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媒介认同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媒介认同范文(精选4篇)

媒介认同 第1篇

关键词:媒介认同,网络恶搞,社会影响,文化影响,群体性影响

媒介认同是指媒介作为一个主体在其传播过程中,实质就是一种价值的实现过程。在这一思维的主导下,传播主体对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必然产生一定的理解,以便其更好地为此价值的实现而服务,而这一对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理解,就是所谓的媒介认同。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广大社会公众同时承载着传播者与受众的双重角色,因而传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消解,而恶搞现象也开始凭借网络这一温床得以滋生与风靡,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

1 媒介认同的网络恶搞

相较于传统形态的传播媒介而言,网络媒介具有便捷性、交互性、巨大的舆论穿透力等传播优势,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传播平台,也为其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恶搞提供了便捷的平台。笔者将从媒介与个体两个层面出发,对媒介认同的网络恶搞现象进行分析:首先,媒介层面的媒介认同视角下的网络恶搞。由于互联网领域的主体及对象在互动过程当中处于开放状态,再加上互联网自身的虚拟性与无边界性等特点,因而网络领域的认同也呈现出建设性、多重性与动态性特质,为网络恶搞现象的滋生奠定了基础。网络恶搞现象最先出现于网络社群当中,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一恶搞事件,恶搞者就是熟稔网民的审丑心理、价值取向及沟通语言等,进而利用在硅谷动力这一门户网进行发布,并通过网站会员的推荐而在网络领域得以迅速传播,以契合网民的草根及挑战权威的心理。也正是基于这种认同,而使得“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一恶搞事件得以在网络领域得到迅速传播。其次,个体层面的媒介认同视角下的网络恶搞。在网络传播背景下,个体对自我认同的认知也被刷新。“网络恶搞”者不只是改变了传播对象固有的内容,并且在新的作品创作过程中,他们也完成了一次自我的塑造,透过虚拟网络互动而重新构建虚拟的自我。网络恶搞具有一定的表演性与延伸性,恶搞者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恶搞的过程中,通过塑造自我、表现自我,来获得自我延伸及身份认同。

2 媒介认同“网络恶搞”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下,“网络恶搞”契合了网络媒体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念,得到了网络媒体及各大网民的认同,得以在互联网领域迅速传播与盛行,并对社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使得人们在文化思潮及个体审美价值方面都发生了一定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媒介认同“网络恶搞”的社会影响。网络恶搞在获得媒介认同之后,得以在互联网领域广泛传播,进而引发了媒介认同草根文化,出现了挑战权威与经营的草根声音,并推动了我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转变了网民们的思维方式,使得网民通过另类的表达方式来去离主流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其次,媒介认同“网络恶搞”的文化影响。网络恶搞是一种与主流文化衔接的亚文化,是在主流文化的基础上衍生的文化。同时,网络恶搞也是一种与非主流文化衔接的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特点,且主要盛行于年轻群体当中,并在网络力量的推动下成为一种习惯与氛围,其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与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相融合,成为我国文化当中的一部分。最后,媒介认同“网络恶搞”的群体性影响。在当下的互联网领域,传者与受众主要以“70后”、“80后”及“90后”等群体为主力。在网络恶搞现象出现以后,这些群体在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方面,都受到网络恶搞事件的影响,改变了以往尊崇与维护权威、中心与集体的观念,并开始认同网络恶搞带来的新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开始形成质疑与挑战权威、中心及集体的意识。

3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恶搞事件之所以能够在互联网领域得到迅速传播,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媒介认同的推动作用。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说,网络恶搞之所以得以迅速传播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网络恶搞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观念,契合了网络媒体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在这种媒介认同的背景下,网络恶搞得以迅速传播,并且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对权威、中心与集体等进行去离,进而在此基础上使我国文化内涵趋于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刘燕.媒介认同论:传播科技与社会影响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媒介认同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媒介接触; 跨文化消费; 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与拓展,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增加,文化传播突破了传统的领土疆域,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和联系。美国社会学家罗伯森对全球化考察突出文化维度,强调其中心地位,指出“作为一个概念,全球化既指世界的压缩,又指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意识的增强。”[1]11它包括四个思考参照点:民族社会、个人、民族社会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各社会组成的世界体系)、人类,而联结这四个参照点的是文化。[1]36-39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地球村”(Global Village)这个生动比喻广泛传播,全球化逐渐引起了学者们普遍关注。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的讨论也开始成为世界性话题,并渗透到国际社会的各个角落。[2]全球化通过文化塑造我们的生存环境,文化帝国主义的批评者认为通讯技术全球化带来的单边文化传播会威胁到非西方国家的文化自主空间,另外一些学者却认为通讯技术全球化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好处。但是,这两种观点都认为受众的媒体使用与其世界性倾向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外在经济技术全球化和内在发展的双重挑战下,当今世界的年青人必须不断地调整塑造他们自己的身份认同。

作为国际化都市的上海,信息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媒介接触、文化认同倾向又呈现出怎样的状况呢?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2008年1月在上海F高校开展的一项关于上海大学生跨文化媒体接触与文化认同的问卷调查,着重考察当代大学生媒体接触习惯,主要以本国、日本、韩国、美国四国为例,统计大学生接触四国的电影、电视剧、书籍、杂志、歌曲、饮食等大众文化方面的消费频率,以及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倾向等。从而进一步探讨在多元文化流动的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对东亚及全球地域下的文化交流的态度、对本国文化认同的喜好程度等。

二、研究的方法与假设

本次问卷主要分成以下几个部分:媒介使用频度和时长;对本土、日、韩、欧美的流行文化的接触及消费;文化认同。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其中选取有效样本为417份,男性228人,女性189人,年龄分布是17~26岁。大一到大四年级基本平均分布,抽取了十个院系,社会科学及文史哲专业和自然科学专业对半。发放到不同院系的问卷比例与该院系在全校人数比例、男女生分布比例基本相等。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在开展调查之前,课题组进行以下四项研究假设:1.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其他大众媒介;2.当代大学生对欧美流行文化的接触超过对日本和韩国流行文化的关注;3.当代大学生在身份归属上更倾向于独立个体;4.当代大学生对本国流行文化持积极、开放态度。

三、研究的主要发现

1.大学生大众媒体使用频率分布和关注。问卷将大众媒体接触行为分为五块: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看杂志、上网。分别考察大学生接触各类媒体的频率和平均每次的时长。通过数据统计得出,相较其他四种媒体,大学生几乎每天上网的频率高达67.6%,而且60.5% 的大学生每次上网2~3小时或超过3小时。

仅次于网络的,是大学生读报纸频率。24.7% 选择每天读报,一周读2~3次的也占47.2%,但平均持续时间较短,比例最大的选项是半小时至1小时,占35.3%,其次是23.5%选择10~30分钟。38.6% 的大学生每周看电视2~3次,约67%平均每次收看1~2小时;接触频率较低的是杂志,比例最大的是44.6%平均每周1次看杂志,其次是31.2% 选择每周2~3次,持续时间在半小时至1小时所占比例较高,达33.8%。听广播的频率则相对较低,占最多的是24.5% 选择每周2~3次,28.5% 平均每次收听半小时至1小时。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媒介使用是多元化的,而且网络已经成为年轻一代较为主要的大众媒体。从时间的分配上看,无论是上网接触频率还是每次持续时长,粘性较强。读报纸、看电视、看杂志也较为普遍,频率及持续时长则不及网络,但仍在媒体使用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听广播则相对较少。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及相关数码通讯技术让信息瞬间传送到世界各地,年轻一代媒体使用习惯中,互联网地位不可或缺。

此外,我们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国际新闻接触的频率,接触对象同样以关于日本、韩国、美国、中国的新闻为例,从图表中(见表1)发现,超过75% 的年轻人每周4~5天或每天看/听关于中国的新闻,对于本国新闻的接收超出国外。同时,有近30% 大学生每周4~5天看/听关于美国的新闻,这个比例也较高地超过了关于日本和韩国的新闻。

2.大学生跨国流行文化接触频率。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爆炸和跨国公司的兴起,大众文化日益在全球流行起来,即时地、直接地撞击着世界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带来以消费主义盛行、大众传媒流行、英语交流普及等为特点的一体化世界文化,即“世界的基础结构无情地同质化,世界各地的任何东西都越来越相似”[3]。在大学生和国外联系的基本情况调查中显示:当代大学生从整体上而言,32.1% 有家庭成员或亲属住在国外,43.9% 与国外的人有联系,43.4% 有外国朋友,18.2% 工作或兼职中需要与外国人打交道,44.8% 经常使用电脑访问国外网站,55.9% 经常购买外国品牌的产品,40% 经常玩外国的电子/网络游戏。

大众文化也叫日常文化,它是通过大众传媒来达到其商业目的的一种文化形态。其特征至少有三个:一是文化的生活化与共享性。二是文化的市场化与同一性。大众文化借助极为快捷的现代科技工具使批量生产和规模复制成为可能,其产品必然是标准化、模式化的,因而具有同一性和平面性。三是文化的产业化和商品性。[4]因此,问卷的重点之一是通过考量当代大学生对本国、欧美、日韩等流行文化的接触频率,来总结当代年轻人在流行文化消费中不同地域国家的比例和大致的分布。

为考察日常生活中,当代大学生接触流行文化的频率和习惯,问卷仍以日、韩、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美国为例,将流行文化种类分成四项:连续剧、电影;书、杂志或漫画(包括翻译本);歌曲和饮食。

第一部分:连续剧、电影。我们发现年轻一代对美国电影、电视剧的接触比例最高,24% 的大学生每周4~5天都会看美国电影、电视剧,35.5% 的大学生每周也有2~3天的频率。这也是四个部分中唯一一块大学生对美国的关注超出对中国本土的关注。欧美电影、电视剧作为西方强势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媒介的传播、全球化的营销策略等,一直也争取海外市场的票房和发行。2006年以来,随着《越狱》(Prison Break)、《绝望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迷失》(LOST)、《24小时》(24Hours)等美剧的迅速流行,引来媒体和社会的热烈讨论。以情节曲折、制作精良取胜,加上校园网络的便利和资源共享,美剧自然也少不了大学生的追捧和评论。而美剧的口碑,从长盛不衰、出了十季的《老友记》(Friends)、《人人都爱雷蒙德》(Everybody loves Raymond)、《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等延续至今,余热不减,并且不断又有新的美剧加盟。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几乎是美剧在年轻人中传播的首要媒介。针对美剧流行文化现象的探讨,也激发了更多人对美剧的关注。

第二部分:书、杂志或漫画(包括翻译本)。超过33% 的大学生每天都会看中国的书、杂志等,还有31%是每周4~5天,这个比例远远超出看美国、日本、韩国的书、杂志或漫画(包括翻译本)。但在比较中发现,大学生对美国方面的读物关注度还是要超出对日本和韩国的关注度。

第三部分:歌曲。超过42% 的大学生每天听中文歌曲,31% 则是每周4~5天。紧随其后的是27% 以上的大学生每天听英文歌曲,每周4~5天频率的也占31%。中文歌曲和英文歌曲在大学生听的习惯中基本持平。而听日文和韩文歌曲则相对较少。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填写中,有对英文、日文、韩文等外语的掌握程度的勾选,给出的熟练程度选项分别是:完全不会、知道一些词、简单会话、日常对话、掌握流畅、近乎母语。其中,52% 的大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是可以日常会话,其次是30% 熟练掌握、12.2% 简单会话;日语是52.8% 的大学生完全不会、35% 知道少量词、6.7% 简单会话、1.4% 日常对话;韩语则是68.6 % 的大学生完全不会、23.7% 知道少量词、1.9% 简单会话。这和中国教育中,将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有着很大关系。

第四部分:饮食。当代大学生在饮食上对四国典型小吃、快餐、料理的消费倾向。近15% 的大学生每天吃中式小吃,38% 选择了每周4~5天的频率。而超过42% 的大学生每周2~3天吃美式快餐。吃日式和韩式料理则比例相当,消费频率集中在每月1~2天。

综合上述四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在看书、杂志或漫画、唱中文歌曲、吃中式小吃等方面的消费频率都超出了对美国、日本、韩国的关注。但大学生对美剧、美国的电影的接触频率则超过了对本土电影、电视剧的关注。另外,整体上而言,大学生对美国流行文化的关注和接触超过了日本和韩国,对日韩两国流行文化的关注度和接触频率则基本持平。

3.大学生身份归属感和对本国文化的态度倾向。和上面对大学生接触流行文化等跨文化传播的频率不同,这一块主要侧重探索年轻一代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对本国文化上的倾向,以及对东亚及全球内的文化交流所持的态度。程度上从强烈反对到强烈赞成有六个维度。

作为一种自身的主观定位(subjective position),“认同”是一种对所谓“归属”(belongingness)的情感。学者们把“认同”从一个行为科学的术语带入社会人文科学领域,所寻求的是某种群体的归属意识的形成过程。[5] 有关“认同”的话语在人类学的族群研究中首先出现,但到上世纪90年代后,“认同”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围绕着这一概念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话语。

对于你认为自己是从属哪个群体的问题上,问卷设置了四个条目,从世界、东亚到中国和独立个体。从表2上可以明显看出,超过91% 的大学生赞成或强烈赞成自己是中国的一份子,对本国认同度毋庸置疑。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更多大学生更强烈赞成认同自己是独立个体,而不是从属于东亚的一份子(35.5% 强烈赞成,30% 赞成,15.3% 比较赞成)。比较起“世界”和“东亚”范围,大学生更偏向认同“自己是世界的一份子”(26.6% 强烈赞成,42.2% 赞成),认同“自己是东亚的一份子”的比例相对较小(16.3% 强烈赞成,34.1% 赞成)。大学生在高度认同自己所属国家的情感基础上,既承认自己的全球化意识,“是世界的一份子”,但同时对自己的独立个体身份也相当在意。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即文化身份,实际上是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和把握。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守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6]无论是从群体还是个体角度抑或从政治、伦理、宗教、语言、心理等不同方面,都是一种共享的经验或体验。文化认同也是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所形成的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与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

从表3中的曲线图比较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就“希望中国流行文化带有更多的中国元素”基本持赞成态度。(14.9% 强烈赞成、32.5% 赞成、42.2% 比较赞成),紧随的是大学生认为自己所看/所听得反映了其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9.9% 强烈赞成、27.8% 赞成、40.3% 比较赞成)。而针对“中国流行文化是最首要也是最重要”和“中国人应一直看中国电影/电视剧及听中国音乐”这两项,大学生持比较反对的态度最多,(分别为36.6% 和33.7% ),另外,还有25.8% 的大学生并不认为中国人就应该一直接触中国的流行文化。

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时的开放心态,面对来自欧美、日韩等全球流行文化的冲击,年轻群体并不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本土的流行文化上,他们有更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渠道来广泛吸收、选择自己喜爱的流行文化。但在选择自由多元的基础上,大学生们对本土流行文化仍抱有较高期待,希望增添更多中国元素,并认为自己所看、所听的反映了个体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表4反映的是上海大学生对于东亚国家之间、东亚国家和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看法。从曲线图的比较中可以明显看到,无论是东亚国家之间,还是东亚和美国之间,大学生都赞成国家之间应该有更多文化交流。但就“如今在东亚国家之间,共同点多于分歧”,大学生则更多持“比较赞成”的保留态度。反映在东亚国家是否可以拥有一个共同身份认同上,持“比较反对”的比例不容忽视,大学生对能否构建东亚的整体身份坚定度不高。从中也可窥,在民族国家观念依然盛行的今天,文化认同更多的指向民族层面,以东亚为价值核心和基础的文化认同感相对较为薄弱。

四、结 语

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一个冲击体现在文化身份的流动化。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增强、民族疆界的渐渐打破,世人在感受自己本地的生活方式时,经常介入到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相互的隔离感在慢慢地淡化,共有的知识正逐步增加。全球化中的世界不断地整合,各部分之间的互动迅速增加。现代交通方式和传媒的面世加快了全球场的运转速率,身份的流动性随之凸现出来,使全球政治往来愈益频繁。[7]国际社会跨文化交流深化的见证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大学生年轻群体中,流行文化的脉络更能显示出年轻一代在选择上的多样丰富性。人们越来越多地介入超出他们身体所在位置的网络之中。通过电视、广播、网络、超市及购物中心等中介,不同的异域文化触手可及,世界主义成为日常生活体验的一个方面。[8]

本次调查数据大多印证了之前课题组的假设,当代上海大学生大众媒介使用多元,网络的地位越来越不容忽视。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不再偏安一隅,而是通过移民、电子影像媒介等因素越过现存的国家疆界。在电影、电视剧这一块,美国电影和美剧在年轻人中得到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总体而言,大学生接触本土书籍杂志、中文歌曲、中式小吃等方面的频率较欧美、日韩高,对美国流行文化的接触又高过日本、韩国。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对多元文化有着开放胸襟,这与大众媒介的发达和全球化传播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对本土流行文化的发展持积极态度,但针对本国文化是最首要的观点持保留意见。“地球村公民”和“独立个体”两种意识并存于当代大学生的身份建构中。无论是东亚国家之间,还是东亚国家和美国之间,大学生都赞成应该有更多地文化交流,认为不同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应得到尊重和保护。年轻一代已根据自身精神需要,对多国流行文化进行吸纳和整合,倾向于文化多元形态发展。这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各民族之间的大众文化,不能相互完全取代,而要兼容并存、共同发展。如何加强东亚各国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议题。

参考文献:

[1] 罗兰·罗伯森. 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梁光严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 王代莉.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刍议.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J].2007,6(112).

[3] 斯科尔特. 全球化——批判性的入门书[M].纽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2000:23.

[4] 冯向辉.论全球文化形成中的文化认同与冲突.社会科学战线[J],2007,(1).

[5] 范可.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世界民族[J].2008,(2).

[6] 崔新建. 文化认同及其根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4):102~107.

[7] 赵善青,魏海燕. “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岱宗学刊[J].2007,12,11(4).

[8] 刘建明,文化全球化与地方文化.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5,32(4).

奥运媒介叙事与国家认同建构 第3篇

当代奥运会的历史发展表明,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类活动一样,从来都与孤立的社会现象不同,它的发展受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所制约着,并在各种相互影响里面体现它的规律特质。有专家认为政治对奥运会的制约有着两种形态:(1)直接干预,把奥运会当做政治宣传的手段,恢复与断绝国际的手段。虽然运动在自由的表达上成为一种无可替代的社会力量,然而奥运会作为一种政治化手段,可以把政治一体化促成,并且是把文化意识形态灌输给青年和人们的一种工具。(2)奥运会可以用来反映民族的活力,运动员能充当国际友善的外交政治家。奥运会的政治化和本国政治环境联系密切,不能说奥运会完全不受政治的影响,它的从属性是相当明确的。奥运会在社会环境中存在,不能带有任何的政治色彩。在体育运动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今天,政治与奥运会的结合是必然的一种全球文化现象。全球化语境下,奥运会对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作用方式与途径出现了变化,奥运会的政治功能突破直接在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传统模式起作用,通过与它发生深刻关系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保等领域,对政治、国际关系施加重大的影响,让奥运会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影响,实现政治功能的新途径与特点[1]。

奥运媒介与国家认同的表达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奥运媒介借助国家认同或者说民族情绪,来建立奥运会和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国家认同借助媒介这一现代信息传播载体,传播并表达国家认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身份[2]。欧美国家的媒介机构非常重视奥运媒介建设工作。二战后成立的所谓“美国新闻署”(USIA),实际上是一个主外而不主内的机构,丝毫不具备对国内新闻媒体的管辖权。最具管理色彩的联邦通讯委员会(FCC),也是出于对电波频率等公共资源的管理需要而建立的,但也无权干涉广播电视的日常工作和编辑内容。奥运会作为二战后美苏两个阵营对弈,而兴起的软实力对抗场域,被媒介浓墨重彩,并提升到国家舆论影响战略的高度。也即是说:奥运媒介用以传播某种信息,这种传播倾向于毁损他国的名誉,以至于降低国际社会对他国的评价与尊重度,或阻止第三国与他国产生关系。发展至今国际体育媒介体系异常发达,包括两种主要类 型 : 一类是综 合型体育 期刊 ,如《体育画 报》(Sports Illustrated)、《体育界》(Inside Sports)《、运动》(Sport);另一类是只专注某一运动项目的期刊,如《奔跑世界》(Runner`s World)、《划船》(Boating)、《负重者》(Backpacker)《、飞行》(Flying)《、旅途中》(On Tour)、《滑雪运动》(Skiing)。还有一些专门针对常年举办的重大赛事的期刊,如全国橄榄球联赛(NFL)、棒球大联赛(MLB)、全国篮球联赛(NBA)以及一些校级重要比赛。体育期刊一度就像色情期刊那样,读者都是男性,但后来很多女性读者也乐此不疲。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期刊更向健美、健身、日常锻炼方向拓展,俨然成为大众读物。2004年美国25大期刊平均期发行量。体育画报排名第16位,2003年发行3238974份,2004年发行3319300份,增长2.5%。在互联网与期刊传播载体方面,美国期刊大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从美国著名的期刊链接网站themagazineboy.com上可查到目前最热门的1000多个期刊网站,体育类期刊有246个。每个网站都围绕特定的价值观建构国家认同的叙事景观[3]。

2 奥运媒介叙事与国家认同建构的案例分析

1970年南非的黑人群体被排除了奥运会参赛名单之外,并且被限制参加国际性体育比赛。然而,对运动有狂热感情的南非黑人群体发现很难接受这种孤立性。在20世纪70年代,在暗中尝试了许多积极政策行为以后,南非公共政策允许白种非洲人和亚洲黑人同时参加比赛活动。政府表示不能干预独立的运动组织或个别组织的正当权利。于1980年实施的联邦组织的努力仍旧没有太大进展,终于在1984年奥运会上,一名勇敢的黑人选手站在了奥运会的赛场上,并一举夺得两枚铜牌,他就是乔治波格。在这之前已经是南非全国大学生400m记录的保持者了,尽管是黑人一员,却也是现代奥运会中黑人选手赢得的最初奖牌。这不仅让他成为南非人心目中英雄,而且也成为了南非白人的尊敬对象[4]。2000年悉尼奥运会,美国黑人运动员杰西欧文斯为了黑权的尊严抗议黑人歧视政策,破了若干项世界纪录,给黑人赢回了尊严,也同样成为美国白人心目中的英雄,虽然如今黑人仍旧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但已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了,这与黑族人民的努力抗争不可分割,也与世界的不断发展同样密切相关。

再如为了揭秘体育时尚的内在机制,有学者在重点关注着这个令人吃惊,有成千上万机器人工作的地方,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做着既辛苦又无聊的工作,给香水瓶拧盖,用一样的衬衣板去裁缝另一个袋子,无数个小时、无数天、无数年地重复着,并坚持支撑与创造着时尚。世界级高水平体育竞技也同样经历着琐细的辛劳,而其中没有报酬的运动员也要进行残酷的训练,这样才能和其他运动员一样保持步伐,大家都一心一意的想着突破比赛成绩的极限。而每一个经历过冠军光辉照耀的运动员都曾默默无闻地生活与训练着。对于那些成为百万富翁的奥运会金牌获得运动员来讲,成千上百的其他金牌获得者还要继续为理想的生活而努力拼搏,虽然他已是世界级的优秀选手了。无论运动员们是否成功,是否继续努力冲级,一个世界级高水平体育竞技选手的职业生活里面都经历着年复一年很大强度的重复常规训练,其中穿插着短暂、密集以及全身心投入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比赛。又如:高尔夫球星泰格伍兹, 一个“精心包装”、“细心打造”的媒体典型形象,从他已故父亲厄尔伍兹的严格教导(美国传统家庭的形象)到泰格伍兹不关心政治, 并且明显带有白人化倾向的媒体形象,这种“迈克尔乔丹化”的陈旧叙事模式背后隐藏的媒体政治动机,有必要进行批判性反思[5]。曾获世界蹦床冠军的米尔曼,将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和成长经历视为内心的自我修炼过程,强大的肌肉力量需要配置强大的内心世界,提炼为通向和平勇士之道的竞技禅学,感悟到人生的真谛[6],我从没料想到,有朝一日我要学习如何生活,必须遵守某些特定的戒律清规,掌握某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方能清醒地过着单纯、快乐、不复杂的生活。

摘要:当代奥运会的历史发展表明,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类活动一样,从来都与孤立的社会现象不同,它的发展受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所制约着,并在各种相互影响里面体现它的规律特质。奥运媒介与国家认同的表达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奥运媒介借助国家认同或者说民族情绪,来建立奥运会和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国家认同借助媒介这一现代信息传播载体,传播并表达国家认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身份。

媒介认同 第4篇

关键词:《何以笙箫默》,热播剧,跨媒介互文,自我认同

电视剧《何以笙箫默》(以下简称《何以》)自1月10日在江苏卫视和东方卫视首播以来,收视率迅速破1% 。据寻艺电视剧网络播放排行榜半年榜显示,截止2015年6月7日, 《何以》累计网络点击量达75.77亿,平均每集点击量超过2亿。而据“中国票房”数据显示,截止5月底电影版《何以》票房达到3.52亿。作为热播剧的典型代表,《何以笙箫默》将网络文学受众、电视剧观众、网络粉丝聚集在网络播出平台上, 其热播现象既将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热潮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又开辟了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一条创新之路。《何以》热播的背后,蕴含了跨平台传播策略的经验,同时也把准了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跨媒体受众群体的时代脉搏。

一、《何以笙箫默》网络受众的群集特征

《何以》点击量最大的两个网络播放平台是爱奇艺和腾讯。 截止2015年6月7日,据爱奇艺指数显示,在《何以笙箫默》的受众群体中,女性占75% ,男性仅占25% 。从年龄分布来看,1~24岁为46.4% ,25~30岁占21.6% 。据腾讯视频指数显示,腾讯平台《何以》网众中,女性占56% ,男性为44% 。 从年龄分布来看,1~ 24岁占60.8% ,25~ 29岁占21.4% 。由此观之,《何以》网络播放平台受众中女性居多,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为该剧的主力群体。

笔者搜集了各大网络播放平台的点击量及评论数,各平台网众评论典型群集特征较为一致。初始选取点击量最大的爱奇艺平台为样本,因36集共289140条网众评论,对其进行全样本细读难度较大,故转而选取了评论总量为33680的乐视播放平台(评论内容截止5月1日),进行分类统计。在乐视平台所有评论中,不相关评论、投票评论为1597条,负面评论2821条。通过归纳统计,我们发现《何以》网众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一)偶像派和梦幻派两分天下

整体上讲,在播出平台上发布评论的网络受众大多是该剧的忠实粉丝。笔者对相应的评论数量进行统计(见表1),并据此将网众分为偶像派和梦幻派两种类型。

从表中数据可见,偶像派对应评论占比25.97% ,梦幻派则为10.71% 。虽总占比未过半,但在所有评论中,单纯表示等待更新及关于剧情讨论的事实性评论所占比重较大。相对来说,偶像派与梦幻派代表了网众两种主要的群集特征。

偶像派主要为偏爱原著小说主人公或剧中演员并以之为偶像的网众。此类评论主要集中于对男女主人公执着等待、不将就爱情的感动,或是对剧中演员演技与颜值的赞美。 其中笔者将诸如“神还原,钟汉良演出我心中的何以琛”等对电视剧演员和小说主人公两者兼爱的评论,划分在崇拜电视剧演员的类别中。

偶像派网众对演员的喜爱主要通过对他们精湛演技的推崇、高颜值的肯定体现出来。网友“小泡微博”说“:看钟汉良的戏就是一种视觉享受!演技棒!颜值高!身材好!完美!”[1]在此类评论中,笔者发现网众对钟汉良的好评接近百分之百, 相比之下,女主唐嫣则毁誉参半。笔者认为,由于《何以》网络播放平台受众中女性居多,而钟汉良的冷酷帅气则是吸引女性观众的王牌,评论中不乏有网友幻想成为女主角。出于对男神的爱慕与崇拜,部分观众会流露出对女主唐嫣的敌对情绪,譬如对她演技的质疑、服饰风格的贬低等。

梦幻派是指将观剧作为弥补现实生活遗憾、达成内心愿望的工具的网众。又可细分为4种情况。

1.《何以》主人公的情感经历符合其心中完美的爱情童话

网友“烟雨中逢”说道:“他们少年时的故事真的好美好呀!尽管经历误会重重的七年,但他们最后还是永远快乐的在一起了,真的太完美了。”[2]离别与等待的故事,牵动着观众的触角向心灵深处蔓延,这也是网众心中美好的爱情童话。

2.现实生活中未曾经历但内心向往完美的爱情童话

网“user71602514”说:“很喜欢赵默笙、何以琛在一起, 虽然是电视剧,但我们不都是希望自己也有这样的一段感情。”[3]在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没有体验到理想中的甜蜜爱情,从而在现实生活之外的热播影视剧中寻找心中完美的爱情童话,期待能拥有赵默笙与何以琛的浪漫爱情。

3.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和快节奏工作致使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完美爱情

网友“你若不懂何必解释_935”评论:“现实中哪里有以琛这样的人,七年,太久了。”[4]由于现实生活中一些因素的牵绊,像何以琛这样苦等七年的痴情男人可能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4.现实生活中虽然经历美好的爱情,但终因各种原因未获圆满结局

网友“手心里的温柔_1416824860”说:“ 让我想起了我的前男友,所有的情节仿佛都懂我的心情,特别难过。”[5]曾经有过浪漫唯美的爱情,但是最终却没有修成正果,遗憾而终, 而此时则借助《何以》回忆往昔,追忆似水年华。

(二)高美誉度与高沉迷倾向明显

追剧过程中,不少网众对该剧持高美誉度,并有明显沉迷倾向。统计数据显示,网众评论表示在等待更新或是反复多次观看的占比达11.26% 。在有效文本中,表示每集必追、 反复观看、喜爱赞美的文本比比皆是。其中网友“小米粒__524”说:“百看不厌,我都看了八遍了,好看!”[6]网众对《何以》的高粘合度,反复观看及高评价中,透露出对该剧的喜爱与沉迷。

电视剧《何以》获得如此高美誉度与网众沉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小说粉丝的迁移。小说拥有12年的读者积累,有庞大的粉丝群。在网络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时,其粉丝也随之转变为影视剧的忠实粉丝,成为追剧的主力大军。再者,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正值青春年华,抑或初为父母。青春题材的《何以》以漫漫七年等待的不将就爱情叩击年轻人浮躁轻狂的心,更容易引起共鸣或追忆。

(三)关注对象高度聚焦

网络受众在该剧中关注的对象高度集中,主要聚焦于男女主人公。纵观36集的评论,何以琛、赵默笙、钟汉良、糖糖(唐嫣小名)等字眼出现的频率较高。不计入对男女主人公的负面评价,仅表达对电视剧演员喜爱的评论中,对主要演员崇拜的评论数量为5714条,加之表示喜欢小说主人公的2485条评论,对主人公的正面评价多达8199条。而剧中其他所有演员的好评加起来为547,远不及主要演员好评数量的1/10。足以见得网众对小说主人公何以琛、赵默笙的喜爱, 以及对剧中主演钟汉良与唐嫣的崇拜,男女主人公的高关注度由此可见。

《何以》故事线条简练,男女主角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并且有颇受网众欢迎的鲜明性格特征。男主英俊不凡、自信执着,用漫长的七年痴心等待心上人;女主天真爽朗、阳光灿烂,一见倾心之后开朗直率追逐所爱。纯真唯美的爱情,加之钟汉良和唐嫣的超高颜值、精湛演技,男女主角成为网众追捧羡慕的对象。虽然也有网友对以玫的演技相貌、小红的可爱率真、萧筱的直爽洒脱表示认可,但无法撼动男女主人公何以琛、赵默笙及其演绎者钟汉良、唐嫣众星捧月的地位。

二、《何以笙箫默》网众的文本解读

由于电视媒介技术的特性以及收视环境的局限,借助传统的电视媒介收看《何以》,难以进行即时交流与互动,而在网络平台上观看,通过评论网众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且可以与其他网众实现互动,甚至相互影响,形成群体效应。

(一)从网络小说到电视剧的跨媒介互文

“互文”(又称互文性)这一概念是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她在1969年发表的《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中明确“互文”的概念:“一篇文本中交叉出现的其他文本的表述”。[7]苏珊·海沃德则从电影的角度对“互文”进行解释。她认为,互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影响的文本之间的关联性。后来的文本参照现有文本,现有文本某种程度上源于对其他文本的参照。 大多数电影都是某种意义上的互文———一个文本指涉其他文本,文本之间相互交织。例如,一部电影可能基于一个原文本:一本小说或一部戏剧。[8]

电视剧《何以》正是以同名小说为原型拍摄的,影像与小说之间在主题、观念、人物性格等方面存在某种链接,影像以小说为参照,电视剧与小说相互交织。在网众的评论中,电视剧与小说相互映射、对话,实现了《何以》网络小说与网络视频的“跨媒介互文”。

1.以作者与编剧双重身份为纽带的文本链接

《何以》电视剧的编剧与小说的作者都是顾漫,在网众的评论中,顾漫的双重身份多次被提到。网友“Leta提亚”评论: “好棒,很有小说的感觉,不愧是顾漫大大亲自做编剧的。”[9]顾漫小说作者与电视剧编剧的双重身份被联系起来。

2.从网络小说读者到网络电视剧受众的粉丝迁移

《何以》小说网络点击量破千万,拥有12年的读者积累, 形成庞大的读者群和粉丝群。从网众的评论可以看出,众多 《何以》小说迷在电视剧播出后,转变为《何以》电视剧迷。网友“xjeodgxmbqv”说:“哎,从小说开始就一直很喜欢了,现在终于出电视剧了很开心啊,但是怎么快就完了,真是有点舍不得。”[10]类似的网众为数众多。

3.文本情节的改造与复原

文学与影视剧具有不同的特性。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精妙传达作者意向的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改编过程中,从文字中传达的、借助想象力产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韵味可能就此消失。因而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有不少会受到观众的批评与抨击。部分网友对应晖性格的改动略为惋惜,但也有持相反态度的,“user20416627”认为:“原著就不能改了?是作者自己改的,拍成电视好多都和书有区别的啊,如果和书一样,没什么悬念,感觉还没意思呢。”[11]

4.网络小说的主人公形象与电视剧的主人公形象对照

看过原著小说的网众心中有一个自己的何以琛、赵默笙,观剧后,将小说中的何以琛、赵默笙主与电视剧中所刻画的形象进行对照。网友“少侠1346733407”说:“重看不知道多少遍了,钟汉良演绎得每个场景每个片段每个表情动作都那么完美的诠释了以琛,太赞了。”[12]他认为,钟汉良的演绎十分到位,与他心中的男主形象非常吻合。小说主人公形象、电视剧主人公形象与网众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比对,形成了跨媒介互文。

5.小说观感与网络剧观感的对照

小说与电视剧的表达手段不同,小说通过文字表达意向,是抽象的表达,而电视剧则通过画面、音响、镜头组接等来表达意向,是具象的。不同的表现手法导致观感的差异。网友“user20416627”谈到小说与电视观感的不同:“我觉得小说和电视是不能比的,因为小说所有的心理都是可以描述出来让我们去想象场景,而电视是除了语言外其他都是动作和眼神,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体会。”[13]通过观感的对照,小说与网络剧形成互文。

此外,在评论中也有少量是关于影视剧版 《何以》的。 2014年12月乐视影业与光线传媒关于《何以》电影拍摄权的版权之争,让黄晓明、杨幂主演的电影版《何以》进入大众视线,因而电视版在2015年1月10日播出时,网众会将其与电影版相联系,尤其电影版在五一档上映之后,相关评论明显增多。网友“陈礼钦_”提到观影感受:“看电影完全感觉不到小说里的何以琛,还是钟汉良演得好,让他演电影版的估计又增加一批粉丝。”[14]以网络小说为原型,电视版与电影版《何以》也构成互文。

(二)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现实生活三重空间的跨域交往

纵观乐视网络平台3万余条评论,网众对《何以》的评价,横跨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现实生活三重空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比对和镜像式观照,逐步达成关于“自我”的身份确认和理想追逐,进行自我认同的建构。所谓“自我认同”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通过自我反思以及与他人的互动,逐渐形成对主体自身的身份感、确认感和认同感。[15]

1.偶像崇拜

在网众的评论中,表达对钟汉良、唐嫣喜爱的非常多。正如表1中所统计,崇拜电视剧演员的评论占比将近2成。跨越网络视频与现实生活两重空间,网友表达出对何以琛的演绎者钟汉良的喜爱。观剧时,网众在对电视剧画面、音响的感觉基础上,通过情感投射,形成偶像崇拜。

投射是网众自我认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狭义的心理投射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即某人将自己不称心的想法、愿望、动机或情感投射到别人身上,有时也可能是动物或非生命的物体身上。而广义的心理投射还包括个人积极的情感,即将个人喜好、情感、亲密和友爱投射到客体身上。[16]网众观剧时产生对男女主人公性格、坚贞、不将就爱情的喜爱与羡慕,融入自己潜意识中的情感,继而将这种喜爱投射到角色扮演者钟汉良、唐嫣等影视剧偶像身上。偶像作为网众情感的投射客体,承载了网众的情感寄托, 成为网众追逐崇拜的对象。

2.青春记忆

青春题材的《何以》主要讲述何以琛和赵默笙一段年少时的爱恋牵出一生的纠缠。正如歌德所言,“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每个人都有年少轻狂时,都有青春记忆,在观看男女主人公的爱恨纠缠时,回忆自己的青春,也是网众评论中较为突出的一种状态。许多网友谈到看了何以琛赵默笙的爱情故事后,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 有怀念,也有些许青涩。七年漫长岁月等待的不将就爱情故事,唤起网众青春的回忆,令其产生移情效应。

移情在《心理学大辞典》的解释中又叫感情移入。社会心理学家索兰德认为移情是由于知觉到另一个人正在体验或是要去体验一种情绪而使观察者产生的情绪性反应。[17]而在感情移入的定义里,提到移情作用对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有很大影响。网众在观剧时感受男女主人公的爱恨别离,引起自身的情绪反应,跟着剧情的发展,体会影视剧中的爱情故事,并与自己的相似经历做比较,由此产生认同感与满足感, 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3.自我实现

自我认同主要通过自我反思和参照他人两种途径实现, 其中“理想自我”是自我认同的核心部分,因为它塑造了使自我认同的叙事得以展开的理想抱负的表达渠道,成为“我想成为的自我”。[18]至于理想自我,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是这样解释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我,即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体知晓的自我经验,包括积极和消极的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人认为“应该是”或“未来必须是”的自我。[19]

理想自我是自我认同的核心部分,也是最终追逐的理想镜像。看了何以琛、赵默笙童话似的爱情故事,网众也期待拥有这样完美、执着的爱情。这是自我认同过程中,实现理想自我的正常心理。在追逐理想镜像的过程中,网众表达了对理想自我的向往和追逐。

在网众自我认同建构过程中,“自我”在多重空间进行交往和映照。借助文学想象,受众心中的“自我”交往于网络文学、现实生活两重空间;通过影视偶像崇拜,受众的“理想自我”将网络视频、现实生活空间链接;而或完美或遗憾的青春记忆唤起则横跨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现实生活三重空间。多重空间的跨域交往诠释着网众关于“自我”的个人神话。

三、结语

热播剧《何以》并非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先例,此前的 《步步惊心》、《甄嬛传》、《大漠谣》等,以及暑期档热播的《花千骨》、《盗墓笔记》也都属于此类。近年来,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渐成潮流,而与此相关的热播现象尤其值得我们研究。

借以对网络小说改编热播剧《何以》的分析,可以窥见热播剧网络受众的跨媒介互文与自我认同。从网络受众群集特征及文本解读的探讨中可见,网众通过观看行为,实现从网络小说到电视剧的跨媒介互文,及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现实生活三重空间的跨域交往,并借助偶像崇拜、青春记忆、自我实现,逐步进行自我认同的建构。

媒介认同范文

媒介认同范文(精选4篇)媒介认同 第1篇关键词:媒介认同,网络恶搞,社会影响,文化影响,群体性影响媒介认同是指媒介作为一个主体在其传播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