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麻疹预防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麻疹预防范文(精选7篇)

麻疹预防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麻疹流行区的200例1~5岁儿童, 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 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100例。研究组男性53例, 女性47例, 年龄1~5岁, 平均年龄3.3岁, 对照组男性52例, 女性48例, 年龄1~5岁, 平均年龄3.2岁, 所有患者均无皮肤丘疹、呼吸感染等疾病, 无麻疹疫苗注射、麻疹预防史。两组对象的年龄、性别、体征等一般资料对比, 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预防方法, (1) 接种免疫。选择由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提供的西林瓶麻疹减毒活疫苗进行接种, 每瓶2mL, 根据标签标注使用灭菌注射用水, 摇晃药瓶, 待完全溶解后再使用。选择酒精棉球消毒患者的上臂三角肌附着处, 干燥后, 给予皮下注射, 按照对象体重确定药量, 通常为0.2mL, 最大不宜>0.5mL。 (2) 被动免疫。针对接触过麻疹患者, 给予被动免疫, 选择丙种球蛋白进行肌肉注射, 采用0.8mL/kg胎盘球蛋白进行肌内注射, 给予25mL成人血浆输入。免疫力通常可维持3周左右, 3周后再给予注射。 (3) 综合预防。处于麻疹高发期时, 减少外出次数, 降低被传染率。隔离麻疹患者, 密切监测疑似患者, 减少麻醉病毒传播[2]。研究组:给予现代预防医学方法, 在对照组基础上, 按照免疫力低下者特性, 给予提高免疫力方法。根据病因采取中药方剂预防, 同时给予心理、精神层面预防。具体步骤如下: (1) 提高免疫力。给予合理膳食, 加强营养支持, 增强患者体质。指导对象加强体育锻炼, 以便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加强抗病能力。对于部分体弱者, 给予免疫蛋白。 (2) 中药预防。由于麻疹是一种病毒性传染, 采用中药方剂进行传染预防, 缓解接种疫苗并发症。选择双花、紫草、茜草水煎口服, 3剂/日。采用雷击散处方:3g藿香、3g防风、6g朱砂、9g牙皂、6g细辛、6g辛夷、3g枯矾、0.5g麝香、12g陈皮、6g半夏、6g苍耳子、3g薄荷、6g白芷、6g苍白、9g桔梗。选择上述药物研制成细粉, 溶入至凡士林中, 制作成软膏。用棉签涂少许于鼻前内庭处, 5天1次, 一共涂5次。选择清开灵颗粒、板蓝根颗粒直接口服。 (3) 给予心理、精神预防。给予对象麻疹、预防、治疗等知识宣教, 向对象详细介绍治疗方法, 根据部分人群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 缓解对象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 确保对象的情绪稳定、愉悦[3]。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治疗前后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明显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病发率3.8%, 对照组病发率13.5%, 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研究组不良反应、病情进展程度、发病时间均明显对照组, 研究对象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具体如表1所示。

3 讨论

麻疹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而人类作为唯一的自然宿主, 极易引起感染, 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2.3%以上发病。患病治愈后, 免疫力较为持久。约90%发生在6个月~5岁的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冬末春初为多。成人多因儿童时换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 单纯麻疹预后较好, 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自发病前2d, 处于潜伏末期, 至出疹后5d内, 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 具有传染性。处于恢复期时, 不带病毒,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 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较为少见。因此, 在麻疹流行期, 应减少外出次数。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 但全年均有病例出现。我国以6个月~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 由于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 麻疹流行强度减弱, 平均发病年龄后移, 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 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对于麻疹疾病的预防,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 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至出疹后5天, 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 接触者检疫3周, 曾接受被动免疫者检疫4周。 (2) 切断传播途径。病房通风, 易感者流行期尽量少外出, 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3) 增强人群免疫力。加强主动免疫, 我国计划免疫定于8月龄初种, 7岁时复种。应急接种时, 最好在麻疹流行季节前1个月, 接种12日后产生抗体。同时加强被动免疫, 年幼、体弱患病的易感儿接触麻疹后, 可采用被动免疫。接触患者后5日内注射可有保护作用, 6日后注射后可减轻症状, 有效期3~8周, 常用的制剂是丙种球蛋白[4]。

在本组实验中, 研究组患者给予现代预防医学, 经过预防措施后, 研究组病发率3.8%, 对照组病发率13.5%, 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研究组不良反应、病情进展程度、发病时间均明显对照组, 研究对象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这说明, 针对麻疹预防, 实施现代预防医学方法, 可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明惠, 胡云, 支洋英, 等.应用ARIMA模型预测成都市新都区麻疹的发病趋势[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2) :267-269.

[2]叶敏, 李晓松, 殷菲, 等.2004年我国麻疹发病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8) :1561-1569.

[3]张桂松, 欧汉宏, 蓝莉, 等.潮南区2004~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3) :423-424.

三年级预防麻疹主题班会教案 第2篇

一、什么是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末春初为多见,患者多为小儿。以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柯氏斑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易感者感染麻疹病毒后约有90%左右发病。若无肺炎、喉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良好。患病后获得的免疫力持久,多数人可终身免疫。

二、麻疹是怎样传染的?

麻疹是由麻疹患者在传染期内通过空气飞沫播散,传染给易感者的。目前认为麻疹患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发病前1-2日至出诊后5日内均有传染性,尤其是潜伏期末期和出诊早期的传染性最强。退疹期已基本无传染性。传染期内,患者的口、鼻、咽、眼结膜分泌物,痰尿、血液内特别是白细胞内均有病毒。当患者打喷嚏、咳嗽、说话、哭闹时,病毒即随同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或小滴而被喷出,与空气混合,形成气溶胶颗粒,以后随着空气的流动迅速播散开来。如果易感者吸入了这种带有麻疹病毒的空气,即可被传染。

三、怎样预防麻疹?

应采取以预防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并做到对麻疹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治疗。

1、管理好传染源:麻疹患者是本病唯一传染源,对麻疹患者设立隔离病室,对接触者隔离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宜暂停接送,并不接受易感儿入托,检疫期每日进行晨间检查,便能早期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如患者住过的房间应开窗通风半小时,医务人员需洗手,更换外衣或在室外间隔至少20分钟后再接触易感者。

如何预防小儿荨麻疹? 第3篇

幼儿园小班的豆豆,别看才3岁半,在家里的地位却很高,经常指挥家人忙前忙后,自己每天乐得却像朵花似的。这不,前几天家人打算让豆豆回老家住些日子,不仅可以四处玩玩,还可以体验一下田园生活。刚开始豆豆和其他小朋友很生疏,可没几天就变得热络起来。不过好景不长,妈妈发现豆豆腿上和背上长出许多泛红的小“水痘”,白天玩耍时还可以,晚上睡觉时出奇的痒,豆豆一直抓个不停,眼看着有几个“水痘”险些被抓破,老人说这是“水土不服”,过两天就会好,可三天过去了,豆豆的症状一点没好转,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急忙带豆豆到医院去诊治,才知道是“丘疹性荨麻疹”。

认识丘疹性荨麻疹(一级)

丘疹性荨麻疹是小儿荨麻疹的一种,又称婴儿苔藓、荨麻疹样苔藓,是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常在春末、夏和初秋这样的温暖季节发病,主要发生于1岁以上3岁以下的宝宝,在青少年身上较为少见。

致病原因:大多数属于蚊虫,例如蚤、虱、螨、蠓等叮咬后引起的过敏反应。当蚊虫叮咬皮肤后注入唾液,其中含有易导致过敏的物质,由于是迟发性过敏反应,通常致敏期在10天左右。

临床表现:皮疹多为绿豆或稍大淡红色丘疹,质地坚硬,顶端常有小疱,抓破后结痂,周围有纺锤形红晕,再经搔抓后呈现风团,风团消退后可恢复原貌。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数目不定,常分批出现,散在发生或少数簇集,尤以下肢为多,左右不一定对称,一般不发生于黏膜部位,头、面部也较少被波及,但奇痒无比。同时伴有胃肠功能障碍,少数患病宝宝会有水疱出现。病程长短不一,一般一周左右多自行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新疹会陆续出现致使病程拖延较久。严重时,会因为搔痒使皮疹破溃而继发化脓感染,变成脓疱,并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荨麻疹和水痘的区别:

有时丘疹性荨麻疹易与水痘相混淆。二者的区别是:

丘疹性荨麻疹的治疗方案(一级)

局部轻度处理:根据皮肤破损程度,可选择具有止痒、消炎作用的洗剂或乳剂外搽,如炉甘石洗剂、虫咬水等。

局部水肿严重:可在患处放置冰块或用3%硼酸溶液做冷湿敷。有时在叮咬部位出现一道红线,这是淋巴管炎,大多数与过敏反应有关,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如果局部伴有明显的压痛,附近淋巴结已经肿大了,就应该适当给宝宝口服一些抗生素类的药物了。

口服用药:如有继发感染,以先控制感染为宜。,一般多采用既有抗组胺作用,又有镇静效果的药物,如苯海拉明、非那根、扑尔敏、赛庚定等。另外,口服乳酸钙或葡萄糖酸钙片有一定疗效。

3招预防荨麻疹(一级)

很多家长以为,像丘疹性荨麻疹一类过敏性疾病通常跟宝宝的体质有关,防不胜防。其实不然,只要做到以下三点,就能帮助宝宝远离疾病困扰:

二少——在春秋季节,让宝宝尽量少到草丛、树下或潮湿蚊虫多的地方玩耍。尽量避免吃容易产生过敏的食物,及时纠正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及消化不良症状。

二勤——勤换洗、勤晒床单被子,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避免吸入花粉、粉尘等。对于像橡皮手套、染发剂、加香料的肥皂和洗涤剂、化纤和羊毛服装等容易导致宝宝过敏的物品,尽量不接触或少接触。

三杀虫——及时除害灭害,家庭中不宜饲养狗和猫,如饲养要注意搞好卫生,必要时室内喷洒杀虫剂,以消灭臭虫、跳蚤、蚊子、螨虫等与发病有关的节肢动物。

《母子健康》温馨提示

丘疹性荨麻疹简单的说就是一种皮肤过敏,属于过敏性疾病,不会传染,发病原因很复杂,有可能与接触性的化学物质、空气中的尘螨、蚊虫叮咬、食物、药物气温、情绪、压力、疲劳、甚至是荷尔蒙有关,每个人情况不同,完全是因人而异的。化验可以帮助宝宝找出过敏原,但过程相当复杂,且大多数宝宝即使做了减敏试验后仍然找不到答案。所以最终还是要靠妈妈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去慢慢观察,找出发病的时机与频率,当与生活中的某个细节相近时,要尽量避免接触,以减少过敏的发生。

麻疹患儿的预防及家庭护理 第4篇

1 流行病学简述[1,2]

1.1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自发病前2 d及出疹后5 d内眼结膜分泌物及鼻腔、口腔、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 具有传染性。恢复期病人不带病毒。

1.2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 通过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少见。

1.3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成人多因在儿童时期患过麻疹而获免疫力, 6个月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 故很少患病。

1.4 流行特征

发病季节以冬春为多, 但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我国发病年龄以8个月至5岁患儿发病率最高。

1.5 潜伏期

6 d~18 d, 平均10 d, 曾接受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至3岁~4岁。

2 预防

2.1 管理传染源

本病流行期间, 儿童集体机构应加强晨间检查, 及时发现患儿, 患儿暂不入托。做好疫情报告, 将患儿隔离至出疹后5 d, 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延长到出疹后10 d。

2.2 切断传播途径

对患麻疹的人群要采取隔离措施, 无并发症的患儿可在家中隔离, 以减少传播和继发医院感染。患儿房间每天开窗通风或用食醋熏蒸消毒。流行期间不要带患儿到公共场所游玩, 不要到麻疹患儿家中或病房探视, 以达到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3]。

2.3 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我国计划免疫定于8个月龄初种, 7岁时复种。每次皮下注射0.2 mL, 各年龄组剂量相同。应急接种最好于麻疹流行季节前1个月进行, 年幼、体弱的易感儿接触患儿后, 可行被动免疫, 即在接触后5 d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3 mL, 可防止发病, 在接触患儿6 d后注射可减轻症状。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卧床休息, 保持室内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不可直接吹风, 冬季注意保暖, 但不可过多增加衣被, 对患儿不要包裹太严, 以免出汗过多造成虚脱或因高热引起惊厥抽风。如无并发症, 体温在39 ℃以下可不采取退热处理, 若体温超过40 ℃, 除补充足够水分外, 可用湿毛巾敷前额, 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小剂量退热药, 应避免急骤退热导致虚脱,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病情严重时应及时住院治疗。

3.2 饮食护理

患儿患病期间, 消化功能减弱, 可给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忌食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鼓励患儿多饮水。

3.3 加强皮肤护理

由于出疹可引起皮肤不适、痒感, 因此要加强皮肤护理, 保持患儿床铺清洁、干燥、松软舒适, 避免抓挠出疹部位皮肤, 以免造成皮肤破损。

3.4 做好口腔及眼睛的护理

由于结膜出血, 出现畏光流泪, 应注意保护眼睛, 室内光线不宜太强, 及时擦除眼部分泌物, 为预防口腔并发症可每天饭后及早晚用淡盐水漱口, 以保持口腔清洁。

3.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般经上述护理10 d~14 d, 患儿可康复。年幼体弱者应加强观察, 如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精神萎靡等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出疹不畅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药, 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49-53.

[2]阴慧琴, 王丽.我院应对麻疹暴发流行的护理对策[J].家庭护士, 2008, 6 (9C) :2499-2500.

孕妇预防荨麻疹的方法有什么 第5篇

有过敏体质的孕妇,自怀孕的第4个月起,就必须调整饮食,尽量避免摄取容易引发过敏的食物,多吃新鲜、含蛋白质多的食物如:鱼、牛乳、蛋、大豆、肉、谷类食物等。

2.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

准妈妈勿过度疲劳或熬夜,尽量睡眠充足;家中应避免饲养宠物如:猫、狗、鸟、兔、鼠等。避免吸烟及处在二手烟、污浊的空气中,并应避免过度使用清洁剂。

3.避免刺激皮肤

准妈妈要减少肚皮上清洁用品的用量,并且在沐浴之后,在腰、腹处涂上一些乳液,同时避免穿着闷热不透气的衣物。

4.减少与过敏原接触

成人麻疹的观察及预防措施分析 第6篇

关键词:预防措施,麻疹,临床症状

麻疹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是因麻疹病毒所致, 临床表现以周身性斑丘疹、口腔黏膜斑、发热、出疹、咳嗽、上呼吸道炎及结膜炎为主。在临床中, 麻疹病毒除了导致上述症状, 还会引致重型疾病, 如脑炎、喉炎以及肺炎[1]。为了规避麻疹病毒的危害, 应加强对麻疹者的对症诊治, 进而治愈麻疹病症, 避免病毒传播。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诊成人麻疹患者39例, 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及诊治进行报道,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诊成人麻疹患者39例, 男28例, 女11例;年龄19~35岁, 平均26.92岁。麻疹疫苗接种情况:11例接种, 15例未接种, 13例接种史不明确。发病至诊疗 (入院) 时间1~5d, 平均3.60d。随机将其分为1麻疹组20例与2麻疹组19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观察

39例患者均发热, 其中31例为高热 (体温超过38.5℃) ;31例 (79.49%) 头痛;10例 (25.64%) 咽痛;5例 (12.82%) 流涕;29例 (74.36%) 咳嗽;39例 (100.00%) 出疹;20例 (51.28%) 腹泻;5例 (12.82%) 眼痛;5例 (12.82%) 肺部啰音;10例 (25.64%) 眼结膜充血;14例 (35.90%) 科氏斑;7例 (17.95%) 扁桃体肿大。

1.3 实验室检测

在入院诊疗时, 11例白细胞计数低于4.00×109/L;32例淋巴细胞计数低于1.00×109/L。

1.4 临床治疗

1麻疹组经利巴韦林 (0.4mg/d) +葡萄糖 (250m L, 5%) 静滴治疗, 2麻疹组在其治疗方案上经胸腺五肽 (肌肉注射, 1mg) 治疗。治疗后, 比较两组麻疹好转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情况全部康复;好转:临床症状情况趋向康复;未愈:临床症状情况治疗无效, 未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7.0,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相比诊疗前, 两组麻疹情况均有改善, P<0.05, 1麻疹组总有效率为70.00%, 2麻疹组总有效率为94.14%, 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具体见表1。

2.2 诊治时间

1麻疹组麻疹好转用时 (8.00±0.46) d, 2麻疹组麻疹好转用时 (4.00±0.75) d。2麻疹组的病症好转用时较1麻疹组短, P<0.05。

2.3血常规

比较两组血常规 (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 情况, 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2麻疹组的血常规状况优于1麻疹组, P<0.05, 具体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中, 麻疹属于传染病, 其症状多样, 易造成机体的各种不适, 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是规避麻疹病毒危害的关键。从本文研究中可以发现胸腺五肽为治疗麻疹的有效药物, 治愈率高, 且用时短。为了规避麻疹病毒在社会上的传播, 应加强对预防麻疹措施的实施, 具体为: (1) 控制病原体, 对传染源要实施双向保护, 保证有序隔离、就诊, 以防院内感染。 (2) 将传播途径切断, 并注重健康宣教。可通过宣传栏、电视以及报纸、广播等向公众传输麻疹防范知识, 例如冬、春季节应注意室内通风, 使公众自我防护力、鉴别力得到提升。此外, 还应通过有氧锻炼增强自身的抗病机能。 (3) 免疫接种, 使易感人群得到保护。为了避免麻疹危害, 要普及免疫接种, 使人群免疫力得到提高[2,3]。总之, 应加强对麻疹的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1]于忠省, 宫义军, 邱芳.206例成人麻疹的临床治疗观察[J].临床医学, 2008, 28 (1) :48-49.

[2]严俊, 朱幸芳, 茹仁萍.更昔洛韦治疗成人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 2006, 35 (2) :42-43.

麻疹预防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收集的麻疹疫情资料均来源于深圳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中国免疫监测管理系统, 由深圳市统计局提供人口资料。

1.2 诊断

麻疹诊断与分类完全依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执行, 由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麻疹病例抗体检测, 采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试验提供的试剂。

2 结果

2.1 麻疹发病概况

2014年疾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报告宝安区麻疹446例, 实验室确诊371例, 年均发病率16.50/10万, 无死亡病例报告。

2.2 地区分布情况

麻疹的发病在本区各街道办、乡镇均有, 且有明显的散发特点, 不过, 较集中的地区有:福永街道办、沙井街道办、西乡街道办, 共计有346例发病, 占发病总数的77.6%。

2.3 时间分布特点

2014年宝安地区的麻疹病例各月份均有发生, 其中4~9月份较集中, 发病高峰在7~9月份, 共348例, 此时间段发病数占全年发病的78.0%, 2014年宝安地区麻疹的发病有较明显的季节性, 见图1。

2.4 2014年本区446例患者的发病年龄及免疫史

本区麻疹发病人群发生在各年龄段, 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发病331例 (74.2%) ;成人发病65例 (14.6%) ;发病年龄区间为6个月~35岁, 麻疹的发病人数在0~4岁最为集中, 有269例 (60.3%) , 其中不足免疫月龄 (<8月龄) 的麻疹发病例数为127例 (28.5%) 。在全部麻疹病例中, 明确没有麻疹免疫史者257例 (57.6%) , 免疫史不详者150例 (33.6%) , 有过一剂次麻疹免疫史者36例 (8.1%) , 见表1。

2.5 常住和流动人口发病情况分布

在2014年确诊的麻疹病例中, 其中在本地居住时间≥3个月的有342例, 占总病例数的76.7%, 流动人口发病占总数的23.3%, 提示病例以本地感染为主, 其中石岩街道办的发病数占本区总发病数比例最低为5.4%, 详细病例分布情况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 深圳市宝安区麻疹发病有如下特点: (1) 发病趋势与全国、全市水平基本一致, 均呈上升趋势。 (2) 发病以散发为主, 局部有爆发。福永街道办、沙井街道办占总发病数的42.6%。 (3) 8月龄以下和15周岁以上人群占54.3%。 (4) 与2012-2013年同期比较, 石岩街道办麻疹发病率有下降趋势。

以往大量调查显示, 育龄期妇女的麻疹抗体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容易造成母传麻疹的抗体水平较低, 这可能与<6月龄婴儿的麻疹易感性有一定关系[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麻疹的发病以低龄组人群为主, <8月龄患者127例, 占发病总数的28.5%, 与上述观点一致。因此, 育龄妇女在受孕3个月前接种麻疹或麻风二联疫苗普种很有必要[3]。同时建议深圳市宝安区可将麻疹疫苗的初免月龄提前到6月龄, 这样可保护低月龄的易感儿, 降低婴幼儿麻疹的发病率[4]。

近年来宝安区对儿童的麻疹预防接种做了积极实践, 但儿童接种率仍然较低, 尤其对本区流动人口中的成人麻疹接种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本地区人群的免疫屏障[5]。因此, 医院成为麻疹感染的重要场所, 同时, 宝安区医疗资源较集中, 这与医院暴露可能存在一定联系[6]。通常患者患病后均选择较大的综合性医院就诊, 即使医院执行了相关预检分诊措施, 但麻疹在发病潜伏期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 所以候诊所、输液室均是麻疹传播的高发地[7]。因此, 要加强宝安区的查漏补种工作, 加强本区私立学校及托幼机构的查验证工作, 并努力提高成人麻疹的接种率。同时, 在麻疹流行期间, 医院要加强感染控制、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 同时要开展相关健康教育, 加强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8]。

本研究结果提示, 与本区麻疹发病呈上升趋势的特点不同, 石岩街道办与2012、2013年同期比较, 其麻疹发病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2014年发病率仅占本区总发病数的5.4%。分析调查资料发现, 自2012年石岩街道办麻疹发病率高达28.9%以来, 本区从2013年开始, 实施了一系列麻疹防控措施, 从实践结果来看, 该系列措施是积极有效的。现总结如下: (1) 寻求与房屋租赁所合作, 积极开展查漏补种工作。 (2) 制定了院内感染控制和强化措施, 有情况及时上报卫生计生局。 (3) 在接种点疫点处理时, 开展大规模的成人接种。 (4) 积极贯彻区卫生计生局计划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补贴政策, 鼓励民众积极配合接种。 (5) 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性和预防麻疹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刘爱国, 杨会利.现阶段消除麻疹关键防控技术策略分析与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1, 6 (11) :880.

[2]蔡晓虹.上海市闸北区1999-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0, 5 (4) :296-298.

[3]赵凤敏, 徐奋奋.江北区2005-2010年麻疹的流行特征[J].浙江预防医学, 2011, 23 (6) :44-45.

[4]朱洪鸣.武进区2001-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6) :4268-4270.

[5]陈定仪.长沙县2007-2010年麻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及强化免疫效果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 (8) :1442-1443.

[6]张俊杰, 杨恒丹, 崔振铎, 等.平顶山市2004-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4, 13 (1) :43-46.

[7]支莉, 默光辉, 支侠, 等.新乐市2010年麻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1, 27 (5) :502-503.

麻疹预防范文

麻疹预防范文(精选7篇)麻疹预防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麻疹流行区的200例1~5岁儿童, 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 将其分为研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