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慢性病患病率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慢性病患病率范文(精选8篇)

慢性病患病率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抽样方法和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法,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将浙江省所有地级市分为好、中、差等三个层次, 从每个层次中随机抽取1个地级市, 每个地级市按城市和农村, 随机抽取1个区和1个县, 共计抽取6个区/县作为研究现场进行调查, 调查以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主要研究对象。于2012年9 -10月实施现场调查, 共调查老年人901人, 收回有效问卷853份, 问卷回收率94.7%。

1.2调查工具

基于RE-AIM框架[1]设计统一问卷, 内容包括老年人相关人口学资料、慢性病患病情况、就诊选择情况、卫生服务需求利用情况、满意度等。RE-AIM模型作为一 个较成熟 的系统评 价体系, 包括涉及 面 (Reach) 、效果 (Effectiveness) 、开展情况 (Adoption) 、 实施情况 (Implementation) 、持续性 (Maintenance) 等五个维度, 在国外多用于社区健康促进项目的评价、公共卫生政策的评价以及案例研究。本文针对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实施情况, 选取老年人慢性病及其影响因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分析各个涉及面对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

1.3调查方法

课题组制订研究方案, 组织调查者进行现场调查相关培训, 以保证调查质量。课题组与各样本地区的卫生部门协调后,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前往样本地区, 实地走访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慢性病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脑卒中 、前列腺增生、骨关节疾病、骨质增生和帕金森氏病等, 疾病诊断依据既往医院病例记录及其临床表现。

1.4质量控制

4名课题组成员经培训合格后担任现场调查人员负责对被调查者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双人双遍录入, 对错误进行及时核实改正。问卷录入完毕之后, 抽取5%的问卷进行复查, 复查一致率达95%以上。

1.5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进行χ2检验、双变量相关性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人口社会学特征

本次研究共调查老年人901名, 收回有效问卷853份, 其中男性占51.2%, 女性占48.8%;48.9%为60~69岁老年人, 80岁以上老年人占17.2%;老年人群的在婚比例高 (75.8%) 而文化程度较低, 43.6%的被调查者文化程度为小学, 男性文化程度高于女性 (χ2=94.075, P=0.000) ;被调查老年人中与配偶一起居住的占61.3%, 23.7%的老年人与子女一起居住, 男性与女性居住状况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 (χ2=45.526, P=0.000) 。

2.2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

853位老年人中, 86.0%的老年人患有至少1种慢性病, 仅14.0%的老年人未患慢性病;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患慢性病概率达到89.1%,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88, P= 0.031) ;男性与女性患慢性病的概率分别为44.0%和42.1%, 性别与患慢性病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居住状况不同的老年人患慢性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971, P=0.016) 。拥有离退休公费医保的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 占91.6%, 调查中未发现老年人使用商业保险或自费医疗, 不同医疗保障形式的老年人患慢性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38, P= 0.02) ;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与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2.3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患病率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1。

2.3.1高血压

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57.90%, 为患病率最高疾病。以老年人是否患有高血压 (0=否, 1=是) 为因变量, 以地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疗保险情况、健康满意度、是否吸烟、是否饮酒、自我保健方式、是否锻炼以及是否参与社会工作共11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地区 (OR=1.104) 、年龄 (OR=0.795) 、医疗保险类型 (OR=1.346) 、对自身健康的满意度 (OR=1.213) 、是否吸烟 (OR=0.680) 、是否饮酒 (OR=0.717) 、是否进行体育锻炼 (OR=1.582) 是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2.3.2糖尿病

老年人患有糖尿病的比例为12.50%。调查结果表明, 地区 (OR=1.191) 、性别 (OR=1.994) 、文化程度 (OR=0.759) 、医疗保险类型 (OR=1.601) 、对自身健康的满意度 (OR=1.447) 、是否饮酒 (OR=0.491) 、不同自我保健方式 (OR=0.791) 、是否进行体育锻炼 (OR=1.701) 是老年人患有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2.3.3冠心病

冠心病为老年人慢性病中常见疾病, 患病率达11.30%。其中, 年龄 (OR=0.480) 以及对自身健康的满意度 (OR=1.696) 为主要影响因素。

2.3.4慢性支气管炎

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的慢病率为10.80%。年龄 (OR=0.635) 、性别 (OR=0.332) 、对自身健康的满意度 (OR=1.519) 、是否进行体育锻炼 (OR=0.605) 、是否参与社会工作 (OR=0.522) 是老年人患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响因素。

3讨论

本研究显示浙江省老年人慢病患病率为86.0%, 与2011年锦州市[2]以及克拉玛依市[3]的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基本相同, 较福州市 (89.41%) [4]及北京市 (91.7%) [5]低, 但高于2010年长春市 (77.14%) [6]及苏州市 (83.1%) [7]。慢性病作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疾病负担和卫生服务需要量的重要指标之一[8], 其影响因素需要得到重视, 调查表明年龄与慢性病患病率之间有显著差异, 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达到89.1%, 年龄增长带来生理功能的衰退, 身体机能的下降, 慢性病并发症的出现, 使慢性病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9]。 医疗保障形式与慢性病患病率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调查显示拥有离退休公费医保的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 占91.6%, 未发现老年人使用商业保险或自费医疗, 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其生命质量的提高。但同时, 慢性病患病率的增高, 加重医疗费用负担, 实行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刻不容缓。

对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及其居住状况的分析中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联系 (χ2=13.971, P=0.0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老龄化问题的加重, “空巢老人”的现象越来越引人关注。调查表明, 与子女、孙辈居住的老人身体健康程度高于与配偶居住或独居的老人, 所以在给予生理关怀的同时, 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同样需要关注。

对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 在不同地区, 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明显不同, 这与地区经济及各地不同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有较大关联[10]。不同年龄阶层, 在高血压[11]、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这三类疾病的患病情况具有显著差异, 老年人的各个器官伴随年龄的增加,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老, 血管内代谢垃圾堆积, 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的频发。环境的污染,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加重气管及支气管粘膜的压力, 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率达到10.80%。医疗保险的不同、是否吸烟、是否饮酒与高血压、糖尿病有一定的关系。除冠心病外的3种慢性疾病与老年人日常是否锻炼之间也有直接联系。而对于这4种疾病而言, 老年人在患有这些疾病时, 对自身健康的满意度明显下降, 说明老年人对自身健康有一定的认识, 并能做出相关的判断。

慢性病患病率 第2篇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沈阳110000)(遼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辽宁沈阳110000)【中图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17-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使得慢性病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1]。其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几种常见的慢性病可导致全身各脏器产生严重并发症,其病死率、致残率很高,且发病年轻化,而且慢性病昂贵的医疗费用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为制定合理措施,有效控制慢性病,本文对辽宁省 1995、2000、2005 和 2010 年卫生服务调查有关慢性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按照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设计方案,经多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分别于 1995、2000、2005、2010 确定 3 个县和 1 个区的 20 个乡镇( 街道) 的 40 个行政村( 居委会) ,每个行政村( 居委会) 随机抽取 60 户。1995、2000、2005、2010 年调查人口总数依次是 8 605、8 530、8 114、7 596 人。1.2 方法与内容 按照"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表"有关慢性病内容进行调查,包括人口学特征,慢性病患病情况等。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入户调查,调查人员调查的一致性达95%以上,调查完成率为 99%,调查对象的本人回答率为87.5% ,质量控制按 5% 的比例抽样复合,结果的一致性为 99% 。1.3 慢性病判定 慢性病患者: 是指调查前 6 个月内有经过医生诊断的慢性病发作,包括 6 个月内新发的患者、6 个月以前已诊断有慢性病并在调查的前 6 个月内时有发作并采取了如服药、理疗等治疗措施的患者。慢性病患病率定义: 是调查前 6个月内慢性病患病例数( 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患有一种或多种疾病,在调查时最多填写 3 种) 与调查总人数之比。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 Epidata 3.2 建立数据库,采取 2 次录入的方式录入数据,检查无误后应用 SPSS 18.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1995 至 2010 年 4 次共调查居民 32 845 名,总患病 5 142 例,总患病率为 15.66%。通过 4次调查可以看出辽宁省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以 1995 年最高为17.52% ,从 2000 年到 2010 年呈上升趋势。1995 至 2010 年辽宁省农村居民总体慢性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从1995 年的 14.27% 上升到 2010 年的 15.32%,城市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趋势与城乡合计的慢性病患病率趋势基本相同。可以看出无论是城乡合计、城市还有农村 4 个调查年份的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全省 =135.84,P <0.01; χ2农村 =104.22,P <0.01; χ2城市 =41.35,P <0.01) 。见表1。表 1 1995 至 2010 年辽宁省城乡居民慢性病情况2.2 城乡居民患慢性病的种类 比较 1995 至 2010 年的数据发现,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均有明显升高,这些慢性病已经成为城乡居民常见病和多发病。相反,急慢性肠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患病率下降。城乡比较,城市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病率都高于农村。2.3 慢性病的性别差异 4个年份的男、女性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男性 = 58.11,P <0.01; χ2女性 = 80.61,P<0.01) ,而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患病率。见表2。表 2 不同性别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3 讨论2005 年辽宁省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 15.92% ,略高于同期全国水平 15.11%[2],其中城市居民患病率 25.87% 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 23.96%) ,而农村居民患病率 13.14% 也略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12.05%) 。3.1 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2005 年居民总的慢性病患病率 为 15.92% ,低于辽宁省( 27.49%)[3]浙江省( 17.77%)[4]、上海市( 30.52%)[5]和新疆( 37.08%)[6]。2005 年城乡比较,辽宁省城市居民患病率为25.87% ,农村居民患病率 13.14% ,相比较浙江省城市居民患病率 29.07%,农村居民患病率 15.66%[4],辽宁省城市居民患病率 28.57%,农村居民患病率 25.94%[3],可以看出,辽宁省城市和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均低于浙江省和辽宁省的患病率。而 2000 年城乡比较,辽宁省城市居民患病率为20.30%,辽宁省农村 9.69%,相比浙江省城市居民患病率22.27%,农村居民患病率 10.41%[4],可以看出辽宁省和浙江省在 2000 年的城乡慢性病患病率差别较小。河北 1995 年调查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率 17.52%高于 2000年、2005年和2010年辽宁省城乡居民患病率11.86%、15.92% 和 17.51%。城市和农村的慢性病患病率的差异正在逐渐拉大。3.2 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种类差异 本调查显示,辽宁省的慢性病类型与辽宁省和浙江省的慢性病的种类不尽相同[3,4]。说明辽宁省与其他省份慢性病类型存在差异。2000 和 2005年,辽宁省高血压城乡总患病率顺位排名第一,这与浙江省和辽宁省的高血压顺位基本相似[3,4],而辽宁省脑血管病的顺位自 2000 年起一直排名第 2,这与浙江省的脑血管顺位不同,但是与辽宁省的脑血管病顺位相似[3,4]。可能辽宁省与辽宁省均地处于北方,一些生活和饮食习惯相似,而浙江省地处南方可能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与以上两省不同。通过对比看出,循环系统疾病( 如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等) 已经在中国大多数省的慢性病中占主导地位,其中,特别是高血压病已经在辽宁省、浙江省、辽宁省和天津市[7]的慢性病顺位中都排名靠前。对于辽宁省而言,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是威胁辽宁省居民特别是中老年居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而辽宁省农村地区的慢性病患病率 15 年来已经从以急慢性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主的疾病谱转变为以高血压、脑血管病为主的疾病谱。因而,以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为主的循环系统疾病将是辽宁省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疾病。3.3 城乡慢性病的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显示,辽宁省 15 年间慢性病患病率均是女性高于男性,在 2000 年和 2005 年浙江省和辽宁省的患病率也均是女性高于男性[3,4]。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不少省份的慢性病患病率都是女性高于男性( 也有一些是男性高于女性,如天津市[7]) ,这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免疫调节等生物特点有关。农村慢性病患病率低于城市另一原因可能是农村居民经济条件较差,健康体检率低,某些发病隐匿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病知晓率较低。慢性病是多因素长期影响所致,其危险因素包括生物遗传、环境、行为3 大因素[8]。本调查显示在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以高血压、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病疾病谱。特别是高血压在慢性病顺位中排名总是名列前茅,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了预防高血压,应在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改善不良饮食习惯,定期测量血压,保持血压处于正常水平,不仅可减少高血压的患病率,同时也可以减少心脑血管发生的机会。城市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健康的卫生知识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人们科学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卫生行为还没有形成,多种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依然存在。同时,慢性病会对劳动力人口构成威胁,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已成为辽宁省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然而,慢性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我们应该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慢性病防治观念,加大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开展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改善居民生活方式和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参考文献[1]王建博,高瑾,李天琨.2004 年齐齐哈尔市 5 种慢性病发病现状.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 132.[2]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2004.[3]张淑娟,刘莉,于丽娅,等.辽宁省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

延边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第3篇

1 延边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1.1 慢性病患病率概念

有2个定义:(1)调查前半年内的患病人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2)调查前半年内患病例数(1个人最多可填写3种疾病)与调查总人数之比,用百分率或千分率表示。本文除有说明外,慢性病患病率的计算均按后一定义进行。

1.2 慢性病分布情况[2]

按患病人数计算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21.5‰,城镇(城镇户籍)和农村(农村户籍)分别为234.3‰和204.4‰,城镇户籍居民是农村的1.15倍;按患病例数计算慢性病患病率为251.90‰,城镇和农村分别为262.5‰和237.7‰,城镇户籍居民是农村的1.10倍,见表1~3。

2 慢性病患病率的疾病构成

2.1 疾病系统别慢性病患病率

按疾病系统看,8个县慢性病患病率由高到低前6类疾病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129.6‰、消化系统疾病38.9‰、肌肉骨骼等运动系统疾病31.2‰(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椎间盘疾病、骨髓炎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9.2‰、呼吸系统疾病10.1‰、内分泌及营养代谢疾病6.2‰。这6类疾病的患病例数分别占慢性病患病总例数的51.5%、15.5%、12.4%、7.6%、4.0%、2.5%,合计共占慢性病患病总例数的93.5%。城市地区的顺位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6类疾病占慢性病患病总例数的95.0%;农村地区的顺位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和内分泌及营养代谢疾病,6类疾病占慢性病患病总例数的91.2%,见表4。

2.2 疾病别慢性病患病率

调查8个县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10种疾病依次是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胃肠炎、糖尿病、风湿病、椎间盘疾病、关节炎、(支)气管炎和肝炎,除肝炎外多是慢性非传染病。这10种疾病的患病例数占慢性病患病总例数的73.8%。

城镇户籍居民患病居前5位的依次为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胃肠炎;农村户籍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的几种疾病依次是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胃肠炎、椎间盘疾病等。城镇和农村户籍居民居前10位的疾病见表5。

3 讨论

3.1 城镇及农村户籍居民慢性病对比分析

各县(市)慢性病按患病例数计,8个县(市)中,珲春市的慢性病患病率最高,达415.8‰;安图县最低,仅有136.5‰。珲春市城市户籍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最高,为424.2‰;汪清县最低,为74.1‰。珲春市农村户籍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最高,为404.9‰;安图县最低,为104.3‰。与2003年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相比,调查地区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要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了66.7%(151.1‰),城镇地区比全国高9.6%(239.6‰),农村地区则比全国要高出近1倍(120.5‰)。

3.2 疾病系统别对比分析

城镇与农村主要疾病系统别慢性病患病率相比,城镇户籍居民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的慢性病患病率要高于农村户籍居民,农村户籍居民肌肉骨骼系统、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的慢性病患病率要高于城镇。与200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前6位分别为循环系统50.0‰、消化系统25.5‰、肌肉骨骼系统23.1‰、呼吸系统15.5‰、泌尿生殖系统8.4‰和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7.5‰)相比,前6位疾病系统均相同,只是顺位略有不同,其中调查地区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慢性病患病率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呼吸系统和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的慢性病患病率要低于全国水平。

3.3 疾病别对比分析

2003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慢性病发病居前10位的依次是高血压、胃肠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脑血管病、胆结石胆囊炎、糖尿病、椎间盘疾病、缺铁性心脏病、消化性溃疡。与此相比,延边地区,(支)气管炎和肝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胆结石胆囊炎的发病率较低。

4 结语

延边地区被调查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了66.7%。城镇户籍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户籍居民。

延边地区的慢性病患病率如此之高,可能与当地喜食泡菜、高盐饮食、高乙醇摄入等饮食卫生习惯有关,也可能与延边被调查居民老龄化程度较高有关。

关键词:延边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参考文献

[1]吴小清,林瑞瑞.南京市慢性病就诊情况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2003,11(2):53.

[2]杨绪娟,杨功焕.慢性病信息系统的指标及其收集方法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2003,11(2):70-72.

慢性病患病率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对坊子区凤凰街办5个居委会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 以居委会为抽样单位, 选择60岁以上常住人口。共调查643名老年人, 其中女性487名, 占75.74%, 男性156名, 占24.26%。

1.2 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事先通知, 到时在各村委会或卫生室集中体检并当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老年人的一般情况、生活饮食习惯及过去患病情况等方面。

1.3 疾病诊断标准

高血压、糖尿病的诊断采用 WHO建议的诊断标准, 其他疾病的诊断依据全国性各专业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

1.4 统计分析

按卫生统计学方法进行, 计算疾病患病率。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的643名老年人, 其中女性487名, 占75.74%, 男性156名, 占24.26%, 年龄最低60岁, 最大为92岁, 平均年龄为 (69.22±5.61) 岁, 男女性年龄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

其中有吸烟行为的男性107人, 占男性受调查人数68.59%;饮食口味偏咸或偏淡的273人, 占总人数46.19%, 其中同时患二种以上慢性病有106人, 占总患病人数有35.69%。占患病数前三位的疾病分别为心血管 (以高血压为主, 有147人次, 占心血管疾病总患病人数的69.67%) , 消化道疾病 (以胃炎、溃疡病及胆囊炎、胆石症为主, 共126人次, 占19.60%) , 呼吸道疾病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主, 共85人次, 占13.22%。

其余如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糖尿病等也有一定比例 (见表1) 。对五个居委会的29名恶性肿瘤现患病人调查显示, 以消化道肿瘤患者最多, 共11人, 占37.93%。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有近半数的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 (40.19%) , 如将患病卧床在家不能到体检站接受调查的人数计算进去, 这比例还将更高。所患疾病中以心血管、消化、呼吸三大系统的疾病为主。从近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疾病报告死亡顺位表中可以看出, 2000年以来我国疾病总的死亡顺位中占首位的是心血管疾病, 这与本次调查的老年人慢性病以心血管疾病所占的比例最多是一致的。特别是高血压患病人数占22.86%, 明显高于其它疾病的患病数, 是慢性病防治有重点, 从恶性肿瘤的患病情况看, 消化道肿瘤的患病数占37.93%, 明显高于其它系统肿瘤患病率, 与调查中消化道疾病患病人次数占总患病人数的第二位不无关联。从受调查的男性中吸烟人数占68.59%的比例以及饮食口味偏咸或偏淡占一定比例来看, 对不良生活行为的纠正亦相当重要。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吸烟是导致心脑血管病、慢支肺气肿、胃溃疡和多种癌症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同时饮食口味对健康亦有影响, 有资料证实, 口味偏咸或偏淡的健康分值均低于口味适中者, 说明口味不同健康状况确有不同。

目前的慢性病社区综合干预措施主要如下:

第一,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功能, 组织健康领导小组, 成立一支医疗队伍送医送药上门, 指导老年人对慢病的预防和治疗, 大力宣传慢病的防治知识, 为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等慢性病人提供早诊断、早控制的有效手段, 切实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第二, 积极实施爱心工程, 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 以病人为中心, 真正做到大病进医院, 小病在社区, 康复在社区, 开展家庭保健、医疗咨询以及环境政策支持系统等社区健康干预, 加强对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的力度,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发展老年家庭保健[2]。

第三,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建立社区片医制度, 让广大居民拥有自己的家庭责任医生, 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健康需求, 由片医向社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个性化服务, 共实现了全区社区居民无缝隙覆盖。建立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 管理慢性病患者, 定期健康检查。

综上所述, 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率高, 老龄人口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特别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病患病率高, 如高血压、消化系统疾病等。通过积极开展社区健康干预,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发展家庭保健, 能够很好地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

摘要:目的:了解坊子区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 了解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 为社区干预研究提供对策。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通过问卷进行社区老年人健康调查, 并进行体检。结果: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率高, 占患病数前三位的疾病分别为心血管、消化道、呼吸道三大系统的疾病。结论:应积极开展社区健康干预,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 发展家庭保健, 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社区健康干预

参考文献

[1]张明芝, 朱永烈, 朱虹, 等.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 18 (5) :39-40.

广西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调查研究 第5篇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调查,治未病

中国人口老龄化已是不争的社会现实。截至2005年, 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43亿, 占社会总人口11%, 已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 我国老龄人口已占亚洲人口的一半, 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5。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2亿, 约占总人口的20%;到2050年将达到4.4亿, 届时我国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1]。了解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 可以为好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持依据。2007年6月到10月对广西城市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抽取在广西南宁市某中医院及社区医疗点就医的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年龄65岁以上 (包括65岁) 、性别不限、无精神病和心理障碍、神志正常、语言表达清楚的老人。共发放问卷550份, 回收有效问卷511份, 回收率为92.9%。

1.2 调查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状况与健康需求调查表”, 内容包括: (1) 人口社会学特征: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等。 (2) 慢性病患病情况。所有慢性病必须由二级以上的医院诊断。

1.3 调查方法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通过直接访谈、实地观察、侧面了解等方式进行调查, 并做好记录, 要求回答对象为老年人本人或由其照顾者代答。

1.4 统计学分析

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人口社会学特征

本次共调查了65岁及以上老年人511名, 其中男性284名, 占55.6%, 女性227名, 占44.4%。年龄65~97 (71.98±5.89) 岁, 各年龄组构成见表1, 其中男性平均年龄 (72.5±5.8) 岁, 女性平均年龄 (71.2±5.9) 岁, 男女之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5, P<0.05) 。汉族376名 (73.6%) , 壮族109名 (21.3%) , 其他少数民族26名 (5.1%) 。婚姻状况:已婚79.1%, 丧偶15.1%, 离异、再婚、未婚共5.8%。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22人, 占23.9%, 初中138人, 占27.0%, 高中及中专142人, 占27.8%, 大专及以上109人, 占21.3%。

2.2 慢性病患病情况

对511名老人目前所患的慢性疾病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有糖尿病、高血压、低血压、慢性胃炎、胃溃疡、食管炎、高血酯、肺结核等35种疾病, 大多数老年人 (94.9%) 患有慢性病, 且有相当一部分 (43.7%) 老年人同时存在2种以上的慢性病, 按患病率高低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高血压 (25.1%) 、糖尿病 (10.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9.9%) 、脑卒中 (7.3%) 和慢性胃炎 (5.7%) 。

3 讨论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不容乐观。本次调查显示, 有高血压、低血压、慢性胃炎等35种疾病困扰着老年人, 被调查老年人中, 94.9%患有慢性病, 其中43.7%的老年人同时存在2种以上的慢性病。调查还发现, 主要的慢性病为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慢性胃炎等, 对老年人群的生命威胁最大。这些慢性疾病往往是人们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随着岁月不断累加的后果。临床资料发现, 这些慢性病的发病在中国已有年轻化趋势。目前, 老年人群有较强的自我保健意识, 可是, 许多人又尚未掌握科学的自我保健方法。而中年人认为自己身体好, 对健康保健的态度又比较消极、被动, 因此, 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还应从中年人开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 下工救其已成”和《金贵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云“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的论述, 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 他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等3个方面。做为医务人员要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3个方面进行健康宣教, 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防病、治病、养病的理念——即“治未病”思想。未病先防, 做到定时体检, 参加健康知识讲座, 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 起卧有时, 顺应四时节气, 保持乐观的情绪, 科学的体育运动, 增强体质, 使病无从所生;既病防变,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 有病已成事实, 问题的关键是防止复发或延缓发作。要做到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遵医嘱按时服药, 快速控制疾病,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了医疗费用;病后康复, 减少诱发因素, 提高生活质量。常言道, 病来如山倒, 病去如抽丝。要给患者多鼓励, 正确饮食指导和功能锻炼, 帮助树立治病养病信心, 恢复自身自理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总而言之, 加强对老年群体重点干预, 践行“人以健康为本, 健康以预防为本”的“治未病”思想,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采用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 教会中、老年人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树立新的健康观, 追求身体、心理、社会、道德完美统一的健康, 对生活充满乐趣和信心, 以愉快的心情、健康的体魄享受晚年幸福的生活是实现老有所乐目标的十分重要且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慢性病患病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2002年10月-2014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130例, 其中男88例, 女42例, 年龄20~76岁, 平均48.76岁, 住院时间>2个月, 平均住院时间8.92年。

1.2 方法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符合CCMD-3的诊断标准[2], 排除心, 肝, 肾等重大疾病和躯体病引起的血糖升高, 排除先患有糖尿病而后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我国现行临床诊断标准, 体重指数 (BMI) 亚太地区的正常值为19~23 kg/m2, >23 kg/m2为超重, >25 kg/m2为肥胖。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对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组的病程以及目前药物治疗时间进行秩和检验, 相关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结果

符合入组条件者共130例, 其中男88例, 女42例, 年龄20~76岁, 伴发糖尿病者20例, 占15.4%, 年龄36~68岁, 40岁以上者109例 (占83.8%) 。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性别、婚姻、职业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病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年龄、高血脂、高血压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详见表1。

2.2 发生糖尿病的可能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发生糖尿病的可能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发生糖尿病为因变量, 以表1所列12个可能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 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在α=0.05水平上, 有7个因素入选方程, 见表2, 按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依次为家族史、BMI、高血脂、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高血压病、病程、年龄。结果显示, 有糖尿病家族史、BMI偏高、病程长、接受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年龄大、高血脂、高血压是发生糖尿病的易患因素。

3 讨论

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Dixon等[3]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其糖尿病终生患病率为15%。刘燕等[4]研究了23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糖尿病患病率为13.6%。本文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中糖尿病的发生率15.4%, 其结果与之类似, 远高于普通人群 (4.09%) , 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造成糖尿病的发生率存在差异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选取研究对象的不同, 其易患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如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血脂、血压、病程、年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等, 因此不同的研究对象的选取其糖尿病的发生率就必然不同。

本研究发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糖尿病的易患因素是:有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高、高血脂、高血压、病程长、年龄大、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其糖尿病发生率高的原因较多, 首先精神病和糖尿病在生物学上有某种共同的联系, 近些年来有些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其发病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共同作用于大脑的同一个部位, 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紊乱, 只要一种疾病的发生就会引起另一种疾病的发生;其次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较长, 年龄较大, 接受抗精神病药物的时间也较长, 患者家属常放弃出院, 长时间住院易衰退, 运动明显减少及饮食习惯不良, 对健康的关注不够, 生活懒散等;还有某些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使用可以导致血糖血脂的升高, 从而诱发糖尿病[5]。如张振[6]收集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非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治疗后发现患者血糖明显升高。甘立平[7]研究发现利培酮可以引起血脂异常。而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更容易引起患者血糖的升高以及血脂的异常, 其机制可能跟精神病药物尤其传统抗精神病药物阻断组胺受体以及通过下丘脑调节中枢促进食欲增加, 过度镇静, 活动减少等有关[8]。本研究中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糖尿病发生率17.6%, 明显高于使用非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者;另外有糖尿病家族史已经是糖尿病发生的易患因素在遗传学上已核实, 体重增加及肥胖作为糖尿病的易患因素也被许多研究证实[9]。

慢性病患病率 第7篇

关键词:慢性病,现状,影响因素,两水平Logit模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06年,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慢性病报告”称,慢性病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来自WHO的资料表明,绝大多数的慢性病都可以追溯到相同的危险因素,如果消除了这些危险因素,至少80%的心脏病、中风和Ⅱ型糖尿病,40%以上的癌症都是可以避免的[1]。

2008年,我国在进行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同时,在黑龙江省扩大了调查样本,产生了对黑龙江省有代表性的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本研究将结合此次调查资料,采用相关的研究方法,分析探讨黑龙江地区人群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黑龙江省防治慢性病,制订适合该地区的慢性病防控政策和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来源于2008年卫生部组织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西部扩点黑龙江省样本数据。调查对象为样本住户的实际人口,经筛选,纳入研究的样本量为16 356人。调查内容包括:家庭一般情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利用三部分。研究对象为15岁及以上的被调查者。

1.2 方法

样本由多阶段分层整群系统随机抽样方法获得。本调查采用入户询问的方法收集数据。依据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表,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员按调查表的项目对调查户所有成员逐一进行询问。

1.3 统计学方法

将原始资料编码整理后,首先用Epidata13.02软件双份录入,录入完成后进行简单分析及逻辑校对。最后将数据资料运用SPSS11.0,SAS9.1.3软件进行不同人群患病率的χ2检验及两水平Logit回归模型的探讨。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及慢性病患病情况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样本总户数为5 392户,其中城市2 360户,农村3 032户。在黑龙江省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的全部被调查者中,首先删除了15周岁以下的人群,然后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删除了数据不完整及有逻辑错误的样本,最终,确定本次研究的样本为13 893人。,其中城市人口5 671人,农村人口8 222人;男性为6 916人,女性为6 977人,分别占49.79%、50.21%。

本研究对“慢性病患病”的定义是:调查的前半年内,经过医务人员诊断明确有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或半年以前经医生诊断有慢性病,在调查的前半年内时有发作并采取了治疗措施如服药、理疗,或者一直在治疗以内控制慢性病的发作等。本文的慢性病患病率定义为调查前半年内患病例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用百分率或者千分率来表示。

按疾病系统分析,黑龙江省城市地区慢性病患病率前5位的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及免疫系统疾病,患病率分别为99.38‰、23.64‰、21.78‰、15.82‰、13.40‰;农村地区慢性病患病率前5位的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病,患病率分别为32.98‰、18.84‰、17.78‰、12.92‰、7.5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黑龙江省疾病系统别前五位疾病的患病率较低。(图1、2)

2.2 不同人群慢性病患病率的单因素分析

将黑龙江省调查对象按照不同的特征分类,并对其慢性病患病率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有差异(χ2=30.793,P<0.0001);不同饮用水类型的人口,其慢性病患病率有差异(χ2=23.9354,P<0.0001);不同性别的人口,其患病率有差异(χ2=60.9255,P<0.0001);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其患病率有差异(χ2=1994.9552,P<0.0001);不同婚姻状况的人口,其患病率有差异(χ2=670.4364,P<0.0001);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口间有差异(χ2=80.1932,P<0.0001);不同就业状况的人口间有差异(χ2=637.7320,P<0.0001);不同收入状况的人口间有差异(χ2=88.3048,P<0.0001);是否为贫困户的家庭成员,其慢性病患病率有差异(χ2=61.4566,P<0.0001);医疗保险状况不同的人口间有差异(χ2=35.3956,P<0.0001);健康体检情况不同的人口间有差异(χ2=15.1582,P<0.0001);不同吸烟状况的人口间有差异(χ2=31.6412,P<0.0001);不同饮酒状况的人口间有差异(χ2=18.6947,P<0.0001);每周体育锻炼情况不同的人口间有差异(χ2=69.1206,P<0.0001)。

2.3 慢性病患病率的多因素分析

基于以上单因素分析的基础,研究进一步采用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以“是否患有慢性病”为反应变量,以户为水平2单位,个体为水平1单位,拟合两水平模型。在水平2上引入饮用水情况、收入等级、是否被评为贫困户等变量;在水平1上引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就业状况、是否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是否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锻炼情况等变量。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表1)

3 讨论

通过两水平模型的分析结果可知,影响黑龙江省人群慢性病患病的因素有:饮用水类型、收入等级、是否被评为贫困户、性别、年龄、就业状况、社会及商业医疗保险、健康体检、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及锻炼情况。这与众多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可归为三类:不可变因素(有年龄、性别、个体遗传易感性),行为危险因素(有烟草使用、饮酒、膳食和缺乏运动)和社会危险因素(包括相互影响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其他环境变量的非常复杂的混合体)[2~4]。

以上因素大都与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关,一定程度上可称为“自我创造的危险”。要防治慢性病,如不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健康行为着手,显然是难以奏效的[5~7]。1992年,WHO发表的《维多利亚宣言》中强调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如果能做到以上四点,将会大大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

目前探讨影响因素的方法,目前国内常用的是一般多元Logistic回归,其优势在于对于非层次结构的数据,能够有效地估计解释变量参数值和标准误,同时计算比值比,获得因素影响作用的定性和定量的解释。但是,对于存在明显层次聚集性的数据,多元Logistic回归的参数估计方法会失去其优势,甚至导致结论的错误。

由于本次分析的资料是以户为单位,对每一位成员进行调查的,而且一般情况下,慢性病患病除了受到其本身个体特征的影响外,也受到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考虑数据可能具有层次结构或聚集性。通过分析拟合两水平Logit模型,计算出组内相关系数为0.33,表示数据存在相当程度的组间异质性,或者组内同质性,即个体健康状况在户水平上存在着层次聚集性,所以拟合两水平Logit模型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WHO.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s:a vi tal inve stment[M].Geneva:WorldHealth Organization,2005.

[2]王陇德.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原则[J].中华医学,2003;83(13):1032.

[3]赵连成,周北凡,武阳丰.体重指数与死亡前瞻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2002;23(2):23-24.

[4]郝艳华.生活方式对肥胖的影响及肥胖的危害[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3):111-113.

[5]Ormel J,Von Korff MV,Brink IV.Depression,anxiety and disability showsynchrony of change[J].AmJ Publ Health,1996,86:385-390.

[6]Antonovsky A.The salutogenic model as a theory to guide health promotion[J].Health Promotion Int,1996,11:11-18.

慢性病患病率 第8篇

关键词:45岁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危险因素分析

健康检查是指对一般的健康个体进行医疗评估和辅助检查并作出医疗诊断的过程, 主要明确是否存在健康问题[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健康意识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检查的重要性。我们主要对2012年我区45岁以上居民的慢性病患病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情况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本次体检共180 040人, 其中男88 220人, 女91 820人; 年龄最小45岁, 最大93岁, 平均年龄62岁。

1. 2方法自2012年610月, 在同一培训和有关质量控制的前提下, 由各承担体检任务的医疗机构采取集中体检和入户体检2种方式开展体检工作。主要体检项目为身高、体重、血压、心率、心肺听诊、心电图、 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对患慢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合健康档案中个人生活行为习惯进行综合分析。2012年1112月份由专业人员对各地数据进行审核、汇总、分析。

1. 3诊断标准血压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诊疗指南中制定的新的18岁以上者高血压诊断标准, 心电图异常和高血脂诊断标准按邓长生主编的诊断学为标准, 血糖按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 ADA) 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1. 4统计方法采用Foxpro 3. 0软件进行检出疾病分类统计, 患病率的比较采取卡方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各种慢性病患病情况经体检全区45岁以上居民180 040人中, 检出高体重19 480人, 检出率为10. 82% ; 高血脂25 692人, 检出率为14. 27% ; 高血压38 096人, 患病率为21. 85% ; 糖尿病9 182人, 患病率为5. 83% ; 心血管疾病6 103人, 患病率为3. 39% ; 脑血管疾病2 287人, 患病率为1. 27% 。按照患病率顺位前3位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2. 2高血压和糖尿病与常见危险因素分析本文选择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口味、体重等信息来源于社区医生入户填写的居民健康档案中的个人基本信息和体检资料。

2. 2. 1高血压与吸烟、饮酒、体重和口味等危险因素的关系由于男性中吸烟、饮酒占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 因此, 我们仅在男性中进行吸烟、饮酒的分析。见表1 ~ 4。

注: χ2= 173. 850, v = 2, P < 0. 01。

注: χ2= 3 237. 788, v = 2, P < 0. 01。

注: χ2= 1 336. 581, P < 0. 01。

注: χ2= 1 021. 735, P < 0. 01。

2. 2. 2糖尿病与体重、饮食荤素和体育锻炼等危险因素的关系本次选择体重、体育锻炼、饮食荤素3种因素, 分析其与糖尿病发生有无关系。见表5 ~ 7。

注: χ2= 3 239. 09, P < 0. 01。

注: χ2= 483. 118, v = 3; P < 0. 01。

注: χ2= 12 779. 397, v = 2, P < 0. 01。

3讨论

目前, 我国慢性病现患率已超过25% , 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冠心病, 心血管病死亡率已超过日本、法国、瑞士等发达国家。多慢性病因死亡人数多, 疾病所需医疗费负担重, 已成为我国的重大问题[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与生活方式有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3]。

3. 1主要慢性病及罹患原因从本次健康检查看, 高血压和糖尿病为全区45岁以上居民中主要慢性病。 罹患原因 ( 危险因素) 主要有: 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衰退, 导致功能性和器官性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增加; 二是与不良生活、行为习惯 ( 吸烟、饮酒) 、不经常适量运动、不控制体重、不当的饮食结构 ( 喜荤、偏咸、少蔬菜摄入) 、缺乏锻炼等有关。而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已成为慢性病致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3. 2针对慢性病的干预措施干预措施是健康检查的目的[4]。有关专家对全球疾病现状进行统计, 其致病因素中个人不良生活因素占60%[5]。因此, 针对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开展慢性病管理和针对群体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开展健康教育是基层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

3. 2. 1规范慢性病管理, 建立长效监测机制重点规范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重点的慢性病分级分类管理, 制定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 做好慢病监测, 引导患者正确地运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同时还要加强35岁以上人群的慢病筛查工作, 切实做到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3. 2. 2加强健康教育,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健康检查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许多诸如吸烟、饮酒、口味偏重、缺乏锻炼、饮食荤素不均衡等生活、行为方式的多表现为群体性, 而群体性行为的改变, 必须通过社会力量来实现[6]。高血压和糖尿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 “生活方式病”的探索, 改变生活方式能起作用的约占70% , 而纯医疗技术所起作用的只占30%[7]。因此, 应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行动加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 逐步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 通过制定合理的干预方案, 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8]。

参考文献

[1]贾真.健康体检人员健康分析与指导[J].中国疗养医学, 2011, 20 (2) :184-185.

[2]唐小英.628名社区居民健康体检情况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6, 19 (6) :163-164.

[3]崔公平, 宋鹏.2122例居民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6 (5) :139-140.

[4]贾瑞珍, 杜兵.健康体检的深层价值探讨 (附1300例体检结果分析) [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 (1) :58-59.

[5]王崇一.为什么要倡导自我保健[J].健康指导指南, 2002 (6) :10-11.

[6]肖巍.公共健康伦理:概念、使命与目标[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0 (3) :107-112.

[7]黄敬亭.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5.

慢性病患病率范文

慢性病患病率范文(精选8篇)慢性病患病率 第1篇1资料与方法1.1抽样方法和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法,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