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美国经济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美国经济范文(精选12篇)

美国经济 第1篇

关键词:美国宪法,权力分立与制衡,人身权利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 其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众多领域的庞大影响力是其他国家无法匹敌的。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它同时也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宪政立宪共和国, 拥有着世界上最早并仍在运作的成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因此, 有一个问题就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美国如今高度发达的经济是否受益于美国的宪法体制?换言之, 美国宪法所确定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究竟如何造就了美国经济的神话。

一、美国宪法的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权力的制约是任何一个权力主体均拥有抵制其他权力主体侵犯的法定手段和个人主动性。权力的平衡是任何一种权力均不成为至上的权力, 不同的权力之间保持分立和制约的状态。权力平衡是权力分立和制约的目的。权力平衡的目的则是为了维护民主, 避免专制。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是颇具特色的。美国宪法规定联邦、州是最重要的两个权力主体, 其中又着重规定了行使联邦权力的三个主体国会、总统、最高法院。联邦国会行使立法权, 总统行使行政权, 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之间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激烈冲突, 但三者始终保持完好, 权力分立、制约的格局维持不变。

正是美国宪法所确立的这种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才使美国各个权力机关不敢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利, 只能各司其职。在这样一种高效运行的模式之下, 经济的大发展成为必然。美国经济体制是纯正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需要的制度环境和政治氛围是自由平等。而美国宪法所确定的国会、总统、最高法院的权力分立与制衡便创造了自由和平等的氛围, 没有任何人是可以独裁的, 没有任何机构是享有绝对权力的。政府的腐败虽不能完全杜绝却已被降至最低的限度。政府本质也是一个利益集团, 当它的权力不能肆无忌惮的滥用时, 社会各个利益阶层的利益便能够通过成熟完事的机制表现出来并得到维护, 经济便会得以发展。

二、美国宪法较高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美国宪法的稳定性为学界所公认。这一稳定性特征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宪法文本的独特品质和联邦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美国宪法是当今世界最古老的宪法, 自1787年沿用至今。二百多年来, 美国宪法只增加了27条修正案, 作了27次修改和补充。更重要的是, 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价值观在二百多年来始终没有改变, 而是反复得到重申或强调。美国宪法较高的稳定性是建立在较高的灵活性的基础之上的。美国宪法历经二百多年, 虽然变化较小, 却可以适应二百年来美国的沧桑巨变。其秘诀在于美国宪法规范的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价值观得到了不断的补充和发展。

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因素。美国宪法是美国的根本大法, 被称为美国人民的“准圣经”, 它的稳定直接导致了美国各项制度和法律环境的高度稳定, 便强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美国宪法注重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美国宪法比较重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 如对公民人身权利规定得比较全面详细, 对逮捕、拘禁、拘留、搜查等措施规定了具体而严格的条件, 并特别要求说明采取这些措施的理由;对公民人身权利的限制或剥夺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毋庸置疑, 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在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能否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程度。试想, 人身权利受到充分保障的公民和人身权利没有受到充分保障的公民相比, 当然是前者的工作热情更高, 创造力更强。这里涉及到社会学和伦理学中的一些类似研究。美国宪法将人权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当人的基本需求得以充分满足后, 人们便会向更好的生活层次进行发展和努力。美国宪法注重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其实间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美国宪法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美国宪法所强调的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已经在很多国家的立法实践中得以实现, 并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机制。我国在立法之初注重结合中国的国情, 制定了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和法律体系。但其完善程度毕竟不如发展了几百年的美国宪法和它所确立的一系列机制。美国宪法认为没有稳定性, 宪法的威力不强大;没有灵活性, 宪法及最高法院的生命就会终结。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同样应该非常注重稳定性和灵活性。美国宪法是“他山之石”, 对解决我国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总的来说, 美国宪法对公民人身权利的规定比较全面, 也比较详细。其中, 尤为重视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权利, 如禁止对被告实施酷刑和不人道的待遇, 禁止强迫自证其罪, 被告有获得公正、公开、及时 (迅速) 审判的权利等等。例如, 对逮捕、拘禁 (监禁) 、拘留、搜查等措施规定了具体而严格的条件, 并特别要求说明采取这些措施的理由, 这一点对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永生.刑事诉讼的宪政基础[M].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2004年6月:133[1]陈永生.刑事诉讼的宪政基础[M].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2004年6月:133

《美国经济发展》教案 第2篇

知识目标:通过回顾美国发展史,加深对美国历史的认识。

能力目标:通过自学、合作探究,能概述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情感价值:通过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学习,认识到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表现。

难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霸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在我们身边也有美国的影子,也许是你喜欢的歌星,也许是你吃的食品。想一想你的生活,哪些与美国有关呢?

这节课,咱们就走进美国,探寻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示课题)

学习目标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而历史的发展也有其发展方向。下面我们就来回顾历史,探源美国。

知识链接:探源美国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咱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与它有关的知识。就让我们跟随几个伟大的人物,一起回顾美国成长的历程。

这些伟大的人物都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么二战以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又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呢?

自主探究

1.学生对照屏幕显示的提纲自学,了解不同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

2.集体交流,完善答案(用举例子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通货膨胀”)

3.巩固记忆,重点记忆不同时期的经济特点。(教师巡视检查)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几个不同的阶段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得天独厚,高起点造就繁荣

(1)出示“1950年,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图表”,引导学生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出示杜鲁门总统的就职演说词,

(3)出示新华网一段文字资料,学生阅读思考:美国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出示文字资料,找出美国经济发展尤其迅速的两个地区西部、南部。

拓展延伸:出示硅谷图片,教师简介华人对硅谷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图说美国:“土星”号火箭及美国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的图片,了解美国宇航工业的成就。

过渡:知识超链接:出示神七飞天、翟志刚太空漫步的图片,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同学们,任何成就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美国采取了这一系列的措施,所以换来了战后的繁荣。但七八十年代,美国为什么又陷入危机,它又是如何调整的呢?

合作探究二:跌宕起伏,危机中艰难前行

出示尼克松总统的一段演说词,理解能源战的含义。(教师讲述记忆经济危机时间的方法,引导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记忆相关内容)

出示里根总统的演说词,探究美国经济困难的原因及导致的结果

出示数字资料,进一步认识美国从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债务国。

如果说七八十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冬天,那么经过美国人的努力,进入九十年代,美国经济的春天来到了!

合作探究三:春回大地,新经济唱响全球

出示克林顿总统的两段演说词,

学习历史,咱要借鉴历史经验,达到史为今用的目的。从美国经济的发展史来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一个国家在国际地位的提高,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地位的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今天咱们留下了豪言壮语,相信明天你会为祖国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技的发展在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邓小平深谙此道,布什总统也深明此理。

出示布什总统的一段就职演说词,回答问题,得出结论:加大发展教育事业的力度,完成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也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这些得力的措施使美国经济在90年代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图说美国:用图片说明新经济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六)巩固提升

出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折线图,请学生用语言做简单的描述。(教师板书:繁荣危机调整新经济)

大胆预测: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经济会怎样发展呢?(结合学生的预测,教师简述20美国的次贷危机)

这也显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课后小结

《经济学人》:美国经济的症结何在 第3篇

2011年4月

1> 美国经济的症结何在

2011年4月28日出刊的《经济学人》,封面文章标题为“美国经济的症结何在”。文章认为,美国的政治家们在解决国家的实际问题上没有多大作为。无论人们相信与否,美国应该是在步欧洲的后尘。

美国人民目前对国家前景和政治人物在解决问题上的努力感到不快,情绪甚至变得越来越糟。民众的这种不满情绪部分地反映了经济复苏的疲软态势。对民调结果的审慎解读,表明美国人的担忧超出了今后数年的前景:生活水准在倒退、未来缓慢创造就业的暗淡经济、政府背负着巨大赤字和中国的崛起。大部分人已明显认为中国而非美国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的主要大国。

《商业周刊》

2011年4月

2> 灾难后百废待兴

2011年4月21日出刊的《商业周刊》,封面文章标题为“灾难后百废待兴”。记者通过采访日本本州岛釜石市的劫后余生者来反映此次复合型大灾的可怕情形,以及灾民的艰难求生经历。文章称,官方的救灾进度缓慢,一些灾民决心自救,尽早恢复赖以谋生的行当。

这次地震给人带来了巨大幻觉:街道和人行道被蹂躏的像打开展示的地毯,地面瞬间被弯弯曲曲地犁开了如同狞笑的大裂缝,水从地下喷涌出来。持续的震动在当地居民看来似乎会永久持续下去,直到他们意识到它结束。整个大地一片死寂,只有人们在呼喊、尖叫和歇斯底里。

《商业周刊》

2011年5月

3> 拉登缘何失败

2011年5月6日出刊的《商业周刊》,封面文章标题为“拉登缘何失败”。文章作者认为,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的消亡,是因为他在装备上处于劣势,而他的失败,是因为选错了人生之路。

拉登在2001年成为了一股有影响的力量,他作为一个引领死亡风暴的骑手出现了。对中东地区的民调结果表明,拉登作为领导者而让人们感到害怕,对追随其人数之多也感到惊讶。但是,仅凭一些数字是难以认定他的观点和行为就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

自宣布拉登死亡的当晚起,人们一直在为以怎样的恰当方式庆祝拉登的终结进行争论。然而,以作者之见,人们应仅以个人喜欢和搞笑方式,以不包含任何宗教信条的方式庆贺。其实,最实际的方式就是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财富》

2011年4月

4> 就此止步 还是继续前行

2011年4月中旬出刊的《财富》,封面文章标题为“就此止步,还是继续前行?”。文章认为,往日的明星创新企业Twitter,虽然近期连续调整高层管理团队和经营策略,但是,若要根治公司内乱问题,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Twitter近来的确像演出公司,舞台剧一幕接一幕:除了CEO更迭外,董事会还举行秘密会议,高管们在争权夺利,公司充斥着太多的指手画脚者和咨询顾问,其他的共同创业者也是愤愤不平。这些超出对一家创新企业焦虑之外的一幕幕情形,已让人感到它的创新已停滞,一家硅谷最有希望的创新企业的管理处在混乱中。然而,它仍是每月有2000万活跃用户依赖的传播媒介,并是更多企业用来寻求营销产品和跟踪客户的途径。

美国经济增长高于预期 第4篇

第3季度,占美国经济总量超70%的个人消费开支增长2%,增幅超第二季度的1.5%;政府支出在2年多以来首次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联邦政府开支上升9.6%,其中国防开支大增13%,而此前为连续4个季度下降。如果除去国防开支对经济增长0.64个百分点的贡献率,第3季度经济增速将为1.36%,与第2季度基本持平。而且各州和地方政府开支略有减少。

另据汤森路透/美国密歇根大学日前公布的数据,2012年10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较9月的78.3劲升4.3点至82.6点,不仅为连续第3个月走高,且是自2007年9月以来的新高,显示美国经济已逐渐立稳脚步并准备加速中,而零售业第4季度业绩可望因此受惠。根据彭博社的调查,经济学家原预估本月指数终值将上升至83点。

并非所有方面的数据都表现良好。第3季度商业投资疲软,令经济增长受到抑制。说明在政策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及海外需求放缓之际,企业不愿增加开支。第3季度非住宅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3%,第2季度为增长3.6%。

贸易也对总体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第3季度出口额出现3年半以来的首次下滑,表明海外需求疲软对出口造成负面冲击。进口也有所下降,但降幅低于出口下降速度。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经济当前处于稳步增长轨道,但未来几个季度将面临更大考验。因为“财政悬崖”风险犹在,不少美国企业宁可持有现金也不愿增加投资和雇佣,这将牵绊经济前进脚步。

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财政悬崖”已给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预计到年底将导致国内生产总值损失0.6%。根据该协会的调查,55%的制造业主和其他一些小企业主都不愿意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开展经营。企业信心处于低位,对2013年的经济预期尤其悲观。

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认为,企业的不安情绪导致他们下调了对10月份的就业预测。他认为,10月份的失业率将小幅升至7.9%,美国经济要在跨过“财政悬崖”之后,才可能摆脱目前平淡的增长态势。

美国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5篇

1.了解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美国新经济出现的时间和特征。归纳美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 通过列表、制作示意图,反映美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大致情况,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

3.通过本课的学习,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受制于政治形势。战后美国经济的周期性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① 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② 摧毁了法西斯主义;

③ 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

④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⑤ 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二战改变了世界面貌,二战后以美苏两极为主要矛盾的国际关系结构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结构。其中,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普遍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并随后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为什么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会有这样的经济发展?发展的状况如何?这种发展对资本主义世界本身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了解一下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国家──美国。

讲授新课:

介绍“硅谷” ,提问: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教师归纳):

①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大力拓展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②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③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

美国利用自己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优势,十分重视并将原本为军事服务的高科技,大量应用民用工业领域。结果,一方面促进了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使其得到升级换代。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新兴行业,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引导了世界工业发展的走向。关于有利的社会发展环境,解释:美国政府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福利制度,提高工人的收入,保持了社会的基本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最后,补充一点:美国政府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经济霸主地位。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70年代初,美国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比战后初期增加一倍多。美国经济发展到了“黄金时期”。

但“黄金时期”也是短暂的。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时期,甚至还出现贸易逆差,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随着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减少,美元贬值加剧。当时,美元身价大跌,欧洲各国的许多人都拒绝要美元。liuxue86.com

在伦敦,一位来自纽约的旅客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成了病菌携带物一般。”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的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

1975年以后,美国和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经济发展进入“滞胀”阶段。“滞胀”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方面。80年代,美国政府调整政策,逐渐扭转经济颓势。

1982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国家采取了降低税率、减少政府支出、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措施。90年代,在克林顿总统任职时期,美国加大改革力度。美国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年递减,甚至盈余。美国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最后,总结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提问:这一时期,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

(教师可再强调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的重要作用,并可适当补充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状况,以及微软公司的有关情况。鼓励同学们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始终是经济、政治实力最强的国家。依靠这种特殊地位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到处干预别国内政,并妄图“主持”国际事务,肆意践踏联合国宪章中的基本原则,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反对。

课后小结

美国:经济复苏艰难 第6篇

去年美国经济继续着从2007年底的金融危机中恢复的步伐。2012年第一季度,真实GDP增长1.9%,与去年上半年相比有较大起色。2011年,美国CPI数据仍然居高,但在2012年上半年呈下降态势,各经济指标虽逐步趋于好转,但经济恢复速度仍较缓慢,消费不足与投资乏力共存局面尚未打开。

数据来源:美国劳工统计局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美国政府先后实施了五次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财政刺激方案有效地稳定了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但其副作用也相当明显,联邦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攀升,政府债务与GDP之比超过90%,债台高筑的美国已经步入了一个危险的门槛。所以,未来美国继续实施大规模财政刺激方案的空间已经很小。

美联储已经推出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传统货币政策的政策空间也已经所剩无几,在这一过程中,美联储总负债水平以及金融机构准备金规模都将继续放大,中期内通胀与美元贬值的风险也将继续累积。但是,由于美联储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释放的过剩流动性并没有真正流入到实体经济中,而是大量滞留在美国银行体系内,或是为了寻求更高的收益而流向海外,从而导致经济刺激政策效果不明显。当前美国经济前景黯淡和失业率居高不下,则反映了这一经济特征。

两党候选人对华政策之异同

美国总统大选初定于今年11月6日举行,在美国目前经济复兴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两党均在美国大选中大打“中国牌”,夸大渲染美国从中国贸易中吃了多大的亏。在谴责中国的行动上,罗姆尼(共和党竞选人)比奥巴马(民主党竞选人)走在前面,但奥巴马也没有示弱。

罗姆尼大骂奥巴马是对华懦夫,几近恳求北京。在去年共和党竞选辩论中,罗姆尼就指责中国盗取美国的知识产权、设计、技术和商标,入侵美国电脑盗取信息和情报,还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宣称当选为美国总统的第一天就要中国贴上操纵人民币汇率的标签,并且在知识产权剽窃方面对中国宣战。

奥巴马在任期间中美经济合作有所发展,美国在一些问题上采取了协商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奥巴马没有停止过对中国实施经济压力,早在今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就将矛头指向中国,宣称美政府将建立一个“新政府机构”,加大施压中国等对美出口国家,借此加强美国制造业发展,创造就业。其还宣称采取极大努力抑制中国不公平贸易惯例,并在WTO对7起涉华贸易案件进行投诉。还强调要在WTO申诉中国对美国汽车不平等征收关税。

二者对中国的攻击性言论是为了拉票,历史似乎在证明,不管谁出任美国下届总统,中美关系也都只可能向前发展。二者在当选总统以后对华态度会打折扣,但还是会对华施加经济压力。

对美国吸引外资政策走向的判断

在当前美联储维持接近于零利率的情况下,要想让过剩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难度相当大。在这一复杂背景下,如何吸引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境内特别是实体经济,成为当前美国政府调整“扩大就业、提振经济增长”战略的一大重要转变。

2011年6月,美国总统就业与竞争力委员会第一次提出加快刺激就业的设想,主要措施包括清理和简化基础设施项目审批手续,消除到岸游客的消费障碍等措施。为了促进就业,美国政府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至少为一万亿美元,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如果这项计划得以通过,美国国会审议并由奥巴马签署成为法案,那么美国吸引海外投资的规模将较过去十年年均1740亿美元的水平提高15%。不过,其仍将低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3280亿美元的最高峰值。

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针对宏观经济总需求不足,失业严重的实际情况,为刺激经济并促进就业,美国政府连续出台了再投资法案、再工业化、出口倍增计划等一系列救市措施,通过税收优惠和信贷优惠政策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实现扩张总需求和增加就业。同时加大对公共物品的投资力度,并采用延长失业保险和失业者医疗保险期限等方式加强对失业者的援助力度。及时挽救了市场信心,加速了经济复苏。此外,美国把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和新能源技术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希望借助新产业创造就业岗位。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力图扭转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本末倒置的关系,于是从加强金融监管到发展实体经济,从支持前沿科研到资助中小企业,从改进教育系统到努力创造就业岗位,从提出促进出口计划到力推新能源战略,美国正采取措施加快工业发展,尤其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从今年年初出现了全球制造业向美国回流的现象看,避免制造业的不断萎缩,以挽回“空心化”的颓势,足以说明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外资的决心。而外资的大量引入不仅会缓解美国过度依赖进口的现状,美国的贸易赤字与经常账户赤字也将会缩小或者减缓扩大的速度。美国将投资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能源行业,政策的倾斜会有力地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当然也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所以,加快实体产业发展已成为奥巴马政府复兴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美国未来全球领先地位的国家战略。

2009, 美国经济十大预言 第7篇

预言一:通用汽车将在4月底申请破产保护。

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的资金会让通用汽车苟延残喘到2010年吗?门都没有。债券持有人和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将争来争去。瓦格纳会被炒鱿鱼。而还未到任的政府行业管理者“汽车沙皇”将对这一切感到厌倦。最终, 国会不会提供通用汽车真正需要的500亿美元。

预言二:麦道夫将在审判中称自己疯了 (而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但以失败告终

在这个充斥着借口的年代, 为什么他就不能找个借口逃脱呢?他会为自己请来能用金钱收买到的最好的律师, 这些人会罗列出一大堆证明他疯了的理由。但这没什么用。判决结果呢?他还是有罪。

预言三:高盛将收购亿创理财, 大举进军网上银行业

高盛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费恩大张旗鼓地捍卫华尔街的传统业务模式。但他清楚这种表演应该谢幕了。

预言四:华尔街将再收缩25%

华尔街将会惊恐地发现, 这次真的是今非昔比了。到4月份时, 会有更多的裁员。到明年秋末时, 还会再有一轮裁员。总的来说, 华尔街有1/4的工作将在2009年消失。

预言五:苹果将迎来新首席执行官

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最终, 乔布斯和苹果董事会将对无休止的质疑和困惑感到厌倦。

预言六:彭博资讯的创始人布隆伯格将收购纽约时报公司

一个让人耳朵磨出老茧的传言最终也将变成现实。在竞购大战中, 布隆伯格将会胜出, 使其在纽约的影响力超出第三任市长任期。

预言七:原油价格2009年大多数时间将在每桶30美元左右徘徊

欧佩克对每桶30美元的油价不会满意。但如果奥巴马大力推行其反化石燃料计划, 欧佩克会更不高兴。因此欧佩克会继续将油价维持在低位, 直到美国会再次认为每加仑汽油1.50美元的价格会一直保持下去。这会持续一年左右时间。油价在2009年底将重回每桶50美元。

预言八:2009年表现最差的全球市场将是当代艺术品市场

泡沫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将竞相寻找底部, 如长岛汉普顿海滩的房屋和纽约市中心的公寓。但当代艺术品市场将是其中最大的输家。当过去几年投资艺术品的许多人认识到他们陷入了另一场庞式骗局, 艺术品市场也会基本上消失。

预言九:标准普尔500指数2009年将收于1200点, 上涨30%

在上周末的《巴伦周刊》上, 12位华尔街精明的策略师中有11人预计2009年标准普尔500指数将收于975点至1100点之间。这种共识几乎从来都是错误的。到明年夏末时, 3/4的公司收益将会开始上升, 投资者的贪婪将取代退缩, 年末时的反弹将推动标准普尔指数攻上1200点。

预言十:奥巴马总统将迎来总统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上任之年

美国经济 第8篇

“希望人民币选择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 钉住汇率制度会最终损害到中国经济。”美国前财政部长斯诺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先后在2003年6月和7月发表公开谈话时如是谈到。这标志着美国正式向人民币汇率施压。2005年美国纽约州参议员查尔斯·舒默第一次提出舒默议案, 当时, 他威胁如果人民币不升值, 那么所有进入美国的中国商品将被加征27.5%的汇率税。2010年3月16日升级版“舒默议案”公布, 并启动立法程序, 再度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逾百名美国国会议员呼吁奥巴马政府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这次面对的情况比上次更紧急。“操纵汇率”行为被视为不公平补贴, 将受到美国一系列政策的报复。

美国方面之所以一再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 是因为美方认为中国的货币操纵造成了美国严重的制造业失业问题。中国存在严重的低估人民币的货币操纵行为, 从而使得中国的制造业赢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向美国出口了大量廉价商品, 美国制造业发展出现萎缩, 企业大量倒闭, 美国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而流失。同时美国也将中国大陆对美贸易中大量的顺差归咎为中国的汇率政策, 屡次要求我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重估, 让人民币升值, 从而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

中国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是否真的是由人民币汇率低估引起的呢?如果事实并非如此, 那么, 美国一再向人民币施压来减少我国对美贸易顺差并试图以此使自己国家的经济得到复苏, 失业现象得到缓解的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人民币的升值并无助于解决中美贸易问题, 并不能给美国经济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二、影响汇率的经济因素

(一) 国际收支

一般而言, 当一国的国际收入大于支出即国际收支顺差时, 外汇的供应大于需求, 本国货币升值, 外国货币贬值, 反之亦然。

(二) 相对通货膨胀率

一般地, 相对通货膨胀率持续较高的国家, 由于其货币的国内价值下降相对较快, 则其货币相对于外国货币也会贬值。

(三) 相对利率

本国利率较高时, 推动本国利率升值。反之亦然。

(四) 预期

预期有时候可对汇率造成重大影响。

(五) 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往往导致货币供应增加和需求增加, 因此, 赤字的增加将导致本国货币贬值。

三、相关的文献综述

美国一再施压人民币, 希望人民币汇率升值, 是希望通过借助此手段来缓解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那么对人民币施压真的能如美国所愿吗?人民币升值对美国经济究竟有多大的好处, 人民币汇率变化是否会对美中贸易逆差产生显著性的影响?下面本文将对这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 以期对这些问题产生一定的认识。

以下学者认为人民币汇率与一国的进出口之间并没有密切的关系或根本不存在任何关系。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 (2003) 曾驳斥了美国制造商声称的一个观点:即中国操纵货币以提高对美竞争力, 致使美国失业增加、美中出现巨额贸易逆差。他认为, 对人民币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不会改善美国就业市场, 也无助于改善美国贸易赤字。[1]Eckaus (2004) 认为, 中美双边贸易失衡并不确定地表明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了问题, 仅强调中国贸易和汇率问题是不正确的, 而且, 近年来中国对美出口快速增长源于人民币贬值的观点不为数据所证实, 因为这样的贬值没有发生过[2]。沈国兵 (2005) 通过分析1994~2002年的年度数据并运用EG两步法对1998~2003年的月度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后提出, 中美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依靠人民币汇率变动来改善中美贸易收支平衡问题是不现实的[3]。陈建超 (2007) 在分析该问题时指出, 由于中美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 这种优势不是简单地通过人民币升值或者美元贬值所能抵消, 也不会在长期内消除, 因此即使人民币升值一倍, 中美贸易顺差的现状依然难以改变[4]。

四、人民币升值究竟能给美国经济带来什么

由于美国人长久的消费习惯, 美国的储蓄严重不足, 虽然自1990年以来储蓄占G D P的比重逐年递增, 但相对于强劲的投资势头, 储蓄额远远不能满足美国人的需求。美国需要国外资本进行融资以支持其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从这一点来说, 只有美元升值才能吸引外国资本流入。而对中国来说, 只有在人民币低估条件下促进出口才能刺激经济增长。如果中美两国之间这种经济模式不改变, 美国的贸易逆差及其国内的失业状况都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美国需要国外资本的流入, 而外国资本的流入可以形成对外国产品和劳务更大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贸易逆差的产生。2007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占G D P的比重曾上升至7%, 美国每天需要从外国吸收巨额的资金, 这笔资金中很大一部分便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外国资本的流入推动了美元汇率的上升, 降低了美国进口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如果人民币真的如美国所愿而升值,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确实会下降, 流入美国的外汇储备也就相应减少。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 出口产品的价格也必然上升。短期内, 美国的一些生产者也许可以取代中国失去的部分市场份额, 但中国的比较优势是美国所无法比拟的, 美国自己无法提供像中国这样低价的产品。消费者要因此支付更高的价格, 最终受损的还是美国人自己。美国企业的利润和就业确实会暂时增加,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也会暂时减少, 但由于物价的上升, 货币需求变得更大, 利率也就被相应地推高。而且, 美国自己生产的能力并不是很强, 并不能完全去取代中国失去的那部分市场份额, 长期中, 更多有竞争力的国家的产品会纷纷进入美国市场, 消费者会购买更多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 美国生产商最终仍将回到原点。此外, 美国的高利率进一步吸引了外国资本的流入, 美元还是要升值, 美国的贸易逆差地位仍然得不到改变。

总而言之, 从美国这种储蓄小于投资的运行结构中可以看到, 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产品减少对美国的出口, 最终会让其他国家的产品取代。美国并不能从人民币升值中得到好处。巨额贸易逆差的问题无法通过人民币升值得到解决。

此外, 美国还有发达的金融债和公司债市场。这个市场的存在不仅能有效缓解财政赤字, 还能为美国政府融通资金, 使得美国国内的货币及财政政策得以顺利实施。而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 中国是美国国债最有实力的认购者, 随着美国利率的不断下调, 美国国债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政府减少购买美2国0国14债, 年甚第至1抛1售期已持中有旬的刊美国国债, 中国对美国金融债和时公司债代市 (场总投第放5的7资0金期也) 会大量回流, 这将严重影响美国债市, T进i而m影e响s美国国内经济复苏[5]。

五、总结及建议

根据上文的分析, 本文作出以下总结:

(一) 美国施压人民币无助于解决美国国内的经济问题

正如史蒂芬.罗奇所说, 这只是一场政治秀。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的实质是想要要把金融危机期间美国自身的失业率上升, 经济遭遇衰退的局面归罪于中国的贸易顺差, 指责人民币存在低估, 向美国出口大量廉价商品, 以此来转移美国民众对政府政策的不满, 从而缓解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美国把中国当成了自己强劲的竞争对手, 迫使人民币升值主要是为了遏制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促使中国加速开放金融市场。

(二) 美国对人民币施压是一件损人又不利己的事情

人民币升值不但无法解决其问题, 更糟糕的是人民币升值初期的经济效果好比是对美国消费者征税, 最终吃亏的还是美国人自己。而对于中国来说, 人民币升值使得大量的出口企业倒闭, 失业人口增加, 对中国的经济将带来严重影响。

(三) 美国的经济结构和中国不同, 美国经济主体是服务业, 它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 而中国对美出口主要是制造业

Finan如c今e美国的失业人口已达150 (0万C u人m, 指u望la通ti过ve人ty民N币O升.值5来70解) 决如此庞大的失业人群极不现实。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最关键的还是需要美国提高自身的储蓄率, 放宽对自身产品的出口限制。

参考文献

[1]Alan Greenspan, Pricier yuan won’t help US trade deficit[EB/OL].December 2003, http://www.chinadaily.com.cn/en/doc/2003-12/12/content_289670.htm.

[2]Eckaus, Richard, Should China Appreciate the Yuan[R].MIT Department of Economics:Working Paper Series Working Paper04-16, January 15, 2004, pp.l-19.

[3]沈国兵.美中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关系:实证分析.当代财经[J].2005年第1期 (总第242期) .

[4]陈建超, 何鲁冰.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研究.世界经济[J], 2007年第2期.

美国西进运动的经济意义 第9篇

美国的西部开发又称西进运动,在此过程中,大批的美国人口涌入西部,开垦荒地,修建道路,把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广到了荒凉的西部。这不仅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更促进了美国民族性格的形成,为统一的美利坚民族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美国西进运动在美国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虽然对当地印第安人进行了迫害,将许多人驱逐到西部地区,但是西进运动对于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改善了农业发展水平,对于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并且使得工业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

1 对于农业的影响

美国西进运动对于农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它不仅完全改变了农业的发展形式并且加速了农业机械化在美国历史上的发展进程。在十九世纪早期,农业中心位于大西洋沿岸。然而,随着美国西进运动的发展,农业中心转移到了密西西比河领域。在1860年,整个国家中57.6%的农场位于阿巴拉起亚山脉的西部,它们占据了整个农场领域的59.8%,创造了全部财富的54%。到了1990年,它们分别提高到了71%,79%和78%。农产品的基地也同时转移到了西部。美国最重要的农产品———小麦,它的基地转移到了红河沿岸,并且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称作“小麦王国”,棉产品生产基地转移到密西西比河低地和德克萨斯州东部。玉米的主要生产基地也转移到了爱荷华州,伊利诺斯州和俄亥俄州的中西部。三大农业区域“小麦王国”位于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和的北部;“棉花王国”的中心位于阿巴拉起亚山脉;以及“畜牧业王国”位于密西西比河的西部,三大农业区域的改变从一定程度改变了美国农业的形式。

西进运动同时也加速了农业的机械化进程。随着西进运动的发展生产的扩大与生产技术落后这一矛盾逐渐显现出来,这就要求提高和创造出新的农业工具和机器设备。脱粒机,自动播种机,收割脱粒机和自动撒肥机等机器设备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为农业生产在每一个进程实现机械化提供了可能性。

2 对于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美国在西进运动中非常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重视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在铁路修建上美国政府采取了“多修铁路多得益”的政策。铁路公司每修一英里的铁路,可以得到铁路沿线一定面积的土地;同时,规定铁路公司可以根据修筑铁路的长度和地形的不同,从政府那里获得不等的贷款。美国西进运动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美国,三大自然领域阿巴拉起亚山脉,密西西比河,和落基山脉限制了美国东部与西部的交通运输与交流。正是由于美国西进运动,使得人们意识到这一现象已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因此,交通运输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铁路建设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第一次大的解放。为了加速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美国政府提出了大量的铁路建设项目。1830年,美国修建了第一条铁路:the Baltimore and Ohio Railroad。尽管美国的铁路建设稍晚于欧洲,但是它比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发展迅速。到1840年,美国已经修建了3328英里的铁路,这几乎是全部欧洲国家的两倍。从1848年到1852年,铁路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1860年,美国修建的铁路公里数已达到30636英里,并且在西部有六条主要的铁路。这表明:铁路中心转移到了美国西部。数据表明:1840年,美国东部铁路修建的公里数为2934英里,西部为394英里;然而1880年,东部的铁路公里数增加到了29600英里,而西部上升到了63600英里。

在公路的建设上,美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政策是鼓励私人投资。为了解决公路建设资金的不足,收费公路成为美国最早优先发展的事业。从1792-1794年修建第一条公路开始,到1830年修筑公路总里程长达6400公里。铁路,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尤其在美国西部,促进了美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而,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解放则是运河建设。随着蒸汽机船的发明与使用,美国政府又加强了对水运的建设。尽管运河建设在美国开展的较早,然而它发展的较为缓慢,1861年,美国修建的运河英里数仅为100英里。西进运动使得人们意识到修建连接密西西比河和大西洋的运河,会使沿岸地区大大的受益。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困难,the Erie在1825年修建了连接东部和西部的第一条运河,并且在经济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与此同时,the Champlain Canal在第一年获益近50万美元,随之,是每年300万美元的获益。the Erie的成功在于它标志着运河建设开始在全国范围蓬勃发展。俄亥俄州的农户们他们需要将俄亥俄河和五大湖连接起来,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将他们的产品直接运到东部进行出售。在这一需求下,修建了the Ohio and Erie Canal,随之是Toledo and Cincinnati Canal的修建。1850年,美国修建的运河数已达到3700英里。运河的修建加速了美国东部和西部,西部和南部的经济联系。

3 对于工业的影响

从美国整个历史发展来看,西进对美国的工业革命及工业化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首先,由于西部的开拓,主要是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开拓,为东部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和迅速增加的人口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食品。农业是工业化进程的基础。大量主要工业,像面粉制造业,服装业,纺织业以及皮革业都是以农产品作为它们的原材料。1853年,西部农产品中,99%的小麦,62%的面粉及63%的玉米都运输到了新英格兰地区。1860年到1900年,这期间,西部小麦生产增长了四倍,玉米增长了三倍,从而为东部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足够的原材料。

其次,西部各种重要矿藏的发现和开采,为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原料来源。早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移民就开始在伊利诺斯和威斯康辛开采铅矿。到1845年,密西西比河上游的铅矿产量已经达25000吨。自1800年以后,匹兹堡逐渐发展成为美国重要的钢铁中心,它所使用的煤和铁矿石便来自附近地区。

此外,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和内华达三大金矿区,在19世纪中叶相继被发现和投入开采,成为美国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产金量最多的1852年年产值达8100万元。第三,向西部的推进又为东部的工业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在整个拓荒时期,西部主要是一个农业区,工业品十分缺乏。移民们纷纷从东部迁移到西部,忙于为自己建立小屋和垦荒而工作。但他们需要大量生活日用品和生产资料,他们不可能完全由自己生产,必须依赖于东部的供应。这样就为东部和东北部的工业品造成了市场。然而,西部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为东部提供粮食、原料和市场。西进也使美国的工业不断向西扩张,造成了制造业向西移动的趋势。西部兴建了美国的几个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

另外,面粉厂、食品罐头业、农机制造业都陆续在西部出现。此外,随着西部航运业的发展,在匹兹堡、惠灵和辛辛那提办起了许多造船厂。从总的来看,制造业和其他工业西移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西部迅速增加的人口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二是为了使工业生产更接近于原料产地;三是可以直接为西部的开拓和发展服务。随着西进运动进程的深入,出现了三大贸易区:五大湖区域,密西西比河区域和大平原区域,它们的出现增强了美国的贸易发展。

最后,美国西进运动也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向西的发展,使得这一运动成为一次全国范围的运动。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新英格兰地区,延伸到了整个东部,穿越了整个阿巴拉起亚山脉。美国西部修建了许多钢铁中心,匹兹堡市和辛辛那提市成为了重要的轮船制造业的基地。工业化进程向西的延伸使得西部成为美国重要的工业地区,从而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全面繁荣。

4 结论

总之,西进运动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多方位的。西部的开拓不仅为东北部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准备了粮食、原料、资金和市场,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全国的工业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最终实现了由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的过渡。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就先后在农业和工业生产方面跃居世界首位,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出现于世界的舞台,成为后来居上的典型。

摘要:美国的西进运动在美国的文明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运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开发了美国西部。尽管西进运动对于印第安人造成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迫害,但是从经济意义上看,它深入到美国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工业方面,从而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全面繁荣,增强了美国的经济实力。

关键词:美国,西进运动,经济意义

参考文献

[1]John A Garraty,A short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Nation(Fourth Edition),New York: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1985.

[2]张奎武,英美概况(下),(第二次修订版),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第3版.

[3]来安方,新编英美概况(最新修订版),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8,第2版.

[4]张礼萍“,西进运动与美国近代农业革命”,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8,(2).

[5]李景旺“,论美国西进运动的经济意义”,黄冈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6(3).

美国经济 第10篇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提供的数据, 我们绘制了从1947年2季度至2008年4季度的美国名义GDP增长率曲线。按照对经济衰退有连续两个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定义, 从图1中看到约有10次经济进入衰退期, 以下我们进行逐一梳理, 并列举了相关文献观点。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 (www.bea.gov) 。

1947~1959年间, 图1中反映了3次衰退。实际上如果包含1947年底的一次, 按照前任美联储主席Burns (1960) 的观点, 二战后到1959年美国共经历了4次衰退, 其衰退程度较战前温和。1948年秋的美国经济危机中工业生产下降了10%, 失业人数增至370万。形成危机的根本原因,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形成的高速生产惯性, 和战后重建时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暂时萎缩, 两者形成了尖锐矛盾。1953年7月, 受朝鲜战争失败的拖累, 美国经济在战争中形成的高涨过程被打断, 陷入经济危机, 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9.1%, 失业率达6.2%。衰退时间持续了将近1年, 直到1954年4月才结束。1957年秋的经济危机持续的时间更长, 波及冶金、汽车运输、电气诸多部门, 工业生产下降了14%, 私人投资锐减20%。Kim和Nelson (1999) 的计量分析认为美国经济的波动性存在结构突变, 突变点在1984年1季度。Mcconnell和PernzQuiros (2000) 的统计分析得出了类似的结论。Stock和Watson (2002) 的统计检验也发现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22个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性存在突变性下降。针对这一现象, 很多经济学研究也给出了解释, 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信息技术革命导致美国耐用消费品波动性下降 (Kahn, 2002) ;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对阻止通胀和经济波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Clarida, 2002) ;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完善使美国金融体系更加灵活 (Jermann和Quadrini, 2006) 。

以上观点实际上蕴涵着美国经济增长结构出现了新特点, 但当面对这一轮金融危机时, 再回顾以上观点时, 发现尤其后两点颇值得推敲。将本轮经济危机与1990年开始的经济周期稳定特征相对照, 也更能发现这一轮经济危机的根源恐怕是过去美国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自由化。这一点可从图2中反映的美国广义货币 (M2) 供应量的变化显示出来。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 (www.bea.gov) 。

美国的经济增长确实出现了新特点, 但原因并非归于信息技术革命, 应该说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熨平了美国经济波动, 同时这样的货币政策也产生了副作用。从经济学理论上看, 如果没有通货膨胀, 货币当局确实可以保持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 美国在90年代中后期保持低通胀, 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中国等新兴市场进口初级产品和轻工产品。尤其在经历“911”事件以后, 为防止经济衰退, 2001~2004年美国都维持了战后最低的利率水平。低利率必然导致流动性过剩, 而美国的流动性过剩并没有体现在投资领域, 而是出现在消费领域。Banerjee和Stock (1992) 的单位根断点的循环检验程序。检验1947年1季度至2008年4季度美国消费和GDP及净出口的单位根断点, 检验方程如下:

ΔXt=u+αt+βΔXt-1+ρXt-1+γD1+εt (1)

检验主要针对均值突变的情况, 即对于虚拟变量Dt, 有:

Dt={0, tk1, tk

从第10个季度起到最后1个观测值, 依次递推改变样本范围, 用虚拟变量改变突变结构发生的年份, 将式 (1) 系数ρ (ADF值) 的估计序列选择最小值, 即为断点。图4分别给出了消费、GDP和净出口的断点图。

由上至下分别为:消费、GDP和净化口的循环检验的。

模型检验的具体结果可见表1, 从表1中可以明确看到消费的趋势断点出现在1995年2季度, GDP和净出口的趋势断点也出现在1995年。

注:表中的临界值均采用了Banerjee和Stock (1992) 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

进一步, 以1995年4季度为断点, 我们分别将前后两个区间, 进行了向量自回归分析, AIC信息准则显示最大滞后阶为5。由于模型系数众多, 我们仅画出了两个区间估计的VAR模型12个季度的脉冲相应图。对比两个图形可以发现, 美国经济结构确实在1995前后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并非如上文中许多研究所说, 美国经济波动趋于稳定, 实际上GDP增长受消费扩张的影响逐渐增加。且各变量对GDP增长的冲击随着时间并未趋于收敛。这说明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比之以前有所减弱, 这与Blanchard与Simon (2001) 的结论较为一致。

3 结 论

(1)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消费是本次美国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1995年以后, 由于美国经济增长中没有出现较高的通胀, 导致积累至今的宽松货币政策是本次经济危机出现的潜在原因。低利率导致流动性过剩并没有在生产领域形成投资, 但却引起消费膨胀, 造成美国经济增长依赖 “借贷消费”, 畸形消费刺激地产业泡沫, 而泡沫破灭几乎不可避免。

(2) 金融体系过度自由化, 缺少监管放大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从马克思的早期观点, 到信息经济学的现代分析都认为完美的市场体制可能并不存在, 委托代理关系和逆向选择的存在都导致现代金融中介在代替社会配置金融资产时从自身利益出发, 增大系统风险。而以华尔街投资行为代表的金融结构恰好反映出了这一点。因此, 在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机构监管领域美国都应反思其过度的自由化体制。

注:左图为1947q1-1995q3, 右图为1995q4-2008q4

(3) 贸易保护助长了美国经济结构失衡。从比较优势看, 美国无疑是全球最具技术创新能力的经济体, 因此鼓励本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并保持一定的技术贸易是美国经济的选择。从美国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看, 无疑推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然而, 美国近年来的技术贸易壁垒和技术垄断有所抬头。这不仅阻碍了国内的创新能力, 也导致美国出口的下降。并且, 这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有向消费电子产品过度倾斜的势头, 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还亟待提高。

(4) 从长远的技术创新角度看, 新的革命性技术创新匮乏是导致经济转向衰退的内在原因。以汽车产业为例, 由于能源危机始终是工业化国家发展的重要威胁。因此, 新能源技术创新是整个工业化国家的必然选择。而美国对待《京都议定书》的态度助长了汽车产业放缓能源节约技术更新速度, 这导致了美国汽车企业在本次经济危机中濒临全面破产。此外, 美国私人企业投资在近年来增长缓慢, 这也成为技术创新动力逐渐消退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Banerjee, A., Lumsdaine, R.L., J.H.Stock.Re-cursive and Sequential Tests for a Unit Root: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Evid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1992, (10) :271~287

[2].Blanchard, O., Simon, J., .The Long and LargeDecline in U.S Output Volatility[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001, 32 (1) :135~164

[3].Burns, A., , .Progress toward Economic Sta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0, 50 (1) :1~19

[4].Clarida, R., Gali, J., Gertler, M., .MonetaryPolicy Rules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Evidence and SomeTheor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115 (1) :147~180

[5].James H.Stock&Mark W.Watson.Has the Busi-ness Cycle Changed and Why?[J].NBER Working Papers9127,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2002

[6].Jermann, U., Quadrini, V., .Financial Innovationsand Macroeconomic Volatility[J].NBER Working Paper, 2006:12308

[7].Kahn, J., McConnell, M., Perez2 Quiros, G., .On the Causes of the Increased Stability of the U.S.Economy[J].FRBNY Economic Policy Review, 2002, 8 (1) :183~202

[8].Kim, Chang-Jim, Nelson, C., 1999.Has the U.S.Economy Become More Stable?A Bayesian Approach Basedon a Markov-Switching Model of the Business Cycl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9, 81 (4) :608~616

[9].Stiglitz, Joseph E., Weiss, A.Credit Rationing in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Review, 1981, 71 (3) :393~410

[10].陈宝森等.美国经济周期研究[M].商务印书馆, 1993:155~176

[11].胡鞍钢.对美国经济短期衰退的评述[J].国际经济评论, 2002, (3)

美国经济温和复苏 第11篇

早前,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最新经济展望报告称,发达经济体将从2013年中期开始逐步复苏,并延续至2014年全年。而美国经济的复苏力度将超过经合组织其他成员经济体,其经济增长率有望从2013年的1.9%增至2014年的2.8%。

截至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已连续15个季度保持增长。不过,美国商务部5月30日公布的首次修正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增长2.4%,增速高于前一季度的0.4%,但略低于初步估测的2.5%。由此,美联储主席伯南克5月下旬在国会作证时对美国经济的定调变得更好理解了,他说:美国经济会继续温和扩张。

吹响复苏的号角

2009年6月,是美国经济衰退期与复苏期的分界线。

美国政府先后推出“买美国货”、“促进就业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战略部署,美国企业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在疲弱反复中挣扎四年后,如今“山姆大叔”优异的经济数据真正吹晌了复苏号角。

2013年以来美国股票市场“欣欣向荣”。标普500指数一路攀升至2007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纳斯达克指数达到了2000年10月以来的最高点,道琼斯指数更是创出历史新高。

美国制造业形势也是一片大好。据英国路透社报道,美国制造业在6月实现扩张,从5月的意外萎缩状态中反弹。另一份报告显示,5月美国建筑业支出接近四年高位,这一迹象说明在2007—2009年经济衰退期间重挫后,建筑支出正在重新获得部分动力。此外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表示,6月制造业指数从前月的49升至50.9,增幅略高于预期。指数高于50表明行业处于扩张状态。新订单分项指数从48.8升至5 1.9,生产分项指数从48.6跳涨至53,4,扶助整体指数反弹,脱离5月时的萎缩水平。

大部分分析师认为,美国经济能否持续大幅回升取决于房屋市场的复苏情况。2012年起美国楼市就已开始好转,住房价格和销量均上升,止赎案减少且可用存量也下降。而最新发布的标普,凯斯席勒房价指数报告显示,今年4月份美国20大城市房价指数同比上涨12.1%,涨幅创7年来最高。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和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也显示,美国5月份旧房销量涨至三年半新高,当月新房销售量升至近5年来新高。

此外,自去年9月份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以来,美国失业率已下降0.5个百分点至5月份的7.6%。过去6个月平均每月新增非农就业岗位数达到19万个,明显好于QE3出台前6个月月均9.7万的水平,显示就业市场复苏日益稳固。

而从私人消费情况看,美国经济复苏也是真实的。今年第一季度美国个人消费开支增长2.6%,高于前一季度的1.8%:5月份美国商品零售额环比上升0.6%,增幅为过去3个月来最大;5月份个人收入和消费开支也呈现环比上升。

经济学家们认为,目前这一系列经济数据得益于就业市场稳步改善、股市上涨和楼市回暖带来的财富效应,消费者情绪得到改善,增强了美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不过,对于美国经济复苏前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持谨慎乐观态度,他在参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发表半年度证词时称经济“持续地适度扩张,尽管步伐并不均匀”,预计“今年增长将再次加快”。

实体的回归

正如发改委专家张燕生所说,“美国经济大厦下一步将面临深刻的转型,调整方向是要从过度依赖金融和虚拟经济,重新转向实体经济,即回归制造、回归创新、回归出口。”

金融爆发之后,美国启动了结构调整的按钮,核心是通过对内和对外两个“再平衡”战略,使其经济向实体回归。

在内部平衡上,美国政府先后推出“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翻番目标”,以及“促进就业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战略部署,通过大规模公共投资翻新基础设施,通过“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通过“出口倍增计划”锁定外需,通过“新能源战略”打造未来市场,通过金融监管和医改等立法制定游戏新规。从外部平衡上,主要是通过美元贬值,启动外需。

如今距离金融危机爆发已经5年,美国新战略也促使美国经济逐渐走上正轨。据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数据显示,5月芝加哥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8.7,远超预期,创2012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

另外通过美国制造业的重要子行业的具体数据来看,美国汽车、计算机、电子等行业的产出也在不断增长,已回到甚至超过次贷危机前的水平。以2007年为100,美国汽车及零部件生产指数在2008年滑落到接近40,但目前已经复苏到110左右;美国机械行业生产指数也是如此。更突出的美国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生产指数目前则攀高到接近140。

事实上,2009年以来美国制造业产出增速明显陕于其他发达国家,美国官方数据还显示,美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速较快,在2005年之前的很长时间,美国制造业单位产出持续落后于总体单位劳动产出,但经过危机几年的反复确认,2009年之后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产出已经跃而领先,这意味着制造业在美国国内也已经具备了投入产出比较优势。

2011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5%,高于美国GDPt曾速,这一景象在持续。对于美国经济来说,制造业正在以快于整体经济增速的水平增长。从展望来看,目前已经趋紧的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还在大幅推高美国的投资支出前景,美国高盛2013年5月底发布的对美国投资支出的专题报告预计,资本支出将为2013年美国实际GDPt曾长贡献1个百分点,而且美国投资支出在2014年将大幅增长9%一10%,高于2013和2012年,其中设备投资增幅高于基建领域投资。实际上,2010年以来,美国设备和软件投资指数已经持续高于总体固定资产投资指数,而尤其在危机之前的几十年里,设备和软件投资一直低于总体固定资产投资指数。这凸显了之前的制造业外流,以及当前的制造业复苏。

nlc202309051040

从制造业就业来看,2000年之后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减少,即便是在2003-2007年的繁荣时期也是在下滑,但是从2009年以来,趋势扭转,到2013年第一季度已经累计增加了40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凸显美国制造业的扩张。

重振美国制造业,创造就业,推动美国经济走出低谷,美国重返制造业的坚持和加强金融监管的决心正在逐渐显效。

美国东南部州正在将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定位,类似密西西比州等很多州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税收减免、土地优惠、政府资助等政策,来招商引资。而在2010年7月21日,被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全面、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正式成为法律。“美国人民将不再为华尔街的错误埋单。”美国总统奥巴马说,这项改革将终止对大银行的救助,若一家大型金融机构应该倒闭的话,新法例提供了在不危害经济的情况下,当局剥离该机构的权力。今后没有企业会因其“大到不能倒”而得到某种方式的保护。

一系列的措施让美国经济温和复苏,而美国不惜重金确保这一优势的实现,虽然美国财政捉襟见肘,经济基本面难有大起色,但政府的研发预算并未减少,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甚至占到了全球份额的33%左右。

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美国深知只有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带动新一轮产业周期,不仅将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型手段,更是作为应对经济危机、拉动国内就业的重要途径。

美国企业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苹果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均把在海外的工厂移回本土。美商务部数据显示,过去两年美国制造业开始出现积极发展势头,制造业就业岗位增加了40万,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部门首次出现持续性就业增长。

美国经济产生了新的模式,即美国消费更多由美国国内的生产所满足,消费提高进一步拉动美国国内生产、产能、投资、供给端的复苏,经济增长并没有带动美国进口的大幅增长,这在投资、消费两端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量化宽松,复苏的关键力量

经过惨烈的洗牌与深度调整,民众以及世界对美国经济的信心正逐渐恢复。

知名咨询机构科尔尼公司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美国12年来首次超过中国,重夺全球最适合外商直接投资地区桂冠。而美国6月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显示,虽然小幅回落至84.1,但仍然接近前一个月创下的近6年来高位,特别是显示消费开支趋势的半年预期指数升至去年10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企业和消费者信心的增强意味着当前美国经济复苏更具可持续性。

在低增长和高失业的大背景下,为了重塑市场信心并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日本、英国和欧洲央行都已将利率下调至接近零水平,并向银行系统注入巨额资金。

在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过去几年中共推出规模约2.5万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以刺激就业和经济增长,在其双重使命下更侧重于“促就业”。

目前通过4次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总共推出了约3.5万亿美元的购债规模,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左右,但量化宽松刺激效应边际递减。此外,美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开始增强,就业也开始逐步改善。不过,从维持长期量化宽松的成本考虑,加剧了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风险。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危机之前的不到90004L美元飙升至目前的,3.078万亿美元,增长了2倍多,如果美联储在今年剩下的时间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其规模可能超过4万亿美元。

由于债务融资成本处于历史低位,新发债务的利息成本较低,这减弱了美国政府进行财政整顿和结构性改革的意愿,财政可持续问题的解决被延误,因此也需要货币当局重新评估量化宽松政策成本和潜在风险。有消息显示,美联储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把每月购债规模从850亿美元削减至500亿美元。另据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调研显示,华尔街预计美联储将在2014年2月开始削减购债规模,彻底结束量宽的时间预计将在2014@-7月之后,第一次加息将出现在2015年第二季度。

美国经济复苏的同时,全球主要经济体也都在复苏的漫漫长路上启程。

IMF今年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勾勒出了一幅2013年的全球复苏图景:随着抑制全球经济活动的因素逐渐消退,全球增长将加快。IMF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将达3.5%,高于2012年的3.2%,但比该组织去年10月的预测低0.1个百分点。有分析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支撑本轮全球金融市场兴起的关键力量是全球央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全球央行俨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范式”:竭尽全力致力于确保经济复苏。而全球主要央行的“量化宽松”可能会导致各国竞相贬值,新兴市场国家担忧的是,他们将为这种激进的货币宽松埋单:发达国家溢出的逐利资金将涌入新兴市场寻求更高收益,这将导致这些国家汇率升值进而削弱出口竞争力,或者政府将被迫降息或干预汇市。

不过需注意的是,一旦美联储决定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增强了市场对美国经济走强的预期,那么在全球经济弱复苏的大环境下,国际短期投机资本出于获取更高收益的本能将回流美元资产,一切以美元计价的资产价格都将面临重估美元更值钱了,蜂拥而入的热钱就将蜂拥而出,一路向上的大宗商品价格也将很快被拉到地板。此前已被国际游资撑高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股市可能会在短期内暴跌,亚洲新兴市场如应对不慎,将会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增加。

5月22日,伯南克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暗示美联储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削减量化宽松规模,当天纽约股市便应声下跌。第二天,日本的日经股指更是受此影响暴跌1143点。此次伯南克明确释放退出宽松信号后,美国股市再次下挫。由此可见,美联储的一举一动,对全球资本市场都具有巨大的牵引力。

但不管怎样,美国经济正处在逐渐恢复的道路之上,那么适时适度地拔掉输液管确实是合理的政策选择。

2010年美国经济呈混合趋势 第12篇

褐皮书指出:“12个地区联储所在地报告显示,2010年10月上中旬至11月中旬,经济继续改善。”

报告还称,多数联储地区制造业活动继续扩张,汽车和金属加工行业相对强劲。但在所有区域,住宅房地产和建设活动仍保持在较低水平。

褐皮书指出,楼市仍然承压,数个地区报告过去6周楼市表现进一步恶化。商业地产市场状况喜忧参半,建筑活动处于较低水平。一些区域呈现需求疲软和闲置率较高的形势,继而转化为有限的非住宅建设活动。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近日出炉的报告显示,2010年10月,全美建筑支出增至8 023亿美元,增幅为0.7%,同比下降了9.3%。公共设施建设、电力建设、私营交通建设(货车运输、铁路和航空运输投资)、私人多户住宅新建项目及现有住宅私人整修项目等出现了0.4%~8.8%不等的增长,但除公共设施建设部门外其他部门与2009年同比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10月私人住宅建设总支出增长了2.5%,但由于独户住宅新建项目下滑1.2%,在12个月内下降了9.2%,连续第6个月出现下降,同比下降3.0%。尽管当月电力建设和交通设施建设出现增长,但私营非住宅建设支出当月下滑0.7%,同比下降21%,人口普查局调查的11个部门均出现年度下降。

洛克菲勒政府研究所日前的报告称,“2010年第3季度的初步税收数据表明,国家总体税收持续改善”。该研究所对早期报告的48个州的数据进行了汇编,结果表明,与2009年第3季度相比,主要税源的税收增加了3.9%,但与2年前同期相比下降了7.0%。税收收入下降通常导致建设支出缩减;然而,只有在其他项目获得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收入增加才会导致建设支出的增加。

股利资本研究所也对50多个大都市区的5种租赁地产进行了季度分析。分析表明,第3季度5种地产的租用率均出现增长,但租金情况较为复杂。办公楼的租用率增长0.1%,租金与第2季度相比下降0.3%,同比下降2.7%。工业用房的租用率增长0.1%,租金分别下降0.7%和5.9%。公寓租用率增长0.2%,本季度租金上涨0.6%,同比下降0.3%。零售租用率增长0.4%,租金分别下降0.7%和4.0%。宾馆入住率增长1.1%,但2010年第3季度每间可用房收益下降0.5%,同比增长9.2%。这些市场均未出现足以保证新建房产需求增加的现象。

美国经济范文

美国经济范文(精选12篇)美国经济 第1篇关键词:美国宪法,权力分立与制衡,人身权利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 其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军...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