外干。
15.西蒙如果选不进右侧锁骨下动脉,就换猎人头在无名造影,因为西蒙在无名造影时很容易弹出。
16.支架术的并发症:
1.栓塞,应采取保护技术。
2.血管痉挛:操作精细预防,尼莫同/罂粟碱。
3.穿支血管闭塞:选小支架,低释放压。
4.血管迷走反射:操作精细。
5.高灌注综合征:降压/尼莫同/必存。
6.血管夹层:小压力,小球囊。
7.颅内出血。
8.远期再狭窄,血管内皮增生。
9.动脉瘤形成。
10.急性闭塞:术前/术后充分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方法 第2篇
【适应证】
1.颅内外血管性病变。如出血性或闭塞性脑血管病变。2.自发性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检查。3.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了解血供状况。
4.观察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5.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禁忌证】
1.对碘过敏者(需经过脱敏治疗后进行,或使用不含碘的造影剂)。2.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
3.有严重心、肝或肾功能不全者。4)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者。
【术前准备】
1.常规术前检查:包括血、尿常规 ,出、凝血时间, 肝、肾功能 , 心电图及胸部X 线片。
2.术前8h禁饮食,特殊情况,如急诊可经麻醉师酌情适当缩短。
3.碘过敏试验:造影拟使用的造影剂1ml,静脉推注。无心慌|、气短、荨麻疹及球结膜充血等过敏体征,注射前后测量血压搏动低于10~20mmHg者为阴性。碘过敏试验阳性而必须行造影者,应术前3d进行激素治疗,并尽量使用非离子碘水溶液造影制剂。
4.双侧腹股沟及会阴区备皮:操作时间长的患者要留置导尿管。5.术前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
6.酌情术前24h静脉持续给予钙离子拮抗剂。7.器械准备
血管造影手术包1个,压力袋2个,软包装等渗盐水500ml×4袋,Y形阀1个三通接头2个,脑血管造影导管1根(5F或4F,血管迂曲者酌情选不同形状的造影导管),导管鞘1个(5F、6F),30cm短导丝和160cm长导丝各1根。高压注射器及连接管,100~200ml造影剂。穿刺针(成人选16G或18G,儿童选18G或20G)。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经股动脉穿刺操作步骤
1)常规双侧腹股沟及会阴区消毒铺单,暴露两侧腹股沟部。
2)至少连接2套动脉内持续滴注器(其中1个与导管靶连接,另1个备用或接Y形阀导丝)。接高压注射器并抽吸造影剂。所有连接装置要求无气泡。肝素盐水冲洗造影管。
3)穿刺点选腹股沟韧带下1.5~2cm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局部浸润麻醉,进针角度与皮肤呈30度~45度。
4)穿刺成功后,在短导丝的辅助下置血管鞘。持续滴注调节,滴数为15~30滴/min。
5)全身肝素化,控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20s或活化凝血时间(ACT)>250s。肝素化的方法可参照以下方法:首次剂量每公斤体重2/3mg静脉注射,1h后再给半量,2h后再加1/4量,以后每隔1h追加前次剂量的半量,若减到10mg时,每隔1h给予10mg。
6)在透视下依次行全脑血管造影,包括双侧颈内、颈外动脉,双侧椎动脉。必要时可行双侧甲状颈干及肋颈干造影。对血管迂曲者,导管不能到位时,可使用导丝辅助。
7)老年患者应自下而上分段行各主干动脉造影,必要时以猪尾巴导管行主动脉弓造影。
8)造影结束后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钠(1~1.5mg可对抗1mg肝素钠)。2.术后处理
1)压迫并加压包扎穿刺点,卧床24h,保持穿刺侧下肢伸直。2)监测穿刺肢体足背动脉搏动,1次/0.5h。3)适当给予抗生素及激素。
【并发症】见表
并发症 原因 预防 处理
穿刺部位出血 患者凝血机制障碍;可能存在患者躁动,过早过多运动下肢等 术后肝素中和后10-20分钟拔鞘,三指压迫穿刺部位15-20分钟,松开后观察五分钟,无出血后加压包扎。小血肿(直径<10cm=24小时后局部热敷或理疗。造成局部压迫者可切开清除
血管痉挛 可能由于导管或造成导丝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刺激 血管痉挛后可给与动脉内缓慢推助罂粟碱(15mg加10ml等渗盐水)
动脉内膜下通道(血管夹层)可能是导管或导丝进入内膜下或注射造影剂压力过大 在透视下,监护导管、导丝的方向和位置,遇到阻力时不应强行插入 股动脉处多为顺行夹层,可自愈。弓上血管多为逆行夹层,严重者须放置支架或抗凝治疗,须控制性降压及请胸心血管外科处理 血栓形成或栓塞 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板块脱落有关 血栓形成后要保持镇静,全面造影,找出栓子的位置,行溶栓治疗
血管穿孔或血管壁撕裂 可能与血管结构异常有关 操作轻柔。结构复杂的血管,须用路径图。主动脉造影时使用多侧孔导管。造影时导管末端不能顶住血管 及时中和肝素,止血降压。可闭塞的血管行血管内封堵;不能闭塞的血管行压迫或手术修补
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 可能是患者凝血机制障碍,或使用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患者烦躁,过早过多运动下肢 局部压迫、球囊栓塞、带膜支架植入或手术修复
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方法 第3篇
关键词:全脑血管造影检查,X射线辐射,剂量控制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属于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之一, 目前, 临床已经将该检查作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但临床研究发现, 该种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辐射剂量, 易对患者造成损害[1,2,3]。为此, 该院选取了该院于2015年11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30例脑血管病变并拟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患者, 分为A组与B组, 并且分别实施人工设定曝光条件、机器默认曝光条件进行剂量控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入住该院的30例脑血管病变并拟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患者 (2015年11月—2016年6月) 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对30例患者实施随机分组 (A组和B组) 。30例脑血管病变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此次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且均签署相关协议。A组15例患者男女分别为10例、5例, 最小和最大患者的年龄分别为38岁、69岁, 15例患者年龄均值为 (45.51±1.25) 岁。B组15例患者男女分别为11例、4例, 最小和最大患者的年龄分别为37岁、68岁, 15例患者年龄均值为 (45.43±1.32) 岁。将A组和B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均衡性比较, P>0.05, 组间具有良好可比性。
1.2 剂量控制方法
A组15例脑血管病变患者实施人工设定曝光条件进行剂量控制, 管电压设置为80 k V, 使用脉冲透视 (15脉冲/s) 组合式摄影程序, B组15例脑血管病变患者实施机器默认曝光条件进行剂量控制, 管电压设置为63~65 k V, 脉冲透视设置为30脉冲/s, 摄片为6帧/s。使用飞利浦Allura Xper FD20大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DSA) , 同时配置穿透电离室型实时剂量监测系统, 采用9寸影像增强管对患者的头颈部实施血管造影检查, 峰值管电流以及峰值管电压采用机器默认曝光控制进行自行调节。使用Seldinger技术对患者的股动脉实施穿刺, 分别对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椎动脉以及超选颈内或颈外动脉使用5F普通造影导管进行正位、斜位、侧位以及三维全脑血管造影, 其中颈总动脉造影流率为4~5 m L/s, 总量为8~10 m L, 颈内动脉造影流率为3~4 m L/s, 总量为6~8m L。
1.3 评估指标
分析比较两种剂量控制方法下的X射线辐射剂量。
1.4 统计方法
对两种剂量控制方法下的X射线辐射剂量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以α=0.05作为检验标准, 比较方法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 , 比较结果使用 (±s)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A组和B组比较可得, 组间基值管电压、总面积剂量乘积、摄片总帧数及总入射表面剂量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组间透视时间及摄片序列数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1和表2所示。
3 讨论
由于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辐射剂量较大, 易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 降低辐射剂量显得尤为重要[4,5]。
该研究为分析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中患者X射线辐射评价与剂量控制方法的关系, 对该类患者分别实施人工设定曝光条件、机器默认曝光条件进行剂量控制, 研究中发现, 在人工设定曝光条件下进行剂量控制, A组的透视时间以及摄片序列数的结果和B组无显著差异, 但A组基值管电压的数值显著高于机器默认曝光条件下的数值 (B组) , 且A组的总面积剂量乘积、摄片总帧数以及总入射表面剂量显著小于B组, 组间的比较结果存在差异, 这说明相比于使用机器默认曝光条件进行剂量控制, 使用人工设定曝光条件进行剂量控制可显著减小辐射剂量, 且不易影响图像质量。同时有研究证实[6,7,8,9,10], 合理使用脉冲透视功能可显著减小辐射剂量, 该研究将脉冲系统由30脉冲/s改为15脉冲/s, 且同时缩小透视视野, 研究发现, 总面积剂量乘积以及总入射表面剂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 从而降低了X线辐射剂量。朱栋梁、卢建华等[11]在“脑血管介入造影检查中患者X射线辐射评价与剂量控制方法”一文中分析了降低辐射剂量的控制方法, 其通过研究发现, 其中b组摄片序列数 (9.56±2.36) 、摄片总帧数 (454.31±152.35) 、总入射表面剂量 (1107.25±432.21) m Gy, A组摄片序列数 (9.37±3.02) 、摄片总帧数 (375.67±98.99) 、总入射表面剂量 (424.63±155.33) m Gy, 其实验结果与该院结果大致相同。相比于使用机器默认曝光条件控制辐射剂量, 对患者实施人工设定曝光条件进行剂量控制,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每分钟透视剂量、每帧射影剂量、每序列帧数及总辐射剂量, 通过实验结果其认为, 为控制X射线辐射剂量, 减少患者受到的X射线辐射剂量, 在对脑血管病变患者实施脑血管介入造影检查时, 应适当增加管电压, 降低摄片数量, 并且在透视检查中应采用低频率脉冲透视。将此研究结果和该研究进行比较可知, 无显著区别, 均认为采取人工设定曝光条件进行剂量控制的效果更佳。
总结上述研究内容得出, 为降低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中患者及医护人员X射线的辐射剂量, 应适当提高管电压, 降低摄片数量, 采用低频率脉冲进行透视。
参考文献
[1]丁志伟.DSA脑血管造影影像质量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11下旬刊) :4773.
[2]李岳勇, 陆建勋, 韦忠恒, 等.介入方法兔急性脑梗死模型的制作及CT灌注成像评价[J].中华医学杂志, 2014, 94 (11) :866-868.
[3]陈秀花, 石海燕.脑血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20) :2476-2477, 2480.
[4]刘朝来.EICA迂曲的影响因素及迂曲指数对CAS围手术期影响[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 2011.
[5]张艳.体外超声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评价[D].河南:郑州大学, 2014.
[6]刘昊.320排动态容积CTA与3D-DSA对颅内小型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 2013.
[7]史跃, 蔡廷江, 黄玉杰, 等.Willis环周围窄颈动脉瘤形态学特点与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意义[J].解剖与临床, 2011, 16 (5) :363-366.
[8]孙志强, 陈信坚, 陈友三, 等.320排动态容积CT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评价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 2012, 27 (11) :1183-1186.
[9]赵海玲, 王之平, 王君松, 等.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CTA诊断[J].放射学实践, 2012, 27 (10) :1065-1068.
[10]邢娜.SCD40L及s P选择素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介入前后的变化及意义[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 2015.
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方法 第4篇
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23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实验对象,回顾分析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安全性和阳性检出率。并评价部分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和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介入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受检者均无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脑血管DSA检查总的阳性率为66.74%。
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能够提高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且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和疗效显著等优势,应用前景良好。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介入治疗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51-02
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动态显示脑血管解剖形态结构的最佳检查手段,此方法是通过股动脉穿刺,再利用导管向动脉内快速地注射造影剂,使用数字系统电子设备获取单纯的血管图像。其可以更全面且精确地显示出颅外、颅内脑血管的整体情况,明确是否有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明显血管畸形病变。并可以动态地了解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流速及侧枝循环情况,可以对脑部供血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因而被认为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同时又是血管内治疗的基础和操作平台。本次临床实验对DSA检查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以及介入治疗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实验以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23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实验对象,男性130例,女性10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40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4.5)岁。
纳入标准为:所有脑血管疾病患者经过经颅彩色多普勒(TCD)、颈动脉彩超检查,以及MRA/MRI/CTA等非侵袭性检查,均符合下述条件之一:第一,1根以上颅外或颅内脑动脉发生闭塞或狭窄;第二,影像学检查结果表明,造成TIA发作或脑梗死发生的主要血管发生软斑或不稳定性斑块,且患者存在血流动力学性颅内动脉末梢低灌注或斑块脱落的可能性。第三,出血性脑血管病(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等)经相关检查已确诊。第四,单侧动眼神经麻痹及以视力障碍为主要症状者均排除眼局部性病变及颅内其它非血管性病变。
排除标准为:第一,无法长时间平卧的患者;第二,碘过敏患者;第三,心、肺、肾功能障碍者;第四,出血倾向严重的患者。第五,家属或患者意愿不配合者。
1.2检查方法。本次临床实验我院应用飞利浦FD20平板DSA造影仪进行检查,利用Seldings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置动脉鞘,上造影管,常规行双侧椎动脉和颈内动脉检查。根据情况选择双侧颈总动脉和主动脉造影检查,造影剂选用优维显或碘佛醇。手术过程中和术后1d内行心电仪监测。手术完成后静态或动态分析造影检查结果。并依据北美NASCET标准对发生粥样硬化的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进行测定。对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情况综合评定分析,并依据结果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
1.3治疗方法。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和颈动脉狭窄患者行seldings技术治疗,将导管鞘穿刺置入一侧股动脉内,全身应用肝素化。对于合适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通过脑保护设备置入内支架治疗;对合适颅内动脉瘤患者,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全身应用肝素化,将导管鞘利用seldings技术置入一侧股动脉内,利用微导丝系统和微导管,依据患者动脉瘤体的形态和大小,分别填塞规格相同的记忆型号弹簧圈;而于动静脉畸形患者用微导管超选择进入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并依据畸形血管团的形态和大小,以NBCA胶或Onyx胶栓塞治疗。
2结果
2.1DSA检查。本次临床实验的230例患者中,共有154例患者DSA检查结果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66.95%。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出率约为75%,主要病变类型为脑动脉闭塞或狭窄。其次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阳性检出率为60%,主要类型包括后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瘤等。患者的DSA检查结果,如表1所示。
2.2DSA检查安全性。所有230例实验对象中,有2例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暂时性的血管痉挛症状,经过及时的对症治疗后,情况完全消失,未发生神经永久性功能缺损或死亡病例。
2.3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均接受6个月至1年不等的随访,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和脑梗塞等并发症,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其Aunt-Hess分级结果均在1至3级之间,采用电解脱卸弹簧圈进行栓塞,患者介入治疗后预后优良率为100%。对于脑血管畸形患者采用介入栓塞结合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提高综合疗效。
3讨论
DSA检查作为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方法,具有稳定性较高,且图像质量良好的优勢,能够为脑血管疾病病因检查提高重要依据,并可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本次所选病人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均获得明确诊断。造影过程中无1例发生并发症,充分说明介入检查的安全精确性。
本次临床实验中,患者DSA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66.94%,略高于国内有关医学研究的结果,其主要原因与患者数量及我院选择病人有关。其中,SAH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DSA检出率最高的疾病类型,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提高患者DSA检查的准确性和阳性检出率,术前需实施简单易行、快捷简便、无创的头颅影像学、颈动脉彩色超声和TCD等临床检查,并以此作为脑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或狭窄程度的临床诊断依据,特别是对于有脑卒中史、饮酒吸烟史、高血脂症、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DSA检查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阳性检出率。
颅内动脉瘤也是SAH的主要发生原因,该疾病的DSA阳性检出率为65.04%,该结果显著高于有关医学报道结果,其主要原因与患者数量存在直接联系。对于确诊为SAH的患者,患者需加强多体位投照,对传统的DSA投照技术加以适当改进,实验SHIMADZU Digtex safire平板DSA造影检查设备的DSA旋转动能,从而进一步提高DSA的阳性检出率。
DSA在脑血管病诊治中有特殊的价值,但其本身是有创性检查,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血管痉挛后的脑梗死、高灌注综合症、血管破裂出血等临床并发症,笔者将DSA安全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第一,术前严格掌握DSA的排除标准及适应证;第二,实施DSA检查的操作者事先要接受系统全面的有关操作规范的培训学习;第三,检查前制定完整的术前、术中、术后DSA检查操作规范,并严格遵守;第四,手术过程中和完成后实施全面细致的护理观察并配合连续的心电监护,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临床并发症;第五,手术过程中使用适当的导管,以提高造影诊断的安全性。
总之,DSA作为数字放射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提供了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新方法。随着治疗观念的改进、新型设备材料的研制和核心技术的普及,血管内治疗必将的到更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宝柱,牛小敏,张翼,王元.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110例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02(12)
[2]余翔,高小平,梁辉.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175例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5(08)
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方法 第5篇
在脑血管病事件中,缺血性卒中占多数,约为80%。在众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外血管(指颅内血管和颈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血管病理因素,约有70%左右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颅内外动脉的狭窄。
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脑血管造影
随着医学科技诊断的不断发展,以往无法进行诊断的部位现在可以轻松诊断,通过在DSA下行脑血管造影,脑血管病的患病部位可以直观的在显影下呈现,对后期准确对症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拥有其他如CT,磁共振在内的一切检查无与伦比的精确优势。
2.什么是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常规的、成熟的诊断方法,是用X线来探查中风的原因、动脉瘤的位置及治疗方法的选择。脑血管造影的方法是在病人的大腿根部做一穿刺,通过一细而柔软的导管在动脉内注射造影剂,同时连续拍照,记录造影过程,使脑部的血管图象清晰显示在电视屏幕和X光片上,医生据此用以判断脑血管动脉有无病变,作出准确诊断和治疗选择。
3.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及介入治疗。三种方法中,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外科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虽然有效,但相对创伤较大,需要全麻,手术中有时要阻断脑血流,再发生狭窄时不能重复施行,而且此类手术在我国开展得不够普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并发症约为60%,再狭窄率为7~15%,甚至更高,因此,外科治疗具有许多缺陷,如创伤大,禁忌症严格等,疗效有较强的术者依赖性。采用神经介入疗法对颈部血管(包括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术,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微小、适应症宽、再狭窄(或复发)率低(约5%)和可重复施行的优势,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不仅能够通过对狭窄的直接治疗使脑血流增加,脑缺血改善,而且能够预防或降低卒中的再次发作。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在脑部动脉球囊扩张和置放支架,疗效可靠,手术最安全,创伤最小。
4.什么是脑血管支架成形术?
脑血管造影后确诊脑血管严重狭窄后,根据情况进行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在X线透视下,将球囊送至病变血管处,加压充盈球囊将狭窄处扩张,从而改变血管供血,缓解症状。病变处扩张后,需用支架将病变处永久撑开,植入支架是为了减少斑块破裂后血管塌陷,急性闭塞,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再狭窄。
5.为什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需要行脑血管造影?
血管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颅内外血管狭窄既可直接造成脑缺血,又可继发血栓形成造成脑缺血,还可因狭窄处的血栓或粥样斑块脱落阻塞脑血管造成脑缺血。所以脑血管造影是明确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所在的重要诊断手段。只有明确了血管病变的部位和性质才能针对发病的源头进行根本的治疗。
6.什么样的血管狭窄需要行支架治疗?
血管内支架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认为动脉血管狭窄≥70%,不论有无症状,都需要行血管内支架治疗以消除狭窄,预防中风的发作;血管狭窄<70%,只要有该血管病变引起的症状,就应该行血管内支架治疗,如果无症状,可以严密观察;血管狭窄<30%,有溃疡性斑块,不论有无症状,均应及时行血管内支架治疗。
7.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机理是什么?
血管内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有以下三个方面:①由于动脉狭窄,脑供血量不足,使一部分脑细胞长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毗邻死亡边沿,一旦出现血压的剧烈波动或者意外的打击而造成脑血流量的进一步下降,这部分细胞就会发生坏死,而一旦血管狭窄消除,脑血流量增加,这部分细胞的功能就得到了挽救;②血管壁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不稳定的时候可以脱落,顺血流到达血管远端,而造成远端血管的闭塞。支架置入术后,通过支架的压迫作用,可以将不稳定的斑块压住,从而阻止了脱落;③对于溃疡性斑块,由于血流在溃疡内形成涡流,极易形成血栓,通过支架的压迫作用,使溃疡性斑块消失。
8.手术前如何准备?
手术前病人应由家属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手术前夜根据医嘱用药并充分休息,手术当天早晨应禁食,术前要排空尿液。9.术中感觉怎样?
造影过程中打造影剂时病人会感到头部或颈部发热等不适,但持续时间仅1-2秒钟,极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感。进行治疗(支架成形术)时可能有类似心绞痛发作的颈痛或胸痛感,这些是正常的,但一有这些感觉就应立即向医生说明。
10.术后应注意什么?
术后病人应多喝水以利造影剂排出,24小时内尽量不吃高蛋白饮食,尽量勿移动做手术的腿并自己注意观察穿刺压迫的地方有无血液渗出。术后务必遵医嘱服药,出院后根据医生的要求回院随访。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中区直、市直职工医疗及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定点医院,获“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国家级爱婴医院等称号。已成为区内外影响力较大的一所综合性医院。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思路,竭诚为广大病友提供优质、满意的医疗服务。
特色科室:
重点专科:
神经内科一区是广西民族医院的重点专科之一,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头痛病、眩晕病、颅内感染疾病(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病叠加征、多发性硬化、癫痫、酒精性脑病、周围神经病、神经变性病、肌肉疾病及神经遗传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中风诊断及治疗中,形成了规范的诊疗体系,把神经康复、介入及急诊与临床紧密结合,使脑卒中病人致残率明显降低。在脑血肿穿刺术、脑脊液置换术、脑梗塞超早期的静脉溶栓、脑梗塞超早期的动脉溶栓等方面有独到的治疗方法。成熟开展脑DSA及脑血管内支架植入术。通过系统规范治疗,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科室现有病床70张,设单人间、两人间、三人间、六人间,可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每间病房均配备有电视、电话、中央空调、冷暖气,环境整洁,是您养病治病的最佳场所。
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方法 第6篇
【摘要】目的:探讨经股动脉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血管内支架介入术的安全性和并发症以及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5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或支架置入术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影像学资料分析,总结出有效的护理方案,通过术前告知,心理疏导,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如体位、排尿功能训练,术后监测足背动脉、穿刺局部患肢制动等,加强术中、术后监测和护理,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通过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精心护理,观察患者每一个细微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给予恰当处理, 25 例患者中2例支架介入术患者由于血管严重狭窄支架无法到位而手术终止,其余病例均获手术成功。无1 例发生血栓及穿刺处血肿,无1 例发生意识加深,脑血管造影术成功率为100 %。结论:脑血管造影虽具有相对的安全性,但作为一种创伤性检查,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配合医生术前做好充足准备,术中与医生紧密配合,术后认真细致的护理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对提高检查的安全性,确保造影成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脑血管病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护理
脑血管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病占75%~85%,国内每年新增缺血性脑病的患者约150万人[1]。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血管痉挛、狭窄或闭塞,使血流中断而致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坏死,产生的脑功能障碍,并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惊厥、肢体瘫痪或失语等。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已有多种影像学诊断方法,但DSA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各级分支的大小、位置、形态和病变异常,具有MRI和MRA无法比拟的优越性[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的血管检查方法[3],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临床应用因其图像清晰、造影剂用量少,减少了由于大剂量造影剂引起的某些不良反应。造影剂可以直接在屏幕上显示颅内血管的管径、行程、形态与侧支循坏,是神经介入治疗的基础[4]],对判断脑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程度、范围、侧枝循环代偿情况及介入治疗、搭桥术等进一步治疗措施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5]因此极为方便临床诊断和治疗。近10年以来,这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6]。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是将导管经外周动脉选择性插入颈内、颈外动脉或椎动脉内造影的方法。经股动脉穿刺是全脑选择性造影的最佳途径。脑血管造影术对CT 与MR起的补充作用是可以显现出颅内病变的位置及其血液供应情况, 能够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是目前评价脑血管狭窄、闭塞、动脉瘤和选择治疗方案的唯一“金标准”[7]。同时也是介入治疗最终术前评价标准。因此良好的护理配合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功的因素之一。也是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的一项基础工作,现将我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5例DSA患者中,男17例,女8例,年龄40~82岁。1.2治疗方法 患者平卧位,在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经皮肤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血管鞘,,通过插入一根特制的导管插入股动脉腔内,在电视监护下选择性地插入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注射造影剂后拍片,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及性质,以协助诊断疾病,确定治疗和手术方法。DSA监视25例脑血管病患者,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或支架置入。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 术前告知和心理护理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虽然操作简单安全,但由于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手术,术中有一定的痛苦,难免产生顾虑和恐惧心理,易造成血压升高或脑血管痉挛,影响造影效果。因此,术前一天应与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履行告知义务,即可以使患者掌握相关医学知识,了解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又体现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尊重,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缓解不良精神状态。具体方法是由专人负责,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以及导管室的环境。与病人进行交谈评估其心理状况,部分病人紧张、恐惧,均为缺乏脑血管造影知识导致。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向病人讲解有关脑血管造影的检查方法、简要经过、安全和可靠性、检查中可能有什么感觉、应怎样配合。注意观察病人表情,如出现紧张、恐惧等问题时,及时指导病人放松,做深呼吸,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舒适的体位。在与病人交谈时,语言和蔼,语调亲切,目光柔和。在告知过程中,还要根据告知对象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认知能力乃至宗教信仰、性格类型以及心理状况等来确定告知的内容,针对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情况和心理状况,对手术部位、入路、手术时间、手术转归及术前准备情况、需要配合的方面、使用药物的作用,甚至怎样由病房到介入中心,由谁来陪同,给予有选择性的讲解,认真倾听患者的陈述和要求,了解其心理状态,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对介入治疗的预期,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客观分析介入治疗的预后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方法、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感觉、注意事项如伤口有异样感或热感增强等,一旦有这种情况出现,应立即报告医务人员。手术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可结合DSA介入成功的典型病例教会患者做到精神放松,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恐惧心理,增强患者的信心甚至可让邻室的DSA术患者现身说法,以取得其良好的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
2.1.2 术前体位训练 手术体位采取平卧位,造影时患者必须保持不动,否则会影响到成像的清晰度;术后术侧肢体应伸直制动24 h ,向患者讲述此卧位的重要性,必要时给予约束带约束术肢。练习床上排便,指导伸髋平卧24 h 翻身方法,教会患者术后咳嗽、排便时需用手紧压伤口,避免腹压增加,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2.1.3 术前充分训练排尿功能 术前讲解床上排尿训练对预防术后尿潴留的重要性, 由于术后患者需要肢体制动,术前排尿功能训练极为重要。训练前男性患者准备尿壶,女性患者准备女式便器,排便时应用屏风遮挡,保护患者的隐私,消除紧张心理。具体方法:患者在确定手术前24 h 开始进行排尿功能训练,当患者感到有尿意时,不要立即上卫生间,嘱其平卧在床上,放松腹部肌肉,护士协助放好尿壶,不要催促排尿,让其放松,如果30 min 未排尿,尿意明显,适当辅助物理刺激,如按摩、热敷下腹部或听流水声,同时可采取侧卧位,必须保持双下肢完全伸直。术前嘱患者排尿, 术后向患者解释多饮水, 以促进造影剂排泄, 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并可促进排尿反射。发生尿潴留时给予热敷按摩下腹部, 诱导排尿, 配合按摩三阴交、关元、中极、气海等穴位, 促进排尿反射, 无效时采取导尿术。
2.1.4 病情评估 全面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完善各种常规检查和辅助检查 如尿常规、血常规、心肌酶、肌钙蛋白、血型及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抗生素皮试,有心肺异常的患者还应行心脏超声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同时做头部 CT 扫描及详细的专科检查。2.1.5 术前准备
2.1.5.1 备皮
备皮范围严格按照手术要求上至肚脐,下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包括会阴部, 保持会阴、腹股沟、穿刺区域局部皮肤清洁,插管部位备皮。检查穿刺部位有无皮肤感染、破损等,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周围皮肤,以防损伤,有皮肤感染者暂缓造影。2.1.5.2 手术前1-2天进易消化的食物,术前禁食6 h ,禁饮4 h , 不禁药(降糖药和降糖针剂除外),防止术中出现呕吐。2.1.5.3 术前10 min 排净大小便,意识有障碍者术前留置导尿。2.1.5.4 术前3~5天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波立维,尼莫地平。术前30 min 肌注鲁米那100 mg。如患者紧张焦虑情绪较明显可给予安定5~10 mg 静注,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镇静,防止躁动影响操作过程和造影质量。
2.1.5.5 DSA 术前测量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双足皮肤温度, 以便术后对照。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
2.1.5.6 建立输液通道在插管的对侧肢体建立留置针通道,做碘过敏试验和抗生素皮试
2.1.6 物品准备 准备好造影所需的各种物品及药品,备好心电监护仪、注射泵,输液泵,氧气、吸痰器装置,各种解痉镇静剂、抗过敏等急救药品。2.2术中护理
2.2.1术中观察
因操作医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治疗和x线图象上,不能很好的观察病人,所以我们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心率心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控制血压在正常水平,血氧饱和度在98%以上,随时观察加压输液袋的液体情况。因在导管及导丝推送过程中及支架释放中可刺激颈动脉血管发生血管痉挛,造成脑缺血、缺氧,刺激颈动脉窦而致迷走神经兴奋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可能撕裂血管内膜和斑块使栓子脱落而发生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8],因此我们要做好严密观察并认真记录。
2.3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术后病人住监护室 24小时,持续心电监护,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变化,生命体征、瞳孔和意识的变化。
2.3.2 穿刺肢体护理 患者术后卧床休息24小时,术肢制动4~6小时,必要时用约束带适当约束术肢。注意观察局部有无出血、渗血、活动性出血,观察穿刺肢体的皮肤温度、颜色及血运,观察患者伤口弹力绷带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渗液,压迫器压迫伤口情况是否正确,测双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有力,双足皮肤温度是否相同。术后持续监测24小时,术后12小时内每30分钟/次,12小时后每1小时/次,并做好记录。密切观察下肢末梢血运情况,是及早发现股动脉栓塞及明确栓塞程度的依据。如出现穿刺部位膨隆、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能为局部血肿压迫动脉。患趾端苍白、小腿疼痛剧烈、皮温下降、感觉迟钝则提示有股动脉栓塞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2.3.3 生活护理 给患者创造整洁、舒适的环境,协助患者进食、大小便,做好口腔、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拍背、按摩,促进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防止发生褥疮。做好生活护理,保持穿剌部位的清洁卫生,防止穿刺点局部感染。术后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尽快排出,观察患者排尿情况,必要时给予导尿。对留置尿管者行膀胱冲洗、尿道口消毒,以防泌尿系感染。勿饮牛奶等产气食物,防胀气。无恶心呕吐者可进食,应嘱患者少量多餐。鼻饲者应合理搭配膳食,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患者48 h 后可下床活动,嘱患者勿剧烈活动。如出现剧烈头痛、头胀、恶心、呕吐、癫痫、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发生同侧颅内出血,应注意有无上述症状出现,如发现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遵循循序渐进、由轻到重,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的原则。
2.3.4 用药护理 为预防脑血管痉挛术后我科术后预防性地应用解除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3-5ml/h,应用注射泵,严格控制泵速,同时监测血压的变化,避免血压忽高高忽低,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拔鞘后给予低分子肝素 4000U皮下注射,2次/天,共7天, 为预防血栓术后常规口服阿斯匹林时应注意用药期间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大小便的颜色,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及牙龈有无出血,有无便血、血尿等。同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 天、改善微循环药物,高血压者辅以降压药及活血化淤药物。3.常见并发症
3.1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形成和假性动脉瘤 是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术中发生血肿多是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壁所致;术后发生的血肿除血管壁损伤外,可为拔管后压迫不当或因咳嗽、打喷嚏,过早下床行走等原因所致的缓发性出血所致。因此拔针后穿刺点要加压包 扎,以免血液外渗形成局部血肿。
3.2 血管内血栓形成 是介入性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栓塞以下的肢体温度降低,皮肤苍白,疼痛,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避免严重后果的关键,术后24小时内注意观察局部情况,避免过多活动。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3.3 血管痉挛 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这主要是由于介入材料、造影剂及术中的刺激引起的,导丝、导管反复穿刺血管或在血管腔内停留时间过长以及多次穿刺、导管过粗、血管本身有粥样硬化等病变均可引起,临床可表现为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和无力等神经症状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血栓形成。可按医嘱给予苯巴比妥钠肌肉注射,或泵注入尼莫地平以逐渐改善症状。
3.4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过度灌注综合征:这也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并发症[9],多见于有严重狭窄和伴有高血压的患者。由于狭窄动脉突然扩张使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引起过度灌注而导致严重的脑水肿,甚至颅内出血,临床可表现为头痛、头胀、恶心、呕吐、癫痫、意识障碍[1]。尽管患者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狭窄程度有不同,但有效控制血压均是预防的关键,应严密控制血压、心率并给予对症处理。3.5 脑出血 由于导管的机械刺激导致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而出血,或因情绪紧张导致血压突然升高血管破裂而引起。3.6脑梗死 由于术中血管壁斑块脱落或导管上血栓形成而出现,其表现与脑出血相似。
出院指导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虽然是一种比较新的治疗方法,但术后也有不少患者出现焦虑心理,担忧会不会再发生脑血管狭窄,故护士应在出院前多给患者讲成功病例以打消其顾虑。出院前责任护士还应根据每位患者的病因做好卫生宣教,使患者认识到积极治疗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重要性,并嘱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避免情绪激动,合理膳食,给予低盐低脂高纤维易消化清淡饮食,保证每日饮水量,劝其戒烟戒酒,保持大、小便通畅,常规服用抗凝药,向患者交代服药的目的,重要性及不良反应,避免间断不规律用药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服药期间如出现牙龈出血,皮肤有瘀点瘀斑,即来医院就诊。和定时监测血压变化,术后1个月来门诊复诊,出院后3-6个月来医院复查脑血管造影。讨论
近年来随着此项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逐渐得到了医务界和总多病人的认可,然而DSA作为一项有创检查,存在许多操作风险及许多并发症,因此对病人的心理有较大的影响,许多病人表现出紧张情绪,个别病人产生恐惧心理,以至于放弃造影手术,从而失去治疗机会[10],因此要求护士适应新技术的发展,熟悉检查的过程和必要性,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护士术前准备妥善、术中紧密配合、术后准确及时的观察病情及完善各项护理是分不开的,是减少并发症的有效保证。本组25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经过我们精心细致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总之,术前做好患者的全面评估、加强心理护理、重视行为指导及术前准备,术后加强观察和护理,可提高患者对手术的适应性,提高术后恢复速度,减少风险的发生率,确保造影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 殷勤.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7(10):946948.[2] 程敬亮,杨运俊,邓军,等.Moyamoya病CT、MRI和DSA的诊断价值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2006,41(3):538-540.[3]刘玉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20例临床应用的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86,20:66。
[4]贺树能.脑血管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与诊断[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4(1):26-29.[5] 栗占国.神经系统疾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2.[6] 肖书萍,王桂兰.介入治疗与护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2.[7]姜卫剑,王拥军,戴建平.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 [8]林秀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护理,护理研究,2003,17(9):1029-1030。
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方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