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精选14篇)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第1篇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开篇的作用一般包括以下几点:引起下文,统领全文,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渲染某种氛围等。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答题的一般模式:表现手法+简析+思想感情。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第2篇
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去去丁零①愁不绝,那堪客里还伤别。
若道客愁容易辍。除是朱颜,不共春销歇。一纸乡书和泪折,红闺此夜团圝月②。
【注】①丁零:古代民族名。汉时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②团圝(luán)月:圆月。
注释译文
①尽日三句:此系描写天山之景。惊风,狂风。嵯峨(cuō é),山势高大之貌。天山,在新疆境内。纳兰从未到过新疆,故此处是以天山代指塞外之山。这三句是说在这尽日狂风呼啸,极目望去,天山脚下木叶脱光,积雪盈丈,一片皑皑白色。
②去去:一步一步地远行,越走越远。丁零,古代民族名。汉时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史记匈奴列传》:“后北服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张守义正义:“已上五国在匈奴北。”司马贞索隐引《魏略》:“丁零在康居北,去匈奴庭接习水七千里。”此处是借指塞外极边之地。唐李涉《六叹》:“汉臣一没丁零塞,牧羊两过阴沙外,”
③若道三句:意思是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萎,现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又当如何呢?
④一纸二句:摺,同“折”。团圞(luán)月,圆月。这三句为设想之语,意思是写好书信,含着眼泪折起,而此时的友人(或说闺中的人)不也正孤独地对着团圞明月,怀念着我这远在天山的人么!
创作背景
由《瑶华集》题作“十月望日与经岩叔别”,由此推知这首词大约作于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十五日,时作者奉命“觇梭龙”。《与经生夜话》 率意元无咎,经心始自疑。昔人犹有恨,今我竟何期。客与齐书帙,人来问画师。若无心赏在,愁绝更从谁。公元1680年(康熙十九年)十二月下旬,清圣祖玄烨在郊游路上天色已晚,又正逢雨雪,一行人马趋至龙泉寺中,受到方丈等热情接待,并展纸求字,玄烨题“石鼓传声”墨宝,后刻在观石山,此事被记述在《昌平外志》中。性德为经纶 (字岩叔)题扇,以笔言情,作《龙泉寺书经岩叔扇》诗: “雨歇香台散晚霞,玉轮轻碾一泓沙。来春合向龙泉寺,方便风前检较花。”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代词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
【简析】
上片前三句描写边塞之景,这里整日狂风呼啸,木叶尽脱,极目望去,天山山势高峻,积雪盈丈,一片皑皑白色。上片后两句讲作者一步一步地远行,越走越远,都过了远在极边之地的丁零部落,离愁渐浓。下片前三句讲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谢。现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说明羁旅之愁无法消除。最后三句为设想之语,意思是写好书信,含着眼泪折起,而此时闺中的人正孤独地对着明月,怀念着“我”这远在天山的人。全词描写了一幅天涯羁旅、游子落拓的凄凉悲伤的景象。
赏析:
作为贵公子,又是皇帝的身边侍卫,可说是极尽荣耀,极其风光了,但是从作者笔下流露出来的情景看却与他的身份极不相称。这里所表现的.是一幅天涯羁旅、游子落拓的凄凉悲伤的意绪和景象。也有人认为《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是一首怀念妻子的情词,这从篇末的描写看,也是可以吻合的。不过赠别也好,情词也好,率露之语,温柔蕴藉,是其突出的特色。
纳兰落拓不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纳兰性德是个绝代的翩翩佳公子,才华横溢便不消说了,最为可贵的是他的至情至性。乾隆读了《红楼梦》,竟笑道为纳兰家事,足见其家的权势。不过纳兰和宝玉还是有所不同的,宝玉在脂粉堆中长大,行事都带着几分脂粉气,而纳兰却“工小令,精骑射”,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贵族子弟。纳兰学习汉族文化,于诗词创作之外、旁及琴、棋、书、画。他曾师从禹尚基、经岩叔等人学画,又结交了严绳孙、张纯修等画家为友,但由于其英年早逝,绘画技法不是十分娴熟,仍处于临摹阶段。
世人常以纳兰容若多愁,而以为他是个消极颓废的词人。现在那些所谓的后现代、思想前卫、欣赏品位超前的文人常给他冠以小资之名,其实文字的最高境界便是感染人,世人对美好的感情追求是千古一意的,感染人的也正是这美好的感情。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第3篇
说到纳兰家族, 不免从纳兰性德本人一首吊古部落词《满庭芳》说起。原词如下:
堠雪翻鸦, 河冰跃马, 惊风吹度龙堆。阴磷夜泣, 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 无人处, 那有村鸡?只应是, 金笳暗拍, 一样泪沾衣。须知今古事, 棋抨胜负, 繁复如斯。叹纷纷蛮触, 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 斜阳下, 断碣残碑。年华共, 混同江水, 流去几时回?
这首词是在其先祖叶赫部族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有感而作, “蛮触”直指当年叶赫部与建州部之间的鱼肉残杀。也暗示出叶赫纳拉氏与以努尔哈赤为首的爱新觉罗氏间源远流长的纠葛与关系。
一、纳兰的来源及历史上与爱新觉罗氏的纠葛
纳兰一族, 隶属满洲正黄旗, 却并非是纯粹的满族先世女真人血统。始祖蒙古人。本性土默特, 名叫胜根打喇汉, 后改姓纳喇, 移居叶赫河流域, 大概是今天的吉林省梨树县境内。也因为被称为“叶赫部”, 明朝时改译纳兰。
史书记载, 叶赫部跟建州部的渊源源于历史上多次的姻亲交好与不计其数的互相讨伐。目的无非是女真各部之间的强者之争。
《清史稿》有记载, 叶赫纳拉氏杨机奴女孟古格格嫁努尔哈赤为妻, 生八子皇太极。而皇太极有侧妃“叶赫纳拉氏, 子一, 硕塞”, 虽然不清楚成婚年月, 但至少说明皇太极也是叶赫纳拉氏家族的女婿。
据不完全统计, 叶赫纳拉氏家族五女嫁金国 (万历四十四年, 努尔哈赤建立金国政权, 史称后金) 皇室四人, 其中两人为金国首脑大汗, 两人是手握重兵、权势赫赫的贝勒。未留下明确记载者, 为数更多。反观叶赫纳拉氏家族的苏纳、顾三台等也娶了金国宗室之女为妻。
姻亲关系的背后掩盖不了两部之间的无休无止的硝烟战火, 万历四十七年 (1619年) 八月, 努尔哈赤亲自统率数万金兵征讨叶赫部, 并在此役后缢杀了可能威胁他金国统治的叶赫统领布扬古、金台石等人。叶赫部群龙无首, 先后投降了金国。自胜根打喇汉开始, 威震女真各部的叶赫部至此灭亡。
胜根打喇汉建立的叶赫部虽然覆灭, 但叶赫纳拉氏家族并未就此灭绝, 并延续着与金国乃至后来的大清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叶赫覆灭后, 皇太极的目光转移到自称统四十万众英主青吉思汗的“蒙古国” (实则蒙古察哈尔部) 。据传, 当时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的大福晋苏泰太后是原叶赫部贝勒金台石的孙女儿, 且为林丹汗死后察哈尔部的实际执政者,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到一块自汉代传到元朝的“传国玉玺”, 举世无双, 尊贵异常。经过亲弟弟南褚及金国多尔衮的多方劝降, 苏泰太后向皇太极献上了这块国之瑰宝, 表明察哈尔部彻底投附金国的决心, 为金国招抚蒙古各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自此以后, 据《满文旧档》中记载, 皇太极接见苏泰太后, 皆行至亲相待的抱见礼, 并大宴款待, 赏赐厚礼, 作为对苏泰太后支持他称帝的酬谢。翌年 (1636年) 四月, 皇太极便正式即帝位, 改元崇德, 定国号大清。以上种种均可作为叶赫纳拉氏与爱新觉罗氏间关系密切的佐证。
不难看出, 清朝的军国大权, 在很大程度上的确被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女婿、外孙们掌握, 成为清朝的重要支柱。但这一切都仅止于纳兰性德其父纳兰明珠出生以前。历史上的诸多纠缠决定了两个部族之间既互为支撑也少不了猜忌与防备。
二、纳兰明珠此人及对性德的影响
纳兰明珠, 纳兰性德之父。其祖姑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性德的母亲爱新觉罗氏又是努尔哈赤的嫡孙女、英亲王阿济格之女。累世的懿亲关系将两部间先祖的宿怨早已冲淡, 明珠在康熙时期再得重用。而明珠的思想德行, 对性德的生活创作都产生过重大影响。那么明珠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评论中大多毁多誉少。康熙帝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他“凤阁清才, 鸾台雅望。典章练达, 服勤匪懈于寅恭, 器识渊凝, 顾问时资于靖献。属在论思之地, 参机务之殷繁。每抒钦翼之忱, 佐经猷于密勿”评价之高, 绝无仅有。由此可见, 真实的明珠还是一个聪慧机警、勤慎敏达、才能卓越、功不可没的治世能臣。
终其一生, 其主要功绩有, 协助平叛、招降郑氏、展界开海、反击沙俄和与俄使谈判、改善满汉关系、减免赋税、举荐清官等诸多事迹。后因其结党营私, 势力膨胀, 党同伐异被罢黜官职。
抛开明珠在政治、仕途上的功过, 学术上, 他是一个受汉文化濡染很深, 兼通满汉语言文字而又有远见的满洲贵族。史载他“好书画, 凡其居处, 无不锦卷牙签, 充满庭宇。时人有比以邺架者, 亦一时之盛也”。自然希望他的长子懂诗书、步仕宦, 荣华富贵的同时也文采风流, 在文化方面甚至能够赶超汉人。因此他十分重视长子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吸收, 重视子弟的求师交友之道, 希望纳兰性德与汉人比肩, 为官为宦, 扬名声, 显父母, 光大门楣。而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 纳兰性德从小就接受了严格而良好的文武教育, 骑射技艺、四书五经无一不通。丁腹松正是对纳兰性德幼年时期影响最大的家庭教师。他教他除了儒家经典和八股文章外, 也杂学旁搜, 涉猎佛家和道家的著作。顺治九年, 又送往国子监, 学习孔孟之道治理国家, 稳定社会秩序等道理。后投在徐乾学门下, 更是深受其“博学于文”的主张和“明道”、“救世”的思想所影响, 这点从性德的《渌水亭杂识》不难发现。
性德的上进好学加之良好的教育熏陶, 康熙十二年 (1673年) , 纳兰性德自信满满的参加全国性举人会考, 轻松录取为贡士。但在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时候, “寒疾”突发, 无法继续“庭对”, 这对他而言是个不小的打击。他作七律《幸举礼闱以病未于廷试》以抒发抑郁心情:晓榻茶烟揽鬓丝, 万春园里误春期。谁知江上提名日, 虚拟兰成射策时。紫陌无游非隔面, 玉阶有梦镇愁眉。漳滨强对新红杏, 一夜东凤感旧知。----《通志堂集》卷四同时也表达了徐乾学对自己点拨的感激之情。康熙十五年 (1676年) , 性德补行殿试, 按其才能成绩本应选为庶吉士, 在翰林院继续深造, 却因为“天子用嘉”, 最终授为三等侍卫。
难怪性德会说“偶然间, 缁尘京国, 乌衣门第”, 将自己的出生比喻做“缁尘京国”, “勋戚”出身使他梦想成空, 一腔抱负断送在这“乌衣门第”, 他悲愤的呐喊“有酒唯浇赵州土, 谁会成生此意?”“青眼高歌俱未老, 向尊前, 拭尽英雄泪”“身世悠悠何足问, 冷笑置之而已。”壮志难酬, 还因此失去自由。从此以后, 宛若奴仆家丁, 处处体察皇帝意图行事, 像是套上金玉枷锁, 埋没了锦心绣肠, 豪情壮志, 只能学习胁肩谄笑, 阿谀奉承度日。完全找不到自身价值所在。这与性德追求攻读经史, 著书立说, 翘首青云, 搏击长空的想法差之何止千里!对于一个清高自许的年轻才子而言, 别人眼中皇帝身边的贴身宠儿却是个耻辱, 是个形同行尸走肉的奴仆!他的失望和愤慨是可以想象的。
此外, 性德在康熙帝身边伺候将近十年之久, 深刻体会何为“伴君如伴虎”, 虽然人人都对他说“非久且迁擢”、“有意将大用”、“行付以政事, 以展其中之所欲施”来宽慰他, 可是终其一生, 性德并未等来赏识重用的那一天。每日还是如履薄冰, 提心吊胆, 忧惧颓丧, 惶惶不可终日。
再有, 索额图与明珠两党之间的恶斗, 也给性德的心灵抹上消之不去的阴影。反映在他作品里的比比皆是。“须知今古事, 棋抨胜负, 繁复如斯” (《满庭芳》) , “荣华及三春, 常恐秋节至” (《拟古四十首》之一) “回顾何茫茫, 凝思失昏晓” (《拟古四十首》之二) 等诗句俱可言表。充分体现出他焦虑、忧惧的心境。位极人臣、荣华富贵又怎样, 在森严的封建体制下, 再是官声赫赫的当朝宰相, 也不过是皇帝手里喜怒间便可随意扔掉的棋子, 群臣之间的明争暗斗更是随时可以巧妙的借皇帝之手将政敌除掉, 没有公平, 没有对错, 没有申辩的机会, 更不可能从头再来。命运从来都不在自己手里, 它无情又吊诡的玩弄着你, 你别无选择, 只能踉跄向前。
三、纳兰性德的爱情及其伴侣
纳兰性德的情感归宿, 是很多纳兰迷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有记载的为嫡妻卢氏、续弦官氏、侧室颜氏三人。而传说中的“入宫表妹”及江南才女沈宛也时常在性德诗词间若隐若现, 让人难窥其里。
卢氏, “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兴祖之女, 赠淑人, 先君卒。” (徐乾学《纳兰君墓志铭》) 。身世之外, 再来看性德对她的评价。“谢娘别后谁能惜?” (《采桑子》) , “自是多情便多絮, 随风直到谢娘家” (《柳枝词》) , “谢家庭院残更立” (《采桑子》) , “林下荒台道韫家, 生怜玉骨委尘沙” (《山花子》) 等, 谢道韫是东晋才女, 著名的女诗人, 政治家谢安的侄女, 书法家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 以聪慧才辩著称。性德把卢氏比作谢道韫, 卢家比作谢家。可见卢氏不但貌美如花, 还是个蕙质兰心, 饱读诗书, 博雅温婉的女子。可惜, 红颜薄命, 早早的香消玉殒。这个曾经和自己朝朝暮暮、耳鬓厮磨、知寒问暖、山盟海誓的解语花就这么离开了自己, 留下他一人和他满腔的相思。
官氏, 何许人也?据《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中推断, 官氏来源“瓜尔佳氏”, 简称官氏。出生自一个权势显赫的满族家族。其父是性德作侍卫时的顶头上司颇尔喷, 一等公爵, 出任内大臣、光禄大夫、少保。瓜尔佳氏在朝任职者多达六百余人。足可见其家族实力。这一段权贵结合的婚姻由明珠、颇尔喷一手促成。官氏出生王公之家, 任性娇惯, 与性德并不恩爱投契。这段婚姻不但没给性德带来安慰与快乐, 反而徒添许多烦恼。
颜氏, 由于娘家家门寒微, 已无可查。
说起“入宫表妹”, 民间有不少版本臆测。但始终没有任何记述, 甚至蛛丝马迹发现其人所在。有人甚至猜测, 《红楼梦》乃明珠家事, 性德才情与贾宝玉有太多相仿, 以致推演出他所恋之女入宫之说。
此说出自一篇无名氏的《赁庑笔记》:“纳兰容若暮一女, 绝色也, 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 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 誓必一见, 了此夙因。会遭国丧, 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 容若贿通喇嘛, 披袈裟, 居然入宫, 果得彼姝一见。而宫禁森严, 竟不能通一语, 怅然而出。故书中林黛玉之称潇湘妃子, 乃系事实。否则黛玉未嫁, 而诗社遽以妃子题名, 以作者心思之周密, 不应疏忽乃尔。”自此, 此说甚嚣尘上, 被添油加醋, 失了原本模样。事实究竟如何?“茫茫碧落, 天上人间情一诺。银汉难通, 稳耐风波愿始从”中的“碧落”隐语真是宫闱?“天上”“银汉”真的意指帝王所居?我更相信此女最终入了空门。具有丰富佛学道教学识的性德眼中的“天上”不是皇宫, 而是天道之上, 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上, 所指遁入空门之人。
沈宛, 表字御蝉, 江南乌程人, 著有《选梦词》, 清初著名的女词人。性德与官氏感情不和, 遇上容貌色相、品德才情兼备的才女沈宛, 无疑陷入了爱恋。无奈性德与沈宛民族不同, 社会地位悬殊, 加之正处严厉禁止满汉通婚之时, 注定了这会是一场悲剧。民族、门第、偏见、流俗像几座大山压在他们身上,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 爱情像蝴蝶一样缤纷而来, 乍然而至, 留给他们一个惊艳的背影。可是美丽的蝴蝶是如此的孱弱, 怎么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凌迟。“昨夜个人曾有约, 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 人静鼠窥灯。原是瞿塘风间阻, 错教人恨无情。小阑干外寂无声, 几回断肠处, 风动护花铃。” (《临江仙》) 这是性德跟沈宛留下的离别之作。
他们分手了。性德还是没有勇气冲破封建势力的藩篱, 只能一边忍受着沈宛的悲与怨, 一边在千山万水之外思念爱人、忍受孤独。
性德的多情和软弱, 是他从小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使然。他努力过、挣扎过, 可是面对攻讦讥议, 封建旧势力的迫害, 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和屈服。也正是因为这种种的郁结, 让他抑郁成疾, 带着对人世的无限厌倦和心灰意冷, 在人生的第三十一个年头孑然而去。
纳兰性德, 清初学人的一朵奇葩。他在文学诗词上的造诣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成为国学精粹的一部分。他的风骨柔情让我们倾慕向往。他跟卢氏、沈宛之间的爱情更是令人动容惋惜。历史的长河里, 富贵只是云烟, 而那些精神财富的力量才能跨越世纪之远, 永久的影响着后世之人。
参考文献
[1]、《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
[2]、《清史稿》
[3]、《满文旧档》
[4]、《渌水亭杂识》
[5]、《通志堂集》
[6]、《赁庑笔记》
[7]、《纳兰君墓志铭》
略论纳兰性德 第4篇
纳兰性德是权倾一世的名门子弟,父亲是康熙时的宰相。纳兰氏属正黄旗,即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氏之一。
纳兰性德天质聪颖,有过目不忘之誉。十九岁准备参加会试,因病未果。他的知识面甚广,通晓天文、地理、历史、禅学、音乐、文学,尤为擅长诗词,而他的词更优为诗。不论诗或词,其风格和旨意都与他的身世相悖,这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
他除文学造诣之外兼精骑射,被康熙授予三等侍卫,旋又升为二等,再晋一等侍卫,甚得康熙赏识,常伴康熙唱和诗词。像他这样少年得志的宦海仕人,按通常而言应该是热衷于仕途。可是纳兰性德志向却完全相反,他对功名仕途淡泊尤甚。他在词作中,除盈溢清丽隽茂文藻之外,流露悲观厌倦之情不鲜。
历史上仕人,作哀悯文章、诗词者亦不少见,那都是仕途挫折后有泻发,一旦官复原职,又会留恋宦海;即使偶然还有一些倦宦之作,无非是点缀之墨,曲志所为。
权欲的诱力是非常巨大的,像号称“绣虎”的曹子建,为争立魏太子也曾结党为谋;被世人尊为诗仙的李白,欲挤宦海不惜用尽媚词高抬韩荆州。纳兰性德虽然因沈宛的事心灵有所伤感,但毕竟不及陆放翁与唐婉的事剌伤殊甚,再加上纳兰性德仕途上的景运远远胜于放翁,绝不可能由于沈宛伤感使他厌倦宦海至此。那么他究竟是什么原因以致淡仕倦宦?
高官厚禄、黄金锦襜只不过能荣身耀祖。文学则堪陶冶神绪、逸雅灵台。倘若有谁邃深品尝到文学风味的,他自然会摆脱高官厚禄、黄金锦襜的诱力。当然,品尝到文学风味的人,还得视他领略的程度,所以我加以深邃二字。
由此可见,纳兰性德的全身细胞,都是文学细胞,高官厚禄、黄金锦襜是无法窜入他的灵魂的。他可谓是真正文学之士。像他这样文学风骨,青史罕见,或许是独具无偶。
因他倾倒文学,所以他的文学造诣会有如此硕果。至于他会陶醉文学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他看破王朝沉浮,宦海风波,权势兴衰,这一系列可怕变幻。
王国维对纳兰性德词的造诣,评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以我看来未曾确切。他不仅文辞清新别致,凡状物,画形入髓;凡言志,抒衷见腑,可谓异常深邃。
就拿他借“水”发挥一事,即堪以管窥豹:水确系所有生命之源,它除滋润万物,供生灵得以生存之外,还令人感到它和霭叮亲,清沏无隐,展现出坦荡器宇;可是它又是以柔兼刚,其猛志坚毅不屈。论其刚柔兼备,适如君子之德。水在纳兰性德笔下,剖释无遗,无谁堪匹。同时以水比喻自己,亦甚得当。
他在词作中遣辞造句,词语配搭,确实仃独剑之处,如他在《菩萨词蛮》中写的:“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不仅艺术高超,且非常哲理。不论是什么被,倘若是夜气凛冽,总会使被御寒乏力,令人埋怨被太薄;灯花是膏烛燃肠的结果,拿灯花与泪组合,其凄切倍添,哀愈加;再以轻尘在玉琴,有力地阐述了无处不伤心,说明连弹琴,也表现出倦尘情、厌世泽,将哀怨衬托得更上层楼。这一来,一加一就不是二了,则具有数外之数,言外之言,可谓达到四两吊千斤之功。文学(自然包括词作)与任何事物一样,既有其他事物的某些共性,也有它自己的独特个性。文学的特点是清丽、逸雅、不俗。当然说文学是清丽、逸雅、不俗,不是指所有的文学作品,而是文学本身应具有的特点。相反,有许多文学作品是不具备这些特点的。严格地说,有些所谓文学作品只不过是滥竽充数,对文学实质而言,远未触边。
纳兰性德他的神情,已经完全融于文学内涵,所以他的词作也就具有清丽、逸雅之特点。任何事物都有诱惑力和吸引力,但这种诱惑力与吸引力对某个具体人来说,收效是不同的。凡是方寸多念,如留意富贵、想往仕途诸多婪欲者,其文学诱惑力和吸引力对其影响则是微不足道。虽然这些人也挥翰泼墨,其实质乃是隔靴搔痒,功不如愿,意境浅俗。
神情真正完全融于文学的人诚是凤毛麟角,一个时代,或鲜有其人,或乌有其人。像纳兰性德这样逡深造诣词作,为数无多!
纳兰性德巧妙用词,诚非寻常人想像力所及。如《天仙子·渌水亭秋夜》写的:“好天良夜酒盈樽,心自醉,愁难睡……”照平常来说:既已心醉,也就易睡,可是他却用愁难睡,极力地突出了愁魔压倒酒兵。这样的造句,形似逆理,实则更理。顾古今词作,诚属罕见。
他的笔下另一个特点:用词易懂,寓意深沉。他在《浣溪沙》有这样两句话:“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又如在另一首《菩萨蛮》中写的“西风呜络纬,不许愁人睡。” 写得非常哲理。
再顾对儿女情写照,如《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中写道:“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这里不仅以设问与自答,交代清楚心结,倾吐了挚情哀怨,恸惜逝者黄泉孤独无倚,同时在用词上收到先后还回达意之功。
论及纳兰性德为何会词强于诗?以我剖析,是同他的先天资质和后天条件有关。通常人的人脑皮层,约有140亿个各种功能的神经细胞,凡是凹沟比较深的人,自然神经细胞就比通常的人多,这就会加强了思维力、推理力。纳兰性德这样聪颖过人,他的大脑皮层肯定深于一般人。再加上他出身于将相门第,书香家室,其见闻、教育对他的熏陶,也优于一般人。他厌倦风尘、淡泊名利,是由于自身的知识,品尝到前人、他人的沉浮,体会了尘泽风云无常所至。他在词作中流露出来的哀怨悯怅,与李煜的哀悯基质不同。李煜因为金陵被宋军攻破后被迫出降,原来的江山人主沦为囚虏,是自身沧桑的结果,其哀发于心源神髓。而纳兰性德是凭知识品尝到前人、他人沉浮所致,所以他的哀悯忧怨中仍可以找到一些潇洒迹象的文字:如他在《南楼令·塞外重九》中,尽管前面写了许多低调的句子,最后他还是以“偏想出,旧风流”来收尾。由此可见他虽然哀悯忧怨殊甚,但未曾潇洒夷灭殆尽。虽有家庭干预导致他与沈宛的婚姻悲剧,虽有卢氏夫人早逝对他的打击,但毕竟他还有许多因素(尚有宫氏、颜氏相伴,身仍居职,其朋辈交往,文学爱好)可以减弱幽深哀怨,不致精神完全崩溃。
概因他的人生遭际和知悉人生无趣,构成心绪复杂,思维交叉。如要借文学表达自己这种心结,词好于诗;诗的句式和字数非常整齐,对天表达长声短叹、扬哀吐怨须要起伏顿挫,诸多词牌中可以找到利于自己抒吐的词牌,借其字数长短,平仄声互韵达到目的。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第5篇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是他极具感染力的一首悼亡词。词作抒发了他的妻子卢氏去世后独处所产生的孤独而凄婉的凄清之感,表达了对妻子卢氏无尽的思念之情。全词如下: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珏。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词作的上片是说自己要爱惜天上的月,实际上是以月喻人,表现了对爱妻卢氏的爱。词作开始写道:“辛苦最怜天上月。”首先,从语法来说,这是一个倒装句,当然,在诗词中,倒装句也许是出于表达的需要,形成陌生化的语言,或者诗音律的需要而形成的。比如,杜甫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首》之八)即是也。
这一句的常式句就是“最怜天上辛苦月”。意思是说,(我)最怜爱天上那轮辛苦的月亮。怎么说“辛苦月”?为什么要怜惜呢?接着词人写道:“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珏。”。“昔”即“夕”,泛指夜晚、晚上。苏轼《水调歌头》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句子,其中“夕”也就是夜晚。“环”是一种圆形的玉器。
“珏”是一种半环形的玉器,这里用来分别比喻“满月”和“缺月”两种不同的形状。“昔昔”叠词,即天天之意。这两句是说:在一个月中,月亮圆缺变幻,周而复始,只有一天里才是浑圆无缺的,而其余的日子都是不圆满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说“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里,月的辛苦是周而复始的变化,(我的)怜惜是因为月亮难以圆满。
所以,纳兰写道:“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月轮”泛指月亮。“皎洁”形容月光明亮洁白。“若似”即如果像、假如像。前一句的意思是说,如果天上的月亮长久像这样明亮洁白。那么,你又怎样?因而词人写道:“不辞冰雪为卿热。”“不辞”即乐意去干,不辞让或不推辞。
“卿”古代夫妻互称。后一句意出《世说新语》中《惑溺》里的典故。这个故事这样的:“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以是获讥于世。”意思是说,荀奉倩(荀粲)和妻子的感情很深,冬天妻子发高烧,荀奉倩就到院子里把自己冻冷,然后回到屋子,用自己的身体贴着妻子的身体,给她退烧。
妻子去世后,荀奉倩没过多久也死了,因此受到世人的嘲笑。这个典故后世之人常用来表现夫妻恩爱,或者不离不弃之情。其中,一个“卿”字,不但将月拟人化,赋予月以深情,而且暗示了情感抒发的对象。
希望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处境却总是残酷的。即使“不辞冰雪为卿热”,也无法挽回分离的现实。所以,词人在下片情感更进了一层。首先写道:“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尘缘”即尘世的`情缘。“说”即指燕子细语。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无可奈何,尘世姻缘已断,而燕子依然踩在帘钩上,喃喃说着什么。
词人睹物思人,此时真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代晏殊《浣溪沙》)的伤感,更有“物是人非事事休”(宋代李清照《武陵春》)的怅惘。为此,词人最后写道:“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唱罢秋坟”化用了李贺《秋来》的意蕴。《秋来》是这样的:“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可以说,这里表现了对自己所爱的人所具有的一片痴心。
在纳兰词中,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你(指妻子卢氏)的坟前,即使唱完了挽歌,也无法消除对你无尽的情感,我甚至想与你的亡魂双双化为蝴蝶,在美好的花丛中翩翩双飞。从情感上说,词人把情感由“不辞冰雪为卿热”推进到“唱罢秋坟”,最终推进到“双栖蝶”。这种手法,在中国的文学比比皆是。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表现的是一种忠贞不渝的爱情。李白在《长干行》中也写道:“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表现的是对爱人的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的结尾,不但表现出词人对妻子的情思难断,而且更加强调了词人悲痛与伤感。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第6篇
(1)词的上片的前三句描写了整日狂风呼啸、木叶脱光、天山耸立、白雪皑皑的边塞之景。(2分)其作用:渲染一种苍凉的氛围,为后文抒情做铺垫。(2分)
(2) ①间接抒情(或借想象情景抒情):运用假设情景类比(或比较、对比、叙议抒情等),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萎。借用朱颜无法常在,来表达自己的羁旅愁苦无法消除之意;(2分)②反客为主(或主客移位、运用想象、移情于彼等)手法,设想闺中人望月思念自己,表达自己对闺中人的思念之情。(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第7篇
上片前三句描写边塞之景,这里整日狂风呼啸,木叶尽脱,极目望去,天山山势高峻,积雪盈丈,一片皑皑白色。上片后两句讲作者一步一步地远行,越走越远,都过了远在极边之地的丁零部落,离愁渐浓。下片前三句讲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谢。现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说明羁旅之愁无法消除。最后三句为设想之语,意思是写好书信,含着眼泪折起,而此时闺中的人正孤独地对着明月,怀念着“我”这远在天山的人。全词描写了一幅天涯羁旅、游子落拓的凄凉悲伤的景象。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第8篇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元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1.前三句借助刻画诗人形象来抒发感情。作者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简要分析“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3.赏析首句“又到绿杨曾折处”中“又”字的妙处。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第9篇
2.答案示例:诗人用“不恨”、“只恨”形成对举(对比),来突出“西风吹梦成今古”给诗人带来的痛苦。
3.“又”说明离家不止一次,又与后面的“曾”相照应,说明这是旧地重游。曾经在这里与亲友折柳送别,现在旅途中又经过此地,往日分别的情景自然如在眼前重现,心头不觉涌上一番愁绪。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第10篇
忆江南 衔泥燕
唐牛娇
忆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
蝶恋花①
(清)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②如环,昔昔都成块③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注】 ①蝶恋花:这首词是纳兰性德悼念亡妻马氏所作。 ②昔:同“夕”。 ③块:有缺口的玉壁。
(1)两首词都写到相同的意象“燕”,表达的.含义有何不同? ( 4 分
(2)《蝶恋花 》上片借月亮为喻,意蕴丰富,试作简要分析。( 4 分)
参考答案
( 1)第一首词中燕子得主人的怜爱,是幸福爱情的象征,用以表达作者的自伤之情; ( 2 分)第二首词中燕子在帘间呢喃,反衬人去楼空,未亡人的孤寂,用以表达作者的悼亡之情。( 2 分)
纳兰性德诗词 第11篇
纳兰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1)概括词中诗人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3分)
(2)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3)赏析“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一句。(2分)
(1)【答案解析】诗人设宴送别友人,内心凄苦,(1分)把酒劝君,明知无法挽留朋友,只有祝愿友人一路顺风,欣赏沿途的风土人情,(1分),通过景物烘托和人物的动作、心理刻画了一个珍重友情,不忍分别的诗人形象。
(2)【答案解析】作者用清笳杵刀尺、蒹葭浦这些意象(1分)描绘出的一幅寒意沉沉,萧瑟清冷的画面(1分),表达心中凄苦的离情。(1分)
纳兰性德诗词 第12篇
那一日散花楼前,他为他设宴饯行。城上闻笳声,城下听砧杵。凄凄复凄凄,声音起伏叠合又夹击,真是好个寒凉还生悲切。秋天逢离别,是怎样的心意苦楚呢,更哪堪这秋已暮,天又暮,刀尺催寒衣,冷风吹蒹葭。
清笳,是指凄清的胡笳声。南朝谢朓《从戎曲》中“寥戾清笳转,萧条边马烦”的凄戾寒萧,陆游也写有“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的魂梦离索,明代何景明的《雨夜》,写的更是静寂孤寒,秋声四起:“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笳,这种来自异域的乐器,它的声音悲怆辽远像大漠的彻骨荒芜,又好似幽幽无底深井荡起的寒意,不可捉摸。这些,通常都与秋寒,离愁,羁旅等冷色意象相关相连,故古人填写一纸凄凉意,清笳历来就是座上宾。杵,即捣衣的棒槌,容若在词中多次用到,这个意境亦是很受文人青睐。那种一下一下颇有节奏的“笃笃”捣衣之声,多为妇人进行在黄昏暮色里,一如催归的切切呼唤,喊疼了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此情此景,怎不令送客的容若黯然伤神而“心偏苦”呢。
关于刀尺,乃缝制衣服的工具,刀尺又催,应为赶制寒衣之意。秋天将尽,严冬欲临,正是赶制御寒衣物的时候。蒹葭浦,即生长有芦荻的水湄。蒹葭是从《诗经》里走出来的,但凡沾染上一星半点儿,就足够能让人想到飞絮照水的霜霜苍苍茫茫了。
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过一组相望长安的《秋兴》诗,诗风苍健磅礴,以秋景秋愁贯穿,而感叹国家兴衰,身世蹉跎。其中就不乏“刀尺”、“暮砧”、“悲笳”、“荻花”之类的意象,如“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是时张见阳赴任之处,才经历战火还尚未恢复,于此,容若的离别情意,依依不舍之余更添了几分身世的蹉跎飘零之感。
容若他写,把酒留君君不住。李太白说,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那样的豪情天纵,是可以将离愁别意斟入杯中,一饮而尽后而相视长笑的。此时京师江华,所隔又岂止千里呢。心偏苦,留不住。距离,隔断了目光,牵念却愈加绵长。秋瑟瑟,寒云遮。君行处,暮霭沉沉,烟波远。自此后,自此后,千山万水访君难。
黄茅山店,指的是荒村野店。北宋苏庠有一首《鹧鸪天》,写的就是客途别恨与怀人之情。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荒野岑岑,秋愁叶叶,层层复叠叠,不等闲。“行宿黄茅山店路”与“夕阳村社迎神鼓”这两句,是容若由眼前的饯别之情而想象张见阳在路途之景。关于村社。古时每年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是为秋社日,一般在秋分前后的农家秋收完毕之时,村村寨寨会立社设坛祭祀土地诸神。相传这样的日子在乡村非常隆重,杀猪宰羊,锣鼓喧天。神鼓,应是村社祭祀时的一种民俗鼓乐。
纳兰性德诗词 第13篇
为君翻了纳兰词,几度泪双垂。凉风不胜,萧萧碧树,怎诉梦相思?
寒蝉悲夏人独醉,知耆卿愁丝。不复往昔,渝州梦碎,只是怕情痴。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长相思 作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
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莫恨流年似水,恨消残蝶粉。
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粉香看又别,空剩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
我是人间惆怅客 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纳兰性德简介 第14篇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破格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编辑一处,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