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血吸虫病范文
慢性血吸虫病范文(精选6篇)
慢性血吸虫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2012年本院收治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178例, 其中男性162例, 女性16例, 年龄为13~59岁, 平均年龄为 (34.68±4.35) 岁, 治疗前的临床症状为腹痛21例、腹泻19例、乏力39例;肝肿大37例、脾肿大19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疫水接触史, 血吸虫血清免疫学检查均为阳性, 结合病史、血吸虫疫水接触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 均符合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诊断, 且所有患者均否认既往服用过吡喹酮及其他抗血吸虫药物, 均排除心、肝和肾等原发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吡喹酮口服治疗, 采用总剂量60 mg/kg计算, 最大剂量为3600 mg, 均取2 d疗法, 每日量分2~3次餐间服药。所有患者在住院进行吡喹酮治疗期间和前后均采用甘利欣和促肝细胞生长素静脉滴注联合益肝灵胶囊口服护肝治疗, 出院后继服益肝灵胶囊延续护肝治疗[2]。随访3年,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状况, 并定期进行腹部B超检查及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并进行记录分析。观察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疗效
随访期间, 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显示, 服药第1年无阴转病例, 第2年阴转病例为21例 (11.79%) , 第3年阴转病例为83例 (46.63%)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及腹部B超检查肝脾肿大情况结果经过治疗, 患者腹痛 (第1年:10例、第2年和第3年分别为0例) 、腹泻 (第1年:6例、第2年和第3年分别为0例) 、乏力 (第1年:17例、第2年:6例、第3年3例) 等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且肝肿大 (第1年:20例、第2年4例、第3年为0例) 、脾肿大 (第1年:8例、第2年和第3年为0例) 等病理变化及时得到了缓解和终止, 疗效确切。
2.2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中, 46例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84%。其中28例 (15.73%) 表现为恶心, 15例 (8.43%) 表现为疲倦, 1例 (0.56%) 表现为头痛, 2例 (1.12%) 表现为皮疹。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如恶心者适量口服胃复安, 嘱疲倦者卧床休息, 皮疹者予以适量扑尔敏口服等, 均快速缓解。
3 讨论
慢性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一种具有广泛流行性的寄生虫病, 临床上可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两类。有症状者, 多见腹泻、腹痛, 严重者出现黏液脓血便, 伴里急后重, 常有肝脾的肿大, 随病情的进展, 出现乏力、消瘦、劳动力减退等。该病的感染与流行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因此, 尽早进行病原治疗, 迅速降低血吸虫病的流行和感染, 有效控制疾病, 并减少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吡喹酮可以改变虫体对Ca2+的渗透性。导致Ca2+内流, 从而最终使虫体挛缩, 进一步杀灭虫体, 从而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是迄今为止治疗血吸虫最理想的药物, 具有疗效好, 疗程短, 口服方便的优点, 其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反应和过敏性反应[4]。本文研究表明, 吡喹酮常规剂量应用于治疗慢性血吸虫病, 临床不良反应较轻, 一般均能耐受, 且及时加强护肝治疗, 有利于迅速消除病原, 缓解或中止肝脾的病理变化, 减轻患者症状, 利于患者的恢复。
综上所述, 吡喹酮用于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疗效明显, 安全性较好, 尚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能够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 缓解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吡喹酮临床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疗效, 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选取20062012年本院收治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178例, 在保肝的同时给予吡喹酮口服治疗, 随访3年,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状况, 并定期进行腹部B超检查及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 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服药第1年无阴转病例, 第2年阴转病例为21例 (11.79%) , 第3年阴转病例为83例 (46.63%) 。患者临床症状和肝脾肿大体征明显改善, 疗效确切。结论 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较轻,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关键词:吡喹酮,慢性血吸虫病,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谢伟英, 陈弘, 宗白鹤.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临床观察.医学动物防制, 2008, 24 (8) :615.
[2]朱蓉.吡喹酮化疗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作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9, 21 (2) :154-156.
[3]聂金龙.不同疗程急性重症血吸虫病的临床治疗分析.江西医药, 2011, 46 (7) :644-645.
血吸虫病防治成效分析 第2篇
总结分析青白江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成效和经验。方法收集青白江区1956-2010年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资料档案,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情况。结果青白江区共环境改造灭螺220余万m2,占历史钉螺面积的49.00 %;近5年来反复灭螺1347万m2;累计查病382893人次,化疗12153人次;30万人次参加了血防健康教育活动,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100%。2009年以来连续2年未查到钉螺;自2006年以来连续5年来未发现血吸虫病患者和病牛。结论青白江区通过综合治理,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关键词】血吸虫病防治;传播阻断;成效;经验
成都市青白江区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钉螺和血吸虫病患者,经科学和系统调查证实青白江区是四川省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防治血吸虫病,血防工作取得巨大的进展和成绩。1988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国家标准。2010-11通过四川省人民政府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的考核评估,青白江区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国家标准。现将青白江区1956-2010年的血防工作情况分析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查阅青白江区于血吸虫病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资料,包含国土、气象、人口、农业、水利、林业、卫生和社发等部门的资料。收集整理青白江区1956-2010年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资料档案,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和报告,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文件和方案等。收集青白江区1956-2010年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情况,包含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的卫生、农业、水利、林业、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发展等各项工作情况。
1.2 分析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青白江区各个时期血防工作情况。结果
2.1青白江区基本情况 青白江区地处成都平原和龙泉山系地区,面积378.56km2(上标),辖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5个社区,96个行政自然村,现有人口40.68万人。东南与金堂县、龙泉驿区,西与新都区、北与广汉市相邻,东西长约25km,南北约50km,海拨最高为964m,最低为462m。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主要灌渠是东风渠,毗河和青白江贯穿全区,水系复杂,毗河以北为平原,毗河以南为浅丘。青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6.60C,年总降水1080.8mm。农业种植以大米、小麦为主情况。青白江区是成都市最早的工业区和西南地区最大的化工工业基地。
1956年,青白江区首次在大同公社一心村查见钉螺;1958年,大同公社确诊首例血吸虫病病例。经历年调查,全区共计血吸虫病流行乡镇11个,流行村96个,历史累计钉螺面积 4493849㎡,历史累计病人48784人,历史晚血病人189人,现存活36人,历史累计病牛1265头。
2.2青白江区血吸虫病防治历程 青白江区从20世纪50年代发现钉螺和血吸虫病患者以来,防治历程分为以下4个阶段。
2.2.1 调查摸底,制定规划阶段(1956-1962年)青白江区建立了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掀起了查灭螺高潮,发现和治愈了大部分血吸虫病患者和病畜,基本摸清了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2.2.2 全民动员,群防群控阶段(1963-1979年)青白江区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积极
开展查灭螺、查治病,以药物灭螺为主消灭复杂环境的钉螺。,为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3 巩固成效,传播控制达标阶段(1980-1988年)青白江区提出了“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防治策略,全区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查灭螺、查治病工作,有效地控制了我区螺情和病情,1988年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2.2.4 科学防治、传播阻断达标阶段(1989-2010年)20世纪90年代青白江区执行了世行贷款控制血吸虫病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血防管理技术和理念。2006年来围绕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策略[1,2],强化综合措施,2010年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国家标准。
2.3 血吸虫病防治情况
2.3.1 部门协调,综合治理 青白江区整合部门资源,2006年全区共投入资金4885.16万元开展综合治理。水务局在钉螺孳生环境整治沟渠404.42km,掏修农毛渠道99.57km,建设人饮工程11处,解决了11.405万人的饮水安全。园林局在有螺环境,植树造林220hm2。农发局建沼气池8272口,大中型沼气池63座(约9200m2),下湿田改造253.33hm2,以机代牛推广微耕机221台。区交通局结合钉螺孳生环境清理边沟885000m,清除杂草25850m2,清掏淤泥1000m3。2006年以来,青白江区以“生态立区”为首要发展战略,将血防工作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先后实施了“环保五年行动计划”、“成都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和“龙泉山脉生态植被恢复建设工程”等专项行动,植树造林8500566.67hm2,生态绿地建设419hm2。青白江区是四川省重要的工业区,建立四川化工厂和成都钢铁厂等大型企业,征用大量土地133.33hm2,消灭98103m2钉螺;建立西部物流中心等征用土地173.33hm2,消灭钉螺128443m2。
通过综合治理,青白江区的有螺面积逐年减少,全区共环境改造灭螺220 hm2,占历史钉螺面积的49.00 %,有力地推动了我区血吸虫病阻断达标工作。
2.3.2 因地制宜,科学防治
2006年以来各乡镇(街道)每年反复查螺800 hm2以上,每年采用黑色地膜覆盖、泥敷、稻田浸杀等多种方法反复巩固灭螺500 hm2以上;每年监测查病6万人以上;每年畜牧部门检查全部的耕牛。近5年来累计查螺3051 hm2,解剖钉螺93811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反复灭螺1347 hm2;累计查病382893人次,血阳12153人次,粪检15674人次,未发现血吸虫病人,血清学阳性者全部规范化治疗;开展耕牛监测查病,血清学阳性全部治疗并做病原学检查;畜牧部门累计检查耕牛血清学检查4775头次,血清学阳性35头,全部粪检,未发现血吸虫病牛,扩大治疗35头。加强急性血吸虫病防控,建立起不明原因发热排查制度,排查2万余人。开展晚期血吸虫病人救助,共救助34人。利用广播电视等开展血防知识宣传,近30万人次参加了血防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全民参与血防工作。
从青白江区血防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血防科研工作。①开展耕牛市场的血吸虫病调查和监测,制定市场交易耕牛血吸虫防治管理策略和措施,有效控制通过耕牛交易输入血吸虫病传染源。②稻田灭螺试验:2006年以来稻田灭螺2355180m2。③血防信息管理系统研发:血防信息资料的管理是血防工作的重要组成,从血防工作的需要出发,组织血防和计算机技术人员开发了基层血防信息管理软件,促进血防信息化工作进程,同时也在其他血防县推广应用。
2.4血吸虫病防治成效 青白江区血防与经济发展结合,钉螺面积逐年下降。2009年以来青白江区连续两年未查到钉螺;自2006年以来连续5年来未发现血吸虫病患者和病牛3,4,5];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达100%;收集和整理了历年原始资料,建立了全区11个乡镇96个行政村(社区)的血吸虫病情、螺情变化及监测巩固的完善系统资料,全部实现微机化管
理。2010年11月经过四川省人民政府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卫生、畜牧、农业、林业和水利等部门的专家对青白江区的钉螺情况、人群病情、家畜病情、血防资料和综合治理等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估,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讨论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青白江区委和区政府就把血防作为当地重要公共卫生工作。通过分析青白江区血防经验,提取出当地较有特色的经验。
3.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青白江区成立了区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工作领导小组和督查领导小组,下发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血防达标入目标管理。建立了例会制度,定期召开血防达标工作例会,通报问题,限期整改;建立部门定点联系乡镇制度,区级61个部门定点联系96个流行村。
3.2 健全体系,强化管理 青白江区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以区血吸虫病防治院为指导、乡镇公共卫生所为枢纽、村公共卫生站为网底的三级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在成都市实现3个率先:一是率先在各乡镇(街道)成立公共卫生所;二是在各公共卫生所率先建立血防专室,确定一名血防专管员和资料员专职从事血防工作;三是率先由政府在每个村聘任村公共卫生信息员从事血吸虫病防控工作。青白江区的三级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和“三各率先”保障了血防阻断达标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血防科研与现场防治相结合耕牛是血吸虫病的重要传染源[6],青白江区唐家寺耕牛市场是西南最大的耕牛交易场所,为有效控制耕牛血吸虫病传染源的输入,开展耕牛市场的血吸虫病调查和监测,制定市场交易耕牛血吸虫防治管理策略和措施。免耕等农业耕作新技术促进农业的发展,也造成稻田钉螺增加,传播隐患加剧[7,8],青白江区开展稻田灭螺方法探索研究,通过多种方法比较试验,总结出稻田浸杀灭螺技术,该法效果好,并在全区推广。
3.3 今后的思路与展望 青白江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血防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为了巩固青白江区的血防成果,应进一步加强以下工作。
3.2.1 依法防治,长抓不懈 血吸虫病阻断达标仅仅是青白江区防控工作的一个重要阶段,离血吸虫病的彻底消灭还有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历程,要克服松懈麻痹思想。贯彻《血吸虫病防治条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继续保证血防经费,保留一只与血防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
慢性血吸虫病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站2009年1月-2011年8月接收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为15-61岁,平均年龄为(36.4±5.4)岁。经询问,所有患者均伴既往疫水接触史,经实验室血清免疫学检查后结果显示均为阳性,参照其既往病史、临床症状表现、血吸虫疫水接触史以及各项辅助检查后,诊断为慢性血吸虫病,其中,39例患者表现为乏力,21例患者表现为腹痛,19例患者为腹泻;19例为脾肿大,37例为肝肿大。排除标准:来我站治疗前曾有吡喹酮或其他抗血吸虫病药物过敏使者;伴严重肝、肾、心等原发病者[2]。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经确诊后,均给予其吡喹酮(南京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1380)治疗,剂量为60.0mg/kg,最大剂量应≤3600mg,餐间服药,2-3次/d,采用2d疗法。患者于治疗前后与治疗期间,均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甘利欣(江苏正大天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40191)静脉滴注治疗与益肝灵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50596)口服治疗,且患者出院后均继续维持益肝灵胶囊治疗。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期间密切观察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定期对其行腹部B超检查与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做好相关记录并观察患者用药不良反应。
1.4 数据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本组60例患者随访期间,大部分患者的肝脾肿大与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具体为腹泻(第1年为4例,第2与第3年均为0例);腹痛(第1年为8例,第2与第3年均为0例);乏力(第1年为9例,第2年为5例,第3年为1例);脾肿大(第1年为6例,第2与第3年均为0例);肝肿大(第1年为13例,第2年为3例,第3年为0例)。经治疗1年后随访,未见1例转阴,转阴率为0;第2年见9例转阴,转阴率为15.0%;第3年见31例转阴,转阴率为51.67%,见表1。
2.2 本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本组60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见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恶心呕吐、疲倦、头痛、皮疹等,其中,8例为恶心呕吐,4例为疲倦,3例为头痛,1例为皮疹,均给予其对症处理后缓解,如皮疹者给予其扑尔敏口服治疗;疲倦者注意多卧床休息;恶心呕吐者给予其胃复安口服治疗,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出现,且未见1例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停药治疗,见表2。
3 讨论
慢性血吸虫病因具有流行性特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生加大了对其的关注力度。一般而言,临床上将其分为无症状血吸虫病与有症状血吸虫病两大类,患者属于有症状分类时,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最为多见,部分病情严重者可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肝脾均见肿大,随着病情的不断迁延,往往会出现消瘦、乏力、劳动力减退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恶劣影响[3]。故而患者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有利于降低该病的感染与流行,从而做到有效防控,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吡喹酮为治疗血吸虫病的常用药物,其对虫体的Ca2+渗透性起到显著改善作用,加速Ca2+内流,使虫体逐渐挛缩,达到杀虫目的,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因其具有以口服方便、疗程短、疗效好等优点,再加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较轻,被视为治疗该病的理想药物[4]。大量的临床研究报道证实,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行吡喹酮治疗后,治疗疗效较为确切,且均未见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以轻度或中度胃肠道反应、过敏性反应以及中枢神经反应等症状为主,故而认为其应用于慢性血吸虫病患者时联合护肝药物治疗,可有效消除病原,对肝脾病理变化起到显著改善作用,且利于患者快速康复[5,6]。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给予本组60例患者护肝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其吡喹酮治疗,随访3年,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第1年转阴率为0,第2年转阴率为15.0%,第3年转阴率为51.67%,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部分胃肠道不良反应者给予其对症治疗后,患者不良症状均有所缓解,未见因不良反应而终止吡喹酮治疗者,与上述研究成果基本趋于一致。故而我们认为,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行吡喹酮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进行吡喹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站2009年1月-2011年8月接收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接受保肝治疗的同时并行吡喹酮治疗,随访3年,观察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期间采用B超行腹部检查联合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以观察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本组60例患者随访期间,大部分患者的肝脾肿大与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其中,经治疗1年后随访,未见1例转阴,转阴率为0;第2年见9例转阴,转阴率为15.0%;第3年见31例转阴,转阴率为51.67%;部分患者见轻度恶心呕吐、疲倦、头痛、皮疹等症状,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行吡喹酮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血吸虫病,吡喹酮,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剑珉,徐军,涂永红.小剂量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疗效观察[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10(06):33-37.
[2]肖海青.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5(22):132.
[3]金介梅,罗建仲.不同剂量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对比观察[J].四川生理科学动态,2009,15(02):36.
[4]欧阳渭川.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609例临床观察[J].广东医药,2010,22(03):78-81.
[5]刘小利,章保新,刘涛,等.国产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283例[J].武警医学,2008,28(08):736-737.
血吸虫病会传染吗 第4篇
只有我们了解了一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及其相关的传播方式,才能够更好的治疗这种疾病的扩散和恶化。现在就我们一起来看看血吸虫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吧,这能够增加我们的认识。
最近新的工作和一个科长分在一个办公室,他说他以前得过血吸虫病,我心里就紧张了起来。他早已经结婚生子,不知道他的这个病治好没有!我又不方便问他。怎么办啊!我们俩在一个办公室,共用电脑和桌椅(我的电脑和桌椅还没有配好),我很怕被传染!每天都用84消毒液不停的擦。请医生解答到底会不会传染!谢谢!
血吸虫病传播有一定周期。当血吸虫卵随病人、病畜的粪便排出体外后,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繁殖,释放出成千上万条尾蚴。此时,如果人、畜接触了这种疫水,尾蚴就会通过皮肤和粘膜钻入人、畜体内并变成童虫,再经过在体内移行,最后在肠系膜静脉血管里定居,发育成为成虫。成虫产卵,一部分虫卵又随粪便排出体外。这就形成了血吸虫病传播的一个周期。 血吸虫病尽管人、畜都能感染,但病人、病畜与健康人、畜之间,是不会直接传播的。
上面的说的没错,血吸虫病是通过尾蚴(血吸虫幼虫的一个阶段)进入皮肤和粘膜感染人体的。所以感染需要的条件你并没有,可以放心! 所谓感染条件,简单通俗一点归纳就是: 1,某水体有已患有血吸虫病的人的粪便,并且粪便上有虫卵。 你的同事已经好了,它的粪便就不再有虫卵了。
2,水体有钉螺(只能是钉螺,一般湖南地区较多),并且虫卵被他吃进而繁殖成一定阶段。
3,你接触到这水(医学上称疫水)特别是指缝和趾缝 有些不大记得了,但是我想你应该是不会全部满足这些的,所以大可以放心了,别因为这事和同事有了矛盾。加油。
慢性血吸虫病 第5篇
关键词:还原性谷胱甘肽,血吸虫病,治疗结果
慢性血吸虫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 目前我国受到血吸虫病威胁的人数约2亿, 血吸虫患者超过80万[1]。血吸虫病会影响肝功能, 导致体内氧化物显著增多, 同时令抗氧化物质比如还原性谷胱甘肽 (GSH) 显著下降, 令肝细胞死亡。为了解GSH对于慢性血吸虫病的治疗效果, 本文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00例血吸虫病患者采用GSH进行治疗, 旨在分析其有效性与安全性,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0例血吸虫病患者, 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在1995年颁发的《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的诊断标准, 且均无病毒性肝炎与肝功能异常。其中男713例, 女287例;年龄18~77岁, 平均 (46.5±14.7) 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各50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间有均衡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基础护肝治疗, 予以复方益肝灵、各种维生素和清蛋白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加用GSH (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426) 进行治疗, 1.2g GSH加入250ml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1次/d, 4周为1个疗程, 根据患者情况需治疗2~3个疗程[2]。所有患者不予以抗病毒治疗。
1.3 疗效评价
参考李剑珉等[3,4]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粪便虫卵转阴率、肝生化指标、胆汁酸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系统地评价GSH的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粪便虫卵转阴率为87.6% (438/500) , 对照组的粪便虫卵转阴率为80.0% (400/500)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肝生化指标与胆汁酸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血清总胆红素 (TBIL) 和胆汁酸水平较对照组低,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较对照组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在血、尿、血生化、肾功能和心电图等都在参考范围, 观察组中有13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皮疹, 停药后消失。
3讨论
我国是受血吸虫病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血吸虫卵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导致患者肝功能严重损伤, 血清清蛋白下降, ALT与胆红素同时上升, 同时令抗氧化物质GSH显著下降, 令肝细胞死亡。
GSH为人类细胞质当中天然合成的一种肽, 是由谷氨酸、甘氨酸与半胱氨酸所组成, 具有巯基 (-SH) , 广泛分布于机体多个器官当中, 对细胞生物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5]。在慢性血吸虫肝病中, 自由基对肝脏的损伤是重要的病理基础之一。GSH可以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 通过其-SH氧化分解机体中的超氧基团, 对氧自由基于组织的损伤有中和的作用。-SH和机体中其他自由基结合令其灭火, 并且转化为容易代谢的酸性物质, 进而令自由基的排泄加快。GSH还可以通过谷胱甘肽巯转移酶的作用, 把游离胆红素载入微粒体, 令其和葡萄糖醛酸结合, 从而有效排出体外[6]。
临床治疗结果发现, GSH虽然无法显著提高慢性血吸虫患者的粪便虫卵转阴率, 但可以显著改善慢性血吸虫患者的肝功能, 令ALT、AST、TBIL和胆汁酸的指标均显著下降。同时不良反应也较轻, 说明该药安全性较佳。
综上所述, 本研究认为GSH是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有效药物,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保护肝脏细胞;同时具有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高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在华.中国日本血吸虫的化学治疗[J].临床内科杂志, 2006, 23 (5) :30-32.
[2] 邵寿祺.还原性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46例[J].中国药业, 2005, 14 (9) :86.
[3] 李剑珉, 徐军, 涂永红.小剂量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疗效观察[J].南昌大学学报, 2011, 51 (6) :33-37.
[4] 陶江.舒肝宁联合用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 2011 (12) :60.
[5] 徐晓翌, 陈金香.还原性谷胱甘肽对慢性血吸虫肝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护肝作用的观察[J].浙江医学, 2013 (1) :41-42, 56.
慢性血吸虫病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5年来(2005年1月2010年1月),纳入照料组的患者256人,年龄在60~89岁之间,目前,尚余239人。照料前,有淋巴水肿者共191人,按WHO推荐的方法[1]分类,Ⅰ~Ⅴ期患者分别为35、41、48、37、30例。
1.2 照料措施及方法
①组织管理措施。健全组织管理,由镇领导、医院领导和村妇女主任担任慢性丝虫病患者照料管理组负责人,建立医院专职医生、防保医生和社区医生相结合的治疗、照料工作小组。每年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遵循照料工作规范的要求,使关怀照料工作落到实处。②加强健康教育力度,提高患者自我照料的能力。③免费体检,规范建档。每年免费为慢性丝虫病患者开展1次健康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胸透、血压等项目,对患肢进行测量、拍照,为每个病人建立规范的电子档案。目前已建档239例。④科学照料,分级管理。在治疗中,重点改善患者体征,以中草药浸泡清洗患肢和抗菌消炎为主的方法。在所照料的患者中全部实行分级管理,以症状典型、近期有无下肢淋巴管/结炎急性发作、象皮肿为分级依据,按重、中、轻3级进行照料管理,其中:一级为重点管理,目前有99人;二级为一般管理,目前有69人;三级为档案管理,目前有71人,以定期随访为主。⑤采用每月定期随访与重点访视相结合,每次随访必做到“一问、二看、三查、四记、五教”,免费赠送中性肥皂、毛巾和抗真菌药膏。在随访中教会患者掌握自我保健的方法。
1.3 数据处理
采用SAS 8.0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关怀照料措施的实施效果
表1可见,与照料前相比,照料后慢性丝虫病患者发生下肢淋巴管(结)炎急性大、小发作和下肢溃疡比例显著降低(P<0.01);而象皮肿体征,照料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照料前后慢性丝虫病患者病情变化(分期)
见表2,与照料前相比,照料后仅Ⅰ期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照料前(P<0.05),但从整体趋势看,淋巴水肿分期高的慢性丝虫病患者逐渐减少,分期低的病患者增多,表明慢性丝虫病患者病情有所好转。
3 讨论
WHO非常重视慢性丝虫病患者的照料工作,WHO/CTD第14次会议敦促会员国在社区一级实施慢性丝虫病患者的照料工作[2]。
国内报道控制和治疗慢性丝虫病患者的症状体征的方法较多,治疗象皮肿有用红外线光谱绑带治疗仪[3]、消肿乳糜清系列制剂[4]、烘绑疗法[5]等技术方法,都有一定的疗效。
本研究表明,该镇在2005年正式开始开展慢性丝虫病患者照料工作,通过综合照料方法,慢性丝虫病患者下肢淋巴管(结)炎急性大、小发作和下肢溃疡的发生情况明显好转,表明该镇的综合照料方法是有效的。该照料方法对象皮肿体征效果不显著,而屠兴国等[6]人调查认为,通过照料可以使象皮肿患者腿部症状得到改善。本研究发现,经过5年照料后,慢性丝虫病患者病情有所好转,虽然仅Ⅰ期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照料前,但从整体趋势看,淋巴水肿分期高的慢性丝虫病患者逐渐减少,分期低的患者增多。余杭区[7]在1996年消除丝虫病后,开展了对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关怀照料工作,2年后患者的病情分期未见显著逆转,但Ⅰ、Ⅱ期患者比例较措施实施前显著增高,综合评价患者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照料效果肯定。
综上,该镇开展的以中草药浸泡清洗患肢和抗菌消炎为主的综合照料方法能改善慢性丝虫病患者的病情,阻止疾病的进展,照料效果肯定。
摘要:目的 探讨对慢性丝虫病患者关怀照料方法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 纳入照料的256名慢性丝虫病患者,采取以中草药浸泡清洗患肢和抗菌消炎为主的综合照料方法进行照料,并进行照料效果评价。结果 通过综合照料方法的实施,慢性丝虫病患者下肢淋巴管(结)炎急性大、小发作和下肢溃疡的发生情况明显好转(P<0.01),慢性丝虫病患者病情有所好转,Ⅰ期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照料前(P<0.05)。结论 该镇开展的综合照料方法能改善慢性丝虫病患者的病情,阻止疾病的进展,照料效果肯定。
关键词:慢性丝虫病患者,照料,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孙德建.全球消灭淋巴丝虫病工作动态(提纲)[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1,28(1):59-61.
[2]孙德建(译).消灭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的淋巴丝虫病[N].1997年1月21日EB 99/SR/14,1(2).
[3]张敬举,李庆山,吕桂月,等.红外光谱绷带治疗仪治疗下肢象皮肿50例观察[J].中国寄生虫防治杂志,1997,10(2):152.
[4]蔺西萌,刘长军,黄倩,等.慢性丝虫病患者下肢象皮肿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7):3406-3408.
[5]周剑国,刘宁飞,李圣利,等.不同绑带材料对淋巴水肿烘绑疗法疗效影响[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09,5(4):229-230.
[6]屠兴国,姚立农,黄学敏,等.浙江省现存慢性丝虫病人照料措施和效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2):201-202.
慢性血吸虫病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