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孟母三迁读后感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孟母三迁读后感(精选6篇)

孟母三迁读后感 第1篇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一:孟母三迁>读后感

我和女儿读了“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孟子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孟母原本家住在坟地旁的小村庄,村中小孩看到哭丧也纷纷模仿,孟母看到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搬了家,第二次搬到了镇上,这里是交易区,很多人在交易,孟子久而久之也学会了讨价还价,孟母得知后,心里不安,便再次迁居,这次孟母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孟子和小孩们常在树下练学堂中的礼仪,孟母看到后很高兴,从此,他们就在这儿安心定居了!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们都非常感动,孟母为了孩子有出息,搬了三次家。女儿听完后说:“我一定也要好好学习,长大做个有用的人,不辜负爸妈的期望!”我没想到女儿会这样说!我望着女儿竟有些感叹:现在的父母为孩子们做得够吗?当然有的父母特别尽心尽责,而有的父母却从未想过环境造人,不是吵架就是打骂,而深受其害的却是孩子,他们在无形中被伤害。孟母做得特别好,为了孩子有出息三次搬家,而如今的父母只顾自己方便而不顾孩子的感受的人大有人在,孩子却无从选择!我也要向孟母学习,争取给孩子最有利的条件学习,让她在健康的光环下“茁壮”成长!

篇二:孟母三迁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孟母三迁》。

文中讲了孟母为了不让孟子的学习受到影响,于是他们先后搬了三次家。刚开始,他们住在坟地的旁边;孟子就学起了人们办丧事哭泣的样子,孟母觉的 这里的环境不能让孟子专心致志的学习。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上;孟子没事就跑到集市上学起那些小贩喊着买东西,孟母觉的这里也不能让孟子用心学习,于是就再一次把家搬到了学堂旁边;孟子玩的没意思,就跑到学堂看那些孩子和先生一起读书,回家后自己也拿起书装模作样的读。没多久,孟母发觉孟子的学习越来越好„„

我读完了《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明白了学习要有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为了孟子学习好,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孟子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了着名的思想家。父母现在给我们的学习环境要比孟子那时好的多。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应该认认真真地学习,长大后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篇三:孟母三迁读后感

为了学而学,过程是痛苦的。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孩子不快乐,教育者也是痛苦的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孟母为了孩子,连续搬了三个地方,才定在学堂旁边,这不就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学习吗?孟母为了孩子,干什么都无所谓。但是,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你拘束着他,只给他枯燥乏味的学习,他就会觉得不自然,甚至只会整天想着怎么捣蛋、玩耍。反而呢,你让他在玩中学习,才是对它有利的。

现在呢,所有的家长都会跟孟母一样,想让孩子更好的学习好的东西,所以,就会让孩子去报那个学习班报这个学习班,而忽略了如何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几乎没有一个家长知道:一个孩子真正的心声,不是无聊的家庭作业,而是能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说话、散散步,跟同龄的小孩子打打闹闹„„而我们作为小孩子而言,不但不为爸爸妈妈的用心良苦而奋发图强,反而还在学校里惹是生非,把爸爸妈妈的话当作耳旁风,妈妈把你送过来,要你上课认真听讲,你一来到学校里就忘的一干二净了,更别说再跟同学嘻戏到闹的时候会记起妈妈说得话了!

只要我们为爸爸妈妈想一想,而爸爸妈妈也为我们多思考,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看到,家长和孩子在公园里快乐地玩耍着,而孩子则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的看着课本。这和协的一幕。这样孩子一定会拿着100分的成绩单,骄傲地出现在你的面前。

孟母三迁读后感 第2篇

文中讲了孟母为了不让孟子的学习受到影响,于是他们先后搬了三次家。刚开始,他们住在坟地的旁边;孟子就学起了人们办丧事哭泣

的样子,孟母觉的这里的环境不能让孟子专心致志的学习。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上;孟子没事就跑到集市上学起那些小贩喊着买东西,()孟母觉的这里也不能让孟子用心学习,于是就再一次把家搬到了学堂旁边;孟子玩的没意思,就跑到学堂看那些孩子和先生一起读书,回家后自己也拿起书装模作样的读。没多久,孟母发觉孟子的学习越来越好

我读完了《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明白了学习要有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为了孟子学习好,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孟子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了着名的思想家。父母现在给我们的学习环境要比孟子那时好的多。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应该认认真真地学习,长大后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从“孟母三迁”看宋代母教问题 第3篇

关键词:宋代,母教,方法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 对我国后世的文化影响非常大, 被称为“亚圣”。“孟母三迁”讲的是在孟子小的时候, 其父亲已经去世, 他的母亲为了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 不断地改变其成长的环境, 搬了3 次家。第一次的时候, 他们居住在墓地的旁边, 孟子就和附近的小孩模仿大人跪拜、痛哭等的样子, 玩起办理葬礼的游戏, 孟子的母亲看到了, 感觉这种环境对孟子的成长不利, 所以就把家搬到了集市旁边。到了集市里, 孟子又和附近的小孩模仿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招待客人, 一会和客人讨价还价, 一会招待客人, 而且模仿得极像, 这件事被孟子的母亲知道了, 孟子的母亲又一次地感觉到这个环境不适合孟子的成长, 再一次的搬家。这次他们搬到了一个学校的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有礼貌起来, 而且开始遵守秩序、热爱读书, 孟子的母亲看到这种情况非常高兴, 认为这才是孟子能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环境, 对此非常满意。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受到好环境的影响, 煞费苦心不断第改变居住的环境, 使孟子能够接受好的教育, 使其能够健康的成长。

一、宋代母教的分类及其作用

宋代是我国传统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家庭教育得到了重视, 其发展比较繁荣。根据母教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可以分为独立教子和助夫教子两类, 其中独立教子是指母亲在一定的时期内, 由于家庭的原因, 只能独自承担教子的任务, 使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助夫教子是母亲在家庭中辅助丈夫教育子女。

独立教子主要是由以下几种情况造成的:一是夫死子幼, 这种情况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比较常见。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 丈夫的年龄往往比妻子年龄大, 在妻子死后丈夫还可以再娶, 而丈夫死后则妻子基本上只能守寡, 造成了丈夫的年龄往往比其续弦的年龄大得多, 丈夫即便是不比妻子早死也要死在续弦的前面, 所以夫死子幼的情况相当普遍, 在宋代很多母亲只能独自承担教育子女的任务。例如宋代的状元蒋重珍在十岁的时候其父亲去世[1], 其母亲顾氏发誓不再嫁人, 持家教子读书, 并且亲自教授“五经”、“论语”、“孟子”。又如宋仁宗时期的宰相贾昌朝, 在年少失孤, 其母终日教诲之, 自经史图纬等书, 无所不教, 无所不学。其母为了孩子, 一辈子不穿绣花的衣服, 用自己的首饰在集市上购买书籍来教子。对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来说, 其例子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在他四岁的时候失孤, 其母亲亲自教他读书, 家里贫寒, 用荻画地学习。在欧阳修长大后, 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追忆和赞美其母亲当年教育的情景, 其中有“居穷, 以长以教, 俾至于成人的艰辛经历”[2]。

第二种情况是由于丈夫被贬或者外出求学、在军队中服役造成的。例如在苏轼苏辙兄弟年幼时, 他们的父亲苏洵在外求学, 不能教育他们, 于是其母亲就“亲授以书”, 后来苏洵在其“祭亡妻文”中对其妻子充满了感激, 感谢称赞她的教子的功劳, 其中有昼夜孜孜, 孰知子勤, 二子告我:母氏劳苦。南宋时期的名臣李光因为得罪了秦桧而被贬到岭南时, 他的两个孩子都是不过数岁, 他们的母亲独自教之学, 两个孩子长大后都以文闻名于世, 李光从岭南回来后, 夸赞其妻子说“, 吾自教之, 亦不过如此”[3]。

第三种情况是丈夫自己疏于对子女的教育。例如当时张奎的父亲因为好黄白之术[4], 有子而不教, 其母亲宋氏就在丈夫外出时把书取出来烧了, 然后说自己的两个孩子不让他们读书, 天天看着丈夫你修仙练道而效仿, 什么时候才能光耀门楣呢?此后, 其母亲宋氏就买了非常多的书, 亲自教导两个孩子读书, 如果有客人到家里来和孩子谈论读书、时政, 就为客人准备好酒菜, 如果客人只是在那里谈笑, 就不为客人准备酒菜。

由上可以看出尽管在宋代当时一般的母亲知识文化水平不够高, 而且也缺少一定的自立能力, 但是都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重视, 特别是守寡的家庭, 在家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母亲深切的教诲, 就不可能有欧阳修、苏轼等成为文学上的大家, 不可能产生像蒋重珍那样的科场状元, 也不可能产生像贾昌朝那样位及人臣的宰相。

二、宋代母教的方法分析

为了使孩子能够成才, 宋代的母教表现出了以下的特点。

1.重视早教。早教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特色, 在宋代家庭的母教方面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其中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宋代的理学大家程颢、程颐的母亲侯氏就非常重视对孩子早教方面的教育, 而且要求严格, 认为诸儿有过则不掩, 常常说子所以不肖的原因, 是因为母亲掩饰了孩子的错误而孩子不知道。程颐曾经回忆过饮食长置于坐侧, 尝食絮羹, 皆叱止之, 并且说, 现在这么小如果什么都可以满足, 如果长大了怎么办呢?虽使令辈, 不得以恶言骂之。他们的母亲侯氏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么做的, 并且在他们长大后认为这些好的习惯并不是他们天生自然就有的, 而是由于其母亲教育的结果。另一个方面则是为孩子的成长打下了比较好的文化基础。例如宋代初期的文学家杨亿曾经回忆道:在其能够说话时, 他的母亲就用适合儿童的文章亲自教育他, 然后就可以背下来, 不久就成为了当时比较有名的神童。母亲在孩子能够说话或者几岁时, 就注意加以教育, 算起来是比较早的。

2.用孩子父亲的言行来教育孩子。对于孩子来说, 父亲往往在其心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 所以孩子父亲的一些言行对孩子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如果母亲用父亲的事迹来教育孩子, 对孩子来说不仅具有亲近感, 而且富有感染力, 容易被孩子接受,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欧阳修四岁的时候其父亲就去世了, 对其父亲没有什么印象, 他母亲就经常给他讲述其父亲在活着的时候的良好德行, 例如在做官的时候清正廉洁, 在家的时候孝顺父母, 而且为人宽厚仁慈、乐于助人。他母亲还通过他叔父的形象来树立孩子心目中父亲的形象, 视尔叔父, 其状貌起居言笑皆汝父也, 使其父亲的角色能够深入其心中, 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晁补之作为苏门四学士的杰出代表, 其母亲也非常注意通过孩子父亲不乐仕进的品质, 来教育孩子要对功名富贵看淡, 说过汝父平生志甚高, 仕非其本意, 吾老无所用, 富贵如是多矣!

3.对家庭中子女的教育进行精心的安排。在一些家庭中, 孩子比较多, 但是又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使他们全部能够接受教育, 母亲往往会根据孩子的特点, 让其中一个认为最有前途的孩子接受教育, 其他的孩子为其做物质上的支持。在宋代生产力还不是非常高的情况下,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而且成功的方法,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李筠之的妻子让他们的长子去政府打杂工作, 第二个儿子去田间劳动, 让第三个儿子去游学, 最终其幼子学有所成, 不仅中了进士, 而且在文学议论上的成就非常突出。又如钱塘朱氏让其长子和幼子在家耕田务农, 二儿子外出游学, 虽然在当时有南新不出进士的说法, 但是朱氏不相信宿命, 顶住了外界的压力, 坚决支持二儿子的教育, 不夺其业, 反而数给其资, 使其游学四方, 最终中了进士。

4.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不因为家务事而使孩子的教育受到影响, 例如当时有名的理学家真德秀, 在他15 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 其母亲坚持独自操持生活, 不因为家中生活问题而拖累了他的学习。有的则是鼓励孩子长年在外学习, 例如任逢在非常幼小的时候, 垂髫之年, 其母亲就令其外出游学, 几十年在外学习, 而没有回来, 罔俾怀居。甚至有一些母亲自愿地放弃儿子的孝养, 不因为自己而使儿子失去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放弃了儿子承膝脚下的乐趣。如郑云因为进学骎骎骤骤, 得到了陆佃的赏识, 当陆佃打算把郑云招至麾下时, 郑云的母亲非常高兴, 不管自己年老体衰, 让郑云早点动身。她对郑云说, 吾老矣, 难道不希望你长期地侍奉在我的身边吗?我是考虑到你有好的老师, 如果你的学业能够得到进步, 即便是相隔千里之外, 只要你学业进步的消息能够传来, 就相当于你在我身边陪着。如果你的学问没有进步, 天天陪伴着我, 只是照顾好我的生活起居, 那么我也不会开心。其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 竟然能够牺牲自己的情感和生活, 非常难能可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物质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的母亲应当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和思想道德的修养, 对于孩子来说, 母亲是其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师, 母亲素质的好坏, 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母亲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跟上时代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为子女解忧解惑, 成为子女学习的榜样。一个合格的母亲应当能够给予孩子科学、正确的教育, 应当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高尚品质和自强不息、事业有成的人才, 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倩.宋代的母训与家庭教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2 (2) .

[2]张海涛, 韩晖.《新序》中刘向的身世之感[J].兰台世界, 2013 (6) .

[3]李鹏.宋代东莱吕氏家族母教探微[J].保定学院学报, 2012 (5) .

[4]李群.中国传统母教文化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5) .

新孟母三迁 第4篇

可怜天下父母心,只想给孩子最好的,从古至今从没改变过。就拿为了孩子教育而搬家的事来说吧,现代父母一点不输给孟母。

好友的孩子刚上幼儿园,为了让孩子在另一个著名的社区上更好的英文幼儿园,朋友动了重置房产的念头。

那上小学怎么办?又重新把房子卖掉,然后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区买一套房子?我问。

得到的回答是:有可能,再说吧,这不还有三年考虑时间嘛。

后来,朋友出租了自己的房子,全家去另一个社区过起了租房生活。

为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搬家、转校都不是新鲜事儿啦,可是曾经经历了从“县重点”转到“省重点”的另一位朋友跟我说,初中时候那次突然的转校几乎成了她的人生梦魇。突然之间一切都变了,要适应新的环境,结交新的朋友,原本开朗自信的她因为转校而沉默、自卑,一直影响到现在。她说,我知道父母转校是为我好,但是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真的不希望有这段痛苦的经历。

然而,我相信,这种孟母式的搬迁永远不会结束。

也许,我们应该仔细思考一下,我们认为最好的真的是对孩子好吗?我们应该留给孩子怎样的人生财富。

孟母三迁读后感 第5篇

我读了《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的是孟母搬了三次家为了她的儿子,她的儿子叫孟轲第一次,他们家住在坟地旁边,孟轲就学着做丧事,第二次,他们搬到了菜市场,孟轲就学着杀猪宰羊,第三次,他们搬到了学校旁,从此孟轲就认认真真的学习。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只有好的学习环境才能认认真真的学习。

孟母三迁读后感 第6篇

今天,我看了一篇名人故事,它的名字叫《孟母三迁》。主要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把孟子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而三次搬家,最后终于找到一个能让她安心的地方。

从这篇故事里使我感到:妈妈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就像文中的孟子妈妈。做为孩子特别是我们正在上学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让爸爸妈妈失望,用我们的成绩来报答爸妈对我们的爱。

孟母三迁读后感

孟母三迁读后感(精选6篇)孟母三迁读后感 第1篇孟母三迁读后感篇一:孟母三迁>读后感我和女儿读了“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