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老年期痴呆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老年期痴呆范文(精选11篇)

老年期痴呆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5例, 男84例, 女41例, 年龄62~89岁, 平均76.8岁。病因依次为AD 52例, VD 38例, 混合性痴呆30例及其他5例, 病因诊断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 (ICD-10) 痴呆诊断标准[2], 全部病例均合并有一到数种以下常见的慢性老年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全部表现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或丧失, 部分病例长期卧床, 其他的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妄想、幻觉、激惹、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行为异常;部分病例伴咳嗽、.心悸、气促、吞咽障碍、听力减退、两便失禁等。

2 护理措施

及时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 根据评估分析患者存在的高危因素, 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

2.1 基础护理

病区要保持安静、整齐, 要有防跌倒措施;注意保暖, 预防感冒。对生活尚能自理的患者, 尽量让他们自理生活, 鼓励他们参加简单的劳动和活动;对生活自理能力中度下降的患者, 应协助完成生活护理, 定时提醒患者上厕所, 步态不稳者给予搀扶;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 应聘请护工负责患者的生活护理, 协助翻身、拍背及肢体被动运动, 大小便失禁者及时给予擦身、更换被床单, 保持患者清洁卫生、皮肤干燥, 以防溃疡及褥疮发生。

2.2 饮食护理

为患者提供无骨、无刺的半流汁或软食, 食物温度适宜。进食时采取坐位或半卧位, 食物量不宜过多, 喂食速度要慢, 进食后及时做好口腔护理;卧床患者可采取头部偏向一侧的体位进食;意识不清患者要给予鼻饲, 鼻饲后至少应半卧位 (>30º) 半小时才能平卧, 以防止食物反流误吸入气管而导致窒息;服用药物一定要仔细检查是否咽下。

2.3 安全护理

安全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特别重要, 痴呆患者容易发生跌倒、走失、自伤或被伤等意外事件[3]。病房内注意危险物品的收缴;地板要防滑;走廊、厕所要安装扶手以防跌倒;洗澡时要调对水的温度, , 要求我们自己亲自测试水温, 在使用热水袋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并且要做好交接班。病床应该安装护栏以防止坠床。服用药物必须由护理人员监管, 防止患者漏服、错服、拒服药物, 对于吞咽困难及昏迷患者应予鼻饲药物;患者外出时有家属或工作人员陪同, 严禁单独外出。患者要佩戴身份卡或腕带, 注明所住院的医院、姓名、年龄、联系电话等, 以便走失时能够及时找到。护士密切巡视并细心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老年痴呆患者大都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老年疾病, 故应严密监测血压、血糖、心律、心率、呼吸等变化, 及时汇报医师及时处理。

2.4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尊重患者, 交谈时和蔼可亲、耐心细致, 不要呵斥;不要强迫患者做不愿做的事情;要求家属多来医院探望, 给予亲情上的关怀。

2.5 精神症状护理

老年痴呆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幻觉、忘想、激惹等精神症状, 除认真予以心理护理和防冲动外, 及时报告医师给予药物治疗。

2.6 综合功能训练

可依据患者的病情和文化程度, 由简单到复杂, 反复进行一些记数字、姓名、年龄等训练, 亲人和护士要经常和患者聊天, 讲有趣故事, 组织患者看电视、玩扑克、做智力游戏、练习书法等以强化其回忆和记忆, 帮助患者活跃思维和增强记忆;教导他们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事情, 比如穿衣服、行走、拖地板、擦桌子、整理床铺等, 以提高生活能够自理。

3 体会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痴呆的发病率日趋增高, 由于目前尚无明显有效的治疗药物, 且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较快, 最终常常因褥疮、骨折、肺炎、营养不良等继发的躯体疾病或衰竭而死亡[4], 从本观察中, 本人体会到加强护理还是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患者的寿命。

3.1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成分, 医院领导、护理部、护士长高度重视、严格管理是老年精神科安全护理的关键, 护士的安全意识是安全护理的基本保证。及时制订相应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 可以有效防止意外发生及医患纠纷。

3.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老年痴呆患者入院后, 责任护士及时进行全面评估, 判断患者的危险因素, 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现存或潜在的安全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有效的、个体化的安全护理措施;护士特别是夜值班护士要严格执行巡视制度, 对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老年疾病的患者, 应严密监测血压、血糖、心律、心率、呼吸等变化, 及时汇报医师及时处理。

关键词:老年期痴呆,护理

参考文献

[1]李智杰, 柯新桥.老年期痴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2]张明园.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S].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3]王志稳, 肖顺贞.痴呆患者居家生活环境现状及照顾者状态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10) :9152-9171.

老年期痴呆 第2篇

老年痴呆症的护理工作很重要。一旦有患病者,首先更多地给老人精神上的关爱,不能歧视他们,冷落他们,要让他们积极对待生活。也要从生活中给他们关爱,生活上的关爱包括生活的起居、饮食的调理,注意他们的安全和冷暖。生活上的细微照顾对于老年痴呆症是非常需要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家庭护理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进行有效地补偿护理:患者失去自我照顾和保护能力,为满足其生理、心理需求,对生活料理应进行完全、有效地补偿。这包括沐浴、更衣、保暖、进食及大小便管理。护理时尽量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其独立完成,必要情况下提示或示范,以免自理能力过早退化。同时注意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不要过多指责,伤害老人的自尊心。

二、生活环境的准备及安全护理:80岁老人需要的光线强度是20岁年轻人的3倍,因此,在家中应为老人提供足够的光线和照射。同时,室内温、湿度要适宜,空气新鲜,减少致病的微生物,家具应简单化,不要经常更换位置,利用鲜明、悦目、暖色对卧室、厨房和卫生间做出标志,便于老人识别。大型的日历、挂钟可促进老人对时间的定向感。因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认知、判断、记忆能力丧失或降低,家中的热水瓶、电插销板、刀、剪、玻璃器皿及火源等应放在隐蔽、不易拿取处,必要时上锁。地板要防滑,避免反光和几何图形装饰。老人穿的衣物应标明姓名、年龄、地址,如走失时为送返人员提供帮助。

三、家庭康复护理:患病的老人因缺乏有系统地组织和延续的技巧,加上病情地影响,需要家人通过康复活动帮助他们提高和减缓缺损功能。如播放他们熟悉的声音(动物的叫声、戏曲片段)进行辨别;把鲜果放入他们的口中,鼓励其说出滋味、名称、形状及相关知识;把棉花、碎布等放入布袋,让老人拿出指定物品;用编织、书法、布艺粘贴等方式展现老人的能力等方法都是记忆训练、感官刺激的活动。如果家人抽出时间与老人一起搭积木、托气球,不仅可改善其空间定向障碍,还可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沟通。老年痴呆症患者入住养老院护理须知:

1.生活要有规律。按时作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睡前不要喝浓茶或咖啡等有剌激性饮品,不能过于兴奋,轻松地聊天闲谈,以温水洗脸脚,平静入睡晨起适度活动,生活内容要丰富,既不要无所事事,寂寞无聊,又不要过于劳累,缺乏休息。2.饮食适当。既要保证足够营养,又要限制某些对老年人不利的食品。尤其是已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疾病者,要少食动物脂肪凤豆油、菜油代替猪油,对富含胆固醇的食品如动物内脏、蛋黄、鱼籽、鳗鱼等要加以限制。食物 宜以素净清淡为主,溏和盐均不宜过多,还应有必要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适量多进食蔬菜、豆制口、瘦肉和水果等。3.适当参加体育活动。“生命在于运动”,但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做些符合本人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体育锻炼,如体操、跑步、舞剑、打拳和球类活动、散步等。4.情绪要平稳。不要观看剌激性很大的电视节目、电影。参加文娱活动(如打牌等)也应适当,不要日以继夜,影响休息。

护理痴呆老人是一项艰巨,有时甚至是苦恼的工作,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毅力。通过积极治疗、合理的家庭护理,相当一部分患者可在很长的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与家人共享幸福生活。

老年痴呆症患者护理注意事项:(1)切勿盲目求医问药、乱用药物。

(2)注意火种(如香烟头等)熄灭、电插座等安全使用,严防意外发生。

(3)加强对思维、记忆、计算等能力的训练,多开导、启发、培养兴趣,以提高智力活动。(4)对早期痴呆者要鼓励参加简单的劳动、户外活动或社交活动,以振奋精神,增强体质,要防止迷路走失。

(5)饮食要适合老人,保证丰富的营养,品种多样化,以提高食欲,但应避免老人忘吃了再吃,饮食过度或不主动进食情况。

(6)血管性痴呆者常伴又吞咽困难,咳呛,不宜过快,防止食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7)注意个人卫生,督促病人洗脸刷牙,经常洗澡,若不能自理,随时给予帮助,避免毛巾、脚布错乱使用。

(8)天气变化时,及时关心增减衣服,以及衣着的整洁,防止乱穿衣或倒穿、反穿衣裤等。(9)室内保持环境舒适,空气新鲜,阳光充足

老年期痴呆 第3篇

关键词 醒脑静 康复 老年期痴呆

资料与方法

2003年3月~2005年3月收治老年期痴呆患者79例,入选标准:年龄60~80岁,有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两年以上,无意识障碍,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亦无肿瘤病史。

痴呆的诊断标准:按照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标准诊断痴呆,美国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疾病学会(NINCDS-ADRDA)标准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用INICDS-ADRDA标准和Hachinski缺血评分表分为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

方法: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以常规口服药物配合康复治疗(运动治疗、针灸、认知训练、高压氧仓治疗),另每个月静滴醒脑静注射液20ml,2周,持续4周;对照组则代之以丹参或川芎嗪静滴,余治疗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经过4个月治疗后的MMSE,ADL能力(Barthel指数)及DSM-Ⅲ-R痴呆评分等前后的变化进行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显著性水平P<0.05;非显著性水平P>0.05。结 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MMSE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DSM-Ⅲ-R痴呆评分经过治疗后亦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经过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讨 论

目前,世界上对痴呆(demetia)尚无统一的确切定义,一般认为,它是指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多种疾病引起脑器质性损害,进而导致脑对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等过程的功能障碍。表现为一种在神志清楚的状态下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在记忆、语言、视空间功能和情感或人格中,有记忆、认知及其他3项中至少1项有明显障碍,且为期6个月以上。

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原因,长期以来,医学界把AD和VaD截然分开,认为二者在病因,病理,治疗方面有根本区别,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D与脑血管病变的关系密切,脑血管病变促进AD的发生,加速AD的病程,各种加重血管病变的因素也是AD的危险因素[1]。临床资料也提示卒中增加AD的发病率,使AD的发病提前,卒中合并其他一种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能增加患AD的机会[2]。

现在临床上针对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药物治疗多以胆碱酯酶抑制剂:盐酸多奈哌齐,石杉碱-甲;血管舒张剂;银杏叶制剂;神经保护剂;钙拮抗剂;脑代谢等药物为主。但整体疗效亦不能与投入成正比,因此采用多因素,多方面治疗老年期痴呆具有一定的前景。

中药醒脑静注射液是由传统名方“安宫牛黄丸”改制而成的水溶性注射液,静脉给药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该药主要成分为麝香、冰片、桅子、郁金等;麝香气味芬芳,善于走窜,能通诸窍不利,开经络之壅滞,故为醒脑回苏之要药;冰片辛香走窜,助麝香以通诸窍,并有清热解毒之功;郁金其性苦寒,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化痰开郁、通窍醒神,协同上二药开窍通络;桅子性味苦寒,可芳香开窍、清热凉血、清解毒邪、清理三焦,以解由痰瘀热邪所化生的诸毒。醒脑静注射液中的麝香与郁金均具有中枢性兴奋作用,能反射性兴奋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能明显改善脑水肿和缺氧状况,并具有抗凝、增强组织细胞抗缺氧能力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调节作用[3]。

根据以上所述,实验中以常规口服的钙拮抗剂,银杏叶制剂,脑代谢等药物为基础,另配合醒腦静注射液每月静滴14天,再辅以针对性的康复治疗。依据醒脑静注射液的中枢性兴奋,抗凝、增强组织细胞抗缺氧能力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调节作用,在研究中运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脑代谢活动,使脑细胞活跃,对外界刺激敏感性增加;在此基础上再配合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有目的地训练患者的肢体功能,并通过相应的作业治疗,提高患者对外界环境的接受和适应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及日常生活能力。经过4个月的治疗,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记忆,认知,情感等智能障碍,使他们的ADL能力和MMSE评分,DSM-Ⅲ-R痴呆评分均有提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研究结果显示,醒脑静注射液与常规的痴呆治疗药物配合再辅助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老年期痴呆的ADL能力和精神状况,延缓老年期痴呆的进展,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是一种治疗老年期痴呆的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爱红,王荫华.阿尔茨海默病的血管性危险因素[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7(1):65-66.

2 Honig LS,Tang MX,Albert S,et al.Stroke and the risk of Alzheimer disease.Arch Neurol,2003,60:1707-1712.

3 刘卫平,章翔,张志文,等.醒脑静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作用的观察[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7,4(11):520-521.

老年期痴呆患者管理难点与应对措施 第4篇

1 临床资料

我院是一个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 有4个老年病区, 所统计病例均为目前住院患者, 共118例, 其中AD 72例、多发性梗死型痴呆患者46例。年龄62~98 (75±8.35) 岁。所有病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的诊断标准[2], 按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4~8分, 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MMSE) 评分≤20分。主要表现以记忆力减退, 近事记忆障碍, 定向力 (时间、地点、人物) 、学习能力、视觉空间感知能力、语言功能、计算力操作执行功能、一般常识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及社会功能。

2 老年痴呆患者管理难点

2.1 沟通障碍

老年痴呆患者以记忆力下降, 定向力障碍、智能减退、认知功能缺损为特征。特别是近记忆力差、很难记得新发生的事情。严重者出现失认、失语、情感淡漠、幼稚、愚蠢性欣快和哭笑无常, 人格障碍者不修边幅、暴躁易怒、自私多疑, 如感觉被偷窃、损失、嫉妒和被害妄想及片段幻觉等精神症状、睡眠障碍等。老年痴呆患者沟通能力下降, 表现为很难理解别人和被别人理解、不能确切地表达自己所需, 如医务工作者不能及时满足患者的要求, 就会激发患者发脾气, 使医疗护理临工作难以进行。

2.2 社会生活功能减退

社会生活功能减退程度与认知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 其日常生活部分自理, 日常活动越来越需要别人帮助, 如行走、入厕、沐浴、个人卫生处理均困难;晚期患者整天卧床、不语、肢体动作少、大小便失禁等,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需他人照顾, 几乎不能与人沟通, 部分患者可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的损害体征, 如出现偏瘫、失语、失用, 失认等。管理十分困难。

2.3 服药依从性差

目前主要以改善认知功能和延缓变性过程为主要治疗手段。 老年痴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内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减少, 或梗死性局部脑血流下降及脑代谢降低。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改善认知功能只能延缓变性过程, 不能对已经损害的脑细胞进行修复, 所以仍不能给患者的实际生活、工作能力带来助益。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需长期服用脑代谢药、脑血管扩张药及促进神经递质功能药以改善脑血液循环, 营养脑细胞。由于患者记忆力、智力、情绪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造成拒服、错服、漏服或重服药物, 具有一定的医疗隐患。

3 管理应对措施

3. 1 日常生活管理

不可认为老年痴呆患者无需充实其精神生活, 相反, 这类患者, 仅靠服药治疗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精神安慰和生活调养。老年痴呆患者日常活动内容往往贫乏, 应用卫生宣教和安抚方法, 鼓励患者多与病友交谈、聊天, 一起看电视、下棋等活动, 以达到加强患者记忆力、计算能力、手工操作、语言沟通等训练目的, 同时也丰富患者的日常生活。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具体情况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管理计划, 并说明具体做法, 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3.2 记忆障碍

痴呆患者不能有效交流, 短期记忆丧失是早期征象, 患者或许表面上看起来是正常的, 但功能缺陷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变得较明显。多用脑、勤用脑, 以稳定情绪, 保持精神愉快, 延缓病程的进展。回忆治疗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当患者由衷地谈论记忆中的愉快事物时, 他们的语言会变得很流畅, 这时就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讲述, 并与他们热情交流, 以提高患者语言流畅和忘记能力。在日常治疗和护理中, 经常与患者愉快地进行语言交流, 尊重和倾听其诉说, 取得患者的信任, 能更好促进患者的记忆状况改善, 提高患者生活的满意度。

3.3 行为异常的预防及应对

痴呆老年患者常见的行为异常表现为激越行为, 归纳为:攻击行为 (包括踢、推、抓、咬、打人、撕东西、破坏物品、骂人或语言攻击等) 、身体非攻击行为 (包括徘徊、坐立不安、重复动作、试图走到其他地方、不恰当处理物品、不恰当地穿脱衣服等) 和语言激越行为 (包括持续要求帮助或引人注意、重复语言或问题、抱怨、消极待人或待物、尖叫等) 。其中攻击行为对患者自己、家庭、其他患者或医护人员来说是危险的, 应该尽量避免一切应激原。通过护理临床资料收集, 了解患者过去的生活习惯和喜好, 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在给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鼓励患者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种治疗, 使患者易于配合管理和较少有激越行为发生。特别是对激越行为的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时, 用让患者感兴趣的事或言语交谈去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做到一针见血, 可以有效地减少治疗时激越行为的发生。另外, 工作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异常行为及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对痴呆老年患者也不能用禁止、命令语言, 更不能在患者存在激越行为时将其制动, 这样更增加患者的激越行为, 使病情加重。

3.4 心理治疗

老年痴呆是一种不可逆症, 对轻症患者应加强心理支持与行为指导, 鼓励患者参加适当活动;对重症患者应加强生活上的照顾和护理, 注意患者的饮食和营养。其目的是尽可能保持患者的认知和社会生活功能, 确保患者的安全, 以减缓其精神衰退。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具体情况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主要包括:对患者的提问、提供有利于患者定向和记忆的提示, 如日历、标出常用物品的名称、指出卧室和厕所的方向等;不要和患者发生争执;对兴奋和吵闹的患者应进行劝阻;对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肢体被动活动、主动运动和各种功能康复的训练及治疗 (如言语功能、认知功能等) 。并教会家属具体做法, 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通过与患者交谈和沟通, 了解患者的爱好与兴趣, 指导患者看一些轻松愉快的电视画面和感兴趣的游戏等, 以此来影响患者的情绪, 借助神经系统的作用来改善器官的功能状态, 并可训练患者集中注意力, 调整器官功能而起到治疗作用。

3.5 做好家属的协调管理工作

患者住院期间, 我们注意与家属保持密切联系, 帮助他们了解患者病情, 进行老年痴呆疾病知识的宣教, 指导他们学习照顾患者的日常生活方法, 要求他们尽量多陪伴老人, 多与老人交流, 鼓励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使老人的生活空间、心理空间得到最大的拓展, 生活又产生动力和活力, 给患者营造一个积极安全的家庭温馨氛围是十分重要的。患者出院后, 通过定期电话回访, 根据反馈的患者具体情况, 指导家属掌握与老人交流的方法及技巧, 提高家属的看护管理技能, 这样能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4 讨 论

由于大脑退行性病变、脑血管性病变、脑外伤、脑肿瘤、颅脑感染、中毒或代谢障碍等各种病因所致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 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 而没有意识障碍的一组慢性脑综合征。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张明园等调查上海某城区5 055名老年人, 发现65岁以上的老年人痴呆患病率为4.69%。随着社会结构的日益老年化, 痴呆的患病率与日俱增,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 此病的发生与家庭生活单调有很大关系。有的老年人图清静, 不喜与人交流, 和儿女分开住, 患病的几率就会增加, 再加上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格局, 老年痴呆症必将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压力和负担。而真正能为老年痴呆患者提供悉心照顾的家庭并不多见, 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另一方面是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因此, 为了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减低社会的不必要负担, 做好老年痴呆患者的管理预防工作是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关键词:老年期,痴呆,管理难点,措施

参考文献

[1]江开达.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3-78.

老年痴呆什么原因 第5篇

1、遗传因素

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证明,老年痴呆患者的后代有更多机会患上此病。但是,遗传作用可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因子的突变所制约,以致中断其遗传作用。

2、内分泌疾患

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副甲状腺功能低下症都可能引起痴呆。

3、营养及代谢障碍

营养严重缺乏,如维生素b1、b12以及烟酸、叶酸缺乏症均可导致痴呆。

4、苭物及其他物质中毒

酗酒、慢性洒精中毒者引起的老年痴呆并不少见,中是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长期接触铝、汞、金、银、砷及铅等,防护不善,引起慢性中毒后可以导致痴呆。一氧化碳中毒也是常见的导致急性痴呆的原因之一。

5、艾滋病

艾滋病是导致老年痴呆的原因之一。目前已知老年人患艾滋病早期即可出现进行性痴呆,并已证明是中枢神经系统可以直接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6、其他

脑外伤、癫痫的持续发作,以及正常压力脑积水等原因均可引起老年痴呆。此外,老年人长期情绪抑郁、离群独居、丧偶、文盲、低语言水平、缺乏体力及脑力锻炼等,也可加快脑衰老的进程,诱发老年痴呆。

常见老年痴呆症早期信号有哪些

1、记忆障碍

常常表现为“丢三落四”、“说完就忘”,同一问题反复提问。

2、视空间技能障碍

不能准确地判断物品的位置,找不到自己的房间、床,分不清衣服的左右、反正。

3、语言障碍

虽然口若悬河,可是听者却不能听清他的话语,口吃而含糊。

4、书写困难

写出的内容词不达意,甚至写不出自己的名字。

5、失用和失认

原来可以熟练地骑车、游泳,病后不会了,不认识自己的亲人和熟悉朋友的面孔。

6、计算障碍

购物不会算账,严重的连最简单的加、减法也不会了。

7、精神功能障碍

常常出现狂躁、幻觉、性格改变等。

8、运动障碍

人到老年防痴呆 第6篇

老年痴呆症其实就像皱纹和白发一样,是在不经意间产生的,需要我们自己早期捕捉它的蛛丝马迹,并加以积极预防。

老年性痴呆症不仅威胁老年人晚年的健康与幸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不便。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没有药物可以有效根治这种病,因此,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地说,人到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心理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正常现象。而正是这个原因,当许多老年人身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患病倾向时,周围的人和老人自己还误以为是衰老的正常现象,以致延误了治疗时机。那么,

如何预测自己是否有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倾向?

日本专家吉泽勋先生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种简易的“痴呆预知自测法”,可以测试一下自己将来是不是容易患上痴呆症。

1.几乎整天和衣躺着看电视。

2.无论什么兴趣爱好都没有。

3.没有一个可以亲密交谈的朋友。

4.平时讨厌外出,常闷在家里。

5.日常生活中没有属于自己干的工作或在家庭中不起什么作用。

6.不关心时事,既不读书,也不看报。

7.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

8.身体懒得动,无精打采。

9.讨厌说和听玩笑话。

10.有高血压或低血压。

11.平时爱发牢骚或埋怨。

12.将"想死"做为口头禅。

13.被人说成神经过敏、过分认真。

14.对许多事过分忧虑。

15.经常焦躁,易发脾气。

16.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激动,无动于衷。

17.什么事如果不是亲自动手,便不放心。

18.不听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

19.沉默寡言。

20.配偶去世已有5年以上。

21.不轻易对人说"谢谢"。

22.老讲自己过去值得自豪的事。

23.对新的事物缺乏兴趣。

24.啥事都要以自己为中心,否则心不平。

25.对任何事都缺乏忍耐。

吉泽勋先生认为在上面的25种现象中,如果有15~25种现象,说明将来有非常大的可能患上老年痴呆症;如有8~14种现象,预示可能有患病的苗头;如果只有1~7种现象可以对号入座,那么请放心,但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上面介绍的易患老年痴呆的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到提示,不单是因脑血管病可引起痴呆,自己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与痴呆的发生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预防老年痴呆,重要的是从自我做起。

1.保持良好的心态

一些老年人退休或配偶去世后一时不能适应突然变化的生活,引起心情抑郁、空虚失落而发病的非常多。因此,忠告各位老年人,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情,积极主动地去迎接各种新的挑战,不要总是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应该有意识地去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在心理上时刻保持着一种朝气。

2.常与人交往和沟通

根据多年的观察发现,与儿女同住、家庭关系融洽的老人,比独处、与子女关系较差的老人得病的概率要小得多。不但如此,家人和朋友的关爱对患者的治疗也是有帮助的。有家人和朋友陪伴的患者,病证表现得很轻。因此,老年人应该有意识地多与年轻一代交流,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所作所为,尽量消除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或者与其他的老年朋友互相谈心,结伴去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再结识更多的朋友,寻找更多的乐趣。

3.积极参加文体锻炼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会延缓身体器官功能的衰退。积极锻炼脑,多用脑,会使思维灵活,对预防老年痴呆有很大的好处。

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跳交谊舞等,这样可加强血液循环,使大脑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防止脑功能衰退。再有,老年人应多做一些手指运动。因为在大脑皮质的运动区,管手指运动的区域远远大于其他器官运动的区域。所以,多做手指运动,如弹琴、织毛衣等,会使大脑的反应更加迅速和灵敏。同时,老年应该多读书看报,了解一些国家大事,关注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最好再做一些读书笔记,不但可以活跃大脑的思维,防止遗忘,更可以增强自己对记忆力的自信,延缓记忆的衰退。

4.膳食调理

保持良好的膳食习惯和合理的营养供应,是改善记忆功能、预防痴呆发生的最切实可行、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老年人在日常的饮食中,多摄入富含卵磷脂、镁的食品如蛋黄、豆制品、动物肝脏、坚果、荞麦等,对大脑记忆功能有很好的维持作用;一些碱性食物,如豆腐、茄子、绿豆、芹菜、葡萄、苹果等,可使血液呈弱碱性,对于大脑的发育和智力开发大有益处。此外,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因此用补肾的方法可增强记忆力,常用的补肾食疗方有人参粥、芝麻粥、胡桃粥、枸杞粥等。

老年期痴呆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7月~2013年7月入住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科和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老年科的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 符合以下纳入条件:①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3版)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5]。 ②吞咽障碍评分达3级或以上[6]。 ③给予患者监护人告知预期结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的患者共计48例, 其中男28例, 女20例;年龄70~90岁, 平均 (80.1±10.7) 岁; 其中合并有高血压30例, 糖尿病25例, 冠心病31例, 凝血功能异常5例。

1.2处置方法

48例重度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常规留置胃管的方法将空肠导管插到胃内, 通过胃蠕动将空肠管推到空肠。 选用液囊空肠管 (衢州) 型号2-B, 专利号ZL03115803X。 置管前30 min肌注甲氧氯普胺针10 mg。 取出导管, 检查空肠管管腔及液囊的完整性。用导管测量患者剑突至鼻尖再到耳垂的距离 (导管上有刻度) 。 检查导管完整性后, 前段涂消毒石蜡油, 经一侧鼻腔徐徐插入胃腔, 确认进入胃腔后, 再继续插入25 cm。 从液囊导管开口处注入生理盐水2.5 mL, 塞紧管口盖子。 将导管悬空约20 cm, 然后固定于颧骨处。置液囊空肠管当日先滴注温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水 (37~42℃) 200~500 mL/d可根据患者尿量及心功能情况调整肠内和肠外液体量。由专业护士每2小时记录液囊空肠管的刻度。 期间, 导管堵塞常见于导管受压、扭曲、滑脱或营养液较黏稠, 在管饲前后可用50 mL温开水冲洗导管或让患者变换体位, 也可将导管稍向外拉, 若以上方法无效, 可拔管后重新置管。 置管24 h后行腹部X线检查。

1.3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①胃肠道反应, 主要是腹泻、腹胀、肠功能亢进、 恶心、呕吐等。究其原因多系营养液配置剂污染、滴速过快、温度过低、胃肠道功能障碍等。 应对症处理: A.减慢滴速;B.容器需每天消毒;C.输注系统每24小时更换1次;D.调整营养液温度;E.控制营养液滴速, 密切观察腹痛、腹胀、腹泻情况。 ②管道堵塞。 常见原因为管道扭曲折叠、营养液黏附于管壁等, 所以护理时应理顺管道。 对于营养液引起的管道堵塞, 主要以预防为主:输注营养液前且给予50 mL的温开水冲洗管腔, 如果输注不畅, 首先查明原因。③代谢性并发症肠内营养时可出现血糖紊乱、水电解质失衡, 要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尤其是尿量和消化液的丢失量。 随时调整营养液种类, 配合静脉补液, 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 检测血糖、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 每周2次。

1.4液囊空肠导管进入空肠的判断方法

1.4.1初步判断方法 ①牵拉法: 用手轻轻牵拉空肠管, 如果有一定张力, 说明进入空肠;②听诊器法:用听诊器放在脐周, 抽20 mL空气注入, 可闻到较响的气过水声或者抽吸和减压可引出黄绿色消化液。

1.4.2确诊方法在X线摄腹部平片, 可直接看到液囊到达的位置, 保证空肠管在空肠中远端再使用。

1.5观察指标

每2小时液囊空肠导管深度 (防止空肠管随肠蠕动继续下移, 或在外力作用下自行脱出) ;24 h置管成功率;24 h反流误吸率, 注意观察胃管抽吸出胃液的色、质、量, 以判断导管有无反流;24h生命体征[心率 (HR) 60~100次/min, 收缩压 (SBP) 正常值为≤ 13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舒张压 (DBP) 正常值为≤90 mm Hg], 注意有无腹痛、腹泻等症状的发生。

1.6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数据经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置管结果

48例重度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中, 共有44例置管成功, 成功率为91.6%, 且无反流, 结果见图1。

2.2置管后24 h内患者生命体征情况

置管后24 h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HR、SBP、 DBP等各指标通过监测, 均稳定在正常值范围内;术前及置管后24 h HR、BP变化比较, 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注:与术前比较, *P < 0.05

3讨论

痴呆晚期因吞咽困难致营养不良, 单从临床治疗结果来看, 国外研究报道[7], 由于肠内营养支持并不能延长生命, 不提倡肠内营养支持, 但国内研究[8]显示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其营养状态, 提高生命质量, 故建议应用液囊空肠导管技术提供肠内营养。由于老年期痴呆这一特殊群体, 是否给予营养支持治疗的决定因素较多, 除了临床治疗指标外, 还要考虑伦理道德[9], 尤其在中国, 受“养老文化[10]”“孝道文化[11]”的熏陶, 给予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是必然。

目前国内普通鼻饲管仍是临床上应用最普遍的肠内营养工具, 在本病区既往的痴呆患者中也是应用鼻饲管, 原因在于其操作简便, 成功率高, 也是临床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的操作技术, 但普通鼻饲管管径较粗, 质硬, 终点在胃, 反流误吸率较高, 尤其是对于晚期老年痴呆患者, 由于一侧鼻腔受阻而严重影响通气, 增加患者痛苦, 家属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但又无可奈何。因此在临床上, 寻找一个操作简单、反流误吸风险发生率低、又不影响患者通气的理想的肠内营养支持工具, 是临床医生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这不仅解决了患者本人的肠内营养支持, 同时也给予家属以最大的安慰。 向胃肠内输注液体的液囊空肠导管, 它具有由柔软的管壁包围而成的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管腔, 其特征是一个管腔的前端封有囊;其余管腔与囊隔离, 且其前部的管壁上开有至少一个通孔。 其结构简单, 构思巧妙, 操作顺利;它可以在不击破囊的情况下向空肠内输注液体;且在导管前进的过程中输注液体, 该液体同时还可以促进导管的前进;当导管逆流时, 可以再次向囊中施压和导入液体, 使囊胀大增重, 在胃肠蠕动和重力的作用下再次前进, 返回预定位置;在临床上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

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插普通鼻饲管的方法留置液囊空肠导管, 24 h置管成功率较高达91%, 无反流, 生命体征稳定。由于管径细, 质软, 不影响呼吸, 患者舒适, 家人满意, 由于终点在空肠, 因此反流误吸风险大大降低。 为老年期痴呆患者在短期内建立安全、 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提供了有效工具。

液囊空肠导管是一种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胃空肠导管, 目前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12]。但没有应用于老年期痴呆患者置管成功率报道, 本研究液囊空肠导管应用老年期痴呆患者24 h置管成功率高达91.6%, 为什么只是用普通置胃管的方法置液囊空肠导管就有这样高的24 h置管成功率? 究其原因, 液囊空肠导管设计特点起了关键的作用:①液囊质软, Meyer等[13]报道形状相同的质软不消化固体物质较质硬者胃排空时间快。②液囊大小 (2.5~3 mL) :Coupe等[14]报道7 mm大小的不消化固体物质较5 mm的同类物质胃排空较快;Khosla等[15]也报道直径13 mm的不消化片剂较7 mm的同类物胃排空时间长, 因此在7 mm大小的不消化固体物质更易被胃排空, 而液囊就符合了这个条件。 ③液囊的密度:Devereux等[16]报道密度为2.8 g/cm3的药丸较密度为1.5 g/cm3的胃排空时间长, Keiko等[17]也报道密度为0.86 g/cm3的药片较密度为1.33 g/cm3的胃排空时间长, Tuleu[18]小鼠实验证实密度为1.5 g/cm3的不消化药丸较密度为0.9 g/cm3的胃排空时间长, 故综合分析, 密度在1 g/cm3胃排空较快, 液囊正好在次密度。④整条管软, 不但增加了液囊与胃壁的接触, 同时也减少了空肠管对胃壁的张力。 基于以上特点, 从而使空肠管有了“自动推进”功能, 将空肠管插到胃腔后“自然”通过幽门在肠蠕动下到达空肠[19]。

老年期痴呆患者本身胃肠功能减退, 加之多数痴呆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物,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胃肠功能, 故应用胃肠动力药物十分必要。 对于非手术患者, 胃肠动力正常者, 具有重力的液囊犹如“食糜团” 随胃肠蠕动自行将导管带入空肠约需30 min。甲氧氯普胺具有中枢性和周围性抗多巴胺受体的特性, 其促动力性能主要是拮抗胃和十二指肠的DA2受体而引起促动力作用, 同时增加肠肌神经丛释放乙酰胆碱而不影响胃酸分泌。 木冬妹等[20]曾报道应用甲氧氯普胺置空肠管成功率为83%。

尽管目前液囊空肠导管置管操作简便, 无创伤性、安全, 且24 h置管成功率较高, 但仍有10%左右的患者在24 h内未有置管成功, 因此怎样使液囊空肠导管置管成功率进一步提高,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液囊空肠导管在老年期痴呆患者中的置管成功率。方法 资料收集来源于48例2012年7月2013年7月入住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和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的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 对其应用常规留置胃管的方法将空肠导管插到胃内, 通过胃蠕动将空肠管推到空肠, 24 h后, X线判断导管位置,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心率 (HR)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8例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中, 有44例置管成功, 置管成功率为91.6%, 24 h内无反流, 生命体征稳定。结论 液囊空肠管操作简便, 无创伤性, 置管成功率高, 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老年期痴呆 第8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 本研究组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对两个社区的2300名65岁及以上老人进行了两阶段的调查, 确诊的140名痴呆患者即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平均年龄为76.1岁 (SD=7.5) , 其中女85例 (61.0%) , 男55例 (39.0%) ;农村67例 (47.8%) , 城市73例 (52.2%) 。

1.2 方法

1.2.1 基线调查:

本研究为5年的随访研究。2008年痴呆患者的采用筛查和确定诊断的2阶段方法。筛查由简易智能量表 (MMSE) 进行, MMSE异常的判定采用文化调整的划界值, 即文盲≤17分, 小学≤20分, 中学≤22分, 大学≤23分。第一阶段筛查出的MMSE分数低于界值者进入临床确诊阶段, 并随机抽出的20%MMSE分数高于界值者。临床诊断由精神科医师进行系统的病史收集、一般体检、神经系统检查和精神检查, 并进行详细的神经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 由2名主治及以上职称的精神科医生分别独立作出诊断, 2人判定结果不一致时由第3位医生再次判断。痴呆的诊断参照DSM-Ⅳ的标准, 老年性痴呆的诊断按照美国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老年性痴呆和相关疾病学会 (NINCDS-ADRDA) 标准,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按照NINCDS/AIREN的标准[2], 痴呆的轻重程度评定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CDR) [3]的评定。

1.2.2 研究因素:

(1) 性别; (2) 年龄:按照年龄每5年为1层, 分为6层, 分别为:65~69、70~74、75~79、80~84、85~89、90+; (3) 教育程度:分类变量, 分为文盲、小学及以下、中学、大专及以上; (4) 婚姻状况:分类变量, 分为未结婚、已婚/再婚、丧偶/离异; (5) 吸烟:分类变量, 吸烟者的定义:指受试者每天吸烟, 且吸烟量≥1支;并持续1年以上者;曾经吸烟者定义:指过去吸烟指受试者戒烟时间≥6个月;从不吸烟者定义:不吸或偶吸但不够以上标准者[4]; (6) 肥胖指标:腰臀比 (WHR) 为连续变量; (7) 合并疾病: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 如糖尿病、TIA、脑卒中和心脏病 (冠心病、心梗、心衰、心脏瓣膜病等) ; (8) 体育锻炼:1个月内步行500m以上的次数。

1.2.3 随访期调查:

2013年, 对140名痴呆患者进行随访, 结局指标为死亡, 截尾值为存活或失访。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生存分析单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 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2 结果

2.1 5年生存率及Log-rank单因素结果

140名痴呆患者中94名死亡 (67.1%) , 8名失访, 痴呆患者的生存时间中位数为4.2年 (95%CI=3.8~4.6) , 5年生存率分别为16.1%。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性别、吸烟、痴呆严重程度、合并疾病和腰臀比对生存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 年龄、吸烟、痴呆严重程度、合并疾病和腹型肥胖是影响痴呆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P<0.05) , 而性别、教育程度和体育锻炼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由于老年期痴呆是不可逆的疾病, 关注老年期痴呆的病死率、生存时间以及预后因素等对于准确评估疾病负担、指导制定卫生服务政策、为家庭照料服务提供预后信息都要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140名痴呆患者5年自然转归的随访研究发现, 老年期痴呆生存时间中位数为4.1年 (95%CI=3.8~4.6) , 5年生存率分别为16.1%, 年龄、吸烟、痴呆严重程度、合并疾病和腰臀比是影响痴呆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发达国家研究的痴呆患者的生存时间为3~8年[5~8], 本研究结果处于该范围内, 其中一项法国的研究结果与本研究最为接近, 生存时间中位数为4.5年[9]。美国的一个社区为基础的前瞻性的研究中, 痴呆患者的生存时间较本研究长, 平均生存时间为5.9年[10], 可能的原因为其较长的15年随访时间以及生存时间的估计是从症状出现的时间开始而不是接受访谈的时间。发展中国家有关痴呆的生存研究中, 台湾[11]结果高于本研究, 为4.48年。可能的解释为其平均年龄较低以及研究对象为来源于记忆门诊的特殊人群。

本研究选择的潜在预后因素包括疾病严重程度、腹型肥胖、合并疾病、人口学因素以等多方面因素。目前医学领域对健康和疾病的思维方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2], 该理论认为, 老年人的死亡原因是多因素的, 目前研究一致的研究因素为年龄, 而本研究也证实与痴呆患者预后有关的因素包括痴呆严重程度、吸烟、腹型肥胖、合并疾病和年龄。与之前研究结果一致[7], 调整了其他因素后, 痴呆严重程度是最为显著的预测因素。目前较多研究均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吸烟和肥胖能增高自然人群的死亡风险, 本研究发现上述因素对痴呆患者有同样的影响[13]。然而, 与一些结果[14]不一致的是, 本研究发现教育程度和性别与痴呆的预后无关, 可能的原因是在多因素模型中调整的因素不同。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第一, 本研究的痴呆病例为患病病例, 而没有包括发病病例。该生存时间偏倚倾向于排除快速进展的痴呆患者以及生存时间较短的患者, 因此用患病率期痴呆患者会高估生存时间。第二, 限于样本量, 本研究合并疾病仅包括某些心血管疾病, 其他可能会与痴呆患者构成竞争风险的疾病, 如慢性肺病或肿瘤未包括在本预测模型中。Fitzpatrick[14]和Knopman[6]报道了痴呆亚型对生存时间的影响, 但由于较小的样本量, 本研究无法进一步对痴呆进行分型, 因此痴呆亚型和生存时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老年期痴呆患者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40例65岁及以上社区痴呆患者进行5年随访研究, 应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5年生存率, 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 比较采用Log-rank方法检验, 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140名痴呆患者中94名死亡 (67.1%) , 痴呆患者的生存时间中位数为4.1年 (95%CI=3.84.6) , 5年生存率分别为16.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性别、吸烟、痴呆严重程度、合并疾病和腰臀比对生存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经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吸烟、痴呆严重程度、合并疾病和腰臀比是影响痴呆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P<0.05) , 而性别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社区痴呆患者5年生存率为14.8%, 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的因素有高龄、吸烟、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疾病和较大的腰臀比。

老年期痴呆 第9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5例, 男6例, 女9例, 年龄70岁~95岁。患者均患有早期的老年痴呆合并老年性白内障, 术前患眼视力光感至0.1者10例, 0.1~0.3者5例。

2 手术方式

15例患者均在局部表面麻醉下行单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3 围术期护理及健康宣教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由于精神因素与老年人痴呆密切相关, 而老年人痴呆的心理因素又影响着手术与治疗, 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应尊重患者, 对其记忆力及认知功能减退、反应迟钝、孤僻、冷淡、自私、情绪不稳等, 医护人员应给予理解、宽容和爱心, 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老人交流, 注意为老人留出一定的反应时间, 不要急于让其回答。要用真诚的态度, 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 对于患者的唠叨不要横加阻挡或指责,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有些不能满足时予耐心解释。切忌与老人争论、辩解, 避免患者情感、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产生情绪波动。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掌握老人的心理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个体化指导, 解决不同患者的思想顾虑。护理人员应详细、热情、耐心、反复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白内障手术的方法以及手术配合的重要性, 介绍手术治疗成功病例, 消除患者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

3.1.2 安全与基础护理

加强安全防护、防止意外, 患者要有家人陪伴, 病室保持整齐、安静, 注意安全, 防止跌倒、坠床引起创伤, 让患者穿防滑软底鞋, 在浴室、卫生间安装扶手, 在床边加护栏等, 特别是患者做相关检查时有专人陪伴, 提高警惕, 避免走失、跌倒等意外。由于痴呆老人认知与自我保护力减退, 应做好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患者常用物品置于显眼和易触及的地方, 以利于患者随时使用。另外, 注意保暖, 预防感冒, 防治各种感染, 特别是慢性肺部及尿路感染, 保持口腔清洁, 特别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以防压伤或感染。

3.1.3 饮食指导

营养搭配合理, 应多吃些清淡的食物, 防止吃得太少或吃得太多, 避免吃太烫、太硬的食物, 以免造成身体伤害。喂食时注意扶起卧床者, 避免呛噎。给予易消化饮食, 多进食蔬菜水果, 忌烟酒、浓茶、咖啡, 忌辛辣刺激性饮食, 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3.1.4 术前准备

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 了解是否患有其他内科疾病, 根据病情积极治疗, 确保病情及情绪稳定后方可实施手术。完善心电图、胸部X线、血尿等相关检查, 各项指标均合格才可手术。患者术前2 d开始用托百士滴眼液4次/d滴术眼, 术前常规冲洗泪道及结膜囊, 保持术眼清洁。术前30 min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充分散瞳, 并予苯巴比妥钠术前肌肉注射, 缓解紧张情绪。责任护士应反复交代手术过程的相关注意事项, 同时保证患者术前晚充足睡眠。

3.2 术中病情观察

术日晨常规测量生命体征, 询问夜间的睡眠情况及晨起有无不适, 再次向患者解释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必要性。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协助摆好体位, 不时安慰患者。手术过程给予心电监护, 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术中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及生命体征, 经常询问患者有何不适, 如遇意外情况, 护士应沉着冷静应对,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提高手术成功率。

3.3 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返回病房, 取平卧位休息, 头部制动, 避免剧烈弯腰低头、咳嗽、打喷嚏, 切忌揉碰、挤压术眼, 术后再次测量生命体征, 保持血压稳定, 注意观察有无出血。根据医嘱口服药物治疗, 注意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监护下正确使用, 避免误服、乱服, 同时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滴眼药水方法, 注意无菌操作。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有头晕、头痛、眼痛、恶心、呕吐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对症处理, 同时特别注意做好安全护理 (如生活安全护理、饮食安全护理等) 。

3.4 出院健康宣教

术后1 d~2 d无特殊情况的患者即可出院, 由于痴呆老年人与一般老年人不同, 因此出院指导十分重要。责任护士应反复交代让患者及家属记住出院的相关事项, 避免发生意外。同时针对痴呆老年人记忆力差的特点, 我们制作了出院嘱咐卡, 以便患者严格按要求执行, 避免遗忘。出院嘱附卡片内容如下:

4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 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0.9~1.0者1例, 0.6~0.8者9例, 0.3~0.5者5例。术后7 d、1个月、3个月随访, 患者疗效稳定,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5 讨论

痴呆合并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手术是在患者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实施的, 由于患者年老身体素质差、记忆力减退、生活能力减退、心理素质差, 心理承受、认知能力也减退, 因此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术与治疗, 具有一定的临床特殊性。因此护理人员掌握一定的护理技巧, 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服务, 提高了患者手术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也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苦智萍.优质护理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 2012, 21 (2) :148.

[2]王致稳.痴呆患者的护理[J].福建医学, 2012, 5 (2) :88-91.

老年期痴呆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期痴呆心脾两虚证病人15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药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药物治疗,老年期痴呆的诊断采用美国精神病协会的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1起病为卒中样;2病程早期出现局部的神经系统体征、癫痫或异常步态;3其他疾病引起的痴呆。中药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64岁~85岁(73.17岁±9.38岁);病程2年~15年(4.2年±1.6年)。西药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64岁~84岁(73.75岁±8.86岁);病程2年~15年(4.3年±1.7年)。中西医结合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65岁~85岁(73.64岁±9.20岁);病程2年~15年(4.2年±1.5年)。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益气聪明汤加味组予中药汤剂(人参10 g,黄芪15 g,蔓荆子10 g,白芍10 g,黄柏6 g,葛根10 g,升麻10 g,刺五加15 g,酸枣仁12 g,柏子仁12 g,远志10 g,石菖蒲10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两次,共取药液400 m L,分早晚两次饭后服[5,6]。吡拉西坦片口服组予吡啦西坦片(扬州市星斗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579)每次0.8 g,每日3次。中西药联合组予中药汤剂和吡啦西坦片治疗,剂量与用法同以上两组。3组均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ES)积分、中医症状积分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

1.4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老年期痴呆部分。临床痊愈:单独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5%;显效:单独症状或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95%;有效:单独症状或体征有好转,积分减少≥30%~70%;无效:单独症状或体征无明显改善,积分减少不足30%[7]。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3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各组治疗前后MMES评分和Hcy水平比较

治疗前各组MMES评分和Hcy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Hcy水平、MME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中西药联合组MMES评分、Hcy均优于吡拉西坦片组、益气聪明汤加味组(P<0.05)。详见表1。

2.2各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中西药联合组中医症状疗效优于吡拉西坦片组、益气聪明汤加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老年期痴呆是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现代医学研究对老年期痴呆的治疗无实质性地突破,而且花费高,副反应大,难以在临床上常规使用。养心、开窍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本研究采用中医学“治未病”的思维,深入发掘古典医籍,通过益气聪明汤联合西药进行心脾两虚证老年期痴呆病人治疗,“先安未受邪之地”,从而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口服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后,病人的认知功能出现明显的改善,血浆高Hcy血症也明显的得到缓解。本方由人参、黄芪、蔓荆子、白芍、黄柏、葛根、升麻、刺五加、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炙甘草组成。其中刺五加味辛、微苦、性温,补心安神,为君药; 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养心开窍为臣药; 人参、黄芪、白芍、甘草甘温益气,补脾养心,黄柏苦寒,降下焦阴火,共为佐药; 蔓荆子、葛根、升麻引气血上达清窍为使药。诸药合用,气血生化有源,清窍得以滋养,神志自然清明。现代研究证明[6,8],益气聪明汤可以提高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大鼠大脑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力,降低丙二醛( MDA) 含量,显著上调海马组织蛋白激酶a( PKA) 、环磷酸腺苷( c AMP) 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CREB) 、c-fox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改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刺五加提取液通过提高小鼠脑组织中SOD活性和抑制脑中乙酰胆碱酯酶( TCh E) 活性,明显改善老年性痴呆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障碍及脑组织生化学改变,对老年性痴呆有一定的改善和保护作用。刺五加总黄酮对缺氧损伤,一氧化氮( NO) 损伤模型中的大鼠神经细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显著提高损伤模型中神经细胞的存活数。远志、菖蒲可以使D-半乳糖诱导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脑组织中SOD活力显著升高( P < 0. 01) ,MDA和NO含量明显降低。

吡拉西坦片属于r氨基丁酸的环形衍生物,有抗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所致的脑功能损伤似的作用,能促进脑内三磷酸腺苷( ATP) ,可促进乙酰胆碱合成并正增强神经兴奋的传导,以对抗由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所致的脑功能损伤。对缺氧所致的逆行性健忘有改进作用。可以增强记忆,提高学习能力[9]。吡啦西坦片进入血液后,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和脑脊液,大脑皮层和嗅球的浓度较脑干中浓度更高。

本研究证实益气聪明汤加味、吡啦西坦片均可减轻老年期痴呆病人血浆高Hcy血症,提高认知水平,联合使用效果达到最好。益气聪明汤加味联合吡啦西坦片治疗心脾两虚型老年期痴呆,既可以降低血浆Hcy水平和提高认知水平,是一个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Rentoumi V,Raoufian L,Ahmed S,et al.Features and machine learning classification of connected speech samples from patients with autopsy proven Alzheimer’s disease with and without additional vascular pathology[J].J Alzheimers Dis,2014,42(10):S3-S17.

[2]刘玉梅.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血管性痴呆3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11):1626-1627.

[3]吴泳,梁雁,黄丹丹.奥拉西坦联合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7):13.

[4]Wagner M,Wymer J,Prieur M,et al.A-72 pitfalls in the use of biomarkers for the diagnosis of pre-clinical Alzheimer’s disease[J].Arch Clin Neuropsychol,2014,29(6):529-530.

[5]Wang SM,Lin LZ,Zhou DH,et al.Expression of prolyl 4-hydroxylase beta-polypeptide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with Chinese medicines[J].Chin J Integr Med,2015,21(9):689-696.

[6]苏国良,洪勇,赵勇.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8):814-815.

[7]王心梅.多奈哌齐联合美金刚治疗老年性痴呆病人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的改善作用[J].当代医学,2014,20(4):60-61.

[8]康湘萍,金国琴,韩志芬,等.益气聪明汤及其加减方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大鼠c AMP/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64-68.

老年期痴呆 第11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入组标准, 1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 版 (ICD-10) 的阿尔茨海默病 (AD) 和血管性痴呆 (VaD) 诊断标准;2BEHAVE-AD评分≥8分;3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对研究用药过敏或不能耐受者;2伴有其他精神疾病或伴有严重的躯体疾病影响用药者。

1.1.2 临床资料2012年2月—2013年2月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 按入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奥氮平组 (40例) 与氟哌啶醇组 (39 例) 。奥氮平组男性17 例, 女性23例;AD 28例, VaD 12 例;年龄59 岁~88 岁 (75.25 岁 ±6.94岁) ;病程 (5.13±5.62) 年;MMSE (7.13±5.14) 分, BEHAVE-AD (16.53±3.33) 分。氟哌啶醇组男性18例, 女性21例;AD24例, VaD 15例;年龄62岁~85岁 (74.97岁±6.29岁) ;病程 (4.94±6.55) 年;MMSE (6.2 5±3.9 0) 分, BEHAVE-AD (15.13±4.27) 分。性别、年龄、诊断、痴呆病程及治疗前各量表评分经χ2或t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药物管理两组患者分别使用的药物为奥氮平片和氟哌啶醇片, 药物由护士统一管理, 饭后统一发放并监督服药。

1.2.2 给药方法入组前1 周末用任何抗精神病药, 或正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者停药清洗1周, 治疗期间未用其他抗精神病药。奥氮平起始剂量2.5 mg/d逐渐增加剂量, 最大量10mg/d, 中位数5mg/d, 氟哌啶醇起始剂量1 mg/d, 最大剂量6mg/d, 中位数3mg/d。锥体外系副反应明显者可加用苯海索 (≤2mg/d) , 睡眠障碍突出者可使用非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物辅助睡眠。

1.2.3 疗效评定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第8周进行BEHAVE-AD、MMSE评分。同时在治疗后第2周, 4周, 治疗后8周采用TESS评价不良反应。并且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电解质、心电图等。用BEHAVE-AD量表的减分率判定疗效, 显效 (减分率≥60%) 、好转 (30%≤减分率<60%) ﹑无效 (减分率<30%) 。治疗前后采用MMSE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

1.2.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建立数据库, 一般资料进行统计描述, 治疗前后BEHAVE-AD与MMSE评分比较进行配对t检验, 两组之间疗效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对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 统计学显著水平设为双侧,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第8周BEHAVE-AD总分下降均较明显 (经t检验, P<0.01) ;但两组治疗后第8周MMSE评分无明显变化。详见表1。奥氮平组显效22例, 好转15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2.5% (37/40) ;氟哌啶醇组显效16 例, 好转21 例, 无效2 例, 总有效率为94.9% (37/39) 。 两组之间疗效比较经Mann-WhitneyU检验 (Z= -1.0 1 8, P>0.0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奥氮平组出现不良反应9例, 其中嗜睡3例, 震颤1例, 静坐不能2例, 口干1例, 便秘1例, 食欲减退1例,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2.5% (有1 例患者出现两种副反应) 。氟哌啶醇组出现不良反应19例, 其中嗜睡2例, 血象异常1例, 震颤4例, 静坐不能4例, 便秘3例, 心动过速1例, 食欲减退2例, 排尿困难1例,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8.7% (有2例患者出现两种副反应) 。经χ2检验, 两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3, P<0.05) 。实验室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检查无显著变化。

3 讨论

老年期痴呆患者常常伴有精神行为症状, 如抑郁、焦虑、幻觉、妄想、自言自语、喊叫、冲动、行为刻板、紊乱、无目的漫游、徘徊、昼夜睡眠节律紊乱等。这严重影响患者和照料者的生活质量, 并且此类人群年龄偏大, 常合并各类躯体疾病, 因此安全并且快速控制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非常必要。孙新宇等[3]曾对116例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老年期痴呆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结果显示小剂量氟哌啶醇对改善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明显有效, 但氟哌啶醇组药物副反应较大。亦有研究表明氟哌啶醇2mg~3mg对痴呆患者的破坏行为有效, 但对患者的淡漠、退缩、漫游和性功能亢进无效[4];奥氮平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焦虑和行为问题有效, 且不恶化其认知功能[5]。本研究亦表明, 奥氮平组用药剂量中位数5 mg/d, 和氟哌啶醇组用药剂量中位数3mg/d, 均能有效改善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 与以上的文献报道均一致。

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 (如氟哌啶醇) 其阻断多巴胺D2受体作用强于阻断5-HT2A受体的作用, 故会引起明显的锥体外系反应 (EPS) 、高催乳素血症, 其抗胆碱能作用会引起认知损害等问题。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如奥氮平) , 阻断5-HT2A的受体的作用强于阻断多巴胺D2受体, 不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EPS) 和高催乳素血症。且奥氮平通过抗5-HT2A受体引起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 通过抗α2受体引起去甲肾上腺素脱抑制性释放, 加上拟谷氨酸能作用, 可改善认知功能, 但同时奥氮平又中度抗胆碱和高度抗H1受体, 加上拟 γ-氨基丁酸能作用, 可损害认知。本研究中两组药物治疗前后患者的认知功能无明显变化, 但其中氟哌啶醇组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的频率明显比奥氮平组高, 氟哌啶醇组有3例加用苯海索, 而奥氮平组未使用苯海索, 且氟哌啶醇组出现排尿困难、白细胞下降各1例, 而奥氮平组则无出现此类严重副反应, 说明奥氮平使用较安全且适用于老年期痴呆患者。另外, 老年期痴呆患者常常有夜间睡眠问题并可能伴有谵妄, 奥氮平镇静作用较氟哌啶醇大, 故奥氮平可适当改善患者睡眠及谵妄状态。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1样本量有限且偏向中重度痴呆患者, 可能影响对结论可靠性的评估;2研究观察期只有8周时间, 不能充分观察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远期疗效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3患者的同质性较差, 本研究收集了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两种痴呆患者的病例, 但据临床观察及有关研究表明, 不同类型的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核心表现不同, 对药物的治疗反应也有差异。这些不足之处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加以改进。

摘要:目的 比较奥氮平与氟哌啶醇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伴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9例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使用奥氮平 (40例) 和氟哌啶醇 (39例) 治疗8周, 治疗前后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行为病理量表 (BEHAVE-AD) 和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 (MMSE) 评价疗效, 采用药物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TESS) 评价不良反应。结果 奥氮平组 (5mg/d) 与氟哌啶醇组 (3mg/d) 治疗后BEHAVE-AD减分率≥30%者分别为92.5%和94.9%, 总分均明显下降 (P<0.01) ,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5%和48.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锥体外系反应、便秘、食欲减退等。结论 奥氮平和氟哌啶醇均可显著改善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 但奥氮平较氟哌啶醇不良反应轻, 安全性好, 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关键词: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奥氮平,氟哌啶醇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09.

[2]Finkel SI, Costae SJ, Cohen G, et al.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igns and symptoms of dementia;A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urrent knowledge an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J].Int Psychogeriatr, 1996, 8:497-500.

[3]孙新宇, 高之旭, 冯锋, 等.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治疗痴呆病人精神行为症状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4, 37 (3) :156-159.

老年期痴呆范文

老年期痴呆范文(精选11篇)老年期痴呆 第1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5例, 男84例, 女41例, 年龄62~89岁, 平均76.8岁。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