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明胶海绵栓塞论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明胶海绵栓塞论文(精选8篇)

明胶海绵栓塞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3月2010年3月25例大咯血患者共栓塞30条支气管动脉, 所有患者均经内科保守治疗96 h, 治疗效果均不理想, 后转入放射科行支气管栓塞治疗, 所用材料为明胶海绵。其中男15例, 女10例, 年龄20岁~73岁, 平均年龄41.5岁。咯血原因分为支气管扩张11例, 肺结核7例, 肺癌5例, 肺动静脉畸形2例。介入治疗前24 h出血量为300~600 m L, 所有患者病情危急, 患者一般情况较刚入院时显著恶化。

1.2 介入方法

采用普通数字胃肠机造影, 改良Sldinger法经皮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 用4F-cobra、5FR H等多种导管, 根据对胸部X线片、CT片和临床资料的分析, 对可能参与出血的血管进行选择性和超选择插管。据造影片对出血的血管应用明胶海绵栓塞, 依次按细小颗粒较粗颗粒粗颗粒明胶海绵条顺序进行, 每支血管栓塞后10 m in~15 m in手推造影剂观察, 对栓塞不完全者即时补充栓塞。直到栓塞完全, 出血血管分支闭塞, 无造影剂外渗, 退出导管, 压迫止血, 加压包扎, 穿刺肢体制动6 h~8 h.

2 结果

2.1 造影结果

25例患者造影提示出血的直接或间接征象, 表现为: (1) 造影剂呈现片状、云雾状进入血管外肺野;造影剂外渗。 (2) 间接征象:支气管动脉扩张迂曲伴有大量新生血管;支气管动脉-肺血管分流。

2.2 治疗结果

共栓塞靶血管30支, 栓塞后即刻止血23例, 即刻止血率为96%;1例肺癌72 h止血, 还有1例血管肉瘤肺转移出血明显减少, 3 d后完全止血。

3 讨论

3.1 支气管动脉栓塞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脊髓损伤、食管溃疡及食管气管瘘, 甚至永久性截瘫[4], 被认为是支气管动脉供血脊髓、食管所致。肋间动脉与支气管动脉共干是支气管动脉栓塞引起严重并发症最危险的血管, 所以在栓塞血管时要尽量做到超选择插管。

3.2 大咯血在基层医院是临床常见症状, 以往多采取保守治疗, 但止血效果慢, 止血率低。本组病例栓塞前的内科保守治疗疗效有限, 除少数病例住院后内科治疗时间较短外, 大多数病例都经过较长时间的内科药物止血治疗。部分病例因出现不能控制的大出血需要紧急行栓塞治疗, 部分病例因出血反复或出血量增加需择期栓塞, 而全部良性出血都达到即刻止血。除少数恶性出血不能即刻止血外, 我们认为, 对于基层医院经过内科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大咯血病例, 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为其首选疗法, 其操作简单, 即刻止血率高, 尤其对良性大咯血疗效显著, 本组良性咯血病例全部即刻止血。栓塞后辅助内科止血疗法, 尤其对原发病变的治疗, 有助于达到完全控制出血。血管内栓塞治疗只是对症处理, 必须结合对因治疗才能使其疗效得到巩固, 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 完全性地栓塞出血血管, 是减少咯血复发的关键[5]。

摘要:目的 探讨单纯明胶海绵栓塞在基层医院对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大咯血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25例咯血患者共30支出血动脉进行选择性与超选择性栓塞治疗。结果 23例术后即刻停止新鲜出血, 2例恶性咯血72 h止血, 即刻止血率为96%.结论在基层医院单纯应用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大咯血安全有效, 可以作为大咯血的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咯血,支气管动脉,明胶海绵栓塞,基层医院

参考文献

[1]顾正明, 何礼贤.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长期反复咯血[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2, 26 (3) :165-167.

[2]刘全福, 殷其谭, 商春燕.双重栓塞介入治疗对急性大咯血病人的疗效[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6, 30 (3) :205-206.

[3]刘晋新, 王巧兮, 林怡蔼, 等.应用微导管同轴导管系统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0 (6) :463-465.

[4]虞希平, 黄林芬, 李阳, 等.支气管动脉插管并发脊髓损伤治疗的再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1, 12 (6) :403-405.

明胶海绵栓塞论文 第2篇

关键词 干槽症 可吸收性碘仿明胶海绵 下颌阻生智齿

干槽症是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常见的并发症,是由口腔细菌引起的骨创感染,目前多认为创伤和感染及拔牙窝大是其主要病因。本文对68例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给予口服头孢克肟加上局部应用可吸收性碘仿明胶海绵于拔牙窝内,有效地控制了干槽症的发生。

资料与方法

2006~2010年收治阻生下颌智齿好须拔除而无拔牙禁忌证患者68例,其中男女比例相当,年龄18~50岁,其中20~45岁最多(75%),将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24例: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仅口服头孢克肟预防干槽症;B组44例:使用同种抗生素并且局部应用可吸收性碘仿明胶海绵碎块拔牙创内。头孢克肟的服用剂量均0.1g,2次/日,连服3天,是拔牙术后常规预防感染剂量。可吸收性海绵提前剪成小块,然后加碘仿粉末混合均匀待用。

干槽症诊断标准:①拔牙术后2~3天牙槽窝有剧烈疼痛,并可向耳颞部或下颌区或头顶部放射,一般镇痛药不能止痛。②口腔检查拔牙窝可空虚,或有腐败变性血凝块,腐臭味强烈[1]。③骨壁有明显探痛[2],偶有发生张口受限、低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方法: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再结合X线片检查,分析阻力和设计拔牙程序,对有炎症者在控制炎症基础之后拔牙,按常规下颌阻生齿拔除技术操作,拔牙时注意无菌操作,盡量减少手术创面及手术时间,采用传统方法祛除牙或骨阻力;对于创伤较大行牙槽复位,结合缝合处置,手术由同一医师完成。术前术后禁用其他药物,患者有不适,要求及时复诊。复诊时正确诊断为干槽症方才记录保留。术后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30~60分钟,松紧适度;或缝合积极预防出血感染。两组均采用以上相同原则进行处理操作。

结 果

A、B两组干槽症例数和发生率有显著差别,B组的干槽症预防效果要好于A组(X2=4.44,P<0.05)。发生干槽症的简称无效,未发生干槽症的简称为有效,未按时复诊的患者无不适反应即为有效。

A、B两组干槽症例数和发生率,见表1。

讨 论

目前关于干槽症的病因仍有争论,还未明确阐明,多认为创伤及感染是主要原因。碘仿可溶解于组织液中,当与细菌释放出的有机物相遇时,释放出游离碘,氧化细菌原浆蛋白的活性基因,与蛋白质的氨基酸结合,使其变性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尤其对厌氧菌的杀灭作用更强[3],而且碘仿对组织无毒无刺激性。有些干槽症的发生是患者漱口或其他原因致创口内血凝块脱落,以致细菌感染所引起,明胶海绵能吸附血凝块,并吸收从而防止血凝块脱落,能促进创口的愈合。所以,可吸收性碘仿明胶海绵可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结合干槽症发生的临床原因,预防干槽症也可以从术前、术中和术后的预防处理下手。张浚睿认为预防干槽症主要取决于手术创伤大小,其次才是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故应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及减少手术时间。也有学者报道复方甲硝唑加明胶海绵有很好的效果,复方甲硝唑明胶海绵剂的临床应用[4]。这些都是较好的方法,对手术时间长,创伤大的患者均可积极应用。另外可酌情用物理疗法,可促进局部炎症的消退。目前关于干槽症的治疗,在国内外杂志上均有相关报道,但方法都比较复杂,见效慢,本文基于常见的干槽症临床发生原因,从预防的角度出发,操作简单,经济方便,预防效果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社社,2008:96-97.

2 薛振恂,毛天球,夏结来,等.下颌阻生智齿拔牙术后干槽症的病因Logistic分析.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7,13(2):138-139.

3 孙丽霞.干髓剂中添加碘仿临床应用50例疗效观察.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3,9(4):195.

4 孙安国,李瑞真.复方甲硝唑明胶海绵剂的临床应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1,15(5):398.

明胶海绵栓塞论文 第3篇

关键词:明胶海绵颗粒,脾功能亢进,肝癌,栓塞

原发性肝癌患者大多数伴有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脾亢)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 常因脾亢所致的外周血细胞[白细胞 (WBC) 、血小板 (PLT) ]减少而使治疗中断。部分性脾栓塞术因其创伤小、并发症低, 同时又保留了脾的免疫功能而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脾亢。目前, 在PSE术中, 应用最为广泛的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 其次为聚乙烯醇 (PVA) 。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1月-2011年1月共对30例肝癌伴脾亢患者行PSE治疗,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40~6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经钡餐、胃镜、B超、CT证实伴有肝硬化脾亢和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

1.2 栓塞方法

采用Seldingger技术, 经皮经股动脉穿刺插管, 管端置于脾动脉主干造影, 确定内径1mm的脾内动脉分支数。超选择性插管至脾动脉主干远端, 避开胰背动脉和胃短动脉。将1块 (60mm×20mm×5mm) 明胶海绵切成1~2mm大小的颗粒 (高压消毒后大小为1mm3) , 注入剂量为1块明胶海绵的1/2~3/4;栓塞剂与抗生素溶液混合后, 采用低压流控技术缓慢注入。栓塞后退管至脾动脉主干近段再次行脾动脉造影, 根据栓塞前内径1mm左右的脾段动脉分支数 (PA) 及栓塞后残留的内径1mm左右的脾段动脉分支数 (CA) , 估算栓塞程度控制 (Ee) : Ee= (PA-CA) /PA×100%。栓塞程度控制在50%~60%, 如栓塞范围不够, 可适量追加栓塞剂用量再次栓塞。栓塞后均经导管注入地塞米松10mg。30例患者, 栓塞程度≥60%者9例, 50%~59%者17例, <50%者4例。

1.3 疗效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2周、1个月和6个月测外周血WBC、PLT及RBC的计数变化。观察PSE术后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2结果

2.1 PSE前、后外周血细胞计数变化

PSE前、后外周血WBC及PLT变化的随访结果见下表, 术后各个时期WBC和PLT均较术前明显升高 (P<0.001) , 见表1。RBC计数无明显变化 (P>0.05) 。

2.2 不同栓塞程度PSE前、后外周血细胞变化

不同栓塞程度PSE后所有患者WBC及PLT均较术前明显升高, WBC在PSE术后第3天即升高达到峰值, 而PLT升高较慢, 于术后1周达到峰值, 以后两者下降, 于术后1个月达到相对稳定值, 其后下降趋势缓慢。WBC及PLT升高越明显, 维持时间越长。

2.3 术后反应及并发症

疼痛和发热是PSE最常见的术后反应。患者出现疼痛的发生率为100%, 术后中至重度疼痛期1~8d;术后发热在37.6~39.5℃间, 发热患者26例 (占86.7%) ;3例患者出现呃逆 (占10%) 。术后1个月内发生较严重并发症2例 (占6.7%) , 上消化道出血1例, 其栓塞程度>70%;脾液化坏死1例, 其栓塞程度>60%。

3讨论

3.1 明胶海绵在PSE中的作用

明胶海绵对缓解脾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术后WBC和PLT计数升高较多。究其原因可能为明胶海绵是颗粒性栓塞材料, 其栓塞水平为脾动脉末梢, 接近脾窦, 脾功能区完全梗死确保了PSE疗效。

3.2 明胶海绵行PSE时, 栓塞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原发性肝癌伴脾亢患者往往由于脾亢所致的外周血细胞明显低于正常, 再加上TACE后的骨髓抑制, 使外周血细胞进一步降低, 从而影响继续治疗。此前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 得出了PSE可以改善脾亢所致的血细胞异常的结论[1]。同时认为PSE后通过血细胞的改善, WBC数量的提高, 增强了患者的免疫功能, 使患者能接受TACE[2]。本研究30例肝癌伴脾亢患者由于周围血细胞明显低于正常, 通过采用PSE后使外周血细胞得以恢复正常, 从而保证了TACE的正常继续进行。Iide等证明栓塞程度直接影响PSE术后脾增生, 术后脾体积的回升程度与栓塞程度有关。有学者[3]报道应用明胶海绵颗粒作为栓塞材料, 当其栓塞程度>50%可有效缓解脾亢并可获得较好的中远期疗效。朱康顺等[4]报道明胶海绵栓塞程度在60%~70%可以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本研究观察到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程度与术后纠正脾亢的疗效有关, 明胶海绵栓塞程度≥60%者, 术后纠正脾亢的疗效最明显;明胶海绵栓塞程度50%~59%者, 纠正脾亢的疗效次之;而对于栓塞程度<50%, 术后1个月WBC和PLT计数基本降至正常范围以下。因此, 为了达到较好的疗效, 栓塞程度均应≥50%, 而术后1个月时WBC和PLT值可基本反映PSE的栓塞效果, 对1个月时WBC和PLT升高不理想者, 可考虑追加栓塞。

3.3 明胶海绵PSE术后反应及并发症分析

栓塞综合征为PSE常见的术后反应, 包括脾区疼痛、发热、呃逆及反应性胸、腹腔积液等。栓塞综合征的发生与脾组织缺血坏死、炎症渗出有关。从本研究病例看, 栓塞综合征的发生率达100%。栓塞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与栓塞程度密切相关, 本研究2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其栓塞程度均>70%;当脾巨大时, 要适当控制栓塞面积, 过度栓塞可引起组织的液化坏死。本研究组有1例发生栓塞后脾液化坏死, 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明胶海绵颗粒可作为PSE的栓塞材料, 栓塞程度控制在50%~60%可有效治疗脾亢, 减轻术后反应。

参考文献

[1]Sakata K, Hira K, Tankawa k.A Long term investigation oftranscatheter splenic arterial embolization for hypersplenism (J) .Hepaogas Troenterology, 1996, 43:309.

[2]Han MJ, Zhao HG, Rn K, et al.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forhypersplenism concotimant of hepatoceliular carcinoma in 90patients (J) .Cardivasc Intervent Radiot, 1997, 20:125.

[3]Tajiri T, Onda M, Yoshida H, et al.Long-term hematologicaland biochemical effects of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in hepaticcirrhosis (J) .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2, 49:1445.

明胶海绵栓塞论文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共搜集资料完整的21例, 男9例, 女12例, 年龄28~71岁, 平均年龄51岁。所有病例均经胸片、常规胸部HRCT平扫及增强检查, 结合临床咯血病史诊断支气管扩张症。上述患者入院时咯血量200~1 500ml/24h, 咯血病史为1~8年, 术前所有病例经内科正规止血治疗1~5d无效而行介入栓塞治疗。

1.2 介入操作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 插入5F猪尾巴导管作胸主动脉造影, 先大致观察病变血管位置、数目, 再以4~5F的Cobra、RLG或SHK做选择性支气管动脉以及相关动脉 (如肋间动脉及内乳动脉等) 的插管, 减影采集路径图, 分析异常, 确定出血部位。并根据造影剂注射量、速率及远段血管显示情况估计血流量大小, 确认病变动脉有无参与脊髓动脉供血, 有无动-静脉瘘, 有无对比剂返流现象以及病灶的血管形态。在明确靶血管后, 将导管前端嵌入靶血管, 使其牢固。在透视下经导管注入PVA颗粒 (300~500Lm) 和明胶海绵颗粒 (1mm×1mm×1mm) 分别逐级栓塞异常支气管动脉, 仅留主干。

2 结果

2.1 造影结果 所有病例均做双侧支气管动脉造影, 造影发现25例支气管动脉明显增粗增多、扭曲扩张、粗细不均 (图1) , 右侧15支, 左侧10支, 5支合并支气管动脉-肺静

脉瘘 (图2) , 表现为支气管动脉增粗、扭曲, 支气管动脉显影的同时, 临近的肺静脉显影。2例合并血管畸形 (图3) 。

肺静脉瘘, 治疗后, 仅留主干

2.2 栓塞结果 21例患者共栓塞25支病变支气管动脉, 包括5支支气管-肺静脉瘘, 即刻止血, 术后咯血完全停止;1例患者随访1个月复发, 为左上肺支气管扩张合并血管畸形患者, 随访1年内2病例复发。

2.3 不良反应 仅部分患者术后有胸骨后灼热感、胸闷及胸痛。少数患者发热, 严重时予以对症处理后缓解,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脊髓损伤病例及异位栓塞等比较严重的合并症。3 讨论

3.1 BAE是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的有效方法, 临床上许多支气管咯血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且无法作外科手术治疗, 而行BAE治疗后迅速止血, 从而大大降低了咯血患者的死亡率。肺的体循环是咯血的主要来源[1], 许多病例的咯血病灶不仅是支气管动脉供血或是多支动脉供血, 为减少盲目寻找和避免遗漏, 可以先行胸主动脉造影[2]。根据病变部位应仔细检查相应的肋间动脉、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及甲状颈干等, 筛选可疑血管, 确定病变血管后, 视血管开口方向及走行情况, 减影采集路径图, 选择Cobra、RLG或SHK导管, 冒烟或造影观察返流情况, 确保导管头稳定地位于靶血管内, 必要时选择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 避免异位栓塞。

3.2 支气管动脉解剖与介入治疗时造影分析:支气管动脉起于胸主动脉第5、6胸椎水平, 为多支, 左侧支往往多于右支, 右侧单支约占60%, 左侧开口于前侧壁, 右侧开口于后侧壁约占60%, 少部分可左右共干, 或与肋间动脉共干。出血灶的定位是对栓塞治疗成败至关重要,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中出血灶的直接征象是造影剂从血管内渗出进入肺组织间隙或支气管腔内。本组4例急性大咯血患者造影中均见斑片状造影剂渗出, 3例透视下见造影剂向支气管腔内漂流, 此为肺咯血的直接征象, 对诊断有重要意义。间接征象是支气管动脉主干及分支不同程度的扩张迂曲, 有密集的分布紊乱的新生血管, 笔者认为管径超过2.5mm的血管即可视为异常, 它们反映了肺内具有引起出血的病理基础, 则可推测该处引起肺出血的可能。治疗中笔者认为对肺咯血患者在病灶区域无论出现出血的直接征象或间接征象, 都应立即进行BAE治疗。

造影中应仔细辨别脊髓动脉防止误栓是非常重要的, 其造影特征性表现为“hairpin loop”即 (纤细的环形) 表现, 部分可呈现在支气管动脉干上, 尤其是右侧或肋间共干发出的细的沿椎体脊突向上 (下) 行长约1~2个椎体高度的小分支, 栓塞时则要越过该动脉, 否则可能造成截瘫, 不理想时, 应放弃治疗。

3.3 栓塞剂的选择应用:目前栓塞剂种类较多, 常用的有微球、明胶海绵、弹簧钢圈、无水酒精等, 但具体到支气管动脉栓塞, 国外报道多采用直径为300~500Lm的微球, <200Lm有误栓脊髓动脉的危险, 明胶海绵为中效栓塞剂, 单独应用势必会增加出血的复发率, 如液体栓塞剂无水酒精, 因其流至末梢血管容易损伤支气管壁造成支气管瘘, 故不采用, 对于大的支气管动脉可应用球囊或弹簧钢圈栓塞, 但其又有引起邻近血管闭塞的可能。综上所述, 笔者将PVA颗粒和明胶海绵颗粒联合栓塞, 明胶海绵颗粒和PVA颗粒具有疗效好、造价低、并发症少、操作方法简单安全、可重复性强等特点, 目前两者已成为栓塞治疗大咯血中常用的栓塞材料。作为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的基本原则, 应尽量选择既能行末级动脉栓塞又能永久栓塞的栓塞材料, PVA颗粒是一种非生物降解性、低抗原性、长效性栓塞物质是惰性的聚乙烯乙醇颗粒, 其特点在于湿润时能被压缩, 当置于血液时又能恢复原来的大小和形状, 并且能侵犯成纤维细胞, 从而在颗粒周围形成致密的纤维性组织, 邻近血管壁产生炎性反应, 这样在栓塞的同时有血管壁的纤维化, 很少发生栓塞后再通, 从而引起永久性栓塞。同时PVA颗粒成品依据直径分成各种规格便于选用, 以达到出血动脉的末级动脉分支栓塞, 因此, 在介入治疗支扩大咯血中, PVA颗粒是一种理想的栓塞剂。操作中首先用PVA颗粒将末梢纤细的动脉支完全永久闭塞降低病变区及其周围侧支形成机会, PVA的用量视血管情况而定, 笔者一般用20~40mg, 而对于近端大的血管支, 则用明胶海绵栓塞, 一般用量是1/2~1块, 这样即节约PVA的用量, 降低费用, 又降低单独应用明胶海绵容易复发的机会, 理论上不失为好的方法。

笔者认为在造影和栓塞过程中除了从技术和责任上防范外, 一旦发现脊髓动脉显影, 应立即停止检查或另选血管, 如出现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 作脑脊髓液冲洗, 使用扩血管药物等有助于恢复和减轻症状。栓塞时必须在严密电视监视下缓慢推注, 一旦发现造影剂返流, 立即回吸并终止栓塞。如出血量较大, 尤其是先天性支气管动静脉畸形者宜采用不锈钢圈等永久性栓塞物较为理想。

3.4 复发因素:BAE后大约有10%患者复发[3]。据国外文献报道栓塞后30d出血率主要反映栓塞剂对血管的栓塞情况, 1~2年的出血率则反映栓塞后再生血管出血情况[4]。本组联合栓塞随访1月有效率95% (20/21) , 1年有效率为 86% (18/21) 。引启再出血的原因较多, 笔者认为与所使用的栓塞剂、栓塞血管的再通、支气管动脉漏栓、非支气管动脉供血和原发病进展有关。笔者认为, PVC颗粒联合明胶海绵, 价格低廉, 制作方便, 虽属中长期栓塞剂, 单纯支气管动脉畸形可先用细屑栓塞末梢血管, 再用颗粒进行栓塞, 直到支气管动脉完全闭塞, 必要时加用弹簧圈, 疗效肯定。笔者分析1个月复发患者, 为支气管扩张合并血管畸形, PVC颗粒联合明胶海绵能够及时止血, 如加弹簧圈, 效果会更好。

4 总结

介入急诊的开展为支气管扩张咯血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治疗方法, 栓塞材料PVA和明胶海绵的联合应用又极大提高治疗效果, 应该得到笔者更多的关注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PVA颗粒和明胶海绵联合栓塞支气管动脉在支气管扩张咯血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Seldinger法对我院收治的支气管扩张咯血并经内科保守治疗无好转的21例患者行PVA颗粒 (PVA直径300~500Lm) 联合明胶海绵 (1mm×1mm×1mm) 在路径的引导下经支气管动脉进行栓塞, 并进行1个月及1年内随访观察。结果:在21例成功栓塞患者中, 即时止血成功率100%, 1个月内复发1例, 1年内复发2例。结论:采用PVA和明胶海绵联合栓塞支气管动脉对于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是一种及时有效的方法, 不易复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

参考文献

[1]Ramakantan R, Bandekar VG, Gandhim S, et al.Massive he-moptysis due to pulmonary tuberculosis:control with 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 (J) .Radiology, 1996, 200:691-692.

[2]Phillips S, Ruttley MS.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the im-portance of preliminary thoracic aortography (J) .Clin Radiol, 2000, 55:317-319.

[3]单鸿, 罗鹏飞, 李彦豪, 等.临床介入放射学 (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7:183-186.

明胶海绵在预防干槽症中的作用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源于2005年2008年在我科就诊要求拔除阻生智齿的患者321例, 男178例, 女143例, 年龄在18岁~55岁, 均为下颌阻生智齿。

1.1.1 入选标准

(1) 同意接受阻生智齿拔除术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2) 口腔检查和X线片显示阻生智齿无保留价值; (3) 经询问病史, 无拔牙禁忌证; (4) 近1周内患牙无急性炎症。

1.1.2 分组情况

所选病例随机分成A、B、C 3组, 3组患者年龄、性别、阻生齿状况、手术难度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A组术后拔牙窝内置入碘仿明胶海绵;B组术后拔牙窝内置入明胶海绵不加碘仿;C组拔牙窝内不放任何药物。

1.2 材料制备

在无菌条件下将明胶海绵剪成1.5 cm1.0 cm大小的块状, 置于消毒瓶内备用。需要时用镊子夹明胶海绵块或粘匀碘仿粉末, 即可置入相应的拔牙创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牙均由同一名医生拔除。手术遵循拔牙适应证和禁忌证, 采用2%利多卡因下齿槽神经、舌神经和颊长神经阻滞麻醉。A组患者拔牙后, 搔刮净牙槽窝, 复位牙槽骨, 待血液基本充满牙槽窝时, 填入碘仿明胶海绵药卷, 咬无菌纱布30 min;B组与C组患者拔牙后, 处理方法同A组, 但B组拔牙创内仅置入明胶海绵而不加碘仿, C组拔牙窝内不放任何药物。嘱患者可以口服替硝唑、阿莫西林3 d以预防感染。拔牙后第3天及第10天分别复诊, 以观察有无干槽症的发生, 有症状的患者可随时复诊。

1.4 干槽症诊断标准

(1) 拔牙2 d~3 d后, 拔牙创有持续性疼痛, 常向耳颞部或下前牙放射, 服用止痛药无效; (2) 口腔检查见拔牙创内无正常血凝块, 牙槽窝空虚, 牙槽骨骨壁暴露, 表面呈灰白色, 有恶臭; (3) 探痛明显。

1.5 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注:χ2=0.15, P>0.05, A、B 2组干槽症发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8.73, P<0.05, A、C 2组干槽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99, P<0.05, B、C 2组干槽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随着人类进化和食物种类的变化, 导致人体咀嚼器官退化, 造成颌骨骨量与牙量不协调, 而导致智齿出现萌出不全或阻生。同时人们对阻生智齿导致的危害认识提高, 要求拔除智齿的患者日益增加。阻生齿拔除后出现干槽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如何有效地预防也是临床医生十分感兴趣的课题。干槽症的实质是骨创感染, 但发病原因至今仍未有统一的意见[2]。目前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仍认为创伤和感染是干槽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而血凝块溶解可能是干槽症发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创伤是引起干槽症不可缺少的因素, 但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细菌, 尤其是厌氧菌的感染[3]。临床上应用碘仿可以减少干槽症的发生, 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点。

本试验中A组与B组发生的干槽症中均有2例是由于过早漱口导致拔牙创内血块脱落引起, 可见拔牙创内良好的血块形成是预防干槽症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C组干槽症发生率较高, 说明局部用药的效果优于全身用药。与口服用药相比, 局部用药还能够避免口服用药引起的消化道等不良反应, 而且由于局部药物浓度高, 作用时间长, 能有效地止血、止痛, 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虽然碘仿具有高效、抗菌谱广、稳定性好、刺激性小、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优点, 但异味较浓, 许多患者感到不适, 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吸收性明胶海绵具有纤维多孔结构, 可促进血小板破坏后释放出凝血激活酶, 因而在作为药物载体的同时, 还具有填塞拔牙创, 促进血块凝结的作用, 从而有利于拔牙创止血。本试验主要研究在拔牙后仅使用明胶海绵填塞拔牙创而不添加任何的辅助药物, 与添加了碘仿后的明胶海绵比较, 结果显示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二者均具有明显的控制干槽症发生的作用, 与不放入任何填塞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说明血凝块的保存在预防干槽症的发生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明胶海绵的多孔状泡沫结构使它能够吸收超过自重多倍的血液 (大约是其自重的55~75倍, 但不会体积膨胀) , 其巨大的表面积可以促进血小板的聚集, 同时填塞伤口, 形成一个固定血凝块的牢靠的栓塞, 借此防止可能出现的由于血凝块收缩引起的继发性裂隙, 或者因唾液感染造成的细菌感染。因此, 在阻生牙拔除术后, 在拔牙创内置入明胶海绵填塞物, 具有预防干槽症发生的作用, 简便易行,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耿温琦.下颌阻生智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194.

[2]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90.

明胶海绵栓塞论文 第6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设备

冻干机(美国,FD8508),荧光倒置显微镜(日本,E-olipse Ti-S),单相串激电动机(上海微特电动机有限公司,0400/80-220,8000r/min),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2401C),SL4001N电子天平(上海民桥精密科技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药

试剂:明胶、戊二醛(购自广州化学试剂厂);药材:黄芪、丹参、苦参、苍术、炉甘石、五倍子、甘草(由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提供,购自广州致信药业有限公司)。

2 方法与结果

2.1 复合溃愈速明胶海绵的制备

2.1.1 制备溃愈速浓缩药液

2.1.1. 1 配方

黄芪100 g、丹参30 g、苦参20 g、苍术20 g、炉甘石30 g、五倍子30 g、甘草10 g。

2.1.1. 2 制法

将复合溃愈速中药(处方:黄芪100 g、丹参30 g、苦参20 g、苍术20 g、炉甘石30 g、五倍子30 g、甘草10 g)加水煎煮2次,每次8倍量,静置,滤过,合并滤液浓缩成300 mL药液。

2.1.2 制备复合溃愈速明胶海绵

称取一定量的明胶,于55℃温水中溶胀,待充分膨胀后,再加入一定量的复合溃愈速浓缩液,置55℃水浴中使其溶解。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戊二醛溶液经搅匀,打泡,浇模,冷冻,干燥后制成多孔松软的海绵状敷料,并切成直径约2.5 cm×2.5 cm、厚约1.0 cm块后,装于铁盒中,在120℃温度下干风消毒2 h,备用。

2.2 结构性能研究

2.2.1 复合溃愈速明胶海绵外观及电子结构[7]

冻干后的海绵外观在自然光下肉眼观察为棕黄色疏松的海绵体结构状,有一定韧性,揉搓不破碎。表面结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为网状多孔结构,孔大小在10μm×10μm~200μm×200μm。

2.2.2 吸水率和保水率测试

2.2.2. 1 吸水能力及吸水率

将冻干后的海绵切成2.5 cm×2.5 cm×1 cm大小的方块,取5块,分析天平精密称取每片重量(M1)后浸入20 mL水(25~30℃)中,待吸足水分后,用镊子轻轻夹住一角,提出水面控干1 min后,分析天平称重(M2),得出每片吸水后的重量。计算方法:吸水能力(M)(倍)=M2/M1。另再取海绵5块,精密称重(W1)后浸入含有20 mL蒸馏水的玻璃容器中,10 min后用镊子小心取出,用滤纸吸去表面水分,称重(W2)。吸水率(W)按下式计算:W=(W2-W1)/W1×100%。结果见表1。

2.2.2. 2 保水率

将冻干后的海绵切成2.5 cm×2.5 cm×1 cm大小的方块,取5块,精密称重(WA)后放置于装有蒸馏水20 mL的小烧杯中,待海绵充分吸水后取出,用滤纸吸去表面的水分直至重量不再变化,称重(WB)。将吸水后的海绵放入干燥器中,用硅胶作为干燥剂,室温下放置1 d,称重(WC),保水率(W)按下式计算:W=(WC-WA)/(WB-WA)×100%。结果见表1。

2.2.2. 3 单位体积质量(表观密度)

将冻干后的海绵切成2.5 cm×2.5 cm×1 cm大小的方块,取5块,测量每片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计算出样品体积(V);用分析天平再精密称取重量(m),计算每片海绵单位体积内的质量(ρ),公式如下:ρ=m/V。结果见表1。

2.3 理化性质检测

2.3.1 pH值测定[7]

取冻干后海绵5片,分别浸泡于20 mL蒸馏水中30 min,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ⅦG规定的方法测定,实验结果符合要求。结果见表1。

2.3.2 黄芪的薄层鉴别[8]

取冻干后海绵5片,剪碎,加甲醇30 mL,超声处理30 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 mL使溶解,用水饱和正丁醇振摇提取2次,每次20 mL,合并正丁醇液,加氨试液洗涤2次,每次20 mL,弃去氨液,取正丁醇蒸干,残渣加甲醇2 mL使溶解,加在中性氧化铝(100~200目,10 g,内径为10~15 mm)上,用40%甲醇100 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取黄芪药材粉末2 g,加甲醇20 mL,加热回流1 h,滤过,滤液加在中性氧化铝(100~200目,10 g,内径为10~15 mm)上,用40%甲醇100 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水20 mL使溶解,用水饱和正丁醇振摇提取2次,每次20 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2次,每次20 mL,弃去水液,取正丁醇蒸干,残渣加甲醇1 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含1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药材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可见光下,供试品色谱中在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见图1;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黄芪薄层鉴别色谱见图2。

注:“-”代表无数据

1、2.黄芪甲苷对照品;3、4.黄芪对照药材;5、6.供试品图2黄芪薄层鉴别色谱图(紫外光灯365 nm)

2.3.3 体外溶出度实验[9]

2.3.3. 1 原液标准曲线的制备

取复合溃愈速浓缩液滤过,精密量取滤液1 mL,置于250 mL量瓶中,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制成每毫升含4μL的复合溃愈速对照溶液。再分别精密量取0.2、0.4、0.6、0.8、1.0 mL各置于10 mL量瓶中,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以蒸馏水为空白对照,在200~500 nm范围内用全波长测定吸光度测定A值。结果:溶液在261 nm处有最大吸收,而浓度在0.8~4.0μL/mL内与吸收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C=0.1694 A+0.0299,r=0.999,标准曲线见图3、4。

2.3.3. 2 体外溶出度实验含量测定

取冻干后海绵5片,分别各置于烧杯中,精密加入蒸馏水50 mL,在37℃恒温箱中浸泡,并不时搅拌。分别于1、2、3、4、5 min时,精密吸取浸泡液0.2 mL(随即补充0.2 mL蒸馏水于烧杯中)置于10 mL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在200~500 nm范围内用全波长测定吸光度测定A值,并计算浓度,求平均值。从数据方面可以看出复合溃愈速明胶海绵用蒸馏水浸泡在1 min时,含量很低,但释放速度很快,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浓度逐步递增,达到一定时间后浓度变化很慢到基本不变。体外溶出度实验释放曲线见表1及图5、6。

3 讨论

溃愈速系我科经验外用中药复方,其主要组成为黄芪、丹参、苦参、苍术、炉甘石、五倍子、甘草等,方中重用黄芪补气生血,扶助正气,能收托毒生肌之效,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清热消痈,祛瘀以生新,二药一气一血,一补一通共为主药,苦参清热燥湿,“除痈肿”(《神农本草经》),苍术味苦甘辛,性温而燥,气味俱厚,《本经》谓其有去“死肌”之功,共为辅药;以炉甘石辛甘气温而无毒,通畅血脉,消肿止痛,止血生肌;五倍子味苦酸涩,气平无毒,共为佐药,《本草纲目》谓其能“敛溃疮金疮”,共为佐药;以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兼能“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神农本草经》)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益气血,托毒生肌,活血化瘀,清热敛疮之功。经临床应用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疗效显著。

目前中药外治慢性难愈性创面大多采用丸、散[10]、膏[11,12]、霜、汤等多种剂型,采取包扎、湿敷、滴敷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虽然中药外用有明显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作用,但从复合材料上仍有较多的不足,尤其是使用中药外用湿敷。当前使用复合中药外用湿敷最普遍的敷料是纱布,纱布多由棉花、软麻布和亚麻布加工而成,属于惰性敷料,对创面的愈合无明显促进作用。这种敷料虽然具有吸收性好、保护创面、制作简单、价格便宜、可重复使用等优点,但其缺点也很突出:(1)不能很好地解决创面渗液,可由于创面积液而易引起细菌感染,需要多次更换;(2)复合中药量较少,不能长时间地作用创面;(3)使用时,创面肉芽组织向敷料内生长而引起粘连,解除可引起疼痛,容易二次创伤;(4)不具有替代皮肤屏障功能,对创面不具有生物学保护功能,不能有效地减少热能、蛋白质和离子的丢失,及阻止细菌在创面上定植和入侵;(5)不能维护创面微环境,不具有保湿性;(6)本身不具有调控和促进创面愈合的功能。

随着材料学及工业学的进步,创面敷料的成分及种类在近十几年中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由传统的纱布逐步发展为今天的高科技成分含量的保湿创伤敷料[13]。其中最常见的是合成敷料和生物敷料。合成敷料包括薄膜型、泡沫型、喷雾型、藻酸盐类、水凝胶型等合成敷料;生物敷料包括天然生物敷料(同种自体皮和同种异体皮)、人造生物敷料、海绵型胶原生物敷料[14]、复合型胶原生物敷料等。其中,生物敷料来源广,在黏附性、减轻疼痛、保护创面及减少体液渗出等方面效果良好,因此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尤其是海绵型胶原生物敷料[15],即可吸收性明胶海绵。可吸收性明胶海绵采用来源于猪皮为原料的药用明胶,经打泡、固化、干燥、灭菌等工艺制成,为白色或微黄色质轻软而多孔的海绵状物,具有良好的止血性能、亲水及吸水性,能吸收大量的组织渗出物,平整地黏附到湿润的创面,防止伤口干结而起到润滑作用,并且可防止伤口受到机械伤害和细菌感染;该类敷料的多孔结构利于伤口分泌物的排出[16],可诱导修复细胞在敷料中浸润和增殖,且其黏附性好,可较长时间的用于创面覆盖,并具有明显的促进创面愈合作用[17]。研究表明[18,19],明胶海棉在制作时可直接将药物与之复合,制成复合性明胶海绵,使得在明胶海绵完全吸收之前复合药物都有持续的释放,保证了在整个治疗期复合药物明胶海绵都具有药物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正是基于此,选用我科中药外治经验方溃愈速(浓缩汤剂)与生物敷料(明胶海绵)进行复合,开发制备复合溃愈速的明胶海绵,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敷料的缺点,又具有良好的黏附性、保湿性、生物亲和性,不易造成创面的二次损伤;同时升高局部外用中药剂量,延长作用时间,更好地保证外用中药的治疗,减少换药次数,使治疗易操作维护。

自行研制的复合溃愈速明胶海绵是一种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物质,不同的冻干前处理条件和冻干工艺会对表面结构产生一定影响。样品的表观密度受冻干前溶液浓度的影响,可以通过调整冻干前溶液的浓度(主要是复合溃愈速提取液的浓度)来改变,表观密度同时也会影响到吸水能力。吸水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胶原海绵产品的质量,含杂质如盐分少的样品吸水能力强。吸水能力也影响产品在创面上吸收伤口渗液的功能。明胶海绵的疏松多孔结构和较强的吸水能力,以及溃愈速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良好治疗能力,使得以溃愈速和明胶海绵为主要原料的制成的海绵剂对创伤面有更好的保护和治疗能力。参考国内一些厂家自定的胶原海绵质量标准和国外产品标准对pH值要求是4.0~7.0[20]。本产品的pH值为6.02,符合标准要求。

明胶海绵栓塞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中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经临床诊断,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慢性鼻窦炎。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8例患者, 试验组中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4例, 年龄区间23~65岁, 平均年龄35岁, 病程1.5~32年, 有7例患者诊断为慢性鼻窦炎Ⅰ型2期, 10例患者为Ⅱ型2期, 7例患者为Ⅲ型。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6例, 年龄区间24~67岁, 平均年龄38岁, 病程为1~33年, 包括12例慢

性鼻窦炎Ⅰ型2期, 10例Ⅱ型2期和4例Ⅲ型。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分期上无明显差异,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选择统一的治疗小组对所有患者进行手术, 手术方式按照德国产wolf鼻内镜, 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 然后按Messerkerling术式进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 于鼻腔及鼻窦病变部位切除鼻息肉, 应用钩突刀完整切除钩突, 打开病变窦腔, 用刨削器清除鼻腔及鼻窦内分泌物及血。

1.2.2 对两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的抗生素和鼻腔喷布地奈德 (激素) 处理, 并使用黏液促排剂及冲洗鼻腔, 48 h后将鼻腔填塞物取出, 定期 (2~3 d) 鼻内镜清理, 术后7 d出院。跟踪治疗, 术后第1个月内每周1次鼻内镜清理, 术后2个月每2周清理1次, 术后3个月内每月清理1次, 直到手术测腔黏膜上皮化。术后1个月内每周进行换药一次, 应用明胶海绵 (1 cm×1 cm) 对鼻腔进行湿敷处理, 继续激素治疗, 换药当日不进行鼻腔冲洗, 不进行特殊处理, 让填充体自行脱落。对照组不用明胶海绵进行处理。换药工作由同一治疗小组完成并记录。

1.2.3 观察指标:在术后的第1个月每周一次, 术后第2个月每2周一次复查, 复查内容为腔黏膜上皮化所需时间及术后术腔体征总积分。上皮化形成评定标准:鼻腔黏膜光滑无增厚, 能够紧密结合鼻骨, 术腔各部清晰, 鼻窦口保持通畅、开放, 无脓性分泌物。

术腔体征总积分的计算方法:参照海口标准[1]及美国Lund-Mackay分期系统的标准 (1993年) 对鼻内镜检查结果进行评分, 评分内容包括术腔痂皮脱落、黏膜水肿、囊泡形成、分泌物量等, 总积分等于各项评分之和, 积分越小则术腔恢复良好。

1.3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得到的数据输入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结果用t检验, 数据的正态资料分布以 (±s) 表示。

2 结果

2 组患者均痊愈出院, 无术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均成功完成手术, 术后无发生术腔感染, 平均住院日为 (7±1) d。

2.1 2组患者术后2、4、8、12周术腔体征总积分比较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P<0.05

2.2 试验组患者术后黏膜上皮化平均所用的时间为 (52±6) d, 对照组患者术后黏膜上皮化平均所用时间为 (67±7) d, 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鼻窦口的鼻道复合体病变会导致鼻窦引流口的堵塞, 进而导致慢性鼻窦炎的发生, 对鼻窦进行鼻内镜手术可以切除病变、开放窦口, 恢复鼻窦与鼻腔的通气引流功能, 术后鼻黏膜上皮细胞的再生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当病变黏膜恢复正常, 其纤毛清除功能和腺体功能得到恢复后才能达到治愈慢性鼻窦炎的目标。明胶海绵是由可吸收材料制作而成, 止血作用明显, 并且能够减少渗出, 促进血肿形成及机化形成瘢痕, 明显的减少血痂形成和感染的发生。此外, 明胶海绵还能够保持术腔湿润状态, 促进黏膜的修复。

本次研究通过术腔体征总积分及鼻内镜术后黏膜上皮化来评价术腔恢复状况。资料显示黏膜上皮化一般需要10~14周, 而术后2~4周内, 术腔黏膜缺损处由于易囊泡、肉芽、息肉等生长, 导致水肿, 影响黏膜上皮化。有报道, 术腔粘连40%发生在术后2~6周, 且多见于筛窦腔及中鼻甲的外侧面[2,3]。针对黏膜的修复, 术后2~4周为了增加术腔通气量, 采用明胶海绵,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患者术腔体征总积分较低, 术腔黏膜上皮化时间较短, 鼻内几个下鼻窦手术应用明胶海绵较不用明胶海绵好, 利于患者减轻痛苦, 利于防止术区粘连及术后二次出血, 利于黏膜恢复。合并术后鼻腔冲洗及鼻腔雾化吸入, 定期换药, 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997年, 海口)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6) :134-135.

[2]冯善顶, 刘秋润.鼻腔粘连的治疗和预防[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 18 (2) :122-124.

明胶海绵栓塞论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17~78岁患者。均为鼻腔反复出血、前鼻镜下检查未能窥及出血点并行前鼻孔填塞后不能止血的病例。21例单侧鼻腔鼻出血,9例双侧鼻腔鼻出血;8例合并高血压,4例合并血液病;出血部位:鼻中隔黎氏区10例,鼻中隔偏曲部9例,鼻中隔后端7例,下鼻甲后端4例。

1.2 操作方法

30例患者均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加用强化麻醉下进行治疗。患者取端坐位或平卧位,有鼻腔填塞物者先抽出鼻腔填塞物,吸引器清除鼻腔分泌物及血痂。在0°内镜下用吸引器边吸边观察出血部位,予1%丁卡因加0.1%呋嘛棉片性鼻腔黏膜收缩及表面麻醉后,内镜由前向后、由上自下检查鼻中隔黎氏区及偏曲部黏膜、下鼻道及鼻腔底部、上鼻道及嗅区;下鼻甲后端、后鼻孔鼻咽部黏膜,若为活动性可疑出血点,对黏膜糜烂面及血管充盈扩张的部分,应用湿棉片轻拭,仔细检查黏膜情况,寻找到出血点后,1%利多卡因强化麻醉,微波对出血点行电凝止血。对可疑的出血点可用吸引头轻轻吸引其附着的血痂,诱发出血后即可行微波电凝止血,检查无活动性出血点后,以明胶海绵行鼻腔填塞。止血完毕后,急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对患有血液病凝血功能异常者,针对性补充纤维蛋白原、VIII因子等凝血成分,并给以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检测并控制好血压,给患者行心理辅导。

1.3 治愈判定标准

以行治疗后1个月内,相同部位未再次出血作为治愈标准。

2 结果

30例患者,均在鼻内镜下寻找到出血点,经电凝止血、明胶海绵填塞后鼻腔出血停止。随访1~3个月,均未再次出现鼻腔出血。

3 讨论

传统治疗鼻腔出血,往往是盲目行前后鼻孔填塞止血。鼻腔填塞止血效果确切,前后鼻孔填塞成功率48%~80%,但引起的并发症可高达68.8%[1]。对部分患有合并症的患者,如合并有血液病、心脏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患者,行填塞止血方法不但痛苦大、止血效果不好并有诱发原发病的危险。鼻内镜手术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为鼻出血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个先进和准确的技术手段[2]。行鼻内镜检查及止血有以下优点: (1) 利用不同角度的鼻内镜可全方位观察鼻腔及鼻咽部各个角落以便于寻找出血部位,亮度高,视野清楚。 (2) 通过吸引器可及时清除血液和分泌物使视野清楚。无活动性出血时表现为一红色小结节;正在出血时可见为搏动性出血。 (3) 避免了传统治疗方法填塞时对出血部位黏膜的损伤,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四周正常黏膜的损伤。运用微波的作用机制:通过微波的急速电场变化,瞬间达到高温,使血管壁蛋白变性凝固、纤维疤痕形成、使组织凝固坏死,从而达到凝固止血的目的。明胶海绵填塞,在压迫的基础上本身又具有吸收水分变软,减轻了传统凡士林纱条填塞的痛苦,同时具有促进鼻腔黏膜恢复,且防止术后血管扩张再发生出血及预防术后创面与周围组织粘连,避免了传统方法填塞期间呼吸明显受限及取出纱条时再次出血的风险。

总之鼻内镜下微波电凝加明胶海绵填塞治疗鼻出血,便于寻找出血部位,亮度高,视野清楚。手术部位边界清楚,止血效果佳,复发率低,创面无粘连。能减轻患者痛苦,术后反应轻,疗效好,使鼻出血特别是反复性鼻出血的患者在门诊在短时间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正敏, 陆书昌.现代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726.

明胶海绵栓塞论文

明胶海绵栓塞论文(精选8篇)明胶海绵栓塞论文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5年3月2010年3月25例大咯血患者共栓塞30条支气管动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