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七上历史第10课教案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七上历史第10课教案范文第1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立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通过识读历史图片,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重点: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社会状况之下隐藏的统治危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时代大背景。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内容探究】

一、西晋的建立

1.教师课件展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并请一位同学讲述这个故事。

[学生回答]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扑火,都劝他暂时忍耐。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2.教师引导: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8页第

一、二段的内容,并问:那么,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3.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三国建立:魏、蜀、吴三国灭亡:蜀、魏、吴西晋统一全国。时间:220280年。) 4.教师引导: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西晋的统治却很短暂,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只要研究一下西晋的社会风气,就能大概的了解到西晋的统治了。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8页“相关史事”中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

5.教师讲解:西晋初年,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长期分裂动荡后重归统一。根据天下分久必合的传

统理念,这次的统一和安定应该是长期的。因此晋国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平民平姓,都天真地认为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到来,谁都相信明天会更好,谁也不去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忧患意识,臣民对国家、民族和家庭的责任感日益淡漠,社会享乐主义滋长,朝野上下物欲横流,每个人都在花样翻新地找刺激寻开心。“石王斗富”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西晋的统治阶级追求享乐,糜烂腐化。

6.展示教材第79页的“材料研读”,提出问题: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唯钱是图”,统治阶层昏庸腐朽。) [教师过渡] 西晋初期的这种社会现状为“八王之乱”的发生和西晋的短命而亡做了铺垫。

二、八王之乱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79页“八王之乱”的相关内容,问:西晋初年,晋武帝怎样管理地方?(大封同姓诸侯王,后来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的制度?(西周。) 2.教师讲解:除了西周,在西汉初年,也分封过同姓诸侯王,最后是导致了“七国之乱”,所以才有后来的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以西周和西汉为鉴,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会导致诸侯势力壮大,最终王室衰微。) 3.教师引导:西周、汉初都实行分封诸王,一旦诸王势力强大,就会威胁中央的统治。同样,西晋初年分封诸侯,诸侯王既手握兵权,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导致“八王之乱”,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简述“八王之乱”?

教师找一个同学讲述“八王之乱”: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4.教师讲解:“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为什么西晋的统治如此短暂?

教师待学生小组讨论后,找几个小组的代表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得出答案: (1)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

(2)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

(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乘机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教师过渡] “八王之乱”后,中原大乱,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教师课件展示草原图片,并引导学生看教材第80页的《敕勒川狩猎图》和《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以及第80页第一段文字,问:同学们知道北方游牧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教师讲解: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的战乱之下,少数民族内迁形成高潮。那么,在这一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教材80页上的《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上标出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3.教师讲解: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教师课件展示《十六国示意图》。问: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状况在什么时候结束?是谁结束了这种状况?(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统治?(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课堂小结】

西晋短暂的统一,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原因。历史警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西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一、西晋的建立 1.西晋的建立 2.西晋的统治

二、八王之乱

1.原因 2.概况 3.影响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游牧民族的内迁 2.十六国政权 3.苻坚统一北方

七上历史第10课教案范文第2篇

目标导航

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知道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了解《申报》、商务印书馆的知识,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的废除,认识晚清政府艰难地迈出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比较现代生活中的传播媒体,学会纵向比较的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认识中国近代后期的时代特征是宣传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自主学习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 A.福州船政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北京大学 D.清华大学 2.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只保存了( ) A.裁撤冗员 B.废除八股取士 C.设立工商会 D.京师大学堂 3.中国近代第一个教育法令是( ) A.《奏定学堂章程》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制的时间是( ) A.1904年 B.1905年C.1911年 D.1912年 5.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 ) A.《申报》 B.《人民日报》 C.《光明日报》D.《参考消息》 6.中国向西方学习创办新式学堂最早开始于( )

用心

爱心

专心 1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7.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实施到清末废止,大约经历了( ) A.1000 年 B.1100 年 C.1200年三 D.1300年

8.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近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A.创办京师大学堂 B.洋务派创办军事学堂 C.颁布《奏定学堂章程》D.废除科举制

9.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以编印工具书著名的是( ) A.新华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古籍出版社 D.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主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一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1)“废封建、开阡陌”指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 (2)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结束于哪年?存在了大约多少年? (3)科举制最终完成了历史使命,怎样评价它的作用? 11.列举中国近代在文化与教育方面的变化? 活动探究

读书看报、考试、受教育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然而,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则是需要经过长期艰难的过程。请比较现代在文化教育方面与近代的异同。 视野拓展

“废科举”与“兴学堂”的关系

在晚清,“废科举”几乎总是与“兴学堂”连在一起。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初步完善是 废科举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一项成果。1905年废科举之后,各地兴办学堂的数量和速度 都出现了一个高峰。全国的学堂在1905年仅有8277所,l906年就达到23862所,l909 年则达57119所。与之相对应,学堂学生也从l905年的不足26万人上升到1909年的 1639641人。这种情形足以说明,“废科举”对于兴近代学堂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答案: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一、选择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2 1.B 2.D 3.A 4.B 5.A 6.B 7.D 8.A 9.B

二、非选择题

10.(1)商鞅变法。 使秦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秦国实力超过其他六国。 (2)隋朝。 1905年。 l300多年。

(3)提示:从隋唐和明朝以后两个时间为界,前一阶段以积极性为主,后一阶段以消极性为主。

11.①l898年,戊戌变法时期,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③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考试。④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办,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⑤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立,它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用心

爱心

七上历史第10课教案范文第3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关于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总体情况(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必要性)。同时,随着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可能性)。于是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具体表现:①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如:美日侵略台湾,沙俄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和西藏,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②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如:各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危机的新特点:(与19世纪中期比较)

①危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和西南,西北边疆扩展(以东南沿海为主)

②外国的侵略由军事向经济领域延伸(以军事侵略为突破口)

③更多的国家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以英国单个国家为主)

④外国对华商品输出的同时,加强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

⑤清朝中央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由抵抗到妥协再到相互勾结) 危害:①政治上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

②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败无能

1、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侵华野心由来已久(文化因素)。历史上,日本就觊觎亚洲大陆。如:明朝时日本的丰臣秀吉就两次就于159

2、1597年两次侵略中国。近代,日本将“开拓万里波涛”作为大和民族的国家理想。

2)、(经济因素):19世纪后半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强烈要求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

3)、(政治因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日本寄希望于战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

4)、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向中国挑衅的机会。

日本对外扩张的路线

台湾朝鲜满州全中国东南亚全世界。

2、战争的经过

3、战争的结局及影响

《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

请同学们分析:这一条约在内容上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有何不同》?(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这一条款表明西方国家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变化,即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危害:①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中国内地。

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在另一方面,给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即同时具有正面、负面影响)。

③巨额赔款回生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

④日本的“胜利”刺激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欲望,西方列强随即拉开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⑤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严重地破坏了中国主权。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人民的反抗

1、义和团运动爆发

原因: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激起了中国人民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仇恨。特别是外国传教士在山东胡作非为,激起了山东等北方人民的痛恨。中国民间有习武的传统,朴素的爱国热情遭遇外国资本主义的罪恶,引发了这次反帝斗争。

1)、义和团与清政府关系的变化:利用围剿(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2)、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阴谋手段的警惕,给义和团带来了灾难。“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思想。

3)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

背景:①19世纪后半期,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②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从中国取得了巨大的侵略权益,大大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

③西方国家借口义和团运动威胁到他们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时间:1900。6

3、《辛丑条约》签订及影响

(1901.9)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 战后的巨额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便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七上历史第10课教案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英国议会与王权的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

《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基本内容、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反复性、革命不彻底性,但是革命始终是向上的,《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结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确看待英国的“光荣革命”,了解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它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的内容、意义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反复性、不彻底性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女王、议会、首相、三者关系怎样?议会处于核心地位,但这一政治格局是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才取得的,本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 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1、17世纪初,英国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2、议会与国王的关系:

詹姆斯一世(16031625) 詹姆士斯图亚特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Mary Stewart)与第二任丈夫达恩利伯爵亨利斯图亚特(Henry Stuart)所生的唯一儿子。他母亲的祖先从十四世纪开始一直统治苏格兰,出生后5个月,其父死亡,其母遭苏格兰贵族驱逐,流亡英格兰,詹姆士一世被苏格兰国内贵族加冕为王,称苏格兰的詹姆士六世;1603年3月24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他继承了英格兰王位,称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

国王詹姆士一世狂热地推崇“君权神授”理论,渴望王权专断。 议会和王权处于对立状态。集中体现在税收方面。詹姆士一世不经议会批准,强行征税,与英国法律政治传统严重不符,议会与王权之间斗争不断

《大宪章》 二 、革命的发生

1、背景: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征税权掌握在议会手中。

162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请愿书》;1629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解散议会,以后的11年里没有召开议会,从而加剧了议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2、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开始标志:1640年英国议会的召开

1640,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查理一世企图逮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了内战。

议会上,资产阶级及其联盟新贵族,推出提高议会权力、限制王权的政治要求,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夺取政权的政治要求和历史使命,查理一世派军队闯入议会,挑起内战。所以议会的重新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随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然而,共和国的权力却落在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中,议会有名无实。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三、 《权利法案》

1、光荣革命:

1660年,查理二世,接受议会有条件的邀请,英国恢复君主制。但是君主权利受到很大限制。他的弟弟 詹姆斯二世,推行专制制度,激起人民的反抗。

查理二世 詹姆斯二世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和女婿入主英国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__权利法案__》,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

2、《权利法案》的目的、内容、意义 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力。

内容:议会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英国国王等。

意义: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1689年,英国议会向威廉三世、玛丽二世宣读“权利法案”

3、君主立宪制定义:

也称“有限君主制”,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是指资本主义 国家的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制约和限制的君主制。

与封建君主制的区别表现为后者是专制独裁,而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的一种形式。

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显著的特点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艰难曲折。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三)本课小结:

从1640年革命开始,到1689年的《权利法案》,结果近半个世纪的斗争,英国才最终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这个过程说明,任何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也是历经艰难曲折,才成功的。

(四)课堂练习: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

)

A.1640年

B.1646年 C.1660年

D.1689年

2、英国的《权利法案》实质是(

)

A.保障了资产阶级独掌共和国大权B.使议会获得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

C.废除了英国的君主制度D.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3、确定1640年召开的议会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其最主要的依据是( )A.议员们拒绝通过征税法案B.议员们提出限制国王的要求C.英国发生了反对王室的人民起义 D.国王宣布讨伐议会

(五)板书设计

七上历史第10课教案范文第5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掌握西周分封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制作表格、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分封制。 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 三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你就学这些内容。 【自主预习】

结合课文学习以下内容

(一)夏朝

1、禹死后,谁继承了王位?这标志着什么?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什么?它的统治中心在哪里?都城何处?

3、夏朝有哪些国家机构?实质是什么?

4、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二)商朝

1、夏朝什么时候灭亡?被谁灭亡?

2、商汤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他重用哪个大臣勤政,很快使商朝强大起来?

3、商朝又叫什么名称?“盘庚迁殷”的原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4、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使用什么酷刑?

(三)西周

1、周国位于什么流域?国君是谁?任用什么人使国力强盛?

2、“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对阵的双方是谁?结果是什么?

3、西周什么时候由谁建立?都城何处?

(四)分封制

1、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封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将夏朝作为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开端,根本原因是( B ) A.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 B.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 C.夏朝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朝代 D.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史书上记载,商汤伐夏桀时,各地人民迎商军“若大旱之望云霓”。这表明( A ) A.商军伐夏是正义之举,深得人心 B.商国的制度比夏国民主 C.夏国的奴隶制远比商国残酷 D.商汤伐夏是反压迫的正义战争

3.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 B ) A.周天子的亲属 B.功臣 C.先代的贵族 D.归附的部落首领

七上历史第10课教案范文第6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鸦片战争的背景。

2、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3、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4、通过对鸦片战争相关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客观、全面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提高辨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5、通过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相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到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史料教学法,分析、概括鸦片战争的原因、《南京条约》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紧跟历史潮流,强化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以增强世界意识进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自觉性。

2、通过感悟与体验,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尤其是学习同仇敌忾、英勇斗争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设想

1、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宗旨,围绕“问题探究法”逐步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师生互动、自主探索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

2、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强调以史为鉴,注意与现实联系(改革、开放、创新、禁毒、国防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重点);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难点)。

四、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投影:“烂苹果的启示”。学生假设情境:如果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像这个腐烂了的苹果,同学们能想到它衰败的原因有哪些?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板 书)

一、鸦片战争的起因

(提 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阅读与思考”材料题,思考:19世纪上半叶,主要的航海工具是帆船,当时,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四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是由什么引发的?

(播放视频资料)纪录片《晚清悲歌》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概况的介绍。

(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没有详尽的介绍,留给学生一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通过播放相关资料片,创设情境,烘托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 问)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的中英双方的概况如何? 根据课前的布置,请中英两个调查小组的代表发言,介绍搜集的相关资料,着眼于中英双方国情的综合性比较,进一步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刻背景。

(小组发言讨论)

(小组活动)巧填数字游戏:阅读教材,将下列选项: ①虎门销烟;

②倾销鸦片,烟毒肆虐; ③吏治腐败,军备废弛; ④“驰禁论”与“严禁论”。

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填写至图表内的空格内,填写时宜细心组织整个过程。 (设计意图)用有效地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将原本枯燥的历史通过游戏的形式,经过推理、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打开中国市场。

(提 问)在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过程中,中国有位著名的人物,领导了一件功载史册的事,他是谁?领导了什么事?我们怎样评价他?

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历史人物小档案)出示林则徐图片,让学生看书后共同完成其简单的个人档案,要突出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建立生活化的“历史人物小档案”,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 问)在禁烟运动中,作为中国人,你最感到扬眉吐气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虎门销烟在当时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时间允许,可以播放一段虎门销烟的影像,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提 问)英国对于虎门销烟这个正义之举,采取了什么举措? (回 答)发动侵略战争。

(设 疑)有人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也许不会爆发;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中国或许会取胜这场战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意图)“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像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板 书)

二、鸦片战争的进程

(活 动)以下是电影《鸦片战争》的几个片段,你熟悉这些场面吗?你可以将它们按一定的顺序准确排列吗?

(设计意图)教材并未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但它又是揭示中国战败原因的铺垫,利用同学熟悉的看电影的形式,让学生在排列电影场景顺序中回忆初中学过的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 动)展示《鸦片战争形势图》,请同学指出图中A、B、C、D、E、F、G分别代表什么地点?在这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设计意图)演示动态地图,巩固刚才学过的知识,尤其是鸦片战争两个阶段英军进攻路线和几个主要战场位置,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板 书)

三、鸦片战争的结果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提 问)有人说: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昔日的“天朝上国”被打回了原形,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已经变成弱不禁风的纸老虎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合作探究)展示漫画,下图是19世纪中叶英国报章上刊登的一幅漫画,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人物的服饰、发型、手中所持的武器等方面,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及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学生自由发言,突破重点)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材料为载体,可以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清政府的腐朽和列强的残暴,体会“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借助动态图示小结)鸦片战争引发了近代中国的生存危机,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观念、清朝政局等方面开始发生全方位的变化。为下一节《鸦片战争的影响》埋设伏笔,承上启下。

作业设计

在鸦片战争中,与清政府动摇不定、屈辱求和不同,一些爱国将领奋起抵抗、壮烈捐躯,如关天培、陈化成等(参见课后列表)。假如现在政府准备为这些民族英雄建立一座纪念碑,你将会撰写怎样的碑文呢?碑文字数:100--150字 内容:纪念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清朝爱国将领。

教学反思

1、本课导入,结尾部分注意到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衔接,体现了教师“学以致用”的思想。

2、讲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学科意识,加强了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法指导。

3、本课教学中,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实现的,这应该说是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七上历史第10课教案范文

七上历史第10课教案范文第1篇一、识记与理解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